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课堂体会

2024-05-12

社会大课堂体会(精选9篇)

篇1:社会大课堂体会

社会大课堂体会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人的成长不仅要在学校里从书本中去学习,更要走出校门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社会大课堂活动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行路”的平台。在活动中,同学们走出了校门,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我校于2013年9月29号组织学恒开展了社会大课堂活动,游览了北京园博园。为了保证活动安全、顺利的开展,学校周密布置,精心组织,在活动前期做了周密的准备,安排队员以组为单位进行参观游览,并配合研学课程,给队员布置了具体的活动方案。同学们在各个场馆认真的参观,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经典的素材,还用手中的照相机留下精彩的瞬间,让学生在游览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

北京园博园坐落于丰台区永定河畔,园博园汇集了古今中外经典的园林建筑,造型各异,布局错落有致。参观当日,学生们依次参观游览了台湾园、北京园、锦绣谷、苏州园、主场馆等景区,不仅欣赏到了雕梁画栋、轩宇楼阁、亭台水榭、湖光塔影等建筑文化之美,而且领略了绿意盎然、花草争艳的自然之美,并且开拓了视野,充分体验到美丽北京的魅力与它如虹的发展气势,亲眼目睹“园林城市、美丽家园”的风采

北京园博会融多种科技手段于一体,集中展示我国园林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展示园林艺术全貌和发展的平台。向全社会推广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展现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再生水、太阳能、风能等低碳环保技术的科学、合理利用。

通过此次走进园博园社会大课堂活动,了解中国园林的盛况,向学生宣传、讲解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以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开阔眼界,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园林建筑的丰富多彩,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园博园“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功实践,亲身感受“化腐朽为神奇”的精彩,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和清新,让他们勇于做一个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一代青年。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北京园博园以其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给孩子们成长之路留下美好而温馨的回忆。

篇2:社会大课堂体会

7:30我们吃完饭准时集合坐上医院提供的观光车到了胡襄镇委员会,进行河南中医药大学南丁格尔服务团第三天的暑假社会实践,为胡襄镇曹洼村人民送医送药,进行中医基本护理的活动。

刚到村委会门口,就看见停了好多的自行车、三轮车,很多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刚下车,我们就开始拉条幅,扯旗子,搬桌子搬凳子,把我们带来的艾灸条、血压计、拔罐用品、贴耳穴的用品等准备好。柘城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也已经准备到位。接着活动正式开始,医院的几位医生和护理学院的李桓老师在给前来就诊的村民义诊。剩下的同学分为三批,一批是给前来就诊的村民量血压并讲解防止高血压的小知识;一批是给前来就诊的村民进行耳穴压豆、刮痧、拔罐等中医护理操作;一批跟着我们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宋静老师进行学习。我今天给几位阿姨做了刮痧、开天门的操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阿姨,刚给另一位阿姨做好刮痧和开天门操作,准备给进行这位阿姨进行开天门。这位阿姨不让我现在就做,说“现在你歇一会儿吧,我不急着做”。我说:“阿姨,没事我不累,只要您觉得有效果,我就满足了。”进行要开天门以后,这位阿姨盛情邀请们我去她家里吃饭,说我们忙了一上午,该歇一歇吃点好吃的了。我非常的感动,相处的短短几个小时,让我感受到了柘城县人民深深地善良。下午晚上七点,在广场上与叔叔阿姨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练习太极拳和八段锦,一起跳广场舞似乎成为了一种约定。

我很高兴很开心,因为我的身旁有这样一群美丽又可爱的人。

篇3:社会大课堂体会

我们期望借助于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平台, 将课堂教学、兴趣培养与科技活动有效结合, 让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拓宽实践的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机会。于是, 课程化成为社会大课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那么, 如何把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应用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呢?又如何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示范引领呢?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 能否让学区、学校、教师等各个角色互动起来, 共同推进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有效应用, 这就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应用平台。利用这个平台, 将角色之间的任务细分, 对工作过程进行管理, 将教学成果直观展示和共享交流。随着社会大课堂的深入开展, 信息发布、活动展示的简单形式已不能满足其教学的实际需求。如何让社会大课堂的教学课程化、如何利用教研的力量帮助教师实施社会大课堂教学、如何对社会大课堂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如何对教学活动的内生性资源进行管理和展示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鉴于上述考虑, 我们有了如下的探索过程。

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 教学部门对社会大课堂的总体需求如下:首先, 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应能够

/李全增

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增加日常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其次, 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是社会大课堂活动推进和实施的关键。再次, 资源要具备可操作性, 让学区、学校、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最后, 实现由“因资源而资源”向“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的转变。

根据这些需求, 我们将社会大课堂教学管理平台的应用目标确立为:第一, 能够方便地发布基于教学课时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应用方案。第二, 能够灵活地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给教师指派与社会大课堂相关的教学任务。第三, 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工作空间上传任务资源并进行相关的交流和问答活动。第四, 对教师上传的资源, 子项目 (学校) 相关的负责教师可以审核和修改。

篇4: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语文

语文活动课 兴趣 自主 能力

一些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教学一直处在高耗低效状态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在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十分复杂,而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然而,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语文活动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不可代替的优势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代替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教学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學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区别。

1.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传统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的教学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应,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2.在教材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传统的教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得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是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语文活动课要有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在语文活动课的实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确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题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与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篇5:社会大课堂体会

平谷区黄松峪中学 高一(5)班 杨森

黄松峪中学天文班于2004年9月在市、区教委和北京天文馆的支持下成立,天文班的活动旨在广大同学中普及天文知识,增加对天文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兴趣,尽力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了解天文,了解天象的机会,在观测活动中培养我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走过的路:

自从天文班成立以后,经历的辛酸苦楚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但我们收获更多的是欣喜与激动。刚开始我们缺乏设备,有的只是对天文的热忱,定期聚在一起交流天文知识和观星的心得体会。发生重大天象或观星条件良好时老师会组织我们外出观测,2007年5月的多校联合观星活动让我们在一起真切的感受到了星空的美丽。我们因能认出越来越多的星座和叫出越来越多星星的名字而激动不已,因知识增长而快乐的表情让我们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而且很是值得。快乐是应该分享的。

我们的现在:

随着经验的丰富和学生的增多,在市、区教委和北京天文馆的支持下,学校添置了很多装备,如:MEADE203、高桥106,还建起了天文展厅、天文台和校外天文观测基地,并且成为北京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基地。这意味着天文班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8月1日用106观测了日食的全过程,为我们揭开了太阳表面的神秘面纱。紧接着我们组织了对太阳黑子的一系列观测活动,通过对太阳黑子的观测记录,我们了解到了这个赋予地球生命原动力的庞然大物的习性。不仅如此,在定期的观测活动中,我们用MEADE203望远镜领会到了月牙形金星的美丽绝伦和有着柔和光环的土星的神秘气息,木星上的木带似乎把我们带领到了古人关于木星人修建运河的遐想之中,著名的M42猎户大星云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深空天体的震撼之美。科学因此不再抽象。我们天文班的同学在历届全国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和北京中小学生天文观测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我本人的《新流星群的发现与分析》研究课题获北京市创新大赛一等奖。

我们的未来:

怀揣着对过去一步一个脚印收获来的经验,我们不由得展望未来。推动天文知识的普及是一件令人受益匪浅的事,不仅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也能促使我们不禁从哲学层面上对生命进行终极思考,同时对我们学生来说,它也提供了锻炼我们沟通、组织、协作、探索等多方面能力的机会。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天文观测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天文带来的好处,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注重与各校同好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扩大影响,共享资源,为广大天文爱好者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篇6:社会大课堂

六一班胡明喻 前几天的小雨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被春雨洗刷得青翠欲滴的花草,看上去都是那么的舒心。我们坐在车上,要去那个我们向往的地方——首都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这次,学校为了丰富我们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团队意识,从而组织了全体学生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通过这次参观游玩,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许多道理。

我们先去了自然博物馆,一进大厅,不知谁大声叫了一下,顺着声音望去,看到了一架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记得课文中描述的黄河象化石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所有人都欣喜若狂,纷纷跑去拍照留念。在古爬行动物厅里。我知道了异齿龙是由蜥螈进化而来的,蜥螈是由鱼石螈进化而来的,鱼石螈是由总鳍鱼进化而来的。

从自然博物馆里出来,驱车将近20分钟,就来到了首都博物馆。一进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绍展区的分布。

首先我来到的是“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它分宋辽金、元、明、清四个展厅。展示了北京各个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发展轨迹。然后又去看了 “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它分为新石器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部分。展示从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北京地区的玉器发展史和艺术特色。我是非常喜欢青白玉的,它看上去非常的纯净,有些可以说是晶莹剔透,看了就让人喜欢。

之后的“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厅”陈列着是明清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张张惟美,卷卷传神。感受到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挥洒出的那种意境飘逸、青幽的精神世界。顺着二层的螺旋结构我来到了三层的“老北京民俗展”和“京剧文物展”,在这个展厅随处可见用小泥人模仿当时婚庆热闹喜庆的场面,透露出当时纯朴的民风民情。最后,我们又去看了“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和“佛像展”等看着这些有着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条理不一的瓷器,仿佛首都历史变迁、悠久的文化尽在眼前。几千年前,现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生物的祖先一点点的演变、繁衍,才有这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上的一草一木。

篇7:社会大课堂总结

一节课后,高二年级出发了。首先来到鲜花港,虽然已经入秋,但是鲜花港众多花卉仍然是盛放状态。引导员先给我们做了动员,大家都热情高涨,散了之后大家都积极到指定地点做任务。著名的“大地花海”依然繁花盛放,蔚为壮观。中途下起了小雨,漫步花海,享受细雨,这大概是我们上高二之后第一次这样放松惬意的散步了吧。

下午去到河北村民俗园,这里虽不像鲜花港那样繁华美丽,但是贵在质朴自然,让我们的心灵再次感到放松。进去之后首先观看了舞龙舞狮表演。他们精湛的技术赢得满堂彩,这些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但同时不得不提的是,他们为此付出很多,练习很苦,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大抵如此吧。之后我们进行采摘、推车、推磨盘等实践,又看到了许多动物,这些都让我们回归自然,享受平静。

篇8:社会大课堂体会

一、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体现了实践认识辩证关系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活动, 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看, 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间接经验, 以书本知识为主;二是直接经验, 以实际知识为主,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 实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 是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 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视书本知识, 忽视实践环节的错误倾向, 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把调查体验作为一个必备的教学环节, 强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中学生主要通过调查体验的途径来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 这种教学法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用理论分析实际, 用实际验证理论, 把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恰当地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

二、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设计思路就是强调以生活为主线, 由关注个人生活转向关注公共生活、进入引入社会生活三大领域。人是政治动物, 有内在的政治需求, 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否则就会缺乏魅力, 新课改突出人文性, 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思想政治课的来源, 让思想政治的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反复感受、理解、对话、实践的过程, 教学策略上强调把看书交给学生, 讲解放在实践环节上, 与学生对话, 与学生共同感受。

新课改回归学生生活, 突出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走出学校小课堂, 步入社会大课堂, 实行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社区、实地调查访问, 为学生感受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思想政治课平添了无穷的魅力, 能够达到思想政治课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美起来的效果。与新课改合拍, 体现强烈的时代性。

三、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

新课改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中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 第一次把研究性学习与实践、社会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正式纳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知识内容本身、学习方式上倡导师生合作探究, 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现实性的特点。

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 在教学环节上组织学生调查体验, 讨论探究, 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 在认识的逻辑顺序上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 通过导读自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生活中寻找知识的来源, 通过调查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通过讨论探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 回归到书本理论观点上来, 达到既掌握了知识本身又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际运用的双重学习目标, 事中求理, 理中求用, 这是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最佳结合点。

四、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有利于课堂改造, 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

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 在教学流程设计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 提出了“导读自学—社会调查—讨论探究—归结点拔—作业设计”五步教学流程, 五步教学流程相互联系, 环环相扣, 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现实性四大创新特点, 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

经过教学实践中的对比实验, 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度, 社会调查使学生充分感受社会生活, 并获得鲜活的时政材料, 这是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核心所在, 也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灵魂所在, 讨论探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这种互动包括同学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和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 学生乐于参与, 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深化认识, 导读自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归纳点拔、作业设计主要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教学过程发挥主导作用。

实验证明, 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优化了课堂教学流程, 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兴趣,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五、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树立社会责任感

提高政治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 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一目标在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 而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则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觉悟目标问题, 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亲身体验, 共同感悟社会生活,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直接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进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他们通过参观、访问、调查, 可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加深与工人、农民的感情、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勤劳勇敢、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艰苦创业等许多高贵品质, 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学法, 有利于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篇9:社会大课堂 师生共成长

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活动自2008年9月启动以来,海淀区教工委与海淀教委全面整合区域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谋划大课堂活动开展模式,突出区域和学校特色,走出了一条全社会共同关注,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探索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和学生正随着海淀区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成长。

一、关注课程与课堂 保障长效

海淀区各中小学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同时,都非常注重将活动与课程和课堂相结合,从而寻求大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与教育功能的可持续性。

中科院植物所、国家农业现代化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民族大学博物馆、北京气象科普馆、海淀安全馆、海淀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等资源单位都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这让一直非常重视社会大课堂的海淀区占尽了“地利”。海淀区注重调动资源单位的积极性,与学校共同深度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资源。例如,海淀安全馆为全区12万小学生提供体验活动课程;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素质教育基地等开设了快乐实践之旅等特色课程,实践活动与学校对接列入课表,2009年9月1日以来已接待3万多中小学生,形成特色品牌项目。

在课程实施层面,海淀区强调结合与常态化。例如,香山小学把大课堂与主题队会、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组织学生探究开发大课堂课程资源;57中和四王府小学把资源开发与校本教研融合,动员全体教师开发活动方案;20中把大课堂与科技课题项目结合;七一小学、北大附小等把科学课开在基地和实验室;首师大附中利用社会大课堂开设博识课;西苑小学在颐和园开设了“小导游”课程;蓝靛厂中学开设了京西生态课程;人大附小系统规划大课堂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育英中学与首师大实验室点对点,组织现场性教学;培智中心学校、知春里中学与社区互动,社会大课堂形成常态;向东小学校本教材《认识海洋》现已投入课堂教学中,《走进海洋》一书也成为我国第一本走进小学课堂的海洋科普教材。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介绍说,海淀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有两个重点:一是与社会实践课程开发相结合,重点开发科技类、艺术类、人文类、拓展类课程资源。二是与课改结合,结合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开发“教辅”类资源。与此同时,海淀区正在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海淀区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吕文清认为,社会资源应承担对学生的教育职能。“教育是公益事业。因此,社会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社区等,都应对学生们开放,承担教育职能。”

1.北大附中“自产自销”《老三届的故事》

北大附中建校于1960年,当年的“老三届”就在前不久举行了“报效祖国四十载,未敢忘却母校恩”的返校聚会。而当年组织的建校劳动、学农学军、拉练远足等活动至今仍是该校相谈甚欢的热门话题。北大附中老三届的丰富经历着实成为学生学习北大附中光荣传统的活教材、好资源。

该校学生通过采访,撰写了北大附中一段重要的“口述史”——《北大附中老三届的故事》,使之成为北大附中土生土长,自产自销的校本教材。北大附中校长康健说:“我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始作俑者之一,自己搞了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力主这一课程进中小学课堂。”

据介绍,北大附中始终积极倡导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融、与社会互动、与时代同步”的办学理念,引导师生积极关注社会和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性,初步形成了“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文化遗存”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先后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以主题、领域或地域为单位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系列、工厂系列、科研院所系列及自然系列等。该校还率先提出老师可以不坐班,给教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建了北大附中志愿团,积极主动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在持续推进新课程过程中,建立起坚实的“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极推进社会大课堂,并且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2.北京第五十七中学自主开发课程有实效

北京第五十七中学学位于市中心,方圆10公里内的科研院所有20个左右、博物馆4座、人文景观、现代建筑更是丰富。学校将这些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与校本课程整合、与德育整合、与学生的特色活动整合,延伸和深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思路,丰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例如,该校在莲花池公园上生物课,了解植物的特征,在会城门公园和会城门地区进行模拟考古,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历史位置。

该校教师还都积极参与到大课堂的开发和设计利用工作中,他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设计社会大课堂方案有76个,开发资源单位70多个。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所有方案进行认真的评审和可行性探讨,进一步优化方案以取得实效。

现在,这些方案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社会大课堂,让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够有多收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潜能。如学校对击剑课程进行整合,为喜欢击剑的学生开发北京市击剑协会为社会大课堂基地,同学们到基地了解击剑历史、国家在此项运动中的发展及取得的优异成绩,国家队员给同学们讲解击剑的有关知识,并辅导同学们训练,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击剑的热情。

海淀区中小学校在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中不仅注重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不断探索引导学生有效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做到内外结合,使学生们在大小课堂里都能好读“书”、读好“书”。

3.四王府小学享受大自然里的课堂

“我看到啦,我看到啦!这朵花是雄蕊。”“我也看到啦,我这朵花有两种花蕊,雄蕊和雌蕊。”北京植物园的热带植物温室里,几十名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拿放大镜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朵,并低头在本子上记录。这是北京四王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温室上的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据带队的科学课苗老师介绍,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带着学生到校外上科学自然课了。“以前曾带学生来植物园,一般都是在户外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这是第一次带学生来热带植物温室里上课。”也许是温室的温度比较高,苗老师的额头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有点紧张,但学生的兴致很高,我觉得上这样的课还是有收获的。”

现场观察结束后,学生们又聚拢在老师的身边,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五颜六色的温室让学生们对花朵的知识有了直观而生动的感受。“这样掌握的知识,比在学校的课堂里往往更深刻一些。”海淀区教科所校外教研室主任吕文清告诉我们。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我喜欢上这样的课,以前老师也会带我们到植物园里上自然科学课,又能玩,又能学到知识。”一位姓黄的孩子告诉记者。

“以前上课,都是通过幻灯片、图片等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半天有时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知识。走进大自然了,课堂变得生动了,变得直观了,变得形象了,这种印象刻在学生脑子里了,学到的知识自然就更牢固。”苗老师对“自然”大课堂的教学方式很赞同。“同时,我们不仅学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整合相关的学科,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

据了解,海淀区四王府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王亚苹遵循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努力使这些务工子女都能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四王府小学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学会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体现融合与参与 促进发展

社会大课堂是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共同育人的一次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社会大课堂课程的开发和课堂的拓展,最受益的是学生,让学生参与、快乐体验、融入社会、探究科学、放飞理想是社会大课堂的最终目的。在社会大课堂的推进过程中,海淀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不同项目和形式的体验和探究活动。

北京市八一中学初二(2)班的宁远则因为豆浆引发了一连串思考,这都是在中国儿童少年地子自然体验基地体验后的结果。

“今天我们来制作豆浆,首先要磨黄豆。大家知道磨盘应该往哪边转么?”一位工作人员问道。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宁远心想:“怎么转不都一样,自己喜欢往那边就往那边不就行么?”这时,有个同学回答,“应该是顺时针!”工作人员竟然说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宁远才知道,磨豆浆要根据磨盘纹路的方向来转的,逆时针的话就磨不了东西。这看似简单的磨盘竟暗含这么多的知识。宁远不禁感慨自己有些孤陋寡闻,所知道的知识仅限于文字上的,真正的生活常识还是太少了。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宁远和同学们按照豆子和水1:6的比例开始一边转一边加水。在磨盘的转动下,宁远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别的组磨出来的是豆浆,而我们的是豆渣?会不会是加水的问题?可我们严格按照老师的说法做的呀。会不会是豆子的问题?我们用的都是一样的豆子。看来这不是我们的问题了。看来看去,看不出毛病只好请教老师了。原来我们的是新磨,底下还没有磨平呢。我的问题又来了,难道不是新的好用么?”

对于宁远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又给予了解答。那一天,宁远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事情,连煮豆浆都要好几道工序,“从磨豆浆到喝上香甜的豆浆,中间隔了多长时间似乎都记不清了,但这中间的过程仍都历历在目。磨豆浆的失败,煮豆浆的耐力考验,还有最后喝上美味的豆浆。这豆浆中融着我们辛勤,还有知识。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习到了做事的态度:要会钻研,要倾听别人,要有十足的耐心。凡事都要磨练才会成功,连着美味的豆浆也是如此。”宁远说。

当宁远沉浸在“豆浆问题”中时,北大附中高二(1)班的招筱媛却在怀念作讲解员的经历。

“人生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值得铭记的。而这第一次作讲解员的经历,却是在我看来尤为特殊的第一次。自此以后,我爱上了作志愿者的感觉,也自此爱上了历史、地理——这些我原本并不自信的科目,同时,也对我们海淀区的概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在这次体验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招筱媛说。

开始,招筱媛作为社团的骨干,和社团负责人一起商议并确定了到学校附近的博物馆作解说员的活动。“虽然我当初是赞同的,但内心还是忐忑如鹿撞——自己本来并不是历史地理方面的佼佼者,自己也同大多数人一样,被数理化冲昏头脑……我能行吗?但虽然有着小小的不自信,我还是鼓励自己去试一试。”

面对着20多页的讲解词,招筱媛还真是有点不知所措。要死记硬背吗?这个想法出来之后,马上就被自己推翻了。她想起馆长说的话:“不要死记硬背,要用口语化的方式去给别人讲解。”初中的时候,每到考历史地理,都是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来取得高分的。现在,她要趁着这次机会,试着改变这种方法。令她没想到的是,凭着理解性地去“解剖”那些资料,她发现其实很有趣,根本不用背就能出口成章了。

第一次讲解的日子逼近了,招筱媛要面向农科附小的小同学们。那天中午,她兴奋得连饭都没吃,就高高兴兴地扛着团委的旗子下楼去了。“第一次,那么多孩子跟在我的后面,而我是他们的大姐姐!那种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兴奋。五分钟的路程就到了——虽然只有五分钟,但是孩子们看起来非常兴奋。这又给我增加了自信心:一会儿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一进到博物馆里,招筱媛真正地成为一名讲解员。“当时的我,也许是第一次讲解的缘故,我自己非常投入。我感觉自己是时光穿梭机的船长,带着孩子们游历古时的世界。我好像亲眼看见史前时期的象群在悠闲地踱步;我好像就站在战场的中间目睹厮杀与胜败;我好像亲自举着灯步入墓穴,探索墓葬;我好像生活在明清的宫室,见证每个宦官贵族的生灭……孩子们也随着我的脚步,从最古老的盘古开天地,一直到现在的新世纪。”有时,孩子们会好奇地问她一些问题,譬如: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现这件墓葬品呢?这个壶是用来做什么的?当她耐心地为他们解答问题,用口语化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作一个个故事让他们聆听,当她看到孩子们豁然开朗的表情,她真真正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她真真正正感觉到自己在日渐成熟,能力在日渐提高。

“这一次讲解虽然只有一个中午,大约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我却觉得学到的东西,比平时的几天,甚至几个月还要多。”招筱媛说。“我非常感谢爱心社给我这次体验的机会!下一步,可能是面对学校其他年级的同学,而从更广义的方面说,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勇气,也有了更大的尝试欲和责任感。做一名志愿者,无需报酬,得到的却远比报酬要多得多。这种收获是无形中产生的,并且会在很长时间里影响我的今后。”

北京八一中学初二13班张颖娇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去大兴挖白薯采摘活动后体会到,“我终于感受到了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农民伯伯可真不容易呀!”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2007级1班龙靖淼同学在游鹫峰社会实践活动后表示:“这次的实践活动已经不能用难忘描述,我深知,这是一段珍贵的经历,它不仅让我学会了奋斗、坚强,更体验了合作的感觉,同时这段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也绽放得更加灿烂。”

一位教师感慨道:孩子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走进了社会大课堂,开始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体验到探究的幸福,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些学生的转变让老师们深深地感到社会大课堂真正代替了空洞的说教,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

也是通过社会大课堂,老师们感受到:教师的经验+丰富的知识+反思+正确的方法=优秀的教师。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为整体育人、实践育人、全面育人提供了支撑。社会大课堂点燃了学校的热情。

在2008年,海淀区上地实验学校以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体育盛会为契机,共同营造“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共享奥运”的良好学校氛围。学校通过宣传,掀起学习理论、勇于奉献的热潮,激发广大教师团员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通过各式活动,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四王府小学通过学校开展的“李大钊烈士陵园特色活动”,并开发相应的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开发,同学们受益匪浅,既巩固了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又体验了社会,收获了实践经验,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赵昌林有了很大的收获:“对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不仅为学生积累了知识资料,同时使老师对相关知识领域有了较大的认识与提高。所以,我想说,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使我校师生在非校园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得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不仅让师生获得了真实的成长和提升的体验,让学校获得了发展,更让教育教学有了更精彩

的呈现。

三、认真总结与规划 引领未来

自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北京市推动社会大课堂运行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资源课程开发取得成效,共确立了44家市级课程资源基地。市、区县教研部门开发的资源课程案例已达2000余节,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环保教育基地等各种类型的资源,遍布全市18个区县。信息管理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18个区县和燕山的区域社会大课堂网站相继投入使用,并与全市社会大课堂网站实现了并网运行。1500台刷卡机已经完成招标采购,目前正在为首批资源单位安装调试。

海淀区无疑在这些基础建设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而对于社会大课堂的充分利用,也让海淀区中小学校受益匪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半年时间海淀区参加社会大课堂的中小学生已达到15万人次。全区中小学到资源单位活动的人数达到近15万人次,有些活动已形成特色和品牌。社会大课堂,逐渐在海淀区落地生根。

纵观半年多来的工作,从最初结合区情,准确定位、超前谋划,到运行时的机制创新,为社会大课堂有效推进保“驾”护“航”,再到推进过程中深度挖掘,积极探索有效的应用模式,海底区在全面推进社会大课堂的工作中,走在了北京市的前列,同时也为全市更好地建立大课堂长效机制摸索出了经验。

对于今天海淀取得的成就,中央教科所专家认为:海淀抓住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契机,立足区情,把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校外教育结合,与管理创新结合,致力于构建中小学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强调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实施整体育人战略。符合教育的发展要求,符合海淀的地位和使命,经过探索和实践,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海淀的优势,强化海淀的特色,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海淀区希望从管理、服务、评价、考核等诸方面达到质量的“双效目标”,真正把社会大课堂做成民心工程。按照海淀的规划,今后将一步加强对艺术、国防、人文、革命传统、绿色农业及社会公益教育活动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并实现年内为中小学生提供“100家社会大课堂”的目标。

而到2010年,海淀区将开发出涵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合、衔接的200家社会大课堂。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本着充分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继续开拓工作,使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达到四方共赢,促进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上一篇:督查、落实雨露计划下一篇:对我市创建文明城市问题的看法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