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体系

2024-06-14

安全监管体系(精选十篇)

安全监管体系 篇1

香港的食物法例由基本食物法例和附属法例组成, 前者是原则性的规定, 包括对风险较高的奶类和肉类、食物购买人的一般保障、食物成分组合及标签、食物卫生等规定, 对违反食物法例的罪行、赋权条款、责任承担和免责条款等规定;后者是针对行业、产品种类、食物成分及其他加以规制的13个附属法例, 如奶粉、食物内染色剂和屠宰房的规定。

指引, 是指对有关食物的相关事宜进行规定和指导, 有29个, 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针对有关食品进 (出) 口商提供概括性的指引, 主要就其涉及的法例、监管部门和事务操作流程作简单介绍;二是对业界的指引, 旨在对相关食物业在食物操作和食物法例层面起到说明、提醒或提示有关规定的作用;三是对消费者的指引, ;四是对相关法例解释、补充的指引。

对食物的监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对其法例不断地检讨和修订以符合实际的需要。香港政府近些年来对食物法例作了一系列调整, 使之更完善, 如对食物的防腐剂和染色料、有害物质、食物与药物的成分组合及标签等适时进行了修订。并为更好地加强立法、规制食品安全,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例草案, 采取食物安全管制措施, 如设立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登记制度, 规定食物商须妥存交易记录, 赋权对特定食物类别的进口管制订立规则, 赋权主管当局禁止进口和供应问题食物及进行食物回收 (此项措施因“三聚氰胺”事件已于2009年制定实施) 。

香港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目前, 香港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由食环署负责。2006年, 食环署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改制, 设立了食物安全中心、环境卫生部和行政及发展部, 由食物安全中心对食品安全进行具体管理和监督, 主要负责监控食物安全和执法, 承担全港食物安全管制的主要技术和管理工作, 现有员工470人左右, 其中包括医生、兽医、卫生督察、化验师、统计师、营养师、食物安全主任等专业人员。

食物安全中心设置了食物监察及管制科、风险评估及传达科、行政科。食物监察及管制科是食物安全中心的执行单位, 负责食物安全管理保障。风险评估及传达科负责进行研究和发展、风险评估, 为公众和食品行业提供食物安全信息。行政科负责为食物安全中心提供行政支持。

香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食品安全管理

食环署及其管辖的食物安全中心, 为香港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开展了各项卓有成效的工作。

(1) 食品安全宣传。食环署和食物安全中心特别注重对食品安全的宣传, 推广保障食物安全的意识, 增强各界对食物安全的知识、观念和风险认知, 促进消费者理性消费。宣传的内容包括各种食品安全知识、食物监察信息、风险传达、公布问题食物等, 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向社会传达食物安全信息。宣传的对象主要是食物业界、专业人士和消费者。对于居民家庭主要以宣传常用知识为主, 如食品安全七原则、烧烤小贴士等;对于学校主要是对午餐安全提供专业意见;对于食品生产企业, 主要是推行食品安全重点控制 (HACCP) 。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通过电视、广播、讲座、巡回展览、中心网页, 建立志愿者“工作坊”, 到学校、社区以讲解和游戏的方式向市民灌输食品安全知识;政府和大型企业还不定期组织讲座、研讨会, 建立食品安全热线和公共查询网站;食物安全中心通过杂志, 如根据日常监察计划制作的《食物安全焦点》, 为市民提供专业的、浅显易懂的资讯, 加强与食物业和市民沟通, 提升市民的食物安全意识;建立消费者联系小组, 负责就食物安全事宜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2) 食物业管理。食物业作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关键链条, 对其进行监管自然不可轻视。对食物业管理上, 主要是食环署通过对其授予牌照和许可证来进行。申请牌照的主体较为广泛, 一般与食物有关的店面都要申请牌照, 而对于一些限制销售的食物, 要求必须获得许可证。为了帮助食物业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的食物法例和指引, 食环署编制了《食物卫生守则》, 引导食物业采用正确的方法提高食物卫生和食物安全水平, 帮助经营人员明确工作人员巡查时采用的各项标准, 并向他们建议如何采取符合标准的有效方法。同时, 为了加强持牌食物业处所对食物安全的监督, 食环署还推行卫生经理和卫生督导员计划, 规定所有大型和制造高风险食物的食店、食物工场, 必须委任一名卫生经理和卫生督导员, 其他食店、食物工场必须委任一名卫生经理或一名卫生督导员。

2.食品安全监管

香港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是在“以风险为本”的机制下, 由食环署独立负责的, 具体监管工作的实施由其属下的食物安全中心负责。采用这种模式, 责任明确, 食品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都由一个部门负责, 可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等问题。食物安全中心对食物的监管, 主要是对食物源头进行严格把关, 将食物监察计划贯穿始终。

(1) 对进口食物安全的管制。香港供应的食物大部分来自外地, 对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是保障香港食物安全的首要环节。香港对进口食物的监管非常严格。从进口食物的类别上看, 对风险相对较高的进口食物如肉类、奶类和家禽, 不论来源地, 进口时必须附有官方证明书或卫生证明书, 由出口地的检验检疫部门证明该产品符合卫生安全标准;进口商在进口这些食品前, 应向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注册, 获得食环署的批准。从食物进口的程序上看, 如内地供应香港的蔬菜, 首先必须来自质检总局网站上公布的注册蔬菜公司;其次, 叶类蔬菜必须妥为包装, 对运载车辆进行全车封识, 每批蔬菜必须附有“供港澳蔬菜农药使用报告单”、“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监管卡”, 并注明蔬菜的相关资料, 如种植农场的名称和地址、注册登记号和生产日期;再次, 蔬菜必须从文锦渡关口进港, 在深圳检查车辆铅封, 并用电脑随机抽检, 到香港还要进行随机取样检验。

(2) 食物监察计划。该计划是为了控制、预防食物危害而设。有关部门每年抽取食物样本进行测试, 通过微生物和化学测试, 对香港的食物安全水平进行评估, 2007年为0.5%、2008年为0.4%、2009年为0.3%, 这些数据显示, 香港的食物安全在逐年提高。食物安全中心自2007年开始以专项食品为主, 通过抽取进口、批发和零售的样本做微生物和化学测试, 严格控制食物安全。监察项目包括日常食品监察, 专项、时令调查, 2008年又增加了“普及食品专项调查”, 食物安全中心及时将监测结果公布在网站上。

3.食品安全检测

香港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各环节中, 通过对进口、流通和销售环节进行检测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香港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非常发达, 财政部门也重视对检测技术的资金投入, 目前已形成了以食环署的检验所为常规、以政府化验所为核心、以卫生署的检测机构和渔农自然护理署署下的兽医化验所为补充的综合食品检测体系。

浅谈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篇2

浅谈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南京市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处

安全生产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的责任。但是,由于市场失灵和企业“二重性”的交互作用,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能完全依靠企业自律和自觉。作为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的制定者、监护者,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的监管者责任,着力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监管。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期,行业的监管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下文将联系我市汽车维修和驾培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处在市局的正确领导和局安监处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抓好行业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工作,结合汽车维修与驾驶培训两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从业人员广泛参与、防范隐患严密到位、事故处置快捷高效”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工作机制,我市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持续稳定好转。

(一)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健全。我处紧紧围绕“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两个责任的落实,着力打造安全生产“两张网”:责任网、监督网,全面推动安全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完善体制,去年成立了安全监督科,配备专职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干部,全面负责 牵头做好对行业安全综合督查与内部安全管理工作;二是落实职责,落实季度安全例会制度,对《岗位安全职责》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逐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层层细化,确保“人人有责”;三是理清责任,制订了《维管处权力责任清单》,细化明确了安全监管责任,初步建立权责一致、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高效、法制保障的行业监管体系;四是企业自律,通过安全生产承诺书的签订以及安全总监制度的推行,增强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激发企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二)安全监管手段日益丰富。安全监管聚焦在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督管理两个方面,督促相关科室加强许可过程中涉及安全生产的有关条件的把关。积极开展重点时段、节假日专项安全大检查工作,接受第三方机构的安全管理水平评析和辅助安全监督检查。安全监管中综合利用企业自查、行业互查、上级督查、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等多种手段开展隐患排查的风险管控工作,努力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安全监管思路持续创新。围绕提高监管效能,我处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安全监管方式,理顺安全监管工作思路,总结和摸索出部门间联合执法、标准化典型引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发展“安全文化”、推进结构调整等新的安全监管思路和方式,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上不断闯出新路子。今年依托维修、驾培两个行业,组建了安全综合管理专家库,旨在逐步建立“专家查隐患、部门搞督导、企业抓落实”机制,在辖区企业重点隐患治理、事故应急救援演练、重大危险源辨识等领域,结合日常检查或质量信誉评估等活动参与指导,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专长,逐步提高安全监管的权威性、专业性。

随着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健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我市安全生产状况逐年向好,保持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良好势头。

二、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我市汽车维修与驾驶培训行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比较稳定,但稳定主要由行业特性决定的:一是汽车维修行业以车辆静态作业为主,从业人员在标准化车间、厂房内对故障车进行维修,驾驶培训行业的训练是在有资质的教练员指导下进行,学员在安全隔离设施齐全的场地内进行场内道路训练或在公安部门指定的训练时间、路线上进行实际道路训练,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二是两个行业从业人员上岗前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相对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较高。对此,我处及所属各个负有行业监管职能的科室认识是十分清醒的,对于我市汽车维修与驾驶培训行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判断是,状况总体稳定,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一)问题表现

1、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目前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到位,表现在:一是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加强安全生产的重大举措没有宣传到位;少数生产经营单位至今都不清楚《安全生产法》 是什么内容的法,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什么;二是安全文化建设滞后,安全生产知识、事故防范措施宣传不到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未能增强,安全知识水平未能提高,安全责任未能落到实处。三是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力,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素质较差,安全知识贫乏,安全操作技能低下。

2、企业安全投入少。新《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三年来,各企业及其主要领导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认识不够,抓得不实,应付得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认为安全生产是政府的事,对安全生产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很少,甚至于根本未安排年度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导致老旧设备无法维护更新,劳保用品不能及时配置,职工健康得不到保障。

3、企业安全目标不明确。一些企业对上级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示和要求以文件贯彻文件精神,以会议落实会议要求,已成为惯用方法和定式,重形式、轻落实现象比较突出。政策措施未落实到实处,未落实到基层特别是一线员工,在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至于企业内各部门、是否真的落实了,则很少有企业领导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地进行检查督导,了解情况的时候则仅仅满足于听听汇报,报报材料。

(二)问题实质

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从本质上 是企业的责任。安全生产问题作为与生产行为同步产生的问题,贯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始终。企业作为生产要素的具体组织者,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发动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不仅享有获取相关利益的权益,也必须承担保护职工身体健康不受伤害的责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危害安全生产的问题,都属于管理问题,因此也属于企业经营者的失职渎职问题。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就没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没有企业的安全生产,也就是没有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因此,实现安全生产,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成因分析

导致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的原因,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企业角度看,企业是趋利性经济实体,无论是修理厂、驾校也好,其根本目的是提供服务,赚取一定利润。对于企业的趋利性,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予以指责或蔑视。但是,企业的“趋利性”从来都是“双刃剑”,超过一定限度,就蜕变为唯利是图;而企业一旦走上“唯利是图”的邪路,就会失去社会责任感,就会无视职业操守和社会道义,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其对社会的“外部性”将是邪恶甚至具有毁灭性的。如不惜污染环境、无视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等等,无不是把企业增长建立在以牺牲环境和职工生命健康安全为代价的基础上,无不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公平、和谐造成破坏性影响。企业难以实现自我矫治,必须依靠外部的力量,也就是行业 主管部门的力量。坚强有效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的社会管理和协会(行会)行业自律,就可以对企业的“外部性”构成有效的遏制和预防;相反,则构成对企业“外部性”的“放纵”。

2、从行业主管部门角度看,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经济规则的监护者,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安全生产这一个“准公共物品”供给的促进责任,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以及有效的政策激励,促使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企业的“外部性”。这无疑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尽管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安全生产监管在具体执行时仍然存在监管力量与企业数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十分突出,不及时解决,则所谓“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以我们南京市汽车维修行业为例,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机动车维修企业2509家,其中一类汽车整车维修企业206家,二类汽车整车维修企业697家,三类汽车专项维修业户1588家,摩托车维修企业11家,轮式专用机械车维修企业7家。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无证维修个体户。而全市直接从事汽车维修一线执法人员总数不到30人,平均80多家维修企业对应一名监管人员。平均每名监管人员监管的企业数量、活动半径、等指标就更加难以度量。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无从要求监管人员把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个企业;即使做到每个企业都检查一遍,也难以保证经过检查的企业就不会发生事故。因为生产经营活动是动态的,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 也是动态的。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进一步开展监管手段和方式创新。尤其要注重发挥协会(行会)这一除政府和私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三、措施及对策

综上所诉,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安全监管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包括主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如何进一步理顺,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如何进一步树立,监管体系建设如何进一步强化,如何进一步扩大安全投入,进一步创新监管手段、落实依法行政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及对策:

(一)强基础构建安全责任体系

要抓紧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进一步强化各有关科室的安全监管职责、加强我市汽车维修与驾驶培训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敦促企业单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层层分解、落实和签订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开展全员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二)接地气创新安全宣传教育机制 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要靠长期的宣传教育来不断引导,行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安全宣传教育氛围。

新闻宣传不断线。加强行业安全新闻宣传,各业务科室网站新闻稿件每月做到不少于2篇,并鼓励企业单位积极投稿,不断增强企业安全意识。以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提高安全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制定培训计划,全面加强安全培训基础建设。深入企业开展安全培训教育,通过分析讲解近年来行业内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减少类似的事故发生。

(三)固根本助力标准化建设

应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目标,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工作,在推进方式、政策引导和持续提升上进行积极探索。根据去年8月我处出台的《南京市汽车维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宁维管〔2016〕27号),积极配合第三方评估公司,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估进程,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激励措施,对达标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或奖励,提高企业创建积极性。

(四)破难题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隐患作为不安全因素,要采取“全覆盖、严执法、零容忍、重实效”的原则,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做到检查一起、查处一起、巩固一起,确保检查有实效、见成果。各业务科室要相应市局号召,积极开展以“安全生产执法年”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督促企业积极开展安全生产违章 行为的查找和纠正工作,认真排查和治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和特点,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组织明查与专项督查等活动,对存在问题的要求立即整改并督促落实,形成检查闭环,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探讨乡镇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篇3

关键词:乡镇;安全监管体系;构建

一直以来,在县级以下的乡镇生产经营单位,经常会出现安全问题,不仅体现了其对于安全生产的不够重视,安全责任意识的淡薄,还暴露出了乡镇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这种情况,构建完善健全的安全监管体系,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乡镇安全监管体系的缺陷

1.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目前,在我国县级以下,基本上都没有设置相应的安全监察站点,基层行政村组也没有设置专职安全员,导致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缺失,监管体系极端不完善,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能相互交叉,不仅造成了执法的混乱,还导致的人力资源的闲置。

2.缺乏健全的监管法规

在一些地方性安全法规的制定中,存在着照搬和拼凑的情况,以点带面、以条带章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地方特色,没有深入触及到乡镇安全监管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3.缺乏专业的监管队伍

在大部分乡镇,并没有设置专业的监管队伍,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对于安全监管工作的正确认知,没有将其放在应有的位置,存在着以罚代管的情况,无法取得预期的监管效果。

4.缺乏先进的监管方法

现阶段,我国许多乡镇在安全监管方面仍然出现初级阶段,缺乏先进有效的监管方法,缺乏整体的部署以及预防和应急措施,往往是在事故发生后才去进行处理,而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后,并没有见到实际效果。另外,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大多是凭个人经验进行主观臆断,缺乏有效的依据和逻辑推理。

二、乡镇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想要构建完善的乡镇安全监管体系,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明确指导思想

想要构建起完善健全的乡镇安全监管体系,必须首先对体系的指导思想进行明确,即在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法制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安全基础设备的投入,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为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

2.完善监管机制

在各个乡镇地区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安全监管委员会,由行政第一负责人担任委员会主任,相关副职以及专职、兼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担任成员,共同开展乡镇地区的安全监管工作,健全安全监管协调机制,使得相关部门和企业都能够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充分重视起来,主动配合安全监管工作,取得良好的监管效果。

3.健全监管机构

一方面,应该加强政府、企业以及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稳固的铁三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安全监管体系,配合乡镇安监小组、社区安监小组以及企业安监小组,实现层层管理。从目前来看,我国乡镇企业生产的市场化尚没有完全确立,需要政府的统一引导和监督,具体来讲,包括了地方性法规的完善、相关政策的调整等,避免由于“政府失灵”而导致的“寻租行为”。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必须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另外,安全监管必须避免以罚代管的情况,对于一些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谋求私利的监管者,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强化安全监管的队伍建设,设置专业的安全监管员,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协调安监站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统计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好工作,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展开,应该定期组织监管人员参与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4.强化保障措施

完善的保障措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对此,乡镇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经费的投入,强化安全保障设施的建设,形成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在不影响正常发展的同时,增加安全保障措施的投入比例,设置专业的乡镇安监站,将人员薪酬、公用经费以及专项经费等全部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中,实现专款专用。另外,应该加大财政资金对于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保障的力度,确保安全监管机构能够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先进的办公设备、专用的执法车辆,同时还需要配备录音、录像等设备,以方便进行取证。如果必要,还应该具有现场检验设备以及个人防护设备,以确保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结语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安全生产中,乡镇安全监管可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漏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此,地方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对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安全生产意识,逐步提升本地区的安全监管水平,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仁堂,赵卫华.河北立规:乡镇安全监管力量只能加强[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4,5-13,(1).

[2]齐玉清.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明责知责才能尽责[J].劳动保护,2016,(3):50-51.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篇4

除了政策、基础设施、人才以外, 安全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服务外包发展的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全球最成熟的服务外包承接国 (印度) 的信息安全问题正成为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据报道, 印度三名Mphasis 电话客服中心的离职员工有组织窃取美国客户的个人帐户信息, 并从中盗走35万美元;印度外包公司LexisNexis旗下的Seisint 数据库遭遇入侵, 约31万名美国人的个人信息面临外泄危险;印度大部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存在着电子偷盗和欺诈的隐患。跨国公司因担心核心技术外流和数据泄露更倾向于建立独资或合资的境外外包中心, 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仍没有成为外包行业中的主流。在国内, 2009年发生在深圳的一场彩票作弊案让“外包安全”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不法分子利用为彩票发行机构做IT项目的机会将计算机木马植入机构电脑, 实施了犯罪行为。如果外包最终成了一种“引狼入室”的行为, 那么越来越多的信息, 小到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大到国家机密和军事情报都会被泄露, 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近年来对服务外包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 有研究对接包方安全监管策略的[1,2];有探讨某个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与分析的[3,4,5,6,7], 有从法律的角度讨论服务外包安全问题的[8]、还有从中小企业的视角研究安全外包管理与控制的[9,10]等等, 但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研究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问题至今未见报端, 事实上, 政府的安全监管能力直接影响和左右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在信息服务外包界有一句名言:country first, company second 。政府创造和培育良好的信息服务外包环境对于推动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分析和探讨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 信息服务外包中的安全特点

传统上, 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的信息安全防御工作是指其自身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措施, 通常不涉及到另一方。然而, 在信息服务外包领域, 发包方需要把自己的部分或者全部IT职能或与IT相关的业务流程转移到接包方, 随之, 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及专利产品的转移问题。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 发包方虽在双方所签订的合同或保密协议中明确指出专利产品不得侵权使用和敏感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保护要求, 但显然失去了直接的安全控制权。由发包方转移出去的信息或产品的安全状态完全依赖于接包方的执行力。这是信息服务外包有别于传统的企业内部的安全控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3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服务外包的安全焦点集中在接包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两个方面。

技术上, 没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将不可避免地遭到来自黑客、病毒、蠕虫、木马等方面的大肆攻击。基于各种技术手段非法获取、窥视、修改或破坏敏感信息是黑客们的目的。系统、网络、协议、应用中出现的各种安全漏洞是病毒、蠕虫、木马等恶意程序或软件破坏系统和网络、窃取敏感信息的常见手段。

管理上, 没有制定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导致来自内部员工、自然灾害等方方面面的安全事故。内部员工尤其是涉密员工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泄露或随意修改敏感信息的主动性攻击, 或者由于粗心大意不经意中泄露或修改了敏感信息的被动性攻击, 或者因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中断系统运行、导致敏感信息丢失的安全事件将在所难免。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 接包方只有在技术和管理上做好严密的安防工作才有可能抵御来自各方的强烈攻击, 然而, 要做到这点, 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而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服务外包安全环境。原因如下:

(1) 大部分专注于外包业务的接包方不具备专业的安全技术水平, 需要依赖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给予安全测试、评估、提供安全解决方案等技术支持, 这就对安全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 而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倡导;

(2) 企业员工素质、信誉状况、社会形象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因素是任何一个企业自身无法获取或提供的, 只有依靠政府建立全社会的信誉体系来予以解决。

(3) 信息服务外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安全纠纷, 需要依靠服务外包的安全法律条文给予评判。

凡此种种, 都说明一个问题, 信息服务外包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十分必要。

4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是指在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建立的可以协助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提升安全能力、解决安全纠纷、提供信誉评测、进行安全教育的各种体系的集合 (作者定义)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应有以下五个子体系组成: (1) 安全服务产业体系; (2) 安全法律体系; (3) 安全政策体系; (4) 诚信体系; (5) 安全教育体系。

4.1 安全服务产业体系

安全服务产业体系是信息安全服务机构和信息安全认证机构的统称。信息安全服务机构是指具有专业的安全服务能力, 能对信息与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安全测试、安全工程设计等的机构。信息安全认证机构是指具备信息安全能力、信息安全产品和安全管理进行认证认可的机构。信息安全认证机构为信息安全服务机构提供认证服务。不具备安全专业水平的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为了保持其信息和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需要依赖第三方专业安全服务机构给予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安全工程设计、安全运维、安全咨询与教育等的帮助。信息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安全纠纷的评判依据也时常需要借助安全服务机构的评测结果。

因此, 安全服务产业发展是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4.2 安全法律体系

信息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安全纠纷或安全事故需要依据安全法律法规条文来评判。印度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大力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是印度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环境。2000年正式生效的印度《信息技术法案2000》对非法进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传播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通信服务、复制软件和篡改原文件等违法行为做了明确定义, 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确定电子合同、电子文书和数字签字等数字信息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这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12个有此类法律的国家。后来, 印度政府修订了《信息技术法案2000》, 为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行业提供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的数据保护法律体系。印度政府为保护知识产权而做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印度《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条文之一, 经过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 有效地打击了各种盗版活动。

我国应该借鉴印度的做法, 制定或完善信息安全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与信息服务外包密切相关的安全法律体系。

4.3 安全政策体系

积极的安全政策可以引导和推动信息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快速发展安全服务产业、提高服外包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等都需要积极的扶持政策。

4.4 诚信体系

以政府的名义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公信力, 可以克服目前盛行的假工作经历、假学历、假业绩等欺骗行为, 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鉴别员工的道德诚信品质, 也极大地有助于企业之间的诚信甑别, 这对于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4.5 安全教育体系

开展信息服务外包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对促进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头号黑客Kevin Mitnick 曾说过这样的话:“人是最薄弱的环节。你可能拥有最好的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生物鉴别设备, 可只要有人给毫无戒心的员工打个电话……”,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对人的安全教育是最关键的环节。

有些企业领导安全意识不强, 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也不熟悉, 没有把信息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考虑, 以致在安全的防护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主动性, 最后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安全事故。有些企业重技术, 轻管理。技术上的工作做得充足到位, 相关安全技术措施一应俱全, 但在管理上出现了疏漏, 员工安全意识不强、道德品质差, 诚信缺失, 或者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等等, 导致百密一疏。

所以, 必须建立全社会的安全教育体系。通过行业组织或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和相关方面的普法教育;增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安全意识, 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

5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5.1 与信息服务外包相关的统一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自90年代起, 我国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全国人大、国务院、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分别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安全法》、《国家秘密法》、《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审批管理规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密码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商用密码管理条例》、《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 (试行)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关于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准则》、《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若干意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电子签名法》、《专利法》、《重要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此外, 各省市还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 林林总总, 琳琅满目, 数不胜数。

由上可见, 我国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很多, 但至今没有出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安全法, 并且缺乏权威、统一、专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和实施协调的立法管理机构, 多头管理, 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处理办法散见于许多法律条文中, 给执法部门增加了处理难度, 也让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尤其是离岸发包企业理解服务外包相关法律法规感到困惑和迷茫。

由此可见, 目前制定一部“统一领导、共享资源、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合力监管”的信息服务外包法律法规尤为重要, 值得研究和探讨。

5.2 接包方的安全资质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对接问题应作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国本身是一个服务外包大国, 各行各业的信息业务包括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重要国家部门 (如财政、金融、税务、海关、审计、工商、社会保障、能源、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 大都外包给国内软件企业, 为了安全的需要, 国家专门出台了等级保护的相关条例, 要求各相关部门根据信息系统应用业务重要程度及其实际安全需求, 实行分级保护, 做好等级认定和实施工作。但却疏忽和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事项, 即没有明文规定接包方的安全资质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对接问题, 即没有明文规定取得什么安全资质的接包企业可以承接哪个安全等级的信息业务。这就不可避免地留下等级保护的执行漏洞。因此接包方的安全资质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对接问题应作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5.3 如何大力发展和培育安全服务产业应作为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服务机构是协助企业进行安全评估、安全测试、安全工程设计的第三方机构, 是提升企业安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有力支撑。然而, 据调查, 至2010年1月, 全国获取安全工程服务资质的机构不多, 共316家, 其中获取一级 (最低级) 安全工程服务资质是305家, 其余11家获二级资质。

而全国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有几千家、国家重要信息与信息系统更是多如牛毛, 如此少而弱的信息安全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国家应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服务产业, 培育一大批具有高级别安全服务资质的信息安全服务机构。如何发展和培育信息安全服务产业应作为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

5.4 如何提升外包企业的安全认证能力值得探讨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它已成为“信息安全管理”之国际通用语言, 被全球五千多家政府机构和知名企业所采用。是否通过国际安全认证ISO27001是衡量一个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量性指标, 也是发包方决定接包方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有时甚至是必备条件。为了鼓励接包企业通过国际安全认证ISO27001, 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当优惠的政策, 如服务外包企业取得信息安全管理 (ISO27001等相关认证及认证的系列维护、升级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等。

然而截止到2009年底, 全球通过ISO27001认证总数为5 114家, 总数排名前4名的国家 (地区) 是日本、印度、英国、台湾。分别是2 997、435、370和221。中国大陆仅为180, 仅占总数的3.5%。与前4位的国家 (地区) 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何帮助国内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尽可能多地通过ISO27001认证, 值得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5.5 诚信体系建设值得研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 设 的 若 干 意 见 (国办发[2007]17号) , 各省市地区都在积极地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 初步形成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和诚信有关标准及法规, 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法规保障;建立诚信信息基础平台, 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服务和应用的技术支撑;建立社会诚信监管平台, 为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认证、信用查询、诚信公示、信用管理等提供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但全社会诚信建设的成效不大, 实际应用不多, 主要原因有:

(1) 缺乏全国统一信用建设和评估标准, 影响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联动。各省市地区建设模式不统一, 各搞一套, 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不能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2) 认识不足, 发展不平衡。金融、工商等信用建设启动快, 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也影响社会信用信息记录、管理、征集和采用。

建设和完善全社会诚信体系, 是一个复杂和艰难的过程, 也是信息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一个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摘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从政府监管角度出发, 阐述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观察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特点的基础上, 定义安全监管体系结构及其各部分组织内含, 并提出目前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鲁虹, 孙绍荣.资源外包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企业经济, 2007 (2) :34-36

[2]邵雪晴, 殷群.服务外包中发包商的监管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8 (1) :14-16

[3]曾康霖, 余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 2006 (6) :20-25

[4]景瑞琴, 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 2007 (5) :73-74

[5]刘小军, 陈君杰.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静态博弈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10 (2) :69-71

[6]施慧洪.金融服务外包风险防范分析[J].浙江金融, 2010 (4) :60-61

[7]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外包及其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 2004 (1) :38-40

[8]龚柏华.论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相关法律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 :50-57

[9]陈艳春, 等.中小企业安全外包管理与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7) :44-45

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探讨 篇5

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安全生产方面许多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乏高效统一监管的经验,安全工作一直忧心忡忡.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安全监管体系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当前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

作 者:何玉 郭忠林 HE Yu GUO Zhong-lin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云南,昆明,650093刊 名:矿业工程英文刊名:MINING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7(6)分类号:X924关键词:安全生产 安全监管 体系

安全监管体系 篇6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评价体系

食品行业出现问题会造成我国食品行业整体受到冲击,也会给国内消费者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进而影响到食品行业方方面面的发展,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产品来说,更是不能免受其害,因此,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1.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的构建

1.1渔业执法监管机构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以市,县以及重点养殖区域所形成的三级监管网络,在壮大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好渔业执法网络的同时,还要加强渔业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保证渔业养殖及捕捞在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下发展。

1.2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够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而保证能够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在检测中心的基础上,要在市区内,市区附近的大型超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养殖基地等地设置检测和监测分站(点),并建立交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水产品进行定点定期抽样检测,从而使广大市民能够放心地购买、消费。

2.改进并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就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在结合当地实际的水产品生产情况,水产品经营情况的前提下,要着重地控制好水产品的生产过程,以保证水产品的健康养殖与生产,从根本上确保水产品的质量。此外,还要控制好水产品的销售环节,防止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健康。对此,相关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生产过程,并且在此同时,渔业执法机构也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鼓励并引导水产养殖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相关建议:

(1)在建立各检测站点之前,首先要对整个区域的水产养殖生产以及销售情况加以了解并分析,然后以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中心,在重点水产养殖基地,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地的附近设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以实现对水产品的全面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还应定期地对检测人员做相关的专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能夠严格把关水产品质量安全,对于渔药残留超标的水产品,要及时按规定进行处理。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对各生产地点,各销售地点的水产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安全监管检查和执法检查,打击违法行为,规范水产品生产经营秩序,促使水产品质量逐年提升。

(2)相关部门要切实重视和关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在紧好水产品养殖销售监管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实地调研,积极思考,推陈出新,为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提出更多、更好、更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3)水产品养殖与水产品销售这两大环节都要同时紧抓,相关部门既要加大渔业执法监管力度,对水产养殖过程严格把控,使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规范外,还要在销售环节上加大质量安全检测力度,除了定期不定期的对市面上的水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外,还要严格控制外来水产品的质量,对于一些没有质量保证的水产品,要及时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后,方可使其流入市场,对于一些有过认证或没有认证的外来水产品,一经检测,若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一定要及时进行溯源调查,查明水产品来源,并记录在案,禁止其此后再次流入市场。

3.严格规范水产养殖过程,实现无公害,纯绿色的健康养殖

3.1严格对渔业投入品进行管理

(1)严格规范水产养殖过程,就要从根本上杜绝水产养殖生产单位、个人等对于渔药的滥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渔业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水产养殖户,渔药经营单位进行渔药的监管和抽查,严禁含有禁用药物的渔药流入水产养殖生产过程,如发现违法违行为,则要及时按规定进行查处,而后对其进行严格的整治。对于水产养殖所需要的水产苗种,也应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一些不符合养殖规定的鱼苗,要责令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对一些无公害水域水产品养殖基地进行重点的监管,防止其发生不符合规定的养殖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水产品向着健康养殖的方向发展。

(2)水产养殖饲料作为养殖鱼类等的食物来源,从根本上决定着水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相关部门要从根本上严格把控着饲料的生产质量,以严格的日常监管和定期饲料生产专项整治促进饲料生产企业的规范化生产,对于在一些不定期抽查中质量出现问题的饲料销售经营单位以及饲料生产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整治,并定期地在相关生产销售企业中开展关于饲料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其中的利与弊,从而保证进入水产养殖中的饲料等投入品的质量安全。

3.2制定并完善水产养殖的生产技术标准

3.2.1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相关部门要以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为标准,制定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标准,加强水产养殖单位的专业培训,并在此过程中,紧抓重点,以点带面,促进水产规模养殖业向着健康养殖的方向发展。

3.2.2开展健康养殖的技术培训

相关部门应定期地对水产养殖单位进行关于水产养殖水质控制,鱼类疾病预防,水产品有害物质残留控制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能以标准化的技术操作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生产管理。

3.2.3建立鱼类病害例行监测制度

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建立鱼类病害测报点等形式来对鱼类的养殖过程做全程的跟踪与监控,根据鱼类的实际情况推测可能会出现的鱼类病害问题,以便及时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化地做好鱼类病害的预防与控制。

4.以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关的渔业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诸如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向人们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人们安全生产,也能够使消费者对水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无形的监督,从而在整体上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此外,还应通过推广新技术,鱼苗新品种来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地进行水产养殖,从而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5.现阶段渔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渔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渔业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这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所生产的水产品的质量,有些地方因为环境的恶劣从而经常发生鱼类病害的情况。此外,渔业相关部门的建立也不尽完善,急需要有大批专业性人才为渔业发展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6.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6.1规范执法,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加强对水产品生产的管理,就要从提高相关管理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执法能力抓起,通过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来规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各司其职,并协同配合,有效而得当的完成监测、监管和执法工作。

6.2建立完善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下转第160页)

(上接第26页)严格把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负责,也能够从根本上规范水产品经济市场,为此,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检测站点,并使其全面地覆盖市区,县,以及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地,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控制好水产养殖过程,此外,还应该动员广大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进行社会监督,以举报和投诉等反馈信息来了解水产品市场的近况,从而及时的找出问题的所在并追究责任,长此以往,水产品市场将向着一个更为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7.结束语

水产品质量的安全不仅影响着水产品市场整体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可以说,作为食品行业的一部分,水产品的发展与其食品行业息息相关,相关部门必须紧抓食品安全,以相关措施最大化的提高食品质量,才能推进国内食品行业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安全监管体系 篇7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工作责任

该市始终把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加强农机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为组长, 市农机、安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 并坚持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 研究部署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将平安农机建设纳入到对镇、办事处综合目标管理千分制考核范围, 切实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

二、加强基层建设, 强化管理网络

针对农业机械量大面广、监管难度大的客观实际, 该市把抓好镇、村农机管理网络建设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一是充分发挥各镇办事处农机管理服务站的主阵地作用, 选强配好责任人, 总体负责农机安全监理、推广、培训等工作。二是在全市选拔了一批有威望、有经验的机手聘为农机监理业务联系人, 协助市农机监理站和镇、街道办农机站开展安全宣传、技术培训和监理业务咨询等工作。三是实施分类指导。注重发挥镇办农机站的基层管理作用,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

三、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

在农机安全工作中, 把农机安全宣传与贯彻落实国家的利农惠农政策相结合, 利用各种媒体加大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扎实开展“六个一”宣教活动。

四、加强依法管机, 强化源头治理

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 积极创建服务型、法制型队伍, 注重提高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坚持工作重心下沉, 不断强化源头治理。

五、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服务质量

围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 树立良好的农机执法形象, 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 推行缴费、挂牌、办证一条龙服务, 并将服务指南、收费标准、监理员守则等制成图版上墙公布。

六、加强部门联动, 强化部门协作

安全监管体系 篇8

1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畜产品质量安全, 简单地说就是畜产品的质量有安全保证, 食用后不会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引发疾病, 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损害、危害或威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肉、蛋、奶等畜产品在食品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例如,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问题、兽药残留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已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并由此引发了整个畜牧业行业的连锁反映。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居民的消费需求, 还影响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影响到了农民增收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制约畜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养殖环境已成重要制约因素

一是工业“三废”和大量农药的使用影响养殖环境。近几年, 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工业企业和大量农药的使用,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同程度的也产生大量工业“三废”和农药残留, 经呼吸、进食、饮水积累在畜禽体内, 如铅、汞、砷蓄积在动物体内, 影响畜产品质量。二是畜禽饲养条件落后, 基础设施薄弱。尽管畜牧业生产方式是以规模养殖为发展趋势, 但是一些养殖场户畜禽饲养条件落后, 基础设施薄弱, 卫生条件差, 高密度养殖, 交叉污染严重, 不但诱发动物疫病的发生, 而且影响畜产品质量。

2.2 动物疫病是制约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 我国已消灭了牛瘟、牛肺疫等烈性动物疫病。但因我国地域广大, 动物品种繁多, 农牧业生产较为分散, 集约化程度不高, 难于防疫管理。近几年来, 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和奶牛布鲁氏杆菌、结核病等动物疫病的发生, 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畜产品质量。2.3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因素一是兽药的质量及使用是影响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直接因素, 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在生产环节兽药GMP的普及和经营环节兽药GSP的推广实施, 曾经泛滥一时的生产、经营违禁药物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但兽药在养殖环节的不规范使用没有根本改观, 成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隐患。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一些规模化鸡场、猪场、奶牛场存在严重的兽药使用安全隐患, 主要表现在超量使用抗菌药、常用的磺胺类药物休药期没有得到遵守等等。二是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使用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三聚氰胺等药物和化学物质, 会在动物体内残留, 严重影响畜产品质量。另外来自重金属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以及工业“三废”污染, 畜禽长期食用这些有毒有害和被污染的饲料, 严重影响肉品品质。

2.4 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薄弱

一些地区, 特别是在农村, 没有规模化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生产加工企业条件滞后, 严重制约畜产品质量。

2.5 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当前, 基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程有数十种之多, 例如:《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卫生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 动物防疫、检疫、兽药监察、饲料监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部门各负其责, 但实际监管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错位、乱位、不到位的问题。

3 基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

3.1 要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

要加快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特别是要突破县一级, 整合现有动物防疫、检疫、兽药监察、饲料监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类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 组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加强其执法力量, 完善执法手段, 规范执法行为, 加大执法力度, 改善执法装备和条件, 切实履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职权, 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水平, 确保执法范围内各个环节的监管认真落实到位, 生产出更多“放心肉、放心奶、放心蛋”等放心畜禽产品。3.2要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基层畜产品质量安全追踪、追查、追溯机制, 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实行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畜禽规模养殖电子档案, 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监督管理, 实现畜禽质量安全动态管理。全面推广使用牲畜二维码标识, 完善牲畜防疫档案, 加快牲畜标识信息数据库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 实现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电子化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 全面加强畜牧投入品使用管理, 完善畜牧投入品使用登记管理制度, 强化兽药使用的休药期管理。

4 加强基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思考

4.1 搞好安全畜牧养殖场的规划和建设

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 严格按照2011年4月1日起实施的《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 引导畜牧业生产者重视安全畜牧场的规划和建设。畜牧养殖场 (区) 的选址要符合区域畜牧经济发展规划, 选择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 居民聚集区的下风向, 未被污染、无疫病的区域, 要远离村庄、居民区、公共场所、交通干线、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水源保护区等。场内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废弃物处理区等各功能区要设置合理 (生活管理区应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最上风口处, 生产区应设在生活管理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 废弃物处理区应设在生活管理及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 。畜牧养殖场要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要保证污水达标排放等。

4.2 推广畜禽健康养殖模式

一是在发展畜牧业生产过程中, 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 积极引导畜禽标准化的应用, 逐步改变畜牧业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饲养的养殖模式,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强用药指导。按照《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 重点是加强对畜禽养殖用药的指导, 建立兽药处方制度, 督促养殖场按照畜禽养殖安全用药的有关规定规范用药, 并严格遵守兽药休药期规定, 做到规范使用兽药。同时要按照执业兽医师开出的处方购买和使用兽药。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兽药。禁止使用国家已公布的禁用兽药和无批准文号、无生产厂名、无产品批号的假劣兽药。三是建立健全养殖档案。按照《畜牧法》和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规定, 指导和督促养殖场建立健全养殖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畜禽来源、饲料来源、饲料投放量、药品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畜禽发病情况、诊疗情况、无害化处理情况。养殖档案应当按规定保存, 以利建立起生产销售的规范化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4.3 加强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监管

依法严肃查处生产、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饲料添加剂品种行为, 控制和规范限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对畜牧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畜牧业投入品行为。

4.4 加快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步伐

要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无公害畜禽养殖场产地认定、产品认证, 开展畜禽产品的认证工作;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推行兽药使用GUP试点、无公害畜禽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认证和管理工作, 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

4.5 做好畜禽防疫检疫工作

做好畜禽防疫、检疫工作, 要在“以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检促防”原则的指导下把好四关。一是免疫关。做好畜禽免疫接种, 畜禽标识佩戴、免疫证发放工作;二是产地检疫关。凭免疫证和畜禽标识进行产地检疫, 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方可上市销售。四是市场关。对无证经营、证物不符以及经营病害畜禽和畜禽产品的违法行为给予严肃查处, 有效控制有害畜禽及其产品进入流通。

4.6 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

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篇9

(一) 《食品安全法》的描述

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未明确表述相关定义, 但从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食品安全的领导、组织框架和职责;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其他有害因素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食品安全标准框架和制定;检验检测机构及职能;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政府监管部门的关系和各自职责等。

(二) 相关概念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指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应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监管措施, 依法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框架和组织系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主体是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单位或个人;客体是食品污染、危害、风险和各类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成

(一) 组织网络体系

1. 食品安全国际组织对组织网络的描述。

组织网络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在政府部门间的分配及相互关系。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各国的食品安全组织网络体系分为三种类型:单一部门型、多部门型、整合型。

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

我国自2002年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以来, 实行的是多部门分段管理、综合协调的模式, 即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和卫生部门分别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监管, 各地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监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各部门的分段监管职责,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3. 完善组织网络体系的构想。

进一步构建中央、省、地直至街道政府、居委会的五级监管网络。由于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隐蔽性、地域性特点, 要强化基层组织网络建设, 赋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应的监管工作职责, 对非法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的行为, 有权予以制止, 并应当协调、督促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进行查处, 或者向上级监管部门报告。发展义务监督员、信息员, 协助监管并提供违法案件线索。

(二) 责任体系

1. 责任体系的构成。

将食品安全与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并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由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行业管理、属地监管、综合监管责任组成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 主体责任。

是指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服务业经营者等主体对食品安全应当承担的责任, 其中法定代表人负首要责任。食品展销会和农产品市场的举办者、柜台出租者对销售食品的安全承担连带责任。

3. 行业管理责任。

国家实行大部门制改革后, 工业与信息化, 农业、商务等部门要从行业促进、发展和管理角度明确相应的食品安全责任。

4. 属地管理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食品安全状况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制定工作规划, 落实监管机构人员编制, 将监测抽检、检测机构建设、技术和执法装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辖区食品安全状况良好。

5. 综合监管责任。

指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综合协调机构承担的责任, 通过落实例会制度、会商制度、信息通报和联合发布制度、统一抽检制度、案件协作查处机制等, 形成监管的整体合力。

(三) 信用体系

1. 信用体系的构成。

食品安全信用应当既包括主体信用, 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 又包括客体信用, 即某品牌、种类食品的信用。主体信用依托于客体信用而存在。信用体系由食品信用的征集、评价、披露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构成。

2. 信用体系的实施。

由各省 (市) 政府牵头, 统一归集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案件、消费者投诉举报等信息, 按照生产经营者的信誉度对企业实行分级管理;根据监测抽检等结果对食品按风险度实行分类管理。实现监管信用信息和其他领域的社会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 建立对生产经营者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和对守信行为的联合激励机制。

(四) 法律体系

1. 现有法律体系的构成。

从层级划分, 由国家法律、国务院法规、各部门规章、各地方规章、各地方政府法规和各级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组成。弊端是与当前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总体框架不符, 由于部门立法现象导致执法越位和职责缺位现象。

2. 完善法律体系的构想。

以《食品安全法》作为统筹监管工作的总法, 国务院在此基础上制定《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规, 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工业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 作为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执法依据, 完善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法规。

国务院和各部门已出台的法规、规章凡与《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 要进行修改或清理。

(五) 标准体系

1. 标准体系的构成。

从标准的性质上划分, 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不涉及推荐性标准。从标准制定的层级上划分, 包括国际标准, 国际先进标准, 国家、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从标准的适用范围上划分, 包括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

2. 标准体系的完善。

由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和标准化管理部门牵头清理相关标准, 对矛盾、冲突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调整。统一归集食品安全标准, 建立信息库并面向社会提供免费查询服务。健全标准制修订的快速应急机制, 监督执法中发现标准不一致、缺失、滞后时, 迅速启动评估机制, 及时制定、修订标准。密切跟踪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进展情况, 健全检验方法标准。

(六) 检测体系

1. 检测体系的构成。包括全监督抽查、生产经营者委托检验和企业自检三种形式。

2. 检测体系的完善。

由地方政府制定统一的抽检计划, 全面、科学地掌握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统一归集和共享检测信息。加强公益性检测机构的建立, 为社会提供检测服务。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自检责任, 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经营者应当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对其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

(七) 风险管理体系

1. 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

食品安全理论认为, 风险管理是与风险评估、风险信息交流并列的风险分析三要素之一。因此, 风险管理体系从环节上涉及风险与危害防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从利益主体上涉及科研机构、政府监管部门、新闻媒体和消费者。

2. 风险评估的范围。

具体应当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检测机构和专家根据监测结果、国内外标准等, 对可疑的、未知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查找风险源, 确定危害程度, 出具评估意见。按照有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提出实施安全防护与风险处置的建议。

3. 风险管理措施。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除此之外, 还应当包括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监控重点、加大抽检频次、开展专项整治、预警、实施较大规模的退市下架等市场临时控制措施。

4. 风险信息交流。

应当包括监管部门内部信息交流、评估机构与监管部门的交流和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交流。《食品安全法》规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 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 并予以公布。

(八) 宣传教育体系

1. 义务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建议将食品等涉及安全领域的知识列为中小学 (下转第26页) (上接第28页) 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 强化高等院校食品安全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 培养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才。

2. 社会教育体系。

将向全社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制定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规划, 送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进工地、进军营。由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对食品从业人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食品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

3. 舆论宣传体系。

运用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科学、严谨、客观、准确、及时地宣传食品安全信息。

三、结语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涉及体系的构建, 涉及食品安全监管各个部门的职责和食品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整个产业链条, 也涉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多方利益的协调。其中, 组织网络、责任体系是基础, 法规、标准体系是保障, 检测和风险管理是技术手段, 信用和宣传教育体系则是将食品安全工作社会化的基础。因此, 上述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的重点。

摘要:近年来, 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文章从分析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规定入手, 结合工作实践, 提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基本构建。

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调整模式研究 篇10

1 各地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调整方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省级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由卫生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改由卫生部管理,将卫生部门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各地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启动了新一轮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目前,全国主要出现3种类型的职能调整模式,这3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1.1“人随职能走”模式

把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完整地划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调部分原卫生监督所的食品安全监管技术骨干加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的、新的食品监督管理队伍。沈阳、济南等地区采取此种模式。如沈阳市根据《辽宁省沈阳市明确食品监管职能调整和人员资产划转具体意见》,将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职能划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且按照“人随事走”原则,将市、区(县)卫生监督所负责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的人员分别按卫生监督所45%或60%的人员编制比例划转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资产、经费也相应经行政划转。

1.2“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模式

保持目前的监管体制不作大的变动,由卫生监督所加挂餐饮食品监督所牌子,承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执法工作,实行一支队伍综合执法。天津市即采用此模式。天津市按照《关于调整我市卫生行政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意见》,实事求是地提出天津市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框架,实行执法队伍不动,隶属关系不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国家部门“三定”的规定调整两局职能,卫生局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负责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管。在市和区(县)卫生监督所加挂餐饮食品监督所

Firs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Guangzhou,Guangdong,510224,China

牌子,承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执法工作。

1.3 单独成立新的市场管理局模式

通过设立市场监管局来行使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3个环节的监管职能,从机制上打通了3个环节的监管链条,使这三个环节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谋划和设计涵盖生产、流通和消费3个环节的监管流程和规范,逐步建立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如深圳市建立的“大食品”监管体制的模式。深圳市抓住“大部制”改革的契机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时承担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及餐饮、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行使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和统一发布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的职责。把生产、流通、消费等三大环节统一由一个部门监管,有效地避免了监管职责不清、执法资源分散和相互扯皮的现象,提高了执法效率。

2 调整模式的优劣分析

2.1“人随职能走”模式的优劣分析

该模式完全按照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在执法主体方面比较有利,通过“人随职能走”能够满足当前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需要。该模式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由于食品药品监督局编制有限,无法大量引入原有的食品卫生监督员,无法满足大量的餐饮食品安全监督工作需要。其次是由于原来卫生监督所的主要工作中心为餐饮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随着职能划走,造成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闲置,需要重新安排,进而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2.2“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模式的优劣分析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模式保证了卫生系统内一支队伍进行综合执法,保证执法的一致性,不但可以减少职能的交叠,而且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所产生的矛盾会减少,可以有效地避免扯皮。例如,餐饮公共场所的监管如果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所再来检查公共场所卫生,对于双方都需要检查的餐饮用具等消毒管理则会产生重叠,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其次,该模式对当前机构设置调整幅度较小,机构改革阻力较小,可以迅速推进。除以上优点外,该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卫生执法队伍被多重领导,容易出现调动不力的问题,其次与《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执法主体不一致,容易出现执法瑕疵。

2.3 市场管理局模式的优劣分析

顺应“大部制”潮流,通过成立“大市场部”,即成立新的市场管理局,把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环节统一由一个部门监管,确实能极大地提高监管执法效率,但是却显得法制依据不足。在具体法律适用、司法诉讼中均处于劣势。比如《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餐饮服务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而由新的市场管理局执法会出现执法主体资质不清的问题;其次新的市场管理局成立之后,随着管理跨度的增大,对具体执法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执法队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3 对策与建议

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应尽快落实完成,全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调整模式,但是调整模式的差异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法制法规的配套,保证监督执法的顺利执行,执法的队伍配置应尽快到位,避免出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3]。

3.1 制定相应的法制配套措施

食品监管职能调整后,一些食品监管职责边界问题仍然需要加以明确,让各部门各司其职。要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和食品卫生监督的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地出台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并且出台避免相互推诿现象发生的规定,努力减少监管缝隙[4],切实解决问题。

3.2 确保只有一支综合执法队伍

餐饮食品卫生监督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部分,一支稳定的食品卫生监督队伍对于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是必不可少的。保证只有一支综合执法队伍能够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现象[5]。而卫生监督所的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对食品安全监管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在食品监管职能调整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资源加以利用。

3.3 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培训

餐饮卫生监督人员不足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餐饮监管职能调整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编制有限,很可能会加剧这种餐饮监督人员不足的情况。所以,倚重企业管理人员对自身的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以及对从业人员严格的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企业管理人员对餐饮企业情况最了解,并且具有常驻餐饮企业的优势,能对餐饮食品安全问题作出最全面的监管和最及时的处理。如果从业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切实做好餐饮食品安全工作,也会大大地降低餐饮食品被污染和食物中毒发生的机会。同时,如果餐饮监管要倚重企业对自身的管理,则必须相应地提高处罚标准,使得违法成本大大提高,才能使企业和从业人员对餐饮食品安全加以重视,发挥自我监管的作用。

3.4 政府购买卫生监督服务的探索

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特别繁重,让公务员性质的卫生监督员队伍管理容易出现得过且过、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在餐饮监管职能调整的契机下,也许可以做出市场化的探索,由政府购买卫生监督服务。政府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公平地挑选有资质的监管队伍进行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在定时、定点做好相应餐饮监管之后,由政府买单购买监管队伍的这种服务。

摘要: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各地在餐饮食品监管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文章通过对各地监管体系的调整模式和方法等进行比较,探讨各种模式在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可取之处,找出各种模式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监管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7):65-66.

[2]李志琴,潘云华.《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缺陷与完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2-54.

[3]陈德美.《食品安全法》实施过渡期需要把握的有关问题[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0,(2):67-69.

[4]孙嵩,俞幼达.对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1):40-43.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法下一篇:静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