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

2024-05-27

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共13篇)

篇1: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

情人节

二月十四日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节日。你可以用一个心状的盒子,里面放上巧克力糖,来传递爱的信息,也可用彩带扎上一束鲜花来传递--“你愿做我的情人吗?”

愚人节

愚人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可以相互开玩笑,愚弄别人。没有人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但一般认为是首先从法国开始的。

复活节

英国大部分节日都起源于宗教。复活节发生在过了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原是纪念耶稣复活的日子。而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复活节只是一个人们享受美好春光的普通节日。

这就是西方常见的传统节日了。要是你现在还在国外,那还是去疯一把吧。毕竟回国可就没有了。

篇2: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

西方国家,在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上,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一种典型的欧洲严谨的几何布局形式,严格的中轴对称,高大庄严的纪念建筑宏伟而精致,中轴线两侧依自然地形合理的安排对称的墓碑群,科学的分块布局,整齐划一的道路,显示出人类严密的逻辑思考、规划潜能和超自然的力量。这种以建筑、雕刻、园林与人类相邻并存的墓园,使之成为不仅仅是安息亡者、抚慰生者的宁静园林,更是教育启迪后人、流传后世的艺术博物馆。同时也形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和谐部分。那里没有阴森恐怖的气氛,只有蓝天、草地和小鸟啼鸣的幽雅环境,给活着的人们留下思念和欣慰。大体量的墓碑雕刻,与建筑想得益彰,衬托在绿树从中,仿佛每一个墓碑都写出一段感人的历史故事,因而成为人们游玩、旅游的胜地。

就拿墨西哥国家来说。墨西哥也有清明节,但和我们的称呼不同,墨西哥人把清明节叫“亡灵节”时间定为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

篇3: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从2007年开始,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场) 建设, 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开展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 (小区) 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3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当前, 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 (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政府招标采购, 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 (户) ;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 养殖场 (户) 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 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 补助经费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 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 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 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 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3年, 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 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 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猪户 (场) 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 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 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 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 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 提高家畜生产水平, 带动养殖户增收, 从2005年开始, 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 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 (户) 购买优质种猪 (牛) 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 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 000元。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 促进牧民增收, 从2011年起, 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 (区)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 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 实行禁牧封育, 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 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 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 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 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 (每年每亩10元) 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增加到150亿元, 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 全国13省 (区) 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内。2013年国家将继续在13个省 (区) 牧区半牧区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 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2012年落实渔业柴油补贴资金239.97亿元, 2013年将继续实施这项补贴政策。

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2012年落实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 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 600万元, 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8 970万元, 减船转产430万元。2013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补充:养猪补贴政策

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对能繁母猪参与保险的, 每头补贴保费的80%, 个人出20%。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责任应包括洪水、台风、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 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重大病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同时, 鼓励各保险公司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增减保险责任。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定为每头1 000元, 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负担48元, 保户自负12元。该项政策属长期, 都可参保享受。

育肥生猪保险正在试行:《关于2013年度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财金[2013]7号) 要求自2013年起, 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10%提高至中西部地区50%、东部地区40%。财政部下发的通知意味着生猪养殖户只需承担20%~30%的保费就能保障养猪带来的风险。凡批次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或养殖企业, 可对10公斤体重以上的育肥猪投保。育肥猪保险将承保因自然灾害、重大病害和意外事故导致的投保育肥猪的直接死亡。至于育肥猪意外死亡之后, 可获得多少保额, 上述《通知》未明确规定。此外, 根据相关规定, 为加强保费补贴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自2013年起选择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海南、四川10个省 (区) 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鼓励其他省 (区、市) 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试点。

篇4:国家政要女保镖有哪些“绝活”

美国总统女保镖车技高超 美国总统布什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时,一行有600人的佩枪警卫队、造价4.1亿美元的空军一号飞机、重达8吨的凯迪拉克DTS防弹车、专用直升机……他们的组合是美国大片中才会有的震撼情景。不过更让人震惊的是,布什来华,他的凯迪拉克专车是由一名漂亮女特工驾驶的。这位身经百战的女特工在奥运期间全权负责总统安全事务,她就是美国女特工温迪·巴斯南。根据惯例,在总统出访前最后一刻才会最终确定“第一司机”,他(她)一定受过严格的近距离搏斗训练,并且可以在总统在场的情况下佩带上膛的手枪。总统保镖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这意味着,巴斯南不但要驾驶技术超一流,随时应变挑战,更要在危急时刻以巾帼之躯保护总统安全。驾驶总统专车的司机都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专门训练,他们个个车技高超,可以用飞快的速度在冰雪路面上做180度、90度和270度的大转弯,然后朝另一方向飞驰而去。他们能使两辆高速行驶的车保持1米距离,并同时做180度的大转弯。他们擅长一只手驾车,另一只手开枪,并可用自动步枪击中几十米甚至数百米以外的目标。在布什任期内遭遇的暗杀阴谋中,多次都是女保镖们让其化险为夷的。特别是布什的私人女保镖凯瑟琳·杜立德,为保护总统立下汗马功劳。

俄罗斯总统的贴身女保镖 在俄罗斯,当总统保镖是绝大多数士兵梦寐以求的事。他们每一个人都得经过层层考验和筛选。对于贴身保镖,每一位首脑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选人标准。勃列日涅夫喜欢旁边站着身材高大魁梧的警卫,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安全感。安德罗波夫则重视选择一些知识型的人才担任保镖,身材却不要求一定要出众。普京原来是一名资深的情报人员,对安全保卫的奥秘了如指掌。普京挑选贴身保镖的条件是:既要高大魁梧又不能太引人注目,也就是说他要求这些人成为“隐身人”,行为越不起眼越好,甚至连相貌的选择也要求平常,不能太突出。普京的卫队基本上包括“随从”和“黑衣人”两部分,他们身穿便服,但总是携带两件东西:一是身藏9毫米手枪,二是他们手中提的“口袋”和“公文包”,这里实际上是折叠式防弹护板。遇到危险时,“随从”将它们轻轻一抖动,就成了普京总统身前的一堵防护墙。莫斯科的许多高级场合往往拒绝男性保镖进入,男性保镖只能等在场外,这造成了保护中的漏洞,于是,女性保镖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从表面上看,这些姑娘们像是某政要或大款的秘书、翻译或者保姆,因此能够随同主人一起进入高级场合。但实际上她们能文能武、身手不凡,让那些男性强盗、绑架者和杀手们望而生畏。这些女保镖大多拥有高学历,会外语。安娜·罗吉诺娃是俄罗斯最著名的美女保镖,作为保镖,她的武艺高强,信誉卓著,曾为无数名流提供了安全保障。后来,她创建了一家保镖公司,专为莫斯科的名流、政要、富人和他们的家人、女友等提供女保镖。

篇5:西方经典爱情诗歌有哪些

轻轻地与我的梦擦肩而过,

只在我的水域泛起一片月光。

我怕你只是春携来的`一片白羽,

我用心底的温柔伸出手掌,

你来过后又飞向阳光更加明亮的地方。

姑娘啊,我是在灵魂中和你交往!

爱情啊,我坚韧不拔向你攀爬!

爱人啊,

不要再沉默,不要再沉默,不要再沉默,

篇6:西方国家节日谈趣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二、课题类别:研究性课题

三、课题负责人:张天义

四、课题组成员:翟莎、杜梦宁、焦丹、王思琪、焦思琪

五、课题的目的意义: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英美政

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窗口。在高中英语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促进学生能灵活、深入、有效的表达思想,学会正确的交际和交流方式。

六、课题主要内容:

(一)研究型开题报告

(二)西方国家较经典节日介绍(感恩节、复活节、愚人节等)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将写成的研究性文章其他成果汇集成资料袋。

2.每个组员对关于西方国家节日的单词量提高。

3.探究研究性课题的合理及有效方法。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

篇7: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一、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二、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篇8: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

@云计算第一门户:传统媒体想实现向新媒体的转型,一方面需要拥有互联网思维,另外也要拥有强大的IT技术实力,而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既需要领导的魄力,也需要IT人才的积累,更要重视IT技术对创新和变革的影响力,这些挑战同样巨大。

@郭全中:所谓“体制外转型”,是指在目前的体制内大环境下,新开辟一块试验田,完全按照新业务的市场化需要采取“体制外”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和现有的体制内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的区别。一是“体制外转型”要求开辟试验田。二是“体制外转型”要求避免整体转型。三是“体制外转型”要求破除路径依赖。

@李启瑞:从互联网时代看,传统媒体节节失守,新媒体成长迅猛。但从当前发展趋势看,移动互联网又给了传统媒体洗牌和重新开始的机会。目前,各地党报所处的起跑线差不多。与商业新闻网站、社区网站等相比,尽管各家门户的新闻APP已笼络了大量用户,但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同质化严重。当前可以说是传媒业再次出现颠覆性变化的前夜。移动互联网时代,再次把机会交给了党报报业集团等传统优势媒体。

@尹世昌:在新媒体时代,某些网络媒体,不再受版面容量限制,利用“海量信息”的优势,广告优先、竞价排名等一些不正当的盈利之风也吹起来。一部分传统媒体在向互联网转型中,素质出现了滑坡。当前传统媒体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进程中,必须对这些现象提高警惕。否则,如此下去,将成为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坏竞争”。传统媒体无论怎么转型发展,都不能允许打擦边球和突破底线的突飞猛进,都不应当让公平竞争和守住底线的媒体步履沉重。

@李雪昆: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竞争的新格局下,各媒体近期动作频频,一边是东方卫视宣布与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将在内容等方面展开合作,阿里云联手央视发布世界杯直播APP;另一边则是央视不向任何视频网站开放世界杯直播权,只通过央视网网络平台直播;湖南卫视宣布与视频网站划清界限,不再对外销售互联网版权。一边是牵手享受“甜蜜”合作之旅,另一边是自制内容自己做主运营,传统电视媒体在面对新媒体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时间成为广电业内关注的焦点。

@张洪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的很多商业模式专注于用户体验,专注于给用户提供服务,而忽略了传统媒体和权利人的权益和诉求。新媒体虽然是向用户提供免费资讯和内容,没有直接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其特殊性,他们利用传统媒体和广大作者的资讯、内容以及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赚取了超乎寻常的眼球、流量、广告收益,最关键的是还抓住了大量网络用户,间接受益不可估量。

@中国报业: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新旧媒体激荡的今天,传统报业的外延在扩大,新的商业模式与新开辟的市场在不断出现。传统报业当务之急的“投资”,应当盘活存量,激活增量,以互联网思维来发现并补足自身的天然缺陷。加大媒体品牌“含金量”的培育,加大传播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加大奖勤罚懒的分配制度和人才政策的改革,加大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和投入。如此,传统报业哪怕不用资本“输血”也能做大做强,傲立于传媒之林。即使在未来的博弈中,也有足够的“智本”和实力来“讨价还价”。

@王新喜: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与裹挟之下,传统媒体面临愈加艰难的境况。而传统媒体人的出走往往会成为敏感话题,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在传统媒体行业,特别是纸质媒体,江河日下的趋势非常明显,如今报人的迷茫或许就代表整个传统媒体的心态。而“内容为王”一直是纸媒坚持的金科玉律,内容优势一直是其引以为傲的核心优势,但在纸媒日益衰退的现实面前,这张“底牌”的效力却明显不适用了。

@何伟:在当今传媒格局的惊变中,报业求生之路无外两条:一条是继续依赖体制的庇护搞报道抓发行拉广告,争取政府补贴“延年益寿”;另一条是主动另辟路径,寻求转型升级“化蝶转世”。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收购游戏业务,打造全媒体集团;大众报业集团攻城略地兼并地市报纸;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疆拓土涉足教育、酒店、加油站等行业;贵州报业集团将影视业当成支柱产业;上海原来的解放和文新两大报业集团动作更大,先合并,后进军新媒体,气势如虹。

@李鹏: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背景,让每一个个体和团体在川流不息的时间路口都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个未解决,一个又至。昨天纸媒还在思考如何应对网络来势汹汹的问题,今天又要思考如何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传媒生态大变局和纸媒生存压力前所未有的情况下,要拓展移动互联网,就很有必要对纸媒“办网”的历史梳理清楚。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再次迷失方向。

@王成文: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概念,解释清楚“互联网技术”和“传统媒介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上,出现过两种思维:第一种是用“传统媒体思维”办互联网,把互联网视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第二种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框架下重新寻找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从“传统媒体思维”到“互联网思维”,这是传统媒体在生存危机上做出的前瞻性变革探索。

@栾春晖: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让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根基被颠覆,当下,已经在各个层面将这种深度影响的结果显现出来,并且几乎是所有的传统媒体所进行的新媒体业务都可以失败做一个终极的评价,也可以作为传统PC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影响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然而,PC互联网冲击波刚过,移动互联网冲击波的影响又一次来袭,一方面继续延续着PC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去中心化、脱媒化影响的深入,一方面又孕育着更多的发展的机会。传统媒体如能利用在应对PC互联网冲击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教训,在移动互联网冲击波来临之时,借势而为,因势利导,将移动互联网冲击波的影响过程中的冲击转化为机会,或许可以抓住这一轮发展的新机会。

篇9: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有哪些

1.购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通常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因为异地礼物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有的中国人很喜欢跨国邮寄来的礼品,而英美人会尽量避免跨国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理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礼品的选择不同。中国人在节日里送时令的礼品。例如,在中秋节送月饼和水果,农历新年时送贺年礼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中国人也会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送钱。在中国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见的礼物是从市场上买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东西)。除了葬礼和开业典礼以外,鲜花不是一种流行的礼物。而美国人在圣诞时送的礼物比如:产品样品、书桌上的摆设品、酒、饮品、特别的食物等。鲜花是送给女士的最常见的礼物,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生日礼物、贺礼、给女主人的礼物。

3.送礼的对象不同。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而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他们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包装是不大讲究的,一般宁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装不满。在美国以及其他有些国家,人们习惯用彩纸包装和用丝带包扎,有时还习惯附上一张名片。这是胡静在《实用礼仪教程》中提出的。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们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物是否投人所好,给人一份惊喜。

5.送礼的时机不同。中国人很讲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礼的时效性。因为在最需要时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一般来说,时间贵在及时或超前,如一张小小的贺年卡一定要提前赠送,否则毫无意义。中国人忌讳别人在刚办完喜事或丧事之后补送礼品,否则会被视为不祥。而在赵左荣的《茶与咖啡》中提到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机是你到达或离开时。美国人除了特定场合外,不提倡送商业礼物(除非是小礼物)。而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小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时。

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差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红包是一种装钱的特殊红色小纸袋。这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由父母或朋友送给小孩的礼物。红色也可以送给没有结婚的亲戚或朋友。未婚的职员同样也希望从老板那里得到红包。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婚礼或关系亲密的亲人朋友生日时,也会送红包。红包里的钱可以是几元,也可以是一大笔。

俄国人社交中讲究送礼,尤其是亲戚朋友之间。礼物选得合不合人心意很重要,礼物的价格倒在其次。设计新颖、制作精美又有一定纪念意义的礼物,像旅游纪念品就广受欢迎。去人家里做客或参加聚会,俄国人通常送鲜花、糖果或小纪念品等。对俄国人来说,直接送钱给他们是一种侮辱。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社会交往中,给主人/女主人赠送一份小礼物是比较得体的做法。通常,这种礼物是酒、巧克力、花等等,不必包装。其他在生日、周年庆、婚礼、领洗礼等场合赠送的礼物轻重要依你们的关系而定。

篇10: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

我刚看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的一些相关书籍,在我印象中中国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合一和集体主义;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和个人主义。

1·中国体育讲礼重德,中国体育追求和谐。2·西方体育重利重法,西方体育突出竞争。

中国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较为宁静、庄重,常常表现出内向、沉稳、含蓄、爱面子的特性,不走极端,追求至善至美。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削弱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永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

西方体育认为人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不断地去应对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在体育文化培养的目的上,偏重外在人格的培养。在竞技场上,只有胜负之分,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提倡始终超越对手。这样的价值观,使西方人形成了惯于向外探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不畏天地、征服自然的信念和能力,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的超越过去,培养了人们勇敢开拓、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希望对你有

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我刚去参加了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一次反思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讨论会,这一活动汇集了一些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士。

会上发言的一个人是美国一所大学的人类学系主任,又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客座教授。

勾起我的兴趣的一点是,她也是体育健将:在美国七项全能比赛中得过第四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又曾参加中国的全国青年运动会,还得过金牌。

我会后拉住这位中文名字是包苏珊的美国圣路易密苏里(Missouri)大学的Susan Brownell教授,请她谈了谈在她眼中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你看到并参加了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的运动会,现在又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研究中心工作,对两边的体育文化都有所了解。你觉得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其实在体育领域,我认为相同的东西比较多,不同的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是因为体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通用语言。

我85-86年在北大,参加青运会北京代表队的时候发现,队里的训练方法和美国的差不多。设施可能没有美国的那么先进,不过基本理论是相同的。

70年代中国和美国改善外交关系,曾经使用“乒乓外交”。可能你也记得当时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来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意思是说在比赛里赢与输不那么重要。现在这恐怕不大听到了。这个口号在80年代就已经被取代了。那时候我在北京,已经有一个新的口号,就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我还记得比较清楚,有一次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教练和我一起练跳远。这是七项全能的项目之一,我跟她说,我有点舍不得和她一起参加比赛,因为我原来的跳远成绩比她好一点,如果打败她是不是会让她不好意思。可是她把我训了一通,说,那种老一套的看法在中国已经取消了。

她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现在没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体育是有竞争性的,该打败她就得打败她。在儒家文化传统里,脸面终究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你显然对此有意识。那么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或者就说是中国和美国的体育文化之间,对于竞争肯定也是有不同看法吧?

我认为,不应该以为中国是个没有竞争的社会。中国人口很多,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想法,我认为也是比较强的。所以中国不是一个没有竞争,而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的国家。

不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确实也有面子的观念,这和美国文化区别很大。我参加中国的体育比赛时也经常碰到了面子这样的概念。那么你怎么处理呢?

一开始,我不知道面子是什么样的东西。比方说,我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的时候,有人说:“她是为北京争光的美国姑娘”。

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美国姑娘代表北京市参加比赛能够体现这是给北京市的面子争光那个概念,因为实际上我是在美国培养的,不是在中国培养的。

后来我发现,他们的逻辑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逻辑是,我能够拿到冠军的意义是因为我是通过那个体制培养的,所以我能够表现那个体制的优势。

不过到了中国以后我发现,我为什么能够为北京的添光,好像是因为他们觉得一个外国人愿意代表北京,参加比赛表示一种赞扬,或者一种支持。

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支持是有意义的。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个概念和美国的是有一些差异。中国和美国都是很重视体育的国家,可是你觉得体育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吗?比方说在表现方式上,或是什么更内在的东西?

有一点就是美国的草根体育和中国的相比,发展更广泛。我想这是因为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美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西方的体育是19世纪才引进的,它没有完全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我觉得最近几十年它已经开始渗透到中国草根的层次。

不过,中国人喜欢看一些大规模的比赛,尤其是奥运会。我觉得奥运会在中国引起的注目远远超过了比方说盐湖城2002年在美国引起的注目,或者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引起的注目。这可能是因为奥运会和整个国家的面子有关系,所以很多中国人很关注。

你是不是说,体育在中国的民族自我观念上更重要,而在美国,体育是一个更个人的东西? 哦,美国通过体育展现的民族主义也比较强烈,这方面和中国的差异可能不是非常大。

那你熟悉欧洲的情况么?如果说中国和美国差异不大,那么欧洲国家比方英国同美、中两国有哪些瞩目的差异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研究一点中国体育的历史,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关系非常紧密。大部分中国早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体育是通过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介绍过来的。后来中国和美国一直通过奥运会有了很密切的关系。

比方,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在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奥运的所谓“合法席位”后参加的第一次奥运,是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Lake Placid)冬季奥运会,第一次参加的夏季奥运会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所以中国和美国通过奥运会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方面中国和英国就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有一些关系可能是通过别的渠道。足球呢?

足球当然是个例外!因为这方面美国和中国也是比较相同的,我们的足球老上不去!(笑)有的时候有中国人问我为什么中国的足球老上不去,我说你们的挑战和美国的挑战完全一样。不过我相信再过十年,争取足球世界杯的冠军,可能是中国和美国一起对阵。关于体育商业化的问题,你觉得中国和西方的情况基本一样还是很不一样? 最近20年来,中国体育在商业化方面碰到很大挑战,从这方面也能看到中国体育和美国体育的区别。比方说,在中国直到现在,他们的职业联赛,像足球赛或者篮球赛,一直没有能够利用电视的播映权来获得很大的收入,这方面和美国不一样。

至于赞助商的情况,这比播放权的情况好一些,不过钱的数目给的还是不如美国那么丰厚。

论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中的交融

篇11: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

02、圣诞树 O Tannenbaum

03、真挚来临 Adeste Fideles

04、寄给你的祝福 A Gift For All

05、宁静之夜 In Notte Placida

06、圣诞老人进城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

07、银铃轻响 Jingle Bell

08、小城伯利恒 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09、平安夜 Stille Nacht

10、星光洒落 Tu Scendi Dalle Stelle

11、我亲爱的尼古拉 Dear Santa Claus

12、愿你平安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13、欢乐圣诞 Happy Xmas

14、Ave Maria(圣母颂 Celine Dion Franz Schubert Celine Dion重新诠释Schubert经典圣诗

15、We Three Kings Of Orient Are 东方三博士只愿见救主一面,带有近东风格的圣诞名曲

篇12: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

即使已经65岁,即使常在奔波劳累之中,林怀民的心仍然保持着20岁的热情,并且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云门是第一个踏上大陆的台湾表演艺术团体。

1993年金秋10月,他带着云门舞集到北京、上海、深圳公演《薪传》,这也是两岸分治40多年后的第一次文化交流。10月22日晚上,《薪传》在北京保利大厦国际剧场首演,1000多个座位全满;其中一个是他所敬重的、高龄84岁的沈从文夫人张兆和。

演出结束后,观众的热烈掌声持续了10分钟,一位观众还上台献给林怀民一束象征丰收的稻穗;饱满的金色谷粒彷佛要从他的手掌流泻而下,然而他只是静静地站在灯光下,以一贯的微笑表达他的感谢——林怀民的形象永远是谦虚的微笑;谁也不知道那笑容底下藏着多少饱满的意志力和想像力。

具有可怕的才华

林怀民的舞蹈之路,其实经历过许多曲折:能够带着云门走到今天,正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意志力、想象力,以及无比柔软的亲和力,能在曲折之中累积继续向前的能量。

1947年2月19日,林怀民出生于台湾中南部嘉义县新港乡的世家。他的曾祖父林维朝是晚清秀才,祖父林开泰是留日医生,父亲林金生日据时代毕业于东京帝大法学部,是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少数被重用的台湾本土菁英,曾担任民选的嘉义县长、云林县长,以及交通部长、内政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等要职;母亲郑翩翩则出身于新竹望族,毕业于东京一桥大学,是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熏陶的女性。他父亲虽然学习法律并从政,却非常喜欢文学,他母亲则除了文学还特别喜欢古典音乐。他除了接受严谨的品格教育,也浸淫于艺术的熏陶,自小即在阅读和音乐中成长。他是长子,父亲希望培养他承继衣钵,将来能学习法律并从政。

然而,由于发现了舞蹈,迷上了舞蹈,林怀民走出让父母从没料到的另一条路,也让整个家族都以他为荣。

5岁那年,父母带他去看了一部影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经典电影《红菱艳》,小小年纪听不懂英文配音也看不懂中文字幕,但他爱上了片中不停旋转的舞蹈,后来还央求叔叔、姑姑再带他去看了七八遍,回家后也学着伸手踢脚舞来舞去——那一年,舞蹈的影像已经深埋在他的脑海里。7岁时,他从《学友》杂志看到台湾现代舞蹈先驱蔡瑞月的访问,发现台湾也有芭蕾舞者而雀跃不已。1961年,美国最杰出的现代舞舞者荷西·李蒙访台演出《摩尔人的孔雀舞》,14岁的林怀民第一次看到西方舞者的现场表演,默默立下向世俗挑战的志愿——“我要成为一个舞者”。

林怀民也着迷于写作,就在看到荷西·李蒙演出的同年,他完成了《儿歌》,第一次投稿就受到当时《联合报》副刊主编林海音的赏识发表。收到生平第一笔稿费后,他立刻拿去舞蹈社报名,开始了往后数十年对舞蹈的追索。

《儿歌》之后,林怀民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与散文,被台湾文学界形容为“具有可怕的才华”。1964年,他为了父母的期许,考上政治大学法律系;然而终究受不了刻板的法律条文,经过一番波折,大二那年转入新闻系。大学4年,除了写作,林怀民更热衷于在初萌芽的台湾现代舞环境里闯荡,哪里有演出、舞聚,他就往哪里去。

1969年,林怀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蝉》,并在同年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攻读新闻硕士;行囊里偷偷夹带了一双舞鞋。初抵密苏里,他收到在爱荷华大学执教的前辈小说家聂华苓与美国名诗人保罗·安格尔的邀请,转到爱荷华大学英文系“作家工作坊”深造。

林怀民后来回忆转学爱荷华大学的机缘时说:“我就是到爱荷华才能跳舞,我在密苏里就不会跳舞了。”——原因很简单,“爱荷华大学有舞蹈系”。

20出头才正式习舞,身体已定型,骨头也硬了,然而他每天苦练,硬是让只能抬到桌子高度的抬腿动作,练到过肩的高度。疼痛,是每天唯一的感觉,“第二天都爬不起来,不想去上课”,但他从来没有错过一堂课。

上完一学期的舞蹈课,林怀民在爱荷华大学发表了第一支舞作《梦蝶》,是以庄周梦蝶创作的单人舞,搭配旅美作曲家周文中的音乐,欣赏过的文化界人士无不赞誉有加:例如台湾文坛前辈姚一苇认为他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情操,一种冰冷的和孤独的傲气”;诗人商禽则看到“舞步中一股简单、安定的力量”;郑愁予还在观舞后写下诗作《旋转橡木——夜见林怀民舞罢行走爱荷华跫音桥》。

获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他飞往纽约,前往马莎·葛兰姆现代舞学校观摩,也去模斯·康宁汉(Merce Cunninqham)舞蹈学校上课。七十年代初,他开始在美国公开演出。然而1972年他断然放弃成为美国职业舞者的机会,绕了大半个地球回到台湾。

“落幕重来”使台湾剧场文化从此改观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冲突、前进、开放的时代,从巴黎、芝加哥到东京都在闹学潮,披头四、嬉皮运动让年轻人觉得有希望可以改变世界。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将台湾东北海域的钓鱼台列岛交予日本,激起台湾许多中生代精英发起“保钓运动”,林怀民也参与其中。同年10月25日,台湾退出联合国,林怀民决定返回家乡与乡亲一起打拼。他努力打工,存了一笔旅费,1972年夏天,包袱一捆离开了美国。他决定先到欧洲去流浪,去看看别人的国家。这段少年游,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启蒙;路途中的发现,后来也曾化做舞蹈创作的珠玑。

流浪结束后,他从雅典搭上往曼谷的班机,登机前在洗手间哭了许久,因为“一个人的‘好日子’过完了。”此后得扛起肩上的社会责任。

返台不久,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团长史惟亮邀约各界艺术家筹划一系列“中国现代乐府”的演出,喊出了“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口号。林怀民接下史惟亮的邀约后,租下台北市信义路4段30巷一家面店二楼25坪的公寓作排练场。他教舞时,严厉、苛刻,学生私下称他“暴君”,但这群打不退的年轻舞者仍然聚在他身边,而且越聚越多。他翻阅《吕氏春秋》,读到“黄帝时,大容作云门……”,记载“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存在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可惜舞容、舞步均已失传。1973年5月,“云门舞集”正式创团,9月29日在台中中兴堂首演,8支舞作都是林怀民所编,配乐则选用台湾当代作曲家许常惠、周文中、史惟亮、沉锦堂、李泰祥、许博允、温隆信、赖德和等人的创作。首演之夜,林怀民坚持迟到的观众必须等到中场才能入场;也规定不得拍照和聊天。然而当晚观众席还是闪起了镁光灯,舞台上的林怀民毅然起身,宣布“落幕重来”!——那是台湾努力摆脱贫穷,学习尊重、进步、文明的时代,“落幕重来”使得台湾的剧场文化从此改观。

艺术下乡

林怀民的创作力惊人,让云门开启了台湾新的舞蹈美学与文化内涵。他的舞作饶富中国风味,却融和西方文化元素与亚洲其他社会的文化因子,既可能是传递潜藏的意识语汇,也可能是无言的纯粹的文化体验。早期作品《奇冤报》《白蛇传》《寒食》都带着强烈中国文化的意涵;后来的《薪传》则萌生了台湾文化的意识;更后来的《春之祭》则毫无妥协地斩断了中国文化的根源。然而中期以后的《红楼梦》又展现了极致的中国美学;《流浪者之歌》里顿悟与救赎的追寻者在金色米粒里盘旋;《九歌》里无尽延展的光流;寻找根源的《家族合唱》……,一出出将台湾现代舞的艺术形式推上巅峰。

nlc202309011528

1977年,林怀民开始走出剧场,推动更接近庶民文化的户外公演。那年他第一次为儿童编舞《小鼓手》,在南海学园的教育艺术馆公演后,决定把剧场的“精致艺术”搬到台北市新公园(今228纪念公园)。林怀民在第一次户外公演前告诉观众,“该做一个高素养的文化公民”;那晚不只12岁孩子的演出滚沸了观众体内的血液,演出结束后,观众也展现了公民美学,带走每一张纸屑,每一片垃圾。2010年9月初,林怀民也把户外公演的概念推广到大陆,让云门在杭州西湖“柳浪闻莺”的草地上舞起凄美的西湖传说《白蛇传》,观众多达8000人。那次林怀民带给大陆观众的不只是艺术与美学,还有对土地的尊重与对文明的态度。

1978年冬,林怀民带着新编的史诗舞作《薪传》回他的故乡嘉义首演。舞台上,象征黑水沟巨浪的布幕不断飘摇,400年前先民渡海到台湾的艰辛与努力耕耘扎根的形象,感动了现场近6000位乡亲,纷纷垂首落泪。《薪传》接续在台北、台中、台南、新竹、中坜等地巡演。看到巡演的盛况,林怀民发愿要演遍台湾大小乡镇。

1980年4月,云门结束美国巡回演出返台后即正式启动“艺术下乡”,在高雄美浓揭开“校园与小区巡演”序幕,总共演出16场,吸引观众超过4万人,引发“文化普及”、“艺术走向群众”的热烈讨论与省思。“艺术下乡”从此蔚为表演艺术界的风潮,让偏远地区的民众也有机会接触艺术美学。

作为华人世界的第一个现代舞团,云门舞集也是台湾艺术人才养成的摇篮。1980年,林怀民与活跃于剧场界的吴静吉共同创办“云门实验剧场”,成为台湾小剧场运动的先声;当代重要的舞者、剧场技术工作者、跨领域艺术创作者,大多深受“云门实验剧场”的启迪与影响。

然而,林怀民的舞蹈之路走到1988年时,又有了一次大转弯。

那年8月18日,“云门舞集宣布暂停”的大标题成为各大报的头条。林怀民在17日亲自召开记者会,为15年历史的云门画下休止符,也为台湾社会留下一个惊叹号。

林怀民的“痛下决心”,经过一番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在1987年解除戒严之前,台湾各种艺术创作多少都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云门也未能例外。最让他痛心的是,1982年云门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两个穿深色西装的高大男子到后台找林怀民:“对不起,林先生,打扰你一下,外面有些朋友想和你请教些事情。”会议室里,一张圆桌围坐了20多个人,据称来自戒严时期人人闻之丧胆的“警备总部”。历时一个多小时的问话,他们的结论是“这些舞蹈非常好”。离开之前,他们告诉林怀民,因为收到超过半个人高的匿名信,不得不来找他沟通一下。至于是否真的收到那么多匿名信,“谁知道?”但被20多人约谈的感觉,“谁都不舒服的”。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1988年初蒋经国去世,在那个自由初发的时刻,人们却开始陷入了意识形态之争,立法院冲突乱象不断,街头运动风起云涌,公安灾害接二连三,股市成为全民运动,“大家乐”狂赌风炽;虽然“台湾钱,淹脚目”,台湾却被国际媒体称为“贪婪之岛”。

台湾人心变了样,林怀民决定掩上云门的门。

然后,他再度去流浪;去巴厘岛,去印度。尤其是印度的缓慢步调,正契合一心追求平静的林怀民,即使“印度的火车都没有准时过,坐在月台上,你就是等,火车总是会来的,为什么要急?”他坐在月台上安静地看书、看人,慢慢地找回平衡的力量。

然而,一回到台湾总有关怀云门的人问他什么时候复出?有的关怀甚至带着催促。还有长辈送来大笔捐款,请云门尽快复出。这些关怀,让他再一次体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流浪是否该有结束的时候?1991年春,云门舞集终于宣布复出,林怀民说:“重新出发后,不能再只用热血来工作,这次要做得从容,做得长远。”

复出后的林怀民,持续追求创作的突破,对自己作品的绝对坚持也让他随时处在焦虑与不安之中。话虽如此,随着年岁增长,早期强烈的论说风格不再,他放弃对结构剧情与概念的编织,创作越显自在:《水月》以纯粹的想象,大胆地追求跨领域艺术的新元素;《行草》《行草贰》《狂草》则让舞与书法成为完美的邂逅。2004年秋季公演,他还特别以陈映真的小说入舞,推出《陈映真·风景》,向青年时代即已非常崇敬的小说家陈映真致敬。2006年11月底,林怀民与爆破艺术家蔡国强合作《风·影》,进行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撞击,成为现代舞台的经典……

有美学传统的国家都有自己的颜色

2008年春天,林怀民的舞蹈之路再一次遭遇大曲折。

那时台湾大选正炽,两党选战方酣,已是台湾重要文化地标的云门八里排练场却遭“祝融”,舞谱、舞衣、道具,一夕成灰。云门的一场火,让喧闹的台湾社会回过神,不分党派、不分阶级,发动企业人士及各界捐款,协助云门重建度难关。社会各界倾心相助,让云门在火灾之后仍能走完早先预定的国内外121场公演,并且觅得占地1.5公顷、邻近淡水沪尾炮台的中央广播电台旧址作为云门未来的新家,及规划为“淡水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与表演艺术界共享。

云门成立至今已38载。原本期望尽早交棒的林怀民,却因爱徒罗曼菲、伍国柱不幸病逝,不得不继续将云门的重担扛在肩上。他也担心台湾的年轻人过于顺从,欠缺挑战的勇气,捐出2004年获得行政院文化奖的奖金,成立“流浪者计划”,要年轻人勇敢去流浪,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他在对大学生的谈话里,要他们“做自己,不要东张西望”。他还告诉他们不要一味寻求他人的认同,而忘了找寻自己民族的颜色;因为,“有美学传统的国家都有自己的颜色。”

只要回到家,什么劳累都忘记了

林怀民的家在八里乡偏僻巷弄里的一座老旧公寓的二楼。从客厅望出去,淡水河在阳光下亮亮地缓缓流过;隔着河的对岸则是浓绿婉约的大屯山。难得在家的日子,他也喜欢盘腿坐在客厅窗沿搭出去的木平台上,悠闲地抽着烟,静静地阅读着窗外的山河和飞马。

他的家完全是极简风格,到处都是书。客厅与走道之间是一整片书墙;走道后面的卧室与厨房之间是另一面书墙;走道后面的卧室与厨房隔着书墙;客厅隔壁的储藏室还是一面书墙……

客厅甚至没有沙发,客人来了,就把厨房门口那张靠墙的四方木桌和椅子搬到客厅中间,主客们就分坐桌旁,天南地北地聊天喝茶。

在卧室与厨房之间的书墙上,斜靠着一幅林妈妈生前以毛笔抄写的《心经》。林怀民深情地看着那幅书法说:“可惜没有完成,因为那时妈妈的身体已经很衰弱了!”

不管带着云门走到世界的哪个城市,林怀民对父母的思念,“一辈子都在心里阅读”。

篇1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除夕

1、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3、端午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4、七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5、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6、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7、重阳节: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吴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8、腊八: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这一天,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并以”腊八粥“供佛飨众。

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缘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沈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如果执着于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证悟菩提,最好是舍弃苦乐二边,过着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才能进趋解脱大道。

太子有了这一番体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的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

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门横卧在河岸旁,好像毫无气力似的,她立时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来供养太子。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实在无法譬喻。饮后,五体通畅,渐渐的恢复了气力。于是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开悟证道,成就正等正觉。

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相沿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之一。

9、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上一篇: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下一篇:情人节元宵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