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2-09-10

心理学研究表明,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学生“敢问”、“想问”的意识与养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使学生“敢问”。但是,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 顾虑重重, 示以沉默。这时, 教师应该多一些耐心, 要善于诱导, 一开始, 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比较肤浅, 缺少深度, 甚至有些离题, 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 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习惯于用判官式的逻辑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和答案, 要么“是”, 要么“非”, 这样泾渭分明的评判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极其有限。学生的问题遭到否定后, 积极性受到挫伤, 久而久之, 便形成这种欲问不敢、陷于沉默的现状。

教师鼓励学生敢问, 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有与学生平等的意识。如果从提问这个角度来说, 学生此时只能是你对话的另一方面, 你必须尊重他, 设身处地替他着想, 这才是公平的。还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把学生置身于研究问题的氛围中, 引发兴趣, 使学生“想问”,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精神是放松的, 心态是平和的, 他才敢于并乐于提出问题来, 而且有利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

二、学生“善问”的途径与训练

鼓励学生敢问, 并非不着边际地乱问。那么, 训练学生“善问”的途径, 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中学时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 思维活跃, 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因某门课程的枯燥, 自身的不感兴趣, 教师教学语言的单调及手段的单一等因素而不愿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从而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第一、设置音乐情境, 激活学生情感。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配乐曲《在松花江上》进行朗读比赛。这篇文章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配以音乐, 更加能够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炙热的语言表达出来, 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 感受到热血的沸腾, 学生就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有了这样的情境, 远离那个时代的学生才能与当年那些热血青年的情感产生共鸣。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激活学生思维。教《安塞腰鼓》一文, 我让学生观看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在黄土高原上, 那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安塞腰鼓的画面, 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那富于生命激情的艺术画面, 而且以情境强化感染,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较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引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2、营造民主氛围, 激发问题意识。

心理学认为, 中学生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思维活跃, 这是问题意识的表现。美国教育学家莫里斯.L.比格曾经说过:“在可能的时候, 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 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 学生就会从“怕问”到“敢问”向“想问”发展, 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在探讨孔乙己形象意义时, 一个学生提出:老师, 现在我们读书跟那时考秀才、考举人一样吗?全班同学的眼光齐刷刷地盯着我, 我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从现行教育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的区别, 到现行与封建时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比较……同学们各抒己见, 最后得出结论, 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增强自尊自信, 鼓励求异思维。

增强自尊自信, 培养怀疑精神是中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在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学生往往盲目迷信书本, 从不怀疑教材的权威, 总认为与教师、教材不同的观点、答案都是错的, 对自己缺乏自尊自信。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我在上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 有学生提出,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在你看来, 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 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 而您想知道, 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这一句中的“法国”和“英国”两个词应交换一下才对应。我问为什么呢?学生解释道:前半句中的“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与后半句中的“英法”是对应的, 如果句中的“法国”和“英国”交换一下岂不更对应?同学们仔细一想, 的确有道理, 我抓住契机教育学生不能迷信书本, 要敢于提出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文章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在《智取生辰纲》中安排了一首民谣:“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有学生就提出“这种安排不妥”的看法, 因为这首民谣寓意明显, 难道不怕精明的杨志看出破绽?……这不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绽放出的火花么?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但只要教师先行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那么, 一种平等对话的习惯将会形成,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从而大大提高阅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 当今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教师可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敢问”;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设置问题情境, 使学生“想问”;还可通过课前、课中的质疑和导引等方法使学生“善问”。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意识,习惯养成

上一篇:论公司资本制度的变化与完善下一篇:关于数字化在广播总控系统的一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