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探究

2022-09-11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代表药物包括依普利酮、保钾低效利尿剂、螺内酯等,其中以螺内酯的临床应用历史最为悠久[1]。螺内酯具有较全面的抗醛固酮作用,且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体内水盐代谢。有研究指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蛋白尿的排泄,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2]。该研究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旨在探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含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4~81岁,平均(62±2.5)岁,2型糖尿病病程3~17年,平均(9±1.7)年,其中糖尿病肾病3期27例,4期23例;观察组含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6~80岁,平均(63±1.2)岁 ,2型糖尿病病程2~17年 ,平均 (9±2.1)年 ,其中糖尿病肾病3期25例,4期25例。两组均无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过敏者,均无高血钾、低血钾症状,均无其他治疗禁忌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 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前者的基础上口服螺内酯。厄贝沙坦口服,剂量为300 mg/次/d;螺内酯口服,剂量为25 mg/次/d。此外 ,两组还接受同样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等一般护理。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

1.3 观 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包括血钾、血清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等。

1.4 统 计方法

该次研究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血钾外,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属于降压药,它能够抑制醛固酮的逃逸,也能削弱胰岛素的抵抗,对改善血管平滑肌的张力以及削弱血管与肾上腺激素的加压反应有积极作用。有文献资料指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于临床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同时还指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辅助常规手段治疗糖尿病肾病,一方面能降低患者血压,另一方面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控制蛋白尿排泄情况[3]。该次研究采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中常用的螺内酯配合厄贝沙坦及其他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发现,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血清肌酐清除率和24 h尿蛋白排泄量均显著改善, 血钾浓度在3.5~5 mmol/L之间,属正常范围。血钾浓度变化不大,意味着螺内酯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会引起高血钾或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安全性佳。

血清肌酐是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因其浓度变化主要由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肾小球滤过率)来决定,因此能较准确地反应肾实质受损的情况。如果肾脏受损,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血清肌酐浓度就会升高。在该次研究中,患者完成疗程治疗后,血清肌酐的清除率明显提高,也就是说,血清肌酐的浓度下降,患者肾脏功能有所恢复。

正常人24 h尿蛋白的范围为≤0.15 g, 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但如果肾脏发生病变,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就会明显增多,因此临床上常根据24 h尿蛋白的排泄量来判定肾脏损伤程度以及肾病治疗效果。在该次研究中,经过治疗,患者的24 h尿蛋白排泄量明显下降,这意味着患者肾脏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受损肾脏获得了良好的修复;且采用了螺内酯治疗的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下降幅度更大,也就是说,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摘要:目的 探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前者的基础上口服螺内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除血钾外,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良好,安全性佳。

关键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糖尿病肾病,临床效果

上一篇:试论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论师范院校学生英语教育能力的培养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