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2024-05-30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共8篇)

篇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第一节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属于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岁至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本书涉及的研究对象以3至6、7岁的儿童为主,以其他年龄段的儿童为辅。

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快、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备受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关注。幼儿的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高、体重有了明显增加,神经系统、大脑皮质的结构和机能也不断成熟和完善,这些都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与婴儿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幼儿心理学的任务可以概括地用“3W”来表示,即what(什么),描述或揭示幼儿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候),描述或揭示这些共同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幼儿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实质、动力、内在机制。

讲得更具体一些,我们可以将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质特征(表示有特定的性质)。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

幼儿心理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是幼儿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等,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例如在思维发展中,其年龄特征表现为:在幼儿初期,思维仍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萌芽;到了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思维的主导地位;而到了幼儿晚期,虽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绪、自我意识、能力、性格、人格等,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例如,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为:在自我概念方面,幼儿对自己的描绘大多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几乎不会描述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在自我评价方面,3岁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不明显,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幼儿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但还不能独立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评价带有极大的情绪性和笼统性;在自我体验方面,幼儿的转折年龄为4岁,5~6岁幼儿大多数已表现出自我情绪体验,主要特点是,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如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在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或敏感期。心理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与心理发展的一定时期紧密联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某些心理能力与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若在此时个体受到相应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心理能力与行为的更好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心理能力与行为的缺失。关于关键期,我们将在后面作更加详细的分析。

(二)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描述,为我们建构了幼儿心理发展的整体框架。对每个幼儿来说,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着相同的模式,但还必须注意到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可能各不相同,而且各种认知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可能也有很大差异。个体差异在孩子出生时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孩子安静沉稳、动作缓慢,有的孩子大哭大叫、动作迅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带着先天气质(脾气)特征降临于世,这些先天气质特征更多地受儿童神经系统活动类型的影响,也部分地反映了胎儿期受到胎内环境的影响。在儿童的智力发展领域,个体差异可表现为: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儿童智力发展滞后;有的儿童智力发展超常,有的儿童智力发展低下,甚至有智力缺陷;有的儿童擅长言语,有的儿童则在操作、推理方面具有优势。在儿童的个性发展领域,个体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儿童活泼、开朗、热情、喜欢交往,表现为外向性格;有的儿童沉静、孤僻、冷淡、不太合群,表现为内向性格。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如何造成的?这些个体差异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估?如何科学解释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幼儿心理学要对这些问题作出恰当的解答。

探究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是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就智力发展领域而言,一般认为遗传提供了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即发展空间),而环境则是将这种可能性发展转化为现实性(即决定个体智力最终落在发展空间的哪个点上)。遗传的作用主要在行为遗传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中探讨,而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的作用。环境可分为胎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出生后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胎内环境不仅对个体生理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对心理发展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将会反映在出生后的各发展阶段。例如,胎儿期中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患儿,出生后注定是智障儿童。本书主要探讨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区。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个性、文化水平、职业状况,以及亲子关系、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学校(幼儿园)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系统等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机制和原因,也有助于为幼儿的教育与培养提供科学建议,同时还可为营造幼儿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其目的之一是要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决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理论问题,从而建构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要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就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书着重探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含教育)的交互作用。(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在人类心理发展上,既要重视其外因,又要重视内因。人类身心发展是主动的,所以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发展,又强调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量变,但另一方面又有阶段性的质变,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幼儿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例如,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思维发展机制的揭示就探讨了以上一些问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儿童思维过程的认识。本书第三章较详细地介绍国内外名家的心理发展理论。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与培养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意义

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来探讨幼儿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科学依据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描述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揭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阐明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制约幼儿心理发展的。而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幼儿心理发展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各种规律,它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幼儿心理学揭示了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人是以压缩的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各阶段之间的界限不明显,而在幼儿阶段,则是以扩展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形成的,其发展阶段也比较清楚。追踪和考察幼儿认知活动发展的全过程,便可充实和进一步证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等的基本原理。幼儿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揭示幼儿心理发展中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这就可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法则、质量互变规律等基本思想。

2.充实和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对幼儿心理学作深入、科学的研究可以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同时,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和研究青年、成年甚至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都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个人表现出某种性格特征,如果只是作横断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它的表面认识,而只有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幼儿期)探究它的潜在原因和形成过程,才能科学地了解和认识其内在的、本质的原因。同样,幼儿心理学研究对于解决心理

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例如,幼儿前期存在一个“前言语”阶段和动作思维阶段,关于幼儿思维发生发展和言语发生发展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思维和言语的关系问题。而思维和言语的关系本身就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正因为幼儿心理学研究对于发展心理学理论有重要意义,因此许多著名心理学家都很重视幼儿心理的研究,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等,他们都对幼儿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二)实践意义

1.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幼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幼教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做到科学育人,就必须学好幼儿心理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才能以此为据来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正确组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例如,通过对幼儿认知与行为的探讨,可以找到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控制行为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幼儿的多动行为。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幼儿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规律,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也有助于对幼儿的不良品行进行矫正。例如,根据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可以采用榜样法来消除幼儿的攻击行为。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幼儿个性心理的知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则可以进行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根据幼儿的不同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将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2.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职业状况、个性,以及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幼儿日后的个性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父母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的源泉。父母掌握的幼儿心理学知识越多,教养方式就越科学,孩子在幼儿期及日后的发展就可能越好。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序,不同年龄应达到的发展指标,父母就能有意识地预期自己孩子成长的水平,采用符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教养方式,从而避免盲目地“揠苗助长”或是一味地埋怨自己的孩子不长进。

3.为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考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预示发展的程序与模式,建立一系列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常模,如身高、体重、智力及社会行为发展等的年龄量表。这些都可以作为诊断幼儿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工具,对诊断出来的特殊幼儿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干预。另外,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为幼儿品行障碍、孤独症、多动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篇2: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 它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 有多学科的内容参与 , 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市场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 , 也涉及到工业设计中产品、商品制造与推销全过程所包容的知识和科学。比如 , 产品功能、材料、结构、工艺、形 态、色彩、表面处理、废料回收、环境保护、装 饰中的视觉传达、C I 设计的有关学科 , 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许多知识 , 诸如材料学、物理 学、数理统计、生理学、美学、市场营销学等等 ,在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各个 领域 , 都有应用心理学与工业设计学科群知识的 交叉和渗透 , 尤其是用 CS 观念和 CSI 预测市场的 最新研究成果中 , 更反映这两门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的巨大作用。

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 , 由于工业设计是新兴学科 , 应用心理学的历 史也不长 , 所以 , 这两门新兴学科从诞生之日起 , 就具有不完善性 , 这是不足为怪的。国内设计心 理学也许会有几本书(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正式出 版物), 但笔者相信 , 每本设计心理学的视角和 切人点是不同的 , 他们对设计心理学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但总目标是一致的 , 为工业设计更好地与消费心理匹配而努力。

意义

学习设计心理学 , 主要有八方面的意义。所谓 “ 好的设计 ” 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 ,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出身、修养、爱好等都不相同。但是, 设计师和消费者还应有一个大致的认同标准。经国内著名设计专家柳冠中教授介绍 , 德 国造型咨询委员会顾问宣旺特(SchoemaMt)教授来华讲学 , 他认为 “ 好的设计 ” 有九条标准 : 创造性设计 , 适用性设计 , 美观性设计 , 理 解性设计 , 以人为本的设计 , 永恒性设计 , 精 细化设计 , 简洁化设计 , 生态性设计。

第一 , 创造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创造性设计是最重要的前提。因为人类文明史证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创造结果 , 没 有创新 , 就不会有进步。一个产品没有新意 , 那 就没有设计的依据 , 也就不会被前进着的人类社 会所承认。设计心理学的教学以创设 CSI 问卷为主 线 , 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技能培养目标 , 期望学 生迅速了解、掌握消费心理的方法。创造性的设 计来源于外部世界多变的态势 , 来源于用信息化、数码化手段去客观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动机的内容。而运用 CSI 去采集消费心理数据 , 并根据 CSI 导向 设计是实现 “ 创造性设计 ” 的基本支持系统。

第二 , 适用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适用性 ” 是衡量产品设计的另一条重要标准 , 这是产品存在的依据。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区 别就在于设计师不光设计一个物 , 在设计之前看 到的不仅是材料、技术 , 而且看到了人 , 考虑到人的使用要求和将来的发展。设计心理学提供的 消费者满意度 C S I, 将是适用性设计的依据。

第三 , 美观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美观 ” 是任何设计师都愿意为自己的设计赋予的形色 , 然而 “ 美 ” 是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度的 , 美的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感受 , 是存在的 , 却又与人的主观条件 , 如想像力、修养、爱好分不开 , 所 以又是可变的。它离不开生活 , 离不开对象 , 却又 因人、因时代、因地域、因环境而异 , 是不断发展 变化着的。设计心理学提供的消费者心理的微观分 析(人口特征)知识 , 将使学员了解消费者审美价值观的差异 , 导致人们对美的主观判断的不同。

第四 , 理解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理解性设计标准是设计必须被人理解。设计一个产品必须让人理解产品所荷载的信息 , 使用者一目了然这是什么产品 , 作用如何等 等。设计师运用材料、构造、色彩等来表达产 品存在的依据。设计心理学提供的消费者认知 活动规律 , 将使设计师掌握造型识别、图形识 别、广告识别等心理学基础 , 力求满足消费者 一目了然的求便心理。

第五 , 以人为本的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突出人而不是突出物是好的设计第五个标准。如有的灯具设计十分花哨 , 使人眼花缭乱 , 在室内空间夺去了人作为室内中的主体地位。好的设计作品应是含蓄的 , 突出的应是人 , 以 满足人的要求。设计心理学将讨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人是第一位的 , 其余全是背景 , 这不 仅是观念上的准则 , 也是现代设计管理的核心 , CS 策划将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第六 , 永恒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永恒性 ” 是第六个标准。不应片面追求流行款式 , 不应片面渲染、夸张其商业性或嚷头。好的设计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设计心理学将讨论支持消费者永恒性偏爱 , 是价值观问题。比如 , 宗教型价值观的消费者 , 对含有麦加指针的地 毯、麦加报时的手表这些设计 , 具有永恒性的偏 爱 , 取得全球 8.5 亿穆斯林的永恒性的满意度。

第七 ,“ 精细化 ” 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精细化 ” 标准是必须精心处理每一个细部。从构思到设计的完成 , 要使人感到耐人寻味 而又不繁琐 , 从整体到细节都充满哲理与和谐。设计师不应被材料与加工工艺束缚 , 以致控制不 了设计的结果 , 而应既把材料与工艺的特点发挥 得淋漓尽致 ,!l 顶乎自然 , 合乎逻辑 , 又要高于这 些物的因素 , 体现出人的力量 , 给 “ 物 ” 赋予灵 魂 , 成为人的对象。设计心理学提供的 Cs I 市场 调查的研究 , 为精细化设计提供 “ 人性化 ” 参数。

第八 ,“ 简洁化 ” 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简洁 ” 是好的设计的第八个标准。繁琐是设计所忌讳的 , 它反映了设计师的思维混 乱 , 丝毫不是价值的体现。设计心理学在讨论 广告设计和商标包装设计时 , 将以案例分析的 方法 , 说明简洁化设计必须依据消费者的认知 规律 , 才能达到简洁化的效果。

篇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进入幼儿园, 幼儿要面对陌生的教师、同伴和环境, 之后又要面对新的学习和成长, 只有具备勇敢自信、团结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学到更多的本领。幼儿期是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早期幼儿生活环境与教育是否适当, 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 曾做出如下论断: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在生命的头六年里, 儿童具有下意识的感受吸收能力, 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 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 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 产生内疚感。因此, 幼儿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有其在时间上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在中国教育史上, 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学说。无论哪种教育都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世界、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不仅要培养幼儿应有的生活能力, 更要注重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对于“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 陶行知先生相当明确, 事实也的确如此。幼儿是一个社会个体, 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生活中, 因此, 对于他们的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也有了其在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可能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中, 逐渐积累表达情绪、情感、与人交往的简单方法, 感受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与快乐, 学习调节自己情绪, 从而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勇敢自信和有初步责任感。我们可以发现, 幼儿是在与人的交往、生活中建立良好心理的。让心理健康教育融进幼儿的生活,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多元性的实施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使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更快地发挥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作用。

1. 为幼儿创建良好的精神环境。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条件, 是幼儿发展的资源。良好精神环境的建立是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

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 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他们产生暗示作用, 或积极的, 或消极的, 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极大的爱心与耐心, 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 让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愉快、舒心, 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爱心与耐心的表达可以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的一句鼓励、一番指导, 也可以是在他成功时的一句肯定、一番表扬, 又或是日常生活中对他奉上你的微笑、抚摸、拥抱和亲吻……这样都有利于良好精神环境的创建。其次, 教师还要注意对幼儿的细心观察, 尽可能多地与幼儿交谈, 经常以幼儿的玩伴身份参加到他们的游戏中去, 成为他们的一员, 从而使他们愿意与你说话, 吐露心声。例如: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一个“电话亭”的游戏, 幼儿随时可以给我们打电话, 告诉我们他自己的小秘密。

2. 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特点随年龄增长有所改变, 日常生活也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行为及情绪表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 但幼儿语言水平比较低, 缺乏求助意识,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日常生活中, 如:我们必须在关注幼儿生理需要的同时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在每天中午的进餐活动中, 有些幼儿进餐情绪不佳或者不愿意进餐,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与之交流、沟通, 探寻幼儿的心理需求。

3. 将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研究实践中, 采用主题系列的设计方式每阶段围绕一个大主题, 每周完成一则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这个星期的其它活动则尽可能地围绕这一活动进行,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生活、游戏、学习、运动中去。例如:阶段主题是交往, 周主题是“让我来帮你”———通过讲讲、说说, 引导幼儿明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 应该帮助别人”的道理;逐步培养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那么, 本周的活动内容可以这样安排:语言活动是故事《小鸡和小鸭》音乐活动是歌曲“两个好朋友”, 生活活动是“起床喽”———让幼儿愿意帮助别人脱衣叠被, 美术活动是泥工“两个好朋友”等。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的家园配合。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的形成, 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幼儿期, 儿童开始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 因而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引导家长重视幼儿的家庭教育, 以正确的教养态度、方式去影响幼儿, 以正面积极的行为给幼儿做出榜样, 为幼儿将来形成健康人格打好基础。

家园同步教育的效果在比单方实施更快、更好、更巩固。因此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月报、家园联系表等种种形式在教育方向上取得统一, 使他们采取有效的措施, 进行一致的教育。在家庭内可以同时与幼儿园进行同一主题的教育, 在“让我来帮你”这一主题中, 父母可与孩子一同帮助他人, 用切身体验、合作游戏等各种形式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还必须与社区教育互相协作配合, 提高对幼儿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如可以进行为孤老表演节目, 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等。

篇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关键词:游戏;儿童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1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44-01

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注重智力投资,是当今父母的一种普遍心态。然而,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也需要找准方向。心理学家通常认为,智力蕴含着的两大内容是:一是与言语有关的智力,主要涉及概念、理解、记忆、计算、言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与操作有关的智力,主要涉及动手、解决问题、创造性、想象力、空间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这两方面能力的协同发展,孩子才会表现出较佳的智能水平。习惯上,家长们似乎觉得以肢体活动为主的游戏与以脑力运动的智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游戏培养和开发的主要是与孩子的操作智力有关的能力,在游戏中,孩子所受到的制约大大减少了,他们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主动的参与者,能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无疑有助于孩子操作性智力水平的提高。

相比较而言,游戏往往是与小朋友一起展开的,因而具有更多的同伴交往。心理学家认为,个体要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就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了解并且掌握为人处世的种种准则与规范的。

一 游戏提高儿童的探索力和观察力

儿童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而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学习。人的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是与肢体手脚的灵活性相联系的。一个行动迟钝、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学习超群。

二 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儿童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儿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运动能力,再根据已经提高的运动能力提高游戏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其运动能力。游戏还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 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1.游戏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来说,不能指望通过阅读图书、通过成人讲述就可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2.游戏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发展过程可以说始于面临的特定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发展。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验、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儿童灵活的解决问题。再次,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儿童的知识,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儿童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而游戏恰恰就为儿童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儿童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加深他们的知识,并且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着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提高。游戏是具有象征性的,它以假想和想象为条件。儿童比成人更富于想象是因为儿童知识经验缺乏,其想象不受常理约束,不受事实规范,具有更大的随意性。辛格等人的一些研究发现,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似乎更有耐心,一般与父母有密切的感情。象征性游戏的"假装"和"好像"的性质,有利地促进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四 游戏培养了儿童良好个性

1.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勇敢的品质。游戏提供了一个为儿童展示自我的场所,一些胆怯害羞的儿童在那些活泼大方儿童的带动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逐渐加入到游戏中,由原来的害怕到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的让儿童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情绪。

3.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通过游戏儿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游戏的过程儿童既可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更进一步有利于儿童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

五 游戏丰富了儿童情绪的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随着游戏主题和构思的发展和复杂化,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丰富,更深刻。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技游戏中,儿童经历过紧张,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游戏使儿童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法。

篇5: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管理学是由一系列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原理、管理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所组成,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客观规律。管理学是揭示管理的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规律要求来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它主要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

一、生产力方面

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企业中的人、财、物,使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如何根据企业目标及社会需求,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组织生产力,在企业里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如市场预测、产品开发、制定经营计划,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组织和控制,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科技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等等[1]。总之,就是要合理地组织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按质、按量、按期、低消耗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

二、生产关系方面

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企业就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工资奖励、经济核算等制度[2]。

三、上层建筑方面

主要是研究如何使企业内部环境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用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是管理学研究的是在现有经济运行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即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管理学是研究企业如何提升自身战略垄断力即核心竞争力,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艺术,提供打击竞争对手赢得顾客的手段。

经济学往往从政府层面来研究政府如何克制企业垄断、提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主要是解释问题的因果逻辑,为政府提供制定政策改善社会福利提供依据。

管理学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经济学专业主要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财政学(含税务)。

参考文献:

[1]单宝玲.现代企业管理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1-43

篇6: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心理学的概念

2.认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和认识心理学知识

2.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职业的热爱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分析:本章为学科的绪论,介绍《旅游心理学》的基本入门知识 2.重点、难点: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答上节课讨论的问题:请分别举一些你生活中的例子去说明心理实质的三个方面?(请2~3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新课讲授>

一、旅游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分组讨论: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分别是什么?(请2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二、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及其变化规律 2.研究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及其变化规律

3.研究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的共同心理及其变化规律

三、旅游心理学的任务 1.研究旅游者的心理

2.研究如何利用旅游者心理活动的规律 3.研究旅游服务心理 4.研究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 5.研究旅游管理心理

问题:心理学知识对你未来的旅游服务工作将会有什么作用?(请2~3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三、学习和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掌握旅游者的心理,提高服务质量 2.有助于了解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

篇7: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教育管理专业 许文燕

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亲子活动是一种辅助日常教育活动的有效活动形式,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也为完美幼儿人格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有效地组织与开展“亲子活动”这一新颖教育形式,以改善家长育儿观念、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园共育,从而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园 亲子活动 意义 实践

一、前言

现代家长已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知道早期教育是人生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教育,也是优良性格品质养成的教育,他们也知道早期教育就是从孩子出生起就应进行的教育,而这一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及与孩子的感情上。

如今的年轻父母们,在成为父母之前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培训,普遍存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因为是独生子女,导致幼儿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伴;隔代抚养或保姆抚养导致亲子关系生疏„„因此,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成了困扰家长的一大难题。他们大都将这些困扰寄希望于老师,认为送进一所好的幼儿园就等于踏进了梦想的起点,就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很多家长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都不会,也不会教,孩子就全权拜托给你们了。”其实不然,早期教育光靠幼儿园的单方教育是不够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服务。”[1] 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2]

二、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内涵

(一)亲子活动的含义

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亲子活动”,它是由是由幼儿园创造一定的条件,以亲缘关系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家长共同组织幼儿活动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方式。[3]所谓“亲子”,只是一个概念的引入,其实质却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那就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或情感交流,这是人类伟大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的活动形式。

“亲子活动”是家庭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早期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教育有很多不同,即由过去以教育子女为主,转向以父母自我教育为主;由父母权威管教转向以关注和引导子女的发展为主;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为老师、朋友、同伴等多种角色;教育方式由家长一味训斥转为在参与游戏中给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其人格完善奠定基础。“亲子活动”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良好手段,它是“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也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玩,一起参与活动,在此过程中让孩子学习掌握一些知识,发展一些技能,这不但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二)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特点

亲子活动是一种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建构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实施亲情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教学活动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共同游戏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父母获得恰当的先进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实现了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这就决定了亲子游戏具有多元性、多向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1、多元主体性。在幼儿园亲子活动中,教师、家长、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活动。

2、多向互动性。多元主体性决定了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多向互动性,师幼间、亲子间、幼儿间、教师与家长间积极交流、互动。

3、全面教育性。亲子活动全方位地开发了孩子们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促进亲子间的交流,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的亲子交往能使幼儿成长为健康、快乐、善良、积极向上的现代儿童,因此,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是一种辅助日常教育活动的有效活动形式,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也为完美幼儿人格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对亲子互动的观察,更清楚地了解到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和个体需要,及时了解到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及对孩子的指导方式方法。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亲子活动中,家长能更直接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正确评价孩子的发展水平。通过与孩子互动,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交流及合作。而且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园教育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将会有更准确的把握,更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园合作。另外在互动中,教师还可以促进家长的幼儿教育理念的提升及方法的更新。

家长的到来,能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如家庭般温暖,会产生更强的安全感和大胆探索的勇气;同时,因为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他们都同时关注着自己的活动和表现,这会让幼儿产生较强的成就动机;幼儿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下,易于产生自由感、也乐于与同伴互动,进行合作学习。

三、幼儿园“亲子活动”实践研究

(一)实践中的问题

1.缺乏对“亲子活动”价值的认识

近些年来随着亲子教育的日益普及,家长们的观念也在更新、在转变,他们对亲子沟通的意义大多表示认可,对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基本上表示赞同,懂得并做到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虽然对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大多数家长都持认可态度,但在参与活动时大部分家长还是“有空才参加”,甚至直接是“没时间参加”,普遍存在着认识与行动不统一现象。很多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家长都以工作忙没空参加为由而缺席,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来替代,这就违背了“亲子活动”的初衷,自然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家长的工作忙是有一定影响因素,但也同时反映出家长对亲子活动的教育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2.活动主体的缺失

亲子活动的主体应是多主体的,即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有效的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但在亲子活动的实际过程中,许多家长由于急于求成、包办代替,互动主体呈现中心——边缘的格局,即家长处于中心、主导、控制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幼儿主体缺失。[4]亲子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难于实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3.互动的单向性

亲子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幼儿和他们父母或看护者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家长、幼儿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在在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师幼间,幼儿间的互动,许多家长由于羞于表现和教育技能的缺乏,常常无所适从或袖手旁观,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幼儿间的互动较少。

(二)开展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的途径

首先,加强宣传,创设条件,提高家长对亲子活动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参与。家长观念的转变、更新是先决条件,只有让他们对“亲子活动”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才愿意多花时间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才能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与支持者。以多种途径向家长传递最新的有关亲子活动的信息,向他们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让家长们在自学、辨析、撰写心得体会中,明确亲子活动的意义、价值,提升对亲子活动的认识,从而愿意“走近”亲子活动。

建立合理制度,保障家长参与的有效性。合理的制度建设能够使权利和义务得到统一,使家长的参与逐步由自愿型走向制度型,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以确保家长对亲子活动的参与。

调整合理的亲子活动时间。家长无法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都是上班族,无法经常请假参加活动,因此幼儿园在组织亲子活动时要考虑到家长参加的便利性,多安排在双休日、节假日,可以从一定程度提高了父母来园参加活动的参与率。

其次,设计生动活泼,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亲子活动。我们在设计每个亲子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更多地去关注一下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建立一种科学化、游戏化、亲情化和互动化的课程体系,在多元化平台上为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让亲子活动以其本身固有的情趣性和娱乐性,吸引家长和孩子们愉快的参与活动,减轻家长们的重重顾虑,使家长感受到孩子们是在玩中学到了本领。通过参与实实在在的活动,家长和老师配合会更加密切、协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们家园互动、相互交流。1.家长是积极的行动者

要重视家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者又是活动的传递者,教师必须尊重家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的重视、坚持及对孩子的理解、支持、鼓励与配合等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的形成,必将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家长应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做孩子成功的合作者。兴趣是孩子活动的动力和出发点。因此家长在活动前应注重引起孩子参与的兴趣,只有和孩子一起共同完成他感兴趣的活动,一同克服困难,一同享受成功,才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交流平台,才能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与想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指导孩子的活动。有很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要求越高对孩子越有帮助,其实不然。只有适当的要求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在指导孩子活动时,因为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或未达到要求,家长就不耐烦了,严厉地指责孩子,批评孩子,使原本快乐的游戏活动不再受孩子的欢迎。这是极为不好的。所以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应该耐心地指导孩子。

家长在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如果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活动时能多问孩子几个“这该怎么玩”,“让我们一起试试,好吗?”我想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在亲子活动时,家长还可以从孩子的各种表现中进一步较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有针对性地,游刃有余地教育孩子。

家长要信任孩子。在进行亲子活动时,很多家长怕孩子失败、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不行,往往牵着孩子的手不放,致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出现了胆小、任性和一些不良的行为,令人后悔莫及。所以我们要提醒所有的家长朋友: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获得锻炼的能力,发现孩子,相信孩子,信任孩子。

家长应多用鼓励的方式评价孩子,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欣赏孩子是一门艺术,成人的鼓励会给幼儿以信心与动力,让孩子努力做好一件事。[5]所以在孩子成功或失败时,家长都应以鼓励的方式评价孩子。2.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我觉得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接性指导。开展亲子活动时,家长可直接观摩老师指导孩子,也可请教师介绍一些教育观念及方法或者让教师直接告诉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完成游戏。

个别性指导。在父母指导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个别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去做。

评价性指导。在每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可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例子介绍给大家,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的观念及方法,以此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点拨式的指导。在父母指导孩子活动有一点小困难时,教师应帮助父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家长在以后再碰到此类问题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归结性的指导。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家长应如何指导孩子的方法加以小结并加以归纳,帮助家长巩固练习。亲子教育是在一种真实情境下的示范式的参与指导,是实现活动与指导的融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缩短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使家长在活动中获得了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到与孩子相处每一刻,从而最终实现孩子健康和谐发展。[6]

四、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家园合作以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方式,在幼儿教育发展中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让幼教工作者尝到不少甜头,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但要科学合理的开展亲子活动还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例如,硬件设施建设,许多幼儿园因器材、场合、环境、交通工具等硬件设施的制约而无法组织实施或无法有效地达到所预期的目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最早开展“亲子活动”的国家和地区,距今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我们国家开展这项活动的时间就更短了。尽管现在已有不少幼儿园都在尝试这一新颖的教育形式,但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系统性、针对性还远远不够;师资力量的培育,我国的亲子教育活动起步较晚,许多理念及教材都是由外引进的,而各种亲子教师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有许多都是低水平、简单的、单向的培训,许多亲子教师实际上是仅仅靠着一本教材、一些简单理念武装起来的。

幼儿园亲子活动是一项多层面、多元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方能奏效,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亲子活动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我们还处在探索,实践,研究的阶段。

参考书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南京。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北京。[3]何秀英.关于幼儿园亲子活动价值的思考[J].教育书刊,2005(3)。[4]程亚男.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M].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长沙。[5]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上海。

篇8: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军事心理学研究的军事人文取向

“军事人文是指军队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简单地说, 军事人文取向是指一支军队内部的政治倾向、文化氛围、社交法则和军队外部的社会要求、公众形象等具有约束效应的软规则, 是一支军队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主要因素。”我军军事心理学所要坚持的军事人文取向, 就是要坚持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把握好军人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 重视军队的行政法规和纪律约束, 关注社会对军人群体的特殊要求, 知道广大官兵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军人的心理现象研究, 研究对象就是军营社会化了的人, 而不是抽象的泛泛的军人。

建设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心理学, 就是建设中国军队特色的军事心理学, 那么在研究方法上, 就要对人民军队与其他国家和军队进行严格的区分, 而区分的主要标准不外乎军队建设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以及军队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和习惯。我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其性质、宗旨和历史传统是其不同于其他军队的根本标志, 也是军人心理变化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 军事心理学要体现中国军队特色, 不能脱离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传统, 不能忽视或淡化自身所固有的特点。如果忽视我军的这些本质和特点, 把军事心理学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些抽象的军人, 企图从中抽象出一般的纯心理因素, 不但会因脱离实际而形成空洞的理论, 在实际研究中也是行不通的。

坚持军事心理学研究的军事人文取向, 是研究成果得以及时转化为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军事学术研究的生命在于军事斗争实践运用, 单就军事心理学领域来说, 纸上的学术成果并不匮乏, 真正让部队感到管用的却不多, 形成了军事心理学领域里“供大于求”的假象。正如心理学家叶浩生先生所说:“心理学现象就其本质来讲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心理现象就其起源和发生、发展来讲, 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 植根于具体历史和文化之中, 带着文化的深刻烙印。脱离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去从事心理学的研究, 其结果只能是歪曲心理生活的现实, 阻碍人们对心理和行为本质的正确认识。”所以说, 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之所以没有及时转化为战斗力, 除了体制上的问题之外, 主要的问题在于学术成果的被认可程度, 即学术成果“为谁服务”的指向性。所以说, 坚持军事心理学研究的军事人文取向, 是实现成果及时转化的重要保证。

要坚持好军事心理学研究的军事人文取向, 首先,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把人看成是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体, 把军人看成是经过特殊历史政治文化传统熏陶或浸染的社会人, 特别要正确认识其所持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道德规范和团体情感, 以及它们对所指官兵心理和行为的宏观与微观影响。其次, 在课题选择上要以是否有利于战斗力提高、是否有利于官兵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官兵完成所肩负的任务为标准, 深入我军官兵的军事实践活动, 着眼那些影响官兵心理与行为的社会人文因素, 精心选择心理学研究课题, 坚决克服在选题中不顾官兵实际的想当然, 以及简单的效仿研究、重复研究和相似研究。再次, 在样本选取上要以当代我军官兵为对象, 克服笼统式、泛化式的军人心理课题研究, 注意官兵的层次划分和岗位区别, 把握好样本的代表性, 做到收集的数据资料是中国当代军人的, 以保证研究的真实与可靠, 充分体现出中国军队特色。

二、军事心理学研究的实证取向

实证研究是心理学科学化的主要标志, 是心理学自然科学属性的主要依据。其实, 也就是这个原因, 使一些心理学家在致力于实证研究取向上不遗余力。这首先是心理学受自然科学成功的启发, 在摆脱哲学母体欲望的激励下, 试图将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模式完全记录下来, 并逐渐形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实证主义。他们认为只有经典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才是唯一正确的, 其他的任何科学观和方法论都是非科学的。因此,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叶浩生教授对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坚持分析的态度, 他认为:“心理学采纳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符合一种哲学期待。”

军事心理学坚持研究的实证取向,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坚持军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取向, 有利于加强军事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性。受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的影响, 军事心理学人文研究取向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倾向, 特别是军事心理学的生成初期, 大部分的军事心理学教研人员都是临时改行加入到军事心理学研究队伍, 虽然他们对军事心理学的发展运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他们因缺少正规的专业培训, 致使所进行的实证研究, 基本只局限于理论的克隆或模仿。通俗地讲, 只是限于纸面上的数学推理, 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并不多见。因此, 好多人感到军事心理学的研究空白多, 课题丰富, 只要有一定的文字组织能力便可以进行军事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了。一时间, 掀起了一股军事心理学研究热潮, 虽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出现了一书多名、多书一名的现象。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 又因说法口径不一而使研究的成果极不严肃。随着一批心理学专业人才, 加入到军事心理学研究队伍中来, 实证研究理念开始被人们逐渐接受, 并成为主要的研究取向之一, 使军事心理学的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得到明显的改观, 研究成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坚持军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取向, 有利于提高军事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性。进行军事心理学课题研究, 最难的是课题的实证过程, 最有价值的也是课题的实证结论。发现军人的心理现象, 就要探讨此心理现象产生的根源、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军事行动的影响。而大部分心理现象是在军事实践中产生的, 在实施测验和观察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特别是对研究的样本来说, 一些实践活动是不便于重复进行的。因此, 对观测和实验过程的真实记录, 便是模拟重复实验活动的最好办法, 这是实证研究的第一步。按初步的研究结果进行设计样本的再测验, 是验证研究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环节, 实践证明, 假如在小样本实验中能够较好地遵循实证研究规范, 二次实验验证过程基本上能够重复一次研究的结论, 这个基础就是同样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取得了正确的研究成果后, 要付诸于军事实践活动, 来指导军人心理对行动的影响。鉴于实验设计与真实军事实践活动的出入, 研究成果在指导实践中肯定出现误差, 那么还要根据误差产生的环节或部位, 查找原因进行研究成果的理论校正。这样不断地循环反馈, 最终才能达到研究成果的准确。在这一点上, 实证研究可以克服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概略瞄准的缺憾, 提高研究成果的在实践运用中的效度和信度。

坚持军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取向, 有利于提高军事心理学在军事科学殿堂中的地位。俯瞰军事心理学研究状况, 可以说, 实证研究是所有军事心理学从业人员的研究追求, 是军事心理学走向科学轨道的必经之路。军事心理学在军事科学殿堂中地位的提高, 仍然依赖于军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在令我们困惑的是, 在军事心理学学科建设与运用中, 它经常与军事教育训练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分不开, 与军队政治工作、管理工作相混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研究方法过于相似, 研究成果效用非常相近, 进而引起了局外人的误解在所难免。加上军事心理学起步较晚, 并且受益于军事教育学和军队政治工作学的鼎力提携, 军事心理学的地位便可想而知。要改变这一现象, 坚持研究的实证取向, 不失是一个较为聪明的办法。一是坚持军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能够回归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这是军事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根本区别;二是坚持军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是区分它与军队政治工作学和军事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军队政治工作学和军事教育训练学要进行实证研究, 也只是它们与军事心理学的二级交叉学科:军事教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所具有的相关实证研究。总之, 军事心理学要提高自己的学科地位, 就要使自己与相邻相近学科进行严格的区分, 而这种区分的最佳办法就是军事心理学所具有的大量实证研究。

要搞好军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实证观念, 要牢记实证是为了提高军事心理学的科学性, 是为了使军事心理学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军事实践活动。切不可认为实证研究是与其它研究方法的争宠与对抗;要树立吃苦意识,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克服罗列数字和公式的假实证研究, 努力养成良好的实证研究习惯。其次, 要学会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课题和样本选取上要实事求是, 不故弄玄虚吓唬人、摆花架子充好看;在论题假设与操作过程中, 要紧贴军事实际, 多做调查研究, 切不可想当然;搞好实验设计, 针对研究的问题找出研究的最佳方法, 或者说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分解论证;搞好数据的整理和描述统计, 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符合实际的结论;针对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将实证研究的 目的、对象、步骤、方法、工具、讨论、结果等要素写清楚。再次, 要不断总结、归纳、创新军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在有关军人心理研究的量表制作上多下功夫;还要搞好军人心理常模研究, 从军兵种到专业岗位, 从指挥员到普通士兵, 在纵横层次的细化上多下功夫;要吸收借鉴中外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的技术创新, 研究发展自己的心理学实验器材和方法, 不断吸收科技进步成果, 增加军事心理学研究的技术含量, 创造出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更多的实证研究工具。

当然, 军事心理学课题研究中的实证取向, 不能代表研究的全部, 它只是研究方法的一种倾向。因为一些心理现象或问题并不是通过问卷、实验或观察所能得到的, 它们往往深深地埋藏于官兵的内心深处, 是实证研究所不能触及的东西。有好多针对官兵心理现象的研究以及心理困惑的解决, 是通过官兵个人的内心对比而得以实现的。因此, 我们在研究中要结合官兵的实践活动进行数据的科学分析, 既要克服“唯数据主义”的说绝话倾向, 还要注意心理现象的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问题。

摘要:研究方法一直是制约军事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困扰军事心理学从业者或爱好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将军事心理学研究方法拆分为军事人文取向和实证研究取向两个维度, 可以较好地解决研究方法的一些争议与困惑。

关键词:军事心理学,军事人文取向,实证研究取向,维度

参考文献

[1]叶浩生, 郭永玉, 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年刊.

[3]黄希庭, 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乡镇个人述职报告的下一篇:母亲节感恩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