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产业布局规划

2024-04-14

济阳产业布局规划(精选6篇)

篇1:济阳产业布局规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http://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总量大、增速快

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

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30.1%,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1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约50.5%,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

4.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约有四成来自名牌产品企业的创造,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21个,省名牌产品146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7%和16.57%。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32个,超5亿元的品牌56个,超亿元的有143个。

5.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同步大发展,多元结构生机显现的良好局面。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7.5%的比重,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5.7%;与此同时,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7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6.8个点,充分显示我市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生机勃勃。据统计,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分别比2000年减少118户、6.66万人,但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增长了37.7%和111.7%。二是三资企业仍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5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99.77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0%,比2000年提高约18个百分点,在我市各类企业中比重最高,增速最快,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三是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1458.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1%,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1.09亿元,比2000年增加0.5亿元,户均产值提高91.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00多户、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77户、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8户。

(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

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屡创新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点以上,比全省高30个点以上,比2000年大幅提高61.5个点。

2.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广州工业以不到全省1/5的产值创造了全省近1/4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4.09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3.2倍,分别相当于东莞、佛山利润总额的3.5倍和4.8倍。在全国六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深圳、广州)中,广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资产贡献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排名第一。

3.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每万元0.46吨标准煤、1.6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每万元0.36吨标准煤、1.31吨标准煤,与全国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等五城市比较,广州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最低。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及污水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约一倍和50%以上。

虽然“十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等。

二、发展环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广州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工业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近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截至2005年末,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40家落户广州(占全省的比重高达80%),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一年近2000亿元的市场购买力,使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及创业的乐土。

二是国内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为广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十一五”期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使经济又具备了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另外整个世界经济在此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可以预期进入国内的外资以及对外的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张,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将在外资外贸企业的带动下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全面链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竞争刺激与高技术改造下不断更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竞争力将日渐增强。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模式,将为我市的工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从国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批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业和消费产业(如汽车)加速发展,我市正是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上具备相对的规模和优势,这样国内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内涵将为我市工业的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是CEPA协议实施和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发展给广州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粤港澳“大珠三角”整合成功和优势互补以及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对广州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广阔和深远的经济发展腹地,在转移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通过“腾笼换鸟”,为承接高档次的产业转移腾出了空间,也使珠三角周边区域甚至周边省区可以获得广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区域经济,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为广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四是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为充分发挥广州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对工业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极大,而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从产业链的配套衔接看,正好可为珠三角发达的加工制造业提供石化、钢铁等上游产品,从这个方面说广州在区域内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1998年省八次党代会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2003年初,又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广州的汽车、钢铁等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和南沙开发等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全省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作出引导和调整,强调既注重促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又充分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点、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珠三角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这更为我市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二)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新一轮城市竞争加剧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广州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方面,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各城市与区际竞争将更趋激烈,而工业又处于其中的焦点地位。各城市都力争获得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工业资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争夺、占领和控制工业市场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构成了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二是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对广州工业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步降低。而依据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十一五”期间又是我市重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环境承载力将受到进一步挑战。同时,国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以及社会民众对环境标准的提高,从政策和社会层面进一步减弱了环境的承载力,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广州工业的发展后劲产生了严重制约。虽然我市工业近年来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还不够快,创新链条中的研发、转化环节还有待加强;现有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还比较低;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确立,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够多。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我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削弱我市工业的发展后劲。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较大障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市场。而我市目前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服务业十分发达,而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设计管理、咨询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体系发育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我市工业门类中主要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和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而且影响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产业关联、融合与拓展,将会制约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及传统工业在改革改组和改造中重新焕发活力构成较大障碍。

三、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把广州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基本原则: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制药、钢铁、轻纺等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集中力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集约经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推进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以点带面的原则。突出抓好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针对薄弱环节,努力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发挥聚集效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主要工业集聚地。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把发展广州工业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更加重视节能降耗,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广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规模目标——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5%左右。

品牌影响目标——形成超过200个国家和省级工业名牌产品,全市名优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左右。

发展后劲目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55%。

环境支持目标——循环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迅速发展,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四、“十一五”工业重点发展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努力形成广州工业新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以广石化扩能项目、南沙石化基地等为重点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以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工业、钢铁工业、轻纺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一)汽车产业

1、发展目标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按照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零部件产业为突破口,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根植性。到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左右,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把广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亚洲地区主要汽车文化发展中心之一,形成以电子商务平台与连锁销售店相互支撑的全国汽车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

汽车整车:到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30万辆,产值2000亿元左右。

零部件: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出口产品,把广州发展成为部分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

摩托车:到2010年,摩托车年产量达到350万辆左右、产值200亿元左右,培育壮大5—8个在国内有突出影响的摩托车品牌。

2、发展重点

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汽车需求迅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优势,利用“外资外技”和“民资民营”两方力量,以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大型汽车企业为载体,以先进汽车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以轿车产品为拳头,龙头企业积极带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齐头并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

(1)乘用车产业:扶持乘用车生产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产品。重点扶持广州本田汽车扩能、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扩能和广州丰田汽车等项目建设。

(2)商用车产业:以合资建设商用车项目为契机,加快大中型客车、专用汽车、轻型货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企业的联合重组,整合做强。做强做大五十铃、骏威等客车生产企业,形成客车生产高、中、低三个档次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依托广州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日野商用车、广东明威专用车、广日专用车有限公司等重点商用车生产企业,研究开发各种型号的载货汽车、牵引车以及各类专用汽车等商用车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争取2010年批量生产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3)汽车零部件产业:把汽车零部件工业作为产业的重点,与整车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引进吸收和联合开发相结合之路,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并逐步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设计。通过合资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研发体系。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加快零部件产业升级,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加快发展汽车电子类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及附件、通用零部件及满足现代汽车生产要求的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性零部件和轮胎、汽车化工等相关产品。促进重点乘用车项目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力争使其产品进入乘用车生产厂的国际采购网络之中。

(4)摩托车产业:鼓励摩托车生产企业整合做强。通过引导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集团,提高整体实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应海外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同档次的新车型。在提高摩托车行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炼油、乙烯及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涂料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低污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壮大中间学科产品。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向化工园区聚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到2010年,石化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220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主要目标是:

炼油:加工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

乙烯: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建成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合成树脂和化工新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以上。建设30万吨/年聚氯乙烯(PVC)装置。

精细化工:精细化率大于50%,初步形成表面活性剂、高档涂料油墨、食品饲料添加剂及电子、汽车、造纸专用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开发、生产基地,使其具备经济规模及系列化、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精细化工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水平。

2、发展重点

以炼油、乙烯为龙头,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1)炼油和乙烯。按“就地发展、加快进度、注重环保”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油化一体的优势,大幅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建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基地。

(2)聚乙烯和聚丙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化聚烯烃装置,建设百万吨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他树脂生产基地。应用新催化剂技术、聚合技术、应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提高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的竞争力。鼓励发展达到经济规模、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ABS、丙烯酸及其酯类、芳烃等其他市场短缺的石油化工产品。

(3)聚氯乙烯。发挥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积极引进技术和投资,平衡乙烯资源,建设30万吨/年PVC装置,配套建设20万吨/年离子膜氯碱装置。

(4)涂料。汽车漆: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发展高档轿车用涂料,高起点地建设万吨级汽车漆生产基地。高耐候建筑乳胶涂料:发展耐候性能10年以上、耐沾污性好的建筑涂料,如硅丙乳液和氟碳乳液等高档基料乳胶漆。功能性涂料:利用广东稀土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发稀土发光涂料;开发耐热涂料、防火涂料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至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要超过1800亿元,年均增长18.5%。

2.发展重点

以广州开发区、保税区、南沙开发区、番禺区和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主体,在着力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两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类产品和技术。

(1)通信设备类:重点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NGN(下一代网络)、高速路由交换、宽带无线接入、数字化短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和产品,重点突破无线、光通信核心模块与器件,增强本地基础产品配套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2)计算机及零部件:发展高性能服务器、高档商用及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打印机、可擦写光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以及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适应3C融合的技术和产品。

(3)软件:发挥广州软件的研发优势,巩固广州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软件产品开发主要定位在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机械、石化、汽车、轻纺、钢铁、医药等重点行业所需的工业控制、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参与和介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带动软件业的全面发展。

(4)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生产环节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带动、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以消费电子、通信类专用芯片为发展重点。同时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显示器件,如光电子器件芯片、光学晶体基片、光电子信息处理设备、TFT-LCD、OLED平面显示器、超高亮度LED以及电子触摸屏等产品。

(5)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汽车数字音视频播放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专用电子传感器及元器件。继续发展自动柜员机、数控设备、信用卡制卡等专用电子设备,特别要努力开拓专用设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6)家用视听设备:主要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网络电视、平面显示彩电、新一代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产品、音频、视频的数字压缩与传输技术产品、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机顶盒、便携式数字音频(如MP3)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

(四)医药产业

1.发展目标

推进医药工业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外资、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做大产业的经济规模,实现产业升级。以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发展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制药,加快海洋药物的发展。

(1)优化产权结构。以引进外资、吸纳民资推动医药产业改革重组,争取到2010年形成国有股份企业、外资、民营企业比例合理的产权结构。

(2)迅速扩大经济规模。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左右;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其中1-2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5-8家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医药商贸流通额超过500亿元以上,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贸企业。

(3)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形成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三者并驾齐驱的现代医药产业结构。

(4)优化产品结构。到2010年,全市医药产品形成优化的梯队结构,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大产品5个、超1亿元大产品达到20个以上,开发新药30个以上并实施产业化,争取有5个以上的制剂产品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2.发展重点

(1)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中药新产品;加强中药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建立高效、微量、快速的组分药效筛选系统;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促进新剂型、新工艺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逐步形成自己产品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标准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水平,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制药业接轨。发展现代化中药工程技术,重视制药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大力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重点突破生产用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高效表达,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手段,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的检测分析,建立规范的检测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分离、纯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和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大力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制剂。重点开发抗菌素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具有相对优势的原料药。建立先进和高效的化学药创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五)机械装备产业

机械装备涵盖工业七个大类,其中,本规划提及重点发展的八大领域涉及五个大类(未含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合计4430亿元,占比96.3%。而在这八大领域中,汽车和电子两大领域的3600亿元与前面的支柱产业交叉重复,其他六大领域产值合计830亿元。

1.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机械行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争取在2010年前后,实现我市机械装备工业“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一批”的目标。

一个基地: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大、产业优势显著、市场影响力强的机械装备工业制造基地。2010年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27%左右,使机械装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5%左右。

两个中心:形成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装备工业研发中心和辐射全国的机械装备维修服务中心。

三个一批: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机械装备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5~8家超100亿元、10~15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30个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3位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下同)和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壮大我市机械装备工业研发机构,建立一批服务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的大型机件加工、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维修服务中心和CAD/CAM/CAE/CAPP中心。

2.发展重点

(1)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领域。2010年,汽车产量13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培育2~3家50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若干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

(2)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领域。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8-1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培育10个以上名牌产品。

(3)船舶制造领域。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与维修同步发展,争取海洋工程方面有新突破,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10年,造船能力200-3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1-2家10~5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4)楼宇成套装备领域。保持电梯生产制造的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性能最先进的智能式立体停车设备制造加工基地;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楼宇智能化控制研发、制造和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楼宇装备业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

(5)数控机械装备领域。建设全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生产研发服务中心,迅速扩大数控机床生产规模;开创数控激光机床生产装备新领域,建设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数控激光加工服务中心。2010年数控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6)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建成生产规模居于全国前列的重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型汽轮机生产基地。2010年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5-8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7)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中低压系列输配电成套设备及输配变电智能自动化控制设备,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建设品种齐全的高中低压和特种变压器生产制造和销售中心。2010年,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5家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8)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扩大大型、高速软硬无菌灌装生产线、固体食物包装生产线和激光喷码、贴标打包机等包装机械的生产规模,拓展医药加工和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新领域。2010年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总产值达到50亿元。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六)钢铁产业

1.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广州钢铁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培育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粗钢产量达500万吨左右,钢材产量700-1000万吨,钢铁工业产值500亿元左右,把我市建成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

2.发展重点

(1)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钢材品种,实现产品的升级,到2010年钢材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钢板(带):加快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电工板及不锈钢板。型钢:主要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发展棒材、钢筋、线材等品种。钢管:主要发展用于油气输送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铁:重点支持广钢集团为满足炼钢要求进行的高炉迁建项目。粗钢:适度扩大炼钢能力,使之与轧钢相配套。

(2)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从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改进,使吨钢综合能耗低于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6吨,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要求。

(3)发展冶金物流业。以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冶金物流,继续发展壮大“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冶金电子交易及物流中心。

(七)轻纺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轻纺行业协调,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到2010年,实现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年平均递增10%左右,努力实现轻纺工业“一个平台、四个一批”目标。

一个平台:全力构筑广州轻纺产品集散交易平台,凭借华南地区的产业和市场资源,在广州做国际性、电子化、高度集聚的批发市场,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要强化结算、信息、展示和服务功能,向商品展示、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异地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把广州轻纺批发市场从传统型的集散地培育成为聚集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现代轻纺产品物流中心。

四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家产值100亿元以上、3-5家50-100亿元、20家以上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品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0个左右,省名牌产品50个左右;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皮革皮具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左右。

2.发展重点

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食品、家电等行业为龙头,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1)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等。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形成工业总产值约630亿元,年均递增12%左右。

(2)纺织及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牛仔服装、特色服装、高档面料,打造“穿在广州”城市名牌。到2010年形成工业总产值约55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

(3)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制造业。以皮鞋及皮制品为龙头,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皮革业的制造、信息和时尚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年均递增15%。

(4)家电业。以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之一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5)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聚乙烯管材管件,聚丙烯发泡片材,芯层发泡、玻璃钢排水管道、内壁螺旋构造的PVC排水管道和低发泡PVC型材与板材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0亿元,年均递增8%。

(6)造纸印刷业。以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3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五、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一)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

广州市工业布局规划根据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进行新一轮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特色集群区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加速东部重点地区和南沙地区及其它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在市中心区发展的企业向外转移,形成一个都市型工业圈(城市中心区建成区)、二条重点产业发展轴(南拓和东进)、四大工业组团(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组成的工业集聚发展区,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本市工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广州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规划布局导向如下:

1.两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轴:

南拓——做强南部:沿沙湾水道以南的番禺东南地区——南沙地区,包括黄阁、南沙龙穴岛、万顷沙、新垦地区。开发建设南沙地区作为广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卫星城。

东扩——做大东部:东部包括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和新塘地区。依托东部现有工业基础和优越的东部高快速交通走廊优势,扩大东部产业规模,建设广州工业重要的东部板块。

2.四大工业组团:发展形成4个规模大、效益高、园区集中、产业综合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组团,分别是: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工业产业集群组团规模集中、优势突出,以产业集群带动群体空间优化,实现工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广州工业发展的重点。

(1)南部组团:包括南沙和番禺南部,主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和珠宝产业集群等。继续发展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黄阁、灵山以南规划广州市新的重化工业基地。

(2)东部组团:范围包括萝岗、增城新塘和黄埔,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纺织产业集群等。充实完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区为广州科学城)、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延伸东部产业组团,与增城新塘工业区连接,承接产业发展势头,成为广州市东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3)北部组团:包括花都和从化,整合花都的新华、花东、花山、狮岭等工业集聚区,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中心,以空港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皮革皮具、橡胶、珠宝、飞机维修、零件制造、高科技产业及与之相配套的飞机租售与经纪、区域总部、高级商住、物流与交易等生产服务业。

(4)中部组团:范围包括中心城区,以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地方特色工艺品、工业设计等都市型工业集群为主。

(二)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的工业调整,解决市中心区内工业企业污染扰民的问题,形成都市工业圈的基本格局,建立和完善南部和东部重点发展区工业新城的空间格局,培育优化北部产业区,继续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努力使新建企业入园率达到9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户数比重达到6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要加速培育新白云空港产业集群区、科学城科技生态产业园区和南沙临港经济区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区,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拉动产业簇群的形成,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调整完善工业布局空间。到2020年,建成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布局体系。

(三)工业分类布局调整要点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线,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区域,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工业行业,形成一个符合广州市工业发展实际,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格局。

1.支柱产业布局

(1)汽车产业布局

加快发展以广州本田、东风日产乘用车、广州丰田等乘用车生产为龙头,包括轻型车、大型客车、豪华客车、多用途车等各类商用车在内的整车制造业及零配件制造业。新引进的汽车整车生产布局于广州汽车城工业园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南沙丰田汽车城、永和汽车工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等核心区域内发展。其中,北部组团的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以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位于花都中心城区西南部,跨炭步镇和赤坭镇,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规划15平方公里,以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以布局新引进的整车生产为主,加快推动东风日产整车扩产、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东风日产发动机项目的建成投产,配套布局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摩托车生产,延长汽车产业链,并以汽车研发、汽车贸易为辅助功能。东部组团的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区,包括广州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包括永和汽车工业园和开发区东区)和增城新塘工业加工区(即南香山产业园),以布局整车生产为主,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在广州开发区汽配产业园)和摩托车生产(主要在南香山产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以广州本田为龙头,加快广州本田第二工厂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南部组团的南沙汽车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汽配A区、珠江管理区汽配B区及横沥镇汽配C区,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以南沙广汽丰田汽车城为中心,布局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快丰田乘用车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

(2)石化产业布局

石油化工产业主要是重点推进黄埔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聚区建设。东部石化基地主要布局在广石化工业区、黄埔工业区、黄埔姬堂精细化工基地及开发区东区、永和片区发展,以广石化炼油和乙烯扩建为契机,整合有限土地资源,扩大和延伸化工产业链,实行油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最终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级塑料—终端产品”产业链。南沙临港石化基地主要布局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为将来引进千瓦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超大型油化一体化龙头企业打好基础,逐步形成小虎石化工业园、黄阁工业园、万顷沙石油化工工业集聚区等石化产业聚集区,全力构建南沙临港现代化石化工业区。

(3)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体集中布点在以下区域:黄花岗科技园、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南沙资讯科技园,逐步形成以一带两区为主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基地。向东形成一条由黄花岗科技园向东连接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向南依托南沙工业区形成南沙资讯产业园;向北依托白云国际机场,紧跟国际电子产业发展最新趋势,重点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以天河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广州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整合南沙开发区以及花都区等资源,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加工等产业,规划建设广州市集成电路制造园,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开发区为主体,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区域服务体系,将其建设成为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软件工业:主要以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基础,不断完善以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和穗港合作的南沙资讯科技园为主体的广州软件园的基础设施,加快高唐新区和软件产业孵化中心的发展,构建广州信息港,吸纳和孵化一批规模软件企业,培育软件核心技术,将其建设成为广州软件领军企业的大本营,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除在以上区域集中布局外,也可以在不对周边地区扰民的前提下,布局于中心城区中。此外,汽车电子主要布局在花都汽车城、南沙汽车产业园区等;基础元器件主要布局在广州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保税区电脑工业城、天河科技园等地发展;光通讯行业主要在广州科学城发展。

(4)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基因药物、现代中药和生化药品产业,着力打造三大生物医药平台,即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研发和中试平台、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产业化平台及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医药物流平台。主要布局在: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番禺现代产业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从化明珠工业园。其中:广州国际生物岛重点构建由实验系统、信息支撑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组成的生物技术支撑体系;广州科学城主要构建由生物科技创新基地、专业孵化器和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组成的企业孵化系统。重点规划建设面积12.1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化平台,增强其产业集聚、辐射功能,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物流平台;重点打造由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科学城两大核心聚集区、若干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此外,广州市域外围地区集中建立从化明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若干个医药产业园区,吸引国际知名及自主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同时逐步把原有市区的制药厂集中搬迁出去。

2.传统优势产业布局

(1)钢铁产业布局

以集装箱板、不锈钢板生产为主导,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钢铁产业基地并带动增城新塘等地钢铁工业发展;以JFE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南沙现代化临港钢铁产业基地,生产汽车板、船用板等高档精品钢板,带动番禺区原有钢铁产业的升级改造。主要布局在开发区东区精品钢产业集聚区、南沙万顷沙钢铁工业集聚区、番禺鱼窝头钢铁工业集聚区、增城新塘钢铁工业集聚区等地区发展,最终形成广州钢铁工业的东部、番禺和南沙三大板块。

(2)船舶产业布局

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快与国内外一流造船企业合作,将广州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主要布局在南沙区的沙仔岛造船工业园、芳村区白鹤洞造船基地、增城新塘修造船基地、黄埔区文冲工业集聚区等地。

(3)纺织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增城市。其中,增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新塘环保工业园和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两大核心区域内。花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以位于炭步大涡村的广州纺织产业基地为中心,整合炭步镇原有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未来从区内其它城镇搬迁过来的服装纺织企业组合集聚而成。

3.特色产业布局

(1)珠宝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番禺区。其中,花都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新华中心城区、机场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内。以现有规划占地5000亩的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为基础,建设集生产、加工、展示、专业鉴定、人才培训、物资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基地;同时,在机场商务区附近建设珠宝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性珠宝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珠宝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新华金银首饰加工区,加快推进台湾珠宝园区建设,继续大力引进金银首饰企业和台湾珠宝企业。番禺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及市桥、沙湾、榄核、大岗等加工集聚区内。利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做大珠宝汇展业,培育面向全球的珠宝物流基地,提高其在本地的附加值,建成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珠宝加工基地、交易中心和展销展示基地。

(2)皮革皮具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西北部以狮岭镇为中心的地域。高标准规划和开发好皮革皮具工业园区,采取集中开发、低成本出租的办法,将那些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引进园区,规范管理,大力发展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区;依托“中国皮具之都”的产业优势,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皮革皮具节,促进皮革产业“大生产”与“大流通”的协调发展,不断扩大我市皮革皮具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打造提升“中国皮具之都”的品牌,继续保持全国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最具活力的皮革皮具贸易城的龙头地位。

(3)都市型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于荔湾、越秀、海珠等老城区。其中,在荔湾老城区继续盘活旧厂房及场地资源,以荔湾设计港为依托,重点发展冲口滨水创意产业带和大坦沙广佛时尚岛项目,将周门路一带发展为广州创意设计一条街,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广告、手工艺、动漫等都市型创意产业,打造岭南创意产业湾,力争成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全国十大服务外包基地;以东沙科技工业区为基础,发展高增值、高科技、高效益的工业项目,努力实现城区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重点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产业为主体的总部型、多功能型的工业区域。海珠区在继续打造中大布匹市场和石溪印刷包装城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联星文化产业园项目。同时,发挥广州美院的优势,以在全国具领先地位的视觉艺术及设计业、广告业为主要突破点,连带促进图书出版及流通发行、中小民营媒体、动画漫画、数字娱乐、教育培训、会展交流等行业发展。

4.临港产业布局

依托南沙深水岸线资源及广阔的陆域,按组团式生态型模式进行布局,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其中,汽车工业基地由位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的整车、发动机生产区和汽配园A区、珠江管理区内的汽配园B区及横沥镇内的汽配园C区组成,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石化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4涌和17涌之间,东联蕉门水道,西靠南部快线,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造船工业基地位于龙穴岛中北部,规划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可利用码头岸线约4.2公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位于黄阁镇东部小虎沥西侧,规划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此外,依托新白云国际机场,大力发展空港产业。主要布局在北部组团花都区的东北部、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北面约2公里处,包含了花东、花山两镇的部分用地,总规模8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工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航空物流产业和机场商务业,打造广州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物流中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分工合作,提升产业软环境竞争力。

全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加强协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发展软环境。经贸部门负责牵头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根据职能分工,支持各重点产业及关键项目的发展,在财政、技术、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名牌培育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

加强产业规划和协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集中力量提升机械装备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成套设备,使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要发展成套设备企业,全面组织设计、制造、集成和维护,把广州打造成区域性制造中心。要在继续抓好乘用车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把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力延伸汽车相关产业,全面夯实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石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条衔接协调发展。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要大力引进具有前沿核心技术的大型项目,加速扩大产业规模,壮大通信设备、消费类电子制造业,突破新材料和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领域;医药产业要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和改革力度,加强医药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和储备,加快发展。尤其是生物医药和中成药产业,培育以广药集团为龙头,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区的“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打造我市生物医药国际化集群。鼓励扶持各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在产业链条中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建立大中小企业协作机制、工贸联动机制,推动集中采购、联合营销等,从而延伸产业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

遵循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加快重点产业板块、工业集聚地的发展,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由经贸部门会同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存量调整优化,增量集中提升”的总体思路,制订产业集约用地的导向政策,完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项目评估办法和标准,提高投资率、产出率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加大扶持力度,对专业性工业集聚地主导产业的新办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探索缩短项目建设中规划、用地等审批时间的新办法。鼓励支持各区、县级市大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集聚地,将工业集聚地与中心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每个中心镇建设1个以上工业集聚地,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各工业集聚地良性互动的格局。引导扶持各相关园区和企业把国企改革、中心区“退二进三”与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工业园区优化升级机制。对不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要求的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工业集聚地搬迁,腾出土地吸纳符合产业集群要求的新企业落户,以促进其集聚发展。

(四)加大工业投入,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扩大利用外资,激活民营资本,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保持每年安排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企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优势项目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视财力许可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产业融资力度。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建立重点引资项目库,创新引资利益共享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建立经贸部门与商业银行融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拓展间接融资,探索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等筹资方式,利用资本市场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优质企业的快速扩展。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优质中小企业利用深圳中小企业板直接融资,形成我市重点产业上市公司板块。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完善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将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拥有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名牌作为企业享受政府扶持和重点服务的条件,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群体,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能弥补技术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一批有核心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促进相关技术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大力推进各类研发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自身之间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关键技术、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不断提升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能效指南、资源效率和技术水平准入制度。大力推广工业废弃物及生产过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六)培育壮大名牌,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

高层次、宽领域推进名牌战略,不断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促使企业从做工厂向做品牌转变;加强工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保护工作,提高产品的专利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含量;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集成世界资源迅速把名牌做大做强,形成知名度高、名牌密集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展名牌的内涵和领域,加快推动名牌从工业向服务业延伸。进一步加快区域品牌建设,有效带动产业的集聚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州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从产品品牌延伸到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多渠道、多层次、组合式地把广州名优产品整体性推向全球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联动推进,举全市之力促进广州名牌产品的大发展;强化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完善工业名牌奖励制度,对创立、拓展和保护名牌产品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奖励。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以推进大型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为重点,加快工业产品智能化及工业生产过程数控化的进程,通过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促进工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整体竞争能力。

(八)大力发展民营工业,提升产业内源竞争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的精神,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要扶持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快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上规模、上水平的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培育5~8户产值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把发展民营工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九)发展流量经济,提升产业服务竞争力。

充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形成区域制造业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金属材料、粮食、煤炭、石油、塑料、珠宝等大宗原材料采购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市流量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交易平台,推动生产性企业从单一的产品生产向现代化的服务领域延伸,强化供应链的管理尤其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提高产业链条内相关企业借助现代交易平台配置资源的能力,最大范围拓宽市场和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系列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加快关键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形成相关品种具有权威性的“广州价格”,实现资源、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速流动,增强对华南、东南亚乃至全球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服务业,促进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中,向技术研发、工商设计、采购及物流配送、连锁经营、资本运营、代理服务等环节集聚,推动生产服务业向生产和销售环节渗透,做大流量经济,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产业竞争最终在于人才竞争,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要有针对性地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培育企业管理、科研专家、高级技工、策划专家、营销专家等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形成机制,壮大企业经营人才队伍,加快职业经理人的认定、评估、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技工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一线工人队伍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智力环境,以重点产业、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来广州发展。

篇2:济阳产业布局规划

前 言

今后五到十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分析把握农业发展方向,理清农业发展思路,既对我市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这一背景,市政府决定编制《奉化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以《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以《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30年)》、《奉化市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参考《奉化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奉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奉化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提出总体思路、功能分区、发展重点、项目布局和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编制的第一个农业产业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确保农业资源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农业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条件下编制的农业产业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的原则,在明确功能分区、发展重点、项目布局时体现前瞻性、原则性、导向性。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整个奉化市区域。规划期限分近期(2006-2010)和远期(2011-2020)两个阶段,以近期为主,对远期进行展望。《规划》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我市“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背景,第二部分提出“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提出功能区划,第四部分提出发展重点,第五部分提出重点产业项目布局,第六部分提出支撑条件,第七部分提出保障措施。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奉化市地处浙东滨海丘陵地带,位于宁绍平原东南部,行政辖区面积1349.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1公里。经过撤乡扩镇建街道,2004年,奉化设6个镇,5个街道,有行政村354个,总人口47.9万人。

奉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是个山、水、田、地、海齐全的农业经济综合地区。全市土地面积125.3千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4.6千公顷,占83.5%,建设用地8.3千公顷,占6.6%,未利用地面积12.4千公顷,占9.9%。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6.8千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下同)的21.1%,园地面积11.4千公顷,占9%,林地面积62.9千公顷,占49.6%,其他农用地面积3.5千公顷,占2.9%。当保证率为90%时,水资源总量为6.3亿立方米,目前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海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全市有大小水库山塘2300座,其中大

(二)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15座,小

(二)型水库73座,山塘水库2210座。大小海塘71条,总长度41.4公里,其中二十年一遇防潮标准海塘24.74公里。

2004年,奉化农村人口约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9.2%,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城市。在农村人口中,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24.5万,男女劳动力比为1:0.89。按照生产部门分类,从事农林牧副渔业9.9万,其他行业14.7万。

2004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32.9万千瓦,其中粮食生产和田间作业机械3万千瓦,占9.1%;农用运输机械10万千瓦,占30.4%;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3万千瓦,占10%;园林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0.4万千瓦,占1.2%;渔业机械10.7万千瓦,占32.6%。上路拖拉机1898台,驾驶员1770名。

(一)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积极应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矛盾,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坚持走科技兴农和效益农业之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十五”前四年,全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2%,到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比2000年增长32.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6.7%,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25元,比2000年增加1798元,是历史上增长最快时期。

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扎实的产业基础。“十五”以来,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农产品基地建设,狠抓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具有奉化特色的六大主导产业日益凸现,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04年,全市水蜜桃面积达到4.5万亩,比2000年增加2.91万亩;花卉面积达到10.5万亩,比2000年增加8.72万亩;芋艿面积达到2万亩;草莓面积达到7500亩,比2000年增加4744亩;竹笋面积达到28.3万亩,其中雷笋面积4.5万亩,比2000年增加5000亩;海水养殖面积达到4.7万亩,比2000年增加4000亩。2004年全市六大主导农产品产值达到1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70%。

3、农业加工企业不断壮大,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十五”以来,我市通过“技改贴息、基地补助、促销补贴”等方式,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还通过举办农业产业化信息发布会,开展农技人员联企业、联基地等服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到200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65家,比2000年增加90家,加工农产品20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8.5%和33.3%。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家,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5家,滕头园林、绿之健、今日食品3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均超亿元。到2004年底,我市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国际、国内食品安全和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共计31项,其中ISO系列认证9项,HACCP认证11项,美国FDA登记2项,欧盟注册2项,有机认证5家,其他认证2项。

4、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十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亿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500余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资金6610.2万

元,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资金8050万元,改造低产地11万亩,建设标准农田3.4万亩。投入农业技术资金1500万元,引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00项,推广应用面积30万亩(次),引进农业新品种150只,推广种养面积80万亩(次)。

5、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社会化的组织基础。“十五”以来,我市通过全面实施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牌战略,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取得了突破。到2004年底,全市农产品共有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4只,有机食品3只,绿化食品2只,无公害农产品9只,无公害产地11个,宁波市名牌产品12只,省名牌产品3只。18只农产品制订了35项种养技术规程和产品地方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万亩。获得了中国花木、水蜜桃、芋艿头、草莓、青梅之乡称号。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区域相对集中,与粮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农业种养结构的调整和特色基地规模的扩大。二是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沟、渠等农田基本设施和产地环境等还达不到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要求。三是农业集约化程度比较低,龙头企业数量相对偏少,总体规模不大,对农业的带动和支撑力度不足;农业生产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制约农业产业和规模化发展,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四是农业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技术力量不足,推广手段落后,推广体系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五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不足,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农产品加工

流通企业流动资金季节性严重短缺,农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制约农业的发展。六是农产品出口环境不容乐观,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有待加强。国际贸易摩擦,汇率调整,一些发达国家频频对我国农产品实行“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措施,制约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样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1、国际、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专家预测,未来5年,世界经济将保持3%左右的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超过5%。全国经济将保持8%左右的增长,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迅速发展起飞期。国际、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会给我市外向度相对较高的农业发展带来日益宽松的环境。首先是农业产业地位确立,农业将日益受到非农业资本的关注,工商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将会持续增加;其次是区域经济的合作加强,将为我市引进农业技术、农业新品种、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提供更多的机会;再次是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国际国内之间、区域之间农产品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2、较好的政策环境,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发展中的最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相继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税

费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长期性,“十一五”时期一系列支撑“三农”的政策将会持续贯彻执行,力度将会继续加大。这必将会给“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一方面拓展了农产品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将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有利于农村经济收入的增加,更有利于农业资源的相对集中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基地化、组织化发展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和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经济主体创造条件。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将带动工农联动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随着消费领域的工业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加剧,工业向农业、农村领域拓展市场的力度将会加大,特别是对农业消费的开拓力度将会更大,这将推进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推进农业技术革新,促进农业发展。我市处于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将会面临这一机遇。同时,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在资源争夺上将会更加激烈,必须加以妥善处理。

4、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特征的消费升级的发展,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一方面带动了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消费升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日益突出,推动了消费升级,催生了以“生态”为特征的城市绿色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绿色食品等发展,对农产品需求不

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这种以“生态”为特征的消费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日益兴起,“十一五”时期这种消费趋势将保持发展。这既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挑战,更是农业发展的机遇。

纵观“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背景,既有不可多得的机遇,也面临不少的挑战。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宁波市委“六大联动”部署,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推进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带建设,营造特色优势、生态优势、市场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宁波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上述总体思路的核心在于坚持“一个指导”,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大建设”,营造“三个优势”,实现“一个目标”。

——坚持“一个指导”,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规划为指导,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按照“两特一广”(特定区域、特定品质和广泛市场)的特色产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广现代生产技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实施“三大战略”,就是品牌立农战略、科技兴农战略、产业强农战略。品牌战略就是以品牌来占领市场,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实情况下,只有品牌响、质量高的产品才能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有发展。我市要积极依托现有特色产品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营销、策划的手段,创立自己品牌农产品,唱响品牌知名度,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科技兴农战略就是以农业技术的创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先进技术的支撑。针对我市农业技术原创能力弱的特点,一方面要积极的引进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支撑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产品是产业的基础,产业是整个农业的基础,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强大的稳定的农业。我市要按照主导产业多元化思路,以特色产品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基地建设,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推进“三大建设”,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资源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带建设。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竞争力强,才能保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就是要积极引导、扶持农业优势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农产品基地建设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产业发挥规模经济的基础,要积极按照“两特一广”的要求和现有发展基础,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带建设就是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形成符合我市资源特征和功能分区要求、布局合理的产业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

——营造“三个优势”,就是要做足做好特色、生态、市场三篇文章,营造特色、生态、市场三方面优势。特色就是立足特色资源,面向特定市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定位,开发一批特色产品。生态优势就是立足我市良好的生态资源,运用生态型的生产技术和理念,开发一批生态产品,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就是要大力开拓市场,加强市场营销队伍建设和目标市场的培育,形成广覆盖的市场体系。

——实现“一个目标”,就是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宁波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农业产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握消费需求多样性和消费升级规律,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农业资源的配置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地培育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集聚,提高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

2、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鉴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和农业主体分散的特征,要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引导要立足预期性、指导性、宏观性,注重发挥规划和政策的指导性,注重发挥政府信息的主导性和预期性,强化政府在引导中的服务功能,起好桥梁作用,推动

农业技术、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3、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原则。要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扬长避短、突出地方特色,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使不同区域都能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形成我市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市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十分宝贵,因此发展优势农产品,应特别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发展,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技术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行生态农业、节本农业和无公害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共同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5、坚持产业联动的原则。产业联动和产业细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农业发展要立足农业、跳出农业,以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产业,以先进的工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更新,以农产品加工工业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以现代贸易流通机制和理念来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着眼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优势产业带的打造,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营销一体化发展,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强产业。农业发展要与城市化发展相互动,在城市化发展中寻找解决制约农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农业发展的市场机会,大力拓展生态农业、城郊农业。

(三)发展目标

今后五到十五年,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休闲农业名市”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大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一批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特色产品、农业精品为主体,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为支撑,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强,规模效益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并再通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战略目标。具体目标:

(1)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以上,年均递增5%,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到9400元。

(2)实现品牌农业持续发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再创农业品牌10只,到2010年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市农产品销售额的30%以上,到2020年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市农产品销售额的70%以上。

(3)实现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在保持现有六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按照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思路,力争做大做强种子种苗等六个特色产业,形成“6+6”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80%以上,到2020年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

(4)实现新型农业形态持续发展,到2010年,生产、生态和生活相融合的近郊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成为重要的主导产业

(5)实现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今后五到十五年,持续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和创新,良种覆盖率保持98%以上,新技术不断引进推广应用。

(6)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2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7)实现农业组织化持续发展。农业中介组织不断扩大,各大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中介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的指导力量。

(8)实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控制,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10年,完成农田林网建设,生态公益林40.3万亩,园林式村庄20个。

三、农业分区

(一)农业分区的基本原则

功能分区就是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它是产业布局的基础。功能区划遵守以下四条原则:一是以现实发展基础为依据的原则;二是以比较优势归纳差异性的原则;三是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生产习惯相结合的原则;四是以产业链和功能相对完整的原则。

(二)总体分区

按照上述区划原则,结合我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资源分布状况、产业基础及城市空间结构,“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总体上形成三大功能区,即:东部海洋农业区、中部近郊型农业区

和西南部生态农业区。

——东部海洋农业区。空间范围包括莼湖、裘村、松岙三镇。总面积324.9平方公里,总人口10.4万人,耕地面积0.52万公顷。本区北面有丘陵,南临象山港。象山港内水域风平浪静,渔业资源丰富;丘陵植被较好,林特和生态具有一定优势。该区域充分利用港湾优势,积极发展渔业、林特和蛋鸭养殖业,名牌、精品效应逐步显现,同时近年来海洋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开始发展。“十一五”及更长时期该区域功能定位是生态型滨海农业。重点发展方向:生态型滨海旅游农业、生态型海洋渔业、生态型滨海林果业、生态型蛋鸭养殖业。

(1)生态型滨海旅游农业。以象山港滨海旅游区(带)建设和滨海旅游业发展为依托,充分挖掘海洋、滨海岸陆农业资源,农、游结合,大力发展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的生态型旅游农业。

(2)生态型海洋渔业。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生态技术为支撑,生产生态健康产品为目标,发展海洋渔业,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型滨海林果业。依托该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丘陵和滨海滩涂优质土壤和海洋气候,积极引进优质、特色林果品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业。

(4)生态型蛋鸭养殖业。依托现有蛋鸭养殖基础,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用科学养殖技术改造现有蛋鸭养殖模式,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组织模式推进现有蛋鸭养殖整合,发展节本、节水、无公害鸭业。

——中部近郊型农业区。空间范围包括锦屏、岳林、江口、西坞和萧王庙、尚田部分,总面积323.0平方公里,总人口23.8万人,耕地面积1.02万公顷。本区地形由西南向东北舒张,交通便捷,北连宁波中心城市,南接奉化城区,地势平坦,平原土壤熟化程度高,灌溉条件好,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奉化市重要的高产粮食生产区和蔬果等经济作物主要耕作区。“十一五”时期该区的功能定位:都市近郊农业。重点发展方向:稳定粮食等大宗作物、发展城市近郊型农业、高技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1)粮食种植业。着眼于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利用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近郊型农业。利用城市的辐射功能和近郊的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消费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合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蔬果农业。

(3)高技术设施农业。依托现有设施农业基础,面向城市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培育高技术设施农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水平、高技术设施农业。

(4)观光农业。凭借“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 之一的滕头生态农业区的旅游辐射功能,将花卉苗木的生产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化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发展风格独特的都市生态农业,带动近郊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发展。

——西南部生态农业区。包括溪口镇、大堰镇和萧王庙街道、尚田镇部分,总面积605.1平方公里,总人口13.8万,耕地面积0.60万公顷。本区由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延伸而来,坡地、滩地、谷地和河谷平原是重

要的农耕地带。该区生态资源丰富和林特经济、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并可持续发展。该区的功能定位:城市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方向:特色林特经济、生态旅游农业、无公害蔬果农业、生态保护林建设。

(1)生态旅游农业。以优良的资源和良好的林特经济为基础,坚持农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策略,发展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旅游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文化产业。

(2)发展林特农业。做好做深“山”字文章,合理开发山林资源,发展山水旅游,加快改造低产低效林,发展名优林特产品。

(3)蔬果农业。利用高山气候和环境优势,面向市场,发展适销对路的高山无公害特色蔬果农业。

(4)生态建设。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加快生态林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西南部地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重点

根据当前产业现状,今后五到十五年,重点建设粮食、水蜜桃、竹笋、花卉苗木、芋艿、草莓、渔业、畜牧禽蛋、名优茶、蔬菜瓜果、种子种苗、休闲观光农业等十二大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一)粮食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8万吨,其中水稻复种面积16.91万亩,水稻总产量达7.41万吨。

1、发展优势:(1)我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体系完善;(2)粮食主产区已经基本完成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林等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健全,“良种良法”已经普遍推广应用。

2、主攻方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引进粮食高产新品种,提高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23万亩面积,保证1.9万吨的地方储备粮和1.5万吨的周转粮库存,确保粮食供给安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万亩以上,总产保持在8万吨以上,其中水稻复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7.5万吨左右;水稻单产水平分别达到早稻400kg/亩、单季中晚稻550kg/亩、连作晚稻、450kg/亩 ;到2020年,全市粮食面积仍保持在19万亩左右。

4、发展重点:(1)巩固三个稻作区,即三江平原稻作区、滨海稻作区和山区半山区稻作区。(2)抓好四大基地建设,即三江平原稻作区的5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和万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山区半山区稻作区的万亩优质杂交米及有机米基地和万亩超级水稻基地。(3)积极推进粮食品种(组合)改良和生产技术提高,完成超级稻、单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品种(组合),加强对农户新型栽培技术的培训。(4)完善粮食购销体制,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5)整合粮食生产资源,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和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水蜜桃

水蜜桃是我市传统特色名果,已形成了早、中、晚成熟期品种相配套的生产体系,是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

支柱产业。2004年,全市水蜜桃面积4.5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1.4亿元。

1、发展优势:(1)扎实的生产基础条件,全市现建有现代水蜜桃示范园区三个,水蜜桃专业村11个,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2)优越的气候环境条件,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水蜜桃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产的水蜜桃品质优良。(3)丰富的品种资源条件。经品种引进和选育,目前我市生产栽培的品种达到120多个,其中主要的栽培品种有30多个,已形成了早、中、晚成熟期相配套的优良品种体系。(4)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建有新品种开发、新技术研究能力较强的水蜜桃研究所和引智成果转化推广基地,建立了与国外水蜜桃研究机构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机制。(5)品牌优势。市万亩优质水蜜桃基地2001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列为省级林业特色基地,2002年被列为首批宁波绿色农产品基地,2004年被批准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锦屏山”牌奉化水蜜桃是全国和省农业名牌产品。

2、主攻方向:优化布局结构,巩固现有水蜜桃生产基地,发展新的商品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新品种,提高水蜜桃的品质;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强化现代科学管理;强化品牌效应,创新营销手段,扩大营销网络,促进产品销售;丰富和充实水蜜桃产业的内涵,积极发展水蜜桃生态旅游观光业,延长水蜜桃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3、发展目标:到2010年,新发展水蜜桃1.5万亩,净增面积1.0万亩,全市生产面积达到5.5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总产值达到2.0

亿元,形成水蜜桃基地镇(街道)5个、千亩以上水蜜桃专业(重点)村20个,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新技术应用率达80%以上。至2020年,全市水蜜桃面积发展到7.0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产值达到3.0亿元,积极争创“中华名果”或“中国第一桃”。

4、发展重点:(1)优质水蜜桃基地建设。在尚田镇、莼湖镇和裘村镇等地区,新开发建设优质水蜜桃商品生产基地1万亩,培植专业(重点)村10个。(2)原有基地更新改造。在溪口镇、萧王庙街道、锦屏街道和大堰镇改造衰老桃园5000亩,建设水蜜桃更新、推广示范基地及种质资源圃和高标准的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3)完善市水蜜桃科技示范园。按标准化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圃,建设果园水利化示范基地、水蜜桃设施栽培示范园。(4)加强科研,开展科技项目攻关。重点突破桃流胶病防治、贮藏保鲜和高品质科学栽培三大技术,建立起品种种苗、防病治病、科学栽培、贮藏保鲜四大技术保障体系。(5)抓好水蜜桃旅游、休闲观光区建设。充实完善总面积3700亩的溪口镇新建村和萧王庙镇林家村两个旅游观光区,同时在溪口、尚田镇新开发总面积2000亩的水蜜桃休闲园区。

(三)竹笋

全市共有竹林总面积28.3万亩,其中:毛竹林20.3万亩,占竹林总面积的71.86%,立竹量3550万株;散生小径竹林8.0万亩,其中雷竹4.5万亩(雷竹砻糠覆盖面积1万亩)。毛竹年采伐量为350万株。竹笋年产量为5.6万吨,其中毛笋2.6万吨,雷笋2.5万吨,其它笋0.5万吨。2004年,竹业农业产值达到1.4亿元。

1、发展优势:(1)龙头带动优势。全市现有竹笋加工企业29家,其中21家生产水煮笋及其精制产品,8家生产羊尾笋及其精制产品,年加工各类鲜笋3万吨左右;竹材加工企业51家,年加工原竹3.85万吨。(2)市场拉动优势。全市现有竹笋、竹材购销专业户100余人,市场覆盖长三角地区及日本等海外市场,购销网络稳定健全。(3)资源区位优势。全市11个镇(街道)均有竹林分布,有8个镇(街道)的面积在5000亩以上。

2、主攻方向:稳定竹林面积,实施分类经营,积极开发笋用林,合理培育材用林,切实保护生态林;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机雷笋、有机鳗笋、高产高效毛竹冬笋和鞭笋,相应减少春笋产量;推进竹用林综合开发,发展竹林禽业、竹林景观旅游业,拉长竹业产业链。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竹林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有机竹笋基地和无公害竹笋达到10.0万亩,高产毛竹笋用林达到2.5万亩,毛竹竹用林达到3.0万亩,生态竹林达到5.0万亩,有机雷笋达到2.5万亩,优质四季笋达到0.5万亩,反季节雷笋稳定在1.0万亩左右,鲜笋年加工量达到4.5万吨,竹业农业产值达到2.0亿元。到2020年,全市竹林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其中有机竹笋基地和无公害竹笋基地达到15.0万亩,高产毛竹笋用林达到5.0万亩,毛竹竹用林达到5.0万亩,生态竹林稳定在5.0万亩以上,有机雷笋达到3.5万亩,毛竹冬笋、鞭笋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万亩,竹业农业产值达到3.0亿元。

4、发展重点:(1)万亩有机雷笋基地建设。在溪口镇、萧王庙和西坞街道,实施雷笋标准化栽培,修建排灌设施,建立科技示范点,建成布局面积2.3万亩的有机雷笋生产基地。(2)有机鳗笋基地建设。在尚田镇

实施鳗笋标准化栽培,建立5000亩的科技示范区。(3)毛竹笋、竹高产高效基地建设。在大堰镇尚田镇开展毛竹冬笋、鞭笋高产高效栽培试验,安装竹林喷滴灌设施,建成5000亩的冬笋、鞭笋高产高效基地。在溪口镇、尚田镇和萧王庙街道,推广石门培育大毛筒的经验,开展高产高效竹用林培育试验,建设5000亩的大毛竹竹用基地。(4)竹林景观开发。依托旅游和生态优势,以竹林自然景观为基础,挖掘竹文化,在溪口镇和尚田镇建设集观赏、研究于一体的竹林景观园,发展旅游业。

(四)花卉苗木

我市是“中国花木之乡”,花木品种丰富、品质优异,其中五针松最为著名。三十六湾村是全国五针松的主要产区,也是全国五针松盆景素材的主要产地。目前我市有花木面积10.5万亩,年销售各类花木2500万株,销售额3.4亿元。

1、发展优势:(1)技术人才优势。长期的花木栽培造就了我市一大批花木种植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文化,为我市花木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2)产业基础扎实。全市现有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20家,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6家,三级资质6家。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一地一名”、“一村一品”的专业生产格局,并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3)市场、品种优势明显。全市现有栽培的花木品种多达500种,各种绿化苗木品种齐全,现在已成为红枫、五针松、桂花、香樟、玉兰等大规格苗木的主要产地,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同时,长期的花木种植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花木销售渠道,培育了一大批花木购销专业户。

2、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推动,引进优良绿化树种、高

档花卉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发展草(鲜)花、防护林苗木和大规格苗木,培植中高档盆花(鲜花),开发盆景;做强做大园林工程公司,强化龙头带动,提高标准化生产程度,提高苗木品质,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3、发展目标:到2010年,花木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左右,花木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年均递增率6%,其中大规格苗木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到2020年,花木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左右,花木年销售额达到6.5亿元,年递增率5%,其中中高档盆景、花卉的产值在花木总产值达到30%以上,品牌效益明显,确保花木持续、快速、良性发展。

4、发展重点:(1)推进花木走廊建设,营造发展氛围。在江拔线沿线建设全长12公里,总面积25.0万亩,集生态环境保护、花卉苗木生产、高新技术和示范观光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花木走廊。(2)强化基地建设,优化结构。在全市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已有的生产基地。同时,推进草花、鲜切花产业基地建设,位于溪口镇、江口街道和萧王庙街道,总面积2000亩左右。(3)搭建市场、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在江口建设一个集花卉苗木交易、花木信息交流、花木技术交流于一体的花木市场。(4)重点培植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和各具特色的花卉园艺场(如应氏柏树盆景园艺、新塔大树园艺、东方盆景艺术园和金峨茶花园艺等)。

(五)芋艿

芋艿头是我市传统的知名特色农产品,有“跑遍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之说。1996年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命名为“中国芋艿头之乡”。2004年,全市芋艿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值0.5亿元,其中芋艿头种植面积0.5万亩,常规芋艿1.0万亩,早熟芋子0.5万亩。

1、发展优势:(1)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有利于芋艿产业的发展;(2)发展基础扎实。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具备比较高的种植水平,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3)品牌优势明显。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农博会名牌(金奖),现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省级农业名牌产品,并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

2、主攻方向:整合资源,稳定全市芋艿种植面积。今后五年内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芋艿三大种植区域,即以萧王庙街道为重点的奉化芋艿头生产区、以裘村镇为重点的早熟芋子生产区和以尚田镇、大堰镇、西坞街道为主的出口速冻(保鲜)芋子生产区;更新技术,提升品质。继续推进奉化芋艿头脱病毒处理、提纯复壮工作,加快开发出口保鲜芋子新品种,优化奉化芋艿的品种结构;推广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有机肥速效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大力促进农民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发展。

3、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品种结构,做精、做强我市芋艿产业。到2010年,全市芋艿种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其中早熟芋子种植面积达到0.7万亩、常规芋艿种植面积调整为0.6万亩、芋艿头种植面积达到0.7万亩,产值达到0.8亿元。到2020年,全市芋艿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产值达到1.1亿元

4、发展重点:(1)万亩无公害芋艿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生产基地认证,强化芋艿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实施,完善服务体系。(2)优质芋种繁育体系建设。在滕头建立芋艿头脱毒快繁中心,进行组织培养,提纯复壮,恢复和提高奉化芋艿头独特的品质;在萧王庙街道建立500亩原

种生产基地,利用引进的亲本材料,结合我市现有的育种材料,通过育种技术的研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芋艿新品种。

(六)草莓

我市种植草莓已有20多年的历史,草莓品质优异,经济效益明显。2001年1月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命名为“中国草莓之乡”。2004年全市草莓种植面积0.75万亩,产值0.6亿元。

1、发展优势:(1)优越的生产条件。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地理环境,适宜草莓种植,草莓品质独特。(2)良好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建立起了“专业购销组织+草莓协会+草莓专业大户”形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3)过硬的品牌优势。我市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称号,产品已被评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省及宁波市级名牌产品,“奉冠”牌商标已成为省著名商标和宁波市知名商标,草莓的知名度在省内外市场日益提高。

2、主攻方向:坚持走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之路,大力推进基地建设,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奉化草莓的知名度和品牌;按照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搞好品牌运作,做足做深草莓文化,发展草莓观光旅游业,拓展草莓发展新的空间。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奉化草莓产业实现基地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品种优质化、产品绿色化、经销联动化、产业高效化,年产值达到0.8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1.5亿元。

4、发展重点:(1)优质草莓基地建设。实施以尚田镇为主的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和500亩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2)草莓良种繁育基地

扩建。在巩固原宁波市草莓良种繁育中心基础上,扩建良种繁育基地100亩。同时加快奉化市草莓研究所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科技试验及配套设施建设。(3)在草莓主产区尚田镇的方门至冷西点建立一个设施齐全的千亩草莓旅游观光园区,同时创办奉化市草莓合作组织(合作社或经营公司)。

(七)渔业

得益于临海优势,我市渔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扎实。2004年,全市渔业总产量8.5万吨,渔业总产值7.38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量4.7万吨,产值3.7亿元,海水养殖产量3.5万吨,产值3.2亿元。

1、发展优势:(1)我市地处象山港北岸,具有发展渔业的地理优势。(2)海洋捕捞业基础扎实,2004年全市大马力钢质渔船379艘,捕捞产量达到4.7万吨,产值达到3.7亿元。(3)海水养殖发展迅速。目前我市海水养殖业已形成海水网箱、牡蛎和海水池塘养殖三大产业,养殖品种结构得到全面调整,名特优新品种得到全面推广,延绳式牡蛎养殖、低坝高网等养殖技术新方式推广应用。到2004年,已获得宁波市名牌产品2只,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个、无公害基地2个。

2、主攻方向:(1)提升水产养殖业。根据沿海各镇的自然条件和养殖现状,加快渔业养殖基地改造,逐步形成标准化海水网箱养殖区、牡蛎养殖区和藻类养殖区。(2)巩固外海捕捞产业。以莼湖镇为重点,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不断进行捕捞作业结构调整;着力推广渔船微冻保鲜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逐步规范产供销一体化、渔工贸相结合、前后方相配套的外海捕捞产业;(3)开发生态休闲旅游渔业。以溪口风景旅游区为纽带,依托象山港天然鱼池和岛屿众多的自然风光,大

力发展海上旅游、海涂娱乐、海洋垂钓、渔业文化等旅游休闲渔业。(4)保护海洋和滨海陆域生态环境。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9万吨,总产值8亿元,其中海洋捕捞4万吨、产值3.3亿元,水产养殖6.0万吨(海水5.2万吨,淡水0.8万吨)、产值5.3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海洋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海洋生物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健全,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2.0万吨,总产值13.0亿元,其中海洋捕捞4.0万吨、产值3.5亿元,水产养殖8.0万吨(海水7.0万吨,淡水1.0万吨)、产值9.0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亿美元。海洋生态环境完全改善,海洋生物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海洋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抗灾能力大幅增强。

4、发展重点:(1)莼湖万亩生态渔业特色园区建设。由海水养殖区、水产品加工区、悬山岛旅游区和桐照渔港组成,总面积约1957公顷。(2)海水网箱养殖基地。以象山港中部海区的双山、鸿峙至南沙等为重点养殖区,海域面积约350公顷。大力推广大规格抗风浪网箱养殖,推广实施生态养殖技术。(3)牡蛎养殖基地。以象山港底部狮子口内海域为重点养殖区,海域面积约540公顷。积极推广牡蛎清洁化生产技术,以今日集团为依托推广太平洋牡蛎的养殖,建设好牡蛎产业基地。继续巩固提高宁波市“鱼贝藻生态养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4)海水池塘养殖。以松岙镇小狮子口、裘村镇内塘和莼湖镇飞跃塘为主,加强海水池塘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对现有1.7万亩面积的海水养殖池塘进行改、扩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现有养殖技术和水平;大力引进名、特、优、新的水产养

殖新品种,不断提升养殖业的档次和水平。

(八)畜牧禽蛋

十五期间畜禽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畜禽业主要包括生猪、肉鸡和生态蛋鸡养殖。2004年,全市生猪存栏6.1万头,家禽存栏210万羽,全市畜牧产值2.45亿元。

1、发展优势:(1)畜禽生产是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饲养历史悠久,特别是蛋鸭生产,饲养量位居宁波市之首;(2)畜禽产业化已初具雏形,形成了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畜禽养殖、产品销售体系,并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联合体;(3)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已全面推广,各类生态养殖模式(蛋鸭离河圈养、竹园、果园、茶园养鸡、生物蛋鸡规模养殖等)不断涌现,标准化生产已经形成。

2、主攻方向:整合现有畜禽养殖资源,稳定提升畜禽业。按照区域优势原则,促进畜禽向优势区域集中,划定横山水库和亭下水库上游及县江流域、东江流域、剡江流域两岸200米内为禁养区,溪口风景区、锦屏街道、岳林街道为限养区。大力推进无公害畜禽生产,加大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实施科技兴极策略,全面推广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蛋鸭离河圈养技术、三园(竹园、果园、茶园)养殖肉禽技术、生态蛋鸡规模化养殖技术,在巩固养殖规模同时,努力提升我市畜禽产业的档次和竞争力。按照基地化发展,抓好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无公害肉猪生产区、无公害蛋鸭生产区、生态蛋鸡生产区和“三园”肉禽养殖生产区。

3、发展目标:到2010年,生猪生产稳定在6万头左右,改扩建3家万头猪场。家禽规模达到年存栏220万羽(其中生态蛋鸡50万羽),年出

栏家禽270万羽,其中蛋禽200万羽,禽蛋年产量达到2.5万吨,年产值达到3.0亿元。全市年存栏肉蛋禽万只以上的养禽场全面实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到2020年,家禽规模达到年存栏280万羽,其中蛋禽存栏260万羽,禽蛋年产量达到3.0万吨,年产值达到5.0亿元。

4、发展重点:(1)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根据我市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以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共建设6个优质畜禽生产小区,其中无公害肉猪生产小区3个。(2)全面推广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蛋鸭离河圈养技术、“三园”养殖和生态蛋鸡规模化养殖技术。(3)生物禽蛋养殖基地建设。在建成年产5000吨蝇蛆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养殖生物禽蛋规模达到100万羽,其中示范20万羽。

(九)名优茶

茶叶也是我市重要传统农产品。近年来,名优茶生产有良好起步,2000年后以“雪窦山”牌奉化曲毫为主的名优茶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市有茶园2.98万亩,其中采摘茶园2.7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0.42万亩,产茶3200吨,产值0.33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2吨、产值0.12亿元。

1、发展优势:(1)历史悠久,文化品位高。奉化曲毫融景观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茶文化于一体,已成为茶中珍品、送礼雅品,深受消费者喜爱。(2)品质、品牌优势。奉化曲毫氨基酸含量高达4.2%,气香味醇,品质优异。已先后获得国际名茶金奖、中国精品名茶金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中绿杯”金奖和宁波市农业名牌产品。(3)产业基础较好。奉化曲毫已形成0.42万亩生产基地的规模,其中投产基地0.22万亩,年产名茶6.8吨,总产值0.11亿元,经济效益显著。生

产基地按有机茶的标准进行栽培加工、贮藏,先后被认定为宁波市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调整结构,提升品质,主攻名优茶开发,强化品牌创建,加大奉化曲毫生产规模;大力推进生态、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名优茶加工水平,发展有机茶生产,促进初制茶厂改造;挖掘茶叶文化,发展茶园景观、休闲品饮等产业旅游农业。

3、发展目标:到2010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0.7万亩,改植换种无性系良种茶0.3万亩,淘汰老茶园0.3万亩,茶园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4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重达到40%。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名优茶产值达到0.6亿元,初制茶产值达到0.3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到2020年,茶园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重达到65.0%,名优茶产值达到1.8亿元,初制茶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4、发展重点:(1)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通过发展,逐步建成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其中西坞街道发展2000亩、溪口镇发展2000亩、尚田镇发展1800亩、大堰镇发展1500亩、莼湖镇发展1500亩、裘村镇发展1200亩。(2)“雪窦山”牌系列名茶开发项目。逐步开发白茶、早芽、曲芽,连同原来曲毫茶,形成四大名茶系列,以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做大“雪窦山”牌系列名茶产业。(3)开发茶旅游休闲项目,在西坞或尚田发展以竹木森林为背景,茶园景观为基础,集茶叶加工、品饮、茶叶博览馆于一体的茶叶休闲旅游农业,建成宁波茶文化博物馆。(4)在全市范围改造100家初制茶厂。

(十)蔬菜瓜果

目前全市有常年供应农贸市场的蔬瓜复种面积约4.5万亩(其中西瓜1.3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原料蔬菜基地0.65万亩。

1、发展优势:(1)资源条件。我市地处浙东北滨海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合蔬瓜生产。(2)市场条件。我市位于宁波市区南郊,有成熟的市场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外向型蔬菜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多,生产加工速冻、脱水和保鲜蔬菜已有多年历史,发展出口创汇型蔬菜生产前景看好。(3)政策条件。各级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大力扶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有利于我市无公害特色蔬瓜的发展。(4)现实基础条件。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一批常年生产的蔬瓜基地、出口创汇型蔬菜基地和特色蔬瓜基地,生产技术成熟,生态环境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2、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山地、水生蔬瓜的生产,逐渐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推广耐贮运加工出口的优良品种,实施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改善蔬瓜品质,创建蔬瓜品牌,提高我市蔬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巩固扩大大棚等设施蔬瓜基地。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各类蔬瓜复种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出口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蔬菜超市化率和加工率达到50%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宁波市重要的菜园子和蔬瓜加工出口生产基地。到2020年,各类蔬瓜复种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外向型加工蔬菜基地2万亩。

4、发展重点:(1)实施万亩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以农业龙头企

业为主体,实施面积万亩左右的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达到加工原料全部基地化生产目的,确保出口蔬菜产品质量,把我市建设成为宁波市蔬菜加工出口生产基地。(2)实施无公害蔬瓜基地建设。推广无公害、生态、绿色生产技术,实施标准化管理,建设1000亩高标准常年蔬菜基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实施面积百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和消化吸收省内外和国内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以及新设施,为我市蔬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示范引导。(3)近郊型蔬瓜观光园建设。利用现有的市郊蔬菜基地条件,逐步形成休闲观光型的市郊型蔬瓜观光园。(4)近郊标准化生产葡萄园建设。

(十一)种子种苗

种子种苗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基础产业,目前全市已经形成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优质绿肥种子基地、日本大和种子种苗基地、浙东白鹅良种繁育基地和名特优水产繁育基地,其中优质绿肥种子基地面积已达0.8万亩,年产量达300吨以上,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繁育基地。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较好。

1、发展优势:(1)我市杂交水稻制种历史悠久,制种基地已形成规模,为全省面积最大的连片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我市是全省优质绿肥种子最主要的繁育、生产基地,已经形成完善的选育、生产、加工、储藏和销售体系;(3)我市是日本大和种子种苗有限公司的生产出口基地,已经具备了生产优质蔬菜瓜果种子的能力;(4)我市是传统的浙东白鹅良种繁育基地,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5)我市渔业生产环境适合国内外名特优水产新品种,已经开始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质、高效、抗病毒的养殖

品种。

2、主攻方向:运用先进科技水平,确保种子种苗品质;稳定发展种子种苗生产面积,不断提高种子种苗产量;增强种子种苗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省内外提供优质种子种苗。

3、发展目标:到2010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0.35万亩、产量550吨、产值1000万元;优质绿肥种子面积1.2万亩、产量600万吨;生产大和种子种苗15吨、产值600万元;建成存栏5000羽的父母代生态蛋鸡良种繁育基地;改扩建奉化市浙东白鹅良种繁育场;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质、高效、抗病毒的养殖品种,对现有6 家海水育苗企业和2家淡水苗种繁育场进行技改,建设水产原种生产基地。到2020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0.35万亩、优质绿肥种子面积稳定在1.2万亩,稳定父母代生态蛋鸡良种繁育基地,建成国家级海水鲈鱼和黑鲷良种场各一家。

4、发展重点:(1)重点建设松岙镇、裘村镇0.3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积极推进优质绿肥(大桥草子种)的选育、提纯复壮工作,同时巩固发展三个稻作区的冬季绿肥种子生产基地;(3)扩大萧王庙街道、大堰镇、莼湖镇等地的大和种子生产繁育基地;(4)抓好生态蛋鸡良种繁育和白鹅良种繁育基地;(5)用生物工程技术建设水产原种生产基地和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6)分别建立健全各个主导农产品良种引种中心,重点抓好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大副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十二)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发展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是农业转型的一个方向(是绿色朝阳产业、是一种无烟经济)。我市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的环境基础和条件,以滕头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已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发展优势:(1)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资源、滨海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以及溪口国家级森林公园、滕头“全球500佳”品牌优势。(2)旅游窗口优势。奉化市溪口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滕头国家AAAA级景区、蒋氏故居、雪窦山全国佛教胜地、溪口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业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为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提高了市场基础。

2、发展方向:依托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良好的生态、海洋、设施、特色等农业资源,发展海洋观光休闲农业、特色产品基地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观光农业、休闲参与农业和森林旅游。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休闲观光农业成为重要产业之一,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到2020年,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成为农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发展重点:(1)以滕头村为中心,整合弥勒村、仁湖公园,近郊特色生产基地等资源,多点布局,专线串联,建设近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2)以悬山岛开发、红胜海塘建设为依托,整合东部滨海渔业、生态资源,挖掘海洋文化,建设滨海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3)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溪口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整合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和零星的人文景观,建设西南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

(十三)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五”以来,我市

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在“十五”前四年中全市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90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18亿元,实现外贸出口8.05亿元,加工农产品总量20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1、发展优势:(1)基础较为扎实。到2004年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65家,其中年销售超500万元的规模企业35家、超过亿元的规模企业3家(1家为高科技企业)。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多。(2)农产品资源较为丰富。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采购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原料。(3)发展环境较好。我市历来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扶持政策持续稳定。同时,我市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交通便捷、市场体系健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主攻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依托已有农业加工企业和我市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笋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蔬菜加工、禽蛋加工、竹木加工、蔺草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依托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农产品精加工水平;以增强企业活力为目的,通过重点扶持,培育行业龙头,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加销有机结合和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300家,其中年销售超500万元的规模企业达到100家,上亿元企业达到1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36亿元,年均递增12%,实现外贸出口20亿元,年均递增16%。到2020年,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企业规模、34

做强企业实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实现外贸出口40.0亿元。

4、发展重点:(1)加快现代农业加工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在西坞尚桥茶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加工示范园区,一期规模用地1000亩,远期规模达到5000亩。要抓紧启动建设规划编制,做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建设。(2)做好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按照抓重点促发展的思路,选择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引进和开发先进设备、工艺、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3)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为抓手的工作思路,继续抓好宁波首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蝇蛆生物医药开发等项目建设。同时做好项目的挖掘、引进和建设工作。

五、产业项目空间布局

(一)粮食项目

1、万亩超级稻基地建设项目:选用甬优6号、秀优5号等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组合),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建立超级稻核心区、示范区和幅射区。平均亩产比现有推广品种增产100公斤以上。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建立超级稻百亩核心区(莼湖镇),亩产超800公斤;千亩示范区(江口、西坞街道),亩产超750公斤;万亩辐射区(西坞、江口街道),亩产超700公斤。同时组织全市各镇街道进行高产攻关竞赛,培训千户农民,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建设形成配套的综合设施。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2、万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江口街道3000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示范区,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整治改善生产区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采用良种良法,生产优质无公害稻米,逐年推进,生产规模达到万亩。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2000万元

(二)水蜜桃项目

1、基地建设项目

(1)万亩优质水蜜桃基地建设项目:新开发建设水蜜桃商品生产基地10000亩,培植专业(重点)村10个;区域分布主要在尚田镇、莼湖镇和裘村镇。

投资估算: 3190万元

(2)水蜜桃老桃区更新改造及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改造衰老桃园5000亩,发展玉露、湖景、新玉等主栽品种和新品种,区域布局在溪口镇、萧王庙街道和锦屏街道;建设高标准的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6个点,区域布局在溪口镇、尚田镇、莼湖镇、大堰镇、萧王庙街道和锦屏街道。

投资估算: 870万元

2、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包括完善科技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圃、果园水利设施化示范基地建设、水蜜桃设施栽培示范园建设、新的生产技术应用和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等。

投资估算: 500万元

3、水蜜桃旅游、休闲观光区项目:充实溪口镇新建村和萧王庙镇林家村的2个水蜜桃旅游观光区建设,面积3700亩;在溪口镇和尚田镇开发水蜜桃休闲园区二个,面积2000亩。

投资估算: 16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6160万元

(三)竹笋项目

1、有机雷笋和有机鳗笋基地建设项目:修建雷笋基地排灌设施,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区域布局在溪口镇、萧王庙街道和西坞街道,面积25000亩;有机鳗笋基地实施标准化栽培,建立科技示范区,区域布局在尚田镇,面积5000亩。

投资估算: 1700万元

2、毛竹冬笋、鞭笋高产高效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根据水源条件,安装竹林喷滴灌设施5000亩,开展毛竹冬笋、鞭笋高产高效试验并投入生产,区域布局在大堰镇和尚田镇。

投资估算: 500万元

3、大毛竹竹用基地建设项目:采用石门 培育大毛筒的经验,建设大毛竹竹用基地,区域布局在溪口镇、尚田镇和萧王庙街道,面积5000亩。

投资估算: 500万元

4、万亩竹林景观开发项目:以万亩竹林自然景观为基础开发旅游业,区域布局在溪口镇和尚田镇。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3700万元

(四)花卉苗木项目

1、花卉苗木走廊建设项目:花卉苗木走廊是奉化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环境保护、花卉苗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观光旅游等汇集一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沿路花木色块带、沿山生态绿化带、沿江风景观赏带。项目位于江拔线沿线,全长12公里,总面积3.0万亩。

投资估算: 2000万元

2、草花、鲜切花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我市花卉苗木产业结构完整、花卉苗木销售产品的多元化以及销售总额的提高。主要品种有鲜切花类(马蹄莲等)、盆花类(蝴蝶兰等)和草花类(四季海棠等),项目位于溪口镇、莼湖镇、江口街道、萧王庙街道和西坞街道,前期规划开发2000亩,二期规划开发4000亩。

投资估算: 3000万元

3、花木市场:建立一个统一的花木市场,既有利于花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也有利于把花木生意做大做强。建设地址选择在江拔线一侧。

投资估算 : 2000万元

4、休闲观光盆景园建设项目:通过中高档艺术盆景园、出口盆景园和精品兰花园建设,逐步形成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盆景园,项目位于市区和江拔线二侧。

投资估算 : 1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8000万元

(五)芋艿项目

1、万亩无公害芋艿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开展生产基地认证、强化芋艿产品标准、实施无公害生产标准和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万亩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

投资估算 : 800 万元

2、奉化芋艿头优质芋种繁育体系建设和保鲜芋艿子专用品种的选育工程项目:在滕头建立芋艿头脱毒快繁中心,进行组织培养,提纯复壮,恢复和提高奉化芋艿头独特的品质。在萧王庙街道建立500亩原种生产基地。利用引进的亲本材料,结合我市现有的育种材料,通过育种技术的研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芋艿子新品种。

投资估算 : 700万 合计投资估算 : 1500 万元

(六)草莓项目

1、万亩优质草莓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以尚田镇为主的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和500亩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使全市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11万亩。

投资估算: 1200万元

2、千亩草莓旅游观赏园区建设项目:在草莓主产区尚田镇的方门至冷西点建立一个设施齐全的千亩草莓旅游观光园区,并建立一个农业旅游公司,搞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观光农业的经营服务工作。

投资估算: 500万元

3、草莓繁育及标准化技术研究:在原宁波市草莓良种繁育中心基地进一步搞好草莓良种繁育工程扩建工作,扩建良种繁育基地100亩。发挥奉

化市草莓研究所的新品种引进培育,科技试验及配套设施建设。

投资估算: 8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 2500 万元

(七)渔业产业项目

1、象山港奉化段海水网箱养殖海域治理保护示范项目:研究海水网箱养殖规模和布局,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研究海底污泥清淤、海上漂浮污染物治理等;研究海水网箱受污底质区位生态修复技术等。

投资估算: 700万元

2、莼湖万亩生态渔业特色园区项目:生态渔业特色园区位于象山港莼湖镇的海域范围内,面积约3万亩。总体布局由贝类养殖区、海水网箱养殖区、水产品加工区、悬山岛旅游区和桐照渔港组成。

投资估算: 22600万元

3、海水网箱养殖基地:象山港中部海区水质清晰、潮流畅通,避风条件好,可以大力推广大规格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以象山港中部海区的双山、鸿峙至南沙等为重点养殖区,海域面积约5200亩。在现有网箱3.5万只、年产活鱼5000吨的基础上,以奉化亚泰水产实业有限公司为主,进行海水网箱产业化基地建设,有利于浅海向深海发展、生态养殖和海洋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网箱养殖经济效益。至2010年大规格网箱达到200只,至2020年大规格网箱达到600只。

投资估算: 4000 万元

4、牡蛎养殖基地:以象山港底部狮子口内海域为重点养殖区,海域面积约8100亩。目前已养殖延绳式牡蛎6800亩,1999年被宁波市列入“鱼

贝藻生态养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以本地褶牡蛎养殖为主,推广牡蛎养殖新技术,推广牡蛎清洁化生产。同时以今日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推广太平洋牡蛎的养殖,建设好牡蛎产业基地。

投资估算: 2500万元

5、海水池塘标准化改造:以松岙镇小狮子口、裘村镇的横江和莼湖镇飞跃塘为主,现有海水池塘面积约1.7万亩,主要养殖梭子蟹、青蟹、南美白对虾和青蛤等名优水产品。为进一步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产量和效益,需加快海水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到2010年计划改造低产池塘9000亩。同时,以浙江亿洋水产有限公司和奉化兴洋水产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推广梭子蟹、青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建设好海水池塘产业基地。

投资估算: 3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32800万元

(八)畜牧禽蛋项目

1、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根据我市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以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在尚田镇、莼湖镇和萧王庙街道建设6个优质畜禽小区,其中无公害肉猪生产小区3个。

投资估算: 4500万元

2、生物禽蛋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在建成年产5000吨蝇蛆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养殖生物禽蛋规模达到100万羽,其中示范20万羽。

投资估算: 3500万元

3、优势畜禽生态养殖与疫病防治研究开发项目:实施重点围绕优势畜禽集约化生态养殖、动物疫病控制、畜牧业环境综合治理和畜产品开发等

主要环节,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同时加强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建设及饲料兽药安全工程建设。

投资估算: 12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9200万元

(九)名优茶项目

1、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发展,逐步形成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其中西坞街道发展2000亩、溪口镇发展2000亩、尚田镇发展1800亩、大堰镇发展1500亩、莼湖镇发展1500亩、裘村镇发展1200亩。

投资估算: 3500万元

2、“雪窦山”牌系列名茶开发项目: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开发白茶、早芽、曲芽,连同原来曲毫茶,形成四大名茶系列,以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做大“雪窦山”牌系列名茶产业。

投资估算: 500 万元

3、茶厂改造工程项目:为改善茶加工卫生和环境条件,根据省政府统一安排,全市范围内需新建或改造初制茶加工厂100家。

投资估算: 3000 万元

4、茶旅游休闲项目:到2010年,在西坞、尚田等地逐步开发以竹木森林为背景、茶园景观为基础、茶叶加工和品饮为手段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建成宁波茶文化博物馆。

投资估算: 2000 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9000 万元

(十)蔬菜瓜果项目

1、万亩加工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实施面积万亩左右的加工蔬菜基地建设,达到加工原料全部基地化生产目的,确保出口蔬菜产品质量,把我市建设成为宁波市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2、千亩无公害鲜销蔬菜基地建设和百亩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1000亩高标准常年蔬菜基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全市常年蔬菜基地设施化、无公害、生态、绿色,符合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实施面积百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以及新设施为我市蔬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示范引导。

投资估算: 1200万元

3、蔬菜IPP技术应用及多样化增效技术应用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农业部948项目蔬菜IPP生产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建设与推广应用工程建设。同时应用蔬菜生产多样化增效技术,通过优良品种、设施栽培、安全生产和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整合集成,使我市蔬菜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对接,为打破国外市场的“绿色壁垒”提供技术支撑。

投资估算: 800万元

4、近郊型蔬瓜休闲观光园建设项目:利用现有的市郊蔬菜基地条件,进一步完善基地设施,新建果蔬基地休闲设施,逐步形成面积500-1000亩的近郊型蔬瓜休闲观光园。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5、近郊葡萄园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将以江口街道现代农业园内300亩精品葡萄园为示范区,逐步向园区内外辐射,实施葡萄标准化生产,生产规模逐渐达到5000亩。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5000万元

(十一)种子种苗项目

1、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完善松岙镇、裘村镇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成为宁波市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投资估算: 800万元

2、万亩优质绿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系统选育,建立原种圃,提高我市大桥草子种的品质;进一步巩固绿肥种子的繁育基地,全市面积达到12000余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肥繁育基地。

投资估算: 1500万元

3、大和蔬瓜优质良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萧王庙街道、大堰镇、莼湖镇建立1000亩大和优质蔬瓜良种的出口生产基地,扩大我市种子种苗的出口。

投资估算: 500万元

4、水产种苗建设项目:大力引进适合奉化渔业生产环境的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质、高效、抗病毒养殖品种,对现有6家海水育苗企业和2家淡水苗种繁育场进行技术改造,建设水产原种生产基地。以泰欣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好奉化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44

争取在2020年前建成国家级海水鲈鱼和黑鲷良种场各一家。

投资估算: 2500万元

5、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建立生态蛋鸡良种繁育场,新建存栏5000羽的父母代蛋鸡良种繁育基地。同时改扩建奉化市浙东白鹅良种繁育场。

投资估算: 700万元

6、主导农产品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分别建立健全各个主导农产品良种引种中心,通过新品种引进培育、科技试验和良种繁育,提高我市各个主导农产品的生产水平。重点抓好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大副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投资估算: 15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7500万元

(十二)生态农业项目

1、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剡江西岸,涉及溪口镇、江口、萧王庙街道,面积25万亩。

投资估算: 14000万元

2、生态公益林建设:在奉化全境,营造维持省级生态公益林40万亩。投资估算: 3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17000万元

六、支撑条件

依据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要强化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生态环境、产业化服务、农业品牌、市场和信息等六大支撑,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一)强化基础设施对农业的支撑

以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目标,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切实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推广节水技术应用,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续建县江防洪工程,并于2010年全面完工。治理剡江、东江、降渚溪、翔鹤潭江、筠溪、万竹溪等小流域,提高防洪标准、减轻水土流失。新建和扩建葛岙、横坑、舍辋、九峰山、大茅岙等12座水库,增加蓄水量。除险加固山登、石柱岙、公益、兴化、黄夹岙、马夹岙等10万方以上小

(二)型水库13座。新建红胜海塘围垦工程,按照50年一遇的防风暴标准,建设二级标准海塘。

2、继续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到2010年,完成土地开发总规模11188.51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832.73公顷,达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造中低产田总规模8000公顷,其中建设标准农田1000公顷。

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农业劳动人均农机动力达到2.5千瓦,机耕、机收率达到98%,灌溉和植保机械化程度达到98.5%,机械栽插率达到10%,水产和畜牧养殖机械化程度达到80%。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农机化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农机化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与高效型、辐射型、生态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特征明显的农机化框架。

(二)强化生态对农业的支撑

以促进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农业和节约型农业,提高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1、加强对主导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特经济,通过封山育林、发展水土涵养林、经济林和植被草等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构筑农业天然屏障,改善农业自然发展条件,力争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开展水源综合利用,加强亭下、横山两库上游及其他重要水源地水环境治理,控制水源污染,提高农田灌溉水质。

2、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发展节约型农业。开展主导农产品产区农业源污染治理,实施土壤培肥工程,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实行农业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在畜禽产区重点实施畜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实现主导农产品无公害生产。

3、导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积极推广沼气池,农作物秸杆气化工程,太阳能利用技术和农用柴油机负压阀节油,功率油耗检测,金属清洗剂等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节油降耗,减少污染。加强对农业废物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妥善处置固体废弃物,对其中有机垃圾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并控制城镇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建设,运用现代生态农业系统处理废水技术,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农业,实现污水无害化、资源化。

(三)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以增强我市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先导战略,完善农业创新机制,推动农业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主导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1、加强主导农产品的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种业是主导农产品发展壮大的先导产业,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促进种业现代化。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加强主导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在建设好市种子种苗工程的同时,分别建立健全各个主导农产品良种引试中心,重点在主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及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场。充分发挥各农技(渔业)推广部门在引进、筛选和繁育名特优新品种的作用,重点抓好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2、针对发展瓶颈加强科技攻关。提高主导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科技含量,要针对制约我市主导农产品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整合技术力量,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农业技术对外合作交流,积极支持我市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宁波大学和宁波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支持引进国外农产品名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支持我市农业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种苗公司、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信息交流。促进我市农业在主导农产品发展、高效低耗技术的开发应用、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3、强化科技培训,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发展主导产品,农业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农业产业经营者和农民都必须相应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进一步健全我市的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农技教育培训,重点培育新世纪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委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一批适应WTO要求、能与世界接轨的高级人才。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规模经营大户为重点的以农业管理专项技能为主的素质教育培训。抓好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跟上世界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培育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的各种民营科研推广机构,加大行之有效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面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成套技术,促进科研与生产、科研与推广紧密结合,为推进主导农产品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四)强化产业化服务对农业的支撑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加工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完善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促进生产、加工、市场之间的有机衔接,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加工设备比较落后、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低和市场开拓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对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引导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主导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加工企业向基地集聚,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水平。选择培育一批有特色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出口前景广、国际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先进设备、工艺和保鲜加工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

和产品技术含量。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扩张,增强竞争能力。同时,理顺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广大农户的关系,完善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形成产供销有机结合、贸工农融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环节,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协会)。一是要抓好主导产业的协会建设,完善制度,规范发展,将其建成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购销大户、种养专业大户、农技人员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吸收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五)强化品牌对农业的支撑

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名牌农产品和农业品牌培育,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

篇3:北戴河产业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 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 构筑城乡与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二、产业发展背景与基础

(一) 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北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2007年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9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7950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92∶19.80∶75.28;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 北戴河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逐渐缩小, 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 工业中心从传统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高新基础产业转换;第三产业近年来快步发展, 继续领跑于其他产业, 占主导性地位。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充分说明北戴河区已经处于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

(二) 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全区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海滨片区、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戴河周边区域。产业布局呈现以下特点:产业总体分布呈非均衡状态。产业总体分布“南强北弱”、“二、三产倒挂”;产业布局基本体现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和工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三)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主导产业旅游业具有“候鸟经济”和基础设施不足的弱点。北戴河旅游非常特殊的淡旺季巨大差异造成了“候鸟经济”。整个北戴河旅游业旺季异常地集中。旺季的过于集中使得旅游业现有的服务门槛难以支撑, 在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服务上难以到位, 自身也并没有足够的旅游服务设施来应对。一旦暑期旅游季结束, 北戴河的旅游业迅速转为淡季, “人去城空”和旺季的人山人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形成了越来越无奈的淡旺季恶性循环。近几年, 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善和休闲度假观念的影响, 以私家车为主的周末休闲游日益升温, 在整体上带来北戴河的旺季旅游提前和后延, 旺季时间有所持续, 但依然没有过多的改善北戴河“候鸟经济”的迹象。

旅游立市战略的提出无疑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机遇。

三、产业发展目标、重点

紧扣功能定位, 结合产业基础, 确定北戴河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积极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高新产业等五大产业。

四、产业总体布局

根据总体目标, 突出点线面结合, 强化产业集聚, 构筑“一城六区”的产业总体布局。一城:指整个北戴河行政辖区, 通过强化北戴河城市区的核心发展, 来体现对周边所辖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六区:规划按照产业分工的不同将北戴河区划分成了6个产业经济区:高端旅游经济区、高端商务经济区、绿色观光旅游经济区、商住休闲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区和生态休闲产业经济区。六个产业区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 共同承托起了北戴河区的经济发展。

(一) 高端旅游经济区

旅游业是北戴河区经济的主导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促进对外开放、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戴河区旅游业重点集中在海滨片区, 东至东海滩路、西至剑秋路、北至联峰北路和鸽赤路、南至海滩路, 涉及到海滨镇草厂、刘庄、单庄等3个村, 总占地面积约16平方, 是北戴河旅游的核心区域, 致力于打造高端旅游经济区。共包括3个旅游特色片区:西海滩暑期修养地、中海滩欧式风情商业街区和东部海滨度假区。

(二) 高端商务经济区

规划东至中直疗养院, 西至海北路、北至东坨头村, 南至大海。包括文化会展休闲基地和欧洲风情小镇。

(三) 绿色观光农业经济区

本区主要涉及到绿色蔬菜采摘基地、特色观光农业基地等2个重点区片。1) 绿色蔬菜采摘基地———主要布局在绿色产业带北端上的戴河村、苏庄和朱庄。充分利用“猪、沼、菜”无公害有机产业带具有特色农业良好生长的优势环境, 吸引秦皇岛市乃至周边县市的人们过来进行采摘和消费。2) 特色观光农业基地———以集发农业观光为中心, 依托北戴河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从引进、种植特色蔬菜、瓜果入手, 不断应用无土栽培、植物组培等高新技术成果,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

(四) 商住休闲经济区

规划选址在北戴河区中北部, 戴河镇戴河以东地区, 规划范围用地约7平方公里。在该片区中重点布置中高档居住社区, 商务公寓、商务酒店和旅游配套设施等, 以多层为主适当点缀高层, 设计中应强调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序列性, 注重各组团空间的整体性和景观元素的有机构成。

(五) 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区

北戴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选址在老京山铁路和津秦客专之间, 现状蔡各庄村的西侧。主要发展:1) 软件产业。依托东软软件公司、燕山大学等高等学院和科研院所。2)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推进“中关村北戴河旅游文化数码港”的建设, 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3) 引进旅游纪念品与旅游相关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与加工企业, 优化产业结构。4) 引进高等教育科研单位。秦皇岛市环境保护学院拟选址在本区, 这必将大大改善本区的人才构成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六) 生态休闲产业区

生态休闲产业区主要涉及到葡萄酒庄园和生态旅游产业等2个重点项目。1) 葡萄酒庄园———以乔庄及周边的费石庄、东坨头和西坨头村。打造“葡萄酒酒堡”, 借助现有的葡萄酒产业优势, 开发高品位旅游项目, 发展家庭作坊式酿酒, 为游客品酒、采摘等休闲活动提供场所。2) 生态旅游业———以大小薄荷宅、崔各庄为中心, 借助生态隔离绿带和鸟类保护湿地, 建设生态旅游特色小镇。

五、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篇4:济阳产业布局规划

关键词: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四大板块;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1 矿产资源规划要与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相一致

按照国务院要求,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共同组织编制。国家产业布局和环境承载力将成为影响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能否如期完成的重要因素。

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与产业布局的关系非常紧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始终与国家产业布局相衔接,可以形象地称其为“孪生姊妹”关系。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为:

西部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一批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促进优势资源转化,积极推进矿业经济区建设;中部地区大力推进矿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综合利用;东部地区重点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挖掘资源潜力;东北地区稳定规模,保障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

这里的东部地区包括10个省份: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份: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份: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东北地区包括3个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

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相一致,同时要结合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地区的主要矿产基础储量,四个地区的工业布局情况,以及四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从宏观角度将规划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

2 分类分区的差别化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政策

在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中,需要因地制宜,从宏观战略方面,立足区域整体,深入分析我国“四大板块”的经济与矿产资源发展形势,剖析资源“瓶颈”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针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矿产资源发展特点,以社会经济为基础,以矿产资源承载力区划为重要依据,研究提出统筹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保护的战略与政策建议,推进政策、规划、投入、项目、税费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的实施。

2.1 东部地区必须解决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问题

“东部率先发展”是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期,党中央制定了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也已经积累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物质基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进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优化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解决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实现绿色矿业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在矿产资源相关产业方面,应继续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拓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一是加強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加强地质勘查,尽快找到可供矿山建设利用的产地和储量,否则矿产资源不久就将制约或阻碍该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能源矿产的短缺,如果没有别的途径补充,就将使工业陷入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增加资源储备,为东部地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首先,加强地勘队伍建设。东部地区2010年末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9013人,占全国2010年末在职职工人数的25.48%。一方面要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吸引不同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把人才培养与项目组织实施紧密结合,提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其次,科学规划,加强找矿工作。东部地区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潜在资源丰富,应进一步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尽管东部地区的地质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具有数百年地质调查历史的发达国家相比,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并不高,资源潜力远未完全查明,许多异常区和矿化点未作评价工作。随着现代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手段的应用,完全有可能实现找矿突破,扩大储量,增加供给。

二是开拓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东部地区应从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本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及特点,综合分析矿产资源供应问题,将国外矿产资源和区外矿产资源作为实现东部地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实现矿产资源供应多元化,立足区内,面向国内,着眼全球,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立足区内,就是要加大区内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调控力度,提高矿产资源区内供给能力。一方面对具有资源潜力、市场急需的铅、锌、锰、金、银、铜、石墨等矿产,加大勘查与开发力度,不断提高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对资源丰富但用量相对不大的钨、锑、锡、萤石、重晶石等优势矿产实施规模化开采,降低开采成本,加强开采总量管控。加强对老矿山深、边部的勘查与开发工作,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基地,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省内供给能力。

面向国内,就是在国内寻求铁、锌、铜、铝、煤等东部地区供应不足的矿产的供应基地。因此应鼓励区内加工企业到铁、铅锌、铜等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寻求稳定、经济、多元的供应渠道。加强区际间联系,要充分利用周边省份的矿产资源,如山西、内蒙古的煤、铝、稀土、石膏等。

着眼全球,就是要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通过组建专门机构,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为矿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并通过“以合作求发展”的策略,与国际投资机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公司加强合作,大力推进跨国矿业公司以不同方式广泛地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察开发。

针对东部地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问题,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矿业企业为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未来20年东部地区矿产资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为满足东部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矿产资源瓶颈问题,东部地区应更加注重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矿产资源采富弃贫、大矿小开等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不断发挥地理优势,增加矿产资源的区域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城市矿产收集工作,出台城市矿产相关规定。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是解决东部地区矿业可持续发展乏力的核心。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矿产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科技进步改变了资源组合的比例,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平均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的取得意味着同样规模的产品生产会消耗更少的资源,从而有助于缓解资源的稀缺状况,即相对减少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东部地区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研制、开发、推行先进的开采、加工矿产品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如无废石开采技术、先进的井下充填技术、选矿综合回收技术等,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根据矿产资源的转化关系,东部地区要积极拓宽矿产品的利用领域,延长产业链,必须在矿产资源采、选、冶炼、加工基础上,增加“矿产资源再生部门(可与勘探部门合并)”和“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部门”,将各个部门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二次资源进入再生部门,加以综合利用。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扭转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必须大力推进矿业的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门槛,侧重解决突出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对重大地质技术进步、勘探评价、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减轻矿山灾害等方面的统一管理。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东部地区应转变矿业发展模式,走绿色矿业之路。首先在矿产资源开发前,对区域环境承载力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进行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绿色矿业发展规划。其次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采、选、冶过程中环境扰动最小化,提高矿山企业采选“三率”标准,降低能耗,减少采矿过程的损失,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再次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前后对生态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环境再造最优化。

区内各矿区应设立资源开发生态破坏重建工作的管理协调机构,把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使矿山开采企业和个人能有效地、自觉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速度,提高复垦比例,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保证金制度,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费纳入成本,不欠或少欠新账,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性循环发展。

矿产资源问题是涉及全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使全国人民對此有深刻认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为此,东部地区应实施全民性的矿产资源国情教育,建立新的矿产资源观。在勘查、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矿产对环境的影响不能超过环境可承受的程度。全民应承担起爱护、保护、节约矿产资源的社会职责,强化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法制意识。以3S(GIS、GPS、RS)技术、互联网以及最新的物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一体化网络,实现对区域内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的动态协同监测和联防联治。

2.2 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中部崛起战略”机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中部地区共有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矿产资料种类和储量总体上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矿产资源的种类上主要是以能源和有色金属为主,铁等非能源、非有色金属虽然也有,但储量较少,只有很少一些矿脉具备经济开采价值。同时,6个省的矿产资源分布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特征,各个省之间矿产资源的种类、探明储量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山西的煤炭储量居国内首位,除此之外还有铝、钼、稀土等等。安徽煤矿资源国内第七位,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五位,金矿保有储量150t(含伴生金),居全国第十位。江西居全国前五位的矿藏有33种。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铜、钨、钽、铯、铊、钪、金、银、铀、钍、伴生硫、溶剂白云岩等,居第二位的有稀土、硒、碲、铷、锂等,居第三位的有磷矿、铋、铍、岩盐、蛇纹岩等,居第四位的有钼、铌、萤石等,居第五位的有锡、锆、玻璃用白云岩等。其他三个省份也主要是以煤矿和有色金属为主。

中部地区的特点是,在产业方面,现代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以资源开发粗加工的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制造工业为主,经济结构较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较多。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改革开放以后,中部地区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日渐提高,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和有色金属供应基地。如煤矿,目前山西几乎所有有价值的煤矿都已经开采,目山西省共有各类煤矿上千家,担负着全国近60%的煤炭供应任务。除了煤矿开采之外,利用程度最高的就是有色金属,如江西大余钨矿、湖南郴州柿竹园钨矿是大型钨矿之一,江西德兴铜矿、安徽铜陵铜矿、湖北大冶铜矿、山西中条山铜矿是我国主要铜矿,河南张窑院铝土矿、河南巩县小关铝土矿、山西阳泉百家庄铝土矿等我国主要铝矿生产基地。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中部地区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未来的中部地区随着崛起战略“三基地、一枢纽”的建设,需矿量逐年增长。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域内煤炭资源优势明显,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基地。中部地区从整体上具有明显的煤炭资源优势,未来煤炭消耗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很高,短期内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能耗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加大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应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和节能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研究制定区域,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圈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深化山西、河南等省的煤炭、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等重污染型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统一。充分利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3 西部地区要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欠发达地区,也是我国边疆贫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地区。因此,积极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關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西部地区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地处我国西北、西南部,是内陆以及东部沿海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主要供应区。其次,西部地区是我国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大都较为贫困,亟需经济发展。第三,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城市化、城镇化水平跟其他区域有较大差距。许多西部地区面临经济增长乏力、资源富集区持续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多重风险,陷入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和恶化→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贫困→矿产资源开发加快→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恶性循环。

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选择上,西部地区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制度建设,制定较为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防止乱开发,尤其是防止“大矿小开”和“一矿多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急剧增加,由此导致的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人均用能量、人均用矿量迅速增长。另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节约型的特色优势产业,绝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开发、后保护的老路。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投资建设时,也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应更加重视发展质量。以更多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为榜样,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业园区建设。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稳步推进矿山土地复垦,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基数,加强实施矿区生态补偿政策,进行和谐矿区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矿山尾矿库的无害化处理,推动西部地区绿色矿山建设,让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真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形成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加快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

2.4 东北地区应加快传统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走的多是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东北地区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但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型尤其是枯竭资源型城市经济环境问题较大。其次,产业结构较为落后,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不足。第三,具有较好的对外地理区位,周边分布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京津冀、山东半岛地区,处于东北亚的中心位置。蒙古、俄罗斯、朝鲜具有较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合作潜力巨大。第四,资源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采煤沉陷区不断扩大,能源矿产资源过量开发,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从区域发展方面讲,一方面,东北地区要集中整合区域内部能源矿产资源与实力,继续依托大庆、鸡西、阜新为中心,形成一批重点能源矿产资源开发集团;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东、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和协作,形成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协调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贸易合作,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高东北亚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东北地区应加快传统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基于资源优势,优化发展能源工业,重点建设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精品钢材基地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十六大上,国家提出了“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随后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最近国家又在酝酿出台进一步加快东北地区振兴的激励政策,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其能源矿产资源利用对国家整体能源矿产资源战略实施有一定的影响。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提出以来,东北地区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优化产业 ,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开发和引进节能、节矿增效技术,提高能源矿产的转化和利用效率,发挥好优势能源矿产资源的产值“乘数效应”,同时减少煤炭、石油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缓解环节压力。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通过提高“三率”地方标准,降低污染物总量排放。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损毁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严格执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缴存等政策,逐步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矿山企业、资源加工工业园区、行政区域等层面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矿产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建设。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篇5:南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产业集群的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产业集聚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一般地,产业集群综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功能,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生态组织,从而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备市场或科层组织所不拥有的整体竞争优势。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十一五”,正是南通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期、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提升在全省和长三角城市地位的赶超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腾飞的关键期,南通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步跨越发展,实现全面腾飞。“十一五”时期,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中包含“科学发展走在江苏前列,产业全面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集约型、集群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构筑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因此必须根据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空间开发有序的要求,制定好全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明

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域,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全面构建以“大南通”为核心,沿江、沿海、沿路为重点的支柱型产业集群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区域板块。

二、规划范围

南通市域一市六县(市)行政范围,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三、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集中发展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精心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区,壮大产业基地,打造产业高地,依托现有基础,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若干产业集群和经济板块。

四、规划基本思路和目标

通过规划,紧紧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通过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做大已有集群规模和培育新兴产业板块并举,重点发展船舶配套、集成电路元器件、精密机械、新材料、家用纺织品、服装面料、化工、电动工具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融入国内外产业链的知名产品群和一批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避免市域产业集群的同质性。力争“十一五”末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加速推进产业向“三沿”(沿江、沿海、沿路)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集聚,强化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经济载体功能,促进集中发展和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对全市经济的先行示范、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区域竞争力。

五、规划设计要求

㈠ 编制工作基础及依据

1、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5年)

2、南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南通市工业发展和布局“十一五”规划

4、南通沿江沿海空间发展规划

5、南通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6、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南通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年)

8、南通港总体规划

9、市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工业集中区规划研究

㈡ 规划内容要求

1、认真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对南通市现状工业产业门类、规模、空间分布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分析南通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及存在问题。对照规划目标,明确发展战略。

2、研究08年苏通大桥建成对南通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特点,并与南通周边城市的产业(主导)进行比较,提出南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类型及相应发展阶段。

3、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大南通”为核心,做到产业集聚与区域不平衡并行发展,重点推进生产要素向“三沿”(沿江、沿海、沿路)地区、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向特色工业集中区聚集,提出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及规划布局。

4、重点确定沿江、沿海、沿路产业集聚带及各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形态、用地规模、集聚效应等。

5、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6、推进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㈢ 规划专题研究

1、南通船舶修造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船舶工业是人类进入近代工业时代的综合性先导产业之一,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人数多等特点,是关系到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本次规划必须专题对南通船舶修造业进行专题研究,在认真分析南通船舶工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及可能性;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区域布局目标和修造、配套发展的重点及方向,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提出政府相关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建议等。

2、南通现代纺织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南通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尤其是现代纺织业是南通市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如何应对当今纺织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大做强南通的纺织业,加快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这是近一段时期内南通纺织工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

本次规划应在认真分析南通纺织工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及可能性;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着重在培育纺织大企业,做强产业集群等上认真研究规划,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政府相关政策建议引导等,形成南通现代纺织业及配套空间布局规划。

3、南通机械电子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当代电子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融合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而形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和发展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装备是诸多发展领

域的基础,是南通现阶段国民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本次规划必须认真对南通现状机械电子信息产业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环境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估,提出南通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方向、目标,重点在分产业导向、产业空间布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发展的对策、措施,在市域空间布局上为南通机械及电子信息产业化发展上提供规划支撑。

4、南通化工产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南通市是全国15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化工行业是南通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品种丰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

本次规划应在分析研究南通化工行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环境和市场进行认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南通化工行业发展战略、重点及产业发展对策措施,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形成南通化工产业及配套空间布局规划。

六、成果要求

1、成果构成成果应充分表达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图纸主要包括区位图、市域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工业集中区分布现状图、市域船舶修造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纺织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机械电子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化工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产业集群分阶段空间结构图、市域产业集群分阶段布局规划图、市域船舶修造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现代纺织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机械电子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化学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图等。市域图纸比例1/100000~1/200000;市区图纸比例1/10000~1/50000。

2、成果形式

⑴ 中间成果及评审材料各20套。最终成果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含彩色缩印图)和附件统一装订为A3格式,至少10套;

⑵ 展示用不小于A1比例的彩图一套;

⑶ 供汇报展示用演示文件1份(为ppt格式);

⑷ 上述成果的电子文件2套(文字为doc格式,图纸为dwg格式,效果图为jpg格式),必须提交CAD图纸的(.dwg)格式电子文件。

七、工作要求

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外地设计单位在南通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周。

2、规划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和讨论不少于2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要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

3、规划设计单位必须与《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编制单位及时有效沟通。

八、规划时间要求1、2006年6月中旬前完成前期准备及现状调查。

2、2006年7月底前完成初步研究及方案。

3、2006年9月底前完成中间成果。

4、2006年11月底前完成评审成果。

5、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最终成果并提交甲方。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

篇6:电子商务产业园布局规划概述

此次与淮安区经济开发区的合作,旨在提升淮安优势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本产业园将有针对性地提供:

1、儿童梦幻体验馆(童汇商城O2O体验馆)、云食尚农副产品O2O体验馆(公司自营:引入相关儿童业态,引出相关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包括“私人订制”,为孵化大学生创业基地提供基本的产品及平台保障);

2、创意商业中心(引入相关咖啡酒吧娱乐商超等,优化园区的文化创意产业);

3、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公司自营或寻求合作:针对淮安籍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孵化,以创业大赛或直接入驻创业基地,提供产品和平台及技术指导,同时也为园区所需的人才做储备);

4、电商运营总部咨询服务(公司自营或合作:各种电子商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各层次、各类业务培训“淘宝大学、陈安之团队等合作”,主要针对有上市意向公司前期打造咨询);

5、技术指导服务(公司自营或寻求合作:涉及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相关业务的技术支撑及项目外包等服务)

6、财务管理(寻求合作:各种财务管理及上市前的财务规范及资本运作);

7、智能仓储(自营:为各入驻产业园区的企业解决仓储物流问题);

8、“小额贷款”(公司自营:大掌柜小额贷款公司全程服务);

9、“天使投资”(公司适当参与并引入天使投资公司:以杨守彬、贺丰彬为主的天使投资者);

上一篇:县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下一篇:德育研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