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未来规划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黔西县未来规划范文

黔西南铁路规划

亮点黔西南讯 根据贵州省政府与铁道部签订的《部省纪要》,黔西南州将建设5条铁路,即黄桶-望谟-百色、六盘水-普安-兴义、黄桶(安顺)-贞丰-兴仁-兴义-河口(云南)、兴义-望谟-独山-黔江铁路,2020年前可初步形成黔西南州“一联两纵三横”的铁路网格局,基本实现全州县县通铁路的目标。这一批铁路项目若能按期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为促进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和将黔西南州打造成为贵州西部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KBs亮点黔西南网

近年来,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但铁路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薄弱却成为影响黔西南州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黔西南州境内仅有铁路里程230公里,其中南昆铁路187公里,沪昆铁路43公里(在建)。根据多方论证,修建兴义至独山、黄桶至百色铁路对打通黔西南州通向沿海发达地区的便捷通道,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KBs亮点黔西南网

近日,黔西南州铁建办在州发改委二楼会议召开铁路建设专题会议,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兴义至独山铁路、黄桶至百色铁路前期工作事宜进行专题研究。KBs亮点黔西南网

KBs亮点黔西南网

KBs亮点黔西南网

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是铁路提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铁建办自成立以来,创新前期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铁路项目工作,坚持强化项目、运作项目、做成项目,实现黔西南州铁路建设项目从少到多、又好又快发展的显著变化。KBs亮点黔西南网

KBs亮点黔西南网

为推进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向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汇报,启动兴义至独山铁路、黄桶至百色铁路建设前期规划研究工作。二是按前期工作的时序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赴省发改委、省铁建办、中铁二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精心汇报和积极促进,扎实地推进各项前期工作。三是与黔南州发改委、黔东南州发改委联系、沟通,共同向省发改委、省铁建办汇报,请求省发改委、省铁建办支持兴义至独山铁路建设。四是与中铁二院交规院联系,委托中铁二院交规院开展兴义至独山铁路前期规划研究工作。KBs亮点黔西南网 KBs亮点黔西南网

会议指出,兴义至独山至永州铁路作为贵州省铁路网建设南环线规划项目,东接京广铁路、西连南昆铁路,对打通贵州南部及湖南西南部地区东西通道,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开展该铁路前期工作势在必行。KBs亮点黔西南网

会议认为,兴义至独山铁路州境段走向,应考虑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结合重大产业、重要园区及城市空间布局,初步按照兴义(顶效站)—兴仁—贞丰—望谟—独山开展前期工作。线路经过的主要据点充分考虑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站点建设考虑尽量靠近县城。 KBs亮点黔西南网

第二篇: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2008—2015年)

第一章

一、规划背景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全县国土绿化进程,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对退耕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有效的增收门路,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相继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难以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迫在眉睫且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从2008年起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安排2000多亿元资金,在退耕区启动基本农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增加退耕区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笔专项资金,有效解决退耕还林过程以及因退耕还林引发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科学编制专项规划意义重大。

二、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

3、财政部等六家《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4、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

5、省发展改革委等六厅局《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08]97号)。

6、《郧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二0一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7、《郧西县农业统计年报》。

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两个确保”: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二是确保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不受影响。出台的政策要点主要有五条:一是现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还生态林8年、还经济林5年。二是在延长期内,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2006年为基准年,按省核定的退耕还林面积,每年每亩补助105元。三是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四是中央财政每年每亩230元补助标准不减,除直接兑现到户125元外,另每亩105元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还林地补植补造等。五是国家有关补助资金,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省里比照此办法,核定我县16.6万亩退耕地面积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为13786.5万元,包干到县。这为专项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金保障。

三、规划提要

(一)规划名称:湖北省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二)编制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能源办、水利局、统计局、国土局。

(三)规 划 期:以2006年为规划基准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期为2008—2015年。

(四)规划范围:我县属省确定的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26个县(市)之一,其专项规划按国家核定和下拨的资金足额编制。规划中各项建设任务的安排以村为基本单元,规划的范围为全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所有村,全部退耕农户。共涉及284个村,70002户,28万人。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1、基本口粮田

建设改造基本口粮田30000亩。

2、农村能源

(1)建设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8000口; (2)安装生物质气化炉1000座; (3)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

3、生态移民

迁移贫困退耕农户1500户,4000人。

4、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1.1万亩(设施蔬菜0.1万亩,高山特色蔬菜1万亩); (2)新发展林果:发展其它经果林21万亩(香椿10万亩,蚕桑10万亩,杜仲1万亩); (3)培植业:发展食用菌4万户,8000万袋。

(4)森林经营:对37.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抚育管理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人畜危防治;对6万亩低效退耕林地进行改造(核桃高接4万亩配套新建采穗圃600亩,柿树改良1万亩,板栗改良1万亩)。

(5)效益监测:建监测点6个,对70002户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状况实施监测。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对退耕农民1万人实施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5、补植补造:3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荒山造林1万亩)。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投资:规划建设总投资29010.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需投资2664.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4151.0万元,生态移民建设投资6023.02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建设投资16019.6万元,补植补造建设投资153.0万元。

资金筹措:总投资29010.6万元。

(1)申请中央专项投资13786.5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18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13%;农村能源10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7.3%;生态移民12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8.7%;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9636.5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69.9%(林业58.7%,农业11.2%);补植补造建设投资15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1.1%。

(2)县级财政配套2572.5万元(含财政配套工作经费265.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34.4万元,农村能源219.4万元,生态移民1223.0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1063.1万元,补植补造投资3.0万元。

(4)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2651.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800.0万元,农村能源2931.6万元,生态移民3600.0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5320.0万元。

(七)效益分析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实施后,将巩固和新增林地面积24万亩,对保障水利设施安全,减轻洪涝灾灾害,农业稳产高产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综合效益明显。一是能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规划的实施,将形成新的产业布局,促进郧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态环境意识。通过加大宣传和实施力度,将促进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能够增加退耕农户收入。通过对退耕农户实施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和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培训等建设,不仅保障退耕农户生活,同时为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退耕农户,稳定社会秩序。

(八)结 论

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只要严格按规划高标准实施,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第二章

规划区基本情况

一、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临汉江,素有“秦之咽喉,楚之门户”之称。全县辖18个乡镇(场、区),348个村(居)民委员会,22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87万人,农村劳动力23.98万人。全县版土面积527.6818万亩,林地面积42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0.6%,有林地191.4万亩,森林覆盖率36.3%,耕地面积39.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4%,人均耕地0.91亩。土地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耕地39.19万亩。森林面积239万亩,森林覆盖率45.3%。境内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森林资源匮乏,旱、涝、风、雹自然灾害频繁,是湖北条件最恶劣、经济最贫困、解放最早的山区县。1987年和1994年,先后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老区贫困县、“八七”扶贫攻坚重点贫困县,2001被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郧西特色资源较为丰富,黄姜、蔬菜、畜禽、烟叶、林特、桑蚕等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地总面积达60余万亩,是“中国黄姜之乡”、国家级香料烟基地县和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优良品种马头羊以肉嫩质鲜享誉海内外,种羊基地跨入省级行列。境内矿产品种较多,已探明50余种,其中金、银、锑、磷、镁、重晶石、生物大理石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1557条,总长1767公里,可利用水量24.28亿方,可开发利用水能63万千瓦。工业以水电、医化、矿化、汽配、食品、建材等为主,产品近百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突出发展工业经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截止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2亿元,第

一、

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1:21.2:37.8,财政收入1.0518亿元,工业总产值11.08亿元,农业总产值11.99亿元,林业生产总值0.7亿元,粮食总产量19.7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9.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627元。

林果业:2006年全县造林面积7.95万亩。核桃产量250吨位,板栗1014吨,柿子970吨,香菇、黑木耳3.5吨。

养殖业:大牲畜存栏4.8万头,生猪存栏20.67万头,山羊存栏20.63万只,禽存笼1.19万只。生猪出栏22.19万头,山羊出栏13.8万只,家禽出笼0.92万只。 主要农产品:粮食总产量19.7万吨,油料总产量1.3万吨,烟叶0.3万吨,茶叶0.3万吨,蔬菜28.3吨。

2、土地利用状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折合526.35万亩,其中耕地39.19万亩,占总面积的7.4%;林地425.3万亩,占总面积的80.8%;其它用地(含水面、河流、居民点、交通、荒草地等)61.68万亩,占总面积11.7%。

2006年,全县年报有耕地面积39.19万亩,其中:水田5.07万亩,旱地34.12万亩。根据国土部门农用地变更调查资料,全县实有耕地面积64.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1%,坡耕地35.8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6%,其中大于25度以上需退耕的坡耕地1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6%;15—25度之间的坡耕地14.56万亩,占耕地面积22.7%;小于15度的耕地6.21万亩,占耕地9.7%。

3、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十五”以来,我县在交通、城镇建设、农田水利、生态能源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建设累计投资4.1亿元,改造升等县乡主干公路856公里,新铺乡村水泥路63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300公里。通讯信息网络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交通干道。通过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土地整理、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的实施,完成流域治理面积322.49平方公里,森林总面积已达到194.1万亩,33个村42万人饮用到安全水,广播电视入户率35%,电话通户率58.4%。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情况

(一)退耕还林工程基本情况

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推进力度较大,综合效益良好。截止2006年,全县退耕还林工程面积37.6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6.6万亩(生态林16.1万亩、经济林0.5万亩),荒山造林21万亩。工程涉及18个乡镇(场、区),284个村,退耕农户70002户,28万人。

1、退耕地造林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计划完成退耕地造林任务16.6万亩,实际完成16.6万亩。按坡度分:大于25度的145592亩,15-25度的20408亩,其中严重石漠化耕地88556.2亩。按林种分:生态林161000亩(其中兼用树种154655亩),经济林5000亩(其中生态林混交比例为78%)。乔、灌、草构成:乔木林166000亩.

2、宜林荒山造林完成情况

我县计划完成宜林荒山造林面积21万亩,实际完成21万亩。按林种分:生态林210000混交比例为39%。按乔、灌、草构成分:乔木林210000亩。

(二)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状况

全县退耕农户有70002户,人数有28万人。其中:愿意生态移民的有2000户,此规划已纳入生态移民的户数1500户,4000人;退耕农户耕地面积106952.5亩,其中高产稳产耕地面积49989.2亩,人平高产稳产耕地0.5亩及以上的退耕农户13923户32885人,人均面积0.77亩,人平高产稳产耕地0.5亩以及以下退耕农户户口137596人,人均耕地面积0.20亩;人平耕地0.5亩及以下的退耕农户有21459户81302人,人均耕地面积0.3亩;2006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2075元, 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元持平。其中退耕补助147元,种植收入482元、养殖收入386元,劳务收入964元,其它收入96元,退耕农户富余劳动力68549人,退耕农户已转移劳动力37702人,退耕农户已转移劳动力的人均收入2140元。退耕地预期效益未实现的60600亩25313户101252人,退耕后粮食不能自足的13373户50853人;生存条件差的2060户8630人,富余劳动力转移25304户,未转移人数30847人。目前退耕农户生活基本稳定。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专项领域发展状况

1、基本口粮田建设发展状况

全县现有耕地39.19万亩,其中水田5万亩,旱地34.19万亩。旱地中25O以下耕地面积19.09万亩是口粮田建设的基础。全县人均耕地0.91亩,退耕区人平耕地0.59亩,(水田0.07亩,旱地0.52亩)。已达到高产稳产的耕地面积49989.2亩,人平0.29亩。粮食单产水平在200-270公斤之间,通过进行口粮田建设,增产幅度可以达到20%以上,全县具备条件需要建设退耕口粮田面积55000亩,人平0.196亩。从今年开始,我县国土部门将开发复垦整理1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土地整理3000亩,农业部门实施“沃土工程”对3000亩的耕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水利部门实施的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坡改梯4000亩,这些工程建设将有力地推进我县基本口粮田建设步伐。余下30000亩耕地结合现有土地整理项目本次规划通过实施坡地沟种、聚土垄作、深耕深松、平整土地等改田改土措施,使粮食单产水平达220—273公斤之间,增产幅度达到20%,户平0.43亩土地可供基本口粮田建设。

2、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状况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县加大了农村能源建设投入力度,利用国债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在公路沿线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18个退耕还林乡镇(场、区)6056户新建“三位一体”沼气池6056口;新搭郧U型省柴灶44150座;推广节能产品—灶膛余热开水器4万俱。退耕还林区年节柴能力达到7032万公斤,相当于有效保护山林资源5.93万亩,防止水土流失39.53万吨。建池改灶农户户平增收节支在1500元以上。沼气池推广数量由“九五”期末6569口增加到2006年底的2.12万口(累计数量)。普及率由6%上升到19.5%。由于位臵较偏远的退耕还林区农村能源建设起步较晚,农户建设积极性高,我县利用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分8年对10000户退耕农户实施“一建三改”户用沼气建设,安装生物质气化炉和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不断加大农村能源建设,使我县“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灾变少,再造郧西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3、生态移民发展状况

郧西是湖北条件最恶劣、灾害最频繁、经济最贫困的县份,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八七”扶贫攻坚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受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潜力、生产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全县70002户退耕农户中,仍约有2000多户散居在深山、石山和偏远地区,亟待实施生态移民。为切实改善贫困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现状,经调查摸底,有意愿实施生态移民的退耕农户有2000户,“十一五”计划利用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南水北调、对口帮扶等资金迁移500户2000人,通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1500户4000人,使贫困退耕户在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保障。

4、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状况

我县山高坡陡,土地资源匮乏,人均占有耕地少,且耕地总体质量差,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传统农业方式受限制和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富余劳动力较多。近年来,我县利用山区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林特产业。退耕还林工程区产业面积有74.26万亩,产量达25.6万吨。后续产业产值4.29亿元,有干果面积529710亩16515吨;桑蚕面积15369.8亩,产蚕19.21吨;其它特色产业基地面积197539亩,产量239022吨。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37702人,收入8.07亿元,规模产业的形成,已成为退耕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十一五”期内,我县将进一步巩固核桃、板栗、柿树、杜仲四大品种,新建香椿、蚕桑两大产业基地,形成以高效林特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巩固发展蔬菜基地10万亩,香料烟基地5万亩,改造和新建高效经济林(园)59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发展猪、牛、羊大生畜100万头(只),保持黄姜种源基地10万亩。大力培植农产品加企业,提高农业集约增长效益。逐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着力发展技能型“劳务经济”,实现年转移劳动力12万人,年收入10亿元。在退耕还林区域内,现有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桑蚕、杜仲等优势林特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因投入、技术、加工和市场诸多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产业链,经济优势没有得到显现。而实施退耕还工程以来,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9.19万亩,人平达0.91亩,留足0.5亩基本口粮田后,人平还有0.41亩面积可用于发展后续产业。另外,还有3.08万人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能够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成为退耕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生态农业示范、东桑西移、生态公益林、低效林改造等项目机遇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着力培植和壮大桑蚕、蔬菜、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杜仲等农业产业,培训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收入得到稳步增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通过加大后续产业建设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得到解决。

5、补植补造状况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县造林成效较好,共退耕还林37.6万亩,我县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又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县。虽然在造林次年都进行了补植,但是由于受立地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等影响,特别是2007年旱灾、雪灾影响较大,导致全县仍有3万亩不合格造林面积需要补植。

三、退耕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成因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自2001年开始启动以来,完成了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工程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主要问题与困难

1、农业基础薄弱,造成了退耕农户生计困难。

我县是一个集“老、少、边、贫、库”于一体的山区贫困县,“十年九旱”,干旱、水涝、风灾、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境内坡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90%以上,且多分布于低山、中山、高山多种地形上,坡陡地薄、低产田地多,占耕地面积20%,有机质小于1%的土地达50%以上,氮、磷、钾肥力三要素比例失调。退耕区耕地未达到高产稳产的耕地人平0.29亩,除部分退耕农民因所在区域条件较好,生计不受到太大影响外,仍有20%的退耕农民因收入不稳定而出现生计困难。

2、部分退耕户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

一是部分农户由于种苗投入不足,受林种限制和准备不充分,大部分地块使用了实生苗和少量的嫁接苗(品种不优)造林,其经济效益难以显现。二是部分退耕地块土层瘠薄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在工程实施时种植刺槐、柏树等生态林树种,没有经济效益;三是部分地块适地适树坚持不够,导致目的树种生长不良和效益不佳;四是部分退耕农户对退耕地期望值不高,疏于管理,导致退耕地预期效益未实现。

3、建设管理不够,制约了农村能源发展速度和水平。

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近年来物价、工价上涨,国家配套补助资金相对降低,部分农户因资金不足,难以完成厨房、厕所、猪栏等配套设施改造,没有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多元综合利用模式。二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难以保证技术服务及时到位。“沼气”及配套设施服务管理出现空档,造成部分农户沼气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困难,部分沼气池处于停止闲臵或半使用状态。

4、退耕农户贫困的现实,增加了生态移民的难度。

一是生态移民资金投入不足。按目前的物价水平算,建100平方米左右的砖混结构房,投资至少在3万元以上。除国家补助8000元外,缺口资金2万余元。需要生态移的农户大多家庭条件差,经济拮据,筹措2万以上的资金十分困难。二是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解决难。生态移民范围大,对象多,而随着土地二轮延包制度的落实和农户山林资源的确权,迁入地解决迁入户的土地、山林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难度较大。同时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三是增收难度大。生态移民户大多缺文化,少技术,想要摆脱土地而从事

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办法不多,路子不宽,盲目性、风险性、不稳定性因素较大,增收具有一定的难度。

5、后续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退耕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我县坡耕地面积较大,且分布不集中,香椿、桑蚕、杜仲等林特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尚未形成产业。二是后续产业物质基础不牢。我县坡耕地造林虽发展核桃、板栗、柿子等骨干品种近13万亩,但大多数为实生苗,现未到收益期,有的嫁接苗虽已结果,但品种不优,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我县杜仲、香椿、核桃等林业资源已形成优势,因缺乏关键性技术、资金、信息,未能及时整合农户联合体和农林牧产品加工企业,缺乏有效地培植不同层次的后续龙头加工企业,仅销售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四是农业劳动力少、力量弱。农村大量劳力外出,留守家中的老年人、妇女难以承担农业繁重劳动

6、复杂的地质地貌,增添了补植补造的难度。

郧西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干旱,由于近几年所实施的荒山造林基本上啃的是“硬骨头”,给造林和管理增添了一定难度。有些地块是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造林老地方,多数乡镇和群众对荒山造林积极性也不高,导致成活率、保存率低。

(二)主要原因

1、自然因素

一是广大农户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对退耕还林意识薄弱;二是绝大部分退耕户住地边远偏僻,山高坡陡,条件十分恶劣,人为改善十分困难。如果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将大大超越人们的实际承受能力,投入和效益不成正比,得不偿失;三是劳动力不足,农村青壮劳力几乎举家外出打工,留守的全是老和小,缺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劳力,导致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2、经济因素 一是郧西是国家级贫困县,省级特困县,财弱民贫,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自身经济基础太差,大部分农户自筹资金有限,致使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难筹措,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退耕农民生活。二是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涉及面最广、程序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的林业生态工程,不仅需要配备专门的管理机构,更要有足够的经费作支撑,由于县财力有限,无法建立工作经费长效供给机制以及核定预算相关的管理人员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目标的实现。三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减少了部分农户耕地面积,导致粮食产量降低,家畜(禽)饲料不足,饲养量减少,家庭收入相应减少。

3、社会因素

一是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存在重退轻管现象;二是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少专职退耕还林监管队伍,林业站存在自己设计、自己验收、自己兑现现象;三是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不够,忽视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四是技术服务不够全面,缺乏必要指导,退耕地效益难以显现。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生产生活困难、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实现稳步脱贫为目标,以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完善补植补造为重点,以国家补助为主导、地方自筹和其它扶持为补充,发动退耕区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大投入与整合现有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与因地制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使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现多能互补,保护生态。推进生态移民,改善迁移对象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户退耕还林地收入,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强化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确保保存合格率达100%。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促进退耕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章 规划建设内容及任务

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建设内容有: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农民培训及补植补造五个部分组成。

一、 基本口粮田建设

(一)建设标准

1、坡地沟种:对10—20度坡地起垄,垄高30cm、垄宽50cm。

2、聚土垄作:对10度以下坡地起垄,垄高30cm、垄宽50cm。

3、深耕深松:对旱地进行深耕深松,机耕深度到25—30cm。

4、土地平整:对成块连片的耕地进行平整,耕地达到水平,土壤蔬松,田梗平直标准。

(二)投资标准

1、坡地沟种600元/亩。

2、聚土垄作200元/亩。

3、深耕深松200元/亩。

4、平整土地1100元/亩

(三)建设内容

1、坡地沟种5000亩。

2、聚土垄作2500亩。

3、深耕深松2500亩。

4、平整土地20000亩

(四)建设规模 改田改土30000亩。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242个退耕还林村,30414户,118892人。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4210亩,2009年完成4190亩,2010年完成4280亩,2011年完成4130亩,2012年完成3925亩,2013年完成3895亩,2014年完成2825亩,2015年完成2545亩。

二、农村能源建设

(一)建设标准

1、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标准: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GB/T4750—2002)建设容积为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并配套抽渣管。沼气池施工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GB/T4752—2002)操作。沼气池的质量检查验收按国标《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规范》(GB/T4751—2002)执行。

2、生物质气化炉建设标准:满足一家3—5口人一日三餐的炊事用能,每天用秸秆3—5公斤,使用寿命8年。

3、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标准:每户热利用面积达到2平方米,使用寿命15年以上。

(二)投资标准

“一建三改”每户工程总投资4489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1000元。

生物质气化炉每户平均投资2204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1000元。 太阳能热水器每户平均投资3200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补助1000元。

(三)建设内容 农村户用沼气以“一建三改”为基本单位,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沼气池建设:户用沼气池主要选择“常规水压”、“曲流布料”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每种池型均实现自动进料,配备自动或半自动出料装臵。

改厕。按照《湖北省“一建三改”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工程厕所与沼气池相连,安装陶瓷蹲便器,引导缺水地区的农户安装沼液回流冲厕装臵,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

改圈。畜禽圈出粪口与沼气池进料口相连,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水泥地面标高高出自然地面0.2m,以2—5%的坡度坡向粪液出粪口。

改厕。厨房内配臵电子点火沼气灶、碗柜、水池、省柴灶和无动力排烟道、案台,地面标高应高出自然地面0.1cm,以2%的坡度坡向地漏,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

生态农业模式。引导有条件的沼气用户,因地制宜地应用“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

生物质气化炉:每户配购一座生物质气化炉,由专业人员统一调试安装,项目户同时进行配套厨房改建工程。

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招标采购,由项目法人统一供应,由专业人员安装调试,为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退耕农户必须同步进行厕所(卫生间)改建。

(四)建设规模

建设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8000户;为退耕还林区农户安装生物质秸秆气化炉1000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

(五)建设地点

在全县18个乡镇(场、区),148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建农村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31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推广生物质气化炉。29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六)建设任务

沼气池建设:2008――2015年每年完成1000户1000口; 生物质气化炉:2008年完成200户200个,2009年-2010年每年完成400户400个;

太阳能热水器:2008年完成200户200台,2009年完成500户500台,2010年完成300户300台。

三、生态移民

(一)建设标准

每户建房面积为100平方米,结构为砖混结构。

(二)投资标准

每户建房投资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0元,县级配套6000元,农户自筹1.6万元(其中投工解决3000元)。

(三)建设内容

1、房屋建设。1500户生态移民对象,按每户房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计算,共需建房15万平方米;

2、调整耕地。按户平调整2亩耕地计算,共需调整耕地3000亩。

3、道路建设。解决生态移民对象新住地交通问题。

4、输电线路建设。确保生态移民对象户户通电。

5、安全饮水设施建设。通过兴建饮水渠道、水窖(池、塔)、集中供水泵站,铺设管道等途径,逐步解决生态移民对象的安全饮水问题。

(四)建设规模

符合生态移民条件且自愿迁移的退耕农民1500户4000人。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192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187户520人,2009年完成222户630人,2010年完成185户560人,2011年完成185户520人,2012年完成220户570人,2013年完成167户410人,2014年完成184户470人,2014年完成150户320人。

四、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一)建设标准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建设标准 设施蔬菜:建设标准大棚2000个,亩建标准大棚2个,每个大棚需耐用骨架46根,大棚专用无滴农膜50斤,立柱12根,压膜线10斤。选址科学,布局合理。

高山特色菜:平整土地、增加活土层5CM、沟厢配套,改良苞菜、土豆、架豆、胡萝卜等品种6个。

2、新发展林果建设标准

整地尽量避免全垦,不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造林密度、苗木规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Ⅰ级苗使用率达到80%以上,香椿、杜仲每亩栽植167株,桑蚕每亩栽植350株,当年栽植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到80%以上,林地无重大病虫害发生。

3、培殖业建设标准

充分利用栎类小经材、枝丫材发展袋料姑,栽培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优良菌种使用率达98%以上。

4、森林经营建设标准

抚育管护:退耕地管护率达90%以上,达到保水增效的目标。

“三防”:全县森林过火面积控制在0.3‰,病虫害防治:2008年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2‰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1%以上,测报准确率达7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8%以上。2010年后,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1.9‰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3%以上,测报准确率达86%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以上。人畜危害防治:退耕地管护率达到85%,管护标志覆盖100%的退耕还林工程村,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管护人员达到3至5人以上。

低产林丰产措施建设标准

核桃高接采穗圃:品种优良,无危险性病虫害,亩植每亩111株,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第二年采穗率达到30%,三年后采穗率达到80%。核桃高接、柿树改良、板栗改良嫁接:当年成活率达到90%,第二年开始挂果,四至五年进入盛产期。

5、效益监测建设标准

效益监测入户调查率达95%以上。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建设标准 每个退耕户至少有1人外出务工或掌握一项致富技能,并实现年增收10000万元的标准。

(二)投资标准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投资标准

设施蔬菜6000元/亩,高山特色菜1000元/亩。

2、新发展林果投资标准

香椿300元/亩,杜仲350元/亩,桑树200元/亩。

3、培殖业投资标准:500元/户。

4、森林经营投资标准 抚育管理:20元/亩。 “三防”投资标准:5元/亩。

采穗圃投资标准:7500元/亩,租地费:400元/亩·年,苗木费:1500元/亩,整地:500元/亩,管理费:700元/亩·年。

核桃高接改造投资标准:600元/亩,柿树改造投资标准:330元/亩,接穗材料费:42株/亩,3个/株,接穗0.5元/个,嫁接用工费:3个工/亩,50元/个工,材料费:17元/亩,抚育管理:5个工/亩,20元/个工。

板栗改造投资标准:330元/亩,接穗材料费:42株/亩,3个/株,接穗0.5元/个,嫁接用工费:3个工/亩,50元/个工,材料费:17元/亩,抚育管理:5个工/亩,20元/个工。

5、效益监测投资标准:监测点20万元/个。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投资标准: 350元/人。

(三)建设内容

根据我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在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区的优势资源,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退耕农户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核桃、柿树、板栗改良6万亩,重点新发展我县有历史传统栽植、群众积极性高的香椿、桑树、杜仲产业基地21万亩。新发展4万退耕户增效快,易建设、积极性高的培殖业。兼顾开展退耕还林地抚育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人畜危害防治和效益监测,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奠定基础。根据我县退耕农户劳动力状况,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输出情况,对退耕农民10000人,进行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

(四)建设规模

种植其它经济作物1.1万亩(设施蔬菜0.1万亩,高山特色蔬菜1万亩);新发展林果21万亩(香椿10万亩,桑树10万亩,杜仲1万亩);培殖业新发展木耳、香菇4万户;森林经营开展退耕还林抚育管理和“三防”37.6万亩。低效林丰产措施6万亩,其中核桃高接4万亩(配套采穗圃建设600亩),柿树改良1万亩,板栗改良1万亩;效益监测:建监测点6个;退耕农民技能培训1万人。

(五)建设地点

种植业建设地点:其它经济作物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场、区),其中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城关、土门、香口、上津、店子、观音、涧池、河夹等乡镇;高山特色菜重点分布在湖北口、香口、马安、六郎、三官洞、安家等乡镇。

新发展林果建设地点:在全县有栽植香椿传统、群众积极性高的工程村发展香椿产业;在原有杜仲基地面积较大、生长适宜的河夹、上津、香口三个乡镇发展杜仲产业;在观音、安家、香口、景阳、涧池、六郎、夹河等现有桑树基地面积较大、生长适宜的乡镇发展桑蚕产业。

培殖业建设地点:在全县栓皮栎资源丰富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退耕农户有传统栽培历史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木耳等食用菌产业。

森林经营建设地点:抚育管理及“三防”范围是全县历年来各退耕还林地的小班。核桃高接改造:采穗圃设计在店子镇店子村,安家乡神雾岭村,槐树林特场范家坪村、药树坪村,黄龙山林场。高接改造分布于全县所有核桃实生苗的地块,主要在槐树、店子、湖北口、三官、安家等乡镇。柿树改造:全县主要柿树实生苗地块,主要在夹河、羊尾、涧池等乡镇。板栗改造:全县主要茅栗实生苗地块,主要在马安、景阳、观音、河夹等乡镇。

效益监测:分别在店子、湖北口、景阳、夹河、羊尾、涧池等六个乡镇建立监测点。

退耕农民技能培训: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在城关、土门、香口等乡镇50个村,技能培训1万人。

(六)建设任务

1、种植业: 2008年投资270万元,建设大棚菜450亩;2009年投资240万元,建大棚菜400亩;2010年投资90万元,建大棚菜90亩;2011---2015年每年投资200万元,分别建高山菜2000亩。

2、新发展林果: 2008年投资36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桑蚕3000亩;2009年投资930万元,建设香椿2.2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1万亩;2010年投资670万元,建设香椿2万亩,杜仲0.2万亩;2011年投资670万元,建设香椿2万亩,杜仲0.2万亩;2012年投资59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1.1万亩;2013年投资77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2万亩;2014年投资640万元,建设香椿0.8万亩,桑蚕2万亩,2015年投资720万元,建设桑蚕3.6万亩。

3、培殖业: 2008年投资61.5万元,发展袋料1230户246万袋,2010年投资50万元,发展袋料1000户200万袋,2013年投资215万元,发展袋料4300户860万袋,2014年投资875万元,发展袋料17500户3500万袋,2014年投资798.5万元,发展袋料15970户3194万袋。

4、森林经营:

(1)抚育管理:2008年投资98.8万元,抚育管理4.94万亩;2009年投资66.1万元,抚育管理3.305万亩;2010年投资26.1万元,抚育管理1.305万亩;2011年投资66.1万元,抚育管理3.305万亩;2013年投资752万元,抚育管理37.6万亩;2014年投资327.5万元,抚育管理16.375万亩;2015年投资63.4万元,抚育管理3.17万亩。

(2)“三防”:2008---2015年每年投资188万元,分别对退耕还林工程37.6万亩进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人畜危害防治。

(3)低效林丰产措施:2008年投资642万元,建核桃采惠圃600亩,核桃高接0.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09年投资564万元,核桃高接0.5万亩,柿树改良0.4万亩,板栗改良0.4万亩;2010年投资792万元,核桃高接1.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11年投资792万元,核桃高接1.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12年投资720万元,核桃高接1.2万亩。

5、效益监测: 2008—2015年每年分别投资15万元用于效益监测。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 2008---2015年每年投资43.75万元,退耕农民技能培训1250人。

7、工程间接费: 2008—2015年每年县财政分别配套23.2万元用于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工程管理。

五、补植补造

(一)建设标准

造林密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存率达到95%以上,良种使用率达100%,苗木合格率达100%,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二)投资标准 苗木费50元/亩。

(三)建设内容

重点对2007年雪灾冻害损失的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地中暂不合格面积。

(四)建设规模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任务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万亩,荒山造林1万亩)。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270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涉及10094户,50325个小班。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退耕地2万亩,2009年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

第五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分年安排

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总投资为2903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3786.5万元,占总投资47.5%;地方配套2592.9万元,占总投资8.9%;农民自筹12651.6万元,占总投资43.6%。 分年安排情况:

2008年投资3493.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828.3万元; 2009年投资3953.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853.3万元; 2010年投资3671.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3.3万元; 2011年投资3570.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21.3万元; 2012年投资3333.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1.3万元; 2013年投资3756.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97.3万元; 2014年投资3769.1万元, 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42万元; 2015年投资3482.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19.9万元。 各专项建设投资分别如下: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

(一)投资估算

改田改土共需投资2634.4万元。其中:

1、坡地沟种5000亩。亩投工12个,每个工日50元,亩投资600元,需投资300万元。

2、聚土垄作2500亩。亩投工4个,每个工日50元,每亩投资200元,需投资50万元。

3、深耕深松土地2500亩。亩投工4个,每个工日50元,每亩投资200元,需投资50万元。

4、平整土地20000亩。每亩投资1100元,计2200万元。

5、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改田改土所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13%,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34.4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2634.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800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13%,占总投资的68.3%,地方配套34.4万元,占总投资的1.3%,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800万元。占总投资的30.4%.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2634.4万元,投资如下: 2008年投资37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3万元。

2009年投资37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2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4万元。

2010年投资376.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7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5万元。

2011年投资363.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9万元。

2012年投资344.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38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2万元。

2013年投资34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27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9万元。

2014年投资247.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72万元。

2015年投资222.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52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6万元。

二、农村能源建设

(一)投资估算

(1)农村户用沼气。沼气“一建三改”8000口,4489元/口,需投资3591.2万元。

(2)生物气化炉。推广安装1000座,2204元/座,需投资220.4万元。 (3)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3200元/台,需投资320万元。

(4)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农村能源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7.2%,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19.4万元,专项配套50万元。共需投资69.4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420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000万元, 占专项总投资的7.3%,占总投资的23.8%,地方配套269.4万元,占总投资的6.4%,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2931.6万元,占总投资的69.8%。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4201万元。投资如下:

2008年投资566.3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4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37.4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88.98万元。

2009年投资709.1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9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50.1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69.06万元。

2010年投资643.9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4.9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29.06万元。

2011—2015年每年各投资456.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0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27.4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28.9万元。

三、生态移民

(一)投资估算

1、移民建房。砖混结构100平方米/户,400元/每平方米,户需投资4万元,1500户4000人需投资6000万元。

2、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农村能源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8.7%,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23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602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200万元, 占专项总投资的8.7%,占总投资的19.9%,地方配套1223万元,占总投资的20.3%,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3600万元,占总投资的59.8%。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6023万元。投资如下:

2008—2015年每年各投资75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5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50万元。

四、后续产业及农民培训

(一)投资估算

1、种植业:设施蔬菜6000元/亩,建设1000亩需投资600万元。高山特色菜1000元/亩,建设10000亩需投资1000万元。

2、新发展林果:香椿300元/亩,建设10万亩需投资3000万元;杜仲350元/亩,建设1万亩需投资350万元;桑蚕200元/亩,建设10万亩需投资2000万元。

3、培殖业:500元/户,发展4万户需投资2000万元。

4、森林经营

抚育管理:20元/亩,8年累加抚育70万亩,需投资1400万元。 “三防”:5元/亩,每年防治37.6万亩,需投资1054万元。 低效林丰产措施:

核桃采穗圃7500元/亩,建设600亩,需投资450万元。 核桃高接600元/亩,改造4万亩,需投资2400万元。 柿树改良330元/亩,改造1万亩,需投资330万元 板栗改良330元/亩,改造1万亩,需投资330万元

5、效益监测:

监测点:20万元/个,6个共需投资120万元。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

350元/人,培训1万人,共需投资350万元。

7、工程间接费:按占专项资金总额69.9%预算投资185.6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16019.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9636.5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69.9%,占总投资的60.2%。县级配套资金1063.1万元,占总投资的6.6%,投劳自筹资金5320万元, 占总投资的33.2%。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16019.6万元,分年安排如下:

2008年投资1702.2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185.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44.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72.3万元。 2009年投资2070.0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11.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1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725.05万元。

2010年投资1898.0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136.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1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48.05万元。

2011年投资199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1.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43.05万元。

2012年投资1779.9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3.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23万元。

2013年投资2206.9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0.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853万元。

2014年投资2312.4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1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4.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956.75万元。

2015年投资2051.8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17.8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5.2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98.8万元。

五、补植补造

(一)投资估算

1、补植补造投资130元/亩(其中:苗木费50元/亩,4个工/亩,20元/工,用工费80元/亩)。3万亩需投资390万元。

2、按占专项资金总额1.1%预算投资3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15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50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1.1%,占总投资的98%。县级配套资金3万元,占总投资的2%。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153万元,分年安排如下:

2008年投资102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00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2万元。

2009年投资5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万元。

第六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使退耕农户的粮食单产提高20%以上,每亩增加纯收入230元,每年增加经济收入690万元;退耕区农户通过实施“一建三改”、安装生物质气化炉和太阳能,可节约薪柴16万吨,省电876.8千瓦时,煤炭0.7万吨,退耕农户年均增收节支1540元,总效益达1452万元;生态移民使1500户4000人得到安臵,提高困难退耕农户生活水平,后续产业的建设可实现经济总收入5.66亿元。

二、社会效益

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后,退耕农户实现粮食自给,促进社会稳定和当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农村能源建设,能够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无公害生产。通过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迁出人口的住房、吃水、用电、交通、通讯、上学、就医等实际生活困难,使退耕农户安居乐业。后续产业通过实施产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生态效益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后,森林资源明显增加,新增有林地21万亩,更有利于调节气候,保障农业增收。森林覆盖率可提高4个百分点,由现在的36.3%增加到40.3%。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另外起到蓄水、保土、保肥和环保效益。

第七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是组建机构。成立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统计局、审计、林业、农业、扶贫办、水电、国土、环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合署办公,确定专职人员和经费,负责具体工作实施。各乡镇(场、区)相应成立组织机构,具体抓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对工程实施负总责。

二是广泛宣传。根据我县农户居住分散的实际,讲究方法,开展形式多样政策宣传工作,把政策送到农民手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方面的科技知识,强化全民意识。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制和知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明确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加强消费引导,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境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决策透明度。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保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顺利实施的建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法规,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落到实处。

一是实行分工负责制。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谁编制规划、谁组织实施、谁负责验收”的部门责任制,县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能源办、扶贫办等部门分别为各专项规划主管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项目。各部门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是一项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的要求,精心组织好规划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 。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加大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实施的政策支持,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工作经费。对履行职责到位,完成工作出色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落实项目公示制。通过媒体、网络、标语、公示牌、公示墙等宣传国家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政策,公示项目相关内容、国家补助标准等。建立举报制度,各工程区、各级纪检、相关部门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

四是实行责任追究制。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要求,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坚持控制生态林的破坏,加强政府的监督执法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机制和新办法。乡镇(场、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履行职责,延误工程进程,除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责令其限期整改外,取消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年评优资格,责任单位当年也不得评为综合性先进单位,整改未到位之前,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不得调动提拔;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影响工程实施的,根据情节轻重,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严重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资金保障

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县政府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配套资金纳入政策预算并逐步增加。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保证必须的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制定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政策,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热情,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是保障工作经费。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文件规定“省财政按省核定的各工程县退耕还林面积每亩每元安排1元省级工作经费,工程县每年每亩落实2元工作经费和工程管理工作经费”政策。郧西县人民政府已于2008年3月17日以西政函[2008]11号文承诺:县财政配套预算265.6万元工程间接费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管理,切实保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四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计划,专项资金按检查验收合格任务拨付,对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对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等项目资金按渠道不变、资金不乱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捆绑使用。

第三篇:黔西南州小城镇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全覆盖工作实施意见

为确保全州小城镇、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全覆盖工作和2011年度编制任务顺利完成,结合我州实施,特制定黔西南州小城镇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全覆盖工作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全系统地编制小城镇、村庄整治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促进集约发展、节约土地资源、规范农村用地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有效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动力;是引导农民有序建房,推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房布局无序、管理失控状况的迫切需要。只有科学地、全覆盖地编制小城镇、村庄整治规划并严格执行规划,才能按照规划先行、依法建设的要求,促进乡镇及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善,推进我州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搞好规划和布局,确定小城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防止不顾实际的盲目攀比、一哄而起以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采取积极的政策导向,吸引当地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家落户发展第

二、第三产业,直接参与小城镇建设。

以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的原则,加快全州小城镇、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步伐,充分发挥规划综合调控作用,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工作目标

(一)2011年9月底以前,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全覆盖。一是凡是没有编制总规的建制镇要完成规划编制。二是原总规划规划远期期末为2015年或以前的建制镇要完成总体规划修编。

(二)2011年9月底以前完成乡规划全覆盖,凡是没有编制乡规划的乡要完成规划编制。

(三)2013年9月年底以前对所有乡规划期末为2015年或以前的乡规划完成修编。

(四)对虽然编制了村级规划,但省、州、县(市、开发区)确定为村庄整治重点(试范)的村庄,补充编制村庄整治规划。

四、2011年工作任务

1.在全州范围编制完成15个以上小城镇规划(各地任务详解附表一)。

2.在全州范围编制完成37个以上行政村村庄整治规划(各地任务详解附表二)。

3.完成镇胜高速公路沿线200米可视范围内10个行政村、10个村民组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

为迎接今年“旅发大会”,关兴公路沿线村庄、村民组要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必要时编制村庄整治规划。

4.完成省级示范村3个:兴义市马岭镇团结村、普安县江西坡镇细寨村、晴隆县莲城镇蔡家村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完成省市共建示范村7个:兴仁县民建乡三帽坡村、安龙县新安镇海庄村、贞丰县白层镇坝桥村、册亨县者楼镇东风村浪沙组、望谟县复兴镇平洞村、望谟县打尖乡坡毛村、晴隆县马场乡马场村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小城镇规划。

1.遵循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地,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确定镇(乡)的性质、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小城镇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资源状况和潜在的优势,规划建设县域带动型、边贸交易型、风景旅游型、资源开发型、交通枢纽型、工矿企业型、特色产业型等小城镇,做到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两篇文章一起做,创造优美的镇区人居环境。因此,编制小城镇与村庄规划,要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的同时,坚持和生态环境相统一。

2.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原则,切实提高小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小城镇规划编制要遵循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区内的小城镇建设要按照城市规划执行,逐步发展成为城区的功能区。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依据城镇体系规划,衔接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要明确保护区域,保持该地区的历史风貌,维护整体格局与空间尺度。各地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重新修编与五年规划纲要起止年限相适应的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应合理确定近期小城镇重点发展区域和用地布局,重点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项目及用地,制定保障实施的相关措施。

(二)村庄整治规划。

1.坚持政策,把握原则。一是村庄整治规划包括整治和新建两个部分,村庄整治规划要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衔接。要从本地区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预留发展空间,避免重复浪费现象。二是村庄整治规划要落实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结合地形,依山就势,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三是村庄整治规划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立足于整治环境,配套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分散居住户应适当向村庄集中。

2.公众参与,以人为本。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要由镇(乡)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牵头组织,村民代表参与,县(市、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一要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力求规划切合实际,让农民接受;二要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普及乡村规划知识,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干部群众了解、支持、参与、监督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3.突出重点,讲究方法。村庄整治规划首先应从重要交通沿线和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开始。对基础条件好、乡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高、农房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也要优先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要按“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认真评审、逐步完善”的原则编制,具体要求如下:

(1)行政村。由镇(乡)人民政府或村委会委托测量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地形测量,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规划成果要达到《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黔建村通〔2006〕141号)的要求。

(2)历史文化名村或风景名胜区周边的村。该村若属于历史文化名村或风景名胜区周边内的村庄,必须注意保护与利用相结合。①对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应注意保护一些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及时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同时应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②对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的规划要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出发,服从服务于风景区的规划,并与之相协调和配套。

(3)城中村。即已纳入城市、乡镇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①凡城市、乡镇规划已经覆盖的区域,要按城市规划编制的标准,由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当地城乡规划部门审批。②凡城市、集镇规划暂未覆盖的区域,村庄的布局选点和规划设计应先由当地城乡规划部门提出具体意见,并在当地城乡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村庄整治规划。

第四篇:迁西县三屯营镇南关村三年发展规划

一、 前言

迁西县三屯营镇南关村地处迁西县城西北部,东邻河北省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交通发达,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日趋繁荣。近年来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开辟了一条“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为了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的精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南关村的实际,特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二、 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发展目标,统筹本村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各项事业建设,构建富裕、民主、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 主要目标及策略

(一)、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好群众最现实的问题

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从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实事抓起。那么让南关村富起来,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是

目前南关村群众最现实的需求。基于目前全村人均耕地少的现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本村的经济结构,继续沿着“以工促农”的路子,从单纯经营农业转向农、工、商综合经营,以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商贸服务为纽带,形成

一、

二、三产业在南关村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1、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力

随着进厂务工的村民大量增加,人人务工,家家种田,上班做工,下班种地的经营方式逐渐暴露出了新的矛盾。尤其是农忙季节,上班与种地的矛盾更为突出。采取自愿的原则,农田统一耕种,播种到收获实行机械操作,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 鼓励、支持私人企业、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南关村私人企业和商贸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村两委班子要积极鼓励他们办好工厂,做好商贸服务,号召大家诚信经营,微笑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客商来这里投资,经营。

(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集体经济资产保值增值,使村民、职工、经营者与企业形成利益的共同体。集体资产要主要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民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和享用者。在全村已经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

电话、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实现家家通网络信息,使村民通过网络更好的了解世界,掌握最快的信息资讯。

(三)、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1、鼓励号召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配合县委和镇政府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2、组织村民开展“魅力山城、和谐迁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活动,将党的惠农政策宣传落实到百姓的心里。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丰富大家的文体生活。

(四)、加大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改善生态环境

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且从娃娃抓起。各位党员干部首先要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向一次性筷子和不能降解的塑料袋说再见。建立起垃圾集运点、回收废旧电池,防止土壤被污染。提高大家从点滴做起,节约用水、用电。

(五)、扶贫帮困、加大对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促进共同富裕

要求各位党员干部带头帮助困难弱势和残疾家庭,号召已经先富起来的家庭帮助他们,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大家共同富裕。对无劳动力的人员,村两委班子要关心,

救助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的难题。逐步建立起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在全村形成扶贫帮困、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作扎实、稳妥、有成效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因而村两委班子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要一把手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同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尊重村民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在本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宣传全国“两会”精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本村发展建设的积极性。

第五篇:肥西县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及“十二五”规划汇报材料

肥西县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及“十二

五”规划汇报材料

一、企业发展情况

1、目前我县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但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一些中小微企业,主要是出口外贸企业,以及汽车、家电配套生产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受到的影响尤其明显,生产开始下滑,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扬,采购困难,产品滞销,加上资金周转回笼慢,工人放假增多,生产节奏放缓。由此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工人工资收入减少,相关问题和困难日益显现。

2、当前我县中小微企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融资方面

一些企业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由于受到缺少抵押物、贷款利率高、信用等级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企业融资贷款困难,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银行贷款门槛高,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即使贷到,成本也比较高;二是大多数中小企业依靠民间借贷,过高的利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企业产品销售时拖欠现象严重,而且在通过法律程序追缴时起诉时间长,执行效果差,造成资金回笼缓慢,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四是银企对接效果不明显,缺少必要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而且政府部门在后期的管理和跟踪服务方面也没有完全到位。

- 1 -

(2)用工方面

招工难,招收技术工人更难,已成为一部分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像服装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这方面在农忙时节尤其明显,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招工渠道;政府有关部门在服务企业用工方面仍有欠缺;企业自身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员工工资及福利待遇低等。

(3)证件办理方面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中小微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报建手续不完备,导致土地证、房产证一直办不下来,导致不能抵押贷款。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因目前各项制度的完善和制约,土地指标难以落实;二是由于规划方面的原因;三是一些企业在环保、消防、安全等方面没有通过验收等。有关土地证、房产证难以办理的问题。

(4)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方面

一些企业反映,一是供电部门在停电前没有预先通知,突然停电,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二是有时频繁停电,让企业无法正常安排生产,特别在生产旺季经常停电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这方面企业反映的不是太多。其他方面,一些乡镇工业聚集区配套设施不完善,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县工业发展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新提升”为总要求,坚持两化融合、品牌引领,加速推进产业升级。重点

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及配件、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重点产业为支撑,其它产业为补充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构筑以“千亿元大桃花工业板块”和派河工业走廊为核心载体,其它特色工业聚集区共同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体系;构筑以大企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全面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能力,努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争取到“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32%左右。

上一篇:取消年终奖通知范文下一篇:庆五四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