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表现

2024-06-04

作品表现(精选十篇)

作品表现 篇1

谈到音乐自然要谈到“天赋”。天赋也就是包括良好的生理条件与音乐感受, 那期“天赋”的条件都具备了以外, 众所周知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指的便是, 学器乐真是时间堆出来的, 一首曲子, 细点说一个片断, 再细说是一个小节, 这都是要花时间动脑筋, 找方法, 正确的练习方法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它的再现, 就是这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再反复的过程。一首作品的问世, 除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完成了它, 我认为对演奏者本人便是二度创作, 而这一环节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拿到一首曲子, 该怎样去表现它共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 用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 而并不是说, 我只要有曲谱, 照着它一个音不漏的从头吹到尾, 那虽说是, 很完整, 但却是无味的完整, 跟一张白纸没什么区别, 很显然这样去理解是不对的。它过于死板了, 就算是把它奏得多精确, 也只能说把它吹下来而已, 所以, 音乐学院在招收学生的时候, 除了演奏外, 还加上了视唱练耳等科目, 也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音乐感受。

此外, 音乐具有刚柔并济的表现力。。乐器产生了乐音, 音乐表达需要又使人不断的创新乐器, 声音是音乐之本, 更是它不断地发展的动力。不同的演奏技巧产生的音响效果是大有不同的, 除我国民族管乐常见的连音、各种上吐音、花舌、打音、颤音, 沥音等, 在笙的演奏上均得以自如应用外, “笙”所特有的呼舌、呼打、爆花舌、抹音 (滑音) 、顿气、锯气等演奏技巧, 以及在笙的传统奏法中很少使用的单音奏法, 在众多的笙曲中都得以充分展现出它独特而富有内涵的韵味, 如《凤凰展翅》《晋调》《草原巡逻兵》等则是笙独特、丰富的独特技巧, 使旋律突出而富有变化的典型代表。再者是音乐表现潜力。譬如华彩乐段表现中是一种很自由的表现形式, 这要求演奏者得有一定的功底及表现力。我认为这也是天赋——但往往通过正确有效的训练来发掘。又如音乐的控制能力是演奏者的必要条件, 是通过无数练习与实践获得的乐音的控制与变化能力。这里, 控制是其主要内容。如声乐健康的声音是最基本的条件, 而器乐, 如笙这门乐器, 它不仅要讲究气息还讲究气与舌与手三者之间的配合, 在演奏一段如歌般的片段时, 更应该注意的是这种结合, 要把它配合得天衣无缝, 除了演奏者所应具备的内心音乐表现力——乐感外, 过硬的基本功, 具有过硬的基本功与乐感表现尤为重要的。这种控制力可使演奏者在积极良好的演奏状态下进一步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对其乐音稳定与变化进行合理艺术的控制。最后是艺术处理。艺术处理的过程是是一个演奏者以自己当前的演奏状况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从而进行乐音控制的过程, 它是控制力高层次的要求, 是在演奏状态稳定之上对乐音进一步的控制, 而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总之, 艺术处理要求的是音乐的修养, 这需要对音乐语言的谙熟、对作品背景的认知及对生活强烈的感受力。首先是要对音乐语言的熟知。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不熟悉的音乐语言是很难通过音乐表达, 更何况抒情。对于演奏者, 在其演奏时音乐语言包括“音乐语言”和“器乐自身语言”;而在平时, 他还要理解其他音乐专业语言并至少做到了解其他艺术语言。音乐语言是指音高、音强、音长、音列;和声;曲式、复调、对位, 渐强、渐弱, 反复、渐快等。作为一名演奏者, 最好能尽可能多的接触与熟悉各姊妹专业的语言, 这有助于演奏者的表现。音乐也是艺术的一支, 各艺术门类尽可能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艺术语言——音乐语言——器乐语言, 热爱她们并学习她们, 你才能与她们尽可能完美的结合, 从而达到音乐的人的塑造和人的音乐形式。

作品背景的认知音乐的演绎, 有时很明显是荒唐的, 有时我们却说:这是非常富于创意, 这里的标准是什么呢?两者的区别又在哪里?抛弃其他社会因素与人为因素, 我以为, 这取决于演绎者对音乐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一名器乐演奏者, 在其具备了一定的演奏功底后他对某一器乐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决定其在此作品上的演绎水平。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的产物, 没有对生命的爱就是没有艺术浓郁的情感和炽热的抒情, 也就丧失了艺术人本的崇高的陶冶作用, 而艺术又是来源于生活的。作为一名演奏者, 应具备细腻宽厚的感情, 真诚挚热的激情, 崇高而一丝不苟的理性和对人文的深深的关切, 音乐作品是“瞬间”的捕捉、延伸与积累, 缺乏理性就没有情感的积淀、总结、酝酿和升华。

摘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作为演奏者应具备的艺术天赋、艺术修养及艺术创新——艺术表现。

关键词:艺术天赋,艺术修养,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晓声著.《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篇2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教师版)

主备人:吴寅虎

授课时间:2011年

日——2011年

建议课时数:四课时

导学目标: 通过讲解和训练,学生能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学重难点: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及解题思路。

导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导学过程:

考纲解读

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通常从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现手法考查。从内容上来看,描写、修辞以及其他表现手法通常都是有一定的对象,或者为人,或者为景物。

知识梳理

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例题一

06辽宁卷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答案解析 考查人称,答第二人称本身的作用,并结合文本进行解析。例题二

06四川卷17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4.答题步骤:先点明这一人称较普遍的作用,然后在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解析。

(基本作用+解析)

二、叙述方式

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描写是重点。

描写

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具体来说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按照描写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对人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写。

(一)人物描写 1.考点解析

历来对人物的描写的考查,通常情况下能考查的是人物描写手法,以及这样写的作用。2.知识储备

描写手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白描。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侧面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描写的作用: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 描——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07海南卷: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见“方法指津”

4.答题步骤:先写出什么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方法+解析)

(二)景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1.考点解析

我们讲的描写是狭义的描写,近年来单纯考查描写的并不多,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2.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景物描写手法——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 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作用(自然景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3.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北京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答案解析 本文主要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色彩的词语,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一种方法。色彩多,自然有绚丽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例题二

08四川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答案解析作用题目回答通常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来考虑。例题三

08宁夏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答案解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又对情节的发展有帮助。第一处是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是展开情节,第二处是在情节的转换中所以是转换情节 3.答题步骤:

①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章中的形容词。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②景物描写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方法,再说作用。(特点+角度+手法+作用)③景物描写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内容+形式)

四、修辞

常见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手 法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 比: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 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对 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 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常见修辞手法本身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双

关:(1)在古诗词,特别是民歌之中,运用谐音双关来,贴切地表达男女间的爱情,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特殊风格。(2)通过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3)利用谐音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

五、其他表现手法举例

象 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使文章不仅在内容上丰满,而且在形式上多姿。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预言和悬想三种。追述,指把过去的事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预言,把未来的事情写得仿佛在眼前一样;悬想,把自己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本没有街市,所谓“街市”是想象出来的。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虚写。文学作品中,虚写手法相当普遍,阅读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是文章阅读的重点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虚写手法很重要。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从内容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枣核》中一位旧时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设下悬念;见面时“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加深悬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念。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拖延释念是对悬念的解开,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悬念,使读者期盼心情不断加深,刚才所举的《枣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间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入另外的情节,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伏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作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作回应、说明,这是增强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一种重要的谋篇技巧。它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有伏必应;二是要伏得巧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切忌刻意、显露,这是伏笔与悬念的区别;三是伏笔的照应,前后不宜过紧。分析文学作品的伏笔可从人物外貌、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入手,如《三颗枸杞豆》开头“我是个植物学家”,在读者阅读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照应这句话的却远在文尾“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从而把整篇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例《紫藤萝瀑布》“赏花”部分,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描绘紫藤萝,是在为后文的抒情和言志作铺垫蓄势。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周总理,你在哪里》反复询问,渲染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如王愿坚的《草》:“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长征〉节选》一文开头部分:“红军指战员三三两两艰难地向北走着,有的掉队了,有的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渲染过草地艰难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渲染一般用于表现人物或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理解渲染表现手法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帮助颇大。照应,在文学作品中,照应是对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表现手法的呼应,增强文章的整体感。常用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画龙点睛;首尾照应,大开大合;层层照应,一线贯穿;随机照应,前后联系;细节照应,小中见大;对比照应,比中见旨。阅读时学会分析照应有助于我们从整体理解文章。例《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既是点题照应,又是首尾呼应,同时也是层层照应,一线贯穿,线索就是“门”;《往事依依》首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既前后照应又是点题照应,好处是强调回忆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十三岁的际遇》前文“第一次知道这世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偶尔在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后文“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对比照应,七岁和六十岁的漫长时间跨度,突出自己对北大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春》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末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里一“来”一“去”,对比照应,从春天是在盼望中到来,到进入春天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例子很多。教师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在课堂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分析,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去。引 用:见《链接高考》教师版p145

考题例析

例题一

08天津卷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幽幽,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跟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想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跟带子上舞过千年。

答: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答案解析:内容、手法 例题二

07安徽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答案解析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写出手法,在文中解析,作用。例题三

07湖北卷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答题步骤:

①题目直接问表现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技巧+解析)

②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内容+技巧+语言)③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形式)★特别提出文中为何写某某一类题目 例题一

08全国卷Ⅱ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答案解析反衬的手法,解析。例题二

08高考江西卷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答案解析与上题思路一样,同样是衬托作用,就要写清楚用什么衬什么。次要为主要服务。

2.答题步骤:衬托+解析(次要为主要服务)3.知识储备 我们发现,很多文章作者在进行构思时常常选择一些与文章主要内容看似无关的内容,实际上又与主要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内容常常被出题者关注,因而就有了为何写某物的一类题。既然它与主要内容有联系,那么通常情况下它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主要内容,次要为主要服务,起衬托作用。

注意:

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这几种表达技巧的考查,通常都是融会贯通的,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要割裂开来。

方法指津

一、牢记术语

二、多角度分析

三、答题模式

(一)小说表达技巧类题的答题方法

1.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本语段(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段(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

3.有什么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段)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真题回放】(2011安徽卷)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8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域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答:【参考答案】

(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参考答案】

(二)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解题思路】小说的脉络实则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1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答:【参考答案】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解题思路】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归纳:(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里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1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答: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11 【参考答案】(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解题思路】对划线句子的赏析一般可从这样几个方面: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指向:第(1)小题属于赏析,第(2)小题是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第(1)题要赏析的是人物语言,扣住“怎样描写的”和“有什么作用”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怎样写,一般又要考虑修辞、用词、句式等。第(2)小题回答描写方法,要区分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的方法就很简单了;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本题只要求分析情节方面的,联系下文分析即可。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他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的三个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解题思路】应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来选择角度。

(二)散文表达技巧类题的答题方法

1.答题包括三个步骤: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2.多角度拟制答案。一定要联系本文多角度思考,确认适合题干要求的艺术手法。

3.规范答题,分条作答。包括术语使用正确,观点表述明确,分析方法得当,阐述条理清晰。

【真题回放】(2011天津卷)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塔上的树

易允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楚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时有阵阵江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响动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鸟亦有情,它们的相互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才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身下退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 ①(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 ②(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 ③(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于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9.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参考答案】(1)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2).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3).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解题思路】对一个语段的赏析,可从多角度切入,切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题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可从主题、修辞、写作手法、篇章布局等方面入手,进行赏析,注意尽量全面,并言之有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07海南卷】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主要表现在他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描写,那么我们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就要既说出是语言描写,同时又要写出文中那些地方用了语言描写。答题步骤:先写出什么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方法+解析)

我 爱 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诗,遗忘了;花,失落了,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

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第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答案解析作用题目回答通常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来考虑。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07全国Ⅰ卷】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修辞手法)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试题解析本题虽然问的是表现手法,但作为描写的文字首先应该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答题步骤:先指出具体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基础演练

强化训练一

米〔俄〕 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⑪坚忍(执着)⑫乐观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20.(5分)⑪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⑪忧怨中充满希望 ⑫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⑫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强化训练二 岳 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15.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答: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1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第一问:拟人、比喻 第二问: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强化训练三 魔 盒(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

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本文有删节)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13.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3分)

答:“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摘自原文)14.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运用云天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篇3

云层虽然能起到强化主体的作用,但在阴雨天,天空往往是苍白一片,缺乏质感层次和细节,此时则需要大胆压缩天空,甚至完全将天空排除在画面之外。

云层拍摄TIPS

一般在春秋季节出现较多,尤其是秋天的8、9月份,云天较为好看。养成对云天的观察习惯,有时也可以专门拍一些比较奇特的云朵来分析它的变化特征。

拍摄带有云天的纪念照,似乎都是由下往上仰拍,如果不是刻意追求某种效果,应尽量保持人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以免人物离镜头太近造成的身体局部出现严重变形。拍摄倒影在水中的云天,尽量选择高机位,这样拍摄出来的云天,不易出现偏平化现象。

利用云层素材合成一幅作品,需考虑彼此之间的光源方向、透视效果等多种综合因素。

通过云天来渲染作品的氛围

如图《风雨欲来》

2009年7月拍摄于青海卓尔山

照片中的上部是大片大片压得很低的正在翻滚着的乌云,这片乌云与下面金黄色的油菜花平分整个画面,不仅起到了强化了风雨欲来的气氛,而且乌云的张扬形态也强化了一种风雨压顶的效果。同时,金黄色油菜花的暖色调与乌黑色云层的冷色调,花的整齐与云的杂乱,下方的亮与上面的暗在画面中形成了多个对比反差。

通过云天来强化作品的感染力

如图《飞扬》

2009年7月拍摄于青海贵德

丹霞山脉作为一个重体处在下方,如果占的比例较大,容易造成画面的失重,考虑到扩散的云层较为漂亮,便把画面的三分之二交给了天空,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平衡。金黄色丹霞山的水平走势与蓝色天空中的白云上扬形成了多种对比反差。由于天空的散射云和丹霞地貌是不同的光比,为了让它们都得到正常的曝光,我加了一片渐变镜,将天空适当压暗,并减曝一档,使天空和山体都得到正常曝光。

如图《黄金滩》

拍摄于2010年8月福建邵武

城区环城的河水降低后,上游露出了一块大面积的沙滩,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金黄的色泽,与倒影在水中的彩云相辅相成。由于添加了渐变滤色镜,使天空的云层呈现出一种别具风格的异调。天空的冷色调与水面的彩云、金黄沙滩的暖色调遥相呼应,带来了一种梦幻般的艺术感染力。采用竖构图,保证了更多的云彩和倒影收入画面中。

如图《劲风》

2010年12月拍摄于江西三清山

朝霞中的天空里布满了密集的彩云,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使这些彩云有一种扩展张扬的力量。我借助山顶上的几棵松树,并把它们放在画面一侧靠近黄金分割线三分之一的位置,让这些直立的树木来增强彩云扩张的表现力,使树木有一种要迎风撑起这片多姿多彩的天空的表现力。

通过云天来表现画面的趣味性

如图《调皮的小狗》

拍摄于2010年9月江西三清山

如果多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云层有时会呈现出让我们吃惊的形态。如同这个画面中间的像一条调皮小白狗的云层,仰着头从被惊吓的二只小企鹅身边走过的情形。这幅作品最为难得的是,像小狗的白云与像小企鹅的岩石均为小动物形象,自然界巧夺天工的杰作和天空中变幻莫测云层如此巧合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极大地增强了这幅作品的趣味性。

通过云天来烘托环境特征

如图《呼吸》

拍摄于2009年7月青海门源

这幅作品中的云层非常有特点,我在另一个山坡上发现这个山坡上的云层,并注意到这头牛后,立即跑下山坡又跑了几十米,从另一个坡底往上爬,在靠近这头牛五六米远的位置仰拍。拍摄时,把牛安排在黄金分割线附近,云则安排在牛的身上,为了更多地容纳天空中的云,有意识地选择了倾斜角度,形成对角线构图,使喷簿而出的云层和蓝天占据了画面的大半,从而使整幅图片的冲击力得到了增加。

如图《月亮湾》

拍摄于2009年4月江西婺源

婺源的月亮湾在国内摄影界也是比较有名的地方,这里产生的好片子也比较多。通过对整个场景的观察发现,竹筏划到月亮湾的尖尖头位置较好,水面的那束亮光能够突出表现竹筏和人物,为借助天空密集的乌云更好地来渲染气氛,采用竖构图,并让云层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以水面反光处测光,等待竹筏划到这个位置后拍摄。

通过云天来渲染作品的氛围

如图《祥光映照》,2010年9月拍摄于浙江江郎山

午后的从云层里穿透下来的阳光,正好映照在江郎山和山下的村庄里,构图时有意识地将江郎山放在整个画面的中央位置,使山的主体位置得到了更好的强化,安排在画面下方同时被映照亮的村庄,则与山体形成了呼应。天空中翻滚的乌云不仅渲染了画面的气氛,而且将江郎山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对强化作品主题的表现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水面的倒影表现云天

如图《清流云天》,拍摄于2010年7月福建邵武

彩云的表现方面有多种多样,但这幅图片,我把云层放进了水面上,通过水中的倒影来表现傍晚的彩云。太阳已经沉入西边的山中,残阳却还照射在云层的上部,此时水面比较平静,被染黄的彩云投影在水面上基本保持了原形态,选择最美的那块彩云做前景,并以它的最亮处测光,再适当减曝一档拍摄,营造出一种清流云天的美景。

如图《云游》

拍摄于2010年9月福建邵武

天边的云层被西斜的阳光照亮,倒影在水面上,此时一叶小舟正好划过水面,由于彩云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并不多,为了保证云层的完整,避免被水中的小舟打乱,在小舟离开彩云较远的位置,彩云恢复原形态后拍摄。如果彩云较大,也可以选择小舟在彩云上时拍摄。

通过云天来刻画人物场景

如图《陪你走天涯》

拍摄于2009年7月甘肃张掖

七月的沙漠,天空中出现了难得的火烧云,一对青年男女骑着骆驼爬上了一丘沙漠峰顶。远处是夕阳西下斑斓的火烧云,我以最亮处的红色为测光点,并适当增加曝光量,保证人物能够有一些边缘细节表现。考虑到沙漠处于逆光的暗处,而天空的色彩和层次更有冲击力,所以将人物安排在画面下方接近边缘的位置,待这对情侣骑着骆驼爬上峰顶,不与天空中的云彩发生重叠后拍摄。

如图《人像》

拍摄于2009年6月福建邵武

天空出现了难得的放射状云层,人物被安排在放射云层的中心部位前面,使放射状的云层从人物背后扩散开来,从而形成了一种舞台般的效果。为保证人物脸部和天空的曝光得到一致,开启闪光灯对人物进行适当补光,采取仰拍,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概念。

通过压缩云天强化作品内涵

如图《凤凰如画》

拍摄于2007年9月湖南凤凰古城

由于当时天空苍白,没有任何层次细节,拍摄时便干脆放弃了天空,采用中焦镜头压缩了空间,运用对角线构图,将具有湘西民居特色的吊脚楼安排在画面的上端,作为画面的平衡点,放在黄金分割线的交叉点附近的小舟,不但填补了右下角大片水域带来的空旷,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内涵得以延伸,观赏性更强。

通过云天来表现画面的趣味性

如图《飞舞》

拍摄于2010年9月江西三清山

作品表现 篇4

作为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乐记》, 它对音乐与情感的不可分性作了如下论述:“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我们都知道, 音乐是人类听觉系统的声音效果, 造成不同感受的观众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会产生“哀”“乐”“喜”“怒”等不同的感情, 在音乐音响的作用下, 人的情感与音乐引起共鸣, 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这一点上, 中外学者都有着类似的体验和感受。前苏联音乐家万斯洛夫认为, “音乐是一切艺术最接近抒情的”。亚里斯多德认为, “乐调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这意味着, 与其他艺术比较, 在表现多样性方面, 音乐最先是由情感来表现的。我国音乐理论家于润洋认为, “音乐内容主要是情感内容”。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是以历史故事“昭君出塞”为题材、吸收西方音乐艺术并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这首作品拓展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 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作品中如何表现情感

《昭君出塞》全曲共101个小节, ABA的曲式结构, 由d羽调式转到d商调式再到d羽调式。从歌词的意境来理解作品:第一部分是序曲, 对昭君离开家园的叙述;第二部分是昭君到达匈奴, 受到匈奴人民热情接待, 载歌载舞的场景。后面9个小节的“啊”反映出了昭君的内心情感;第三部分是后人对昭君的评说。

音乐是一种处于动态中的音律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在第一部分中, 旋律庄重而深刻, 描绘了昭君离别故土的悲痛哀怨之情。前奏一开始就由慢渐快, 音越来越密, 力度是由弱到强, 婉转的曲调仿佛一下把我们带到了西汉时代, 在前往匈奴的途中, 眼前都是戈壁荒漠, 人烟稀少的情景。随着音型越来越密, 力度越来越强, 突然弱下来, 停顿之后, 开始模仿起琵琶的声音慢起渐快, 轻起渐强, 用最大的音量奏出主旋律。 (见谱例1) :

音乐与情感是在时间中伸展变化的, 二者在运动形态上都存在着上下的起伏、张弛的节奏、力度的大小和色彩的浓淡。这种同构关系为音乐以类比或比拟的方式, 模拟和刻画人物情感活动提供了可能。如第一部分中节奏模仿车轮在行进中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见谱例2) :

又如第二部分转到了d商调式, 节奏热情欢快, 旋律富有内在动力, 表现出一个热闹的场面。表现出昭君到那儿后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第一段结束之后, 紧接着一段间奏以热情奔放的快板表现出欢快的气氛和少数民族比较粗狂的性格特征。这种欢快的节奏, 把昭君离别的愁苦心情冲淡。

音响刺激能够引起兴奋度、强度、紧张度的变化, 从而引起相应的情绪。音乐可以直接使人产生情绪体验。表现情绪的能力是音乐超越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所在。而情感中的认知部分并不是音响直接作用的结果, 而是联想的个人经验和想法唤起情感体验的产物。

如第三部分中, 结构相比前两段来说稍显短小, 材料在第一部分第二乐句的基础上作了变化, 层次分明, 表达了人们对昭君出塞的无限感慨。这部分情绪达到了高潮, 音域宽广, 力度达到最强, 伴奏织体采用柱式和弦以及八度进行。

三、情感表现的特点

正如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之分, 音乐表现的情感也有不同。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是根据历史题材创作的一首叙事歌曲。词曲家经过长期的推敲、斟酌, 将自己勾勒的画面与深刻的情感体验反映在作品中, 把王昭君不惜牺牲自己终生幸福促成民族团结统一, 将这样一段历史佳话用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时代及民族的音乐在表现情感上有着相似之处。而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式上又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不同的音乐传统中, 形成了各自的表现方式。他们在音乐创作活动中, 积累了完全不同的经验。

《昭君出塞》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词曲家将其进行再创造, 在尊重历史事件的基础上, 赋予王昭君以当代人的精神, 使之意蕴深远。他鉴戒并吸取了西洋创作理论更好的塑造人物, 将叙事、抒情、戏剧完美结合, 增强了歌曲的戏剧性效果。他将传统的历史题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 加强了歌曲的艺术性, 使演唱者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昭君出塞》中塑造的王昭君的艺术形象, 将其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慷慨越千年”, 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和谐发展的遥相呼应。

四、小结

如何将声乐发声技巧与作品表现结合 篇5

杰出的音乐作品不仅需要声的体现还要有情的融入,是歌者对曲作者情感理解的外化形式。我们相信只要通过勤学苦练,任何的歌唱发声技巧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但是情感这个歌曲的核心部分是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不仅要不断追求发音技巧的纯熟还要不断的调控融入动人的情。无论是舒缓的、激扬的、抒情的、动感的都要用一种情绪恰到好处的宣泄带给听众非同一般的听觉盛宴,通过情感来制造渲染力能够将这种气氛围绕在听者的四周,回响在耳边,正所谓绕梁三日不绝。作为歌手,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悠远的曲作意境,听者希望能够得到的是历久弥新的回味。

歌者应该通过自身的表现来满足听者所需。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歌手并未受到过专业的技巧发声训练但是依旧能够博得众彩,而有的专业歌手却让人感觉到千篇 一律,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艺术是一种社会人群共同形成的文化气息。这种情感的释放需要有人去做出回应。人是社会的动物,而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具象的分支,也需要在社会化大群体中用情去沟通,用情去解决问题。演唱也是在解决问题,需要用情感去构建灵魂的家园。所以需要用理性的认知去升华情感的层次,展露出新的迸发性的脉动。作为专业的歌手需要将内在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宣泄,与完美的技巧合二为一,带给听者以超凡脱俗的听觉感受。

在追求完美发音技巧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情感在作品中凸显的艺术表现的张力,再高超的技术在作品表现的时候就类似于摆设的花瓶,不过是每个过客临行时的一瞥,不会给人心灵上带去任何震撼的感受,一切只不过停留在那一瞬间,没能够有长久的记忆与回味,因为它是空洞的、是没有思想的、没有内涵的,勾不出人们心中浮华背后的安逸,留不住灯红酒绿的宁谧温馨,栽不下永不凋零的青春之花。音乐要的不是行尸走肉的躯体,要的是具有华丽外衣下的返璞归真。如此才是情感和技巧在曲目中的完美结合。

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声乐技巧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发声、咬字、音色、气息的把握、内容的表达等,是歌者表现歌曲的基础。歌者只有经过长期的声乐技巧训练,做好技巧与情感的融合,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一、用音色变换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

美声唱法包含的技巧的领域很广,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之间进行转变,对于共鸣效果无疑是最具表现力的。这种共鸣能够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能够在音量和音色方面实现双丰收,在提高了音量的同时又能圆润音色的美感。美声唱法还能够有效地组织各个发音的部分团结一致,各司其职,分别在不同的时候构成不同的演唱发声组合,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用技巧来衬托的难度性的发音上,各个发声器官能够通力合作犹如一个庞大的乐团,每个发声器官就是乐团中的每个乐手,在人思维的指挥下不断地演艺出一段段美妙的旋律,大大丰富了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歌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多数情况下是天生自然形成的,虽然可以经过后天的修饰,但整体不会跨度过大。音色可以带有情感,也并非总是空洞、没有内涵的。音色也可以被比作是人的性格,音如其人。音色也可以给听众带来重要的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听者会有一种思维模式来判定某种情况下用哪种音色来诠释更好。在听众的期待中,表现节日欢庆和喜悦情绪的歌唱一般音色嘹亮,开朗且有弹性;痛苦的哭诉和悲伤失望的歌唱一般比较平淡沉闷。所以歌唱者应根据不同的歌唱风格、情感、内容、适当调整歌唱时声门的闭合状态、喉头高低、气息的力度,共鸣腔使用的程度等以获得相应的音色。

二、用声音的快慢来表现曲目的张力

歌曲的表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节奏,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种节奏感的制约,这种节奏的双方均衡使得歌者在演唱的时候对于音律的掌控要拿捏得十分到位,节奏的控制主要涉及曲目的快慢,在演唱歌曲速度比较快时,虽然嘴中歌速较快但内心却是安稳的,只有内心的稳定才能保证每个小节的节奏不乱,特别忌讳的是在演唱快速歌曲的时候抢拍,给听者以很忙乱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要让人觉得快的很安然、很稳定,不会因为演唱者的失误而提心吊胆,既能体现出旋律的美感,词意也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

慢曲子常有延长的单音,唱这种长音不能只是呆滞地唱完时值,而应该在延长时做到情绪上有发展、征引上有流动的变化。慢曲子一般更深情,故演唱时应该更富有激情。不同情况下的曲目要做感情化的处理即所谓的稳中有变,变中不乱,单位音节的长度要控制好,同时要与词义相协调,某个部分的延长或缩短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让听众感到某个音节时间过长显得拖拉,使后面的音节无处安放,让整句歌词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因为这样这就失掉了发声技术的精华部分,其它的地方再好也是无用之功。

三、用声音强弱对比来处理歌曲的开头与结尾

在歌曲的表达当中,要学会处理好强弱关系。强音不是用蛮力,要恰到好处、有节制,应该以兴奋、轻松、从容为好,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强音不能从头到结束都一样强,而要以感情的发展为动力,使声音向前运动,结束时自然到位。在一首曲子中多数音只需要用中等音量甚至较弱的声音唱,强音一般只是少数乐句中的少数几个音。弱音应和强音一样地用气,一样地把声音和情感释放出来,弱音也可以很丰富、开阔、有共鸣。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一开始就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强弱的变化,凝聚起所有的情感,倾注于第一声发出的瞬间,使演唱一开始就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为整首歌曲感情的流畅抒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用延长高音时值的办法来渲染歌曲高潮

多数听众都会很期待曲目高潮的部分,所以这个部分的处理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坚持常规中的各种技巧原则,同时也要打破常规,给听者带去惊喜。所谓歌曲高潮,就是歌曲主题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也是整首歌曲感情最浓厚的地方。此时,歌曲的旋律与情感均已发展到了最高峰,不论是对歌曲本身而言还是对于歌唱者自己本身的声乐技巧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歌曲的高潮是最能对听者产生强烈音响刺激的部分,它能促使听者获得听觉上的满足,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此时我们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比如演唱高音时值来不断地展现感情涌动的效果,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情堆叠中,勾出听者的共鸣。

坚持艺术再现的原则“艺术第一,技术第二”

美妙的歌声总能够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梦幻质感,音乐的组成一直以来都是相互的,是由演唱者和听者来共同完成的,再流畅的音符也需要有人来演绎出来,同时再动听的歌声也需要有人能听得懂。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形同如此,虽然音乐由声音构成,是通过声音来叙述的一种艺术形式,但这其中也需要人来驾驭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呈现在听者耳边,而最难驾驭的部分也就是曲目情的基调部分,不同人对于不同曲目的理解不同,即便是理解相同但对于曲目所要表达的感情程度的感受也不同,即便是感受程度相同在演唱过程中对于情感的诠释又不尽相同,对于听者来说,他们对音乐的解读同样如此。而我们演唱要做的正是要通过自身对于曲目的内化再到外化的一个过程,通过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加之高超的技巧来表现喜怒哀愁,以及多种复杂的情感转换。

不同的人表现出来的曲目灵魂不同,不同的听者所能听出的真谛也不同,这是因为艺术的维度甚宽、艺术的张力甚强、艺术的魅力无穷,是艺术的本身所在。基于此点,在教学和学习期间,要将艺术的表现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去研究和揣摩,就需要演唱者提高发音技术之外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在日常的学习中体会每个成功演唱者是如何来诠释艺术表现力的,借助外力融入自我的东西逐渐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的演唱模式。在此我们要明确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学习发音技术其实是在为歌唱的内容做基础的。尽管高超的演唱发音技术能够博得众彩,但是演唱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夸赞而是希望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让听者感到无以言表,无法用词汇去表述的那种很讶异的感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总之,技术只是空洞的躯壳来展现音乐的美感,情感内涵才是曲目的本质。意大利声乐专业兰佩尔帝曾很贴切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嗓音不等于一切,因为歌唱家必须表达出诗人和作曲家的灵感,因此他们必须有天生的热情和崇高的心灵,否则他们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风雅艺术趣味的歌唱家,而是一个喊喊叫叫的人。”一个真正可以称为艺术家的歌者不仅仅能够驾驭演唱技术,同时能够控制情的发散。

舞蹈作品创作中音乐表现手段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舞蹈创作  音乐表现  艺术手段

一、音舞结合的必然性

在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形式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并紧密联系的。作为两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舞蹈也自然而然的进行了交融与拓展。舞蹈艺术里,由音乐伴随着肢体语言的尽情表达,展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综合魅力。它们共同作用,并融洽结合,使舞蹈表演有声有色。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与舞蹈相似相生的特性,使得音舞结合成为了必然。

音乐和舞蹈结合的必然性有诸多成因,其主要因素是由于音乐和舞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音乐因不受视觉形象的限制而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舞蹈因借助形体动作而更便于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由于舞蹈动作本身就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性,可以使音乐的情感内容表现得更加具体,因而更具感染力。

舞蹈创作中,需要拥有一个固定的节奏单元。节奏是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创作通过对节奏的编排,协调各个表演者的动作,舞蹈形态用以达成创作时的目的。对于一个成功的舞蹈来说,应该能够达到协调多人内心节奏,按照创作要求来规范舞蹈表演进度,从而避免了没有核心节奏所带来的混乱场面。独舞舞者也必须根据舞蹈创作者的设计,既加入自身的理解,也要合理的发挥人物的内心情绪,使音、舞完美结合。

舞蹈创作则通过运用音乐来实现综合艺术作品的完成。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是在音乐律动配合下,来深刻细致地体现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舞蹈创作需要根据音乐的配合,来烘托舞蹈氛围,刻画人物内心情绪。因此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交融并举的,要认知到音舞结合的必要性,深入了解两者结合的意义与作用,才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二、音乐对舞蹈作品的作用

(一)音乐渲染舞蹈气氛

音乐的风格与主题是舞蹈渲染气氛的主要途径。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韵律则是音乐的形体,二者之间的结合将会给人们在舞蹈的世界中带来整体的美感和韵律的享受。观舞者正是根据舞蹈附乐的韵律来走进舞蹈者的内心世界。表演人员的动作都是根据音乐的节奏展开,肢体语言通过与声音的交汇传达,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营造了编舞者所想要创造的舞蹈氛围。

(二)音乐组成舞蹈结构

在音乐方面,组成乐章的各个部分对于结构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同的音乐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舞蹈的结构相对来说也非常稳定。因而在这一个特性上的共同点使得音乐和舞蹈具有了融合的可能。在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将舞蹈的结构构筑在音乐的结构范围内,利用音乐结构的合理来规范舞蹈动作,使得舞者能够根据节奏准确而有序的将动作与形体达到相应的要求。不仅如此,合理的音乐结构还能将舞蹈的风格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利用不同乐器组成的结构体衬托舞蹈进行,可以反映出编舞者对于结构的创作意识。

(三)调性影响舞蹈创作

调性是决定舞蹈与音乐风格最明显特点。舞蹈和音乐都是以调性的变化来突出风格的变化。在舞蹈中,音乐变化往往伴随着舞蹈的变化,其调性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改变了舞蹈语言风格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都需要依靠音乐调性转换来推动和发展,音乐调性所带来的变化直接连接了舞蹈的进程。音乐调性与舞蹈创作相结合,更加能够使编舞者的创作意图准确的表达出来。

(四) 音乐决定舞蹈风格

音乐与舞蹈是相生相伴融为一体,烘托气氛又增强艺术感染力,最终决定出舞蹈的艺术风格。在舞蹈创作中,音乐和舞蹈紧密配合,音乐中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借用节奏、韵律、调性的相关特征,创造出属于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中要想拥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就要理解并充分利用富于变化的音乐,舞蹈的动态感才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使舞蹈音乐这样一种特有的艺术表演规律更加生动而富有活力,使编舞者的艺术风格得到突显。

(五) 旋律体现舞蹈情绪

舞蹈也具有独特的情绪与思想,在三三拍的音乐中,舞蹈表现出的多是轻柔与漫步,而四四拍节的音乐显得相应的激烈和振奋。利用各个节奏的不同来掌控舞蹈的情绪,这是每个编舞,每个舞蹈创作者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素质。好的作品一定需要相应的音乐旋律来配合物资,并利用旋律丰富舞蹈的内涵,创造舞蹈的灵魂,让音乐和舞蹈共同走进观众的心灵深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于舞蹈者来说,相宜旋律的音乐除了丰富舞蹈本身外,也给舞蹈者带来了发挥的余地,让他们得以根据旋律的渲染下尽情释放,展示出他们心中对于舞蹈人物内心的理解。

三、舞蹈创作中音乐舞蹈表现手段相互渗透升华

音乐在舞蹈中起到了诸多作用,在旋律中渗透着节奏、在调式中影响着旋律、在节奏中决定着节拍、在音色中又演奏着旋律。没有哪个表现手段可以无条件的独立存在。我们仅仅讨论了一些关于舞蹈创作中,音乐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实际表现手法还应包括速度、力度、演奏法等等其他表现手段。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基本表现手段中,最突出的某一种或几种表现手段,来表现舞蹈作品中最鲜明、最富有特色的舞蹈形象。将音乐的细节与舞蹈的细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音乐与舞蹈都属于艺术,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特质。在舞蹈作用中,音乐各表现手段,都对舞蹈起到了支持的作用。舞蹈与音乐一样都具有擅长抒情的特征,音乐不影响舞蹈本身的发挥,相反它还能够有效地帮助舞蹈表现其情感。舞蹈创作过程中,在音乐的配合下,能够深刻展示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正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特质,触动心弦,吸引人们的注意,音乐可以在舞蹈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张爱玲作品的意识形态表现 篇7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研究,意识形态,表现

意识形态话语作为一种观念体系, 旨在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 它表现在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道德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它表明人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见解和评价, 而作为此种意识集中表现的物质产物的文学作品当然也不能免俗。在文学作品中, 话语意识的形成及其特征差异, 决定性的因素是创作主体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及审美个性等等。因而, 作家意识形态的表现欲制约着其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 同时, 作品的内容风格也必然体现着作者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 男权社会的出现使女性在母系氏族时期主宰社会的光景逐渐沉淀为一种美妙的历史记忆。在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社会中, 女性话语一直失落在历史舞台的后景之中蜗行摸索。即便是偶有闲情逸致的文人墨客在著书立说的字里行间倾诉了对她们的同情, 往往也无非是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在女性对男权的依附关系里演绎的则是君臣关系中仕途失意之人刻骨铭心的伤痛。在告别封建社会之后, 女性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才终于以一种默默的姿态开始着困难的回归。

毫无疑问, 张爱玲作为一位敏感的女性主义作家, 其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予她的是来自父权制文化话语的束缚, 但她那充满女性反抗和理想追求的女性意识形态表现却对彼时的中国女性有着深邃的洞察与独特的发现。她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 真切地传达了张爱玲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同时, 这样敏锐与冷厉的眼光也通过她的众多作品审视着那个时代种种的不合理与各种畸形的存在。

1 被异化的女性形象

在最具张氏风格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中, 曹七巧承受着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两性关系上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压力, 个人内心乃至对身遭世界的感觉逐渐发生着变异和扭曲, 读来甚至令人感到对于这个人物的恐惧要远远多于怜悯。夏志清认为:“人的灵魂通常都是被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 把支撑拿走以后, 人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在张爱玲的塑造中, 曹七巧是一个“极端病态”的女人, 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唯一可以把握的是大家族的一点遗产, 她守着这份钱财小心翼翼地生活, 神经质般防范着他人的觊觎, 最终也在疯狂的毁灭自己和毁灭他人中离人生的初点越来越远。

梁太太,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这位“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的香港富孀, 年轻时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年逾耳顺的富人, 专等他死, 等到顺利当上有钱的寡妇后, 心中满是饥渴, 于是以侄女、婢女做诱饵, 帮自己拉拢青年的爱。自己堕落还不算, 还要拉别人下水, 活脱脱的一个逼良从娼的刽子手。至于《怨女》中的银娣, 显然也是这样的同型人物形象。药店伙计和富家少爷在同一天向她提亲, 尽管她内心喜欢的是药店伙计, 但她却选择了富家少爷。无论是曹七巧、梁太太还是银娣, 她们都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把真正的幸福抵押出去, 换来的, 则是自己对物质或金钱的欲望满足。

大多数文人墨客们在描写女性时, 总是赋予她们温柔善良、宽容忍耐等正面形象的典型特质, 但张爱玲却反其道而行之, 她用细腻而敏锐的内心给世人展现出了女性形象的逆面。这种诉说, 看似荒诞怪异, 却正是那时代里最正常不过的剪影, 语调平常, 却潜埋着自己对身遭种种的否定与常人难以明了的坚持。

2 畸形的婚恋模式

在张爱玲的《心经》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小寒道:“原来你自己也知道你多少对不起绫卿, 你不打算娶她。你爱她, 你不能害了她!”峰仪笑道:“你放心, 现在社会上的一般人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 绫卿不会怎样吃苦的, 你刚刚说过:我有钱, 我有地位。你如果为绫卿担忧的话, 大可以不必了!”

在这里, 绫卿只是峰仪满足他畸形感情的替代品。他们两者并不处于平等的地位, 峰仪有钱、有地位, 于是成了这场游戏理所当然的支配者。男女之爱已不再是单纯的精神愉悦从而引发的身心融合, 只是一场你情我愿的现实“交易”。男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 女的则为了寻求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这种非婚姻形式下的“爱情”, 失掉了赢取胜利最重要的筹码, 也让本该高贵炫目的灵魂变得斑驳支离。

《倾城之恋》中, 白流苏——这个破落大家族的闺秀, 在离婚回到娘家后, 被挤对得无法立足, 在冷酷的现实面前, 她不得不承认, “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因此, 在遇到了经济富裕的单身男子范柳原之后, 她把自己仅有的青春、名誉都赌在这桩婚姻的冒险中。接着就是煞费苦心地与精刮油滑的范柳原斗智斗勇, 处心积虑, 机关算尽。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我跟他的目的究竟在经济上的安全。”身上带着这样图谋金钱与生计的“蚤子”, 其感情世界怎能不“千疮百孔”呢?虽说香港的沦陷最终还是成全了她的婚姻, 但神话即使冲出了历史背景的约束, 也终究摆脱不了命运于女性“惘惘的威胁”。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主角, 尽管身份不一, 教养不一, 却都是浑身“爬满了蚤子”, 丑陋得很。对她们来说, 生存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其余一切都是虚幻的。她们没有自立于社会的谋生本领, 只能像软体动物一样紧紧地依附于男性。她们以爱情婚姻为谋生的手段, 以建立家庭为人生安稳的城堡, 尽管“爱情似网、婚姻如枷”, 仍然义无反顾地争取“走到楼上去”。张爱玲用写实手法, 不留情面, 甚至尖酸刻薄地抖搂女性世界陈腐的老底:物质的贫乏使她们出卖灵魂, 物质的充裕又使她们自甘堕落, 美好的人类情感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3 徒具其形的抗争

大多数世人在感到绝望后总会倾注全力的抗争着结局, 让人感到破釜沉舟的绝望和勇气, 在张爱玲笔下的苍凉世界里, 女性生命超常态的压抑与超常态的反抗却是相辅相成的。

鲁迅曾经指出:妇女解放最终必须取得经济独立, 不然只能是回头或死去。在作者笔下, 财富却往往是导致女性人生悲剧与人生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姜公馆的老太太、白公馆的四太太、《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都有财权, 有地位而且支配着一群男人, 就连曹七巧后来也得到了财产。她们想用这种财富的拥有来说明她们的幸福, 可她们的拥有最终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个性张扬的背影里, 她们的付出与灵魂的分裂又何尝不让我们看到了她们人生的悲哀?七巧在长期的煎熬中经历的苦难让她清楚地知道钱对一个人, 特别是对一个贫穷女人的重要性, 在她得到钱之后, 对别人的严加防范便成了她生存的一种本能。那时的七巧如同一只生命萎顿的刺猬, 浑身的刺看似强硬, 却并没有多少实际保护作用, 每一次的挣扎只不过是把自己向生命的尽头更推进了一步, 到头来在狂风肆虐的荒漠中只留下她自己, 身心疲惫的她还能走多远呢?为了保住钱, 季泽与她作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挥手。一切对她来说只是人生初景中那个美丽的幻想, 所有的抗争只不过是绝望在生命里的一次并不遥远的轮回, 抗争绝望的结果最终还是绝望了, 而且是彻底的、刻骨的绝望。

白流苏以抗争不幸的婚姻来抗争悲惨的命运, 她虽然知道这一程不会轻松, 在物欲横流、真爱远逝的岁月里, 妄想顺着婚姻的梯子爬进自己意念中的象牙塔, 这无疑是一次无为的冒险。可对于她来说, 除了“女人”这一张王牌以外, 她还有什么资本呢?前进路上会发生什么她不是没有一点儿预感, 可要得到她所要的, 她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哪怕会经历这一路的风风雨雨。于是, 她顶着引起亲情大地震的风险, 插足妹妹的婚事, 用“女人”这张网去捕捉范柳原。辗转于上海与香港之间, 颠簸于幻想与幻灭两极, 出入于苦泪与欢笑之中……偶然的机遇让她达到了幻想中的第一港, 可当她收网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的只不过是一堆死寂的空壳, 范柳原的心早已远走高飞。情人的命运注定她人生的主题歌必将是一首无休止的苍凉挽歌。

张爱玲的作品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极致, 浮华热闹的世俗背景下, 人性的委顿显得惊心动魄。那些刻意制造的人性与人生的冲突, 被故事的主角们用各种方式的试探寻找着平衡的砝码, 却每每总是换来凄凉的结局。如果把这些试探放大数倍, 作者想要找到的, 也许不是在那时代女性赖以生存的物质依托, 或许更多的, 是一种来自人类内心世界的坚强力量。

参考文献

[1]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读解张爱玲[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3]陈涛.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 2006 (4) .

[4]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M].张爱玲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4.

[5]张爱玲.心经[M].张爱玲典藏全集.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4.

浅谈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篇8

1、作品具有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 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美的形式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内在形式, 它指创作者所想表现的真、善的内容;而另一种是外在形式, 它与内容不直接相联系, 指内在形式的感性外观形态。没有内容的作品是空洞的, 而没有形式的作品则是主观的, 二者缺一不可。

2、作品内含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 (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 及其组合规律 (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 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一般可划分出两大部分构成因素。

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音乐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是声音。音乐作品必须作为客体存在, 也就是说, 他必须是实在的音响。声音本是物体运动产生的音响, 其物理属性是振动。它的高低、强弱、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 也可以显示某种意味。如高音激昂高亢, 低音凝重深沉, 强音振奋进取, 轻音柔和亲切等。把声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起来, 就形成声音美等形式美。如果一首音乐作品连最基本的自然属性——音响, 都不具备的话, 何谈表现力。

另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 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 也即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 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美的法则是作品具有表现力的基础, 失去美的法则的组织基础, 作品也就丧失了充分表现的可能。

3、作品体现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 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给人以审美享受的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把审美视为一种价值, 是因为, 当说某对象是美的时, 不仅仅指的是对象的客观属性, 而且指的是客体对主体的关系, 因为, 只有对人, 美才是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由于也包含着对所反映现实生活的评价, 因此也具有一种特殊价值——艺术价值。

审美价值无疑也就成为衡量、鉴别和确认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美与不美的客观实际尺度或标准, 也是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具体鲜活内容。忽视审美的价值本质, 就不能揭示美的标准。人的审美关系历来是价值关系, 没有价值论的态度, 要认识它原则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审美关系的客体本身应该具有价值性。

审美价值具有两个基本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性知觉的现实, 即对象和现象的外部形式, 第二个层次是处在感性现实后面、表现在感性现实中的东西。第一个层次是属于审美的自然方面;第二层次则是对象对社会和社会人的客观意义, 即审美的社会方面。审美价值就是对象或现象的自然物质属性与社会—人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审美价值不同于功利价值。对象的功利价值只与人的某一方面的需要相联系, 与对象本身形式的完整性无关;而审美价值则是对象对人的多种意义的综合。如审美价值结构的第一层次对人的视、听感官的生理功能具有意义;它的第二层次对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实践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等等) 及确定个人在这些关系中的地位具有意义。因此, 对象的完整形式及其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对于审美价值来说就是特别重要的了。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也不同, 对道德价值来说, 行为的道德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与行为表现的外部形式无关, 而行为的审美价值若没有它的表现的可感形式就不可能存在。

4、作品的可评价性

美总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也就是说, 一个客观对象, 或具体事物, 总是人认为它美, 人评价它美。而美相对于人而言的这种本质特点, 就必然客观地决定了, 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或审美事物, 绝不是脱离人而孤立地存在的, 而是与人密切地相关的, 也就是说, 它实际上与人之间具有着、存在着一种现实的联系和关系。评价是对价值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它以是否符合价值而定真伪。

结语

论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篇9

一、声乐作品演唱中情感表现的意义

声乐作品演唱作为一项歌唱表演艺术,对音色、音律等方面要求十分严格。但是为给听众带来更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声乐演唱作品的感染力,演唱者可以在保持基本声乐演唱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加入个人情感色彩,无须严格遵守各类标准规则。声乐作品演唱的情感表现通常包含了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有效的融入有利于声乐演唱作品的情绪内涵被激发出来。在声乐演唱作品中,“声”是“情”的传递者,听众可以从演唱者的声音中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感情,“情”则是“声”的升华,饱满的情绪可以将作品的中心思想传达给听众,为听众呈现最佳的演唱体验。将情感表现建立在声乐作品演唱之上,形成真正的艺术形式。

二、声乐作品演唱中情感表现特点

(一)情感表现的艺术性

在声乐演唱作品中,情感表现不仅是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感情,还需要与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最具演唱者自身风格的艺术作品,情感表现与艺术特色的结合正体现了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艺术性。演唱者只需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因此,情感表现是声乐演唱作品在声乐艺术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并因其具备的艺术性而形成新型的声乐作品演唱风格。将情感表现中的艺术性运用于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通过演唱者情绪的感染力给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带来变化。

(二)情感表现的真实性

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只有向听众传达真实的情感才能引发其心灵的共鸣,这也体现了声乐演唱作品中情感表现的真实性。真实情感是声乐演唱作品中情感表现的基础,由于演唱者的情感经历不同,听众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区别,所以,声乐演唱作品中的真实性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引发共鸣,而是需要演唱者根据个人经历,结合作品的内容全面的展现。只有将声乐演唱作品情感表现中的真实性向听众展现,获得部分听众的认同,即可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价值。

三、丰富声乐作品演唱中情感表现的方法

(一)把握声乐演唱作品的音色

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把握好作品的音色是情感表现的重要方法之一。音色的变化也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及内涵,音色的明亮或柔和都代表了作品的不同感情色彩。演唱者需要深刻分析声乐作品,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掌握其想要表达的感情,并合理的选择和安排音色。为充分了解作品中富含的情感,可以从歌曲创作者的背景和个人经历出发,揣摩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内心思想,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音色的有效把握。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尾章是《欢乐颂》,演唱者需要根据贝多芬的生平经历,感受其为何要进行《欢乐颂》的创作,是否是为实现自我的升华。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演唱者根据作品的背景深入思考,达到对作品音色的各种形态及层次的充分掌握,将创作者的中心思想巧妙的传递给听众。

(二)掌握声乐演唱作品的歌词

对声乐演唱作品中歌词的掌握体现在理解歌词的内容之上,歌词也表达了创作者的中心思想,演唱者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通过歌词的表达将声乐作品的内在情绪挖掘出来,并融入自身的感情因素,为听众呈现出最佳的艺术体验。合理的安排歌词中音调的变化,提高歌词韵脚的表现力,巧妙的连接歌词中的实词和虚词。由于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歌词各具特点,因此在演唱时也需要结合作品的地域性进行分析,并最真实的呈现给听众。不同的声乐作品产生的环境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存在差异,演唱者需要充分把握这类差异性,透过歌词理解作品背后赋予的感情,结合文化因素展现出来。

(三)控制声乐演唱作品的速度

控制声乐演唱作品的速度也是考验演唱者水平的关键,演唱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控制速度将作品中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在同一声乐作品中,不同的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唱速度传达出来,速度较快时表现了欢快、积极的情感,速度较慢时体现了柔和、低沉的情绪,演唱速度的变化也体现了情感表现的变化,渐慢、渐快、突快、突慢等都体现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演唱者在进行声乐作品的演唱时,需要掌握演唱速度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作品,结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控制演唱速度,将声乐演唱作品的最佳情感传达给听众。

四、结语

声乐作品的演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不仅是各种演唱技巧的组合,还需要在演唱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体现声乐作品的感染力。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情感表现具有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艺术特色,才能形成最具演唱者风格的作品,进而有效的引发听众的共鸣。演唱者可以通过对作品音色、歌词、速度的把握,合理运用情感表现方法,将声乐演唱作品的思想内涵巧妙的传递给广大听众。

摘要:声乐作品演唱是一种歌唱表演艺术,其中的情感表现能与听众产生共鸣,激发声乐作品演唱的感染力。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当自觉融入情感色彩,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本文对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情感表现展开论述,对声乐作品演唱中情感表现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分析出情感表现的特点,并提出丰富声乐演唱中情感表现的方法,旨在为听众带来最佳的声乐体验。

关键词:声乐作品,演唱,情感表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博.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发展,2012(1):104-104.

作品表现 篇10

一、前言

在繁荣的电影市场中, 影视文化产业的商业操作离不开赞助商的经济支持。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 在其中注入各类附加信息, 使之产生了许多商机。在我国, 广告公司、影视制作方和广告客户三方通过互惠互利的商业操作, 结成了商业伙伴, 各种各样的广告也应运而生, 影视作品成为了软广告的载体。在当代影视作品中不乏软广告的身影, 国内外著名的品牌也一无例外地加入到影视文化阵营秀上一把自己的头牌商品, 例如苹果手机、雪佛兰汽车、欧米茄手表都在好莱坞大片中有精彩亮相。目前许多学者对影视作品中软广告的植入给予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软广告是否植入以及如何植入问题在投资人和制作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 众多制片人、导演在权衡艺术与商业的天平上摇摆不定, 拿捏起来也是煞费苦心。看来一部影视作品中软广告如何恰当植入的问题不能仅仅丢给制片人或者导演, 它也是需要广告投资方、广告设计师协同解决的问题, 找到解决冲突的对策才是关键。

二、软广告在近年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力

软广告植入的大致流程已经基本上形成固定的模式, 往往由制作方通过广告公司接受广告客户的赞助后, 再由广告公司根据影视作品的剧本大纲整理出软广告和影视作品可结合的部分, 之后电影、电视制作方、广告公司和广告商三方一起决定某个品牌的广告形象以及表现形式, 最后签订创意合同。其最大特点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 使消费者容易接受软广告中传达的相关品牌信息。

在007电影系列中, 战车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007大破量子危机》中除了汽车追逐时使用的阿斯顿·马丁DBS之外, 电影还出现了福特KA、阿尔法·罗密欧156、路虎揽胜运动版、福特F100、老款甲壳虫、福特edge、路虎卫士Defender等多部汽车;高智能的手机 (索尼爱立信c902) 、象征完美非凡成就的欧米茄手表等道具, 成功地为电影塑造了机智勇敢的詹姆斯·邦德形象。应该说007的英雄形象如果没有这些超酷的名牌道具不会显得大气张扬、有派头。反言之, 没有詹姆斯·邦德的帅气潇洒也不会让这些名车名表更显与众不同。此时的软广告与作品结合的相得益彰, 堪称商业电影的典范。类似这样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商家、广告公司与影视制作三方获利的结果使软广告在业界不容小觑。从这些成功案例总结来看, 软广告在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表现类型有以下几种。

《007大破量子危机》

(一) 影视作品中的情节软广告

通过插入商品或品牌内容, 对影视作品的情节进行干涉和改造, 使品牌和商品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成分, 同时也发挥广告的职能。电影《007皇家赌场》中, 主角使用索尼爱立信的K800i的卫星定位导航功能来追踪罪犯, 同时电影情节中也设计了恐怖份子用索尼爱立信K600i来引爆炸弹。在这部电影中, 除了手机担任了推动剧情的重要线索之外, 电影也成为宣传手机的良好载体。

2008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

(二) 影视作品中的对白软广告

通过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对白设计, 巧妙地把品牌和商品融入其中, 并对其进行宣传。

(三) 影视作品中的道具软广告

通过影视作品中演员使用的生活用品等, 来表现赞助商的品牌和商品, 使其成为最为自然的软广告。在宣传品牌和商品的同时, 也可以有效地塑造演员的角色特征。苹果无疑成为近几年都市题材电视剧的最大赢家, 应该说热播的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剧中的男女主角个个离不开苹果手机、苹果电脑……, 这些剧中在植入软广告的同时, 也加强了角色的时尚青春的艺术形象标签。

(四) 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软广告

通过影视作品中场景的干涉设计, 把故事情节设定在需要宣传的品牌企业的场所中发展, 使其成为影视作品的组成部分, 在情节中出现。如电影《非诚勿扰》中, 葛优扮演的角色在巴黎贝甜 (Paris baguette) 面包店中进行网上征婚。在电影片段中就有一个大约4秒钟的paris baguette场景的特写。除此之外还有在电影中出现的杭州西溪湿地的看楼盘的桥段等等。

(五) 影视作品中的镜头背景软广告

通过影视作品中背景镜头的设计, 把需要宣传的品牌企业的名称或标志等作为影视作品中场面的背景, 造成自然的软广告植入。

从影视作品中软广告的影响力来看, 很容易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就接受了广告的信息, 观众在享受影片所带来愉悦的同时, 也接受了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产品信息。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软广告比传统广告更容易使人接受, 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 向观众们传递产品和品牌的形象, 能有效提高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度、联想度、关注度。把软广告和影视作品适当结合, 使软广告可以成为影视作品的一部分来欣赏。相对于传统的广告而言, 软广告更有宣传的优势。其优势可以总结如下几点:主动性表达、指导消费、促进销售、建立消费者忠诚度、易于传播、明确目标客户等。

三、软广告植入与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冲突

尽管软广告的植入为影视制作方带来一定效益, 但是在当代影视作品中软广告的存在还是有不少负面影响。对于影视作品, 不恰当的软广告植入, 会降低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 甚至会影响到收视率。对于赞助商, 缺乏创意的植入会使观众对该企业或产品产生抵触, 严重者甚至令观众产生厌恶感, 不但没有实现宣传的目的, 还蒙上了负面形象的阴影。广告植入数量的多少、植入的水平与作品本身的质量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笔者对2008年-2012年国内外近90部影视作品的比较研究数据表明, 46%的电影作品中会植入3-5条道具广告或场景广告, 4%的电影作品中存在高达8条以上的商业广告。而这4%的电影票房都是只高不低, 广告多得叫观众大呼不爽, 但票房却一路飘红。这种冲突叫人哭笑不得, 主要除了影片炒作宣传之外, 好剧情、大导演、名演员成为了票房的保障, 即使对塞车的广告令人头疼不已也不会浇灭观众观赏此影视剧的热情。另一个冲突在于, 一部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即使没有一条广告植入也未必会有好票房。王家卫的几部经典都是如此, 作品好评如潮, 票房确是毫无起色。

2008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 国内总票房高达3亿多人民币。各大媒体对这部贺岁片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电影中, 软广告介入的数量众多, 男主角秦奋在一间名为“paris baguette”的面包店中使用“清华紫光”的手提电脑来刊登征婚启事。这样的场景软广告, 在电影里还有杭州西湖的“西溪湿地”、“招商银行”、“costa”油轮等等。精心设置的剧情加上道具的安排, 使“清华同方”这品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其宣传效果不言而喻。接着电影里面又陆续出现了“剑南春”、“招商银行信用卡”、“摩托罗拉”等等。除此之外, 在影视作品中还出现了对白软广告, 如电影里面就出现了一句摩托罗拉品牌的经典铃声“Hello Moto”, 自然地把软广告植入到电影的情节里面。

在网络上众多的影视类论坛中往往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评价:某某电视剧很好看, 某某演员演得很好, 某某剧情很感人, 可惜广告太多了……;就是广告太多, 剧情还是不错的……诸如此类的观众评论看得出:观众也在适应这种影视市场的变化与商业规则。商业广告植入这一事实不可回避, 只是广告商和制作方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由此可见, 软广告、好作品之间必然会有冲突, 但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正视商业电影、电视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大潮中保留一份对艺术的执着而非固执。合理恰当地植入影视剧情节、道具、场景、对白之中无需刻意回避, 但是生搬硬套强行介入则不可取。

四、解决利益驱使下的艺术呈现问题

作为影视制作方和赞助商两者桥梁的广告公司, 需要通过联系、策划、创意构想等, 让消费者对产品及品牌产生印象, 避免反面创意使产品及品牌的形象下降, 以至广告公司的能力也受到质疑和批评, 不利于广告公司的长期发展。主要应避免以下几点:

1.避免缺乏创意生搬硬套;

2.过于频繁或拙劣的植入手法造成观众产生厌恶感;

3.过于直白的植入方式会降低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

4.预先调查评估, 避免商品质量、真实性没有保障;

5.名人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6.反面情节对商品品牌带来负面的影响;

7.不良消费观对观众的误导;

8.刻意回避监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在接受广告方经济支持的客观事实下, 影视作品的制作方更要坚持创作初衷还原作品艺术本质, 在艺术呈现上不打折扣。对不合理的广告创意敢于说不, 协调软广告的植入方式和手法。具体的做法可以如此:适时、适量、适度、自然地融入其中, 把作品的观赏性摆在经济利益之上去加以创作。这种呈现可以是符合逻辑的情节的介入, 在反情节或是小情节上尽量避免出现广告痕迹, 否则会更显突兀;也可以是必要道具的契合, 在时间的把握上不易过长, 否则会有明显的广告痕迹;另外对白上避免直呼品牌, 而是选择该商品的广告诉求点来加以转述;选择背景或场景形式植入广告更易于观众自然接受, 但效果较弱, 建议可以精简广告植入的数量以少胜多, 增强效果。解决或者缓解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矛盾并非无法做到, 关键在于用对方法, 在观众的反应声中总结更多更合理的办法解决冲突, 用心做出赏心悦目的影视作品让它成为观众和投资方共同的宠儿。

五、结语

从保障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角度而言, 软广告在影视作品中的植入是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的。可以通过控制软广告植入的质量和数量, 优化软广告植入的艺术方式, 比如可以根据产品品牌的特性和影视作品的情节, 巧妙地把软广告进行植入, 不可粗制滥造。优秀的软广告需要经过严密的策划和精彩的创意, 进行艺术性的加工修饰, 才能展示在观众的眼前。这样会有效减少观众观看影视作品时对其中软广告的厌恶感, 并且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使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与商业性能够完美地结合。同时影视监管部门应加强立法, 严格监管, 让商品业、广告业以及影视文化产业能够健康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澳]吉姆·艾奇逊.卓越广告2:如何创造最优秀的媒体广告[M].李志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日]仁科贞文, [日]田中洋, [日]丸冈吉人.广告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3]舒永平.广告传播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饶德江, 程明.广告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花家明.大转型与新视野——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

[6]王沛.广告心理效果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7]杨文英.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浅议产品置入式广告[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2)

[8]成党伟.浅谈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式营销[J].商场现代化, 2006 (115)

[9]苏颜军.浅析影视作品中的“隐形广告”现象[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8)

[10]尹鸿, 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 2006 (06)

[11]王红芳.影视旅游多维价值及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 2008 (03)

上一篇:C++程序下一篇:联合资格认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