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之歌》音乐教案

2024-05-07

《当代中国之歌》音乐教案(共9篇)

篇1:《当代中国之歌》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一、感受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时代精神,并用歌声表现之。

二、合唱时做到二部和声既独立又和谐

教学重点:

用多层次,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表现歌曲中精神气质。

教学难点:

二部合唱独立、和谐、均衡。

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三、复习乐理知识

四、授新课

1、导言:利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改革开放后家乡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化。

2、结合学生的谈话,播放课件《家乡多么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学生受感染说感受。、

4、聆听《当代中国之歌》,让学生说出歌曲的风格――进行曲

5、学生画旋律线体会歌曲的情绪――抒情、激昂、欢快、悲伤

6、分声部视唱旋律,加强#G的音准练习。

7、教师一个声部,学生一个声部,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8、填词演唱,注意气息的控制,把握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五、板书

 

篇2:《当代中国之歌》音乐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将进行两首音乐的教学,其中《我的中国心》为演唱,《七子之歌》为欣赏。《我的中国心》: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1980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问题谈判之际,由黄沾作词,王福龄作曲创作了此歌曲。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此曲情绪激昂、节奏铿锵有力,充满爱国情怀。曲目中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游子直抒胸臆的语气切入,把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表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七子之歌》:带重复的主副歌形式的单二部曲式。1925年,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等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此诗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70多年后,《七子之歌·澳门》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李海鹰谱成歌曲,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广为传唱,令每一个憧憬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中华儿女激情难抑。此曲情绪激动、真切,以拟人的形式,用孩子的口吻自诉惨痛的遭遇,深刻抒发了全国人民渴望统一的期盼。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我的中国心》,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2、欣赏《七子之歌-澳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歌曲蕴含的意义,借歌曲演唱抒发爱国情怀。

4、积极参与课堂音乐创编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启发、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创作时深厚的历史背景。

3、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音乐创编活动。

四、教学方法:视唱法、视听法、讨论法、对比法、讲解法。

五、教学工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同学们,今年9月3日阅兵仪式看了吗?有什么感觉?(激动、自豪等)

老师:那么大家之所以会有这些感受,都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感觉非常的自豪。其实大家心中这种感情就是爱国情怀的一种表现。那么大家平时还有怎样的方式表达爱国呢?

(唱歌、合唱比赛、爱家、注意素质等)

表达爱国的方式还有很多种,今天我们要学习到的两首歌曲就是歌曲作者的方式。

2、引入新课,感知歌曲,熟悉旋律:

A、欣赏教师演唱(或音频),提出问题: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3、歌曲学习,表达感情:

A、先用U等元音哼唱旋律。(让学生熟悉歌曲主旋律);提示学生反复记号的使用方法。B、分析歌曲:歌曲分为几部分?歌曲是几拍子?拍子的强弱?指挥手法?;

C、视唱歌谱,解决难点。如:高潮在哪里,哪些节奏型需要特别注意(第三排第一小节到第二小节后半拍节奏型加附点),控制高音部分的音准等。请学生上台指挥领唱。D、感受歌曲的旋律线的走向,以及强弱力度,手抬高强、手放下来弱;

E、学唱歌词:带感情读一遍歌词(要求:轻声读),解读歌词的含义(其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中国代表性的象征物)。然后填入歌词演唱。(注意控制音的强弱); F、课程归纳,让学生能参与创编,升华情感。教师带领学生表演歌曲。

G、问学生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欣赏《七子之歌-澳门》,体会与《我的中国心》曲目的异同。

篇3:《当代中国之歌》音乐教案

一、中国网络音乐原创歌曲发展的概况

网络音乐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传播和交易的电子化音乐, 包括网站背景音乐、网络邮件音乐、网上点播音乐、FLASH动画音乐、贺卡音乐、网络游戏音乐、网络广告音乐、手机下载铃音及网络歌曲等。根据其创新度的不同, 可分为三大类型, 即原创歌曲、翻唱歌曲和改唱歌曲。其中, 原创歌曲是网友自己作词作曲、自己演唱, 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全新的歌曲艺术形式,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这同传统歌曲依托唱片制作公司有着根本的区别。

我国的网络音乐原创歌曲起步于上世纪末期, 一两年后便形成大器。2001年8月, 雪村在网络上发表《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一曲走红, 被公认为开辟了我国网络原创歌曲的新时代, 成为中国网络歌曲发展的里程碑。

广大乐迷们纷纷仿效, 一时间, 一大批网络歌曲特别是一批网络原创歌曲纷纷登场, 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丁香花》、《猪之歌》、《香飘飘》等。据雅虎中国的热门金曲排行榜, 2004年12月23日的《老鼠爱大米》MP3搜索量为18.97万人次, 上榜64天的累计指数为1013.45万人次, 到2005年5月14日, 用百度搜索《老鼠爱大米》MP3, 音乐下载链接4320个, 相关网页约3400000个。网络歌曲带来的商机也“钱”景无限, 一片光明。最新资料显示, 我国2006年网络歌曲点击率超过1000亿次, 下载量突破100亿大关, 直接为商家创造出36亿人民币的经营额。知名门户网站TOM2006年第二季度来自网络歌曲的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这一切, 显示出以原创歌曲为主体的网络音乐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位。

二、中国网络音乐原创歌曲的艺术风格和传播特征

无容置疑, 网络音乐原创歌曲是歌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后起之秀, 同传统歌曲相比,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其一, 网络音乐原创歌曲极具平民化特征。

首先, 从网络音乐原创歌曲的来源看, 其创作者一般都非专业音乐工作者, 而是网络音乐爱好者, 常常兼创作和演唱于一身, 如人气颇高的网络歌手唐磊、杨臣刚、香香、陈旭、东来东往、庞龙、段思思等。他们的身份、形象、声音和作品同专业艺术家相比, 更符合普通民众的审美标准, 更接近大众的口味。他们的作品中, 随处都表现出清新质朴的风格, 闪烁着普通人性的光芒, 让人们看到了现实的、真实的、具体的音乐人。其次, 从制作手段上看。网络音乐原创歌曲制作技术简单, 成本低廉。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和简单的配套设备, 无须更多花费, 就可取得与专业制作相差无几的录音效果。并且作品上传没有门槛, 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 想唱就唱, 想传就传。第三, 从网络音乐原创歌曲的创作动机看, 网络歌曲大多是年轻人的一种消遣性的自发行为, 没有任何功利色彩。这种自由创作的环境, 给网络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自主空间, 使作者的真实感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彰现着平实自然的生活观。而这些思想、内容和美学特征在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中是不可能得到重视和反映的。如郝雨的《大学自习室》, 就以非常戏谑的语言描写了上自习课时遇到的种种烦恼, 浸透着一个当代大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而《东北特产不是黑社会》、《芙蓉姐夫》和《留学垃圾》等作品, 也都是用大胆辛辣的手法来反映最普通民众的生活, 记录出底层社会的斑斓世界。最后, 从网络音乐原创歌曲的表现手法上看, 这些网络歌曲旋律琅琅上口、结构简洁短小、曲风清新俏皮, 一反传统歌曲的的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呤, 表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如描写年轻人情感生活的《丁香花》、《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白狐》等歌曲, 都是歌词短小悍, 旋律流畅动听, 表达直白热烈,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传唱性。

其二, 网络音乐原创歌曲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网络音乐原创歌曲则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的受众庞大、多向互动、平等参与的交流平台, 将广大听众纳入歌曲的传播、流行乃至反馈和评价的过程中, 参与歌曲的流传过程, 使歌曲的传播和反馈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在网络交流的平台上, 作为原创歌曲的受众, 广大听众在接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不再是被动地欣赏和思考的单纯接受者, 他们可以主动地参与, 积极地参加讨论, 发表看法, 同作者和其他歌迷及时乃至面对面的交流, 对作品评头品足, 褒贬得失;而歌曲作者也不再仅仅是作品的施与者, 他可以及时快速地同时听取广大听众的反馈和意见, 接受他们的评判, 甚至可以接纳他们参与作品的创作和修改。特别是, 作为极度关注时尚资讯的网站, 他们也敏感地看到了网络音乐原创歌曲带来的巨大吸引力和商机, 为聚集人气, 吸引投资商, 他们招募大量的网络音乐人, 来网上发行和推广他们制作的音乐和歌曲, 并为歌曲创作者和听众提供直接的交流方式。各大网站纷纷设立网络音乐排行榜、网络歌手大赛, 极力营造线上线下相互呼应、作者与歌迷直接对话的氛围, 极大地推动了网络音乐原创歌曲创作和传播的互动过程。

其三, 网络音乐原创歌曲传播的爆炸性

传播的快速度是网络音乐原创歌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目前, 音乐艺术的传播方式主要依赖下列几种传播媒介:电台、电视台、网络、平面及剧院, 其中, 网络是速度最快、效果最佳、成本最廉的传播平台, 其传播手段也最为现代和时尚。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高效和不受束缚, 因此, 网络歌曲信息传播也必然速度越来越快、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交流越来越方便、互动越来越频繁。受人喜爱的网络歌曲在网上一经出现, 只要随意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曲名或歌手名字, 就会搜到数千条链接;另一方面, 数以万计的BBS、BLOG也都转载、链接这些歌曲。这样一来, 上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属的中国政府网, 下到个人网站和博客, 无不连接着网络音乐, 成为网络音乐原创歌曲的传播通道, 一些受人喜爱的网络原创歌曲一经出现, 就会在极短似的时间以爆炸的方式迅速传遍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网络歌曲《两只蝴蝶》、《丁香花》、《猪之歌》、《老鼠爱大米》、《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芙蓉姐夫》等, 都是在其诞生不久迅疾风行大地, 唱遍全国。

三、网络音乐原创歌曲对传统音乐的冲击和带来的机遇

网络音乐特别是其原创歌曲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歌曲传播的格局和规范, 突破了传统歌曲狭窄的生存空间, 对表演舞台、唱片公司、电视、电影及广播等传统音乐媒介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 网络歌曲投资少, 市场空间大, 较其它形式的歌曲艺术更加大众化, 因而, 它在为歌曲艺术开辟一种崭新的创作模式、成就一种全新的文化市场的同时, 也必然夺走传统歌曲的部分听众, 动摇传统歌曲艺术的垄断地位, 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势, 这对传统歌曲艺术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其二, 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歌曲的存贮、传播和欣赏方式, 彻底颠覆了获取音乐的传统模式。长期以来, 传统歌曲一直依靠特定舞台空间的演唱、纸质媒体的印刷和唱片及光碟的制作来进行存贮和传播, 它必须依靠人脑的记忆或借助笨重的专用设备, 其烦琐和单调是显而易见的。而网络歌曲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 它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将歌曲的存贮和传播数字化, 人们只要在电脑前戴上耳机, 轻点鼠标, 就可以欣赏到自己喜爱的歌曲。特别是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巨大存贮空间和传播通道, 以及它的多向互动功能, 网络歌曲在向受者提供听觉享受的同时, 还能通过传输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信息, 向受者提供空前丰富的视觉资源, 满足歌迷的多项美学需求和感官享受, 歌迷还能够从巨大的电子歌曲库中选择歌曲、试听歌曲, 并且可以将其复制到手机、CD、MP3、随身听等载体或电脑硬盘当中保存, 以随时轻松和方便的享用。其三, 它调整和改变了传统音乐产业的经济结构, 打乱并重新分解原有各种歌曲艺术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 造成歌曲制作、演唱和传播等相关行业利益的再分配。网络歌曲不仅供听众欣赏和评判, 而且向网民提供有偿收听和收费下载等业务, 将歌曲的欣赏和传播同经济利益分配相联系, 这势必夺走传统歌曲艺术的部分市场份额, 成为传统歌曲视听市场的有力竞争对手。近几年来, 网络歌曲的下载量不断攀升, 创造的市场效益数以亿计, 其对传统歌曲市场份额的瓜分和夺取不言而喻。

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网络音乐原创歌曲的出现, 也大大扩展了传统歌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传统歌曲艺术的革新和飞跃创造了条件。在传统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模式下, 由于受机制的制约和缺乏交流平台, 歌曲的创作和制作之间一直没有形成真正的沟通链条, 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交流, 唱片制作公司常常为找不到一首好歌而苦恼, 而一个普通人想成为让大众认可的歌手, 步入职业音乐圈, 更是难上加难。而在网络条件下, 一首原创的歌曲从主题策划、词曲写作、歌手演唱到网上发布, 逾越了所有的鸿沟和障碍, 开放了整个的制作和传播过程, 这不仅让网络歌手和普通歌迷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选择, 同时, 也为唱片公司了解和接纳新的歌手提供了可能。一大批网络歌手在互联网上走红之后, 得到了唱片公司的认可和青睐, 唱片公司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双方顺利合作, 出版专辑, 实现双赢。如著名网络歌手刀郎、香香、庞龙、刘嘉亮、杨臣刚等, 在网上成名之后, 都纷纷同唱片公司签约, 出版专辑, 双方都赚得钵满盆丰, 香香甚至登上福布斯中国富人榜, 收入榜排名位居40。此外,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歌曲的传播和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网络并不拒绝传统歌曲艺术, 专业歌手和唱片公司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体发布、宣传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也可以通过网上收听和下载销售自己的作品, 使自己的宣传和销售渠道在传统模式之外再增加一条重要途径。这对他们来说, 无疑大大扩展了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增强了同其他音乐艺术竞争的实力。

摘要:近年, 网络音乐原创歌曲借助现代网络媒体和技术以爆炸的速度传播开来。同传统歌曲相比网络音乐原创歌曲艺术风格和传播途径都有自身特点, 并对传统歌曲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其发展现状、传播特征, 指出其对当代中国音乐和社会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网络歌曲,网络音乐,网络媒体,原创歌曲

参考文献

[1]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科学出版社》, 2001, 9.

[2]第二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大会论文[C].《中音网》, 2002, 11.

篇4:《当代中国之歌》音乐教案

2012年10月11日,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后一周来,莫言图书以“整卡车”方式热销;而在莫言获奖之前,即便是国外博彩如火如荼之际,国内市场反馈的依然是“年轻读者对此不感兴趣”。博彩公司的提前介入,看似荒诞,但相比国内出版商順势而下、事后热闹的“盛况”来说,则给予我们极大的营销提醒。莫言获奖,仿佛让出版界和文学界打了兴奋剂,“纯文学复兴”一时间似乎成为可能,果真如此吗?文学出版如何面对这种推论,尤其是如何面对国内现实,又以怎样的方式从这难得的契机中进行有益的建设?

博彩下的莫言

“莫言+诺奖”成了中秋国庆假日以来最为激烈的议题。这个议题之热度,一时间与钓鱼岛争端、谢长廷“登陆”、长假堵车等竞艳。有人甚至将莫言获奖上升到与日本争锋的民族主义高度,因为同样热门的还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但也不乏所谓“理性”质疑的声音。其质疑的理由,一是莫言缺乏独立精神,比如一些人质疑他参与中国作协组织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手书抄写,言下之意是他与“官方”妥协,而这种姿态不符合诺贝尔文学奖对社会主义国家作家专挑“异端”的惯例。这一质疑,看似与文学有关,其实是文学之外的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学观念中存在着习惯性思维。

二是莫言的作品在国内销售不力,因了电影《红高粱》当年的冲击力,莫言的作品才引起西方的兴趣。但今日中国文学,活跃的主要是韩寒、郭敬明以及更时尚化的网络文学作品,莫言这一代作家“基本休矣”;其海外译本,也不过在西方国家一些汉学家圈子里流传,本身缺乏对现代中国的表现。此类质疑,倒是道出了实情。但我们或许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今日出版业已今非昔比。如果说之前主要靠每一本书的销售来增加收入,今日出版业的“资本运作”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威力。莫言获奖,带动了出版传媒股的普遍上涨,公众对文学乃至出版业的利好消息并不麻木。真正需要警醒的,反而是在公众的资本敏锐性面前,我们究竟采取怎样的观念?

三是批评中国文学缺乏自信。由小国瑞典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西方一个小小的奖项,中国人的“诺奖”梦只能显示文坛中人的“诺奖”焦虑症。即便莫言获奖也不能拯救文学,人们对莫言获奖与否的关注,恰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学的轻视。

但热烈争议中忽然爆出的一则消息,则让莫言获奖事件突然显出了“荒诞”。莫言和村上春树成为热门的消息,其实是来自欧洲博彩公司的竞猜。早在今年8月份,位于斯德哥尔摩的欧洲“全球博彩”公司(Unibet)就公布了诺贝尔文学奖预测获奖名单的赔率,莫言和村上春树分别以1赔5.5、1赔8的赔率排前两位,随着“诺奖”公布时间的临近,博彩公司的竞猜被西方媒体转载,两人因此变成为热门人选。

印象中博彩公司的竞猜对象,通常是足球等体育事件,连明星八卦之类似乎也较少见。毕竟,博彩是掷骰子的游戏,其本质则是赤裸裸的功利。而诺贝尔文学奖,留给中国文学人的记忆,其内涵恐怕主要是“严肃、权威”四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关注中国的作家是鲁迅,但鲁迅干脆拒绝了“诺奖”提名。鲁迅面对“诺奖”的姿态,成了百年以来中国文学风骨的象征。再到后来的林语堂、老舍、沈从文、北岛等等,我们知道的故事仅仅是他们荣获提名而已。莫言获奖竟然让博彩公司介入,怎能不“荒诞”呢?

但2012年10月11日晚上奖项的最终公布,让博彩公司的“游戏”变成了事实。此时,博彩公司的角色从“游戏”或“赌博”的身份向着“营销”悄悄发生了位移,从而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有关营销的三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在于用什么营销。毫无疑问,荣膺大奖是成功营销的前提之一。放在莫言以及中国文学这里,事情显得诡异。如果我们愿意承认事实,没人敢信誓旦旦地说:莫言的读者中,西方人会比中国人多,但为何是西方人掏出白花花的银子去押宝竞猜呢?由此似乎可以推定,莫言成为骰子的主角,其要害首先在于诺贝尔文学奖本身,莫言本人及其作品不占最重要的分量。那么,“诺奖”何以有如此的魔力?理论上来说,我们拥有13亿人口或读者的茅盾文学奖,而能成为“诺奖”候选人的莫言,为何在中国无法卷起如此的热度呢?问题在于,我们在建立奖项的权威性,推进作家的公众影响力方面,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方式?为何历经百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长盛不衰,才30年历史的茅盾文学奖却每况愈下呢?

两个奖项在评审上有其相同之处,比如都是评审已经出版的作品,作品本身早已公之于众,没有什么秘密;又比如均由评委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出;再比如都采取盛大的颁奖方式。

其区别看似辐射面不同,一个为世界级,一个为国家级。其实,真正的区别是在严肃、神秘的成色。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守护者有18位院士。他们就像基督教历史故事中保护“圣杯”的18位“圣骑士”一样,守护着“诺奖”的秘密。无论是候选人的选择、每一位对作品的评价以及投票等,都要封存50年。“评审内幕保存50年”,仅这条刚性规定,就足够让我们所有的奖项评审者深入反思了。也正是这条戒律,让“诺奖”维护了足够的神秘。至高无上的荣誉,等于至高无上的神秘,这是“诺奖”百年来威仪十足的成功秘诀,也是“诺奖一出、号令市场”的根本动力。

第二个启示是谁在营销。莫言获奖之后,疯狂开动印刷机器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精典博维两家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属于国营老牌,大家耳熟能详;精典博维乃民营新秀。两家纷纷宣扬,各自拥有莫言最多的作品。其实,莫言的作品主要有11部长篇、30余部中篇和70余部短篇。这些作品出成了多少本书呢?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目录,莫言有63部作品在列,其中分布的出版社30多家。而据泰山晚报2012年10月15日报道,一位名叫张守云的读者收藏的莫言作品各类版本近500本。而莫言作品在台湾的繁体字版主要有洪范、联合文学、麦田文化三家出版社出版。

nlc202309010803

莫言获奖之后,拼命加印的国内出版社冒出了上海文艺、长江文艺、海天、精典博维等等众多出版社。看起来顺理成章,但问题恰恰在这里,莫言获奖之前呢?我们不曾听到国内出版社有哪一家持续如一、锲而不舍地进行推广宣传。在“谁在营销”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获奖前的冷冷清清,获奖后的众声喧哗。与此同时,出版人对于作者的持久忠诚和专一营销,我们不是在大陆诸家出版社,而是在台湾出版人那里看得更为清楚。

缺乏经纪人,这是我们出版制度的缺失,更是 “谁在营销” 这一问题无解的根本原因。海外出版人谈到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艰难困局时,曾直言——中国出版体制中缺乏“经纪人制度”,因为专业经纪人的缺位,无论是作品在与海外出版商沟通中的深度,即便是这种沟通的可能都大有问题。我们的国营性出版体制,因为经纪人势必要个人取得佣金这一情况,存在着拒绝个体经纪人的刚性条件;如此一来,只能是出版社这一“单位”去履行经纪人的责任,出版单位责任履行的如何,作家们伤心的事情永远比幸福多。制度导致的结果,是出版社对作家始终难以忠诚如一、作家对出版社三心二意。有这一根本缺失打底,“谁在营销”的答案,难以寻觅。

相比之下,国外作家经由经纪人的专业打理,往往与某家出版社建立有持久甚至“终身”的关系。在《出版人》一书中,让汤姆·麦奇勒一生骄傲的是,他不仅是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聂鲁达等10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英国的出版人,更是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萨尔曼·拉什迪等大批英美当代重要作家最信任的出版人。出版人、经纪人身份融为一体,缔造了出版史上作家與出版方之间的忠诚传奇。

第三个启示正与此相关,因为出版社与作家相互间忠诚度的缺乏,因为经纪人这一角色的缺失,我们的营销更多的是“事后营销”。欧洲“全球博彩”公司(Unibet)事先不知莫言获奖,不用怀疑。但其敢于事先开出赔率,既是公司本性使然,也是出于对诺奖、对作家莫言的敏感,更有可能是建立在对诺奖百年来基本运行规律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否则何以将赔率第一、第二分别给了东方作家莫言和村上春树呢?这种敏锐度、“胆大妄为”,其实正是成功实现“超前营销”的真功夫。相反,我们一周来的莫言作品营销事件中,无论是大型新闻发布会还是各类采访,充其量不过是顺势而下,缺乏智慧含量。

有关文学出版的三个起点

早在十多年前,著名作家马原曾说“小说死了”,旋即进入大学,不再创作。十年后的2012年,却自食其言,推出了长篇小说《牛鬼蛇神》。无论马原的言论是否恰当,十年来文学出版的感受恐怕还是与萧条、寒意四起有关。其实,真正回想起来,萧条与寒意主要归以下动因:

一是文学并非全衰败,而是“纯文学”与类型文学在这十年来划出了明晰的鸿沟。多年前一家出版社的老总曾经说,国内作家中年销量超过5万册的,包括莫言、贾平凹、铁凝等在内总共不超过10位,大行其道或者年销量超过10万甚至100万册的其实是《鬼吹灯》《二号首长》“穿越”等作品。当年的《红高粱》《妻妾成群》在张艺谋的电影改编中轰动世界;今天的“穿越”类小说,仍然改编为《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电视剧。文学走向大众的方式,没有变化;文学拥有的读者,仍然众多。但显然的事实是,莫言、马原等当年以“熬血”创作所追求的文学方向——有深度的精神生活和对民族、社会等主题的关注——在当下已经为娱乐化所代替。文学出版的寒意,根本上是“文学精神”的寒意。

二是文学出版在国营老牌出版社和民营出版单位之间的分野。国营老牌出版社以使命担当自倨,以关注民族的心灵为出版宗旨,民营信奉的则是“市场在哪里,出版就在哪里”。这十多年来,尽管两种追求渐趋弥合——国营出版社向着市场迈进,民营以“精品”作为出版向度,但坦率来说,其分别仍豁然清晰、判如云泥。如此分野中,留给国营社的显然是日渐“落伍”、不断气馁的惨痛体验,带给民营的则是始终无法遏止的冲动。抛开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论以及出版业整体上所谓的大发展大繁荣,国营与民营这种“心理学”其实更值得我们的深思和关注;而其结论,“某本书一统天下”的出版图景已难再现;即便是莫言获奖,也难以改变“文学分野”的事实;因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统一的价值观”和“统一的审美观”已经不在,国营出版社在文学出版上的改革,莫言仍然代表着“过去的方向”,新的方向也并非类型小说,温暖、友谊、感动等等最为“常识”的东西,仍是文学的主题。

莫言获奖带给文学出版也有诸多正向的启示。

一是文学出版的国际化。从最基本的“诺奖”评审规律说起,获奖作家要么掌握较好的英语水准,要么有足够的英文译本在西方出版。就外文版本来说,莫言在国内作家中名列前茅。其中,《红高粱家族》有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12种语言译本;《丰乳肥臀》有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11种语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也以多种语言翻译到国外。

翻译到国外,并非都是为了得奖,而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我们的文学作品在国内有些“产能过剩”,整个国外对中国文学作品来说还基本是块“荒地”。大力推进翻译,着眼于“共同出版”来策划选题,莫言获奖事件不仅提供了契机,甚至说撞开了一条通道。

二是文学出版应该参考国际出版的一些操作经验,比如引入经纪人制度。《于丹<论语>心得》能销行欧美,与其说是靠书的内容,不如说是靠“孔子”这一金字招牌,根本上来说则靠国际独立出版人托比伊迪对国外出版商的反复游说;莫言比于丹幸运,他靠的不是游说,而是葛浩文、吉田富夫等人持久的翻译。葛浩文的翻译,针对最严格的西方评论家发声,收获的是文学“权威”,这种权威性导致了影响力。托比伊迪针对的则是西方出版商,是生产主体之间面对面的市场运作,这种市场性最终产生了影响力。

无论是托比伊迪或葛浩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均扮演了强力推介者的角色。但这一角色中的葛浩文,主要凭借个人的内心热爱和文学道义,比起“利益共同体”的托比伊迪来说,恐怕不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不是每个作家都能有莫言的幸运,但也许更多作家都能享受到于丹的待遇。实现这些想法,不仅要靠出版社的努力,更需要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外宣部门、研究者以及作家本人的共同努力。

2012年10月的这曲“ 莫言之歌”,但愿在狂欢之后,能留下更多的益处。

篇5:音乐教案-长江之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学唱《长江之歌》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

机、黑板、钢琴、银幕。

五、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课前音乐: 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 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 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篇6:音乐教案-荧屏之歌

荧屏之歌

一、说大纲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其中领域之四“音乐与相关文化”要求“

初一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述对音乐背景或主题音乐的认识”,“能够运用综合艺

术表现手段,进行班级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

乐的体验与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根据第六单元“银屏之声”为教学

内容。

本单元赏析的音乐作品为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

、《枉凝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

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

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与其它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联系,易于理解,传播途径也比其他仅通

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把“银屏之声”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

合所熟悉的电视剧,做到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从中感受音乐魅力,并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主题音乐,主题音乐的作用。知道四大名著及电视剧主题音乐的相

关常识知识。

b、能力目标: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乐

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表格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并能由此引伸到音乐

与姊妹艺术的关系。

c、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象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题音乐的功能及对主题歌曲内涵的理解。

难点:音乐与其它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

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

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通过列出表格,直观地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得出结

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四、说教法

四首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共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音乐的作

用。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

一般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梗概都了解,但对作品主旨未必理解到位。在乐曲欣赏的同时,

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主题曲。

2、对比欣赏法:

对于四首主题歌曲风格之间的区别以及主题歌曲与剧情的关联,我运用表格的形式将四首歌

曲的作品风格、主人公性格、主题歌曲风格、演唱方式作对比,从而使学生较直观地理解主题

音乐的作用。

3、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

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四大名著”的主题歌曲,了解主题歌曲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

环环相扣的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提问导入

这环节中我采用提问法直接导入新课。

⑴、课前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⑵、首先简单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西游记》知道多少。如:主人公、作者、故

事梗概等。然后提问了解学生对主题歌曲的感受。(认知目标)

⑶、用简练语言介绍《西游记》的文学地位与影响(德育目标),引出其他三部名著。

2、认定目标

列出表格,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到《敢问路在何方》的表格中。(能力目标)并口述3个目标。

(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⑴、与学生交流《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剧情、主人公、作者、主题曲等常识和文学地

位与影响。(德育目标)(认知目标)

⑵、聆听、跟唱《好汉歌》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体会两首主题歌曲的乐曲风格和情绪,思

考为何同为赞颂英雄的影视作品,主题曲风格和曲调会相差那么大。

⑶、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到《好汉歌》和《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表格中。(能力目标)

⑷、情景体验。播放《三顾茅庐》片段,先请学生配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模仿创编表演,

后请学生配以《枉凝眉》表演同样的剧情。最后请表演的学生谈谈自己在两次使用不同音乐表

演中的体会。(体验与感受)

⑸、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到《枉凝眉》的表格中。(能力目标)

⑹、探讨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表格和其他学生喜欢的主题歌曲以及影片讨论“主题音乐的作用”,而

后各小组将讨论结果进行交流。从而总结出影视作品主题歌曲可以起到丰富银幕形象,加强影

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的结论。(完成能力目标和教学重点)

⑺、内容引伸

音乐是我们大家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除了这种形式之外还有哪些形式?(文学、

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音乐与这些艺术之间有没有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其它艺术和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还可将绘画、雕塑和

建筑的艺术美转化为听觉的艺术美,总之音乐与其它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完成能

力目标和教学难点)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2个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掌握达

标。

⑴、给影视片段,选择恰当的音乐

⑵、将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配合恰当音乐,进行综合艺术表演。

5、最后教师总结本堂课,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六、自评

本课优势:

1、教学内容均为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

2、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3、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模仿、探究,体现“过程与方法

”的课程目标。

荧屏之歌

教    具:多媒体设备、钢琴、练习纸等。

教学内容:

1、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音乐《我心依旧》。

2、欣赏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3、欣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4、欣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5、欣赏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

6、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断。

7、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送别》。

教材分析:

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于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广为传播,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曲,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的音调与民间曲调《锯大缸》动机的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好汉的形象。此歌一经播出,立即风靡了全国。

本节课着重欣赏四首中国作品,采用听、看、议、创、唱等多种方式,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融入音乐里,在课堂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使其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地感受体验这些荧屏之歌。

教学重、难点:

对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的欣赏。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学生能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我心依旧》,学生说出其出处及音乐的情绪。

2、连续欣赏四首作品,通过讨论,学生说出各首歌曲的情绪、音乐风格及与各剧内在的关系。

3、《红楼梦》和《水浒传》主题歌曲的讨论分析,学生能说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

4、欣赏《猫和老鼠》的画面片断,学生为画面设计音乐的风格、速度和力度等。

5、为了更好地领会影视歌曲,学生演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送别》。感受体验该歌曲创设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依旧》。

2、问题:电影名称、歌曲名,歌曲的情绪?

3、师小结,并出示课题《银屏之歌》

二、听赏。

1、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并分别讲出这四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曲。

2、课件出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这四首歌曲。

3、连续播放四首主题歌曲,鼓励学生能轻声哼唱,体会每首歌曲的情绪及音乐风格。

三、讨论。

1、每组学生各选择一首歌曲,分别进行分析讨论。要求从歌曲的歌词、情绪、音色、音乐风格和特点,及与各自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歌曲。讨论时记录,以便各组交流。

2、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师:小结。

3、问:如果把《枉凝眉》和《好汉歌》的曲调对换,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4、师: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四、活动。

1、学生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一些影视歌曲,并能哼唱或讲出喜欢的理由。

2、欣赏《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学生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编创,并作现场配音的尝试。

3、师:小结,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播放原声音乐,进一步感受主题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五、演唱。(机动)

1、演唱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送别》,能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2、谈谈该歌曲的风格特点。

六、师生小结。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不仅包括主题曲,还有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过渡音乐等。同学们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你就会拥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你的生活也会变得非常丰富和美好。

七、结束曲《送别》

篇7:音乐教案-小骑兵之歌

第八课  小骑兵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  《小骑兵之歌》

二、     读谱知识  重音记号“<”

教学目标:

一、     认识重音记号,感受重音记号的演唱效果。

二、     指导学生用明快、轻松、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正确的咬字、吐字演唱歌曲。启发学生体会富有儿童情趣的音乐形象。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评价

组   织   教   学

模拟发音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评价

续前

续前

1、教师说小动物的名字,同学们学小动物的.叫声。

2、请一名同学说小动物的名字,其他同学学小动物的叫声。

难    点    训    练

1、分辨音的长短。

2、节奏练习。

1、教师敲木鱼、碰铃等让学生分辨音的长短、强弱。

2/4

1、0  X  X  |  X   X   |

X  X   |  X .   X  ||

2、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评价

趣味导入

教师做骑马的动作,问:同学们,老师在干什么?

你们喜欢骑马吗?跟老师一起学骑马吧。

同学们真威武!长大了一定能成为保卫祖国的勇士。老师想唱一首歌送给大家,请大家坐好。

模唱歌曲

学习歌曲

1、          教师范唱歌曲。

2、学唱歌曲旋律。教学重音记号“>”

(1)跟唱法学唱一遍。

(2)跟琴伴奏唱旋律。

3、按节奏读歌词。

4、学唱歌词。

(1) 跟唱法学唱一遍。

(2) 跟伴奏将歌曲完整地唱二至三遍。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评价

展开

即兴表演

1、学生听边唱边自编动作。

2、教师优化组合学生的动作。

3、全体同学完整的表演一遍。

激励检测

歌曲处理

1、听自己唱的歌,提出优缺点。

2、请一名同学将歌曲完整唱一遍,其他同学说说他唱得如何?

3、全体同学完整唱一遍。

完美结束

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1、表扬本节课的活动情况,并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2、唱着歌曲,做骑马的动作兴高采烈的离开教室。

篇8:《当代中国之歌》音乐教案

《新中国音乐史》(以下简称居著)主要记载了1949年至2000年新中国专业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历史时间段为框架主干,将1949—2000年划分为七个阶段,每个阶段再按具体门类进行详述,分别为:

第一章朝气蓬勃的创作年代(1949—1956)

第二章在曲折中前进(1957—1963)

第三章山雨欲来风满楼(1963—1966)

第四章 “文革”中的音乐现实(1966—1976)

第五章改革开放中的阵痛与转型(1976—1988)

第六章回复时期的音乐思潮与创作(1989—1992)

第七章当代音乐的再生与腾飞(1993—2000)

两书作者都从自己的学识背景和学术角度出发,对整个中国现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宏观把握,力图理清脉络、将整个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轨迹串联起来,并全面客观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以下是笔者在学习两书后所做的简要比较。

一、共同点

(一)内容丰富

音乐史的写作是要建立在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的,两书作者都费尽心力地搜集大量资料,再经过仔细分析辨别,甄选出典型翔实的资料,为该书的写作打实地基。

如梁著中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史料,不仅有当代歌曲、民族器乐合奏等常见体裁,还涵盖被一些业内人士轻视的通俗音乐题材。 在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陈述中,作者选择性地附上了谱例与分析。

而居著的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表演艺术等,还涵盖了音乐理论、音乐思潮、音乐大事件等。同时,对于一些以往被忽视或被历史遮盖了的音乐现象,居著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如“知青歌曲”“新潮音乐”“流行音乐”等。

(二)史论结合,公正评价

两书作者都采用了史论结合的写作方式进行叙述,既不是记流水账般陈列历史事实,也不是写小说般的天马行空,而是在深入分析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评价。两书作者这种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使其论点在坚实有力的论据下显得真实可信。

例如梁著在讲述“政治上对于艺术的“左”的影响和干涉,也使民族乐队的发展走了弯路。题材的局限性和处理题材的幼稚性经常发生。简单的“配合政治任务”的观点和“革命化”的口号往往使民族器乐创作无所适从。”时,作者列举了这么个例子“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之后,产生了几首以此为内容的器乐作品,有一首名为《东风压倒西风》的“广东音乐”,以民族乐器代表“东风”,以西洋乐器代表“西风”,经过一番搏斗、 发展之后,民族乐器终于盖过了西洋乐器,以示“东风压倒西风” 这一政治命题。”

“许多作品都属于真正的“文革音乐”,是为“文革”政治服务的。例如,就在“四人帮”覆灭的前夜,在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斗争被打成“反革命事件”的时候,很快就产生了两部配合政治任务的大合唱——大型组歌《天安门战歌》和交响合唱《保卫天安门》。”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诞生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其后的发展也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音乐界才慢慢有了摆脱 “左倾”政治干扰的自觉。两书在对具体历史音乐现象做评价时, 都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求对历史现象做出公正、合理、适当、 客观的评价。在阐述时有褒有贬,总结过往经验、教训,肯定历史功绩,对历史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述。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对新时期 “重写音乐史”思潮的响应。

例如居著在论述“关于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的讨论”中,作者先是介绍引起共和国音乐史上第一次思潮大碰撞的重要批评文献《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产生的具体背景,再列举大量文献论述《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及其主要论点,最后得出结论 “贺绿汀的这篇文章,针对建国4年来音乐创作与批评现状所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是符合实际的,切中时弊的……是中国音乐批评史和思潮史上一篇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学术文献。”同时作者也指出“贺文中也有一些说法和提法,如“二四拍子派”、“阿拉伯数字派”等,对那些在战争环境下没有机会从事专业技术学习的音乐家流露出某种轻蔑态度。而“杀人唯恐不周”之类刺激性字眼,也过甚其辞,刺伤了一些人,不利于音乐界的团结, 无助于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

(三)高度的概括力

在对历史事件的阐释中,两书作者善于高度的概括力进行归纳总结,让历史发展的逻线索更为全面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同时对于我们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历史音乐事件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例如梁著中“民歌合唱获得蓬勃发展的条件和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新的和平建设时期,使音乐家有条件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无比优美的民歌宝藏,许多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都是第一次被挖掘出来,丰富的民歌素材给了作曲家们无穷的启发和灵感。第二,专业和业余的合唱队在五十年代初广泛建立起来了,演唱能力(包括民歌演唱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第三,五十年代先后有苏联的小白桦树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罗马尼亚民间音乐团等来华访问演出,他们带来的充满各国民间风情的歌舞、合唱节目,强烈地吸引了中国听众,促使、启发我们搞自己的民歌合唱和民间歌舞。第四,最为重要的,是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那份乐观、自信的民族自豪感。”

在对历史音乐现象做阐释时候,两书作者不仅是停留在一般的铺叙和简单的评价上,而是站在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上审视音乐事件,并以宏观的视角对其做出全面具体、直击要点的评论,把读者审视历史音乐现象的眼光提高到另一个层面,为使读者更宏观地把握音乐现象费劲心力。

例如居著在分析“新潮音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璀璨历史文化现象的成因中,作者不仅从人的音乐观念的改变上去探索“自我的解放、个性的张扬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使许多“新潮” 作曲家在抒发个人情怀、揭示自己精神历程、描写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独特感悟时,终于发觉,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无线深邃博大的“内宇宙”,在那里,同样可以获得广阔的表现空间和自由。”同时,作者还从宏观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对其考察“就中国社会的当代发展而言,“振兴中华”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实现,不仅需要一个政治上、 经济上、军事上强大的中国,而且需要一个文化人格健康完美、精神世界充盈美丽的中国。从文化学的视角看,“新潮音乐”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作曲技法的吸收,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国际化”为其终结目标的。”

(四)语言生动、见解精辟

一般史书的教材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比较枯燥、沉闷的,但是居著和梁著却并无给人繁琐沉闷之感,作者凭借深厚的文学修养,以深入浅出、简练有效的语言,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音乐现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对加强我们学习的兴趣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居著中在分析大跃进时音乐家的心里变化时是这样描写的“当广大音乐家怀着“反右”的余悸进入大跃进那轰轰烈烈的时代氛围中时,起先以惊愕目光面对眼前 “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不可思议的变化,接着在工农兵群众所创造的难以置信的奇迹鼓舞下,在害怕落伍的心里的驱策下,在这两种精神状态的复杂而奇妙的组合变异中,由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再到深信不疑,最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跃进的洪流中,真诚地、由衷地歌唱大跃进的宏伟业绩。”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当时音乐家的思想变化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让读者一下子就进入到当时环境下音乐家的角色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跃进时代背景下音乐家的心境,为读者把音乐作品放置到特定时代背景下来分析做足铺垫。

在对历史事件的阐释中,两书作者都善于以较高的理论高度进行归纳总结,让历史发展的逻线索更为全面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同时对于我们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历史音乐事件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例如梁著中“民歌合唱获得蓬勃发展的条件和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新的和平建设时期,使音乐家有条件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无比优美的民歌宝藏,许多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都是第一次被挖掘出来,丰富的民歌素材给了作曲家们无穷的启发和灵感。第二,专业和业余的合唱队在五十年代初广泛建立起来了,演唱能力(包括民歌演唱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第三,五十年代先后有苏联的小白桦树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罗马尼亚民间音乐团等来华访问演出,他们带来的充满各国民间风情的歌舞、合唱节目,强烈地吸引了中国听众, 促使、启发我们搞自己的民歌合唱和民间歌舞。第四,最为重要的,是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那份乐观、自信的民族自豪感。”

(五)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即是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持批驳否定的态度。在治史中持批判精神,可以帮助治史者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评判历史得失,但如果批判过度走向极端的话就会有愤世嫉俗之嫌。 持批判精神,要求史学家要有史识,还要有史胆。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凡事都讲究“以和为贵”、“中庸”,再加上政治因素等其它原因,在大部分的史书中, 作者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特别是涉及政治的敏感事件做评判的时候都显得模棱两可或避重就轻。在中国当代音乐写作中,如何对建国以来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整体的评价,特别是对“文革”时期的音乐事业作出合适的评价,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下,无疑是最有困难的地方之一。两书作者都具备批判精神,特别是居著,批判精神贯穿于整本书中,甚至可以说批判是其书最重要的写作方式。在对特殊时期“十年文革”音乐文化现象的评价中,集中体现了两书作者的批判精神。

“毫无疑问,“四人帮”的“样板戏” 理论,是一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理论。 它不但把极左文艺思潮系统化、极端化了, 而且也把其中的个别经验普遍化和模式化了,将它奉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清规戒律,把事实上丰富多彩的京剧音乐、 芭蕾舞剧和交响音乐改革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变为整齐划一教条。这当然是狂妄的, 也是可笑的。“样板戏”中许多剧目之所以 “左”气冲天、“帮味”十足,“文革”中大量音乐作品至所以枯燥粗鄙、毫无美感,其源盖出于此。”

二、不同点

(一)写作体系不同

梁著主要论述的是1949—1989我国的音乐创作的发展情况,虽有涉及其他音乐建设,如音乐理论等,但仅作为音乐创作背景的一个补充说明而已,篇幅及其短小,所以说梁著是一部音乐创作史更为贴切,因此梁著属于专题史体系。

居著则是以音乐创作、音乐思潮、理论批评为主要线索,同时兼及音乐表演专业、专业音乐生活、音乐出版、音乐教育等,全面论述1949—2000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历程,因此居著属于通史体系。

(二)写作方法不同

梁著的基本框架是按门类专题划分的,分为中国当代歌曲发展概论、当代通俗音乐的浮沉与走向、当代合唱创作发展述评等共九个专题进行论述。每个专题内

再依据音乐自身的演变及政治因素大致将时间段划分为五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与1977—1989。每个专题都有前言与小结,总结每个专题音乐发展所留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及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居著的框架则是以大的历史时段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再按专业门类一一叙述。

梁著是一种“横”式写法,围绕具体音乐门类,按时间先后将其历史演变进程、 发展轨迹进行论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便于读者对于本门类的掌握。居著则是一种 “纵”式写法,按时间的先后论述音乐历史,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同时对于该时段音乐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的把握比较集中,但对于同一音乐门类前后的发展历程则会显得比较零散。两种写法各有千秋。

(三)写作重点不同

梁著主要是对音乐创作进行叙述,带有谱例与作品分析,而居著则是对音乐创作、音乐思潮、理论批评进行重点叙述。音乐思潮、理论批评在音乐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理论批评能促进音乐创作的发展,不好的理论批评则会制约音乐创作的前进,对理论批评进行重点关注,对全面了解当时音乐现象是必要的。同理,对音乐思潮关注也是如此,一部完整的音乐史是离不开音乐思潮、理论批评等音乐现象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居著中对“知青歌曲”“流行音乐”等的关注。文革中的“知青歌曲”, 是在一个反常年代产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音乐现象,有着典型的社会背景和深广的社会内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音乐现象,居著中首次将它作为一个小专题进行叙述,给予了它应有的历史地位,肯定了“知青歌曲”的存在价值。

三、结语

1.居著内容非常全面,以音乐创作、音乐思潮、音乐理论等为主线,并兼及音乐表演艺术、音乐教育、音乐生活等等,对中国现当代音乐现象做了面面俱到的观照,但同时又突出重点,详略分明;梁著则基本是围绕音乐创作,其他音乐建设只是做了一点基本的延伸。同时,居著所记载的是1949—2000年的音乐事件,而梁著则是论述至1989年止。因此,作为一本教材而言,居著无疑比梁著在提供信息量的丰富上更胜一筹。

2.两书的论述方式都是史论结合,以史带论,但在论据的提供上,居著显然更为充实饱满。

3.在对具体历史音乐现象做评价时,两书都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求对历史现象做出公正、合理、适当、客观的评价。在阐述时有褒有贬,总结过往经验、教训,肯定历史功绩,对历史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述。

4.在对历史音乐现象进行提炼整合中,体现了两书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修养,居著在具体音乐现象的分析上更体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眼光与广阔的学术视野。

5.保持理性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还原历史。长期以来,由于政治、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很多历史音乐事件特别是“文革”时期的音乐现象基本一无所知,两书的作者对特殊时期音乐文化现象的评价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对在政治高压下音乐错误、畸形、扭曲的发展秉笔直书,“不虚美,不掩恶”。

摘要:梁茂春的《中国当代音乐》与居其宏的《新中国音乐史》都是论述建国后我国音乐史发展轨迹的史书,本文通过对两书共同点及不同点进行比较,总结两书特色,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两书的价值及社会地位。

篇9:张前:矢志于当代中国音乐美学

青少年时代的张前受哥哥张竞(东北鲁艺三团戏剧队成员)的影响,先后在哈尔滨行知师范艺术师范班、东北鲁艺普通部音乐普通班、东北音专学习,主修小提琴,后因关节病忍痛放弃。1959年春参加中国音乐研究所组织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编写,不久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干部进修班学习,从此踏入音乐学大门。

文革浩劫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音乐学中的史学、民族音乐学等专业开始恢复,但音乐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音乐美学却无人问津。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同志何乾三、张前、李大士,在赵氵风、张洪岛、于润洋等先生的支持下,成立音乐美学小组,开始着手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此时,根据语种的分工,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教授开始学习日语,在金文达先生的指导下,用一年多的时间,翻译出版了日本《标准音乐辞典》、《音乐大事典》、《现代音乐辞典》中音乐美学条目及专著《改订音乐美学》(野村良雄著)。同时,廖乃雄、俞人豪、叶琼芳、何乾三、杨光等人也完成德、英、美、俄音乐辞典中音乐美学条目及部分音乐美学专著的翻译工作,蔡仲德先生也于1980年进入美学教学集体,开始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工作。至此,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为搭建自身的理论基础,张前还与何乾三先生一道在早些时候到北京大学学习了近两年的美学、文艺学、逻辑学等课程,还在蔡仪先生的美学研究生班参加学习。经过多年的积累,张前厚积薄发,1983年率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专著《音乐欣赏心理分析》,随后又与王次炤合作撰写了《音乐美学基础》,初步创立了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的理论构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教学集体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最初的音乐美学讲座开始,发展为由音乐美学基础理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西方音乐美学史、音乐表演美学等多门课程构成的教学体系,并开始招收音乐美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1993年全国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这个教学集体被国家教委授予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音乐美学教学集体的主要成员有于润洋、何乾三、蔡仲德、张前、王次炤、潘必新。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路子走开后,全国很多志同道合者纷纷加入中国音乐美学的教学和研究行列,从1980年广州全国音乐理论工作座谈会开始,到2005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全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已有一百五十余人,许多高等音乐、艺术与师范院校开设了音乐美学课,音乐美学对于我国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和队伍建设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我国音乐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意义究竟何在?张教授坦言:一、音乐美学的必要性在于它是整个音乐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它对音乐艺术基本规律和美学特征的研究,必将会影响和带动整个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提高。二、如何把音乐美学理论普及到广大的音乐听众之中,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和欣赏音乐的美,理解和认识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心灵的作用,是音乐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加强音乐队伍自身的建设,提高音乐工作者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也是音乐美学需要介入的重要工作。例如,对于音乐表演这支相当庞大的队伍,音乐美学就有许多工作可做。“在加强音乐美学基础理论建设的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发挥音乐美学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作用,是我研究音乐美学的基本想法。”张前说。

上一篇:创新管理实践论文下一篇:辞旧迎新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