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体系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法律体系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法制体系在日益完善,但是我国的民商法体系还不够健全,对于民商法,不应该分别建立其独立的法律体系,以我国目前已有的法律为基础,建立民商法律总纲,并通过民商法律总纲为依据来完善民商法律,对单行法律进行统一管理。以民商法律总纲为主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网络”。

第一篇:法律体系论文范文

建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种经济活动的法律需求将越来越多,建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已经成为企业最紧迫最重要的法律建设任务。

关键词:企业 法律风险 防范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各种经济活动的法律需求将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严,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立企业法律风險防范机制。做好法律风险的规避和防范,解决好在法律事务工作中的问题,满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是当前企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法律风险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严重影响着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经营行为在本质上表现为谋利行为,在形式上则通过法律行为而实现。凡是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有相应的法律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法律风险有以下四个方面:

1.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合同风险。当前企业经营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合同法律知识,在签订合同中存在实体上及程序上的诸多问题,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合同标的、文本格式、履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法律漏洞。有的是合同审查论证失严,违约责任条款欠缺。有的是违规操作,草率签约,导致合同权利、义务设定失误,特别是造成违约责任条款残缺不全。这样一旦对方违约或者钻合同漏洞,就会使己方陷入被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是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有的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尚未建立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科研开发与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与依法保护明显脱节,重研发轻备案、重运用轻保护,不能够遵守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专利信息的检索,出现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及自身知识产权被侵权的现象。

3.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规范,任何不遵守劳动法规的行为都有可能给公司带来劳动纠纷,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当前有的企业局限于旧的劳动用人观,口头用工,不签订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忽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出现了滥用试用期,模糊加班报酬、滥加违约金等问题。

4.企业财务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法律风险。诸如,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不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或不利的法律后果,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依法维护权益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外欠款项难以收回,形成呆账、坏账等较大数额不良资产。

企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1.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相对弱化。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综合法律服务机构,未设立专门办公场所;部分企业法律事务由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多头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尚未形成规范性和经常性长效工作机制。法律服务机构职能总体不强,对依法维护企业权益重视不够,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法律工作与其他事务性工作混同,无专门法务部门统一把关,预测不到企业行为的法律风险,解决经济纠纷及法律问题的力度不大,效率不高,常使企业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

2.专职法律工作人员较少,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许多企业缺少专职法律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业务能力相对较弱。在当前民事、经济纠纷日益增多的形势下,专职法律工作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人员配置不到位,专业素质不强,在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没有发挥好从法律上进行“源头把关”的作用。

3.法律没有成为一种经营手段,缺乏“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的意识。企业重大经营事项决策草率,法律审核把关不严,缺乏法律论证和保障。有的企业重大决策和经济活动没有严格和明确的法律审核把关程序,缺乏法律风险防范的工作要求和运作机制。外聘律师不懂企业经营,提供的法律意见不完全适应企业实际,很难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

企业若发生法律风险,往往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可能出现经营性损失,行政或经济处罚或制裁,企业资产、商业信誉受损,从而使企业的业务陷入恶性循环,使投资者丧失信心,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建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已经成为企业最紧迫最重要的法律建设任务

1.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的扩大开放,企业将直接面对着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人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面对竞争和机遇,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将越来越大,特别是“走出去”参与境外竞争与合作,对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方面是对当地的法律规定不十分清楚,对有关国际条约、协议不十分了解,时常引发涉外法律诉讼,造成工作被动;另一方面是企业法律意识不强,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既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又给国家形象带来不良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的新形势下,能否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对企业决策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检验。

2.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当前企业许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与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资产配置链条过长,对下属子企业管理失控有直接的关系。纠纷案值往往很大,案件一旦败诉,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毁于一案,给企业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企业要保障资产安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更需要科学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作保障。这是依法治企的客观要求,也是依法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维护企业资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3.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企业竞争的实质,已不仅仅是竞争双方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较量,而且还是法律、规则和标准上的较量,而这种较量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知识产权。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拥有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还不能自动形成企业的财产权,也无法自动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这一有效的法律手段,通过知识产权查询,使企业创新活动少走弯路,尽可能处在较高起点;通过申请并取得专利权,保护和鼓励技术进步;通过注册商标,有效保护投向市场的新产品,才能使创新成果真正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进一步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战略性改组。落实这些改革任务,必然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例如,《公司法》、《证券法》的修改,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董事会试点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重组上市,涉及大量的权利义务继承和上市地监管规则的遵守;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需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依法妥善处理分离人员的劳动关系等等。深化企业的改革,同样需要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企业改革发展和资产保值增值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可以说,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当前企业法制建设和依法治企的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

三、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1.强化企业普法教育,增强法律風险防范意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注重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企业高管人员的培训,注重提高企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

2.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配置高素质的法律事务人才。《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为企业建立和完善法律工作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企业要以此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全面落实总法律顾问和法律事务机构的各项职责,重视发挥好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特别是总法律顾问的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企业法律顾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工作时限,逐步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源,强化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建立法律事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要根据企业现实需要,引进企业法律专业人才,切实建立一支既熟悉法律,又熟悉企业的专门人才队伍。积极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岗位等级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定期进修培训制度,提高企业法律人才的待遇,形成积极性高、素质强的法律人才体系。

3.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加强法律内控体系建设。要依据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工作程序,细化涉及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合同管理、商标专利管理、企业招投标管理、诉讼项目管理等企业法律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确保各流程控制点的全面到位,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法律风险。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确定对风险的分类方法,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排序,划分风险高中低等级,提出化解和规避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实现法律风险的最小化。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

建立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管理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注重信息化管理,积极运用法律风险控制系统,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要突出重大投融资、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积极推进重大经营法律意见书制度,吸收法律专业人员参与,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可行性进行法律论证,提供书面的法律意见,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法律保障。

总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是把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业务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只有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以适应和满足企业所面临的新的形势,企业的法律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为经济高效增长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企业永葆青春、永久存续,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勘探局通信管理处 河南濮阳 457000)

(责编:贾伟)

作者:赵玉华

第二篇:制定“民商法律总纲”完善民商法律体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法制体系在日益完善,但是我国的民商法体系还不够健全,对于民商法,不应该分别建立其独立的法律体系,以我国目前已有的法律为基础,建立民商法律总纲,并通过民商法律总纲为依据来完善民商法律,对单行法律进行统一管理。以民商法律总纲为主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网络”。文章通过对现行的民商法律体系进行分析,探讨完善民商法律体系及民商法律总纲的建立。

[关键词]民商法;法律总纲;法律体系

我国很早以来就开始实施建立民法体系,但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没能建立起完善的民法典。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多年的变革,我国的法律体系基本成型,我国已经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升,迫切需求建立起完善的民商法律体系。搁置了几十年的民商法律建设再度被业内人士所关注。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人们迫切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民商法律体系来管理和制约,因此,完善民商法律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一、完善民商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

在我国民商法律的制定中,业内人士对民商法建立的思想依据众说纷纭,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应该本着坚持私法自制、维护社会公平、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人权等思想。但对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想建立起科学的民商法律体系。还应该始终贯彻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把维护和平与工作、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权、保证社会的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等作为制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体系。

“正义”是所有法律的根本,正义是一种态度。在罗马人眼里,正义是可以让每个人得到他们应得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而在西塞罗人眼里对正义的描述是人应该获得自己应得东西的一种精神取向。正义其实是一种主观态度,也是人类精神上的取向,同时也是公平意识和认同别人要求的一种意向。在如今要建设和谐社会,正义和公平是衡量人类付出和获取的基础,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建立以正义公平为指导思想的法律,来制约和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民商法律同样应该把保护人权作为重点。保护人权不仅要靠宪法和刑法等,在民商法中保护人权意义重要,完善的民商法律能够保障人权。人权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生存和发展关乎着每个公民的利益,是民事的主体法律思想,只有维护好民事的人权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民商法以公民为基础,维护每个公民的平等地位,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能够提供人们公平的经济和发展平台。民商法能够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权。通过对人权的保护,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进公民的投入热情,使人们得到应得的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完善民商法时,遵循科学性和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同时在制定和完善民商法时还应该保障法律具有进步性,法律应在适度的基础上进行超前,要做时代发展的垫脚石,法律不容落后。所以,发展现代化的民商法律应不断提高洞察力,时刻了解社会经济的动态,注重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变化突飞猛进,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会衍生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但仍对旧知识对社会的传统认知,产生了极大地冲击。所以,民商法律必须考虑这一因素,时刻关注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并且需要在民商法中得到体现,尽量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善应用新技术给社会平衡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法律的认识和目前社会的分析,我国民商法的完善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以传统的法律为基础,大胆创新,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2)以本土的法律基础进行借鉴其他地区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3)以现实为基础,开展超前的法律完善。(4)以法律的实用性为基础,进行科学性的发展。(5)坚持民商法律相结合和民商法律适当分立的原则。

对于完善我国的民商法,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民商合一是我国完善民商法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民国时代还是现代社会对民商法合一的理念都是得到人们认同,法律应该具备相互依存的关系,单独建立民法和商法的理念是不正确的。但是,有一些业内学者提出的民商法分立的看法也应该进行重视和分析,由于商业活动与民事活动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所以对商业活动和民事活动采取法律的时候也应该适当地进行法律分立。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商业活动和民事活动的分歧也会越来越大,对法律的要求也会有一些差异,这时单纯地开展民商法合一不能满足对民事和商业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对民商法的完善时,应该把民商合一作为本体,通过对现实的实践中进行合理的民商分立。因此我国必须建立《民商法律总纲》来进行统一和分立的管理。

二、尽快制定《中国民商法律总纲》

(一)民商法律总纲制定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商法律总纲》的制定,能为民商法律的完善工作提供帮助。我们放弃了去建设一系列完整的民法或者商法,将精力投放在民法合一方面,根据我国民商法的基础和现在,制定能够总揽民事和商业活动的法律准则,因此要制定《中国民商法律总纲》。另外,要对各民商活动进行整理,充分协调和完善民商法律。将“民商法律总纲”作为完善民商法的主体,作为单行民商法律支持。使民商法律既能相互联系,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独立使用。通过制定“民商法律总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通过对“民商法律总纲”的建立能够贴近现代的法律需求。我国的民商法建立比较晚,虽然其中仍然有许多歧义的观点,但是民商法还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经过不断地努力,现在的民商法已经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基本结构。我们需要对民商法体系完善,更支持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更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2)“民商法律总纲”符合法典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轻松的获取需要的信息,利用这些科技手段进行查找所需的法律规范,满足法典化的发展。(3)“民商法律总纲”的建立能够降低立法成本,减轻立法负担,高效地完善民商法律。通过对民商法律总纲的制定可以利用原有的法律资源进行完善,降低了立法成本,也降低了立法的工作负担,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我国民商法科学化发展的进程。(4)民商法律总纲的制定,能够对单行的民商法进行修订。通过对民商法律总纲的制定,不仅可以实现民法典的各项法律规范,还可以提高法律的有效性。(5)民商法律总纲的制定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民商法律总纲可以对地区、时间和需求进行分析,合理调整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的建立,避免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纷争。(6)建立民商法律总纲能够避免大法典的一些弊端。民商法律总纲具有良好的张力,能够避免以往民商法的保守化缺陷,使民商法与时俱进,在现代化社会的使用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民商法律总纲制定的设想

民商法律总纲是民商法律完善的一个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构架应该包含:民商法律任务和基本原则、民事通则、商事通则、民商法律关系使用守则以及时效性规则。(1)民商法律任务和原则。民商法律总纲中可以适当保留《民法通则》内的一些内容,我国《民法通则》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除了有一些小问题之外,其主要精神在当今社会一直仍然适用。我国的商业法律原则以及被认为是平等的原则以及诚信守法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增加一些限制滥用职权的规定。(2)民事通则。民事通则主要规定传统民法中的民事主体、民事代理以及法律行为的一些内容。在民商法律总纲制定的同时,需要在民事通则中对民事法律作一个界定,有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3)商事通则。商事通则是讲划清商事法律的界限,为了单独发挥商事的作用,推进我国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主要目的是明确商事的主体和商业行为的核心,有利于推动上市活动的开展,便于商业实践的操作。这一部分在民商法律总纲中具有重要意义。(4)民商法律的关系和使用守则。虽然对商事法律进行独立建设,但是通过民商法律总纲的指导,通过民商法律直接的互补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应该注重民商法律的关系。民商法律在使用时也应该遵循优位法优于劣位法和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等等相关原则并解决民商法律的解释规则。(5)时效性规则。通过对民商法律总纲的制定,使这些规定能够使民事和商事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和时期,具务一定的时效性。

三、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势分析,我国的民商法律体系还存在着瑕疵和不足,对法律的完善工作刻不容缓,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民商法律的统一性和分立性,通过根据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法律方式,因而制定民商法律总纲,有效地对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进行管理,使民商法律得到更好地完善,从而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能斌,程淑娟.我国“民商合一"立法借鉴的新选择——由《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引出的思考[J].当代法学,2006(14).

[2]徐刚,魏晓楠.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之实质探究——兼论民法典中商法规则的设计[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

[3]吴勇,王霞.环境诉讼中的因果关系推定探析[C].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2007.

[4]黄榕森.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对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再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

[5]许永勤.对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的思考[C].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8.

[6]陈雪平.对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商法性质的认识——也谈对我国商法体例的选择[J].学术交流,2005(6).

[7]李凤霞.历史变迁中的商法地位——兼论民法与商法的交锋与互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5(15).

[作者简介]张旭阳,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张旭阳

第三篇:域外农业法律体系发展趋势

摘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世界农业法律体系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确定了核心的法律概念,形成了特有的调整方法和立法理念;农业法规范体系日趋严谨和开放,系统的法典化运动与解法典化运动构筑了现代农业法制框架;农业法律的技术性因素增强,农业标准立法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法趋同与统一趋势明显,农业市场全球化推动了农业国际规范形成,多边和双边农业协议和政策推动了区域农业法的统一。世界农业法发展的这些趋势,要求我国坚持农业法制自主性发展的同时,适当借鉴域外农业法制的基本经验,应对跨国农业法制实践的挑战。

关键词:域外农业;法律体系;发展趋势

农业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的技术支持外,更需要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支持。法律作为社会运动的重要工具,能够通过强大的法律支持遏制因工业化而导致的农业萎缩。

2014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农业法案,改变了一贯奉行政府对农业大力支持的收入补贴为基础的战略,转向以农业保险为基础的市场调整手段,放弃政府对农业的直接干预,以市场作为发展农业的基本杠杆[1]。我国在2014年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农村土地进行确权和自由流转。在此形势下,研究国际农业立法发展趋势,对加强我国新时期农业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法核心法律概念、调整方法和立法理念的确立

法律运动是事实、规范和价值互动的过程。只有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进入法律调整的事实通过法律识别并为法律关系所调整,获得当代的价值认同,一个领域的科学立法才会逐步完善起来。事实选择、规范识别和价值认同也需要稳定性地转化为法律适用的方法,进入到司法的实践中,才可能成为一种完善的法律体系。因此,成熟的农业法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无疑是形成了本法域的核心法律概念,特有的调整方法和立法理念。

(一)农业法核心概念和基本法学范畴的形成

世界农业立法之所以成熟较晚,是因为核心法律概念的缺失,不能为法律适用提供科学严谨的概念体系与专业语言,并将这些法律概念逻辑化和专业化。农业法若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要有自身核心的法律概念。法律概念不局限于对“法律”自身的界定,也要对整体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学范畴进行区别。区分是用于法律概念的区别,比如针对某一个上位概念,遵循逻辑理论分析出许多下位概念;区分的说明如用于区别法律的构成要素或法律的效果,就称为鉴别[2]。传统农业法以土地、粮食和农业为核心概念。随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一些特有的法律概念日臻成熟,逐步进入到法律体系里,赋予了特定的法律内涵,它们是农业法体系得以形成的基础,也是农业法体系的核心法律概念。土地的法权结构制约着土地的绩效,粮食还包括了要求一定技术标准的工业化产品“食物”。农业生产不仅是维持生存,还要确保农业和食品安全,维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发展逐渐萎缩的情况下,推动农村振兴,保障环境发展。因此,现代大农业法制更加强调农业安全、农村振兴、环境保护、农业的多功能性等核心法律概念。

(二)形成农业法领域特有的调整方法

农业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已经形成独立的部门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公私法的界限,公法、私法与社会法领域逐渐接近。农业法是综合性学科,以众多部门法的理论为基础[3];以调整方法为标准则分为政策、计划、市场等,农业计划和农业市场成为农业法重要的调整方法,私法的尊重农民意思自治原则同国家干预社会政策紧密结合,形成了农业法律体系内在自足的、独立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现代农业法要体现公平正义的法理。公平正义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公正和行为公正的良性互动,其中社会基本结构的公正是二者良性互动的基础[4]。法律赖以依存的社会结构受着政府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而且现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国家对法律的干涉强度在加大,传统的法治原则在发生着变化,农业法治也不例外。因此在法理上,农业法制要借鉴了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理论,针对农业的弱质性,给“三农”以特权,即农业发展的特殊政策、农村建设的特殊战略、农民保护的特权,从而建立了农业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社会政策解释框架[5],通过市场、政府和法律多种调整方法推进农业法制。政府计划是农业法的组成部分,政府计划法律化,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加强农业立法。例如日本2006年新修订的农业法,明列了21条政府计划。

(三)现代农业立法目标呈现多元性、系统化

域外农业法法理基础有一个历史变迁过程,农业立法目标呈现多元性、系统化,更加强调农业的多方面功能。不仅关注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强调农业的质量和环境标准,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产业安全。

现代农业立法目标更加多元。农业法要重塑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计划法律化支持农业,通过支持手段市场化促进农业发展,降低市场风险。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农村振兴计划和农村社会福利的开展。以日本为例子,日本在2006年新修订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将农业确定为确保食品安全、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振兴及其统筹考虑水产业和林业的统筹振兴等几个目标。

二、法典化与解法典化运动为特征的农业法律框架

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法典化运动与反法典化运动的影响,农业法一方面表现为法典化倾向,一方面表现为解法典化倾向。编纂现代法典是实现法律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法律法典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调整对象基本相同,规范的法律问题基本一致,对规范体系和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化的重造过程[6]。法典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法制统一,促进整个法律体系立法目的最终实现。

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以解法典化运动为标志,一系列灵活的特别立法和临时修法机制被建立起来。法典编纂以创造一个永久框架为目的,但是不能适应社会变迁地快速变化。因此,达莫居(R.Damogue)从确定性和变动性的角度论述了法典编撰的技术,他认为对法律确定性的追求,人类更倾向于使法律不断法典化,而不是制定特别法,法典化可以找到调整整个法律问题的各种依据。但为适应社会变动或转型,那么特别立法尤其是临时性立法优越于法典[7]。

(一)农业立法法典化发展趋势

法典划分为实质法典化和形式法典化。依据《布莱克法律辞典》的解释,法典化是指同一法律部门或特定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8],这是对实质法典化的定义。实质性法典化运动旨在勾勒和塑造一个完整的体系,确立新的法律秩序[7]。我国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则认为,法典化是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废改立的过程,使之在原则、内容和形式上协调一致[9],此定义是形式法典化,将法典化作为一种立法活动,不以编撰法典为目标。

农业法法典化运动表现为制定一部农业法典,或者针对农业某个领域及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进行系统的法律编撰。如在具有法典化传统的法国1955年颁行的《农业法典》是整体农业法法典化的代表,2006年俄罗斯的《森林法典》则是农业某个领域法典化的代表。

实质法典化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形成特定的立法体例,也在于确立某一领域的立法理念。传统上未被法典化的法律体系,已经将特定的法律问题法典化[10]。法典编纂要求有一个相当清晰的成文法的存在而对其进行法典化,以俄罗斯森林法典为例,俄罗斯(含苏联)曾于1061年颁布了第一部《森林法典》,此后经过1923-2006年9次修订形成新的森林法典。俄罗斯从1978年后以法典化的形式将调整森林关系与调整土、水、矿产资源关系正式分开,将森林定义为植被、林地、动物界和其他具有重要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这一概念体现了森林与其他自然界客体之间的生态联系[11]。法典编纂的精神在于将各种原则和理念注入法律之中,俄罗斯森林法典化的过程体现了法典从注重立法形式到法典立法方法、技术以及核心立法价值、理念的变化,调整对象更趋专业化与精细化,例如将森林按用途分为防护林、经营林与储备林三类,将防护林所包括的4种类型森林分别制定了相关的保护与利用的规则,仅仅出台1部森林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农业立法的形式法典化运动体现在以农业法律体系为框架,对农业各个领域互相关联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撰。形式性法典编纂的主要目的是对既有规则的汇集不改变这些规则的内容,重在对现有规则进行纯粹形式上的加工[7],法律重述是形式性法典运动的基本方式。

(二)农业立法的解法典化趋势

农业立法的解法典化运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以农业基本法为基础,制定农业特别法,构筑以农业基本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制框架;临时立法和定期修法紧密结合,完善临时修法制度。经过几百年发展,世界农业法已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调整对象涉及到农业产业部门,调整环节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产业链,规范体系上形成了以农业基本法为核心、以农业部门法为支柱、农业特别法为补充的庞大的农业法律群。

首先,构筑以农业基本法和特别法相结合的法制框架。日本、韩国以《农业基本法》为框架,辅之以几百项特别农业法。俄罗斯2007年生效的《联邦农业发展法》同时附带了7个国家扶持农业和水产业的专项法令[12];美国从 1933 年第一个农业法案《农业调整法》,到 2014年《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为止,历史上共有17个农业法案出台。在农业基本法的框架内,各国又制定了包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保障农业投入、实行农业利益补偿、稳定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的农业特别法;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日臻完善,陆续颁布了《193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1980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案》《2000年农业风险保障法》。2014年美国新修农业基本法进一部扩大了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力度,形成了农业保险的专项立法与农业基本法互相补充的立法体例。

其次,建立起完善的临时修法制度,常规性立法和临时性修法紧密结合。如美国《1949年农业法》是一项永久性立法,以后的历次修正案一道授权政府实施各项农业计划。一般每隔5年左右美国国会要讨论通过一项新的农业法案,以便取代已到期的法案,否则《1949年农业法》就自动恢复其效力[13];加拿大的农业法律一经颁布并实施后,往往几十年不修订,这样可以使农业基本经济政策保持连续稳定;英国政府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此后在1957-1974年多次修订农业发展法令,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支持农业。

再次,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对农业特别法进行不定期的修正。如美国的《农业法》对一些基本农产品在进行强制性限产,对不需要限产的非基本商品在不同年度综合社会发展和市场的不同情况,颁行特别法令加以限制,以便稳定农业市场秩序,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技术标准法律化

法律要想获得世界性认同,必须增强其技术性因素。在法律技术性强的领域,司法传统给予了较大的稳定性。在WTO视阈下技术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一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新的障碍,加强标准化法律与WTO/TBT协议接轨成为跨国法律实践的关键因素。技术标准的法律化是农业法的显著特征,构成农业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标准化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被世界组织承认的核心性的技术标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国家战略利益。欧洲经济委员会统计表明,在农业非关税壁垒中,25%以上的贸易障碍是由技术标准造成的。许多国家加强农业标准化立法,从环境控制、地域选择、原料购进到种子播种、农产品上市,都从技术、管理、工作、产品、监控、法律法规各个方面全程加以控制和规范实施,构成了完备的农业标准立法体系。

国外农业立法通过技术标准立法加强农业保护,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控制。而且,技术标准功能逐步外溢,通过技术标准立法增强本国农业的竞争力。一些国家把原来设置的高关税转为提高环境与安全标准的技术要求,以技术壁垒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量,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标准。

(一)一国内多层次性的农业技术标准立法

良性法治秩序的建立不仅要重视国家制度层面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社会和民间的辅助作用[14]。农业技术标准有政府标准和社会标准之分,二者都是标准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标准化立法来推进美国标准体系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独立机构都可以制定标准,但以私营为主,政府参与,私营制定标准的数量达到700家机构[15]。美国国家标准学会虽不参与标准制定,但负责审定标准制定者的资格,批准国家标准,是美国国家标准化活动的中心[16];欧盟实行自愿性标准体系,私营领域为欧洲标准化系统提供支撑和服务,参与标准化过程满足市场需求,推广创新成果[17](见表1)。

农业技术标准有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分,既存在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层,也存在不同农业标准的分类立法。地方技术法规逐步完善,共同支撑了中央和地方立法共同支撑的标准化立法体系。

(二)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农业技术标准立法

国际农业立法领域既存在国际农业技术标准,也存在区域技术标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许多国家意识到建立全球通用的食品标准的重要性,1962年联合国的两个组织——FAO(粮食和农业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创建了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为世界范围内惟一的政府间食品管理法规和标准的协调机构,并制定了系统的食品标准法典。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国际参考标准,2014年7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一系列新的食品安全标准。

世界贸易组织(WT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世界三个标准制定的主要组织。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是有关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生命和健康、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法规; CAC专门制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其他还有国际乳品联合会(IDF)、美国油脂化学会(AOAC)、美国小麦协会(AAC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农产食品技术委员会、国际谷物化学协会(ICC)加拿大谷物协会、澳大利亚小麦协会等,每年都通过公告向世界发布标准信息,对世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起着重要作用。

四、农业法趋同化与世界化

国际体系的建立,趋向于规则、价值和目标的统一[19],域外法律制度间的交流以及国际法律秩序的形成造成世界诸法系的统一和趋同。多元法律秩序兴起,地方性、跨国性、国际性、全球性法律规范经常并存于同一社会空间之中[20]。法律的全球化与地方化运动以及区际私法统一同样促成世界农业法趋同化与世界化,农业法的“全球化”趋势对主权国家的法律实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农业是一个传统的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相同的基本问题,农业现代化促成了世界农业市场。形成了统一的农业市场规则、统一的农民组织以及统一的技术标准。农业法的统一和趋同既是世界农业市场形成的结果,也是不同法系法律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农业法的趋同和统一,既有国际性的,也有区域性的,还包括一国内部农业法的统一。

(一)农业立法的国际性趋同和统一

农业面临着全球化、粮食和食品安全、人口剧增、环境四方面的挑战。世界农业立法的更加重视科技因素,加强农业的环境保护立法;农业立法应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有力的法律框架。农业全球化使得农业法的硬法和软法在多层次的农业法体系中作用重要,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世界性农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内法规范,还需要构建国际规范。行之有效的全球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尚未形成,应该建立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约束力的目标和原则[21]。

首先,WTO法创制的国际农业法规范。WTO规则是一整套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所制定的法律和法规,特别是《农业协议》可以说是一部有关农业对外贸易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典,但WTO规则不是民事领域的国际条约,只有转化为国内法才能在适用。例如美国为适应农业多边贸易规则的要求,《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对国内支持政策进行了调整。从1996年起至未来的7年内,逐步取消对农民的价格补贴,改为收入补贴,取消对作物耕种面积的限制,市场风险完全由自己承担;韩国1995制定并颁布了《WTO履行特别法》,补贴因加入WTO限制发展的农业生产领域,补贴维持自然环境费用,实行农业灾害救济等。

其次,联合国和国际权威组织规定的一系列有关“三农”的行动准则、标准、法典构成国际农业规范间接法律渊源。如联合国颁布的《支持在国家粮食安全范围内逐步实现充足食物权的自愿准则》《国家粮食安全范围内土地、渔业及森林权属负责任治理自愿准则》;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食用农产品领域的法典、标准,这些法典和标准的内容包括安全卫生指标部分(其中有农药残留量最高限量指标、兽药残留量最高限量指标、重金属等污染物限量指标、微生物限量指标等)和其他部分。

最后,在农业经济组织方面,1895年成立的国际合作社联盟通过的《国际合作社联盟章程》,经多次修改一直在适用。国际合作社联盟是一个联合、代表并服务于世界合作社的非政府组织,它规定了一系列的行动目标,包括促进其成员组织间经济关系及其他互利关系的发展,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

(二)农业立法的区域性统一和趋同

区域的农业合作和农业资源的区域保护是区域农业法统一的基本形式,多边和双边农业协议和政策推动区域农业法统一。

区域的农业合作,以共同的农业政策为基础。以欧盟为例,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的《共同农业政策》是最典型的共同体内部必须遵守的多边农业法律性公约,包括原产地管理、农产品进出口质量标准、农机管理、农药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令、指令和决定。欧盟通过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制定共同的政策,加强对区域农业的保护。自2006年1月起,欧盟新的食品卫生法规正式生效,对欧盟各成员国以及从第三国进口到欧盟的部分植物源性食品的官方管理与加工企业的基本卫生等提出了新的规定要求。欧洲各国农民协会于1958年正式成立了欧盟农民联合会(COPA),目前发展到15个成员国的29个团体,实现了区域地区农民的联合[22]。

区域的农业资源保护。为保护国际水域和水权,世界各国和地区签署了大量共享、共管、共同保护的协议和条约。如1929年签订的《尼罗河协议》,1957年签订的《湄公河委员会协议》等;为保护海洋捕捞的鱼权,美国等45个国家1946年签订的《国际捕鲸管制条约》,日本、美国、加拿大1952年签署的《北太平洋公海渔业国际条约》等。

(三)一国内部农业法的统一

有效的法律体系必须根据立法的位阶,解决法律体系的内在冲突,根据规范体系的层级效力对法律的适用进行纠错。一国内部农业法律体系从纵向上可以分为:国际农业规则、农业基本法、农业某个领域的专门性法律、特定行业规定、地方性立法五个层次[23]。一国内部农业法的统一首要的标志是五个层次的农业立法在法律使用过程中不存在法律冲突,高位阶农业立法对低位阶农业立法具有司法的救济效力。

这五个层次逐步纳入一国国内法体系,构筑了国内法与国际法相互衔接的农业法制框架,形成一国内部农业法的统一。

五、结 论

立法方法的法典化与解法典化运动推动了域外农业立法在形式上更加严谨和科学。多功能的农业立法目标不仅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将进一步推动农村振兴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因工业发展导致的农业萎缩。农业技术标准法律化,政府计划直接成为法律的组成部分,是农业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显著标志。世界农业市场的形成,使得农业法日益趋同和统一。在此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如何对待本国农业法律传统、域外法律经验以及如何改进本国农业法律制度等问题。域外农业立法的这些发展趋势,对完善法律体系,促进立法的科学性,加强对农业法的规范分析也极具典型意义:

1.概念、规则、原则是法律体系的核心要件,成熟法律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本法域的核心法律概念,特有的调整方法和立法理念。

2.法典化运动和解法典化运动是世界立法的并行发展趋势。立法的科学化不局限于编制一部法典,而是将法典和解法典作为一种立法方法。通过法典化运动推动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法律体系的完善,为全社会提供统一的行为标准。通过解构法典化运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推动一系列灵活的特别立法和临时修法法律框架的建立。

3.法律要想获得世界性的认同,必须增强其技术性因素。技术标准立法构成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性的技术标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地位。

4.世界法律的趋同和统一是法律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一国法律体系获得世界的认同并融入世界法律体系中是国家强大的关键制度因素。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域外法律制度的互动之中,在坚持法律发展自主性发展的同时,应该恰当借鉴域外法制的基本经验,在实现一国内部法律统一的基础上,推动国际和区域法律的统一运动,应对跨国法制实践的挑战。

5.随着技术和信息革命的变化,法律文化更具开放性和流动性。一个法律体系愈富有多样性,愈易于接受改革和进行比较法的移植。不同时代背景下各国法律文化在世界性交往中所呈现出的冲突与融合的现象,是比较法的意义所在。比较法追求最终的目的是认识本国法的长处和缺陷[24],更好地认识与改进本国法,了解外国人民建立的美好制度[25]。寻求不同法律文化之上共同的规则,这正是比较法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比较法是一个社会预警系统,它是一个了解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法律形态变迁的卓越工具。

参考文献:

[1]彭超.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市场化改革趋势[J].世界农业,2014(5):7781.

[2]孙笑侠.法学的本相[J].中外法学,2008(3):419432.

[3]王惠.我国农业法学研究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1(2):1720.

[4]刘杨.法律与道德: 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准及其实现方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724.

[5]刘文忠,刘文军.中国农业立法体系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法治视角[J].河北法学,2007(3):2632.

[6]周旺生.规范性文件起草[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537.

[7]让·路易·伯格.法典编纂的主要方法和特征[M].郭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30.

[8]Black’s Law Dictionnary·Fifthedition[M].St Paul Minn:Wes tpublisting Co,1979:234.

[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0.

[10]玛丽亚·路易莎·穆里约.大陆法系法典编幕的演变:迈向解法典化与法典的重构[M]//许中缘,周林刚,译.清华法学,2006年第二辑:6682.

[11]贾雪池.俄罗斯森林法典的修订及启示[J].林业经济,2007(6):7880.

[12]朱行.俄罗斯新农业法[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7(4):51.

[13]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编译.1995年美国农业立法背景[J].农业经济问题,1996(5):5761.

[14]李林.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概念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519.

[15]李江华,赵苏.对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探讨[J].食品科学,2004(11):382384.

[16]蒋士强,蔡春河,周勇,等.加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后引发的思考和启迪[J].现代科学仪器,2006(1):1112.

[17]米歇尔· 默森, 罗伯特·E·布莱克, 安妮·J·米尔.国际公共卫生: 疾病, 计划, 系统与政策[M].郭新彪,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46.

[18]任坤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标准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6):1824.

[19]Bertrand Badie.The Imported State: 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Order,Translated by Claudia Royal,Stanford[M].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

[20]威廉·退宁.全球化与法律理论[M].钱向阳,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106113.

[21]Ines Hartel.农业法的全球性挑战与回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8.

[22]王俊英,杨琦,王东,等.欧洲农民协会的发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11):3032.

[23]刘文忠.中国农业经济立法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126.

[24]彭超.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市场化改革趋势[J].世界农业,2014(5):7781.

[25]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的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39.

Key words:extraterritorial agriculture;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作者:刘文忠

上一篇:本科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业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