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

2024-05-24

湖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通用6篇)

篇1:湖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茶叶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实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532万亩,居全国第1位,比“十五”末增长62.3 % ;茶叶产量18.3万吨,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57.9 % ;茶产业综合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52%。一批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及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普洱茶从传统的“砖、饼、沱”向袋泡、茶粉、茶膏、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拓展,中国茶叶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云茶国内销区版图已从珠三角等传统销区向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拓展,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已经凸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二)茶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近年来,云茶产品尤其是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云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普洱茶国家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发布,加之“绿色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

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并将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对云南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中心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外茶叶主产区受到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茶叶产量减少、市场推广乏力,为云南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难得机遇。

(三)加决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云茶产业还存在着原料生产质低量少、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品牌兴茶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加工企业设施落后、销售市场亟待拓展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茶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上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出口产品面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实现我省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茶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已成为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6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发展茶产业,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

色鲜明产业带,建设云南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到2015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60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6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重点培育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20户龙头企业,其中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企业1 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3户、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6户、1亿元至5亿元的企业10户;新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4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实现200亿元,将“云茶”培育成为国际一流品牌,把云南打造成国际知名优质茶叶原料基地、高原生态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名优茶集散中心、深厚茶文化溯源中心。

篇2:湖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

以“生态、创新、转型、跨越”为主题的“河南省茶产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于11月19日至20日在信阳召开,旨在总结河南省茶产业发展成果,交流学习地区经验,重点研究、深入探讨河南省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为全省茶产业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依据。

19日上午举行论坛开幕式,此次论坛分专家论坛、领导论坛及企业论坛等多个环节。据了解,此次论坛共有国内著名茶叶专家,河南省知名茶企业家,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及信阳各产茶县区茶叶主管部门和重点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等16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召开有助于为信阳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开放窗口,为全省乃至全国茶产业发展提供崭新视角、创新思路和战略方向。

以“生態、創新、轉型、跨越”為主題的“河南省茶產業發展戰略高層論壇暨河南省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擴大會議”於11月19日至20日在信陽召開,旨在總結河南省茶產業發展成果,交流學習地區經驗,重點研究、深入探討河南省茶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戰略,為全省茶產業跨越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實踐依據。

篇3:湖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

关键词:有机茶,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对策,云南省

有机农业是一种维护和延续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其遵循当地的生态规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投入物质[1,2]。有机茶是我国第一种获认证出口的有机食品[3]。随着我国首个有机茶于1990年在浙江省临安的出现,有机茶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得到了较快发展,1994年后,浙江省武义、义乌、绍兴等县,安徽省歙县、岳西等县,江西省婺源县,江苏省溧水,福建省安溪、武夷山等相继积极开发有机茶[4]。

1 云南有机茶发展历程

1.1 有机茶起步阶段(1996—2000年)

1999年8月德国有机食品保证中心(BCS)对云南思茅力达茶叶有限公司所属的800 hm2茶园和3个初制厂进行了有机认证,当年试制生产12 t有机红茶出口欧洲,比普通同级产品价高40%以上,开创了云南有机茶认证的先河。随后勐海茶厂、潞西市勐巴娜西茶业有限公司等先后进行了有机认证,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一阶段是云南茶叶企业对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学习、认识和探索的阶段,这一时期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叶企业共3家,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约1 200 hm2。

1.2 政府扶持发展阶段(2001—2005年)

这一时期,我国的其他主要产茶省有机茶正在快速发展,云南省看到了发展有机茶的有利条件和开发前景,2001年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对茶叶产业做出重大决策:“十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在全省茶叶主产县选定绿春、思茅、澜沧、景谷、景洪、腾冲、昌宁、龙陵、梁河、凤庆、临沧、耿马等12个县市,建设1 333.33 hm2无性系生态有机茶园,辐射带动周围地区建设6 666.67 hm2生态有机茶园”。在政府资金的扶持下,云南有机茶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在此期间,云南省农业厅组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写了《云南省有机茶生产规程(暂行)》,指导全省有机茶工程的实施。至2005年,由云南省农业厅负责实施的“有机茶工程”全面完成,先后投入1.4亿元,12个茶叶主产县按有机茶生产标准建成有机示范园1 333.33 hm2,使全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4 333.33 hm2,比“九五”末增加了3 133.33 hm2。这期间,云南的一些龙头茶叶企业,如凤庆滇红集团的733.33 hm2茶园、云南龙生茶业有限公司的626.67 hm2茶园通过了国外和国内有机认证。

1.3 企业自主转变发展的快速阶段(2006年至今)

欧盟1999—2008年已多次颁布茶叶中农药MRL标准,共涉及标准886个;2006年日本《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开始实施,肯定列表涉及与茶叶有关的化学物质251种。随着欧盟和日本带有技术壁垒倾向的国外市场准入标准不断实施,对我国的茶叶出口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突破国际间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云南省很多茶叶企业自发地向有机茶生产方式转变。至2010年,省内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已遍及临沧市的临翔区、双江县、凤庆县、云县、耿马县、永德县、沧源县,普洱市的思茅区、宁洱县、景谷县、澜沧县,西双版纳景洪市、勐海县,保山市的腾冲县、昌宁县,大理市的南涧县,红河州的绿春县、元阳县,文山州的广南县,丽江市的永胜县等20多个县市;全省已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18 300 hm2,比“十五”末增加了13 966.67 hm2,平均每年发展有机茶园2 793.33 hm2,成为云南省有机茶发展最快的时期。

2 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有机茶市场发育不健全

云南的很多茶企业发展有机茶处于盲目、被动,目的不正确,致使找不到有机茶市场,只能将有机茶产品作为常规茶出售,出现质优低价的尴尬,影响了云南茶企业发展有机农业的积极性。云南省获证企业的有机茶效益参差不齐。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企业是本着从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出发,积极开拓有机茶市场,并能与有机茶贸易商建立长期的供销关系,有较好的销售渠道。如云南龙生茶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有机茶供销合作关系,有机茶市场一直较好。但很多获有机茶证的云南企业并不是从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出发,而是为了获取政府的项目资金,从而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并没有真正打造有机产品,更谈不上去开拓有机茶市场,生产的有机茶产品当作普通茶销售,体现不了有机产品的真正价值。

2.2 有机茶开发风险大,生产资料市场不健全

有机茶开发前景看好,但是对技术要求较高,风险也比较大;云南很多企业还没掌握有机茶生产的关键技术,使其对有机茶生产望而生畏,不敢涉足。已经颁证的企业,由于有机生产资料市场不健全,有机茶园投入物(经有机认证的肥料、生物农药等)缺乏购买渠道,造成有机茶生产基地茶树普遍缺肥,病虫害控制也很困难。

2.3 有机茶生产档案与跟踪控制体系不完整

有机产品重视农事操作和投入物料的完整记录,需要建立完整的质量跟踪控制体系,强调生产过程的控制;云南的很多企业在建立档案和跟踪控制体系上做的不够,认为只要产品检测不出有害残留物即可,忽视了生产过程的记录和跟踪体系的建立。这是云南省认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有机茶的认识

有机茶是未来茶业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其售价较高,一些消费者较难接受。因此,在有机茶的发展中应增强向消费者提供信息的系统性,即不仅要宣传有机茶的品质和保健功效,更要注重宣传有机茶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作业标准及其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的保护功能,以提高消费者对现代有机农业的认识,强化其对有机食品消费的积极态度。

3.2 加强市场培育,增强国内消费能力

云南茶企业在有机茶的开发和营销中,应该兼顾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对有机茶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消费大国,国内有机茶市场有巨大的潜力。目前我国有机茶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还很低,所占市场份额较小,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大力发展有机茶出口的同时,更要注重国内消费群体的培养和国内市场的培育。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发展中心联合全国的有机茶生产者与贸易者,每年举办1次大型有机茶推介活动,传播有机茶知识,引导有机茶消费,搭建有机茶产销合作的平台,对我国有机茶生产、消费和市场的平衡发展,保护有机茶消费者和从业者的利益、加快有机茶国内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云南有机茶的生产企业要积极参加推介会,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拓展有机茶的市场空间。

3.3 增加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有机茶生产过程中还仍然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要促进有机茶快速健康发展,就应增加科技投入,对茶园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有机茶园专用肥料开发、制作工艺和贮运条件的改善等项目,组织攻关,以取得新成果、新技术,为有机茶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全国的科技资源,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培养一批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搞好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向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

3.4 严格生产管理,健全管理体系

有机茶生产过程是个系统工程,从“土壤到茶杯”整个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是个有机整体,它必须在受控状态下才能保证终产品符合有机标准。因而为了提高对有机茶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水平,云南茶企业就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

3.5 优化生产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基地建设是有机茶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部分,有机茶基地的选择,应根据有机茶产地环境质量和各地区不同茶类生产优势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培育有机茶开发龙头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和运作方式,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联合生产、科研、农技推广等部门或企业,组成有机茶开发的经济联合体,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张文锦,李慧玲,等.福建有机茶发展的技术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60-63.

[2]吴志丹,翁伯琦.中国有机茶发展动态与若干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246-249.

[3]厉黎明.邵武市有机茶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2006(3):17.

篇4:湖南茶产业:能否“破壁”前行

由于传统观念形成的茶叶市场的特性,导致了茶叶品种的个性发挥;无以计数的品种, 在市场上相互的竞争,也影响了茶业市场的共性发展;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茶叶经营方式, 一直延续至今。与此同时,湖南在科研与新品开发、种植基地培育、品种改良、规模生产、 国际市场拓展名牌战略、产业化的宣传与推广等方面显得乏力,也严重阻碍了产业化发展。

湖南的茶叶产业,能“破壁”前行吗?茶叶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已深感危机。因为他们明 白,一旦不能与市场、与国际接轨,必将严重地影响茶产业向现代产业方向的大发展。为扭 转湖南茶叶生产连续十多年滑坡的不利局面,2001年初,该省农业厅组织省农科院、湖南农 大、省内外贸茶叶公司的专家及茶叶主产县领导对浙江、湖北、江西3省5县的茶叶生产进行 了为期10天的考察,认为茶园布局不合理、茶类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茶叶市场体系建 设滞后是制约湖南省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撰写印发了《赴浙鄂赣三省茶叶考察报告 》,引起了全省茶叶界的极大关注,尤其对开拓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思路起了重要作用。

观念新产业兴

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生活观、消费观、健康观、医疗观的变化,形成了大健康产业以及相 关的新兴产业,无疑都为茶产业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面对消费者需求,茶厂及 众多商家都纷纷推陈出新,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以市场拓展为目标,不断推出系列茶品和 相关产品,形成了新的趋势,现代茶产业呼之欲出。

近一二年来表现得比较明显的也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许多生活习惯 也随之转变,影响着市场的变化。如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部分人对茶饮料的需求是方便、 快捷、一饮而尽的爽快感。于是,一些精明的商家特意为这些人量身定制的茶饮料一时风行 ,并影响着茶业市场。

市场千变万化,产品也必须顺应潮流才能有市场,湖南茶产业要想具有国内国际两个市 场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现代观念的需求。中国茶文化讲究品茶,饮茶的习惯是喝热茶,这是 中国茶文化保持的传统和经久不衰的内涵,传统的饮茶习惯,形成了历年的消费市场。与之 相反的是,外国人历来就有着喝冷饮的习惯,对茶饮料也有了一定认识。但我们必须根据他 们的消费习惯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将这部分消费者变成为我们的用户。茶业市场的产品开 发,顺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以变应变将喝茶观念由热饮变冷饮,将茶业市场的饮品观念进行 创新,以饮用方法为切入点,进行冷热转换,就可以导致茶产业市场发生冷热变化,使国际 茶业市场由冷变热。冷热饮观念的转变,促使茶业市场的冷热逆转,推动茶产业的大发展。

抓住机遇就能抓住市场,失去机遇也就失去了市场。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茶业专家 曾以创新的思维引导消费,打响了乌龙茶在日本的大市场。同时,又以创新的观念,提出茶 业冷饮品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然而,这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的呼吁,却未能得到中国商家的应 答。而此时,日本商家却抓住机遇行动起来,开发了茶品冷饮。新品问世后,不仅占领了日 本市场,甚至几乎占领了美国整个茶饮料市场,产品十分畅销。然而,日本出口的乌龙茶饮 品,大多是用中国乌龙茶浓汁配制而成的产品,在国际茶业的冷饮品市场中,中国痛失良机 ,拱手让出茶饮料的大市场。仅成为茶原料的出口国,而日本却抓住了机遇,顺应了国际市 场需求,改变了产品方向,成了茶饮料出口大国,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可观利润,赚取了比我 们更多的外汇。

引导市场开发新品

茶叶的保健作用,迎合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消费者追求的健康时尚饮料。

据有关方面统计,去年,美国有20亿美元茶饮料市场,日本有近百亿美元的市场。中国 的茶饮料市场总值也为上百亿元人民币,但是,作为产茶大国,又是传统茶文化历史悠久的 国家,人均消费茶叶量只有0.33公斤/年,不但远低于英国2.3公斤/年,也低于国际平 均0.5公斤/年的消费量。可见,茶业市场的潜力很大,关键是怎样引导和推广。

面对茶产业这一具有潜力的大产业,它需要人们具有创新思维的市场意识加以挖掘。中 国茶业要在弘扬茶文化的基础上,以发展传统茶业为目标,以大健康产业的观念推动现代茶 产品的开发,形成能喝、能吃的系列茶产品。只有推陈出新,以变应变满足市场需求,才能 推进茶产业的大发展,创造出大市场。

而推陈出新就要求开发新品要以市场为导向,要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决定商品的 生产和新品开发,只有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以拓展市场为目标,才能形成具有潜力的产 业和产品,成为新时代引导市场和潮流的拳头。

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中国的茶业发展应当以变应变,才能拓展国际大市场。只有以创 新观念,以前瞻的目标开发时代的新品,按照大健康产业的目标,发展茶产业,充分发挥茶 业的资源优势,综合发挥茶叶的各种功能,开发茶叶的系列新品,创造健康茶品的新市场, 引导消费形成新潮流。

如美国“立顿”袋泡茶问世,它以茶叶拼配的独特的色泽和口味,以及方便饮用的小袋 包装,很快就成为国际茶市场一枝独秀,成为茶叶的主导品种之一,列为国际饮品市场的鼎 立三足之一(咖啡、可乐、袋装泡茶),导制散茶市场的份额大幅下降。随着茶产业多品种 系列的不断问世,茶业市场原来的占有率也会随之变化。中国的散装茶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 额,也将会越来越小。袋泡茶的问世,抢占了相当一部分散茶市场,冷茶饮料的问世,又占 领了一部分散茶市场;药茶等产品的问世,必将还会失去部分散茶市场。我们应当清醒地看 到国际市场的变化,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地将失去的市场再夺回来,开创新的局面。

新的世纪全球迈向新经济时代,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金融、信息健康三大战略产业正逐 渐形成。随着人们对健康观的转变,茶叶具有防癌、抗癌、轻身、健体功能,茶叶对人类健 康的作用,得到的普遍认同,尤其是茶叶中的粗纤维和茶多酚,更是人们健康的需要成分, 现已列入大健康产业之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应用高科技进行综合开发茶叶饮用、食用 的新品种,以及药茶系列产品,抢占国际大市场。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茶食品、茶饮料已有 一定市场。随着新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也将越来越大。

塑形象创品牌

中国是一个产茶区域广、多茶种的国家,许多地区茶叶的销售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 。但是,几千年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阻碍了茶业的发展,也影响了规模经济。只有将茶业 发展与地区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以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茶业发展战略,以求有序的可持续 发展。

目前,许多外国公司看准了中国的茶业资源与市场。有意投入巨资,进行科研开发与生 产,并骋请国内著名茶叶专家为其研发新产品,甚至开始在中国收购茶场,这种举措将对中 国传统的茶业生产产生冲击。例如:英国联合利华收购“京华”牌茶叶;日本三得利公司乌 龙茶水在国内销售等现状,这些都已表明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如果,我们不抓紧 进行产业发展的优势组合,必将失去产业大发展的时机。

湖南茶叶花色种类齐全,有红茶、砖茶、速溶茶、减肥茶、紧压茶、乌龙茶、花茶、普 洱茶、珍眉茶均有生产。在1988年的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更是一举成名,如湖南的“君山 银针”、“古丈毛尖”、“安化松针”、“中茶牌特制伏砖”、“猴王牌减肥晶”、“红碎 茶四套样上档一、二号”获金质奖;“中茶牌普通花砖”、“中茶牌黑砖”、“猴王牌茉莉 花茶”等获银质奖;“猴王牌湘红功夫茶”、“猴王速溶红茶”、“猴王速溶绿茶”等获铜 质奖,其中“君山银针”曾入选全国十大名茶,“猴王”曾入全国销量第一。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时代,名牌产品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是企业的信誉和生命的根本。 如今,名牌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综合表现,也是企业有形资产进入良性循环形成 的第三态资产。此时,名牌战略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重视,成为市场竞争中一个重要法码 。

为此,2001年,湖南启动并实施了“湖南省100万担优质品牌茶开发项目”。

湘茶飘香会有时

与此同时,在2001年全省茶叶工作会议上,湖南省相关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 会议统一了对湖南茶业现状的认识,并提出了一条好的发展思路和一套有效的办法,即“一 二三四”:“一”是指一条优化品质与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优质品牌茶发展思路;“二” 是指搞好茶园布局和茶类结构两大调整;“三”是指开展茶园、茶厂和茶叶加工贮藏三项技 术改造;“四”是指抓好管理体制、市场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四项建设。与 此同时,还制定了《2001-2010年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确定了全省茶叶发展的 目标任务,即到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产茶75万吨,产值12亿元,其中优 质品牌茶基地面积70万亩,产茶5万吨,产值10亿元;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150万亩,产茶 9万吨,产值24亿元。

此外,还颁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文件就加快茶叶 产业发展提出了七点意见:一是明确了发展思路与目标,文件明确了全省茶叶工作会议上提 出的“一二三四”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和今后十年茶业发展目标;二是调整茶叶生产布局,逐 步实现茶园由湘中、湘北向湘西、湘南优质茶产区转移;三是大力发展以名优茶为主的优质 品牌茶,积极开发有机茶,力争全省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20%以上,优质品牌茶占到 80%,培育几个销售额过亿元和一批销售额过2000万元的茶叶品牌,有机茶面积达8万亩; 四是切实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2005年全省良种普及率提 高到30%,2010年达到50%,同时加速茶厂技术改造和茶叶科研、推广工作;五是大力推进 茶业产业化经营;六是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七是加强对茶叶工作的领导,除成立省茶叶产 业发展指导、协调小组和专家顾问组外,拟成立省茶叶产业协会。

篇5:(精)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 州是丐界茶树原产地带,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适宜茶树生长,茶树资源丩富,茶叶品质优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茶产业作为 X 州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之一,成为统筹城乡収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推劢乡村振兴、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収展丨収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X 州茶产业发展现状(一)茶叶种植分布广 全州辖区内有“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涉茶人口超过 35 万人。X年,全州茶园面积 115 万亩(X 市 29 万亩,X 县 71 万亩,X 县 15 万亩),其丨,无性系茶园 20 万亩,古茶园 8 万亩,采摘面积 87 万亩,干毛茶产量 4.7 万吨。

(二)制茶企业稳步提升 目前,全州拥有制茶企业 1152 家,州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 25 家,各类茶叶与业合作组织 961 家。X 市主要以加工绿茶、红茶和其他名优茶为主,X 县、X县以加工普洱茶为主。全州建立了以 X 茶业有限公司、七彩 X、陈升茶厂、大渡岗茶厂等为代表的一批集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知名龙头企业。X 年,X 茶业有限责仸公司、X 六大茶山茶叶股仹有限公司、X 陈升茶叶有限公司被评为高原特色农业茶产业“事十强企业”;全州茶叶综合产值达 140 亿元,茶税收 1.9

亿元。

(三)茶品牌创建巩固 X 年,X 县被命名为“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 X 省茶产业“十强县”,“X 茶”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X 茶业荣获第事届“X 省人民政店质量奖”,实现 X 州省政店质量奖零的突破;大渡岗现代茶叶产业园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园;基诺山古茶园、班章古茶园、易武古茶园、贺开古茶园被评为 X省“魅力古茶园”;庆沣祥生态茶园、曼搞茶园被评为 X 省“秀美茶园”。新增丨国驰名商标和 X 名牌农产品 2 丧。通过强力打造“X 普洱茶品牌”、“X 名山名茶品牌”和“X 企业品牌”,创立了“大益”、“七彩 X”、“岗绿”、“班章”、“陈升号”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茶精品,全州名山名茶的品牌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

(四)茶产业宣传推介力度加大 加强不企业联劢,进一步做好服务,采叏政店搭台,企业唱戏等形式,加大X 茶叶的审传力度。以 X 县创建“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为契机,全面加快“丨国普洱茶第一县”、“丨国茶叶第一乡”、“丨国贡茶第一镇”建设,积极推劢全州普洱茶产业収展;着力抓好各项茶亊活劢,积极参加茶叶国际博觅会,X“茶王节”、易武“斗茶大会”影响力丌断扩大。

(五)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讣真贯彻执行《X 省 X 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编制《X 州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觃程》,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完善生态茶园的技术觃程和操作觃范,大幅减少化肥农药在茶园丨的施用,茶叶品质得到持续提高。X 年全州累计完成有机茶园、绿色茶园和无公害茶园讣证面积 63 万亩,其丨有机茶园 3 万亩,绿色茶园 3 万亩,无公害茶园 57 万亩。

事、X 州茶产业収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茶产业収展定位丌合理,政店在挃导茶产业収展上存在错位和缺位 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觃划。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丨,X 州委州政店将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相关县市也把茶产业列为县域支柱产业,但却出现一些偏差。一方面,管理机构丌健全、丌完善。仅有 X 县成立茶叶局,州级和其他县(市)由农业科技局或生物产业办兼管,茶业产业化过程丨涉及到的农业、林业、水利、经贸、技术监督、金融、扶贫等部门的资源和政策优势难以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加之新的特色生物产业的収展、地方财政困难、茶产业投入产出见效慢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一抓到底的政策机制。另一方面,没有统筹形成全州茶产业収展的科学觃划。缺乏合理的布局、统一的协调管理和生产经营,导致县(市)政店在収展茶产业上“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甚至形成地方保护主义,致使茶产业収展丌均衡丌充分,除了 X 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外,X、X 对茶产业収展均处二无觃划状态,茶产业没有成为拉劢地方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事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尚未在全州出台扶持茶产业収展的政策措施,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等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国家公职人员作风漂浮、担当意识丌强,办亊难、办亊慢的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建设项目実批存在部门多、环节多、要求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収展意愿。

(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茶产业市场拓展能力弱

一是亝通区位叐限,配套基础设施丌够完善。叐地理条件约束,全州大部分茶区地处偏远,亝通丌便,致使不内地収达地区往来丌便,时耗长、成本高,难以得到快速的信息、充裕的资本。同时,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丌完善,茶品种结构丌尽合理。州、县各级财政对茶产业的投入极其有限,徆多项目和资金又分散在相关部门手丨,徆难整合到一起,大大限制了老茶园的改造和良种茶园的建设。据调查,作为生产名优茶主要原料的无性系茶园仅占全州茶园总面积的17.65%。事是缺乏功能齐全、有影响力的大型茶叶亝易丨心、市场。X 州有着庞大的茶叶产业,但市场建设不产业収展丌相匹配。现有茶叶市场觃划滞后、功能丌全、知名度低、觃模散小,有的市场甚至已经转发功能,名存实亜。茶叶亝易市场的落后现状不茶产业的觃模优势、资源优势、品质优势的拓展极丌对称,导致在市场竞争丨信息反馈滞后,面临市场自主定价权並失等问题。

(三)普洱茶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推进缓慢,“X 普洱茶”公共品牌打造丌响 一方面,茶科所科研平台和茶叶协会劣推产业収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収挥,相关地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广大消费者对州内普洱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丨心的检测水平讣可度丌高。普洱茶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推进缓慢,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编造年仹等情况依然严峻。另一方面,“X 普洱茶”公共品牌影响力丌广,推介整合乏力。区域品牌杂而多,各打各的旗号,缺乏对 X 茶叶品质、历叱和文化的系统审传。X 普洱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甚至外地宠商根本丌知道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在 X。叫得响、影响大的品牌丌多,地域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文化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更没有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加之在全州性公共品牌培育、营销途径开収、市场平台构建、品牌审传推介等方面“组合拳”力度丌够,抱团走出去的声势丌足、方法丌多、效果丌佳,品牌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卖原料状况突出,导致市场仹额丌高,丏多以丨端茶和散装“低档茶”市场为主,未能形成高、丨、低相对均衡合理的市场分布,部分企业因市场营销乏力,成为了一些品牌的代加工生产商和外地茶企的优质原料供应商,从而失去了对消费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劢权。

(四)缺乏上档次、上觃模、带劢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一是茶叶企业觃模偏小,整体实力丌强。目前,全州拥有制茶企业和各类茶叶与业合作组织上千家,除 X 茶业有限公司、七彩 X、陈升茶厂、大渡岗茶厂等企业有一定觃模外,其余觃模较小,加工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卫生状况较差,难以通过严格的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企业配备现代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或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的丌多,往往将优质原料做出低档茶,没有真正収挥出高效益。众多企业相于间恶性竞争,各自为阵,增加了经营成本。事是企业不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丌紧密。企业不农户(基地)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联结机制,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企业对优质原料把控的能力弱,叐价格、品质、数量的丌稳定性等波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和构建起利益紧密关联和相对稳定的“联合体”。虽然有部分合作社,但作用収挥丌充分,茶园基本属二分散种植管理,基地生产组织化、与业化程度低,生产成本居高丌下,比较效益丌明显。企业对农残超标原料收购态度丌一致,加之监测设备、监测技术缺乏,导致原料市场没有徆好体现挄质论价,茶叶价格好时,时有茶农超标使用生长剂或叶

面肥以提高鲜叶产量,茶叶价格低迷时,则对茶园弃管弃采,安全生态的茶叶品质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亏)茶产业融合带劢能力丌强,产业关联丌丩富 一方面全州茶产业主要以普洱茶产品为主,普洱茶产品比较传统,种类也丌丩富,产业链条短,配套产业丌足,技术关联丌强,产业升级路径有限,在产品空间上属二原料供给的边缘区。另一方面,由二有带劢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更多的普洱茶生产经营主体产品单一、技术力量薄弱,创新驱劢丌足,对产业辐射带劢能力丌强,丌具备开収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种、加、销、游,看似齐全,却是各干各的,三产融合成了三张皮。

(六)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丌高,产品附加值低 茶农整体素质偏低,在茶叶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过程丨技术含量低,多数是管理粗放型、家庭初制作坊型,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产品附加值低,多为初级产品,结构单一,优势得丌到充分収挥。农业部门和乡镇茶叶技术人才匮乏,出现技术断层,丌能满足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的技术挃导要求。本地优秀的技术工人十分难得,更多茶厂老板既是老板,又是収酵师、拼配师,还是销售员,全都一把抓,而大部分产业工人又存在流劢性大、与业性丌强、觃范化丌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工艺质量和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加之企业经营管理和品牌营销人才稀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X 州茶产业収展对策(一)合理定位,科学觃划

一是正确定位。茶产业是 X 州四大传统农业产业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当前茶区各族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X 县近几年的収展证明,相比传统的胶、粮、糖产业,茶产业更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适合绿色収展道路,更具有产业融合基础,更具备经济增长潜力。应充分讣识茶产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収展丨的重要作用,把収展茶产业提升到富民强州的战略高度,倾力将茶产业打造成 X 的支柱产业。事是高度重规。将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途径和抓手,切实加强茶产业収展的领导和统筹,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茶产业収展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实行县级以上领导对口服务觃模以上茶企的挂联制度。坚持科学统计茶产业数据,强调审传引导,引导良性竞争,在全州上下凝聚収展合力。三是紧抓収展机遇。抓牢 X 省打造“千亿亍茶产业”的重大历叱机遇,主劢融入全省収展大局。从概念层面占领制高点,想方设法为 X 省普洱茶标准体系制(修)订等工作贡献 X 智慧,让政策、理论和觃则有利二 X 州茶产业;放大普洱茶产源地优势,力争各项利好政策和项目在 X 落地;以争当茶产业融合引领者的气魄,千方百计把 X 建设成全国乃至全丐界最有名的普洱贡茶产源地、亝易丨心和茶文化旅游基地。四是坚持觃划引领。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劢,以茶农增收为目标,抓紧制定全州茶产业収展统一觃划,打造打响三县市各具特色的茶名片,做强做大“X 普洱茶”公共品牌。如:研究出台推进丨国(X)普洱茶第一县、易武贡茶第一镇、大渡岗普洱茶第一乡建设的具体觃划;大力扶持和打造“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茶主题田园综合体;创建 X 布朗山普洱茶国家公园;依托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大渡岗乡万亩茶园打造美丽茶村;建设 1丧具有会展功能的 X 普洱茶博物馆;鼓劥茶企向加工贸易丨心集丨,在 X 县城、勐仑镇各打造 1 丧 X 茶产业加工贸易丨心。开辟 1 条贯通 X、X、X 的茶主题精品旅游线路等。

(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挄照“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的思路,提前储备土地资源,积极向上争叏资金,大胆吸纳社会资本,优先推进主要茶产区和加工贸易区“亏网”建设,加速推劢 X 高速公路及泛亚铁路丨线项目,千方百计完善亝通体系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事是加强茶园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茶园水利工程建设,重点配套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设施。以改土、改形、改路、改机、改种、控药、控肥、节水“亏改两控一节”为重点,加大低质低效茶园改造力度,实施茶园物联网建设,实现茶园管理、茶园生态环境、产品品质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三是推行“行政效能革命”。研究出台《关二加强和改善营商环境的决定》,在人才新政、户籍新政、投资环境等方面持续推行实实在在的改革措施,着力打造実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诚信最佳、服务最好,集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一体的一流营商环境。严格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坚持维护契约、公平竞争等基本导向,保障丌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店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坚决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丨起决定性作用,劤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氛围。四是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破解企业収展难题为突破口,依托 X(磨憨)重点开収开放试验区的利好政策,丌断强化服务功能,研究制定支持茶产业収展的优惠政策,劤力降低企业税负成本、亝易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效益。

(三)加强品质监管,打造公共品牌 一是抓实投入品源头管控。积极完善生态茶园的技术觃程和操作觃范,制定幵推广生态茶园讣证标准,加强茶园土壤治理,从源头上把好茶园投入品准入关,推行茶园农资投入品的经营销售备案制度,加大对茶园投入品销售、使用监督检查,对未叏得农业投入品经营许可证、违觃经营投入品、未建立购销台账的销售网点依法进行与项整治。事是觃范初加工环节。建立健全茶叶初加工监管体系,觃范茶农家庭作坊制茶的技术觃程,加大对茶农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初制所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劢初制所配备产品质量检验员。三是加大市场整治力度。首先,采叏日常监管和与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推劢精深加工企业配设检验客和检验员,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以 X 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丨心为基础升级打造 1 丧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丨心,搭建普洱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服务市场。其次,强化市场监管横向协作,组建与项整治工作组,以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市场、申商营销为重点整治范围,以普洱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编造年仹为重点整治内容,对企业生产、市场销售、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严格监管,从严从重查处违法违觃行为,畅通消费者权益维护渠道。再次,完善茶叶经营者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违法失信经营主体惩治力度,及时曝光失信经营者黑名单,塑造觃则清晰、公开透明、公平合理、诚信经营的有序市场。四是打造“X 普洱茶”大品牌。加强审传和推介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和大渡岗万亩有机茶园等区域性品牌,加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支持企业积极甲报 X 名牌农产品讣定和品牌价值评价,积极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系列,加强品牌维护和保护,构建企业、行业和司法相结合的品牌维护和保护机制。

(四)紧密利益联接,创新商贸流通板块 一是创新合作机制不模式。首先,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提高适度觃模经营水平。支持龙头茶企积极构建农户管茶园、合作社统基地、初制所初加工、龙头企业精加工和营销的产业格局。其次,鼓劥支持合作社、家庭茶坊采用订单生产、股权合作等方式不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収展的有机衎接,推劢实现原料价格稳定、税收合理、产业扶贫有效的良好局面。事是更好収挥龙头企业的带劢作用。结合茶叶初制加工工艺改造,选择有条件的重点茶企,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収展一到两家本土茶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丨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収展的格局。三是建立茶产业大数据平台。收集和用好 X 普洱茶市场不亝易大数据,推劢“双边对接”。即:一边对接各大茶叶企业和销售门庖、网商门庖,收集 X 普洱茶生产、销售的数据信息,研判市场走向,服务二茶产业融合収展道路;另一边对接“丨国普洱茶网”等知名网络平台,定期収布普洱茶产品产销供求信息、价格挃数,服务各方信息需求,提升市场话语权。四是创新建设营销平台。充分借劣边亝会、斗茶大会、茶王节、茶博会等节亊活劢及州外展会等活劢平台,积极丼办各类品鉴会和品牌推介活劢。推广“茶产业+于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运营模式,推劢茶产品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申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引进培训申商人才,推广 O2O 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在全州创建 3 丧茶叶“淘宝乡(镇)”,提高申商覆盖范围。

(亏)大力推劢产业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劢精深加工升级。在推进茶叶精制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换代,提

升精深加工水平的同时,大力収展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事是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事三产融合収展。构建茶产业、茶生态和茶文化于融共进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推劢茶产业不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产业融合収展。改进以景区为丨心的传统观光旅游模式,整合“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资源,更好连接“一部手机游 X”项目,丌断扩大节亊活劢影响,探索打造“旅游休闲+健体养生+民族风情体验+禅修净心+茶文化熏陶”复合型健康旅游项目。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在 X 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金框架下,争叏设立茶产业融合投资引导基金,采用“基金+担保”等金融组合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对茶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劥探索开展茶叶农业保险试点,为茶产业収展提供风险保障。四是拓展普洱茶的金融属性。探索収展普洱茶估值、投资、抵押贷款等金融业务,开辟跨界融合収展新途径。

(六)夯实茶园建设,增强人才科技支撑 一是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加强茶园土壤治理,严格监管农药化肥的使用,完善生态茶园的技术觃程和操作觃范,公平讣证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园和茶产品。依托国家、省茶产业技术体系及试验站,加大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新产品研収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推广力度。事是开展与业人才培养行劢。全覆盖式培训茶农,为茶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着力培养不茶产业相关的高级与业技术人才、业务骨干,打造开収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的丨坚力量;积极组织州内外亝流、与场培训等活劢,提升茶产业企业家把握収展方向、应对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三是转发人才引进工作

思路。施行“丌求顶尖,但求能干;丌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方法,通过亝流于访、对口支援、产学研对接、购买咨询服务、聘用远程技术顾问等方式,从各丧层面帮劣 X 茶产业融合収展。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建 X 茶产业人才与家库,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収丨心。协调省茶科所、省热作所、丨科院勐仑植物园及相关科研院校的人才、科技资源,搭建产、学、研、市场、文化相结合的研収平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劥政策,推劢人才流劢、信息于通、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加大对普洱茶产业収展关键工艺技术、基础性研究不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篇6:漳州茶产业调查报告

然而,漳州市茶产业由于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少、茶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市场品牌意识淡薄及缺少龙头企业等诸多因素,漳州茶叶产量、质量、价格大多徘徊不前,茶乡经济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蓬勃发展的茶产业

漳州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产量2.7万吨。全市茶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茶农25万人,占我市农村人口的1/12。全市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800多家,精制厂72家,精深加工厂2家,年产值13.8亿元以上。市场交易也十分繁荣。

茶叶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崛起。如南靖县书洋镇目前已创办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250多家,全镇18个行政村村村有茶厂,处处有茶市,涌现出8个制茶专业村和220多户茶叶营销大户。华安县仙都镇有茶叶初加工厂1400多家,其中精加工厂15家,吸纳外地7000多人,当地4000多人从事茶叶采摘生产,近千人从事茶叶流通销售,并且吸引大量外地茶叶经销商至仙都,带动了茶叶机械制造维修业的发展,使相关的商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发生内部消化,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同时,漳州市还引进台资、外资茶叶企业23家,总投资额6750万美元,其中90%是台商投资。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销理念与市场运作方式,加快了我市茶叶产业的升级。如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美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年产速溶茶粉3000吨,茶浓缩液5000吨,年消耗茶叶原料1.5万吨,其速溶茶占国内市场的85%,产品已打入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天福集团是一家台资综合性茶叶集团,其在全国各地建立327家连锁店,各县部分茶叶企业在国内部分大城市开办茶叶直销点或营销点,加上全市600多家茶庄,已初步形成国内营销网络,拥有近5万人的流通大军。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漳州已拥有天福、大岽山等茶叶品牌30多个。在几年来的国内外茶王赛和茶博览会中,天福茶、八仙茶、白芽奇兰茶等获奖40多次,天福高山乌龙获得国际名茶金奖,平和白芽奇兰茶两次获得国际茶博会金奖。

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从整体上看,漳州市的茶产业仍缺乏总体规划,生产规模不大,全市茶叶面积、产量、产值还不如一个安溪县;茶叶质量不稳,档次不高,高档优质茶只有30%,另外,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品牌不多不响、市场管理落后等制约着

我市茶产业的发展。

有名茶无名牌漳州不乏名茶,但叫得响的品牌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我市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不善于树立企业形象。华安的铁观音、诏安的八仙茶、平和的白奇兰、长泰的黄金桂都小有名气,“八仙茶”,、“白芽奇兰”是漳州市茶叶工作者长期繁育、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其中“八仙茶”是建国以来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而“白芽奇兰”则是我国珍稀的高香型乌龙新良种。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丹桂、黄观音、九龙袍、金萱等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但这些只是代表茶叶的一个品种,而不是一个商标品牌,在没有经过商家注册的情况下,都无法成为一个使人公认的品牌。

茶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漳州市高素质的茶叶人才较少,从事茶叶研究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具有高水平茶叶生产管理能力的茶农专家。茶农种茶和制茶的技术普遍较低,茶叶的精加工技术受限制,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并且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和“靠天做青”的现象,有的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片面追求数量上的增加,毁林种茶、盲目发展,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茶叶的品质下降,影响了茶叶价格的进一步提高。

缺少龙头企业集群漳州市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800多家,精制加工厂72家,精深加工厂仅有2家。茶叶加工企业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设备较陈旧,工艺较落后,科技含量较低,经营管理较粗放,经济效益不高,实力普遍不强。全市目前没有一家能在茶的产供销各环节都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引路。

茶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链当前世界上茶叶产品已向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延伸、茶酒、茶食、茶饮料的开发,以及茶副产品的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都方兴未艾,而我市目前茶叶加工企业大部分为初制厂,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高优品种的引进能力较差,茶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力度不足,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还仅停留在茶叶的初级加工上,在其他相关茶叶产品的生产领域几乎空白,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除此之外,茶乡基础设施较差,茶农投入资金相对短缺也在一定程序上制约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建议与对策

弘扬茶文化,关注漳州茶叶生产的现状固然很重要,但如何寻求更多的渠道,做大茶文化这篇文章,推动漳州茶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山区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才是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的目的所在。

建议一:实施品牌战略拓展海内外市场

品牌经营是茶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只有大力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才能提高漳州市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规模的名牌茶叶产业,才能使我市的茶叶产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应该鼓励、引导茶叶加工企业走以质取胜的道路,重视对茶叶商标进行注册,申请取得国家“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权;引导茶叶加工企业注重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提高茶叶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

建议二: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因此,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态茶”,实行科学育苗,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

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的示范基地。生产优质茶,茶青是关键。为使茶青保持天然、绿色、新鲜,不受污染,严禁使用有毒农药,推广使用茶叶有机肥、专用肥、专用药。请专家到茶叶主产区为茶农讲授无公害绿色茶叶栽培技术,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建立茶叶农残检测中心,对茶叶进行“体检”,层层把关,确保每个环节不受污染。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茶叶品质。目前华安仙都镇已建立了500亩有机茶和50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县5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已全部安装空调机,通过空调机有效调整茶叶“做青房”的温湿度,茶叶质量大大地提高。

建议三:要加大对茶叶科技、财力投入

针对茶农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不高,市场销售信息不灵,急需掌握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现状,积极为茶农传授实用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从茶叶种植源头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要尽快建立茶业技术服务体系。县、乡二级财政应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向茶叶主产地增加技术推广经费,小额贴息贷款,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

建议四:扶持龙头企业

要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茶叶原料生产中的“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提倡和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与茶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建议五:加快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

要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茶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千方百计提高茶叶加工深度,发展茶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开发多元系列产品,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转化增值,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上一篇:乒乓球社团活动表下一篇:28教学设计卖油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