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模式创新

2024-06-07

开发模式创新(精选十篇)

开发模式创新 篇1

1 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

1.1 什么是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是软件工程发展基础, 对于软件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开发的目的, 了解软件的功能。不同的软件有着不同的功能对开发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当今的软件开发人员还延续着从前自动化的开发思维, 并不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从我国软件开发的发展历程来看, 只有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发展, 在以后的软件开发中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软件开发计划, 软件开发不仅要满足软件需求的多样性,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对软件开发的方法进行创新, 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软件的功能和质量, 推动软件开发行业快速发展。

1.2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的软件开发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 开发人员的思维落后, 使一部分开发出来的软件质量差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当前我国的软件开发还在起步阶段, 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软件开发的重要性, 我国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以至于盗版软件层出不穷, 国家打击盗版的力度小,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低, 以致消费者不愿花高价购买正版软件, 软件开发迟缓, 企业不愿在软件开发上投入过多资金, 最终导致软件行业发展缓慢。我国软件开发人员的数量目前存在严重缺口, 软件更新换代速度快, 各单位都在高薪招聘计算机技术人才, 导致软件开发人员外流, 缺少开发的技术骨干, 使软件开发的更新速度受到了极大影响。软件开发公司的管理不合理, 缺少软件开发的技术分析员, 管理员。软件开发体制不健全, 企业资金流通受限。开发软件没有目的性, 通常是接到开发任务就加班加点的工作, 存在短暂忙碌性。

1.3 软件开发的创新。

软件的开发方法具有多样性, 想要提高软件开发的速度就要对软件的开发过程进行创新, 想要对开发过程进行创新, 先要找出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人员在编写程序时随心所欲, 毫无规律可言甚至照搬原有模式, 编写程序是软件开发的一个过程, 编程时一定要把清晰性, 可连续性放在编程的首位。软件开发人员过分的追求软件开发的技巧性, 通过1986年一场强烈的争吵, 软件开发人员认识到编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通过激烈的讨论研究出了结构法和面向对象法对软件开发进行了创新。编程不再盲目的进行, 通过找到通过找出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 完善创新思维理念, 改变管理模式等几个环节对软件的开发过程进行了创新。

2 软件开发人员培训模式创新

2.1 创新对软件开发人员的要求。

软件开发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当今社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何才能培养出软件开发的实用性人才?由于不同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不同, 开发人员的能力也各有不同。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众多, 但大量的软件开发企业仍然招收不到合适的软件开发人员。针对上述现象应对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我国目前软件开发人员存在巨大缺口, 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强, 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存在着弱点, 应该在大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社会上现在需求的的是全能型的技术人才, 应对软件开发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进行培训应在大学和企业之间交叉进行, 使人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通过到企业的参观考察, 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 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实习掌握软件开发技术, 进行简单的编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2 软件开发人员面临的挑战。

随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 软件开发需要的人才不断增多, 也给软件开发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普及的现在, 需要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软件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软件开发技术发展迅速, 可借鉴的新技术少, 需要软件开发人员具有创新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刻苦钻研, 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软件技术开发人员还要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找出自身的不足并予以改正。目前市场上的软件公司层出不穷, 面临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有时甚至只是完了一分钟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受到其他软件开发迅速企业的打压, 所以要求软件开发人员不仅要技术强还要有清醒的头脑, 抓住机会快速进行软件开发并推向市场。目前市场上盗版软件泛滥, 导致正版软件开发速度慢, 软件的开发者要注意软件开发的保密工作, 保护正版软件的知识产权。随着社会的发展, 软件开发人员面临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多。

2.3 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创新意识。

软件开发人员不能只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不能满足软件开发需要的, 应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创新意识, 使软件开发人员能够通过自己学习, 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 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创新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更不是沙上建塔, 创新具有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社会实践的要求, 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传统是创新的基础,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 通过学习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学习知识否定知识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自我完善过程, 没有进行知识的更新, 创新只不过是一纸空谈, 因此我们要倡导终身学习, 古语说的好“活到老, 学到老”。事实证明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我们要不断从各种各样的知识中汲取营养,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才能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做到与时俱进。我国的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较为落后的, 要想我国的软件开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必不可少。要实现软件开发技术的提高, 必须将创新意识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自我满足固步自封, 要学习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充实自己的头脑, 才能在创新中有所突破。通过上述所说, 软件开发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结束语

软件的开发推动了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软件开发对软件呢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对软件开发进行科技创新是必然的, 软件开发人员需要不断汲取知识,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建立完整的软件开发系统, 合理的安排软件开发工作。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软件创新是必然的,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自我完善, 开创新的软件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禹堂, 冯相忠, 刘宇阳.软件开发方法演变的几个主要因素[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 (5) .

[2]毛新军, 常志明, 王怀民.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现状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 (10) .

创新山区扶贫开发模式 篇2

新县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8万亩,山场面积188万亩;辖16个乡镇区20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3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

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新县弘扬老区光荣传统,抢抓机遇,大打扶贫开发攻坚战,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9.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40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攀升至全省第46位。

一、主要成效

一是贫困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较快。全县累计解决了2.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55个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485元增加到4180元。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600余万元,在55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新修村组水泥路208公里,解决1.4万农户饮水困难问题,整修塘堰坝140多处、渠道3500米,对210户915人居住在深山区贫困群众实行移民搬迁。

-1-

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对象和贫困乡镇村组干部7000多人次、农村贫困劳动力9409人,转移就业人数9210人,使贫困群众基本掌握1-2项实用技术。“雨露计划”打造了新县涉外劳务品牌,全县常年在外国务工人数维持在5000人左右,年创外汇6000多万美元,外派劳务人数、涉外劳务收入、外汇存款余额连续十二年位居河南省县级首位。

四是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化项目贴息、财政小额信贷贴息、科技扶贫等项目实施,发展板栗41万亩、银杏5万亩、油茶12万亩、茶叶23.8万亩、杉木30万亩,林果总产值10.5亿元,成为河南省第二林业大县。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障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扶贫开发工作方案,细化分解扶贫开发任务,将扶贫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发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带动作用。通过整村推进实施“五通、两建、两改”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各记其功、成果共享”的原则,对各类涉农项目资金

-2-

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发挥聚合效应。全县累计整合部门资金3484万元,新建改扩建塘、堰、坝、渠140多口(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74公顷,解决1.4万农户的饮水问题。

3、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激发了扶贫开发工作活力。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把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广大群众积极性高、制定的措施切实可行的贫困村优先开展整村推进;对部门扶贫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坚持择优扶持,优胜劣汰,谁的项目好就扶持谁,谁的项目群众受益大就投给谁,谁的项目吸纳的劳动力多就帮助谁,谁的项目辐射带动能力强就倾向谁。

4、开发产业,增收富民,增强了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实施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培训后的贫困农民95%以上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异地转移就业。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累计发放贷款4400万元,受益贫困户2200多户。全力开展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扶持羚锐制药、新林茶叶、安太山野菜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和“公司+农户”等帮扶形式,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党的扶贫方针、政策,立足新县实际,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

-3-

整村推进、雨露培训计划、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新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科技地产:园区开发创新模式 篇3

2012年11月,深圳第十四届高交会上的“科技园区创新与发展论坛”倍受瞩目,这是高交会众多论坛中唯一一家由企业独立主办的论坛。而作为论坛的发起者——北京科技園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建集团”)凭借多年来在科技园区开发行业的经验、智慧和业绩,创新性地提出了科技地产商业模式,成为众多地方政府、金融、高科技企业界和房地产行业精英人士的关注焦点,也为房地产行业转型探索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为了对科技地产这一全新的市场化科技园区开发商业模式进行深入了解,记者实地走访了北科建集团。

科技地产:

搭建产业发展和资源整合的城市创新平台

没有人否认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正如住宅房地产调控所显现的,脱离了科学发展的房地产经济会遭遇它的瓶颈。而真正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只要真实投入到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的过程,非但不会萎靡,反而能迎来春天。

北科建集团的科技地产模式强调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是以房地产开发为手段,以产业聚集为目标,以科技载体和产业服务构建为任务,整合企业发展的要素和资源,通过开发、运营、服务助推产业创新和价值提升的一种科技园区创新开发模式。实质上,科技地产是以地产为平台、产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撑,实现地产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有机融合,驱动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

科技地产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而是在搭建一个巨大的平台:即产业创新平台和资源整合平台。所谓产业创新平台,就是每个科技地产项目都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培育为中心任务,根据区域的产业环境和政府的发展战略,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规划、建筑设计和业态准入,以及全方位的产业服务,来营造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使入驻企业既能享受到清新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又能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实现产业聚集,加速区域经济的内涵式发展。2012年341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调查情况表明,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为26668.11万元/公顷,不仅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比同期工业用地产出强度超出一倍有余,更是远远超过了普通住宅用地的使用效益。因此,科技地产无论是从土地效益上,还是从实现的功能上来讲,已经不属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范畴,而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平台。

所谓资源整合平台,就是科技地产项目作为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载体,包括了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因此需要开发商整合多种资源和各方力量来保证园区功能的实现。具体来说,在整体功能实现上,科技地产开发需要政府配套相关的城市公共资源;在建设和发展中,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园区建设的资金和科技企业孵化资本;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与运营资源的支持,来提升园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因此,科技地产作为一个资源整合的大平台,需要开发商统筹政府、金融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并且科学合理地确定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种资源在参与科技地产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均衡和价值实现。

所以,科技地产模式,直观来说,是产业创新与发展平台、是内容和资源整合平台,不仅提升了土地价值、城市功能和区域形象,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发展,为政府创造了持续税收、就业,实现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实现了政府、入驻企业、开发商、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源和力量的利益均衡和价值提升,从本质上来讲,科技地产无疑是一个价值创造和提升的巨大平台。

社会责任:

以区域经济发展

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己任

科技地产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平台,其巨大的社会价值从创造的经济效益和创新成果中可窥一斑。北科建集团自1999年成立以来,先后开发了一区七园八个科技地产项目,包括已经建成的中关村科技商务核心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正在开发中的嘉兴智富城(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长春北湖科技园。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记者了解到,北科建集团的科技地产模式创新,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北科建集团2010年完成了北京中关村一区三园的开发任务,不仅实现了项目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的高品质,提升了土地价值和城市形象,而且成功吸引了微软、IBM、甲骨文、新浪、甲骨文、百度、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博奥芯片等4000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通过孵化服务,支持12家企业入园后实现国内外上市,使数百家高科技创新企业化蛹成蝶,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专利5000多项,2012年创造产值3500多亿元,上缴税收220多亿元,成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北科建集团正在京外开发的四个科技地产项目,总投资约25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到410万平方米,其中孵化器、加速器面积多达150万平方米,这在国内科技园区开发企业中是罕见的。这些园区已经成为当地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承接一线城市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力量,其潜在的巨大社会价值也正逐渐显现。比如嘉兴智富城成为浙江省着力打造的科技孵化城“一心八园”的“心”,已经带动该区域成为了省级高新区,并正在向国家级高新区迈进。

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资源丰富,正日益发挥出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尤其是在向二三线城市产业转移和技术输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中关村流向北京之外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约1900亿元,同比增长约35%;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上市公司等规模较大企业在京外地区实现总收入约1万亿元。北科建集团作为根植于中关村园区的大型责任国企,开创了科技地产模式,并且在京外布局,就是要帮助外地二三线城市来承接中关村的技术转移、产业转移,把中关村创新文化的精髓、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及先行先试所形成的政策优势复制到当地,在当地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

北科建集团用“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加速科技转化、提升社会贡献”来概括自己的企业使命,就是要力争通过科技地产的开发运营服务,在宏观上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人才结构、财政结构等积极转变,在中观上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微观上促进创新创业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达到综合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实现政府、股东、入园企业、合作伙伴和员工五方利益诉求的均衡和共赢。这一使命也集中体现了北科建集团“社会效益为首,经济效益为本”的经营理念,凸显了国企的社会责任。

产品体系:

创新驱动战略

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载体

城镇化近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内需拉动的最大潜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3%,但目前的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33%,大量农民工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很低。因此,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内涵,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土地、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北科建集团作为大型责任国企,正是通过不断的产品体系升级和产品类型创新,力求将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

从北科建集团科技地产的产品体系来看,已经完成的中关村一区三园可以说是第一代产品,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聚集,主要职责是土地一级开发和招商运营。第二代产品是目前正在开发的京外四个科技地产项目,主要产品类型包括科技新城和专业化科技园区,是对第一代产品的功能完善和创新升级。

嘉兴智富城是典型的科技新城产品。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坚持以助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提升为核心理念,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包含了产业研发区、商务功能区、生态住宅区三大板块,囊括了孵化器、研发楼、厂办一体化、写字楼、星级酒店、餐饮街、购物中心、住宅八种业态。项目通过科学的功能布局规划和严格产业业态控制,引进环境友好、清洁生产类企业,使产业与城市间的矛盾和冲突降到最低,并使各业态之间功能互补和产品溢价最大化,打造了一个产业导向的微型城市,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使区域从业人员享受到职、住、娱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种产品规避了传统城镇化中有城无业的现象,实现了土地利用、就业能力、人口结构的同步城镇化。

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是典型的专业化科技园区,是对传统园区开发理念和产品功能的一次升级。首先,在园区总体建筑风格上,把1040亩土地、77万平方米的建筑统一进行了规划,根据不同的业态,实现古典风格、现代风格和前卫风格的有机传承和相互融合,整体风格更加符合审美梯度需要,有效规避了第一代产品中只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和功能规划,园区建筑风格难以相互融合的难题。其次,在功能规划和业态设计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营规模的企业需要,进行了多种建筑业态的功能组合,产品业态包括了孵化器、总部办公、人才公寓、培训中心、创意工作室(studio)、厂办一体化等,产品業态更加丰富。

在科技地产第二代产品如火如荼开发的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北科建集团未雨绸缪,在科技地产的产品体系上再次谋划升级,正在大力构建第三代科技地产产品——产业新城,实现由“科技新城”到“产业新城”的全面升级。

产业新城作为第三代产品,在第二代科技新城产品的主导产业聚集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理念是多元产业聚集融合、城市资源均衡配置和社会管理智能高效。这就意味着,在产业新城中,将实现多元产业大规模、区域化聚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经济动力;通过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入,为城市功能完善提供配套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交通控制、污染治理、人口的动态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智能化。因此,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说,科技地产的第三代产品就是一个新型城市的微缩模型。

创新管理的螺旋型开发模式探析 篇4

一、创新管理的螺旋型开发模式的提出

企业要想创新, 其智障是什么?第一, 大多数企业都把创新理解得过于狭隘, 认为创新无疑就是产品技术、性能、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改进, 而不是企业的各个方面。第二, 大多数企业所谓的创新只是完善现有的东西, 而非打破思想的束缚, 去发掘全新的思路。认识这两种智障后, 我们必须大胆革新, 走出思维定势, 为形成全新的创新创造条件。

本文所提出的创新管理的螺旋型开发模式, 是指企业的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高层级创新开发模式是建立在低层级创新开发模式基础之上的, 低层级创新开发模式为高层级创新开发模式作铺垫, 没有经历低层级创新开发模式, 企业就达不到高层级创新开发模式所必须的企业理念、员工精神、文化认同感等, 所以螺旋型开发模式描述的是企业的动态创新提升过程。创新管理的螺旋型开发模式主要分为基础层模式和上升层模式。其中上升层模式是建立在基础层模式之上的, 前一个上升层模式又是后一个上升层模式的基础层, 同样, 后一个基础层模式又是前一个基础层模式的上升层。虽然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自身的成熟和完善程度、以及企业自身的个性等是相异的, 同一个企业在经历了循环开发后, 企业的能力、企业的自我定位、以及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是不同的, 具体实施步骤会有所差异, 但是各层级最核心的开发模式是大致相同的。因此, 我们只要详细分析各层级所共同具备的创新管理核心模式, 就能看清创新管理的螺旋型开发模式。

二、创新管理的螺旋型开发模式

以下将这种模式分五个步骤作具体阐释: (如图1) 。

(一) 拓展创新概念。

人们一般认为, 创新就是研制和开发新的产品, 而不是定价、采购、物流、广告、分销和服务。这种传统的认识往往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一次又一次的所谓的创新过程只是产品某些性能的改进、功能的增加、外观的美化、或是产品线的简单延伸, 这固然是创新, 但它不能从本质上改变顾客对于产品的印象。更重要的是, 这种对于创新的狭隘理解不大可能再创造出新的市场, 获得新的财富。今天的社会, 只有采取诸如戴尔、苹果那种激进的创新模式才能为企业带来根本性的增长。要想在当今时代创造新的市场和新的财富, 管理者们必须站在整体商业概念和模式的高度来考虑创新。创新的领军者不是对现存的成熟的商业模式进行局部的、简单的微小调整, 而是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从本质上对创新进行重新定位, 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从而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去尝试新的商业理念的企业多半不会生存很长时间。要想真正把创新从一种形式上的口号变成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的管理者, 需要把创新作为一种企业能力来进行系统分析与思考, 它与研究开发、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相比, 更需精力、时间、奉献精神。管理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的持续成功与发展不仅在于现在怎么样, 更在于将来怎么样。这就要求管理者为能够获得未来成功的创新革命营造一种环境, 一种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二) 营造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创新意味着打破旧势力, 打破现有制度的束缚, 创造一种新模式。它需要改变传统模式, 需要有攻击性的人, 需要隐形支出。创新是制度的例外, 制度是为过去管理的持续性、控制和效率而设计的, 而创新是为未来发展、突变和新的效率而设计的。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完善现有的东西和创造新的东西之间进行选择时, 反对创新的力量总是那么强大, 而支持创新的声音又是那么弱小。这就需要企业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大多数人创造力的环境。一个激励性的、多样化的、富于挑战的环境似乎孕育着创造力, 这样的环境就会给予创新理念以鼓励和回报, 也会为创新和实验提供许多便利。

1.创新的个性。

培养员工创新的个性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因为一项创新计划的实施只有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普遍的支持, 才能吸引一大批追随者, 创新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再完善的设想也只是空中楼阁, 这就要培养员工具备高度的独立判断能力, 高度的坚韧性, 敢于冒险并勇于承担责任, 无论有怎样的反复或无法预期的困难都能坚持自己的方针, 在潜意识里有种成长、创新、开拓、改变现状的欲望, 并且不会被任何恐惧和内在障碍阻扰。改变个性是可能的——有志者事竟成。

2.创新的智慧。

大量研究表明, 创造力与智商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非常有创造力的人并不一定都是高智商, 而智商高的人也并不一定有超常的创造力。企业中大部分人都是智商一般的人, 高智商的只是少数, 但是这并不代表有创造力的人是很少的, 关键是企业要注重员工创造力的挖掘、发现和培养。这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问题的敏感性;问题的重组;想象能力;灵活性;逻辑判断推测能力;独创性。

3.创新的管理者。

一项创新计划的实施总是从企业高层领导开始发起的。高层管理者如果首先就是个封闭自守, 害怕推陈出新, 唯恐损失既得利益的人, 那么企业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因此高层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个性和创新的智慧。另外, 作为管理者, 他还必须懂得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以及如何把握企业的方向, 如何激发调动广泛的积极性, 如何组建团队, 如何凝聚众心, 归根结底就是懂得如何将创新的思想变成一种可行的设计模式, 再一步一步灌输到人们理念当中, 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4.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就是指能够有效地、创新性地完成任务的团队。换句话说, 就是把创新个性、创新智慧、创新动机以及其它一些创新品质移植到有效团队上来, 从而使这个团队具有创新性的产出。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共同的价值和目标, 创造力的核心价值是好奇、敏感、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验以及持之以恒地向既定目标进军。创新团队除应具备一般有效团队的技能和资源外, 发散性的思考能力是它最重要的技能。创新团队的结构和规则也必须最大程度上的保证创新思维的产生, 而不是压抑团队成员的创新思想。创新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尊重和理解创造力, 授予团队成员相当大的权力, 鼓励独创, 并把唤起和培养团队成员创新力视为首要责任。

5.鼓励创新的文化理念。

众所周知, 组织文化就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创新的文化理念是指组织文化中除了具有其它组织特色外, 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动机、创新品质也是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且是组织中最核心的部分, 是组织的灵魂。创新的文化理念鼓励创新、激励创新、尽可能给创新提供条件, 是创新意识的源泉;它同时也能够容忍创新暂时的失败, 总结教训, 鼓励进行再次创新。

6.鼓励创新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这其中不仅包括对材料、设备和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 当然也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在行为准则、规范、制度上的约束和限制。但是, 一个提倡变革、倡导创新的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会因为对员工行为有着基本的规定而阻碍创新思想的产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实践的开展。相反, 这样的企业会有一些特殊的鼓励创新品质的制度。它可以给创新行为以激励, 可以包容创新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失败, 可以给创新者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可以促进创新文化、创新团队的形成, 真正起到凝聚众心, 发挥合力的作用。

(三) 激发企业创造力。

在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激发创造力的氛围后, 关键是如何激发企业的创造性, 这也是管理创新的螺旋型开发模式的核心所在, 具体有:

1.梳理全方位创新理念,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思维创新、产品 (服务) 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 缺一不可, 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不可偏废。

2.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发系统, 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 管理人员要鼓励并擅于采纳下属意见, 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 上下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的良好局面。同时, 可以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

3.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因为创新本身需要投入, 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投入,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也需要投入, 训练员工创造力则更是一种在未来产生预期效益的投入。

4.创新过程需要高层领导的正确引导。需要在企业中树立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吸引大多数员工的参与。人们之间要互相学习沟通, 形成一种凝聚人心的文化和团队精神, 当然还要在意志方面进行磨练, 不屈不饶, 坚持不懈。

5.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 提升创新技能。因为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通常这样的训练有头脑风暴法、CBS法、类比联想创新法、信息交合法等。

(四) 释放创新热情。

为了鼓励创新, 为了营造一方支持创新的土壤, 企业要释放出每一位员工的创意、热情和奉献精神。要把创新看成是一种专门的企业能力, 而不能再把创新看成是制度的例外, 看成是某个专门的职能或部门, 看成只是定期举行的工程项目。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释放企业创新热情的建议:

1.培养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往往不是一时产生的, 创新的灵感和创新的意识往往是建立在多年学习积累的基础之上,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因此, 可以说学习为创新的变革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构成了创新最牢固的框架。培养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就是在为创新打基础、作铺垫。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就是创新。

2.管理方法与政策的稳定性。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有着巨大风险的过程, 很可能会失败。要想鼓励员工参与进来, 就必须给员工职业稳定的承诺, 保持管理方法与政策的稳定, 不能把创新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员工而惩罚他们, 这样才能使员工不觉得变革会对他们自身造成任何威胁。否则, 他们就会担心变革会造成混乱甚至使他们失业, 从而对创新失去信心, 甚至阻扰创新。

3.鼓励失败, 一切重新开始。创新, 既然是打破旧势力, 开创新局面的过程, 那么其中必然蕴含着失败的可能, 而且创新的成功率是很低的。我们应该知道, 失败是种规律而非一种偶然, 但是要控制失败, 不能让失败蔓延到组织的各个角落。因此, 我们要鼓励失败, 失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积累经验的过程, 成功是无数个失败堆砌起来的。每一次失败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每一次都会离成功愈加接近, 失败是成功之母, 鼓励失败, 吸取教训, 振作精神, 一切重新开始。

4.支持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在创新的行为过程中, 激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激励就是通过影响员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在企业创新中的行为。企业可以通过浮动的薪资福利方案、技能工资方案、员工参与计划、重视精神激励等措施, 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创新能力。

(五) 保持创新动力。

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创新总是充满了开始和停顿。创新的历程不是光滑的、平坦的, 而是有许多波动组成的。作为企业的一份子, 每一个人的目标就是保持这种创新动力, 将这些小的变动趋势向着正的方向, 然后才会看到创新的增长。对管理者来说, 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使向上的变化最大化, 同时使向下的运动最小化上。对于创业型的领导者来说, 产生并保持创新动力的关键是坚持不懈。在商业周期的每个阶段, 都需要对新环境作出反应, 也要管理内部的冲突, 这些都很有挑战性。为了使事业向前发展, 必须留意那些未来的动向和挑战。由于保持一种令人激动、使人为之兴奋的创新动力, 是每个致力于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企业所梦寐以求的。这就需要企业在组织设计、文化设计、制度设计上根据企业所处不同环境和规模的需要, 结合本企业自身的状况围绕持续成功的创新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到:使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加入到这个更新过程;动员内部的利益相关者给予变革支持和动力;创造内部一致性以实现更新;思想体系和文化的改变以及更新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冒险, 而是反传统的做法, 它有可能极大地改变企业的面貌、顾客的期望和行业的规则。但是, 我们反对毫无目的的、没有准备的、盲目冒险的、未作调研的、不讲求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因为, 与其称之为创新, 不如称之为加速死亡。创新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 可以在充分的准备和正确的方式引导下提高成功率。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创新管理螺旋型开发模式, 能够为身处困境的企业提供一种很好的理论保证和经验借鉴, 为现代企业的创新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印]PN.康德瓦拉.创新管理——保持并拓展你的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ASPATORE BOOKS (公司) , 闯业赢在创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3].[美]加里·哈美尔, 把创新变为现实[J].中外管理, 2004, 3

创新唐山木屋度假村旅游开发模式 篇5

——崔秀娟

唐山乐亭打网港岛木屋度假村位于唐山乐亭,具有有别于其他度假村的“四大”发展优势。优势一,乐亭县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旅游发展有一定基础,为渤海区域著名的滨海度假海岸,在华北地区影响较大;优势二,乐亭离北京较同一海岸的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等更近,具有空间距离优势;优势三,乐亭为唐山市的出海口,拥有唐山这一华北大城市的基础市场支持;优势四,打网港岛资源独特,拥有沙细、水质好、全沙岛的特色、交通方便、可直通大陆易于进入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发基础。综上,作为海滨度假村,打网港岛木屋度假村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和开发潜力。

通过shsee.com的调研数据库对国内外目前著名海滨度假村(如马尔代夫木屋度假村、海南百莱玛度假村、上海黄金海海滨度假村、宁波金沙湾海滨度假村等)分析结果看:大多海滨度假村资源丰富,拥有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湛蓝的海水、柔和的沙滩、舒适的度假村等,将海洋资源与度假村休闲度假资源相结合打造休闲度假景区。本文中的唐山乐亭打网港岛木屋度假村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山合水易认为:在本项目打造中应以海滨休闲度假和沙漠游乐为核心旅游吸引力,包括:海上游乐、海滨游乐,木屋别墅休闲度假,露天活动区,沙漠游乐、渔人码头沙等休闲娱乐活动项目。通过木屋度假村这一休闲度假载体,构建集休闲度假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海滨度假休闲中心。

开发模式创新 篇6

大数据时代来临,—方而带来了设计工具、设计方式和设计思维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未来设计的革新。大数据意味着人人都是数据的提供和使用者,面对这种新形势,产品设计需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如何能更好的满足顾客细致复杂的需求,使设计过程大大加快,也使得产品价值更易得到顾客的认同产品设计策略中重要一环。为此,用户研究和体验,以及新的设计开发模式应该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本文围绕大数据背景下的用户研究和设计开发趋势,通过对实际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设计经验的总结,来分析大数据背景下设计开发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

大数据 工业设计 用户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18-02

1 引言

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工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很长时间以来都依赖劳动力和原料、能源优势,以及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先的战略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把发展的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李克强总理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企业必须从粗放的制造走向创新”[1]。为此,国内企业在产业结构和战略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调整。其中尤以对设计环节的重视程度增加最为显著。

即将过去的2014年,“大数据”无疑成为热门话题,大数据从技术领域走向了大众化运用。大数据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渐凸显,并在撼动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时代资源富矿挖掘造就的传奇,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的变化,类似于从猿到人的进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传播形态,是依托数字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进行的虚拟的还原和放大,这种传播形态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数字生活空间。

为此,大数据背景工业设计或开发模式变革如何应对成为理论和实践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过去我们的业务重心是工业设计。现在,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对我们设计的概念有全新的认识。传统的设计开发可能仅限于完成外观和材质的搭配,现在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脉络证明,我们不能把设计仅限制在产品形态上,而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以及消费者个性与体验的结合。消费者变成在数字生活空间出现的这个群体,是企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传播者,同时也是接受者。为此,传统设计师角色也发生变化,一个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从概念到实体,不仅需要将产品的软件和硬件很好地集成起来,更要变成了设计体验,或者服务设计等。可以看出,消费者是传统营销传播的基石。但传统的消费者研究是类型化、抽象化的。所谓的受众研究也是如此。面对大数据,企业在掌握了更多数据之后,设计开发和决策并没有变得更加明晰所有设计都希望对自己拥有的数据做点什么,你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2 大数据背景下用户研究和工业设计开发

大数据毫无疑问是眼下所有人都在谈论的热点。目前全世界90%的数据都是在过去两年中产生的。预计2014年数字储存信息占据全球数据量的98%[2]。大数据时代,使得整个设计开发活动的“主语”变了,从企业转到用户,给顾客提供话题,增加顾客参与和体验,视顾客为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消费者,联手共创价值。消费者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重视顾客要甚于重视产品。企业首先要了解、研究、分析顾客的需求与欲望,而不是先考虑企业能生产什么产品。美国市场营销专家劳特朋对顾客价值的阐述主要体现在1990年提出的4C理论中。针对传统的营销组合4P(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理论中只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来制定营销决策,忽视顾客真正的价值需求,劳特朋认为,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应该首先注意的是围绕客户需求的4C研究。

一直以来,以往的工业设计理论主要关注两类创新,一类由技术推动,一类由企业(厂商)推动。云平台背景下,给设计师带来第三条路,即大数据背景下基于用户研究的设计创新。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已经成为有关产品创新途径讨论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的开发模式相比,这种创新被称为“用户创新”。带来设计模式的改变。设计的一大趋势是人和产品越来越融合。设计师需要深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转化成富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用户体验而获得自身的成功。设计师其对产业的思考中,已经包含很多外部信息。即设计灵感源自于对万物的感知,只不过感受的方式不同。当然,即使没有调研过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师的很多观察和体验也是基于对生活的理解。面对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通常条件下单个设计企业或设计师是难以凭借一己之力为用户提供完全满足他们需求的优异的价值组合,因此,设计企业与外部的的协同行为越来越紧密。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协同或称协作,即协同作用之意,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3]。

如何设计开发,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的“迭择”的力量如何做出反应?以上海几大著名工业设计公司为例,其研究中心都设立了专职的用户研究部门,用户需求信息主要来源两个渠道,一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性团队对用户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包括调查、比较竞争公司的产品等方式,其次是从市场营销团队得来相应的客户消息。在实际工作中,上海设计企业都会与当地知名大学协同合作,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挖掘产品新的功能及产品概念,或者让消费者使用已有的产品及新概念产品的原型,观察他们的使用行为,并聆听他们的建议。通过调查了解用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把消费者的需求合理有效地融入到开发内容当中,研发出最合适消费者的功能或产品。

以一款“乐泡机”设计为例,中国茶有几十种类型,选择何种茶,对应何种按钮会成为使用者最头疼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泡茶机的使用体验。为此,简便成为产品的核心诉求,尤其是让用户将茶放入冲茶器,自然而然就能冲出对应的茶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乐泡机”首先实现的是“分茶分泡”,即不同的茶是不同的冲泡方法;同时,设计带有二维码的茶包(乐泡包),当乐泡包放入“乐泡机”时,“乐泡”便能自动识别对应的茶品种,便按照该茶品种最佳模式进行泡冲。“乐泡”智能茶道系统就此诞生,通过对茶产业、智能电器和食品包装科技的大跨度行业集成创新,“乐泡”能根据不同的茶,通过内部电子系统掌握茶道中的水温、水量和浸泡时间等工序,只需简单一个按键就能完成不同类型的茶口十、中泡,这一产品的出现填补了年轻人对于茶道的“恐惧”。

nlc202309040130

所有人都认为“大数据”、“智慧城市”离日常生活非常遥远,通过“乐泡机”的案例可以看出,小小的改变,人们—下子就意识到这完全是近在咫尺可以实现的东西。“乐泡”设计了全新的泡茶体验,设计还原产品最初价值,实现用户最佳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茶道”生意模式。类似乐泡机这样有关智能城市的项目只是大数据领域积极探索的对象。让大数据通过设计变成为城市居民提供实际服务的角色,确实是一个体现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切入口。

3 案例研究:基于平台背景下上海一长三角“设计立县”

随着近几年上海设计产业发展逐步壮大,设计师和设计企业都希望能在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同时,打造自主设计品牌。但在打造过程中发现困难重重,过去的设计服务是嫁接在非常成熟生产和销售体系中,企业和设计师都是依附于大企业。但在打造自主产品时,需要和产业链接,需要打通销售关系,设计师不再仅仅是设计师,也是设计经营者,后端产品转化过程难度非常之大,往往缺乏足够资源的设计师都无法成功转化。而在另外一端,传统产业希望与现代技术和设计进行对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以上海一长三角工业设计外包平台“设计立县”项目为例,江苏苏北的宝应县有四大传统产业,水晶、玻璃、乱针秀、教玩具,这四大产业技术不错,但生存状态不佳,由于缺乏对现代技术和设计的对接,一直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只是做一个廉价劳动力。在这样双方面需求的背景下,形成了“设计立县”计划,希望借助部分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一是推动上海设计力量为制造业服务,同时也希望将设计师的经验和作品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设计立县计划”也基于这样一种由政府(双方)介入、企业与设计师主导的服务与转换计划[4-5]。

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市场中,企业研发费用不断上升,产品生命周期持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哈佛商学院教授Marco lansiti和Roy Levien分析认为,现实中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绝对的“自力更生”,他们必须依赖于多种组织所构成的超越传统价值链的大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并且找准各自在系统中的位置,有机进行协同合作,才能持续获取成长空间。基于大数据为背景上海一长三角“设计立县”计划就是很好运用好和搭建协同合作的云平台,试图实现设计师、创意和企业的对接,成为设计师和创意的“云”聚集,也是创意产品的交易集散交易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设计产品互动,不单单实现了创意产品的在线交易,更提供了一个文化产业创作的公共平台,来打通设计师作品到产品到商品的产业链条,培养中国原创设计师和设计师品牌,促进上海设计和设计产业发展。

在大数据背景下,获取庞杂数据背后的意义,在于将它转化为更有说服力的上海设计与长三角制造业的协同推进。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循环发展能够促进一件创意产品从创意到商品的快速转化。全产业链的背后包含了设计师、有创意的设计、生产供应商、销售渠道、媒体推广等各环节的紧密联系。从而让设计师不断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设计出既有创意、又能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产品,真正让设计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来临,一方而带来了设计工具、设计方式和设计思维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未来设计的革新。大数据意味着人人都是数据的提供和使用者,面对这种新形势,产品设计需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如何能更好的满足顾客细致复杂的需求,使设计过程大大加快,也使得产品价值更易得到顾客的认同产品设计策略中重要一环。为此,用户研究和体验,以及新的设计开发模式应该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基金项目: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年度研究课题‘上海设计业与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研究”(编号:2014-GR-4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金编号:2014M551296)。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进入“第二季”:精彩继续,2013年9月12日,来源:人民网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3]哈肯协同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12~ 24

[4]过国忠宗玉乔宝应:“设计立县”寻求转型发展“新支点”[N]科技日报,2011年12月19日

[5]徐蒙上海牵手小作坊,能成“模式”吗[N]解放日报,2011年IO月24日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析 篇7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制约因素

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等现象,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实施标准难以提高。资金投入少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开发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 导致旅游业发展滞后, 旅游产品供应不足, 服务水平的档次不高, 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都有待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到位导致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标, 这些都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2.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营销效果不佳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营销短期行为较多, 缺乏长期持续的行动以及健全的分销渠道与销售网络, 公共关系网络等现代营销手段也需改善。在树立标准、明确、持续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方面, 由于缺乏城乡的协同, 造成城乡旅游的营销各自为政, 营销整体效果不好, 同时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城乡旅游的营销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政府之间、城乡政府与企业间、城乡旅游企业之间的难以协同, 进而导致城乡旅游整体品牌塑造的难度加大。

3.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内需不足

目前, 在我国较成功、市场效益比较好的旅游发展模式是采用大都市客源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这种模式可以使都市郊区相对较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得到充分地利用。有些学者认为,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建立在旅游者自驾车l小时能够到达的范围的基础上, 这种距离是最优的距离, 适合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地区都是偏远的山区, 城市化水平较低, 不具备依托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 缺乏市场有力地支撑。出于上述原因, 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建议

1. 统筹少数民族城乡旅游业

城乡旅游协同发展要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来指导, 由政府引领, 聘请专家策划, 对少数民族区域内的城乡旅游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进行统筹安排。从城乡旅游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 突破区域内行政区划的阻碍。根据旅游协同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关于城乡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以及基础做出评价, 策划协同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制定协同的目标与内容, 统一规划旅游交通、饭店等设施建设、景观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管理机构设置、工作岗位设置等方面。

2. 整合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构建旅游产品体系

在整合过程中要做到突出个性, 展示共性, 联动发展, 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给予地正确认识, 在资源、线路、产品等方面进行分工开发, 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综合开发。以区域交通优势为依托, 适当将区域内的旅游热点地区和温点、冷点地区捆绑在一起形成组合式的旅游产品, 以热促冷, 缩小地区差距。在线路产品的布局上, 结合周边资源和交通线, 推出不同的精品旅游线路, 在跨城乡旅游线路产品开发上以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线呈放射状分布。

3. 完善营销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

应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用到民族地区城乡旅游协同发展中, 对内会减少民族地区城乡之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 使交通成本和沟通协调成本降低, 使城乡之间信息实现共享:对外可以宣传促销本区的旅游产品, 塑造旅游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城乡信息不对称, 旅游地与旅游者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提高城乡各利益主体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旅游协同发展需要有大量的旅游人才做支撑, 因此推行人才战略势在必行。通过培养更多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利用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势, 帮助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培养和输出旅游人才, 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协同发展服务。比如, 首先对现有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院校及旅游专业进行评估,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市场需要的人才;其次, 推动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发挥现有旅游培训机构、企业培训部门的作用, 并与高校进行合作, 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设备, 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基地, 有计划、分批、分层次地对现有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旅游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郭寻, 炅忠军.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 (1) :106-109[1]郭寻, 炅忠军.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 (1) :106-109

中兴通讯:开发者社区促模式创新 篇8

目前, 行业应用的收益与投入不对称, 大量个性化和领域化需求无法满足, 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以及客户需求与应用提供商的错位是运营商在发展物联网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中兴通讯认为, 实现物联网商务模式的创新可帮助运营商脱离以上困境。

具体而言, 在业务应用数量较少的时期, 运营商负责行业应用开发、机器通信网络建设、用户资产智能化改造, 实现端到端垂直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设计、系统集成、业务实现, 用户负责业务需求规格。在业务应用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 运营商负责建设机器通信网络, 实现M2M业务智能感知, 电信能力部分开放, 用户负责将资产智能化 (传感器、测量仪表) , 自建垂直应用系统。在业务应用数量较多的时期, 运营商则通过移动蜂窝网络提供透明管道, 电信能力全面开放, 用户自建M2M应用系统、资产智能化、传感网络。

通过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 运营商可对物联网终端实现统一接入, 提供有效的终端管理、业务管理、统计分析功能, 使其物联网业务达到可管、可控, 充分掌握业务发展情况, 提升客户满意度。

此外, 通过对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的应用托管, 还可降低物联网业务门槛;打造基于B-B、B-C模式的物联网I-Store, 则可改变现有价值链模式。樊万鹏进一步解释到:“借鉴互联网的成功经验, 用户可在社区提交自己的业务需求或组件需求, 由互联网上的专业人员为其定制开发, 而运营商需提供保护用户和开发者利益的商务模式和管理机制。”

西安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篇9

一、国外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些民俗资源丰富的国家打造当地旅游的一项重要手段,如美国打造的“移民村”将当年北美州印第安人的部落、风俗等打造为一个怀旧风格的旅游目的地;毛利人一直新西兰民俗旅游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的特色舞蹈、美丽的装饰品、奇特的风俗习惯一直是新西兰特有的旅游名片;爱斯基摩人一直是北极地区生活着的独特民族,因其特有的生活习惯与居住环境的神秘,是其它地区无可代替的旅游资源,目前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正在开展极地旅游十分火热。当今,全球的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如英国、意大利、墨西哥、泰国等国家都是利用自己当地独特的民俗资源,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的游客。目前,国外民俗旅游一般分为一下五种类型。

二、国内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民俗旅游开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各个省市开始着重把民俗旅游纳入到当地旅游项目中来,1995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民俗风情游”,将民俗旅游开发正式的纳入到国家旅游开发的战略中。如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区更是将民俗旅游作为当地旅游开发的重点。目前,国内民俗旅游分为一下几种类型。

三、西安市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西安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的积淀让这片土地孕育了独有的关中文化;秦腔、社火、关中皮影、户县农民画、关中民居等都是具有关中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而现今的西安市对民俗旅游的开发薄弱,整体开发状态还处于旅游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手段单一

西安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也是旅游业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在全国旅游城市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根据目前西安市现有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将其分类为民间习俗、民间演艺、工艺品与民间饮食四大类。民间习俗是一个区域内居民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包括民居、婚丧、节庆、礼节等。民间演艺是区域内民间流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演出,如秦腔、社火、皮影戏、锣鼓等。工艺品是民俗艺术的结晶,是当地群众为了适应生活与审美需求以手工生产的产品,如唐三彩与兵马俑复制品、蓝田玉雕、户县农民画、剪纸等。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开发形式单一,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与西安市主打的汉唐文化,民俗文化开发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并未对民俗旅游产品进行统一的生产、销售、宣传,一些民俗旅游产品还处于简单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低下。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关注度较低

西安市境内成立有多主打汉唐文化的旅游投资集团;最大的曲江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是西部最具创意、发展最快的文化旅游品牌;旅游资源开发一直以其投入资金大、回报速度慢的缺点,难以受到企业的过多关注,而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相对于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较差,政府方面并未出台相关倾斜政策与相应的资金支持,致使一些民俗文化资源由于历史悠久且技艺繁琐,处于消失边缘。

(三)民俗资源开发水平较低

民俗旅游资源需要所在区域内拥有较长时间的历史文化沉积,相对于其它文化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最具陕西特色的秦腔文化,是我国“古戏曲的活化石”也是我国现存最为久远的戏曲曲种之一,但由于大众文化娱乐方式的不断变革,古老的秦腔不论在演出形式上还是表演手法是那个,都难以受到现代年轻人的欢迎,其它的民俗文化资源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现今的一些民俗文化产品制作手段单一,众多手工艺品也处于简单的模仿,也造成了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这一问题。

四、西安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

西安市对汉唐文化资源的开发是相对成功的,它造就了如大唐芙蓉园、大雁塔文化景区、曲江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公园等一系列经典旅游景点,并拥有多种演出形式的仿唐乐舞如《梦回大唐》、《长恨歌》等一系列著名歌舞表演,受到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西安市民俗文化旅游在开发模式上可借鉴其开发优点,打造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之路。

(一)开发特色民俗旅游文化景区

民俗文化景区是将一定区域内的不同民俗产品集中到一个景区,不仅让游客可以体验到有特色的建筑形式,更让游客可以感受到文化体验。如经典的深圳民俗文化村,它们将民俗文化集中展示于园内。这类对民俗文化开发的模式可以有效的将各地的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具有更强的观赏性与参与性,景区员工经过相关培训,可以较好的对所展示的区域民俗风貌进行还原。宁夏银川的西部影视城是民俗旅游景区开发的经典案例,这里自1961年以来集中拍摄了近百部影视剧,其中包括著名的《红高梁》、《黄河谣》、《大话西游》等,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到丰富的西北民俗建筑,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的文化习俗与特色美食。西安市目前正在兴建的白鹿原影视基地便是打填补了陕西省影视演艺旅游的空白,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纯正的关中大院,感受苍凉的西部民风,规划面积79.9平方公里的白鹿原影视基地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体文化配套工程,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独特文化景观和标志型建筑群。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丝绸之路文化起点的西安市,包容着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风俗文化,在唐代的长安城内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各个民族的商人在此贸易、定居。现代的西安市可以发挥这些遗留下的丝路沿线的民俗文化。现今,西安市仅有以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展示为主要方式的大唐西市旅游景区一家景区,且景区面积狭小,项目内容匮乏,并不能很好的展示整个丝路沿线各国民俗文化的特色,未来西安市应扩大大唐西市的建设面积,提升整个景区的服务质量与增加特色景区项目。

(二)打造精品民俗旅游演艺项目

旅游演艺一直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保证旅游休闲项目的完整性与多样性,也是旅游营销的重要部分。1982年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剧团在西安推出的《仿唐乐舞》,是中国旅游演艺项目的代表之作,一直是其它省市区域争相学习的典范。西安市拥有秦腔、眉户戏、皮影戏等民间风俗演艺活动,而目前旅游演艺项目多集中在汉唐文化的展示,对丝绸之路文化沿线民俗文化的演艺类节目与西安市关中民俗演艺类节目的演出活动还较少,一般仅仅在有重大节日庆典时进行表演,表演形式、类型、技术含量的等方面明显相对层次较低。今后西安市民俗演艺项目要着重开发多种表演类别,如话剧、歌舞、戏曲等类型,聘请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导演参与节目的宣传、策划,提高相关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并要利用好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全景模式演出,推出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民俗演艺精品项目。

(三)建设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园区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园区的建立,可以对现有民俗文化产品进行专业的包装与加工,将低层次、低技术含量的民俗产品进行批量式、精品式的再加工,最终提升西安是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与口碑。旅游产品园区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加工工厂,更将是一个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意研发的区域;园区内可以开发如广告、影视、动画等多种展示形式,让民俗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利于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吸引了一系列在影视传媒业方面的人才,但园区内对西安市文化的挖掘还处在对汉唐文化的重点打造,对丝路民俗文化与关中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相对空白。因此,西安市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产品规模与产品的研发环节。

(四)举办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会展

旅游会展业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是毋庸置疑的。我国的会展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自90年代以来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上升;当下,我国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会展发展趋势。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发达的交通枢纽与庞大的市场十分适合开展旅游会展活动。2013年西安市共举办会展160余个,参展商25.6万人次,专业观众27.2万人次,展会成交额1104亿元,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在2013年举办的多场丝绸之路文化相关会展就是对西安市民俗文化宣传的很好舞台,今后的西安市可举办多场民俗文化为专题展博会,对丝绸之路沿线民俗产品进行集中宣传,可以有效提高西安市民俗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五、西安市民俗旅游开发建议

(一)加大相应资金投入

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西安市需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加大政府财政的引导性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并对重点项目予以适当补贴,激发;改革旅游投资、融资体制机制。逐步推进旅游景区的产权分离,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可通过资产的重组、吸收合并、兼并等方式,进行市场扩张。拓宽融资渠道,扶持具有带动效应的旅游企业,促使银行与企业合作和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创新是产业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产业长久不衰的关键所在。民俗文化产品在注重传统工艺的前提下,也要对落后的生产技术进行革新。西安市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重点应在加快技术改革与创新,提升民俗旅游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创造新颖的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在民俗旅游演艺活动上利用好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舞台效果。最终建立起一系列高技术、高品质、高内涵的旅游产品。

(三)培养相关技术人才

旅游业的竞争要务是人才的竞争。民俗文化旅游在人才培养上更需要关注,西安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如果不能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民俗文化旅游业将会逐步走向衰落。如西安市现已形成了专业的皮影生产体系,建立起了皮影传承人基地,相关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产皮影十万余件,畅销海内外。培养民俗旅游业人才,这不仅迎合了当今旅游业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也是未来西安市民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注重民俗资源保护

民俗资源作为一种稀有资源,在当今社会中极为脆弱,尤其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民俗资源的保护一直是一大难题,目前应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着重保护,并针对市场开发特色产品的模式。如华阴县的老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开发力度一直不够,先进应采取保护性开发模式,做好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开发模式创新 篇10

关键词: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在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 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与思政教育资源利用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思政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 往往需要结合思政教育工作任务以及思政教育目的来进行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发掘, 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发掘及优化组合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促使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一、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思政教育资源实际上是指, 一定社会阶级中, 能够纳入思政教育活动中并且进行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 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目的, 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思政教育资源为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巨大保障, 但思政教育资源往往需要人类利用特定方式来进行开发利用, 进而发挥思政教育资源的价值及作用。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工作属于特定社会或特定阶级所采用的有效方式, 其能有效发现思政教育资源功能, 进而有效开拓思政教育资源, 提升思政教育资源数量及质量, 提升实践活动有效性。在利用思政教育资源过程中, 往往需要将思政教育资源投入到实际思政教育活动中, 充分发挥其作用及价值。在思政教育工作中, 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以及思政教育资源利用工作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联系。现实中, 在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及利用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独立性、封闭性、单一性等问题, 这就使得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成本较高但实际利用率并不高, 因此, 要正确认识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与思政教育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思政教育资源利用之间的有效融合, 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从而节约思政教育开发工作成本, 提升思政教育资源实际利用效率。

二、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对策

1. 树立正确思政教育理念, 构建有效思政教育体系。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 开展多样化的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娱乐活动及艺术活动等, 实现德、智、体、美、劳有效结合, 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文化教育活动中, 为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指明发展方向。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 需要转变过去单一化的思政教育方式, 鼓励校内各个工作部门之间有效配合, 形成教育发展合力, 创设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新局面。在思政教育工作中, 需要培养学生全员的德育意识, 特别要提升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 利用多样化途径以及多种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 充分调动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参与积极性,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整体效应, 将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构建开放性思政教育育人结构, 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际覆盖面积, 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转变传统单一化思政教育方式, 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同时, 学校还需要重视各项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在其中的指导作用, 结合时代发展特点,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促进思政教育改革, 给予学习者更好的体验, 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多个角度着手转变教学价值, 转变单一化的教学方式, 实现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等的有效融合, 实现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有效结合,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构建科学思政教育体系, 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

2. 通过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有效结合来提升思政教育科学性。

从目前教学来看, 科学性以及工具性文化在其中具有关键地位, 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影响,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重视人文教育, 这就使得学生在性格发展方面呈现出片面化发展,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相结合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在教育过程中, 不仅需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 还需要传授学生道德观念及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中, 教育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实现道德教育的关键性手段, 如果不开展文化教学, 那么道德教育也无法实现。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过程中, 需要渗透德育教育, 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从现实角度分析来看, 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无法有效融合, 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学生大多通过学习来进行实践, 但由于学生思想问题及心理障碍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德育教育不能与实际教学相脱离。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研究成果, 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以及现代化, 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含量, 提升思政教育忧患意识以及紧迫感, 结合现代化发展需求来有效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 利用科学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思维来不断武装自己,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 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以及思政教育劳动价值, 提升思政教育凝聚力。

3. 结合思政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 规避思政教育政治色彩。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 往往存在政治集团或社会阶级政治目的, 这就使得思政教育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 往往也更加侧重思想理论方面政治教育, 但政治色彩性相对较高, 社会意识形态也非常强。随着经济社会日渐发展, 环境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学生对思政教育往往存在着抵触心理, 因此,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 要尽可能规避思政教育中的政治性因素, 规避政治方向及政治观点, 提升思政教育的艺术性、科学性, 转变传统单一化的理论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多样性、生动性等,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熏陶作用、塑造作用及感染作用, 实现渗透性与情理之间的融合, 利用更加委婉的方式来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思政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其不仅包含直接教育资源, 还包含间接教育资源, 因此, 需要重视直接教育资源开发工作, 结合社会先进人物来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质, 继而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 提升思政教育教师综合素养以及整体水平, 进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教师自我学习、进步、修养及提高, 提升自身专业基础及知识结构, 充分发掘教师潜在能力, 继而不断开发思政教育资源, 培养思政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同时, 还需要重视思政教师培训工作, 结合现代技术经济发展特点来转变陈旧教育方式, 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及社会发展特点来实现思政教育系统化发展, 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总之,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 有效规避思政教育中的政治色彩, 转变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 提升思政教育科学性以及艺术性。

三、结语

开发思政教育资源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理论框架, 还能为思政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来提升思政教育资源实际利用率, 进而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优化, 使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思想、道德以及政治等方面综合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锦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9) :141-143.

[2]钟佩君.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创新探究[J].探索, 2011 (6) :135-137.

[3]王刚.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5) :16-19.

上一篇:欧姆定律实验下一篇: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