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中心如何选型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加工中心如何选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工厂具体施工之中,数控加工出现问题主要为在设计上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本文在探讨数控加工同普通的加工工艺的不同点,进而论述了其如何进行加工工艺。

第一篇:加工中心如何选型论文

如何提高机械的加工精度

【摘要】影响机加工工件质量的因素很多,机床精度和产品结构工艺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着重分析了在修配车间加工过程中,因机床精度引起的常见加工缺陷及消除方法,并详细阐述了提高加工工艺的途径。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误差

所谓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几何参数(尺寸,几何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零件几何参数相符合的程度,他们之间的偏离程度则为加工误差。加工误差的大小反映了加工精度的高低,加工精度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尺寸精度: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尺寸误差不超过一定的范围;(2)几何形状精度:限制加工表面的宏观几何形状误差,如:圆度,圆柱度,平面度,直线度等;(3)相互位置精度: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的相互位置误差,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位置度等。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必须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误差分析,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1 机械加工产生误差主要原因

1.1机床的几何误差

加工中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成形运动一般都是通过机床完成的,因此,工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的精度。机床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有: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链误差。机床的磨损将使机床工作精度下降。(1)主轴回转误差,机床主轴是装夹工件或刀具的基准,并将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件或刀具,主轴回转误差将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精度。(2)导轨误差,导轨是机床上确定各机床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基准,也是机床运动的基准。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外,导轨的不均匀磨损和安装质量,也使造成导轨误差的重要因素。导轨磨损是机床精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3)传动链误差,传动链误差是指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一般用传动链末端元件的转角误差来衡量。

1.2刀具的几何误差

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采用定尺寸刀具成形刀具展成刀具加工时,刀具的制造误差会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而对一般刀具,其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无直接影响。夹具的几何误差:夹具的作用时使工件相当于刀具和机床具有正确的位置,因此夹具的制造误差对工件的加工精度有很大影响。

1.3定位误差

一是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在机床上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时的定位基准,如果所选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就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二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不可能按基本尺寸制造得绝对准确,它们的实际尺寸都允许在分别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变动。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由于定位副制造得不准确和定位副间的配合间隙引起的工件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1.4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50%。机床、刀具和工件受到各种热源的作用,温度会逐渐升高,同时它们也通过各种传热方式向周围的物质和空间散发热量。

2 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减小原始误差法、补偿原始误差法、转移原始误差法、均分原始误差法、均化原始误差法、“就地加工”法。

2.1减少原始误差

这种方法是生产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在查明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之后,设法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例如细长轴的车削,现在采用了大走刀反向车削法,基本消除了轴向切削力引起的弯曲变形。若辅之以弹簧顶尖,则可进一步消除热变形引起的热伸长的影响。

2.2补偿原始误差

误差补偿法,是人为地造出一種新的误差,去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的原始误差。当原始误差是负值时人为的误差就取正值,反之,取负值,并尽量使两者大小相等;或者利用一种原始误差去抵消另一种原始误差,也是尽量使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达到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2.3转移原始误差

误差转移法实质上是转移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和热变形等。误差转移法的实例很多。如当机床精度达不到零件加工要求时,常常不是一味提高机床精度,而是从工艺上或夹具上想办法,创造条件,使机床的几何误差转移到不影响加工精度的方面去。如磨削主轴锥孔保证其和轴颈的同轴度,不是靠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来保证,而是靠夹具保证。当机床主轴与工件之间用浮动联接以后,机床主轴的原始误差就被转移掉了。

2.4均分原始误差

在加工中,由于毛坯或上道工序误差(以下统称“原始误差”)的存在,往往造成本工序的加工误差,或者由于工件材料性能改变,或者上道工序的工艺改变,引起原始误差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原始误差的变化,对本工序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误差复映,引起本工序误差;定位误差扩大,引起本工序误差。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采用分组调整均分误差的办法。这种办法的实质就是把原始误差按其大小均分为n组,每组毛坯误差范围就缩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分别调整加工。

2.5均化原始误差

对配合精度要求很高的轴和孔,常采用研磨工艺。研具本身并不要求具有高精度,但它能在和工件作相对运动过程中对工件进行微量切削,高点逐渐被磨掉最终使工件达到很高的精度。这种表面间的摩擦和磨损的过程,就是误差不断减少的过程。这就是误差均化法。它的实质就是利用有密切联系的表面相互比较,相互检查从对比中找出差异,然后进行相互修正或互为基准加工,使工件被加工表面的误差不断缩小和均。在生产中,许多精密基准件都是利用误差均化法加工出来的。

结束语

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机械加工精度。

作者:宋平生

第二篇:数控加工中如何进行加工工艺设计

【摘要】 在工厂具体施工之中,数控加工出现问题主要为在设计上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本文在探讨数控加工同普通的加工工艺的不同点,进而论述了其如何进行加工工艺。

【关键词】 数控加工;加工工艺;设计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在机加工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着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变革和更新特别是数控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为各复杂的加工技术和精度以及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从事数控专业者掌握数控技术的加工工艺设计过程,是做好切削加工的关键一步。下面就对设计过程的确定进行浅析和探讨。

1、数控机床加工与普通机床加工工艺的区别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与普通机床加工工艺相比较,由于采凭数控机床加工具有加工工序少,所需专用工装数量少等特点克服了普通机床加工工艺方法的弱点。

1.1、从加工工序来看,数控加工的工序内容要比普通机床力工的工序内容复杂。

1.2、从编程来看,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要比普通机床编制艺规程项目多,而且复杂。

1.3、从工件装夹来看,采用数控加工的工件,工件在一次夹下就能完成撞、铣、铰、攻丝等多种加工,而普通机床则须要经过多次装夹才能实现各种加工。

因此,数控加工工艺具有复合性特点,它要求编程人员设计数控工艺方案、编制数控程序时必须做到“内容十分详具体,工艺设计严密、合理”。

2、零件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原则

设计零件数控加工的工艺过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工序最大限度集中、一次定位的原则

一般在数控机床上,特别是在加工中心上加工零件,工序可以最大限度集中,即零件在一次装夹中应尽可能完成本台数控机床所能加工的大部分或全部工序。数控加工倾向于工序集中,可以减少机床数量和工件装夹次数,减少不必要的定位误差,生产率高。对于同轴度要求很高的孔系加工,应在一次安装后,通过顺序连续换刀来完成该同轴孔系的全部加工,然后再加工其他坐标位置的孔,以消除重复定位误差的影响,提高孔系的同轴度。

2.2、先粗后精的原则

在进行数控加工时,根据零件的加工精度、刚度和变形等因素来划分工序时,应遵循粗、精加工分开原则来划分工序,即先粗加工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半精加工、精加工。对于某一加工表面,应按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顺序完成。粗加工时应当在保证加工质量、刀具耐用度和机床——夹具——刀具——工件工艺系统的刚性所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机床的性能和刀具切削性能,尽量采用较大的切削深度、较少的切削次数得到精加工前的各部余量尽可能均匀的加工状况,即粗加工时可快速切除大部分加工余量、尽可能减少走刀次数,缩短粗加工时间。精加工时主要保证零件加工的精度和表面质量,故通常精加工时零件的最终轮廓应由最后一刀连续精加工而成。为保证加工质量,一般情况下,精加工余量以留0.2~0.6mm为宜。粗、精加工之间,最好隔一段时间,以使粗加工后零件的变形得到充分恢复,再进行精加工,以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3.先近后远、先面后孔的原则。按加工部位相对于对刀点的距离大小而言,在一般情況下,离对刀点近的部位先加工,离对刀点远的部位后加工,以便缩短刀具移动距离,减少空行程时间。对于车削而言,先近后远还有利于保持坯件或半成品的刚性,改善其切削条件。对于既有铣平面又有镗孔的零件的加工中,可按先铣平面后镗孔顺序进行。因为铣平面时切削力较大,零件易发生变形,先铣面后镗孔,使其有一段时间恢复,待其恢复变形后再镗孔,有利于保证孔的加工精度,其次,若先镗孔后铣平面,孔口就会产生毛刺、飞边,影响孔的装配。

3、数控加工之中如何进行将加工工艺设计

3.1、确定数控加工方案

首先确定零件上由数控加工的表面,通过对零件图样的分析,选择最适合、最需要的内容进行数控加工。其次选择合适的机床,选择机床时应综合考虑数控机床的规格:包括坐标轴行程和主轴电机功率等内容,并且要考虑数控机床的精度,应该根据零件关键部位的加工精度的要求选择数控机床的精度等级。

3.2、确定加工工序内容

定位基准的选择定位基准是加工中用来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上定位的所依据的工件上的点、线、面。按工件上用作定位的表面状况把定位基准分为粗基准、精基准和辅助基准。粗基准选择原则为:以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选择要求加工余量均匀的表面作为粗基准、选择余量小的表面作为粗基准、选择平整、光洁、尺寸足够大的表面作为粗基准并且粗基准尽量避免重复使用。精基准选择原则为:基准重合原则、基准统一原则、自为基准原则和互为基准原则,并且要考虑到所选择的基准应能保证工件定位准确,装夹方便,夹具结构简单。

划分工序零件是由多个表面构成的,这些表面都有自己的精度要求,各表面之间也有相应的精度要求。为了达到零件精度要求,加工顺序安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先粗后精原则各加工表面的加工顺序按照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顺序进行,目的是逐步提高零件加工表面的精度和表面质量。基准面先加工原则在加工一开始,总是先把用作精加工基准的表面加工出来,因为定位基准的表面精确,装夹误差就小。先内后外原则对于精密套筒,其外圆与孔的同轴度要求较高,一般采用先孔后外圆的原则,既先以外圆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孔,再以精度较高的孔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外圆,这样可以保证外圆和孔之间具有较高的同轴度要求。

3.3、对刀点与换刀点的确定

对刀点是数控加工中刀具相对工件运动的起点。巧妙选择不仅可以节省加工过程的执行时间,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刀具损耗和机床运动部件的磨损。在编程时无论是刀具相对工件移动还是工件相对刀具移动都是把工件看成静止,刀具在运动。通常把对刀点称为程序原点启可以设在被加工零件上,也可以设在与零件定位基准有固定尺寸关系的夹具上的某一位置。其选择原则应该以找正容易、编程方便、对刀误差小、加工时方便可靠。多刀加工的机床编程而设置的,因为换刀点位置要适当,太远时调刀空行程太长,生产效率低汰近则可能在刀具转位时使刀具和工件发生碰撞。

3.4、切削用量的确定

切削用量包括切削深度、主轴转速、进给量。对于不同的加工方法,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削用量,并应编入程序单内。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的原则是:粗加工时一般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但应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岸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具体数据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并结合经验确定。

4、结语

现代数控加工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无论在加工工艺,加工的自动控制,还是在加工设备与工装等诸多方面均有所不同。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比用普通机床加工零件更应重视加工之前的工艺分析。由于零件复杂多样,外形轮廓、毛坯材料、大小不尽相同,因此编程人员在拟定零件数控加工工艺时,应进行充分、全面的工艺分析,灵活、合理地设计工艺,向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华.数控加工工艺标准化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郦雪云.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周宝仓.冲击式水轮机转轮水斗整体式数控加工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2.

作者:孙建

第三篇:如何搭建高效的财务共享中心

摘 要:随着集团快速发展,子公司拓展分布迅速,国外的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引入中国,引发了许多企业模仿变革,本文探讨的如何能让中西文化有效结合并高效运作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平台;传递;人力;系统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简称FSSC)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中兴起与推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有效的运作模式来解决大型集团公司财务职能建设中的重复投入和效率低下的弊端。

一、中国财务组织架构的现状

财务高管属于总部招聘、指定外派。基层财务人员由分管财务负责人招聘。每个子公司财务总人数由人力资源部预算规划。中国目前最常见、通用的财务组织架构如下图:

区域财务总监的角色与事业部财务总经理角色相似,对于多元化集团而言,每个财务负责人归纳为事业部负责人,每位高管负责一个单元的总体财务管理。传统的财务组织管理模式在科技飞跃的时代很难创新,且内控失效、管理问题不断出现,总部难以控制,主要为四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不极致

因为架构复杂性,每层都需设立总监和经理管理层,全国或全球范围因此增加管理层人力成本过高。管理层位置一旦被安排,下级普通人员很难有上升途径。

(二)职权发挥不充分

目前中国的子公司财务中高层都由总部统一招聘外派到子公司,财务核心管理权仍在总部,子公司财务做变革推动难度很大,职权发挥不足。总部控制子公司仍依赖子公司管理层。一旦子公司出现舞弊,仅靠审计部门发现耗时过长,在审计发现之前已经给公司造成直接浪费。

(三)信息传递不及时

局限在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要层层过滤到总部耗时过长。财务分析数据要不断来回沟通确认,增加时间价值成本。

(四)财务水平不均勻

基层财务人员由子公司独立招聘,经理级别的财务人员目前在中国有三种招聘模式:总部统一招聘外派、子公司独立招聘或是内部提拔(内部提拔再分为子公司内升职或集团内部公司调派)。子公司独立招聘会出现每个子公司的财务人员综合水平不统一,子公司所在地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招聘人员、应聘者层次。

二、财务共享中心模式

财务共享中心模式最早起源80年代的美国,主要以财务核算体系、采购环节、IT技术领域。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这几年在中国兴起,笔者根据实际操作经验归纳了在业务操作层面的三大优势。

(一)新型组织架构

(二)信息传播速度

整个业务流转从发起到结束按秒计算,打破传统财务管理逐层传递的模式,总部直接可以读取数据,减少数据流转、分析环节。

(三)内部控制效益

财务共享中心拥有专业的IT技术支持团队,ERP系统完整的记录每笔业务的处理时间、问题、流转过程都被清晰保存下来,财务可以更直接控制到业务源头。

三、如何搭建高效的财务共享中心

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从西方引进中国,由于税收政策、财务管理模式、人文环境、IT技术、管理思维、教育水平、SOP差异,导致中国的企业搭建财务共享中心出现数据脱节、衔接不流畅,流程不规范,业务频繁出现漏洞。

笔者结合自身从业经历总结几个核心关键点可以让财务共享中心更高效。

(一)职能衔接

财务和IT维护人员职能分工明确并发布到对应的系统中,经常在实际业务中出现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对应处理人员。财务共享中心会设立专门的业务反馈处理中心,然后流转到各自对应的职能部门,通常会设立工作时间按小时计算整个工作流用时。但是紧急业务处理不适用,特别是月末财务结账又凑巧碰上周末时间,容易被设定好的管理流程耽误。最好的方式是业务反馈处理中心可以自动显示处理对象和处理过程,把对应处理人彼此间的工作邮箱和电话显示在“业务反馈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

子公司和基层业务流转到财务需要通过一个扫描机上传,所有业务通过不同的识别码进行区别。采购业务的发票是供应商直接邮寄到财务,不存在二次流转问题。费用类最大的日常报销费用都事先扫描到报销系统待财务收到原件后再统一付款,申请人原件统一交给部门管理员——部门管理员会每周集中统一邮寄给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再分配到对应业务板块处理。这个过程耗时较长、容易丢失,且没有系统流转记录。其次,业务过程和会计科目总账不能很好一体化生成,仍存在大量手工录入。系统搭建完工结束,后期再调整业务流程困难很大,特别是多元化集团,涉及所有业务板块,工程量不小。在设计ERP系统的初期要做好详细业务流程规划,全面测试好数据对接流程再上线ERP。

(三)档案管理

ERP系统有冲账清账的功能,到月末会产生大量没有实际用途的凭证。财务打印装订成为一种负担,ERP系统会出现原始资料附件被共用的情况,常见的是结转、发票、付款、在建工程。

另外,电子档案已经可以保存到ERP,打破传统财务需要翻阅纸质档案的模式,但是相同资料重复扫描到不同业务后面,会增加IT的存储压力。初期设计ERP系统的时候,要把账务原理归类梳理清楚,装订对应的财务档案管理分配细则,避免重复使用档案。已经上线的ERP,针对系统现有的财务凭证归类制定对应的档案管理和附件上传要求,通过制度约束凭证审核人的职能。

(四)对比分析

财务共享中心的关账职能在总账,前提是各小组需按时完成各单元关账任务,关账顺序依次:现金、应收、资产、应付、税务、成本、总账。财务需建立内控管理体系,对每笔业务处理进行时间控制。每次财务结账后,各小组在系统引出差异数据,分析结账环节超时的原因;找到相同业务处理时间最长的记录,分析为何相同业务处理时间不一致的原因。深度控制业务流程,做到每笔业务标准一致。

(五)复核流程复杂

集团规模越大,数据量越大。为了防止漏洞,审计、内控师要建立复杂的审批流程,一旦控制流程方案得到高层审批通过,IT人员就会相配对的设置ERP系统审核节点。虽然是满足了严格控制的条件,但是实际工作效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反而会增加更多的岗位人员和与员工的负面情绪。实务中会增加很多工作量和流程,最后的结果都是直接点击通过,通过很复杂的层层审批流转并没有达到真正有效控制漏洞目的。防范风险应结合业务本质,多方面数据校验匹配,多维度多角度验证业务真实性、可靠性,人工审核要具备时效性与HR绩效考核相结合,不仅可以节约流程,而是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四、未来财务共享服务发展

笔者从业工作经历了跨国企业的全球财务共享中心,深深体会到财务共享服务对财务管理带来的变革,不仅仅能从源头控制业务,而且能对所有业务的发生流转精准到秒计算。国外也一直在财务共享中心的模式上不断突破创新力求更精益求精。中国大型企业已经逐步变革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使用财务共享中心,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中国会越来越普遍。

参考文献:

[1]张庆龙.中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典型案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陈虎,孙彦丛.财务共享服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黎璐(1986-),女,广西贵港人,本科学历,风控总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黎璐

上一篇:网络服务质量毕业论文下一篇: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