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物流基础数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01-16

引言:应需求启动课题解决核心问题

一项关于课程重要性的调查显示, 《物流基础》“非常重要”选项认可度企业为83%, 学校为56%, 所以企业非常关注基础。《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开在第一学期, 是专业入门课程, 对于了解物流的基础概念、物流的发展趋势以及物流行业的概况有着重要意义, 也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然而, 该课程知识性较强, 内容枯燥, 而且目前课堂教学教师以教室为主阵地, 以书本为主要资源, 形式单一 (教法、学法) , 时间固定, 导致整体学习效果较差。因此, 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符合我院学生情况的课程教学改革亟需进行。

目前, 关于《物流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集中在:工学结合,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设计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学习情境;视频、案例来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训基地;项目化教学, 实训教学, 考核形式改革等角度提出了物流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等。关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研究集中在:物流数字化资源库的基本架构;推进物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进行项目教学改革;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 建立标准课程内容等。

本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通过课题研究, 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 形成三个模块十一个项目二十四个任务的课程设计;梳理每个任务和知识点, 分为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次,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设计教学;为每一任务及知识点建立适合的数字化资源, 最终完成《物流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经教学实践检验, 教学效果良好。

一、分析取舍课程内容, 优化整合课程设计

《物流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是专业基础课, 要想将工作内容渗透于课程的理论体系之中, 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 帮助学生持续成长, 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动手操作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就必须打破传统课程内容体系, 以“知识、技能、实际应用”为主线重新架构《物流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课程内容梳理为三个模块、十一个项目、二十四个教学任务, 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任务与岗位相融合、能力与角色相融合”, 从而达到“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三融合一”的教学目标。《物流基础》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模块设计:按照基础理论、专业能力、知识运用的思路, 对课程原有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 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应用模块三个模块, 符合认知规律特点, 内容循序渐进, 同时使学生清晰把握内容结构, 了解每一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项目设计:遵循“认知—探求—模拟” (认知行业、认知职业、认知岗位→探求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合理化运作→模拟岗位以系统化思想解决专业问题) 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三个模块内容分为十一个教学项目, 每一项目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串联整个课程体系。

任务设计:围绕有关物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以任务驱动教学, 引出学生完成的作业任务, 通过二十四个任务, 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完善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任务十:仓储作业管理 (出库、入库、在库管理) ”为例

(一) 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本任务学习, 学生会对入库物品进行验收并办理入库手续、分析库存管理的作业流程并优化库存设计方案、核实出库物品并办理出库手续;掌握仓储作业流程———入库、在库、出库作业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任务教学中, 重点是仓储作业流程设计, 难点是仓储作业的合理化, 为解决教学重难点, 借助了仓储与配送实训室、教学视频、微课、图文资源及云课堂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引导性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予以解决。

(二) 教学过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得基础上, 综合运用微课、教学视频、探究讨论、知识测试、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课后拓展三个部分, 如图2所示:

课前准备部分分为自学、调研、讨论三个环节。自学环节, 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和课程交流群, 给学生发送课程学习资源包和课前任务描述,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完成自学。调研环节,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分组进行文献及实地调研, 写好调查记录。通过亲身体验, 引发思考并讨论, 为课上学习做好了铺垫。

课上学习分为六个环节。首先是回顾导入, 已经学习仓储整体规划并学会制定仓储规划方案, 仓储业务如何操作,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任务环节, 教师利用教学视频, 以真实的企业业务为载体构建教学情境——完成一单仓储业务:某制药企业将其生产的药品运送到某分拨中心储存, 已知该批货物的规格及毛重, 要求以某分拨中心的名义, 做好这批药品的接运与验收工作、在库保管工作以及出库工作。通过营造职场氛围, 激发兴趣。探究讲解环节, 教师分别从情境假设、理论、现实案例三个维度讲解知识点, 既有理论学习, 又有能力训练, 培养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实施环节, 教师逐渐退出主体地位, 交给学生讨论, 完成这批药品的接运与验收工作、在库保管工作以及出库工作, 写一份简短的讨论总结报告。成果展示环节, 将讨论结果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 随机找个别小组交流发言。发言后进行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 找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提升理论的应用能力。总结提升环节, 播放案例视频, 将所学理论与生产生活实践完美结合, 培养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拓展部分, 根据所学理论完成测试题, 同时根据任务情境完成仓储业务规划, 这样学生可以将课上学习内容与课下实践相结合。

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评分, 其中测试题系统自动评分, 课堂讨论结果报告及任务完成情况采用互评、自评和老师评的多维评价体系。整个设计从学生探索实践、引发思考开始, 到完成教学任务及实践任务结束, 采取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组织, 学生不仅加深了理论理解, 也解决了难点问题,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学习效果良好。

三、充分利用信息手段, 丰富数字教学资源

采用专家访谈、企业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 依据企业调研结果和物流职业要求, 确定《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对课程标准的任务和知识点进行梳理, 分成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次。在课程设计及教学设计得基础上, 确定每一任务或知识点的数字资源呈现方式, 并建立数字资源库, 完成《物流基础》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是方向, 教学设计是方法, 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切教学活动实现的基础。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图片、动画、音频资源、视频教程、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经验分享、网上答疑等, 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物流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在课程内容梳理、教学活动设计得基础上, 基于不同物流环节和业务类型选择不同的资源呈现形式。将实际操作部分的内容做成微视频资料, 或教师设计得业务操作流程通过视频的形式 (画中画式、讲坛式、讨论式、实景拍摄式、可汗学院式、二维动画式等) 展示给学生。将这些资源上传到课程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局限, 随时随地观看物流园区场景、实拍视频或者系列流程操作视频等资料, 了解行业的相关资讯、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企业或者企业物流等资源, 因此, 微课资源的形成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微课外, 教师将学习任务书、课后作业、课后拓展、在线测试等有关学习料同时发布到学习平台, 有秩序的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与反馈,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物流基础》数字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优化的过程。只有分析取舍课程内容、优化整合课程设计, 完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 同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种形式教学手段应用于物流教学, 才能有效地将枯燥的专业物流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从而真正提高物流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

摘要:《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未来职业发展及课程体系中均非常重要。本文以《物流基础》课程标准为依据, 按“合—分—合”的思路进行数字化课程改革。首先, 打破传统课程内容体系, 以“知识、技能、实际应用”为主线重新架构《物流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课程内容梳理为三个模块、十一个项目、二十四个教学任务。其次, 合理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每一教学任务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课后拓展三个部分。最后, 梳理各个任务及知识点, 将任务或知识点分成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次, 针对每一知识点制作相应的数字资源, 形成颗粒化的资源库, 将颗粒化资源进行组合, 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完成《物流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数字化课程

参考文献

[1] 曹晓婷.高职院校《物流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科技前沿, 2016.5:127-128.

[2] 章玲玲.教学改革视角下计划演练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以《物流基础》课程为例[J].物流科技, 2014.10:66-68.

[3] 王冬冬.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以《物流基础》微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8.11:75-76.

[4] 闫葳.《物流管理基础与实训》之仓储教学单元整体设计[J].科教论坛, 2017.7:36.

上一篇:美术教学与创新思维的探究下一篇:典藏在图书馆图书管理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