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

2023-01-23

第一篇: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

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幸福在何方?

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留守老人们在农村是怎么生活的呢?谁来关怀、呵护这些老人?

扫描: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写真

在我河舒镇一村的一位老人,名叫刘东明,今年62岁,有5个孩子,一家人大小14口人,子孙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外面工作,家里就剩了夫妻俩。刘东明的家很大,老人说,每年除了春节热闹一阵子外,家里就冷冷清清的了。老人的孩子虽多,但生活并不富裕。孩子们在外一年忙到头,仅够子女读书和一家人的花费。因此,老人虽然腿脚不灵便,但在家里并没有清闲下来。在村里,像刘东明这样的留守老人还不少。他们只要身体还行,就活一天干一天活,自己养活自己。

而另一位老人,80岁的张中华,他的妻子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他与妻子没有生育,抱养了个儿子。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给人养猪,十几年来只回来过两趟。养子出去后,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人不回了,钱也不寄了。老人在家里,靠自己耕种一亩地养活自己。他没有收入,连猪肉都买不起。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房间里一片黑暗,连床都看不到。穿着破破烂烂的他说到这里,唉声叹气地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我担心的是死了没有人埋!” 还有些老人带着孙子一起生活,而孩子需要教育,这些本是年轻人的事,可是,他们大多在外面打工,这些任务便全部落在了老人们的身上。教育孙儿不但责任大,而且也极为烦心,事情多得很。

繁重的家务和家教外,最令老人烦恼的莫过于寂寞。有一位名叫杨才兵的老人说,他平时里白天忙一些家务活,或者偶尔串串门,同邻居拉拉家常,日子也还算充实,但晚上可就寂寞了。家里虽然彩电、音响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自己识不了几个字,加上眼睛又不好,电视设备几乎成了摆设。他最盼的是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才是他想要过的美好生活。最怕的是正月十五一过,子女一个个走了,家里回到长久的冷清。最后他戏谑地说:“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是两个老的在家,一个‘和尚’,一个‘尼姑’。”

重压:农村留守老人的心声

我在镇政府里了解到,本镇的留守老人很多。在中青年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得不“老当益壮”,扛起了种田责任,肩挑背磨什么都得干。这些过度透支了他们的体力,用这些老人的话说是“只有我们实在爬不动时,就不做了”。

老人们说,年轻时盼把孩子拉扯大了,就可以享清福了。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仍然要耕种犁地,说“老了享福”,那都是一句空话。

他们精神慰籍少。人老了最怕孤独。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尤其是当子女外出务工把孩子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连最后一点精神寄托也没有了。大多数留守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很容易感到孤独。特别是孤居老人,更是心里有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他们生活缺照料。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事对于留守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留守老人最怕的就是生病。在家中生了病,没有年轻人去请医生,有些老人甚至拿不出钱看病,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卧病在床身边也没有子女来照顾,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

他们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大部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地里的收入不高,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更是只能依靠子

女的补贴。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谋生的压力,高龄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

他们安全隐患多。随着年事已高,一些农村留守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最近,一项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关注此事的人士认为,与农村“五保户”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容易被忽视,他们大多体弱多病、生活缺少照料。尤其是高龄老人面临的困难更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秋霞说:“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思考:如何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表现为经济上的地收入型、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这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

两会期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解决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以及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被代表委员们一再提及。前两年温家宝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农民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留守老人”就不再是个沉重的话题。

——毕竟,构建和谐社会的春天已经来临!

日志1

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留守老人们在农村是怎么生活的呢?谁来关怀、呵护这些老人?

由于居住在一个小镇上,一直以来都看到许多年迈的老年人。他们和老伴两个人生活,或者带着子孙一起,很多也就是单独一个人生活。他们经济上的地收入型、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对于此,我很想贴近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切身的感受。

刚好从父母口中得知有这么个机会,去乡下调查了解留守老人,我便积极争取了机会,与工作同志可以一起去下乡。

我想知道老人们的现状,想知道他们的心声!

日志2

对于这么一群特殊的群体,我还是对自己有点担忧,我不太真正了解他们,怕到真正和他们接触时,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会不受他们喜欢。我不想自己表现得不好。于是,我参阅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杂志,以及与父母交谈了解,让自己对他们形成一个初步概念

也许在年龄上,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晚辈,一个孙女,而对于此次的调查了解,就当作一次去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那样我想应该就很不错了。

同时在各种资料上了解到,与农村“五保户”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容易被忽视,他们大多体弱多病、生活缺少照料。尤其是高龄老人面临的困难更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对于明天的下乡深入调查,我的心情变得沉重了!

日志3

今天是我起来得最早的一天,因为我要和政府的工作同志一起去乡下,去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幸福生活在何方?我们选定了情况比较特殊的几位老年人们,将在这两天依次去看望。

一路上,我的心情还是多少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我马上要面对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一群特殊的老年人。

走了很长的路,终于到了选定的第一位老年人的家。就是河舒镇一村的村民,名叫刘东明,今年62岁,有5个孩子,一家人大小14口人,子孙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外面工作,家里就剩了夫妻俩。刘东明的家很大,老人说,每年除了春节热闹一阵子外,家里就冷冷清清的了。老人的孩子虽多,但生活并不富裕。孩子们在外一年忙到头,仅够子女读书和一家人的花费。因此,老人虽然腿脚不灵便,但在家里并没有清闲下来。在村里,像刘东明这样的留守老人还不少。他们只要身体还行,就活一天干一天活,自己养活自己。

而另一位老人,80岁的张中华,他的妻子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他与妻子没有生育,抱养了个儿子。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给人养猪,十几年来只回来过两趟。养子出去后,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人不回了,钱也不寄了。老人在家里,靠自己耕种一亩地养活自己。他没有收入,连猪肉都买不起。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房间里一片黑暗,连床都看不到。穿着破破烂烂的他说到这里,唉声叹气地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我担心的是死了没有人埋!”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不是忐忑不安了,而是极度的沉重!

日志4

今天去另外老年人家的路上,与工作同志的交谈了解到,本镇的留守老人很多。在中青年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得不“老当益壮”,扛起了种田责任,肩挑背磨什么都得干。这些过度透支了他们的体力,用这些老人的话说是“只有我们实在爬不动时,就不做了”。

有些老人带着孙子一起生活,而孩子需要教育,这些本是年轻人的事,可是,他们大多在外面打工,这些任务便全部落在了老人们的身上。教育孙儿不但责任大,而且也极为烦心,事情多得很。

繁重的家务和家教外,最令老人烦恼的莫过于寂寞。有一位名叫杨才兵的老人说,他平时里白天忙一些家务活,或者偶尔串串门,同邻居拉拉家常,日子也还算充实,但晚上可就寂寞了。家里虽然彩电、音响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自己识不了几个字,加上眼睛又不好,电视设备几乎成了摆设。他最盼的是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才是他想要过的美好生活。最怕的是正月十五一过,子女一个个走了,家里回到长久的冷清。最后他戏谑地说:“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是两个老的在家,一个‘和尚’,一个‘尼姑’。”

老人们说,年轻时盼把孩子拉扯大了,就可以享清福了。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仍然要耕种犁地,说“老了享福”,那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应该好好思考这句空话!

日志5

深入调查结束了,我知道了老人们的现状,知道了他们的心声!

他们精神慰籍少;他们生活缺照料;他们经济收入低;他们安全隐患多。

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实际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想自己卧病在床时,身边有子女来照顾。高龄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能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

但我们也要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农民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留守老人”就不再是个沉重的话题。

个人总结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状调查报告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非常庞大,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那他们到底生活地怎样呢?

因为我自己本身住在湖北荆州的农村,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现在我弟弟也时不时的处于留守儿童状态,由爷爷照顾。我们村里的家庭大部分也都是这个情况。这个寒假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情况归纳如下: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单亲和孤儿的数量都相当多。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非常大的比重。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一半多;无人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了大约百分之三十。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

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大约6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百分之二十;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的只占一半。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差不多所有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一半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一半的留守儿童半个学期都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一半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一半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同样的,那些几乎生活在生活特别底层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也非常糟糕。

留守老人除了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家庭成员的支持占绝对的比重。另外,只有极少数的留守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和社会养老保险金,获得的政府或村委会帮助的留守老人数量也不多,只占不到百分之十。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政府和社会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支持非常有限。

留守老人家庭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最主要的家庭支出是农业生产投入、看病就医和抚养孙辈支出。留守老人看病就医后不能报销的那一部分仍然是留守老人重要的支出项目。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在劳动之余,还要帮着照顾孙辈,孙辈的生活开销也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重。

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非常低,根本不可能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作出相应的、必要的辅导。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新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看路修得好不好、电视机顶盒安装的多不多、房子刷的漂不漂亮,我们应该多给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一些人文关怀,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农村青壮年回家创业致富。这一点政府是不能忽视的。由衷地希望所有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可以尽快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第三篇: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调研 ——以xx村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现在在农村仅凭耕种所得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正常的生

活需要,其中,大多数年轻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因而,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次调研主要以走访、查阅文献、入户调查等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现状、对策

一、 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

目前相关的各权威部门并没有对留守老人给出其明确的定义。

一部分学者从老人年龄角度考虑,例如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结构探析》一文中,则认为留守老人是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子女外出原因及外出时间角度考虑,例如陈浩(2007《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一文中的界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

还有学者从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边的角度考虑,例如:王乐军《济宁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各县市农村留守老人,其农村留守老人的确定标准为: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大于等于60周岁;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边。 因此,本文对留守老人的概念做了一个具体的定义: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的60周岁以上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一)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由于子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在生活上缺人照顾,精神生活单调,很是孤独。很多年迈的老人必须自给自足,但是他们已经年迈,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子女外出后,电话称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 生活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比如通过种植庄稼,像小麦,花生,油菜,还有种菜等再拿到菜市场上卖所得,收入来源单一。在走访中,我发现,一般老人都是用柴火来做饭,每年的秋天,他们就会上山砍柴以备过冬。就拿我的奶奶举例,她一年四季始终住在一座可能被年轻人叫做“破烂房”的地方,一个人生火做饭,一个人生活,这在人们看来会是相当可怜和孤独的。而且,她是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就算有,也只是很微小的福利。因此,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应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

(三) 生活照料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需以空间距离的接近为基础,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两代人的分离,因此子女的乡城迁移客观上减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医疗等方面得到的照料,使留守老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另外,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尊老敬老养老关系的淡化,加剧了留守老人的艰难处境。

(四) 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所调查的留守老人群体中,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许多人都是中年就医服药,在自己的年收入或子女供给的生活费用中有一大部分都用于治病、买药上。尽管老年人治病服药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但是因治病花去的昂贵医药费,确实成为老龄化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无底洞”。甚至是引起亲情脆弱化、家庭关系不和的主要矛盾。

(五) 隔代监护问题 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的隔代家庭在农村日益普遍。隔代监护对监护者和被监护人都产生影响。留守老人作为监护者,监护孙辈无疑加重了自身的负担;而留守儿童作为被监护人,由于留守老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失当等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发展。而隔代亲使老人易娇惯溺爱孙辈,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习惯,影响其健康发展。

(六) 农村治安状况堪忧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盗贼也越来越多。他们专拣在家务农的“空巢老人”下手,作案手法娴熟,情节恶劣,就像当年鬼子进村一样,毫发不剩。而且作案越来越高调,次次都能得逞。一般来说,老年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防范保护的意识,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部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这些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对社会治安和人们的心态影响很大。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发展,老人们留守农村,是不可回避的实际状况。自留地及宅基地因素也是老人坚守农村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老人的自身特点。

农村老人对原居住地特定的生活环境的留恋、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和老年人对城市生活的排斥感等,是导致城市化过程中老人留守农村的因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层次、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

1、加强社会扶持力度,增强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从长远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应给农村老人以国民待遇。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与其相配套,过去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一定要走向社会化。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缩小城乡差距,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2、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这亲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 落叶归根”。政府应加大力度, 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在实用技术、科普知识上给予支持,千方百计地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用经济成果“留人”“留心”。

3、举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借助社会力量抚养老人,使老有所养。有的地方,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批发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养老。

4、完善农村医疗制度。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村级的门诊费报销比例低,但事实上老师选择在村级的门诊看病,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提高农村人村级门诊费的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他们看病贵的问题。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警要以案说法,对老人们进行日常自身安全防范、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宣讲,教育农村留守老人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一旦发现被诈骗要及时报警。各乡镇建立专职治安巡防队,在乡镇派出所指导下工作,以弥补警力不足。 结束语:

当今,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俨然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留守老人在经济上缺乏保障、生活照料不足、农业生产负担重、治安状况不好等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想要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留守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天伦之乐。

第四篇: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一】

政府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着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下面是由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空巢老人的处境逐渐受到关注,如何让老人们度过一个生活有保障,精神上快乐充实的晚年,已经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两亿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养老难:独生子女70后没时间80后没钱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住上”和“住不起”的现状并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

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城乡空巢老人调研,通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 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空巢老人孤独离世的悲剧。

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农村空巢老人状况尤甚

相关资料显示,“空巢老人”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尤其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非常低。他们大多数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而老人劳动所得很有限,子女补贴缺乏稳定性且标准低,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总的来说,老人的经济保障普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收入偏低。

这种状况一旦出现了额外的支出,比如,“医疗费支出”,而医疗费又占大多数老人生活开支的很大部分,这种矛盾造成了老人“看病难…‘托病…‘怕看病”等各种心理、生理问题。所以,部分“空巢老人”需要更多的社会的经济支持,尤其在医疗费用的支付上,需要更多的社会政策倾斜。

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

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 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以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上海市老龄办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定时上门护理、应急救助等等。

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

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上海老龄办、宁波老龄办入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

南京鼓楼区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二】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三】

爱暖夕阳,青春在志愿中飞扬。为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践行暑期“三下乡”的志愿精神,7月7日,信阳师院物电学院成立多支调查小组,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首先,调查组在指导老师洪亮的带领下奔赴浉河区清塘乡董家河村进行实地调察,搜集空巢老人相关资料并拜访空巢老人。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政府对老年人的扶助政策以及该村特有的空巢老人扶持政策,并将村里空巢老人的具体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志愿者们获取了关于该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福利状况以及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对志愿者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赞扬该院大学生的实践服务精神之余,他还就此次调查活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随后,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75岁的王大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王大爷进行了交谈。志愿者左炎春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严格遵守学校三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师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据悉,在未来几天里,他们还将开展关爱老人的回访工作,再次返回董家河村,将大众的心意转达给“空巢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四】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 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 调查方法:

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 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 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五】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第五篇:民情日记-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多云见阴

起床闹钟把我叫醒了,窗外透出光亮,这是我们第六组在桑植县瑞塔铺镇鸟儿岭村“进村入户”的第二天。

站在户主刘老师的院子里,享受着乡村早晨的宁静。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村落,蜿蜒的水泥路伸展到各家各户,村民大都住上了楼房,院前的一幢新房已经建好了第一层,这是刘老师的女儿女婿用打工赚来的钱修建的,计划修建三层,两个刚成年的儿子一人一半,他们建好房子以后,继续回福建打工。回想起昨晚刘老师说十年前修房子时,建筑材料全靠马队驮运,使我对“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今天,村干部将陪同我们访问贫困户,我有些疑惑:“这里条件很好呀,怎么也有贫困户呢?”陈支书告诉我,村里有几户孤寡老人,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还是很贫穷的。我们步行到了今天访问的第一户,这是一栋原来

六、七十时代的老木房子,木质窗格镂空着“卐”字格,窗格中央位置是一颗五角星,木房子一排四间,彰显着当年的些许辉煌,而如今,它趴在一片砖瓦洋房中却显得格外寒酸。房檐下,杂乱堆放着几只南瓜、一堆红薯,还有一架许久未用了的石磨,悬挂着的竹竿上晾晒着几件已经洗得褪了色的衣服。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户主张奶奶已经82岁了,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丈夫早年去世,与至今尚未成家的弱智儿子相依为

命,现在主要生活来源是家里不多的田地,自己的农村社保和来自各方面的救济。了解到情况后,几位同学纷纷慷慨解囊,为老人捐了几百元钱,让老人家添点御寒衣被,买些生活日用品。对于我们送上的慰问金,户主的儿子一直不好意思接,村支书才把慰问金放到了他的手里。

第二户贫困户是82岁的王奶奶,儿子早逝,王奶奶身体倒还健朗,耳聪目明,生活基本能够处理。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向我们道谢,念叨着我们的到来,让她感到了后辈的温情。当我们和王奶奶合影的时候,王奶奶说她的旧帽子不好看,坚持要摘下帽子才和我们一起照相,好可爱的一位老奶奶!陆续又去了两家贫困户,都是因为年老无子、身体残障方面的原因致贫,我们为贫困户都送上了慰问金,钱不多,希望能表达我们的一份心意,体现社会的温情。

整个走访花了近三个小时,一路上,我们谈到现在的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面临着负担重、收入低、精神生活单调、家庭氛围缺失、医疗保障不足、安全隐患多等等问题。

在鸟儿岭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享受乡镇医院住院全免费的农村合作医疗,镇里也正在修建敬老院,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正

在慢慢解决,我相信,通过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

上一篇:农村党建工作特色亮点下一篇:农村两学一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