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2024-05-11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精选10篇)

篇1:《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李谦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作为一名毕业四年的教师,说起来对于学科教育心理应该并不陌生,大学期间曾经认真的学习过教育心理学,但是那个时候,完全是对于一种新知识的心态,认真,能够理解,但是只是浅层次的。通过这一次的网上学习,认真的阅读了学科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可以说受益颇多,因为在跟学生深入相处了这四年之后,再看书中的每字每句都觉得发在内心的感同身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让自己更深入的了解了学科心理学的重要性。

我现在主要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像我现在的学生就是七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人格发展阶段来说正是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他们会进入到“我是谁”这个话题的讨论,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交流,来发展自己的“同一性”,而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新年和人生观的形成。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孩子未来能发展成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对自我的探索,确立关于自我的形象,确定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如果在这一阶段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从而确立了错误的人生目标,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所长,而是错误的在自己的短处屡屡受挫,导致对人生,对生命的失望。

同时我也发现现在的七年级的孩子,很多是由于独生子女,加上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家长的过分保护,使得这些孩子的心理年龄很多还停留在小学阶段,那么如何尽可能快的让他们的心智成熟起来,真正的进入到这个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阶段,从而使得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特质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逐渐的获得同一性,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认识和人生观,是我急于解决的问题。那么为了让孩子们打破独生子女还现在社会环境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的尝试了通过小组活动来让孩子们进一步打开心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多的是通过讲授、训练反复的操作,从而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学生的知识量很大,知识掌握的也很牢固,但是很多时候,不能真正的将知识灵活的应用,这是源于他学习的过程就是不灵活的,所以怎样给学生创造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环境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初中学段的地理基础教育中,由于是非中考学科没有中考的压力,让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抱兴趣,如果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能更难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我校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下,将这样的创新学习模式进入地理课堂,但是通过阅读大量的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也知道了很多小组合作更多的是流于形式,那么我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开拓一种小组合作在地理课堂应用的新模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站在讲台上以传统的形式讲授知识的课堂领导者转变成为课堂的服务者,服务的对象就是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开展小组的合作研讨提供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或是通过学案以及相关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的合作研讨指引方向,明确线索,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快速的、顺利的进入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也就避免了学生因为不知道讨论什么,不知道怎么讨论但是又必须听老师的话进行讨论只能无奈的假装的现象。从被动的小组合作转向主动的小组合作,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来提升学

生小组合作的动力,比如,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多叫潜力生进行展示,由于潜力生的系数是最大的为2,所以优秀生、潜优生也愿意让潜力生进行回答为小组挣得更多的积分,对于潜力生来讲,小组荣誉的压力也能成为他学习动力的一部分,所以很多潜力生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能够形成各组潜力生互相竞争的良好局面。

通过这一节课的实践,从内在小组的组合上进行改革,旨在调动学生学习、交流、互帮互助、教学相长的意识,变开展形式为唤醒内在的动力,这对于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本质上的改革,配合相应的小组量化积分标准,以及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及教学环节上的呼应,将小组合作模式从内在机制到运行模式再到评价机制都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真正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环境。

篇2:《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我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后深有感触。《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是学科的教与学。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学习以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学科教育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基础

0 引言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科学地实施高校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否则会落入“盲动”的误区。鉴于此,本文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1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

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爱弥儿》是他写下的最勇敢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这本小说通过论述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过程,提倡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人生来具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的秉赋,顺乎天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并实现善良的社会,故教育应受天性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他的教育主张被视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杜威也认为,卢梭的关于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根据儿童的需要以便发现什么是天赋的能力的主张,是现代一切为教育进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调。也就是说,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人天生具有研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研究的机会。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强调的各种主张,都源于卢梭的观点。由此可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杜威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学理论对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他重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推崇科学实验的方法并运用于教学法研究,提出“教学五步骤”。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是杜威教学方法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杜威认为,教学的步骤必须依据思维的步骤。他把思维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根据思维的五个步骤。(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活动;(2)在这个情境的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4)有条不紊地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5)通过应用来检验观念,使观念意义明确,是否有效。由此可见,教学五步骤使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者自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使教学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了学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因而,教学五步骤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大步。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今魅力不减。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在今天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罗杰斯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人学会学习。他强调,“教人”比“教书”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得以产生课堂气氛。通过教育环境气氛的不断改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罗杰斯还指出,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决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学习的目标着眼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退居第二位。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自由讨论,自由研究。学习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做,学生个体提供自己的学业进展的证据,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评价表示关心的反馈。自律是学生学习达到目标的条件,学生把自律者看成自己的一份责任,无需外加的纪律。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张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教育的首位,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4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

布鲁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认为具备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的知识更重要;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布鲁纳提出了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的“发现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中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中而不是在被动的灌输中加速认知结构的个、发展和改变。强调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布鲁纳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为此,布鲁纳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条教学原则。(1)支持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一项重要的任务或问题;(2)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的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他们作为激发学习的基础;(4)鼓励各种想法进行尝试;(5)提供机会并支持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由此可知,建构主义教学一般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组成,建构主义学习论所倡导的学习包容了研究性学习所含盖的所有形式。

5 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和谐教育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中心,从这一中心出发,引出了他一系列教学论上新颖观点,其中“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最引人注目。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不是消极的掌握,而是去获取,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如果学生的抽象的概念、结论、判断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即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1)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见解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分析、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独立的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在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研究性学习提倡从学生理念来看,研究性学习是个体独特学习方式的体现,应该在遵循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来实施研究性学习。

注释:

(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特别是文学和历史)的教学时都能熟练地运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法。在这些学科方面,让学生进行独立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多的,只是要正确地利用这种可能性,”“研究性的学习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运用”等等.

李月英.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实践.中国教育学刊,

参考文献

[1]陈德琥.现代学习方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4:中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能力探析

【关键词】中学教育 心理学 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31-02

教育心理学研究,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是心理学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

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早在1806年,他就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该书企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1835年,他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他于1868年发表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不仅在俄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史学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其后,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的“实验教育学运动”。“实验教育学运动”的倡导者是德国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们重视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的实验研究思想,深深打动了欧美的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他们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实验教育运动。这对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测验与实验的应用、儿童身心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问题。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该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一、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马斯洛,密特尔曼)

(一)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二)是否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作出恰当评价;

(三)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切合实际;

(四)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五)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谐;

(六)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七)能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否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九)在集体允许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十)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目前大众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适中;

(三)意志键全;

(四)人格統一;

(五)人际关系和谐;

(六)与社会协调一致;

(七)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源于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反思,始于对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起步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尝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与技术,通过日常的、专门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功能

(一)矫治功能——心理障碍

针对极少数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特定人群,以个别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为主要方式,如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

(二)预防功能心理问题

针对大多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需求的人,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要手段,解决或预防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青春期问题等。

(三)发展功能——心理素质

针对绝大多数健康、正常状态的人群,以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针对诸如创造力训练、学法指导、时间管理、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训练、抗挫折训练、职业生涯辅导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非医学化的模式。以预防和发展为主的问题解决模式应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和主流。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支重要的中坚力量。

初中年级:

1.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2. 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3. 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4. 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5. 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和方式,面向班级群体,主要侧重预防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解决学生成长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心理困惑,提升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心理活动课不是纯粹的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而是通过创设情境或活动,将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置身于问题情景中去感受、体验,进而获得启发,改变认知和行为,促进心理上的成长。

四、如何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如何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利用得好,40分钟里可以加进5分钟、10分钟。相反用得不好,40分钟里就得减去5分钟、10分钟。学生上课听课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的知识量越来越大,要求孩子更多地进行理解、联系与思考,而非单纯死记硬背。如何为思考留出更多的空间呢?答案就是预习。通过预习,可以发现新课中的难点,等老师讲到时格外注意;也可以掌握每节课的基本内容,快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里,他们可以留出10-30分钟的时间预习。如果预习了,听课效果就好,作业做得就快,预习的时间自然就节省出来了。所以预习是形成良性循环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时间确实很紧,怎么办呢:

(一)对于听课效果好的科目,少预习或不预习;对于听课效果差的科目,多预习。

(二)单科课程的预习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主要是把握整体知识内容,记录或记住对于个人的难点和课程重点,方便听课时在此处集中注意力。

(三)实在没有时间预习,可以在一门课开始前的课间花2分钟快速浏览,从而快速进入听课。

有了好的预习做基础,只能保证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更有效的地方,便于我们更好地当堂消化知识。学生上课拼命记笔记、抄板书,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有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课堂上的内容,自然得不偿失。

1. 要先听老师讲课的内容。

2. 不做詳细的笔记。

3. 重点记老师的分析思路与解题方法。

孩子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还能获得宝贵的复习资料——课堂笔记。有了前面的预习和认真听课,能保证孩子记忆和理解的深度。但遗忘是一种自然规律,对抗遗忘的利器就是复习。因此在听完课后,还应即时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有计划性的复习习惯,从而将所学知识深深地印入脑海。如果家长将以上的预习、听课和复习的方法传授给孩子,孩子听课的效率就会更高,成绩自然会更优秀。

五、高考状元们的听课箴言是“课堂走神1分钟,课后摸索半天功”

(一)每天坚持累计不少于1小时的中等强度的体能锻炼

每天坚持累计不少于1小时的中等强度的体能锻炼,每天保持课间10分钟彻底放松休息的好习惯。课间多做一些轻体力健脑动作,为课堂40分钟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储备足够的脑力。像伸伸或蜷蜷手指、左右手交替按摩指尖、伸伸懒腰等都是不错的活动。

(二)调节听课心态,优化听课意识

调节听课心态,优化听课意识,在潜意识里喜爱听课。对于不太喜欢的课可找来一张白纸,认真列出喜爱这堂课的十几条优点、理由,隔一天重复一次,慢慢就能说服潜意识喜欢这些课,进入积极的听课心态。

(三)在听课过程中,要放松心情来理解课本上的内容

不要抱着一种紧张的记忆心态来死记硬背,这样很容易造成脑神经疲劳,反而使听课的注意力涣散。

(四)把课堂刚听旳重要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回味一遍

老师讲课结束后,不要急着看书做作业,而应闭上双目,放松后仰头,把刚才听课的重要内容再像放电影一样回味一遍,把老师讲课的内容真正印在脑海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 :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充满乐观希望,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突如其来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生命教育已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进一步关注,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把生命教育与灾后教育重建有机结合,通过生命教育,把灾难作为一种正向的教育资源,发掘灾难背后积极的生命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价值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生命与他人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和谐美好,互利互惠。包括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人际沟通与交往等。生命与自然的教育,强调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包括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亲近大自然、保护环境、关心人类的生存危机等。生命与社会的教育,强调人作为社会人(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情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义,体现人的社会价值,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包括感恩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小我与大我、国际理解教育等。在积极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的大视野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将带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和创造力!

六、结语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与技术,通过日常的专门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篇5: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单位:

姓名:

继教编号:

近期进行的“十二五”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的学习中,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我通过学习,知道并理解了很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对书中的很多方面的案例有了与以往做法不同的认识与思考。现把我学习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作为教育工作者,学好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我们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自我意识与认知发展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健康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而且又能够对班级管理工作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本课程分两部分学习。第一部分:系统的阐述了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学习、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从而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了更准确地定义定位。第二部分:学科的教与学。对不同学科的教学与学习起到指导作用。这两部分内容,让我开启了对学习的思考与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诠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与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学习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的同时,我更体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发挥优势,使学到的宝贵知识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让前人的经验作为我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时刻指引着我不偏离航道。但同时我也认真思考,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反思,让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得到升华。

我是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学与教以案例的形式做一下汇报: 初三2014中考二模数学分析

初三数学:关于昌平、海淀2014二模选择题第八题此类型题的分析。授课教师:李立功

题型: 2014昌平二模

8.如图1,已知点E、F、G、H是矩形ABCD各边的中点,AB=6,AD=8.动点M从点E出发,沿E→F→G→H→E匀速运动,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 点M到矩形的某一个顶点的距离为y, 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矩形的这个顶点是

AEFDGy3O20xBHC

图1 图2

A.点A B.点B C.点C D.点D 2014海淀二模

8.如图1,AB是半圆O的直径,正方形OPNM的对角线ON与AB垂直且相等,Q是OP的中点.一只机器甲虫从点A出发匀速爬行,它先沿直径爬到点B,再沿半圆爬回到点A,一台微型记录仪记录了甲虫的爬行过程.设甲虫爬行的时间为t,甲虫与微型记录仪之间的距离为y,表示y与t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微型记录仪可能位于图1中的 A.点MB.点NC.点PD.点Q

题型背景分析:

1.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2.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知识技能要求:

(1)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2)理解:能描述对象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4)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过程性要求:

(5)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

(6)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7)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发展。

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务。

经验。

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这些要求从不同角度表明了数学考试要求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已知条件的数学描述语言和图形的几何语言之间的一致性。2.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函数中的变量关系。

3.通过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快速分析出运动中变量自身之间的增减性,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运动图像的一致性的分析。

教学方法:讨论法、设问法、本题所需知识复习法、分层教学法。教学过程: 1.出示题目:2014昌平二模(选择题)

8.如图1,已知点E、F、G、H是矩形ABCD各边的中点,AB=6,AD=8.动点M从点E出发,沿E→F→G→H→E匀速运动,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 点M到矩形的某一个顶点的距离为y, 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矩形的这个顶点是 AEFDGy3O20xBHC

图1 图2

A.点A B.点B C.点C D.点D 2.让学生去观察分析:

目的:(1)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判断

(2)教师以引导设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复习了旧知,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理清解题切入点)3.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结论-----汇报成果 4.汇报解题思路

同学们各说各的理,都很有想法。同学们都认真思考、讨论、动脑筋。学习精神可加。但答案是唯一的

5.设问探究:理思路,探方法,形成经验

1)观察y关于x的图像的特点:图像分几段,各段图像有什么特点(有无对称、直线还是曲线)

2)同学们都会发现图像的第一部分就有一段抛物线对称。

3)同学们会自然而然的去寻找答案(正确率提高到90%)A.点A 4)同学们会在此时反思、比较方法之间的差距、捷径

5)剩下的没有答案的和分析错的同学就要给他们复习旧知识了(给会的同学出类似的题型让他们去体验学过的方法,形成经验)6.巩固练习: 2014海淀二模

8.如图1,AB是半圆O的直径,正方形OPNM的对角线ON与AB垂直且相等,Q是OP的中点.一只机器甲虫从点A出发匀速爬行,它先沿直径爬到点B,再沿半圆爬回到点A,一台微型记录仪记录了甲虫的爬行过程.设甲虫爬行的时间为t,甲虫与微型记录仪之间的距离为y,表示y与t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微型记录仪可能位于图1中的 A.点MB.点NC.点PD.点Q

7汇报结论:同学们为自己是天才都兴奋的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正确的答案。D.点Q

自我分析: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各科教学的灵魂,它研究各科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把模块化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加以系统化,提高到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水平,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优途径。

篇6:《学科教育心理学》 学习小结

本学期我学习“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一课,该课程学习是为了让教师掌握一般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教学策略,重点掌握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以及相适应的教学心理、教学策略,丰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师以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和学情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本书中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说。

通过系统地重温学习,确实大有裨益。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更觉得将经验与教育理论结合,才更能发现经验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

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学习策略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本书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篇7:《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浅谈兴趣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一直忽略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中学时代虽然也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但都没有引起重视,老师没有把这门课程当做正式的课程来教,学生也没有把这门课程当成正式课程来学.都没有意识到该门课程对我们工作,生活会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在国家开放大学通过一学期的时间,系统的学习了该门课程,其中关于职业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章节,为正处在职业发展初期阶段,迷茫找不到发展方向的我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提升机会,更大的发展舞台的同时,也附带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更多的行业限制,要想在这种大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不光需要接受挑战还需要具备机遇,而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需要我们对职业发展有个深刻的认识.职业兴趣作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之一,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兴趣已成为职业满意程度和维持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个体从事职业的稳定性、满意程度和职业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兴趣在人们选择职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地情绪反应.兴趣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兴趣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依据.正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一样,具有一定兴趣类型的个体更倾向于寻找与兴趣有关的职业类型,特别是在对外界环境限制较小时,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因而,个体在对自己的兴趣或兴趣类型有了正确的评估后,就可以预测或帮助自己进行职业生涯选择

篇8:合作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一、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学习态度

首先, 合作学习尤其对学业不良的学生可以缓和焦虑, 减轻学习心理压力, 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愉悦和谐的合作气氛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产生乐学情趣的重要因素, 各小组围绕筛选出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每人既是老师, 又是学生。有时, 老师也参与进去, 同学生一起平等地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 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优等生就有帮助差生的责任, 差生也不能无动于衷而拉了本组的后腿, 这种生生之间的交往, 也改善了以往那种激烈竞争造成的恶化了的同学关系, 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同时, 可以帮助弱势群体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促进小组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

其次, 合作学习增加了不同学生的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业的成功是学生的一种需要,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再次鼓励学生对兴趣的指向, 强化兴趣的稳定性, 同时支持希望, 不断增强自信心。学业成功具有等级性、广泛性、激励性特点。一般来说, 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坏、学习的成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学习的成功者, 学业成绩优良, 自尊自信, 奋发向上, 憧憬美好的未来,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而学习的失败者, 成就低下、自卑, 缺乏理想, 缺乏目标, 甚至“破罐子破摔”。由此可见, 成功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和高质量的同伴关系的生成

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学校群体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两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 并充分展示个性, 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师生交往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交往, 还包括人的物质层面和心灵之间的交往,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更多地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氛围,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在创立之初, 其目的之一就是反对种族歧视, 改善处境不利的少数民族的地位, 增进不同种族的学生在学校课堂内的人际关系, 以消除种族间的隔阂、歧视和冷漠现象。追求人际和谐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自己和了解他人的机会, 使学生能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同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得到的不再是老师居高临下的指导, 而是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条件和机会。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竞争都是平等的, 他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 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尤其促进弱势群体的提高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影响着个性的形成, 制约着个性的发展方向。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 高自尊的人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乐群性、乐于冒险以及积极进取的行为。相反, 低自尊的人因感到自身价值的不充分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上, 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这说明, 自尊与那些起着能动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是影响健康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钱铭怡、肖广兰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 减少了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反之, 较低的自尊可能影响个性对环境的适应性, 从而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班级中, 往往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家庭、教育等因素, 常常处于孤独的状态, 在学生之间的游戏、活动之中很少有他们的身影。而合作学习能为这些学生创设一些交往的情境, 激发他们交往的热情。比如有个姓张的学生, 是从农村来的,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 穿的衣服、用的学具都不怎么好, 他因此处于深深的自卑之中, 总以为班上的同学瞧不起他, 很少与别的学生交往。然而,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后, 他逐渐地恢复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活泼的性格, 和其他孩子融成一片。

四、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 增进交往智能

今天,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时代,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使我们随时和生活在地球任一区域的人取得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校期间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 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在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 交往方式只是师生之间的“继时互动”———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同时互动”。通过教学, 学生虽然学到了学科知识, 掌握了读、写、算的技能, 但在现代社会极为关注的交际技能却没有形成。合作学习则不是这样, 其高明之处就在于, 它把交流、沟通技能的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必须掌握学科任务, 又必须学会作为小组的一员协同工作所要求的人际技能和小组技能”。

总之,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能够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 当然也要学会能够善解人意, 甚至适当的妥协。不学会这一切, 合作小组中不能体现出这一切, 真正的合作学习就不存在, 合作学习就有名无实。

应当指出的是, 合作学习的直接指向是在学科教学中促成学生学业的进步, 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失败者, 它不是直接指向心理健康教育, 它的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是蕴藏的, 这里阐述合作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是想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凸现合作学习在现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篇9:《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党员干部 主题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23-02

新形势下,党中央在各级党组织中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将全面从严治党渗透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将学习教育从党内“关键少数”拓展到广大党员,将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学习延伸,凸显党员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强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党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它强调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研究所有人类的正向心理,用积极思维来应对困难,它注重正常人的心理功能,致力于人类优势美德的识别和理解,引导人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发挥优势,增强幸福感,进而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个人特质、积极社会关系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虽然积极心理学和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研究如何关注积极方面提升生命质量,后者主要探讨如何转变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提升品德和修养,但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挖掘和培养人的积极特质,奉献自身的价值,塑造和追求健康快乐的人生。积极心理学对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借鉴指导意义,如果把组织要求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适应,并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那就是最高境界的内化学习,最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如果把那些虚无缥缈、不严不实、心理本不舒坦的“形式主义”转化为实实在在、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心灵再现,那就是“最实”的生动表现,呈现出“做人”和“做事”的“本”和“真”。

一、高校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的现状

在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中,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依据各高校的特定情况,认真开展专题教育学习和研讨,特别是针对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不严不实问题,积极查找、立行立改,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一些高校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专题学习教育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积极主动性发挥不够,学习实效与党组织要求有差距。开展专题学习教育,要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政策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但是,高校少数党员干部往往认为这些理论与自己的专业、学术无关,只是在党支部组织专题学习的时候才想到学习,看过了就以为是学习了,没有深入内化。对学习的重视不足、自觉性不够,只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已。

(二)积极品质的修炼不够,党性修养与政治规矩上有差距。在实践中少数党员干部还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纪律约束不严、政治敏锐性不足等问题,缺乏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缺乏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敏锐性。有些同志党性观念淡漠,政治规矩概念模糊,讲话随意,甚至人云亦云。有的领导干部在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时,不按程序办事等。上述这些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党员干部政治规矩意识模糊、积极品质修炼不够。

(三)忽视在工作实践中的积极体验,工作作风与求真求实有差距。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不仅在思想政治素质上有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实实在在为民谋事。要立足于工作岗位,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认清岗位所肩负的责任、能干事、干成事。可是仍然有少数干部还存在不严不实的工作作风,口头讲一套、背后另外做一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就去做,与自己无关的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阳奉阴违、应付工作的情况出现,其工作情形与党员干部身份格格不入,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威信。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促进高校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措施

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个体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发掘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卓越品质,用积极的价值观去诠释人类的心灵和获得幸福的生活为目标。专题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学会建构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积极的体验和一种积极的行为特点,通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按照制度和规则行使权力,实实在在做人和为民做事,真正将专题学习从内心转化为行动,并看成是一种情绪愉悦和幸福体验,注重培养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注重培养教书育人的人格魅力,学会探求学习中的真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重视学习积极性的构建,在严于律己上树标杆。首先,树立常态化的学习理念。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是党思想建设常态化的开始。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做到“全天候、不间断”。把理论学习作为一种自觉常态的行为,树立积极、常态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领悟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快乐和愉悦,而非即时性、应付性、强迫性的行为。其次,在思想上要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重视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知识的学习,积极响应“两学一做”要求,用共产党员标准来严格约束,进一步明确要学习哪些、理解哪些,进而明白实际工作中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经常性地反思个人的言行,约束和警醒自己,筑牢思想上的坚固防线。再次,在行动上要严守规矩。行动上的自觉自愿和积极体验来自政治上清醒;也只有在政治上坚定,才能在行动实践中经受住考验。因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干部积极践行的行动指南,应自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的: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团结;自觉遵循组织程序;自觉服从组织决定,不跟组织讨价还价等。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达到行动自觉,做合格共产党员。

(二)重视积极品质的熏陶和历练,在严以修身上下工夫。习近平指出: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道德、情操、修养”等这些是人内在的积极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培育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绝好路径,就是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感情绪能够提升和拓展人的行为,高校党员干部的品行和特质,会渗透于领导与教师、领导与学生的交流之中,从而促进教师、学生等其他群体的幸福体验的生成,成为教师、学生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党性修养,闪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首先,修炼对党忠诚。“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共产党人必须对党忠诚老实,而对党忠诚最重要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党员干部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任何时刻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情形下都对党忠诚老实,塑造忠厚老实的积极品质。其次,历练党性修养。党性是党的根本属性,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他对待事业、群众、组织的根本态度,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工作的敬业意识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之中。也就是不管在何时、何地处理事情的时候都要不忘组织、不忘宗旨、不忘纪律,切实使自己自觉按照党性原则办事,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行事。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注重从自身做起,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操守,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科学性。最后,提升人格魅力。人格是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和谐与统一,它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形象,是气质、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修人格的关键是立德,要用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价值观镶嵌在内心深处,树牢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养高尚的师德师风,树立公正的学术道德,提升教师师德和个人品德。

(三)重视工作实践的积极体验,在求真务实上讲实效。从积极心理学层面来看,能让党员干部感到幸福和快乐的关键之所在,就是激发和唤醒党员干部身上所有的积极力量。当党员干部本身关于严格、务实、信任、创造、成就、责任、担当等积极体验不断增强的时候,他们的幸福体验指数也会随之增高,这种幸福体验会贯穿在党员干部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渗透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因此,高校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要积极践行“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既要内化于心,领会精神要义,又要外化于行,做到以学促做,用行动来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在工作中应当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开展工作;注重问题导向意识,善于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注意把工作目的和工作对象的意愿相结合,把工作强度和个人能力相结合,把学术诚信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学术钻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要为人师表、学为人范,做诚实之人,说诚信之话,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评论员: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EB/OL].(2016-04-06)[2016-06-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06/c_1118549541.htm

[2]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3]沈荦.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EB/OL].(2015-01-14)[2016-06-01].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14/c64094-26380006.html

[5]王德义,韩飞.“三严三实”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肖湘君,女,湖南邵阳人,硕士,桂林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10:管理学学科心理学学习总结

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

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2.期望激励

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

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员工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

3、奖励激励

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实施奖励时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a.奖励要公平b.奖励要及时c、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并重,按需激励。d、奖励要不拘一格

(1)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激发力量的大小决定于目标价值(效价)与期望概率。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所以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工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更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付出之比同他人收入与付出之比的比值---

(3)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

1,归因类别。外部原因------情景归因

内部原因-------个性倾向性归因

2,归因标准。一贯性、普遍性、差异性

3,归因的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

(4)双因素理论: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5)强化理论

管理心理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生都学不完的,理不透的学科。我觉得对于这一学科的实质性,不管是对于他人还是对于自己都会有所帮助。即使他不是想当一个领导人,但在与人交往中,管理心理学中也有很好的指引。学习它的思维,学习他的处事方式也是对处理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帮助。

上一篇:2022预防近视工作计划下一篇: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