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2022-10-10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 是各型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综合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困难, 病死率高[1]。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采用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 效果肯定,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符合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2]。男性39例, 女性17例, 年龄25~83 (平均51.4) 岁。原发疾病:肝硬化41例, 占73.21%, 其中病毒肝炎性肝硬化34例, 酒精性肝硬化7例;原发性肝癌5例, 占8.93%;各型肝功能衰竭10例, 占17.86%。临床特征:黄疸47例 (83.9%) , 腹水42例 (75.0%) , 扑翼样震颤27例 (48.2%) , 烦躁不安35例 (62.5%) , 定向障碍17例 (30.4%) , 嗜睡13例 (23.2%) , 昏迷19 (33.9%) 。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去除诱因、低蛋白饮食、支链氨基酸、乳果糖及保肝等治疗;均行吸氧、脱水、抗感染、利尿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mg静脉推注, 每6~8小时1次。对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指24h内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消失;有效:指24~48h内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无效:超过48h上述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以显效+有效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29例中, 26例有效, 有效率为89.6%;对照组27例, 15例有效, 有效率为55.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0, P<0.05) 。

2 组清醒前血氨水平具可比性 (t=0.8182, P>0.05) , 2 组清醒后的血氨水平均较清醒前明显下降, 且以治疗组更为明显 (P<0.01) 。

3 讨论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氨中毒学说占最主要地位[4],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预后差, 病死率高。HE多存在门静脉高压, 部分经肠道吸收的氨不经肝脏处理直接进人体循环, 增加血氨水平, 透过血脑屏障进人脑组织, 脑细胞功能紊乱, 脑水肿,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肝性脑病时中枢神经递质普遍失衡, 其血液和脑脊液中阿片样肽β-内啡肽 (β-EP) 浓度显著升高, 且升高水平与肝性脑病程度一致[5]。应激刺激下丘脑弓形核释放大量β-EP。β-EP能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使脑皮层血流进一步减少, 使脑组织细胞功能障碍;能直接损伤脑神经的感觉传入及运动传出通路, 导致中枢抑制, 导致意识障碍的发生, 加重肝性脑病。纳洛酮是特异性吗啡受体拮抗剂, 易通过血脑屏障, 可抑制垂体前叶释放β-内啡肽, 令β-内啡肽失活, 阻断β-内啡肽所致的脑损伤过程, 刺激体内超载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 通过消除自由基, 实现对脏器的保护作用。纳洛酮还可通过减轻中枢性呼吸抑制, 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促进意识障碍患者清醒, 缩短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纳络酮还可抑制S100蛋白表达, 减少其毒性作用, 减轻钙超载, 保护脑组织, 促进苏醒[6]。此外为β-EP受体特异拮抗剂, 纳洛酮还可竞争性抑制β-EP受体, 直接起到逆转β-EP的作用, 改善突触传递衰竭;增加脑血流灌注量, 使缺血区微循环得以改善;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稳定缺血神经元细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等, 促进细胞代谢, 使肝性脑病症状得以改善[7], 从而达到催醒作用, 可明显缩短HE患者清醒所需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肝性脑病患者56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的含量, 并观察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结果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 且与肝性脑病程度相关。纳洛酮治疗后血氨含量下降程度和肝性脑病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具有肯定疗效。

关键词:纳洛酮,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

[1] 邓长生, 张友才.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2, 22 (11) :648~650.

[2]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81.

[3] 孔宪牛.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2内啡肽变化及纳络酮治疗作用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1, 39 (1) :42~44.

[4] Roger F, Butterworth RF.Pathophysiology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new look at ammonia[J].Metabolic BrainDisease, 2002, 17 (4) :221~227.

[5] 刘锦堂, 王培珍, 高峰, 等.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变化及纳络酮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 2000, 15 (16) :747~748.

[6] 陈晓辉, 许松青.纳络酮对心肺复苏犬脑组织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8) :529~531.

[7] 孟庆林.纳络酮的基础学临床应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6:1.

上一篇:分层布置作业练习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的对策下一篇:有效应用趣味学习资源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