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鲜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2022-09-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 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 贴近学生, 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恰当运用积极的激励评价,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解决问题和清除烦恼,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 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小学生对某一个学科的喜好, 由于年龄认知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因此,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课内课外, 教师都要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育教学中, 充分发扬民主, 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谐。师生之间做到了心相通、情相连, 学生的心扉就自然地向老师敞开了。在这种师生关系下进行教学, 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 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 要根据教材和乡村小学生的特点, 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中, 我会脸带微笑、鼓励学生大胆汇报收集的材料, 并在学生讲述后给予表扬与肯定, 让学生有成就感, 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会利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插图, 鼓励学生看图说话,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他们心中所想, 学生的奇思妙想往往会给你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 我还会时不时地搞一个小小的辩论会, 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 由此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

二、准备充分, 丰富内容

(一) 教师课前收集资料, 为课堂鲜活做铺垫

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首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我在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中收集相关资料。如:在上《我们的学校》这一课之前, 我首先了解我们学校的历史、现状, 针对我们学校历史悠久的特点, 收集了许多关于学校的历史图片及文字信息, 在教学中再现学校历史;也收集了许多不同地方、不同性质的学校的图片资料, 如北京地区的现代化学校, 西部偏远地区的山村小学、沿海地区学校等, 利用图片, 让学生感受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课堂上, 学生或窃窃私语、或高声惊叹, 从他们惊讶的表情中, 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学的成就。这样, 既做到在教学中有内容可讲, 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渗透了时代特点,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上《我生活的社区》这一课, 课前我拍摄了学生熟悉的万盛的学校、银行、医院、、超市、书店等的图片, 并利用这些图片进行教学, 这样, 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体会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与进步, 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 学生动手收集资料, 切实丰富鲜活课堂

一堂好课, 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能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和课前的准备息息相关。我根据教材特点, 会要求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活动。如教学《我爱我的家》一课前, 我要求学生提前完成活动天地板块的家庭小调查, 并收集图片、音乐等资料, 这样, 在课堂上学生就能通过图片展示、讲故事、播放经典歌曲等, 再现各个不同时代的不同生活, 再加上老师不失时机地点播引导, 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向一个高潮。这样, 课堂教学的容量大了, 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联系实际, 创设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的教学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联系实际, 一方面指学生实际, 一方面指生活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 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大量活动的使用, 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训练习惯, 做到教学与教育同步进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让电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 能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强化教育效果, 同时, 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 还应回到生活中去体验, 从而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前面提到的《我生活的社区》的教学案例, 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通过学习, 能够知道我们生活的社区很美好, 体验社区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并懂得爱护社区公共设施、学会尊重社区工作人员。

上一篇:安防监控系统的防雷保护与对策分析下一篇:试论公路桥梁工程合理变更及索赔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