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思考

2022-09-11

高校是师德建设责任主体, 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主体, 也就是师德建设的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待教育事业一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 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自觉捍卫职业尊严, 珍惜教师声誉, 提升师德境界。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离不开自觉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培养师德建设自觉性的基础, 是有一颗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心。

一、不要把师德建设当作一种任务和负担, 从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原教育部周济部长《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的文章中提到: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 强调责任的重大意义, 第一次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这个高度, 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要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师德发展目标, 如果把师德建设看成是任务负担, 就会感到师德建设似乎是迫不得已的, 就会有某种消极被动因素, 并被其影响, 降低了教师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师德建设而言, 同样少不了热情和兴趣, 把师德建设看成自己生命和生活的需要, 就会有动力, 就会有热情, 就会有自觉性。

二、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重视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 各大院校涌现出一批思想品德素质好, 业务知识过硬、科研创新水平高, 在全校各项工作中起到排头兵作用的先进教师, 这些教师的高尚师德无疑是是各校的宝贵精神财富, 并将不断激励和鼓励着学校教职工同样以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他们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方面、道德品质方面, 还是在学识学风方面, 都能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真正为人师表, 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

三、环境育人, 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良好师德的形成和培养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在师德建设中, 榜样的树立为每位教师设立了一个个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环境育人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同样为每位教师优化自己的师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校园的文化建设和美化绿化同样能给教师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每一位教师的灵魂都会得到净化, 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情操都会受到熏陶感染。师德建设的实践证明, 良好的氛围是形成良好师德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优美静雅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舆论氛围, 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制约着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规范着他们, 感染着他们。由于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对于增强学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四、加强师德建设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和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

要牢记并时时对照师德标准, 查找自身是不是有相关的问题, 对于做得好的要发扬并持之以恒, 对于做得不好的方面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和改正。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时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时时约束自己, 把师德建设作为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 把师德建设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 把师德建设当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内容来关注, 才会从心灵深处真正激发起自觉性。

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需要实行自我管理, 进行自我约束。社会中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诱惑, 例如拜金主义、崇洋媚外之类的思潮同样会对教育造成冲击, 而能否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是评价教师师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种时刻, 教师对于自身的管理能力、约束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就有了防腐拒变的武器, 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和保证。当然,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不是一时间就能够有飞跃性的提高的, 需要不断学习, 不断思考和总结。

五、要通过自我学习, 自我改进, 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 加强学习

前面提到的榜样的示范、氛围的营造没有经过教师的内化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而师德建设也只有通过教师在工作学习中, 在榜样的熏陶下, 在学习氛围浓厚的组织中, 不断的学习, 才能达到本质上的提高和飞跃。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学习, 要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 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加强学习是每一个阶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是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是把加强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的需要。

六、师德建设的自觉性要防止惰性的侵扰

人总是有惰性的, 它是人的本性之一, 稍不注意, 惰性便会发作。当一个人有惰性心理时, 做事就会迟迟不行动, 一拖再拖, 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也可能会受到惰性的影响。要时刻提防惰性的侵入, 如果觉得师德建设老生常谈, 忽视对它的重视, 觉得不必太在意, 不必太关注, 长此以往就会越来越放松, 导致师德建设的自觉性意识逐渐淡薄, 师德的建设和水平提升的长效机制就难以形成, 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也就无从谈起。要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 在细微处见师德, 在日常中守师德, 养成师德自律习惯。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影响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外因是必不可少的。师德建设不仅是个体需要, 而是群体需求。保证师德建设取得实效, 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推进。不断推进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发展完善, 需要健全领导体制, 明确责任主体。

传统的领导模式中有的提法叫“齐抓共管”, 从严格的管理学意义上讲, 这是欠科学的。由于“齐抓共管”缺乏明确的领导主体, 因此很容易出现“人人负责、个个无责”、“你是领导、我是领导、其实还是无领导”这样一种局面和“多头领导”互相牵扯的状况。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 2004年又发布实施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 为从宏观上用法律调整教师行为奠定了基础。然而作为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依据, 还存在很多不足, 对教师的义务规定得较多, 对权利就规定的相对较少。

七、明确高校的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 加强领导, 强调领导的重要性, 健全师德建设领导体制

(一) 校长是教师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在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工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能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考验学校管理层特别是校长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是现实学校治理中, 如何清晰界定校长与教师在学生健康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依然是一个难题, 以至于不少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校长成了无所不能的全人, 如何把校长的一部分权力分配用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便成了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 加强领导, 强调领导的重要性

学校校长手中有学生升学、教师奖惩、评先评优、师德考核、职务晋升、工资把关的权力, 各级领导、家长或社会都把目光聚焦到校长身上, 校长成为他们实现自身利益的代言人, 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极容易成为被人遗忘角落, 而新教师由于同样受到校长权力的制约与支配很难理解老教师曾经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 这样一步步让教师离学校的感情越来越远。

我们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师德失范问题, 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持, 实现“管而优则管、教而优则教”的专业成长新模式。加强领导, 强调领导是非常重要的。

(三)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我们必须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明确校长在教师师德建设中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教师师德出问题除了追究其本人的原因外, 还要严格问责校长, 以此落实校长在师德建设中的主导责任, 创造条件让教师把全部的精力投身到潜心育人的专业成长中, 解决他们的顾虑, 打通优秀教师向上专业成长的通道, 破除“教而优则仕”教育行政化传统, 努力形成教师人才成长直通车, 努力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维护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独立人格与职业尊严, 帮助教师树立终身从教的职业理想, 让优秀教师愿意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让老教师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切实改变教师对校长的人身与财产依附关系。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健全教师师德考评机制必须从提高校长的专业素质发力, 用师德考评的制度性成果对校长权力实现刚性约束, 坚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摘要:教授知识、培养优秀人才是教师最主要的责任, 作为教育的主体, 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高校是师德建设责任主体, 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本文将从充分激发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和明确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责任主体, 明确校长是教师师德建设的第一负责人, 加强领导的自身规范, 提升领导能力, 针对性解决好教师后顾之忧, 从而解决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自觉性,责任主体

上一篇:井网重组与油井补孔增效方法研究下一篇:电网调度运行中的故障及处理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