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

2024-06-01

为了(精选十篇)

为了 篇1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 实施“走出去”战略,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走出去”列为国家战略, 其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令人振奋。

从皮革业来看, “走出去”的热潮已初现端倪, 无论是企业在国外加速专卖店或连锁店的布局, 或是以贸易为先导设立自己的海外贸易公司, 还是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的境外加工贸易, 甚至有远见的企业家着手并购海外的鞋包品牌, 形式多样化, 目标也更加明确。“中国正在由皮革大国开始步入皮革强国行列, 我们的企业实力强大了, 我们的企业家更加成熟, 有了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紧紧抓住国际市场并开始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对这股这潮如此解析。

“走出去”十年这边风景独好

2001年, 中国“入世”之初, 康奈在法国巴黎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 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令整个行业为之振奋。在国外设立专卖店或开设连锁店, 是中国皮革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这意味着中国皮革企业由产品输出开始向品牌输出转变。过去, 中国的鞋包产品长期是走批发市场, 到了终端, 则进了仓储超市或者沦为跳蚤市场地摊货, 在品牌价值上没有明显的体现。

10年过去, 康奈的专卖店已经跨越几大洲, 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等国都能看到康奈专卖店在繁华街区屹立。经历10年的成长, 更多的中国皮革品牌不再甘于只做代工, 为他人做嫁衣裳, 而要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品牌输出的跨越。前者引路, 后来者也不甘落后, 一批运动鞋品牌在国外的快速扩张尤其抢眼。

安踏、特步、匹克、鸿星尔克、亚礼得、三六一度等等, 相继布局海外。东南亚是安踏品牌海外扩张的主要市场, 目前安踏在菲律宾、新加坡等地都已设有专卖店。在东南亚市场上, 特步的开拓步伐很快, 其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已开设专卖店, 并拟订了在马来西亚等国的品牌广告计划。今年, 特步将加大在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地的品牌推广工作, 鼓励有实力的经销商走出国门。作为国内较早启动“品牌国际化”战略企业之一, 匹克在早先时候就赞助了欧洲篮球联赛和澳大利亚篮球队。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匹克已基本完成亚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主要国家市场的网络铺设。

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的境外加工贸易也成为皮革企业海外投资的主流方式, 投资企业大多采取全部在外或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经贸合作方式, 开办与本土产业相配套的境外加工厂, 这样既可利用外部资源, 又可规避贸易壁垒。

“对于中国鞋企来说, 海外办厂可以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 并规避贸易壁垒。”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哈杉鞋业的老板王建平表示:“走出去的第一步十分艰难, 但不走出去, 在竞争全球化的时代中, 企业肯定会处于被动的局面。”2004年, 哈杉就在非洲尼日利亚设制鞋工厂。同年, 哈杉正式收购意大利威尔逊制鞋公司90%的股权。

有着相同远见和“走出去”梦想的企业家还有很多。2006年, 康奈牵头组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境外经贸合作区, 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产品由“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2011年, 合作区已进驻的企业达25家, 完成投资3.5亿元人民币, 创产值3亿美金, 纳税2000万美元, 成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第一纳税大户。

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 也是促使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华坚集团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投资10亿建立制鞋基地, 可谓真正的大手笔。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表示:“一个企业在国内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品牌孵化中心, 如果在其他国家有自己的生产基地, 对企业自己的长远发展有帮助。中国人不只要创造自己国内的GDP, 还要有全球的眼光多创造国民生产总值GNP, 我认为这个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走出去”绝非淘金那么简单, 而有更深远的意义:“走出去对我们来讲意义重大, 第一, 加强中国与埃塞友谊及文化交流, 代表中国企业做好形象, 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带来经济合作, 促进埃塞经济发展。第二, 为企业董事会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获取更好的效益;第三, 为中国员工和埃塞员工创造更多成长、发展的机会。”

晋江国辉鞋业几年前就把厂设到了越南, 在当地与经销商合作生产国辉公司的品牌鞋。据了解, 国辉目前在越南已经拥有4条制鞋生产线。利用当地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和当地政府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 新的生产基地相比目前国内的制鞋企业更具一定的成本优势。

泉州宝峰鞋业有限公司海外建厂的计划也正在进行当中, 其去年就到菲律宾、越南及印尼等地考察, 有意把海外的厂设在印尼。

“走出去”困境凸显迷途急需引导

“走出去”固然是“这边风景独好”, 但企业遭遇的问题也是接踵而至。国外的产业保护、渠道建设的滞后、文化融合的困惑、国际化人才的稀缺、外汇服务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这些因素都拖了“走出去”的后腿。

2010年, 康奈巴黎的专卖店 (康奈在全球开设的第一家专卖店) 经历了一场风波。谈及这场风波, 康奈集团总经理周津淼至今仍是心有余悸:“2010年, 我们有一款鞋的鞋底, 有一个‘V’字形, 相似的型在法国有十几个, 最后有一个法国的工厂说我们侵他们的专利, 告到了法国的警察局, 派了宪兵队过来, 把我们的仓库给封了, 账户给封了, 电脑也给搬走了。这样的情形我们从来没遇到过, 因为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做法, 哪怕是合资外资企业, 也是起诉法院, 工商局找你商量。但是根据法国的律师讲, 他们这样做没有问题。”

提及对中国鞋企的防范和抵制, 他还举了个例子:“2010年在罗马开第一家店的时候, 当地一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用了两个字:警惕。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狼来了’, 这篇文章我现在还保留在那里。”

产业保护给中国企业家投资海外的热情泼了冷水, 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让其望而却步。与此同时, 在品牌企业试水海外市场的过程中, 营销网点少, 物流成本高和补货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企业, 使得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考验。在中国皮革协会2011年发布的《皮革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中, 即明确把渠道建设滞后, 缺乏国际营销网络作为行业发展的六大问题之一。

“国际化人才的缺乏是个很大的问题, 一些复合型的人才更加青睐金融业、IT业这些新兴产业, 而不愿意进入制鞋这样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实际上, 传统产业同样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业内的许多专业人士认为, 人才缺乏是目前中国皮革品牌海外拓展的最大难题。此外, 产品如何适应当地市场, 把品牌的塑造“本土化”也是一个问题。

与海外投资配套的外汇服务跟不上需求, 也是企业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 目前金融机构涉及企业的外汇服务品种稀少, 企业跨国经营中多个关键环节, 比如海外办厂、兼并外企、跨境兑换、国内结算等, 能够得到的外汇服务稀缺, 且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抑制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温州“巨一”公司的总经理潘建中告诉记者, 外贸企业多年来只有一种外汇贷款, 就是“应收账款抵押贷款”, 贷款额度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至90%, 量小且手续繁杂。而且, “隔夜结算”也容易使企业遭受损失。晋江华闽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康久说, 国内银行只能隔夜结算。比如企业某天出口50万美元, 第二天人民币升值了一分, 汇率损失就不小。

风险激增“铺好路”才能走得更稳

2012年, 动荡的国际局势和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使得“走出去”的风险激增。龙年伊始, 中国员工在苏丹遭劫风波尚未停息, 紧接随后埃及又连续发生了中国工人被扣留的骇人事件, 这一系列中国海外工人遇险的事件都从侧面映射了中国在部分国际区域的投资风险已经略显突出。

“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当前‘走出去’战略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方面的挑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不久前特别指出。

近期, 商务部密集发布针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预警。有海外媒体观点称, 中国增长迅速的海外投资恐会遭遇明显而有力的障碍, 因为海外虽对中国资金存在迫切需求, 但面对一拥而上的中国资金, 又存在不安, 并称对资金需求迫切的欧盟就有着复杂的政治障碍以及对中国投资的挑剔。

“走出去”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但如何更好地为这一战略提供政策支撑, 引导企业“走出去”, 也是政府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怎么样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我认为首先政府要给铺好路, 协会也要牵线搭桥。”一位企业家如是说:“铺好路不仅在于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还有机制的创新。”

在中国皮革协会调研走访的过程中, 企业家呼吁最强烈的就是政府对“走出去”的企业应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并简化对外投资流程。有企业家建议, 应研究企业海外并购外汇使用的绿色通道, 缩短外汇审批时间。同时, 改进中小企业外汇服务水平也很有实际价值。一些外贸企业表示, 当前外汇贷款利率较低, 希望能增加外汇贷款额度。同时减少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借用外债政策方面的差别, 允许有借款能力和资金需求的各类中资企业对外借款以满足其境外资金需求, 支持中小企业购汇对外投资。

为了也为了造句 篇2

词语解析:

为着一定的目的;为人或事着想。

词语造句:

1.为了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也为了父母的希望,我们要好好学习!

2.老师,为了学生,也为了祖国,在辛劳的付出。

3.妈妈为了生活,也为了我在外面奔波劳累。

4.我为了自己,也为了父母,我放弃了打游戏的坏习惯。

5.为了考个好大学,也为了有个好前途,我决定从今天起好好学习。

6.为了我们的成才之路更绚烂 也为了祖国将来的飞黄腾达 我们要勇于创新。

7.为了我自己以后的生活,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要好好学习。

8.为了少让父母操心,也为了将来能有一个好工作,我要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

9.为了身后的父老乡亲,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解放军战士们奋勇杀敌。

10.为了爸爸妈妈能够生活地更好,也为了自己的未来,我现在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扩展阅读:为了什么连什么造句

1. 革命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辛福生活,连生命都愿意牺牲。

2. 他为了读书,连家都不回。

3. 为了这一小题,你连后面的大题都耽误了。

4. 妈妈为了捉到这只老鼠,到处放老鼠药,连一个角落也不放过。

5. 老师为了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连嗓子都喊哑了。

6. 人为了金钱,就连自己的亲人也出买。

7. 为了人民的安危,他连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

8. 他为了救落水儿童,连衣服都没顾上脱就跳进了河里。

9. 小明为了写作业,连吃晚饭都忘了。

10. 离上课时间不多了为了不迟到连早饭都顾不上了。

11. 在地震来临时,母亲为了孩子的.安全,连命都豁出去了。

12. 为了不让老师发火,连懒惰的人也开始勤奋了。

13. 为了能赚钱供孩子读书,妈妈连母亲节都在加班。

14. 为了他的这些狐朋狗友,他连杀人放火这种事都做得出来。

15. 为了得到权利,人就连理智都失去了。

16. 为了他人的安危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要了。

17. 为了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老师连休息的时间都在修改教案。

18. 为了能汲取更多的知识,我连课间休息的时间都在积累知识。

19. 为了完成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20. 为了集体的荣誉连自己的安危都顾不上。

21. 爸爸妈妈为了挣钱让我们过好日子,连好的东西都舍不得买!

为了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化

幼儿园管理指的是幼儿园管理人员和有关教育行政人员遵循一定的教育方针和保教工作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人、财、物等因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园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管理的要素可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的要素包括人、财、物、事,无形的要素包括信息、时间、空间。以上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割。笔者就“财”这一要素来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幼儿园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资金管理也不例外。有了中心指导思想,那么在制订措施的时候便要时刻遵循它。

要把资金用在教师的再教育身上。人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人尽其才,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资金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节俭与广开财路相结合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儿园管理在节俭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到广开财路,便要将资金管理与其他要素的管理充分结合起来,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以教研组为单位,自主探究,积累整理材料,编写出特色鲜明的园本活动教材,并出版发行,為幼儿园创收。

二、注意把资金投入到建设信息系统中

幼儿园管理可以高薪聘请一些信息专业人才,构建幼儿园的信息管理系统,让教师从繁重的信息管理工作中抽身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幼儿教学教育中;让园长从人员管理中抽身,集中精力放在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方针、教学教育方法、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上来,为幼儿园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要想更好地管理幼儿园,必须要将人、财、物、事、信息、空间、时间等各大要素综合起来考虑,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为宗旨,认认真真做好保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杨玉玲:市场经济下幼儿园管理策略.现代营销,2012(12).

为了 篇4

仔细阅读文章,会发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无尽的忧伤,即使单从文章题目中的“那”字来看,就能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树的前面为什么用了一个“那”字,而不用“这”字呢?认真思考,“那”为“远”指,“这”为“近”指。树为什么会在作者的眼中变“远”呢?他认为那树离我们远在哪儿?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再细读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不应该是“那树”而应该是“这树”。因为王鼎钧先生渴望的不是树永远成为“那树”,而是希望其成为我们身边的“这树”。笔者认为,一个“那”字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远的是时间。

第一段:“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很久很久”表明那树的古老,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下面的一个排比句,三个“它就立在那里”表明树比人类更早到达那儿,比我们人类更早生活在那儿,比我们人类生活得久远。既然树比我们人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时间更远,那么,我们人类就不应该排斥拒绝它,我们是“移民”,它们是“土著”,我们最多只能“迁移”到它身边,让“那树”成为“这树”。

二、远的是神奇。

神奇之一:“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对比描写,那树不仅在台风袭来时安然无恙,居然“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神奇之二:“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那树成了人们的庇护神。神奇之三:“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一个“偏”字不仅写出了老太太的执拗,而且表现了人对大树的同情,更写出了那树的无奈。神奇之四: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了眼睛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蚂蚁对那树的情感,那树的“通灵”,乡村妇女的淳朴,都是那么神奇。从以上的四个“神奇”看出,那树就是“那”,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其中,多么希望神奇的“那树”成为我们身边的“这树”啊。

三、远的是空间。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这时的人类还没有逼近,那树在人的眼里依然是“那”。是人类让“那”成了“这”;“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看,本属于那树的空间逐渐被人类挤占,那树只能渐去渐远。

四、远的是心灵。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人们享受着大树带来的浓荫;“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孩子们享受着大树带来的快乐;“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情侣们享受着那树带来的浪漫;“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乘客们享受着那树带来的诗意。此时的人类与那树是多么的亲密啊,可是,尽管那树带给人类种种的好处,但是,感恩的心已被私欲遮蔽,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人类是如何做的呢?“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早已经准备下手,但需要充足的理由。“‘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人啊,就是如此容易忘本。仅仅一点点的影响,便成了喋喋不休的抱怨。“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一切显得“顺理成章”,人类用最合情合理的理由,让“那树”永远成了“那树”,“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这成了作者心中永恒的痛。

作者仅仅只是表述对“那树”的同情与悲痛吗?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希望“那”而是希望“这”,让“那树”永远成为我们身边的“这树”。为什么这么说?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由此我们不能说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所质疑。因为作者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说:“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由此可见,作者既不否定文明的进步,又希望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为了爸爸,也为了自己,加油! 篇5

过年的前几天天像丢了心爱的人一样,不肯放弃的留着缠缠绵绵的眼泪,

清晨的太阳晒过我的虹膜,我醒来却未睁开眼睛的一瞬间,我忽然忘记自己身处何处,再用了三秒钟思考了这个问题,我知道自己正在家中。睡意横扫而过,猛的坐起来,头晕晕的可能是饿了。

来到厨房看爸爸已经在那做早餐了,看到我走过来冲我笑笑说什么这么早就起床。爸爸吃的比我快可是他吃完之后没有离开的意思,我感受到了他的目光,抬起头,我们四目一对,爸爸那一声打破了很久的沉默。

“你要好好学习了,中考很重要的。”“知道了,爸爸。”不知怎么的我和爸爸之间的话总是很少。我想补充什么但不知如何说,怎么说。

打开窗户,那密密麻麻的水针穿过沉闷的空气。

那么现在就向中考致敬吧!

我的记忆不受控制的回忆了起来。那时的我真的不爱读书,我的成绩如同死海一样没有波澜。那时的我天真的以为牵着爸爸的手就可以任性的不要长大,呵呵。话说爸爸他真的对我很好很好,我的小伙伴们来到我家玩都说我爸爸比他们的爸爸要好,那当然,我的爸爸当然比你们的爸爸都要好,爸爸你都不知道,你让小小的我骄傲的像的小公主。当我放学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留下来,我都能看见你在窗户那,背对着我,可能是不想让我分心吧。被老师说了一通之后我终于“放学”了,出来看了你一眼,你没说什么,只是在你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抹悲伤。回到家,你教我写作业,我心不在焉的,心里想着当时正在热播的“海绵宝宝”,

作文

“这题,看看,先——”他因口渴,喝了口茶,又继续说到“像这种题目——你看这,讲讲我刚刚怎么说的。”“我——我——我没听懂”我因为心虚轻轻的说。

爸爸发火了,他终于发火了。爸爸离开书房,剩下我一个。我看着被爸爸随手弄落的本子,我一点都没有想要学习的感觉。

后来,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对我好,这让我惭愧不已。无意之间我翻到爸爸的日记本,里面有这样一条“我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的滚下来,而我又将把它推上去”对啊,爸爸那么努力赚钱,我怎么可以不努力读书呢!我翻到第一页,看到“当我成为父亲的时候,我会从我的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不让他们感到一丝的痛苦”我的眼泪顿时决堤。父爱如冰山,十分之一浮在水面上十分之九埋在心里。

我要努力学习,我再也不要不听话,再也不要和你吵架,再也不要让你伤心难过了。

爸爸我会努力学习的,请你耐心的等一下好了,等着我把你变成这世界上最幸福的小老头。爸爸,我说话算数的。

世界这么大我很幸运你做了我的爸爸。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篇6

一、中职语文分层教学的缘由

1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从过去的资源地区短缺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并向普及化发展,这必然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而近年来,国家教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着力打造普高、职高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职教育的功用因此变得多样化,肩负着升学和就业等多重任务,就业的学生只需要学习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必要知识,升学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知识。中职教学若无视新情况,仍实行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目标等单一模式教学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对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差异。它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的同一方向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其次,表现在不同方向的发展也是各有优劣长短。有的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较差:而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想象能力,但理解能力较弱。再次,表现在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语文,而有的学生喜欢数学或其他课程。应该承认,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智商、求知态度、学习习惯和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若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按传统教学方法“一刀切”、“一锅煮”,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实施分层教学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有效途径。

二、中职语文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功能

1中职语文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给学生分类一不学而知叫“天才”,即上等,百学而后知叫次等,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学技能就业,学本事创业,打好扎实基础继续深造谋取将来发展等,在这个意义上实行的分层教学,不仅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迎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适合职业教育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2)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习内容主体应在学习者的经验范围之内,新知识只能以“最近发展区”,即原有知识的边沿上逐渐扩大外延。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主体应该是不同的,即在教学中,对不同成绩基础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再通过他人的帮助和学生自己的努力,

“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语文特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样也是实行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何科学分层,应依照“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基本原则。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方向以及心理需求选择层次,切不可由学校或教师简单地根据学生原有成功分成“好、中、差”层次或班级,这样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只有支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会使分层教学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科学的依据。

2中职语文分层教学的功能

分层教学能唤起中职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多数中职学生因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和“一锅煮”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成功的愿望是不可磨灭的。实行分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愿望自主选班、选定学习目标,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各类学生掌握了的学习主动权,有了自由支配的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各类学生的表现欲,尤其使各类学生感受到了情绪上的愉悦感和学习上的成功感,极大地唤起各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成功的愿望。

三、中职语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具体确立教学目标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导向脉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杰认为,“要是学校目标规定得明确而具体,使学生知道学习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那么教学多半是成功的。”中职语文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既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总目标及各层次学生的可能性水平来制定,应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ABC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例如,A层(升学成为技术型人才)发展性目标,达到大纲要求,确保继续深造,持续发展奠定“够用”的语文基础,培养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学会主动学习;B层(升学与就业)提高性目标,基本达到大纲要求,激励他们发挥潜能,努力赶上A层学生;C层(就业成为技能型人才)基础性目标,达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起点,确保专业课教学的“够用”,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2分层实施是保证

(1)学生分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较好: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基础知识、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2)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

内容,课堂提问和技能训练注意层次和梯度。

(3)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台为辅。作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搞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有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科学构建训练分层是关键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提高整体水平。

(1)分层次“训”,异步参与。在阅读教学中,“训”要有价值,课堂提问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问得“合时宜”,能燃起每个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其思维的流程,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异步达成同一训练目标。

(2)有侧重“练”,同步参与。每个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设计“练”时应有所侧重,可以采取“分食制”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练”。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3)搭阶梯“训练”,全程参与。例如,《感悟珍珠港》一课的划分段落教学,可以搭起如下训练阶梯:引思,让学生充分发言,展示各种分段的结果,延时评价;促思,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分段依据,每个学生用心听,认真思考各种意见的理由;深思,说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段学到了哪些关于分段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在学生初步掌握按地点和根据课题目意思分段这两种方法后,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各找一篇,分别作两种分段法的例证。如此架设语言训练阶梯,活化训练过程,能有效促使每个学生都进入和经历学习划分段落的全过程。

为了 篇7

标准化容易, 个性难。从众容易, 创新难。感谢您让每个学生与众不同, 活出精彩。祝您教师节快乐!

名师速写

与共和国同龄的黎加厚教授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 教育部多个项目的专家组成员。早在1997年, 黎老师就提出了“积件”思想, 为当时的多媒体课件开发以及之后的网络课程开发都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理论。2009年, 黎老师在云计算技术的大背景下, 提出“云计算辅助教育”, 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是著名的教授, 但在很多学生眼中, 他更像一位慈父, 平易近人。研究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黎叔。

一个黑色公文包、一个茶壶、一辆自行车, 是黎老师的标准装备。如果在校园里遇见, 他会推着车和学生走上一段, 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 分享他最新的想法。

用当下流行的话, 黎叔还是文艺范儿的, 他非常热爱音乐, 遇到有钢琴的地方, 会即兴弹奏, 带领大家合唱一曲。培训中, 他也经常拉着老师们一起唱歌, 甚至跳舞。

爱教育, 爱技术,

爱学生, 爱音乐,

讲故事, 写博客,

发微博, 点魔灯,

睿智, 儒雅, 充满激情,

他不是刻板守旧的学究, 他是把握研究前沿的创新者,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 他是平易近人的上师大黎叔。

“黎老师, 我想考您的研究生。”至今还记得十年前在教学楼见到黎老师时说的这句话。回想自己的求学路, 总有幸遇到一些好老师。黎老师是其中影响我一生的老师。

“教育, 就是你把所有学到的忘记后还剩下的东西。”回顾过往的十年, 铭刻在心的, 莫过于黎老师言传身教的那些话和事。

First, you must try

Try, 是个有魔力的单词。很多时候, 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是能做什么, 都只是因为没有跨出第一步。在黎老师的眼里没难事, 只有还没尝试过的事。当他获知一项新技术后, 最常对学生说的就是“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在他的带动下, 当时的“东行记”建立起来, 逐渐成为研究生、一线教师最常访问的博客群之一;“魔灯”、“数字故事”逐一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

黎老师不仅自己勇于尝试, 还设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把学生推到前台。有时, 甚至是“逼”学生去尝试。记得刚读研的第二个月, 我对概念图工具感兴趣, 黎老师就把翻译Inspiration软件教学模板的任务交给了我。翻译完成后, 黎老师说要去给某中学做讲座, 可以一起去听。培训当天, 台下坐得满满当当。黎老师兴致勃勃地给教师们介绍概念图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也听得津津有味。突然, 黎老师停顿了一下说, 接下来由我的研究生来给大家继续介绍。在教师们的掌声中, 我毫无准备地走上台, 之后是如何完成那次培训的已不记得了。但在黎老师的鼓励下, 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培训……上海师大的很多学生正是在黎老师“赶鸭子上架”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质, 其中不少毕业后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和培训师。

做研究也是如此。黎老师不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而是鼓励你去尝试, 踩出别人未曾走过的路。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黎老师总有新想法和独特的视角。研究生们都佩服他能迅速、敏锐地发掘新事物的教育功能。美国的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提出过一个创新扩散曲线, 把人们在一个产品、理念创新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滞后者。回眸十年, 博客、Moodle、数字故事……黎老师一直在扮演创新和早期采用的角色, 并且将这些技术转换成本土实践介绍到中小学第一线。

黎老师的课堂每天都是新的。一般而言, 课堂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在黎老师的课上, 你能看到从研一到研三的各届学生, 还有其他专业的, 甚至是其他学院的教师来旁听。大家之所以经常自愿“回炉”, 主要是因为课程内容总是与时俱进。今天业界发生的事, 明天就可能在课上和研究生讨论。所以, 学生想要找论文选题或是了解前沿, 首先想到的就是来听黎老师的课。黎老师的课上还经常出现“神秘嘉宾”, 其他高校的教授或研究生、行业专家、一线教师, 都可能来和研究生一起互动。这使得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教育领域的问题。

黎老师对学生同样要求创新。小到课堂讨论、课程作业, 大到文章投稿、论文选题, 黎老师都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做一头“紫色的奶牛”。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不断创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苏格拉底的名言经常被黎老师提起, 也写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橱窗里。身教重于言传, 黎老师的课堂最能反映他的教学理念。唱歌、舞蹈、手语、朗诵……这些看似和教育技术不相关的元素总能被黎老师巧妙地融合到课堂中。细细品味, 其中蕴涵了很多教育智慧。

熟悉黎老师的人都知道, 他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他对学生的教育很多时候是通过故事来传递的。了解教育技术的历史, 听他讲“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了解研究前沿, 听他讲最近的博客写作;了解研究的心路历程, 听他讲师从李克东、李秉德、南国农先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点燃学生, 也在点燃全国各地听过他讲课的教师。

每个学生都有被黎老师夸奖的经历。习惯了十二年“批评教育”, 我一开始并不适应, 但后来逐渐领悟到黎老师的良苦用心。他在帮助大家发现内心的自己, 内心那个想成为却以为遥不可及的自己。研三的时候, 我找黎老师聊天, 告诉他自己想清楚了将来要做什么。他笑着看着我, 如同我已经毕业, 可以正冠拨穗了。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发现自我, 点燃心中的梦想。

You Raise Me Up

“You Raise Me Up”这句并不在“语录”里, 恩师如父, 这是学生想对恩师说的话。

黎老师和师母把研究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黎老师外出开会时常会带些当地的特产给大家。到了中秋、长假, 研究生们想家的时候, 黎老师或招呼大家去他家聊天, 或与大家一起聚餐。研一寒假, 我一个人留在宿舍, 黎老师得知后还专程来看望。宿舍漏风阴冷, 但心里一阵阵暖流。

黎老师的故事经常把大家感动。当然, 也有我们把黎老师弄哭的时候。2009年, 黎老师六十大寿, 同学们自发组织, 为黎老师过生日。近百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学生们忆往昔, 看今朝, 分享读研时的点点滴滴, 耳畔传来You Raise Me Up的歌声。那天, 黎老师不止一次感动地落泪。

如今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常把黎老师作为榜样来反思教学。黎老师曾用王国维的求学三境界来告诉学生做学问的过程。在我看来, 为师也有不同的境界。传授知识, 让学生知之为境界一;启迪心智, 让学生悟之为境界二;春风化雨, 让学生乐之为境界三。

曾有幸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楼道里有一尊约翰·杜威的铜像。每次走过都不禁想到黎老师, 一位教育的理想者, 更是教育的实践者。教育, 需要这样一位勇于创新并对这份事业有爱的人。

为了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主体,活力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激发生命活力的过程, 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课程标准改革的新理念。审视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机械与烦琐、封闭与禁锢、平庸与枯燥充斥其中, 学生在题海中挣扎, 在题山中爬坡, 单调、乏味, 甚至萎靡不振。如何让先进的理念在课堂中充分体现, 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迸发智慧火花的舞台, 也是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值得探讨的一个热点。现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活动主体化, 开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新天地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上走下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讨者和引路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 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实验、讨论、类比、猜测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 开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新天地。例如, 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我采用大胆猜测、操作验证、观察概括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一开始, 我出示两组数:0.2米、0.20米、0.200米和5.00、5.0让学生大胆猜测它们的大小是否相等。学生们有的认为大小不相等, 有的则认为大小相等。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工具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 孩子们通过用米尺、数位顺序表、方格图等操作验证, 提出:0.2米=0.20米=0.200米, 5.00=5.0。接着, 我让孩子小组合作, 观察这两组数中的规律: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被激活了, 课堂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二、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数学家”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生活经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数学课堂中, 我将生活与数学链接, 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加强实践操作, 增强体验

儿童生性好动, 数学课堂中, 仅有“看”, 没有“做”是远远不够的, 动手操作实践, 手、口、眼、脑等多种器官并用, 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如教学《克的认识》中, 我请学生亲自称出1克花生、1克大米、1克黄豆等, 数一数各有几粒, 边称边数边掂一掂1克的重量。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 让学生充分体验1克的重量。随后, 在学生建立“1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请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学生很快说出一盒牛奶、一粒鸡蛋、金戒指等例子, 再次加深拓展了对克的认识, 体现了“动中学”的教学思想。

四、鼓励合作交流, 发挥集体智慧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合作精神对于新世纪的一代新人来说尤为重要,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识, 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应从现在起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交往中,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必要的角色。通过交流沟通, 学生的思维火花竞相碰撞, 心灵相互交流, 彼此取长补短。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中的应用题, 我出示了这样一条信息:王阿姨和李阿姨合伙做一笔小生意, 王阿姨出资200元, 李阿姨出资300元, 结果她们净赚了1500元。提问:看到这, 你想到什么?钱如何分配呢?小组合作帮两位阿姨分一分。各小组通过团队协作, 发挥集体智慧, 想出了许多分法:A.平均分, 每人750元;B.按出资比例分, 多出资者多得;C.请客用去一部分, 再平均分。我又问:怎样分才能更公正合理, 她们俩都乐意接受呢?学生兴趣勃勃, 探索的欲望在合作中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五、注重评价激励功能,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 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爱心, 及时捕捉、评价学生的闪光点, 做到多赏识不讥讽、多表扬不批评, 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和口吻对待每一位学生, 用发展性的眼光评价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扮演成功者的角色, 获得成功者的心理体验,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为了员工的信任 篇9

关注孙荣和汉口分公司一路走来, 记者对这位国企女老总充满了理解和敬意。可以说, 从2001年8月临危受命中储股份汉口分公司总经理以来, 孙荣就把这个企业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连在一起, 是她的投入和坚持、能力和才干让这个濒临破产的仓储企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成为了武汉乃至整个中南地区最大的仓储物流中心。

二次创业为发展打下基石

在交到孙荣手上的时候, 被客户习惯称为“661”仓库的汉口分公司已经千疮百孔、人心涣散。1800万元的银行贷款虽然早就泥牛入海, 但每年130万元的利息分毫不能少交;欠武钢410万贷款还款无期;职工医药费欠账高达120万元, 职工的预购房款又欠账20多万元;此外, 还有400多万元的工程款也被整天追讨……一个“钱”字把刚刚走马上任的孙荣压得喘不过气来。

然而, 在这些困难面前, 孙荣并没有退缩、逃避, 而是直面困难、放手一搏;从一团乱麻一样的困扰中理出头绪;先是对企业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再优化资产、积极处理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然后在业务流程和生产管理技术方面创新, 全面推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企业成本, 并结合新业务流程, 按照职能结构进行部门划分。

就这样, 三年中, 她不仅还清了所有欠款, 还成功地使汉口分公司扭亏为盈。在孙荣的带领下, 汉口分公司一年一个样, 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 自此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孙荣深深懂得这一道理。虽然企业已经摆脱了困境, 并且有了上千万元的盈利, 但是很多新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如节约意识淡漠导致了管理费用、办公成本大幅度上升;又如危机意识减弱造成企业服务质量下降, 等等。因此, 2005年孙荣又提出了“二次创业”。为了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 汉口分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新举措。首先是在公司内实行精细化管理;其次是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平台, 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2004年, 汉口分公司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 通过与高校合作, 成功地搭建了中南地区最大的钢材供求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及电子商务处理系统。企业自主开发的仓储管理系统功能不仅包括局域网内的生产管理及查询, 同时还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查询、远程开单等内容。这一系列的深度开发为汉口分公司优化电子商务、输出仓储管理、多式联运、仓单质押等业务搭建了坚实的信息平台。

一体双翼质的飞跃赢在长远

所谓“一体双翼”就是如果把汉口分公司比作一架飞机的话, 仓储业务就是这架飞机的机身, 现货市场和加工业务则是这架飞机的两翼。在孙荣看来, 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是由飞机机身决定的, 企业发展速度的快慢则是由两个机翼决定的。虽然仓储物流是汉口分公司最大的业务, 解决了80%职工的上岗和其他两项高附加值业务的资源问题, 但是它的附加值太低, 而现货市场和加工业务则实现了企业经营的造血功能。

到2009年底, 汉口分公司丹水池生产资料市场共出租铺面738间, 出租率达100%。此外, 收取的驻场商户保证金还为其经销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障, 降低了融资成本。

汉口分公司的加工业务开始于2002年, 随着加工能力的提升和加工业务市场规模的骤然扩张, 该业务已经成为了汉口分公司的“印钞机”。这一举措改变了企业单一储运业务结构, 由于业务结构的调整, 也增加了收入的附加值。而提起加工业务的开展, 孙荣超前的市场意识和过人的胆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汉口分公司的资金还非常紧张, 孙荣却用90多万元购置了一台卷板剪切机。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的这一做法, 更有一部分人在等着看笑话;但事实证明, 汉口分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

“如果只注重量的增加, 就没有质的飞跃。”不把钱投放在眼前, 而是放眼长远, 不断创业, 这就是孙荣成功的经验。

科学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一如往常, 孙荣带领她的团队不断拼搏、不断创新。时间进入2009年, 中央企业开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这一年的春天, 诚通集团马正武董事长、中储股份韩铁林董事长先后来到汉口分公司调研。分公司的职工们兴奋了, 他们知道, 这是领导对汉口分公司前期高速发展的关注, 是对优秀运营业绩的赞赏, 而孙荣并不完全这样认为。就像她在调研结束后举行的民主生活会上说的, “我们更应该看到, 这是领导对汉口分公司下一步发展的期望, 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感觉肩上担负的责任!”

在这一年, 汉口分公司再次刷新了历史。2009年吞吐量近400万吨, 连续10余年继续位居湖北省仓储企业十强之首;剪切加工量近40万吨, 在国内仓储加工行业中名列前茅;现货市场年交易额过260亿元, 形成税源2亿余元, 成为当地的重要税源。同时, 汉口分公司因为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被诚通集团评选为“经营业绩优秀企业”。孙荣也连续第五次当选“铸造中储辉煌的人”。

可以这样说, 这时的汉口分公司已从10年前孙荣接手时千疮百孔、命悬一线的状态下, 彻底地脱胎换骨了。汉口分公司成为了所在地区的利税大户, 也成为了拉动区域经济的核心企业, 并成长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集仓储、现货市场、剪切加工、质押、经销、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

四大平台构建中南最大物流运营商

面对这些辉煌的数字, 孙荣感到非常高兴, 但却没有一丝的骄傲。更可贵的是, 她始终保持了作为一个领军人物所应有的清醒与敏锐、永不松懈的危机意识, 还有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未雨绸缪!

虎年春节放假还没有结束, 孙荣就召集中层干部深入学习诚通集团、中储总部的年会精神。在会上, 孙荣一针见血地指出, “现在制约企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 就是现有可利用资源的匮乏。”因为她知道———尽管仓储物流是企业的主体业务, 但毕竟是在高价值土地上做着低回报的工作;库存量的大幅上升, 只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下滑;现货市场、剪切加工长期的供不应求, 必将削弱客户对企业的期望值;城市规划的发展, 对企业的影响已是近在咫尺!

面对这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危机, 孙荣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汉口分公司的发展战略, 那就是———“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入手, 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业务升级, 从而改善收入结构;通过业务升级促进企业复制, 从而做强做大企业”。此时, 孙荣已经将汉口分公司的发展目标从中南地区最大的仓储物流中心调整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物流运营商了。

孙荣以超前的视角, 将目光延伸到了企业以外。她敏锐地感到, 只有对外扩张, 才能解决企业目前可利用资源的匮乏问题。她提出了在武汉新港建设新的仓储物流平台的构想, 并正在积极努力, 以尽快将构想变成现实。

“如果仓储业务外迁了, 企业现址怎么办?”面对我们的问题, 孙荣胸有成竹地说:“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2009年11月24日, 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25层的中储武汉物流服务中心大楼开始试桩。这不仅是湖北省、武汉市的重点工程, 建成后它还将成为武汉地区的物流地标建筑———一座新型的集金融、商贸、物流、信息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大厦。而孙荣却说, “这只是第一期, 只能算作一个起步”。

按照她的想法, 是要以此为起点, 逐步滚动发展, 最终将现址改造成为地区的钢铁商贸核心基地。孙荣就是要通过现址的业态调整, 建立起汉口分公司的商贸物流平台, 形成以“客户资源”为核心的企业竞争优势。

在现址业态调整上, 孙荣考虑得更多。她将在园区建设、发展中注入完善的金融服务, 逐步搭建起金融物流平台, 从而再次提升企业的资产价值。

她还提出, 应该在汉口分公司已有仓储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设“数字货场”,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逐步形成物流信息平台。孙荣向我们介绍说, 建立物流信息平台, 不仅为企业基础业务外迁后“交易与交割”的在线统一提供最有效的手段, 更要通过物流信息化的推进, 逐步实现高智力、高附加值的信息产业运营。这一想法, 又体现出了孙荣那种一贯的超前的战略眼光。

对于汉口分公司的再发展, 孙荣其实想得更远!她不仅要搭建四大平台, 她还要输出管理, 用最低的成本扩张与复制企业。她更将目光放到了武汉“8+1”城市圈, 她要在那里形成新型“工贸一体”的物流模式以及船舶、水运业务!孙荣透露, 他们已经请了一个估价师对规划进行了总体估价。按照规划, 逐步滚动升级发展, 最终将实现投资66.1亿元。

临近采访结束时, 记者有了一种很强烈的感觉上的变化过程。那就是, 在采访开始时, 我们为孙荣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而在采访结束时, 我们为孙荣提出的规划发展感到震撼!

孙荣常说, 作为企业当家人, 最重要的是决策能力;如果企业走错了路, 就会事倍功半, 这是最危险的, 也是最大的浪费。孙荣还常常勉励自己的下属:过去的成功并不代表着现在的、未来的成功, 持续成功还需付更多更多的辛勤和汗水。一个企业如此, 一个普通的员工也是如此, 我平时严格要求你们, 既是对自己负责, 也是对你们负责, 更是对企业负责。正是孙荣的这份真诚和担当, 还有她的远见, 让她得到了员工们的爱戴和信任。

孙荣说, 有的时候累得真想歇一歇, 甚至有过退休的打算, 可员工们却跟她说, “我们房子买了, 孩子还没毕业, 你不干了, 我们怎么办?”正是这种信任让孙荣一次又一次地动容。

为了大地的丰收 篇10

打造广联“品牌企业”

提到“广联收割机”, 行业人士无人不知晓, 这个在联合收割机中赫赫有名的农机品牌正是所有广联人经过艰辛努力打造出来的。在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上世纪末,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珠江联合收割机厂开始进入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队伍中来, 当时由年轻的李君略担任珠江联合收割机厂厂长职务。1999年, 在政府的支持下, 结合广东及南方的实际情况, 广联开始着手研发广大农民需要以及农机化发展需求的农田耕作机械系列产品。

在广东农机所的领导和技术支持下, 珠江联合收割机厂全体员工开始从制约他们发展的技术和市场等因素进行调查与更新, 通过以市场为先导的观念更新和一系列技术层面的改进, 广联生产的“珠江-1.5”联合收割机系列产品由原来每年40多台发展到2004年的1500多台。特别是在对水稻收割机的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后, 产品质量实现了“一年一个样”的巨大飞跃, 对于同类机型来说当时在全国已是佼佼者, 得到行家的高度赞誉并深受农户的喜爱。

为了把广联打造成让用户满意的产品, 广联要把客户的需求和服务放在第一位, 聆听“来自市场的声音”, 贴近市场, 贴近用户, 加强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 认真吸取及消化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 对技术进行反复改造、质量改进, 随着一项项产品质量的改进, 广联收割机在市场上销售量也逐年递增, 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 广联收割机成为了广东、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地农户首选的农机具。在江西甚至形成了“井冈山下, 广联起舞”的景象。广联从2002年进入江西取得72台销售量好成绩后, 到2005年早稻收割时则有400多台广联联合收割机投入到江西的“双抢”会战中, 而广联收割机公司组织的服务大军也紧随而来。广联的服务此时鲜活地呈现在农民面前。广联收割机公司统一指挥调配、征调技术人员, 带着三包服务车、易损配件随收割大军来到江西。其中准备了价值100万元的配件, 100多名技术人员、4辆三包服务车, 分别在江西赣州市、吉安市、鹰潭市、抚州市、上饶、九江设立服务小分队, 以点带面, 辐射江西整个水稻生产区, 做到疏而不漏。由于在众多购机户中还存在部分机手对机器性能掌握不够, 操作不熟练, 对不同稻种的收割方法不了解的情况, 这加大了广联收割机公司服务人员的工作量, 但只要一个电话, 不论清晨、还是午夜, 广联人随叫随到, 随到随供, 遇到配件紧缺的情况, 想方设法为用户解决燃眉之急。因为在他们看来, 农户的需要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农户需要的是更好的质量和更优的服务, 而广联正是将“质量更好, 服务更优”当成了企业永恒的追求。

书写“种植”独有风采

经过几代广联人的艰苦努力, 广联收割机在农机行业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随后的李君略加入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种植机械研究开发中心, 继续着兢兢业业、低调扎实的工作作风。他和中心全体员工为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的发展书写出一番独有风采。

种植机械研究开发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10年来,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因陋就简到标准规范, 并逐步由一个技术导向、主要创造科研成果的事业型研究部门转变为一个市场导向、不断实现技术跨越、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科技型企业。中心领导班子的共识是:“只有先进的农业机械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装备。”因此, 中心从市场需求的微观层面出发, 着力在农业机械化操作下手, 积极开拓发展现代化的农田耕作机械产品, 从旋耕机到收割机, 实现农作物生长过程机械化服务体系的产品开发。经过资源整合, 深入开展技术创新, 不断改进主营产品, 中心先后研发出:广联珠江“4LZ-1.5”III型联合收割机、GL2045纵置轴流全喂入联合收割机、3WG系列耕作管理机等机具。中心研发的产品曾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广东省新产品和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荣誉称号。产品覆盖我国广东、海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广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东省农机研究所的正确确领导和技术支持, 也是李君略和中心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

对于企业的管理, 种植机械研究开发中心十分重视建设和谐团队。在中心领导看来, 决胜市场的秘笈靠两个字:“和谐”, 只有激活整个团队, 才有可能表现出和谐的战斗力, 最终获得成功。一支优秀的团队必有铸造团队的凝聚之魂, 中心用“三化” (感恩文化、拼搏文化、执行文化) 凝聚团队, 把“楚人重情、齐鲁重义”的楚汉和齐鲁文化融入到培训中去, 营造出“家和万事兴”的氛围。中心通过三大体系进行了和谐团队的建设:一是培训体系——打造和谐团队的血脉。培训文化首先营造新人成长的和谐氛围, 建立完善的层级培训体系帮助新人有计划地快速成长。二是诚信文化——打造和谐团队的基石。中心把诚信文化作为打造和谐团队的基石。三是荣誉体系——打造和谐团队的动力。建立荣誉体系是中心培育人才、塑造人才的用人之道, 是培育团队成长的动力。中心通过以老带新、分工合作, 沟通交流等传帮带方式, 让年轻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 能力得到提升, 形成了老、中、青结合, 优势互补的团队, 培养了一批具有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人员和一批创新意识强、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管理人才。

中流击水弄云帆。成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的所有同仁和李君略一样, 将继续同心协力, 为着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农民的富裕生活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为了】相关文章:

为了孩子,为了明天观后感05-08

一切为了客户04-10

为了信念作文04-24

一切为了祖国05-07

为了祖国作文05-11

为了明确职责05-29

一切为了安全06-28

为了你作文07-01

教育为了什么04-30

一切为了学生07-06

上一篇:封闭系统下一篇: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