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大题重点内容

2024-06-06

高中政治大题重点内容(精选8篇)

篇1:高中政治大题重点内容

【经济常识】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8、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1)必然性:①劳动重要。②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重要性:①对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

②对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9、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32、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如何: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34、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②调控经济平稳进行。

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1、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1)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3)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4)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4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4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本质与核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政治常识】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20、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一句话,及时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

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0、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P64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意义:(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内容:(1)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8、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1)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5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

52、共同繁荣的必要性?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53、三原则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4、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61、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文化常识】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

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5、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9、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9、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5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3、面对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青年学生应肩负怎样的责任?(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年学生应发挥什么作用?)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

(2)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4)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要从我做起。

54、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请你说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64、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有关原理、方法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 法 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 法 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方 法 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5.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 法 论】我们尊重规律的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 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方法论(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方法论】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方法论】我们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3.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统帅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 法 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 法 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方 法 论】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看问题。4.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5.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6.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承认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3.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第三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现象是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认识总是发展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总是发展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向前推移。【方法论】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把认识推向前进。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

【原理内容】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原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又制约着个人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7.崇高的理想的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9.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原理内容】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方法论】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篇2:高中政治大题重点内容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三大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就业原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增加收入,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的维护。

就业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提高,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提高收入,来提高消费

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提高带懂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目标之一。

实现经济发展。

怎样解决:1.根本上发展生产力,促进发展。党和政府从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

极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

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篇3:高中政治大题重点内容

一、在知识学习方面,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点教学内容在知识学习方面表现相对突出,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在知识学习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将必修课划分为3个内容,分别为对生命物质的认识,对生命运动的认识,对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第二,将选修课进行有效的划分。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教学,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选修课能够帮助学生充实自我。例如,选修课一般可划分为4个部分的内容,包括对人体健康的认识、对植物生产力的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进行教学,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

二、在能力培养方面,大力加强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培养探究能力

1.实践活动的加强。

高中生物教学倘若仅仅在理论上进行,并没有办法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内容方面,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配合能力。实践活动的加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必修课实践活动的总量可以适当增加。现阶段的多数地区,会将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增加到20次,课时提升到15课时,如果现实教学情况允许,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第二,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应扩展为实验、实习、参观、探究等多种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单一的活动形式不仅会表现出枯燥的特点,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通过拓展实践活动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高中生物知识,并且在后续的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帮助。

2.加强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当前,探究能力培养已被许多国家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为了突出探究能力培养,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点教学内容做出了较大的改变。第一,将实验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比较侧重于验证实验和相应技能的学习,另一类则是侧重于探究性的实验,加强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培养。第二,安排多项专题研究,深化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可以完成较多的活动,并且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认为,在今后的探究能力培养中,可尝试多种方法来完成。例如,通过课后练习,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建立相应的活动,活动时间可延伸至2~3课时,避免学生过早忘记,加深个人的记忆。

三、在态度观念方面,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点教学内容不仅仅是集中在知识点上,还集中在态度观念方面,教师应突出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持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去学习、做实验。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伦理、环境道德教育。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学生是国家日后发展的主力,倘若能够培养较多的生物人才,对我国的环境改善以及生活提升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二,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应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第三,应突出自然观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点教学内容,必须保证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自然观,并且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例如不制造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处不同的角色当中。从生物本身来讲,高中生物教学重点内容较多,前后联系性强,运用难度高。为此,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重点教学内容,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案。随着新课改的力度不断加大,还应该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摘要:高中生物是理科学生的重点科目,虽然在升学考试过程中,生物所占的分值较低,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均衡高中生物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展开分析,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针对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4:高中政治大题重点内容

自21世纪初国家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各种培训项目层出不穷。如仅自2010年以来,教育部与财政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用于“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安排500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国家在2012年发表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明确提出“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此外,教育部也专门就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年)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指出教师培训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

但是,仔细思考近十年来我国高中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内容,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仅就高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作一些思考。

一、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与其他美术教师的培训是不一样的,如在此阶段中的新任教师的培训内容应主要是帮助理解美术教育工作的意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的树立等。但高中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目的应主要是进一步提高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思想境界,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一步奠定基础,能在同行中做到“以崇高的品德感染人,影响人”。

因此,对高中美术骨干教师而言,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培训应侧重于从教育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教育专业,侧重于让骨干教师对教师专业有进一步的深度与广度的理解,在培训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如《国内外高中美术教育比较》,《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来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理论水平。

二、在专业知识方面

作为促进高中美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知识培训,其内容一般包括美术教育知识与美术学科知识两方面,并应更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与深度性。

(一)在美术教育知识方面

这部分培训内容设计的主旨应是更新美术教育知识,更新骨干教师对国内外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认识,强化骨干教师对现代美术教育进展的领会运用能力。如更深入理解高中美术新课标,包括进一步分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区别;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中的系列与模块的关系等。此外,在美术教育的知识方面,还需引导骨干教师认识与了解国内外现代高中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包括高中美术教学理念,学习方式,以及主要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及进一步培训教师熟练运用美术现代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创新运用技能,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教学。

(二)在美术学科的知识方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高中美术骨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面都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离校时间相对较久,反而对美术学科的一些知识不如新任教师那样印象深刻,并且也需要更新与深入。

因此,对高中美术骨干教师的美术学科知识培训而言,应侧重于加深与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如美术史论与美术技能知识,引导骨干教师深入理解与巩固美术文化,并能对一些美术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深入思考与归纳整理,如中国画的发展脉络,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本土民间美术发展史等。并以相对集中与分阶段的实操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绘画基础与创作能力。

三、专业能力方面

对高中美术骨干教师而言,这部分的培训内容也不再是对美术教学表达与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简单培训,而应侧重于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教学研究能力的形成,以及教学引领能力的形成等。

(一)在教学风格形成的能力方面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个性化特征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如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论证严密的教学风格,活跃创新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且有利于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高中美术骨干教师正处于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期。因此,这方面的培训内容也正是骨干教师极需提升的内容。

(二)在教学研究的能力方面

教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的创造性活动。教学研究是教师可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岗位成才、开发师资资源,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骨干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因此,高中美术骨干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内容侧重于如何引导骨干教师进行科研的选题,以及成果的表述,注重骨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引领的能力

骨干教师作为在一定教师群体中相对优异的教师,自然担负着对一般教师示范和带动作用。高中美术骨干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内容侧重于如何保持骨干教师的引领地位,以及美术教师引领的方式方法学习。

篇5:高中政治大题重点内容

(部分)

1、科学的是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出发去理解世界,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了重大的缺陷。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世界。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2、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3、意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

4、实践的基本特征: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把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实践创造了人的特征,创造了人的社会结构,实践改造着自然也改造了社会。

6、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方式不当而造成的。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7、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8、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9、联系的普遍性: ①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④中介联系。

10、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

11、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

功能: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地位: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矛盾学说)是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2、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才具有不可分性;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有相反性质。对立关系和同一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又是基于共同的本质。对立是同一种的对立,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量)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第二,(量)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第三,(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量)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 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质)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实现事物的质变。

14、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1)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2)矛盾无时不有: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即矛盾的不平衡性。

15、矛盾的不平衡性:

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即矛盾群。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

不论是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

16、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一方面,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次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对矛盾时,既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尤其要考察矛盾之间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反对割裂矛盾之间以及矛盾双方辩证统一关系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另一方面,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和任何一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

17、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8、事物的辩证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20、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杂因果)。

21、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2、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 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23、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得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4、现象和本质具有一致性、统一性,正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才能为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客观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正是因为二者的对立,现象并不直接就是本质,才需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能停留与现象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25、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性: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的作用。意识和心理活动能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影响人的健康状况。

2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条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再次,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7、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在实践中实现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28、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要在时间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获取十分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29、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简言之,价值即客体对主题的有用性,是对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

篇6:高中政治大题答题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⑶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⑷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⑵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⑶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⑵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⑶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⑷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篇7:高中政治大题解题思路

(1)从国家角度讲(党和政府)

①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⑤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从企业角度讲

①要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就业人员,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从劳动者角度讲

①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要积极参加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篇8:高中政治大题重点内容

综合探究课的说课内容应该包括:

一、说教材分析

1.说综合探究的地位和作 用。综合探究是每一个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 从教师的角度说, 它是教师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从学生角度来说, 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综合探究课, 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课, 它既带有很强的实践性, 同时还蕴涵基本的理论知识, 需要在教学中强化, 它是每个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的功能。

2.说教学目标 。综合探究的目标都是通过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加强能力培养, 从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如, 笔者参赛的《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课的综合探究目标是:了解就业前景, 掌握就业常识, 了解创业素质, 试选创业之路。要求教师在上好该综合探究课时, 必须引导学生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求职技巧、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运用, 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参与经济实践的能力, 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能力。

3.说重难点。综合探究课最难的是重难点的把握。教学重在活动与过程, 学生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能主动获得新知, 建构创造力, 使得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因此, 各个必修模块中的综合探究的重点, 都应放在政治理论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上来。比如, 《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课的综合探究重点不是放在了解就业知识是什么、创业素质是什么, 而是理解我们如何才能具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 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获得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

二、说教法与学法分析

1.说教学方法。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以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于是, 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综合探究课中运用以下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整合、发挥和利用, 创设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调查。

2.说学法指导。在探究过程中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 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因此, 笔者在此探究活动课中主要采用了合作交流、活动模拟、自我反思评价等学习方法。

三、说探究过程

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 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程序, 其教学过程都应有这样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开展探究———交流研讨———归纳反思———展现成果。因此, 笔者认为探究过程说课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在进行教学探究设计时, 无论是导入新课、情境设计、还是活动安排都应密切联系现实 的、学生感兴趣的、耐人寻味的材料和问题,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突破口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每一节探究课, 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 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或实际情景中的具体问题归纳抽象为理论问题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理论———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营造民主积极的探究氛围。综合探究活动, 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 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老师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和争辩,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3.关注学生的情 感态度和行为的 表现。政治课不但要使 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 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自身思想信念, 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因此, 通过探究活动要触动学生的动情点, 使学生在活动、体验、共鸣中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提升, 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行为和情感。

四、说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探究教学的评价既要考评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 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给的条件积极主动探索, 是否能够在活动中大胆探索尝试, 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发现结论, 更要考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探究态度、探究能力。对探究成功与否的认定不仅限于是否得出探究结果, 更重要的是是否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笔者认为, 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第二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第三体现发展。

总而言之, 综合探究课不同于一般讲授课。说课时应重视综合探究的每一环节,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尽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让综合探究课焕发生机和活力,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展现无穷魅力, 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

摘要:为体现新课改理念, 区别于旧教材,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面都设置综合探究环节。综合探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主动感悟知识, 提高能力,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是把课本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的桥梁。综合探究课的说课不同于一般说课, 有其特别之处。

上一篇:美术教学总结心得体会下一篇:诗句中含有夏字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