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司法改革中的法官独立原则

2022-09-11

一、法官独立在西方存在的基础

(一) 个人主义思想

个人主义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并广为流传的, 它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个人主义者认为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 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 (人是目的) 。因此个人主义主张反抗权威和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既然个人主义认为政府是邪恶的, 那么必须有一种机制能够保证个人能够控制住政府的邪恶, 使政府保持它的善良性。个人通过政治权利来约束政府, 那么什么能公平的保障政治权利呢, 则是司法独立, 尤其是其中的法官独立。法官独立既是法官个人独立的表现, 也是保障个人权利的个人主义的必须。因此, 个人主义召唤出了法官独立, 自然个人主义就是法官独立的生存基础。

(二) 长期的法律传统

西方国家有长期的法律传统, 从古希腊开始, 西方文明中一直重视对法律的遵守。尤其是罗马时期, 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直得到加强, 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 法律的地位依然很重要。从近代以来, 法律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最主要社会规范。法律在人们心中有广泛的心理基础和能够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法律在人们心中取代了教权, 具有最高的权威。西方人们相信法律, 依靠法律。这就对法律执行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并且设计了很多制度来约束其滥用权力。司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相对于行政权而言, 由于司法远离政治, 这就决定了司法要独立, 法官要独立。司法既要远离行政权也要保持与人们的距离, 只有这样司法的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 进而其独立才有意义。因此, 西方国家长期的法律传统和法律权威使得司法权在国家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为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地位基础。

(三) 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在西方国家中, 国家制度的设计相对于中国而言是比较合理的。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根据本民族的特性和具体情况不断演变而来的。对于这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合理的, 法律在这个民族中有着雄厚的民族文化根源。正如一个法律用本民族的语言最能表现它所代表的含义一样, 法律中的几乎每一个文字的出现都代表着该民族的精神文化特性。经民族长时间的筛选所制定的法律必然具有合理性, 根据合理的法律所构建的制度具有民族文化的基础, 也具有合理性。司法制度中的独立制度设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独立制度能够长期在西方存在也必然有其合理性。

二、中国法官独立存在的问题障碍

(一) 审判独立

法官独立原则是司法独立的重心。从审判独立的角度来分析实施法官独立的阻碍因素, 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a.行政权力的干预。首先, 审判机关的财政来源不独立, 而是由地方行政机关负责拨发。行政机关如果提供的财政不够的话, 则会出现法院向当事人多收取费用的情形, 这势必会影响人们对法院的信任度, 这样势必削弱法院的独立性和权威, 进而影响法官的独立性。其次, 审判机关人事任免权不独立, 法院在人员选择、任免等问题上缺乏独立性。法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 这样法官不得不为的自己将来作打算, 进而容易受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影响。b.法院内部关系的影响。首先, 中国是熟人社会, 在法院中也有体现。担任审判长的法官要考虑合议庭中其他法官的看法, 要照顾到以后相处的问题, 不能与他们的意见相距太左, 进而直接影响法官独立审判。其次, 在合议庭外, 法官还要考虑到与案件有关的其他同事的关系, 进而会影响法官的独立审判。还有在法官对下级法院的案件进行改判时, 根据我国现行的制度, 主审法官要对下级法院的判决进行改判要经过法院领导的批准才能改判, 这种制度也影响法官的独立审判。

(二) 地位独立

在我国, 法院有许多方面都有行政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首先, 法院对内部的成员实行严格的行政等级制度, 例如, 对司法人员确定行政级别按行政干部的方法进行管理。其次, 我国法院是依行政区划设置, 与行政机关的级别是对应的。这种模式会带来法院级别呈现出行政级别化的影响, 进而衍生出法院不同级别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进而又影响了不同级别之间法院的法官的服从倾向, 从而影响法官的地位独立。最后, 审判委员会的影响。在我国, 各级人民法院都设有审判委员会。因为设有审判委员会, 有些法官为避免承担责任, 一般将主办案件上报审判委员会, 审判委员会行使最终的审判权。审判委员会的地位也远远高于一般法官的地位, 能够决定该法院的一切案件。然而那些握有最终权力的法官大多并没有参与这些案件的“审问过程”, 这样必然导致审与判两者之间的脱节, 从而损害司法过程的完整性, 也极大的妨碍了法官的独立审判, 使法官产生依赖感和从属感, 从而出现“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的怪现象。因此审判委员会的存在严重的冲击法官的独立地位, 使之从属于审判委员会, 未能有独立的审判地位。

(三) 外部独立

法官的外部独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 法官的外部独立问题是指社会舆论对法官独立的影响。法官独立于社会, 主要指法官独立于社会舆论。近年来,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 社会舆论已经形成一股很强的社会力量。社会舆论开始对司法过程产生影响。由于我国人们的法律素质普遍较低, 所以它所宣扬出来的信息被不合理的扩大, 影响人们的对案件态度, 进而对审理该案件的法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法官的独立, 使法官倾向于满足人们的情绪。这样社会影响司法独立的原则, 妨害庭审过程的正常进行, 影响法官的独立性, 进而妨害案件的公正合理。其次, 法官的外部独立指法官独立于生活关系的影响, 包括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人是情感动物, 法律是理性的, 只要有情感掺加, 则理性就不可能不受到冲击。人的社会关系有两方面:生活关系和工作关系。生活关系是人最亲密的关系, 对人的影响很大。那些和法官有生活关系而没有工作关系的人才有可能最能影响法官的中立, 虽然法律有回避制度保障排除一部分人, 但还有一部分未能排除, 这样法官的独立会受到影响。

(四) 内心独立

思想是人们行为的根源与灵魂, 只有有独立行为的思想, 才有可能独立的行为做事而不为他人之傀儡。法官独立应当使法官摆脱自己所拥有的不利于法律实施的思想。法官独立是在西方文明中逐渐成长演变出来的, 与西方的文化思想相适应, 然而东方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是迥然不同的, 所以中国法官要独立就要摆脱中国文化思想中的不利因素, 使自己成长于东方文化中, 却又超然于东方文化思想。当然这对法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法官是否存在思想上的独立影响着法官是否能够摆脱东方文化思想中的不利于法律实施的不利因素, 进而影响着法官独立等一系列司法原则。此外, 法官不得屈从于容易激动的情感, 屈从于含混不清且未加规制的仁爱之心, 还应当克服个人的习性束缚, 超脱于私人利益的羁绊, 就可能实现法官真正的独立。

三、结语

本文仅对我国现在的司法改革中的法官独立进行了研究, 对法官独立存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 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官独立的障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能够对法官独立改革的进行有所帮助。

摘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要求, 司法改革要实现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则对我国的法官独立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仅对中国的法官独立原则适用存在的问题障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司法独立,法官独立,司法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 谭世贵.“我国司法改革研究”[J].现代法学, 1998 (3) .

[3] 魏中赫.“审判独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9.6.

上一篇: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下一篇:国内外石油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