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2024-05-27

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通用8篇)

篇1: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鼎城区十美堂中学 蔡辉

概述: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集中说明了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主题词:多媒体、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是优化备课与上课的需要。

教育教学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并最终表现为受者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的特定过程。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成功与否,直接受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传者、媒体、受者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对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传统的教育教学媒体比较简单:科教书、黑板。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新兴媒体:幻灯、投影、电视、影像、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等,集形、声、光、色等元素于一体。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等。

我们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从备课到上课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模式下,教师的备课资源极为有限,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之后,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之后,教师备课不再那么拘束了,一是资源量丰富了,思想也随之开阔了;二是劳动强度相对减轻了。教师上课不必像以前那样满堂秀了,可以让众多的道具代替教师的部分劳动。

二、多媒体技术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说写内容(口头讲述与黑板板书)再辅以有限的各种学习资料(课本和教辅训练等),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资源丰富起来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让资源的全球共享成为可能,课外的学习资源量超过了课内的学习资源量,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听说读写为主,而这听说读写又还是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板书的要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得到了加强,而且引入了新的学习手段,电子搜索与阅读,电子写作,网络化人机对话等等。

三、多媒体技术更大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传统模式下,学生接收到的教学信息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那么鲜明深刻,课堂往往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这一不利局面,让教学信息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通过多媒体所创设的特设情景很轻松地理解了教学信息的核心内容,而且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兴奋点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集中了,在形、声、光、色所创设的情景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生受到刺激,展开想象,陌生抽象变为直观形象,难化为易,繁化为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

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所展现的直观教学模式,在视听交织的立体空间中,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声像俱进,动静皆行的表现形式,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的、动感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刺激了学生们的想象思维,使教材与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集文字、声音、图像乃至动画于一体的教学内容,能生动直观地创设教材课本所不能提供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对语文课文产生更大的认同,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备课资源,更新备课方式,组织课堂管理。传统模式下,语文备课以本为本的情况极大地约束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备课方式主要是写(把教案的有关内容写下来),课堂中教师主导(教师讲、教师写、教师提问解答)。多媒体环境下,语文备课资源拓展了,教师的选择面宽了,需要教师自行判别的多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备课方式固然离不了写,但有了新的手段:下载、复印、电子文本输入等。课堂上既可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媒体主导(多媒体能说、能播,声、光、色俱有,能部分代替教师的课堂劳动)。多媒体主导的加入,能调节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实与拓展听说读写四环节。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传统模式下,主要是黑板,教材和学生的听课笔记,这几大媒体在承载各种教学信息,课堂教学程式化现象很严重。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后,可以利用的媒体增多了,承载的信息量增加了。对(学生)听的环节施加影响的媒体有录音机(播放磁带)、电脑(播放课件、影音短片等)等,它们播放出来的朗读音,在音色、音质、音准、普通话标准等方面均往往优于教师的口头朗读,其所播放的情景音乐,能创设教师口头表述,所不能形成的学生受启发而产生的语文文字所表述的情景(音乐能创设情景,激发想象,引起共鸣,仅凭文字去让学生产生联想与共鸣是不容易的),积极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发生认同与情感共鸣。对(学生)说的环节产生影响的媒体有幻灯、投影、电脑等,让它们播放一些画面或动画等,可以引领着学生们进行口语表达(这是仅用教师用几个简单的文字或词语所做不到的)。这些视听刺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搜索与所视所听的信息接近的生活体验),并随着这些刺激信息的暗示而产生口语表达的冲动和行为。对(学生)读的环节产生影响的媒体有录音机、电脑等,学生可以随着它们播出的标准音来跟读或点读,人机对话系统还可以及时对学生的读音进行评判,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极为有利的。对(学生)写的环节产生影响的媒体有录音机、幻灯、电脑等。写作的难点在于思绪紊乱或毫无头绪,也就是不知写什么,怎样写,心浮气燥是写不出来好作文的。利用各种媒体帮助学生们平静下来并沉浸于一定的情境中,对他们的写作是很有利的。可以用音乐让他们沉静下来,专心思考积极联想;可以用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引导他们进行构思。另外,电子写作是有别于传统写作的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它的特点是资源广,交互性强,储存和修改简便,学生们的兴趣往往很高。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虽然它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暇不掩瑜。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古人说得好,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文教学中用好了多媒体技术的话,我们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十美堂镇中学 蔡辉

3月18日

作者邮箱: caiyang130@sohu.com

[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网友来稿)]

篇2: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姚晶晶

摘要:

自90年代以来,多媒体已成为时代的宠儿,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它

以自己特有的优势,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而且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远影响。可以说多媒体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用是巨大的,好好利用它,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

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已成为时代的宠儿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远影响。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能把学习内容在大小、动静、虚实、远近、快慢、局部与整体、外表与内里之间互相转化,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本人从语文教学和自制语文课件过程中,深切感知到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我觉得把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以下五个作用:

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一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我在导入一年级《春雨的色彩》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制作了春雨沙沙下的春景图还配上《小雨沙沙》这首歌,学生立刻被这美丽的画面吸引了,眼睛盯着画面看,竖起耳朵听歌。然后我问他们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他们说出春雨是无色透明的,那我就追问了一 1

句有三只小鸟却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呀。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饶有兴致地打开书去找答案了。这课生字很多,但学生对枯燥地读生字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摘生字花的游戏,读对了,这朵生字花就露出了笑脸,对这项有趣的游戏,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精神也集中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了。又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要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的区别。光靠老师讲,学生始终无法理解,况且此知识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运用多媒体,就容易多了,几段有趣的动画,再配合教师适当的讲解,学生在看得乐呵呵的同时,这三个词的区别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课件中的教学直观形象,辅助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直观教学情境,利用课件中独特的功效。制作动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材理解课文;还可以播放字词,帮助正音、正字、辨析词义。如在上《邓小平爷爷植树》这课时,学生出生于20世纪,因而对邓小平爷爷不怎么熟悉,为了使学生了解他,我在网上搜了很多邓小平的事迹,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对他就有了感性的了解。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对邓小平爷爷油然产生了一股尊敬之情,邓小平爷爷认真植树的态度让他们很佩服。我还制作了邓小平爷爷边植树边流汗的动画,从而让学生直观得了解到邓小平爷爷植树时很辛苦。又如在《村居》这首诗中,学生对第二句诗“拂堤杨柳醉春烟”不太理解,我就把这首诗做成了动画。学生看着画面,再加上我的讲解,很快就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可见多媒体能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形象,那学生理解起来就方便了,比老师用语言符号讲要好得多,而且事半功倍。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有杰出的才能。让学生自读找出詹天佑碰到的困难和他解决的办法,由于文中交代得比较明白,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由于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所以采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由于八达岭长一千一百多米,所以采用“中部凿井法”,由于青龙桥坡度大,所以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于是我请学生到黑板上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板画画出来。但板画毕竟是画,它不会动,不能给学生形成强刺激,所以我就又借助多媒体,在学生读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特别是火车过“人”字形线路(一列北上的火车随着汽鸣往东北方向行驶,经过“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真的见到了火车 过“人”字形线路的情景。这时学生不仅弄懂了詹天佑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且不由地赞叹詹天佑的杰出、卓越。

三.利用课件强化听说读训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朗读示范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作,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乃至其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课件中的声音文件还具有可重复调用的特点,因而运用声音教材来

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好。以一年级《小熊住山洞》为例:我把整篇课文做成一个动画片,把整篇的范读录制成声音文件已导入动画片中,并可分段,可以反复播放任何一个段落,让学生们反复跟着朗读,特别是几个重点小节,反复跟读,能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强化记忆,有助于识记能力的培养,又能体会朗读大师们对停顿、延长、轻音和重音等方面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在课件中还设有静音按钮,学生可以练习给课文动画配音,再次强化对读的练习。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超文本的特点,突破“课堂中心”论和“教材中心”论,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例如我观摩了《称象》一文,同学们通过多媒体看到了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学生们不但了解、掌握了这些步骤,还萌发了新的想法。有个孩子说:老师,我觉得曹冲的办法还不够好,因为石头很重,士兵们搬来搬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称起来也不一定准确。我觉得可以直接让士兵一个个上船,直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让士兵上岸报出自己的体重,相加起来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当场,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十分佩服,称他“赛曹冲"。由此可见,多媒体对拓展孩子的思维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又如在《乌鸦喝水》这课中,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全部过程,这个动画的过程学生不但了解了乌鸦喝水非常难,而且很辛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我觉得衔石子太麻烦了,而且不一定能喝到水。我认为可以衔吸管喝水,既方便又能喝到水。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打开了,许多学生都提出自己的办法。最后我再请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这就要归功于多媒体的功劳了,没有它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五、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实验证明,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觉强得多。这种信息量的保持也大大优于单一刺激获取的信息。多媒体网络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所创设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

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有这方面的优势,比如在教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垒》这一课文,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再请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由学生来主动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还观摩了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灰雀》,这位老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整堂课只提出了三个问题,学生说得多,讨论得多,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还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教学气氛和谐而又热烈,更值得让人惊讶的是,在多媒体的影响、帮助下,《灰雀》的主题让学生升华到了人与自然的境界,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到充分发挥。达到这种效果,多媒体是功不可没。

在进行课堂提问和测验时,可以将事先拟好的问题做成课件,在课前或在授课过程中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又可以使教师很快地接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予以调整,以保证知识信息的准确传递,便于正确评估学生的进步,优化教学评比过程。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延伸学生们的眼,还能延伸学生们的耳,甚至能延伸学生们的脑,是优化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好手段,但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制作大批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促使教学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迈进,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益处多多,优势不少,可使语文素质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孟海《找准多媒体课件最佳作用点的实践与认识》陆星梅《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作用----实现多媒体网络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张城娅《发挥多媒体在化解教学难点中的作用》刘建群

《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作用》窦颖芳

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浙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3: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 精力不易集中。如何及时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如何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课题。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 色彩鲜明的动态视觉, 运用适时、恰当, 不但能迅速吸引学生,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而且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如在讲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变换”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视频技术, 选取了战国时期的铜镜, 唐代花鸟纹锦、瓷器, 以及现代的丝绸、织锦、剪纸、京剧脸谱、工艺品等等图案, 在课堂上播放, 一下子就把学生注意力紧紧地抓住了:哇, 好漂亮的图案!———学生已经进入了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么漂亮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你想不想亲手设计一个这么漂亮的图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如教学“找规律”时, 上课时, 我设计了动物排队参加运动会的情境, 让猴子、狮子、大象、老虎伴随着《运动员进行曲》有秩序地进场。这个集图、声、像结合的情境把学生的耳、眼、脑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学习上来, 取得了良好的激趣效果。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恰当的课题教学情境, 适时地呈现教学所需要的形象材料, 给学生以多渠道的刺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知, 理解数学教学内容的表象、本质及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突破教学难点

常规的教学手段给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或动画模拟, 能化枯燥为有趣, 化抽象为具体, 抓住了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先在屏幕上放映一组动态画面: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来求;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在观察画面以后, 让学生明确,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采用转化的思想, 化陌生为熟悉, 化未知为已知, 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在转化思想的启发下, 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求出梯形的面积:1.把梯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2.把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3.把梯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4.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 我在屏幕上放映梯形割补的转化过程。这一动态演示过程与多数学生自己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 学生都为自己的成功喜不自禁。这样, 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考能力, 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做法让大家耳目一新, 值得我们借鉴。可见, 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反馈信息,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突出矛盾,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而且, 反馈越及时, 越有利于学习。运用多媒体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评价。通过反馈, 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促使他们自我激励, 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内驱力。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的练习, 形式多样, 新颖活泼, 趣味性较强, 这些练习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使学生由被动做题变为主动参与, 使练习的速率得以提高, 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教师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视频、动画等手段, 避免了部分当堂板书所耗费的宝贵时间。多媒体新颖的形式、跨越时空的特点, 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枯燥的“老生常谈”, 令学生耳目一新, 提高了教师“讲”的效率。

篇4: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以下分析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作用。

首先,多媒体应用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上课前,我们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的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讲《球》时,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教师结合课题讲解,使学生对球的认识从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觉的过程中达到对球的深刻理解。球的概念、定义及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以及归纳 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其次,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例如: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部分及应用题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两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几何立体图形的理解我们选择3DS三维动画制作,该软件能在演示中把任何几何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以形象的三维形式再现,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他们自愿地去学习数学。

但是凡事有利皆有弊,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注意以下问题。

1、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2、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课堂45分钟学生眼睛盯着荧光屏会产生疲劳感,我们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商。在师生讨论的操作、计算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在交通安全保障中的作用,又体会到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者的感觉和情景

3、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技术问题,数学推理、论证的培养。目前计算机技术中,计算机的优势在文字、图形等信息的传输与处理,但对数学符号的处理以及数学中常见的推理、论证有相当的难度。数学教学智能软件我们了解的还不多,因此,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用多媒体替代的,我们应该合理地应用它。在制作画图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画面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 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可以把黑板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所以,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何设计出符合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优秀的课件将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要研讨的课题。

篇5: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摘要„„„„„„„„„„„„„„„„„„„„„„„„„„„„„„„„„„„„„„4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必然要求„„„„„„„„„„„„„4

(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全面性„„„„„„„„„„„„4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5

(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6

(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6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做法„„„„„„„„„„„„„7

(一)、了解学生个性„„„„„„„„„„„„„„„„„„„„„„„„„„„„„„7

(二)、注意因材施教„„„„„„„„„„„„„„„„„„„„„„„„„„„„„„8

(三)、善于“情”“理”结合„„„„„„„„„„„„„„„„„„„„„„„„„„8

(四)、坚持“道”“业”齐抓„„„„„„„„„„„„„„„„„„„„„„„„„„8

(五)、突出尊重理解 „„„„„„„„„„„„„„„„„„„„„„„„„„„„„ 9

(六)、提出合理期望„„„„„„„„„„„„„„„„„„„„„„„„„„„„„ 10

(七)、重视培养自信„„„„„„„„„„„„„„„„„„„„„„„„„„„„„ 10

(八)、不断给予鼓励„„„„„„„„„„„„„„„„„„„„„„„„„„„„„ 11 参考文献„„„„„„„„„„„„„„„„„„„„„„„„„„„„„„„„„„„ 12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摘要:现代中小学生将是推动21世纪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小学生的人格培养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 作用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竞争异常激烈,生活节奏骤然变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据科学家预言:心理疾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疾病。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现代中小学生将是推动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影响到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小学生的人格培养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全面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全面性①。心理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

————————————————————————————————————————— 注释:①摘自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3段

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危机的问题,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漠不关心的一代;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出现没有信仰等现象。现在我国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他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

2、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研究发现许多心固性疾病都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

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心理健康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深刻内涵,在中小学时期应注意塑造学生的形体美、风度美和姿态美,健康的心理是实现美育的本质内容之一;

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根据。从素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 注释:②摘自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5段

③[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③

②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

(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阶段。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占了全国犯罪率的70%,而14-16岁的青少年的犯罪率就占了其中的70%。中小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小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闭锁性(内心世界从开放转向封闭)、社会性(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动荡性(心理发展不稳定和可塑性大)

。据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左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自卑、焦虑、逆反心理和早恋等不良心理状态。一言以弊之,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

(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古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 注释:④摘自丁道群、王晓平等编著,《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做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形成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八点:

(一)、了解学生个性

概括地讲,由于学生主观上的要求、愿望与客观上未能满足、实现而形成矛盾心理,例如,渴望成功与实际上的常常失败,强烈的自尊与实际上的得不到尊重等,这种矛盾心理未能得到及时调整而转化为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并支配自身行为,使一些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偏离正常轨道。但每个人的气质不同,心理状态便不一样。一般来讲,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有下面四种类型。

1、胆汁质类型。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感情变化迅速、强烈、明显,性格急躁,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外向性明显,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多血质类型。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注意力、情感、兴趣不稳定,不集中,耐力差,是非观念淡薄,容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弱。学生中逃学、打仗闹事等多为这一类型,他们常常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3、粘液质类型。这类学生表现为对事物缺乏热情,因循守旧,过分刻板,惰性心理明显,一般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师生交流自己的内心感情,心理上常常表现为自我封闭,行为上常表现为自我独立,常常脱离集体,不愿受纪律的约束。

4、抑郁质类型。这类学生常表现为多虑,缺乏自信,性格内向、孤僻。他们常常由于学习差,缺点多,自感前途渺茫而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

学生中,属于以上典型四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多,中间型或混合型为多数,学生错综复杂的心态,是影响其转化的重要心理障碍。只有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工作。

————————————————————————————————————————— 注释:⑤摘自莫雷、卢秀安、张积家《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二)、注意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别,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比如:对胆汁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耐心、沉着、冷静的精神,批评、约束是必要的,但不应轻易激怒他们,最好是先进行“冷处理”;对多血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善始善终的精神,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草率、轻浮、不踏实的毛病,养成办事踏实、专一,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他们的各种缺点要及时指出,并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对粘液质型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热情、爽朗、敏捷的作风,对他们要耐心、细致,如果出现缺点和错误要冷静具体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他们思考、认识、改正的时间,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跟上集体步伐,克服冷漠感,培养敏锐的反应力和办事果断的作风;对抑郁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紧张、活泼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勇敢、大度、合群等品质,对他们要给予关怀、体贴、照顾、鼓励和支持,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对他们的要求不宜太高,组织教育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团结共事的习惯,克服孤僻、怯懦的弱点。

(三)、善于“情”“理”结合

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常常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抵触情绪,倘若学生对教师存有偏见或其他误解,他们往往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识渊博、作风正派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热爱老师。班主任应非常富有同情心。一个哲人曾说过,要了解一个人,只须真心爱他5分钟。对学生和那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常挨批评,遭讥讽,觉得做人不光彩,这和他们正在发展的自尊心所处的地位是十分矛盾的。因此他们非常需要别人尤其是班主任的同情、关心和帮助。电影《少年犯》中说得好:一个人经得住自然的灾难,经得住社会的磨难,可经不住亲人的抛弃。推一把可能使其踏上歧途,拉一把就可能便其改邪归正,好些人都是被家庭、学校无情推出来后才走向犯罪、走向毁灭的。在学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关心、爱护他们,尽可能地接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用真情去感染、打动他们,他们的心扉向教师敞开,才能与教师产生情感和心理共鸣。这是学生转化的前提条件。但要明确的是,情感的投入还不是开锁的钥匙本身,至多只是钥匙的毛坯,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趁热打铁,析事辨理,使其明是非,懂善恶,辨美丑,从而产生转变的内驱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四)、坚持“道”“业”齐抓

学生的转化,决不意味着要把“学生”管成小绵羊,而是要使他们在遵规守纪、文明进取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各展所能。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 转化学生,只从“道”上入手还不够,还必须使其在“业”上收获,既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气,克服不良习惯,也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学生转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化,才能见长效,见实效。

学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采、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中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转化学生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学生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也大,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所以要和学生多接触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突出尊重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学习不及格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不完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知已,畅谈思想;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学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也有先进的方面,我们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深有体会。

怎样尊重和理解学生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做好学生的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学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落后状态,赶上或超过先进。其次,要相信学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学生无非是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青年教育改革魏书生说得好:“学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第三,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取得实效。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实事求是,以理服 人。第四,对学生工作要有信心。学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信心。

(六)、提出合理期望

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发展趋势的预测标准,既有实现的必要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可望又可及的期望目标能摧人奋进,可望不可及的期望目标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放弃努力。合理的期望目标结构应与学生的需要层次结构相适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发挥主要或主异的作用,激励着人的行为。当一种需要获得满足时,这一需要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而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产生了,并要求得到满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也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和水平,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提出。当学生在实现某一期望目标的过程中,切实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的时候,再及时提出高一层次的期望目标,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如果我们对学生期望的目标值过高,如对一个学习成绩常不及格的差生,提出期望“下次考试拿百分”,这样的期望目标只能使他在失败中产生“我就是不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期望目标,既不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又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

学生决不是一无是处,他们身上有不少优点,只是因缺点过多而被掩盖了,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沙里淘金般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承认和肯定,以激励他们的热情,增强他们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后进学生迎头赶上。

(七)、重视培养自信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并非是个从智能结构缺陷造成的,而是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症”。具体表现在害怕教师在课堂上当众提问,紧张的心理可以从他们脸色表情上看出来。教师课下找其谈心发现,造成害怕心态的原因是个人虚荣心在作怪,怕自己回答错了会被同学们嘲笑。学习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发问,怕伙伴说自己笨,更不敢举手到黑板前演算,本来会做的题目来到黑板前面对全班同学,由于心理过度紧张造成做题漏洞百出。曾有这样一件事,上课时老师本想找一个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这个学生看到有听课的老师,心理过度紧张支支吾吾地说错了,自己觉得很难堪,这时又听到从教室后面传来小声责备声——“弱智”。大家这样对待他,不仅加重这位差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学习恐惧症”更严重。尽管许多学生对学习上的失败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让学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首先应讲明道理,使其明白学习成绩差并不意味智力就一定差,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其次,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差生回答,并及时表扬。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自信心。其三,课下给学生开“小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前和他们共同预习、找出疑难,让他们会独立思考;下课后和他们共同讨论疑难并检查学习效果。每次考试前应专门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本的重点难点,给他们讲做题、答题的技巧。还要坚持“跟踪辅导”,就会使学生慢慢地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生也会从中得到更多喜悦感和成功感,逐渐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八)、不断给予鼓励

学生的自我观念,是学生对自己的基本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学生的自我观念如何,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期望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教师的期望只有为学生所接受、认同,才能激发起学生为之奋斗的积极性。因为在教师的影响下,自以为是优等生的学生才会以优等生的标准要求和表现自己,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争先回答,对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对班级和学校管理出谋划策,主动参与。而自以为是学生的学生会以学生的标准要求和表现自己,学习不主动,对考试得分满不在乎,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对学生应该多一些鼓励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是指捕捉和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给予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对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激发和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一个人向着某一目标行动之前,就憧憬着实现目标的喜悦,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总给以“30分”、“不及格”、“倒数第一”等否定性评价,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应当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待差生“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们打分。”既要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又要评价他们的创造能力,可设“学习成绩进步奖”、“创造能力提高奖”等,促进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

以上八种方法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人类刚进入20世纪时就指出:“我毫不怀疑绝大多数人无论在生理上、精神上,还是道德上,都是很有限地利用 了他们的潜力„„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宝库是我们连做梦也想不到的。”科学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充分说明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可以起到巨大作用。每一位学生就像一座潜伏的火山,热能在地底下涌动,一旦爆发,威力无穷!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用我们的光和热,点燃他们心中的导火索,让他们的潜能爆发,发挥出学生人格的威力,创造“化腐朽为神奇”的神话!

参考文献:

1、林振海、陈传锋主编,《中学心理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丁道群、王晓平等编著,《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莫雷等编著,《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5)。

5、周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7)。

6、[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J].教育探索,2004(10)。

篇6: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应用写作 利弊分析

论文摘要: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了高校写作教学之中,并为写作教学的课堂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但近几年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正逐步显现出来,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网络教学课件等软件系统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近年来为改变高校应用写作耗时低效的现状,不少高校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进行写作教学。应用写作的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形式,丰富写作信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教学的直观性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它将课堂教学引人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为应用写作情境教学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缺乏基本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当代大学生不在少数。应用文即实际应用文章,它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及个人在工作、学习、生产、科研以及日常生活中为处理事物、解决具体问题时普遍使用的一种文体。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有较强的应用性、政策性以及写作对象明确、写作格式固定等特点。这些实用性的文种对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社会体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黑板、粉笔机械地讲授应用文文体和写作格式,很难创建一个具体、形象的教学情景,从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公文教学中每一个具体文种适合什么情景,它与其他文种有何不同,制作的程序是怎样的?由于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不熟悉机关、团体工作的情况,学生难于产生学习的需求及兴趣,为此高校应用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倡导情境式教学,但显然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收效甚微。多媒体应用写作情境教学就是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材料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集于一身,引导学生对情景素材进行探讨分析,最终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们可以模拟国家机关条条块块的情境,让学生熟悉我国各级组织机构之间、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选择贴切的材料,模拟现实社会情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网上模拟机关工作流程,从草拟、会商、核稿、签发、缮印、校对、用印、分装、传递让学生亲自感受。运用多媒体手段模拟情境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由于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而真实的情景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并能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思考。

(二)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写作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激发

现代信息技术人机交互是其显着特点。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应用写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声形图文融合在一起,将活生生的现实呈现于学生面前,全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写作教学,写作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是写作成功的前提。如在应用写作的公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在计算机中通过事先准备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进行了解,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对表彰决定这个文种进行学习,并布置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最后将学生写作练习和《教育部关于授予徐彬程等巧名同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并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的决定》进行了公文比较分析。这样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效果较好。同时多媒体网络系统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也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学生做的写作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老师是整个写作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然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正是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随时选用计算机中的资源进行教学,如政府网站中大量新鲜、典型的例文,现实生活中大量活生生的例子,试题库中实用性文种的训练;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从资料库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通过网络系统提交各种写作作业。

(三)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很好解决应用写作例文不足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应用写作的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近几年应用写作的教材虽然层出不穷,但这些教材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例文的陈旧和不规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写作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巨大的存储能力,存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教学资源。特别是精品课程一般都可以链接政府网站,资源容量极大,例文规范准确,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以及写作模仿的需要。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媒体资料能得到充分共享,从而扩展了教学空间,使教学摆脱了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可以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拥有自由遨游的学习空间,同时也解决了例文不足的问题。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写作教学带来的弊端

篇7: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张丽丽

摘要:本文仅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结合各外语教学理论,对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使用问题给予粗浅的探讨,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母语的作用,并适当运用母语来促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母语 英语教学

母语是是一个民族的第一语言, 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母语就是民族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学习者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促进”和“干扰”两个方面的双重作用:促进作用,即学习者利用和借助母语可以较快地学会外语;干扰作用,即母语妨碍学生掌握正确的外语或正确掌握外语。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这种双重作用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恰当地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早在1898年,来自全世界的外语教学专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母语仅适合在如下几种情况下使用:(1)阐述发音部位;(2)解释抽象词或短语;(3)区分不同的语言点;(4)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引自张正东,2001,P280)。国内不少教学专家也曾先后著书谈论过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原则问题,如李庭芗(1983),杭宝桐(1988),胡春洞(1990),何广铿(1996),袁士朴(1998)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解释某些词义抽象的单词和复杂句子;(2)利用英汉对比,提高英语教学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3)利用翻译练习,用来检查、讲解、巩固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外语水平、学习风格以及教学目标等,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总结了一些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希望对广大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

外语学习中,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比外语而言,学生一般对自己的母语更敏感,记忆母语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当学生在记忆外语词汇或语言知识时,总喜欢将其与对应的母语挂钩。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利用母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英语教师在给学生区别respectable, respectful 和respective 时, 不妨直接用汉语讲解, 即 respectable 体面的,受人尊重的;respectful 有礼貌的,尊重他人的;respective 各自的,这样学生很快便能理解其意,并能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来。

又如,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名词前作修饰的形容词词序弄不清,考试中经常出错。后来,笔者参看了余可佳老师关于形容词词序问题总结的一句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余可佳,1996)。句中“房”(room)是名词,前面的形容词都是修饰成分。“美”(beautiful)指性质,如好、坏等;“小”(small)指大小;“圆”(round)指形状;“旧”(old)指新旧;“黄”(yellow)指颜色;“法国”(French)指国籍或产地;“木”(wooden)指材料或质地;“书”(即读书的,reading)主要指用途。简单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便巧妙地概括了名词前多个形容词词序问题。如我们形容一张桌子时,一般说a nice new yellow wooden desk,而不说a yellow nice new wooden desk 或a nice wooden yellow new desk等。笔者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例子向学生讲解。学生以后每当在练习和考试中碰到形容词词序问题时,一般都能快而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2. 适当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

若干年以前,我有一段时间主要使用英英词典。我发现当时能理解一个生词的词意,但事后很难记住这些词,更谈不上使用了。对比这样一个事实:每个我们能够自由运用的英语单词或词组必定在我们头脑中有一个中文的对应词,你能毫不迟疑地说出这些英语单词或词组的中文意思。这些不争的事实证明语言专家Harold Palmer的意见是对的。他赞同的一个评论写到,生活在外语当中也有它的危险。一个人在这时很容易使自己习惯于一知半解,而不能获得英语词意句意的准确理解,因为此是时这个人尚未考虑在母语中的对应词与表达法。只有到了一个人能翻译这个词了,这个人才算是完全掌握了这个词。这时这个人不仅理解这个词,而且还能使用这个词。在我的英语教学经历中有两件事在此值得探讨一下。曾经在同一年级有两个班,假设为甲乙班,由于任课教师对于听写(dictation)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不同,甲班的老师总是让学生做纯听写练习,即老师念出英语句子或单词,学生听完后把老师念的句子或单词写下来。而乙班的老师总是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即老师说中文词语或句子,学生写出英语来。有一天这两个班的听写方式换了一下。甲班学生做翻译练习,结果甲班学生叫苦连无,“老师请念英文!”这太难了!的呼声此起彼伏。而乙班学生学生欢天喜地,他们说“这大容易了。”“老师您这不是把答案都告诉我们了吗?!”从此可以看出,甲乙两班的语言转换能力差距甚大。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了借助中文,熔入中文的班级(每天做汉译英练习)这种能力显然高于不这么做的班级。曾经我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背课文。第一种做法是在课堂上领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直至背会。另一种做法是学生朗读几遍课文后,合起课本,眼睛看着幻灯打出的课文中文译文耳朵听老师朗读一句课文,嘴巴重复一句英语课文。结果用了比第一种做法少得多的时间,学生就会背诵课文。其实在第二种做法中,正是母语(课文的中译文)使学生在念英语时,时时对所念奖文语句的内容保持警醒,时时对中英文句式的差异保持了警醒,从而避免了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不知所云的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再想想每个班级都有的差慢生吧!使用母语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后的一个方法,能让他们了解和懂得他们在课上正在学什么。

所以,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词义时,适当利用母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英语教师在讲解“过去完成时”时,若单纯用英语下定义举例,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母语,把过去完成时简单地解释为“过去的过去”。另外,教师在讲解抽象单词词义,如friendship, excuse, science等时,若完全用英文释义,既费时,又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在讲解这些抽象词词义时,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中文:friendship----友谊;excuse-----借口;science-----科学。这样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的意义,而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它的教学活动。

3. 利用母语为桥梁来促进外语和思维之间联系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4. 由翻译教学看母语的重要作用

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从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看母语对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不要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拔掉。面对当今众多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当“择善而从”,广采众家之长,不要原封不动,全盘照搬。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意味着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各种教学法和教学理论,包括旧时的和新近的,这样才能作出明智的取舍。我们不应当家荡秋千一样从-个极端荡向另一个极端;不应当官从任何教法仅仅是因为它流行和时髦,或仅仅是因为官方提倡;不应当认为凡是新的都是好的;也不应认为会有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

参考书目:

1. 陈玉清 《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2. 刘汉德 唐文俐 《教学内容“三明治”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及意义》

3. Atkinson, D. 1987.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A Neglected Resource? ELT Journal 41/4

4. Harboard, John. 1992. Th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ELT Journal 46/4

5. Kras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篇8: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文导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 有助于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主体体验的学习环境。这个环节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 利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月光曲》时, 挑选贝多芬的《命运》给学生欣赏, 在讲授《齐天大圣》时, 给学生欣赏《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片段。这些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让学生在探索的状态下自主学习, 体验所学课文的情感。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即便如此, 学生仍然常常把握不住课堂教学重点, 对部分难点理解不深, 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使学生和老师更容易把握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浓缩和归纳, 它涉及到的内容可以高于教材, 精于教材, 新于教材, 便于教师的使用。因此,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要反映出教材的基本精神和重点内容, 并且简单直观, 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将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直观形象的显示出来, 可以给学生一种生动形象的画面,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课堂教学重点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和重复, 但即使这样学生也常常把握不住课堂教学重点。而多媒体教学就能有效克服这一不足, 它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结合教学课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论述。

三、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价值, 加大课堂教学密度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讲解, 重在分析, 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能力传授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上课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相结合, 使原本单调的文字材料以“动感”形式展现出来, 使情景再现成为现实,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听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动静结合, 形象直观, 神形兼备, 声情并茂, 甚至可触可摸, 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大大改进了教学方式, 从不同程度上顺应并发展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特点,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价值。

四、多媒体教学能创造多种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 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 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无形中培养了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在课堂上能有效引导这种意识和能力, 这种能力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系统而深入地理解课文讲解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地分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要帮助学生超越课本讲授内容范围和局限, 广泛地进行学习, 形成以课堂内容为内核的广博的知识圈, 从而努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为未来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多媒体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提升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识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没有反馈的学习是无效的, 并且及时反馈的效果优于延时反馈的效果。多媒体的人机对话方式是互动的和实时性的, 它将文、图、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整合, 将讲解、演示、测验等不同教学内容整合, 将预备知识、当前知识与扩展知识整合, 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学习环境, 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电脑之间进行及时互动, 学生的各种操作都能及时获得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 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是正确的, 哪些操作是合理的, 哪些方案是可行的, 使学生能够及时进行评估, 从而保持或纠正自己的操作。同样, 通过网络多媒体, 教师也能够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 从而调整或改进教学进程, 加强对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在这个多媒体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遵照教学要求,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基础, 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 自主地控制学习过程。这弥补了原有教学模式中“齐步走”、“一刀切”的弊端,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 会大大优化我们的教学, 对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广大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 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大放光彩。

摘要:在信息化的现今时代, 利用计算机技术, 以人机交互型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手段, 探索自主学习的方法, 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势在必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 丰富的教学资源, 形象生动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1。

[2]茅育清:《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3。

上一篇:安全考核管理规定下一篇:女孩子睡前爱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