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接球技术新发展

2024-04-21

传接球技术新发展(精选6篇)

篇1:传接球技术新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课程简介 >> 教案

传接球技术新发展

文章来源:我的网站 发布时间:2009-12-02 01:01:32 阅读:601次

传接球技术新发展

传球技术包括:

传接球是篮球比赛中进攻队员有目的地转移球的方法。

原地双手和单手传球;行进间双手和单手传球;跳起单手和双手传球。

接球技术包括:

双手接胸部高度的球;双手接头部高度的球,双手接低于腰部的球;双手接反弹球;双手接地滚球;单手接球。

现代篮球运动传接球发展趋势是:

传球的方式大多数采用双手的胸前传球,单、双手头上传球,以及反弹和背后传球等等。传球的机会、球的落点准确。能够及时抓住战机传球给同伴,利用头、眼睛、脸的表情和身体和虚晃,脚步的移动来引诱和迷惑对方的防守。

在比赛中经常采用跳起投篮变传球给篮下队员,篮下队员直接在空中接球扣篮。接球时有很强的战术意识。

能够在瞬间判断出持球的同伴和对方防守的意图,摆脱对方防守用抢球的方式去接球,或者为自己的同伴创造机会去接球,从而创造更多更好的进攻时机。传接球技术教学目标与技术规格

(一)教学目标

通过传接球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传、接球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传、接球动作技术;达到传接球技术规格要求;学会和掌握传接球技术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几种传球技术规格

1、双手胸前传球技术规格

(1)拇指呈八字,自然垂肘于体侧,置球于胸前。

(2)用抖腕、手指弹拨发力,球向后旋转,由指尖传出。

(3)上、下肢及全身动作协调配合,传球落点准。

2、双手反弹传球技术规格

(1)双手掌心向下,拇指呈八字,置球于胸腹之间。

(2)用手指、手腕弹拨发力,球从指尖传出,并使球向后旋转。

(3)反弹点落于离接球队员三分之一处。

(4)反弹高度于腰膝之间。

3、单手肩上传球

(1)手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托球后下部置球于肩上。

(2)转腰肩,带肘部,向前挥摆,伸臂抖腕手指用力拨球传出。

(3)全身动作协调配合,传球落点准。

(三)接球技术规格

(1)手指张开成勺形,对准来球方向,伸臂迎球。

(2)指端接触球后,顺势后引,用手指、手腕控制好球。

(3)两手握球,保持身体平衡,及时做下一个进攻动作。传接球技术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传接球技术教学重点:

以掌握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和双手接胸部高度球为重点。

(二)教学难点

传接球技术教学难点:

传接球的手法和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传接球技术教学方法

(一)双手胸前传球的教学方法

1、原地模仿练习

目的:

徒手体会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出球手法。

方法:

学生成两列横队,左右前后间隔2米。学生随教师的口令做双手胸前传球的徒手练习。

要求:

身体直立,腿不动,重点体会上肢出球手法。

2、原地持球翻腕练习

目的:

体会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翻腕动作。

方法:

两人一组,一人持球做翻腕动作,另一人扶球帮助练习体会动作。

要求:

身体直立,两腿不动,重点体会持球翻腕动作。

3、原地对墙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手法。

方法:学生每人一个球,面对墙1.5~2.5米的距离进行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练习。

要求:身体稍前倾,重点体会伸臂翻腕拨指动作。

4、原地自抛自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原地持球动作。

方法:每人一球,双手持球前平举,将球上抛1.5米左右,然后接球,检查持球手型是否正确。

要求:两脚平行开立,身体直立,接球时手臂伸直。检查持球方法是否正确。

5、原地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原地双手胸前传球完整动作。

方法:两人一组一球,面对面相距3~4米,做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练习。

要求: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传球手法准确。

6、原地三角、四角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原地双手胸前传球完整动作。

方法:学生成三至五人一组站成近似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相距4~米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依次传球。

要求:接传球动作连贯,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

7、迎面跑动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养成传球后迅速起动的习惯。

方法:学生6~8人一组,分成两纵队站立,距离4~6米,相互传球后跑至对方排尾。

要求:传球手法准确,动作协调,传球后要迅速起动。

8、全场二人跑动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的完整动作技术。

方法:两人一组一球,相距3~5米,进行全场传球接球练习。

要求:采用侧身跑进行传接球,传球手法准确,全身动作协调配合。

(二)双手头上传球的教学方法

1、原地模仿练习

目的:徒手体会原地双手头上传球的出球手法。

方法:学生成两列横队,前后左右间隔2米。学生随教师的口令做双手头上传球徒手练习。

要求:下肢不动,重点体会上肢出球手法,建立动作概念。

2、原地对墙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原地双手头上传球出球动作。

方法:学生每人一球,面对墙2~3米的距离进行原地双手头上传球练习。

要求:腰腿不动,重点体会原地挥臂扣腕拨指动作。

3、原地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双手头上传球的完整技术动作。

方法:二人一组一球,面对面相距4~5米,做原地双手头上传球练习。

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传球手法准确。

4、扇形原地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双手头上传球,全身动作协调配合及传球手法。

方法:学生四人一组一球,一人持球,另三人站成扇形,进行传接球练习,传到一定次数后,然后依次交换。

要求:传球动作连贯,上下肢配合协调。

5、原地五角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双手头上传球完整技术动作。

方法:学生五人一组一球,站成五角形,相距4~6米。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隔人依次传球。

要求:接传球动作衔接要连贯,用眼睛的余光观察传、接球者的情况。

6、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双手头上传球的出球手法与投篮动作的结合。

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7-8人在中线与边线的交接处站立,其中一组每人一球,用双手头上传球传至另一组排头,然后切入篮下,另一人接球用双手头上传球回传,然后接球投篮,两人交换依次进行。

要求:传接球要及时准确到位。手脚配合要协调,接球与投篮衔接要熟练。

(三)双手反弹传球教学方法

目的:体会双手反弹传球出球手法。

方法:学生成两列横队,前后左右间隔2米,随教师口令做徒手模仿练习。

要求:两脚不动,重点体会双手反弹传球出球手法,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2、原地对墙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双手反弹传球翻腕拨指动作。

方法:学生每人一球,距离墙2~3米进行传接球练习。

要求:传球速度由慢到快,动作准确协调。

3、原地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双手反弹传球上下肢协调配合及落点。

方法:学生两人一组一球,相距3~5米,做双手反弹传球练习。

要求:传接球动作协调连贯,传球落点要准。

4、传接球跑动练习

目的:体会双手反弹传球的完整技术动作。

方法:学生6~8人一组一球,另一组不拿球,两组相对进行双手反弹传球练习,传球后跑至对方排尾。

要求:传球的力量要柔和,接传球时不得走步。传球后起动迅速。

5、二人传球一人防守练习

目的:体会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运用双手反弹传球动作技术。

方法:学生三人一组一球,二人进行双手反弹传球,一人进行防守练习,练习一定时间后,进行交换。

要求:防守者积极挥臂封堵传球,传球者要用假动作迷惑对方,迅速传球。

(四)单手肩上、单手胸前、单手体侧传球的教学方法

1、原地模仿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肩上、胸前及体侧传球的出球手法。

方法:学生两列横队,前后左右间隔2米,随教师口令做徒手练习。

要求:徒手传球动作由慢到快,重点体会出球手法。

2、原地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肩上、胸前及体侧传球的人身动作协调配合及出球手法。

方法:两人一组一球,相对间距3~5米,进行单手肩上、单手胸前及单手体侧传球练习。

要求:传接球动作连贯准确,手脚配合要协调。

3、四角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肩上、胸前及体侧传球的完整动作。

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成四角形站位进行传接球练习。传球后跑至接球组排尾。可采用顺时针或逆时针进行练习。

要求:传接球动作要连贯,传球人准确,不得走步。

4、全场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行进间单手肩上传球,单手胸前传球的完整动作技术。

方法:学生两人一组一球,用单手肩上或单手胸前传球进行全场传接球练习。

要求:传接球时要侧身,手脚配合要协调,传接球动作要连贯,不能走步。

5、全场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单手肩上、胸前、体侧传球的出球手法及与投篮动作的结合。

方法:学生三人一组一球,后半场传接球,进入前场,两侧队员切入篮下接球投篮。

要求:传接球时手法要准确,全身动作配合要协调,不能走步。

6、传接球加防守练习

目的:体会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运用单手肩上、单手胸前、单手体侧传球动作技术。

方法:学生五人一组一球,三人传球,两人防守,进行传接球练习,练习一定时间后进行交换。

要求:传球者要用眼睛的余光观察防守者的情况,传球要准确及时到位。

(五)单手反弹传球的教学方法

1、原地模仿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反弹传球出球手法。

方法:学生成两列横队,前后左右间隔2米,随教师口令做徒手练习。

要求:徒手传球动作由慢到快,重点体会出球手法。

2、原地对墙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反弹传球全身动作协调配合及球的落点。

方法:学生每人一球,面对墙壁1.5~2.5米进行单手反弹传球练习。

要求:传接球动作连贯协调,传球要准确,注意传球落点。

3、原地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反弹传球的完整技术动作。

方法:两人一组一球,相距3~5米,进行原地单手反弹传球练习。

要求:手脚配合要协调,传球要准确。

4、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反弹传球的出球手法与投篮动作的结合。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拿球一队在中线与边线的交接处,不拿球一队在罚球线延长线边线站好。持球者用单手反弹传球后,迅速切至篮下接同伴的单手反弹回传球后投篮,抢到篮板球后,两人交换位置。

要求:传球要及时准确到位,接球投篮动作衔接连贯。

5、两人传球,一人防守练习

目的:体会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运用单手反弹传球动作技术,提高运用能力。

方法:学生三人一球,两人做单手反弹传球,一人进行防守练习,练习一定时间后进行交换。

要求:传球者要捕捉战机及时传球,传球要准确到位。防守者要积极封堵。

(六)单手背后传球的教学方法

1、原地模仿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背后传球的出球手法。

方法:学生两列横队,前后左右间距2米,随教师口令作徒手模仿练习。

要求:身体侧对传球方向,扣腕拨指动作要准确协调。

2、原地持球扣腕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背后传球的出球手法。

方法:学生两人一组一球,一人做单手背后出球扣腕练习,一人扶球帮助练习,体会动作。

3、原地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背后传球的完整技术动作。

方法:学生两人一组一球,距离3~5米,进行单手背后传球练习。

要求:传球动作由慢到快,手指手腕要控制好球,注意传球的方向和落点。

4、三角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背后传球的完整技术动作。

方法:学生三人一组一球,距离3~5米,进行单手背后传接球练习。

要求:传球动作准确连贯,手脚配合要协调。

5、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单手背后传球动作与投篮动作的结合。

方法: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持球在中线与边线交接处站立,另一组不持球在罚球线延长线站立,持球者用单手背后回传球进行投篮,然后两人交换。

要求:传接球动作准确协调,传球必须注意落点准确到位。

(七)传接球技术综合练习方法

1、全场跑动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双手或单手传接球出球手法。

方法:分成两组,○组做跑动传球,△组做定位传球。○组做四遍后与△组交换。

要求:奔跑速度要快,传、接球要快速、准确,步法要协调。

2、全场侧身弧线跑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单手或双手传接球的完整动作技术。

方法:找三人做固定位置传接球,其它人每人一球做侧身及弧线跑传接球练习。

要求:传、接球要快速,动作要连贯,准确,上下肢要配合协调。

3、全场两人跑动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双手或单手传接球的完整动作技术,提高运用能力。

方法:④传给球⑤后,立即起动向前跑接⑤的传球,⑤传球给④后,立即起动向前跑接④的传接。直接到对面篮下投篮。当第一组传球投篮后,第二组开始练习

要求:传接球动作要连贯,出球要快,手脚动作配合协调,不得走步,传球要做到以球领人。

4、全场传切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双手或单手传接球与投篮技术的结合。

方法:①在端线掷界外球,②摆脱防守后接应①的球后回传给①,①立即传给在中线策应的③然后切入篮下接③回传球投篮。依次进行练习。

要求:传接球动作准确协调,传球要到位,落点要准确。投篮动作衔接协调。

5、四角传接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双手或单手传接球全身动作协调配合,提高学生传接球运用能力。

方法:④传球给跑上来的⑦,然后迅速跑向⑤的前方;⑦传球给⑤以后,立即跑到④的排尾;④接⑤的传球后,在跑动中传给⑥,自己跑到⑤的排尾;⑤传球给④后,跑向对面罚球区接⑥的传球,并在跑动中传给⑦,然后跑到⑥的排尾;依次进行练习。

要求:斜插时起动要突然,要侧身接球,传球要快速、有力、到位,并传到接球人身前一步左右的胸部高度。传球后要明显加速。

6、三人直线跑动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在跑动中传接球的出球手法,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方法:三人一组一球,中间人拿球向两边自己同伴传球,然后接回传球,依次进行。

要求:传球要快,保持三角队形,中间慢,两边快,两边传球后要加速跑。传球要到位,以球领人。始终要做斜线传球,用眼睛的余光进行观察。

7、全场三人围绕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双手或单手传接球出球手法和全身协调配合。

方法:传球人始终从接球人身后绕切至前面接球。依次进行练习。

要求:传球后绕切要加速,要控制好身体重心,使传球连贯。最后接近篮下时,要分散成三角队形,要以球领人。

8、全场三人插上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提高学生全场行进间双手或单手传接球运用能力和传接球的准确性。

方法:三人一组一球,中间人拿球传给插上队员,然后跑向另一侧,另一侧队员插上接球,传至篮下队员进行投篮。

要求:三人配合要熟练,传球人准确到位,插上队员要及时,要以球领人。

9、三人交叉换位插上运、传、投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双手或单手传接球与运投技术的结合。

方法:②接③传球,运球传给①,①运球传给③,③可分别传给切入篮下①或②投篮,依次进行。

要求:三人配合要熟练,路线和传球落点要准,起动速度要快。

10、全场弧线插上传接球练习目的:提高学生双手或单手传接球运用能力和熟练程度。

方法:④、⑦不拿球,其余每人一球。①和10先同时把球传给中线的④和⑦,然后①沿着圆圈弧线插上接⑦的传球,10沿圆圈弧线插上接④的传球。①接球后再传给④;10接球后,再把球传给⑦。接着,①沿中圈弧线插上接⑦的传球,排在⑥的后面。10沿中圈弧线插上接④的传球,排在⑨的后面。然后,④向异侧弧线插上接⑧的传球,排在12的后面。⑦也向异侧弧线插上接⑤的传球,排在③的后面。依次连续练习。

要求:传球准确到位,插上队员跑位及时接球要稳,要控制好身体重心。

11、三人抢篮板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提高在行进间结合抢篮板球进行传接球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方法:②抢篮板球后传给插上③然后快下,③再将球传给插上的①然后切入篮下。②和③接①的传球进行投篮,依次进行练习。

要求:抢到篮板球时要注意插上队员的位置迅速传球,传球的落点要准确,快下队员要侧身跑随时准备接球投篮。

12、全场长距离传球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长距离传球力量和手法的运用。

方法:两人一组一球,一人将球抛向篮板,另一人抢篮板球传回快下,接同伴的长传球投篮,然后两人交换。

要求:抢篮板球后要沿边线快下,传球要快速有力落点要准。可用单手肩上传球或双手胸前传球传至篮下。

13、全场五人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单手或双手传接球出球手法和全身动作协调配合。

方法:④向篮板抛球,当④接到篮板球传球给⑥,⑥传给⑤,⑤传给⑦,⑦再传给⑤,⑤传给⑧,⑧接球后投篮,其它人跟进抢篮板球。依次进行练习。

要求:五人配合要熟练,传球速度要快,动作要准确规范。

14、全场三人交叉运、传、投练习

目的:体会在行进间传接球与运球投篮技术的结合,提高学生传接球运用能力。

方法:④、⑥持球。开始时④向前运球,⑤斜插接④的传球后,向边线运球前进。④传球后立即向中间插上接⑥的传球,并向边线运球前进。④传球后立即向中间插上接⑥的传球,并向边线运球前进。最后④和⑥投篮,依次进行练习。

要求:传球准确到位,运球时要抬头观察场上情况,插上及时,配合熟练快速。

15、行进间两人传球越过防守练习

目的:体会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提高学生传接球运用能力。

方法:④和⑤传球推进,防守队员只准在圆圈内进行封堵球。最后由⑤投篮然后两人交换。

要求:在传球推进时注意防守人和接球人的位置,传球要及时、准确、到位。

16、全场二攻一传接球练习

目的:体会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提高学生传接球运用能力。

方法:两人一组一球,在全场进行传接球,一人进行防守,然后交换。

要求:传球要隐蔽快速及时到位,防守要积极封断。

17、全场三攻二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提高学生传接球运用能力。

方法:三人一组传接球,两人进行防守,由中间人向两侧队员传接球,传至对方篮下投篮。

要求:进攻队员传球要到位,注意观察场上情况,防守队员开始可进行消极防守,逐渐进行积极防守,两防守队员不准换位。

18、全场三对三斜插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在对抗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提高学生传接球运用能力。

方法:④、⑥各持一球。⑤斜插,接④的传球后向边线运球。⑥向前运球,传给④后再向中间斜插,越过中线接⑤的传球后,继续运球推进,然后传向篮下④。篮下队员接到球或运球投篮,然后两组交换。

要求:运球中要注意观察斜插队员情况,传球要及时到位。传球后斜插起动要快,侧身接球。防守者可先做背手进行防守,逐渐过渡到积极防守,但不准换人防守。

19、全场五对五传接球投篮练习

目的:体会在对抗情况下进行传接球,提高学生传接球运用能力。

方法:全场五对五传接球投篮,进攻队员可采用各种传接球技术进行,投篮后抢篮板球继续进行练习,如投篮投中或抢到篮板球后,防守队员转入进攻。

要求:进攻队员配合要熟练,传接要到位,要跑开位置拉开层次,防守队员可采用先消极防守后做积极防守,进攻队员传球三次后可投篮,但不准运球。

20、全场五攻五守综合练习

目的:提高学生在有防守的条件下,进行传接球的运用能力。

方法:五人进攻五人防守,进行全场的攻防练习。

要求:进攻队不得运球和带球跑,球在个人手中停留时间超过3秒为违例,进攻队传接球三次以上方可投篮,攻守双方要积极主动,注意防守时不要犯规。传接球技术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1)接球时手形不正确,无缓冲动作。

纠正方法:

教师应进一步示范和讲解,提出以正确手型迎球,要求臂、肘关节放松,接球时顺势后引。可组织两人一组一球,一人单手举球或轻轻抛球,另一人以正确的手形去接球,借以帮助体会动作。或者采用在慢速传球中练习接球动作。

(2)持球手型不正确,掌心触球,传出的球无力量。

纠正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教师的正确手型,可采用两人一组一人持一球互相推传练习(即传球模仿性练习),帮助学生体会正确的持球和出手用力方向。

(3)双手持球或传球时,肘关节外张。

纠正方法:

教师首先讲清双手持球手型,说明肘关节外张是四指向上,手腕、手指过渡紧张所造成的。要求手腕、手指放松,肘关节自然下垂,可组织学生多做些模仿练习,帮助体会正确的动作。

(4)双手传球时用力不一致,传出的球侧旋,两手有交叉动作。

纠正方法:

可先采用两人一组做双手持球或不持球的传球模仿性练习,体会传球动作的连贯性和上肢下肢动作配合的协调性;然后采用两人一组(由慢到快,由近到远的)传球练习,或者采用持球对墙练习传球方法,体会出手动作和上下肢协调配合。特别要注意两手同时翻腕和拨指的动作。

(5)单手传球时臂肘外展,形成推铅球式传球和甩球。

纠正方法:

教师重复讲解,示范单手传球动作。可采用徒手模仿传球动作的练习,体会蹬地、转体、挥臂、甩腕的协调动作。或者采用两人一组一球相对传球动作练习,体会正确的动作。然后拉大传球的距离,提高传球技术运用能力。

(6)反弹传球时,用前臂甩球,球的击地点不准,全身动作配合不协调。

纠正方法:

教师要进一步讲解示范反弹传球的要点,可组织学生反复做平传球的练习。还可采用两人传球一人防守的练习,体会球的击地反弹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反弹传球动作技术。

(7)行进间传接球时,手与脚步动作配合不协调,腾空过高。

纠正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讲解示范行进间传接球和手脚配合的方法,强调传接球时不要向上跳,要正常向前跑动,可采用在慢速中先传,接固定球的练习,然后再进行跑动中传接球的练习,使学生体会正确的动作,逐渐增加练习的准确程度,提高练习的速度和学生的运用能力。传接球技术教学与训练建议

(1)在传接球技术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正确认识传接球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启发教育学生树立对传接球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主动配合的意识和习惯。

(2)传、接球教学步骤应从原地开始,掌握动作规范,在掌握动作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移动传、接球教学;再进行与其它技术相结合的练习;最后再进行有防守情况的练习,提高学生在实战中运用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先教传平直球,再教传折线球,最后教传高吊球。并以三种传球路线交替进行练习,促使传接球手法的正确形成。

(4)在传、接球教学中,要重视传接球技术教学,传球要求及时、快速、隐蔽、准确;接球要求积极、认真、主动迎球。形成正确的接球手法,养成接球结束就是传球或其它进攻动作的开始的习惯。

(5)在传、接球教学中,着重加强对学生手腕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的练习,提高控制球的能力,应组织弱手传、接球技术练习,发展提高弱手传接球技术,以适应篮球比赛的需要。

(6)在传、接球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完成的技术动作应及时作出评定,肯定优点,指出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并及时采取纠正错误动作的辅助性练习和练习方法。

(7)在传、接球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其它技术相结合的练习,要求方法手段形式多样。同时可采用竞赛性,游戏性的练习,提高学生传接球技术的运用能力。

篇2:传接球技术新发展

摘要:磨削是指用磨料或磨具去除材料的加工工艺方法,磨削加工的发展趋势正朝着采用超硬磨料、磨具,高速、高效、高精度磨削工艺及柔性复合磨削、绿色生态磨削方向发展。为适应现代工业技术和高性能科技产品对机械零件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与完整性、加工效率和批量化质量稳定性的要求,近年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磨削加工技术,其中以超高砂轮线速度和超硬磨料砂轮为主要技术特征的超高速外圆磨削、高效深切磨削、快速点磨削技术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我们也需要了解超高速磨削加工的机理及超高速磨削的优越性,把握高速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为适应现代工业技术和高性能科技产品对机械零件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与完整性、加工效率和批量化质量稳定性的要求,近年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磨削加工技术,其中以超高砂轮线速度为主要技术特征的超高速外圆磨削、高效深切磨削、快速点磨削技术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关键词:先进磨削 超高速磨削 发展方向 关键技术 正文:

超高速磨削是近年迅猛发展的一项先进制造技术,被誉为现代磨削技术的最高峰。日本先端技术研究学会把超高速加工列为五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将超高速磨削技术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东北大学自上世纪80 年始一直跟踪高速/超高速磨削技术发展,并对超高速磨削机理、机床设备及其关键技术等开展了连续性的研究,建造了我国第一台额定功率55kw、最高砂轮线速度达250m/s 的超高速试验磨床,进行了超高速大功率磨床动静压主轴系统研究、电镀CBN 超高速砂轮设计与制造、超高速磨削成屑机理及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超高速磨削热传递机制和温度场研究、高速钢等材料的高效深磨研究、超高速单颗磨粒CBN 磨削试验研究、超高速磨削砂轮表面气流场和磨削摩擦系数的研究等,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高速磨削技术特点:

超高速磨削之所以应用这么广泛,与它特有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磨削效率高。超高速磨削时,单位时间内通过磨削区的磨粒数增多,如保持每颗磨粒的切深与普通磨削一样,其切入进给量可以大大增加,金属去除率 得到提高,磨削效率大幅度提高。

加工精度高。在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超高速磨削的磨屑厚度更薄,在磨削效率不变时,法向磨削力随磨削速度的增大而大幅度减小,继而减小磨削过程中的变形,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可以得到高质量、小粗糙度值的工件表面。砂轮耐用度大幅提高,有利于实现磨削加工自动化。超高速磨削时,单颗磨粒的切削力较小,使每颗磨粒的可切削时间相对延长。

可磨削难加工材料。超高速磨削可实现硬脆 材料的延性域磨削,使陶瓷材料的磨削加工成为了现实,并且能够获得极好的磨削表面质量和极高的磨削效率。大幅度提高磨削效率,设备使用台数少。磨削力小、磨削温度低、加工表面完整性好。砂轮使用寿命长,有助于实现磨削加工的自动化。实现对难加工材料的磨削加工。

超高速磨削不仅可对硬脆材料实行延性域磨削,而且对钦合金、镍基耐热合金、高温合金、铝及铝合金等高塑性的材料也可获得良好的磨削效果。超高速磨削纯铝的实验表明,当磨削速度超过200m /s时,工件表面硬化程度和表面粗糙度值开始减小,表面完整性得到改善。因为加载速度提高使得塑性应变点后移,增加了材料在弹性小变形阶段被去除的机率。因此塑性材料静态应力波速是实现“脆性”加工的临界点。

超高速磨削关键技术: 超高速磨削砂轮

超高速磨削砂轮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高动平衡精度和机械强度、高刚度和良好的导热性等。以此来实现高性能加工。主轴系统

超高速磨床的主轴最高转速在10000r / mm 以上,传递的磨削功率常为几十千瓦,故要求其主轴系统刚性好、回转精度高、温升小、空转功耗低。近年来,超高速磨床越来越多地使用电主轴。

超高速回转的砂轮动不平衡引起的振动会严重影响主轴系统的工作性能和磨削质量。除了砂轮和主轴系统预先要进行严格的动平衡外,还应当在磨削的过程中实施在线自动平衡。砂轮自动平衡系统一般由电子传感及控制系统和平衡头组成。在高速及超高速磨床上常用的在线动平衡系统主要有液体式、气体式及机械式三种。砂轮在线动平衡装置是高速磨床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高速磨床上均采用了自动平衡系统。砂轮修整技术

超硬磨料砂轮的修整特别是在线修整迄今仍是研究的热点。电解修整(ELlD)法适合金属结合剂超硬磨料砂轮的在线修整,激光修整法不仅便于修整树脂或金属结合剂超硬磨料砂轮,而且热影响区小、砂轮修整损耗小和易于实现自动化,修整效率也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对CBN 砂轮的修整广泛采用接触在线修整法,借助传感系统控制砂轮和修整工具的接触,然后通过进给系统进行微米级进给,得到理想的砂轮形貌,从而保证了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的要求。磨削液供给系统

超高速磨削中,由于砂轮极高速旋转形成的气流屏障阻碍了磨削液有效地进人磨削区,使接触区高温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工件易出现烧伤,严重影响零件的表面完整性和机械物理性能。因此,磨削液供给系统对提高和改善工件质量、减少砂轮磨损至关重要。超高速磨削常用的冷却液注人方法有高压喷射法,空气挡板辅助截断气流法,气体内冷却法,径向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法等。为提高供液效果,应对供液系统参数包括供液压力、流量、磨削液喷注位置、喷嘴结构及尺寸等进行优化设计,此外系统还需配有高效率油气分离和吸排风单元。超高速磨削进给系统

目前数控机床进给系统主要采用滚珠丝杠传动。随着高速超高速加工技术的发展,国内外都采用了直线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技术。使用高动态性能的直线电机结合数字控制技术,避免了传统的滚珠丝杠传动中的反向间隙、弹性变形、磨擦磨损和刚度不足等缺陷,可获得高精度的高速移动并具有极好的稳定性。结语:

篇3:音频技术的新发展

会议系统根据各行各业不同的使用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例如:目前,会议系统中增加了很多智能控制系统,并可根据逻辑关系进行联动编程,达到智能控制、一键切换。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语音技术已在各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控制系统直接由语音来控制,更加方便、简单、快速,从而可实现自适应语控智能会议系统。如今,“自适应语控智能会议系统”第一个样板将在科大讯飞公司建成,其凭借领先的会议系统设计理念和一站式解决方案得到业界关注。

本期以“音频技术的新发展”为主题,介绍了“自适应语控智能会议系统”的研究,先进的声音控制和传输技术、精品产品及改造效果良好的工程项目,如:SSA音频功率放大新技术、智能语音技术、数字网络技术及超薄平板阵列音箱等,旨在为智能会议室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由此还可以看到会议系统业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4:弹壳技术新发展

枪弹革命历程:从纸弹壳枪弹到聚合物弹壳枪弹

早期,枪械装填火药是直接用长颈的药瓶或药罐子往枪管里倒,装好火药以后,再往枪管里装填发射的弹头。这种方法费时、繁琐,而且装药不准确。后来,枪弹演化成将火药和弹头包装为一体的纸弹壳枪弹,但这时仍然没有把点火装置加入进去。

直到金属弹壳的出现,才把这几部分设计组合到一起,可以说是枪弹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后,在1800年代中期,先是枪弹采用铜弹壳,稍后又不断推出了一些新的枪弹装填方式、点火技术,其中包括针刺发火式枪弹、边缘发火式枪弹,最终发展成为今天普遍使用的中心发火枪弹。

进入20世纪,枪弹虽然有过几次试验型的变革,但在商业或军事领域,批量生产的枪弹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建树。其中最有趣、也最前卫的一项枪弹设计,就是在1950年代末由美国、法国等国家为步枪和手枪设计的火箭枪弹,即用步枪和手枪像发射普通枪弹一样发射的一种小型火箭。这些火箭枪弹又以美国MBA公司的13mm口径火箭枪弹最为成功,其他口径的也有小批量生产。这种火箭枪弹采用旋转喷气式飞行稳定方式,弹底打有几个喷气斜孔,靠斜向喷气使枪弹获得飞行动力及飞行稳定性。火箭枪弹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能量的利用比普通枪弹更合理;与同口径身管武器相比后坐力较小;由于武器身管承受的压力更小,所以身管壁可以很薄;不需要抛壳机构和膛线等。然而,火箭枪弹的缺点也很突出:枪弹初速低,射击精度差,侵彻力杀伤力差,后喷火焰大以及生产成本高等,尤其是射击精度和制造成本问题是其致命的缺点。因此,曾有人试图将火箭枪弹推广到各科步兵身管武器上,但最终获未成功。

无壳枪弹是又一项革命性的并经过了大规模试验的枪弹设计。正如其名,这种枪弹没有弹壳,用发射药制成的“弹壳”和点火系统几乎都用作弹头的发射,弹头初速较高,且无需抽、抛壳机构。很多国家对此都有研究,迄今为止,最有名的是德国的4.7×21mm无壳弹武器系统,该武器系统于1978年参加北约试验,是由德国HK公司和狄那米特-诺贝尔公司共同努力完成的。4.7×21mm无壳弹最大的优点是减轻了枪弹质量,由此可以增加携弹量,点射精度高,在600m距离上还能击穿头盔,经过部队试用普遍获得了好评。其技术性能和武器结构摆脱了传统步枪的技术水平和局限性,这是无论采用哪一种小口径步枪都无法比拟的,它的研制成功具有革命性意义。当然,由于其生产成本和装备费用太高等原因,并未在商业或军事领域广泛应用。

进入1990年代,NATEC弹药公司(当时称为Amtech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纳比侯赛尼博士,提出了用高压聚合物作枪弹弹壳的设想,并争取到居于世界聚合物生产领域领先地位的杜邦公司的支持。经过侯赛尼博士和各位聚合物工程师的种种努力,NATEC弹药公司的PCA型弹药诞生了,PCA弹药即聚合物弹壳弹药。

PCA枪弹四大特性

NATEC公司的PCA技术最先用在0.223英寸(5.56mm)雷明顿弹上,随后,其他一些口径枪弹也有采用,包括0.308英寸温彻斯特弹和0.50英寸勃朗宁机枪弹等。这些新枪弹仍采用制式弹头、底火和发射药等,只是弹壳采用聚合物材料。聚合物弹壳采用注塑成型加工,然后再与黄铜弹壳底座冷加工成型。PCA弹药的核心是独特的工艺方法,包括采用嵌入式注塑成型将弹头装入聚合物弹壳体,使弹壳口部自动密封,不必再用金属弹壳普遍采用的紧口和涂外口工艺,就可以确保枪弹防水防潮。

聚合物弹壳枪弹较传统的黄铜弹壳枪弹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最显著的便是枪弹质量减小了。与传统的弹头质量为3.6g的黄铜弹壳枪弹相比,PCA弹全弹质量减小了几乎31%。

PCA弹吸引人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以弹壳的颜色标识枪弹的类型,一眼就可以清晰地判别弹匣里装的是什么弹——PCA弹的整个弹壳都是着色的,比制式弹仅在小小的弹头尖上作色标更容易识别。以5.56mm口径枪弹为例,目前的PCA弹色标标识如下:

红色,弹头质量3.6g的曳光弹;

白色,弹头质量3.6g和弹头质量4.0g的全金属被甲船形弹尾弹头弹(FMJBT);

蓝色,弹头质量3.6g的空弹尖弹头船形弹尾弹(HPBT);

绿色,弹头质量3.6g的西拉玛彻金弹(Sierra Blitz King);

棕褐色,弹头质量3.6g的全金属被甲弹(FMJ);

黑色,弹头质量4.5g的西拉玛彻金弹(Sierra Match King);

灰色,弹头质量3.6g的尖头软尖弹头弹(PSP)。

PCA弹的第三大优势表现在塑料弹壳热绝缘性好。使用传统的黄铜弹壳枪弹进行连发发射时,射手可以感觉到抛出的弹壳热量,而NATEC PCA弹则没有这个问题。由于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热绝缘性能,弹壳很难吸收热量。同时,正是由于塑料的热绝缘性,解决了枪弹的自燃问题。连发发射后,在枪机闭锁状态下,当传统的黄铜弹壳枪弹留在弹膛中时,可能会由于弹膛过热而引燃发射药或底火药使枪弹自燃。比如M16连续发射180发后就有可能产生枪弹自燃,而使用PCA弹以再高的射速持续发射也不会出现枪弹自燃问题。

PCA弹的第四个突出特点是在发射时仍能保持弹壳自身的形状,不会像金属弹壳那样膨胀而与弹膛紧密贴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轻松地将PCA弹壳抽出弹膛,极大地减轻了对弹膛的磨损和冲击。

NATEC公司和美国陆军对这种弹药在膛内温度超过400℃的状态下进行测试,虽然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长时间保留PCA弹,会使弹壳逐步失去刚性,但并未出现枪弹自燃或与黄铜弹壳底部脱开的现象,在试验中,一直可以正常地退壳。

PCA枪弹靶场试验

除了上述在膛内温度超过400℃的状态下进行测试外,厂家还在寒冷的天气环境中,对PCA弹作了低温环境试验。试验选了45.56mm口径的枪:M16、STAG15L、鲁格米尼14和罗宾逊M96远征步枪。首先做一般功能试验,4支枪都没有出现任何故障。每支枪先发射几发弹头质量3. 6g的黄铜弹壳枪弹,随后立即发射同样数量的PCA弹。由于后坐力不同,每支枪的弹壳抛出距离不

同,黄铜弹壳明显地比PCA弹远得多。在弹匣中分别装有这两种枪弹的时候,射手们会立即感觉到质量的明显变化。

在功能试验完成以后,每支枪都采用缺口式照门在45.7m和91.4m射程,对同样标准的人像靶射击,用两种枪弹作分组对比试验。弹头质量为3.6g的PCA枪弹,用406mm长的枪管发射平均初速为892m/s,用292mm长的枪管发射平均初速为785m/s;诺林公司(norinco)的3.6g全金属被甲弹头的黄铜弹壳枪弹,用406mm长的枪管发射平均初速为947m/s,用292mm长的枪管发射平均初速为826m/s。也就是说两种枪弹的初速比较相近。另外,PCA枪弹初速的高低差为14.3m/s,诺林公司枪弹初速的高低差为15.5m/s,两种枪弹的初速一致性也非常相近。

那么聚合物弹壳枪弹连发发射会怎么样呢?试验采用两个装满20发PCA枪弹的弹匣,以M16步枪作连发发射试验。第一个弹匣先在“单发”位置射击两发,然后在“连发”位置以3~4发点射发射完剩下的枪弹,没有出现问题。插入第二个弹匣,连发发射,射完20发弹为止,仍然没有故障出现。

然后利用定时器和计时器测试射速,诺林公司的黄铜弹壳枪弹平均射速1001发/分,NATEC公司的PCA枪弹平均射速877发/分,平均射速相差124发/分。此次试验中再一次看出,单发发射时,PCA枪弹的弹壳抛出距离几乎只有黄铜弹壳的一半,后坐速度明显降低。

此后,又使用MGI降速缓冲垫测试两种枪弹。在测试结果中,诺林公司的枪弹平均射速776发/分,NATEC公司的PCA枪弹平均射速733发/分。枪上采用MGI降速缓冲垫以后,射速虽然都比原来降低了,但没有影响机构可靠性。诺林公司的枪弹射速每分钟降低了225发/分,NATEC公司的枪弹射速降低了144发/分。未加降速缓冲垫时,两弹的平均射速相差124发/发,而加装后两者的平均射速差只有43发/发并且感觉到使用两种枪弹的武器后坐力和枪口跳动都明显减小。在连发发射中,不管多长的点射长度都没有发生任何故障。

在这次试验中,虽然没有故障的记录,但在低温试验几个小时以后,用罗宾逊M96步枪射击NATEC公司的枪弹曾经出现过抛壳故障,经分析认为,是M96步枪在使用前涂有过重的润滑油造成的,由于温度很低,机构动作比在常温下减慢,从而降低了机构动作的可靠性。

PCA枪弹不能用于任何开槽弹膛的武器!

枪弹发射后,弹壳因变形而贴紧弹膛,造成抽壳不利。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武器在弹膛内开槽,避免弹壳过于贴紧弹膛。而NATEC公司对使用其PCA枪弹的客户这样有一句警言:PCA枪弹不能用于任何开槽弹膛的武器!这并不是一句不关痛痒的警告,而是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假如不小心偶然使用了开槽弹膛的武器发射PCA枪弹,很可能会发生抽壳故障或其他问题。这个警言提出以后,反而引起很多人对开槽弹膛的兴趣,有些人甚至想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问题。他们选择了维克特武器公司的V53作为试验武器,向弹膛里装了一发PCA枪弹然后射击,结果铸成了大错!在枪机后坐时,黄铜的弹壳底座飞了出来。检查时发现,失去弹壳底座的聚合物弹壳留在弹膛里并形成了多条深深的沟槽,简直是一个“成型加工”!初步认为,这种断壳不是抽壳造成的。取出留在弹膛里的聚合物弹壳后,又给武器换上了一个装有5.56×45mmFMJ制式黄铜弹壳枪弹的新弹匣,准备装弹进膛,猛拉枪机向后、松开,这时,只听“喀”的一声,枪机撞击枪弹后停了下来。仔细检查发现,有一些不容易看到的微小残留聚合物粘在弹膛里,限制了枪弹进膛和枪机复进到位,这些聚合物残渣主要是在弹膛的开槽里形成的,看来开槽弹膛武器确实不能使用PCA弹。

比传统弹壳枪弹更具优势

在常规环境试验中以及在冰点以下环境执行任务,PCA弹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单发和连发发射时,状态均良好。在与弹头质量相同的传统黄铜弹壳枪弹分组比较中弹道基本一致。PCA枪弹较轻的质量是一个巨大的优势。通过聚合物表面的颜色,在任何条件下可以快速辨别弹种是其又一优势。还有一个更加称道的因素,就是这款新枪弹得到了射击爱好者的一致认可,因为该弹的价格十分具有吸引力。

篇5:技术变革与电影文化企业新发展

技术变革与电影文化企业新发展

众所周知,长春电影制片厂曾经为中国电影百年历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曾经令长春乃至全国观众骄傲的电影摇篮,却在中国电影整体日益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遭遇到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和尴尬.

作 者:王爽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刊 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年,卷(期):“”(21)分类号:F7关键词:

篇6:对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发展分析论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星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天线技术的进步,卫星通信以其通信容量大、覆盖范围广以及组网方便迅速等多种优势成为建立全球个人通信必不可少的关键。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通过对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发展进行分析并阐述。

1 卫星通信的定义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以及经该卫星连通的地球站这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目前全球卫星系统中最常用的形体就是静止通信卫星,这种卫星是通过把通信卫星发射到赤道上空35860km的高度上,使卫星的运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保持一致,同时使卫星的运转周期能够与地球的自转时间相等,这样就可以保持同步运行的状态。卫星通信系统还可以说成是把卫星作为信号的中继站来接收并转发多个地面站间的微波信号的通信系统。用户端、地面端以及卫星端三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卫星通信系统。这三者中,卫星端在微波通信的传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充当中转站,主要包括卫星母体的卫星星体以及星载设备在空中所接收到的来自地面站的电磁波,通过放大再发送到另外一个地面站。因此人们通过连接网络的用户端从地面站传送出入卫星系统的微波信号,从而形成了一种宽泛而且复杂的通信链接。除此之外,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也是非常广的,我们在卫星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何地点都可以顺利进行通信,而且还不会因为距离的远近而影响通信信号。其中卫星通信的电磁波主要是在大气层以外的区域内进行传播,因为微波传递的性质比较稳定,也就使得卫星通信的通信质量非常好,而且工作频带宽。尽管在大气层内部传播的电波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还是可以保持信号的稳定和通信的可靠性。但是我们需要十分注意的是,在卫星运行到高空轨道上进行双向传输时,其传递速率就会推迟到秒级,因此电磁波的精确度就会下降。比较明显的体现方式是,我们在进行语音通话时会出现明显的中断现象。因为卫星在高空上的位置是按照已经预定好的轨迹运行的,所以,卫星一直处在运动状态。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线路连接都采用无线链路,由于系统内容复杂而不好操作。

2 卫星通信的优点

卫星通信的优点是非常多的,主要有:①通信容量大,传输频带宽。卫星通信有非常宽的频率范围,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1~10kMHZ的微波波段,能够实现在两点间提供几百甚至几千上万条的话路,提供每秒几十兆比特甚至高达每秒一百多兆比特的中高速数据通道,还可以传输好几路电视。②电波覆盖面积大,能够实现多址通信。在卫星波束覆盖区内的通信距离一般最远为18000km,在覆盖区内的用户都能够通过通信卫星实现多址联接,进行即时通信。③通信质量高而且稳定性好。主要因为卫星链路大部分都是在大气层以下的宇宙空间,属于恒参信道,传输损耗小而且电波传播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受到通信两点间的各种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发生核爆甚至磁暴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正常的通信,这就是它运用广泛的一个重要因素。

3 通信卫星的新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前进的,目前,从通信卫星的发展情况来看,静止卫星通信系统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同时各种轨道上的中、小卫星也在不断地发展。卫星资源的使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同时还促进了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发展,还能够与地面网络进行有机地融合。技术革新主要有卫星的有效载荷技术。通信卫星的有效载荷是天线和转发器。卫星通信空间段的主力仍然是微、小卫星,因为它们的主要优势就是单颗星座或者是卫星在运作时都有非常强的灵活性。而且这种卫星的生产周期是非常快的,一般从设计到最终发射只需半年到一年。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的费用,一般中小规模的运营商都是有支付能力的。不仅如此,这些卫星还可以执行各种任务,有非常多的功能。因此卫星有效载荷是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关键技术[1],把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技术运用到微小卫星载荷中,是比较有效的一个办法。SDR体系结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灵活性。它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可以支持类似桥接以及组播和路由选择的多信道互操作性。第二,支持第三方应用开发。主要表现方式是不需要软件的升级就可以开通各种新的业务。第三,消耗少。在经济上可以接受所引进的工业计算机的软硬件产品以及组件标准等。第四,功能强大。其模块化设计以及扩展性和可伸缩性都能够保证在超过规定的工作时间后还可以进行工作。第五,支持新的应用安装。它所具有的可编程性使其能够支持配置、重新编程以及控制和实现新应用的安装操作。因此,从SDR的结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在物理层的所有功能基本上都是借助软件进行的,也可以说,无线电是通过软件可重构平台来实现的,并且可以支持各种信号波形和功能。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重构是实现SDR的一个关键部件,可重构的特点就是通过利用相同的硬件来加载不同的应用软件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而且各个系统的软件也可以存储在寄存器中,实现同时运作。这种软件的更新费用也不是很高,可确保卫星系统正常运行。

4 利用SDR大型通信卫星的有效载荷设计

SDR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使无线电系统变得更加灵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无线设备都适用,所以我们应该有所改变,开发新的技术。当SDR系统处于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状态时,通信卫星信号的处理都是在中频上进行处理的,这会加快信号的传输速度,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大量投入人力和物力,使SDR系统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5 结束语

上一篇:池北区环保局2011年宣传工作计划下一篇:学好法用好权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