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2024-04-14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精选8篇)

篇1: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

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现在的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所以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泛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

篇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学法指导的研究》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它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充分意识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与引导的重要性,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一种阅读文体学习,我总是先给学生指导如何运用方法来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形成对议论文一定的感知认识,在单元学习之前,我给学生印发了有关议论文文体知识的课前指导资料,并给了一段简单的阅读练习,给学生形成一个对议论文学习整体感知: 议论文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1.分清论题和论点。

2.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3.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2.道理论据:可以是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四.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1.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五.结构、层次: 1.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学生们得到这样一个阅读提纲之后,对议论文的学习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课堂学习中犹如点亮了一盏灯,不再瞎撞瞎混了。以学生学习《给困难起名字》为例:

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在你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上,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一个“坎”。没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义,但你知道。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而风雨飘摇。你正愁闷着,那天,你父亲来了,送来这幅字。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你说,这天下有人迈不过去的坎吗?

我给困难起了一个两个字的名字,叫:弹簧。

有一天,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老是说他现在如何的处境不佳,如何的困难重重。我在他说话的间隙,插了一句:困难像弹簧……他不等我说完就接下去说: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完他就笑了,再也不提困难这两个字了。

他给困难起了一个三个字的名字,叫:绊脚石。

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打电话找他,问起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他在搬石头。我吃了一惊。心想他一个搞电脑软件的怎么会去搬石头呢?原来,他正在开发一个软件,已经失败了好多次了,可他一直坚持着。他说:再给我点时间,我准会把这块“绊脚石”搬开的。

我们给困难起了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叫:小菜一碟。

那天,老总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按理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却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交货。老总很清楚这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却必须完成。在会上,老总问,怎么样?能不能完成?真完不成我们就放弃这笔订单。我们全体员工是这样说的:没问题,小菜一碟。

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认为它是道坎它就是道坎,你迟早会迈过这道坎;如果你认为它是弹簧它就是根弹簧,你铆足劲一不留神就把弹簧拉得失去弹性;如果你认为它是绊脚石它就是块绊脚石,搬开后,你的面前马上就呈现出一条宽阔的阳光大道;如果你认为它是小菜一碟它就是小菜一碟,你肯定会有十足的信心将它几大口吃个精光。

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望而却步,一蹶不振了。

那是一节真正自读的课,由于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所以课上得很顺手。

在整体感知时,我出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这个环节中由于是概括各段内容,所以大多数学生很容易的就找出了答案。

还没有等我出示下一个问题,有心急好奇的学生就举手问我了: “老师,这一篇文章的论点在哪儿呀?”这话一说完,就有好几个学生附和着问,好像在考我,嘿,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深,我反问一句:“谁知道本文的论点在哪里?”这难不倒一些同学,他们回答了,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每一段的重点句就是论点,因为这些句子都是作者对困难的看法。”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急于下结论,我告诉他们,一篇文章中可以有好几个分论点,就好比一个母亲有好几个孩子一样,但这些孩子中只能有一个母亲,就是中心论点,它必须能概括每一个分论点,必须是作者的主张,必须是一个肯定的句式,大家想一想,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们领会得也挺快,马上有学生举手了:甲同学:“这篇文章把困难比喻成“坎”“弹簧”“绊脚石”和“小菜一碟”。

“这说明困难越来越小”我再一次启发他们,乙同学:“我们战胜困难要有信心。”

“战胜困难要有信心!”我强调道,“比喻成困难的字数由一个变成了四个,但是‘困难’却越来越小”

乙同学接着纠正说:“我们战胜困难要有自信。” “对乙同学的回答,大家满意吗?”

“满意——”看来,学生们对于本文的论点把握准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难了。

由于这篇文章的每一段分论点都很明显,所以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了。根据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事实论据的论述和正反对比的作用及本文对语言的表达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中,我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分析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结构和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情绪的感染,思想的净化。

在自读练习环节中,为了趁热打铁,我专门设计了两篇有关议论文的阅读,根据反馈来看,学生的入门很快。看来,现在能够依葫芦画瓢,以后就会活学活用了。

专家认为:阅读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要有效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指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好”到“好”,从“简单理解”到“深刻领悟”的高效学习。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从学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让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篇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不管学习什么, 只要对它有了学习的兴趣, 那就会事半功倍。为什么有些人在数学上很有天赋, 但他的语文却很不理想;有些人虽然语文很好, 作文也写得不错, 但是他的数学就是不好, 这就是他们在各学科中表现的兴趣不同。

1.从题眼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课文是直接揭示文章中心的, 如《难忘的一课》, 老师可以在介绍时代背景时, 引导学生抓住“难忘”一词进行分析:台湾的学生, 在收复后是怎样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这一课为什么使我难忘?让学生们带着这些疑问进行阅读, 然后对他们进行问题提问, 让他们各抒己见, 自由地散发思维。这种比较自由不受束缚的思考学习方法很容易使他们在这种阅读中找到乐趣。久而久之这种乐趣就会自然而然的发展成为一种兴趣, 使学生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2.创设意境, 渲染气氛。

古代学者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手段创造浓厚的氛围, 让学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 见其物, 辨其形, 闻其声, 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引起情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教师可以挂上周总理的肖像, 披上黑纱, 放大长安街上送别总理的教学挂图, 播放朗读录音, 教学中老师用低缓, 沉重的语调叙说, 体现出人们敬爱总理, 悼念伟人的情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改革课堂结构, 将课本剧引入课堂教学。

著名艺术家小香玉夫妇回到家乡创办了“小香玉艺术学校”, 孩子们在这所学校不但要学习表演艺术,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用少于全日制学校三分二的时间学习语、数等基础知识, 而且效果不错。他们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每一节语文课搬上表演舞台,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让他们在表演中去学习, 用这种表演的方式来阅读理解一篇课文, 这绝对是开创了学习方法的先河, 可见这位艺术家的聪明之处。在学习中悟情、悟理、愉快地掌握知识。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艺术性很强的课文,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 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们人人都参与进来, 通过表演的方式去理解这篇文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对话、动作把鬼子的凶残、雨来的机智勇敢体现出来, 使学生在愉快的表演中领悟内容, 掌握知识。

因此, 在教学课堂中, 要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乐学、爱学, 从中获取知识。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发挥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而,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增加朗读密度, 在不同层次中提出朗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 启发学生思维, 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使其明确目的, 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 提高阅读效果。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就是靠阅读英语, 从而把英语的口语发展到极致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1.读中悟义。

教学时, 在指导学生流利、准确阅读的情况下, 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阅读不是念字, 要带上我们的感情, 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悟义, 才能读有所得。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文中这样写道,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柱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焦急”与“耐心”这一对矛盾词进行思考: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耐心地等待?她又到底在等待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 通过反复阅读, 使学生们理解老奶奶急切希望周总理的灵车早点来到, 而因等不到灵车绝不离去的决心, 从中体会到老奶奶, 以及首都人民热爱总理、怀念总理, 对总理的逝世感到悲痛的心情。

2.读中悟情。

阅读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朗读, 领悟作者写作意图, 达到表情达意的意境, 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如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老师可以抓住三次出现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用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读, 从阅读中体会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的意境。

3.读中悟理。

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不但要使学生主动学习, 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含义, 获取知识, 知其所以然,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如教学《挑山工》一课后,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挑山工走的速度并不比游人快, 游人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抛在后面, 当游人到达回马岭, 泰山梅项时, 挑山工早已在那歇息, 收拾工具了呢?这里充分表现出挑山工的那种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向前走, 不逗留、不观光的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引导点拨,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的精神, 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教给他们这种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

三、教以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要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就更应该在教法中去思索:如何指导学生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工作量大、工作非常认真、工作时间长这三个方面加以归纳综合, 从中体会总理工作的辛劳。最重要是让他们要善于抓住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夜”, 从这个就可以充分地体会出周总理为了工作废寝忘食的精神。在让学生理解总理生活简朴内容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一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归纳与总结, 最后得出合适的答案。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说的就是与其给他一条鱼吃, 还不如教他怎么去捕鱼, 强调的就是捕鱼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 在学课文时, 怎样教学生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不是你直接板书给他。现在参考书很多, 有些老师为了图方便, 直接给学生们答案, 反正达到目的就行了, 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授之以渔, 教他们学习怎么去归纳中心思想, 有哪几个点, 看哪几个关键字等等。其实语文题目答案的主观性是很强的, 很多题目只要你去思考了, 写出你的想法, 想法独特就好了。

四、总结

篇4: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一、抓重点词法

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找出文题中的重点词,以便更好地总领全文。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先写好课题,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借”,紧接着教师发问,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借?如何去借?说明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问题来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紧紧抓住这个借字,学生一边读一边思索答案。原来课文写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造好十万支箭,若造不出来,便加以陷害。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这就是对借字的合理解释,说明了诸葛亮才智过人。通过抓住重点词,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二、抓中心句法

所谓的抓中心句,就是抓住全文的重点句子,看看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便是文章的中心句。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方面?这样,学生就会牢牢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利用中心句,领会全文。例如,在教学《词语的变迁》一文时,教者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我们的汉语家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课文以这一句先总述全文,然后,条理清晰地从五个方面,分五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词语变迁的时代印记。在每个自然段的表述中,作者又都采用总分的结构来描写。因为,每个自然段都有各自的中心句,具体学习每个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别抓住小中心句,来掌握每段的重点,即词语变迁的一个方面,然后举出具体事例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语的发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抓住了中心句,而且通过寻找关键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阅读效果。

三、入景入情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主要以读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朗读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初读、细读、精读、评读、情读,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中去。通过入景入情,掌握文章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文章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正是这篇童话的特点。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小女孩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与小女孩比童年,越读越入情境,越比越心酸。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童年,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让学生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相机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篇5: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学会学习,才能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能自主学习

如果说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那么创设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要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正如一名学者所言: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主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1、进行选择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自主、开发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师应做到: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比如,在学习《奴隶英雄》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知道这是一篇独幕剧题材的文章,此时,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法,有的扮演“导演”,有的扮演“解说员”,还有的想当“司令官”等角色,真正成了独幕剧。

2、布臵选择性作业,培养学生能力

设计选择性作业,让学生在课间完成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为多层次的学生设计一种多梯级的作业,让他们自主选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动口,有的动手,有的查阅资料等。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我为学生提供如下自选作业:①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自我组合开展朗读比赛;②会画画的学生把詹天佑开凿隧道的示意图描绘出来;③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把詹天佑设计“人”字行线路演示出来;④不了解詹天佑生平的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这样的题型,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施展才能的机会。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达到会自主学习

自主不等于自能,也不等于自会,更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至今还有许多学生不会自主,不会把握老师给予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是在盲目的哄动中浪费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要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要教给一些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

倾听就是认真的听,专注的听,用心的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可以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俗话说:“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怎样做到倾听呢?学生必须做到:一要聚精会神地听;二要边听边想;三要边听边记;四要听后质疑。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新课文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出示学习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如学习《世纪宝鼎》时,及时给学生出示下列学习要求:①从题目中你想到了什么;②从课题中你能想到哪些问题?③圈点句画,以笔勤恳④你喜欢那些词句?⑤提出不懂的问题⑥世纪宝鼎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教师就把学习语文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自主学习

叶圣陶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具有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使课堂教学往后进行,不动情感的努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学习中采用下列学习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巧设些悬念,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揭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如学习《将相和》一文前,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都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接着举一个“完璧归赵”的例子。讲时只说蔺相如从秦王手中骗回了璧,身在朝廷之上,是人与璧俱回,还是与璧俱毁,是人回璧失,还是璧回人亡呢?这些悬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和谐关系激发兴趣-----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师生更应该率先做到,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意学习,自主学习。老师若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或是高高在上,课堂气氛则会让学生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会容易产生一种抑郁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师要和蔼可亲,满脸笑容的面对学生。

篇6: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上传: 陈小娟

更新时间:2014-12-31 12:50:10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在课堂尽力回避或“滑”过的一个环节。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为此,新课标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的要求。许多专家也呼吁: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词义,淡化脱离语言环境的解释词义。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融句段、字音、体验、情景、课文内容于一体,让词语理解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

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词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可让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得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理解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去体会和感悟了。我们研究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是我参与课题实验以来对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教学这一块的实践和研究。

一、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看图理解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2、比较辨析理解法:

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3、生活体验法:

所谓生活体验法,是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4、分解字义理解法:

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

5、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这是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种感性的体会,胜于字词典中理性的解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方法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如,《爱迪生救妈妈》文中“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爸爸是看到爱迪生和小伙伴用镜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感悟爱迪生救妈妈的智慧。

6、结合做动作理解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7、朗读理解法: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体验。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词语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词语意思及词语中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如:教学《兰兰过桥》一文中的“惊奇”一词,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理解词义后,进行点拨:“„惊奇‟这个词的程度可远远比„吃惊‟深,所以我会这么读这个词语。”随即范读这个词语(范读时语气稍夸张,带有面部表情),学生试读。在这样反复地朗读中,学生对“惊奇”这个词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8、换词法: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特别是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换词法”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教学《王二小》一文中“常常”一词,我在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后。”“„常常‟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很容易地说出“经常”、“每天”、“天天”等一系列近义词。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老师还是要告诉你们„常常‟这个词所表达的„常‟的程度远远要比你们所说的词语深得多”。这样,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常常”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明白了词语间的细微区别。

9、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法:

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体化词语。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10、借助经验理解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当然,要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词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因为凭语感解释词语,那才是最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师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之后,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词语,如何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之后,他们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也是需要一个理解、实践、感悟的过程。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在理解词语“五彩缤纷”时,学生的方法就很多,如同义换词法,学生找了很多“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等;有的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就是在课文中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等很多种颜色”;有的用看图法来理解:“看课文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显示的就是很多颜色,十分美丽”;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来理解。。

案例二:

如我在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在理解小熊“乐坏了”一词时,我就启发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孩子们的方法令我大吃一惊。有孩子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用做动作来理解。我把小熊高兴的劲表演出来。”于是他就高兴得跳起来,而且手舞足蹈。没等这个孩子表演完,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从他的动作表演中,我知道了小熊特别高兴,而且从课文的插图中也看出小熊脸上乐开了花,就叫做“乐坏了”。我用看图法来理解的。”这时,又一个孩子连忙说:“我知道了,“乐坏了”就是“高兴极了!开心极了!”我用换词法来理解。”此时,我看孩子们的思维已经打开,而且很活跃,我就顺势利导,“那除了换成“——极了”,你还可以用“很——-”“太———”“——-不得了”来换吗?接着,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换,我来。。”最后,我班的小小朗诵家站起来说:“伙伴们,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了这个词,我也要用我的拿手本领为大家展示一下了,我就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这个词语吧!”这时,我接着她的话说:“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样读才能表现出小熊的“乐坏了”了呢?”她自豪地说:“我觉得应该带着高兴地语气去读,而且带要带着快乐的表情去读,才能表现出它的“乐坏了”。“那好,你就给大家示范一下吧!”于是,这个孩子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有表情地做动作,读后,大家都为她的表演读鼓掌。最后,全班都有感情地表演读出了这一段,使课文教学达到了高潮。

案例三:

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脱鞋绾裤”一词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绾”字。

生1:我用查工具书来理解。就是“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师:你从字面上理解了!遇到不理解的字查字典,真是好方法!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吗?

生2:我用换词法来理解。就是“卷”的意思。生3:我也用换词法。我换成“挽”。

师:你们的方法真不错,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如联系一下你们平时过小河沟时、、、生4:我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涨水后,我下河沟去捉鱼,就要脱掉鞋子,卷起裤脚才下去。

生5:我也用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我们上学要过一条小河沟,如果是涨水后,我就要把鞋子脱掉,把裤脚挽起来了。、、、、、、这三个案例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而这不仅仅是理解词语了,而是通过理解词语让孩子感悟到了课文的情感,自悟出了怎么感情朗读了。因此,这个环节有效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唤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智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三、鼓励学生探求更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当学生的头脑里装满足够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感悟词语的意思了。我们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就充分得到了体现和升华。当然,这样还不够,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出更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自己给这种方法命名。为此,我在课题实验阶段,在班级就搞了一个“群星闪烁我最亮-----学习方法星星榜”的活动。如果被其他同学认可,那么你创新的方法就可以上“学习方法星星榜”了。这样,我班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敢于创新,在学习中自己创新出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他们自己命名,如什么“就地取材法”、“描绘法”、“拆拼法”、“重新组合法”、“说明解释法”、“比喻法”、“举例法”、“造句法”、、、、、、现在我班的“学习方法星星榜”上占满了孩子们自己命名的学习方法了。学习方法多样化在这里灵动了。我想,这样一种成就感不仅仅是让大家有了激情去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化为了一种享受快乐创新的过程,更是一种分享成功的幸福。

篇7: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掐头法

掐头法一般用于诗歌背诵。比如最常见的是律诗绝句之类的,在让学生准确朗读并且熟读的基础上,将每句诗的头一个字提出来,然后按照顺序串起来记忆。也就是说,诗歌有几句就记忆几个字即可。以陆游《游山西村》为例,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只要记住“莫、丰、山、柳、箫、衣、从、拄”这八个字那么全首诗八句要背下来时不成问题的。当然,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记忆某单元或某册课本的内容。这里再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四篇阅读课文为例,即用“伟太带河”四个字就可以将本单元的《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河中石兽》记忆下来。这样记忆的效果就是让平时粗心的学生不致于出现背诵遗漏或者颠倒的情况。

二、数字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就是将一篇课文里面的内容归纳梳理成几个方面的要点,这有笔者专门的文字介绍,以《木兰诗》为例,自己经过与学生一起梳理后,整理成为了“12247”(也不是很全面),解读出来就是一个人物形象——木兰,两个通假字——“帖”、“火”,两个成语——扑朔迷离、磨刀霍霍,全诗分为四部分,七小节。对于各个具体的内容学生自然也要还原,简装,再还原,简装。如此一来就比较轻松的用几个数字将要掌握的知识点记忆下来。类似的还有《孙权劝学》,可以用“223”记忆,即两个通假字“邪”、“耳”,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三个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自然,各个要点的具体内容还需明白。

三、编儿歌法

这种方法估计对学生来说或许多多少少有点难度,但老师只要带学生一起进行“再创作”,让他们自己针对学习内容先说出来,老师可以从旁进行补充,修改,加以完善,那么学生也会掌握这种方法的。仍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后三个单元内容为例加以说明。在复习时,自己带领学生一起梳理,编了这样一首儿歌:

后三单元廿三篇,

九首古诗三文言,

四篇国外七代现。

很明显,廿三篇指本三个单元大大小小共23篇(首)课文(古诗一首算一篇),包括课外阅读《海底两万里》在内,含有古诗九首,文言文三篇,四篇外国作品,七篇现代文。为了押韵将“现代”二字颠倒,后来又加了句“掌握牢固考不翻”以方便朗读。

四、谐音法

记得在上初中时,自己的英语老师教我们university(大学)的单词,说“大学就是由你物色一个特殊的人去上大学”,经他这么一说,我们很快记就下了这单词,至今难忘。同样,在教学生记忆“廿”、“卅”、“卌”这三个分别表示二十、三十、四十的汉字时,就将这三个字串联起来谐音为“眼咋洗”,于是,学生也会即时记住的。谐音,只要是为了方便记忆,有时可以允许出现“邪意”,即怎么能够尽快牢固记下知识内容就好。

其它的诸如画图表记忆法,连线记忆法,填空记忆法等等,这里就不再啰嗦了。总之,作为老师,自己教给学生的也仅仅是部分的记忆方法,这需要学生除了在老师引导下掌握一些记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自己在一边学习时一边摸索。做老师的,只要方法对头,估计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培养起来不说,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说呢?

篇8:教给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一、边读边思阅读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也是掌握其他阅读方法的根本和前提。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教材文本的特点, 抓住训练的时机, 创设思维的情境, 浸润阅读方法。这样教学,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如茉莉》这一课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 有学生说“爱为什么会像茉莉呢?它们之间根本没有共同点啊!”有学生问“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爱如茉莉为题呢?”面对学生的质疑, 我说你们的问题也是我想知道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找出描写“爱”和“茉莉”的有关句子进行品读, 想一想“爱为什么像茉莉呢?然后把你的理解告诉我。”经过思考, 学生从父母之间这种平淡中见真情的爱中感受到了“真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但时时刻刻又散发着缕缕清香。这样处理, 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读课文, 并且学生在读课文中边读边思考, 使阅读的目的性更强,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勾连上下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 有些词语, 句子如果只是就词解词, 就句说句,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把词语, 句子放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学生才会理解。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勾连文本上下的阅读方法, 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 文中有这样两句诗“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捡儿童多处行。”在教学时许多同学不是很理解, 如果仅从诗句表面意思来理解, 学生只知道大概意思是说“游人不知道春天在哪里, 只知道在儿童多的地方行走。”但是, 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不能理解, 在这时如果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就显得简单, 轻松多了,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学生回答说是在我们在路过颐和园时发现一群群小朋友从里面跑出来时说的, 然后我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其他地方描写儿童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描写中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勾连文本上下, 学生很快明白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哪里有春天, 哪里就有儿童, 哪里就充满了盎然的春意, 其实隐含地说明了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 活泼可爱。这种阅读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三、联系实际阅读法

培养学生具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体验能力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所限或者知识背景不同, 有时在阅读课文时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对课本的理解认识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简单, 轻松。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花瓣飘香》一课时, 课文通过“我”和小女孩的对话写出了小女孩不光爱花, 更爱父母。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小女孩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对待父母怎样, 有没有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想真正为爸爸妈妈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通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 有学生说自己从没干过家务活, 什么都是现成的;班里还有好多同学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不知道父母多大了, 看到小女孩的表现以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很惭愧, 因为自己只会索取, 从未想到自己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 认为父母为自己做这些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样的对比中, 学生真正感受到小女孩真的很懂事, 从而树立向小姑娘学习的决心, 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圈画批注阅读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做批注, 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 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这种批注勾画中使阅读教学走向更深的层次。在学生圈画批注时, 教师要教给学生勾画、批注的方法, 使学生把重点放在文章的优美句段或者精准用词造句, 以及自己理解上的难点地方进行批注, 避免面面俱到。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草原》一课时, 由于文章语言优美, 字里行间洋溢着草原的浓郁风情,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以及蒙汉人民友好相处的情境都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在教学时, 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 注重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自己认为语句优美或者值得品味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 也可以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批注在旁边。在教师充分放手的前提下,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圈的圈, 画的画, 批的批, 学习兴趣浓厚, 有的学生在描写草原这段话旁边写到“我真想到内蒙古草原看看”。有的同学在“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旁边勾了个大大的问号, 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

总之,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放在重要位置, 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真正学会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全面形成。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J].学周刊, 2012 (3) .

上一篇:都德简介下一篇:背水一战的典故及其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