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

2023-03-07

第一篇:推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

我国学前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姓名:郭清

摘要:本文旨在探析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首先,我们要明晰学前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我们要弄清楚教育公平的含义及重要性;再次,我们需要厘清当今中国学前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问题;最后,我们要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文中阐述了当今中国学前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有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差异与不足、幼儿园教师工作学习机会及待遇的不平等、幼儿入园机会及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减小社会差距;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的投入向弱势群体倾斜,发放学前教育券;提高学前教师的教师待遇,完善幼儿教师的聘用和培训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畴中;拓宽道路,多渠道开办学前教育机构;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幼儿园的管理。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公平;不公平现象;问题;对策

1. 学前教育

要分析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公平问题,那首先就应该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什么年龄段的教育?而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又处在一个什么地位,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

1.1 学前教育的概念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

[1]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学前教育。而狭义的学前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我们在研究的时候,特指的是狭义的学前教育,即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幼儿园教育。

1.2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从杰明斯的研究结果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以及最后的智力水平与其在学前时期的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关系,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这让我们看到学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智力乃至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开始的时候,也是人梦想、创造、智慧和思维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可以说是启迪学前思维和智慧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式,从家长、幼儿园教师、到幼儿园再到政府和国家都应该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将学前教育的地位摆正到与义务教育平齐的位置,或者也可将其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畴。不论是何种方式,重视和正视其发展和地位才是基础与根本。

2.教育公平与学前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所以,明晰教育公平的概念十分有必要。而本文研究的是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所以界定学前教育公平的概念也是研究的需要。

2.1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促使自身

[2]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自由发展。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2.2 学前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公平是指在学前教育领域中主体及其行为之间等利(害)交换的社会关系的

[3]度量和评价。其中,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主体指的是幼教机构、教师及幼儿等。而目前学

前教育公平的深层内涵也应该从主体的这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层次即是:对幼教机构的公平。政府不能因为地区的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来给予不同幼儿园差别化的投入,应平等的为各个幼儿园提供财政支持以及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

第二个层次也就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公平。这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教师获得工作机会的平等、获得晋升和进修机会的平等以及获得工作报酬的平等。

第三个层次则是对幼儿的公平。这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起点、过程及结果的公平。起点方面即是“有教无类”,每个幼儿不受任何条件的影响,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过程方面即是学前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及接受教师公平对待的权利。而结果的公平则是幼儿要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并保证每个学前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 我国学前教育公平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学前教育位于教育供给链的底端,所以已被视为教育公平的“起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公平”一词出现高达18次之多,而且首次正式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并将其作为学前教育第一发展任

[4]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方面的延伸,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是社会是幼儿家长的共同期盼,但要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并不容易,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和任务。所以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问题。

3.1 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差异与不足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存在差异和不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从横向看,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不同地域的幼儿园投入的差异以及对同一地区不同幼儿园投入的差异这两个方面。不同地域的差异主要指的是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同一地域的差异则是表现为对重点园和非重点园投入的差异、对公办园和民办园投入的差异等等。近年以来,我国地域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呈渐渐扩大的趋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是造成我国现今学前教育失衡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从各省市学前教育事业“九五”发展指标就可看出这种差距:第一片9省市发达地区学前三年教育一般在80%以上。如江苏浙江两省学前三年的入园率2000年为80%,浙江学前一年的入园率为95%,农村正推行学前两年和三年教育;第二片13省市为中等发达地区,如河北、湖北等地,学前三年教育基本上在50-70%,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在50-70%左右;第三片9省、自治区是欠发达地区,如内蒙、广西、宁夏等,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基本上只能定在35—50%,没有

[5]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指标。从纵向方面看,学前教育的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中所占

比例过小,教育资金的分配是向着高等教育倾斜的。地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以及政府支出的有限教育经费难以支撑中国庞大的学前教育事业。

3.2 幼儿园教师工作学习机会与待遇不平等

其实在这个大标题下,包含了幼儿园教师在学前教育公平问题上存在的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机会上的不平等。在现实里,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以及性别、年龄、家庭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同能力与学历的学前园教师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工作机会。其次,幼儿园教师在获得继续学习和深造方面的机会也不平等。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及学习机会和条件还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相对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民办幼儿园,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效益好的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就能获得更多的培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也能让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幼儿园教师待遇方面也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由于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编制以及医疗等方面缺乏应有的保障。近些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现实中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各方面待遇仍然偏低,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

3.3幼儿入园机会及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幼儿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所涉及到的条件很多,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所以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很难做绝对的判断,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前教育因经济的落后往往被忽视。大部分的幼儿被家长采取一种“放养”的方法呆在家中,接受的教育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他们在成长的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同龄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幼儿。还有一个群体的幼儿,即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学前,他们的家长收入微薄,无法缴纳昂贵的教育费用,所以这些幼儿的教育问题也成了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是幼儿性别差别大。这主要集中在经济较落后的山村,家长和教师都对女童不大关注,不能平等地对待男女幼童。而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对幼儿的不公平现象,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个性等,教师也存在很多的主观观念,受这些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而另一方面,各类的幼儿园还未能按照国家的规定配备教职员工,幼儿园的师幼比例是很低的。教师的职能很容易会陷入“保姆”这一角色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怎么能因材施教呢?学前教育的结果的公平又如何来实现呢?

且不说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就连在我的家乡九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九江市的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好,在九江市民当中的口碑也不错,学费大约在每月500元左右。因为办学规模有限,所以每年招收的幼儿数量也很有限,很多幼儿家长就只能到处找关系,想把小孩排上队报上名入园学习。有关系的家庭当然好说,如果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家庭又该何去何从呢?九江市另一所小金星幼儿园是一所私立幼儿园,教学设施和娱乐设施众多,开设的课程也很多样,蒙氏数学、英语、陶艺、绘画、舞蹈等等非常丰富,在师生比上也完全做到了1:12的师生比,也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两教一保”,但每月的支出大约要1000元以上。根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做的统计,九江市2010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为2062元,如果要将孩子送到这所教学质量好的幼儿园,每月孩子在幼儿园的开销就达到了工资水平的一半,这对于工薪阶层的父母着实是很大的开支和负担。那如果父母的工资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呢?家中若是只有一个劳动力或是父母都没有劳动能力呢?仅靠着每月政府发放的低保金生活的家庭呢?他们又怎么负担得起呢?位于九江市城乡结合部的好苗苗幼儿园也是一所私立幼儿园,教学设施很有限,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每月的学费大约在200元左右。以上的三所幼儿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条件,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是有的孩子就能去“价廉物美”的公立幼儿园,有的孩子必须支付高额的学费去上好的私立幼儿园,有的父母无法支付和负担,就只能将孩子送往教学质量和收费都偏低的私立幼儿园,可以说,这样的幼儿园更类似于“托儿所”。当然,好苗苗幼儿园地理位置虽是城市边缘,但最少与城市沾边,再往外延伸便是农村了,笔者曾在农村老家生活,不要评说农村幼儿园的质量,就是过去了20年,

九江市周边的农村还是基本没有几所像样的正规幼儿园,幼儿园一般开设在大队里,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薄弱。还有的农村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负担不起入园的费用,就在田间地头放养着长大,这怎么能和生活在城市里,接受着正规学前教育的孩子们相比呢?从接受教育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又怎么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呢?

再来谈谈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两人都来自农村,现在在浙江打工,育有一子,学前教育的适龄幼儿。夫妻二人将儿子带到浙江,想让儿子上城市的幼儿园,接受好的学前教育,慢慢的融入城市生活。怎料,公办幼儿园需要有城市户口、私立幼儿园收费高昂,农民工子女幼儿园收费偏低但教学质量不敢恭维。思来想去,夫妻俩还是将孩子送回了农村老家,将孩子送到了家旁边的一所私立幼儿园,这个私立幼儿园就在一栋民居内,一楼是幼儿园,二楼是民居,楼前的空地上摆了个小滑梯,这便是一个幼儿园了?它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了。所以为什么农民工子女想要上好的幼儿园就那么难呢?这就是教育公平的结果吗?

4.实现学前教育公平的对策

诚然,在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之下,要想短时间的实现教育公平确实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也是不能实现的。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实现一种相对公平。我们可以保证达到一个底线,避免从学前教育时就开始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我国学前教育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和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学前教育的供给总量十分短缺。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变这种现状。

4.1 大力发展经济,减小社会差距

众所周知,现代的公平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不仅要求社会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更要缩小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阶层之间的差距,平衡地域经济,减小贫富差距。并且,减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指居民和地区政府收入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要减小教育差距,尤其是学前教育的差距。

4.2 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的投入向弱势群体倾斜,发放学前教育券

我国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短缺,如何分配这少量的教育经费就成了一个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让这些本就不多的经费流向条件本就优越的为社会优势群体服务的幼教机构,还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幼教机构呢? 试想,如果我们想要社会稳定,想要人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想关注社会弱势的利益和学前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那我们不应该将资源配置给弱势群体吗?

政府在划分教育公共资源的时候,应该先划分给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对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园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和支持。均衡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分布。

此外,我们还可以由政府发放学前教育券。学前教育券是政府发放给学前家长的一种代币券,学前在入学时可以凭券抵扣学费的部分或全部。学前教育券制度的最初实践在美

[6]国。在中国的实践主要包括台湾、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和山东省淄博区。从形式上看,

学前教育券是改变了政府教育经费下发的其中一个环节,即是由“政府—幼儿园—幼儿”转变为“政府—幼儿—幼儿园”。形式上看只是做了一个小的调整,但实际上却是将教育的选择权还于消费者、将办学的自主权还与幼儿园、将资源的配置权还于市场。学前教育券的价值就在于提高了资源的配置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

4.3 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师待遇,完善幼儿教师的聘用和培训制度

众所周知,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中的关键一环。所以,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高学历、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幼教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幼儿教师待遇和基本权利方面的立法工作,依法保障幼儿教师聘用、培训进修、待遇、社会及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扩大和稳定幼儿教师的队伍。此外,我们还应该严格的执行幼儿教师的聘用及继续学习和培训的制度,以此来保证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4.4 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中

试想,假如我们将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中,使其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这样就可以让义务教育成为一个从学前教育阶段就有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完整教育体系,也更加有助于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我们如果能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之中,这将有利于国家和政府建立并完善针对弱势群体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贫困学前的资助体系,更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4.5 拓宽道路,多渠道开办学前教育机构

政府除了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之外,还应该鼓励及支持社会多种力量开办幼教机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发展学前教育,为更多的学前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政策上支持,还应在财政上支持,给予帮助和扶持。首先要大力扶持和鼓励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办幼儿园;其次,还应以社区为依托,以基层部门为中坚力量,合理利用场地、人力和设施条件,充分的发挥社区软硬件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满足更多学前受教育的需要。只有拓宽道路,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办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更早实现。

4.6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幼儿园的管理

国家出台的有关幼儿园的和学前教育的政策非常少,关于针对幼儿园管理的法规只有1990年开始施行的《幼儿园管理条例》、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年12月31日印发的《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管理条例》针对的是幼儿园的管理,但是发布的时间距今已有20余年了,有很多的问题表述的并不明确,也不够贴合当今的现状。而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办法国家并没有出台,只有各省市的一些暂行办法和法规,这对于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和约束是不够的。而国家也未对幼儿园的设施有具体的规定,在《幼儿园管理条例》中,第二章第二条“举办幼儿园必须具有与保育、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园舍和设施”,我们应该怎么去界定这个“相适应”呢?什么样的设施和园舍才是相适应的呢?第二章的第三条“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这样的学历标准能否满足现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呢?标准里是不是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证书呢?这些都只是举例,但这对于学前教育的规范可能都是不利的。所以,国家应根据现今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应的政策,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

参考文献:

[1] 谷红斌.从教育公平角度论学前教育[A].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72-1217(2009)02-0178-02.

[2].谷红斌.从教育公平角度论学前教育[A].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72-1217(2009)02-0178-02.

[3] 张瑞芳.透视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与探索).2005-12.

[4] 彭云.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探索.研究)2011-02.

[5] 肖瑛,魏九花.学前教育公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A].科技咨询导报.1673-0534(2007)01(c)-0246-

01

[6] 方钧君.学前教育券-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一种幼教财政资源配置模式[J].学前教育(幼教版).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认识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效率:指人的活动的效率。人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公平:平等的对待公平,不平等的对待不公平。

人世间有很多公平的事,可是有一些事是不公平的,在这我不是要说,谁做的不对,只不过有些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一些人身上是致命的。我不希望,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做出一些 不平等的事。人都是有错的,只要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但是即是这样,有时也会出现不好的事。如果你是他的上级,请你做事慎重。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同程度上是不合理的。比如,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严重不公平。近几年,企业参照公务员加薪的比例,根据企业效益来自主上浮工资。然而,企业管理者设计制定的调资方案带有巨大的“利己性”——企业利润向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严重倾斜。部分管理者上涨工资份额是大多数职工群体上涨份额的好几倍。总之。一半以上的利润流向了企业上层,剩下的员工工资也就寥寥无几了。

企业分配制定的不公,与职工在收入分配,工资改革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监督权息息相关。制度的设计者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制度就只能“造福”他们自身。我国《工会法》规定,企业调资和大的投资经营决策等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表决。可现实是,组成职代会的“职工代表”大部分是企业的高管和中层管理者,不合理的调资方案同样得以顺利实施,职代会沦为走过场。企业分配制度的不公,是城市中诸多不公正分配制度的一个缩影;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也正是城市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一面镜子。因此,在我看来,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公共政策,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干预”和引导不公正的城市分配制度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在法制的框架内规范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抑制或者消除过大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这对解决乡村人口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经贸2班 王贺

第三篇: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

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继续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投入,提高使用效率并强化监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探析

——以陕西省15个抽样县区为例

【摘要】近些年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仍存在校舍资源利用不合理、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差、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建立和完善资助保障体系,进而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教育公平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教育公平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近期,课题组对“新投入机制下陕西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关抽样调查研究,调查范围涉及陕西省15个县(区),发现在区域、城乡、学校和学生群体等方面教育不公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机制,进而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育公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农村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强调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关注弱势群体。我国已经在99.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已经实现了100%,男女童的入学率没有任何差异。农村的高中教育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有力促进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提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合作为主要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等各种方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效非常显著。

其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03年启动、2004年大面积铺开的“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在西部广袤农村地区大力普及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现在这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美观,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得到改善。

再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别。以中央财政出资为主、地方财政配套,实施“农村现代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三种模式,把过去只有城市和发达地区才能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农村,送到了中西部,大大缩小了区域之间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别。

另外,国家还实施了义务教育工程、西部两基攻坚工程、两免一补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快对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校舍资源利用不合理。农村学校依然“散、小、弱”,学生就学成本高,学校管理成本高,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而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和规模过大现象非常突出。统计显示,城区初中、小学最大班额都达到90人以上,平均班额也在80人左右,县城小学大班额占到县小学的51.2%,县城初中大班额占到县初中的72.3%。

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差。首先,很多农村学生面临着“吃饭难、饮水难、如厕难、取暖难等”问题;其次,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装备处于“低保型”发展水平,与国家办学标准相差甚远,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初中和小学的图书、实验仪器不达标比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而城区学校和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的设施设备无法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基本为泥土操场,小学体育场面积达标为43%,体育器材达标为22%,初中体育场面积达标为59%,体育器材达标为63%。一些规模较小的小学没有实验室,多数实验没法开展。

农村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衡。随着代课教师的清退,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不仅多数地区

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教师短缺,个别学校甚至连专职实验教师都没有。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农村中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小;寄宿制学校的保育人员和服务人员不在学校编制之列,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担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被称作“城市边缘人”,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并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另据“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的抽样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近半数不能适龄入学,在学流动儿童超龄现象严重。有46.9%的6周岁儿童不能适时入学,13周岁、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适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失学率为9.4%,其中未上学的占6.9%,辍学的占2.5%。①这就造成,一方面,农民工子女无法受到应有的教育,就无法在走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因其在学校不能受到与城市子女相同的待遇,容易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甚至出现问题行为。

完善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

为了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应该选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应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的70%,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制定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其次要统一城市、县镇和农村教师的编制标准。第三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继续推进免费师范生试点,继续实行中西部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为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鼓励东部地区、发达地区派老师、出资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扶持。要合理配置义务教育的资源,特别是经费投入的资源。让所有学校都能够平等地接受这种资源。

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缩小校际间教育差异,就是要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在区域之内、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上的过大差异,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改造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对硬件不合格的学校实行限期改造计划,对软件不合格的学校通过专家的会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一部分教师合理交流,派一些优秀校长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职或同时兼任薄弱学校的校长。妥善解决有些地方校际之间的教师收入不一样的问题。第三,促进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比如体育馆、图书馆、科学中心、博物馆等设施可以由几个学校共享,并设立一个代管学校。

建立和完善资助保障体系,缩小群体教育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第一,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现在从农村到城市里进城务工人员大概有1.5亿左右,其子女随他们来到城市里面,据中央教科所在这方面的研究,这个群体人数将近900万人。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进城务工子女在进入学校就学,特别是在进入公办学校就学时遇到一定的困难。要在政府层面统筹、协调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政策。同时鼓励社会多层面、多方位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第二,办好寄宿制学校,保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儿童留守在农村家庭中。要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加强对其课余生活的服务、完善教育管理,按一定比例配备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服务师资等。既要保证留守儿童接受同等优质的教育,也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身

心健康发展。

第三,办好特殊教育,保证残疾儿童受到合适的教育。我国的残疾儿童人数较多,有一部分残疾儿童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进入学校,或者没有接受完全的教育。我国规定每30万人口的县或者市必须设一所特殊学校,但目前全国还有35个县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要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完善,保障和提高师资待遇,创造足够的条件保障残疾儿童接受适合的教育。

第四,完善流浪儿童救助制度,保障流浪儿童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通过加强城市救助站教育设施的配备和完善来解决流浪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根据流浪儿童的具体特点,确定相对固定的学校,让流浪儿童在流动或者流浪过程中能够不荒芜学业,保证其接受相应的教育。同时从深层次来说,要采取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农村教育的保障,使这些儿童能够不流浪,包括让家庭的责任更加完善,使这些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教育部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FHB070407;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07JK012)

注释

①董立山:“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第93~96页。

第五篇:教育的公平公正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政策支撑

教育的公平公正发展

——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政策支撑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教育差异尤为明显。而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多数研究者都主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育物质资源方面进行研究,如城乡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城乡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城乡学校不同的师资状况、教学水平、教育物质资源等,很少有人从教育公平公正发展的角度即教育政策的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平公正要求日渐强烈。社会公平公正是民主社会的理想价值,教育公平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础。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公平公正是促进社会公正的手段,教育的发展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系统中其他要素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与社会大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但在教育系统内部,人们将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混淆不分,总是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谈论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对于如何看待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如何看待城乡教育差异问题等,则很少有人涉猎。本文试从这方面作简单探索,以就教方家。

一、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正则是指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当的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地发展。通俗地讲,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追求和实现教育公平是追求和实现教育公正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公正发展是教育发展应有的价值选择,是教育政策导向的结果,也是教育事业本身应有的理想目标和客观态势。在主体的选择下,在教育政策导向的结果下,教育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正,教育的公正本身也就是教育发展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教育的公正不是作为教育的发展的外在相关性,而是作为其内在的规定性,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性质和趋向。

教育的公正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如果把教育的公正置于教育的发展之外,那么现实的情形将会是,要么教育的公正被淡忘或抛弃,要么发展成为畸形儿,甚至归于失败。所以,教育的公正并不是教育发展以外的一个参照物,它就存在于教育的发展之中,是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

教育的公正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认为公正对发展来说只是外部的,就很容易把公正和发展对立起来,如果把教育的公正看作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我们就会看到,教育的公正是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教育的公正是教育发展的合理状态。教育发展的状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片面追求异化了的教育规模扩张的目的的同时,导致如城乡教育差距拉得过大等畸形的发展,另一类是在追求教育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各方面协调、平衡,甚至在必要时把保持协调放在首位,这样的发展,合力大,内耗小,积累性强。

发展就是硬道理,而协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教育的均衡、协调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均衡、协调个人、群体、集团和阶层的教育权益,而均衡、协调教育权益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就是追求教育的公正,因而,教育的公正发展也就是以教育的公正为目的、动力和模式的发展。要促进社会公正,教育自身首先要公正。

二、城乡教育的差异问题就是教育的公平公正问题

当代中国,城乡教育的差异也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公正公平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由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偏差所导致的。对于那些生长在城市、不了解农村和农村教育的人来说,对于教育的公平公正问题不会有切身的感受。对于那些生活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如果他们习惯了的生活并没有遇到现实的冲击,那他们也可能感受不到甚至意识不到在城乡教育关系中的这一公平和公正问题。

然而,多项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存在不足,导致农村学校危房比例高、基本教学仪器不足、代课教师多等现象,反映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农村校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师资只能对城市校园的优越环境和雄厚师资条件望其项背。

教育政策的本质是对教育利益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则以政策价值为导向。在教育发展战略上,教育政策表现出对城乡教育差距冷漠,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标与任务没有计划,或计划模糊,或没有评价指标,致使城市教育发展偏向合法化、合理化。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怎么对城市教育有利,教育政策就怎么规定。政策对城市教育高标准、严要求,使资源配置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匹配,对农村教育的提法则是量力而行。这实际上是由于一开始在发展目标上就降低了对农村教育的要求,迁就农村教育的落后,纵容了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表现出教育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冷漠。我国多年来的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已经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酿造了难以下咽的苦酒,使城乡教育差距加大,其教育不公平现象又成为新一轮教育政策出台的依据,造成教育政策向城市偏向的恶性循环。

城乡社会自然和历史的因素导致的差距,注定了城乡教育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非人为影响城乡教育公正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但同时必须看到,城乡教育不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为的教育政策的不公所导致和加剧的,这是可以下决心和花力气改变的。

三、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公正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的公平公正发展体现在城乡教育关系上,就是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在理念和政策支撑上作革新和矫正。

1、 理念上克服城乡二元思维定势

我国长久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也使人们形成了看待和分析社会问题时的二元思维定势,对教育事业也不例外。这种二元思维的定势比城乡教育的现实差距更可怕,因为它影响甚至决定着新的教育政策的设计和制定。其实,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都属于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它们都应该得到国家的公正对待。为此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坚持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理念。

2、 政策上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要实现城乡教育的共平公正的发展态势,仅有理念的革新还不够,教育政策必须作出实质性的矫正。要将教育的公平公正的发展作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当前应在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统筹城乡教育,倡导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落实政府全力举办农村教育的责任,推行国民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教育政策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对农村教育进行补偿,国家要在财政和人力等方面,优先考虑和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提供各种专项扶助,必要时还可以在农村地区考虑实行教育优先发展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异,最终达到教育发展的最佳态势,即教育的公平和公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7。

2. 肖雪慧·从根本上检讨教育政策——反思1990年代的教育·中国改革·2004,

3. 陈敬朴·教育政策城市倾向的要害及其特点·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4. 冯建平·社会公正与教育的公正·江西教育科研·2007,(9)

上一篇:铁路警察跨公安处调动下一篇:特困人员生活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