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名师八要素

2024-05-25

成为名师八要素(精选3篇)

篇1:成为名师八要素

名师成长的四个要素

名师成长的四个要素:富于爱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勇于思想。

一、爱心——进步的源泉。

1、名师成功,源于爱心。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充盈了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2、人文关怀,爱心的体现。我们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颗童心,要学会微笑,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修炼好自己的基本人格,从而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关注生命成长,增强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改善学生的生活状态,使学校成为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温馨的家园。

3、教育民主,爱心的彰显。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做引领者、激励者、参与伙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感知体验、交流协作、张扬个性、实践提高、探索发展。只有怀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生命,才会有进步,才会有精彩!爱,永远是教师的工作之本、进步之源!

二、学习——成功的阶梯

认真学习,虚心学习,不断学习,是名师人生的主旋律,是名师固守的精神家园,是名师生命存在的方式。

1、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之——名家。追寻名师成长的轨迹,我们发现,在名师成长的过程中,总有名家在引领或帮助着教师的成长。

2、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之二——书籍。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幸福的生活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智慧拯救我们!

三、反思——提升的动力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简简单单地上课,而要上简简单单的课,要深入浅出。一节好课是激情与智慧和谐统一的生态课堂,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与再现,凝聚着教师一生的感悟和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一节好课让学生心满意足,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受益一生,甚至会激发学生一生的追求。

四、思想——永恒的法宝

名师是思想者,教学主张是教学风格的内核(教学主张是指向教学实践的个性见解)。与名师为友,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可以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让它们时时滋养我们的语言,激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走进名师的世界,追寻名师足迹,感悟名师人生,和名师们一同感受教育的幸福。愿我们与名师为友,以名师为镜,创

精彩人生!

篇2:浅析名师何以成为“稀缺资源”

一、教学即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平等对话的途径。所谓教学, 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实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 是一种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1]同时, 教学也是教师自我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场, 是教师展示知识、展现生命的舞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体。

科学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不分离的, “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的部分, 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诚然, 课堂教学包括着科学与艺术两个层面。教学科学是指教育者们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 而教学艺术是对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等创造性的个人运用。教学实践中, 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眼里既有科学的教育, 也要有艺术的教育;既要按规律行事, 也要尊重理解学生;情理相融, 才能实现教育科学与艺术的整合。”[2]

1. 教学即教师理性思考———教学是科学

科学是求真, 是有系统的、客观的、企求预测与控制的活动, 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 它有特定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实现任务的方法、原则, 它们相互构成了内在的必然联系。“教学必须由科学作为指导或基础, 在一定意义上, 教学是科学。”换言之, 只有合乎规律地进行教学, 才能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沟通, 方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形式、方法等无不渗透着理性, 理性思考是教学科学的内涵。同时, 教学是知识有效传递的途径, 即教学中必有知识流, 而传递过程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与形式, 才能有效地被学生所吸纳与理解。

2. 教学即教师即席表演———教学是艺术

我们必须看到, 教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其语言、行为都渗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 所谓“我们要为内容而变换形式, 像我们为气候而变换我们的服装一样”。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仗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活动不仅要依据教师的人格、专业知识和技艺, 还得以一套独特的个人资源, 应用新型的方法方式, 追求至善至美, 即教学是教师生命艺术的释放。

艺术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是师生间交互作用、亲密合作, 遵循教学规律, 创造性利用各种教学变项, 最佳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变项, 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教育虽不能像绘画、舞蹈、音乐、文学那样, 以纯粹的审美形式来表现艺术, 但通过教学也能够给人以美的体验, 像艺术一样使人有美的享受。我们可以看出, 富有个性的教学艺术, 既是教师个性在教学中的自然流露, 也是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重要手段。

当然, “言之无文, 行至不远”, 艺术与科学不可分离。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能人为地分割, 两者必须融为一体, 教学的艺术性仍需要教学的科学性作为铺垫。

3.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研究表明,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传播的信息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异的, 其中语言所占的比例为7%, 音调占38%, 表情占55%。可知, 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等同于说教, 需要理性的教化和美的滋润。教学活动是情感与理智的和弦, 热忱与智慧的统一。极致的教学应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 应是以情传理, 寓理于情, 情理交融, 形象地说, 是以理为骨, 以情为肉, 骨肉丰满。

心理科学研究表明, 任何人类活动都不能截然分裂为理智生活和情感生活两个领域。教学要达到既定目的, 完成既定任务, 就必须遵循既定程序、实施既定步骤。同时, 如果仅凭个性的张扬、情感的随意发挥, 最终则是教学之舟偏离航线, 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现代教育既需要科学的教学, 也要有艺术的教学;既要按规则、法则行事, 也要尊重理解人;情理相融, 才能实现教学的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骨骼脉络, 实施教学离不开一定的艺术体系;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的升华, 是以教学科学为前提和基础的。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与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科学的外在显现, 是教学艺术得以展现的重要基础, 没有教学方法理论的科学指导, 教学艺术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 教学必须使用可接受的方式, 去实现师生间认识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一致。关于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美国葛杰教授曾提出中肯的建议, 教学的最高境界可进入艺术之境, 但必须有其坚实的科学基础, 真正了解教学或成功地从事教学的人, 必须精通教学的理论和规律。成功的教学乃是教学的合乎规律性与合乎个性的统一, 是教师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是教学科学的原则性与教学艺术的灵活性的统一。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是最高境界的教学。

二、艺术沦为科学的附庸———名师的缺乏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同时也意味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结合也是当今教育界的大趋势, 科学性与艺术性应统一于课堂教学中。但当前课程改革中却出现了“怪象”, 教学科学成为主导力量, 教学艺术成为了科学的附庸, 教师成为“科学”的奴隶, 完全听命于“科学”, 其主体的创造性完全被科学的理性化为乌有。课堂上教师的表演往往仅是为了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的“假表演”, 动作生硬, 完全背离了艺术的创造属性。

1. 课堂教学日益模式化、批量化———窒息着教师的艺术生命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承担者, 新课程也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的。在当前课程改革中, 流行“一人开课, 全校评课”, 课后“人人写听课感言、听课感言全校共享”, 教师的“牛鼻子”被“讲课、听课、评课”三课牵着走, 完全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创造性、艺术性。诸如出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集体备课“五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定学案) 。[3]综观当今的学校现实, 惟“分”而论, 以“分”挂帅, 沉闷的环境, 剥夺了教师的教学自由。更有甚者, 领导亲自挂帅, 进行“课堂创新”, 硬规定每一节课的“模式”, 前半段怎么上, 后半程又如何上, 有“一统天下”之感觉, 课堂里教师的一分一秒都规定死, 完全禁锢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操作着“精心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 千篇一律地遵循着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知识的演绎与灌输充斥着整个课堂, 完全束缚了教师教学艺术个性的发挥。

2. 课堂教学日益现代化、科技化———主导着教师的思维

同样, 在现代科学技术大应用背景下, 教师扮演着科学、尤其是电子技术附庸的角色。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课堂教学日益现代化, 诸如出现“拥有PPT, 上课一身松”的现象。科学主导着现代“教育节目制作”群体人员的思维, 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教育节目制作”思维心理定势。统一模式、统一教学, 教师“个性”的教学方式被大打折扣, 英雄无用武之地。

再者, 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繁忙的改革的双重重负下, 往往呈现出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 滋生教师热衷于快速引进、移植、模仿一些新的方法, 追求“一课成名”或“一赛成名”的成长之路。时下学校教师的评优、评职原则机械, 教师不能越雷池一步, 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性。

一言概之, 在教学科学被“大肆宣扬”下, 教师的教学表演成为伪科学的既定模式, 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同程度地缺席于课堂, 直接导致了名师的缺乏。

三、结语

其实, 教学是教师主体创造性的活动, 是教师的即兴表演。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是一位深谙教育艺术的教学艺术家。他在课堂上从不按既定形式展开教学, 而是有意识引导艺术地表达, 诸如变换字体、故意写错字、变换格式, 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教学语言上, 间或用低音调、高音调,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得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别有情韵。[4]实际上, 在教育领域中, 没有公共的、一成不变的、适合于所有人的教育方法。所以, 优秀教师在教育中绝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既定的教育原则或采取既定的教育方式, 而是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 采用带有“个性”的教育方式, 灵活机智地处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届时, 我们课堂上也将会涌现更好、更多的名师。

参考文献

[1]杨小微, 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希华.现代教育需要科学与艺术的整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8 (3) .

[3]山东省五莲县第二中学教研工作汇报提纲, http://www.wlez.cn/cms/app/info/doc/index.php/2466.

篇3:“名师工作室”内涵建设三要素

要素之一:团队特征

“名师工作室”首先是一个“工作室”。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随意组成的、无目标、无组织的办公室。它应该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共同体”,是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共同体。它应该是有目标的。“名师工作室”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均衡、优质快速发展。”可见,工作室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与进步,通过促进成员的成长与进步,来实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平台的发展,提升学科领域的前沿位置与发展水平。它应该是有组织的,不是几个人随意拼凑的松散的俱乐部,其成员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与条件。凡工作室成员,无不经过严格的申报与考察程序。工作室的这种组织制度与准入条件,是实现工作室目标的保障。既然“工作室”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的“团队”,那么,我们就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为此,“名师工作室”应该建章立制,建构四种机制:(1)建立独立运作的推进机制。主持人为团队发展第一责任人,每学期根据团队发展目标,制定活动规划并具体实施规划。(2)建立导师负责的引领机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要在学科组内为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提升。每学期组织的青年教师发展专题活动不少于1次,并安排进学科组教研活动。(3)建立必修反馈、过程共享的促进机制。工作室成员实现必修反馈、选修共享的管理,成员每月阅读相关教育理论期刊、随笔等教育理论书籍,也可读社科类其他领域的书籍,完成读书心得1篇。工作室应该组织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4)建立每月活动日的常规机制。工作室建立每月活动日制度。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为活动日。通过这四种机制的建立,使团队成为成员共同发展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共同价值的支撑力量,那就是团队的主体思想与精神追求,甚至是教育哲学;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迈进共同目标的召唤力量,那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协调力、执行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攻坚克难的合作意识;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力量,那就是通过名师工作室方案的实施,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和较强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激发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与教研的热情。团队建设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强调团队合力,注重整体优势。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被扭曲或湮没。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因此,工作室团队应该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也要非常注重个人的风格与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来做好各项工作。

要素之二:名师内涵

“工作室”是一个“名师”工作室。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平台,区别于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它是“名师”的成长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的交流与共享机制,具有较高的合作层次与发展追求。不好说每一位成员都是名师,但是,至少每一位成员都有成为“名师”的潜质。因此,“名师工作室”要紧密围绕“名师”内涵做好文章,充分挖掘各位成员的名师潜质,把每一位成员的特质挖掘好、提炼好、培育好、实现好。比如,你的课堂教学能否个性鲜明,自成模式?你的教育理念能否新颖独特,自成一家?你的教育科研能否成果丰硕,享誉一方?这就要求工作室的每位成员增强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挖掘、培育、提炼自己的“成名”之处,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特色。有特色,才有“名”。否则,就是大众化的、一般化的,与“名师工作室”创建的宗旨也不相吻合。因此,“名师工作室”应该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以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充分挖掘和培育各位成员的名师潜质:(1)每年阅读一本专业著作。提倡成员阅读课程论、教学论的专著,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提升专业认知。阅读的专著最好是主持人统一推荐的,便于成员之间围绕统一主题进行学习、研讨、交流。(2)每年发表一篇教育教学文章。文章必须就学科教学问题展开立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具有教学指导价值。(3)每人主讲一次教学讲座、学术报告或执教一次市级公开课。可以在市级中心组活动中就某一专题作讲座,或者在暑假培训中发表自己的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每年应该至少举行一次大型教研活动,形式包括教学观摩、互动研讨、名师发言、专家报告、校际学科联谊,等等。(4)研究一项科研课题。每一位成员都要申报研究一项科研课题,内容可以涉及本学科的课程、教材与教法。科研课题要真正组织实施,定期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各成员申报的课题之间最好有内在关联,便于资源整合、交流以及滚动升级研究。(5)编著一本专业著作。专著是由主持人主编,成员参编,区域内教师广泛参与的集体科研成果,介绍各地、各校实施教研教改的生动实践。实施这五个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培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名师成长的道路上具有更加专业化的素质。首先,具有更加专业的信念,那就是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也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方面。其次,是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包括原理规则性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案例之中的策略性知识。这些都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再次,是具有更加专业的能力。包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科研能力与反思能力。在新形势下,教师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名师工作室”不仅应该是名师辐射的发源地,而且也应该是未来名师的集聚地和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要素之三:区域功能

在新形势下,名师已经不再是学校独有的“部门资源”,而是区域内教师共享的“公共财富”。我们不难理解,教育主管部门设立各类“名师工作室”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区域协调与高位发展。全国已经有很多地方搞了“名师工作室”,事实证明,工作室搭建了区域内教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共享专业知识与经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学习资源,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为全面提高区域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名师工作室”也应该勇于并善于担当起这个光荣的职责。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名师工作室”应该至少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建一个网络平台。通过网页,既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国内外最新动态与成果,还定期开展在线交流、研讨,形成固定的交流平台,为一线教师和学生解疑释难。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有效传播名师工作室的成果。二是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立“名师领衔、领导挂钩、教研员协作”的工作机制。领衔名师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与各成员所在学校领导挂钩,经常调研和指导,发现典型,培育典型;由本学科的教研员参与协作,根据工作需要做好组织、联络和服务工作,也可在一些问题上作为顾问。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工作室发挥区域功能创造条件。三是搞活多种活动方式。学习,包括自学和有组织的学习。主要学习学科前沿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等。实践,本着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研讨,采取个别指导、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小组沙龙、参与式研讨、相互观摩、展示交流等方式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实现区域内教师在两个方面的根本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地位。让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从“教学生”转向“教学生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提高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学为主,教学的出发点是教会学生学,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先学后教,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和学后反思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学论教,基于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中的互动性,在互动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上一篇:《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下一篇:小学语文-线下成果-教学设计-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