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2024-04-12

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共9篇)

篇1: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要:筒仓侧压力的确定是筒仓结构设计的关键,筒仓侧压力的确定常用的有三种方法:理论计算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本文是对这三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个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看法。

关键词:筒仓;侧压力;试验方法;理论分析;数值方法

一、前言

筒仓是一种功能性构筑物,它不但可以用来贮存散体物料,而且可以向外进行卸料。决定筒仓仓壁设计的主要因素是物料作用于仓壁上的压力,而物料的散体介质力学特性及其流动时所产生流态的不同决定了筒仓仓壁受力的复杂性,所以筒仓的受力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筒仓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理论计算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方法。下面就回顾一下国内外各种方法的研究历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二、筒仓压力研究历程回顾

(一)理论计算方法。1895年Janssen根据静力平衡原理,推倒了著名的Janssen公式,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筒仓设计规范,仍然是在Janssen公式的基础上修正而成的。1976年Reimbert根据试验结果,推导出静力条件下筒仓侧压力公式,并认为该公式适合于筒仓在装料、静止贮料时的压力计算。苏乐逍以贮料及仓壁的弹性为研究问题的基础,讨论了弹性变形在卸料过程中对动压力的影响,并指出贮料及仓壁的弹性变形及其传播有助于破拱和削弱压力峰值。李国柱、刘定华在从理论上探讨筒仓仓壁的动态压力的计算问题,考虑了筒仓的流动压力及侧压力系数随仓体深度而变化的情况,建立和求解了微分方程,得出仓壁的动态压力近似计算公式。A.Khelil和Z.Belhouchet从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入手,研究筒仓在对称荷载作用下,根据各种贮料的特性以及与圆柱筒仓壁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平衡方程,通过求解平衡方程来得到侧压力的分布特性。

(二)试验方法。塔赫塔美谢夫在1938~1940年对多处实体筒仓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试验中,通过改变填仓速度、卸料状况、出料口布置等因素得出了极其复杂的仓内散粒体应力状态图形。1980年森山、上竹对圆柱形钢筒仓进行试验,试验表明,模型仓的某些部分出现了高动压,并测量到模型仓上的侧压力情况。1995年刘定华利用小模型筒仓模拟大型圆筒煤仓,采用三个模型筒仓,其中三个模型的直筒部分相同,而漏斗部分分别做成漏斗口直径和漏斗高度两两相等,以此来对比漏斗参数的变化对仓壁压力及仓内物料流动状态的影响。屠居贤采用有机玻璃做成的深仓模型,分别对粒状煤、小麦和干砂进行了卸料试验。试验表明仓壁最大侧压力发生在两种流动形式交界处而不是在筒仓根部,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导出了仓壁侧压力的计算公式。C.J.Brown做了方形筒仓的模型实验。贮料采用砂和大豆,测出了筒仓在装料、贮料、卸料状态时的应力、应变状态,并提出墙的刚度对侧压力分布有较大的影响以及装料过程和卸料过程中贮料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

(三)数值分析方法。目前,研究筒仓压力的主要数值分析方法有:有限单元法和离散单元法。

1、有限单元法。19T.Karlsson假设筒仓内储料在静止和流动时密度为常量,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采用Euler坐标系统模拟筒仓在卸料瞬间(1秒内)的力场和位移场。同年,曾丁认为筒仓内的散体是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介质,散体与仓壁的摩擦属于Coulomb摩擦接触问题,建立了接触单元,从连续介质的角度,用有限单元方法模拟了散体对带漏斗的筒仓的静态仓壁压力,以静态解为初始条件,用给定位移的方式,模拟了卸料初期的仓壁动压变化情况。20J.Tejchman和T.Ummenhofer做了筒仓的分层模型试验,并结合了有限单元的分析,在数值计算时采用能突出散体物料特性的极硬塑性本构关系,并认为单纯的数值模拟不能反映出筒仓受力的真实情况。年D.Briassoulis使用有限单元分析了筒仓在受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分析了筒仓在装料和卸料时受非对称荷载情况下筒壁的性能和应力的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筒仓贮料能产生非对称压力的特性在筒仓结构设计中是不能忽略的。M.A.Martinez和I.Alfaro运用有限单元对筒仓进行了分析,并从考虑物料的物理特性入手,采用不断更新、划分网格和单元的方法,选用Drucker-Prager和Mohr-Coulomb非联合屈服准则更好的计算筒仓静态下的仓壁受力性能,在轴对称情况下的`卸粮过程中的动态侧压力,并在前面结果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进行了筒仓在震动情况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2、离散单元法。1991年魏群为了印证Janssen公式与实验结果存在的较大差别,模拟了一个直径为300cm、高450cm的圆形筒仓,在筒仓中按正态分布随机产生了颗粒半径为12cm的颗粒散粒体,分析其在静态和动态作用下对筒仓的作用力。1994年P.A.Langston使用1,000个颗粒单元,通过减少摩擦系数来模拟管状流动向整体流动的转变,并且还分析了颗粒半径、卸料口开口半径以及漏斗倾角对筒仓侧压力的影响。2000年俞良群、邢纪波利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筒仓装卸料过程中的力场和流场,并探讨了颗粒密度和物料密实度的影响。20Shie-Chen Yang和Shu-San Hsiau模拟了在筒仓卸料时加入正八字形楔体和倒八字形楔体分流器的情况,发现两种楔体都能将管状流动转为整体流动,在加入楔体后筒仓内的压力分布变化很明显,并且能够减少作用在仓壁上的压力。杜明芳等运用颗粒流程序模拟了筒仓压力及其流态,并证实了用颗粒流程序来模拟筒仓压力是可行的。

三、筒仓侧压力研究方法发展展望

筒仓仓壁受力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

1、要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及其流动特性;

2、仓壁受力主要是由散体的自重应力水平决定的。那么,研究筒仓受力较好的方法就是既要能够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又要考虑筒仓内的实际自重应力水平。

而上述研究方法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有限单元法主要的特点就是:把筒仓内的散体物料看成是连续的,并没有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和流动特性,所以不能反映筒仓的实际受力机制。

试验方法中的现场足尺原位试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它得出的试验数据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筒仓的实际受力情况的,但试验费用非常昂贵,并且所得数据只有单一代表性,较难得出普遍的规律。而筒仓模型实验,操作方便,可重复进行,但因几何尺寸的缩小,普通的筒仓模型并不能重现原型筒仓的重力场,无法再现原型筒仓的力学特性,从而降低了试验的说服力。那么,如果能在一个模型筒仓上得到一个接近于原型筒仓的重力场,再对这样的模型筒仓进行试验,这时的试验结果就能很好地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情况了。

离散单元法虽然能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和流动特性,但是由于原型筒仓内的颗粒数量巨大,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原型筒仓内的实际数量的颗粒因计算机容量的限制难以实现,所以离散单元法模拟的结果实际上是模型筒仓的受力状态,其不能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状态。

在应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筒仓的受力时,为了弥补重力场的不足,就要通过增大散体物料所受的重力。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

1、增大散体物料的重力密度;

2、增大散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g,这两种途径在离散单元法中很容易实现。这样的离散单元法模拟结果也可以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情况了。

总之,研究筒仓受力的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以在实际研究中应使这三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Janssen,H.A.Getreidedruck in

Silozellen,Z.Ver.1895.

M.L赖姆伯特,A.M.赖姆伯特着.顾华孝译.筒仓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苏乐逍.立筒仓卸料结拱弹性变形及其对仓壁压力的影响.郑州粮食学院报,.

李国柱,刘定华.筒仓动态压力的计算和测试.宁波高等专科学校,2000.

A Khelil,Z.Belhouchet.Analysis of elastic behavior of steel shell subjected to silo load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57.2001.

TAKHTAMISHEV,S.G.(1947)report by TURITZIN,A.M.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1963.

森山(R Moriyama),上竹(T Jokati).散料在动态和静态状况下对模型贮仓仓壁压力的研究.国际筒仓设计研究论文集,1987.

刘定华,王建华等.钢筋混凝土筒仓侧压力的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

屠居贤等.模型筒仓卸料试验和仓壁压力计算.烟台大学学报,.

[10]C.J.Brown,E.H.Lahlouh and J.M.Rotter.Experiments on a Square Plan form Steel Silo.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0.

[11]T.Karlsson,M.Klisinski et al.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granular material flow in plane silos with complication geometry,Powder Technology,1998.

[12]曾丁,郝保红等.筒仓静态壁压的有限元分析,2000.

[13]J.Tejchman,T.Ummenhofer.Bedding effects in bulk solids in silos:experiments and a polar hypoplastic approach.Thin-Walled Structures,2000.

[14]D.Briassoulis.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cylindrical silo shell under unsymmetrical pressure distributions.Computers and Structures,2000.

[15]M.A.Martinez,I.Alfaro.Simulation of axisymmetric discharging in metallic silos.Analysis of the induced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standards.Engineering Structures,.

[16]魏群.散体单元法的基本原理数值方法及程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7]P.A.Langston,U.Tuzun.Continuous Potential Discrete Particle Simulation of Stress and Velocity Fields in Hopper:Transition from Fluid to Granular Flow.Chemical Engineering,1995.

[18]俞良群,邢纪波.筒仓装料时力场及流场的离散单元法模拟.农业工程学报,2000.

[19]Shie-Chen Yang,Shu-San Hsiau.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anular materials dischargedfrom a silo with the placement of s.Powder Technology 120,2001.

[20]杜明芳,张昭,周健.筒仓压力及其流态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特种结构,.

 

篇2: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图1 钢板筒仓工作塔进出仓工艺流程图

图2 钢板筒仓斗式提升机进出仓工艺流程图

钢板仓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铆接式仓,到现在的装配式仓、焊接式仓及螺旋卷边式钢板仓。钢板仓最先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应用储粮的钢板仓起源于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外粮食行业,钢板仓几乎取代了任何类型的粮仓。目前,美国95%的粮仓采用钢板仓。

我国钢板仓技术在粮食行业应用与发展起步较晚。1982年,黑龙江省洪河农场从美国引进镀锌波纹板装配式钢板仓,是国内出现的最早的现代化钢板仓群。20世纪90年代,我国钢板仓的建造取得了空前发展,到目前为止,钢板仓(钢板浅圆仓、钢板立筒仓)已在我国仓储行业、中转库和港口库、面粉加工、稻米加工、榨油行业及饲料加工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一、我国钢板仓的发展现状

钢板仓在实现粮食储藏机械化、自动化方面具有非常卓越的性能,如粮食的接收和发放,粮食倒仓,粮情的监控与处理,通风降温和消除粮堆内温差,环流熏蒸杀虫,电子测温等方面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

钢板仓具有自重轻,对基础要求简单,建设速度快,施工期短(平均为钢筋混凝土筒仓建造周期的一半),占地面积小等特点。

钢板仓施工基本不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使用企业能快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钢板仓在所有筒仓类型中建造费用最低,除了筒仓本身的造价低,基础部分造价也低,它只有钢筋混凝土筒仓造价的1/2,就是与现行的砖混结构仓相比,也节约20%的投资。钢板仓的钢材用量与其砼筒仓钢筋用量几乎相当,水泥用量节省约2/3,随着钢材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建造费用也会逐渐下降。

整体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钢板仓在建造过程中,完全由专用设备施工,使钢板仓的整体强度、稳定性、抗震性优于其他类型的仓房。另外,仓体材料根据存储物料对抗腐蚀及磨削强度的要求,选用最佳板材配比,使得它的正常使用寿命达30-40年。

二、钢板仓的特点

(一)钢板仓进出仓工艺

钢板仓也属于筒仓(立筒仓、浅圆仓)范畴,因此仓体高度比房式仓高,粮食进出仓方式与房式仓完全不同。根据筒仓容量大小、排列组合形式不同,钢板仓进出仓工艺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钢板立筒仓

钢板立筒仓的特点是,仓体材质为钢板,直径一般不大于12米,仓体高度一般在20米以上,单仓容量一般不超过2000吨。这种形式的钢板仓,进出仓形式一般分为两种。

(1)利用工作塔进出仓

工作塔进出仓是粮食行业普遍采用的一种进出仓方式,由于它机械化程度高,进出仓速度快,同时还可以在进出仓过程中完成清理、称重、分流、除尘、排杂等一系列操作,因此,被粮食行业广泛采用。但是,由于工作塔内需要机械设备多,工作塔设备投资相对也偏高。工作塔进出仓工艺流程如图1。

(2)利用斗式提升机装仓

如果粮食企业整体仓容量不大,筒仓数量不多,可以采用斗式机直接装仓方式,特点是省去工作塔建造费用,同时省去工作塔清理设备、称重设备、除尘设备、地下和仓顶输送设备及部分提升设备,工艺不仅简单,同时可以减少大量投资。进出仓工艺流程如图2。

2.钢板浅圆仓

钢板浅圆仓的特点是,仓体材质为钢板,直径一般在25米以上,仓体高度一般在20米左右(包括仓顶),装粮线一般在18米以下,单仓容量一般在6000-10000吨。这种形式的钢板仓,进出仓形式一般类同于钢板立筒仓工作塔进出仓。与钢板立筒仓工作塔进出仓形式唯一不同的是钢板立筒仓顶输送设备一般采用埋刮板输送机,而钢板浅圆仓仓顶输送设备一般采用普通托辊皮带输送机或者采用气垫式皮带输送机。

(二)钢板筒仓储粮技术

1.钢板筒仓通风储粮技术

钢板立筒仓通风技术包括卧式管道通风、径向通风、多功能管通风几种形式。通常采用的通风形式有正压送风和负压抽风两种形式。

钢板浅圆仓通风技术包括地槽通风技术,风道布置形式有放射状风道、环形风道。通风方式一般采用正压压入式送风形式。

2.钢板筒仓环流熏蒸技术

钢板立筒仓环流熏蒸技术包括:外环流熏蒸技术、内环流熏蒸技术两种。钢板浅圆仓环流熏蒸技术包括固定式环流熏蒸技术、移动式环流熏蒸技术两种。施药方式可采用粮面施药,也可以采用仓外发生器施药。

3.电子测温技术

电子测温技术类同于房式仓测温技术,目前在国内粮食行业已经非常成熟,所不同的是测温点不同、分层点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钢板筒仓由于装粮线高,粮食出仓时可能对测温电缆损坏,所以电子测温厂家都会给予关注。

4.谷物冷却降温储粮技术

由于钢板筒仓筒体为普通钢板,筒体导热性能强,仓内粮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再加上由于入仓时自动分级和粮食杂质的影响,往往储藏期间粮堆温度变化比较大,需要通过控制粮食温度使粮食处于安全状态下储藏。在炎热的夏季,环境条件不具备降低粮食温度的条件,因此,可以借助谷物冷却机创造低温条件,从而来降低储粮温度达到安全储粮的目的。

总之可以通过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和谷物冷却技术,确保储粮安全。

三、钢板筒仓储粮工艺与技术

由于钢板筒仓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便于粮食流通;接收和发放速度快,效率高,经营成本低;再加上钢板筒仓建造成本低,建设速度快;钢板仓施工基本不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占地面积小,钢板仓的整体强度、稳定性、抗震性优等优点。因此,在粮油加工行业,在粮食中转和港口企业,钢板筒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粮食储备行业只要对仓体进行隔热处理,可以大大降低环境对储粮的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由于钢板筒仓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不足之处可以通过人为加以改善,因此,钢板筒仓在我国粮食行业将会得到快速有序发展。

篇3: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2015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阶段的一年,是全面步入其艰难期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生产领域的萧条与消费领域的繁荣、传统制造业的困顿与新型产业的崛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迷与创新领域的活跃同时并存。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物流业依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物流装备领域也是如此,虽然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效率、降成本的大背景下,各方对自动化物流装备和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但以叉车、载货车、托盘等为代表的传统物流装备行业,也切实感受到经济下行带来的重重压力。然而,正如同在疲软中孕育着生机的中国经济一样,这些行业在艰难期之中曙光已现,正开始铸造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基础。

篇4: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 要: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易导致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衡。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等内容,对其的回顾能为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类型 应对方式 差异性研究

大学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的象牙塔,莘莘学子经过多年努力,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院校。很多人以为从此一帆风顺,殊不知,进入大学校门才是一切困难的开始。大学生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压力,又有生活压力,更有就业压力等。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学生离开父母的关心呵护,生活不能自理,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的学生之前没有住校的经验,不知道与同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时该如何相处,产生心理困惑。到了大二、大三,由于课业很紧张,为了毕业赶紧攒学分,又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到了大四,好不容易紧张的课程学习结束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就业,很多学生听闻如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于是产生极大的压力,整日惶惶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学者认为排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首位的是就业及前途的压力。这与之前调查结果大相径庭。90年代前,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以前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注重与同学的相处。很多高中学校不安排学生住校,又没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少。到了大学,住进了宿舍,要与同学朝夕相处,才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学生很不适应。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如Rawson,Heins等人认为,学生的压力与成绩及学业期望等有关。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对我国大学生造成巨大压力的首要因素是就业及个人前途。如王成义、樊富珉、王富荣、茅默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就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最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很多用人单位倾向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往往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而有的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甘于平凡的岗位,于是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压力与日俱增。而李虹、伍妞、车博文、梁宝勇和张淑熙、杨文杰等诸多学者认为,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因为学业与毕业和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学到基础的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中很多人只知做题考试,动手能力相当缺乏。到了大学阶段,实践课程的增多使他们无所适从,压力油然而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如朱逢九、张林等学者认为,生活压力和人际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今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很多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主要表现在喜欢独处、遇事爱钻牛角尖等方面。总的来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樊富珉、李伟、刘春燕、李文权、杨俊茹和张磊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面对压力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是自行解决,通过参加活动,找朋友聊天、运动、看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少数学者认为,对于心理压力,大学生多采用消极方式。如刘杰关于大学生面临压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面临压力时,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成熟的,等待别人的帮助。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研究

1.性别差异比较。李虹、徐长江、车文博、张林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男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总体高于女大学生。李志德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压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年级差异比较。学者李虹认为:二年级学生压力最大,然后是三年级,一年级学生压力最小;车文博等学者指出:二、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一、四年级;程葵学者指出,一年级大学生压力最大,是学习环境和方法改变、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王富荣和龚惠香指出:大学生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三年级最大。吴庆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深入研究,这时期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考研、恋爱、离别等,心理压力较大。

3.生源地差异比较。郭楠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城市生源地的大学生,这是由于前者在经济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普遍不及后者,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其他压力产生。车文博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个人压力感和社会环境压力感方面,乡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家庭条件和求职择业方面,乡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显著大于城市大学生。

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总体上说,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大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这可能是由父母期望、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造成的。陈川、陈勃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总体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大于后者。张林、车文博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的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在社会环境压力上非独生子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个人自身压力上二者无显著差异;在家庭压力、择业压力、学校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非独生子女的总体心理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

四、问题与展望

今后我们研究时要注意对象选择的丰富性;在研究内容上将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要采用更广阔的视角,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注重结合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目前很多学者忽视对个体发展变化的特点研究,很少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也很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压力应对方式。所以我们今后应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多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减轻压力的方式,真正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2]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

[3]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9.

[4]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业学院院报,2005(11):124.

[5]车文博,张林,黎兵,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388.

[6]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116.

[7]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43.

[8]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3.

[9]张建卫,李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

[10]吴海月.高职新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考试周刊.

[11]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6):46.

[12]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基本特点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6.

篇5:市场细分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

市场细分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

市场细分是现代营销的起点和根基,从研究视角、细分标准、细分方法以及细分模型的消费者假设等方面对目前市场细分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析,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细分方法和工具的开发而缺乏系统的细分研究理论及方法论的构建;只有静态和局部细分工具而缺乏整体动态的细分方法.这些问题源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缺陷,根据系统全息论的方法创建中国式消费心理理论并构建市场细分的系统动态模型,应是未来研究深化的方向.

作 者:罗纪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系,山东,威海,264209刊 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3“”(6)分类号:B83-0关键词:市场细分 细分标准 消费者行为 系统动态 细分模型

篇6: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仅作参考,请勿引用及商业传播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人居环境学的历史研究过程,构建一个清晰的中国人居环境学发展脉络,基于它来实现对中国人居环境学研究的深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引用相关评测方法和最新技术来预测、分析中国人居环境学相关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分析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为更多研究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人居环境、风水学、吴良镛、聚居、人居环境评价

1.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

1.1古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风水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小到村落,大到城市的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

在我国,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起步更早,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表现的方式,就是“风水”。“风水”作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的第一次出现,在“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句话中,源自晋人郭璞所著《葬书》。不同学者对于“风水”有一种共同的看法,认为风水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门关于选择环境的学问,这其中就包括了人居环境。“风水”所追求的是一种理

[1]想的生活模式,它的原则是“天人合一”。至今,我们的人居环境学研究都深深带有“风水学”中保持和谐人地关系的烙印。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风水”学说的学习和运用,造就了不少人地和谐的典范。尤其表现在古人的建宅活动中。住宅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对住宅的选址、定向、布局都十分有讲究。具体细分为“六项”,即: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水理、次看朝山朝水,这也可看作是现代人居环境学对于住宅的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环境、土质条件、植被绿化等因素的考虑。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故古今表达方面有所不同。

以江西万载县周家大屋为例,它的宅址前池后山、左渠右路,符合我国古代“风水”学中“前水后山”,“左青龙右白虎”的观念。周家大屋前由于没有天然的池塘和灌溉用水,在“风水”学中并不是块宝地。在“风水”学的影响下,按照理想的“风水”模型对其进行改造,得以在房前开挖的水池以及房屋左边开挖灌溉水渠,从而让大屋及周围农田得到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这样一来,通过补救后的周家大屋完全符合“风水”学的理想模型,从而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互相衬托。

周家大屋的天井,也是其“风水”理念的绝妙体现。天井,在“风水”学的观点中,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要求天井要方正端平,以养生气,体现阴阳交合之美。天井又因为是排水之地,而水又是与“财”紧密相连的,故天井与财禄的联系更为紧密。周家大屋的天井便是参考了这一理念,设计了九个天井用来“生气养财”,又有“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曲则留而不去”一说,所以周家大屋的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是直接排出去,而是通过曲折的地下管路排出,以表家财聚而不散的意思。[2]

可见,研究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不得不考虑“风水”学一门所带来的影响,尽管现在“风水”学中大多数理论已为科学解释,但其对我国古代人居环境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1.2现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探索与发展

现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探索,有两方面,一是现代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大师——吴良镛先生对国外C.A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和引入。二是部分人居环境研究学者对传统“风水”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1.21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

关于吴良镛先生的思想,多源于对国外学者C.A道萨迪亚斯学说的研究。要了解吴良镛先生的思想,就必须先对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

道氏认为人类聚居学这个术语来自希腊动词“Olk”,意思是定居,是以人和经济、社会、政治、管理、技术的关系为前提的所有与人类聚居有关的科学,是一个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最终目标是建立“使居民能够幸福、安全的生活”的聚居环境。虽说其名为“人类聚居学”,但究其根本,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是曲脉相通的。

道氏的理论中,对于发展“人类聚居学”的必要性,列出了自己观点:1.城

[3]市日益扩大的压力 2.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理念的过时。这不仅仅是道萨迪亚斯所看到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正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吴良镛先生将道萨迪亚斯的理论引入中国,建立了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中国人居环境学研究的“及时雨”。

吴良镛先生的出生在古都南京的门西地区,这里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商业、服务业和专业化为一体的繁华都市区。在早年求学时期,吴良镛先生接触对他最有深远影响的,也是建筑学,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让吴老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构架,渐渐在脑海中成型。它综合了吴良镛先生的“住居思想”、“空间环境思想”、“多学科综合研究思想”,使其“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在诞生时,能够以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形式站住脚跟。

在1987年清华大学召开的“建筑科学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上,吴良镛先生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1989年吴良镛先生所著的《广义建筑学》出版,其中“聚居论”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的概念演变为“聚落”的概念,“以全人类居住环境为依归”(吴良镛,1990),这样便很自然地将建筑与城市融合起来,也就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增进对人类建筑活动较为完整的理解(吴良镛,1989)。这里,吴老先生在1990年“人居环境”主题座谈会所作的发言,令人感触颇多,他指出“人居环境问题是当前共同的问题,我们总在特定的条件下,具体的国家,具体的社会经济、技术、生产力传统下进行工作,即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工作,总是要根据特定的条件来创造条件,具体地去解决特殊的问题,走自己的路,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工作困难。”[4] 的确,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特别是当今要贯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吴良镛先生所构造的现代中国人居环境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将是新一代人居环境学说传承人所需要坚持下去的,使我们国家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发展好,建设好人居环境。1.22中国传统“风水”学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影响

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古代“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学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究其根本,是因为“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有机自然观”、“人地和谐观”思想符合当今人居环境学的理论。[5]现在不少城市所要解决雾霾问题,也吸纳了不少“风水”中的观点,城市在构建通风廊道的同时,也综合考虑了各廊道间的方向以及间距,以达到整个城市环境内“气”的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也有城市将道路与楼房的布局,看作“风水”学中的山、水布局,以楼代山,以路代水,将山川河流等自然要素换成对城市影响更深刻、更密切的屋宇、墙垣、道路等,这种对“风水”学的变通化处理问题,也得到不错的解决。这也正是在传统“风水”学理论优秀基础上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在现代所收到的良好效果。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也说明了传统理论在现代依然发挥着余热。[6]

2.国内人居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2.1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的人居环境研究比国外起步稍晚,许多学者在融合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居环境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是在西方人类聚居学与分析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中西方的不断交流合作逐渐兴起的。

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GIS、层次分析、德尔菲法等。学者在使用这些方法中,有单独使用的,也有混合使用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1问卷调查法

由于采取面对面采样的方式,能深切反映人的感受,因此在不同层面,此方法运用最为广泛。2.12熵值法

熵是R.克劳修斯首先提出并运用于热力学的一个物理概念,后由申农将其在信息论中引用。该方法中,学者可在宏观层面,通过熵值来计算各项调查指标权重,能很好的克服人为主观确定指标权重的问题。2.13层次分析法

是将相关因素分为决策层、要素层、方案层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要素,确定权重,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办法。目前较好的使用软件有:(yaahp)2.14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纯主观判断的方法,根据所要预测的问题,选择有关专家,利用专家在专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请教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头脑风暴法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人居环境评价方法来评价人居环境时,有两点不得不注意,一是目前关乎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中,其指标评价体系多种多样,一时间难以统一标准。二是其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有待加强。[7]这两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在研究人居环境学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合适的方法,创新也同样重要。信息化时代下,人居环境科学也能在信息化过程中,找到快速发展的道路。

3.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前景展望

3.1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

在利用有关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地理学16种期刊刊发的180篇有关人居环境研究论文,发现国内研究:

1、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城市内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

2、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城市或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宏观尺度地理环境的宜居性与中观层面城市人居环境分异等;

3、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体系探索尚未取得突破,当前常用方法中PSR模型和DPSIR模型主要以机理解析为目标,实体指标与主体问卷调查心理指标及经济学方法旨在确定人居环境评判标准体系,当然GIS空间聚类也成为近年运用热点。[8] 上述意见在现今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当然,我们需要着手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教学涉及与实践吸引,加强我们的人居环境学理论研究。在这一学期中,我们所作的《校园人居环境实践报告》,在做报告的过程中,相关文献收集也为我们的人居环境理论学习提供了好的帮助。而研究领域的扩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亦会推进到更深层次。培养相关地理信息软件人才,也会对研究策略提供不小的帮助。

3.2国内人居环境科学前景启示

开展人居环境的研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我看来,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几点非常值得我们把握学习:

1.开展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2.构建清晰的人居环境学的学术框架

3.确定人居环境学学科群初步研究的领域 4.作出人居环境科学起步相关的研究战略说明

这四点作为我们今后学习,发展人居环境学十分重要。首先,确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是我们把握学习的关键,有目标才有正确的前进方向。而清晰的学术框架则扩展、理顺了我们的思路。相关领域的研究则让我们全方位的解读人居环境学,不至于片面的理解。最后的说明,则是对我们研究的鼓励,为培养下一代研究人居环境学有重要的意义。[9] 今后,“以人为本”将贯彻人居环境学研究、实践的主线。加强对传统“风水”学的发掘和保护,积极推进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不断推陈出新。要走出当今“边建设,边破坏”的怪圈,实现“边建设,边解决,边发展”的新策略,扎扎实实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10]

参考文献:

篇7:水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水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简要介绍水环境研究所组建近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其创新性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1)水环境监测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了从常规污染物监测到技术难度较大的.痕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的转变,水质监测技术实现了标准化;(2)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控制.开展了水环境演化机理、水环境污染模拟及水污染修复等理论的研究与实践;(3)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着重关注了重大水电工程因改变水文情势所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我国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4)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了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及相关设备;(5)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了基于3S技术的水环境信息管理技术,协助业务主管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水环境状况调查,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最后提出了水环境研究今后的展望.

作 者:周怀东 廖文根 彭文启 ZHOU Huai-dong HAO Wen-gen PENG Wen-qi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刊 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年,卷(期):20086(3)分类号:X22关键词:水环境 水污染 监测评价 污染模拟 水环境管理 生态与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

篇8:心理资本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与结构

早在经济学等文献中, 人们就已经对心理资本进行了一些说明, 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我觉察、价值、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的认知 (Goldsmith等, 1997) 。后来Avolio等人 (2004) 提出心理资本也是一种乐观的心理, 它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提升员工工作动机, 进而员工的工作效率也会随之上升, 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由于每个人研究背景和视角的不同, 心理资本的研究分为三种视角:特质论视角、状态论视角和综合论视角。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人的人格特质, 是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 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综合论综合了以上两个方面。兼具特质和状态的特点。

目前, 大多数人认可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 包括以下内容: (l) 自我效能感, 对完成复杂任务的评估; (2) 乐观, 对自己现在和未来所取得的成功做的积极向上的归因; (3) 希望, 坚持自己的目标, 为了达到最后的成功, 在一定的情况下, 能够再次选择实现成功目标的途径; (4) 韧性, 在遇到一定的困难时, 能够通过其它的一些途径, 采取迂回方法, 最后达到成功。

二、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

自心理资本的概念提出之后, 研究者分别主要从组织支持感和自我强化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 但仍未能得出统一的结论。同时, 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年龄、性别、婚姻家庭等人口学变量是否对心理资本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以及相关的程度等问题目前尚需深入的分析研究。

目前, 国内学者很少有针对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有的也仅是在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中有所涉及, 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 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 且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少。但是, 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源非常关键, 所以, 今后我们要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

三、心理资本的测量

1、自我报告法: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可以很快收集资料。同时, 它也有一些不足, 如问卷的作答太主观了, 被试对自己的认识不同, 得到的数据可能就差别很大, 因此得到的数据可能就不够准确。

2、专家评价法:通过他人的评价, 来取得个体各种心理资源的资料。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 它能总结和概括许多专家的观点, 进而对心理资本有关的资料掌握的更加丰富。但是, 这种方法耗时耗力。

3、结果变量测量法: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心理资本状况的方法, 这种方法首先要对心理资本的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总体而言, 国内对心理资本的测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四、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目前心理资本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型。

主效应模型, 也称直接影响效应。指心理资本对相关结果变量有直接的作用, 如Larson和Luthens (2006) 研究发现, 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其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相关;仲理峰 (2007) 研究发现, 员工的三种心理状态, 乐观、希望和坚韧性都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缓冲效应模型, 也称间接影响效应。指心理资本首先影响中间变量, 进而来影响员工的态度与行为, 起到间接的中介作用。如, Avey等人 (2002) 研究发现, 心理资本要想对员工态度及员工行为产生影响, 需要借助积极情绪这个中间变量, 同时它也会对个人的积极情感起到一定的缓冲变量的作用。在研究心理资本态度与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 惠青山 (2009) 也发现了一些中间变量, 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而且作用是显著的。

调节效应模型, 认为心理资本是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 进而对结果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起到调节的作用。如, Cole (2004) 研究发现了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 由于职工的心理资本水平不同, 主观满意感对再就业的作用也会不一样。

动态效应模型, 它认为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如:田喜洲 (2008) 研究发现, 积极情绪在心理资本的作用下, 对个体的工作态度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它对员工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不仅有直接效应, 而且还有中介效应与间接效应。

五、心理资本的研究趋势

虽然, 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资本的研究都还刚起步, 但其意义及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的研究形势下, 有关心理资本研究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作如下小结:

1、探讨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除了有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一定的调节作用外, 最新出现的动态效应模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角度, 我们可以以此模型为一种研究思路, 进一步深入探究它的作用机制, 丰富心理资本理论。

2、深入分析研究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 且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少。同时, 目前研究的热点是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机制, 而对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研究较少。但是, 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源非常关键, 所以, 今后我们要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

3、拓宽心理资本的结构分类。在国内外的研究中, 心理资本结构理论还是不统一的, 对于心理资本的构成维度, 尚有两维度结构说, 三维度结构说, 四维度结构说和五维度结构说等等。因此, 加强心理资本的结构研究和拓宽心理资本的结构分类会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4、从认知神经基础的角度来研究。最近一段时间, 有研究者发现, 优势领导者与一般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 同时他们之间的脑电相关电位也不同。因此, 从认知神经基础的角度来研究心理资本是很有必要的, 这也是今后一个新的突破口。

5、推行本土化研究。在西方背景下, 这个概念首先被提出来。不同的文化背景, 有关心理资本内涵, 测量等方面可能就不一样了。因此, 在我国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推行本土化研究, 是很有研究意义的。

摘要:本文概述了心理资本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相关研究, 最后,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资本,相关研究,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雁飞, 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05) :32-39.

[2]许锦雄, 凌文辁.心理资本及其开发述评[J].经济论坛, 2009 (19) :23-25.

篇9:企业董事网络研究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董事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公司治理

近年来,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公司治理研究中,用来探索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结。一方面,公司治理中组织社会学的介入为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除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外基于网络、权力和文化的另一种选择(Davis,2005);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拓展了公司治理的研究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公司治理学说。董事网络(Director Networks)是指董事会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即由行动者因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董事社会关系网络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国外学术界对董事网络的研究起源于组织间关联网络研究。关联网络研究可追溯到1914年布兰戴斯(Brandeis)大法官对银行家向各公司委派董事的关注(斯科特、戴维斯,2011)。受此启发,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从经济权力的集中、关联网络中银行的中心性、董事会关联一直延续到连锁董事网络和董事网络的小世界现象。除此之外,众多研究人员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思路,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研究视角研究董事之间更为普遍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本文首先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大研究视角总结了董事网络的内涵;然后从行动者(节点)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边)两个角度对董事网络进行了分类;随后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概括归纳了董事网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效应;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一、 董事网络的内涵

综观已有相关研究,学者们对董事网络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主要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大研究视角揭示董事网络的内涵。

1. 社会学研究视角。从社会学研究视角而言,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阶层理论为董事网络的内涵分析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1)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网络与其他实体相互连接,如供应关系、资源流、协会成员资格、雇员的社会关系、联盟等。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企业行为与绩效。在社会网络理论看来,董事网络担任关键信息的枢纽,例如环境转变的洞察、战略的替换、决策的制订,吸引潜在的合伙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成长(Cohen et al.,2010)。董事网络就像一根导管,通过行动者及其关系为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提供渠道(Podolny,2001)。

(2)社会阶层理论。社会阶层理论认为董事和高管同属于企业精英阶层,企业精英层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即董事网络),反映了资产阶级、股东间商业联系的内部结构。由于利益相互关联,企业精英阶层首先效忠于其所在阶层,而非任职的董事会和企业(Nguyen,2012)。董事网络是一面多棱镜,能折射出董事的社会位值,标示其声望、地位或正当性(Podolny,2001)。

2. 经济学研究视角。从经济学研究视角而言,学者们大多借鉴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董事网络的内涵。

(1)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开放系统。企业的生存取决于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关键资源的能力。企业通过董事连锁等机制获得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资源,减少资源约束。连锁董事是组织间创建权势、维护依赖关系和管理互依关系的正式联系(Peffer & Salancik,1978)。换言之,董事网络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产业发展、兼并收购、竞争者活动等与战略制定密切相关的信息,管理层薪酬设计、新监管条例的实施等经验,以及与银行、供应商的缔约活动(Hillman & Dalziel,2003)。企业董事在董事网络中提供、交换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资源,例如地位、友谊和信息(Westphal et al.,2006)。

(2)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是社会网络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的有用资源,使得给定社会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形成新的组织和社团并相互合作(Clomman,1990),是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所产生的优势(Kim,2005)。社会资本的首要作用是提供信任、促进合作,因此,在一个密度大的社会网络中,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破坏信任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降低彼此信任产生的风险。从这个角度看,董事的社会网络是董事社会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 董事网络分类与来源

董事网络可由网络图表示。网络图由节点和边组成。节点是行动者;边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从行动者来看,董事网络有两种类型:①董事—董事网络,即连锁董事网络。依据董事是否在企业担任管理职务这一特征,可将董事分为执行董事和外部董事,前者可能包含CEO、CFO及其他管理人员,后者则包含独立董事、灰色董事和关联董事。由于相比于其他董事,独立董事承担更多的监督职责,因此也有学者研究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如CEO等管理人员)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Hoitash,2011)。②董事—高管网络,即董事会成员与企业管理人员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于在一些企业CEO可能不是本企业的董事会成员,而是其他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因此,CEO作为董事网络的特殊节点可构成董事—CEO网络。

从行动者关系来看,董事网络主要包含以下关系:董事会成员(Board Memberships)、专业协会(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社会联系(Social Contacts)、私人好友(Personal Acquaintances)、学校联系(School Ties)和家庭联系(Family Ties) (O'Neal & Thomas,1995)。董事会成员关系是一种董事连锁关系,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联结:①所有权,即两个企业由一个董事会共同控制;②直接连锁,即两个企业共同聘用一个或多个董事;③间接连锁,即两个企业的一个或多个董事是第三个企业的董事;④互惠连锁,即两个企业的雇员分别成为对方企业的董事。专业协会关系是指董事作为商业协会成员,通过活动与其他成员建立联系(Kim,2005)。社会联系是指董事通过参加慈善组织、高尔夫球俱乐部或私人会所等与社会发生关系(Fracassi & Tate,2012)。学校联系是指董事通过精英教育机构(如名校)而和社会发生联系。这些教育机构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就职于重要行政部门或外交机构(在法国,俗称大机构,Grands Corps),能够轻易地在私人企业中获得高薪的工作,因此,企业的高管和这些大机构成员有着密切的社会联系(Nguyen,2012)。除此之外,私人好友、家庭关系和地缘关系(Regional Ties)(Kim,2005)也是董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来源。

三、 董事网络的影响效应

由于网络关系的复杂性,董事网络会对行动者(董事及高管)和企业产生复杂的影响,从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董事网络的影响效应(结果)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考察。

1. 个人层面的影响。从个人层面考察,董事网络影响到董事的薪酬及任命和高管的薪酬及任命。

(1)董事的薪酬及任命。董事网络能够使董事获得较多的薪酬和任命机会。O'Neal 和Thomas(1995)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董事网络(包括连锁董事会成员、社会关系、学校关系及家庭关系等)在董事选拔及任命中起重要作用。Westphal 和 Stern(2006)的研究指出,企业管理人员对CEO的逢迎(Ingratiatory )行为(奉承、意见一致和投其所好)能够提高其获得董事职位的概率从而进入企业精英阶层。Horton等(2011)的研究表明,在董事网络中,CEO、CFO和其他的执行董事的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人位置与其薪酬正相关,董事会主席及其他的外部董事的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人位置与其薪酬正相关。换言之,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和占据较好的中间人位置的董事能够获得高于其他董事的薪酬,因为董事能够通过其社会网络给企业带来信息和资源。

(2)高管的薪酬及任命。董事网络能够使企业高管(特别是CEO)获得较高的薪酬和任命机会。Hoitash(2011)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高管人员)的社会网络与高管薪酬正相关,尤其是与内部董事存在密切社会联系的独立董事成为薪酬委员会的委员时,高管薪酬较高。Renneboog 和Zhao(2011)指出,董事网络具有两个功能:管理影响的累积和有价值信息的收集。前者指有强有力的CEO能够借助其位置获得额外的利益,例如更高的薪酬;后者指董事网络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技能、知识和信息。他们用度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衡量前者,简称直接网络;用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衡量后者,简称间接网络。这两种网络都能够让CEO获得较高的薪酬。此外,拥有较好社会关系网络的董事能够获得更多的董事职位,因此,董事职位成为企业精英声誉的象征,在董事会中代表等级的高低,即非正式层级(Informal Hierarchy),使低等级的董事顺从高等级的董事(He & Huang,2011)。

2. 组织层面的影响。从组织层面而言,董事网络会影响公司治理的质量和企业绩效。

(1)公司治理质量。大部分研究表明,董事网络的存在会降低公司治理的质量。Fich 和 Shivdasani (2006)认为,由担任三个或者更多的管理职位的外部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可以称为忙碌董事会(Busy Boards),拥有忙碌董事会的企业治理质量较差,如盈利能力较低,CEO变更与企业绩效的敏感度较低。Nguyen(2012)指出,与CEO有社会联系的董事对CEO更加宽容,当企业业绩变差时,精英社会圈的关系使得CEO免于受到批评和惩罚,从而削弱董事会的监督效力。Fracassi 和Tate(2012)的研究表明,董事-CEO关系降低企业价值,尤其当缺少其他的公司治理机制替代董事会监督时,有着更多的董事—CEO关系的企业涉及更多的降低价值的收购活动,因此董事—CEO关系降低董事会监督效率,影响公司治理质量。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董事网络能促进公司治理质量的改善。如Hoitash(2011)提出,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构成的社会网络能够增加管理人员和独立董事之间的信任,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因此,当与内部董事存在密切社会联系的独立董事是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时,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2)企业绩效/价值。董事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①董事网络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如:Hill-mann 和 Dalziel(2003)指出具有社会网络关系的董事能更有效地履行职责,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绩效;Horton(2011)等的研究证实,董事的社会联系与企业未来的绩效成正相关关系;Geletkanycz 和 Boyd(2011)提出,当企业面临成长的竞争约束时,CEO的外部董事职位数与企业的长期绩效正相关。②董事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成曲线关系。Kim(2005)通过研究韩国的董事网络发现,中等的网络密度会提高企业价值,但是网络密度过大将会减少企业价值。Mendes-Da-Silva(2011)的研究发现,企业网络的集中性(Centrality)与企业的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曲线关系。

四、 未来拓展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董事网络研究在国外方兴未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公司治理理论,特别是加深了对董事作用机制的理解,使董事研究更加贴近现实。但现有研究主要局限于连锁董事网络和董事-CEO网络,在有关董事网络的内涵、来源、及影响效应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也很少涉及董事网络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过程。因此,今后应围绕以下领域进一步探索:

1. 加强对董事网络的概念界定的研究。概念的明晰是研究的基本前提,因此,未来研究应首先厘清董事网络的核心属性,分析其与其他相关构念的区别与联系,如董事会网络,加深对董事社会网络的理解,明确董事社会网络的内涵。

2. 加强对连锁董事网络和董事—CEO网络以外的董事网络的研究。在现实中,除CEO外,其他管理人员与董事也存在密切的社会联系,这些联系也可能影响企业绩效和高管薪酬。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网络定位的角度深入分析各个董事在董事网络中的坐标,揭示董事在董事网络中的地位。

3. 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董事网络的研究。目前有关董事网络的研究多以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新兴经济体的董事网络关系及其影响的研究比较少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个国家连锁董事网络和董事—CEO网络的研究结果并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及其公司治理的现实需求,而且各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基于西方背景的董事网络研究并不适用于金砖五国等新兴经济体。因此,应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董事网络的研究。

4. 加强对董事网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有的董事网络研究只从现实的角度揭示董事、高管间的多种社会关系,如校友关系、家庭关系、连锁董事关系等,并未涉及董事网络的影响因素,即什么原因导致董事获得较好的董事网络和较大的网络密度。未来的研究有必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分析影响董事网络形成的各种因素,如董事个体因素、组织特征、所处环境因素等,并探讨董事网络发展和演化的动力机制,揭示董事网络的作用过程。

5. 加强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董事网络的内容结构以及度量研究。我国现有的有关董事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连锁董事网络和董事的多重董事身份,很少涉及董事—CEO网络或董事—高管网络,即使涉及董事的社会网络关系也多集中于董事或高管的政府关系。因此,应加强我国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董事网络研究,分析我国董事网络的维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多个视角探讨我国董事网络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影响效应,提高我国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and Good Idea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10:349-399.

2. 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56 -90.

3. Cohen L, Frazzini A and Malloy,C.Sell-side School Ties.Journal of Finance,2010,(65):1409- 1437.

4. Davis G F.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5,(31):143-162.

5. Fich E and Shivdasani A. Are Busy Boards Effective Monitors?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6, 61(2):689-725.

6. Fracassi C and Tate G. External Networking and Internal Firm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2,67(1):153-194.

7. Geletkanycz M A and Boyd B K. CEO Outside Directorships and Firm Performance: a Reconc- iliation of Agency and Embeddedness view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2):335-352.

8. He J and Huang Z. Board Informal Hierarch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Exploring a Tacit Structure Guiding Boardroom Interactio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6):1119 -1139.

9. Hillmann A J and Dalziel T.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tegrating Agency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 28(3):383-396.

10. Hoitash U. Should Independent Board Memb- ers with Social Ties to Management Disqualify Themselves from Serving on the Board?.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99):399-423.

11. Horton J, Millo Y and Serafeim G. Reso- urces or Power? Implications of Social Networks on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11,39(3):399-426.

12. Kim Y. Boar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Kore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5,13(6):800-808.

作者简介:刘汉民,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兴秀,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杨春霞,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如何处理组织上下级矛盾下一篇:通关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