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2024-06-08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共9篇)

篇1: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浅析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内容摘要: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赋予了幼儿更多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给幼儿的自由表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文通过阐述音乐教育在幼儿基础教育中的影响,论证了音乐教育在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提醒人们重视音乐教育,善待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和对大自然美好情感的呵护。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健康心理 情感

幼儿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对于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具有改变情绪和情感的效果。因此,应该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利用音乐来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用音乐来建构健康的人格,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和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在音乐教育中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学前期正是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情感体验日趋丰富和复杂。幼儿如果有机会接触各种富有情感性的音乐作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他们的情感就会逐步变得丰富起来。

1、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陶冶幼儿的情感。

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音乐是儿童生活的中的灵魂。”我们可以将音乐渗透进幼儿的生活当中,这不仅可以调剂幼儿日常生活,还可以给他们提供获取快乐的源泉。一切都从细微入手,如早上入园时,伴随着一首首活泼欢快的歌曲,孩子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快乐地向老师,同伴们问好,开始一天的美好生活;在幼儿的进餐时,为他们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钢琴曲,让幼儿在宁静的氛围中保持心情舒畅,提高进食的效果;在饭后散步,让孩子哼唱安静、舒缓的歌曲,帮助他们慢慢进入到午睡的状态。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在促进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2、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古代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有着净化、教育、精神享受等作用。我认为好的音乐要能够通过其作品本身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所表现出来的美和蕴含的感情,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激励人的情感,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情”和“理”融为一体的认知教育。(1)教学的内容适宜幼儿。

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譬如,幼儿对事物的是非美丑的认知教育,通过艺术生动形象的、激励情感的获得审美感受并达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教育,就比单纯的说教要深刻有力的多。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旋律优美、内容生动,在简短的的几句歌词中包含了一个极富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三段歌词描绘了几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描述的是小花鸭迷路后伤心的情绪,第二、第三段则描述了小朋友送小花鸭回家、小花鸭回到妈妈怀抱的过程,情绪转为活泼欢快。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运用多媒体和情境表演的手段,充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音乐,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及同情、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在这个活动中,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幼儿们轮流扮演了的小花鸭和小朋友,通过替换角色去体验不同的感觉,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2)教学的方式灵活多变。

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发展着幼儿的个性和能力,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我们结合唱歌、表演、游戏、律动等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如学《小海军》时,我通过动作来表现解放军的威武和神勇,帮助幼儿产生联想来理解动作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动作,通过音乐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歌舞活动带有视听效果,比较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幼儿好动、好模仿的需求。歌舞活动让幼儿有了最初的音乐活动的成功体验,它使音乐变得具体形象,是幼儿表达与宣泄的方法之一。在歌舞活动中,幼儿听、唱、舞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歌舞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基本的走进音乐的方法。这些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音乐兴趣的产生,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除此以外,教师教唱歌曲时可以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也可以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如:《小兔和狼》、《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性强,可以让孩子边唱边表演,边唱边学习,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3)与其它领域相结合。

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是其他领域都不能比拟的;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基础构件,又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通过整合,音乐活动和其它领域的活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如在大班艺术综合活动中《胖胖熊和小老鼠》,是一节课将文学作品与打击乐演奏融合在了一起的综合活动。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活动,从文学作品中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从而提高语言发展能力,也不同于传统的节奏乐活动,为一首特色鲜明的乐曲编配伴奏,而是通过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打击乐演奏技能以及发展幼儿的节奏感,使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潜移默化的探索各种声音,从中感知节奏美、表现节奏美、培养节奏感。再如,在健康活动《猫捉老鼠》的活动中,孩子面对“高山”、“河流”、“独木桥”等一道道关卡,纷纷面露惧色,不断地对老师说:“老师,我害怕。”但是当《黑猫警长》那雄壮、有利的音乐声响起,孩子们都纷纷化身为勇敢的“黑猫警长”,不怕险阻,跟随这音乐节奏翻山越岭,追打坏蛋。所以说,音乐的作用很大,它就像一种良药,而不再是单纯的背景,它是鼓励孩子坚强、勇敢的催化剂。

二、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卑的幼儿总是不相信自己,认为事事不如人,体验成功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儿由此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音乐作为最具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幼儿平等、民主相和谐的环境、氛围,才能使幼儿很快的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表现出来。激发幼儿情趣,才能使他们敢于尝试、乐于尝试,使音乐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例如:当孩子大胆唱出第一句歌词,做出第一个动作时,老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如“你真行”、“好样的”“你的动作真好看”之类)等积极性评价都能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又如在音乐游戏中,安排的一名怕羞的孩子扮演“鸡妈妈”一角色,在一片掌声中,她表演得特别好,她对自己的表现也很高兴。从此,总是找机会让她多在集体面前表演,现在她终于能大胆、主动地表现自己了。又如:组织幼儿进行歌词创编的活动时,刚开始,谁也不敢吭声,老师一番鼓励的话后“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行的”,幼儿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而当孩子们成功地创编或改编歌词时,他们就会产生一股成就感,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音乐家”了。通过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如领唱、领奏、当小指挥、小鼓手,使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音乐舞台上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敢于表现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

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自信往往能使人获得成功,勇敢地面对挫折。在音乐活动中能使幼儿得到成功的体验,并乐于参与各种探索的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形成完美和平衡的人格。

三、在音乐教育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幼儿期是社会交往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中幼儿习得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其一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音乐交往,可以幼儿提供大量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

1、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

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主要是指运用动作与人配合、沟通、共享空间。构成韵律活动中合作协调能力的基础主要是:动作关系的判断,协调能力,情感关系的判断调节能力;空间关系的判断调节能力。如在韵律活动“三只熊”中,教师可以要求幼儿用肢体语言去表现音乐中的缓慢、轻快活泼、快速热烈。乐曲第一段,可以让幼儿跟着音乐学大熊走路,要求边走边友好地向朋友打招呼,表现出与他人相互点头、微笑、招手,做出亲热交谈的样子。幼儿跟着熊跳舞时,自由选择伙伴,两人一对,做出各种不同的配合方式。在跳音的部分,要求幼儿用自己的手、肩膀、腿、屁股等部位轻轻碰伙伴三下。在这种无声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人交流的方法和乐趣。幼儿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合作表演“三只熊”的经验。因此,他们的合作协调的意识越来越明确,合作协调的技能也越来越复杂了。他们能够主动追求和同伴一起律动的乐趣。

2、音乐游戏中的合作协调能力。

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音乐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的最好手段。音乐游戏具有合作性、规则性、创造性的游戏,由于它的特性幼儿间的合作是完成音乐游戏的前提,怎样调动幼儿合作的积极性进行音乐游戏?教师选择游戏是很重要的,对于小班幼儿一对一的合作意识不强,我们尽量选择集体性合作的游戏,如: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小朋友散步》、《碰一碰》等;在这类游戏中,游戏情节简单、角色单一,大部分游戏时间是幼儿集体合作,听着不同的音乐做着不同的动作,内向、胆小的幼儿也会在活波、大方的幼儿带领下同样可以感受游戏的快乐,他们逐渐感受到大家一起玩的感觉真好,这就是初步的合作意识形态的出现。到了中、大班孩子表现音乐的能力会逐步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幼儿显现出较强的表现能力,这类幼儿他们对于“一窝蜂”的游戏形式不感兴趣,他们需要有层次的游戏,有主角和配角的游戏,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如:中班游戏《熊和石头人》、《找小猫》大班游戏《小老鼠和啤酒桶》、《狮王进行曲》、《戴眼睛的苯老狼》等。这些游戏主角和配角很明显,主角(熊、猫妈妈、狮王、苯老狼)需要有一定表演能力而且音乐感较强的幼儿来表现,虽然有了主角的精彩表演,但是没有配角的配合音乐游戏不会成功,随着音乐的情节逐渐的复杂,主、配角都需要随着音乐的情节来表演游戏,从而达到游戏的合作成功,体验游戏的愉悦。

3、合唱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

合唱是集体合作的简单形式。合唱中,每个幼儿都要适当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与集体的声音协调才能使整体的歌声悦耳动听。当有了一定合唱基础后,就出现了领唱、轮唱、小指挥等个体与集体之间合作的比较复杂的演唱形式。这样的演唱形式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又提升了一步。在合作合唱的基础上,通过互相倾听歌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幼儿感受到什么声音是优美的,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和谐的,最后达成共识。因此,进行合唱活动时,应兼顾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特征,把个别化学习与人际互动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每个幼儿在反复的演唱体验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与集体融合,包括声音的融合、速度的融合、情感的融合,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四、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秩序感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学会按照一定规则来活动,同时也要求参加者明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音乐教育中的秩序表现为:学会遵守音乐活动的常规;初步养成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乐器、道具和其他有关设备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等。如在音乐游戏中,如果游戏者不遵守规则,就会影响游戏的进行。例如《谁是小熊》、《丢手绢》这些游戏就需要数目相对稳定的人数和听音乐指令做动作,如果游戏者不按规则闭上眼睛或指令未发出就过早抢占位置,就会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使游戏失去趣味性。这些游戏的违规者就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而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又使得幼儿能愉快地心甘情愿地去顺从游戏的规则和要求而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幼儿的提醒和督促,从而使其有效地矫正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养成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良好习惯。

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并不是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幼儿全方位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将来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卓娅编著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邵瑞珍主编 《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2: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教育学部09级学前教育专业 姓名:赵玉婷 ***

摘要: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国《幼儿教育纲要》指出:教育者根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在受教育的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对儿童施加各种有益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幼儿; 全面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二)、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三)、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四)、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音乐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而成就 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人具有全面优秀的精神品格。那么,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陶冶性情,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满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美丽鲜艳的色彩与图案可以满足儿童视觉的需要,而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儿童终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一块积木、一堆沙土、一个小动物等,这些简单的物品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想象天地。同样,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模拟性的发挥儿童想象力的好材料,他们可以从音乐中领略到大自然的流水淙淙、鸟语花香、野蜂飞舞、万马奔腾等美妙动人的场景。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所以儿童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以至于常常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正是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二)、寓教于乐,与德育相互渗透

音乐教育对儿童德育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

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入人深,其移风易俗.帮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可见,他充分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以乐感人的教育方式。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以一个儿童的口吻,叙述了他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非常自觉地赞扬拾金不昧的美德。

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无论是音乐游戏、器乐合奏、还是合唱,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启迪智慧,与智育相辅相成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气重

视,还逐步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增加智力投资,加强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孩子购买乐器,请家庭教师。大量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儿童对音乐具有敏锐感觉,对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让初生婴儿在哺乳、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婴儿的朦胧期缩短,学语期提前。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人的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每当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这原因正是音乐使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所以他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正因为如此,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玻尔兹曼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始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早年都是钢琴家。

(四)、以美促健,与体育相得益彰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人的疾病,正为因为此,音乐治疗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全世界人蓬勃发展。事实上,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的。古人云:诗、乐、舞三位一体,正是指这一状态。许多作曲家都强调音乐与身体或手势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了的手势、一种由身体所执行的运动或方向。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甚至认为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吸收.他认为一个人在听音乐时必须看演奏者演奏。确实,听音乐会的录音要比亲临现场观看演出给人心灵的震撼差得多。幼儿当然会把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他们觉得如不伴以某种身体运动是唱不出歌来的。奥地利的音乐教育家提出具有体态律动配合的音乐教学法,体现了音乐与运动的密切联系。他认为:“音乐的学习应该从有关运动的经验开始”。音乐益于身心健康,这一功能,与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体育呈现出日益紧

密结合的趋向。例如,现在许多运动项目:自由体操、花样滑冰和游泳等已经与音乐完美结合,儿童体广播操更是离不开音乐。

三、如何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孙慧.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J].中国教育文摘2009(2)

篇3: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关键词:幼儿,音乐情境,情感教育

在幼儿时期的孩子, 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 这个阶段是他们身体发育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幼儿园里经常接触到新鲜的事物, 对很多事都充满了好奇心, 所以他们在情感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 在日常的音乐活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抓住孩子“情感”这一条主线, 发展孩子的情感教育, 提升他们感知美的能力, 促进其良好情感的发展。

一、创设环境, 激发学习欲望

1. 创设优美的音乐情境, 促进情感体验。

音乐能够陶冶情感, 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里接受教育,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 挖掘他们潜在的情感因素,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音乐活动教学中, 老师应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 促进孩子情感教学的发展。例如, 在教歌曲《种太阳》时, 老师充分利用开展《温暖的阳光》这一主题活动的优势, 让学生手工制作很多太阳, 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开动想象力, 制作不同的太阳, 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 来激励学生们的积极性, 随后将学生们制作的太阳布置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 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制作课件, 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种太阳》的音乐, 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歌声中学习, 再加上教室里各式各样的太阳, 那么自然学生就会对学习到的歌曲印象深,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增进师生情感。

老师在上音乐活动课的同时也是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老师利用音乐来加强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的交流, 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放松心情。例如学校可以在早上进校园时放一些欢快的歌曲, 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在中午午睡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轻音乐, 帮助孩子们的睡眠;在孩子们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舞曲, 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地起舞;在孩子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轻快的歌曲, 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回家。如此保证孩子们在学校的每一个时间段都能感受到音乐的氛围, 帮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 同时也能促进他们情感教育的发展, 让他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

二、体验作品的情感, 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

1. 采用对比的方法教学, 引导感受体验。

不同的音乐代表着不同的情感,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有选择地播放音乐, 根据音乐作品所展示的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老师在课前要对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进行研究, 掌握不同特点的音乐所代表的不同情感, 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例如, 在欣赏我们民族音乐《二泉映月》的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先向学生讲解其历史背景来让学生感知其时代感, 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之后就能更好地感知整个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接着可以再让学生欣赏一首欢快的民族音乐, 因为学生对欢快的节奏比较敏感, 所以他们能够很快地融入到音乐中去, 让班级气氛高涨。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 让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有一个对比,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 开展丰富的欣赏活动, 培养感受能力。

音乐和舞蹈向来是不分家的, 所以老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知歌曲的内在情感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舞蹈活动。在这个舞蹈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歌曲, 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歌曲来编排舞蹈。学生在练习舞蹈的同时势必需要掌握舞蹈的音乐, 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涵, 所以就必须要了解舞蹈音乐所展现的情感,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深入地去感受整个歌曲所表现的情感, 然后用舞蹈的形式去把这些情感展现出来, 那么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情感教育, 在学习舞蹈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情感的感知能力。

三、模仿音乐的表演, 促进幼儿情感的表现

1. 运用形象的语言教学, 体味情感表现。

人类之间表达情感的最主要途径就是语言, 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比较小, 对于音乐中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和情感可能不能完全地领会, 所以老师就需要借助语言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 更好地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歌曲《小树叶》是一首由两段歌词所组成的歌曲, 而且每一段歌词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不一样, 第一段歌词表现的是小树叶离开妈妈的伤心, 情感基调是忧伤的, 而第二段歌词是表现小树叶勇敢地面对生活, 情感基调是励志的。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很难通过歌曲的旋律来判断其中的感情色彩,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通过语言来引导他们, 让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理解歌曲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提升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帮助他们提高对音乐的悟性。

2. 通过模仿的音乐表演, 促进情感表达。

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老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天性, 让学生模仿老师, 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和音乐, 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活动所传达出的感情教育,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新的歌曲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让孩子自己学习,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鼓励孩子学习老师、模仿老师,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促进孩子的情感教育。

可见, 让幼儿对音乐有充分的感受, 能更快地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 促使他们情感的真切流露。在模仿音乐的表演活动中, 不仅帮助他们展现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记小班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呦》[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03) .

篇4: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关键词】幼儿;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是欣赏者的情感与音乐情感内涵发生共鸣,互相融合的过程。音乐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重要教育内容,音乐欣赏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

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是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发现美、表现美的情趣是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归宿。

一、当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存在的问题

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当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得到了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但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欣赏活动开展较少

音樂活动作为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音乐活动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在对多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调研中,音乐活动次数占总数的8%,其中,音乐欣赏活动次数仅占所有音乐活动的11%。可以看出,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开展次数较少的一种音乐教学内容。

2. 音乐欣赏活动内容选择单一

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提供适合幼儿欣赏的多种音乐素材,通过多样的教学设计,让幼儿体验和感受音乐的魅力,是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任务。在调研中,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首先是幼儿喜爱的少儿歌曲,如《小白船》、《雪绒花》等;其次是节奏感较强的成人歌曲,如《小苹果》、《倍儿爽》等;最后是富有童趣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动物狂欢节》、《木瓜恰恰恰》等。从欣赏内容的选择来看,涉及的音乐题材形式比较单一。

3. 音乐欣赏活动过程缺乏幼儿体验

幼儿期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直观形象思维是这一时期儿童的基本思维方式,由于身心发展的限制,幼儿更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通过获得直接经验学习知识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不象美术作品,可以通过视觉的感知,获得直观的概念。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等都不是直观形象的,它是存在于人的思想和感情中的抽象概念。年幼的儿童,其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音乐的理解更多的需要具体的情境、动作、语言和游戏的帮助。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通常是通过听音乐、讲感受的方式进行,没有体现出幼儿的亲身体验,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使得学习的效果不佳。

4. 音乐欣赏活动评价不适当

当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教师,通常以是否能够认真倾听音乐,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教学活动优劣的评价标准。在表达过程中倾向于向一个统一的答案作引导。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每个人对它的感受会有不同,鼓励幼儿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允许不同的声音,是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失当。

二、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解决此问题的基础。笔者通过对幼儿教师教学行为的调研,认为影响幼儿教师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欠缺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音乐欣赏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如旋律、节奏、调式、曲式结构等。幼儿园教师在职前、职后的培训中,此方面知识的系统掌握有明显的不足,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时,对内容的选择总是集中在有歌词的音乐素材上,以期通过歌词这一生动形象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音乐作品。

2.教师职业倦怠

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教材的分析,包括旋律、节奏、调式、曲式、配器等音乐要素的特点,在分析基础上将抽象音乐作品与与幼儿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相结合,设计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过程,制作教具并付诸实施。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环节,更需要教师花时间、花心思,巧妙设计。相比其它领域的教学内容,教师更倾向于选择较易开展的教学活动。

3.幼儿园缺乏教学活动监管

幼儿园教学活动安排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等,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对于教师的教育行为,幼儿园有监管和指导的职责,而在现实教学中,这一职能基本上流于形式,这就使得音乐欣赏活动安排会因为多种原因层层缩减,大打折扣。

三、提高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途径

1.提高教师音乐素养,加强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

提高教师音乐素养,是提高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质量的基础。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幼儿教师素质正在稳步提升,使得幼儿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是在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中,音乐知识的学习总是受到限制。首先,高校要担负起幼儿教师培养的重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做好职前教师培训。其次,教育部门、幼儿园要积极开展音乐方面的教研及技能培训工作,让教师职后有提高音乐水平的机会。最后,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求知、自我修炼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专业能力,为做好音乐欣赏工作奠定基础。

2.选取多种音乐欣赏内容,丰富幼儿音乐体验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广泛,适合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也非常丰富,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在选材上也应该更多样,除了歌曲,还应该设计没有歌词的器乐曲,如经典的交响乐《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等,经典的儿童音乐《玩具兵进行曲》、《动物狂欢节》等,有特色的民族音乐《阿细跳月》、《百鸟朝凤》等,幼儿熟悉的地方戏曲及其他音乐形式。丰富的音乐欣赏内容可以拓宽幼儿对音乐的认识,促进其文化适应能力,从而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幼儿体验和表达

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和具象的外在表象为基础,将音乐内容与幼儿发生实质性的联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将音乐与幼儿的肢体动作(如《玩具兵进行曲》)、语言表达(如《梦幻曲》)、美术作品(如《金蛇狂舞》)、游戏情境(如《猎人合唱》)及图谱相结合,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将音乐与幼儿本身发生联系,从而感受和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获得富有个性的音乐经验。

4.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决定了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对音乐活动的评价应该更多地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支持幼儿对音乐素材富于个性的表达,而不能千篇一律,把幼儿思维局限在自己预设的框架内。而且在评价时,不能用通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的幼儿,要注意多层次评价,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和提高,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幼儿园也应该履行监管指导教学的职责,努力提升教师音乐欣赏教学水平。

欣赏是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的基础。幼儿能够在音乐作品中认识周围的事物,树立积极向上的品格,形成个性,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启蒙者,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提供给幼儿适宜的学习支持,才能让音乐成为幼儿多彩童年的亲密伙伴。

【参考文献】

[1]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徐卓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5: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一、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应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如,在欣赏《雪绒花》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之声》的影片片段,同时倾听《雪绒花》这首乐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进行中职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所欣赏的乐曲进行一定情境的创设来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这种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是通过音响动画、音乐渲染,也可以是语言描绘以及实物演示等。如,在进行《故乡的云》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音画创设一个情境,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给学生讲述或是请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人物、事迹和景观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思乡爱乡之情油然而生,在欣赏歌曲的时候继续创设情境,将思乡爱乡之情升华为游子的爱国之情,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音乐欣赏

1.选择适当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

不管是普高学校的学生还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喜欢流行音乐,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课本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流行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但是应该注意一定要选择健康向上的时尚前沿的流行音乐。如,选择周杰伦的《龙拳》让学生欣赏,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RAP的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以及文化。

2.营造音乐欣赏氛围

在中职音乐欣赏中,各种中外的古典音乐仍然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点。所以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让学生时刻受到音乐的熏陶。如,利用课间时间为学生播放古典音乐,或者向学生讲述音乐的表现手法,或者向学生讲述音乐家的故事,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群体效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在给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灌输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欣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歌手大赛、合唱比赛、器乐演奏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和其他学科进行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作的,能够真实地反应一个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讲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如,在欣赏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聂耳是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对社会和战争发出的沉重的控诉,是时代的号角。结合历史倾听音乐,潜移默化地渗透音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提高美术素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和美术之间有着很大的相通性,只有将美术和音乐进行合理的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所以,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通过美术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启发。如,在欣赏《大海》的时候,为学生展示莫奈的印象派绘画《印象日出》,让学生能够生动地认识到印象派的风格,认识到印象派追求的都是瞬间的印象和感受,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音乐除了和美术、历史相通之外,和文学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每一首歌或者曲子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积淀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如,在欣赏《高山流水》的时候,应该向学生讲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后来因为子期去世,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于是摔琴谢知音。通过对《高山流水》乐曲的欣赏,让学生体会到知音的重要性以及失去知音之后的伤感,从而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

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对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创新,不断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晓。对音乐欣赏教学的改进意见[J]。河南教育:下旬,(Z1)。

[2]高敏成。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篇6: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南京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 许卓娅执笔)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从1985 年开始的。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 迹,现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 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 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 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 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 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 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 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 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 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 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 《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 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篇7: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摘 要】音乐是人类灵魂深处潺潺流淌的情感溪流,音乐欣赏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美感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教师和孩子们的青睐:它弥补了幼儿因音域窄、气息短、动作发展不健全等生理特点所限,而不能演唱或演奏某些优秀音乐作品的缺憾,为孩子插上遐想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艺术的领空,心情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同时对幼儿进行着审美教育,使其陶冶情操,全面和谐地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8: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浅析

一、重视节奏的训练——融合日常经验创编

节奏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灵魂,因此研究者设计了以《刷牙歌》为主题的歌唱教学活动,研究者通过引导幼儿对歌曲的间奏进行节奏的创编,很好地诠释了奥尔夫教育理念中重视节奏训练的理念。

案例1:《刷牙歌》

时间:3月4日地点:大(3)班教室

活动目标:

1. 熟悉歌曲旋律,根据韵律变化配合做相应肢体动作

2. 感受儿歌语词节奏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创编不同的刷牙节奏和快乐的象声词

3. 体验牙齿健康和快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牙刷(每人一只) 幼儿了解一些保护牙齿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1. 教师讲述故事《蛀牙王子》

导语:老师发现我们很多小朋友都有蛀牙,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帮助老师听一听故事中都提到了哪些保护牙齿的方法?(请小朋友听完故事并回答)那我们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来刷牙的?(请幼儿上来示范给其他小朋友们看,让其他小朋友评价他刷的对不对)

2. 学习歌曲《刷牙歌》

(1)播放视频,让幼儿仔细听(歌曲中是怎样刷牙的?先刷哪里?再刷哪里?)

(2)每人一只牙刷,教师扮演牙医,让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边唱边自己配合动作表演刷牙情境

3. 感受歌曲中结尾部分的象声词节奏并对其进行不同节奏型的创编。教师鼓励幼儿感受歌曲中的结尾部分的象声词节奏进行大胆创编,如快乐的象声词和不同的节奏型,教师选取几个幼儿的创编,幼儿分成两组交替表演。

4. 教师请小朋友总结正确的刷牙方式,并告诉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正确刷牙的好习惯,才能保持牙齿健康。最后请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小牙刷来表演《刷牙歌》

本节课的重点是研究者通过让幼儿对歌曲的结尾部分的“咕噜咕噜”节奏进行创编,例如原来的歌曲节奏是“咕噜咕噜咕噜噜”,研究者可以先示范创编成“咕—噜咕—噜咕噜噜”节奏型等,引导幼儿对节奏进行不同的创编。

二、主张各元素的结合——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整合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强调音乐绝对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与肢体动作、舞蹈和语言相结合的,是一种幼儿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形式。这里的舞蹈并不是指专业的舞蹈训练,而是指幼儿能够按照音乐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舞蹈中的即兴和想象,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自由地舞动。

案例2:《小海军》

时间:3月5日地点:大班(3)班教室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激昂的性质,熟悉旋律,用动作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2. 能根据歌词创编“小海军”的各种动作

3. 积极参与表演,体验“小海军”的英勇与威猛

1. 教师搜集与海军有关的资料

2. 海军帽子(一个)

3. 歌曲《小海军》伴奏活动过程:

1. 谈话导入活动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理想,老师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了当医生,那小朋友们长大了都想当什么呀?(请小朋友来回答,引出军人——海军)

2. 通过观察图片及视频,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海军,感受海军的英勇与威猛

3. 播放歌曲《小海军》,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请小朋友来讲,你们在歌曲里面听到了什么?)

活动准备:

4. 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教师鼓励每个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舞蹈来表演小海军

5. 个别幼儿上台带着全班幼儿一起表演歌曲

在音乐活动《小海军》中,有些幼儿甚至在观察小海军的图片和视频时学起了小海军的动作。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最后教师请个别孩子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唱歌。

篇9:浅析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64-02

目前我们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主要以听光盘和磁带开展活动。大部分老师不懂得基本的声乐知识和音乐识谱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的音乐活动也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老师的专业素质要不断的提高。为此,我想就我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音乐教学活动的误区

误区一:幼儿的歌曲特点是节奏简单、简短重复性强。我当初觉得孩子容易学会,于是就将歌词从头到尾的教唱,我认为他们学三四遍可能能记住。可是孩子们的表现却令我非常失望。有的孩子把歌词记混了,有的不能重复老师教过的歌词,还有的同学连歌词的复述能力都不具备。

误区二:我总是按部就班的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幼儿,致使幼儿对所教的音乐知识不感兴趣,课堂效果非常不好。诸如,有的音乐是音乐欣赏课,幼儿只需要能注意倾听其中的旋律就可以了,我却要求幼儿把这些旋律也唱出来,结果孩子们在跟唱的过程中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鸦雀无声。

误区三:在教授英语音乐课的时候,我认为孩子只要跟着老师说英语就可以了,不用加入汉语的成分,也不需要懂得汉语的含义,幼儿只要能把单词顺下来就可以,女孩子比较配合,有几个男孩子对所教内容不能理解,就不跟随着唱,甚至把眼睛一闭,根本不再理会老师,提出明显的抗议。

误区导致的结果:幼儿不能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提到上音乐课就有种排斥心理或者拒绝上幼儿园。

二、有效音乐课的措施

1.词语替换。发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它是抓住一条主线,扩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如果将这种方法巧妙用于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将会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小班的《世界真美好》的唱歌活动中,幼儿在熟练掌握基本的歌词后,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想一想:农场里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这个时候幼儿会展开自己的想象,联想自己实际生活中所听到的或者看到的各种动物的叫声和样子,然后叽里呱啦地说出来。在这里,幼儿需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动物,二是与动物相对应的特点。例如大公鸡,喔喔叫;大象伯伯慢慢走;小猴子真顽皮;小黄莺高声叫;小海鸥真勇敢,飞得高来飞多远;小青蛙呱呱叫等,这些都是比较形象的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替换,让幼儿感受用相同的韵律唱出这些歌词来,进而陶冶他们的美感。老师在教授其他的儿歌时,在改变句式的情况下替换名词、动词或者数量词和形容词,只要灵活运用就可以。

2.图画描绘法。唱歌是幼儿园中常用的音乐活动,教师在组织此类活动时,通常要范唱好几遍,才能使幼儿对歌词的内容得以理解和记忆。如果我们使用思维教育中的图形认知的方法,幼儿则更容易掌握。图形认知即对具体形象性的理解,在组织唱歌活动时,用线条、彩、画等形式去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或者音乐形象,幼儿就可以在轻松记忆这些图像的同时,理解并学会这首歌曲。例如,在教授《三只小“马”》,歌词里反复提到小海马、小河马、小木马,这三只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海马生活在海洋里,小河马生活在大河里,小木马生活在公园里。教师可以將歌词中的事物用图画表现出来,当这些图片出现在黑板上,幼儿不用记住歌词,只需看到图片就知道要唱什么了。教师边唱歌边画出这些形象,不用画得很好,只要能够被幼儿认识即可。幼儿时期的学习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有了具体形象的知识,歌词中的抽象事物会更易于幼儿理解和记忆,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学习途径,会让幼儿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听了歌曲后,自己绘画出歌曲中描写的情景和事物,这样可提高幼儿的发散性能力。

3.身体表现法。在音乐活动中,用身体表现音乐即用简单的图形动作创编舞蹈。创编活动在思维教育中包含了认知评价、发散等多重思维能力。其中认知活动时各种活动的基础是要理解音乐语言,然后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脑中可见的形象,然后在对音乐与形象进行基本的评价、判断后,幼儿即可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例如,在创编舞蹈《蜗牛与黄鹂鸟》的活动中,幼儿要根据乐曲大胆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在通过观察和模仿对蜗牛的爬行以及背着壳前进,和对黄鹂鸟飞动的样子以及叫声和高傲的表情等各种动作的认知,使转换、评价、发散等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简单节奏与旋律的歌曲,让每个孩子选择一个音符,先比较音符的高低、长短,用自己身体的位置高低与姿态保持时间对音乐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这样就仿佛形成了音乐的旋律。在近些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让孩子排成各种对性,如横排、竖排、源泉等,更能体现这种活动的趣味性、流动性和变化性。

4.和声歌唱法。幼儿园的音乐以歌唱为主,而歌唱又以集体合唱为主。我们常常会发现,集体歌唱活动终会出现幼儿唱的速度不一,有的幼儿性子比较急唱的比较快,声音以大吼为主;有的幼儿则比较内向,不敢出声;还有的幼儿声音比较柔和。幼儿园对幼儿的要求比较低,重在参与的过程,不要求唱的质量。如果运用思维教育对幼儿进行引导,加入简单的和声歌唱练习,儿童就能逐步注意自己的声音与他人声音的关系,并使自己逐渐融入到集体中。

音乐中的音符是幼儿不能理解和看见的。音乐中音的高低和长短,音乐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相对比较抽象,幼儿不易把握,需要老师反复的教唱。如果把思维训练和音乐教学活动相结合,音乐活动就能更加生动有趣。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活动的结合运用,在智力方面发展的同时,还要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和充分发挥的空间。在有了自由欢乐的音乐气氛后,就能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性、表现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以发展,最大限度的体现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悟,并健康快乐的成长。音乐活动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陶冶情操。音乐能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从而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

上一篇:法制进校园总结下一篇:乡镇红十字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