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最低养老保险

2024-05-07

城市居民最低养老保险(精选8篇)

篇1:城市居民最低养老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通知

(1999年4月29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是目前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职工和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促进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巩固和完善三条保障线,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三条保障线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有关政策,指导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三三制”原则,足额筹措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对进中心并按规定签订协议的下岗职工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按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要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将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职工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

各级民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方,须在1999年10月底之前建立这项制度。要认真核定保障对象,把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措施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使其及时得到救济。中央直属企业困难职工家庭,符合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保障范围。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劳动保障、民政部门规范三条保障线资金申请和筹集工作的运作程序。对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中应由财政承担的部分,要及时安排到位;应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部分,要督促其认真落实,确有困难的,由同级财政严格审查后予以保证。地方财政确有困难的,中央财政将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应由财政承担部分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每年年底前由劳动保障、民政部门分别提出下一年度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按规定程序拨付。

二、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的相互衔接

各地劳动保障、民政、财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互相衔接、拉开距离、分清层次、整体配套的原则,科学制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要低于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低于失业保险金标准。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期满未实现再就业的,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原企业要及时为其出具相关证明,告知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名单自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报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下岗职工应持相关证明,及时到指 1

定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要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

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需要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有关证明,并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满人员名单提前1个月通报民政部门。民政部门要对此类人员进行专门登记,对符合条件者及时给予救济。

对按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时,参照上述办法执行。没有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需要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由企业出具相关证明,向当地民政部门或职工所在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在领取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养老金、职工工资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将本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情况通报同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要将本地职工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以及因未按时足额领取工资(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或养老金而造成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

三、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严禁用于再就业服务中心管理费开支,保证资金真正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失业保险基金要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基金专款专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要纳入财政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各级劳动保障、民政和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的财政、财务法规,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及时解决,对违规违纪问题要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落实

各级劳动保障、民政和财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精心组织,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认真组织落实。要加大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宣传力度,将政策宣传到企业、衔道,宣传到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中去。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沟通,协商研究解决,共同做好困难职工的生活保障工作,促进社会的稳定。

篇2:城市居民最低养老保险

26日从县人社局获悉,根据省人社厅和省财政厅《关于调整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文件要求,从7月1日起,湘潭县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60元。

《通知》明确,从7月1日起,全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按照规定办理领取养老金待遇相关手续的参保人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60元。本次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负担,省财政平均负担三分之二,市州、县市区财政平均负担三分之一,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县新农保中心负责人介绍,湘潭县将积极落实此项惠民政策,抓紧组织实施,确保10月之前全县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直接领取到调整后的基础养老金。同时,7、8月份应补发部分也将及时补发到位。

此次政策调整,既推进了湘潭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也让广大城乡居民更好更公平的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该负责人预计,此项政策将惠及湘潭县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1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0.2万人,农村居民15.8万人。

篇3:城市居民最低养老保险

(一) 救助标准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较为科学的调查研究再结合本地财政实力来确定;二是结合本地的财政实力、参照与本地发展程度相似城市的保障标准确定;三是依据本地的财政实力来确定, 保障水平偏低。亚洲开发银行专家组报告指出:“如果受助家庭通过就业每多挣1元钱, 就意味着他们将少得到1元钱的救助。受助家庭实际上面临的是100%的边际税率”。

鉴于此, 民政部门应加强与理论界的合作,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一个指导性的标准或一个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的工作框架和程序。指导性标准可以是“绝对标准”或“相对标准”。

此外, 国际上一般有劳动能力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相当于没有劳动能力对象的2/3或3/4。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低保对象, 如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单亲家庭, 则适当提高标准l0%—20%。对已成年的重度残疾人, 尤其是法定监护人已达退休年龄的, 可以考虑将重残者单独立户计算收入。

(二) 制度框架

现行制度主要提供收入支持, 对于医疗、教育或住房方面的需求, 则是通过与市场化方式相背离的减免方式来提供。借鉴国外的经验, 可将现行制度的需求满足分成基本需要层次、扩展需要层次和附加提供层次。

基本需要层次提供的主要是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救助金,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低保金, 但不包括医疗、教育和住房的支出。另外, 要考虑按家庭人口的规模和构成来确定救助金额。在亚行专家组的报告中谈到:“在OECD的贫困政策中, 第一个成年人的比率为1, 家中其他成年人和儿童的比率均为0.6。”扩展需要层次主要包括房租、教育费用 (义务教育阶段) 和医疗费用 (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费用) 等等。附加提供层次主要满足这方面需求: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教育部门收取的其他费用、大病医疗费用 (部分提供) 等等。

(三) 城乡一体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 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成为必然。2007年我国已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统筹考虑将现在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扩大、延伸、城乡融合;对于在城镇工作、居住一定时限的流动人口, 可以按当地的标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方面的工作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实施, 比如, 成都2008年就开始着手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分类救助

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统一按照人均发放低保金, 没有区分不同家庭的保障需求, 忽略了家庭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特征。相关研究揭示了家庭规模对于家庭消费的影响系数:以三口之家为1, 家庭规模为1、2、4、5及以上时, 家庭规模影响系数分别为1.13、1.01、0.98和0.94。如日本和欧洲, 社会援助的情况取决于家庭的规模和家中是否有小孩。比如在德国, 原西德地区家庭主要成员 (户主) 所获得的人均标准救济额为549马克, 其配偶所得为户主的80%, 子女根据年龄的不同, 可得到户主的50%~90%。

对于因不同的家庭结构、规模, 以及家中有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情况, 分类救助是有效保障的一种方式。首先, 低保金应根据家庭户的规模在金额上有所区别。根据相关研究, 假设1人户所需的金额为1, 2—3人户则为0.8—0.85, 4人及以上户为0.75—0.8。对一些特殊对象, 如优抚对象、孤寡老人、残疾人、单亲家庭等则应提高生活救助标准。其次, 设立针对某些贫困家庭特殊需要的附加保障, 建议采用实报实销的方式。再次,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 应建立规范化的具有激励作用的保障标准和支付方式, 防止福利依赖。

现行制度和实践中忽略了家庭人口类型和人口规模对于家庭消费的影响。对于一些家中有重病、重残者, 有老年人或未成年人者不公平。因此, 一些地区已经在探索“分类施助”。如北京市已经规定, 下列人员按本市当年城市低保标准上浮10%享受救助:“三无”人员;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老归侨和因公致残的返城知青;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和生活困难补助的70岁以上老人;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16岁以下儿童、中小学生 (含16岁以上在读)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重残人和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高于本市当年城市低保标准的, 具有本市正式非农业户口, 持有残疾证、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残人。

三、与积极的就业、再就业相结合

国际上贫困群体救助的新趋势是工作福利制, 其核心是不参加工作就不能得到福利。具体做法是:第一, 法定工作要求。在大多数国家, 传统失业人群领取失业金从需要经过的“工作验证”, 已经扩展到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的更大范围。如在美国, 6岁以下孩子的单亲父母被要求每周至少工作20小时, 才能得到足额的津贴。第二, 实施税收减免政策, 鼓励再就业。工作福利政策通常对找到工作的人实行收入税减免, 以鼓励再就业。美国实施了《美国收入税减免法》, 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帮助, 保证他们的工作收入高于原来领取的福利金。

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低保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开展。应该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不但强调“无责任即无权利”, 更应该强调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各种组织对受益者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

在实践中, 现行低保制度的单纯生活救助色彩将逐步淡化, 而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相结合的色彩应该得到强化。上海市推出了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员“就业补贴标准”, 在现在低保人员就业抵扣标准每人每月100元的基础上进行较大幅度上调, 而低保人群出现净减态势, 首先, 得益于市政府实施的“万人就业项目”, 让不少低保家庭中有就业劳动能力的人找到了工作岗位;其次, 最低工资和最低养老金标准的提高, 也让一些困难群众不再享受政府救济, 为了进一步鼓励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积极就业, 上海市将从政策上加大引导失业、无业人员就业自救, 将原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员基本生活费抵扣标准与低保标准的差额部分改为“就业补贴标准”, 加大补贴幅度, 鼓励就业。

四、城市低保呼唤和催生专业的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 是现代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教育, 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实行社会工作职级制度、社会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等措施, 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救助领域通行的做法。

城市低保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直接由街道与居委会的干部承担, 目前, 大多数低保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 对低保制度及政策的认识与理解粗浅, 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政策执行水平比较低。不少管理人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如对低保对象抱有歧视、轻视、反感的情绪。因此, 提高低保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 加强专业化培训, 是目前低保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此外, 街道与居委干部们往往身兼数职。

相比之下, 香港综援制度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非常高, 他们专职负责综援项目, 不兼顾其他社会救助业务。中上层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与专业水平均比较高, 大都有大专以上的教育程度。同时, 香港的社会救助专业人员与国外同行交流密切, 吸收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在操守方面, 对办事人员贪污或者滥用权力的行为也有相关法规加以检控。特别是注册社工直接介入综援个案, 更提升综援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实行社会工作职业职级考试, 上海市对社会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 广州市东山区对全区的居委会干部进行社区工作资格培训, 要求全区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 这些都是有益尝试。

总之, 城市低保制度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城市社会救助的转型, 标志着中国的救助从人道向人权转变, 从道义性救助向制度性救助转变。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或香港等地的社会救助经验完善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洪大用.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问题[J].社会福利, 2003, (6) .

[2]林莉红, 李傲, 孔繁华, 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J].法学评论, 2001, (1) .

[3]杨立雄.从人道到人权:穷人权利的演变——兼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3) .

[4]王有捐.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J].统计研究, 2006, (10) .

[5]谭兵.社会救助的理念与功效——关于香港综援制度与内地低保制度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 2005, (3) .

篇4:城市居民最低养老保险

2015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自2014年7月1日起,将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75元提高至90元。

2015年3月6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印发《关于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的通知》,对提标工作的标准、时间和范围以及资金来源、组织实施、工作要求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这次统一提标,是广西继2013年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75元后的第二次提标,将使广西超过530万城乡老年居民直接受益,惠及千万城乡家庭,受益面最广,受益方式最直接,对更好地保障和改善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城乡老年居民基本生活、提高中青年群体的参保积极性形成理性预期,拉动城乡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广西有38个县(市、区)在自治区规定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上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此次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后,南宁市青秀区、崇左市凭祥市基础养老金标准为全区最高,达每人每月135元。

篇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

萨拉乌素社区(居委会):

我叫格格日勒图,现年19岁,家中四口人,现居住在乌审旗嘎鲁图镇萨拉乌素社区。家庭月人均收入约200元。由于家庭收入低,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特申请城镇最低生活救助。现将我家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本人因年纪小,现在还在上学,没有工作及经济来源,父亲只能靠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为生。母亲长年患病,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入。

我有一个妹妹,现年龄3岁,因为生活困难,妹妹也要上幼儿圆。由于我们家人都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致使家庭异常困难,生活十分拮据,年收入还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 生活特别艰苦。听说我的这种情况可以申请生活救助,心里非常高兴,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看到了一线黎明的曙光,想到了只有党和政府才能救我全家于水火之中。于是几经思考,特向政府申请城镇最低生活救助,以度过目前的艰难时日。本人及家人承诺:以上所写属实,没有隐瞒、重报等违规行为,愿意接受有关部门调查。并会服从社区安排,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义务劳动。望政府批准为盼。

特此申请

篇6: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报告

城市低保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的一项根本措施。做好城市居民低保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报告的一些工作,2011年7月20号,我小组来到怀化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逢爷社区进行社会实践,我们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展开调查,就低保工作的开展情况而言,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及严谨的审核调查态度得到了社区领导和居民的认可。调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7月20号起到8月25号,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多次走访所在社区的贫困居民,还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以及经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同意翻阅了另外一些社区对于贫困家庭的帮助文件和社区帮扶工作记录,和对社区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所伙伴得帮扶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完成了这份报告。

一,某某社区的基本情况;

1,社区位置及面积;

某某自治县某某社区位于某某西侧,分别为社区1弄,2弄,3弄。总面积面积大约为70平方千米,现有总住户1千左右,常住人口2千多人。低保户26户。2区低收入的居民相对1区和3区的要多。

二,有关帮助贫困户的部门或社区文件摘要;

1,县扶贫办文件(2009年8月。关于扶贫助学对象的通知)

申请对象:

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和低保边缘户家庭的子女,今年被录取到县 一中学校的学生可向县扶贫办申请。

今年被录取大专以上的全日制院校的学生,持录取通知书以及贫困证明,可向县扶贫办申请。

可享受的帮扶政策:

从今年9月份开始,城乡低保困难家庭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1000元(高中)。

城乡低保边缘户困难家庭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700元(高中)

2,县扶贫办总文件(2010年4月。关于开展贫困家庭少儿先天性疾病二期救治活动的通知)

申请对象:

户籍在本县城的乡镇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家庭16周岁以下(含16周岁)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少儿,还有在县务工满两年并签有劳动合同的外地民工家庭随父母来本县生活的16岁以下(含16周岁)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少儿。可享受的帮扶政策:

城乡低保户家庭按实际医药费总额,扣除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的部分,其中60%由县扶贫办资助,10%由县中心医院减免,30%由患者家庭自己负担。城乡低保边缘户家庭按实际医药费总额,扣除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的部分,其中40%由县扶贫办资助,10%由县中心医院减免,50%由患者家庭自己负担。经济条件困难的外来民工家庭,扣除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的部分,其中40%由县扶贫办资助,10%由县中心医院减免,50%由患者家庭自己负担。

三,某某社区2009年 2月制定的社区民政工作计划摘录

1.针对居民实际经济收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家庭的调查审核上报,工作认真,细致,准却及时将低保户的最低保障金发放到低保户的手中。

2.做好户口走访慰问工作,切实为困难户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热心听取困难群众的来信和来访,对他们的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及时解决。

4.落实各项优扶政策,积极为优扶对象排忧解难。组织社区自愿对困难户进行帮助。

四,低保户的态度;

这些年,随着国家和地区的宣传力度加大以及自身或周围人的切身感受,大多数人对城市低保的认识还是比较深。特别是低保户,他们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政府对他们的帮助。

经过走访调查,发现低保户对社区低保工作普片很满意。管理低保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能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定办事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户主的好评。

五,社区帮扶困难群众的实例;

1.某社区有一低保户,全家共4口人,其中户主前年在外打工不幸残了左腿,丧失劳动力。其妻为了照顾丈夫和两个呢儿,只能在本地打一打零工。两个女儿均为某中学的学生。家庭住户面积为60平方米,光靠其妻打零工所得的收入不能维持家正常生活,其整个家庭4人一月可获低保金为1200元。

2.2011年7月28号,我们组跟随社区主任和副书记来到某社区2弄的一为患有视力残疾的家庭里。本困难户2008年,因不幸得了眼疾,之后,其妻带着一个4岁的儿子离家出走。至今未回,社区干部为了帮助这位困难户,不但经常走访他家,送他一些生活上的物品。还在我县各小区为他募捐。为了就是让 他生活得到保障。

3.逢年过节,社区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都会走访社区的低保户和贫困居民,给他们送过节的物品。在这期间,我们组跟随社区干部走访了近社区所有的困难户,并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了交流,给予他们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建议。据了解社区居民委员会经常联系县城内的一些大超市的老板和一些单位给社区贫困居民提供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还经常会将慰问金亲自送到困难家庭居民的手中。

六,调查感受,建议以及总结;

1,感受;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社区对低保家庭和困难户的关心,深深的感动了。

2,建议;

在此我还有一些个人建议,就是我了解到不少困难家庭的学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希望在寒暑假时期通过兼职来为家里减轻负担。但是,当今社会太复杂了,而学生们还没有真正的步入社会,都过于单纯,容易上当受骗,找一个安全

并适合我们的工作并不容易。政府部门或社区居民委员在这方面上可以为希望兼职的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3,总结;

篇7:城市居民最低养老保险

第一条 为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持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市低保)制度,坚持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属地管理、社会化发放、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部门组织实施。

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低保的管理和审批工作。

区人民政府所属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城市低保的管理和审查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劳动保障工作站(以下统称居委会)负责民政部门委托的城市低保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物价、审计、卫生、教育、工业经济综合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好城市低保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城市低保标准,由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部门,定期按照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水电燃煤(燃气)费用、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费用和物价指数变化等因素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六条 城市低保资金由市、区财政按照比例承担,分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纳入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当年结余的城市低保资金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低保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城市低保资金。

第七条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可以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前款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同一户口并依法形成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的人员。

未成年人、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人与抚养或者扶养义务人未共同生活的,视为共同生活。

家庭成员中的高等院校学生(研究生、留学生除外)、监外服刑人员计入家庭人口。

失踪、潜逃、狱中服刑人员不计入家庭人口。

第八条 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下列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计入家庭收入:

(一)工作单位支付的固定性或者临时性工资和各类奖金、补贴等收入;

(二)出租、变卖家庭财产所得,各种储蓄、债券或者其他有价证券的孳息,以及其他偶然所得;

(三)法定赡养、抚养或者扶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费;

(四)继承的遗产、接受的赠与、遗属补助费、社会救济金、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改制并轨和破产等企业补偿金等收入;

(五)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经商、办厂等扣除必要成本后的收入;

(六)通过各种劳务性付出所获得的收入;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计入的收入。

第九条 下列各类项目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以及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等;

(二)离休人员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的护理费;

(三)因公伤亡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的津贴、护理费、抚恤金、丧葬费;

(四)独生子女费和在校学生临时困难补助金;

(五)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以及各项社会保险统筹费;

(六)社会组织及与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人员没有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的个人给予的1000元以下临时性救助金;

(七)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和一次性奖励金,省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八)城市低保人员再就业后,前3个月所得收入;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其他不应计入的项目。

第十条 无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的人员与持有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人员组成家庭,其月收入本人留存城市低保标准金额后剩余部分计入家庭其他成员月收入。

第十一条 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家庭的月收入,按照其申请前6个月(含申请当月)收入的月平均值计算;不能按月计算收入的家庭,其月收入按年总收入的月平均值计算。

第十二条 人均月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一)在就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无业人员,2次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职业介绍机构或者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等单位介绍就业岗位的;

(二)因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未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

(三)家庭成员吸毒、赌博、酗酒且不悔改的;

(四)家庭成员在中小学自费择校就读或者在高额收费幼儿园入托的;

(五)家庭成员在高额收费的高等院校或者系、专业就学的;

(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出本市上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标准1倍以上的(家庭人口不足3人的按照3人计算);

(七)2年内购置或者中高档装修住房的(因拆迁购置经济适用住房的除外);

(八)拥有汽车、摩托车、空调、高档宠物等非必需生活消费品的;

(九)1年内新购置彩电、冰箱、音响等单项价值1000元以上的家用电器及高档家具的;

(十)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本市城市低保标准的;

(十一)有投资股票等行为的。

第十三条 居民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应当以家庭为单位,向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提交书面申请,填写《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对其申请1年内不再予以受理。

第十四条 居委会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应当予以登记,并自收到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之日起12日内,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调查和初审:

(一)组织3名以上(含3名)城市低保工作人员入户调查;

(二)居委会城市低保评议小组对申请人是否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进行集体评 议;

(三)经评议认为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将其家庭成员就业、收入等情况和评议结果,在社区公告栏内或者便于群众监督的醒目位置张榜公示5日;认为不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将有关调查材料和评议结果上报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

(四)对经过公示的,将有关调查材料、评议结果和公示情况上报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

申请人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居委会可以适当延长初审时限,但最长不超过10日。申请人居住地居委会有义务配合户籍地居委会调查了解情况并出具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居委会应当建立由群众代表组成的群众监督组织,完善城市低保工作的监督机制,定期公开城市低保对象的名单以及所领取城市低保金数额,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六条 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居委会上报的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书面申请、有关调查材料、评议结果和公示情况等之日起10日内,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核查和评审:

(一)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城市低保评审小组组织2名以上(含2名)工作人 员进行入户核查;

(二)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城市低保评审小组根据核查情况进行集体评审;

(三)经评审认为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将评审结果在便于群众监督的醒目

位置张榜公示5日;认为不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将有关核查材料和评审结果上报所属区民政部门;

(四)对经过公示的,将有关核查材料、评审结果和公示情况上报所属区民政部门。

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受理尚未成立居委会的新建小区居民提出的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申请。

第十七条 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上报的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书面申请、有关核查材料、评审结果和公示情况等之日起8日内,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审批:

(一)组织人员进行审核和入户抽查;

(二)对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家庭,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以下简称《低保证》)和领取城市低保金的存折;

(三)对不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家庭,将不予保障的通知书委托居委会送达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在市区内迁移户籍,应当自户籍迁移完毕之日起30日内,按照下列规定办理《低保证》变更手续:

(一)由本人(或者其家庭成员,下同)将《低保证》交回户籍迁出地所属民政部门,户籍迁出地所属民政部门将其城市低保档案复印件交其本人并出具证明;

(二)由本人将城市低保档案复印件和证明交户籍迁入地所属居委会;

(三)户籍迁入地所属居委会在3日内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上报所属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核实后,由所属区民政部门在30日内办理变更手续,发给《低保证》。

在本区内迁移户籍的,由本人持《低保证》和居民户口簿到所属区民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办理《低保证》手续变更期间,城市低保金照常发放。

逾期不办理变更手续的,暂停其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户籍迁出本市区的,应当及时将《低保证》交回所属区民政部门,由所属区民政部门办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 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分类管理,并批准其享受相应的城市低保待遇:

(一)A类家庭为家庭成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扶养人的家庭,按照城市低保标准全额享受;

(二)B类家庭为无劳动力(因护理家庭中的卧床病人而长期无法就业的有劳动能力人员视为无劳动力,下同)且无收入的家庭,按照城市低保标准全额享受;

(三)C类家庭为无劳动力,且收入仅有遗属补助费、赡养费、抚养费或者扶养费的家庭,按照城市低保标准差额享受;

(四)D类家庭为无劳动力,且收入有除遗属补助费、赡养费、抚养费或者扶养费以外其他收入的家庭,按照城市低保标准差额享受;

(五)E类家庭为有劳动力的家庭,按照城市低保标准差额享受。

第二十条 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特殊人群,应当加发一定数额的城市低保金,具体数额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等部门进行定期测算,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二十一条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下列社会救助:

(一)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可以减免缴纳杂费。

(二)在城市低保人员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就医的,享受基本医疗救助或者大病医疗救助。

(三)符合有关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廉租住房。

(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有关机构提供法律援助。

市有关单位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就业、从事个体经营、供暖、供水、供电、供气、拆迁等方面,给予扶持和照顾。

第二十二条 城市低保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人员持存折到指定银行领取城市低保金。

第二十三条 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应当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按季度复查和随时抽查,区民政部门应当按季度抽查,对收入发生变化的家庭,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办理提高、降低或者终止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手续,并张榜公布。

第二十四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应当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的就业安置、有关人员享受城市低保等情况及时进行相互沟通。

工业经济综合等管理部门应当将在职职工连续6个月以上(含6个月)领不到或者未足额领到工资或者基本生活费的停产、半停产、长期亏损的企业名录,及时提供给同级民政部门,做好涉及城市低保的信息共享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以及居委会,对享受或者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进行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不得虚报、瞒报以及出具虚假证明。

第二十六条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主动向户籍地居委会报告家庭收入变化等情况,接受复查和抽查。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每月报告1次家庭收入等情况。

(二)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主动就业或者接受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介绍的工作,每3个月通过户籍地居委会向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供有关单位出具的就业状况证明,报告就业情况。

(三)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每月参加户籍地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组织的8-12小时公益性劳动,不得由其他人员代替。

未主动报告家庭收入变化等情况的,暂停其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参加公益性劳动的,取消其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对拒绝参加公益性劳动的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以资代劳。

第二十七条 从事城市低保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家庭拒不签署同意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意见的,或者对不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家庭故意签署同意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意见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克扣、拖欠城市低保款物的;

(三)未按规定审批程序办理城市低保的;

(四)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影响城市低保工作正常进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

(六)向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收取以资代劳费用的。

第二十八条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骗取或者冒领的城市低保款物;情节恶劣的,处以骗取或者冒领城市低保款物总值金额的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家庭实际收入或者开具虚假证明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或者委托管理组织,继续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

第二十九条 干扰、破坏城市低保工作秩序,威胁、辱骂、殴打城市低保管理工作人员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城市居民对民政部门作出的不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或者减发、停发城市低保款物的决定,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一条 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家庭成员的各类收入的计算标准、应当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等规定,由市民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县(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8:城市居民最低养老保险

一、政府的义务、公民的权利, 而不是恩赐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 有些基层民政干部的公民权利意识淡薄, 将公民应当享有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利当作本部门的恩赐, 片面强调“不养懒汉”。实际上, 以我国现有社会保障的水平不可能导致一个依赖救济的“懒汉”阶层的产生。

有些地方的官员用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救济对象, 有污点的人及其亲属往往遭遇社会排斥。一些地方政府规定,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 家里不能有吸毒、赌博人员, 不能违反计划生育条例。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干部和群众基础, 在我国有深刻的原因:一是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政府、社会团体、个人, 把对弱者的救助看作慈悲行为, 是对穷人的恩赐和施舍, 表现在利用价值取向来选择穷人。二是社会普遍存在社会救助“民政对象情结”, 没有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政府也没有将此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所以才出现了上述种种不正常的规定, 造成对穷人的“社会排斥”, 其结果就是救助瞄准机制不准确。

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救助) 是政府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是公民应获得的帮助和应享有的权利。这在我国《宪法》第45条中作了明确规定,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救助首先是政府行为, 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它体现了政府的一种社会政策取向——社会公平。

社会救济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 它不问致贫原因, 只看受助者是否真是贫困,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救济的责任仅仅是使受助者的生活相当于或略高于最低生活需求, 以避免产生依赖心理乃至不劳而获的思想。最低生活保障的退出机制以家庭收入超过政策规定为标志。

现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社会救助看成是政府行为, 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社会救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只要是穷人, 无论什么原因, 只要其收入低于贫困线, 他就有权利申请救助。政府选择救助对象不能根据贫困以外的标准。从理念的层次看, 社会保障从初期的附带各种侮辱条件的施舍救济向人道和人权并重的全面福利的发展, 这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二、保护申请人的隐私 (权) , 而非公布申请人

的隐私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 “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 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 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对经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 由管理审批机关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

现实中, 由于某些居委会采取社区张榜公布低保申请者的家庭困难情况以供辖区居民表决的办法, 不仅会让部分真实困难者望而却步, 而且也侵犯了申请者的隐私权, 损害了他们的尊严。因此许多人对低保制度担忧, 一是担忧公共权利过分地介入到私人生活;二是担心低保者的隐私和尊严受到损害。

穷人通常把申领救济金看成是社会耻辱 (1) 。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实施细则, 不但程序相当复杂, 令人望而生畏, 而且还在收入上做相当严格的调查, 甚至进行公示, 使受益者毫无隐私可言。现在许多国家对申请者只做收入调查, 以证明他们达到了国家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便由国家和政府来给予社会救助。除此之外, 并没有就申请者做道德和法律的调查。甚至近年来, 一些国家不再对申请者的申报的家庭财产状况进行一一核实, 而是根据要求和标准发放救助金, 避免了对受益人的人格和心理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三、城市低保是一种积极取向的社会救助, 而非消极取向的

目前的城市低保从实际上来说是一种消极的社会救助, 存在救助标准低、救助措施单一、救助工作简单, 不能有效地满足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 更谈不上促进城市贫困群体摆脱贫穷。这样就会面临制造一个制度维持性的低收入阶层的问题, 低保对象将长期依赖救助金来勉强维持生存。目前制度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利用价值取向选择享受低保的穷人。二是政府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附带了苛刻的条件。大多数受助者在得到救助后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 其收入只够糊口。经济上的匮乏使贫困家庭的社会交往受到限制, 接受教育存在障碍, 身心健康得不到保证, 尤其是患病时不能及时治疗和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 这一系列的社会剥夺和社会排斥使贫困家庭获得发展的机会很小。

实际生活中, 在低保金是否够用这一问题上, 0.6%的人认为很充足;6.2%的人认为够用, 而且略有节余;认为正合适有10%;但是有45.3%的人认为不够用, 但差不了多少;还有37.9%的人认为完全不够用 (2) 。低保制度的消极取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制度的实施, 对此我们应进行反思。低保制度本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救助制度, 旨在帮助贫穷者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准, 并有效地帮助其通过就业、再就业等活动脱离贫穷。应转变消极的取向为积极, 首先就是要区分和细分受助对象, 如有无劳动能力, 有无发展潜力等。对受助对象的细分是转变倾向的一个有益尝试, 以达到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截止到2003年8月, 中国城市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182.5万人。其中:特困职工和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占95.8%, “三无”人员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 占4.2%。有学者认为,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考虑, 对于农转非人口中的贫困群体, 除了补偿性安置之外, 还可以进行发展性安置, 如安排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将这些对象的近期生存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下岗失业人员, 可以考虑在国企、集体企业破产兼并的时候优先安排其就业, 可减少失业。

四、城市低保是生活救助而不是生存救济

现行的制度基本上是一种生存救助制度, 因而救助标准整体偏低。大多数地方的救助主要是单一的现金救助, 生活服务援助不足, 难以有效地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事实上, 贫困家庭既需要基本的温饱, 也需要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得到救助, 既需要现金 (实物) 救助, 也需要多种生活服务。根据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和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上海、天津、武汉、兰州和重庆等5个城市进行的调查资料, 已经得到救助的贫困家庭在收入、食品、衣着、健康、教育和社交等6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下:5个城市贫困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大致相当于当地人均月收入的21~31%左右;5城市贫困家庭每星期吃肉的平均天数在1~2天, 8成以上的家庭的副食都以素菜 (蔬菜) 为主;5城市90%以上的贫困家庭中成人都极少买新衣服, 30~60%的家庭成人穿的衣服主要靠亲友赠送;5城市贫困家庭中家庭成员患有慢性病和遗传病的要占30~60%, 但是生病时不去医院看病的要占50~70%;5城市贫困家庭负担不起学杂费的要占60~90%, 有50~80%的家庭在教育方面没有能够享受到政府或学校的优惠;5城市贫困家庭中有30~40%不爱和邻居与同事交往, 40~60%过年过节不走亲访友。 (3)

综上所述, 目前城市低保救助额仅仅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健康、教育和社交方面, 他们许多最起码的需求还是很难得到满足, 因此, 在他们的生活中还远远谈不上生活质量和做人的尊严。

为满足低保人群的基本需要, 应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架构, 根据人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居住权等按照基本需要层次、扩展需要层次和附加提供层次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需要层次——提供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救助额, 相当于现在的低保金, 不包括医疗、教育和住房支出。在这一层次, 部分救助金额可通过实物的方式来实现, 北京、上海、大连等都有类似做法, 这对于保证贫困家庭的生存权利很有帮助。另外还应考虑按家庭人口的规模和构成来确定救助金额, 不同规模和构成的家庭的需要是不同的。扩展需要层次——主要考虑低保家庭的受教育权、健康权、居住权等, 现行的减免手段难以落实。因此应考虑困难家庭在这方面的需要, 计入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实际上是一种“正向补贴 (非减免) ”的思想。附加提供层次——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教育部门收取的其他费用、大病医疗费用等;二是金额较大且生活必须的家庭设备, 这部分可以利用社会捐助的物品。如各地正在兴办的“福利超市”“爱心超市”等。

五、城市低保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服务工作, 而非

单纯的行政工作

现行条例规定, 城市低保工作的管理审批机关为各级民政部门, 居民委员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 可以承担低保工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目前在实际工作中, 大部分工作都在基层社区, 由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承担, 各地普遍反映基层负担过重, 希望增加行政机构和人员, 但是却没有深入考虑低保工作的属性, 考虑政事分离、职能划分的可能性。

目前制度实施的一个问题就是基层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缺乏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低保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 包括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家庭资产情况、就业情况, 以及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对低保对象的 (就业) 培训、教育等许多工作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有现代社会工作的理念, 而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的服务工作要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

在城市低保的管理机构设置上, 各地的做法不一。有的在民政厅、局中增设行政机构, 一般称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处”, 如辽宁省就采用这种模式;有的在民政厅、局下设立事业单位, 一般称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中心”, 如黑龙江省;有的是既设行政机构又设事业单位, 如吉林省。综合而言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并行的管理服务模式能适应实际需要。

这一理念性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分清角色。政府 (包括各级民政部门) 应该是政策制定者、出资者和监督、管理者。而低保事业机构, 应负责具体的服务和救助工作。应建立一家或多家独立的低保工作事业机构, 雇佣受过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从事低保工作。按国际惯例建立社会工作职级制度, 目前上海、广东等地在此方面已走在前列。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要积极做出导向, 鼓励社会工作人才到基层、社区去工作、服务。

摘要:目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差强人意, 存在许多问题。根源在于对城市低保制度的基本理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对城市低保的相关理念问题做出澄清与阐述, 对政策制定和基层工作的实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权利,目标定位,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玲, 施国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缺陷[J].南京师大学报 (社科版) , 2005 (02) .[1]吴玲, 施国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缺陷[J].南京师大学报 (社科版) , 2005 (02) .

[2]林莉红.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J].法学评论, 2001年第1期.[2]林莉红.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J].法学评论, 2001年第1期.

[3]齐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系统分析[J].社会福利, 2003年, 第5期.[3]齐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系统分析[J].社会福利, 2003年, 第5期.

[4]杨立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社会.2003年, 第4期.[4]杨立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社会.2003年, 第4期.

[5]方青.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1999年, 第4期.[5]方青.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1999年, 第4期.

[6]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中国社会学网.[6]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中国社会学网.

[7]唐钧.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2年, 第11期.[7]唐钧.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2年, 第11期.

上一篇:文明食堂活动策划书下一篇:2024上半年系统集成部总结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