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进法案例分析

2024-06-08

就业促进法案例分析(精选6篇)

篇1:就业促进法案例分析

1.答:(1)根据我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促进就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责。

a.老刘夫妻双双下岗,属于失业人员,针对失业 《就业促进法》首次提出建立预警机制,另外,国家还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依法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实现就业。

b.保障就业权是实现《就业促进法》的目的,国家应保障失业后的老刘夫妻可以享有平等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就业竞争权及公民就业保障权。

c.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应帮助老刘夫妻做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找工作。d.老刘夫妻树与就业困难人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他们实施就业援助。

(2)儿子属于残疾人员,但具有平等就业权,对于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国家专门规定了受害劳动者的权利救济渠道。儿子还可以通过就业服务机构进行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还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实施就业援助。

(3)女儿大学毕业至今未找到工作,可以通过就业服务机构进行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或者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就业前培训,进行再学习,以便能找到工作。

2.答:(1)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一个政策是拓宽了公益性岗位,使公益性岗位更多地为大中专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渠道和平台.第二,挖掘了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公务员招考达到了近一万人,创了历史之最;事业单位招聘较之于往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不仅如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还加强了对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指导.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如果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可以先到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见习,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通过见习,大学生和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以有利于今后的就业.进一步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去就业,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去就业,像西部志愿者,包括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到村里去任职,同时还有特色教师岗位.(2)新疆财经大学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入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二是要求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行动起来,帮助学生联系单位,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让杰出的校友积极接纳财大的毕业生

(3)2010年新疆大中专毕业生将能享受到一系列有关促进就业的政策.a.贫困大中专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新疆户籍关系的农村家庭、城镇贫困家庭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可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个人选择培训机构有困难的毕业生,可由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培训。承担毕业生技能培训的各培训机构将参加培训人员花名册、毕业证书,报培训机构所在地县级及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按自治区现行规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在申请一周内先向培训机构核拨60%的培训补贴。培训考核鉴定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经核定,拨付剩余40%培训补贴和全部职业技能签订补贴。

b.符合条件毕业生免费双语师资培训.对符合《自治区教师资格认定条例》规定条件,政治素质好、短期培训后能胜任幼儿园和小学汉(双)语教学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定向免费学前和小学汉(双)语师资培训。各地、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在县市学前和小学汉(双)语教师年度实际需求,制定定向用人计划和培训方案。培训费用按人均3500

元标准,含学费、住宿费、教材费,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c.大中专生到村级医疗机构有偿见习.对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及以上学历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在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前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免费岗前培训。毕业生根据自身需要和乡村医生岗位用人计划,自愿选择参加岗前培训。培训见习实习期限5个月,见习实习期生活费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所需经费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培训费用按人均400元标准,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d.大中专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给予生活补贴.对具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经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确认后,可作为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场所。参加就业见习的大中专毕业生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月享受见习生活费补贴。见习生活费补贴资金由当地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拨付见习单位,由见习单位按月发放生活补贴。补贴期限与实际见习期限相同,但最长不超过两年。e.岗前培训可享补贴.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并在上岗前通过专业对口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或县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企业职教中心开展岗前培训的企业,给予培训补贴。培训补贴按自治区有关规定标准的60%返还企业。、

篇2:就业促进法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井永珊(1990.02-),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人,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经济系,在学硕士,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摘要:当前,就业性别歧视,女性就业率低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目前,美国出台了一些列措施对美国女性就业率进行了提高,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历史上有关于提高女性就业措施的研究,并借鉴其中优秀的经验,对我国女性的就业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解决我国女性就业率低、性别歧视等问题。

关键词:美国女性就业;我国女性就业;影响;性别歧视

我国对关于女性就业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有女性生育期的职业保障、职业禁忌、女性特别时期的特别劳动保护、较男性提前退休等。这些制度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比女性就业机会的平等保护措施多出许多,但是取得的成就却不是很明显。

一、我国女性就业现状

(一)女性就业率低

女性就业率低已经成为我国女性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1995―2006年期间,女性就业的情况的调查。女性就业率公式是,女性就业率=女性从业人员数/女性劳动人口数,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公式可以得知,从1995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女性就业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二)男女就业比例失衡

通过调查报告显示,在近几年各个行业中的女性工作人员比例没有太过明显的变化,女性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八左右,就仅仅在餐饮业、社会保障业中,女性就业人员的比例便超过了一半;而在其他行业中,女性就业人员的比例比男性就业人员低。同时仔细分析报告后可以发现年度劳动人口中的女性就业人员在50%左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非常小,由此可知,在女性就业人员占劳动人口50%时,女性从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数量的38%左右,也就是说男性就业人员与女性就业人员比例失衡。

(三)女性就业歧视存在

女性就业歧视主要是基于性别的排斥、区别以及特惠等,从而损害了女性就业人员的待遇平等或者是机会平等等利益。目前,我国很多单位采用各种歧视手段,使女性在就业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单位、公司在招聘中会规定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其次,在劳动合同中,很多公司会限制女性应该得到的权利;最后,是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写明性别,但是在实际上却不打算录用女性。

二、美国女性就业的促进――女性就业保护法

(一)美国女性就业保护法的概述

美国女性就业保护法主要是根据美国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而制定的,主要包括有《雇佣年龄歧视法》、《公平工资法》、《公平就业法》、《怀孕歧视法》等。其中《雇佣年龄歧视法》要求保护年两在四十岁及其以上的就业人员不能受到年龄的歧视;而《公平工资法》要求保护在同个工作环境中,同个工作性质的男女不受到由于性别而出现的工资歧视;《公平就业法》要求禁止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背景、宗教信仰等歧视;而《怀孕歧视法》要求保护孕妇在工作期间不能因为怀孕而受到的歧视。这些女性就业保护法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为女性就业人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从而促进了美国女性的就业率。

(二)美国反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出现

在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关于女性的保护立法。在1853年,俄亥俄州制定了有关女性工作时间的法律,该法律规定女性最高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十小时。1908年,美国的一个州禁止了女性晚上加班;191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了最低工资法;到了1970年,美国针对于某些行业禁止女性人员从事,例如采矿工等。此外,美国还有十多个州限制女性举物体的重量,这样的限制一般是从三十磅至五十磅之间。

(三)美国女性就业现状

现在的美国,城市的男性人数占女性人数比例的93%,而农村的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的比例为109:100,在总人数女性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美国女性的平均寿命也要比男性的平均寿命长一些。随着美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参加社会生产的美国女性越来越多。女性就业人员从1974年的32%上升到现在55%左右。如今,女性就业人员作为美国社会生产中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大军,她们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发挥着自己的才干,同男性就业人员一样,为美国的社会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四)美国女性就业的优势

虽然在美国宪法中没有明确提出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条款,但是保障女性就业的条款在《同酬法》、《就业年龄歧视法》以及《民权条例》中得到了体现,并且美国还设有联邦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女性在工作中遇到的不平等问题。完善地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不仅改善了美国女性的工作条件,而且增加了女性的工资福利。除此之外,美国还开展了技能培训、妇女问题研究、资金扶助创业、建立银行职业等措施,在提高美国女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美国女性的就业率。

三、美国女性就业的促进对我国女性就业的影响

(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借鉴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封建历史国家,虽然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存在于现代大部分人的心中,这点从我国女性就业现象中就可以看出。想要提高女生就业率,首先就需要坚实的法律作为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大量的反就业歧视法体系,例如《宪法》、《劳动争议仲裁法》、《劳动法》、《劳动合同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了我国女性就业的合法权益,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漏洞问题。历史上的美国与我国封建国家一样,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且都存在着女性歧视的现象,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因此,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优秀经验,针对性别、年龄、同工不同酬等方面出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不断完善我国女性就业的保护体系,同时我国还应该向美国学习,建立反就业歧视法机构,专门解决我国女性在工作中的不平等问题。

(二)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

从美国女性就业保护性立法的发展过程中来看,虽然部分保护性立法是处于对女性的保护,使女性免受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例如女性的社会功能、对女性的传统看法等,这些立法在建立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是在性别分类的基础上,从而影响到了女性就业机会的平等实现。对此,我国应该给予女性有一定限度的保护,并且保护的方式和方法应该重新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尽可能做到性别色彩的淡化,例如,针对于女性生孩子,生孩子虽然对女性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并不代表女性是需要保护的,而是女性承担了社会繁衍的重要责任,对孕妇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应该作为对女性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一种补偿,这样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女性都有好处。

结束语:

在日益严重的女性就业压力下,只有不断借鉴美国优秀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我国反就业歧视法体系和机构,做好促进女性就业的服务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女性就业率低的问题。(作者单位:韩国釜山国立大学)

参考文献:

篇3:新疆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效应分析

1.1 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百年的数据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 得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反映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交替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高时, 失业率低, 通货膨胀率低时, 失业率高[1]。

1.2 奥肯定率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实证分析, 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 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下降2%时, 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 失业率下降大约1%, 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 称之为奥肯定律。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是由奥肯首先提出的, 即一国的所有生产能力得到完全释放所达到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一定律曾经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2]。

2 新疆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2.1 从就业弹性角度分析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可以通过比较就业弹性的变化来反映, 所谓就业弹性 (又称就业弹性系数) 是研究和反映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其经济含义是: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 GDP增长 (或减少) 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就业变化 (方向不定) 的比率。一般来说, 就业弹性越大, 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大, 依靠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 即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也不会很大, 此时, 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不会很明显[3]。

以GY表示经济增长速度 (本文用GDP的增长率表示) , 以GL表示就业的增长率, 那么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可以就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EL = GL/GY

由表1可以看出:总的来说, 新疆的经济增长成阶段性波动的增长势头, 就业弹性不够稳定。具体来看:2000年以前新疆的就业弹性高低起伏, 波动幅度比较大, 平均就业系数为-0.015, 也就是说在此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 平均就业水平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出现了下降。其中最低年份为1998年的-0.75.最高年份为1999年为0.32;从2001年到2008年, 新疆的平均就业系数为0.2 (由于2007年的数据与其他年份的数据差距太大, 不具有代表性, 予以剔除) , 即GDP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 就业人数增加约两万人。

此外,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 2005年以来,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 并且总体持下降态势。这表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挤就业的。

2.2 从就业增长率角度分析

21世纪以来, 虽然在总体上新疆经济GDP呈现高增长态势, 但同时, 就业不足的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近几年的高增长均伴随着失业率的不断攀升。表2描述了2001—2008年新疆就业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三个阶段:2001—2004年为第一阶段, 就业增长率在小幅波动后略有上升, 从2001年的1.92%上升到2004年的3.22%;2004—2005年为第二阶段, 就业增长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2005年达到最大值6.33%, 该点是新疆就业增长率的波峰;2005—2008年为第三阶段, 就业增长率一直下滑, 由6.33% 下降到2.07% 。

从总体上来看, 新疆就业增长率变化不大, 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态势, 而且平均增长率不高, 为2.46%。 (由于2005年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 予以剔除)

从就业弹性和就业增长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新疆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

3 新疆就业效应下降的因素分析

3.1 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按照国际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应为树形结构。第一产业作为树的根部, 比例以5%为佳;第二产业作为树的主干部, 比例以40%~50%为宜, 第三产业作为树的冠部, 比例以50%以上为佳[4]。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 2008年, 新疆三次产业产值在新疆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第一产为16.4%, 第二产业为49.7%, 第三产业为33.9%。另外, 200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新疆总就业人数的49.71% 、14.16% 和36.1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新疆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过大, 而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偏小。具体原因如下:

1) 由于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 势必会造成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增多, 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第二、三产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现行政策制度等必然驱使大量的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 加剧了城镇日益紧张的就业问题。

2) 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 (2008年其占总就业人数的42.6%) , 由于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加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致使传统产业部门的失业下岗人数大增, 最终导致改造后的企业和新办企业吸纳就业数量减少, 失业率升高。

3) 第三产业的产出在新疆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也远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 但由于其肩负的任务比较重, 并且受制约因素较多, 因而吸纳新增人数有限, 加剧了新疆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3.2 从技术进步角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这与新疆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要素配置及使用的生产率, 即广义的技术进步效应。从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来看,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是双重的。从短期效应来看, 经济部门出现增产减员或产量不变、人员减少等局面, 导致就业人数的绝对或相对减少;从长期效应来看, 技术进步又具有就业增长效应。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 纷纷引进较为先进的设备仪器, 极大地提升了新疆各产业的竞争力, 但对劳动力的挤压效应也开始凸显。随着设备仪器的一次次更新换代, 大批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造成了就业增长与GDP增长不能同步, 因此, 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产生了挤压效应。

3.3 从劳动者素质角度分析

虽然新疆经过多年的努力, 其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历史、自然、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比, 新疆总体人口受教育的程度仍然偏低, 加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压缩过剩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 迫使大批劳动力转岗失业, 这样, 在大量低素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同时, 掌握高新技术或实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却严重短缺, 必然会造成很多新兴产业所需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5]。而劳动力素质低的状况在短期内又难以有明显的改善, 因此, 劳动者的素质必然会对就业弹性产生影响。

4 新疆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建议

4.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其吸纳就业的潜力未能有效发挥, 而又因为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就业弹性高于其他产业的优势, 因此, 新疆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尤其是发展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就业弹性系数较高的产业[6], 从而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新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最终缓解就业压力。

4.2 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

首先,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能够合理配置人力资本的特点, 从提高人力资本市场的工作效率和建立劳动力市场预警机制着手, 对闲置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其次, 构建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 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作用, 为城乡劳动力创造更多的机会, 开辟劳动力就业的大市场;最后, 针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必须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和机制, 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 逐步形成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纵向统一的服务标准, 通过提供公正、优质的服务来完善劳动力市场。

4.3 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把发展教育培训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劳动力再就业。首先, 政府应把发展教育培训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进行统筹安排, 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 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次, 通过各种职业培训, 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掌握市场上需要的劳动技能或达到岗位的更高要求, 获得重新就业;最后, 政府应对未就业、失业、潜在失业者的职业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力度,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4.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近些年来自治区政府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改革, 但到目前为止, 仍存在着社会保障体系残缺、相关制度改革不能同步的现实问题, 尤其是在政策的执行力度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最终导致了就业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 新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人群主要是城镇劳动者, 而城镇个体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村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探索中。鉴于新疆这种现状, 区政府应明确社会保险制度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限, 将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者纳入城市社会保险的范围, 精心设计新疆的社会保障体系办法, 加强法制建设, 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

摘要: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 中国中西部居民的就业压力较大, 失业率超过10%, 其中大中城市失业率约10.1%。本文就新疆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关系进行分析, 尤其是运用就业弹性对其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并分析其原因, 最后提出提高就业弹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新疆,就业弹性,就业效应

参考文献

[1]孙斌.试论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效应[J].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8 (21) .

[2]李琳.基于奥肯定律的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关系探讨[J].商业时代, 2009 (1) .

[3]高丽英.就业弹性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0) .

[4]马木提江.赛买尔.新疆扩大就业中政府的导向作用及宏观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 2009 (1) .

[5]范宇.新疆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J].合作科技与经济, 2009 (1) .

[6]陈红云.从产业和人口结构角度制定新疆就业政策[J].经营与管理, 2008 (1) .

篇4:就业促进法案例分析

关于平等就业权,我国劳动法学界的学者们一般将其解读为禁止就业歧视,或平等的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相对狭隘。因为一方面,权利的平等应该体现于权利从生成到实现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平等又是一个含义十分宽泛的概念。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前,应先对“平等就业权”这个基础性的概念进行界定。

(1)从平等的内涵来分析

1.就业形式上的平等:首先平等就业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指公民不分其性别、种族、血统、年龄、宗教、信仰等,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与其他相关的就业权利,包括平等的待遇、职业培训、晋升和工作条件的权利等。

2.就业实质上的平等:该项权利强调应消除先决条件的不平等因素对个人就业的不正常影响,为每个成员提供一种平等竞争的环境。强调不同情况应不同对待,允许对弱势群体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2)从平等的指涉领域——过程视角分析

1.就业起点的平等权:在劳动就业领域,起点平等则意味着每一个劳动者都有自由竞争某一个岗位的同等机会和权利,所有岗位都对所有劳动者平等开放。起点平等还体现在社会竞争的外部条件以及社会主体自身发展条件的获得上。

2.就业过程的平等权:在劳动就业领域,过程平等意味着有关就业的各种规则的制定要体现平等的理念和原则,其实施过程要平等。尤其是正式规则,即一定的法的体系要平等。因此就业正式规则的平等(不少学者称之为制度性就业平等行为)问题,是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就业平等问题。

3.就业结果的平等权:就业结果平等即指因就业而产生的利益在分配上的平等,主要指就业待遇的平等,包括薪酬的支付,就业条件或就业安全保护,以及公共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等。

二、《就业促进法》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进步之处

《就业促进法》以“倡导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为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立法对当前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的积极回应,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营造了大环境。

1.保护农民工形式上的平等就业权

纵观《就业促进法》不少条款,勾勒出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大轮廓,换句话说它将平等就业权作为一项原则固定下来。该法第一章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别、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第8条在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有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义务。第三章作为专章规定了“公平就业”,其中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2.保护农民工实质上的平等就业权

实质的平等权要求法律保护因“不合理因素”而导致就业地位处于弱势的劳动者。

《就业促进法》中不少条文针对农民工立项,如第31条:“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第33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的统筹安排可以避免农民工外出打工时的盲目流性,也有利于为其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第50条专门提出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培训,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这为农民工转移创造了条件。

3.在就业起点平等权上保护农民工平等就业权

要实现平等就业权,首先要求起点的平等。起点的平等一方面要求所有职业和岗位都对所有劳动者平等开放,同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劳动者受教育培训的权利要平等。

《就业促进法》第20条规定:“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项规定保障了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制度,包括平等的就业起点,同时本身也体现了对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

为保障就业机会的平等,《就业促进法》作了特别规定,第31条:“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三、《就业促进法》在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上的障碍分析

1.对于重要法律概念界定的欠缺,不利于法律保障

法律概念的准确、规范与表述的严谨程度是法律明确化和专业性程度的标志之一。就就业领域而言,对于平等就业以及相关概念的清晰界定也就成为《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保障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在《就业促进法》中,对于“平等就业”的界定却存在着界定不清、范围狭小的缺陷。从《就业促进法》条文来看,所谓“平等就业”实际仅限于反就业歧视和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两个方面。然而,平等就业还应包含其他内容。如就业机会的平等、就业待遇的平等等内容。另外该法31条对农村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的保障界定为: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反对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设置歧视性障碍。同样,前文也探讨过,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是不止包括这两方面的。由此可见,《就业促进法》对于平等就业的理解比较狭隘。

2.在保障就业平等方面,操作性及实用性不强

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就是实现法律对平等就业保障功能的必要条件。然而《就业促进法》有关平等就业的条文规定却存在着明显的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部分法律条文表述过于原则

《就业促进法》第2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再如第22条等,这些规定无疑是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的重要措施,但其内容因缺少具体制度的支撑而变成了一种宣示性的表述。在实践中所能发挥作用必将大打折扣。

其二:部分条款在操作性上明显不足

《就业促进法》第50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和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缺乏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详细规定。虽然《就业促进法》明确了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并鼓励各类机构提供相关的培训.但需注意这仅仅是一种“鼓励”的态度,培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类机构自愿性的援助。

其三:关于实施就业歧视的权利救济,实用性不强

《就业促进法》第62条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缺少有关就业歧视举证责任的特殊性规定。为了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各国有关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都对就业歧视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做了特殊规定。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也就是说,根据《就业促进法》现有法律规定,如果劳动者提起就业歧视诉讼,他必须举证证明,否则他将会败诉。显然,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时很难找到相关证据,让他们承担的举证责任等于宣告他们败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法律救济。”

3.在保障平等就业上,部分法律责任缺位或处罚力度不足

为实现法律的规范作用,要求具备严密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逻辑结构。然而在《就业促进法》保障平等就业中,在规范主体的义务的同时,却没有对违反这种义务的法律后果予以明确,使法律规范自身的逻辑结构不完整。第25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实施就业歧视,第31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但是,对于实施了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应该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在该法中并未明确规定。这种法律责任缺失的状态无疑将降低就业公平保障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利于法律规范的实施。

篇5:就业促进法案例分析

摘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成千上万名园区“小白菜”、站点“小蓝莓”的努力付出。目前,世博会已圆满落幕,在这些志愿者中,有一大批将面临着就业择业的问题。政府作为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主责单位,更理应对这些为世博会作过贡献的人群提供帮助。本文将对目前世博会志愿者就业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世博会志愿者就业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

上海世博会中,园区内外共有约20万名青年志愿者为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贡献力量。在这些“小白菜”、“小蓝莓”中,高校大学生约占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2万余名为应届毕业生。另外,在那些非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着因参与世博志愿服务而选择延缓就业的非应届毕业生,希望通过世博志愿服务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并再寻求职业机会的自由职业者等。在这三大类人群的带动下,加之上海自身原本就存在着的青年失业问题严重,上海世博会后青年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二、多源流框架下的促进就业政策分析

多源流模式(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是有约翰·金顿在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金顿根据垃圾桶决策模式发展了一个政策流程途径,以观察已成设定与政策形成的过程。他试图揭示决策者的注意力分配原因,来说明为什么有的问题容易受到注意,而有的则容易被忽略。

金顿认为,在整个政策执行的系统中存在着三种源流,即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金顿的多源流理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结合”。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当上述三大源流汇合到一起的时候,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时间点就被称为“政策之窗”。这三大源流就会交汇成一项公共政策。

在世博志愿者就业问题上面,金顿所提出的三种源流分别是:

一、问题源流。众多青年失业、就业压力加大,这变相加剧了世博志愿者就业的压力。许多志愿者在世博临近尾声时,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甚至也有部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找到了工作,离开了服务岗位。这对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二、政策源流。世博会的召开,带动了上海这座城市整体产业的发展,也给更多劳动者带来了就业机会。另外,政府也鼓励各类企业、机关向为世博提供直接贡献的劳动者给予就业岗位,媒体对此也进行了一定量的呼吁。这就要求政府不得不在世博志愿者就业问题上花费更多的心思。

三、政治源流。一场完美的世界性盛会不仅需要在硬件层面上布置到位,同时给予政府更多的启示实在软件上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这其中就包括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摆布。同时,后世博人力资源安置工作也逐渐成为政府稳定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涉博人员安置问题,底层也有很强烈的呼声。

三、政策主要内容

1.职业见习计划。2010年10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为期3年的世博会志愿者职业发展服务计划正式启动。这项计划的服务对象为参与世博会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志愿者和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志愿者。

有关方面将整合各方资源,分类推动建立“世博会志愿者职业见习基地”,通过多种渠道向志愿者发布见习信息,对照志愿者的见习需求,积极推荐志愿者上岗见习,并做好见习过程的跟踪服务和过程管理。计划在3年内整合1700家企事业单位作为“世博会志愿者职业见习基地”,推荐17000名志愿者上岗见习。对于应届毕业生,相关方面还将重点针对其就业需求征集招聘岗位信息,举办招聘会。在招聘会上为应届毕业的志愿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法规咨询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为用人单位发布用人信息,推荐适合的求职者,安排面试活动。计划每年发布《上海应届生外资企业就业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情况》,每年为世博会志愿者举办3场招聘会。

2.公务员定向招录计划。2010年11月,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启动了专门针对世博退役女兵和世博局内部工作人员的专长公务员招录工作。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人力资源部在听取了志愿者部的意见并对长期管理岗位志愿者(即从2010年3月至11月连续为世博会提供长达9个月时间,并承担志愿者管理等岗位职责的志愿者)进行充分调研后,同意世博园区长期管理岗位的志愿者参加本次考试(但在读者和应届生不能参与)。由于本次公务员定向招录工作所提供的岗位名额与实际参考人员的比例要大于往年普通上海市国家公务员招考的比例,因此这项工作得到了众多长期管理志愿者的追捧。几乎所有符合报名条件的志愿者均参加了本次考试。

3.职业辅导计划。这项计划将在3年内举办320场“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系列讲座。即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和上海青年就业创业专家导师团成员进入各高校,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巡讲活动,向高校学生志愿者介绍有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就业政策法规,以及职业规划、职场心态、面试技巧等方面知识,帮助高校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技能技巧。

四、分析与思考

上海现有的促进世博志愿者就业政策对我们解决好志愿者乃至青年就业问题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切实解决好促进志愿者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问题。有效的志愿者就业促进政策应是改善青年劳动力供给、刺激志愿者需求以及确保志愿者供需匹配三方面政策的有力配合。目前,上海促进志愿者就业政策主要集中于改善志愿者供给方面,即通过转变志愿者就业观念,加强志愿者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志愿者的职业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最终达到促进志愿者就业的目的。但在激励用人单位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提供完善、便捷的志愿者供需匹配方面,存在政策软肋,势必影响现有促进志愿者就业政策的施行效果。

未来促进志愿者就业政策须在鼓励增加与创造吸纳志愿者就业工作岗位,支持志愿者自主灵活就业,开展就业困难志愿者就业援助,以及完善志愿者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志愿者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发展和加强。此外,由于政出多门,各项志愿者就业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合工作值得注意。政府有必要对相关政策进行定期的梳理,切实解决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配套、衔接问题,整合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修正、完善现行政策中难以贯彻实施的条款,才能发挥好促进志愿者就业政策的合力效应。

2.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完善志愿者职业培训政策,增加志愿者职业技能培训的“含金量”。大学生通过参与世博会志愿服务,提升了自己的综合实力。一些用人企业也纷纷表示:这批志愿者本身语言能力过硬、专业能力强,在学校都是优秀学生,本来就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世博会的历练培养了他们的服务意识、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这些特点在就业市场上都十分受重视。但是,世博会的志愿服务毕竟提供的只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拔的时候,更需要关注应聘者与自身企业的匹配度,即应聘者本身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对志愿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一定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鼓励企业共同参与,促成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另外,志愿者职业见习政策也需进一步完善,应通过立法明确志愿者见习者和见习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突出加强企业对志愿者见习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将职业见习项目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挂钩,使志愿者通过职业见习能获得市场认可的职业技能,切实增加职业见习的技能含金量。

3.政策应注意公平问题,兼顾世博志愿者与普通大学生之间就业的矛盾关系。虽然上海世博会待就业得志愿者人数将近3万人,但这相对于每年数十万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依然只占据了比较小的一个比例。因此,政府在出台制定相应措施政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公平公正性。不能因为保障世博志愿者的就业机遇,而剥夺了其他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已举办的一些世博志愿者专场招聘会中,就曾发现有些大学生冒充志愿者的名义参加招聘,制作假冒的志愿者工作证,或委托一些机构开具虚假的志愿服务证明。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对于企业专门针对世博志愿者所开展的招聘活动心存不平,不愿意失去同样参与竞争的机会,这股情绪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疏导。

参考文献

篇6:就业促进法案例分析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上级部门的管理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以及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促进会认真遵循章程确定的宗旨,秉承人本服务的理念,紧紧围绕促进就业的工作目标,努力配合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搭建交流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促进项目活动,发挥了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促进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和“人才强省”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较好地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构,强化促进会工作基础

2011年,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完善机构设臵,不断强化促进会工作基础。一是成立了就业工作专家指导专家委员会。就业促进会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就业渠道扩展、大学生及用人单位权益维护、大学生就业工作行业标准制定和调查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二是组织召开第一届常务理事会。5月,促进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在河南农大桃李园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会上通过了促进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机构设臵以及促进会2011年工作要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42个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共58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既总结了成绩、交流了经验,又查找了不足,安排了工作。三是顺利-1-

完成促进会年检、审计工作。根据民政部门的要求,促进会从三月份开始准备年检工作的各项材料,包括促进会2010工作报告书、会费收支明细等,并委托省民政厅指定的河南广发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促进会财务进行审计并出具财务报告。在省教育厅办公室、财务处和学生处等处室的大力支持下,经河南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认真审核,年检工作于6月顺利完成。

二、开拓市场,加强交流,拓展促进会工作空间

促进会坚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服务学校就业工作作为宗旨,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在“促进”上做文章,在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开拓市场,不断加强交流。一是联合举办名企招聘会。11月份,由促进会和新乡市创业者协会在新乡市体育中心共同举办了2011年河南省“新誉佳杯”全国名企大型招聘会。来自中南沿海地区的多家500强知名企业共计300余家参会,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吸引了4万余名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参与应聘。招聘会以“发展区域经济、展示新乡形象、提升就业质量、拓宽创业领域”为主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搭建了沟通、交流、选聘平台。二是积极开展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交流活动。10月份,由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豫南区年会暨河南省豫南区高校就业指导培训会在驻马店召开。省教育厅、促进会秘书处及豫南片区的16所大中专院校主管就业工作的领导、就业部门负责人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高校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副总编、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原主任祁金利研究员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北京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李家华教授,分别作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和“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的辅导报告,向与会人员系统讲解了就业创业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11月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豫政„2011‟67号)文件精神,促进会组织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在河南科技大学就我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一年来,豫东、豫西、豫北、郑东、郑西等各片区牵头高校(副会长单位)也根据本区域工作实际,组织各会员单位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交流、学习活动。

三、拓宽渠道,服务就业,促进会工作形式

为适应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促进会不断拓宽促进就业工作的渠道,丰富自身工作形式。促进会在2011年主动与省内百余家知名企业,包括三全集团、杜康集团、宇通集团等发送邀请函,邀请其加入促进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校企人才合作平台,一方面,促进高校能够通过企业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各类科研、技术人才的需求,目标明确的培养毕业生;另一方面,积极服务会员企业用人需求。在完善传统服务形式的基础上,促进会依托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沃科网建立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促进会网站,服务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网站设立以来,日访问量平均达1000人次。网站设立“名企招聘”、“信息快报”、“政策法规”、“服务咨询”等栏目,为企

业风采展示、文化宣传、招聘人才,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了有效、直接的通道。同时,促进会有关的通知、新闻、工作动态等消息也及时的发布于此,进一步丰富了促进会的服务形式和内容。

四、准确定位,积极配合,全面履行促进会工作职能

促进会充分发挥“促进”的职能,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工作。一是认真总结预征入伍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促进会各副会长单位在本片区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入伍预征调研工作,并根据各高校历史、地域等特点,总结了大量适合本校、本省的工作方法及宝贵经验。二是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工作,促进会依托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园,与相关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三是积极探索就业服务项目。按照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长效机制的要求,促进会积极拓展就业服务领域,从实际效能出发,组建一些带有示范、引导、探索性的就业服务项目。三是广泛开展就业促进宣传工作。促进会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就业促进会成立的重要意义,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提高其在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同时要创造条件为会员构建便捷、快速的服务平台。四是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了覆盖各个片区的服务网络。积极做好会员的发展和组织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五是做好就业促进会财务制度、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设,实施规范管理,为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制度保证

一年来,促进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关怀指导,得益于会员单位的支持配合。由于促进会成立时间不长,很多工作处在探索之中,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收缴会费缺乏措施,致使有一些会员单位就缴纳会费不主

上一篇:关于毕业致辞大全下一篇: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