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01

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篇1: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地位及分析

1、教材内容:《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

2、教材地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知识素质不是很高,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奋点多集中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教学目标确定及依据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2、学生活动,再现历史3、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3、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四、重难点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材内容,外交事件历史地位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重难点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2、教学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选择与依据

一体二辅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多媒体为辅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学习方法选择与依据

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手段选择与依据:

幻灯片:图片;录像;音乐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性强,实用性大,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

六、课前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中搜集整理资料。

2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报名参加历史剧、情景剧表演,并和学生一起编剧本。

篇2: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中外关系正常化的症结

新中国建立以后,美国不仅自己拒不承认新中国,还阻止其他国家同新中国建立正常关系。他们继续“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采取了排斥新中国的立场。因此,是否真正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和发展关系的症结所在。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则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谈判中,始终坚持“一个中国”这个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因此,在与中国达成建交公报中,外国必须就这一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在实际行动中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恢复是在联合国()

A.第24届大会 B.第25届大会 C.第26届大会 D.第27届大会

2.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3.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中美双方签订了()

A.《中美联合公报》

B.《中美建交公报》

C.《中美和平友好条约》 D.《共同防御条约》

4. 1972年访问中国的日本首相是()

A.大平正芳 B.田中角荣 C.佐藤荣作 D.福田赳夫

5.下列国家不属于上海合作组织的是()

A.俄罗斯 B.吉尔吉斯斯坦 C.乌兹别克斯坦 D.土库曼斯坦

(二)能力提高

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下列属于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有()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度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7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与美苏争霸的发展态势有关

B.它是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表现

C.它是中美两国在对外政策原则上的调整

D.它不能消除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所有障碍

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尼克松访华 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③邓小平访美 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②③

D. ④②①③

4.日本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直接原因是()

A.中日两国人民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 B.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C.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恢复

D.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5.当前存在着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其根源是()

A.帝国主义 B.霸权主义 C.殖民主义 D.恐怖主义

(三)延伸拓展

1.美国总统尼克松在20世纪70年代接见《时代》周刊记者时表示:“如果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段话的实质是()

A.尼克松敬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B.尼克松渴望看一看新中国

C.美国急于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

D.美国人对新中国不了解

2.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在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时()

A.没有必要区分朋友与敌人

B.认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C.确定敌、友关系是首要原则 D.应该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3.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改变世界的七天”,主要原因是()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B.美国长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为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奠定基础

D.中美人民有改善两国关系的要求

4. 2004年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加勒比海国家多米尼克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台湾的国家数量减至26个。这件事表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B.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C.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D.美国孤立中国的图谋失败

5.当前我国政府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战略意图是()

A.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争取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C.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模拟练习

1.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对35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促成这一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B.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C.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及其友好合作 D.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2.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与美苏争霸的发展态势有关

B.它是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表现

C.它是中美两国对外政策在原则上的调整

D.它不能消除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所有障碍

3.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历史作用是()

A.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B.为尼克松访华作了充分准备

C.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开辟了道路 D.翻开了中美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4.下列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强了中俄与美国、欧盟抗衡的能力

B.有利于东亚、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C.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

D.有利于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联合打击恐怖势力

5.下列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建交 ②中日建交 ③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公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美两国同意,不论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引自1972年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 我喜欢中国人民。(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对中国一无所知,但此后我就一直研究中国文化,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并确实为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这并不只是因为个人的好恶,因为我相信中美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的利益。

──引自基辛格:《如果美国要遏制中国,这将超出它的能力》

材料三 如果有人认为,美国的战略是要阻止在欧亚地区出现一个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大国,那么,我要说,没有力量能阻挡一个新的大国的崛起。美国如果想遏制中国,这将超出美国的能力,耗尽美国的财富,而且也没有国家站在我们这一边。

──引自基辛格:《如果美国要遏制中国,这将超出它的能力》

请回答:

(1)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有哪些意义?

(2)美国能否遏制或阻止中国的崛起?为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总结专题知识

一般来讲,总结历史专题知识,首先要划分历史阶段,依据时代背景(国内、国际)把握阶段特点,然后了解有关史实(包括有关政策及实施情况),最后再分析其影响。如新中国的外交: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形成外交政策、开拓外交局面。第二阶段(60年代),外交环境恶化;第三阶段(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四阶段(80年代以后),外交政策调整,外交事业取得

新的发展。

(二)例题解析

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

利。这主要表现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的一切合法权利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C.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

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解析:本题答案为A。选项B错在这个事实不是发生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最早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是法国,时间为1964年。选项C错在史实方面。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日提出的不是保留台北席位的提案,而是抛出“双重代表权”方案。选项D的错误是,美日确实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方案,企图继续保留“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在大会表决时,由于首先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案,美日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提案根本就没有付诸表决就成了“废案”。

(三)学习拓展

在中美谈判过程中,台湾问题是公报的难点。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双方产生了很大分歧,有时为一项内容、一句话的措辞,争论几个小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将支持任何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周恩来明确告诉他,采用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统一,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加以干涉。中方“希望是和平解决”。最后还是一位中国人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词汇,使《中美联合公报》得以发表。同学们,凭借你们现在拥有的英语水平,想一想当时这位中国人用了一个什么英语单词解开了双方的僵局。

(prospect:英文指“预期、盼望的事情”,中文可以理解为“我们希望发

生的”)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几十万人连夜清扫积雪

尼克松访华仅仅7天,这期间安排他爬长城是在24日。但是从他到达北京第一天,就开始阴天下雪,一直下到22日。天气预报称24日仍然有雪。尼克松及夫人一再表示,游览长城是他们盼望已久的愿望。中国方面工作人员考虑是否将本活动推迟到第二天。天气预报的答复是:25日雪更大。周总理听了汇报后,当即决定动员群众扫雪。当时,开完会已经是晚上10点了,就一层层通知,连夜扫雪。从钓鱼台到八达岭长城大约有七八十里路,第二天早晨7点,马路已全部清扫干净。车队准时浩浩荡荡地去了长城,尼克松和夫人的愿望实现了,这件

事给他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二)历史资料

美国总统尼克松谈周恩来

如果让我评价,我认为与其他各国领导人相比,周恩来毫无疑问是第一的。

他是我遇到过的最伟大的外交家。

在我去之前准备了六个问题,周恩来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我发现他没有谈及那六个问题,因为他完全不同意我的政治观点。他重新回到主题,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他回忆了长征,回忆了他们如何坚持到底的过程。慷慨地谈到我的政治生涯,说我非常了不起,1960年时竞选总统失败,到1962年却成了州长。他认为不仅是美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我回答说,人从失败中学到的比从胜利中学到的要多,我唯一的希望是我一生中的胜利次数比失败的次数多一次。然后他略带总结性地说,那些一生道路都很平坦的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联合国歌》

1945年,在和平的曙光向全人类微笑之际,美国诗人罗美尔根据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相逢》谱写的主题曲《相逢之歌》重新填词,一首气势恢弘、凝聚着人类共同理想的《联合国歌》便诞生了。歌中唱道: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

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

奋起解除我国家束缚,在黑暗势力压迫下人民怒吼,声发如雷鸣。

光阴如流水般无情,太阳必然迎着清晨,江河自然流入海洋,人类新世纪已

经来临。

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家团结向前。

义旗招展,为胜利和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为胜利和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

(三)学术前沿

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应当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当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

进步。

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实现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作出积极的努力。

(四)书目网址

1.《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外交官手记──尼克松首次访华震撼世界》,《参考消息》,2004年

篇3: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今天,来自全国美术界各方面的专家和各地文化厅(局)的同志们聚集一堂,共商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大计。我代表文化部党组,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部署。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应该说无论从政策环境、社会氛围,还是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文化建设都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美术是国家文化建设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美术往往担当着开创时代风尚之先的新文化引领者的角色,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最直观的见证,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美术的发展,对于提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文化部首次召开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就是要在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出发,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探讨和研究在新时期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创我国美术工工作的新局面。通过这次会议,回顾总结近年来美术工作中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认真分析当前美术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把握美术发展建设的规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美术发展做出部署,进一步加强对美术创作生产的引导,促进美术事业繁荣发展,推动美术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近年来我国美术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概括来说,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记录并见证社会巨大变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满足并引领人民审美需求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创新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发展道路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术家们继承了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传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践中,焕发出饱满的创作激情。他们努力推进传统艺术品种的传承和创新,积极探索外来艺术品种的本土化、民族化道路;同时,将艺术创作与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关注和表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和人民生活的新风貌,创作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艺术技法的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许多优秀美术家热情投身美术教育,在探索中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为美术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1949年7月,美术家自己的人民团体中国美术家协会宣告成立,此后,国家组建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等高等美术教育机构,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等创作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美术馆等展览和收藏机构。这些措施,为新中国凝聚和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家,整合了美术资源,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新中国美术人才的培养、美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以及美术成果的展示、研究和收藏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5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使文艺方针出现偏差,特别是“文革”十年浩劫,给美术事业带来深重的灾难。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折,文化战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路线。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我国的美术事业也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美术工作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文化建设日益繁荣的整体格局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美术创作与研究硕果累累,为国家创造并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新时期以来,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创作环境更加宽松,创作观念得到极大解放,创作方法日益丰富,创作题材更加广阔,创作形式更为多样,艺术的创新和各种探索得到包容,构成了美术创作多样性、多元化的丰富格局,美术创作空前繁荣。文化部参与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美术平台,推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近年来文化部举办了《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等一系列重大展览活动,也反映了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我国美术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为国家创造积累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与美术创作的繁荣并行,美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理论家们以敏锐的眼光、深邃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拓展了史论研究和美术批评领域,逐步梳理和建构起中国当代美术的通史和专门史体系,以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引导美术创作,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史论基础,也为今后美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经验。

同时,我国的美术人才队伍迅速壮大,老中青三代薪火相传,已构成完整的人才梯队。他们一方面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继承传统但不固守窠臼,善于接纳和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创造着当代中国美术的独特面貌;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能够自觉地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结合起来,以优秀的作品奉献社会,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与欣赏需求而积极努力。

(二)政策扶持和投入不断增加,美术事业发展得到进一步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于美术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美术馆建设进入持续增长的阶段,美术馆成为各地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和热点。近十几年来,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山东省美术馆新馆等十余家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美术馆相继新建、改建完成。2010年文化部首次开展了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工作,“以评促建”,有效推动了美术馆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美术馆正式进入免费开放时代。

此外,国家通过重大文化项目加强对美术事业的扶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创作方面,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开始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投资超过一亿元,历时五年,组织发动我国老中青三代优秀艺术家,创作完成了104件优秀美术作品,并先后在10个城市巡展,观众近100万人次。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发展,实现了对当代美术创作的积极引导和有效扶持,也为探索国家财政投入和扶持艺术创作的新方式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家美术收藏,从2004年开始,文化部、财政部共同设立了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资金,10年来累计投资约1.75亿元,对数十位著名艺术家及其家属的捐赠予以奖励,共完成了逾万件优秀作品的收藏,不仅丰富了国家美术收藏,为艺术界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典范,而且通过国家收藏进一步确立了美术作品的价值标准,对当代艺术创作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丰富多元的美术生态正在形成,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美术的生态结构也逐步走向丰富和多元。一方面,传统的美术业态形式,如画院、美术馆、美术学院等在历史上对我国美术的发展传承、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专业机构,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新机制。另一方面,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画廊、拍卖会、博览会等各种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多种类型的艺术聚集区在各地纷纷涌现,多种渠道的社会资源进入美术领域,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发展以及美术品市场和美术产业的繁荣。多种形态并存的美术生态环境已初具规模。

我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通过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举办和参与的美术交流活动内容丰富、非常活跃,各级美术馆成为文化外交的重要平台之一。外国主流社会和公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美术现状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也有了较为直接的感受。美术在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美术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是只有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不断开创美术事业的新局面;二是只有尊重美术创作规律,尊重美术家的创作主体地位,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以创新为强大动力,才能持续推动中国美术的繁荣与发展;三是只有坚持推进改革,充分调动艺术家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逐步营造出多元、和谐、健康的美术生态环境;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认真研究并正确处理好美术工作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守国家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权,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二、当前我国美术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的视野和大局的高度,着眼于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深入分析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应该看到当前推动我国美术持续健康发展既具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这一方面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内形势来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实践取得巨大成就,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重要的资源。但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上的不发达、制度上的不完善、发展上的不平衡,对文化发展必然有着制约和影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也更加纷繁复杂,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以及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也更加凸显。

在认真研究思考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样一个重大命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文化建设面临的环境背景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认真思考要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我们文化建设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也带来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我们既要研究如何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又要研究如何做到去粗取精,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新的条件下不断创新发展。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从根本上来讲也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文化建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第二,在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当代的文化建设与过去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我们的文化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发展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所带来的约束和局限,我们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来进行文化建设。第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深刻变化也给文化建设带来极其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发展文化,建设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使之与经济体制变化、社会体制变化相适应。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意识的深刻变革,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同时又要面对不可逆转的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多样的现实,这也给文化建设带来艰巨的挑战。第四,我们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信息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形势下,以及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从事文化建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是非常突出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急剧发展的浪潮中,如何推进文化建设也面临很多挑战。第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搞建设,经济建设是这样,文化建设同样是这样。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交流、交融、交锋,是不可避免的,全面的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对文化建设的影响非常显著。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华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在国际文化领域、国际意识形态领域参与竞争,进行交锋,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都有它对历史的贡献,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才能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审美相互影响,既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精神理念、价值理念、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又要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维护自身的民族文化个性,也是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

所以在文化建设中,我们一定要从宏观视野和大局高度着眼于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来分析和认识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形势和要求。作为党和政府管理和领导美术事业发展的机构,以及各级文化事业领导者,发展美术事业一定要有宏观尺度和战略思维,把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时期文化发展、美术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求,更加符合时代的特点和时代的潮流,从而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美术事业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从文化建设自身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具体部署,各地在文化建设上更加自觉主动,社会各方面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度、参与度空前提高,文化建设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发展的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仍不尽合理,区域间、城乡间、门类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相当普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需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所有这些,都对美术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我国美术发展整体繁荣发展的形势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创作与研究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美术创作呈现普遍繁荣的态势下,国家和人民都期待产生更多的具有思想深度和时代高度的、与伟大时代相称的、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美术精品力作以及能够开创时代新风尚和艺术新境界的大师级人物。当今世界,美术的发展与文化的整体发展一样,面对全球化趋势与本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品种发扬光大与新技术文化拓展、美术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责任与市场经济环境对美术的影响等交错互动的局面,原有的审美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在开放性拓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模糊和混乱,市场利益驱动也成为影响创作的重要因素,导致近年美术创作与批评领域中出现了商业化、低俗化倾向以及创作浮躁、批评缺失、标准模糊等种种乱象。这些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美术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各级政府部门对于美术工作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还不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到目前为止全国仍有部分省份没有省级美术馆。已经建成的美术馆大多数没有固定的收藏经费,甚至有些美术馆基本的业务经费也难以保障。美术地域发展不平衡和美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以美术馆、画院等为代表的公益性美术机构的自身专业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美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还不能完全实现均等化,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元的审美需求,美术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美术管理的工作职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当今美术工作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文化主管部门对于美术工作的认识水平以及美术管理的观念和手段,还未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美术管理工作整体而言相对薄弱。许多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对美术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工作规划,也缺乏美术管理的基本经验、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地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地域美术发展的规划、管理和指导等工作职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

(四)美术品市场的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

目前,美术品市场发展迅速,对促进创作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起了重要作用。但应当看到,美术品市场还缺乏健全的规范和行业自律,存在着恶意炒作、赝品泛滥的乱象和虚假繁荣的局面。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家独大”,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成长与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严重脱节。同时,美术品市场法规不健全,管理主体职能交叉与管理空白同时存在。艺术品市场的交易形式多样化、资本多元化、评估鉴定社会化等发展趋势与当前统一管理的法规缺失、监管部门的交叉管理不相适应,完善艺术品市场的法规建设、加强日常监管已经刻不容缓。

(五)美术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中外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交锋的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美术的独创性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还相对被动。在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中出现的中国美术作品,其来源相当复杂,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还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真实面貌和整体水平,我国主流的美术形象要在国际重要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三、努力开创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 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精气神,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广大美术工作者要充分把握时代机遇,乘势而上,自觉担当起人民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树立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的形象,这也是文化建设、文化“走出去”最基本的一个任务。要反映一个真实的中国,把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为,以及追求、梦想和道路,真实、全面、准确地向世界作出展示和诠释,使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民有更加全面的、准确的了解,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美术发展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术发展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努力开创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的人格,把树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美术工作的各方面,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精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宏大的美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我们国家美术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老百姓,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与审美需求,提升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促进中国美术事业的全面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条件,为人民群众创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美好生活增添满园春色。

具体来说,需要大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对美术创作研究的引导

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发展道路,努力开创美术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美术创作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第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美术创作繁荣。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繁荣美术创作、不断增加文化积累是美术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美术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美术创作繁荣,必须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广大美术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把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崇高的艺术追求统一起来,树立精品意识、担当社会责任,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艺术创造活动之中。

一是要尊重人民群众在美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创作中体现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心声,关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艺术选择,与时俱进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新变化,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积极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审美追求,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检验、评价美术工作的最高标准。二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在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体验、挖掘素材、提炼主题,真正把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表现人民群众鲜活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自觉摈弃脱离群众、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极端个人化的不良创作倾向。三是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精神,善于从当代中国人民伟大的实践中寻找和发现新的创作主题、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开拓新的审美境界。要特别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以振奋精神、提升品格、净化心灵的审美理想和熔铸着真、善、美的艺术形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总之,广大美术工作者应该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职责,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优秀美术作品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和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丰硕的美术创作成果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第二,开展健康积极的文艺评论,加强美术理论建设。

面对当前美术界思想活跃、创作繁荣、良莠并存的现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领多样化的美术思潮和观念,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开展积极的、健康的文艺批评,强化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改变艺术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和文艺批评平庸化甚至商业化的倾向。要不断加强理论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理论体系,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树立起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美术工作实际的、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重塑文艺批评的学术规范和理性精神,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在引领美术创作价值和审美取向、提升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纠正不良创作倾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宣传作用,除专业媒体外,也要善于利用大众传媒平台以及现代的传媒手段加强美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不仅要为美术发展树立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而且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推介,特别是面向基层开展广泛的美术教育和普及工作,促进优秀美术成果的推广和共享,提高审美水平、培养艺术情趣,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第三,坚持德艺双馨的评价标准,造就优秀人才队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大力提倡德艺双馨的评价标准,积极推进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的文艺领军人物,努力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美术人才队伍。德艺双馨,是党和人民对艺术家的期待,是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艺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最高评价。要提倡和引导美术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艺术水平,自觉地把德艺双馨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造就一批人民喜爱的、既具有高尚精神追求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美术家队伍。

要为高素质的美术人才的大量涌现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广大美术工作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和平台,促使他们迸发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使他们的创造和贡献能得到社会尊重。要特别关注和加强对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和扶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美术创作及研究的资助体系,推动建立对于优秀美术人才的荣誉和奖励制度,为美术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动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对发展文化责任的主动担当,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广大美术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动美术的传承与创新。要着重处理好美术工作中的几项重要关系。

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要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的美术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展和创造了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成熟的审美价值体系。20世纪以来,我国几代美术工作者在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中,特别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的近现代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这些都是我国美术赖以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宝贵资源和财富。继承是创新的根基。今天我们顺应时代需求,探索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之路,必须以丰厚的文化传统为基础,坚守美术传统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精髓,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种打着“创新”的旗号,为了标新立异而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割裂了中国美术发展内在的精神传承,是十分有害的。创新赋予继承新的活力。要立足新的社会实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对传统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文化遗产,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激发民族创造力和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和推动当代创新的强大动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国美术不断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不仅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各国文化和世界美术的优秀成果,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中国美术的发展格局;而且面对形形色色、优劣并存的外来文化,要做到辩证取舍,要具有转化再造的能力,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以中国油画的发展为例,作为外来的艺术品种,油画在中国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就是“油画中国化”的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历程——中国的油画家们将外来的艺术形式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体现中国思想精神和审美趣味的,具有中华文化烙印的,表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中国油画风貌,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在充分吸收和合理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和加强我们自身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坚定自信和深刻理解是实现对外来文化很好地吸收和借鉴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画和书法是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的突出代表,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标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时至今日依然拥有着最为广泛的创作群体和受众群体。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在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形势下,我们不仅需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国画、书法等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可贵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以更加坚定地信心坚守民族文化的特质;更需要以奋发进取的勇气和锐意创新的智慧,不断推进民族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创造属于当代中国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和创造力、强大的实力和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才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赢得地位和尊重。

要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要努力做到既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能够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倡导美术家在实践中热情歌颂和深刻反映当今时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大力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同时积极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特征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以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坚定不移地、真心实意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充分地解放思想,破除限制,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对于艺术探索中的错误和失败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相信美术家们有勇气、有才华、有能力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能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开创美术创作的新局面。

我在这里还想讲讲如何正确看待并积极引导当代艺术发展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元的当代文化艺术形态。对于充满活力的多样化的当代艺术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判断。一方面,要充分解放思想,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当代艺术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和兴起的一种艺术样式,是中国社会进程中,现代化加速、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变化以及人们审美情趣趋向多元化的现实的反映,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形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不少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揭示时代精神、表达多元审美趋向的具有艺术冲击力的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创新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探索发展的历程中还需面对和解决许多问题,有一些作品严重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盲目照搬、模仿、简单图解西方艺术观念和形式,或者丑陋怪异、趣味庸俗,或者以血腥、暴力、色情的渲染赚取噱头,或者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解构政治和丑化中国形象,进行伤害民族自尊的图式化表现。这些所谓“当代艺术”往往只是主观概念的肤浅演绎,不仅无关艺术个性表达和艺术创新的实验性探求,更谈不上艺术的当代性追求。因此对于当代艺术必须分析甄别,加强引导,倡导美术家们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遵循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要通过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和丰厚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更多的观众,鼓励艺术家积极探索建立起立足于中国自身的艺术评价标准和体系,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美术管理水平

推动美术事业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美术的管理水平,必须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关照美术发展的全局,着眼于美术事业的系统建设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美术资源,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美术发展格局。

从目前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想是不是可以把美术工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美术馆为主体的美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承担着对于国家近现代以来视觉文化成果的研究梳理、收藏展示、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国家文化积累和引导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使人民群众共享美术发展成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之一。二是以美术院校为主体的美术教育系统。各级各类的美术院校承担着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为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人才保障和重要的学术支持。三是以美术家协会以及各美术专业社团为主体的美术行业组织系统。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艺术界重要的人民团体,成立以来在团结和组织美术家深入生活、繁荣创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党和政府团结和联系美术家、艺术机构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美术家协会以及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画学会、中国油画学会、中国雕塑学会等为代表的行业团体和学术团体,也在推动美术行业自律、实现美术家维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以画廊、拍卖行等艺术品企业为主体的美术品市场系统。美术品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美术品流通交换、扩大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美术创作繁荣、加强美术普及、提升群众的审美素质、实现美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积极意义。五是画院系统。国有画院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机构形态,具有美术创作、研究、培训、交流等重要的专业职能,承担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研究的重要任务,要努力推出最具代表性的美术人才,能代表本地区最高水平的优秀作品,以及最能够反映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而充分发挥在当地美术发展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文化主管部门要在美术工作中实现对这五个方面美术资源的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激发美术生产力和创造力,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美术生态。

第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美术工作的科学管理。

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认真研究新形势、新问题,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符合本地文化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美术发展规划,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于美术创作的引导。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工作的长期性,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持之以恒,既不能放任无为,也不能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例如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区陆续开始组织本地区的主题美术创作活动。这对于推动地方美术创作发展和美术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要立足自身的实际,尊重艺术规律,科学组织实施,切忌一哄而上,缺乏科学的规划,不尊重艺术规律,匆匆上马草草收工,造成美术资源的巨大浪费。要不断加强政府与文联、美协的联系沟通,加强对美术专业社团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在团结美术家、促进学术建设、繁荣美术事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美术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公益性美术事业发展。

大力加强对公益性美术事业的投入和扶持,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要求。目前,相比于教育、科技、卫生等其他社会事业的投入,文化投入还相对偏低;在对文化事业投入的总量中,对于美术事业的投入也相对偏低,政策扶持的力度有待加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管好用好国家给文化建设投入的钱,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要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美术发展的新形势,增加对于公益性美术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保证老百姓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促进美术事业与产业的共同繁荣。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改善美术馆等公益性美术机构的硬件条件,而且要确保国有美术馆、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本级的国有美术馆、画院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

同时,要把握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文化事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的有利形势,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民营的公益性美术馆、画院以及民间团体、艺术机构等要一视同仁,进行必要的行业管理和专业指导,引导其规范、有序地发展,在整体上不断完善和健全国家美术发展的总体格局,努力形成汇聚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调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单位积极性,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

第三,强化公益性美术机构的专业职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必须不断强化公益性美术机构的专业职能,大力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要以推进美术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努力增强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免费开放为美术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馆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既要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积极发挥自身在推动当代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明确自身学术定位和收藏规划,通过学术研究和收藏展示确立标准,引导美术创作和社会审美风尚。同时要坚持面向群众,充分体现自身的公益性,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公共教育和美术普及工作,形成特色和品牌,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和方式,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使百姓共享美术发展的成果。

二是要深入开展画院内部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画院的“公益”性作用。在新形势下,国有画院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能,大力推进内部机制改革,激发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不断强化自身专业职能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发挥国有画院的资源优势,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画院要确保自身的公益性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公益作用,做到重心下移、深入基层,资源下移、服务群众,为人民群众奉献优秀的美术创作研究成果,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规范美术品市场的发展。

要积极构建完善的美术品市场监管体系,培育管理科学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美术品市场,引导和规范美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管理导向,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构建充满活力、公平公正、促进美术品市场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作为长期努力的目标。要积极推动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美术品市场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要旗帜鲜明地抵制美术品市场中出现的低俗之风、造假泛滥、诚信缺失、恶意炒作等不良倾向。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尊重美术规律,积极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与时俱进地创新美术品市场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倡导行业自律,鼓励社会监督,做好政策引导,努力实现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管三者有效协调和统一。

(四)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之一。推进中国美术事业的全面发展,也必须有国际视野、开放的心态和主动的姿态,坚持对外开放,在国际格局中繁荣美术,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中国美术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清醒地认识到,开展对外交流的目的是通过传播中国文化,使我们的文化真正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赢得尊重,寻求理解与合作,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成果和现状,使外界全面、准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在进行美术对外交流中,要主动将能够代表中国美术发展水平、表达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推向国际重要的展示平台,在交流的内容上要顾及全面,尽量做到传统与当代并重,中国特色与世界流行元素兼顾。同时要积极推动双向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要在推出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加强美术人才的交流合作;不仅要面向西方发达国家,也要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既要通过交流借鉴和吸收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明成果,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注重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既要依托国家力量,大力提升对外交流展览的水平和规模,加快制定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规划,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国际交流、沟通机制,也要积极鼓励和拓展民间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对外交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展示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我国和平发展、文明民主、改革开放的新形象。要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既有深厚美术素养,又有前沿眼光视野的策展人,来推动中国主流美术作品走向世界。在国际美术交流中要争取掌握主导权、主动权,不能让国外的一些“基金会”和相关机构牵着鼻子走,要有我们的观点、我们的声音,在国际美术舞台上展现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同志们,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广大美术工作者要珍惜时代提供的难得机遇,坚守文化追求,牢记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才华、智慧与激情。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美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拥有数千年深厚传统和充满活力的中国美术,一定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图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篇4: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与学生一起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进行探讨,组织学生对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3、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2、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教学方法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本课以中国外交篇为主线,表现各个时期的外交的政策。屈辱篇——近代中国的外交,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中国的历史,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重建篇——回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振奋篇——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振奋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惊喜篇——中美关系改善。友谊篇——中日建交。和谐篇——新时期以多边外交为主线,体现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爱好和平。同时,整节课内容隐含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两条线索。

【导入新课】

近代的中国饱受着列强入侵的苦难,在与西方列强的多次交手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回望中国近代史,令人感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根刺。

展示图片:屈辱篇——不平等条约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

重建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站起来了,拉开了中国外交史上新的篇张,在建国初的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让学生说)

中苏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过渡: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国家无情的拒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采取敌视的态度。但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并没有气馁。到了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又发生了怎样的突破和转机呢? 【推进新课】

一、振奋篇——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第一目内容思考:

1、为什么使用“恢复”而不用“加入’?(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2)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致使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动动脑:阅读课文112页历史纵横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

2、我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设置情境:毛泽东曾风趣地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结合教材与毛泽东的话思考: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1)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3)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何意义?(1)、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4)、有利于世界和平

突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改变了联合国被大国控制的局面,成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讲坛。

二、惊喜篇——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大家看一下这段材料,在日内瓦会议上。。。而72年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这里握手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华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主动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的回忆录《领导者》

①材料中说的“握手”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在外交礼仪中,往往是迎接一方首先主动伸出手,而这时为什么尼克松将手伸到了太

平洋的彼岸,同周恩来握手?大家看这二段材料,从中找出其原因。

材料一 改善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政府在实行二十多年“遏止和孤立”中国的政策之后,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材料二 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线,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美国在亚洲虽具有较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它在战略上收缩和保守的倾向很明显。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所以,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积极的反映。„„

尼克松总统到访时曾对周总理说“I am very happy”。美国从最初不愿意同中国交往到现在为什么又愿意同中国交往呢? 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想同美国这个宿敌改善关系呢?

实际上这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材料中提到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什么事件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中苏关系持续恶化 • 台湾问题悬而未决 • 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 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 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从中也可看出两国关系缓和主要是从哪方面去考虑?重要认识: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虽说出乎当时人们的意料,但今天看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当中美这两只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标志着: “一个时代的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那么两国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正常的?

图说历史:结合课文内容给这四幅图片排序。(找一个学生说)这就是中国外交上有名的乒乓外交,最终以小球转动了大球。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双方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关于台湾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中国 美国 世界

过渡:“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在对待日本上,中国人表现了最伟大的宽容与魄力。

三、友谊篇——中日建交

回顾历史,日本曾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日本为什么想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不计前嫌,伸出友谊之手,化干戈为玉帛?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日本曾带给中国人民的是苦难和仇恨.但改善与日本的关系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更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引田中角荣的话设问:

1、直接原因?

2、此行目的?

探究:联系热点: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中日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忽冷、忽热;最大的障碍是历史问题、领土问题(联系热点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

过渡:所以70年代在这三方面的突破就为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一切的工作都要服务于这一中心,所以新时期我们的外交

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新中国的外交又打开了新的篇章——和谐之篇?

四、和谐篇——新时期的外交

“和而不同、和谐世界”这是孔子的理念,传遍五洲。那么新时期的中国作为一个自信、自豪、真正的负责任大国,在外交上有哪些成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呢?

1、背景

2、目标

3、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

2001年,上海 APEC会议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课堂小结: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外交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但外交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通过这些成就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国力有什么变化?(富强、崛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平)

所以我们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同时从古代我们的富强,到近代我们所遭受的屈辱,再到我们今天外交取得的成就,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正在实现着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将再次屹立于民族之林。

随着我们国家的和平崛起,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们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外交理念——和谐的世界。这一理念在今年的奥运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篇5: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反思教学收获

1、导入比较引人入胜,“语不惊人誓不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使陌生的学生愉快而主动地接受我,为了在陌生的学情环境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更为了减少历史课枯燥和抽象的说教,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课堂实效性。因此本堂课的导入我另辟蹊径,大胆创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有效提取材料信息等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我提供大量材料,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并提出探究问题。比如提供材料,探究“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3、始终贯彻三维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教育。比如在学习“中日关系正常化”时,抒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何等的宽容;这是何等的魄力,这就是中日两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等。

4、教学重点明确,难点突破有效。“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开始改善的原因”“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是本课重点,“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影响外交的因素”确定为本课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通过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探究问题。

5、选材多样,角度新颖,密切联系现实热点。比如在学习“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时,密切联系当前时政热点,展示“亚丁湾护航”图片,展示“哥本哈根会议”图片和资料、展示“2009年新加坡APEC领导人‘全家福’”图片等。

二、反思教学不足:

上一篇:毕业生省外就业协议书录入说明下一篇:三为实践活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