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2024-04-08

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精选8篇)

篇1: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摘 要: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空谈化、口号化,缺乏内涵,企业文化建设短期化,急功近利,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重领导而轻员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并且缺乏个性。

关键词:企业文化;误区;个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8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方式日益走向多元化。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企业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产品,更需要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在现代社会,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有着突出的作用,但是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误区。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和职能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所谓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指的是由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和符号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也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从而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组织的绩效。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仅仅是一个意识范畴,它只包括思想、意识、感情和习惯等内容;而广义的企业文化则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两部分。

(二)企业文化的职能:在企业中,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企业中的人和他们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职能。企业文化的职能具体体现为激励职能、导向职能、凝聚职能和约束职能四个方面。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但不可否认,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

(一)企业文化建设空谈化、口号化,缺乏内涵: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过多地看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而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理解为仅仅用文化包装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为企业设计一些标语、口号,这些空洞的标语、口号表明上很有吸引力,而事实上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员工的认同,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这些文体活动表面上有声有色,而事实上这些活动与企业文化并无直接联系。虽然以上活动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却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人心并发挥持久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短期化,急功近利: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然而很多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将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想得过于简单,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成效。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往往在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才想到企业改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变革和创新。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企业员工的思想和企业文化氛围,是非常不现实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要通过共享、内化最终形成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行为习惯,只有制定科学的短期和中期目标才能实现企业文化长期的战略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企业文化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限制,很多企业仍然信奉政治思想化的企业文化观念,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仍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来抓。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有着一致的一面,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政治导向,而企业文化则更注重企业风貌和企业行为的建设,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职工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我国企业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注意企业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领导而轻员工: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必须扎根于企业职工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错误倾向,过多重视领导的作用,而忽视企业的员工。须知领导者所倡导的文化,必须被广大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否则难以形成群体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作用,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才能创造出被广大员工所认同所接受的群体文化,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

(五)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企业所运用。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但是,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运用到中国企业,而西方的企业文化则不能移植到中国企业中,因为企业文化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任何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若不与当地文化相适应,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难以产生预期效果。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和本民族思想文化,只有将优秀的管理思想融入本民族文化精髓之中,选择和借鉴与本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一致或有着互补作用的内容,才能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六)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历程、企业构成成分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而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自身因素,而一味借鉴其他企业,造成千篇一律,使本企业的文化缺乏特色和个性,难以与企业现状相适应。很多企业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和价值取向,不能够有效激励员工,企业文化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总结

只有在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现实情况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才能锻造出真正的企业文化。

篇2: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篇3: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1 文化营销概述

充分了解文化营销的内涵与意义,这是企业做好文化营销的基础性工作,考虑到文化营销对于我国很多企业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1.1 文化营销内涵

文化营销是指通过赋予产品、企业、品牌文化内涵,以文化为载体来进行营销的一种模式,文化营销的核心就是了解、尊重客户文化层面的需求,将企业文化的内容,通过产品设计、造型、广告等传递给客户,力求实现文化层面的共鸣。文化营销要求企业将文化因素充分渗透到营销组合中去,营销策略充分展现出企业文化特色,将企业文化传递给消费者。企业文化营销实践活动表现为三个层次,即产品文化、品牌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文化营销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将这三个层面的文化进行整合。[2]

1.2文化营销意义

如果说企业的产品是“种子”,那么文化就是“土壤”,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会提升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所谓“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二流的企业卖产品”,文化营销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当前企业产品同质化的问题非常突出,通过提炼产品文化,可以让企业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实现从同质化的竞争中顺利突围。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产品不仅仅看重产品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存在文化层面的需要,如果企业产品文化与自身的文化需求形成共鸣,将会更倾向于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企业文化营销对于客户的获取以及维持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产品销售把企业的独特文化传递给客户,帮助企业提升营销效果。

2 企业文化营销误区

我国不少企业在文化营销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误区,可以在文化营销实践中,做到顺利规避,从而确保文化营销策略的正确性。

2.1 照搬照抄

企业文化营销最忌讳照搬照抄,不同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层面具有客观差异性,差异性是文化营销的灵魂,文化没有了差异将会导致文化营销很难取得成功。很多企业在文化营销方面过于功利,急于求成,因此在文化营销层面总是照搬照抄,并不注重本身企业文化特点的提炼分析,因此很多企业文化内容大同小异,很难给客户留下一个独特的文化印象,导致企业产品、品牌文化难以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区隔,不利于客户忠诚度的提升。[3]

2.2 浮于表面

文化营销浮于表面这是很多企业文化营销中存在的误区,一些企业在文化营销方面,往往因为对于这一营销模式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很容易出现主次颠倒、本末倒置的情况,没有做到文化营销形式以及内容之间的统一。不少企业文化营销中总是追求形式主义,却不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总是注重广告宣传、品牌推广、包装设计等,却忽视企业理念、行为的规范,这种浮于表面的文化营销做法虽然短时间能够带来一定效果,但是长期来看,必然会导致客户的大量流失,企业得不偿失。

2.3 忽视客户

不少企业在文化营销实践中,漠视客户文化的需求,“闭门造车”、过于自我的文化提炼,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文化与客户文化需求之间的脱节,难以让客户在文化层面形成共鸣,自然就会影响到对企业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营销漠视客户,割裂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必然就会导致企业文化营销效果的大打折扣。而目前在我国企业的文化营销实践中,忽视客户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少企业不能正确地认识文化营销中客户的核心地位,做不到文化营销中与客户进行互动,倾听客户的诉求,来进行文化营销的改进。

3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做好企业文化营销工作并不容易,目前很多企业文化营销往往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在这一营销模式的实践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走入了误区之中。针对这些误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推进企业文化营销工作。

3.1 凸显特色

企业文化营销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摆脱东施效颦、照搬照抄的做法,避免直接套用其他企业成功的文化营销模式,以免水土不服。因此企业文化营销一定是要立足企业的文化情况,深入分析提炼企业自身的文化特点,将这些独特的文化要素融入到企业营销组合中去,形成鲜明的特色,这样就不会陷入与竞争对手趋同的境况之中,在客户心中能够留下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象,从而带来客户认知度的全面提升。

3.2 讲究实效

企业文化营销需要注意规避流于形式的误区,注重企业文化营销策略实效性的提升,文化营销一定要做好形式以及内容层面的统一,要建立在产品品质提升的基础之上,只有产品卓越,文化营销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导致文化营销失去根基,而出现被客户抛弃的情况。另外就是文化营销不能够只在产品包装、品牌宣传方面下功夫,同时还需要在企业行为、企业理念等方面向客户展示良好的形象。

3.3 尊重客户

企业文化营销需要做到尊重客户,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以及沟通,在文化营销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对于客户的文化需求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围绕这种需求来进行文化营销策略的设计,寻求企业文化与客户文化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继而推动企业文化营销效果的提升。企业在文化营销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根据客户的反馈来不断调整、完善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

4 结论

总之,我国准备或正在实施文化营销的企业一定要注意规避文化营销误区,全面了解文化营销内涵,把握好文化营销环境,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营销策略,从而实现文化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当然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文化营销水平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需要对行业企业文化营销经验的借鉴,更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中总结经验,明确自身的不足,了解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耿利武.简论企业文化营销[J].消费导刊,2015(7).

[2]高小岳.浅谈企业文化营销[J].中国市场,2014(21).

篇4:我国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浅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小企业;执行力

1、企业文化概述

1.1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關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1]。

1.2企业文化特点

1.2.1员工具有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只有企业经过长期积累,得到企业员工认同的才是这个企业的真正企业文化。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许多高层管理者或者企业家都不赞同的行为或者准则,依然会要求自己的下属去执行那并不被大家认同的标准。这种情况之下,经过再长时间的发展,中小企业也不会形成自己真正的企业文化,更不会拥有自己企业独立的性格。

1.2.2以价值观为指导,并在其指导下实践与行动。有些中小企业言行不一,不能在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也许规章制度制定的很好,但是得不到真正的践行。公司老板承诺员工的事情到最后并没有实现,反之,员工就会消极怠工,从主观意识中要求自己降低工作效率。最终的结果就是,员工工作效率下降,生产能力降低,企业利润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去不断践行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要失信于自己的员工。

1.2.3简洁明了,容易理解。中小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简单明了,让自己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容易记住。简单明了的企业文化更容易让自己员工从主观上接受,如果一旦中小企业企业文化核心内容过于冗长,员工就会在主观上抗拒接受,情感上要求自己不去记忆。这样不利于自己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践行。我们我可借鉴一下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比如海尔-真诚到永远,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长城汽车的狼兔文化。

2、我国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是需要我国中小企业要解决。

2.1企业文化建设忽视长远利益

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成立时间不长,企业自身的人、财、物等资源并不丰富。而且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很难去借助外力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自己积累财富为主要发展途径。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小企业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有限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等进行最合理与最有效的配置,然后使自己资本积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2.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执行力弱,稳定性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不是很积极,并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摆放到足够高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越来越多专家和企业开始深入研究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我国一下中小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在自己企业管理的实际中开始建设本企业真正的企业文化。虽然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视,但是能够真正成功的建设起自己企业文化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文化被深深的受到领导风格的影响。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足,这样就没有办法对员工形成持续稳定的影响,不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2.3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在性质上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民营企业,其大多都是以家庭经济为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还会深受我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影响,最后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者是合伙制企业。创业初期的果断决策、灵活的管理方式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家族式企业管理的弊端就慢慢显示出来了。在家族式管理中,企业管理的好坏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因此没有制度性的方法。由于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影响着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和留人,进而影响中小企业长远发展。

3、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解决措施

中小企业要对员工参与程度更加重视,让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自己企业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角色,以此来提升自己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达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下几条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3.1着眼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培育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在规划自己未来发展蓝图时,一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考虑在内,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对企业文化有自己公司的顶层设计,能够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一个连续发展的机制。避免出现企业领导者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内涵不断变化的现象。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要使企业文化跟上时代发展的内涵。着眼于企业文化来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小企业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蓝图,以此来培育起中小企业的企业精神。因此,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要考虑长远,制定长远规划。

3.2中小企业建立执行文化并提升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把企业的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现企业文化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与行为的统一,是把“执行”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缺少执行文化,企业文化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执行的主体是人,人的思想决定行动,而文化能改变人的思想。提升执行力离不开优秀的执行文化。目前很多企业把建立执行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是正确的选择。中小企业只有加强自己执行力,坚持自己企业文化建设相关规定,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稳定性。

3.3建立学习型组织,优化企业文化建设

要想将消除老板意识思维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弊端,优化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中小企业着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在现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组织或者员工要有足够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惨烈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信息、市场、资本还是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企业就要不断去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优秀企业文化。不学习新知识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现在最重要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企业。企业家不仅自己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自己员工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迎接越来越多的挑战,做好准备抓住机遇,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此外,老板意识肯定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老板意识上升到企业家意识那么就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消除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4、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中小企业一定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建设好企业文化。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吸引更多有用人才、留住企业发展的有用之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本勇,郑循刚.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

[2]马红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4.

篇5: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过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小企业;执行力

1、企业文化概述

1.1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1]。

1.2企业文化特点

1.2.1员工具有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只有企业经过长期积累,得到企业员工认同的才是这个企业的真正企业文化。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许多高层管理者或者企业家都不赞同的行为或者准则,依然会要求自己的下属去执行那并不被大家认同的标准。这种情况之下,经过再长时间的发展,中小企业也不会形成自己真正的企业文化,更不会拥有自己企业独立的性格。

1.2.2以价值观为指导,并在其指导下实践与行动。有些中小企业言行不一,不能在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也许规章制度制定的很好,但是得不到真正的践行。公司老板承诺员工的事情到最后并没有实现,反之,员工就会消极怠工,从主观意识中要求自己降低工作效率。最终的结果就是,员工工作效率下降,生产能力降低,企业利润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去不断践行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要失信于自己的员工。

1.2.3简洁明了,容易理解。中小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简单明了,让自己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容易记住。简单明了的企业文化更容易让自己员工从主观上接受,如果一旦中小企业企业文化核心内容过于冗长,员工就会在主观上抗拒接受,情感上要求自己不去记忆。这样不利于自己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践行。我们我可借鉴一下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比如海尔-真诚到永远,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长城汽车的狼兔文化。

2、我国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是需要我国中小企业要解决。

2.1企业文化建设忽视长远利益

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成立时间不长,企业自身的人、财、物等资源并不丰富。而且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很难去借助外力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自己积累财富为主要发展途径。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小企业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有限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等进行最合理与最有效的配置,然后使自己资本积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2.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执行力弱,稳定性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不是很积极,并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摆放到足够高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越来越多专家和企业开始深入研究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我国一下中小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在自己企业管理的实际中开始建设本企业真正的企业文化。虽然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视,但是能够真正成功的建设起自己企业文化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文化被深深的受到领导风格的影响。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足,这样就没有办法对员工形成持续稳定的影响,不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2.3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在性质上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民营企业,其大多都是以家庭经济为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还会深受我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影响,最后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者是合伙制企业。创业初期的果断决策、灵活的管理方式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家族式企业管理的弊端就慢慢显示出来了。在家族式管理中,企业管理的好坏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因此没有制度性的方法。由于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影响着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和留人,进而影响中小企业长远发展。

3、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解决措施

中小企业要对员工参与程度更加重视,让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自己企业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角色,以此来提升自己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达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下几条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3.1着眼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培育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在规划自己未来发展蓝图时,一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考虑在内,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对企业文化有自己公司的顶层设计,能够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一个连续发展的机制。避免出现企业领导者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内涵不断变化的现象。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要使企业文化跟上时代发展的内涵。着眼于企业文化来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小企业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蓝图,以此来培育起中小企业的企业精神。因此,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要考虑长远,制定长远规划。

3.2中小企业建立执行文化并提升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把企业的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现企业文化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与行为的统一,是把“执行”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缺少执行文化,企业文化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执行的主体是人,人的思想决定行动,而文化能改变人的思想。提升执行力离不开优秀的执行文化。目前很多企业把建立执行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是正确的选择。中小企业只有加强自己执行力,坚持自己企业文化建设相关规定,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稳定性。

3.3建立学习型组织,优化企业文化建设

要想将消除老板意识思维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弊端,优化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中小企业着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在现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组织或者员工要有足够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惨烈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信息、市场、资本还是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企业就要不断去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优秀企业文化。不学习新知识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现在最重要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企业。企业家不仅自己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自己员工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迎接越来越多的挑战,做好准备抓住机遇,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此外,老板意识肯定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老板意识上升到企业家意识那么就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消除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4、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中小企业一定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建设好企业文化。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吸引更多有用人才、留住企业发展的有用之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篇6:浅析我国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

一、理论依据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指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又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特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通过其长期的经营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企业员工所公认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含义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是指国有企业在面临企业整体转型或组织整体变化的情况下,结合社会、企业的发展,构筑新的企业文化并落实到企业管理中去以代替和排除那些已经衰退,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过时的,落后的企业文化的过程。

二、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意义

环顾世界知名企业EG,英特尔,微软。无论是长寿公司,还是商业新贵,它们成功的秘密在于持续的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不断地给企业和员工注入创新活力。再看联想、海尔、华为,它们的长期超常发展的背后是借助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由此看来,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同样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一)对国有企业内部发展的意义

1.国有企业企业产品或技术创新的影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包括从被动创新到主动创新、赢得话语权和带动产业链升级等具体的举措,技术创新成为服务和业务创新的坚强基石。对于中国移动这样一个运营巨头来说,以创新赢得竞争的体现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提供更有价值的新业务,恰恰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切的根基。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企业所出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某种期待、联想、荣耀和象征,是一种企业文化的附加。企业文化给产品和服务带来的高附加值是企业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积极的推动作用。

2.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层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把企业文化作为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中突出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这个国资委为中央企业管理注入的生机、增加的新内容。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创新就是从管理模式上推进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从而使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深入的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只有像海尔,长虹等国有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创新才能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才能不断发展科学的管理理念,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国有企业企业员工观念和积极性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加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自身不断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

我国国有企业是员工的组合体,而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任何员工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思维意识的指导和约束。国有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接受企业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执行企业的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斯等人在《寻求优势》一书中指出:没有强大的公司文化,即价值观和哲学信念,在高明的战略也无法成功。

成功的企业文化促进员工的发展,鼓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影响组织。企业文化创新帮助员工发挥主动性,设定更富挑战性的目标、更富创造精神、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并为能力出众的员工开辟施展才华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途径。企业文化创新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能摒弃国有企业员工的计划经济“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敢于接受企业文化创新,敢于改革创新。

4.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的影响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的指导下确立的,企业制度创新只有得到特定的企业文化辩护和支持时才可能取得成功。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来竞争力,不断改革和创新国有企业的体制。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企业文化作为依托,国有企业改革就变得空洞缺少指导,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并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发展企业文化,推行企业文化创新才能使国有企业改革有所收获。

(二)对国有企业外部发展的影响

1.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它要求企业适应变化和动荡,只有那些能够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企业,才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变化的形势。国有企业搞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闭、保守、满足现状,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创新不仅包括产品、技术创新,还包括思想观念、组织制度以及经营管理创新。因此企业文化创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为国有企业的生产提供新动力,促

进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减少国有企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提供必要的实力支持,同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性的重要特征和标准,努力培育和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建设我国的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性的企业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推动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3.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

国有企业推行企业文化创新,转变企业发展理念,创新思维,转变管理模式,实行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为国有企业实现产品的创新和服务创新创造可能,使企业在市场占据销售份额。例如海尔,长虹,华为等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创新,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转变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自己在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措施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也可称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重塑,是指国有企业在面临企业整体转型或组织整体变化的情况下,结合社会、企业的发展,构筑新的企业文化并落实到企业管理中去以代替和排除那些己经衰退、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过时的、落后的企业文化的过程。这是整个企业文化体系或模式的重大变化,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是一种质变。认识到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文化创新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影响和意义,就要求我们认真推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关于企业文化创新,很多学者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总结分析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我个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创新: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推行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首先要求企业的从领导到员工,每个人都清楚的认识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只有提高企业内部对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创新的认识才能突破企业文化创新的内部阻力,使企业文化创新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也只有提高企业内部对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认识才能使国有企业领导以及员工懂得何时去推行企业文化创新,如何推动企业文化创新,以及何以完善企业文化创新,使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得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认识了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就要转变原有的观念。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观念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主要表现为“等,靠,要”的思想理念以及价值观。而推行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就要树立新的理念以及价值观。主要包括:

1.国有企业经营理念创新

(1)双赢理念,主要通过企业间的组合合力创造价值。国有企业在改革自身的同时要努力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认真学习其他企业的创新理念,通过合作不断完善自己。

(2)理想竞争理念,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加强协作竞争与增强竞争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理念。

(3)品牌竞争理念,企业文化通过品牌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对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形象力和竞争力,并不断将其转化为资产。

2.国有企业价值观念创新

(1)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中“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在国有企业中推行企业文化创新,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在企业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目的,也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3)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不同,现代国有企业不能再实行“等,靠,要”的思想,要认识每个人在企业的作用,公平对待,并不断提高效率。

(二)完善制度,提供保障

我们在进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创新时要注意,不能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体制之外的范畴,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企业体制中的软件。它实际上涉及到企业体制的改革问题,以及企业体制中的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只对政府负责,与之相联系的是组织的混乱,责权不明,结构不合理,组织人员政府任命等。

要想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就必须在国有企业内部确立企业文化创新的制度,通过确立制度的方式巩固企业文化的创新,发挥企业自我创新的能力,政府不能过多的干涉,要明确组织体系和责权问题,合理构建组织结构。国有企业要摒弃为短期利益而进行文化创新的认识,要从长远视野来推动国有

企业企业文化创新。通过完善国有企业的财政体系,完善后勤保障制度,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确保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持续进行。国有企业同时还需要完善人员的任命制度以及管理体系的合理构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员工发挥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献计献策,充分参与到企业文化创新中来。完善国有企业的奖惩制度,奖励为企业文化创新做出贡献的人,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内部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完善制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避免企业文化创新与政府思想建设混为一体,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国有企业要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创新目标和战略部署,从而区分与政府政策方针的联系。国有企业要通过完善和创新原有的制度,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支持。

(三)培训员工,创新思维

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企业主要领导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引导员工树立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和能力。[18]以此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创新有利于转变企业员工的观念,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企业员工也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推动。现代企业中“人本主义”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同样需要企业人才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通过培训员工,转变员工的观念和认识,提高员工的素质,引导员工树立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储蓄人才。

国有企业同时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发扬创新思维。思维是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企业员工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国有企业固有的体制使得国有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的阶段。按劳分配制度以及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员工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传播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有利益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更有利于企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因此,要想切实的推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就必须培训国有企业的员工,广泛传播创新思维,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素质。发挥他们的潜力,为企业的创新服务。

(四)加强企业文化个性化建设

无个性也就是无形象,在未来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情况下,企业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和服务没有特性,管理没有独特气质,就很难自立于国际国内市场。好的企业气质,就是企业的无形商标,就是企业的广告,就是企业的商誉,就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篇7: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2、仁爱的道德精神

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义、礼、智、信”的基石。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须是有道德的。仁爱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对待顾客、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讲究人伦道德,把它看成是区别人和动物的质的规定性。“仁”,即“爱人”就是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爱国敬业,所以儒家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爱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和基础,要实行仁德,必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会的规范,才能使社会和谐与协调。

儒家的仁爱之心,在企业内部管理同样是有它的重要价值的。人与人相爱可以是人类长期共同求的价值准则,只有以仁爱之心去对别人,社会和企业才可能有个和谐安的环境。企业的领导要以仁爱之心去待你的上级和下属,同样工人也应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出凝聚力。并且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树立以仁为本的道德规范,即应以爱心、善意对待消费者,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并顾及和维护其长远利益。仁爱的道德精神,还包含着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和奉献。作为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并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细胞单位——企业,是有责任承担起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责任和义务,以仁德之心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终坚持“同志同仁,济世济人;仁心仁术,医国医民”,这足以体现了对民众和国家的仁爱;还有中国彩电业中的长虹集团以“产业报国”为理念,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使长虹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发展到更高层次。

3、正确的义、利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子不言利”,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不是绝对的,而是提倡“义者 ,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义利观在长期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被不断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国大多企业家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总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义利结合、义利兼容、义利并举,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来源要正当,要符合“义”的规范。我们熟知的民间商业谚语“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

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义利观的真实写照。

面对电力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电力企业将获取利益视为其生存的前提,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根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通过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来谋取经济利益,同时以义为前提和基础,做到见利思义,以义生利,义利结合的正确义利观,这样企业在面对义与利之间发生冲突时,是以义为主,而不是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以损害消费者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而获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谋取暴利。企业在坚持以义为本,以义求利的经营道德观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而长久的利益。由此可见,正确的义利观对电力企业管理可持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对电力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1、在管理方式中注重“情、理、法”三者的有机结合所谓“情”,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以真情去打动人,使员工的内心世界受到触动,引起共鸣,从而自觉地按组织目标规范个人行为。例如:一些企业为员工组织过生日活动,这一活动虽小,但是可以用集体的温暖去关心员工,使员工感觉到企业不仅是自己工作场所,还犹如自己的家。所谓“理”,即道理,管理者应把道理说透,使员工充分领悟到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相关性,这样才能使员工心悦诚服地投入工作。所谓“法”,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就要求管理活动必须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全面实现管理目标。三者有机的结合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力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形成了管理实践中刚柔相济,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共同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的这种管理既合情,又合理,并辅之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我国电力企业管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在电力社会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管理过程中以礼为上,以和为贵,遵规守法,实现和谐竞争

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中,礼是指社会各阶层、等级之间的秩序,以及为维护这一等级秩序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并以“礼”作为调整与社会各界利益关系的准则。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秩序视为“礼”,要求企业自觉遵守市场秩序,按照市场规则行事,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和各项法规,遵纪守法,并以此来调整企业与消费者、合作者、竞争者及社会各相关人群的关系。

儒家伦理道德中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即调和、和谐与协调,即在遵礼守礼的过程中,强调与他人的和睦相处,以和为贵。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管理中将和谐观念表现为人在与各种自然、社会关联中的能动作用。例如: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也强调“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这都表明电力企业组织内部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其组织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贵在和谐的这种思想并非要求企业之间毫无原则地、盲目地追求一致性,而是要求企业在管理中在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基础上求得和谐统一。

(三)对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1、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

知人善任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既要会用人,就得知人,不知人就不能很好地用人。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主张“任贤使能”。一个企业要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一大批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产品服务,持久的企业发展潜力都是来源于企业人才素质和创造性精神。因此,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主要途径。

2、以智为先,以大智求大德的企业经营道德管理制度

儒家伦理中的智包括知人之智,知事之智、知物之智和自知之明,智的最高境界为大智,即洞悉万物,高瞻远瞩。电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需要大智来把握市场变化规律,预测市场发展动态。为此,企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炼,包括知识、理念、意志和组织修炼等使电力企业在“仁、义、礼、信”等各个层面的道德修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在追求大智的同时,实现大德。大智和大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凡在经营竞争中取得较大成功的享有良好声誉的企业,无一不兼有大智与大德。所以,儒家关于修身养性,以智求德的思想,也对电力企业经营道德制度有重要的影响。

3、诚信至上的管理制度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伦理文化将“信”视为做人立业的根本。我们熟知的“人而无信 ,未知其可也”,要“言必信 ,行必果”,否则将失信于人 ,无以立足,这些充分说明儒家伦理中的诚信观在中国企业道德制度中占有的分量。

在当今诚实信用当作经济行为中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信义、信用、信誉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的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注重信用,这是电力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企业从而也丧失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在电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必须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加以确定和规范。而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正是履行合同、遵守契约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信用则没有契约,没有契约则没有秩序。例如一些企业在巨大经济利润的诱惑下,不讲信用,言而无信,任意毁约,不守承诺,不仅直接损害对方利益,而且将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大大增加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最终只能是损人又害己。因此,以诚实守信为首的管理制度将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依赖,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面对现实,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中一些利弊兼有的思想,要辩证对待,兴利除弊,正确合理的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电力企业在当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应有选择的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地“筛选”,使其既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能使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成为电力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篇8: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AMA) 在1960年出版的《营销术语词典》中将品牌定义为“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和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可见, 早期的品牌是区分不同产品和生产者 (或销售者) 的符号、图案, 强调的是可识别性, 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品牌理论不断演进:先是由菲利普.科特勒在品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品牌应包含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消费者六个方面的内容;1997年, 戴维森提出了“品牌的冰山”理论:品牌的标识、符号等是品牌水面的部分, 仅占冰山的1 5%, 而冰山藏在水下8 5%的部分是品牌的“价值观、智慧和文化”;随后, 斯科特.戴维斯提出品牌金字塔模型:金字塔最底端是品牌特征和属性, 满足消费者基本需要;中间部分是品牌利益, 满足消费者情感需要;最顶峰是品牌信念和价值, 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要……

由此可见, 当今市场上品牌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基本利益的所谓产品的“硬实力”的竞争, 同时还表现为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情感、精神等需要的“软实力”竞争。而这种“软实力”的表现即为品牌文化。因此, 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是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品牌文化的界定

虽然大多数企业已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 但国内外理论界对“品牌文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 对其内涵界定不明确,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 存在一定局限性;另一方面, 对企业“如何进行品牌文化的塑造”尚未提出具体的实践指导意见, 使得品牌文化研究如同空中楼阁。

相对而言, 目前得到较为一致认同的“品牌文化”概念是: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 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 创造品牌信仰, 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品牌文化是品牌在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 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共同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

三、品牌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尽管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并采取了大量措施积极开展其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 但仅从“品牌文化”角度分析可以发现, 许多中小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

(一)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创建和发展过程中, 在其内部形成的能被全体员工认同、遵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总称, 包含三个层面:精神文化是灵魂, 物质文化是基础, 制度文化则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转换器。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 最强调的就是制度文化建设:对领导层而言, 它是促使员工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助推器;对员工而言, 制度能影响、激励、规范他们加强对企业的认同。因此, 虽然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创建之初只是由其管理者提出了各种管理制度, 却在无形之中构建了企业文化的雏形。

对于品牌文化, 国内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已将其简单地等同于企业文化:企业一经成立, 就自然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事实上, 品牌文化的形成前提是企业拥有品牌。没有品牌的企业虽有企业文化, 但绝对不可能有品牌文化。尽管我国被誉为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和进出口贸易大国, 但却离制造业强国和贸易强国尚远, 我国的出口产品不是靠加工贸易实现, 而仍然停留在通过贴牌生产实现的, 真正的自主品牌出口产品仅仅占总出口的极少部分。更有甚者, 一些企业连自己的商标都没有, 又谈何而言品牌文化?

由此可见, 从两种文化的关系上而言, 企业文化是品牌文化的根基。只有当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后, 才能将这些理念和精神凝结在产品生产上, 从而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影响, 对外塑造并宣扬自身的品牌文化;从两种文化形成的时间上而言, 企业文化自企业创建之初便开始形成;而品牌文化的形成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塑造过程。从两种文化的对象而言,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倾型文化, 主要面向企业全体员工, 意在凝聚他们, 而品牌文化则是一种外倾型文化, 主要面向企业消费者, 力图使消费者在精神上对品牌形成高度认同。

(二) 将商品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国内对于“商品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商业文化”研究。时任商业部部长的胡平同志在国内首倡商业文化学, 其主要观点是:商品是载体, 文化附加其上, 商品因文化而升值, 文化因为商品流通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相比之下, 国外对于“商品文化”的研究则是从消费社会的角度, 将商品视为一种区分消费者身份、地位的符号进行探讨, 其代表人物有波德里亚、费瑟斯通、西莉亚?卢瑞、道格拉斯、萨赫利斯等。

可见, 国内外对“商品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均有所不同。这里主要是从商业经济领域对商品文化进行界定的:“商品文化”是指一般商品 (非“文化商品”) 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凝结在物品和劳务中的人文价值,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审美观念、情感模式、道德精神, 继而物化或人格化于商品和劳务之中, 从而构成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满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对其使用价值的基本需求, 还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商品文化应成为商品整体组成部分之一。因此, 商品文化是以产品为载体的, 是一种“硬文化”。商品的年代越久远就代表着其文化内涵越丰富;反之, 一种商品的消失意味着其文化内涵的消失。

相对而言, 品牌文化则是一种“软文化”, 力图通过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 找到一种情感归属, 创造品牌信仰, 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同时, 品牌没有市场生命周期, 一种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品牌的终结。品牌的寿命主要取决于其运营, 成功的品牌运营能使品牌价值不断升值, 而这也与其品牌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但国内许多中小型企业的品牌运作过程中, 往往将品牌文化与商品文化混为一谈, 甚至一味强调商品文化。在大量的商品传播内容上, 我们看到的是关于某一产品的历史文化追溯、相关动人传说的讲解或者古代文人墨客对其的赞誉等等。事实上, 这些对消费者能否与商品找到一种感情上的共鸣, 能否形成品牌忠诚并进而对其企业品牌文化认可并无太大关联。

(三) 将概念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这里的概念文化既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概念所形成的共同文化, 也不是指广告等行业中的所谓创意概念, 而是指同类产品的抽象概念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 如茶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产品的概念文化是一个系统, 它是这类产品抽象出来的历史文化、鉴赏文化、地方文化等的综合体。而品牌文化是一种尽可能将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的独特文化, 个性文化。以茶业为例, 茶企总是喜欢将茶文化和茶叶品牌文化结合在一起, 试图利用茶文化进行品牌的传播和推广, 而丝毫没有顾忌自身产品的特点。因此, 诸如“君”、“士”、“玉”、“道”等概念充斥着茶业的营销传播。殊不知, “茶以载道”只是极少数人曲高和寡的嗜好, 只代表个体的艺术品位, 而不代表商品定位与产品销售主张。茶文化只是茶企在其营销中的一个“点”而已。要想做出世界级的茶叶品牌首先应考虑的是消费者需要。只有从产品和市场实际出发, 打造自身的独特品牌文化, 才有可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认同。

综上所述, 品牌文化的形成根基是企业文化, 没有企业文化为后盾, 消费者不可能认可其品牌文化;将商品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其实质是没有抓住品牌文化寻找与消费者在精神上与情感上对品牌的高度认同感, 归属感的内涵;而将概念文化与品牌文化混淆则未体现品牌文化寻求一种与同类商品相比的特性的实质。因此, 要塑造品牌文化, 必须要认识到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商品文化以及概念文化的区别, 而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1]、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梅汝和等, 译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Leslie de Chernatong.from Brand Vision to Brand Evaluation.Batterworth Heinemann, 2001.

[4]、[美]斯科特.戴维斯.品牌资产管理[M].刘莹等,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5]、林青赵兴艳.品牌文化的透视及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07, (5) .

[6]、傅华.论商品文化与价值传播 (上) [J].商业时代, 2008, (11) .

[7]、黄蕾黄焕山.品牌文化释疑[J].商业时代, 2007, (7) .

上一篇:西凉雪散文下一篇:小学省质量监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