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

2022-12-19

第一篇: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

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为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确保在2007年前建成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国生态市,根据全国生态市建设的指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2005—2007年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如下:

一、社会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和预算内财政收入保持适度增长,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

水平保持较快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15左右。到2007年,恩格尔系数小于40,贫困人口比例小于0.2。

责任部门:农工办、财政局、劳动社保局、统计局、民政局

2、扩大充分就业,减少收入差距。每年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实现就业1.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3—0.4之间。

责任部门:农工办、劳动社保局

3、控制人口增长,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到90以上,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责任部门:计生局

4、巩固提高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初中教育普及率达99以上,全市所有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三年内每年建成省级“绿色学校”1—2所、无锡市级“绿色学校”4—5所、××市级“绿色学校”20所。到2007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建成“绿色学校”。

责任部门:教育局

二、农业环境保护

1、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200

5、200

6、2007年分别建成无公害食品基地40个(面积8万亩)、45个(面积10万亩)、50个(面积12万亩),到2007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好范文版权所有!产品比重达到20以上。

责任部门:农林局

2、推广生态养殖模式,200

5、200

6、2007年分别完成3个、5个、8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试点。到2007年,全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90。

责任部门:农林局、环保局

3、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使用,200

5、200

6、2007年分别新增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5个、6个、7个。到200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责任部门:农林局

4、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素等。到2007年,化肥施用强度小于250千克/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大于90。

责任部门:农林局

5、加强农用薄膜回收,200

5、200

6、2007年分别有5个、5个、6个镇设立农用薄膜回收点,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

责任部门:农林局

6、推广农村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使用。到2007年,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

责任部门:农工办、发展计划局、农林局

7、加大防洪抗旱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

任部门:水利局、农林局

三、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

1、完善定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到2007年,全市“一园四区”(指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5以上。

责任部门:规划局、园林旅游局、农林局、国土资源局

2、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到2005年,全面完成地下水禁采封井任务。

责任部门:水利局

3、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到2007年,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大于90。

责任部门:国土资源局

4、大力开展城乡植树造林活动,三年内每年新增林地面积1.5万亩。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

责任部门:农林局、园林旅游局

5、制订并实施砖瓦窑关停计划。三年内全市关停45只砖瓦窑。

责任部门:国土资源局、经贸局、工商局

6、整理土地和利用废弃石宕。三年内,每年完成800亩废弃石宕的复垦、利用。到2007年,全市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90以上。

责任部门:国土资源局、农林局

7、加强废弃石宕复绿。到2007年,全市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废弃石宕基本完成复绿任务。

责任部门:农林局、国土资源局

四、工业污染防治

1、继续实施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加强“红色”、“黑色”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管理。到2007年,“红色”、“黑色”企业在参评企业中所占比例低于10。

责任部门:环保局

2、对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严重超过排污总量和无环境容量地区的严重污染企业,实行关停。

责任部门:环保局、经贸局、工商局、国税

局、地税局等。

3、加快废水治理,提高废水达标排放标准。2005年,印染、造纸、化工、制革、洗毛等主要水污染企业全部实现一级达标排放;2007年全市所有水污染企业全部实现一级达标排放。

责任部门:环保局、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

4、全市乡镇污水厂处理厂正常运行,工业废水实行集中处理。三年内每年建设

排污管道100公里,每年削减排污口50-70个。到2007年,全市保留100个工业企业排污口。

责任部门: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

5、排污口规范化整治。2004年底前,完成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厂远程实时监控装置、cod在线监测仪的安装,完成日处理能力2000吨以上的企业废水处理设施cod在线监测仪的安装;2005年底前,完成年内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厂远程实时监控装置、cod在线监测仪的安装,完成日处理能力2000吨以上的企业废水处理设施远程实时监控装置的安装;2006年底前,完成所有废水处理设施远程实时监控装置、cod在线监测仪的安装。

责任部门:环保局

6、加快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到2007年,基本完成电厂、钢厂废水(循环冷却水)回用等综合利用工程建设。

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局、环保局

7、加快电厂二氧化硫和烟尘治理,所有电厂必须建设静电除尘和高效脱硫系统。200

5、200

6、2007年分别完成30、40、30电厂除尘脱硫工程建设。到2007年底,全部电厂完成脱硫除尘治理。

责任部门:环保局

8、加快集中供热和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2005年,淘汰全市具集中供热条件的0.5吨以下燃煤手烧锅炉。到2007年底,全面淘汰集中供热范围的燃煤锅炉,燃煤窑炉(特种行业窑炉除外)全部改为燃油或燃气等清洁能源方式。

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局、环保局、技术监督局、各有关镇人民政府

9、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开发区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年内每年完成循环经济试点10个、清洁生产审计25家、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0家以上。到2007年,全市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审计的制革、印染、化工等企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审计。

责任部门:环保局、经济贸易局

10、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三年内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总量每年削减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每年削减2-3。

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局、环保局

11、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2005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个镇工业集中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余镇工业集中区完成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2006年,6个镇工业集中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7年,7个镇工业集中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责任部门:环保局、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

12、加快电镀加工企业、铝氧化企业集中生产和集中处理步伐。到2007年,全市各镇、开发区只保留一个电镀加工、铝氧化集中生产和集中处理点,关停分散小电镀加工、小铝氧化企业。

责任部门:环保局、经济贸易局、工商局、各镇人民政府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1、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城市卫生水平。

责任部门:卫生局、城管执法局

2、健全完善全市调水方案,2006年底前完成相关工程建设。

责任部门:水利局、各有关镇人民政府

3、加快实施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污水截流率和处理率。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2007年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加快制订并实施中水回用规划,实现中水回用。

责任部门:规划局、建设局、建投公司、各镇人民政府好范文版权所有!

4、加快制订并组织实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或堆肥等无害化处理方案。2005年完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开工建设;2006年建成投运。

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局、建设局

5、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责任部门:建设局、开发区管委会

6、加强城市绿化建设。200

5、200

6、2007年分别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50万平方米、150万平方米、2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达到12平方米以上。

责任部门:园林旅游局

7、巩固、扩大城市烟尘控制区建设成果。划分城市清洁能源区,2007年底前全部淘汰区域内燃煤锅炉,实行集中供热或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局、环保局、技术监督局、城管执法局等

8、巩固、扩大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

责任部门:环保局、城管执法局、建设局等

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加快环境优美乡镇建设。200

4、200

5、2006年分别建成3个、9个、3个环境优美乡镇(澄江镇不计)。

责任部门:环保局、农林局、各有关镇人民政府

2、加快生态村建设。200

5、200

6、2007年分别建成8个、10个、12个生态村。

责任部门:环保局、农林局、各有关镇人民政府

3、开展河道清淤整治。2005年,完成长寿河等整治,实现水质达标;200

6、2007年,完成张家港河、锡澄运河及应天河、青祝运河、富贝河等河道整治,实现水质达标。到2007年,全市主要河道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区类别标准。

责任部门:水利局、交通局、环保局、各有关镇人民政府

4、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到2007年,镇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责任部门:卫生局、建设局

七、生态文化建设

开展绿色社区建设。200

5、200

6、2007年分别建成5个、8个、12个绿色社区。到2007年底,50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

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民政局、环保局、澄江镇人民政府

八、环境专项整治

1、开展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专项整治,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90以上。

责任部门:卫生局、环保局

2、开展全市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危险废物全部处置利用,无危险废物排放。

责任部门:环保局

3、开展核与辐射专项整治。

责任部门:环保局、公安局、卫生局

4、开展“白色污染”专项整治。

责任部门: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卫生局、经济贸易局、环保局

5、开展城区燃煤大灶专项整治,改用燃油、燃气等清洁能源。

责任部门:环保局、城管执法局

6、开展城区建筑施工噪声专项整治。

责任部门:城管执法局、建设局、环保局

各责任部门要根据行动计划,制定实施计划,并采取有力措施,强力组织推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二篇:1114宜居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1) (1)

大连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

宜居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落实全国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和省城乡一体化会议精神,加强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切实改善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重要指示,切实增强加快补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好顺应农民群众良好生活条件的诉求和期盼,真正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抓手。根据国家确定的“方向就是改善,原则就是加快,目标就是干净、整洁、有序”的总体目标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突出特色,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深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工作。

二、工作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属地负责的原则。市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统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区市县、先导区是本地区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全市行政村分为保障

1 基本、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三种类型,规划不予保留的行政村只按照保障基本整治;规划保留的行政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有条件、有特色的行政村分批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坚持多级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区市县、先导区、乡镇投资和农民提供劳务的积极性,形成投入合力。

坚持重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原则。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总结经验,探索适合我市的发展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原则。合理制定村庄规划,从实际出发,从解决最基本的环境问题入手,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乡土元素,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三、工作目标

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促进宜居乡村建设提质提标,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市所有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创建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各涉农区市县(不含高新园区、甘井子区)的49个乡镇及涉农街道的925个行政村的具体目标如下:

保障基本:49个乡镇(建制乡镇)及涉农街道的925个行政村(含涉农街道下辖村)达到保障基本生活条件标准,必须做到全覆盖。其中:2018年覆盖30个乡镇,600个村;2019年覆盖19个乡镇,325个村。

环境整治:49个乡镇及涉农街道的848个行政村达到环境整治达标标准,力争做到全覆盖。其中:2018年覆盖18

2 个乡镇,300个村;2019年覆盖18个乡镇,300个村;2020年覆盖13个乡镇,248个村。

美丽宜居:10个乡镇,45个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力争覆盖更多的乡村。其中:2018年覆盖3个乡镇,10个村庄达标;2019年覆盖3个乡镇15个村达标,2020年覆盖4乡镇,20村庄。

四、工作标准及责任分工

保障基本、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三种类型按以下标准进行整治,保障基本类和环境整治类的牵头部门对标美丽宜居类牵头部门。

(一)保障基本类

因地制宜改建或新建基本生活设施,实现3个基本保障: 有基本安全保障:到2019年完成我市符合国家财政补助条件的存量农户危房改造任务,基本解决住房安全问题。

有基本生活保障:建设、改造农村供水设施,解决饮水难和饮水安全的问题。建设、改造村内道路,主要道路实现硬化,次要道路及宅间路简易硬化,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有基本卫生保障:村内散养户要有畜禽饲养圈舍,畜禽全部入院入舍圈养,人畜实现分离居住。开展垃圾和灭蚊蝇鼠蟑活动,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

(二)环境整治类

完成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乡村,在以下4方面取得成效: 污染有效控制:全面治理村内垃圾,消除垃圾堆和卫生死角;建立日常保洁制度,村内按照3个/百户配置垃圾收集池、垃圾箱,按需求配置垃圾收运车辆等,收运体系运行

3 有序;一般村按照至少每400人配置一名保洁员,村内垃圾日产日清。开始执行“户集、村收、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开展以村边、路边、沟边、河边集存垃圾为重点的清理行动;加快非正规垃圾点整治行动,2020年底全部整治完成。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处理要覆盖60%以上常住居民且稳定运行,村庄污水点源污染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落实河(段)长制,坑塘河道消除黑臭水体并保持干净。村内街道无散养家畜家禽,畜禽粪便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

公共环境整洁:村内公共空间和农户庭院整洁且普遍绿化,每年栽植一定量树木或果树。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废弃构筑物;柴草堆、物料堆、粪肥堆得到有效治理;清理乱涂乱画、乱贴乱挂、乱摆乱设和破旧损坏设施。

设施基本齐全:既有村内道路进行硬化(铺设沥青或水泥砼道路)和砂石化改造。根据地貌修建边沟,排水设施齐全畅通;村屯主要区域实现路灯亮化;全体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无害化卫生厕所得到推广,村庄便民超市、卫生室、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建立。

管理规范有序:已编制村庄规划或制定村庄整治方案,农房建设有管控,基本消除私搭乱建,集贸市场无占道经营现象,村规民约管用。

(三)美丽宜居类

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以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提升设施改造水平和提升宜居水平为主要内容,重点开展12项整治行动,使参加美丽宜居建设的乡村达到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村庄道路、供水

4 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优美,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做到底

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地区差异,综合考虑地理、文化、资源、经济等因素,编制完善乡村建设规划体系。结合区市县总体规划,确定规划布局、建筑风格、立面颜色等建设要素,确保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整体协调,具有较高建设水平。保护传统村落,编制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提升建筑风貌,收集优秀民居实例,传承地方民居建筑风格。强化村民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主体地位,规划应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乡村显著位置公示(牵头单位:市规划局)。

——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1. 加大垃圾治理力度

健全日常管理机构,完善设施,确定运营模式,落实运营经费,已建成的垃圾处理设施要全部启动并及时维护。构建完整的“户集、村收、镇运输、县处理”的长效管理体系。垃圾定点定时收集,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按照《大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四年滚动计划实施方案》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村边、路边、沟边、河边无集存垃圾,非正规垃圾点完成整治(牵头单位:市建委)。

2. 加大污水治理力度

健全日常管理机构,完善设施,确定运营模式,落实运营经费,已建成的各类污水处理设施要全部启动并及时维

5 护。乡镇所在地行政村需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并保证设施正常运行。一般村庄生活污水和农家乐餐饮业污水,可因地制宜安装分户小型污水处理设备。严禁未处理达标的污水直接排入农田灌溉、排水系统。对村庄内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严格监管,废水经过处理后需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加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以每年30%的能力递增,2020年处理能力达到常驻人口污水产生量90%以上,畜禽粪便污水综合利用率90%以上(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3. 提高畜禽粪便治理能力

加快分散家庭养殖户畜禽粪便贮存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和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相关要求,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建有污染防治设施,并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018年底所有村内大规模商业化养殖退出庭院(牵头单位:市农委)。

4. 提高秸秆治理效率

推广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设专人进行监管并建立处罚制度,杜绝秸秆违规焚烧(牵头单位:市农委)。

——提升设施改造水平 5. 加强道路、边沟建设改造

完善农村公路网,乡镇、行政村、自然屯要全部通柏油路,路面宽度根据路基宽度、工程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及交通需求情况,并参照以往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确定拟建项目

6 路面宽度采用3.5米、5米或7米三种形式。根据交通量大小,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确定结构方案(牵头单位:市交通局)。村庄主要街路采用沥青砼或水泥砼结构,硬化率100%。路肩要硬化,路肩较窄的可进行水泥硬化,具备条件的铺装牙石。边沟要硬化,统一水平标高、统一建设尺寸,风格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具备条件的采取U型槽、混凝土预制插板或毛石进行护砌,边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宽度、深度,确保通畅实用,实现雨水有序排放(牵头单位:市农委)。

6. 加强供水设施改造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有条件的要推进城市水源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7. 加强厕所改造

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按照《2015-2020年辽宁省农村改厕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全部完成;积极引导厕所入户,建设户用三格式化粪池。确保粪便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普通农户产生的粪便要及时收集,经过适当处理后全部还田。根据村庄需要建设公共厕所并专人管理(牵头单位:市爱卫办)。

8. 推进燃气工程建设

推动建立农村燃气综合服务体系,结合天然气入连建设,有条件地区将燃气管网向镇、村延伸。积极探索利用清洁能源取暖的可行性,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推广(牵头单位:市建委)。

7 ——提升宜居水平 9. 提高乡村绿化水平

结合村内实际,在道路旁、宅前屋后、庭院内、沟渠边栽植适宜气候条件的矮株树种或开花类灌木,村内主次道路实现道路绿化长度比例 90%以上,村内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村内广场、空闲地等区域因地制宜的打造景观节点。村部、学校等单位庭院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行政村绿色村庄达标率在70%以上。加大各村镇之间连接道路的绿化美化力度,有条件的要实现乔灌花草并举。同时采取行政、法律双重手段,严厉打击毁绿侵绿行为(牵头单位:市农委)。

10. 提高村庄亮化水平

在村内主要道路旁及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路灯间距50米,推荐使用低碳环保的太阳能LED路灯。根据村庄特色,有选择地设置景观照明设施。要根据村内人员分布、道路长度等实际情况,科学选定路灯位置。景观照明设施要适合本地特色,避免浪费。要及时维修或更换受损照明设施,保证路灯的完好率(牵头单位:市农委)。

11. 提高乡村美化水平

拆除违建、废弃构筑物,规范各种材料的堆放,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主要街路两侧围墙要统一设计,风格样式和色彩,定期粉刷,修饰和修复,力求简洁大方、整洁美观。同时,各村要结合实际,实施文化墙建设。实行“猪圈、厕所、灰堆、柴草堆、杂物堆”五进院,实现院落物品摆放有序,农作物种植矮化、美观,畜禽舍设置合理、无异味,各种设施洁净。经济条件较好、环境改善性需求较强烈村庄要提高院落建设标准(牵头单位:市卫计委、爱卫办)。

8 12. 提升服务和管理优化水平

强化、完善农村社区公用设施和乡村商业、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加强银行网点、综合超市、文化活动室、村屯文化广场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使村民能够享受更多的便利服务。要本着先健全再提升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安排建设服务设施建设的顺序、规模、特色等(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金融发展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村民自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知晓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对村民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加强特色打造

依托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根据历史文化、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温泉疗养、沟域经济等特点,打造乡村旅游型、历史文化型、民族特色型、现代农业型、生态宜居型等5种类型的特色乡村(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到2020年要培育1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国家级、省级特色乡镇。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牵头单位:市建委)。

五、实施步骤

(一)下达任务阶段(即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市政府向各涉农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下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原则、目标、内容及责任分工、实施步骤、工作措施等。

(二)区市县、先导区编制方案阶段(2018年1月1日至1月31日)。各涉农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根据市政府的三年行动方案和确定的三个类型乡村数量,编制本地区的

9 实施方案。

(三)宣传发动阶段(2018年2月1日至3月1日)。市宜居乡村领导小组及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区市县、先导区进行宣传发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四)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2月1日-2020年10月31日) 各涉农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按照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各乡村两级统一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市直各相关部门根据所担负的职责为区市县、先导区提供业务指导。

(五)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1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全面总结经验做法,组织考核,表彰先进,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宜居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责任 调整充实市宜居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宜居乡村重大事项的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掌握宜居乡村建设任务及进度,进行组织协调,建立定期检查、情况通报、工作调度和达标验收工作制度。

各涉农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是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启动工作、分解任务、管理配套资金、办理建设手续和监督检查工作。按要求向牵头部门和领导小组报送进展情况。

市直牵头部门职责。组织指导各乡镇、村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编制投资需求计划、指导监督项目实施、掌握进展情况,按领导小组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二)建立工作组织保障体系

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得到落实,补强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机构的短板,切实增加抓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实力,结合行政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市建委整合编制和人员,组建村镇宜居建设管理中心,进行基础数据采集、深入村屯调查、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设备运营监管、监督资金使用、与县乡村三级协调、开展考核评比验收等工作。要保证办公条件,配备车辆,落实办公经费。区市县政府参照组建由建设、交通、卫生、林业、水务等部门组成的村镇宜居建设办公室,负责与市村镇建设管理中心进行衔接并指导乡村两级具体工作。乡村两级也要有专人负责。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市县两级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保障基本条件的村庄,在综合评估并考虑拆迁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整治内容,由市财政予以解决;对环境整治乡村由集中连片整治资金解决,不再另行向市政府申请资金;对每个美丽宜居乡镇、行政村市财政每年分别投入3000万元、500万元,区市县、先导区保障设施运营资金。

二是市直各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主要用于绿化亮化、道路、饮水、改厕、危房改造、连片整治等项目。

三是积极引导农民自我投入。广泛开展“文明村”、“卫生户”等创建活动,把农村环境治理与农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入资金,回馈社会,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11 资金的使用。由领导小组整合各专项资金,研究确定投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领导小组的安排,调整资金使用计划,将主要资金投向目标乡村,并监管资金的使用,接受专项审计;建设项目由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村镇办进行组织,乡镇政府指导行政村具体实施。

(四)强化监督考核,严肃纪律

市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将加强督导、检查、考核,建立实施淘汰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计划和时间节点规范有序推进。市政府将宜居乡村建设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对各级干部考核、评优评奖及实施处罚的重要依据。各区市县、先导区、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自查力度。

宜居乡村工作实行全面考核、分级验收制度,逐级对行政村、乡镇、区市县(先导区)进行考核验收,上级对下一级提出处罚意见。同时,研究制定末位淘汰机制,将那些工作不积极主动、任务完成不好的乡村干部予以末位淘汰。

(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要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对典型和示范做系列报道,及时宣传和推广成果经验和做法,营造农民广泛参与和良好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的引领作用,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篇:ABC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根据《AAA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一安排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深入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契机,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星级村建设活动为载体,围绕规划科学居态美、生产发展致富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和谐良好的农村居态、生态和业态,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的、具有龙江生态人文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首位,尊重群众意愿,不断满足农民需要。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依靠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

--坚持统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把工业与农 1

业、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与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统筹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村庄建设在体现综合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态特色,彰显农村特点。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各地经济基础、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实际,依据发展条件,尊重发展规律,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建设个性鲜明的新农村。

--坚持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带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成财政引领、金融支持、市场拉动、政策驱动、群众踊跃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工作目标

每年每个县(市)及郊区、东风区新建成中心村4-6个,全市新建中心村30个以上,其中四星级村20个、五星级村2-3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2015年末,全市建成中心村135个以上,到2020年末,建成中心村180个以上。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规划科学居态美。村庄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村庄建设与自然生态和文化民俗相协调,房屋等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布局和艺术美感相统一。中心村主街全部硬化,基本消灭泥草房,全部建有文化广场。

生产发展致富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收入

水平明显提高。每村至少建成1个以上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占村耕地总面积30%以上,转移劳动力占村劳动力总数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高。中心村庭院整洁、物品规整,畜禽养殖出村,清洁能源广为应用,无残垣断壁、无破损棚舍、无大型柴草垛、无畜禽粪便。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标准化厕所普遍配备。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环境管护制度健全、运行有效。

服务健全生活美。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儿童就学安全便捷。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低保、五保、社保等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

乡风文明身心美。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日益完善,乡村文化不断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务公开规范率95%以上;重要事项民主参与率95%以上;文明户比重60%以上;农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90%以上;社会治安满意率96%以上。

四、建设路径

按照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关于“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发展思路,结合《AAA省撤并村屯规划纲要》及各县(市)编制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将全市行政村按照区位与发展优势,分为三类,实施区域化分类推进。

(一)城中村转化。对各县(市)区所辖城关镇、城中村(近郊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全面开展新型社区化改造建设,采取村民直接转市民、村委会直接转社区,村直接融入城市,实现农村城市化。2013年每个县(市)区要新建设一个1000户以上新型农民社区,实现农村城市化。到2015年末,50%以上的城中村融入城市,2018年全部完成城中村(近郊村)转化,基本完成城市和县城周边5公里范围内村屯整体搬迁。

(二)镇中村改造。这部分不再按村的标准进行建设,而按小城镇规划和标准建设,推动这部分村的建设向更高层次跃升。按照全省城镇化工程部署,结合“旅游名镇”、“共建小城镇”以及“百镇”建设,每年每个县(市)区改造镇(乡)中村2-3个,到2015年底,全市50%的镇(乡)中村同步实现城镇化,基本建成10个以上人口在3-5万人的中心镇,2020年全市镇(乡)中村改造全部完成,基本建成24个以上人口在3-5万人的区域中心镇,同时,强化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尤其是发挥区片中心集镇的作用,吸纳周边村屯。

(三)中心村建设。这部分村数量多、分布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作业的合理半径,合理稳妥归并自然村,重点建设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每个县(市)区每年新建中心村4个以上,2012年确定的各县(市)区一镇两村要完成续建任务,并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现100%农户入住。2015年前,全面完成列入省计划的农村泥草(危)房 4

改造,争取3-5年内,列入规划修编后的中心村要全部建成。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眼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以发展的眼光动态考虑农村人口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程度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现居态优美。

1、加快住房建设。紧紧抓住住房建设这个关键,依据规划,结合国家建材下乡和农村泥草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加大推进力度,为农民提供环境优美、居住适宜、服务健全的居住环境。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列入省计划的7.1万户泥草(危)房改造。

2、完善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街道建设。加快自然屯与自然屯之间、自然屯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三米半宽的通村公路,提高通行能力。完善偏远农村客车站点。到2015年底,实现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公路上等级、村村通汽车、站点全覆盖,

3、提高饮水标准。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饮用水不达标问题,使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水。重点建设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建设集中供水站。到2015年底,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依托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积极开展生态县、生态村创建活动,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做到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实现生态秀美。

1、完善农村环保设施。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逐步推进地下排水工程,完善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到2015年,50%以上中心村实现排水边沟硬化,垃圾集中收集,有室内厕所农户达到30%以上。30%的乡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垃圾中转或处臵设施。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省级新农村建设四星级、五星级村,整镇整村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村镇,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实现100%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处理。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推广运用清洁能源。推进牧场、小区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普遍采用,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综合利用不断扩大。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积极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式。

3、加强村庄绿化美化。以增加绿量为重点,积极种植乡土树种,倡导乔灌搭配,大力发展生态林,形成道路河岸景观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绿化格局。到2015年,平原、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的村庄树木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25%、35%以上,村屯全部实现四旁绿化,城镇裸露地处达到100%硬覆盖或绿化覆盖。

4、推进环境长效管护。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政府补助、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管护机制,使美丽的人居环境

常态化。

(三)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重发展以大型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土地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推广采取商品有机肥,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2、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设施等新增资源,建立乡村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开展村企共建,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做到以工富农。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优化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经济之路,特别是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业。

4、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带动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有序流动和聚集的有利条件,引导金融信贷、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商贸企业将产品和服务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连锁店。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物流配送步伐,构建农村现代商业网点体系,结合推进劳 7

务产业,不断扩大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积极与妇联组织协手推动,用好用活妇女小额贴息贷款,破解资金瓶颈,助推新农村建设。

(四)实施服务优化工程。根据农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增加服务项目,推动城乡服务均等化。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实现乡风和美。

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省定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办法。建立分担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初中工程等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到2015年,实现70%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所有县域达到初步均衡发展目标,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到2015年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的覆盖水平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达到80%以上。探索建立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救助新机制。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巩固提高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

2、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村风评议,积极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

方式。推进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促使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建设的行为意识不断加强。

3、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全面施行村务、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更加严密,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村社区综合管理。

六、建设模式

各地基础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区域位臵不同,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重点推广近年来各地探索出的几种有效模式。

(一)旧村改造型。对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按照省级四星级以上村的建设标准进行穿衣戴帽,提升功能。

(二)整村新建型。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通过以农村宅基地臵换楼房及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对具备条件的旧村进行原地拆迁新建和异地搬迁新建。

(三)村企合作型。通过招商引资,以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经营,产业支撑形式,引领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和社会事业建设,实现资源开发、农业企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共赢。

(四)乡村主导开发型。对经济发展好、集体经济实力比较

强的村镇,采取政府主导、集体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建设新农村。

(五)合作共建型。充分利用农场、林业局现有基础设施,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要求,对同处一地或者相邻的村镇,进行合作共建,共享共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

(六)依托城市型(融入城市型)。借助城市修编、扩容等机遇,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城中村和近郊村进行城市化改造建设,一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七)城镇吸纳型。以镇所在地村改造为主,吸引近郊村整体向镇中村搬迁。

(八)项目带动型。城市和社会资本资源与农村资产资源相结合,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等形式,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上述八种模式,各县(市)每年每种模式至少要选择1个村镇进行重点推广。

七、推进措施

(一) 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工作。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按照“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思路,抓紧修订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县域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向周边农村延伸,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

务各区块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一是整合资金,集中建设。坚持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对用途相同、性质相近的涉农项目资金,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优势区域,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向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倾斜。各部门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当年用于中心村的额度要不低于项目资金总额的50%。二是加大整村整镇推进和区域连片推进力度。借助城市修编、扩容,村镇规划调整,撤屯并村等机遇,通过原地拆迁新建和异地搬迁新建,对重点建设中心村,中心镇和城中村、近郊村集中进行整村整镇推进和区域连片推进。三是实行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快调整过去不合时宜的相关政策,本着政府出政策、搞服务,企业出资金、搞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等形式,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和社会事业建设。强化金融助推。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农村住房、宅基地使用权等担保平台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融资提供条件。县(市、区)都要全面实施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扩大农村妇女小额贷款覆盖面,加大贷款额度,放大助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四是加强场县合作。对地方与农场(林场)同处一地或者相邻的村镇,通过优势互补,进行合作共建。重点

抓好鹤立镇、马库力村等与农垦、森工、监狱农场系统接壤村镇建设改造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工作。

(三)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动摇,一手抓城镇化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实现“双轮驱动”。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围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来规划和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为化而化,以城镇化建设取代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就村建村,以新农村建设代表城镇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城镇与农村要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要把城镇的现代文明与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星级评定和以奖代投办法,充分调动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发展层次的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更多地推广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项目申报、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加强村镇规划设计档案、项目建设档案、农村社会管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建立新农村建设网站或开设新农村建设信息网页。

(五)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帮建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自己的农村联系点,并带头定期到联系点走访调研,带头帮助基层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

织要继续参加新农村帮建工作,并将帮建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的一个有效载体。改革帮建工作组织方式,各县(市)结合近年建设计划提供备选村,各帮建单位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帮建村,实行“双向选择”,被帮建村达到四星级即可调换帮建其它重点村,形成地方建设目标与帮建力量的有效机动整合。继续深入开展“百部联百村”活动,从后备干部中选派驻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继续做好选派大学生村官和从村官中选拔公务员工作。

(六)明确职责任务。各地党委、政府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选定建设重点,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合力推进,市住建局主要负责督促完成中心村镇布局和中心村规划;市农委、市畜牧局等部门主要负责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相关任务;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主要负责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市环保局主要负责生态村建设;市住建局、林业局主要负责村屯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市委宣传部及文明办、市文化局、市广电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委等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管理工作;市民政局、市人保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农村社会保障等工作。其他部门任务及具体事项见各成员单位任务分解(附后)。

(八)加强目标考核和督办。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列入目标考核和督办内容。新农村建设项目特别是中心村镇建设项目应当列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同部署、同检查、同考

核。各地党委、政府是建设新农村的责任主体,负责选定建设重点,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合力推进。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目标确定、任务分解、组织推动、督查反馈、统筹协调。半年一通报,年末一检查,两年一表彰,全面准确评价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和中省直帮建单位新农村建设工作,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

第四篇:********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特制定********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为指针,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六项建设任务,积极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以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强力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完成网络硬件支撑平台升级,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推动数字化校园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思想,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为指针,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在建设中研究,在应用中发展,总结经验,创建模式,推进信息化在全校全方位工作的实践,为全省信息化工作做贡献。

二、建设目标 实现硬件支撑系统升级,完成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完善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制订保障政策。建设完善的分学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一支熟悉信息技术、善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人才队伍;实现管理信息化,实现信息化管理方式为教育教学决策服务,提高全校师生员工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全校全方位工作的应用。

三、建设任务

以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资源建设和应用为核心,按照全省信息化统一规划,升级网络硬件系统,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校园网络平台

2013年通过对网络设备升级,出口带宽增至300M,使我校网络硬件平台保有至少5年的先进性。更新影响系统运行的设备,建立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在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建立学生查询、使用信息终端。建立互联互通的安保系统,实现全校各个电子系统的无缝连接。及时更换教师用计算机终端,建立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

更新并投入使用有线电视网,完善校园电视台建设包括演播厅、非线性编辑、硬盘播放、媒资管理、数字网关等项目,集演、编、播、管于一体的满足中学校园需要的电视台,实现校园网内网络传播,更好地为我校教育教学服务。在2013年7月前基本完成硬件职称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

(二)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重点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质资源并通过网络共享。

1、建立具有*****中学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学校将组织所有学科教研组成员组成研发团队,按章节建设高中学段的教学资源(包括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案例、习题、教学课件等),推出一批重点章节的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和专家点评视频资源。

2、建立*****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校本选修课程资源,有的课程被学生称为*****中学的百家讲坛。学校将把这些优秀课程的教材、教案、课堂视频等资源建成专题资源网。

3、建立艺术、技术、体育课程资源。针对一些薄弱学校艺术、技术、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能力不够的问题,我校将针对这些课程中的重点部分建立优秀的课程资源。

4、建立学生课外拓展学习资源。考虑到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信息量偏少,而对学生开放互联网信息量又过大的问题,我们要在校园内建立符合实际的学生课外学习和知识拓展资源,提供足够的信息点供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上资源建设在2014年4月前完成。

(三)建设应用支撑系统和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起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和节约资源的作用。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校现阶段已经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基本涵盖了学校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个人工作、办公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学生管理、成绩管理、总务管理、科研管理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自动统计报表并生成相对智能的分析结果,减轻了教职工日常的重复劳动负担,也减少了行政编制岗位。教育信息化系统也悄然改变了传统的学校管理关系,即管理以“人”为中心转向以“事”为中心。平台已经建立,关键是使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熟练地使用该系统是今后的工作任务。此项工作在2013年初推开。

(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立研究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专业队伍。

通过引导、培训等方式促进全校师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好的信息素养。建立一支以信息技术人员、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队伍,在建立资源过程中研究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

四、保障措施

1、体制机制以及政策保障

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兼任,副组长由学校副校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处室主任和教研组长担任。教育信息化工作总负责是****,并进行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把执行情况作为教师的工作实绩予以考核,定期召开教育信息化专题会议,以便确定任务落实情况。建立一个长效的考核机制,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形成激励机制。教师在相关教育网上发表信息、自己的经验文章、交流的情况,课题研究资料,上公开课等情况,都进行考评,并把考评结果纳入评优、评先、评职称、考核等。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好课件、教案发到网上供大家参考,教师上传资料经审核采用后计发一定数额的稿费。

2、经费保障

学校将根据现有的网络硬件设施和软件情况,制定经费投入计划,每年不少于30万元。

3、组织管理保障

一是制定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发展。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考评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各部门落实有关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建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促进各部门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每学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优秀课件、优秀课堂教学评比、展示等活动。四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激励机制。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五是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应用机制。由教科研室牵头,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优势,分学科制定落实方案,结合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等形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经过十年来的建设发展,*****中学已经完成了以上目标中的一部分内容,积累了一些经验,创建了一定模式。作为***教育厅唯一直属高中,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我们要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创建信息化建设新模式,总结信息化建设新经验,立足学校实际,放眼全省信息化建设工作,为其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五篇: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 发布日期:2017-11-28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推进厕所革命进程,按照《“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要求,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一、行动背景

2015年初开始实施的厕所革命,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已经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达到预期目标。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厕所封闭管理到开放管理,成为一项旅游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受到广大游客、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厕所革命也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快速增长的旅游发展和人民需求相比,厕所数量质量、管理服务、科技应用、如厕文明等仍有差距,迫切需要再实施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补齐短板、提升品质、优化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厕所服务水平。

二、总体思路

按照“全域发展、质量提升、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的基本思路,在巩固提升上一轮厕所革命成果基础上,推广成功经验,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厕所建设标准化、设施现代化、运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监督社会化、使用文明化,全面提升厕所建设质量与管理服务质量。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指导推进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坚持景区内外共同推进厕所革命、城乡一体化推进厕所革命,东中西部地区均衡推进厕所革命,使厕所革命全面服务于世界旅游强国目标。

三、行动目标

进一步加强对厕所革命的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计划从2018至2020年,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其中新建4.7万座,改扩建1.7万座。推进厕所在地区间、城乡间、景区内外合理布局,提高厕所建设质量,健全厕所管理体制,推广厕所科技应用,提升厕所文明水平,实现 “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

第一期目标(2018年1-12月):

共新建和改扩建厕所2.4万座,其中新建1.7万座,改扩建0.7万座;厕所革命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有旅游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厕所管理服务、科技应用、文明理念进一步强化。

第二期目标(2019年1-12月):

共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1万座,其中新建1.6万座、改扩建0.5万座;着力推进厕所均衡布局,厕所数量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景区内外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基本缓解,70%的有旅游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旅游厕所,厕所管理有效机制初步建立,厕所科技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文明如厕新风尚逐步形成。

第三期目标(2020年1-12月):

共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1.9万座,其中新建1.4万座、改扩建0.5万座。厕所全域布局格局基本形成,有旅游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普遍建设旅游厕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科技应用体现充分,文明如厕理念深入人心。

四、行动任务

(一)厕所革命建设提升行动。加快厕所建设步伐,三年共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推进厕所分布由景区内向景区内外、由城市向城乡、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东中西全面均衡发展。推动厕所建设向有旅游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力争三年内建设厕所2.26万座。推进厕所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16)标准。厕所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实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厕所外部设计注重与周边和城乡整体环境布局协调,尽量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设计有创新性。内部配套设施干净整洁,功能齐全,人性化、生态化。将厕所革命培育成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示范工程,带动国家旅游风景道、城市游客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交通标示标牌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

(二)厕所革命管理服务提升行动。持续探索旅游厕所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新模式,推广以PPP模式、提供特许经营权、承包经营、大中型企业冠名赞助、商业广告特许经营权、企业出资政府回购等“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模式,探索建立厕所“所长制”,鼓励社会各界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认养厕所,创新“一厕多用”机制。鼓励拓展延伸厕所功能,提供WIFI、便利店、线路查询、取款机、废品回收等服务。鼓励引进专业化、集团化、连锁经营的厕所管理公司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养机制,签订旅游厕所目标管理责任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定岗定人定时进行卫生保洁和设备养护、维修,确保厕所干净、整洁、无异味。创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推广厕所数字地图、APP等管理服务创新手段,解决“找厕难”“如厕难”等问题。加快第三卫生间建设步伐,力争在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逐步实现全覆盖,鼓励、倡导A级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场所建设第三卫生间。提高女性侧位比例,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小于3:2(含男用小便位),鼓励设置男女厕位转换,鼓励开设女性专用厕所,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在旅游旺季、重大节假日、大型节庆活动期间,鼓励设置移动厕所。推进建立“厕所开放联盟”,鼓励和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向游客免费开放。

(三)厕所革命科技提升行动。各地要按照因地制宜,绿色环保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推广厕所先进技术。落实《厕所革命技术与设备指南》要求,不断创新循环水冲、微水冲、真空气冲、无水冲、可生物降解泡沫等技术。在气候寒冷、无上下水系统的区域,推广“源分离免水冲生物技术”“发泡式微生物降解节水技术”等生物处理技术,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在除臭杀菌技术方面,要推广电子分解技术、光触媒技术、射线杀菌技术等,从源头上分解胺类化合物,消除异味,杀毒灭菌;在厕所建设材料方面,要推广使用生态木、竹钢、彩色混凝土、玻璃钢、复合仿生材料等绿色环保材料;使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符合节水、节能、环保等技术要求。

(四)厕所革命文明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游客、群众文明如厕教育,推动文明如厕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引导广大游客、群众养成自觉爱护厕所设备、保持卫生,培育文明如厕的良好习惯,坚决抵制粗鄙丑陋的如厕行为。积极组织开展厕所革命公益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百城万众厕所文明大行动”,在“世界厕所日”“中国旅游日”“五一”“十一”等重点时间窗口,制作文明如厕宣传材料和宣传片在游客集中场所发放播放。充分发挥厕所革命志愿者的作用,深入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街区等游客集中场所宣传文明如厕,带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厕所文化。

五、行动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切实把厕所革命作为提升旅游品质和民生福祉的务实之举。进一步加强对厕所革命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推动健全各级协调领导机构,充实人员队伍,制定本地区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细分工作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新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二)强化资金政策支持。各地要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支持力度,旅游发展基金、各级旅游专项资金要继续向厕所革命倾斜。推动出台引导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与服务。鼓励各地将厕所管理运营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管理经费来源。引导金融业加大对厕所项目投资的信贷支持,鼓励设立厕所革命建设与管理资金或基金。各地要协调住建、环保、工商、市政、环卫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出台旅游厕所项目规划、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

(三)强化考核督导。各地要加强对厕所革命工作的检查考核,健全旅游厕所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及时通报进展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厕所革命明查暗访活动,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开展厕所游客满意度调查,发动全社会对厕所革命工作进行监督。对厕所革命任务完成较好,体制机制创新有新进展、新突破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对厕所革命进展不快、问题较多的地区,限期督促整改。将厕所革命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点等创建和评定工作中的必备要素,实行“一票否决”。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把厕所革命当作推进旅游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抓手,在主流媒体上开辟厕所革命专栏,积极组织开展厕所革命大讨论,鼓励各界人士为厕所革命建言献策,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厕所革命中来。各地要对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宣传亮点、剖析难点、聚焦热点、曝光缺点,为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顺利开展营造舆论环境。

上一篇:家长幼儿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家长学校教师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