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法浅析

2024-05-15

新会计法浅析(精选6篇)

篇1:新会计法浅析

浅析医院会计制度改革

摘要: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各项制度的制定及更新有着更高、更深的要求,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也不例外。为解决旧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如不够完善的医院财务报告体系等,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行。本文旨在围绕医院会计制度的变化进行解析。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变化。

一、《医院会计制度》主要变化

随着时代的前行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各项制度的不断制定和更新,医院会计制度也是如此。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与旧制度相比,新《医院会计制度》还规范了科教收支、计提医疗风险基金、医疗收入确认等的会计处理,并梳理完善科目体系及核算内容;新制度中成本核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行成本核算可以及时客观的反应医院成本亏损情况,同时也增强职工的节支降耗意识,降低成本促进医院优质高效服务理念,低耗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使人民群众享有了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此外为医院成本测算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科学制定医院服务价格和完善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更为医院实行绩效工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完善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形式等等。一言蔽之,新制度反映出医院与企业会计准则接轨的趋势,更易被信息使用者理解,通用性得到增强。

二、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对比

(一)、资产类科目主要变化

1.新制度下“应收医疗款”科目增加有关同医疗保险机构结算的处理规定;

2.“其他应收款”科目增加应收长期投资利息或利润的核算内容;

3.“坏账准备”科目增加改变坏账准备计提范围、允许多种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由规定统一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改为规定累计计提坏账准备上限、明确坏账准备计算公式、定义坏账准备核销条件;

4.增设“预付账款”科目,核算出现坏账痕迹先转入其他应收款,然后再按规定进行处理;

5.“库存物资”科目核算范围扩大,包括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其它材料。药品核算由售价核算转为进价核算,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使药品为零差价缓解了人民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从而杜绝了开大处方、拿回扣等等问题。并全面规定了取得、发出、盘盈盘亏物资的确认、计量和财务处理;

6.“再加工物资”科目增加对明细科目设置提出新要求,要求健全自制物资成本核算体系,包括成本核算对象,如药品、材料类别或品种,自制物资成本构成,如直接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要求采用适当方法对生产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

7.“短期投资”科目明确核算内容主要是指短期国债,“长期投资”科目核算内容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账务处理不再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相对应,明确了投资成本的构成以及投资持有期间取得收益、处置投资的会计处理;

8.“固定资产”科目明确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提高和使用年限,原来计提折旧由“固定基金”科目核算转为“待冲基金”科目,提取修购基金转为计提折旧,明细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明确盘盈固定资产的计价变化,等等。

(二)、负债类科目主要变化

1.新制度增设“应缴款项”科目,核算应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

2.增设“应付票据”科目,增加核算带息票据应在会计期末或票据到期时计算应付利息;

3.新制度在“预收医疗款”科目下增加核算预收门诊病人医疗款的核算内容;

4.改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增设“应付福利费”科目;

5.增加“应付社会保障费”核算范围;

6.增设“应交税费”科目;

7.新制度的“其他应付费”科目核算范围缩小;

8.“长期借款”科目的借款利息处理更为明确,等等。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特色

(一)、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

新制度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是良好的成本核算绩效考核能够较好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为医院各部门执行相关的成本考核责任制作好前期工作。只有将成本核算具体落实到医院内部各个部门科室,将部门管理效益以及工资薪金发放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部门科室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医院规范运营。从整体上看并不尽人意,大多数医院在编制预算时,只是财务部门按财政下发的预算编制要求仅仅只算准财政拨款的相关科目,对其他科目则随意性比较大,更谈不上科学预算,使得预算流于形式,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只有通过成本核算才能提高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推动医疗机构财务信息的阳光化;有利于推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成功进程。

(二)、夯实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

新成本核算的准确到位,堵塞漏洞,只有将准确的医药品消耗定额和费用定额具体分解到科室里的每个人,执行奖罚相结合、考核制度,才能够使医院员工人人关心成本,进而自觉从行为上去防止医药成本浪费,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成本核算效率和准确性。制度规定财务信息应全面、真是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为严格规范医院筹资和投资行为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三)、科学界定收支分类,规范收支核算管理

新制度规定:我们可以了解到医院成本管理对象的确定、收入成本的分摊、费用的分类核算管理系统与医院其他系统的衔接等,仅仅靠医院财务部门或某一个成本控制部门来管理是没有办法单独完成的。所以“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配„„根据业务活动需要,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等。这些规定既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又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四)、硬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

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等。这对于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五)、改进完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

新制度对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充实了各科目的确认、计量等核算内容,是医院的日常核算依据更为明确;同时,新制度完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及报表附注,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和排列方式,还提供了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参考格式。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不断发展、深化,医疗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启动旧有的医院会计理念已无法满足新环境的需要,因此,我国医院的整体经营理念必然会越来越高的要求。适时提出符合新经济及医疗环境的会计理念对于提升医院会计及财务工作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使成本管理效益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类似的探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不断创新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院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邓粉梅《现代商业》2012(03)

篇2:新会计法浅析

摘要: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在正式实施之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政策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首先,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首次培训企业应该组织财务人员深入学习准则及相关规定,其核心目标是让企业的财务人员理解新准则与旧准则的主要差异及对业务的实质影响,同时为下一步制定准则转换方案提供思路。

其次,对集团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现状的调研。通过调研,可以更好地掌握集团内部各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了解各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新准则实施方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再次,评估准则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为提高效率,企业可仅针对与本企业现有业务及将来可发生业务相关的准则,从确认、计量的披露三个环节评估差异以及对本企业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影响。

最后,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利润和税务负担,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者类似机构批准、有关各方备案后才生效。首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步骤

一是构建新科目体系。会计科目的更新可以说是落实新老会计体系衔接的关键因素,需要高度关注。在《企业会计准则一应用指南》(下简称应用指南)附录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但照搬附录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企业日常工作需要,因此指南中指出企业可以比照附录的规定自行设置明细科目。笔者认为,在新科目体系中可通过建立一些新旧制度转换的过渡明细科目。实现新旧准则转换,无需编制大量的对照表及说明文件。

二是数据清理,录入期初数据。由于新旧会计科目体系不同,造成过渡工作有以下两个特性:复杂性,有的科目余额可以直接结转、有的科目余额需要重分类后才结转、有的科目余额需要追溯调整后才结转;紧迫性,该工作要在两个会计年度交接时完成,否则会影响月度报告。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企业编制年度报告最繁忙的时间。因此,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做好新旧会计准则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新旧会计科目体系顺利衔接。在录入期初数据时,许多企业是在账外通过电子表格等方式完全完成了新旧准则的数据对接后,编制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对照表进行的,还有的单位甚至直接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数字一笔计入,不管调整过程。前者工作量大,会计档案的整理也很复杂,整个账务调整的处理思路不易理清;后者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笔者通过实践经验认为,新制度下的数据通过实实在在的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凭证生成。在这种操作模式下有两个技巧要注意:对于能直接归类计入或能简单重分类的项目直接计人或简单重分类计入相应科目,录入初始数据;对于较复杂的重分类项目及涉及要求追溯调整的项目先总体归类计人最相关近的一级科目,可设置一个名称为“新旧过渡”的二级明细,然后通过调整分录完整反映新旧准则的转换过程。在编制调整凭证时,选择记账日期和业务日期时选择1月1日,这样通过查询1月1日的科目余额表就可以确认新制度下的期初数据,在编制报表时同样可通过取1月1日数据获取新制度下的期初余额。

第三,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思考。

一是实施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新准则下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对于会计业务处理往往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在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中,现行的会计制度以持有该资源能否以货币计量进行确认,基于历史成本一般原则的要求对资产进行计量,而新会计准则是以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能否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标准确认资产,会计人员需采用历史成本、现值、公允价值等合理的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量。因此要继续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集团公司应统一筹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新准则所带来的变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会更多、更高地依赖于公司管理层的决策与判断,信息披露要求与过去相比会更加详尽。因此,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前,应由集团公司总部统一筹划,对集团内部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同时可以在集团内部选择l到2家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新旧准则的试转换,评估新会计准则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编写新旧会计准则衔接操作指南,以实现向新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保驾护航。另外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当中,及时同各方沟通和协调,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都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一个主体的资产和负债,虽然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便于核实而显得更为可靠,但这种会计信息在用于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时,就有可能变得不可靠,尤其是近年来,金融创新和业务创新日新月异,因此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是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需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再加上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既然有主观判断,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因此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尽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在具体运用时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运用。在有关具体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明确规定的限制条件。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只有在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基础上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因此公司管理层应综合考虑包括活跃市场交易在内的各项影响因素,对能否持续、可靠地取得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决议。公司应在此基础上充分披露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相关估值假设以及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预提、待摊业务的处理。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资产负债表中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项目,但是在新的基本准则中却提高了权责发生制的地位,强调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原有的预提、待摊业务正是权责发生制的典型体现。既然新准则取消了“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科目,那么预提、待摊的业务就不能再存“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和科目中核算,应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选择合适的替代科目或一次性计人当期费用。如预付保险费、预付租金、预付报刊杂志费等属于预付性质的款项可放在“预付账款”科目核算;低值易耗品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可按周转材料的种类分别按“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新准则不再强调采用“分次摊销”与“五五摊销”的不同处理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出租出借包装物不论采用的是“分次摊销”方法还是“五五摊销”方法,都可通过“周转材料―摊销”科目进行摊销,而不再记入“待摊费用”科目。再如。预提借款利息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预提保险费、租金等可并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必将有效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企业财务透明度,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新会计法浅析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部《会计法》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规范和加强我国会计工作,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部《会计法》在诸多方面难以适应国家的需要, 某些方面出现了盲点。主要体现在:⑴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与之配套的法制尚不健全, 一些单位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 会计工作中人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 致使会计信息资料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单位、本地区的经济活动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⑵有些单位和个人受经济利益驱动, 过分地追求自身利益, 想方设法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 转移国有资产、账外设账、偷税逃税, 扰乱了正常的内部管理秩序, 人为扩大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⑶《会计法》虽经1993年修改, 但某些内容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且对法律责任的确定也不够明确、全面。基于此, 1999年10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新修改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新法增加了许多新的条文,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发展的指南,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推进法治建设,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要准确理解《会计法》, 进而自觉地贯彻执行《会计法》, 就必须理解《会计法》规范哪些会计行为, 如何规范以及为什么采取某种措施进行规范。这就要求对《会计法》进行会计行为分析。本文运用会计行为学的有关理论对新《会计法》的部分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剖析其理论依据, 以帮助对《会计法》的理解。

二、新《会计法》禁止歪曲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

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要素来反映的。资产反映了企业现有的资源及其规模;负债反映了企业现有的各种借款、债务和义务, 也可理解为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反映了净资产的大小, 也可以理解为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属于投资者的。这三个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集中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 可以对公司、企业的资产规模和结构、负债规模和结构、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内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对公司、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周转速度作出大致的判断。因此,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 特别是债权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前已述及, 确认一项会计要素应符合一些基本的标准。这些标准中, 能可靠计量、相关性、可靠性是所有项目或要素共同的确认标准, 只有符合定义这一条, 因各项要素的定义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新《会计法》在立法上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不仅是以法律形式非常严肃地确立了会计事务的责任主体, 而且对纠正会计信息失真, 加强会计管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是会计立法中的新举措, 是此次修订《会计法》的重大突破之一。《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明确定义为:“单位负责人, 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单位负责人主要包括两类人员:一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如国有企业的厂长 (经理) 、公司制企业的董事长、国家机关的最高行政官员等;二是非法人单位的负责人, 如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等。单位负责人不是指具体负责经营管理事务的负责人, 而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他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 理应对本单位的会计行为负责。从新《会计法》的规定来看, 单位负责人由原来的“负领导责任”改为“负完全责任”,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单位负责人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 应当对本单位的一切事务 (包括会计事务) 负责, 但在过去的会计工作实际中, 常将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人员都作为会计责任的主体, 造成了多重主体、无人负责的局面, 所以, 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新《会计法》禁止随意变更费用、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篇4:新存货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变化浅析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存货核算 比较

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个部分组成;新存货准则的总体结构有所改变,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个部分组成。存货在新旧准则条件下的核算有所变化。

一、新旧会计准则存货会计的变化

1、准则的适用范围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

(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

(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

(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

(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

而新存货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相比之下,新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

2、存货的采购成本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六条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而旧存货准则除了此项规定外,为了与原执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还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的采购成本单独作出了说明性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取消了这项规定,同时在第三章第九条“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3、存货的加工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存货加工成本的确定,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和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而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七条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没有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

4、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因旧借款费用准则中仅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所以旧存货准则不涉及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问题。

5、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新存货准则亦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应如何确定。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增加了旧存货准则中未提及的内容,即“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实际上,这一做法在会计实务中已被普遍采用。另外,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也相应地将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旧存货准则专门规定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存货准则删除了此项规定,其原因与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重新运用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故不需作专门规定。

6、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存货准则所列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并将“个别计价法”的位置调整到最后。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二是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的此项修订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7、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方面

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相同,旧存货准则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也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即,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采用明确限定为一次转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两种。

8、盘亏或毁损存货的损失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9、存货的披露方面

在旧存货准则基础上,新存货准则取消了企业应当披露“存货取得的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和“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的规定。除此之外,由于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因此亦相应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要求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规定。

二、新存货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旧准则规定的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采用公允价值确定,避免了人为操纵性,保证了存货资产的真实性。

新准则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篇5:新会计法浅析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传统的计量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以及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环境状况和经济业务,选择兼容不同的计量属性。本文从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和内容出发,详细分析了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会计计量属性;选择;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210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及内容

会计计量是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在某一计量尺度下确定并记录经济事项金额的一个过程。其中,关键是计量属性选择,它是资产、负债等要素可从多方面计量的特性,对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历史成本在价格变化较小时,可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且信息成本较低。

重置成本通常表示在计量日或报告日重新购置或重新建造相同或同类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是现在时点的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

可变现净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原则,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

现值指资产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量的贴现值计量的一种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

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坚持动态反映观,摒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为资产价值随时间而变化,强调资产计价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即新准则要求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模式。

在五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则是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同的计量属性各具特点,各自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用途,在会计计量中不能相互代替。

历史成本计量是基础。对历史成本无法如实计量的、不确定性较大的新领域和新业务,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实现为信息使用者更多地提供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这一目的来说,现值计量属性更具有相关性。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具体的计算方法,应用于特定的情况。

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与多样性,单一的计量属性已经无法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应当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根据会计计量的目的、对象、环境,并根据各种计量属性的不同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计量属性并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不仅符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和会计报告的目标,而且能够较好地处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一)历史成本的运用的具体准则内容。与之对应,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在实务中的应用范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同时限定了更多的应用条件。

(二)重置成本的运用

重置成本主要应用于盘盈存货及固定资产的计量等。企业经营过程中,在经营期末(月末、季度末、年末)盘点时总会存在各种原因造成的盘盈原材料、设备与固定资产等由于是盘盈,所以无法知道其何时购进、价格几何,只能依据相应的存货、设备现时购置价格结合设备的陈新率进行估价入账。

(三)可变现净值的运用

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需要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对于企业持有的各类存货,在确定其可变现净值时,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估计售价,企业应当区别情况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

(四)现值的运用

现值通常应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等。在确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可收回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于持有到期的投资、贷款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通常需要使用实际利率法将这些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者适合的更短时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再通过相应地调整确定其摊余成本。

(五)公允价值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应用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人当前损益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

投资者投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成本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人当前损益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采用原来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非货币性交易。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即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篇6:新会计法浅析

会计准则的涵义与新会计准则的变动分析

1.会计准则的涵义

对于会计准则的定义,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认为,会计准是为公司提供一种向公司外部的资本提供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报告公司财务状况和交易经营等几方面信息的成本相对低廉且可信的手段。总而言之,会计准则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首先,会计准则是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其次,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第三,会计准则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界定产权关系的技术标准。

2.新会计准则的变动

(1)会计要素的计量方面。新的会计体系将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它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而是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存货方面。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

(3)资产减值准备方面。资产减值计提是此次修订的重点。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国际会计准则中,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但是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不可以转回的。

(4)债务重组方面。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5)投资性房产方面。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产”项目,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种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与原账面值之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

上一篇:完美教学素描下一篇:培训管理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