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童年记忆中的风筝

2024-06-04

优秀作文:童年记忆中的风筝(通用16篇)

篇1:优秀作文:童年记忆中的风筝

每当看见那展翅翱翔的老鹰风筝,翩翩起舞的蝴蝶风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让人眼花缭乱。一只只五彩缤纷,惟妙惟肖。

这么美丽的风筝,勾起的却是我的伤心事。

有一年夏天,姥姥要去山上拜佛烧香,我不想上去,爸爸说:“那女儿不上去,我也不上去了!”爸爸一直很喜欢女孩子,对我很好。我在下面的草丛里捉蚂蚱,但很快就没有意思,所以我央求爸爸把后备箱里的风筝拿开,爸爸答应了。我接过风筝,开心极了。乘着风,一路小跑,试着让风筝飞起来。过一会儿,我筋疲力尽,停止了脚步,风筝也掉了下来。爸爸说:“给我,我教你。”突然,一阵风吹来,爸爸把风筝放飞,飞得好高好高,我央求爸爸把风筝线给我,我接住后,还没玩,风筝却像淘气的孩子总和我作对似的又掉到了山下,顿时,我手足无措。

爸爸见我快掉眼泪了,急忙安慰我说:“没事,我去拿!”爸爸说完,一转身往山下走去。过了一会儿,我听见了爸爸的喊声:“妞妞,快拉线,我找到风筝了。”我急忙拉上来绳子。过了一会,我又看见爸爸脚踩一点空地,咬着牙,奋力地向上爬。我急了,爸爸不会受伤了吧?我继续往上拉,爸爸突然往下滑了一点儿,我哭了,大喊:“爸爸!我不要风筝了,我要你,我不要风筝!”我坐在石头上大哭起来。忽然,我听见了爸爸的声音,我以为在做梦,哭得更狠了。这时,一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我抬头一看,是……是爸爸!我惊喜万分,布满泪水的双眼又充满了阳光。爸爸递给我风筝,我却再也不想看那只风筝一眼。因为它,差点让我失去爸爸,我把它后面的支架拆掉,扔进后备箱。

这件事发生在八岁,因为那件事后,使我再也没碰过那个风筝,风筝可以再买,但爸爸只有一个!

篇2:优秀作文:童年记忆中的风筝

那年的三月,草坪上长满了嫩芽。我还在教室里上课,窗外的春风时不时探过手来翻动我的书页。忙于和这风玩闹的我再次抬起头来,新来的老师开场已过大半。因着时光久远,她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大清了,但那幅清新的画面依旧印在我的脑海中。

语文老师姓陈,我们叫她小陈,她最喜欢第一个来教室。和别的老师完全不同,她和我们一样顽皮,好像不是来教书的,而是来玩的。

那时,我们上了《风筝》这一课,她还告诉我们,三月三,放纸鸢。当稚气未脱的我们,吵嚷着要放风筝,她还真就带着我们去了。

广阔的操场上,我们扬起了手中的风筝,在阳光照耀下,飞翔的风筝显得格外绚彩。但风突得停了,原本飞得高高的风筝,一下子落了下来。就像有人对正玩得兴奋的我们泼了盆冷水,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落了下来,都异常沮丧,等待着风儿再来。

等到再起风时,我的风筝越飞越高,一下子,风筝断了!它的身影连带着我童年时的记忆,一起随风溜走了。

第二年,老师合约到期了,再也没有另一个“小陈”带我们玩耍了。

篇3:童年记忆中的抗日志士

三四岁时,父亲用一只手掌,撑着我的肚子,把我举得高高的,我在空中又叫又笑的情景,至今鲜活。那时父母都年轻,妹妹小我三岁,一家四口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个四合院里。每隔几天总有那么一次,母亲怀抱妹妹,我坐在父亲的腿上,两辆洋车(即黄包车)直奔餐馆,最常去的一家叫西湖食堂,因那儿有我最爱吃的芙蓉鸡片,然后再坐上洋车去看戏。我独钟情青衣花旦,称他们为“小媳妇”,但怕看花脸,常是伏在父亲的身上,朝旁边东张西望,嘱咐他“小媳妇”上场要叫我。

日占东北 抗日分子联络

家里客人一直很多,“叔叔伯伯”的叫不完,节庆之日,圆形的大餐桌坐得满满的。伯伯们看上去各个气宇轩昂,几个叔叔还在大学读书,都是九一八事变后逃到北京的东北青年。他们每来必到父亲书房,关上门一谈就没完。

最疼我的是一位赵伯伯。东北人称伯父为大爷。我叫他为赵大爷。父亲与赵大爷为中学时代的同班死党铁哥们,年纪虽然差了四岁,却一直是至交中的至交,因两家都姓赵,赵大爷叫我把赵字取消,简单而更亲近的叫大爷。大爷家住天津,在北京也有住处,常常到北京来会朋友,几个人一起听名角唱戏,吃馆子。他每次必给我带来大麻花、蜜饯和装在漂亮盒子里的洋糖(即现在的巧克力)一类的零食。

七七事变之前,我们便过着这样中产阶级和美的小日子。

七七事变 全家移至天津

那时,我最大的秘密是常趴在大门缝里朝外望,看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下学。父母看在眼里心痛,最后还是遂了我的愿,让我进入附近的小学,每天由女佣接送。但做学生不满两个月,就举家搭上开往天津的火车慌张外逃。目的地是天津。

因知去天津必到大爷家,出发前我便开始兴奋。平时父亲每个月至少去天津一次,有两次还带了我去。大爷家住在英租界一栋白色的洋楼里,房间很多,门里有人守着。大爷和大娘有两个孩子,都比我大好几岁,我称为大姐、小哥。他们一家人都很疼我,大娘带我去吃西餐,还逛商场买玩具。

我乐得半夜睡不着觉。次日天一毛亮,母亲就唤我起床,我惊奇地发现,她没有穿每日必穿的旗袍,父亲也没像平常那样穿西装打领带,而是穿了一身买卖人的短杉裤挂。我嘻嘻笑了起来,正想说他们的模样好奇怪,却被严肃嘱咐:“有人问去天津做什么?要说去姑妈家。”一位在大学读书的王叔叔,雇了三辆洋车来接我们。“街上还算平静。不过路口上有日本兵。”他表情沉重地说。

还是照老样子,母亲怀抱妹妹,我坐在父亲的腿上,王叔叔替我们带着两只小箱子,拉起车篷奔向车站。那时我已懵懵懂懂有了一点概念,知道发生了大事情。

月台上挤满提箱携袋的人,但异常寂静,显然是不敢吱声。母亲紧握住我的手,父亲抱着妹妹,王叔叔提两只箱子在前面开道,仍是寸步难行。挤了许久,父亲才把母亲和妹妹送上火车,找了位子坐下,然后打开车窗,接过王叔叔举在手上的我。王叔叔自己并没上车。我悄悄地问父亲:“王叔叔为什么不跟我们去天津?”父亲立刻用眼色止住我,低声道:“王叔叔要上学,他不去。”过了一会我又忍不住悄声问:“我们不再回家了吗?王妈等着我们吗?”“我们过些天就回来。叫你别说话,怎么问个没完!”

搜查抗日分子 列车拖延

火车终于开动,像一只气喘咻咻的病牛,走几步便停下来,没人知道何时再开。深秋9月,车厢里奥热得仿佛要爆炸,逃命的人塞满每寸空间。铁道边站着排列整齐的日本军队,刺刀在阳光下闪亮。日本兵随时上来搜查抗日分子。

隔几个位子的一位胖老头热死了,他的家人在哭,只听有人道:“不要哭!日本兵知道要扣车的。大伙倒霉。”另有人说:“把手帕蒙在他脸上,弄成睡觉的样子。唉!”那家人果然不哭了,车内立刻沉静下来,只有我的妹妹渴得隔一会叫上两声。带的饮水喝完了,父亲要越过人群下车去买水,我用力抱住他一条腿,说死说活都不让他下去。因我直觉地认为,他就是日本兵要找的抗日分子。恐惧的滋味使我在剎那间长大,懂得了人间其实并不像我以为的那么和顺美好。

走走停停,终于到了天津站。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全车人都松了一口气。

到达时,大爷和大娘迎在门厅里,见到我们一家不胜喜悦,大爷说:“两个小时的车程。整整走了一天一夜。”“能到就是万幸!”父亲把路上的情况说了一些。大爷摸摸我的头,道:“怕了吧?外面乱,别出去,你看天井里还有滑梯呢!你大姐、小哥放学回来会带你玩。记住,别出去。”

我们一家人被安排在二楼的套间里。二楼共两个套间,另间住着一对丁姓夫妇,大姐、小哥称他们为舅舅、舅母。妈妈命我也跟着这么叫。总之,一昼夜间我的生活整个变了样,没了满是花果的四合院,却有了一堆新的亲人。尤其让我喜欢的是客厅里的壁炉。我并不知壁炉是用来生火取暖的,当天就和妹妹扮起家家来,两人面对面坐在壁炉里。

我听到父母的谈话:“我非跑这一趟不可。你就带着孩子跟在田夫妇吧,有照顾,我办完事就回来。”“你别担心,这里是英租界,我们跟着大哥大嫂很安全。你倒是注意自己,快些回来。”“我知道,你别担心。”接着,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次日醒来,母亲对我幽幽地说:“你爸已经去南京了。”

nlc202309011319

分发武器 武装打击日军

我不知南京在那里,父亲突然离去令我茫然,愣了半天才问:“爸爸怎么不带我们?”“你爸有事,不能带。你可不许出大门啊!”妈妈把她嘱咐了好几遍的话又重复一遍。其实大门有老徐看守,总紧关着,没他打开谁也出不去。我每天就楼上楼下的跑来跑去,有时和妹妹办家家,有时站在客厅的阳台上朝下看天井。

我常常到楼下去找大爷,他总是笑咪咪的欢迎我:“呦!珠儿来啦!“多半在书房里,他坐在书桌前,我趴在一边的椅子上又写又画。我发现,不单我不许出大门,这门里的大人们也不出去。没见大爷出去过,有天我忍不住要求: “大爷带我去看戏!”“大爷忙,不能带你去看戏!”他拒绝得好干脆。

来访大爷的客人是真不少,北京的王叔叔也来过。有两次忽地冒出一群,足有十来个人,他们在三楼的大厅里嘀嘀咕咕的,没完没了不知说什么。锁子坐在楼梯口,任谁也不许上去。那一阵子我心里好纳闷:这么多叔叔伯伯聚会,为何独缺我的父亲,父亲怎么这样久不回家?我把这话问妈妈,她答“你爸会回来的”,竟流起眼泪。把同样的话问大爷,他立时没了笑容,淡淡地道:“就快回来了。”

有位女中医陈大姑,在北京时曾数次来我家,父母和他们的朋友谈起她时,都不忘提她的业师施今墨是北京四大名医首位。陈大姑戴着瓶底厚的近视眼镜,穿着没有腰身的长袍,带着一大坛子名牌黄豆酱,到天津来看大爷和大娘。锁子有力气,把酱坛子扛在肩膀上,一口气奔上三楼大厅,陈大姑和大爷大娘跟着上去,我像条尾巴似的,紧随在后。

我看到陈大姑用小刀慢慢窍开粘在坛口上的油布,然后和锁子小心翼翼的,把盛着酱的油布抬出丢在旁边的盆子里,又掏出一些油布棉花之类。陈大姑对大爷说:“你看看吧。”我想坛子里一定有好玩的东西,连忙伸长脑袋瓜去探望,不料大爷拉过我,说:“珠儿回家去,大爷今天不能跟你玩。”他一点笑容也没有,我只好独自下楼回家。坛子里的东西我已看得很清楚,但认不出那是什么。直到数年之后在重庆,老师给讲解武器二字,把一张相关的图解挂在黑板上,其中有一种叫手枪,使我猛然记起在酱坛子里看到的东西。原来那是手枪,而且不只一把。

执行任务 父亲远赴香港

那一阵子白楼里的气氛沉郁,妈妈常常暗自流泪,叔叔伯伯们来访大爷,频频提到父亲的名字,还说什么“大沽口”、“日本人”等等。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能感觉到发生了大事。有天和妹妹在楼梯旁玩扮家家,忽听有人急促地跑上楼来。那人穿件灰布长袍,头发蓬乱漫腮胡碴,黄瘦的脸上白眼球泛红。再仔细一看,不由得大叫:“爸爸!”

整个白楼轰动了。大爷大娘,丁家舅舅和舅母,还有从北京来的两位叔叔,都来到我家。大爷说:“我派人打探,带回的消息都不乐观。能回来太好了!”父亲叙述道,到大沽口,日本军队知道乘客中有抗日分子,便以船上有人生霍乱为借口,扣住不准进港口。还说为了阻止传染病流行,也许得放火烧船。船只足足在大沽口扣了21天。因英国人帮助交涉,最后由几位英国医生陪同,逐一检查了全船乘客,证明并无霍乱或其他传染病,日本人再找不出别的迫害理由,才放行的。

父亲脱险归来的一个月后,我们全家登上开往香港的轮船,送行的只有大爷和锁子。锁子帮拿行李,大爷牵着我的手走上舢板。舢板尽头和上船处隔有几寸宽的空隙,朝下一望是汹涌的海水,我惧怕不敢迈步。大爷用双手托在我的腋下,一下子把我放在船上。临别时我紧紧的抓住大爷的手问:“大爷,你不跟我们一块儿坐大船吗?”大爷摸着我的头笑道:“你大娘和大姐小哥在家等我呢!大爷不能跟你坐大船。”“叫大娘和大姐小哥一块儿嘛!”我急切的说。大爷叹了口气:“唉!傻孩子啊,跟你爸妈去南方吧。再见大爷时,你就是大姑娘了。”母亲在一旁道:“你大爷多疼你啊,给大爷行个礼,说再见。”我垂下双手,恭敬地行了一个礼说:“大爷再见。”

大爷与爸妈互道珍重后终于于离去,我踮起脚根翘首张望,直到他高大的身影在人群中消失。我并没有再见到大爷,他没有看到我长成大姑娘的样子,因为在我们离开天津的次年,他就被日本宪兵逮捕,因坚决拒供而被杀害。

抗日志士 为国献出生命

后来随着自己的成长,才明了一些大爷的生平背景和所作所为,知道他的死也是在多年之后。原来那栋白楼是抗日协会驻天津办事处,来往进出的叔叔伯伯,包括陈大姑、锁子、王叔叔、丁家舅舅等全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大爷的头衔是办事处主任,职责是统领华北、东北地下抗日。

大爷留学日本,工科毕业。他办过造纸厂,平日以实业家的姿态出现,家庭幸福,生活优裕,却选择为国家献出生命。那位把我从窗子递进火车的王叔叔,也于1941年被日本侵略者残酷杀害,死时才29岁。

海峡两岸都有关于大爷的记载。其中以大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出版的《民国人物大辞典》记载得最简单明了,抄录如下:

赵景龙,字在田,黑龙江巴彦人,19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生。幼年在乡读书。及长,赴日本留学,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29年毕业。归国后集资在桦甸创办东北造纸厂。1931年九一八事变,领导桦甸造纸厂警卫、员工,组织地方民团,创立东北民众义勇军。后联络盖文华等在哈尔滨组织东北民众救国义勇军政治委员会,策动东北民众抵抗日军。旋东北民众抗日协会成立于上海,负责策动黑龙江全省民众抗日,继任该会天津办事处主任。1938年国民党中央调整东北党务工作,将东北党务办事处由重庆迁天津,被派任该处执行委员会委员。1939年12月19日,在天津马厂道安乐村被日本宪兵队逮捕。1940年2月4日被害于吉林日本宪兵队本部。得年40岁。

(摘自美国《世界周刊》)(编辑/立原)

篇4: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那是小时候我唱小白船,生活没眼泪。童年的回忆多美,藏在梦里,躲在记忆的摇篮里,唱响了所有的快乐,记忆在纷飞,生活在继续。那些珍贵的友谊和难忘的深情,是一生的祝福,是长久的希望。

那是我的小时候,吵闹任性的时候,我的外婆总会唱歌给我。外婆的歌声里早已经教会了我道理。一点一点扎根在我的心中,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并充满了感激。

篇5: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小时候在田埂上走路,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着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它们。当我爬起来的时候,我已经有了最初始的昆虫学。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着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现在城里的孩子,在水泥地上摔了一跤,除了疼痛,其他什么也没有,更不必说可爱的昆虫了。

麦子黄了。

爷爷每天都要下地,他要守护着他的麦子,我也踏着细碎的阳光随他一起去麦田。黄了稍儿的麦子,像是一尾尾鱼,它们拥挤在麦田里悄然无声地等待着主人的到来。麦子的香气由寡淡渐渐变得浓郁,缭绕在村前屋后,如丝如缕。鸟儿这时候叫了起来,一声断着一声,在麦田上空,清越而又迷离。在薄雾笼罩中的乡村,分明是待产的孕妇,为等待麦子开镰的幸福时刻而酝酿着。我坐在田埂上,两只手托着大大的脑袋,痴痴地望着麦浪翻滚,任轻风抚过我的发梢。

蓝天下,阡陌中,一个稚嫩的背影,静静地沉浸在这乡村的美好中。

麦田旁边是一个池塘,夏天时经常抹了鞋袜,跳进池塘中,尽情地玩耍。享受着池水的清凉,在水里捉小鱼、小虾,明明知道那些小东西灵巧得很,在水里蹿来蹿去,往往是小鱼小虾没摸着,倒弄了一身水。我用那种儿童特有的狡猾、调皮的笑,看着有些嗔怒的爷爷,一直玩到被揪着耳朵“哎呦!哎呦!”地怪叫才肯上岸。晚饭后,我和爷爷在田埂上散步,月色清朗,注入池塘之中。池塘与麦田就像是一对芳邻。他们互相猜测着彼此的心事和冷暖,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赠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麦香捧一把过去,那边说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

四周围,一片蝉鸣蛙鼓,我抬头,仰望星空……

如今,那童年的故乡都已离我而去。推土机隆隆的轰鸣声已取代了蝉鸣蛙鼓,许多农田已被承包做起了生意。一座座乡村别墅拔地而起,泥土路变为了水泥路。只有爷爷还固执地守着他的麦田,守着他那首随时可能失去的田园诗,而我也在心中守护着那首属于我的童年诗。

童年呵,你让我和土地有了最亲密的接触,让我向土地行了跪拜大礼;童年让我享受了睛朗的蓝天;童年也让我体味到了池塘的生机与活力,而现在的孩子又怎能体会到这一切呢?

篇6: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春天是繁花似锦的季节,我总会和小伙伴一起去草丛里玩耍。当时我们玩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这些普普通通的游戏,在别人眼中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有着非凡的趣味,。我们还经常去草地中捉蚂蚱,比谁的蚂蚱跳的快。为了不让那“好不容易”捉到的蚂蚱没了踪影,就用狗尾草把它穿起来,一不小心,它也会带着狗尾跳走。但是带着狗尾草的好捉,跑不了多远,有的蚂蚱跳不起来,就开启了耍赖计划。那片草地是我们的小天地,留下了我们无数的笑声和脚印。

夏天,更能任我们自由发挥,去池塘玩耍,趟水捉小鱼,玩打水仗。打完水仗回家后,我们都免不了挨批,但是我们还是不亦乐乎。水仗有时会变成泼水节,凉爽极了!玩累了在河边坐下,荡着水看荷花,聊着天,每次都笑得肚子疼。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黄澄澄的果实结满了麦穗和枝头。我们都会到地里帮大人摘果子,摘完以后,大人们会奖励我们每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所以我们最喜欢摘果子了。另外,我们还会比谁摘的多,每次都是多多赢,我们也总会说一句:“不愧是多多呀!”

冬天,我们更开心!每个人都武装好,一起约好在哪儿集合,我们从来没有一个人迟到,没有一个人违约。每次到齐以后,我们分好组开始打雪仗、堆雪人。要是哪一组获胜了,我们还会给他们举办“颁奖仪式”,开心得不得了!

篇7:童年记忆在萧乾小说中的印痕

关键词:童年记忆 萧乾小说 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陈伯吹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翻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史,我们会发现,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凝聚着这种朴素真诚的童年情结。深挚的童年情结不仅为作家的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素材,同时也引发了作家对儿童视角这种叙述策略的关注和提升。萧乾正是众多关注儿童视角的作家中的一位,萧乾有许多小说就是借助儿童这一特殊视角来透视成人世界的林林总总,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 儿童视野中的世俗生活场景

细读萧乾的小说文本可以发现,有关童年生活的回忆几乎构成了萧乾小说母题的主要来源。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贫穷、饥饿、备受凌辱是萧乾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主要记忆,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基调和创作风格。萧乾小说中有大量的“底层”社会生活的描写,如受歧视的孩子、洋车夫、弃妇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童年生活在作家脑海中投下的深深的影像。对于早年痛苦生活中的经历见闻,萧乾总是善用儿童这一特殊视角给以真实的展示。

《篱下》是萧乾一篇自传体色彩最强烈的小说。在这篇作品中,作家借儿童对人生的观察,真实地展示了世人百相。文章中出现的正处于不谙世事、少不解愁的环哥,因为妈妈被爸爸休弃,母子俩不得已投奔了在城里居住的姨妈,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是不可能像大人那样能敏感地体会到世俗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和寄人篱下生活的悲哀和凄凉的,因此,环哥把此次出行当作随妈妈去新地方的旅行一般兴高采烈,一路上,他一边想念着姥姥家的小小铜菩萨和只要轻轻一弹就会铮铮作响的圆胖胖的磬;一边兴高采烈地看风景:“看见了一座破旧的城门楼露在高粱穗上”,他马上“乐得直颠着身子”;即使到了姨妈家里,这个在家里“爬惯了树钻惯了高梁地的孩子”依然不失淘气的自然天性,比如一见面就拉上小表弟下河去摸泥鳅;对准院里的一棵花撒尿;故意掐花坛里的花惹表妹哭;逞英雄爬上树梢摇枣子等。乡村孩子这种纯朴的自然天性,这种率性而为的“野性”举止,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自然是难以理喻、不合时宜的,另外,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然生命与呆板沉闷的城市生活之间也分明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反差。母亲的不断斥责,姨夫对他一丝笑容也不带的脸色,使环哥终于“开始感到这次出游的悲哀,他意识到寂寞了。热恋了两天的城市生活,这时他小心坎懂得了‘狭窄’、‘阴沉’是它的特质。”城里和乡下两个世界最终难以相容,在姨夫含蓄的逐客令中,母亲不得不重新拾起柳条箱,无奈地和不解的孩子又继续登上那渺茫的征途。

在小说的表述形式上,萧乾采用了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一方面不时让读者感受到儿童天地的可爱纯真和新鲜,另一方面又丝毫没有减弱小说带给读者的令人惊颤的辛酸和凄凉,在天真无邪、充满活力的儿童心理的映衬下,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更显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呈现在环哥面前的显然是正处于天真未琢、懵懂无知阶段的他所不能理解的世界,但也正是通过环哥这个稚嫩少年的眼睛、他野性和充满童趣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欲语还休、无处话悲凉的人生感悟:“城市多寂寥啊,听不见一声牛鸣,听不见一句田歌。”此外,在作者深入浅出、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我们还分明看到,天真无邪的环哥和文章中的其他各色人物,如整日愁云惨雾却又小心翼翼的妈妈,虚假伪善、圆滑多变的姨夫,规矩体面斯文的表弟妹之间无形中也有着潜在的对立或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立对照也进一步映衬出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可以说,在萧乾的作品中,孩子的天真单纯懵懂无知、孩子眼里的诗性世界和作者通过客观描述所展示的丑陋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正是作者运用儿童视角所获得的美学效果。

再如萧乾的短篇小说《雨夕》,在儿童视角的运用上也颇为成功。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作者借孩子的一双睽睽童目作为观察生活的一个视窗,回溯了步入成年的“我”十二三岁、“头上正留着一个木梳形的头发”时,在一家小小磨棚避雨时的情景。通过对“我”少年避雨这样一个简单故事的回叙,向读者展示了疯妇作为弱小者,孤立无援任人欺负的凄凉:

“二少人家去北平上洋学堂去了,讲究、文明,前年回来就闹着要休她。不走?人家由城里带来了,描眉打鬓的,撵她走,偏不走,唉,苦核儿,她上哪儿去呢?爹妈都伸了腿,哥哥是块窝囊废,都听媳妇的。城里来的少奶奶什么也看不上,整天打呀骂呀把人逼疯了。”

三言两语之中,就已描绘了一幅非人道的社会现实,也激发了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二少爷一心追求的“文明”是否真的使他的生活变得幸福和文明了呢?他的文明观念到底包含着多少人道主义的因素呢?童稚少年“我”对这一切好奇又不解,使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世界,即纯真无邪的儿童世界与精于世故的成人世界截然分明,通过这种对照,作者对生活原生态——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描写,便显得富有震撼力。

另外,在这类作品里,萧乾还不时地展现着他永远的童心——充满着生命活力、对天地万物始终满怀着强烈的好奇、随时能够和天地万物相交融的高贵品质。在他笔下的孩子总是那么童真、无邪、可爱,生机勃勃,如《矮檐》中作者对孩子上学途中的一段描述:

“走在街上,那两只贪婪的眼睛还是什么都得看看……如果妇人硬扯着他走,他会把指头挣脱出,飞奔到行列的跟前,看那喇叭手的嘴巴是如何吹成泡的。一桩他永不能明白的事:那红轿子里到底坐了一个怎样的‘俏人家’?”

尽管生活中饱受委屈,但一旦置身于天地万物,马上便能和身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在孩子的眼中,自然呈现着它本真美好的状态,诱惑着他那双贪婪的眼睛怎么看都看不够。读着这些充满孩子气的内容,读者的心灵似乎也在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顷刻间好像也被带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萧乾称得上是一位颇有童心的作家。

二 个性鲜明的写作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萧乾,还有许多作家也同样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如萧红、凌叔华等。但萧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与这些作家们相比表现出了他自己的特点。而正是这特点让他在文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价值。

如萧红在叙述自己的童年印象时,用的是自己的主观评说的笔法,用自己的评论来深化着故事情节,如小团圆媳妇第一次洗完澡后,作家这样写道:

“大家正在谈说之间,她的婆婆走过来,赶快拉了一件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的羞不羞!’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这些都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添加进去的情不自禁地对周围人事的愤激、对旧中国百姓们庸俗、愚昧的入木三分的揭露和嘲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也使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种作者主观的情绪里,显得爱憎分明。

而萧乾在小说创作中则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叙写自己早年的经历时,萧乾采用的主要是客观的、平静的叙述手法,即对自己的主观感情含而不露,只是通过客观的叙述,把故事中的一切人物、事件、场景等都客观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自己从中去体会生活的真味。譬如《篱下》中的一段描写:

“天不早了呢。环哥的小肚里噜噜噜地都响了起来……冷不防妈把他拖了下来,恶狠狠地瞪他两眼。‘妈变样儿了。’环哥那么奇怪着。”

小说采用的是环哥这一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的。这就拉开了作者用文字所虚构的那个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有一种相当宽松的空间去阅读小说。第三人称限制叙述和第一人称限制叙述所不同的,就是作者也可以获得一种和作品中人物隔开的相当距离,这就能够让作者节制自己的感情,进行一种较为客观冷静的叙述,同时,萧乾不同于萧红的特质也得以表现。

曾赢得“闺秀派”美誉的小说作家凌叔华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习惯将自己置身于遥远的童年时代。如她的代表作《小哥儿俩》,主要描写了一对活泼可爱有趣的小哥儿俩大乖、二乖对小动物发自天性的喜爱。清明那天,七叔叔送给兄弟俩一只能说话的八哥,小哥儿俩对眼前这只可爱的鸟儿简直着了迷。在随同大人去看戏的路上,两个孩子不断地谈起八哥,甚至畅想着要把它送到音乐学堂,把它培养成一个音乐家。可谁知散戏后,当他们回到家里兴冲冲地去看鸟儿时,八哥却被黑野猫吃了。兄弟俩震惊伤心之余,连声嚷嚷着要打死野猫。第二天一大早,兄弟俩就急急忙忙起床去寻找黑猫了。可是,阳春三月的晓风、香得透鼻的丁香花、小麻雀飞上飞下的跳跃,很快让他们忘了来后院的目的,尤其是刚出生的小猫的娇声叫唤、滚圆的小脑袋、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更是让他们欣喜不己。孩子们彻底忘却了对黑猫的一腔仇恨,同时滋生出对刚出生的小猫的无限怜爱之情。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其乐融融其情盈盈。难怪有研究者高度评价《小哥儿俩》:

“以娴熟的技巧再现了美妙的童心,通过一篇略带散文化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中产阶级家庭儿童的生活。”

尽管萧乾和凌叔华都在使用儿童视角创作小说,尽管二人在创作中对孩子的童趣、天真以及寂寞、委屈等都写得细腻入微,但风格方面还是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为作品中内含的感情基调不同。凌叔华通过儿童视角所观察到的世界是一个暖色调的世界,这里面充满了天真、快乐、美好的风景和美好的人生:

“二乖留了一小碟自己爱吃的炖肥肉,吃完饭带去给八哥,给妈妈止住他,惹得大家都笑了,怎么鸟不吃肉吗?”(《小哥儿俩》)

也正如此,所以凌叔华的作品往往带给人轻松自如的感觉;而萧乾的小说多借助儿童纯真无邪的眼睛对人生的观察,描写出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阶层凄凉无助的生活,作品往往笼罩着一层忧郁、沉重的氛围:

“他已把一只脚迈出门槛了,但看到妈愁苦的脸,又唤回适才那悲哀来。”(《篱下》)

“可怜啊,她随走随回头,那么古怪地对我笑着,傻傻地笑。她滑了一跌又爬起来,还在笑。”(《雨夕》)

阅读萧乾的作品,读者似乎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来自生活各方面的重压,令人难以呼吸,有一种浓重的悲凉之感。

通过和萧红、凌叔华这两位同样采用儿童视角写小说的作家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萧乾不同于他们的特质,即在叙事人称上多采用第三人称,拉开作者和小说内在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让自己的作品在叙述中更加客观冷静,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感情的泛滥。由于萧乾自身出身贫寒,自幼便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苦难,所以他虽然也采用儿童的视角来写小说,但其小说中并不像凌叔华那样阳光灿烂。萧乾的小说有一种难以摆脱掉的内在的忧伤,在天真儿童目光的背后总还是有一个成年作者的目光在审视着那一片世界。他小说中儿童的目光是天真无邪的,但作为成年的作者在回忆起那些往事时却是悲伤的。这两种不同目光的矛盾构成了作品内在的张力,给读者提供了更大的阅读、思考空间和生活感悟,正如台湾儿童文学作家马景贤所云:

“把童年经验和回忆写成小说的,在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里,实不胜枚举,而且不少是得过儿童文学奖的作品,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童年是作家写作的宝藏。”

参考文献:

[1] 萧乾:《萧乾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蒋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

[3] 萧红:《呼兰河传》,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

[4] 萧乾:《篱下》,《萧乾全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萧乾:《矮檐》,《萧乾全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篇8: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绿茵茵的草地,高耸起伏的群山,悠悠的云,是我童年中最难忘的记忆。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看着朵朵白云飘过。它们是多么千变万化啊。像绵羊,像棉花,总惹得我浮想连篇。轻捷的叫天子从空中拂过,唱起悦耳的歌曲。身下一片悠然的绿色,软绵绵而又赏心悦耳。四周补群山所包围着,使你仿佛摇篮中的婴儿。处在这幅由草地、群山、白云所构成的美丽的图画中,我的心儿随风飞向了天空。一切都是多么自由,一切都是多么快乐,让人瞬间忘却了烦恼。

躺一个下午,等太阳落山时再起来,四周仿佛燃起了热烈的火焰。水面被落日的余晖所映红,虽然恍如时尚且年幼,却仍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

每当太阳升起之时,我便开始了快乐且自由的一天。我的童年没有烦恼,是多么无忧无虑啊!

仍记得那段自由的时光。同小伙伴们一起,在起子里总有无限的快乐。或是在草地上自由的奔跑,或是在水边用双手荡起浪花。但最快乐的记忆,还是捉蜻蜓。

蜻蜓停在叶子上,我蹑手蹑脚地慢慢靠近。捉蜻蜓要慢且轻,于是便伸出手慢慢靠近。蜻蜓仍未察觉,便趁距离只有四五厘米的时候悠地用手扰过去。捏住蜻蜓的尾巴部,于它如纸飞机般捏在手上。

我高兴坏了,拿着它到处乱跑。仿佛真的拿着一架纸飞机。它煽动翅膀,直到自己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才如掷纸飞机般,让它飞走,笑着看着它远去。那段日子,流出的汗水都是甜的。

篇9: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风筝飞得,并不高,也不会说有多好看,质朴的感觉,飞翔在天空中,引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好怀念的感觉,好熟悉的画面,好温馨的场景!我很喜欢这种Feel,一种心旷神怡,一种美的享受,一种亲切的慰问,无法言喻的舒心,充满着怀念,与美好,这种感觉……

记得以前,每次春游、秋游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香蜜湖、红树林、荔园山庄、东湖公园……大人没去过的地方,我早就游览过了:

摩天轮,在最高处向下俯视,惊险、有趣、恐惧;过山车,冲刺十分睁开眼,放声呐喊“啊!”,刺激、恐怖、好玩;极速风暴,摇摆中翱翔,寻找最惊险的感觉;九霄惊魂,体验灵魂的极限;旋转木马,旋转间的感动……

在游乐间大喊——“我的童年,我做主”!

也许在过山车里,你会哭喊;也许在极速风暴上,你会大叫;也许你在九霄惊魂中,你会后悔。但这就是童年的乐趣啊,体验自己没体验过的,享受自己没享受过的,想象自己没想象过的,不正是童年的所在吗?

或许在你的回忆里没有摇摆的风筝,或许在你的回忆里没有旋转的木马,或许在你的回忆里没有作响的铃铛,但你拥有的是整个的童年,最美好的童年!

天,还是蓝蓝的,还是白白的,还是无忧无虑的,不同的是,这一片天,放飞着风筝。风筝,就像走远的童年,承载着自己的Dearm,在空中飞翔,让Dearm随着童年,越飞越远……

篇10: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我总爱追逐风儿!她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轻盈。我爱骑着那把“小儿车”与她“一决高下”。这时妈妈总忘不了说一句:“不要骑太快了,小心摔着了。”可是,我不认为妈妈说的是对的,因为我知道风儿就是我的玩伴,她不会重伤我。

这一天,我又骑着我的“老伙计”来到每次追逐风儿的道路上。“小心啊,玲玉!要知道风儿是无止境的,你永远都不会追上它的,它不赋予人的一切!”这些话,对于我来说:太深奥了!所以根本不在乎!

“噢,风儿啊!我们又见面了,来!亲一个……”对于风儿我总有说不尽的话语。“预备”开始,我领先一步,“走喏!”心想:每次都输给你,这次你输定了。并自作聪明的骑啊骑……骑到了老远,老远,站在那“胜利”的终点,自是骄傲不已,风儿输了,正得意洋洋的我,被风儿引进了几乎看不到人的地方。

哭……风儿啊!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突然,脑子里浮现妈妈的话:“风儿无止境,跟着太阳往回走!”

我很怀疑妈妈是不是有一把打开我心灵的钥匙,不管我想什么,甚至做了什么……!她都能够知道。“妈妈是不是有一个很神秘的望远镜,能够看到我的一切,”一个奇怪的想法!

对,跟着太阳往回走。“嗯……”太阳下山了,天也黑了,又一场大风,在狂风作乱。“天黑了,就不要到处乱走,待着原地问路或有灯亮的地方。”妈妈说过。

篇11:优秀作文:童年记忆中的风筝

关键词:童年;死亡;诗化;移情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1-02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具有强烈死亡意识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评价他的小说是“以冲淡为衣包孕哀愁”。这种哀愁并不是作家闲来无事的有意呻吟,更不是二三十年代一批作家为表含蓄而写的伪作。他的这种哀愁融进他的每一篇文章中。与其说他是用生命在写作,不如说他是在用他的经验写作。他孩童时期的成长经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写作,特别是其童年对于死亡的记忆更是深深的渗透到他的很多作品当中。

一、童年的死亡经验

所谓“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童年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短暂,但对一个人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等特征及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废名的许多小说中都以第一人称写了一个名叫焱儿的孩子在儿时所发生的事。而在书写这段童年之时,废名贯用回忆性视角来述写故事。

以一种回忆性的视角来叙写故事,使废名的作品中增添了一种别人作品中少有的思考与理性成分。这种书写与一般类型的儿童视角写童年的作品是不同的。一个单纯的儿童视角描写童年的作品缺少反思与沉淀,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笔调将读者带回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废名则是运用了一种成人与儿童混合的视角来写自己的童年故事的,双视角的运用使廢名的作品在应该童趣的时候童趣,在应该上升到理性分析时又会迅速转换成一种成人视角,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对当时自己所做过的事情进行评价。例如在《阿妹》中,文章开头“阿妹的死,到现在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表明了这是一部回忆性作品,其中一些话语如“爹爹,奶痛头生子;爷和娘痛断肠儿”则又是以一个孩童稚嫩的语气写出来的。但是,文章中夹杂那种“其实我只要推论一下”之类的话语,就会使读者从一个不带感情的旁观者成为一个整体事件的评判者,这正也是成年视角植入的一种文本效果。

在废名的许多作品中都是以他自己的童年为原型来写的,像作品中的“焱儿”就是废名的小名。而作者自己小名的运用正是为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相信废名所写的就是他的童年。在他的作品《初恋》中回忆了炎儿与银姐儿时欢乐的时光。作者以儿时的对话作为开头,与《阿妹》不同的是,作品的最后将我的初恋仅仅限制在了童年——十年后,焱儿结婚返乡,再遇银姐之时,没有过多的话语表达相思之情,只是一句“这是炎哥哥吗?”将我一切的思绪带回了童年。其实,结尾处的疑问更像是作品的开头。两个原本青梅竹马之人未在一起,这结局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悲剧,而相见时的陌生更将这种悲剧加深。关于死亡的书写,在文中并没有以直接的方式仪式性的宣告某人的死亡,而只是以“故显考……冥中受用”等一些对于已逝之人牌位书写,体现了作者对于死亡的关注。

二、死亡的隐形书写

废名六岁时曾患结核病而辍学治疗。此后虽经治愈,但他的身体一直都比较瘦弱,而且旧疾还时有复发,无论如何于他的生命都是一种威胁。这使他从童年时期就收到一定程度的精神压抑”。过多的精神压抑,使废名对于死亡产生一种潜在的抵触感,使他无法直面与以写实的手法对死亡进行表达。只能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比较委婉的表现出来,这种隐秘的表达主要表现在:

一是死的不完整性,在这里有两重意思,其一在废名的许多作品中,虽然都有涉及到死亡的话题。但是,读者在读完整篇文章的时候,对于文章中人物如何死亡经常是处于朦胧的状态。像《浪人的笔记》中,老三在文章的开始被作者塑造成一个比较有生命力的人物,虽然她受到各种折磨与痛苦,但是她都坚强的活着。对于后边她突然得病,突然的死亡让读者却有措手不及之感。但是,这种出乎意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故意塑造出来的一种突兀感,在人物完全不知病因的情况下一病不起,在人物盼望着哪一天会痊愈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对于老三死亡的叙述,作者只用了几句话就草草带过。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老三与“我”是旧相识,但是作为老朋友的“我”对于老三的死却没有任何反应,这种有悖常规的描写,或许只有在废名的作品中才会是顺理成章的。

其二,在废名作品中,对于一些人物的死因虽然是明确的,但是对于这些已逝之人的身份,读者却是无法得知的,像《一段记载》中,文章结尾处人们的议论“西门外雷打死人了”,这个人究竟是谁,作者只是给了一个很模糊的界定,或许这个人“我”认识他,而关于“我”知道这个死者身份这个事情,也是从旁人的口中得知的。所以,在废名的笔下,死亡已经不是一个个人的事情,在忽略掉了死者身份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死亡的一种态度。

三、死亡的移情书写

关于死亡描写,我们从废名的外部文化环境中也找到了依据。他的童年与禅宗的接触是十分密切的。“废名的家乡黄梅是个佛教圣地,这里广泛流传着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故事。废名自小生活在浓郁的禅宗文化氛围里,听着禅宗五祖、六祖的故事长大,儿时的那场大病在祖母、外祖母、母亲对佛的虔诚信仰祝祈中终于痊愈。这一切,使废名从小对佛就有了不同寻常的亲近感、认同感。”也正是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使废名能够将一种死亡转换成为宗教观念之下的坦然。

“死亡意识是生命的特殊形态,是把死亡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最本质的规定,把死亡引申到个体的生命中进行思考,在对死亡的沉思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体验、认识、超越死亡。”这种移情的表现多是在废名与禅宗接触之后产生的,废名将他的生命体验,与对死的理解与禅宗结合,形成了他对于死亡的独特处理方式。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在《浪人的笔记》中是用的最为巧妙的。在老三死后,作者一直强调的一句话便是“老三”是有生命的。在明明已经死了的人后边突然说出这样一句话,将生死的界线打破。这正符合一种无生无死,死生合一的境界。

在《火神庙里的和尚》中,金喜他们离开的是那么平静而匆忙,就像匆匆过客,只为欣赏风景,感知生活,此后便回归原点。这正如周国平所言:“对死亡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终止这种思考,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宗教倡导的是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这便是废名在作品中所一直追求的一种对于死亡的处理方式。废名对于宗教的皈依,使他对于死亡既敬畏又淡然,在一种双重矛盾中,尽量忽视了死亡作为其本身所具有的沉重的意义,反而在一种移情下,将死亡的神圣意义与悲凉意味,与宗教对于来世的信奉联系起来。这种精神胜利法式的看待死亡不失为一种缓解死亡虚无感的好方式。当然,这里的移情不等同于净化等的理论观点。取字面之义,即将一种死亡移情于宗教,然后以一种相对轻松心态看待死亡这个主题。

结语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虽离不开师父的言传身教,但他的生平经历也是极其重要的,废名童年时对于死亡的直接感受,童年乃至成年后对于禅宗的追求,使废名的作品在处理的死亡问题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并不能单纯的说废名对死亡的惧怕使他沉浸在温柔乡之中,而不能勇于直面死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能将死亡看淡并且将自己这种无关死生的态度融入作品的,能有几人?而恰好,废名做到了。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6

[2]陈邑华.浅析童年经验对废名小说前期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2010(5).

[3]王风.废名文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4]陶丽萍 废名小说的死亡意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7).

[5]陈建军. 废名的童年记忆[J] 现代评论. 2009(6).

[6]王风.废名文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7]张学敏 张继红.童年记忆的书写和回顾性叙事的选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7)

篇12: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第一个暑假,有一天,妈妈带着我去百盛买东西。这天,天特别热。一出楼道门,一股热浪就朝我扑来,一会儿的功夫,我身上冒出了汗水,虽然我不断地用纸巾擦着脸上的汗水,可汗水还是一个劲地往外冒。妈妈看我热成这样,就买了一瓶冰冷的矿泉水给我,呀,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我大口大口地吃着,一瓶水一下子就被我喝完了。我漫不经心把手里的空瓶子扔进路旁的垃圾桶,只听“当”的一声,空瓶子从垃圾桶上掉落到在地,我看了一眼没当一会事,便三步并作两步追赶妈妈去了。刚走不远,身后传来“大哥哥、大哥哥”的叫声。 我回转身一看,见一个小妹妹冲着我叫,并用小手指了指地上那个空瓶子。哦,一切都明白了,不就是一个空瓶子么,不理她!于是我又转身朝妈妈追去。这时的小妹妹还在高声地叫着,我假装没听见,不一会儿我就来到妈妈跟前。见妈妈正目不转睛盯着那个小妹妹,只见她弯下身子拣起那个空瓶子,小心翼翼地塞进垃圾桶里,这才放心地离开了。

看到这一切,我满脸通红,脸上一阵阵发烫,浑身也冒出了热汗。这一情景全被妈妈看在了眼里,妈妈虽然嘴里没有批评我,可她那责备的目光,分明在说:“你已经是一位小学生了,你的环保意识远远不如这位小妹妹,还让人家叫你大哥哥呢,你不觉得难为情吗?”这件事一直使我羞愧难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它虽然过去五年了,但它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我的记忆画廊深处留下后悔的烙印。

篇13: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小时候,我盼望快快长大,可是,长大了,才知道儿时才是最快乐的。

记得那是9岁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这一天开放了家长接待日,我们所有同学要把一年的成绩展现给每一位家长,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成长。我们班是我和几位同学表演拳操,那时,我们精神抖擞的做着,个个的脸上神采奕奕。表演完了,我们又互相送出贺卡,我的贺卡上写着:“充满欢乐的“六一”终于来临了,这是属于我们的节日。让我们happy吧”之后我们又去了游泳馆让家长来欣赏我们美丽的泳姿,到了游泳馆,大家换好泳装一个个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出来以后我们又去了竹园小学听老师讲了“夏洛的网”这篇文章,夏洛是一只蜘蛛,威尔伯则是一只小猪,当小猪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它一生的终点时,夏洛英勇地站了出来,它在自己的网上织出了一些赞美这只小猪的字样,从而使小猪在展览会上赢得风光,也侥幸地活了下来。这种奇特而温馨的友谊感染了无数的人。夏洛在剩下最后一口气时,为威尔伯编织了最后一个奇迹,讲完这篇文章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有我们最爱吃的汉堡,里面有酸酸甜甜的番茄酱,我吃了两个再去拿的时候一箱汉堡已经没了。之后我们又看了焰火晚会,那五彩缤纷的烟火真是太美了,一个小圆球飞上去突然打开来又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美丽极了。

篇14: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小时候,爸爸最喜欢让我帮他买香烟,每次我买完香烟后,都很疑惑不解:为什么我不能“吃”?看见香烟上面写着: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个大字的时候,我就更纳闷了:既然有害健康,为什么爸爸却每天都要抽烟呢?

有一天,我又看见爸爸在窗口抽着美味的香烟,那神情很享受,用力吸一口烟,还会吐一缕白气,就像吃了世界上最幸福的蜜糖一样。我想:香烟真的这么好吃呀,哪天我也要试试。这味道肯定比蜜糖还好吃。可突然想到那香烟上面写着: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个字,肯定是骗小孩子的,想到这里,我越来越兴奋了,越来越想去试一试。

这天,趁着家里没人,我看见茶几上放了一盒香烟,我左右环视了一下,确定没人,就偷偷的把这包香烟装在了裤子口袋里边。然后我跑出去叫上邻居的哥哥。我说:“哥哥,我给你尝一样东西!”说着拉着他就往外走,“去哪呀?”哥哥不解的问。“你去了就知道了,”我故意卖关子。

我带他来到一个没人的巷子,我把口袋里的烟拿出来,对他说:“你看,香烟”还对他说:“吸烟有害健康,那都是骗小孩子的,看大人抽的那么香,肯定特别好吃。我们今天也来尝一尝吧!”。听我这么说,哥哥露出好奇的神情,也回应道:“怕什么,就是的,凭什么大人能抽我们就不能抽,就知道骗小孩子”。说完我们就一人抽出了一根香烟,放进嘴巴里点燃火。就在火苗刚燃烧的那一刻,我学着爸爸的样子,用力一吸,一口白烟呛得我眼泪直往外流,我一下子把香烟丢在地上。还感觉到嘴巴也那么苦,“咳咳咳”受不了了。“太难吃了,这什么鬼东西呀”,哥哥也嘟囔着,那表情也跟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后我们就不欢而散了。

回到家里,我悄悄的把剩下的半包香烟放在桌子上,生怕被爸爸发现了,没想到粗心大意的爸爸还是没发现。

篇15: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嗬!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我们的心醉了!

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但不去有坟茔的地方,虽说不怕,可终究有些煞风景。风筝纸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沾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是,偶有成功的时候,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们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读有所思】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宝藏。你的童年记忆里埋藏着一笔怎样的宝藏呢?

鉴赏空间

篇16:记忆中的童年作文

我们渐渐长大了,童年渐渐远去,可儿时的一些趣事,依然历历在目,有时候自己想起来还会忍俊不禁。心想:我那时真天真。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我家离奶奶家不远,所以我会经常去玩。有一天,我坐在院子里玩泥巴,突然听到几声鸡叫。我抬头一看,一只公鸡跑到鸡圈外。那公鸡的羽毛五彩斑斓,头上戴了一顶红帽子,圆圆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喉咙里不时发出一声声鸣叫,似乎在踱步。

我那时候小,看到东西都想去摸一摸。我向公鸡走去,它似乎察觉到我的动机,立马跑了起来,我也开始追它。公鸡跑的时候非常滑稽,歪歪扭扭,我忍不住大笑起来。公鸡跑得更快了,我也不甘示弱,从另一边去堵截它。公鸡看到我十分害怕,心想:你要干嘛,我招你惹你了。

公鸡似乎跑累了,渐渐放慢了速度,一喘一喘的。我也跑得满头大汗,急促地喘着气。我停了下来,那公鸡看我不追了,也停了下来,在离我稍远的地方观察敌情。我坐在板凳上休息了一会儿,又站了起来,那公鸡以为我又要追它,抬腿准备跑。我看它一直盯着我,便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两手叉腰冲它喊:“看什么看,不服气啊,要不要再来一场?”那公鸡识趣的走开了。于是我鼻孔朝天,趾高气昂地走了。

上一篇:电大《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复习资料下一篇:家长代表六一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