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三大饮食习俗

2024-05-28

关于端午节三大饮食习俗(通用17篇)

篇1:关于端午节三大饮食习俗

有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战国时期,中国的北方已把夏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了。五月进入夏季,蛇、蝎、蜈蚣、蜂、蜮等五类毒虫和蚊、蝇等害虫进入活动、繁殖旺季,致人们受伤后的伤口容易发炎。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很低,这些害虫带来的生病和死亡率很高。所以,古人处在恶月恶日的恐怖之中,甚至连出生在该月的婴儿也惨遭遗弃,有幸活下来的也时刻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于是,出于感性和质朴的认识,古人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五月端午风俗。如:

系五色丝。以青、赤、黄、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丝系于手臂,希望能驱瘟、除邪、止恶气。

挂艾草。将艾草挂在门口以禳毒。

饮菖蒲酒。饮菖蒲酒以预防五毒叮咬和外伤发炎。

戴石榴花。起初也是驱虫,后成为小闺女端午籫以榴花为美的风俗。

喝雄黄酒。最初人们以雄黄涂耳鼻,后发展为端午喝雄黄酒。“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与此同时,中国的南方又出现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端午节风俗。

龙舟竞渡。南方越族以龙为图腾,在先秦时期就有祭祀龙的节日,龙舟竞渡是其中活动之一。

吃粽子。古称角黍,用“菰叶裹粘米、栗、枣”,是南北方普遍食用的端午节食品。

千百年来,中国的端午节风俗保留至今还有多少呢?记得小时候,我还在脸上涂过雄黄,也喝过雄黄酒,今天的街面上偶尔还见过门口挂艾草,但现在五色丝、菖蒲酒、雄黄酒已难觅踪影。如今,古代的端午节风俗也就只剩下赛龙舟和吃粽子了。追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已经和一个伟大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而亡,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划时代的壮丽一章,使普通的驱邪避恶的端午节成为千古不衰的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

从汉代到南北朝,中国的节日开始赋予纪念意义和人文化的倾向。端午节所纪念的历史人物,曾因地区而不相同。南方吴地之俗,是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纪念屈原的说法,流行于荆楚地区。隋唐统一后,经过各地风俗的渗透、汇融和人民的普遍筛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屈原击败了其他对手,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童谣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写的就是我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你们知道是为了纪念哪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吗?他就是屈原,他被别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汨罗江,喂饱鱼虾们,不让鱼虾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端午节这天,我们还要赛龙舟,是为了捞起屈原的尸体,可是没有捞起来。屈原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我们只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才一直这么做的。

我们合肥过端午节,每家的长辈们都会准备很多的材料,包很多不同馅料的粽子,还要去菜市场买艾草,挂在自家的门窗上,艾草是可以驱蚊避邪的。

端午节每家人都聚在一起吃饭,很有气氛,而且让我们这些小朋友们,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看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篇2:关于端午节三大饮食习俗

屈原故里的三个端午节

在屈原故乡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秭归人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到了五月初五头端阳这天,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还采来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前后长达20天。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篇3:写出端午节的习俗

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 大多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 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 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 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 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 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 (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 (前299年) , 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 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 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 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 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 外缠彩丝,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篇4:关于癌症患者饮食的三大谣言

2013年春天, 我回老家探亲,听说一位中学同学患癌症正在接受化疗,心中挂念,前去探访。

刚坐下没说几句,他立即问我该怎么吃:“我喜欢吃海鲜,如虾、蟹等,但好多人劝我不要吃,因为是‘发物’。”还有很多人劝他只吃素食,因为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长得快,吃下去的营养都被癌细胞吸收去了。

“不对!只要你能吃得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管是鸡鸭鱼还是海鲜,”看着消瘦的他,我立刻说,“吃得越多越好。”

最恶毒的三个谣言

不吃“发物”,只吃素食,饿死癌细胞——这三个关于癌症病人饮食的民间谣言流传甚广,可以说是“杀人于无形之中”。

上述的“发物”就是最常听到的一个。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所谓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归属到发物一类的食物繁多,癌症患者可吃的食物一下就不多了。

第二个谣言为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而食物有酸碱之分,许多蔬菜和水果是碱性食物,肉类和海鲜类则大都是酸性食物,因此要求癌症患者吃素,以改变酸性体质,这样癌症可不治而愈。

第三个谣言更是想直接把癌症患者杀死。这个“饿死癌细胞”理论要求患者尽量少吃甚至节食,通过“饿死”癌细胞来治愈癌症。因为如果营养充分,癌细胞就长得快,正常细胞反而无法吸收营养。

以上三个谣言,一个比一个凶猛,癌症患者只要受这些谣言影响,就无法坚持化疗,而且生存期会大大缩短。

癌症患者该怎么吃?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通过饮食来获取足够的营养不是问题。但由于疾病、心理压力加上治疗副作用带来的食欲下降、嘴干、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问题,很多癌症患者并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

虽然很多副作用在治疗结束后也就消失了,但如果处理不当,还是会造成严重影响。癌症患者怎么吃,其实关系到个体健康和治疗效果,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就列出一份长达64页的癌症病人饮食建议和指导,以下10点大部分从中概括而来:

全面了解化疗过程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配合医生给的一些药物以减轻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保持口腔清洁,在化疗开始前不妨去口腔科医生处检查一下,健康的口腔很重要。

在治疗开始前或者治疗期间,尽管多吃平常喜欢吃的食物,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果不是肥胖人群, 若能适当增加体重更好。

将一日三餐增加到一日六餐。因为有很多人是想吃,但吃了几口就恶心,不想吃了,所以要增加进食次数。

随身带些平时喜欢吃的水果、坚果、干果、鱼松等小吃,想吃的时候就取出来吃,不要浪费任何一个想进食的念头。

如果吃固体食物有困难,应该增加各种半流质,甚至流质食物。可以将几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打碎,加入蜂蜜或者牛奶做成饮料。反正,喜欢怎样就怎么来。

一些药物会引起嘴巴干涩,有的放疗还会使唾液腺受到伤害,因此可以随身携带一个水瓶,小口喝水,还可以咀嚼明胶软糖以及吃一些比较湿润的食物。但不能饮含酒精类饮料,这会使嘴巴更干。

部分患者会嘴痛,因此食物应尽量煮烂,小口进食。水和流质食物可以用吸管吸以避开疼痛的部位。

不要吃寿司等生鱼片和生牡蛎,以免感染。

没有任何食物、保健品(营养补充剂)或草本植物对癌症治疗和预防复发有辅助作用,但癌症患者可能由于饮食摄入不足而缺乏营养,因此可以适当补充综合维生素、矿物质等。一般不要补充维生素 E,因其有可能影响化疗效果。不得不提的是,像冬虫夏草之类的各种抗癌产品,都是抓住癌症患者的求生心态,虚假宣传以谋取暴利,并没有临床数据支持。相反,有的所谓抗癌产品还会干扰治疗,请尽量避免。

篇5:关于江南一带端午节习俗

到江南的端午,无法不提及白娘子和许仙。端午佳节的一口雄黄酒,让美丽的传说陡起**。白蛇传说的起源与端午节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已无法明辨,但美丽的故事却已明显透露出江南地区过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旧时,每当端午,苏州上海各地还总少不了演几场“白蛇戏”,直到今天,这个习俗依旧为人们熟记。 端午时节,京昆淮越评弹等各种曲艺形式串演的《白蛇传》,仿佛顿时又让人回到了那个温情淳朴的往日年代。

虽然江南地区的端午节风俗归纳起来也逃不出祛病禳灾、图腾崇拜、纪念人物等大范畴,但相比其它节日,端午在江南有着一些异于其它地区的习俗和传说,甚至闻一多先生曾推论,端午节就起源于江南地区。虽然闻先生的论断乃一家之说,但却有助于我们从中窥探江南端午之一斑。

在端午节的众多起源学说中,人物纪念是其中一项,而最常见的三位与端午起源有关的人物便是屈原、伍子胥和曹娥。而后两位则与江南历史风俗有着密切关联。

苏州一带的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当年伍子胥因反对与越国议和,被奸臣陷害,又遭吴王阖闾勒令自杀。后来阖闾又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之内,沉入江中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日,所以吴国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五月五日作为忌日,用以纪念伍子胥。

在绍兴一带,有另外一种说法,人们认为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当地一次迎接“涛神伍君(即伍子胥)”的活动中不行溺亡,尸体沉入江中。曹娥沿江嚎哭,悲痛万分,最后投江自尽。她的孝行感天动地,几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她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了江面。当地官员为此替她树碑立传,而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孝女曹娥,便把五月五日当作了祭日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文章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出自

虽然人物纪念说,在众多端午起源说中并不被认为是端午节真正的起源,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却被江南人民当作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历史。

习俗:竞渡、悬艾与五色丝

今时今日,端午节众多习俗活动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龙舟竞渡。众多史籍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万桨齐飞,银浪纷涌,吼声震天的龙舟竞渡活动在今天已渐渐演变成一种以娱乐、健身为主的文体活动。人们也常常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

事实并非如此,闻一多先生曾指出,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并推论端午节起源于江南。但这两个论点遭到后世学者的不断质疑。

在江南地区,人们对龙舟竞渡的源起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首先,不同于楚人纪念屈原之说,越人则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吴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当然这些人物纪念说就同端午起源中的人物纪念说一样,往往只是后人附会的传说,表达世人美好的情感。但要探求节日或某项节俗的真正源起,人物纪念说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龙舟竞渡的真正源出,现在尚无定论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导游

有人说是和“水”有关,祭祀水神,祭祀死于水中的各位历史人物,甚至是为了纪念宰杀水中蛟龙的英雄。有人说是为了送邪禳灾,表达对生的渴求,对死的敬畏。此外还有“舟崇拜”、“招魂”、“农祀祈年”等等说法,但各种说法下的习俗活动到后来往往却是混杂在一起,共同进行。

篇6:关于端午节习俗的介绍

端午快到啦,端午赛龙舟,吃粽子。如果你不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那跟可可经验网一起来看看年端午节是几号吧。

2017年端午节是几号

2017端午节时间:2017年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星期二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篇7: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是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公元23--220年),曹娥为救父投江。事情是这样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纪念伍子胥,关于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简单说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一个人的,一个值得大家敬重的人的。那么,人们在过端午时又有什么风俗习惯呢?第一个就是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第二个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第三个是佩香囊,据说可以避邪驱瘟;第四个是悬艾叶菖蒲;第五个是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第六个是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等等。我是江苏人,小时候记事起端午节好像就只有吃粽子这一风俗,感觉家乡人也不是很重视这个节日,不过我倒是挺喜欢的,因为我超喜欢吃粽子的。

好了,介绍这么多了,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我没有列出来吗?呵呵,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吧!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薰苍术、白芷,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薰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所谓薰苍术,就是民间传统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特别是端午节时,用苍术、白芷,或菖蒲、艾叶,烟熏消毒。

张)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欢天喜地赛龙舟,现已经成为2010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传说

欢天喜地赛龙舟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历史意义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历史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流行的习俗。其实,除了吃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一项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就是赛龙舟。民俗专家介绍说,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每只船上鼓锣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河岸两侧人头攒动,万众欢腾。前来呐喊助威的观众,群情激昂,欢声震天。扣人心弦的龙舟竞渡,把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篇8:影响健康的三大饮食误区

1、牛奶加鸡蛋与吃菜不吃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对米、面等“敬而远之”。据调查,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城市居民的粮食摄入量减少了25个百分点。许多人为了健身和减肥,每天摄入的粮食男性仅约300克,女性只有200克,甚至150克。这与营养学要求的成年男性500克、女性400克的标准相差甚远。主食越吃越少源于人们对膳食结构的误解,以为多吃主食会发胖,而多吃蛋白质则有益健康。事实上,目前城市居民膳食中的优质蛋白已经足够,但人们还是对大豆蛋白等趋之若鹜,殊不知,过多摄入蛋白质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

2、猪肉几乎天天见

与饭量减小相伴的是大油大肉的增加。调查发现,如今都市人对动物性食品和油脂的摄入量比20年前分别增加了1.5倍和0.8倍,其中畜肉增加了1.08倍,乳及乳制品增加了5.06倍。这种主副食搭配错误的危害有目共睹。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城市居民的餐桌上,猪肉几乎天天可见,而鸡、鸭、鱼、羊、牛等其他畜禽肉则属“偶尔露峥嵘”的点缀。市场调查发现,猪肉摄入量占蛋白质摄入总量的64%以上。这一司空见惯的饮食习惯已经被海内外营养专家视为中国膳食结构的最大弊端。我们知道,猪肉的脂肪含量很高,是牛肉的2.8倍、鸡肉的2.2倍,不饱和脂肪酸却显著低于鸡、鸭、兔肉。猪肉吃得太多,导致脂肪热能不断增加,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占热能食物总比重30%的限制。值得注意的是:猪肉在餐桌上稳固的“主角”地位已是导致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和大肠癌、乳腺癌等令人痛苦和困惑的“富贵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营养补充吃药片

篇9: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而在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个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乡,最兴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个清晨,雾还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胧的。而符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个差不多一个大人身高的大铁锅,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望着这么个大铁锅,都张大着嘴,发出“哇”的一声,而过了几年这样的端午节,我们也就不惊奇了。

大人们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厨房的灶放着几个大圆盆,都是一些红豆和糯米之类的。开始包裹蒸粽了,大人们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红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间再放一块甘香可口的猪肉,表面再铺多一层糯米就已经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包扎这些可爱的金字塔壮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时候,裹蒸粽就会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华,那就不好吃了,大人们拿出一条草绳,紧紧地捆绑着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紧紧地打上一个死结。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刚刚的大铁锅倒,而我们这些小孩,也都来帮忙,提着小一点的桶,很快,大铁锅就已经装了一半水了,开始往里面刚裹蒸粽,每个人都从屋里拿出一张小木凳,在大铁锅面前,这一刻,是最为温馨的,这一蒸,即使十多小时,而且不时要往锅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铁锅前有说有笑的,火光中满是大家欢乐的笑声,等待着这些裹蒸粽的我们,或许享受的即使这一刻,这一个过程,而不时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开大铁锅的盖,那种香味真是无法言语,从村头飘到村尾,整条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美味是外面买来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篇10:关于端午的习俗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的习俗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1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午日节,重五节,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节日之一。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会想到粽子。每到端午节,我们就要吃粽子!每到这个时候,我外婆总会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白糖。

开始包粽子了,外婆把泡在水中的粽叶给捞出来,再把蜜枣去了核。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将棕叶做成一个漏斗样,然后加上一些糯米,当我要放蜜枣时发现棕叶里的糯米少了许多,就感到十分奇怪,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在漏斗的角处有一个小洞,糯米正从这里“逃走”呢!于是我重新再包了一遍,尽量地把漏斗的小洞缩小了许多。糯米“跑”不掉了,我十分高兴,于是就按外婆教我的方法,成功地包好了一个完整的粽子。

我十分高兴,因为我会包粽子了。在高兴时,我看见外婆在盆中已有五个粽子了,我的手立即快了起来。这似乎成了一场比赛,但1:5是不可能追上的,我肯定是输了。

哇!好吃的粽子出炉了!一阵阵迷人的香味从锅中传出来,我不禁对粽子有了强烈的口感,迫不及待地想咬一口。在大口大口地吃粽子时,我认为这种美味是没有任何食物可以与其相比的。

端午节就是好!还有划龙舟,挂艾和菖浦等习俗。你期待端午节的到来吗?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2

我最爱的习俗,莫过于端午节包粽子 ,吃粽子了!

只要端午节一到,我们全家可就忙活起来了,包粽子啊,吃粽子啊,我样样都在行。我一边说一边包粽子:“这里包粽子的材料不够了,再拿过来一点啊……”说完,我便把棕叶一卷,卷成了一个似直角三角形的样子,再往里面掏个大洞,这时,棕叶部分差不多完功了,接下来,只要再往里面加米,加自己爱吃的馅料,再用线条把棕叶包起来,一个粽子就成型了,只要再放进锅子里蒸一会儿,等熟了之后,就可以享受自己做的美味粽子了。

终于到了吃粽子这个“神圣”的时刻了,我看着热腾腾的粽子,不禁口水直流,我的肚子也在古咕咕的直叫,好像在说:“好饿啊,我真想吃美味的粽子……”我接过妈妈送过来的粽子,把线解开,把棕叶拆开,就可以吃了。我用筷子把粽子叉了起来,尝了一口粽米,这个粽米的味道刚刚好,不甜不酸也不甜,堪称人间美味啊!我觉得没有什么食物能与粽子相互媲美了。说罢,我便细细品味人间美味了。不一会,粽子就被我消灭了。休息了一会儿后,我就把剩余的粽子都拿到上面去,给我的姐姐品尝品尝这人间美味。

我爱端午节,爱因为端午节而忙活的家,更爱因为端午节家家的习俗!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3

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4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个节日里,大家都要吃粽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现在我就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后来遭小人陷害,流放到边疆的苦寒之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首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回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5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在吃粽子。粽子里面有包红豆的,还有包肉的,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包。我每次吃粽子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包,然后外面再撒一层白糖,我最喜欢吃这种了,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不过有的人把粽子往河里仍,那是为什么呢?据说,有一位爱国诗人,他就叫屈原,人们都很爱戴他。可是因屈原受冤不得志,而楚国也面临国破的危机,自己又无能为力,他不愿亲眼看到国家的灭亡而抱石沉江。人们担心河里的鱼虾会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将食物扔进江中来保全屈原的尸身。这是一个悲伤而又感人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还要划龙舟,比赛谁划得又快又整齐,可好看了!坐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打着鼓,振奋士气,这时就感觉到他们好似风一样的速度勇往直前,划得可带劲儿了!

据说,端午节还要买艾草,据说可以把鬼赶走,可以辟邪,鬼是什么东西?谁也弄不清楚……

端午节的风俗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每年的端午,都会这样度过,我也希望这样有特色的习俗能一直延续下去。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6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一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一开芦叶,只见米一团一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一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一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一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7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

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8

今天是端午节,听爸爸说端午节是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它又叫艾节、夏节和送时节,而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历代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因遭馋不用,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因为后在端午节投江,五日后报出父尸。

除了各种传说,各地的端午节的节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怕鱼类吃屈原的遗体,便投米团、筒粽和鸡蛋喂鱼,后来渐渐变成了吃粽子。端午节人们还要把屋子打扫干净,还要在厨房里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青虫或防止毒虫孽生,并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上:“王”字,在耳,鼻上涂抹。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习俗,也是跟屈原有关,他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捞求,后变成了赛龙舟。

我还知道别的地方端午节的习俗,在山东省临青县儿童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在鞋面上画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迹来杀死它们。南京过端午节,各家要准备一盆清水,加入少许的雄黄水、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称为“破红眼”,据说可以包一年没有眼病。高邮端午节比较特殊,有系“长命缕”、“贴五毒”、“贴灵符”、“贴黄烟子”吃“12红”等习俗,孩子们身上要挂“鸭蛋络子”。

篇11:关于端午节三大饮食习俗

.伍子胥投钱塘江: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核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撼嘶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篇12:癌症患者:这三大饮食误区莫入

减少营养摄入可“饿死”癌细胞

?誅 澄清:营养状态好,治疗效果更好

刘海鹰说,不少患者听信网络上流传的“饥饿疗法”,认为自己吃得太有营养,会让肿瘤细胞快速增长,因此限制自己的营养摄入。

“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对的。目前无证据显示,人体增加营养会使癌细胞成长更快。”刘海鹰说,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并不取决于患者的营养摄入。因为对人体而言,吸收营养的,并非只有癌细胞,还有正常的“好细胞”。蛋白质、脂肪通常是合成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组织细胞修复的重要原料。如果患者的营养摄入不够,造成营养不良,人体的免疫力和对癌症的抵抗力就会下降,这样癌细胞反而会快速增长,从而加速疾病的恶化。相反,营养状况好的患者,治疗效果要好于营养状况差、消瘦的患者。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研究的结果,癌症患者膳食热量至少应比平时增加20%。

?筅误区2:

癌症患者不能吃红肉、海鲜等

?誅 澄清:无证据表明“发物”会致癌症恶化

刘海鹰介绍,在民间,关于癌症患者的饮食忌口有很多。他们认为,豆芽、韭菜、鹅肉、鸡肉、牛肉、海鲜都属于“发物”,会导致疾病复发或恶化。

但事实上,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发物”会导致癌症的复发和恶化,也没有证据表明,肿瘤细胞会因为这些“发物”的刺激而快速增长。因此,癌症患者不必过于忌口,每天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即可。

此外,老百姓也普遍认为,癌症患者务必戒除辛辣食物。对此,刘海鹰认为,国内很多习惯吃辣的地区,在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并没有高于其他地区。目前也没有证据表示,吃辣会刺激肿瘤的生长。癌症患者是否适宜吃辣,要因患者的饮食习惯而定。

以下几类食品,癌症患者应该“忌口”:咸菜、咸蛋、咸肉等腌制品;烟熏、油炸制品;加工肉类;霉变腐败的不新鲜食物。

?筅误区3:

长期吃素更利于癌症治疗

?誅 澄清:植物蛋白质无法替代动物蛋白质

刘海鹰说,很多患者认为肉类是患癌的根源,因此不敢吃一切含有动物蛋白质的食物,每天只吃蔬菜、水果和各种杂粮。

“这是大错特错的。”刘海鹰说,虽然结直肠癌、乳腺癌可能跟饮食结构中的动物蛋白质占比过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肉类、鱼类、蛋类、奶类、豆制品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组织细胞修复的重要原料。抗击癌细胞,动物蛋白质的作用是植物蛋白质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并没有证据表明,吃素的人,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低。

篇13:端午节关于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篇14:饮食安全三大注意

食物中毒的潜在危机可由适当的食物处理、保存和烹调步聚来消除。美国华盛顿疾病控制(CDC)控制指出,美国境内97%的食物中毒案件皆可藉由较好的食物处理措施,例如适当的食物烹调、储存方式和卫生的员工操作来避免。

一、安全保存守则:在低温下保持低温食物适当的保存可降低细菌的生长和交叉污染的危机。有这样几个简单的法则。

适当的包装和储存肉品在冰箱的底部,以避免肉汁液滴在其他食物上,将生鲜肉、禽肉和海鲜分别包装。

确定冰箱的温度在摄氏4度以下,维持冷冻库的温度在摄氏-18度以下。

应2-3天内食用完毕或是将产品冷冻。

请于冰箱或微波炉中将冷冻肉解冻;解冻后请立即烹调。

应经常用热肥皂水清洗冰箱表面。

二、食物处理安全守则

细菌可以经以下包括人、调理柜表面、动物、生食和已烹调的食物来传播。这些交叉污染是家庭里食物中毒常见的来源。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可减少交叉污染:

使用不同的刀子、盘子、砧板或器具来处理生食和熟食;如果使用相同的器具,则应在使用前用肥皂水和热水清洗;绝对不要将煮好的肉放在盛装生肉的盘子。

腌渍畜肉、海鲜和禽肉时,应使用有盖的非金属容器,并将其放在冰箱中。

处理食物前,一定要用温肥皂水和;并用温皂水清洗所有的食物接触表面。

当您生病或觉得不舒服时,请让别人处理食物。

三、食物烹调安全守则

烹调是避免食物中毒很重要的步骤,细菌可很快地被高温杀死。请记得:

牛绞肉、香肠、卷烤肉、猪肉和鸡肉应烹调至最少摄氏75度产品中心不再是粉红色、流出的肉汁为透明的。

牛排和整块烤肉可以煮三分钟,因为细菌只存在整块肉的表面;一般并不建议食用非常生的肉类。

熟肉应在食用后立即冷藏,或在烹调2小时内冷藏。

篇15:清代的三大节日及宫中习俗

三大节令宫中习俗——

一、开笔书福清朝皇帝亲笔写“福”字,始于康熙朝,当时每到年节,康熙帝会亲书福字,颁赐给后妃、近支王公大臣和内外大臣,以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开笔仪式,先由奏事处把受赐福字的王公大臣、内廷翰林的名字写在名签上呈进皇帝,御笔朱圈人名,吉日颁福,到开写福字日,由内阁传集颁赐之人到紫禁城乾清门下肃立等候。皇帝在重华宫淑芳斋、乾清宫升座开笔书福字,书毕,受赐者进至御案前跪下,叩头接过,由太监二人恭捧前行,随出,受字人依次跪领如仪。

二、腊八粥。腊八系佛教节日,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清宫每逢腊八则派亲王、郡王或大臣到雍和宫管理煮粥、供粥、献粥、施粥等事。在宫内,初八日在中正殿前左方设黄毡圆帐房一座,名曰小金殿,皇帝升殿,御前大臣侍于左右,众喇嘛在殿外诵经,由**喇嘛或章嘉胡图克图**,为皇帝拂拭衣冠,俗谓之送岁。三、九九消寒图。冬至是一年中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的转枢之日,冬至日以后便进入了寒冷的“数九”天气,在明清两朝的皇宫中非常盛行一种文字游戏——“九九消寒图”借以打法难熬的严冬天气。清朝时,每年冬至节前,各宫均挂出题名“管城春满”的消寒图,自冬至日起,由内值翰林诸臣按日用丹朱填廓一笔,每填完一个字便过一九,九个字填完,即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时节。

四、放爆竹。清宫规定,每年十二月十七日(后改为十九日)开始放爆竹,到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若皇帝出宫、入宫,每过一门太监即放爆竹一声,每年除夕、元旦寅刻或子时,皇帝即乘轿前往各出拈香行礼,此时,皇帝的轿子每过一门,就要放爆竹,以示对诸神的敬意,也表示接神。接神之后,自王公至百官均进宫朝贺,互道新喜。

五、祭灶。进入腊月二十日之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祭灶是腊月民间与宫中的重大祭祀活动。清代宫中每年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于坤宁宫煮祭肉之大灶前祭灶神,要设供案,安神牌,备香烛,供品多达32种,并由南苑猎取黄羊一只,由盛京内务府进贡麦芽糖作为贡品。届时,皇帝、皇后先后到坤宁宫佛前、神前、灶神前拈香行礼。祭灶这天晚上,亲王、郡王、贝勒等大员在内廷有值宿任务的,可以给假回家祭灶,一级别较低的散秩大臣代替。

六、贴春联。清宫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各处张贴春联,因为满族人崇尚白色,故春联例以白纸或白绢书写,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增添喜庆的气氛。

七、挂门神。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规定在清宫各处张挂门神,于第二年二月初三日撤下贮存库中。清宫所挂的门神均先装裱在安有铜饰件的框内,在粗绢或布上绘制,用黄绫沿边。先期,由工部奏闻皇帝,至日,外朝三大殿等处由工部、内务府官员督同匠役人等张挂。内廷等处,由门神库太监先期报之宫殿监,宫殿监传齐营造司首领太监,自乾清门至各门各宫张挂。所绘门神有四种,即金瓜武门神、五谷丰登文门神、福寿双全仙子门神、童子门神。

八、张挂宫训图。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张挂门神、贴春联之日,宫殿监传知后妃居住的东西六宫首领各挂宫训图一份于东西宫墙,每图皆画古代有封建美德的后妃故事一则,作为后妃的榜样,教育后妃遵守三纲五常,实行孝道。至次年二月收门神之日撤下,收藏于景阳宫后的学诗堂。各宫挂有不同的宫训图:

景仁宫——燕姞梦蓝图;承乾宫——徐妃直谏图;钟粹宫——许后奉案图;延禧宫——曹后重农图;永和宫——樊姬练猎图;景阳宫——马后练衣图;永寿宫——班姬辞辇图;翊坤宫——昭容评诗图;储秀宫——西陵教蚕图;启祥宫——姜后脱簪图;长春宫——太姒诲子图;盛福宫——婕妤当熊图。

九、进春帖子。每年立春之前,由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等官员向皇帝进春帖子词。所谓春帖子是指这些官员以黄色的小折细书,或五言绝句,或七绝二首。

十、除夕拈香、元旦拈香行礼。每年除夕和元旦皇帝的主要活动是到处拈香礼佛和敬祖,以求神保佑。除夕日寅时(早晨四点)、元旦日丑时(早晨两点)皇帝起床、盥洗,穿冠服毕,到养心殿寅字桌、团圆桌、神牌前、天地前、东西佛堂拈香行礼,并依次前往大一门、钦安殿、千秋亭、斗坛、万春亭、天穹宝殿„„所到之处均有爆竹声前导。

十一、元旦开笔。自雍正皇帝开始,每年元旦丑时皇帝到养心殿各处拈香完毕,至东暖阁临窗宝座处,行元旦开笔仪式,此时,在东暖阁内清宫饮酒器——“金瓯永固”杯,业已置放在紫檀长案上,杯内盛满屠苏酒,旁边蜡台上置有玉烛一只,皇帝亲手点燃蜡烛,拿起笔管上刻有“万年青”的毛笔,先御朱砂、后染墨翰,书写吉语,以祈一年政和事理,江山永固。

十二、浏览时宪书。时宪书,即民用历书,制定于明末,皇帝用的时宪书,写本名曰“上书”,其第一页书以节气,第二页为年神、方位,第三页列六十花甲,第四页列六合,末二页纪年,开笔仪式后,皇帝要翻看一遍由钦天监呈送的时宪书,以象征授时省岁之意。

十三、元旦道新喜、递如意。元旦日,皇帝行完礼、受完朝贺后,到乾清宫升座,接受皇后及宫眷的朝拜,皇后行六肃三拜礼后,跪递一种取兆吉祥之意的礼物——如意。如意有玉制或金制、珊瑚、檀香木等质地,头上刻有象征吉祥的图案,镌柿子的称为事事如意,镌灵芝的称为灵芝如意。此外,宗室王公等可以进如意,其余一概不准进呈。

篇16:饮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三大纪律

(1)荤食摄入量不宜过多。鸡鸭鱼肉都属于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膳食纤维含量甚低,如果摄入太多就容易发生便秘,造成粪便中毒、废物增多而影响健康。

(2)不宜过多摄入肉类食品。因为,各种肉类多是酸性食品(奶类除外),不能短时间摄入过多,否则容易发生体内酸碱的失衡而诱发疾病。

(3)限盐还要限油。油盐乃一家,用油多了,相应的盐摄入量也会增加,从而对身体不利,最为明显的危害就是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

2、八项注意

(1)每天进餐要保证荤素搭配。通常采用一荤两素的比例可以做到平衡营养,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萝卜、芹菜、生菜等,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而且多属于碱性食物,有助于达到酸碱平衡。

(2)每天至少要吃一种水果。

(3)避免吃油炸、油煎等多油烹调的食物,尽可能不超过每天1次。

(4)每天应坚持至少食用一次奶制品和豆制品。

(5)保证每天4两(200克)以上的主食,有助于减少肉食摄入。

(6)改掉每天2两酒(100克)的坏习惯,可保护肝脏和胰腺。如果没有肝脏和胰腺疾病,每天低于2两酒对健康反而有好处。

(7)每天摄入的盐应少于6克。

(8)限制过多的熏制品、腌制品、罐头肉类的摄入。

篇17:端午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5、糖枣糯米饭

端午节,纳西族要吃糖枣糯米饭。糯米饭能温补脾肺、补虚寒,而且糯米会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维生素,大量的磷质、钙质、铁质、蛋白质及脂肪,更加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别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进食。

上一篇:咨询类公司商业计划书下一篇:七月份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