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2024-06-02

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精选10篇)

篇1: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百年孤独,书读过半,孤独之感,力透纸背。

先说说第一代人物,马孔多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不知是才智超人,还是不应该生在那个年代,这位天才人物最后被人们认为疯了,绑在栗树下,用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和自己对话,孤单影只数十年。接近生命终点时,家人把他抬进家里,可次日清晨,床上不见踪影,他又回到了“孤独”的栗树下。他死后,有这么一段意境精美的文字“木匠开始为他量身打造棺材,他们透过窗户,看见无数小黄花如细雨缤纷飘落。花雨在镇上落了一整夜……如此多的花朵自天而降,天亮时大街小巷都覆上了一层绵密的花毯,人们得用铲子耙子清理出通道才能出殡”。不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栗树下几十年是否真的孤独,不过去往天堂的路上他一定不孤独。

再来说说两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也是一对情敌。

丽贝卡天生丽质,热情奔放,但自小缺乏安全感,有吃泥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丈夫死后,独自居住,从不出门,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去世。但其实并没有,当有人再看到她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铰链因锈蚀而断裂,门板靠成团的蛛蛛网勉强支撑,窗框受潮卡死,地面长满杂草野花,其间裂缝成为蜥蜴和各种爬虫的巢穴,一切似乎都证明这里至少有半个世纪没人居住过……她穿着上个世纪的衣服,光秃的头顶上稀疏几根黄发,一双大眼睛仍残存着昔日的美丽,只是最后的希望之光已在其间熄灭,脸上的皮肤因孤寂而干裂……”。前书还是美少女,再现已是枯槁妪,其情其景,震慑人心。就是这样的孤独,当乌尔苏拉要接她回家时,丽贝卡断然拒绝,不愿放弃她的孤独特权。

篇2: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阿玛兰妲是一个思想和行动十分矛盾的人。她和丽贝卡都爱上了钢琴调音师克里斯皮,为了阻止他们结婚,甚至给丽贝卡下毒,结果误杀了已怀双胞胎的嫂子蕾梅黛丝。而当丽贝卡放弃了克里斯皮,阿玛兰妲又拒绝克里斯皮的求婚,导致其绝望自杀。小说关于阿玛兰妲的死亡过程也是动人心魄的。死之前,她见过死神。死神告诉她开始为自己缝制寿衣,并说她会死在寿衣完工的当天晚上。为了拖延时间,争取死在丽贝卡之后,她织了拆,拆了织,耗费了四年时间还没有缝制完寿衣。但后来意识到,要将活计拖到丽贝卡死后是不可能的,于是反而加快了进度。完成寿衣最后一针后,她以最平常的口气宣告自己将死于当晚。在四年多为死亡准备的漫长而孤独的过程中,她获得了这样的领悟:“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平静地唤回傍晚时皮埃特罗·克里斯皮身上的薰衣草味道,并且将丽贝卡救出悲惨的境地”,这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恨,而是源自孤独中的深切理解。

最后说说乌尔苏拉,小说的灵魂人物,可以用很多词汇来形容她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正直、实干、睿智、富有活力等等。晚年后,她眼睛几乎失明,在黑暗的孤独中,她透过了表象,看清了本质,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她意识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样……,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丝和一夜风流后随即从他生命中消失的无数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儿子们……”,最终她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对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发现她才是世上从未有过的最温柔的女人,她对丽贝卡和情人的报复折磨,不是出于怨毒,而是无法战胜的胆怯与恐惧;对于丽贝卡,乌尔苏拉意识到,虽然她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从未喝过自己的奶水,但她所拥有的冲动心性、炽热情欲、无畏勇气,正是乌尔苏拉的,也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后代具备的品质。

孤独之词,听之戚戚,实则有静心思考,深度反思之意,当珍惜尊崇。最后引用叔本华的一句箴言作为结语一起分享: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篇3: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中感悟

所谓“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即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理解的主动权真正交还于学生主体手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相关文本阅读与感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去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深化阅读,从而为整体良好阅读效果的切实获得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笔者仅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试就小学高年级语文“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略读文本,形成大致感知

略读文本是文本阅读过程的首要环节,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对所阅读文本的主旨情感、思想感情基调等具有大致的了解与整体感知。略读文本为学生后续阅读活动中明确自身的思维思考方向起到了极好的奠基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会为学生布置一些与阅读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以问题为线索,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快速浏览与阅读。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我对学生的略读活动提出了如下要求:

1.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生字、词;

2. 快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文章中是如何具体描述居里夫人“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的?把其中的句子画出来;

3. 阅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没有理解的?

如此就推动了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的进程,既大大发展了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同时,还在尊重其阅读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其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为他们实现对于文本的初步感知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精读文本,形成具体领悟

精读建立在学生略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该过程中仔细、认真地阅读相关文本,不仅要对文本的大致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更要对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性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即从细节处做到对阅读文本的详细认知,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在精读环节,我会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虽是细节但却对文本的主旨情感起到良好铺垫作用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阅读文本的更深刻认识与了解。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精读环节中,我就在学生略读活动结束之后,特意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文本中所运用到的比喻、引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归纳出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是如何侧面烘托出居里夫人的“美”的。如此,就以精读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支撑,实现了对文本主题的深化认知与良好掌握。

三、鉴赏文本,升华内在感情

教材文本的设置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字词、修辞手法等基础的语文知识,更在于帮助学生借助这些精选的文本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为其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还应当帮助学生学会鉴赏文本、品味文本,从而帮助其在完成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更好地升华自身内在的思想感情。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教学中,我就特意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环节:认真阅读“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这一部分,试着闭上眼睛想象,居里夫人提炼镭时是处于怎样的一种艰难处境?

这样,学生就能静下心来认真体会字面背后蕴含的深厚感情:居里夫人提炼镭时,工具简单、条件艰苦,而且工作强度非常大,若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很难完成此项艰难的工作。接着,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假设我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挑战,是应该向居里夫人一样不畏艰险努力向上、直面困难呢,还是选择轻易放弃呢?”如此,就将文本阅读内涵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与层次,有利于学生在经过文本熏陶及感染的基础上进一步端正自身的人生态度,形成不畏困难、勇敢直上的抗挫折观念。而这很显然正是这一文本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教育目标。

“读中感悟”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同时还有利于其在掌握一定阅读技巧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发展,完善自身的自主阅读水平与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将其运用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篇4: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关键词】语文 教学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1-01

1.当前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途径封闭 实践活动缺乏

阅读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是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教室成为教学的唯一场所,较少或者根本不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活动,隔断了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的天然联系。学生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只会机械地套用,举一反三、逆向思维的能力差。

1.2教学过程单一 引导发现不足

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时间一长,学生逐渐习惯性地被动接收,而很少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忽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

1.3教学方法呆板 “牵”“引”求同过多

对个人观点、个人理解一味排斥,求同不存异,为了得出所谓的标准的、统一的答案,进行各种牵引,缺乏创新精神,思维僵化。

2.关于阅读方法的总结

2.1目标阅读法

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挑选读物。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清晰的思路,不管是在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还是在段落层次、遣词造句上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快速抓住与目标有关的材料,然后进行分析,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扰乱思路,掌握中心思想,还能节省时间。

2.2快速阅读法

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迅速从材料中接收有效信息。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加快阅读速度,简化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同时,阅读时尽力做到一目十行,联系上下文,推广视读广度,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要尽量排除次要的、无关的信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选取主要信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浓缩要点,保证阅读效果。

2.3以意逆志法

对于小学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古诗、寓言故事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用自己的思想、经验、知识来推敲作者的思想,加深理解。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这样也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一举两得。

2.4一目十行法

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一目十行法往往在考试时比较适用,节省阅读时间,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助于在短时间里理顺思路,抓住主旨。

2.5写写画画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便于查找,写下自己的随感,主旨一目了然。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吃透”文章、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其适合采用此法,用不同的符号或者不同颜色的笔做出不同的记号,有助于小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多读多画多思考,一定会取得成效。

3.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1培养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

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课本上的十几篇、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看课外读物看的兴趣、培养其阅读意识。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双管齐下。学海无涯,谁都不能穷尽知识的海洋。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這说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到了很多新的课上无法接触到的知识。有时也会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也难于解答,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的情况。这并不是说老师不如学生,只是学术有专攻,各自擅长的不一样而已,所以广学博览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适当向学生地介绍符合其阅读水平的读物激励他们去广泛地阅读。此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启发学生质疑 调动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遵循传统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学生永远都不可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真正学会阅读这项基本的技能。教师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懂就问,而不能一味的回避不同的声音,要尊重不同意见,给出合理解释,使学生意识到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质疑,这样学生就能慢慢学会主动学习了。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学一遍,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不认识的字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加深印象。真正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请老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给同学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可以主动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别的同学帮忙解答,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学习,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给出答案,潜移默化中对他们形成影响。

结语:

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和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琴.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J]. 新课程导学. 2012(09)

[2]黄斐. 小学语文阅读图式专题教学研究[D]. 苏州大学 2010

[3]娄阿利. 9~12岁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4] 樊敏生. 基于电子书的小学语文阅读学生学匀效果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5]杨婷. 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比较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6]管小兰.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2(05)

篇5:美国安全健康的百年感悟

三角内衣厂大火是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历史的转折性事件, 美国由此踏上了保护工人安全与健康的漫漫长途。这起事故唤起了美国人民的安全意识, 使纽约及全美的安全法规得到广泛提升, 此后美国成立了众多劳动团体, 给予了无助的工人以发言权。这起事故也自然促成了45 年前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成立。自那次火灾后, 美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分享美国的经验是让其他国家避免遭受类似的痛苦与损失。

过去的100 多年中, 美国从三角内衣厂大火和其他众多事故中吸取到了教训——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必须采取系统的、团结协作的方法。在美国, 有4 个关键部分在此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们分别为雇主、员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它们在团结协作的同时又履行各自具体的职能, 共同保证了工作场所安全。

雇主

雇主的责任是为全体员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其每项责任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比如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法》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就明确规定, 员工享有安全工作场所的权利, 雇主有义务为其提供不含严重风险的工作场所。同时这也是一个道德义务, 因为工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的确掌握在雇主手中。

当然, 并非所有公司都要用法律或道德手段迫使其履行义务, 美国很多善于合作的大型公司已经意识到良好的安全管理可提高公司产能和产品质量。他们认为这种信念是经营公司的底线。安全管理优秀的企业伤亡率更低、利润更高、对环境的污染更小。大型公司有科学的生产流程管理, 非一般企业可比。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型投资者很关注所资助公司的伤亡率。从经济角度讲, 每年职业伤亡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估计占全球GDP的4%。更好地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可减少雇主在提供免费培训和落实相关政策上的支出。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估计, 美国每年因职业伤亡事故造成的支出超过2 000 亿美元, 而职业病造成的支出要远高于此。产能高、收益好的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它们致力于在每个分公司、工厂内创建安全文化, 同时也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帮助。

雇主创建积极安全文化就要意识到遵守政府相关要求的必要性, 并决心实施健全的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首先公司所有层次的人员要作出强有力的承诺。其次要从员工中选出代表, 让其为风险识别建言献策。最后, 安全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涉及风险辨识、风险预防及控制、教育培训和评估。

我们能够测量气候、环境和当前各种指标, 但很难测量企业最深层的安全文化。有人认为安全文化体现在员工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的真实行为。安全文化是雇主的目标, 也是他们拯救生命, 提高企业产能和效益的有效手段。有科学家认为测量安全文化的简单标准就是员工若发现作业内容危险, 不必经监管人员批准也会自动停止作业。雇主应把类似信息传达给员工, 更重要的是, 传达给监管人员。并且, 雇主传达的方式应该让员工信服, 并遵照执行。员工停止作业可能因为他不确定是否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 是否可以安全地完成任务。监管人员应该表扬这样的员工。

员工

员工是该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们在工作场所安全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识别风险的最佳岗位人选。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是创建安全文化的基础。我们尤其要鼓励员工提高安全意识, 不要惧怕监管人员, 这样才有利于风险的识别。我一直强调, 工人要了解自己的权利, 一定要知道自己有义务在发现危险时停止作业, 若其一直沉默, 不但让自己置身险境, 其他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没有人从中受益。而结果就是, 我们都要为员工的沉默付出代价, 甚至也包括公司的顾客, 因为不良的安全管理导致了产品质量下降。

理想情况下, 像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和中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政府机构应该制定机制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如果某公司供应链厂商的员工不愿听取雇主的叮嘱, 该公司也应建立机制提高他们的意识。在美国, 工人的发言权都会受到工会组织的保护。员工就工作风险等问题与企业管理人员沟通过程中, 工会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管理人员的良好沟通能够更好地保护工人, 防止隐患转化为事故, “报复”员工。另外, 美国的工会组织是独立的, 领导人由工人直接选举产生。

政府

在保护工人安全健康方面, 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企业必须遵守的标准, 并依靠政府的力量去落实。虽然制定标准要求国家具备一定数量的专家, 但是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大量的作业标准, 若制定过程符合该国法律要求, 其实该国家就可以遵循这些标准。为了成功落实这些标准, 政府监管人员应该接受风险识别培训, 并且运用合适的安全或工业卫生设备来助力风险检测和管理。

另外, 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人员数量有限, 不可能同时对所有工作场所进行监督, 所以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注重战略性思考和行动, 用执法资源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消除最严重的隐患和大部分的工作场所风险。自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成立45 年来, 美国认识到, 企业不能只是简单地遵守政府针对某具体风险的法规和具体标准, 因为政府标准不能完全覆盖所有风险。当企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遵守政府法规标准时, 就会形成不活跃的安全文化, 而不能根据风险的变化作出恰当的反应。

只有通过强大的管理决心和员工积极参与为特点的综合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才能成功地预防职业伤亡和职业病。这一点在职业病预防方面尤为明显, 因为政府的职业病暴露限值数据比较陈旧滞后, 不能有效地保护从业人员。企业雇主和政府部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超越逐条制定标准的层面, 这样才能开发出控制工作场所暴露的新策略。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此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是实施教育, 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非政府组织可以为安全从业人员、工人、雇主提供必要的培训, 也可利用其专家资源为雇主、员工, 甚至政府部门提供很大的帮助。

正是因为雇主、员工、工会、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通力合作, 美国才得以在三角内衣厂大火发生后的100 年后发展到当前水平。但仍有诸多工作亟待完成, 仍有许多工人在工作中失去生命或受到有毒化学物的伤害。

如今, 工人面对的挑战更多来自于工人与雇主关系的变化, 这已经在很多行业内显现, 越来越多的作业通过承包、分包的手段开展。作业人员由相关机构派往各处作业, 若不妥善加以管理, 这些变化会对工人产生威胁。很多情况下, 雇主并没有为这些员工提供与终身员工相同的教育培训和保护措施, 很多情况下同一工作场所的不同管理人员并没有就风险与工人沟通, 这会威胁到员工的安全。这也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应对当前工作场所的变化, 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进而为国家的经济进步作出贡献。工人要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引导,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便一直致力于此。

2013 年的“4·24” 孟加拉塌楼事故发生后, 国际组织更加重视工人的安全与健康。世界劳工组织依靠自己丰富的专家资源和经验致力于解决全球职业安全健康问题。去年, 该组织宣布建立新的职业安全健康全球预防行动项目 (OSH Global Action for Prevention Programme) , 该项目旨在解决全球职业健康问题。美国劳工部是创建者之一, 并为世界劳工组织提供了1 050 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全球职业安全健康计划。

职业安全健康是全球性问题, 它要求每个国家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团结协作, 有效地保护工人, 这也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位员工、每个组织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图片源自网络)

注释

篇6: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Jigsaw reading就是把Jigsaw的理念和作法与英语阅读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把用以阅读的语篇材料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片段,并将这些片段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片段并加以推理分析,然后与他人进行沟通询问,形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对信息进行符合逻辑的整合,把文章复原完整,最后进一步加深对于语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该教学策略将阅读任务进行分工,并在小组内合作,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从显性的领导者变为隐性的指导者。同时整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各位成员的通力合作,每位成员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小组的学习任务才能全部完成。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就像拼图的各个小块,互相依赖着,缺一不可。

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课《A little snail》,采用Jigsaw Reading的初次尝试

下面结合自己执教的市级课外阅读课A little snail,阐述拼图阅读策略在小学英语课中的应用步骤。Jigsaw reading教学流程中的展现:

流程一:The 1st jigsaw reading

Each student gets the own part of material,read bythemselves and try to finish the task.

Tasks:

(1)under lin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do the related task

(3)write d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animal.

评析:第一次jigsaw reading是在原始组内抽取自己的学习材料,并进行自我学习。这里是完全的solo work,必须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因此所设定的学习任务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将自己手中学习材料上不认识的单词、词组划下来,以便在二次拼图阅读时学习;并找出相应动物snail,monkey,parrot和giraffe明显的特征。同时,此次jigsaw reading花费的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3-5分钟最为适宜。从学生当时的表现上看,这个环节完成得还是比较好。

流程:The 2nd jigsaw reading

The students with the same material regroup into ex-pert group.

Give the instruction and discuss the part,reach an a-greement of the task.

Tasks:In the expert group,students read the same ma-terial,discuss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reach an agree-ment and finish the each task.

评析:在the 1st jigsaw reading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拼图阅读学习。在本环节中拿到相同学习材料的同学重组围坐在一个小组内,即材料A的成为新大组,材料B的另成新大组等。一组四人学习同一材料,讨论新单词、词组的意思并达成一致,将相关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内的学习与交流。本环节需要学生们用心去讨论理解,时间需相对长,大概在10分钟之内。当时也是给足了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单词词组的意思基本上能讨论出来,练习题也能做好,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受英语基础、词汇量的限制,组内用中文协商比较多。

流程三:The 3rd jigsaw reading

Give instructions,then each student reports the part inthe original group.The four students get the idea Of thestory.

Tasks:Each student report the part of his own,fourstudents report in turn,then get the logic of story.By theway,every student should take notes 0f each part.

评析:The 3rd jigsaw reading在前两次拼图阅读后,拥有相同学习材料的学生充分讨论并习得相关知识后,回到原始组内,这时ABCD材料齐聚在一组。逐一将讨论过后的、自己的学习材料在原始组内进行学习,对整个故事感知,在组内讨论出故事的逻辑,给学习材料进行排序(正确的顺序为BDCA)。四个成员分别学习其他三种不同的学习材料,需要的时间较长,大概15分钟。

三、实施Jigsaw Reading阅读策略后的反思

1.创新了课堂教学的座位方式。本课中采用教学方式jigsawreading,三次重组学生的位置。学生的位置由最开始的秧田式转变到教师在班级中走动教学直至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学生座位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

2.变革了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本课中教师通过组织三次jigsaw reading,学生在三次小组学习中,自主学习材料,组内讨论习得新知。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训练习得知识,更能从教学方式中习得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放主动权给学生的教育理念。

3.实现了动态的开放课堂。本课中板块环节设计清晰,阅读环节时分配好任务,重心下移完全下放给学生自主或组内阅读,通过差异资源完成阅读并理解文本,总结How does the snail climbto the top of the tree?教师的放手绝不是字面上的,是真实存在的,学生也在这样的开放课堂中、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努力学习了新知、动态生成知识。

篇7: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一、引导学生挖掘其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感悟文本, 首先是培养阅读兴趣。教师是文本的第一学习者, 要感悟理解文本内容, 分析开发文本, 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游刃有余, 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因此, 教师备课时, 首先要认真地钻研文本内容, 挖掘文本阅读的兴趣点和情感共鸣的关键点。

1. 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如《詹天佑》一文开头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全文紧紧围绕着“爱国”和“杰出”, 简洁、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它们都是本文的关键字, 统览全局辐射全篇。只要把握住了这些关键字就好像小船夜航中找到了明灯, 可以使我们更快地进入与文本的对话状态。

2. 反复推敲典型精彩语句, 阅读揣摩。

不少课文中有典型的语言和关键句子, 我们要重点推敲, 仔细地阅读揣摩。如《鱼游到纸上》对青年看鱼、画鱼时的动作及其神态的描写, 体现了他“爱鱼的忘我境界”。像这样具有语言规律, 或描绘生动的精彩语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很有好处, 学生通过阅读—揣摩—积累, 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也有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3. 用“心”读故事, 开发思维大胆想象。

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 有的使人感动、有的使人向往、有的使人好奇、有的引人思考, 我们可以融情感于文本, 大胆地想象。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一文教学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有一天小钱与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 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会有怎样的感人故事?”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生命桥”的理解, 兴趣浓厚。

4. 巧用方法, 解决阅读困惑。

文本中有一些语言或现象,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及地域差异等原因理解起来有困难, 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 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如在讲解《燕子》一课结尾的比喻句时, 探讨把什么比作什么, 孩子们的说法不一,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孩子去理解。我们可以反复引导学生朗读, 观看插图;也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简笔画, 巧妙点拨,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美美朗读, 感悟文本

叶圣陶先生主张提倡“美美朗读”, 他说“我们读一篇文章……总要像吃东西一样, 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品出来。”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朗读是语文学习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朗读可以使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了解文章的情感内容, 从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紧抓课本中的精彩语句, 让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欣赏、去思考, 在美美地朗读中学生会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语文课堂中学生只有爱读、多读、美读、有感而读才会读出兴趣、读出乐趣、读出水平。

三、抓住课堂提问, 感悟文本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 积极有效的课堂提问, 既要统领全文, 又要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促进文本阅读。提问应把握好三个“度”:一是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过于简单, 激发不起孩子的探究兴趣;太深, 让人无从下手。有效的教学提问,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形成。二是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有启发性、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领悟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触动心灵。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重点突出, 抓住内容实质,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问题学习中。三是问题要有适当广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特别是语文教学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预设,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答案要具有多元性, 能够让学生广泛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静心品读思考, 感悟文本的魅力

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从静心品读思考文本开始, 从而感知其魅力所在, 体会阅读乐趣。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开启思索的大门。

在阅读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既有利于使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 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对于文本中的发现,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启迪,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发现的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深深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精妙, 与此同时抓住文章的重点,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在发现与思考中感悟文本的魅力。

2. 融心灵于文本, 拨动孩子情感的心弦。

喜欢阅读, 常常是因为语言打动了我们, 将我们的情感融于文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个人的感情与文意的表达相统一。首先, 深情品味, 师生入境。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课文的一字一词一句中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精神的需要, 便更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 加深情感体验, 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融汇于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产生与作者心灵的相通。

篇8:让个性阅读体验与感悟更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地“体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领悟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发展能力,实现阅读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1 注重情境导读,激发阅读情感体验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文本的需要,设置富有实效的导读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通过品读、体验、感悟、探究语文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文本内涵。如《草船借箭》教学片段1:

(教师为了激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播放大型影片《赤壁》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影片内容。学生看到影片中激烈的搏杀场面,一颗颗心为之震撼,纷纷沉浸在战火硝烟滚滚的赤壁战场上……)

师:大家刚刚欣赏了刘备孙权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在影片的片段中,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1:吴蜀大军与曹军在战船上奋力搏杀。

师:他们在水上交战主要用什么兵器?

生2:我看到作战的两军都是运用弓箭互射对方。

生3:对!吴蜀大军的战船还没有挨上曹操的战船或靠岸,就万箭齐发射向曹军,曹军纷纷中箭而亡。

生4:吴蜀大军的箭密密麻麻如暴风骤雨一般飞向曹营。

师:大家观看得十分细致,都发现到在这次战役中使用武器最多的都是弓箭,也许有的同学会感到疑惑,吴蜀大军那么多的箭是哪来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就会了解到吴蜀军队攻打曹军的弓箭是怎么得到的。(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生5:为什么是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借箭呢?结果又如何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正是这篇课文所阐述的内容,请大家认真、有感情、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如何解答这些问题?

……

学生在音画或对话情境中阅读欲望被充分激起,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融合、共鸣,都带着一股急切解决文本问题倾向,自主地进入阅读探究中,情感的体验自然十分深刻。

2 紧扣重点词句研读,深化阅读情感体验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读文本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教师则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推敲、感悟,理解文本的意蕴,揣摩文本的中心,感受人物的形象,掌握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从文本语言的研读中,体会和感悟作者的胸中意、脑中像,使学生对文本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感悟更加灵动,情感更加深刻,表达更加贴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获得生成。如《草船借箭》教学片段2:

生1:周瑜为什么长叹自己比不上诸葛亮,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师:大家认真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动笔把它画下来,并用心地体会。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寻找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进行了反复地揣摩、品味,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生2: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文中应该是指诸葛亮能够预见他能够利用草船借到与周瑜立下军令状的十万支箭。

生3:我从文中“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体验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能在立军令状时就能准确算出第三天有大雾。

生4:对!我也从曹操说的那句话“江上雾很大,敌人……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里感悟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有大雾,又算准了曹操生性多疑,肯定不敢出兵,这是借箭最好的机会。

生5:文中“诸葛亮笑着说”的“笑”字,我看出了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品悟出诸葛亮那种自信、大度的风范,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和英雄本色。

……

师:大家再认真地阅读课文,看看诸葛亮指挥借箭中的细节描写,谁能提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问题?

生1:我从文中看到诸葛亮吩咐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靠近曹军的水寨时,为什么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呢?后来又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诸葛亮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生2:草船靠近曹军的水寨时,为什么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呢?

师:这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能提出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什么?请大家继续探讨交流

……

学生深入文本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了品味、推敲,情感与作者情感相互共鸣,能以不同的角度窥视了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思想,体验与感悟文本中心内涵,实现了个性化地品读。

3 引导演绎评价,提升阅读情感体验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感悟与体验文本人物的形象和深刻思想内涵,教师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人物对话、表情、心理活动等因素开展演绎活动,或以角色朗读、或以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悟、去体验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力,促使学生构筑有血有肉的人物,丰富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既深化对人物特点的认识,又促进学生阅读情感获得升华。如《草船借箭》教学片段3: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并把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用笔画出来。)

师:请大家再读一读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边读边思考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脸上的表情又是如何?可能会怎么做?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有什么言行?

(学生又一次深入文本,带着情感进行朗读,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评价,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生1:诸葛亮与周瑜第一次对话,周瑜心里可能这么想‘我这么一问,你诸葛亮肯定会说出弓箭的,我就好接着设一局让他入套,嘿嘿!’此时,周瑜的脸上带着不怀好意的微笑;诸葛亮心里可能这么想‘我看你周瑜存心想陷害我,为了联吴抗曹大局,我得将计就计,顺着你的意思走,看看你是如何为难我的?’诸葛亮带着一种坦然、自信的笑容。

生2:第五次对话后,周瑜很高兴,此时,他的心里可能会这么想‘诸葛亮呀,诸葛亮,亏你聪明一世,在我周瑜面前你却糊涂了,掉进了我的圈套了,三天后看你怎么办?哼哼!’脸上充满了得意的笑容;诸葛亮心里会这么想‘好你个周瑜小子,你想陷害我,没门!岂不知我已算好了三天后有大雾,曹操又生性多疑,我准备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到时我把十万支箭交给你,看你有何话说?哈哈!’他的脸上不屑的微笑。

生3:诸葛亮与周瑜对话的过程中,帐内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声,其他人几乎都屏住呼吸,气氛有点紧张;双方将士心里可能想:这又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役,不知鹿死谁手?都督的心胸实在太狭窄了,容不得比他聪明的人,这种做法太阴险狠毒了!

……

师:大家对文中人物对话的体会和感悟很深刻,接下来,请大家同桌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两个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体会,进行对话演绎活动。

(学生边演边读,兴趣盎然地进行对话表演,通过相互评价,指出了对方的缺点,并给予补充、完善。)

篇9: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关键词:兴趣,教学课堂,材料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 应该利用教材, 超越教材。从大量的文章阅读中, 可吸纳大量的文化思想, 科学领域的信息,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一、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改的初期, 我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 读出理解, 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 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 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 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中, 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 享乐阅读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乐于读书。

二、营造自主阅读的氛围

在此次教改中, 我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程以激励为主, 没有机械的阅读要求, 没有刻板的表达框架, 没有专制的学习评价, 始终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真正自由的空间, 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意见, 正确的及时给予肯定、支持, 对不正确的意见, 也不轻易否定,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 把课堂让给了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学得主动、愉快、高效, 学生始终情绪饱满, 有着强烈的学习情感, 求知欲很高。

三、配合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我们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文, 大多是名家、名篇。其中许多内容是节选内容, 这就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大量阅读资源。

1.加强拓展阅读, 如学完《骑在白鹅的背上》后, 督促学生课余时间及时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有助于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展比较阅读。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准确性的有效方法, 有比较就有发现。在学生对句子理解的模糊处, 在作者表达情感的细微处, 可通过比较读, 让学生去发现, 去感悟。例如, 教《林海》一文时, 学生对“这里的岭的确多, 高点儿的, 矮点儿的, 长点儿的……”这个句子的理解停留在说岭多、岭的式样多。此时, 如果直接点破, 那就索然无味了。可让学生比较读读另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的, 矮的, 长的, 短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不大一样。有的说, 有了“点儿”说明了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 有“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读出了味道, 比出了惊喜, 起到了意会胜于言传的效果。

四、开展阅读积累, 辅助习作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积累也是积累的主渠道。通过阅读, 学生一点一滴地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基本素养, 所以我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一) 积累语言材料

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构建学生“知识仓库”的必备内容。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落和篇章。因此在阅读中,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的妙辞, 佳句, 精美篇章。如朱自清的《匆匆》……, 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脑子里有丰富的知识, 写作时, 才能“文如泉涌, 妙笔生花”。

(二) 积累语言表达形式。

语言表达形式的感悟, 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因此, 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积累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积累写句子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比喻句, 排比句,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把句子写准确, 写具体, 写生动的方法。如学习《燕子》一文时, 引导学生体会积累作者在描写燕子飞行特点。积累写段的方法, 如教《匆匆》第三自然段。

积累写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体裁积累写篇的方法, 如学习《有的人》时, 体会积累“对比”写法, 学习《匆匆》时, 体会积累“前后照应”写法……如此, 通过在阅读中对写法的积累, 使学生不断地从作者的思路中得到启发, 从而积累运用语言, 文字, 表情不同谋篇的方法, 便于解决学生习作中“怎么写”的问题。

五、于情感萌生处练写

篇10:百年孤独的阅读感悟与心得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 策略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总感到学生有很大潜力可挖。但是,小学生阅读感悟乃至自主创新阅读感悟,口号都喊得比较响,实践性的操作却很少给学生以时空,也很少为学生搭建平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都是些空话,缺乏实在的行动。我感到不去思索与实践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为学生的名字叫“今天”。

一、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是一种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出多方面要求:有文本表达顺序上的要求,有文本不同体裁方面的要求,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区别要求。要达到如此之多的要求,其首要和根本是学生必须以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为前提。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在平时教学中,大家也许会见到如此之多的情形,当学生在比较津津有味地感悟文学作品时,学生便会表达得口若悬河,学生的面容会显得那样灿烂。反之教学活动中诸多学生的不配合,又能够说明什么?也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让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他们所能够获取的感悟根本不是自己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由此,可以比较充分地说明的问题是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广泛而又全面的需要。譬如教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长征艰险壮阔的场面,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其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时,学生无论是阅读还是感悟,总感到言犹未尽,也感到不少学生遨游于诗歌的信心不减,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些平素对文学作品还不完全感到有兴趣的孩子,也是那样遨游于其中。这就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诗歌有让学生遨游的价值,学生有积极遨游的信心和决心,当学生遨游于诗歌乃至于其他任何文学作品时,将产生积极效果。

二、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有可能

平时的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感悟,或者是让学生做创造性的感悟,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思考,小学生能够自主遨游于文学作品并做出比较积极而又成功探究感悟的可能性不大。多数人存有这样的思考,如果真正让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则可以获取一定探求价值,但那课堂显得比较乱糟糟,教学时间不允许,很多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其实这些思考是不尽科学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他们的兴趣、爱好乃至需求都应当受到老师的保护,他们有可能自己阅读感悟甚至是创新阅读感悟,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由他们自己积极完成,即使暂时多花了一些时间,也必须让大家看到的现实是,这完全是一种不误砍柴工的磨刀。这样的磨刀是教学中必须永远实施的策略。譬如和四年级学生一起学习《但愿人长久》,这是一首文包诗的作品,是作者通过联想写出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具体原因和细节。小学生虽然对苏轼不是那么熟悉,对苏轼的际遇也不是那样了解,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小学生还是体现出遨游于这作品之劲头的。学生便从开篇的叙写中,在对开篇所叙写内容的阅读感悟中,看到苏轼的深情。学生在比较深刻地阅读这文包诗后,既理解了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情怀,又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一些道理。虽然学生的感悟不是那样到位,但基本能够表达一定的意思,足以说明学生能够遨游于文学作品。

三、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需切实实践

语文教学的诸多实践告诉人们,语文课程就是小学语文课程应当是实践课程,也需要小学生进行普遍而又广泛意义上的实践,这是由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决定的。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途径应当是语文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就必须切实地让学生进行遨游意义上的实践。教师有责任帮助小学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遨游兴趣,如何建立?现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资源足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理想手段。教学时,比较合理地应用这样的手段,可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及图文并茂的基础上,得到优秀文化的比较理想的熏陶感染,让学生能够获取更理想的遨游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实践。再如,现在课堂气氛已经越发活跃,这活跃不是那样简单热闹,而是实质意义上学生的探究所生成的资源。教学时如果能够相当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那么学生将生发出遨游文学作品之阅读感悟的实践智慧。对学生的实践,必须奉行的原则是求真、求善和求美。如让学生能够在具体遨游的实践活动中问难质疑,在咀嚼语言文字上问难质疑。如教学古诗词时,必须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遨游中,得到比较真实意义上的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古诗词是那样言志。如古诗人陆游征战一生,壮志未酬,如果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在了解陆游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前提下遨游于《冬夜读书示子聿》,那么小学生完全可以感悟出陆游的爱国主义者的情怀。

总之,让小学生能够真实地遨游于文学作品,还必须抓实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多让学生从一字一天地中形成感悟活力;必须抓实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创新创造,让学生能够真正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利用文字游戏促进儿童言语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2015,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军事院校招生简章下一篇:英语多义词的传统和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