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组

2024-04-30

学科教研组(精选十篇)

学科教研组 篇1

优化学校管理机制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撑是教师合作得以实施的关键保障。除此以外, 还应建立多种机制, 如科学的用人机制。学校或教研组在用人上要注意考察教师的合作精神, 注意重用那些有才华而且合作意识强的教师。

1.广泛的民主机制:在校内、组内实行广泛的民主, 建立民主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

2.全面的评价制度:学校与教研组要制定出符合学校与教研组实际的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制度, 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既看工作过程也看工作态度;既看课堂教学也看教研活动。

3.合理的奖惩制度:学校在制定教育教学奖惩制度时要关注合作的导向, 不仅仅只关注教师的工作指标, 围绕工作指标而设计各种奖励, 奖励应该涉及到团队, 既奖个人也奖集体, 甚至更重集体。把教研组的团结协作作为评价的导向, 把组内关系和谐、团结合作作为评选先进集体的重要条件之一。

4.和谐的竞争制度: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 并不是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 而是将之纳入了教学过程中, 使他们兼容并存, 融为一体, 资源共享, 学校与教研组要引导教师进行和谐竞争。

完善教研组制度

教研组就是整个学校的学科整体, 一个合作有效的教研组能促进教学质量全面的提高, 保障学校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般学校也比较注重教研组的建设, 学校制定了相关的教研组制度, 但虽然是学校制定的制度, 教师却很少关心, 也很少遵守, 基本上形同虚设。另一方面, 教师没有体现主人翁精神, 没有把教研组当作基本的团队, 也因此缺乏团队精神。建议学校在制定教研组制度方面让教师参与其中, 制定出结合实际的教研组制度, 学校可以提供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撑, 让教师参与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真正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才能将教研制度落到实处。教研组制度的制定主要还是要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让成员参与是让他们自己去主动遵守制度, 而不是让制度去约束人, 制度去约束人, 人往往很被动, 如果人主动去遵守制度, 那么所有的事情都比较容易解决了。

加强教师合作

合作学习成为现代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我们教师也同样需要合作学习。有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没有优秀的个人, 只有优秀的团队”, 这句话道出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1.合作意识:教师的合作首先是教师要有合作意识, 从观念开始, 有了合作意识才有合作的行为。

2.心态真诚:每个教师都要表现出完全的真诚, 真诚的心态是有效合作的基础, 如果没有真诚的心态, 往往会口是心非, 嘴上是一套, 实际行动又是一套, 有合作形式没有合作内容, 也就不会有合作实效。

3.创建氛围:合作是一种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如果得不到外界的支持与承认, 就很容易打击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建议学校与教研组建立一种有助于教师交流与沟通的活动形式, 如, 举办教研组内定期举行的“教学论坛”, 让教师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畅所欲言, 以便问题得到解决。在一些活动的组织上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 并对合作有成效的教师进行鼓励, 这样, 教师之间的合作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效仿, 从而在教研组内部形成一种教师合作的群体力量。

强化个人与全局观念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团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如果教研组内的成员都求上进、谋发展、能敬业、有事业心, 并能与同事团结合作, 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把集体的事情做好, 这样的集体怎么不会成为优秀的集体呢?教研组团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 积极参与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活动, 付出就有收获, 教师的发展就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优秀的个人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同时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还要强化教师的全局观念, 每个教师要加强关心集体、爱护集体、自觉遵守学校的现行制度, 自觉地把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奉献给集体意识, 使之成为集体的财富;要珍惜同事之间的感情, 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绝不允许各自为政。集体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顾全大局, 团结互助, 有事大家商量, 增强民主意识, 养成集体生活中应有的行为和习惯, 自觉遵守集体纪律。有全局观念才会把所教课程摆在全局的恰当位置上, 才能增强相互合作的自觉性。

提供充裕的研讨合作时间

学科教研组活动考核制度 篇2

学科教研组活动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检查,协调功能,特制定本制度。

一、教研组活动:

1.要按县教育局、学校要求正常开展活动。每次活动要有计划、有要求,要围绕教学研究这个中心展开。

2.要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特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提高教师素质这个关键,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每学期第二周内交教学处审定后组织实施。

3.每学期教研组活动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教学专业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到资料室学习并撰写读书笔记,组织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一篇。有条件的教研组每学年要承担科研课题1—2项。

4.要组织好教师集体备课,在教师个人钻研教材、教法和备课的基础上,同教材备课组要有基本统一的教学要求、进度、考核标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集体讨论达到共识。

5.要组织好教师互相听课。要按规定完成听课节数,并写好听课笔记。要按学校要求组织好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和汇报课等教学观摩活动。要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交流活动,承担对外开放公开课。各个教研组每学期组织三次“公开课”,提倡中老年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上研讨课,以老带新、共同提高。

6.要根据学校要求认真组织好考试的命题,流水阅卷工作。

7.要组织好选修课课外学科小组和兴趣小组活动,指导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各类学科竞赛。

8.要按学校要求,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考核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知名度。

9.要加强对教学设备仪器的管理,组织教师正确使用设备,尽可能发挥设备的效益。

10.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研究和使用,每组每学期至少应有一篇有关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的论文,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率不低于总课时的30%。

11、教学常规检查。按照教务处的统一要求,定期检查本组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包括检查教案、听课、作业批改、辅导等环节。平时,教研组长有权随机抽查本组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等工作情况,随机检查本学科各备课的集体备课情况。

二、教研组活动的考核

1.教研组活动必须有记载,有原始资料。

2.每学年第一学期末教研组要提供学期工作小结,教学处要对教研组进行阶段性考核。

3.每学年末教研组要进行学年总结,教学处对其进行学年考核,在此基础上提出优秀教研组名单给学校考核小组。

强化初中政史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 政史组 建设 教育

教研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协作型团体,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既便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又便于以学科内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内容,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研讨交流中,教师之间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共同提高,教研组又是教师提升实践智慧的主阵地。教研组的运作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和教研综合效能的发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教研组建设,实现教研组建设的科学化、最优化。

一、初中政史组建设指导思想与工作重点

根据学校工作要求,以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主线,以对备课组建设和提高毕业班教学为工作重点,努力提升中学政史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

1、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认真积极稳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积累经验。

2、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不断健全教研组工作,努力做到教研活动制度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研组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3、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重视各个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性、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二、当前初中政史学科教研组工作的现状

从学生角度看:一是学生学习兴趣不够。现在的政史教材图文并茂,对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实际不然,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传统,陈旧有很大的关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二是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初中政史和考试的好与差对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很多学生学习不认真,甚至不想学习。这样就导致教师教学难度增加,积极性不高。

从教师角度看: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就拿我校来说,政史教师中,专业对口的教师只有三个,其他的都是由其它学科或非专任教师担任。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学科教学方法掌握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教师思想不重视。工资待遇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较也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对政史教师的评价制度也有待改善,存在干好干差一个样的现象,不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强化初中政史学科教研组建设的途径

1、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加强对新教学理念的学习研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学初将学习计划写入教研组计划,每个月集中学习一次,确立学习主题,阅读学习材料,然后交流写出学习体会。以本学期为例,我们在三到六月份,学习了四篇文章。①我校对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考。②关于德育活动运行机制。③与教学研究渐行渐远的教研组。④在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感想和体会。

2、开展伙伴互助。在这学年中,政史地老师作为教学伙伴互相听课,一个学年互听了20节课,做好评课工作,互相交流,促进教法改进,优化了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反思。我们组每位教师能根据学校要求,备课时在教案后及时写好教学后记,每个学期结束,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写出教学反思。这样做的结果,使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了教研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抓紧抓好毕业班教学,圆满完成学业考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们教研组把抓紧抓好毕业班教学放在重要位置,采取集体备课,统一进度,统一复习,统一测验和讲评,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抓两头带中间,结合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一年来,我校初二地理、初三政治历史学科各项成绩基本都远超县平均分。

4、做好先进教研组的评比工作。以先进教研组评比为契机,完善教研组的管理水平和提升教研组的教研质量。加强教师间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寻找课题研究内容。主要以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学经验、教学课改等为课题研究方向。积极争取课题立项并实施。鼓励教师平时多注意积累教学经验,教学心得,积极撰写论文,并投稿,争取获奖发表。

针对毕业班教学,我组努力规范教学常规,做好教学“五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工作如下:1)认真及时备课。2)认真上课。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如果学生上课认真听的话,课后温习功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堂课都争取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勤动脑,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通过每位同学的努力来活跃课堂气氛,共同提高班级的成绩。3)适当布置作业。上课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课后落实是学生巩固知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作业又是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每节课后,我组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布置相当的作业,并要求及时上交,及时批改,然后及时发现并订正学生的错误。4)努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本学期,在教导处的带领下,推出了这一项措施。对于弱学科的同学,我主要通过每次的测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而对于后进生,我主要从作业出发,就基础知识对他们进行辅导。

结论

加强政史学科教研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待于不断的健全。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功能,挖掘教研组工作的内涵,深化校本教研,追求有效的教学和管理,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丽亚. 加强教研组建设的策略思考[J]. 西部素质教育,2016,03:35.

[2]孟旭東,金燕琴. “电子成长档案袋+”在教师研训中的载体创新和策略实施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0:47-50.

[3]王琳. 中小学校教研组建设对策研究——以吉林市中小学教研组为例[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5:118-119.

[4]吴直福. 有效策划教研组活动的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2014,07:57-59.

学科教研组 篇4

一、顺势而为, 积极创建政治学科网络教研的平台

当前,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着尴尬, 表现为课堂教学难, 课堂教学效果差。讲台上, 教师声嘶力竭地讲, 讲台下, 学生心不在焉地听。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基础差, 学习能力差。二是政治课教材内容枯燥, 理论性较强, 难度也大。三是教师的教学存在着问题。教师教学中多少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 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教与学严重脱节。基于此, 必须要对政治课教学进行改革。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 教育网、教育视频专网的搭建, 教师的QQ、博客、群的出现, 使得教育信息化愈发丰富多彩。作为一门时代性极强的学科———政治学科, 理应站在时代的潮头, 积极作出回应, 利用网络积极进行教研活动。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点, 变革教学行为, 积极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 要积极参与教育论坛, 上传课件, 创建教师博客, 共同建立好教学资源库。此外, 学校行政要对网络教研提出要求, 加强对网络教研的组织和领导。在此基础上, 学科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网络教研。比如每学期开展什么样的网络教研模式, 如通过视频专网开展对公开课的研究, 也可以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研讨等。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以骨干带动一般, 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二、开展网络教研, 有效提高教研的水平

网络教研跨越了学校之间的时空距离, 通过教育论坛使教师进行教研活动, 利用论坛发帖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在沟通交流中不受时间限制, 使教研活动达到了异步、同步的结合。在交流面上也突破了以往只有几个人发言, 交互面小的局限, 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畅所欲言, 交流密度高, 交互面广。同时, 网络的隐蔽性使参与者没有了顾虑, 可以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 加深了交流的深度, 这对授课者、听课者都会有很大启发, 教研的收获就会更大。传统的教研活动, 一旦活动结束, 研讨也就随之结束。而网络教研, 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 参与者可以随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而且还可以把学习心得继续通过网络与同行交流探讨。

比如:对《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课后教研交流, 大多数教师对本节课授课教师的典型引路——认知明理———你说我说———动手实践———养成训练———行为检测的教学思路表示赞同, 对整个教学流程的细节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教师认为可以将道德与职业道德概念一带而过, 不要花较多时间去讲述, 因为这样的“说文解字”根本没有多大意义, 学生不知道道德的内涵与外延, 不妨碍对道德的基本认知。

有一教师回应:教材太过艰深、生涩, 确实要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删减了, 删减之后对整个知识体系不会有多大影响。也因此, 教师在上课时面面俱到、全面兼顾, 显得重点、难点不分。淡化概念后, 在案例上深挖掘多讨论, 就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

有教师对公开课采用花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产生质疑, 认为这些教学形式流于浮躁, 有表演之嫌。

有教师跟帖:本真的教学课堂不可能花那么长时间去准备一节课的, 一节原生态的课更具有研讨的价值。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反对单一形式的教师传授新知,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否真正训练了学生思维, 有待商榷。学生可能得到了视觉冲击, 头脑中获得了暂时的快乐体验。

立即有教师继续就这一现象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形式叫“洋葱式”教学, 就是将教师的这些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 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 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主观期望并不一致。

……

三、交互与共享,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通过视频公开教师示范课、开放课, 必然会促进一个学习型的教研团队的成长。教研团队对文本的揣摩与研究, 交流与碰撞必然会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这种互相启迪、合作交流使每一个人的教学素养都会得到提高。体现在以下三点:

1. 增强了教研的自发性

网络教研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使教师能与校外的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上传到网上与同行交流, 也可以把疑难问题上传和同行一起讨论, 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 互相启迪, 必然碰擦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发帖、回帖的过程中, 教师会积极认真地发表话题。而要发表话题, 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 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在浏览他人的教研文章时, 会汲取到其他教师的思想, 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 这些都会增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自发性。

2. 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网络教研通过对课程理念、本体知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等方面的研讨, 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不但是在课前认真学习, 更重要的是在课后认真反思、认真研究, 从而使关注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 关注教学研究、反思教学研究成为职业的习惯。在论坛中记录反思, 发表反思, 讨论反思并成了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同时实践的过程又会验证教师反思的成果, 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提高。

3.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在专业成长上的进步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潜心地研读文本。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个重要的内因, 而向行家里手学习则是外因。网络教研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使教师与名师对话、与同行切磋成为可能, 网络教研是教师获取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和得到专家引领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灵魂和生命, 也体现着政治课的活力与价值。政治教师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 必须首先自己要密切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自觉收集社会上的热点材料, 并把这些热点材料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思维, 落实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比如南京出现了多例吃龙虾引起的肌肉溶解事件, 原因是不良商户用“洗虾粉”漂白龙虾。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 大量龙虾开始销售不出去, 相关的餐馆也受到了影响, 至于养殖户更是损失惨重。食品卫生安全再次对国人的诚信敲起了警钟。由此要结合职教学生的特点进行职业基本道德教育。有教师提出问题:大量的负面新闻渗入课堂教学会不会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

有教师做出回应:新闻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无法隐藏事实真相, 公开透明事实本身更为理智,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看法,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教师继续跟帖:政治学科具有开放性, 学生关心社会生活无可厚非。教师要做的是要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 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而不是偏激地看待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

有教师接着回应: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就是要落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所谓的“三贴近”就是要将道德要求与学生在工作中的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政治教师要多走近实习指导教师, 及时了解掌握历届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情况, 仔细分析学生, 在今后教学中改进教法。

……

语文学科教研组计划和总结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本着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动力,以课题为载体,以新的课改理念为导向,继续以深化课堂和教学改革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各年级教研组为依托,充分发挥教研组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扎实有效开展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开创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一)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2、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

3、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对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教研组中的青年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节教研课;教研组成员,非特殊原因,尽量参加;课后及时评课。

(三)加强交流,共同成长

作为语文教研组的中坚力量,我们青年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资料共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使自己能尽快提高、成熟。

(四)开展科研,突现重点

1、通过听课、评课的研究方式及时与教师进行讨论、反馈,评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共同商讨教改方向和教改措施,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师要按时参加活动,参与讨论,提高专题研究的效益。

2、创设浓郁的教研氛围,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提升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和品味,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学期又很快过去了,我们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在全体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俗语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有着几分充实、几分收获,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以课堂为阵地,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命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课都有效是教学的主旋律。为了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承诺,我们语文组在开学初就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自己要严格备好每一堂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备出适合自己班级的课,通过教师的随堂听课来检查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中要安排好每堂课的练习时间,可以是口头表达的,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留有书面作业的时间。为了提高老师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语文组规定,每节语文课不得不许拖堂,语文课堂作业不得挤占其他课时间完成,教研组要经常商讨备课情况,及时探讨上课后情况,并要做好每次检测的量化分析。课堂有效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牢固,老师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的时间也就多了。

二、以常规为核心,周密安排好每次教研活动。

教学工作以做好常规为基本,在老师们做好每天的日常教学中,语文组定时定点安排好老师们的教研活动。开学初教研组根据年级课务的安排,自主安排好集体备课时间,商讨每周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中的困惑,每两周安排一次集中的学校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每次活动要求教研组集体备课,试教研讨课再到学校层面展示。从课堂教学到说课的磨练,老师们参与的热情较高,学习收获也多。在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研讨课中,老师们展示的课堂教学都比较精彩。评课中,充分抓住了每一位老师课堂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积极踊跃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合理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三、教研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9月9日

教研组组内讨论教研工作计划。

9月26日

组长观摩课 10月17日 骨干示范课 10月31日

骨干教师展示课

11月14日 骨干教师展示课

11月28日 青年教师汇报课 12月12日 经验交流课 12月26日 青年教师汇报课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推进我市“一案五步三问”的课改进程,紧紧抓住教学主渠道,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以课堂教改为中心、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方式,继续落实教学常规、规范,落实、优化教学过程,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创建高效课堂,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

二、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教研组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内容,定中心发言。活动应以“课改”的精神为指导,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同时确立一个专题研究目标,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此外,老师要根据通知准时高质量参与活动。

2、备课:做到“三备”,即备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加强集体备课意识,注重资源共同分享,做到备课要“深”。、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5、辅导:做好自己对学生导优辅差的工作,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二)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内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1、深入转化教育观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程中积累、感悟。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2、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多听课。

3、公开课:鼓励教师上公开课或研讨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做到全员参加。

三、语文教研组成员 组长: 组员:

四、具体安排:

第二周 教研组组内讨论教研工作计划。

第四周 组织一堂青年教师汇报课,第六周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第八周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第十周 组织一次经验交流活动。第十二周组织一堂观摩课 第十四周 青年教师汇报课 第十六周 骨干教师示范课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这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以大力推行我市“一案五步三问”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全体语文教师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全面贯彻学校对教研工作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学习新模式,探讨促进课改新思路。作为语文教研组,我们深深地感到,教研组应该始终站在课程改革浪潮的前头,为学校的语文教学,为推动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才能。因此,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以教研组为中心,注重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多渠道的对教师进行培训,深入学习了解“一案五步三问”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开展好教研活动,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学习、交流、实践的过程中,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了教学中,教学注重了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了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听课活动,促进教师集体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讨论,共同参与,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本学期语文教研组扎实开展了年轻教师交流课、骨干教师观摩课、示范课等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指导备课、组织听课、评课、总结。这样在全组范围的相互听课、研讨中,大家集思广益,发言积极,共同探讨了在具体实施“一案五步三问”课堂教学模式时的一些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见解,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搭建了成长的阶梯,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交流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了集体备课和经验交流。

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我们语文组在学校、教导处的带领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地对我市提出的“一案五步三问”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利用教研活动进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改实验。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向科研要质量,积极撰写教科论文。

四、本学期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如下: 3月27日 组织召开了青年教师交流课 5月22日 组织召开了组长观摩课 6月5日 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汇报课 6月19日 组织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具体指导,以我市课程改革——“一案五步三问”的教学模式为依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力度,重视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努力创建语文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1、积极学习国、省刊有关语文教学实践的论文和报刊上有关的文章,围绕工作而学,围绕教育而学,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素养。

2、向网络学习,提倡经常浏览教育网站,将学习与自己的教学相联系,积极撰写教学随感和读书心得,互相交流。

3、加强听课学习,教研组长带头深入课堂了解课堂教学实施的实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人每学期至少听课16节,教研组长20节,学会客观地评价一堂课。

4、适时组织开展校内公开课,促进教师间经验交流,共同进步。

5、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发动中、青年教师积极撰稿,积极与他人交流课改心得。

(二)、发挥教研组攻关作用,切实过好教材教法关。

1、坚持按单元集中研究教材的做法,真正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杜绝错教现象。

2、试着开展集体备课,利用其优势,努力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教材所蕴含的思维方法,为优化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试着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升学校品牌效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2、继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3、深入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语文教研组组织机构 组长: 组员:

五、具体安排:

第二周 教研组组内讨论教研工作计划。

组织召开组长观摩课

第四周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第六周 第八周 第十周 第十二周 第十四周 第十六周 组织一堂骨干教师展示课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组织一次经验交流活动。

骨干教师示范课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组织一次经验交流活动。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的工作在紧张忙碌中又接近尾声。本学期,在我市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校教务处的领导下,我教研组能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革新教法学法,在“一案五步三问”的课堂教学模式上继续深入研究,教研气氛浓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活动

教师都能超前一周备课,教案规范齐全,既备了教材、教法,又备了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能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教学效果上佳。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能积极并创造性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研教改

以课改新理念为理论依据,制定校本教研计划,撰写总结,努力做到计划可行,总结内容具体实在。本学期安排了三位教师承担校级教研课的任务,在上课前,教研组成员进行了集体备课,分析教材、学情,研究教法、学法,研讨氛围浓。在校级教研课结束后,要求听课教师撰写了评课稿,进行了集体评课,评议十分认真,气氛活跃。很多教师还十分有针对性地对“一案五步三问”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与大家共同交流。

三、规范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加强了教学质量的管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教学的重要议程,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

2、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训指导,做好年青教师的带教工作。

新教师能兢兢业业工作,虚心向指导老师求教,指导教师和同年级老师也能通过共同备课、听课、交流等帮助新教师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新教师们都分别有了可喜的进步。

四、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9月9日 组织召开了组长观摩课活动 10月9日 组织召开了骨干教师示范课

11月18日 组织召开了骨干教师示范课

此外,我们这学期还积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活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总之,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提升,为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继续加快深化课程改革步伐,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中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与价值趋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为尽快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较大的贡献而努力。

二、深化教学研究,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教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深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课后及时评课,提倡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多听课。

4、公开课:鼓励教师上公开课或研讨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做到全员参加。并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反馈,集体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

5、利用骨干教师、名教师的优势,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6、积极组织参与国家教育资源网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

7、继续深入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和总结工作。

三、语文教研组组织机构

组长: 组员:

四、具体安排:

第二周 教研组组内讨论教研工作计划。组织召开组长观摩课

第四周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第六周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第八周 组织召开骨干教师展示课 第十周 年轻教师交流课 第十二周年轻教师交流课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骨干教师示范课 组织一次经验交流活动。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作为学校最大的学科组——语文教研组,我们深深地感到应该始终站在课程改革浪潮的前头,为学校的语文教学,为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开学初,我们全组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之后又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以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二、继续开展校内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听课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我们的做法是:扎实开展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公开课、教学诊断、优质论文交流等多项活动。其中公开课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的很好途径。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集体备课,组织听课,评课、诊断、总结。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共承担了学校的五次教研活动,教学内容丰富,遍及了各个阶段,为全校教师做出了积极投身课改的表率作用。

三、积极组织参与了国家教育资源网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充分利用了骨干教师、名教师的优势,以点带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大大调动了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最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们教研组代表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沈一晨老师执教的《揠苗助长》,王晓丹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张晓云老师执教的《葡萄沟》,都获得了灯塔市优秀课。

四、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 3月10日 组织召开了组长观摩课活动 4月21日 组织召开了骨干教师示范课 5月5日 组织召开了骨干教师示范课 5月19日 组织召开了骨干教师示范课 6月3日 组织召开了骨干教师示范课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语文组的中青年教师处处带头垂范,新上岗教师敢于大胆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如教研组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等等。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全校上下切实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思路和教导处的工作安排,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具体指导,坚持用新观念去开拓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深入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全面实施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努力开创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局面。

二、具体工作和要求

1、规范语文教学常规管理。

(1)备课: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备班情,备学情,要有针对性、有特色,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多变,重难点突出,努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2)上课:要求教师要适应教育新形式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关心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新增设了电子白板的班级),利用网上信息资源,鼓励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拓宽学生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及时反思、总结、反馈,积极参加中心学校组织的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课改共同成长。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随笔、案例、论文、反思,总结反思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困惑及难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教师的培训。教研组将在教导处指导下定期开展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切实转变教师观念,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结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是学校的希望。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将师徒结对工作落到实处,多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3)配合教导处,协调安排好教师的推门课、展示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为广大年轻教师提供展示、学习的机会,促使全组教师业务能力协调发展。落实听课、上课、评课及各种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听课不少于20节,听课要有记载,有点评。

三、语文教研组组织机构 组长: 组员:

四、具体安排:

第二周 教研组组内讨论教研工作计划。第四周 骨干教师示范课 第六周 名优教师观摩课 第八周 组织召开组长观摩课 第十周 年轻教师交流课 第十二周年轻教师交流课 第十四周 骨干教师示范课

学科教研组 篇6

关键词:教师 校本教研 校本研究 心理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1 教研活动与校本研究

教研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搞好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活动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学习需求、内容与目标研讨;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研讨;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研讨;学生个别学习,协作学习和集中学习的研讨;教师导学、助学的研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研讨;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的研讨;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经验的交流与研讨。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简单的说,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的特征是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我校开展的“三学两练”课堂教学模式,它就是校本研究,在教学中,我们遇到某个问题大家在一块探讨,它也是校本研究,其实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在进行校本研究。所以对“校本研究”这项工作,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我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一项“草根教研”。

2 提倡并鼓励“草根教研”的精神和方法。

“草根化”研究,是相对于科研单位的专家的理论研究而言的,它是适合基层教师的“平民化的研究” ,教师不需要背负“应付检查”的任务,不需要为整理研究成果而“造材料”,这种研究完全处于教师的自觉行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教师通过解决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完善课堂教学。

2.1“草根教研”有利于发挥集体优势

程改革要求大力开展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作用。教师们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教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使教案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和更加完美;它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传帮带的功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提高教师们整体的业务水平;同时它也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惰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2.2教研” 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是一所学校最值得重视的东西。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它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建设,赋予学校各项建设的文化内涵,它与学校的科研强校策略相包容,推进着学校各项策略在较高层面上的实施。要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教师文化,深化教研。

因此,在新课改的今天,“草根教研”的积极作用正愈来愈受到学校的重视和应用,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喜爱,成了学校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座平台。

3 提高校本研究实效性方面的几点建议:

3.1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教师是研究者”是校本教研的基础理念。认知误区直接表现为对校本教研的惰性,要么对于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存在“个体接受,群体排斥”的倾向,没有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加校本教研,很多人对身边的优秀的东西不屑一顾,甚至在一些以同伴互助的主要目的的教研活动中也表现出“名为集体,实为个体,各自为阵”的倾向,缺乏集体意见和智慧。这样严重制约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合作意识。要真正做到校长在开学动员会上所要求的“各学科组成员都要有真诚的合作精神”。

3.2各学科组在组织教研活动时,注意遵循“人本主义”原则。

结合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专题研究为主,引领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自己对教学、教材的理解,通过学科组教师的听课、评课、交流和研讨,增加教师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能力,通过集体反思促进教师个体反思,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3各学科组在组织校本研究时一定要做到四个“重”:

一要重内容。有的研究形式很新,但研究问题陈旧,缺少新颖性和针对性(“鸡肋工程”)研究什么问题比怎样研究更重要。

二要重质量。不要只追求数量,只追求这个月我们学科组出了几个学案,平均能挣多少分,导致研究缺少深度。

三要重行动。不要太看重教师的论文、案例、活动记录、学习体会等文本材料,更多的应该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要重效果。在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时,要重视实践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从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上挖掘典型经验。

3.4集体备课要弘扬集体智慧,注意群策群力,促进整体协作。

集体备课还要注重于知识的点面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著名的心理学关于认知层次和考试成绩联系的金字塔:

认知层次考试得分(百分制)

会用了,联系实际98—100

掌握了,建构知识网85-95

学会了(脑) 讲例题(口) 做习题(手)75—85

记住了(脑) 说出来(口)65—75

听懂了(耳) 写出来(手)50—60 60-65

另外,在集体备课时一定要认真讨论各个学案的学习目标,真正起到对学生课时学习的引领作用,不要太大或太空。

3.5 要最大效度的发挥公开课的作用。

公开课教学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抓公开课教学,一是为了促使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二是为了促使教师间互研互学,增强教研,教改意识;三是为了鼓励教师勇于参与教改,勤于探索、锐意进取。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上示范课,他们在教学中要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首先要保证是优质课,同时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他们在教学上日趋成熟。此外,还要组织好评课活动,通过上课和评课達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4 值得借鉴的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方法:

4.1以课题为引领,促进教科研的开展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行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在主持做完一个英语课题后,有一些心得想跟大家交流:

课题选择确定上一定要注意“小课题”,课题一旦确定以后,在实施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定要跟踪调研,检查落实,并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要把课题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要勤于总结,善于提炼,用教育科研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处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的研究不能随意性和盲目性,也不能遇到困难和阻力就半途而废。

4.2认真做好教学教研记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记则殆。

(1)记成功之举

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总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到达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教学方法的革新;学法指导的技巧等等。如果详尽地记录下这些优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使用,并不断总结、完善,推旧出新,我们的教学就能近于完美。这样做的过程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研究。

(2)记“败笔”之处

师非圣人孰能无错,一个教学经验非常丰富,课堂教学近乎于完美的教师,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上的所有环节都尽善尽美,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败笔之处。那么,我们如果能认真冷静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回顾,剖析,探究,寻找到弥补这些问题的方略,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深层次经验,无疑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3)记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应变灵感,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这些智慧灵感,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果我们及时记录,利用课后深刻反思,教学思路也会因此得到拓展。

(4)记学生见解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资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并提供展现的机会。我们这样做,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也使得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反思是校本研究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研究也只有转化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探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教完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后,静心沉思,总结探索出的一些教学规律,教法、学法上的创新点,启发学生思维的新招,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与分散得当的地方,设置有层次感、有梯度的课堂训练,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知识点是否通过迁移训练得到强化等等,再次梳理之后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本节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5 结语

校本教研是教研工作中的一项最实在、最深入、最系统、最能集中表现教研主体性,也最能展现教研成果的重要形式,校本教研确实能达到在实践中凸显校本特色,在实践中发展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学校的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任重道远。新课程下更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激浊扬清,奋发不懈,争做“让学生因你而幸福,让学校因你而精彩”的老师。我坚信“天道酬勤”,我们要让教研成为自觉行动,教而有思,思而有记,用校本教研托升我们的专业授课水平。

基于学科团队的校本教研 篇7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学科教研团队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 而且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成长、在专业中发展、在教学中收获幸福感的重要动力。玉林市东环小学共有186 名教职员工, 教师队伍庞大, 以中年教师居多, 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不足、欲望不强, 教师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教师成长迅速, 中老年教师停滞不前, 如果单单依靠学校行政团队的力量, 无法关照到每一位教师。如何才能让教师都能基于自身得到发展, 从而促进教师整体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品质, 让教研活动从“一言堂”走向“对对碰”,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敢于发言, 敢于交流, 在交流中收获, 在交流中提升, 需要探索一种既能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又能让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师得到发展的校本教研方式,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校本教研方式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路径。

一、“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内涵解析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就是以“学科”为单位, 组建学科团队, 成立学校教研共同体。在教研共同体中, 团队中的成员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 组织本学科的教师以“学科”为载体开展不同的教研活动。“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成员一般为5~7 人。团队成员注意兼顾新老教师的搭配和职称高低搭配, 做到结构均衡合理。

(一)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角色构成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是一个有共同目标、愿集体担责、会全面评价、能主动反思的学科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分为五种角色:一是组织调控者, 二是讲座培训者, 三是课例展示者, 四是评课组织者, 五是活动反思者。这几个角色的稳定, 能够确保校本教研活动的完整开展和有效研究。

(二)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教研方式

团队式校本教研以集体研讨为手段, 以“课例”为载体, 以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 通过“教研训”一体化的方式组织本学科的校本研究。

(三)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教研内容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教研的主要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校教研团队组织开展的有关有效教育知识在学科中的应用的研究;一类是以年级学科团队开展的针对学科内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

二、“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建设与实践过程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的实践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团队组建, 第二阶段是开展教研活动, 第三阶段是总结提升成果。

(一)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组建阶段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成员召集, 然后确定组建“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形成共识。进而通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年级以及学科为单位的教研团队, 确定学校的“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总体框架, 如图1 所示。

进一步的工作是,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根据学校安排的主题内容进行角色的分工, 并作角色分工要求, 角色要轮流担任, 使人人有机会, 人人发展, 人人都能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 各“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成员召开会议, 确定本教研团队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并上报学校教务处。

(二) 团队式校本教研实验阶段

团队组建完成之后, 各个“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在班级内围绕研究主题开展研讨实验。具体操作方法:一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围绕研讨主题选定课例载体, 集体备课, 形成教案, 将教案上交到学校教务处审查。二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制定研讨活动执行方案 (包括理论培训内容及相关的PPT等) , 交学校教务处审核通过。三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对通过的执行方案进行“模拟”训练, 经学校教研处审核通过。四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通过学校教务处, 组织学校本学科的全体教师,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理论讲解 (研讨主题的确定原因—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相关的理论指导) —课例展示—团队评课活动—总结归纳。五是“教师学科教研团队”撰写研讨报告:案例分析及结果。

(三) 成果总结提升阶段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师研究活动, 势必形成一定的教师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或是用行动展示的, 或是通过论文或研究报告等文本形式呈现的, 或是通过形成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等实物形式展现的。无论何种形式的教研成果, 都需要进一步总结、提升和完善。因此, 在这一阶段, 有必要收集各“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研讨案例, 形成案例集;或者拍摄典型活动过程, 录制成光盘;也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 总结出开展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等。总之, 在成果总结提升阶段, 要尽可能地将团队的研讨成果形成体系, 将其物化或显性化, 使其成为清晰可见的教研成果。

三、“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式校本教研的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实践过程, 笔者以“五年级数学科团队”为例, 并分析这一案例的优势与不足。

(一) “教师学科教研团队”———五年级数学学科团队教研过程范例

研讨团队:“教师学科教研团队”———五年级数学科团队

研讨内容:如何让“交互”更有效?

研讨活动执行方案如表1所示。

讲座培训简要记录如下:

莫老师:我们知道, 交互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对话、理解和互相作用的活动。交互能够准确反映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事实、观念、价值、感情和态度传播的过程。交互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梯度形式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 能强化关键教学要素或关键环节, 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常采用下面的形式组织课堂中的交互活动, 如图2 所示。

但是, 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70 多个学生, 教室能够活动的空间比较狭小,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交互费时较多, 收效甚微。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交互”效率呢?下面, 我们先来看一节课例, 看执教教师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交互的, 交互的效果如何, 以及对我们有何启发。

【片段一:组际交互】

师:好, 完成了团队任务的请示意。

学生用“OK”手势示意。

师:下面, 请各团队按顺时针方向, 交换大卡, 互相学习。第一次交换开始。

学生转动大卡, 认真讨论其他团队的学习成果。

约2分钟后, 教师击掌。

师:第一次交互时间到。下面再一次转动你手中的大卡, 开始。

学生再次转动大卡, 学习第二个团队的学习成果。

【片段二:团联队交互】

师:同学们, 刚才老师都看了每个团队的大卡, 我发现, 每个团队都有很多亮点, 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 它的规律既有不同的地方, 又有相同点, 都值得我们去看一看, 学一学, 下面我们用团联队的形式去交互学习。请看团联队的PPT出示学习提示。

学生用团联队的方式进行交互学习。

师:通过交互学习, 我们都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老师检测一下, 刚才同学们都记录了些什么?

生1:我记录了糖果队的, 他们的规律整理得很好。

师:他们整理了哪些类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

生2:两端都栽的规律:棵数之间隔数+1。……

【片段三:全班交互】

师:哪个团队愿意在全班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团队整理的是封闭问题的植树问题, 我们最大的亮点是应用中的方阵问题, 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是“ (每边人数-1) ×边数= 最外层人数”。

师:你们从刚才的团队汇报中学到了什么方法?

生2:我学到了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是棵数= 间隔数。

师:还有谁补充?最外层的人数怎样求?

生3:最外层人数= (每边人数-1) ×边数。

师:哪个团队整理的和他们的一样?你们整理出的规律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4:我们整理出的规律和他们的一样, 都是“棵数= 间隔数, 总长÷间距= 间隔数”。

【团队评课片段实录】

飞扬团队代表:学习方式的训练课和应用课现在已经常态化。我们的教研团队也在一次次的培训、一次次的探讨、一次次的总结、一次次的实践中成熟, 比如我们团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习方式中的板卡的使用、师生的约定、表达呈现、单元组的组建、团队的合作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有一个困惑, 在我们团队组织的多次听课活动中, 我发现教师对大卡的运用太过于单一化、形式化。如我们团队的陈老师在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 他给了学生大约10 分钟的时间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在大卡上, 再给大约3 分钟的时间安排全班学生浏览交互学习。我很困惑, 学生能在短短的10 分钟左右真正把知识点整理在大卡上吗?学生能在短短的3 分钟里浏览完所有大卡的内容吗? 学生能真正学到其它大卡的知识吗?会发现其他卡的亮点与不足吗?会给其他大卡正确的评价吗?刚才的课例, 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这个“团联队”交互真的有效吗?请我们其他团队的团友各抒己见, 给我们解疑释惑, 谢谢。

E路阳光团队代表:我们团队主要从团联队的交互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们觉得团联队的交互有它的优点, 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关键知识的强化次数得到快速攀升。但真正要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组建团联队交互时考虑各组成团队学习的内容或向度是否全面, 确保关键知识的每一向度都有团队汇报, 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各团队的分享中对关键知识的各个向度的学习得到一次甚至多次的完整强化。刚才课例中就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一点, 教师在组建团联队前已经作了铺垫, 在进行团队学习前先让各队长之间以最快速度协商好学习的向度, 确保每一向度都有团队选择学习。二是在团联队交互时, 注意防“花架子”, 防假看、假听。刚才我们也注意看了一下, 有部分“南郭先生”出现在里面, 甚至有几个学生趁机聊天。虽然后来教师也进行了“倾听”的检测, 但是还是没有能把这些“南郭先生”全找出来, 建议教师还是要在交互的时候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 让学生在听的时候做快速的记录。三是团联队的人数不能太多, 3~5 人比较适宜, 我们团队认为这个“团联队”交互出现问题的最大原因就是团联队人数过多, 部分学生看不到板卡, 交互不充分。四是交互的时间要充分。五是学习方式的训练要过关。

风铃队代表:我们觉得刚才课例中教师让组际之间交换大卡进行交互的方式很好, 在有限的教室空间中, 使用“卡动人不动的”形式, 解决了大班额学生的有效交互, 我们非常喜欢这种交互的方式。时间短, 学生却能真正学习到其他组的学习成果。我们觉得这种交互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也会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让大卡“转”起来, 让交互真正有效。提出一点建议, 为防止学生在交互中空看、空转, 交互教师要训练学生使用小卡快速记录。

三叶草团队代表:我们很赞同风铃队代表提出的建议, 在交互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交互任务, 如写一写别组的同学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 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学生用小卡快速记录就会目标明确, 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假看和假学,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交互效果, 达到关键知识强化次数的不断攀升。同时, 我们觉得还要训练一下学生的书写, 要写规范字、大字, 这样交互起来才看得更明白。

七彩阳光团队代表:我们在观看课例的时候, 发现教师有一点细节操作得很好, 就是每个团队完成学习任务后, 教师下达指令:“请同学们在团队内先互相交流, 质疑, 修改。”这也是一种交互的方式———团队内交互, 这样团队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学到了本团队的智慧。我们觉得这种“交互”很有必要, 也非常有效。

【研讨结果】

评课、咨询、质疑活动结束后, 主持人根据交流, 归纳总结出让“交互”有效的六点方法、策略。

一是完成学习活动后, 团队内部先进行交互, 达到团队共享。

二是针对班级人数多, 学生难以走动的现实情况, 可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互, 让大卡顺时针转动, 也就是卡动人不动, 让“大卡在教室里旋转起来”, 有效地解决大班额在有限的教室空间有效交互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在交互的同时要给予学生交互的任务, 在交互一定量的卡时还要有一定的时间。

三是让学生组成团联队进行汇报, 让团队逐一汇报交互, 注意提醒其他学生做好笔记, 记录别的同学的亮点、优点并对发言团队提出质疑和咨询。

四是如果教室空间不适于大动, 可让学生在原座位站立, 细看周围的一到两张卡, 进行交互。

五是在交互时要运用上各种“板卡”, 防止交互出现空看、假看、假听的现象。

六是要让交互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高效率, 需要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 案例分析

这是一次完整的“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研讨过程。这个“教师学科教研团队”围绕有效教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如何交互才更有效来展开研讨。首先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培训, 提出了研讨的主题及研讨的原因, 接着展示一节课例, 然后全体成员根据观课及自己的课堂实验, 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在形成研讨结果后, 再一次修改课例进行“一课二上”, 验证团队研讨出来的方法, 实验证明:第二次的课例展示的效果比第一次课例展示的效果更高。

从“教师学科教研团队”的整个研讨过程可以发现,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分工, 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 每位教师都投入到了活动中, 没有了以往的“旁观者”。同时, 因为组织者也是教师, 整个研讨过程是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下进行, 有效地防止了“一言堂”的出现。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 在学校教研处给予技术的支持下, 由科组组成培训团队轮流承担, 每位教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成长, 研讨的问题也得到了最“接地气”的解决方法, 有利于促使教师不仅成为会说课、会上课、会评课的教师, 而且让教师都成为会培训的教师。

跨学科教研:学校教研活动的新视野 篇8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 许多教师的知识阈限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现实需求。另外, 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倾向也使得部分教师感到不是很适应。所以, 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研活动如专业引领、教改沙龙、自我反思等开始出现。这些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它们多是在同一学科内进行的, 缺少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这种单科性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逐渐趋于弱化。鉴于此, 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在影响教师成长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谓跨学科教研活动, 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大小不一的灵活的教学研究组, 形成新的伙伴关系, 围绕某一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和课后反思研究。在跨学科教研活动中, 各学科教师不再是泾渭分明, 而是相互融合, 在对话和交流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

在普通高中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 有多方面的价值。

(一) 建设多元化的教研组

跨学科教研意味着突破学科局限, 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动态教研机制。首先, 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分科教研组之间建立关联, 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沟通的机会。其次, 它可以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 实现各学科平等、均衡、同步发展。这样, 各学科能够相互协调, 保持同步, 共同达到某一研究高度。

(二) 开发多视角的教学设计

跨学科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发挥得更好, 由于众多“门外汉”的参与, 其视野与思维空间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 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观照和审视所备学科, 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 使得集体备课由“取众人之长”上升到“取众科之长”。

(三) 实现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共享

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在跨学科听课中, 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 而可以具有广泛选择性, 拥有更多的学科渠道。这样, 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远非同学科听课可比。教师通过长期的跨学科听课, 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积累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储备。

(四) 实现多内涵的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 仅仅追求在某一学科领域成为名师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优秀的教师,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由单一趋向综合。我们应该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多内涵发展, 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的个人素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跨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施

跨学科教研活动的思想精髓就是“跳出学科看学科”。不论文综的历史、政治和地理三门学科有天然融合优势, 也不论理综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有共同的知识要素, 即便是文科和理科之间, 英语与语文学科之间, 都有相互的联系和可以借鉴的事物。鉴于此, 我们大胆尝试开展大组内的跨学科教研活动。该教研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走。

(一) 成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1援跨学科学术团体

在学校层面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 我们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年龄层次和学历、职称等标准, 从以下三个平台提供跨学科教研机会:名师工作室、硕士教师协会和龙津研学堂。

名师工作室的教研对象是我校已被评上的市级以上名教师。他们每学期进行教研活动, 分享其丰富的教学经验, 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成长。

硕士教师协会是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将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召集在一起, 每月针对一定的教学疑难问题定期进行跨学科研讨, 有经验、年长的教师发挥骨干作用, 年轻教师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两者互相学习, 不断融合。

龙津研学堂则是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的研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 各个学科的年轻教师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不断进步。

2. 跨学科年级教研组

这里的跨学科教研组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单科的行政性范畴。我们开展的教研组跨学科教研活动存在以下两种形式: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组和以班级为单位的教研组。

按照年级来划分, 就是每个年级形成一个大的综合性跨学科年段教研组。每个年段教研组以年级组长为组织者, 各个年级的各门学科教师为参与者, 定时与不定时讨论本年级的备课进度、作业量、年级学期目标、实施困难与解决方法等。如2012年9月, 高二年段教研组就高二年级整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这个话题进行了多学科的教师经验交流, 共同制订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二种组织的灵活性更强, 它以每个行政班级为单位, 参与研讨的是在该班级承担教学任务的各科教师。由于教授的是同一班级, 所以教师之间相对熟悉, 对教学进度把握、学生情况发展都有相近的认知度, 同时又面临着相似的教学困惑, 所以有必要建立班级的教研组进行研商, 解决班级内的学生问题。这种班级内的小教研组可以随时根据班内学生的变化而开展讨论, 非常实用。

3. 跨学科综合教研组

以高考综合学科为方向, 我们形成了由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组成的文科综合研修组, 以及由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组成的理科综合研修组。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 目的明确, 即针对高考进行集体研究, 制订教学目标, 明确新授及复习、练习、考试的重点与难点, 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4. 跨学科研修互助组

在个体层面, 不同学科教师自由地组成研修互助组, 利用课余时间补习其他科目的学科知识, 观看其他学科的上课视频。如高一年级教研组的语文教师就经常阅读一些历史、艺术方面的书籍, 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历史常识, 以便在上课时能将课程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数学教师也经常和政治教师一起商讨数学中的哲学问题, 以便增强学生对所学的枯燥数学知识的深层体验。另外, 参与教研的教师也经常参加各类跨学科的研讨会, 撰写研讨笔记, 进行跨学科知识研修, 发表文章, 增强学科间交流。通过上述活动, 教师不仅学习了其他科目的相关知识, 而且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手段, 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知识, 拓展了自己的教学领域。

(二) 建立跨学科教研制度

合理的教研制度是相关教师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是使跨学科教研活动有条不紊开展的必要条件, 能对每位教师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我校跨学科教研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荫确定跨学科教研活动主题与日期。

荫确定教研组内对话交流制度, 教师轮流做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

荫确定教师完成基本任务制度, 帮助同组教师共同备课。

荫确定跨学科听课制度, 并执行“听后交流评议”的操作规范。

从实践的效果看, 该教研制度从根本上规范了组内教师的学习和交流行为, 杜绝了在教研活动中磨洋工的现象, 强化了每位组内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提高了教师的活动幸福感。虽然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会占用学科教师的许多课余时间, 但是组内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非常配合, 积极克服困难, 进行磋商, 不断进步。

(三) 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

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开展跨学科的听课、评课与研讨, 跨学科的通识教育, 不定时的学科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论讲座、外出知识进修等活动。另外, 我们还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不断调整教研活动的方式, 以促进教师发展。通过研究, 我们总结出了跨学科教研活动的几种主要的操作形式。

1. 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跨学科的备课中, 教师间可以相互交流、有效协商, 共同把握“学科综合”的契机, 建立各学科认同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指主题性单元, 即涉及不同学科的教学课程单元, 如“中东问题”“黄土高原”等, 就包含了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 这些课程的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单元进行集体备课, 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具体而言, 历史教师在上“郑和下西洋”一课前, 可以和地理教师一起备课, 准备相关郑和下西洋时出发和返回的季节和路线, 从而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体会郑和航海的艰辛程度。又如地理教师在上“人口、城市等发展的进程”这些教学内容时, 可以和政治教师一起对学生渗透事物发展的辩证观以及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知识点。

2援跨学科听课研讨

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在跨学科听课中, 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 而是具有广泛选择性。参与的教师能从其他学科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不断加以改进。跨学科听课和研讨还能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更好地改进教学, 实现因材施教;有助于教师间相互交流, 切磋技艺, 促进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从教学实践来看, 历史教师从听课中发现, 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以间接地影响学生对一些重要史实的理解;地理教师通过评课发现, 学生学习哲学的精与不精也影响着他们对部分人文地理的学习深度。这是以前的单科听课所达不到的。

3. 跨学科主题研修

在教学实践中, 有一些问题是不同学科的教师都会遇见的, 如学生的评价、教学的导入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同学科的教师往往只能站在自身的学科角度思考这些问题。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跨学科集体讨论, 可以帮助教师们跳出限制, 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跨学科的研修活动已开展多次, 如涉及政治、历史的“材料解析如何调动学生的思考”, 也有涉及地理、历史的“如何用地理的思路来理解具体的北美与欧洲历史”等。通过主题研修, 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们常常会豁然开朗, 并能借鉴其他两门学科的某些教学思路, 重新思考问题。

4援跨学科学术研讨

每位参与跨学科研修的教师需要制订自身每年的成长学习计划, 每学期学完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有关杂志, 通过理论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自觉接受理论指导, 提高理论修养, 增强思辨能力, 从而更新教育观念。学校组织学习型团队, 每周推荐一篇优秀文章, 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 同时将教师个人的学习心得、案例设计和教改经验及时传递给每位教师, 建立学校的信息共享体。学校每月开设教育论坛、教育沙龙, 对在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通过自由选题、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案例分析、撰写报告等方式, 进行思维碰撞, 反思修正。教育论坛、沙龙成为教师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的有效学习载体, 有利于教师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

四、跨学科教研的管理评价

跨学科教研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多数教师共同参与、自愿参与、主动参与。所以, 跨学科教研活动的管理与评价和传统的教研管理与评价应该有所不同。

在管理过程方面, 与传统的教研管理模式相比, 跨学科协作教研活动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整个学校的跨学科教研管理, 行政上由校长室负责牵头, 教科室具体分管组织工作。跨学科新课程内容的开发, 由各个跨学科单位组织进行。跨学科教研的固定时间根据各个学科教师的共同空余时间确定, 经费由学校统一开支。每学期固定的跨学科教研活动由教务处安排研修时间、选择地点、确定学分数等具体问题。每次活动都会有相应的记录存档, 研讨会次数折合课时计入教师的研修工作量, 并择优向学校职工大会汇报研修成果。

学科教研组 篇9

关键词:正能量,学习,科研,协作,交流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 但现在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它的内涵包括了积极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人和事。音乐教研组建设, 需要学科组内“领袖”人物的影响, 需要品牌教师的支撑, 也需要一个和谐有为的师资队伍, 共同学习交流, 传递正能量, 将教研组打造成优势学科甚至强势学科, 形成品牌效应。

一、加强学习, 产生正能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理念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能否胜任音乐课的教学不仅看教师的唱、奏、跳能力, 更要看教师的音乐素养、教学创新能力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教研组要鼓励、引导并督促教师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包括:加强对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示范课”、“研究课”的观摩, 更新思想;加强对优秀课改论文、教学设计的阅读, 拓宽视野;加强针对提高教师音乐素养、文化素养的学习, 打造人格魅力, 同时还可拓宽学习渠道, 开展网络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等。学习是教学智慧的源泉, 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是教学研究的载体, 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有可能激发教研组成员的潜能, 使之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学者型的教师。

二、全员科研, 提升正能量

教科研是教学创新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 促使教研组内每一个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 在总结、反思、调整、完善的基础上, 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讲座、教学案例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 形成教师个人或教研组的教学风格。由于音乐学科不是中考学科, 音乐教学研究的触角更要体现出务实性、人性化的特点。研究的内容应结合新课程背景, 强化学科特色, 比如:如何操作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重要理念下的“双基”教学;音乐学科对“音乐探究与表现”课型的实践;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校为本, 创建立体化校园音乐文化环境的思考与实践等。以上这些研究课题有热点问题, 也有实践中产生的困惑, 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教研组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教科研的考核制度, 用制度督促全员科研, 在组内营造一个科研氛围, 提升正量场, 推动课程改革。

三、团队协作, 增强正能量

教师间的协作, 是教育的良心, 也是敬业的态度。它促进教研组内每个教师发挥个人的优势,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管理规范的学校都在严格实行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 目的是群策群力, 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并适合所教学生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音乐教研组是较小的学科组, 少则二、三人, 多则五、六人, 很多学校习惯上通常一人包教一个年级或一个半年级, 这样做看似责任明确, 却不利于教师间的协作, 同时由于缺乏比较, 也不利于教务部门的考核。因此, 要创建协作型的音乐教研组, 一方面要在机制上促使教师协作, 制定一套集体备课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考核等;另一方面要创设教师协作的氛围, 例如对协作型的教师要优先提供发展的机会, 开展师徒结对并表彰、奖励优秀的师徒对子等。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强调协作, 可以激发教研组个体的潜力, 也可以增加教研组整体的实力。

四、对外交流, 放大正能量

个人能力有限, 单个教研组的力量也有限。因此, 教研组绝不能固步自封, 要学会与外界积极交流, 创建外交型的教研组。建设强势学科组, 就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把教研组作为一个能量场, 以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思维对学科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 即“一要借势, 二要造势”。所谓“借势”就是要在校内外千方百计地寻求帮助, 例如:聘请教育专家担任本校音乐学科的“专家指导”;举办或参加一些规模化的音乐教学研讨会;建立与高层次学校在教科研方面的合作关系等。所谓“造势”就是要以校为本, 发挥教研组优势, 打造音乐学科的“品牌”。“造势”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水平, 形成教学特色, 而且可以促进校际间的交流。无论是“借势”还是“造势”, 都是为了实现“走出去、请进来”, 及时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 最新成果, 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五、打造品牌, 传递正能量

“品牌”代表着示范性, 也代表着引领性, 是强势学科的标志。事实上音乐学科能树立“品牌”的领域还是较为开阔的。从课堂教学来看, 教师可以创立合唱团、民乐队、管乐团、舞蹈队等第二课堂的教学“品牌”;从教师教科研方面来看, 音乐课题研究、音乐教学材料 (论文、设计、案例) 的撰写、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等都是创立教师“品牌”的着眼点;从打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来看, 课间音乐的设计、音乐讲座、群体性的音乐活动 (例如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定期举行校园歌会) 等都可以成为创立学科“品牌”的方向。应该说, 创“品牌”关键是要在“以人为本”和“以校为本”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或教研组的长处, 并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经营, 去打造。

在新课程背景下, 围绕加强学习、全员科研、团队协作、对外交流、打造品牌五个方面建设, 必须要依靠正能量。有了正能量的支撑, 学校一定能打造出一支特点鲜明的音乐师资队伍, 和一支“优势学科”的学校音乐教研组, 从而带动学校教育, 创设学校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辛枫.区域科研培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 2012年01期

体育学科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10

一、目前体育学科校本教研的现状

长期以来, 体育学科也曾有自己的“校本教研”, 但由于学校体育工作内容的多样性, 需要体育教师考虑的事情比较繁杂, 学校的教研活动无法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研, 更不可能围绕一个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真正解决问题, 而是常常将校本教研活动变更为以下几种形式。

1. 事务性的工作布置。

如运动会、单项比赛、教学计划的宣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进度安排等。教研活动通常由组长组织和主讲, 其他教师只要认真听, 并在会后各自执行具体任务就可以了。这不是教研, 只是体育工作的安排, 由于用的是教研活动的时间, 久而久之, 体育教师也就认同这样的形式为教研。实际上, 这样的工作安排可以通过文本形式通知、发放到个人, 或通过召开简短的会议来完成。

2. 没有追问的业务学习。

学习有关文章的情况居多, 学习后的研讨则较少, 缺乏对学科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追问, 停留在文本的学习层面。没有结合教学问题寻找指导教学的办法, 没有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互动。原因分析:教师的知识、思维、视角在同一个平面。

3. 主题不明确的教研。

虽然有针对学科教学进行研究与交流, 但主题不明确, 常常针对听课评课进行教研, 泛泛而谈, 就课论课, 讨论的结果只能服务于极少部分甚至个别教师教学的某一个环节, 停留在实践教学的基础层面。原因分析:有些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 但没有切入到自己教学中的真问题上, 显得宽泛。

4. 无法紧扣主题的研讨。

有计划、有问题, 但在交流中受到具体事例分析派生问题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交流的结果无法产生共鸣。原因分析:做研究时, 没有持续、执著、深入地思考 (缺少一些好的问题;有了问题在多种研究形式中不能围绕一个问题展开) 。

5. 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研究。

有主题且能够围绕主题进行研究, 但缺乏证据, 无法对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入, 从而在理论上得不到提升。原因分析:缺少专业的引领, 表现为在讨论中常常受到经验的影响而无法深入思考、追问。

要改变目前的现状, 体育教师应认清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明确《纲要》中对师生发展提出的要求, 并达成共识。在学校教研制度的保障下, 只有这样才能抓好体育学科的校本教研, 才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在校本教研中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在倡导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 全区性、集中式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体育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 它解决的问题是表面上的、比较宽泛, 对学校个性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引导、在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解决。因此, 建议学校教师从大教研中找出共鸣与校本结合的愿望, 找出自己的真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实现专业发展。

1. 找出真问题提升思考力

造成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我们看到的部分, 而是我们视而不见的部分。思维方式、思考方式、研究方式甚至生活的态度都将决定校本教研地顺利开展。因此, 教师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观察与思考问题, 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找出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不难, 难的是找出问题的趋同性, 并通过研究找出对策, 也只有对学生和教师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才是真问题。而不是那些只需要教师个体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更不是由于教师工作态度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趋同性, 也没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只要教师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就可以了。所以, 找到真问题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 找到真问题后必须组织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才能成为研究的共同体, 而针对同一问题研究过程中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才能对教师解决问题有所帮助;抓住重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才能使研究可持续深入地开展, 从而使教师“研有深究”、“研有所得”, 才能保持教师参与研究的氛围, 使教师逐步养成研究教学的习惯, 最终才能提高研究的实效, 为体育教学服务。

有人说:“干大事的人睡觉也在考虑自己的事业, 只在规定时间内工作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笔者对此颇有同感。如果体育教师一味地等待别人替他找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他就永远也无法解决自己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哪些问题才是真问题, 该如何找出这些真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在区级教研机构工作中, 通过学科质量的测查与分析所发现的问题 (全区的问题) , 即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同一个教材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不统一, 如低年级的学生应该解决的重点, 在中高年级还没有得到解决, 存在教学方法低龄化的问题。究其原因, 是由于学校没有较好地统一规划教材, 各个水平、各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教学方法无法在各年级之间体现衔接性。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设立了《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衔接合理性的研究》的课题, 并在教育行政的支持下, 组织部分热衷于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 组建名师发展工作室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同时实现了解决问题、寻找对策和教师专业发展 (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在不同层次都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 可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诸如“如何有效地指导新教师进行组织教学”、“如何进行体育片段教学”等区域中存在的问题;“雨季大课间组织”、“学校场地小授课班级多的教学组织”、“体育课堂运动负荷量的检测”、“体育课学生等待时间长影响运动负荷”、“怎样找到最佳的示范位置”等学校体育和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找问题切不可人云亦云, 要经过认真思考和验证, 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 也才有组织研究的价值。在寻找问题时, 不断地分析验证等过程, 对教师分析问题和科学地验证问题的能力 (科研力) 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 找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思考力的过程。

2. 解决问题中提升反思力

拥有镜子, 还需要经常照镜子才能端正衣冠。同样, 教师要经常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 才能获得成功的经验。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应始终贯穿在教研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 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实和实施。那么, 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做到不断反思, 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呢?

笔者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 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常常喜欢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专项作为教学内容, 造成学生学习技能和素质发展不全面, 在教研组内无法把握教师备课的质量, 特别是在集体备课中无法针对某一策略的有效性达成共识, 这样的备课过程只能针对一个教师一节课的设计而交流, 大家所认同的教学方法也仅限于一堂课。换言之, 也就是无法将这些方法拓展到其他教材中, 或在不同教师遇到同样问题时, 不能使其借同样的分析与反思行为来解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经过反思, 笔者发现学校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 原因是集体备课中没有很好地对学校教材内容做合理分布, 造成每个教师选择教材时“各自为阵”, 只要各位教师在授课时, 场地、器材不“打架”就OK了。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校系统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呢?对此, 笔者设计出“体育学科教研组备课记录本”, 在记录本中, 将学期或学年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教材单元数做了规定, 并要求将每一单元教材分布到三个学习水平中, 使学校组织教研组集体备课时,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统一备课的素材, 此外, 还能使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 明确学生在各水平学习的能力不同, 解决的重难点不同, 采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语言等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不仅可以借鉴他人的设计思路, 还可以在教学后与他人共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上这些问题仅是笔者对全区性学校集体备课方面的工作反思与对策。对学校的教师来讲, 他们的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 把课堂作为案例,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 回过头来看看, 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 用了什么教学策略, 哪些是成功的问题, 从而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 寻找问题与不足, 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 解决问题是教师反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提升。

3. 改进与实施中提升实践力

获得知识, 并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才是学问。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 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 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 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因此, 教师要逐步适应学校新时期的发展, 在观念上更新、行动上挑战, 问题才能得到改进, 好的方法才能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就会逐步提升改进的勇气。

是否是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还是有价值的建言献策, 最终都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验证。对于教师而言, 最好的验证办法就是教学实践。我们把课堂教学能力分为课前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中的教学实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反映的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能力;而教学实现能力反映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和真实的学习情境时, 把握教与学活动的能力。在课堂中实现一份好的教学方案时, 教师对于口令与术语的运用、队伍组织与调动、队形设计和学生情绪把控等都与策略的实施有着密切关系, 如队列队形的教材学习策略和队形设计与口令、术语密切关联, 耐久跑的教材与分组形式和评价密切关联, 器械类教材与器材高度和长度的设置密切关联等等。实际上, 当教师在实施策略时充分考虑到以上诸多因素, 并有效解决问题时, 也就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现能力的提升过程。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实现力, 如“磨课”、“一上一反思, 二上二反思”等等, 其目的都是通过课堂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实现能力;又如, “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不仅是在改进的基础上提高教学实现能力, 而且能够在更高层面上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综合能力, 从而不仅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还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

此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校本教研, 首先学校教师必须形成研究的共同体, 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成长, 在此基础上, 引进高一层次的专业指导和理论引领, 才能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办学基础条件下一篇:创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