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2024-06-05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精选10篇)

篇1: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本文概述了我国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和进展,通过需求分析,提出了我国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数据、业务文档格式、业务建模、信息资源元数据、数据维护与管理、信息安全、电子政务支撑技术、信息系统设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9大类标准规范,并给出了今后标准编制工作的原则和重点.

作 者:关磊 Guan Lei 作者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100029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X9关键词:重大危险源 安全监管 信息化 标准体系

篇2: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摘要:从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的现实需要出发,研究了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管理与政府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其软、硬件结构,并开发出了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辨识、安全评价与分级、远程实时监控、GIS电子地图、GPS定位、应急救援预案及指挥、选址与安全规划等子系统,为我国建立全国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先进的信息化平台.该信息系统已经在江苏、山东、河北等省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系统建设试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重大危险源监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 者:吴宗之 魏利军 于立见 王三明 孙猛 曾明荣 康荣学 WU Zong-zhi WEI Li-jun YU Li-jian WANG San-ming SUN Meng ZENG Ming-rong KANG Rong-xue 作者单位:吴宗之,魏利军,于立见,孙猛,曾明荣,康荣学,WU Zong-zhi,WEI Li-jun,YU Li-jian,SUN Meng,ZENG Ming-rong,KANG Rong-xue(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

王三明,WANG San-ming(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0013)

篇3: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网格化管理,安全监督

1 安全监督体系概述

建筑安全监督体系指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为研究对象,由监督主体、对象及依据构成的工程现场安全监督有机系统。监督主体与对象之间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监督主体包含工程参与各主体、政府安监机构等;监督对象包含施工单位、施工材料、设备、安全管理及施工该行为等多方面;监督依据为相关法律法规及合同等。

2 网格化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监督模式设计

2.1 网格及网格体系

网格可定义为:计算网格是一个包含软件与硬件的基础设施,可为高端计算能力提供一致、可靠、普遍的接入。网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对不服从集中式控制的资源能够进行协调;其次,采用开放的、标准的及通用的接口与协议;第三,提供非常好的服务质量。一个大型网格系统包含网格平台、物理网格资源及基于网格平台之上的应用构成,物理网格资源如存储器、计算机、信息、设备、软件及人等;网格平台由互联网与网格体系构成,处于用于与网络资源之间,具有桥梁作用;网格应用为网格用户提供不同需求。

2.2 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监督组织网格体系框架设计

建筑安全监督各主体以整体形势对项目安全进行统一监督,作为能动性资源的监督主体,构成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各主体进行分工、合作、协调,构成高效的安全监督网络。安全监督网格体系的目的是对安全监督中存在的各自为战、资源不足等问题进行解决,采用搞信息化手段,将具备安全监督职能的单位统一到网格中,实现统一监督工程安全问题,提高安全监督的有效性。

2.3 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网格化安全监督体系流程设计

(1)现场监督层。对施工现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尤其是检查监督重大危险源,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网格监督中心。

(2)网格监督中心。是整个监督流程的核心,负责整个网格体系的运转。所以,网格监督中心要对整体习题的顺畅运转进行推动,在统一监督方式下,时指挥中心与现场监督层履行任务。监督中心对重大危险源信息收集并处理后,输入安全预测预警系统,得到预测结果,传递给任务分派系统与安全监督计划系统,对下一次监督任务与危险源处置指令提供依据。

(3)指挥中心。其任务是对重大危险源安全隐患进行监督与发现,其先对网格监督中心的危险源处置指令进行接收,然后进行现场查验并作出决定,对施工单位编制的整改方案进行审核与跟踪,直到危险源解除,最终将结果上报网格监督中心,网格监督中心将反馈信息返回以后,即可开始进行下一步工作。

(4)隐患处置层。由施工单位担当,有安全生产法规,施工单位要对重大危险源专项施工方案及时编制与上报,工程中如果涉及到高大模板、地下暗挖及深基坑等工程,经过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以后即可进行施工。在施工中,施工单位通常会经历多次监督循环,并且度监督意见书及处罚决定中提到的重大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与整治。

(5)对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进行全过程的安全监督,从责任单位报监重大危险源开始,直至危险源解除,网格化安全监督都贯彻在其中。重大危险源监督的全生命期通常包含报监、编制专项安全方案、评审、出现危险源、监督及危险源消除等阶段,不同阶段的监督工作由不同监督主体完成,实现全覆盖的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模式。

结束语

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网格化按去哪监督体系的建立,对重大危险源实现全过程监督,形成安全监督任务网络,不会出现遗漏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差异化安全监督计划进行统一化的预测与编制,实现对建筑工重大危险源的有效管理。新形势下,使我国建筑安全监督有效性得到提升,本文尽管在网格化安全监督体系上进行了研究,但仍然需要对该体系进行优化,使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篇4: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关键词】港口;危险货物;危险源;安全监管;应急反应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水运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沿海、沿江港口(码头)建设发展迅速,港口货物吞吐量急剧上升。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各种生产性码头泊位逾3万个。[1] 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0亿t,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亿TEU,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相应地,港口危险货物运输需求持续上升,危险货物作业种类和数量不断增长,重大危险源及事故隐患也呈上升趋势,给港口安全生产带来严峻考验。加之各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精简,人员编制减少,仅通过现场巡查等监管方式对港口实施安全管理难以满足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如何加强对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及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成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1港口重大危险源概述

1.1定义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此外还规定判别重大危险源的物质临界量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简称《港口法》)规定,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水域和陆域组成的区域。据此,将港口重大危险源定义为港口区域内存在的危险物质存储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

1.2辨识

根据国家标准和规定,结合港口装卸作业特点,港口区域内可能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主要有:危险品(泛指油品、液化气、液体危险化学品等)码头、危险品贮罐区、危险品箱堆场、危险品仓库、危险品灌桶间等。

以上这些场所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主要看其储存危险物质的数量是否达到临界量。通常,由于港口区域内储存的危险化学品数量大,远超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给出的临界量,故这些场所一般均构成港口重大危险源。

1.3监管现状

根据《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所在地港口生产实际,我国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初步建立起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与作业现场监管、日常安全检查与强化企业管理相统一的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体系。主要监管方式有: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评价,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许可,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申报,重大危险源作业现场监管及定期或不定期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检查等。[2]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开展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评价、港口重大危险源备案、危险货物作业许可等工作,结合现场监管、安全检查等监管方式,在促进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及危险货物正常装卸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效维护港口区域内的正常生产。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手段有待改进、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监管人员的危险货物专业知识有待加强等。

2监管系统设计和开发

2.1总体设计

2.1.1目标

监管系统的总体目标是:改进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手段,提高重大危险源监管能力;加强港口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管理,提高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实现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管和重大事故应急的高效快速反应。

2.1.2思路

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平台和网络环境,集港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专业模型与可视化模拟、视频监控、决策支持等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设计思路上,根据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监管及应急管理需求和网络化要求,将系统按照层状结构划分为决策层、业务层和管理维护层等,直接面对不同用户群体对系统的需求问题,实现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管和事故状态下的决策支持。

(1)管理维护层面向系统维护人员:作为系统资源管理者,负责数据库管理和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与安全等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2)业务层面向日常安全监管人员:管理和处理日常安全监管事务,包括日常网上申报、信息管理、远程集中监控等。

(3)决策层面向应急指挥和决策人员:作为应急管理和决策者,在多(流)媒体、计算可视化、事故场景模拟等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协同会商并决策。

2.1.3结构

围绕系统总体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为先导,实现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和重大事故应急决策支持功能。基于这一设计理念,该系统以WebGIS为平台,以港口危险货物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事故模拟和应急决策支持为重点,进行系统结构设计。

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图1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图2安全监管系统功能结构

2.2数据库设计

2.2.1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

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数据库是由多信息源、多种数据类型和多种用途构成的复杂数据库系统,大体可分为综合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两类。其中:综合数据库用于存放港口企业、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等信息;空间数据库用于存放地形、河流、道路等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通常意义上的数据库系统相似,一般采用关系数据库模式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式,同时利用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

图3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

2.2.2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

综合数据库是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安全监管系统的基础,为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管理、事故应急提供危险源信息、日常管理、应急资源、危险品码头等基本信息。根据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需求,综合数据库应包括:港口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码头泊位基本信息数据库、港口危险货物从业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危险化学品基本信息数据库、危险品罐区或集装箱堆场信息数据库、应急联络信息数据库、消防设施设备信息数据库、应急救援物资配备数据库、消防救援力量信息数据库、应急预案信息数据库、应急专家信息数据库和码头视频监控镜头数据库等。

2.3空间信息系统设计

空间信息系统是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的平台,是实现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的基石。空间信息系统由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构成。其中:空间数据库用于地形地貌特征、河流、道路、建(构)筑物等,表现不同的图层;属性数据库则与不同的图层相关联,表现每个图层的相关特性。

完善、合理的系统结构设计是实现系统功能、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区域性港口的空间信息系统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港区范围大、危险源分散的特点。鉴于此,构建区域性港口空间信息图层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反映港口区域分布的全局性图层,也是基础性图层,包括码头、消防力量、医院等位置和道路、桥梁、河流及其他相关建筑物分布;二是重点港口危险货物企业内部图层,包括库区或堆场内道路布置、设备设施分布、建筑物位置等相关信息。

区域性港口空间信息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图4港口空间信息系统结构

3系统功能实现

建立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是为了加强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事故状态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基于以上目标,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应实现以下基本功能。

3.1日常监管

在建立完善的港口重大危险源综合数据库基础上,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托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强化港口危险货物作业企业的日常监管,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在港口重大危险源日常监管方面,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港口企业基本信息管理及查询、港口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基本信息管理及查询、港口危险货物基本信息管理及查询、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的安全检查和现场监管等。

3.2作业现场监控

随着工业电视监控系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港口建立用于码头装卸作业监控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港口将CCTV系统纳入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港口重大危险源作业的远程监管和事故现场的实时显示,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3.3危险货物作业申报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港口企业在进行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前,应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作业申报。在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中实现危险货物作业申报功能,能极大地改进危险货物作业的安全监管手段。

3.4事故模拟功能

港口储运的危险货种多属易挥发性物质,多具有易燃、易爆性及不同程度的毒性危害。一旦发生危险物质泄漏事故,所形成的蒸气会在空气中扩散,造成环境污染,损害泄漏场所及其附近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蒸气云爆炸事故。

3.5应急决策支持

事故应急决策支持模块是针对港口重大危险源事故的应急处置,集成系统相关基础信息、视频监控、事故模拟和应急资源调度,制订应急处置方案,以达到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的目的。应急决策支持模块主要功能包括:港口事故单位快速GIS定位、事故企业概况快速查询、危险货物基本特性及消防措施查询、事故企业现场动态监控、港口应急消防力量信息查询子模块,以及事故模拟、疏散路线确定等。

3.6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实现基础数据库的维护、用户权限设置等功能。

篇5: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新制定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11年7月月22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于8月5日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公布,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一、制定《暂行规定》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化工行业迅猛发展,相继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工厂环己烷泄漏、墨西哥城液化石油气爆炸、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漏等与危险化学品有关的恶性重特大工业事故,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防范重特大工业事故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从立法、管理、技术、制度等多个角度反思本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研究制定防范措施,提出了“重大危害”、“重大危害设施(国内通常称为重大危险源)”等概念。各国预防重大事故的实践表明:为了有效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制度和监管机制。我国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也从法律、法规层面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呈现稳

定好转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高、监管力量不足等原

因,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危险化学品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如2006年7月28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氟源化工有限公司反应釜爆炸,造成22人死亡,29人受伤。2008年8月26日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化工装置爆炸,造成21人死亡,60人受伤。2009年7月15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谷县镇的河南洛染股份有限公司硝化车间爆炸事故,造成7人死亡、9人受伤。2010年7月16日辽宁省大连保税区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造成原油大量泄漏。这些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反映出相关企业在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相关监管制度不够规范、完善。

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针对当前我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规章,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有效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暂行规定》的出台,将成为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特别是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二、《暂行规定》的主要内容

《暂行规定》共6章、36条,包括总则、辨识与评估、安全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及

2个附件。《暂行规定》紧紧围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规范管理,明确提出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评估、备案和核销,登记建档、监测监控体系和安全监督检查等要求,是多年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实践经验总结和提炼。

三、《暂行规定》中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适用范围

《暂行规定》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单位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登记建档、备案、核销及其监督管理。不适用于城镇燃气、用于国防科研生产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及港区内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应依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也应符合《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

此外,《暂行规定》颁布施行后,有关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将不再执行原国家安全监管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字〔2005〕125号)相关规定。

(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暂行规定》中所称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指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标准辨识确定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当危险化学品单位厂区内存在多个(套)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并且相互之间的边缘距离小于500m时,都应按一个单元来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是在《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同原标准相比,新标准大大拓宽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原标准只给出4大类142种危险物质的辨识范围;而新标准采用了列出危险化学品名称和按危险化学品类别相结合的辨识方法,其中表1具体列出了78种危险化学品,表2中按危险类别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和毒性物质9类。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

安全监控系统或安全监控设施是预防事故发生、降低事故后果严重性的有效措施,也是辅助事故原因分析的有效手段,因此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建立必要的安全监控系统或设施具有重要意义。《暂行规定》要求,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根据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生产、使用工艺(方式)或者相关设备、设施等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譬如,重大危险源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

漏检测报警装置,并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应具备紧急停车功能。记录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

特别针对危害性较大,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应当依据《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等标准,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SIS)。

(四)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分级管理

《暂行规定》要求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由高到低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为最高级别。分级目的是为对重大危险源按危险性进行初步排序,从而提出不同的管理和技术要求。

《暂行规定》中提出的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是在近年来开展的专题研究和大量试点验证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起草过程中,充分吸纳了国内部分省市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最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事实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一致性好,避免了原来依靠事故后果分级的比较复杂的方法。

校正系数主要引入了与各危险化学品危险性相对应的校正系数β,以及重大危险源单元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α。β的引入主要考虑到毒性气体、爆炸品、易燃气体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例如易燃液体)在危险性方面的差异,以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α的引入主要考虑到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对周边环境、社会的影响。周边暴露人员越多,危害性越大,引入的α值就越大,其重大危险源分级级别就越高,以便于实施重点监管、监控。

(五)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可容许风险标准与安全评估

《暂行规定》提出通过定量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的个人和社会风险值,不得超过本规定所列示的个人和社会可容许风险限值标准。超过个人和社会可容许风险限值标准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降低风险措施。

1.提出可容风险标准,为合理判定危险源的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和借鉴英国、荷兰、香港等国内外风险可接受标准,结合我国的现状,《暂行规定》提出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个体死亡率作为可容许个人风险标准,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同时,提出能够引起大于等于N人死亡的事故累积频率(F),也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死亡人数作为可容许社会风险标准,通常用社会风险曲线(F-N曲线)表示。可容许个人风险标准和可容许社会风险标准,为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结果分析提供指导。可容许个人风险和可容许社会风险标准的确定,为科学确定安全距离进行了有益

尝试,也遵循了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2.引入定量风险评价方法,提高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决策科学性。定量风险评价是准确确定重大危险源现实安全状况,提高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与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降低措施。发达工业化国家已广泛应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大量实践证明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等高危行业企业逐渐应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在涉及毒性气体、爆炸品、液化易燃气体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定量风险评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总局正在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将为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评价提供标准依据。

3.依据《安全生产法》,《暂行规定》要求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考虑到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这一评估工作可以由危险化学品单位自行组织,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评估可以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安全评价一并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

对于那些容易引起群死群伤等恶性事故的危险化学品,例如毒性气体、爆炸品或者液化易燃气体等,是安全监管的重点。因此,《暂行规定》中规定,如果其在一级、二级等级别较高的重大危险源中存量较高时,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采用更为先进、严格并与国际接轨的定量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安全评估,以更好地掌握重大危险源的现实风险水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六)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备案登记与核销

《暂行规定》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新建、改建和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应当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完成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安全评估和分级、登记建档工作,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另外对于现有重大危险源,当出现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已满三年、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等6种情形之一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及时更新档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重新备案。

《暂行规定》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使重大危险源备案和核销职责。为体现属地监管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于高级别重大危险源备案材料和核销材料下一级别安监部门也应定期报送给上一级别的安监部门。

四、贯彻实施《暂行规定》的意义

目前,《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和《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均已公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为总局部门规章也已出台。至此,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方面“两重点一重大”监管体系正式形成。通过抓“重点监管危险工艺”,来提升本质安

全水平;通过抓“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来控制危险化学品事故总量;通过抓“重大危险源”,来遏制较大以上危险化学品事故。特别是《暂行规定》采用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对提高我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6: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第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⒈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⒉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⒊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⒋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

⒌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⒍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注水措施。

⒎液化烃、液氨、液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未使用万向管道充装系统。

⒏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及硫化氢气体管道穿越除厂区(包括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外的公共区域。

⒐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生产区且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⒑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⒒使用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列出的工艺、设备。

⒓涉及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场所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检测报警装置,爆炸危险场所未按国家标准安装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⒔控制室或机柜间面向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装置一侧不满足国家标准关于防火防爆的要求。

⒕化工生产装置未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双重电源供电,自动化控制系统未设置不间断电源。

⒖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未正常投用。

⒗未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未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⒘未制定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

⒙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

⒚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未经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国内首次使用的化工工艺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可靠性论证;新建装置未制定试生产方案投料开车;精细化工企业未按规范性文件要求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⒛未按国家标准分区分类储存危险化学品,超量、超品种储存危险化学品,相互禁配物质混放混存。

第二、《甘肃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⒈未按规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或者未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

⒉未按规定如实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

⒊交通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存在超速、超载、超限运输或者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行为的;

⒋特种作业人员以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现场管理人员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冒险蛮干或者强令作业人员冒险作业的;

⒌生产经营单位未制定、落实教育培训计划或者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能力考核不合格,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

⒍停工停产停业整顿和技改期间擅自组织生产经营或者建设施工的; ⒎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和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工艺、设备、原材料或者生产经营国家明令淘汰、禁止生产的产品的;

⒏新建、改建、扩建的生产经营性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规定经设计审查,擅自建设或者未经验收合格投入生产和使用的;

⒐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油气管道、高压输电线路和尾矿库与居民区(楼)、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以及其他公众聚集的建筑物未保持国家规定的安全距离的;

⒑重大危险源未按规定安装泄漏报警、监控预警、安全联锁等装置或者系统,不能实现实时有效监测监控的;

⒒采用不正当手段致使监测、监控、联锁、报警、保险等装置或者系统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的;

⒓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种类、浓度和强度超过规定范围而没有及时按规定报告,也未采取相应处置措施的;

⒔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生产装置、储存设施未按规定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或者大型和高度危险的化工装置未按照规定安装安全仪表系统和安全联锁报警、紧急停车等系统的;

⒕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个人的;

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未轮流现场带班;

⒗对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部署执行不力,致使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者拒不执行相关执法部门下达的安全监察指令的;

⒘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以上事故的防范和整改措施逾期未落实的; ⒙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有关规定和安全生产保障需要落实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挤占或者挪用安全生产经费的;

篇7:11、重大危险源监管制度

1)本制度所称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是指建筑工程施工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对施工安全影响较大的环境和因素。本制度所称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指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一般范围见《湖南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对施工安全影响较大的环境和因素的一般范围见(湘建建[2009]303号)。

2)项目部负责人应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在认真审核施工图纸、分析工程项目特点、详细了解施工周边环境等基础上,进行危险源辨识,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名录和安全管理措施。清单名录中应当包括重大危险源的名称、出现的施工阶段、潜在的危险因素、防控措施以及管理责任人等内容,管理责任人需在清单名录上签字。

3)实行专业分包的工程,由分包单位编制分包工程的重大危险源清单和相应安全监控措施、应急救援预案后送项目部审核。

4)对存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部在施工前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包括如下内容:

(1)工程概况: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

(2)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

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3)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4)施工工艺技术: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检查验收等;

(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组织保障、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监测监控等;

(6)安全管理技术力量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设备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

(7)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5)施工组织设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项目部管理人员编制,经项目经理初审后在预计施工前一周送工程部技术负责人审核。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经公司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按照《湖南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管理办法》(湘建建[2009]304号)的规定组织专家论证。

6)公司工程部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重大危险源清单名录及其安全管理措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审核后,应当将项目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书面告知工程部质安管理人员。工程部质安管理人员应据此建立重大危险源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台帐。

7)项目部应在施工现场显要位将重大危险源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名录、可能导致发生的事故类别。在每一施

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处醒目位置悬挂警示标志。

8)项目部在办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时,应当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提交经公司和监理公司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

9)项目部要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管理。如施工图设计变更或施工条件发生变动,项目部应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及时补充和完善重大危险源清单,并经工程部技术负责人审查和工程监理单位确认后报送相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

10)项目部要对从事危险性较大工作的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技术培训和管理,杜绝不安全作业行为。

11)项目部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时,须将项目中的重大危险源情况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应急措施告知作业人员。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项目技术负责人须向现场相关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告知工程作业特点、具体安全预防措施、相应的安全标准,应急救援预案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等。安全技术交底应当形成书面交底签字记录。

12)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须每日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发现施工人员不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时,应责令其立即整改;发现有危及人身安全等紧急情况的,应立即采取停工措施,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并告知项目部负责人。检查要有记录。

13)项目负责人须每星期带队对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组织整改到位。

篇8: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化工生产中危险化学品储存或在线长量达到或超过其临界数量的单元。作为化工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所储存物质的危险特性和巨大能量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一旦在意外状态下释放,极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当地甚至整个化工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继续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事故发生,这是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2009年、2012年,国家相继修订和出台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与已经废止的《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和《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协调字[2005]125号)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新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将有效推进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工作。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GB18218-2009)较旧标准更完善、更具实用性

1)首先,与原标准GB18218-2000列出的4大类142种危险物质的辨识范围相比,新标准GB18218-2009则使用危险化学品名称和危险化学品类别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具体列出了78种危险化学品和9大类危险化学品,大大拓宽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弥补了原辨识标准辨识范围不适应我国化工生产实际情况的缺点,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化工生产中所涉及的所有的危险化学品种类。

2)新标准GB18218-2009明确了适用范围

新标准GB18218-2009将名称由GB18218-2000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改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明确了适用范围,并根据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分别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纳入了其适用范围和不适用范围,更全面地涵盖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申报项目,有效弥补了原标准GB18218-2000中重大危险源概念不能涵盖所有申报项目的不足。

3)新标准GB18218-2009提高了危险化学品临界量,统一了辨识标准

原标准GB18218-2009规定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临界值太低,一个企业通过辨识往往存在很多个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点多面大,不仅管理的难度大,管理起来还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新标准GB18218-2009提高了危险化学品临界量,取消了原标准中生产场所与储存场所的区别,统一了辨识标准,降低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数量,更便于企业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级、登记、建档、备案和监控管理等工作。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更适应当前的危险化学品行业的安全形势

2.1《暂行规定》的出台顺应当前化工行业安全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的修订和出台,对危险化学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和事故责任的追究力度不断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明显改变了以往重特大事故频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惨重、生态影响严重的严峻形势,逐步呈现出了稳定好转的态势。但我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管理层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等因素仍然会导致危险化学品领域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频遭破坏的局面。世界各国预防重、特大事故的经验和成果显示,要想有效扼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减少事故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管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2.2《暂行规定》结束了以往各地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不一的局面

《暂行规定》摒弃了旧规定以可能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作为分级指标的标准,采用更完善、更科学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9)重新规定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分级标准,统一采用R值作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分级指标(R值为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储存或在线量与新辨识标准所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加和),结束了以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全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分级标准的混乱局面。

2.3《暂行规定》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测设备提出了更高更科学的要求

《暂行规定》要求企业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所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温度、压力、毒性等理化特性和数量、流量、组份等生产工艺指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不间断监测和采集数据并具备信息远传、事故预警等功能的监控监测系统,且二级及以上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还应在设置上述监控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增设紧急停车系统,且其监控系统所记录的电子数据应至少保存30天。

2.4《暂行规定》明确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中

企业及各部门(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危暂行规定》与重大危险源监管原来执行的《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协调字[2005]125号)相比,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级、登记、备案、监测、监控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明确和细化,还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估、登记建档、应急演练、备案核销及安全部门的监督检查相关内容一一进行了明确的罗列和细化。在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和管理义务、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监督检查内容的同时,也对企业、安监、检测、评价等部门(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作出了严厉的处罚性规定,使得企业在管理时有章可循,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执法时有据可依,对于规范和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监督将起到积极作用。

3 结语

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化工生产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同时,也使人类和地球环境遭受着由化工事故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伤害。在我国,事故已经成为制约化工行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是对多年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形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所提出的方法与理念将逐步解决事故多发这个制约我国化工行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重大危险源管理水平和监督执法力度,扼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我国化工行业突破瓶颈,逐步走上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9:2014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总结

根据黑河市安监局重大危险源监管有关文件精神,今年以来,嫩江县局认真组织开展了重大危险源普查确认工作,及时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数据库及其相关资料进行了更新,加强对嫩江县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监控,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及时发现并整改事故隐患,防治事故发生。并结合阶段性安全检查,对重大危险源的单位进行了督查,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定期普查,及时更新数据

我县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类:油库、加油站、液化气供应站、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其中,油库、加油站、液化气供应站相对比较稳定,重大危险源情况变化不大。

二、开展监督检查,落实管理责任

今年以来,我们结合阶段性安全检查,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进行了督查。

1、各单位领导都能重视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监控,建立了安全管理网络,把重大危险源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落实监控机构或人员,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有相关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建立了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电子台帐并登记上报,并开展了现状安全评价,安全技措资金能够及时得到落实。不断实施隐患整改,持续改进安全管理,为防止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

2、各单位都制定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落实重大危险源岗位人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相关的监控检查记录、管理台帐。嫩江油库开展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实行了全员、全方位、全天候安全监控管理。

3、大多数单位现场安全监控与管理都较完善,对重大危险源实行了电子监控与报警手段,安全警示标志和重大危险源告示能够明示,并配备了事故应急器材,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按时发放。嫩江油库对重大危险源实行了视频监控与可燃气体报警系统,为重大危险源监控与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1、一些单位的消防器材有老化的问题,需要更新。

2、一些单位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未能严格执行。以上问题希望问题单位提高认识并积极改正。

四、明年工作打算

2015,我们将围绕局安全监管总体目标,按照黑河市安监局的具体要求,继续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定期进行督查,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日常管理台帐,对生产、储存装置有变化的企业以及新建的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及时督促其重新申报数据,同时,继续注重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的维护,努力使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嫩江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篇10: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精神,进一步促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和《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以下简称《评审标准》),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的条件

(一)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达标评审的条件。

1.已依法取得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相应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2.已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1年(含)以上,并按规定进行自评,自评得分在80分(含)以上,且每个A级要素自评得分均在60分(含)以上;

3.至申请之日前1年内未发生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造成10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爆炸、火灾、泄漏、中毒事故。

(二)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达标评审的条件。

1.已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评审并持续运行2年(含)以上,或者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评审得分在90分(含)以上,并经市级安全监管部门同意,均可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评审;

2.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一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经营活动5年(含)以上且至申请之日前3年内未发生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或者10人以上重伤事故,或者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爆炸、火灾、泄漏、中毒事故。

(三)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达标评审的条件。

1.已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评审并持续运行2年(含)以上,或者装备设施和安全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集团公司推荐、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同意,均可申请一级企业评审;

2.至申请之日前5年内未发生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含承包商事故),或者10人以上重伤事故(含承包商事故),或者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爆炸、火灾、泄漏、中毒事故(含承包商事故)。

二、工作要求

(一)深入宣传和学习《评审标准》。各地区、各单位要加大《评审标准》宣传贯彻力度,使各级安全监管人员、评审人员、咨询人员和从业人员准确把握《评审标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方法;要把宣传贯彻《评审标准》作为危险化学品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水平的有力工具,以及安全监管部门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有效手段。

(二)及时充实完善《评审标准》。考虑到各地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评审标准》把最后一个要素设置为开放要素,由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充实。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根据本地区危险化学品行业特点,将本地区关于安全生产条件尤其是安全设备设施、工艺条件等方面的有关具体要求纳入其中,形成地方特殊要求。

(三)严格落实《评审标准》。《评审标准》是考核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水平的统一标准。企业要按照《评审标准》的要求,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评审单位和咨询单位要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和咨询指导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各级安全监管人员要依据《评审标准》,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指导,规范监管行为。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日来源煤矿监察局)

某公司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目录:

1.目的和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要素 5.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 6.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7.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8.风险管理 9.安全教育与培训 10.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 11.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12.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13.职业卫生管理

14.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

15.检查 16.应急管理

17.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

18.绩效测量与评价

某公司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内容简介:

1.1目的

(1)为公司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2)建立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符合国情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3)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以及标准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4)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的需要,加快与国际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接轨。

1.2适用范围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

(无论是本公司还是由外界所提供的)。

本公司所需生产物资由公司统一采购,并负责送货到本公司,所以生产物资运至本公司之前的所有过

程不在本体系控制范围内。

本公司产品由公司统一销售,所以产品离开本公司后的所有过程不在本体系控制范围内。

安全标准化绩效考核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开展好安全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绩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达到制度化、标准化,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范围内的各单位及全体员工。

第三条 安全标准化绩效是指企业员工或单位的安全标准化工作业绩。安全标准化绩效考核是以安全标准化工作目标为导向,以安全标准化工作标准为依据,对各单位及员工的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考核评定,并确认各单位及员工的安全标准化工作业绩的过程。

第四条 安全标准化绩效考核依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及其考核细则。

第五条 每次考核后,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改进计划和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第二章 考核组织

第六条 企业建立安全标准化绩效考核机制,成立各级安全标准化考核小组。

第七条 各二级单位的安全标准化绩效考核由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小组组织考核,报送厂安委会审批。员工安全标准化绩效考核由各二级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小组组织考核,各二级单位应将考核情况报厂安全标准化考核小组备案。

第八条 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小组:

组 长:分管安全生产的厂领导

副组长:技安处处长

成 员:财务处处长、厂安全标准化内审员、生技处、环保处

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小组办公室设在技安处。

第三章 考核办法 第九条 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小组依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及其考核细则,与企业安全风险奖励金考核同步进行综合考核,即每半年进行一次。

第十条 安全标准化A级要素在考核评级中的权重系数: 1.负责人与责任(0.10),2.风险管理(0.15),3.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0.10),4.培训教育(0.10),5.生产设施(0.12),6.作业安全(0.13),7.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0.10),8.职业危害(0.05),9.事故与应急(0.05),10.检查与绩效考核(0.10)。

第十一条 安全标准化考核得分计算办法:

安全标准化考核满分为100分。

每个A级要素满分为100分,各A级要素的考核得分乘以各自对应的权重系数,然后加和得到安全标准化考核总分值,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 —总分值; —权重系数;i—各要素得分值;n—要素个数。

当不涉及规范中的某些要素时为缺项,按零分计。要素得分值折算方法如下:

式中 —实得分值; —扣除缺项后的要素满分值。

第四章 奖惩细则:

第十二条 获得安全标准化奖励的前提条件是完成企业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指标。

第十三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98以上时(“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返回所在二级单位缴纳风险保证金,并按返回风险保证金数额进行2倍奖励;

第十四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96以上,98以下时,返回所在二级单位缴纳风险保证金,并按返回风险保证金数额进行1.6倍奖励;

第十五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在94以上,98以下时,返回所在二级单位缴纳风险保证金,并按返回风险保证金数额进行1.4倍奖励;

第十六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在90以上,94以下时,返回所在二级单位缴纳风险保证金,并按返回风险保证金数额进行等额奖励;

第十七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在85以上,90以下时,扣除所在二级单位1%风险保证金并取消相等数额的风险奖励金;

第十八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在80以上,85以下时,扣除所在二级单位5%风险保证金并取消相等数额的风险奖励金;

第十九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在75以上,80以下时,扣除所在二级单位10%风险保证金并取消相等数额的风险奖励金;

第二十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在70以上,75以下时,扣除所在二级单位15%风险保证金并取消相等数额的风险奖励金;

第二十一条 当安全标准化得分在70以下时,取消所在二级单位安全风险奖励金。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并在执行中不断完善。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由技安处负责解释。如有争议时由厂安全生产委员会仲裁

《2009征》《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1)核心提示:分岗位工人检查和管理人员巡回检查。岗位工人上岗应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所要求的内容。各种安全检查均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查表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2009年11月

目录范围.3 术语和定义.3 原则.5 管理模式.6 管理要素.6

5.1 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和责任.8

5.2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10

5.3 培训教育和人员能力.13

5.4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15

5.5 生产设备、设施与生产过程控制.19

5.6 作业安全.23

5.7 职业健康与职业危害告知.24

5.8 应急响应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处理.27

5.9 安全检查与问题整改.30

5.10 绩效考核.31 1 范围

本规范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总体原则、管理模式和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相关方的咨询、支持、服务和评审。

有关行业、专业已经制定本行业、本专业的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优先适用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制定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应满足本通用规范的要求。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2.1 安全生产标准化

生产经营单位分析生产安全风险,建立预防机

制,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并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控制生产安全风险。

2.2 要素

安全生产中的关键因素。

2.3 风险

发生特定危险情况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2.4 风险评价

评价风险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程度,判定为处理风险所付支出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

2.5 风险管理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

2.6 资源

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材料、技术和方法等。

2.7 相关方

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或受其安全生产行为影响的团体或个人。

2.8 重大危险源

长期的或者临时的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2.9 重点设施、部位

对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或有重大影响的设施、部位。

2.10 危害

可能会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危险、有害根源或状态。

2.11 危害辨识

识别危害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2.12 高危行业

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行业。

2.13 安全绩效

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在控制和消除安全风险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2.14 供应商

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材料、设备或设施及其服务的外部团体或个人。

2.15 承包商

在生产经营单位的作业现场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期限及条件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服务的个人或团体。3 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与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应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立足于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立足于隐患治理,风险管理和预防事故

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与生产经营单位其他方面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和实施,应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中得以体现和贯彻,反映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生产特点及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4 管理模式

本标准采用策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改进(A,Action)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实现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管理、自我完善改进,政府部门指导、监督的管理体制,持续推进生产经营单位提高安全绩效。5 管理要素

本规范由10个A级要素和43个B级要素组成(见下表)。

表:《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要素表

A 级要素 B 级要素 5.1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 5.1.1 方针、目标 5.1.2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5.1.3 职责 5.2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2.1 获取和更新 5.2.2 融入与符合性评价 5.2.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2.4 安全操作规程 5.2.5 修订 5.3培训教育和人员能力 5.3.1 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及能力 5.3.2 操作岗位人员培训教育及能力 5.3.3 其他人员培训教育 5.3.4 日常安全活动 5.3.5 安全教育培训管理 5.4危害辩识、风险评价与控制 5.4.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实施 5.4.2 范围范围与评价方法 5.4.3 风险控制与隐患治理 5.4.4 风险信息更新 5.5生产设施、设备与生产过程控制

5.5.1 安全生产投入 5.5.2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5.5.3 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5.5.4 重点设施、部位和重大危险源管理 5.5.5 日常维护和定期检维修 5.5.6 新设备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5.6作业安全 5.6.1 作业许可 5.6.2 作业行为和生产过程控制 5.6.3 警示标志 5.6.4 承包商、供应商管理 5.6.5 变更 5.7职业健康与职业危害告知 5.7.1 职业健康管理 5.7.2 职业危害申报 5.7.3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 5.7.4 劳动防护用品 5.7.5 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5.8应急响应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处理 5.8.1 应急救援组织 5.8.2 应急救援器材 5.8.3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5.8.4 事故抢险救护与报告 5.8.5 事故调查和处理 5.9安全检查与问题整改 5.9.1 安全检查 5.9.2 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 5.9.3 问题整改 5.10绩效考核 5.10.1 绩效评审 5.10.2 奖惩 5.1 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和责任 5.1.1 方针、目标

生产经营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并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宏观长远的安全生产目标及具体的每安全生产指标,经本单位主要责任人批准,以正式文件体现。

生产经营企业应根据所属各单位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将企业的方针、目标、安全生产指标,自上而下签订全员负责的安全目标责任书,制定各级组织的安全工作计划和主管部门考核办法,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的有效完成。

5.1.2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最高决策机构,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5.1.3 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法赋予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主动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保障生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保障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各职能部门、生产经营基层单位、直至每一名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各级管理人员应带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5.2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2.1 获取和更新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并适当时进行更新。

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

部门、本专业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定期进行更新,及时向管理部门汇总。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使从业人员知法守法。

5.2.2 融入与符合性评价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企业的管理制度之中。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

5.2.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制订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

生产经营单位应制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包括: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3)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

(4)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管理制度;

(5)安全施工和检维修管理制度;

(6)安全作业管理制度;

(7)生产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8)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9)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管理制度;

(10)事故调查、分析、报告、处理制度;

(11)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12)安全生产例会管理制度;

(13)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

(14)消防管理制度;

(15)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16)承包商供应商管理制度;

(17)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18)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19)外用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

(20)项目新、改、扩建“三同时”管理制度。

5.2.4 安全操作规程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以及工艺流程,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下发到相关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5.2.5 修订

(1)评审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评审和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时机和频次,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有效性和适

用性,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2)检查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评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及时修订。

(3)案例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事件、获取其他安全事件案例后,根据事件的处理建议,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4)考核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绩效评审考核结果,评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及时修订。5.3 培训教育和人员能力 5.3.1 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及能力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规定应由有关管理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的,须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其他管理人员(包括职能部门负责人、基层单位负责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人事、教育部门会同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按管理权限分层次组织实施,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任职。

5.3.2 操作岗位人员培训教育及能力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并确认其技能和能力符合岗位要求,保证操作岗位人员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及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经安全生产教育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其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制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对有关管理者和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有关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脱离岗位六个月以上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新岗位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有特种专业人员培训资质的机构进行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并按规定参加复审。

5.3.3 其他人员培训教育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企业全体从业人员、包括外来施工单位的作业人员进行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发放入厂证。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 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安全培训教育。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职业健康危害及应急知识的培训和告知。

5.3.4 日常安全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应开展以班组为单位的安全活动。安全活动应有针对性、科学性,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班组安全活动应有负责人、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对活动时间、形式、内容、要求应有明确规定。活动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对安全活动进行检查、签字。生产经营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应定期参加班组安全活动。

5.3.5 安全培训教育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确定安全培训教育的主管部门,各级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负责,为安全培训教育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各级安全、人事、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编制安全培训教育教材和班组安全活动学习材料。

生产经营单位应健全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应依据国家、地方及行业的规定及岗位需要,制定适宜的安全培训教育目标和要求。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培训目标,定期识别安全培训教育需求,制定、实施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各级单位和部门应确定本单位的安全培训教育的责任人。

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级单位应建立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档案,并实施分级管理,做好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进行检查,实施奖惩。

生产经营单位应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对在岗的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培训教育。5.4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 5.4.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实施

生产经营单位的各层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应不间断地组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确定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生产经营单位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建立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实施程序或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制定合理的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应积极参与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和风险控制。

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在制定评价准则时,应依据: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已确定的评价准则,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定期进行风险评价,逐级找出本部门或基层单位的重大风险,由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最高决策机构或领导小组对各基层上报的重大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出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风险,记录重大风险,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制定管理方案。

生产经营单位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3)生产经营单位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安全生产的方针、目标的要求。

5.4.2 评价范围与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生产经营单位可根据评价对象,选择有效、可行、科学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采用的评价方法应:

(1)依据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进行确定,以确保该方法是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2)与生产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3)为确定设施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和开展风险控制等提供输入信息。

5.4.3 风险控制与隐患治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选定风险控制措施加以落实,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选择的控制措施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风险中确定为隐患项目的,应在治理前采取临时控制措施,保证生产经营的安全。隐患治理项目应该:

(1)对事故隐患做到“四定”,即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

(2)生产经营单位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生产经营单位隶属的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3)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4)对隐患治理完成后,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价。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的隐患治理档案,包括:

(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2)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3)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4)治理完成报告;

(5)治理效果评价。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风险评价结果及对重大风险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5.4.4 风险信息更新

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分析安全生产趋势。

当有下列情形发生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4)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承包商、供应商的进入、撤出或改变;

(6)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7)机构发生大的调整。5.5 生产设备、设施与生产过程控制 5.5.1 安全生产投入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安全投入保障制度,确定安全费用提取标准,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

费用台帐。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依法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包括:

(1)安全培训教育、安全先进奖励所需费用;

(2)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保健品及职业健康体检所需的费用;

(3)安全生产技术装备购置安装、应急救援等设施的投入和维护保养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的资金投入;

(4)安全评价、评估所需的费用;

(5)隐患治理所需的费用;

(6)安全风险抵押金;

(7)安全检查、检测所需的费用;

(8)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其他有关经费投入;

(9)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所需的费用;

(10)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用等。

5.5.2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生产经营单位应确保生产设施建设中的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并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六个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中的变更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5.5.3 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制订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生产设备、设施台帐,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

(1)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种安全设施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安全设施应编入设备检修计划,定期检修。安全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修拆除的,检修完毕后应立即复原。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设置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安全运行。

(2)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台帐和档案,定期检测,证件齐全。

(3)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并保存校验和维护活动的记录。

(4)生产经营单位应保证安全设备、设施和监视及测量设备有效运行,保存运行、巡检记录。

5.5.4 重点设施、部位和重大危险源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重点设施、部位和作业过程(含临时的)等进行辨识,分级别进行管理。组织有重点设施、部位和重大危险源的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保证及时有效消除隐患、控制事故。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重点危险源的情况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重点部位和重要危险因素的管理档案,根据规范、标准和内部规章制度要求,定期对重点部位和重要危险因素进行内、外部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报告编入管理档案。建立生产经营单位管理部门、车间及班组监控机制,明确各级组织、各专业的职责,定期进行监督或巡检。

5.5.5 日常维护和定期检维修

生产经营单位应针对设施使用特点,建立安全日常检测、保养和检维修管理制度,实行日常检维修保养和定期检维修管理。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进行检维修前制定设施保养和检维修计划、方案。在检维修方案中应有对使用的设施、检维修作业行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在作业过程中严格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监督。

5.5.6 新设备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或行业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生产设备、材料到货验收和生产设施报废管理制度,防止使用质量不合格、设计不符合要求的生产设施、材料。拆除的生产设施、材料应按国家、政府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中如涉及到危险物质的,须制定危险物质处置方案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防止伤害事故发生。5.6 作业安全 5.6.1 作业许可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生产过程中作业行为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管理。对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吊装作业、高处作业、抽堵盲板作业等危险性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各种作业许可证中应该有危害、有害因素识别和安全措施内容。

5.6.2 作业行为和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生产作业行为和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对生产作业行为和生产过程风险进行控制。

针对人员在使用、操作设备实现目的产品所涉及的生产作业行为风险,采取必要的计划、方案、规程、记录等。

对生产过程中实现目的产品所依据的路线、方案、指标、手段、方式方法等,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

对人员作业行为风险、设施(安全)使用风险、工艺技术风险等应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危险结果。

5.6.3 警示标志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工作场所实际情况,按照《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及生产经营单位内部规定,在具有易发生风险的部位或场所、可能产生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岗位醒目位置,张贴临时或永久性警示标志和告知牌或设置警戒区域等,进行风险提示、警示,告知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措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结果等。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在厂内道路设置限速、限高、禁行等标志。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5.6.4 承包商、供应商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承包商、供应商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监督、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价、续用等进行管理。建立合格服务方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承包商、供应商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5.6.5 变更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对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专业管理规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5.7 职业健康与职业危害告知 5.7.1 职业健康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自觉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7.2 职业危害申报

生产经营单位应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法定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危害因素,接受其监督。

5.7.3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5)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6)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8)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对作业场所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对有放射性危害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作业,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对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生产经营单位应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日 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5.7.4 劳动防护用品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接触危害的种类、强度,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和器具,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工作(方便)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安全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个体防护用品和器具配置保管、维护、佩带、使用等情况。

5.7.5 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以书面形式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生产经营单位应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和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5.8 应急响应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处理 5.8.1 应急救援组织

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确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层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

5.8.2 应急救援器材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生产过程的风险,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并保证应急通讯网络的畅通。

5.8.3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生产经营单位应针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并以单位正式文件颁布。

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审应急救援预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可操作性,并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评审应急救援预案,尤其在发生突发事故后,要认真总结事故状态下组织救援 的经验和教训,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备案,并通报当地应急协作单位。

5.8.4 事故抢险救护与报告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险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生产经营单位应制订事故报告制度和程序。事故发生后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履行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的法定义务。

5.8.5 事故调查和处理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按照事故的不同类别、等级,组建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事故调查人员的能力、职责与权力。

事故调查处理应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事故分析应包括整理分析有关证据、资料,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责任分析等。

事故调查处理提出的预防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和管理措施。

事故调查组负责编制事故调查报告,包括事故基本情况,事故经过,原因分析,事故教训及预防措施,事故责任分析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等。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事故台帐。内容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类别、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故经过、救援过程、事故教训、“四不放过”处理等内容。5.9 安全检查与问题整改 5.9.1 安全检查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生产过程的安全需求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编制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计划和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以及考核办法,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确保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的有效实施。

安全检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找不安全因素和风险,提出消除或控制方法和措施,并监督整改与治理。

5.9.2 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求和已知的风险,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

(1)综合检查(包括节假日检查)。应由相关级别的负责人负责,各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参加。主要检查生产经营单

位各项专业管理工作内容执行落实情况的检查。

(2)专业检查。应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主要检查特种设备、生产作业行为、工程项目建设、保养检维修、生产过程、隐患治理、危险物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厂房建筑、运输车辆、安全装置以及防火防爆、个体防护等状况。

(3)季节性检查。分别由各专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查。主要包括防火防爆、防雨防洪、防触电雷电、防暑降温、防风、防冻保暖、防滑防塌方、防中毒等。

(4)日常检查。分岗位工人检查和管理人员巡回检查。岗位工人上岗应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所要求的内容。

各种安全检查均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查表》逐项检查,并做详细的记录和备案。

5.9.3 问题整改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检查台帐,对安全检查查出的问题向所在单位进行反馈,落实整改责任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各种安全检查所查出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形成隐患的,按照隐患治理项目进行管理。5.10 绩效考核 5.10.1 绩效评审

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情况的评审,验证各项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情况评审的结果,对目标、指标进行修改,找出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中的问题,制定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绩效。

评审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有关结果向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和从业人员通报,以便他们能采取适当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审工作全面负责。

5.10.2 奖惩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责任追究与考核制度,奖励积极的安全生产行为,处罚违反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人员,在考核的促进下,提升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起草说明

二○○四年一月九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决定》(国发〔2004〕2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制定和颁布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安全生产工作标准。

《决定》颁布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分别在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行业的从业单位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经过试点运行,明显提高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专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为全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安全生产工作涉及全国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众多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应该有共同的基本要求、管理模式和关键要素,为此,根据总局领导指示要求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与实践研究》课题的总体需要,中国安全生产协会起草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作为相关行业制定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基本准则;在专业规范制定之前,作为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的依据。

通用规范暂分范围、术语和定义、原则管理模式、管理要素等五章,采用P(策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有共同特性的10个A级和43个B级要素,旨在为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提出可以遵守的基本要求,相关行业既可以以此开展标准化活动,又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陆续制定具体化的、具有行业特点的行业规范。

上一篇: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 晋煤行发下一篇:2023-2024第一学期九年级思想品德总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