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发区

2024-05-14

城市开发区(精选十篇)

城市开发区 篇1

关键词:城市,开发区,土地管理

1 引言

土地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往往与这个地区对土地的管理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发区是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开发的一个特殊的区域,在开发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土地的管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认真地对待。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开发区土地资源的使用,看到土地问题在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务实的态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市场和政府管理两种手段来进行土地的管理。只有不断地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再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才能提出解决城市开发区土地问题的策略。

2 进行开发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意义

2.1 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以物质基础为基础条件的,而越是基本的物质资料,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土地就是这样的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的并且占据基础地位的资源。在社会的发展中,土地的重要性也就愈加彰显。如果不能合理地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一定的规划,那么我们城市经济就不能科学合理地发展。开发区是城市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土地问题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地方。为了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充满后劲,那么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处理好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的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集约化的管理思维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2.2 有利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的优化

开发区是城市发展道路上的经济先锋,也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些工业化的元素,而开发区就可以为城市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土地空间。实践证明,开发区的设立对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工业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化,一些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土地资源的瓶颈。一些地区的开发力度很大,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而另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土地闲置的状况。这就更加提醒我们应该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开发区土地的使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开发区发展建设的优化。

3 开发区土地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开发区的发展加剧了人地矛盾

开发区的发展需要政府不断地征用土地,而这些土地在未被开发之前可能是耕地。在开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违背土地所有者意愿的征地现象。根据数据显示,一些地区的土地征用纠纷问题占到了相关部门信访的一半以上。这就说明,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加剧了人地矛盾,不利于开发区的长远发展。虽然如此,我们还得面对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越来越高的需求量。一些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这些都需要土地的征用作为代价,在无形中削弱了耕地的面积。从宏观上来看,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的隐患,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久发展。

3.2 土地规划方式有待完善

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开发区土地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资源的分配,才能保障土地资源使用的公平合理。然而,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土地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不断地出现违法用地的现象,这些现象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就会为土地的管理积累不安定因素。还有一些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保证土地规划方式的持久性,这也降低了开发区土地管理活动的权威性。一些土地政策的调整也给开发区土地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3.3 开发区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使用

在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的规划中,往往有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究其原因,是由于开发区的布局规划不科学造成的。土地的使用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土地的用途和布局的规划需要进行科学的审批。一般来说,土地的使用要根据土地的投资额、用途、建筑密度、人均占地面积等多种因素来决定。而开发区土地使用的不合理,往往导致出现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而另一些地方土地闲置的情况。由于土地开发周期较长,这种问题还不能很快地得到解决。一些产业密集的地区,土地资源的分配就成为一个相当严峻的课题。政府想要盘活这些土地,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不仅需要政府改变现有的政绩观,甚至还要进行产业政策的调整。

4 优化开发区土地管理的策略

4.1 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发挥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土地资源的流转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因为土地资源的分配需要宏观的分析,才不至于出现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地发挥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只有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土地分配服务网络,才能更好地使土地信息流通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盘活开发区的土地管理状况。还要根据人口条件、环境条件和产业构成等来构建合理的信息网络。

4.2 构建完善的土地评价体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开发区就是城市实现进一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工具。在开发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开发区构建完善的土地评价体系。因为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土地周转的问题,土地周转也必然涉及土地价格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土地评价标准,那么在土地流通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混乱。在构建这个土地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现有土地问题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对于土地利用现状较好的土地要积极地鼓励、扶持。只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构建完善的体系,才能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4.3 完善城市的土地管理制度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科学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的建立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制度性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土地管理问题。必须对土地的使用目的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对于私人目的的土地使用规划要坚决地制止。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市场的价格对群众进行补偿。同时也应该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利益的分享中来,优化土地资源利益的配置。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发挥法律的作用,坚决杜绝一些土地兼并、囤积的现象。

5 结论

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过程中,土地问题是绕不开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认清当前城市开发过程中严峻的土地形势,以积极的态度来处理、解决开发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尽量改变粗放型的土地使用政策,代之以集约型的土地规划方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的双重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分配问题,使城市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锋,袁春,周伟,等.区域土地集约用地模式研究进展[J].资源与产业,2010(5).

[2]刘敏.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

城市开发区 篇2

为切实转变基层干部作风,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自查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自查报告范文(一)强化旅游与农业的互动发展。积极开发具有 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五是加快行业融合。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强化旅游与工业的互动发展。深度挖掘子昂故里诗酒文化及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三科文化,打造祈福之旅、文化之旅、科考之旅,强化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局对照下达的工作任务,按照《20**年政府工作要点》 府发﹝20**﹞1号)及政府督查室《关于报送〈XX年政府工作要点〉完成情况的通知》 府督﹝20**﹞1号)要求。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20**年。以环境创优和招大引强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水平,着力壮大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1-6月,全县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5% 一)二期工程建设用地报批及招商引资等工作有序推进;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省级自然遗产,市级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是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1-6月完成投资10140万元。遗址馆外装饰、提灌站建设等工程全面完工。正加快推进申创国家级自然遗产相关工作。二是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1-6月完成投资9400万元。景区修复工程三个标段建设有序推进,游客中心、停车场、百尺桥翻新等工程已完成90%左右;软件提升工程及各项宣传营销活动同步实施,景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创建4A 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特色集镇项目1-6月完成

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花园街两侧步行道路的踩块的铺装、路灯的安装、个别路段出入口硬化处理等工程;东风渠整治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方案已形成,待评审完成后将着手实施。四是景区1-6月完成投资7990万元。国际城项目投资商前期300万元拆迁安置资金到位;亲水公园二期建设场平完成,土建工程启动。五是沱牌诗酒名企名镇1-6月完成投资8350万元。完成了集镇风貌试点造型,基本完成了地下排污管道改造、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柳湖电站建设和沱牌技改项目。

二)先后在 山景区、风景区、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举办了 分阶段细化了目标任务,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五)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切实强化旅游行业监管。一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确保全县无重大涉旅安全事故发生。二是继续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景区和廉政文化进景区活动,全面净化景区环境,提升景区整体形象。三是宣传、贯彻《省旅游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切实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充分挖掘 特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包装推广特色旅游商品,大力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

二、存在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而及包装品位偏低、影响力不足,一是县面临着国内旅游发展的严峻挑战和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客源分流的激烈竞争;二是全县的旅游业仍存在着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旅游企业小、弱、散,核心竞争力不强,旅游购物市场发展滞后,缺乏具有 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文化纪念品等问题;三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行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和要求。切实抓好招大引强,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休闲度假区、沱牌诗酒名企名镇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推荐、对接工作。做好现有招商企业的跟踪和项目的落地建设。

完善旅游要素,二是加快品牌建设。对现有A级旅游景区实施全面整改。为游客创造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全面推进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4A 级景区,力争8月底前完成省检。积极策划各类旅游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节会

加大对旅游项目、产品的宣传推介,和网络媒体等平台。塑造旅游品牌。深入推进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创建及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完成明星至 旅游通道旅游线路要素建设;12月底前投资1360万元,三是加快线路统筹。力争11月底前投资4.2亿元。完成明星至 沿线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11月底前投资XX万元完成明星至 示范线路段建设。

深入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四是加快服务质量提升。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健全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管理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培养本土人才,进一步壮大旅游企业队伍。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作用,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自查报告范文(二)为切实转变基层干部作风,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扎实开展了整治小鬼难缠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活动,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若干意见》、市委《实施办法》和区委十项规定,重点对照九种不良行为进行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对全区区属和驻区建筑企业、建设设计、监理、勘探等单位及项目指挥部印发了200份公开信,明确告之,我局在办理各项业务和服务工作中,有不良行为的及时投诉、举报,公示了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及受理人;召开区属建筑企业、城建项目、局各股(站)室负责人共65人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工作意见和建议;走访了十里、五里、莲花、赛阳、姑塘、新港在建城建项目指挥部和工地,部分人大和政协代表,重点走访了城房安置点和农民公寓、挂点帮扶村的群众,当面询问,虚心接受对我局及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还走访市建设局招标办、质监站、安监站、市园林管理局、市政管理局等单位,听取上级职能部门对我局工作意见,征求区分管领导的意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了解我局在行政执法、职能监管、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把问题找准。

(二)个人进行自查。结合岗位职责,对照九种不良行为逐项检查,自 我剖析,自我评估,说出表现,指出危害,分析根源,每个同志填写《个人自查表》。主要领导对分管领导提出书面改进意见,分管领导对所属部门的同志分别提出加强和改进意见,单位对每个同志综合提出了要求。

(三)部门开展自查。单位、各股(站)室、办,结合征求到的意见,重点围绕执法、监管、服务、办事、廉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大家议、群众评、自己找、领导点等方式,深挖细究,摆现象查危害挖根源,实事求是,不遮遮掩掩,不避重就轻,也不言过其实,针对查找的问题,填写《部门自查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工作要求。

(四)撰写自查报告。为切实增强自查自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我们要求自查报告,客观、真实、准确、有效。为此,每个同志,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认真自剖,明确努力方向,制定改进措施。对思想层面上的问题,强化学习,深化认识,端正思想;对行为方面的问题,纠偏引正,认真整改,规范行为。能立即改进的,要立竿见影;对一时难改到位的,明确时限,限期整改到位。通过专项整治,切实达到:思想上有明显提高、作风上有明显转变、工作上有明显加强、个人素质有明显提升。

二、存在问题

经过认真梳理,当前我局干部作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只是个别和少数现象,但却影响整个单位建设。

一是精神不够振奋。少数同志工作时间长、年龄偏大,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动力不足,精神不振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够积极主动,上级有要求和领导交办的事去做,没要求、不交办就不思、不想、不动,甘于平庸。

二是服务不够周到。对前来办事的,能热情接待,但在告之解读中,由于时间紧工作忙,解读不够详细、不够具体、不够耐心。在项目检查监管执法中,有时语气比较生硬。

三是公开不够及时。党务政务公开工作,还不是十分科学、规范、及 时、有效,尤其是在城建项目信息更新上,不够及时,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四是遵纪不够严格。虽然加强了机关效能的督查和管理,但还存在个别人迟到早退,工作时间借办公事为由,外出办私事,上网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时有发生。

五是工作不够深入。对建筑业企业员工的培训不够,有待加强。建筑市场的标后监管,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整改没有落实到位,边街小巷道路、路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造成群众出行不便。

以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方面,由于少数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造成工作作风不正、不实;另一方面,教育不经常,管理不严格,措施不得力,监督不到位,造成工作作风浮躁。

三、整改措施

1、深化教育,筑牢干事创业思想。干部队伍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把工作岗位作为干事创业的平台,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全体干部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牢固树立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占位必司职,无为就让座。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苦励志,奋力干事,坚忍不拔,奋勇争先,勇创一流工作业绩。把干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抓下去,始终保持我局干部队伍的蓬勃朝气。

2、转变观念,提高服务办事能力。要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热情为群众服务,热衷为项目服务,热心为发展服务。在工作中,决不能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更不能门难进、脸难看、事能办,不能办事生硬走程序,机械地完成任务。要热情诚恳,真心实意地接待每位客户、群众。事无巨细,时无定时,一一办理。符合规定的要办,不符合要求或手续不全的,要说明情况,解释原因,不可一推了之,需要帮助的提供帮助,需要协调的要主动协调,不能说办不了、不能办,而要说我能办、帮你办。既要周到更要有耐心,不但要说得准、说得透、说得全,而且要说得巧,说话要悦耳顺心,让前来办事的人,知 道办事所需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与根据,让每一个客户感到舒心、满意。

3、落实制度,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坚持依靠制度,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依法依纪,注重实效。对三重一大、领导分工调整、岗位设置、人员调配、重大项目建设、中心工作等都要进行公开,特别是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如工程招投标、城房安置、农民公寓、市政公益性项目等。坚持信息公开的经常性、动态性、及时性,做到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一般一季度或半年公开一次,阶段性工作根据进展情况,逐阶段公开。临时性工作及时公开。涉及党内事务,按照组织纪律,先党内、后党外公开。信息公开落实专人负责,从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地方做起,将定期、专题、随时、及时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报刊、公开栏等,使信息公开更加简便、快捷、高效。打开窗口,透进阳光,晒出公信力,切实提高我局信息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4、严格管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加强自我约束力,认真执行《机关管理制度》和上级各项规定,令行禁止。凡是明文规定的不允许做的一律不能做,局效能办和局领导加强督查,每天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次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发现三次以上同样的问题,作出书面检查,并全局通报,年终不得评为先进,并扣除一定的绩效工资。对经常性出现的问题的人和事,分管领导找其戒勉谈话,必要时实行换岗。在全局上下形成敬畏制度,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人人积极向上,个个遵规守纪,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地工作,杜绝违规违纪。

5、扎实工作,提升整体建管水平。根据我区建筑业实际,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的形式,重点对新上岗的、特种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每年不少于二次。加强对建筑市场标后的监管力度,招标办采取联合、独立对已招标的项目五大员在岗情况、施工管理等情况强力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质监站、安监站对在 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向五方责任主体通报情况,下达整改通知单,切实按照要求整改到位。对整改不到位的要进行处罚,如通报、停工、不良信息记录等,促进整体建筑水平的提升。市政园林管理所,要加强对全区边街小区道路、路灯、公共服务设施的清理,对破损的及时修复,需要改造的道路,提出改造方案报区政府,尽快改造到位,满意市民和群众的生活需要。

下一步,我们着力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通过整改切实达到全体干部思想上有明显进步,纪律上有明显加强,作风上有明显转变,工作上有明显提高,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城市开发区建设工作报告

一、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近年来。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着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分别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狸桥经济开发区、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 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玉环机电产业园、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家园%。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 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等做法,引导承接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在产业导向上,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各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光电、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广德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新型材料、光气医药骨干产业,优化提升轻纺、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5.制定资源节约和环保新举措。

一是严把产业准入关。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了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审核严格做好水资源论证、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的环境跟踪监测。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政策,科学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广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切实把好用地审核和项目准入关,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用地”。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县建立项目入园会审制度,制定促进工业园区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暂行规定,分类确定各园区项目入园标准,明确对5000万元以下单体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贡献等指标。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篇3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一、案例简介

2004年,《杭州市人民防空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03~2020)》获市政府批准通过,成为杭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定性文件。在之后十几年里,杭州的八个城区都将陆续兴建相应的地下“新城”,形成“两中心两轴线十二区块”的地下网络空间,作为区块的旅游商贸、金融会展、文化休闲等功能的重要载体,大量地下商业、文化、娱乐场馆、旅游综合体、交通快速线等设施将极大改善百姓城市生活。

该《规划》还将未来杭州地下空间分为浅、中、深三个层次。浅层0~-10米:结合城市改造、地上与地下统一开发,主要用于商业、旅游、停车场、步行街,以及城市水、电、气、通讯等市政公用设施。中层-10~-30米:开发地下交通,如轨道交通、地下公路、隧道等。深层-30米以下:作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后快速交通线路、城市设施更新等用途。

二、开发背景

作为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现有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杭州市亟需拓宽渠道,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杭州市目前的空间利用状况主要面临以下3个难题:

①紧张的土地资源。杭州市土地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而人口约为424.3万人,人均土地面积只有723.07平方米。1990年,全市耕地面积共203500公顷,2003年,全市农业用地共182706公顷。13年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20794公顷,平均每年约减少1599.5公顷。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张,人口更加密集,社会环境更加激化,城市的发展急需向地下寻求出路。

②交通是社会经济的动脉。杭州市虽已建成绕城高速公路、快速公交、水运航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交通用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过小。加上不少公路标准不高,不但影响车速,而且限制通过能力,因而,常常造成堵车现象,既影响城市经济联系,又浪费了时间与能源。

③影响市容市貌。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拥挤,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破坏城市形象。随着杭州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普遍进入家庭,停车场少、车库不足的矛盾将十分突出,乱停车的现象十分严重。城市道路重复建设频繁,不但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而且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财富。

三、存在问题

①管理体制不完善。忽视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系统管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系统规划、组织指挥、综合协调与监督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地面与地下空间的协调开发有待加强。

②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我国地下空间的产权和有偿使用也尚属空白,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立法、建设立法,管理立法,以及地下空间使用权有偿出让立法,地下工程产权的取得、转让、租赁、抵押立法等,都有待制定和完善。

③技术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技术装备、安全防护和内部环境调节三个问题。杭州的土质比较松软,施工难度大,建设大型地下工程需要精湛的技术支撑。

四、发展建议

①合理规划,依法开发。目前存在的一些地下空间建筑没有相互连通的情况,除技术设计方面的问题外,没有地下空间规划的规划与具体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必须站在面向21世纪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高度,积极着手编制地下空间发展规划,更好地为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服务。

②健全法律法规。尽快地制定与颁发地下空间建设和管理的法规,确立地下空间权的概念及物权形态,地下空间权的取得方式、转让、抵押方法及权属管理等,从而来规范建设者的建设行为,确保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有序进行。

③克服技术难题。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高校等组织开展研究,加快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教训,结合杭州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建设地下空间。

五、结语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的世纪,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的世纪。”随着杭州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生存空间趋于紧张。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走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道路,是缓解杭州市土地资源紧缺、解决城市矛盾、创造和谐的城市环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宇.地下空间开发对杭州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J].地下空间,1994,(3):205~207

[2]童林旭.地下空间开发对现状与需求[N].中国建设报,2003-09-09(5).

[3]张德印.地下空间开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必然选择[N].郑州日报,2008-12-12(014).

[4]杭州市主要年份耕地面积统计(1990--2003)[EB/OL]. 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28/58/1c812ee596982060521e6f2e444ca5e3_0.html,2003-12-31/2010-12-17.

城市开发区 篇4

为应对城市内涝、水资源不平衡等问题, 国家正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国家层面出台《“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和有关要求, 建设雨污分流的排水管网, 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 增加下凹式绿地、可渗透路面, 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年径流总量空置率概念示意图见图1[2]。

苏州市太湖新城是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一核四城”重要组成部分, 陆地规划面积30 km2, 2011年底启动建设。目前10 km2启动区基本完成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并顺利创建成为国家级智慧试点城市和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太湖新城启动区建设现场见图2。

太湖新城建设中, 为践行海绵城市理念, 对其中部分市政道路、排水管网和绿化设计实施生态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经1a多的使用, 效果良好, 减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压力和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提高重复利用率。

本文主要介绍太湖新城市政道路生态雨水渗透及利用系统的构建, 论述海绵城市理念在新城建设中的落地实践。

1 新城开发中海绵城市应用的特点

1.1 规划先导性和前瞻性的体现

建成区城市建设通常是一个缓慢堆积滚动发展的过程, 其竖向规划、管网规划、交通规划和景观绿化规划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 在低影响开发领域暂未做到整合, 存在一定的滞后。

新城规划编制中, 规划条件相对宽松, 有利于综合考虑各专项规划, 形成低影响开发的指导性规划, 充分体现规划的先导性和前瞻性。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可实施性

对旧城改造进行海绵城市的落地应用, 通常涉及市政管网系统, 特别是雨污水管网改造, 大范围道路开挖施工难以避免, 对于建成区居民影响较大。

与之相比, 新城开发受到现状建筑、设施制约较少, 只要做好前期道路、管网和竖向规划, 海绵城市应用较为灵活, 可实施性相对较强[2]。

1.3 自然条件有利于雨水渗透及利用

旧城、建成区的灰色构筑物、混凝土道路铺装等硬化路面较多, 水系以人工河网为主, 自然水系相对萎缩, 雨水径流较大、下渗困难。

新城建设中, 自然水体、土体和绿化条件通常好于建设区改造, 雨水径流通常较小, 场地的雨水渗蓄能力大于建成区。如能因地制宜应用, 其雨水渗透及利用的难度和成本将大大小于建成区[2]。

2 综合雨水渗透及利用系统的构建

以2013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的金碧路、芙蓉街为例, 作为太湖新城滨湖生态景观样板道路, 其市政道路综合雨水渗透利用系统主要包括初雨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贮存、雨水处理、雨水回用等子系统并辅以透水道路铺装。设计和施工实现生态排水与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有机结合, 突出功能、景观、生态等多重特性[3]。综合雨水渗透及利用工艺流程见图3。

2.1 雨水滞蓄系统

金碧路、芙蓉街道路两侧绿化空间较大, 路内道路和路外绿化雨水收集统一考虑, 自然调蓄和人工调蓄并行, 优化收集效率。金碧路、芙蓉街道路标准横断面见图4。

在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及绿化防护带因地制宜设置下凹式绿地及生态渗渠等设施 (洼地-渗渠设施) , 渗渠内设置级配渗透层与软式透水管道连接, 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滞渗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积存、渗透及自然净化, 减少地表径流, 保证雨水下渗, 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合理补充地下水, 形成生态排水模式及可持续水循环系统, 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维护城市的良好生态功能[4]。洼地-渗渠设施示意图见图5。金碧街生态渗渠施工图及实景照见图6、图7。

2.2 雨水贮存系统

根据工艺流程, 绿化洼地接纳弃流之外, 如遇超量雨水, 多余雨水会进入雨水收集池。主要是路侧绿化标高低于道路标高, 绿化最低点处设检查井与雨水主管连通, 当雨水径流量大于渗渠渗透能力时, 渗渠内雨水通过软式透水管进入雨水收集池, 防止道路积水。遭遇超标强降雨时, 超过收集池容积的雨水通过雨水管溢流至河道, 确保城市排水安全。渗透渠构造图见图8。

金碧路、芙蓉街雨水收集池采用聚丙烯塑料模块相组合, 形成一个地下水池, 在水池周围根据工程的需要包裹防渗不透水和可以入渗透水的2种土工布, 作成贮水型和渗透型的2种不同类型。塑料模块组合的水池安装方便, 承载力大。水池上方做成绿地, 与金碧路、芙蓉街两侧景观设计有机结合, 合理搭配种植花草树木, 起到美化环境、控制径流污染的作用。

2.3 雨水处理系统

贮存雨水通过全自动清洗过滤器 (过滤净化) 以及罗茨风机 (充氧杀菌) 等配套设备快捷处理, 达到景观绿化用水标准。全自动清洗过滤器用于拦截水中的杂质, 以净化水质或保护系统中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而罗茨风机功能主要为定期往收集池充氧, 起到杀菌及防止异味的作用。通过曝气管道产生大量微小气泡的气浮作用, 使进入雨水收集池的细微颗粒提升至雨水处理罐过滤、排出, 达到自动清淤的效果。金碧路、芙蓉街项目中, 设有2个1 500 m3雨水收集池, 设备处理水量为15 m3/h。

2.4 雨水回用系统

金碧街、芙蓉街道路两侧绿化带下各布置1根DN100回用管道, 沿途布置绿化洒水栓形式, 将模块式雨水箱中净化达标的雨水通过提升泵供沿途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用, 从而节约优质水资源。

2.5 道路透水铺装

车行道上采用OGFC-13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人行道采用陶土透水砖铺装及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降雨渗入路面排水功能层后, 横向排入路侧渗渠, 大幅减少路表径流及路表水膜的形成, 防止水漂, 提高路面抗滑效果, 改善雨天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

开级配沥青路面的多孔可大幅降低交通噪声、减少噪声污染, 同时排水路面的运用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促进雨水的回收利用。透水人行道板砖实景及细部见图9、图10。

3 结语

苏州太湖新城金碧街、芙蓉街生态雨水收集系统于2013年12月建成。通过上述措施的合理应用, 金碧街、芙蓉街形成雨天渗、滞、蓄、排, 旱天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减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压力和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是保护苏州滨湖新城乃至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的一次有益尝试。

整套生态雨水收集系统包括1.7 km透水沥青道路、3.4 km雨水渗渠, 2个1 500 m3雨水收集池, 2套智能喷灌系统。系统通过周边建筑地块、绿化、道路收集雨水, 汇水面积约15万m2。雨水收集池一次储水, 能满足一周的绿地浇灌及道路冲洗水量, 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在新建开发区建设中的推行, 苏州太湖新城市政道路的生态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有普遍意义, 其他相关项目可参考借鉴, 并根据地方降水、水系的不同调整规模、工艺, 构建本地化的生态雨水收集系统。

摘要:以苏州市太湖新城为例, 在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下, 提出一套综合雨水渗透及利用系统的构建方法。指出该系统的关键在于整合初雨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贮存系统、雨水处理系统和雨水回用系统。配合透水道路铺装, 实现雨天渗、滞、蓄、排, 旱天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最大限度减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压力, 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渗透及利用,道路铺装

参考文献

[1]李丹.2015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EB/OL].2015-11-03.http://www.h2o-china.com/news/232376.html.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M].2014.

[3]路军.城市道路雨水利用及初期雨水分离方案初探[J].市政技术, 2011, 29 (2) :103-105.

开发区对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篇5

某开发区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汇报

在此次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开发区负责的 xx 文化广场是创城实地重点点位之一,我区对照《xxx 县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清单》所要求的具体创建内容,逐条逐项对广场进行了规范和完善,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公益宣传。按照“公园出入口 200 米范围内刊登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及其他类公益广告每间隔 20 米至少 1 处;公园内部其他区域每 30 米至少 1 处”的要求,开发区对 xxx 内残旧指示牌、宣传牌、公益牌及时进行了更换补充,对内容进行了更新、调整。近期,对 xxx 内原有 26 块松动损坏的公益广告牌进行了维修加固,新增设各类公益广告牌 14 块。截至目前,广场内设有各类公益广告牌共计 107 块。

二是强化志愿服务。在公园入口设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配齐了雨伞、气筒、饮水机等服务器材和设备,对过期和临期的常用药品全部进行了更新调换,明确专人值守负责提供志愿服务活动,并负责做好相应记录,做到志愿服务制度化。

三是强化文明旅游引导和监督管理。一方面,按照“公园出入口 200 米范围内有文明旅游提示牌 5 处以上、园内每 100 米至少设有 1 个分类垃圾箱、每 500米至少一处公共卫生间指示牌”的具体要求,近期在广场内新设各类指示牌、警示牌18个,截至目前广场内共设置了文明旅游警示牌386个、分类垃圾箱35个、卫生间指示牌12个,严格确保覆盖率。另一方面,成立了由18名安保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广场环境巡查队伍,分 6 个片区不间断开展文明旅游引导和监督工作,确

保广场内不发生损坏花草、争吵谩骂、躺卧公共座椅等不文明行为。

四是强化广场周边秩序综合整治。开展了违章停车专项整治行动,在 xxx 五个门附近全部设置了禁停区,明确了专人负责广场入口进行文明交通劝导,保证了 xxx 附近无违章停车,交通畅通有序。同时对占道经营、xxx 附近夜市进行了规范,经一步加强了广场周边的城市精细化管理。

拟划定600余城市开发边界 篇6

据悉,2014年7月住建部和国土部共同确定了全国14个城市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城市包括,北京、沈阳、上海、南京、苏州等。按照国土部总结的经验,在划定城市边界时,首先要评价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要看当前的开发程度,如果土地利用已经很粗放,那么即使有潜力也要从紧划定边界。

今年国土部严控特大城市用地

5月17日,国土部发布《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根据通知,2015年,全国下达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量与去年大致持平,且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用地,合理安排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用地计划指标。

同时,在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方面,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介绍,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非是对所有类型用地规模“一刀砍”,而是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等生活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扶贫开发等必要用地。

通知还明确,对农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单列,单列指标不得低于国家下达计划总量的3%-5%。据了解,今年国土部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焦点在于统筹新增及存量用地。

不动产登记或不与房产税挂钩

5月11日,据市场消息,不动产登记政策的制定者近期明确指出,不动产登记工作不与房地产税挂钩,而突出其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权的核心功能,要加快全面推开该项工作。

据了解,即将出台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细则》已在上述思路下做出调整,而这已是其修订的第五个版本,从最初一版的193条细则调整至目前的171条细则。

在最新的不动产登记工作思路下,不动产信息和税收征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工作被搁置。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不动产登记不挂钩房地产税,目的是为了恢復不动产登记的基本职能,即有效保护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

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性研究 篇7

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大连开发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14个沿海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目前已度过了成长期,而逐渐步入到成熟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连开发区极大地推动了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而大连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所伴随的人口聚集、土地利用变化等,对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又具有强烈的催化、带动作用。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开发区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雏形也逐渐突显。为促进大连开发区“由区变城”,提升城市竞争力,适应新形势下大连市发展的需要,开发区用地空间结构的整合与调整势在必行。以大连市开发区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相互关系为实例进行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开发区发展的规律性、理顺开发区建设与中心城市的关系、解决目前我国开发区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 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化与城市的关系

1.1 起步阶段(1984年~1990年)

大连开发区的城市布局,是以起步区为起点,依托大窑湾港区,向东、东南沿黄海海湾伸展。到1989年,起步区面积达到4 km2的规模,主要为工业加工区和与之配套的生活服务区及公用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国家优惠的扶持政策,使得开发区在这一时期得以快速发展,到1990年建成区就已超过10 km2。在此阶段,土地主要用于单一的产业功能开发,尤其以工业产业用地的开发为主,配有少量的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虽然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总量水平的积累较慢,表明在发展初期规模小,集聚和整体规模效应也较低。

这一时期的开发区正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着,并表现出强烈的极化效应。此时的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对主城区更多的是依靠和索取。因为这一阶段的开发区需要依赖城市提供充足的资金、人员和基础设施等资源来启动和维持高速运转,而为了让开发区能够尽快建设发展,城市大量的资金都倾注到了这块土地上。该阶段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有限的城市财政能力下,主城区不得不放缓改造的步伐,并以牺牲老城区的利益为代价,大力扶持开发区的建设。而开发区此时对主城区无论在吸纳主城区人口,还是在接纳主城区置换企业上的作用都是极其微弱的。

1.2 空间外延扩展阶段(1991年~2000年)

到1992年,开发区建成区规模达到了11.6 km2,与城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有了很大发展。此阶段开发区的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到1999年开发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40.2亿元,是1991年的13倍多,GDP的增长率为38.1%,经济总量在大幅度增长;工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22.4亿元增加到285亿元,增加了约12倍;常住总人口由1991年的3.6万人增加到13万人,年均增长率17.48%。此阶段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初步得以发挥,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经济总量得以大幅提升。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开发区的建成区规模已达到41.47 km2。此时的开发区也由一开始的纯工业区逐渐向功能综合的新市区演变着。

在这一阶段,开发区与主城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资源的相互流通促进了双方在资金、市场、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和转化,开发区与主城区互动局面出现。在此过程中开发区的功能不仅是新兴的工业园区,而且开始承担和发挥更多的职能,逐渐发育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市区。

1.3 有序扩展阶段(2000年以后)

进入新世纪后,大连开发区逐步呈现出功能多元化、产业进一步的集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完善、空间发展模式由“区”演变为“城”的发展态势,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走向成熟。除第二产业仍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外,商贸、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大连开发区以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运行质量,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热土。

随着开发区结构与功能的不断完善,这一时期的开发区已经开始向金州区产生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并有能力承接、分担大连市主城区的生产、居住、商业等功能。因而可协助主城区的城市结构调整和转型,在大连主城区的“旧城改造、人口疏散、退二进三、产业升级”等方面予以了配合。

2 空间规划引导开发区有序发展,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2.1 通过空间统筹规划协调区域发展

在开发区建设的同时,大连市主城区也在逐步完成着空间重组。从80年代初开始,大连市土地使用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城市内部结构发生转型,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有所下降。进入1990年后,工业外迁、第三产业发展及郊区居住区建设使80年代出现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趋势得以延续和强化。2000年后,大连市中心城区内部工业用地进一步外迁和土地置换,居住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大型公建在中心区的集中布局更促进了中心商务区的形成。

从2003年开始,大连市先后编制完成了《大连城市发展规划》《大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各城市组团总体规划》。这些规划从区域空间层面上,对整个大连市发展做出整体考虑,提出实行“一心七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的战略部署。开发区将作为大连市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发展,并在2020年前完成开发区由“区”变“城”的功能转换。

利用这次区域城市空间重构,大连开发区将彻底由“开发区”演变成大连市北部地区一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正式完全融入大连城市阵列中,而大连主城区也会借助于开发区的发展完成城市功能优化,空间重新组合,大幅度提升城市整体实力。至此,“开发区”在整个区域中将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

2.2 建立引导机制,完善开发区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城市空间演化

资金投入、政策扶持、资源有序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是直接制约开发区发展的四方面因素。对于像大连开发区这样已经发展的较快、较好的开发区,资金和政策已经不能够再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有通过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这两方面来控制和引导开发区现阶段的土地低效率利用和城市功能混乱的失序发展。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开发区内部功能转换,与主城区联动发展共同达成大连市“一心七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构想。

2.2.1 限制建设投入费用,控制开发规模,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开发区的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要求,合理确定开发区用地规模及空间布局结构。并按照“效益优先、适度超前、引导集聚、集约经营”的原则,制订土地年度使用计划,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并合理确定开发区及配套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对于因为土地存量不足,已严重影响到建设发展的开发区,提出扩区要求的,应严格遵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建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进行扩区。严禁盲目大量占用农民土地的行为,并应做好占用农用地对农民的补偿、安置工作。

2.2.2 人性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门槛”和产业“入区门槛”

开发区在未来产业选择时,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渐改变开发区建区初期那种“兼容并纳”的产业配置方式,科学地确定自身产业发展主攻方向。

一方面,通过设置空间效益门槛来加以选择产业。单位土地工业产值或总收入、单位土地利税及单位土地投资额,应成为开发区空间效益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设置环境门槛。应以技术密集型产业、环保型绿色产业取代建区初期的劳动密集型和污染大、对环境有影响的产业,建设节水型和节能型环保园区。

摘要:以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揭示其发展进程中各时期的空间结构演化与主城区的空间联动关系,针对我国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引导区域平衡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开发区,空间结构,城市布局,功能,规划

参考文献

[1]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3):121-122.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经营论 篇8

城市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容量的延伸以及城市资源的重构,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绝不仅仅是从满足特定区域开发建设任务的简单完成而已, 而必须从优化配置和使用城市资源、验证和协调城市功能分区、合理拓展和挖掘城市有限容量、获取和积累城市开发资金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城市新区作为城市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构成区域, 其经营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推行必须依照城市经营的若干思想和理念有序展开。具体而言, 基于城市经营论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有助于推动城市新区建立在“两型”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建设、开发以及后续的经营活动, 有助于跳出“就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谈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圈子, 在资源有效整合、功能准确定位、布局科学调整等基础之上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进行再思考。基于此, 文章试图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展开研究。

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资源集成和转移论

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模式必须充分依托城市新区既定的资源存量以及由老城向新城扩散和转移的资源增量, 包括土地资源、人口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及资源经营性, 表现为土地资源经营模式, 即以城市土地为基础, 采取直接或间接手段, 改变城市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城市;产业资源经营模式, 即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等旅游资源为代表的产业资源基础, 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政策资源经营模式, 即通过具有创新性、先导性、优惠性的各类政策、规章、制度等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开发、吸引人口从老城区向新城市有效分流, 在保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活动活跃的同时亦能够维持稳定和持续。

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出发,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首先必须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和有序经营, 不允许出现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非理性经济行为, 对于各类资源不能过度挖掘和掠夺式利用。比如, 对于土地资源, 尽管城市新区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但在房地产经营开发方面仍然必须考虑将土地资源用于能够解决民生问题的住宅或者可持续经营的高级楼宇;对于产业资源, 在承接老城区产业转移的同时, 亦必须坚定不移地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为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 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以“两型”项目为切入点, 带动城市新区相关产业的链群式发展, 最终推动城市新区的可持续建设开发;对于政策资源, 必须保证在城市新区与老区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延续性、耦合性的条件下,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有理可依, 有据可查, 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对于政策资源过度利用等不合理现象。可见, 无论是市场导向或是政府导向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 无论是先点后线再面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或是全面布点齐头并进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 对于城市资源的经营都必须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

城市资源经营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之一, 其建立在资源依存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基础之上, 包括以人口资源转移、产业资源承接、城市资源整合为契机所构建的城市新区新型建设开发模式。在资源集成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中, 需要通过外部资源内化、内部资源外化、内部资源累加化以及外部资源网络化等多种模式实现对于城市资源的经营。其中, 外部资源内化是指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将外界的开发投资商、经营者、与城市新区为利益相关者的其他城市或城区等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通过共同开发、利益分享等机制内化为城市新区的内部资源。内部资源外化是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将城市新区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资源、声誉资源、形象资源等借助媒介向外界传播和推广, 在外界接受该资源的同时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加强了解并愿意加入到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来。内部资源累加化是对城市新区所拥有的人口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自然资源等进行梳理和挖掘并加以因势利导、归纳整理, 为城市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创造前提条件。外部资源网络化是对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外部若干利益关联体, 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利益链条拓展、关系链条衍生等途径以形成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网络状资源纽带。在资源转移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中, 因为城市原有城区资源环境的局限性、发展空间的有限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原有城市不合适宜或没有能力开展部分产业活动, 在城市重心迁移、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产业升级等过程中, 可以借助城市新区这一新的载体对于各类资源进行转移, 依此开展有针对性的、以资源转移为前提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活动。

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主题经营和成长论

城市新区绝对不是老城区的附属或者翻版, 其应该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不断优化过程中, 对于城市新城区和老城区所做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无论是为了彰显城市新区的形象和品牌特色, 或是为了应对同城竞争而必须获取的错位竞争优势而言,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城市主题经营特色。具体而言, 包括“和谐新城”, 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等关系,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于城市新区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培育出宜人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产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实现城市新区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和谐发展。“创新新城”, 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特别是创新城市新区的建设思路与开发模式, 推动城市新区的自主创新, 使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步成为支撑和引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重要力量, 带动创新型城市新区的发展。“创业新城”, 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通过培育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创业活动开展、吸引创业型企业入驻, 大力发展城市新区的创业经济, 以创业拉动就业, 以创业经济推动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特别是当城市新区在建设开发的初期, 百废待兴, 更是需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具备足够的创业家胆识和热情, 不拘泥于现状, 敢于推陈出新, 从县域创业经济着手, 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任何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离不开城市资本运作的问题, 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化、以冠名权、经营权等为代表的无形资源资本化、以富裕人口等为代表的人力资源资本化, 等等。资源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资金瓶颈问题, 但狭义的、片面的、单一的资本重构、重组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在对城市资源出售、租赁、抵押的同时, 亦可能会因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偏离“和谐”、“创新”、“创业”等核心主题及相应的轨迹,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可能难以保证城市新区具有足够的成长性、生命力和竞争水平。基于此,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选择及实施必须以保证推动城市新区的持续成长为前提。具体而言, 可以考虑以“和谐主题”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的和谐、方法与技术和谐、组织与结构的和谐, 实现城市新区的和谐成长与可持续成长;以“创新主题”确定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创新型模式、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政府, 实现城市新区的错位发展与创新发展;以“创业主题”带动以城市新区内全民的创业行动来加快致富速度、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和谐发展的创办实业、创造业绩的实践活动, 实现城市新区“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可见, 不同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主题的选择决定了城市新区不同的成长模式, 但万变不离其宗, 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设开发主题的高瞻远瞩和与时俱进、结合城市新区资源特色和能力禀赋的因势利导才可能推动城市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合作经营和共生论

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通常以完成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为根本目的, 以城市快速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环境稳步改善、经济有序增长等为最终目的的经济活动。其运用政府、市场以及网络三种途径完成城市资源的配置和经营, 采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 试图实现城市新区所拥有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建立在城市新区外向发展和合作发展的基础之上, 即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既不能完全割舍老城区不重视甚至忽略的相关产业或者城市功能, 亦不能仅仅从城市新区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布局定位、发展定位进行思考。从城市合作经营的角度出发,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保证城市新区与城市老城区具有良好的互补和依存关系, 同时还需要将城市新区放置于城市群、城市圈、大的经济板块中进行全面考虑。即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与城市新区比邻、接壤和依存的若干城市群体在布局定位、功能属性、产业遴选、空间规划等方面均能够较好的吻合。在此基础上, 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融入特定的共存共荣的城市群和利益网中, 通过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差异化分工和功能分解定位, 突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特色内涵与元素, 确定城市新区的经济生态位, 为其参与城市圈的合作竞争创造便利条件。

城市共生论要求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突出其外向型经济特色, 发挥城市新区内产业资源、自然资源、品牌政策或政策资源的辐射与带动功能, 对内促进城市新区若干资源的整合, 对外拓展市场空间与交流合作, 最终实现城市新区与站在更高视角的城市圈或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对于城市新区功能进行大定位、资源进行大整合、区位进行大融合、产业进行大关联, 由此保持城市新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竞争力。城市共生论还要求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可以在充分借助大量“外脑”、“外智”、“外力”的条件下合作经营、共同开发, 在资源共享、能力互补、风险分摊、利益共享过程中, 以产业相互关联、资源相互依存、功能相互契合、利益相互触动等途径实现城市新区与其他区域的融合。

五、结束语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必须从城市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产业条件、经济态势、政策体系等多个角度加以综合考虑。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是对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所提出的具有提纲挈领性的策略、思路和宗旨,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之后的后续经营管理工程具有复杂性影响。基于此, 在选择和推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某一特定模式时, 必须超前从城市经营和经营城市的思想对其进行架构, 才能保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工作快速、稳定、高效、持续的开展。

摘要:本文揭示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从城市资源集成和城市资源转移两方面剖析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对于城市资源经营的理性思考, 从城市主题经营和城市成长两方面探讨了“和谐主题”、“创新主题”、“创业主题”等经营思路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影响以及城市新区成长的推动作用, 从城市合作经营和共生的角度指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必须兼顾合作竞争和共存共荣的思想, 实现城市新区与老城区及城市圈的融入式发展。

关键词: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城市经营

参考文献

[1]许珂: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山西建筑, 2006 (8) .

[2]徐巨洲: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 (续) [J].城市规划, 2001 (9) .

[3]陈淮: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经济再认识[J].北京社会科学, 2004 (1) .

[4]田莉: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协同发展的城市整体观[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5) .

[5]李娜:现代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分析与探讨[J].中外建筑, 2009 (6) .

城市湿地开发利用研究 篇9

根据1971年的《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 m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1)湿地以水的存在为特征,无论在地表,还是在植物的根区;2)湿地的土壤条件通常不同于临近的高地;3)湿地植被以适合于湿润环境的植物组成,但缺乏耐受洪水胁迫的植被。

人工湿地主要由五部分组成:1)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2)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等;3)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4)无脊椎或脊椎动物;5)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2 案例———桥北新镇

桥北新镇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境内的黄河滩区,与郑州市郑东新区隔河相望,包括黄河大堤以北,珠高速公路以西,武陟县以东,原祝公路以南的范围,用地约61.35 km2,人口约为28 505人。

规划区内池塘面积约4.5×106 m2,占总用地的7.4%。地下水主要有降雨渗水、黄河浸润、渗透补给。水位埋藏较浅,一般为1.5 m~4 m,黄河洼地雨季常年水位接近地表。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湿地条件,其规划以“水网城市”和“联通组团结构”的理念进行用地布局,提出建设具有水乡特色的现代生态新镇的目标。

3 先进的人工湿地开发利用模式

3.1 用人工湿地治理水污染

人工湿地可用于小城镇、村镇的污水处理,也是许多工业废水(化工、石油化工、纸浆、纺织印染、重金属废水等)的有效处理方法。

深圳市区内洪湖公园的一块人工湿地,已成功探索出一条低成本治理水污染的新途径。该湿地占地2 300 m2,栽有芦苇、美人蕉等五六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下面铺有砂子、细石等填料。城市污水流经人工湿地后,明显变得清澈,其水质已达到国家地面水标准,优于景观水标准,每日可处理污水1 000 t。与同等规模污水厂相比,人工湿地的建设费、运行费只需1/2和1/5,成本大为降低。人工湿地选栽的植物和填料,可对污水产生化学、物理、生物等作用,使污染物被削减,水质得到改善。

3.2 桑基鱼塘模式

桑基鱼塘是比较典型的水陆交换生产系统,是我国广东省、江苏省农业生产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多目标生产体系,目前已成为较普遍的生态农业类型。“基塘”生产方式中的“塘”就是池塘,“基”就是指把各个池塘隔开的土埂。在这个系统中通过水陆物质交换,使桑、蚕、鱼、菜等各系统得到协调发展,桑基鱼塘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整个系统没有废弃物,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因而保证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3 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目前越来越受到青睐,其核心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谋富当地居民,不再认为自然是被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而应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成“天人合一”的和谐。著名的顺德生态乐园,立足于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和均安镇的岭南水乡田园风光,紧扣目前世界上生态旅游热潮,是一座寓教于游、寓乐于游的绿色生态乐园,也是一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休闲性兼备的主题公园,获得了生态环境及经济的双丰收。

4 人工湿地引入城市景观设计

利用人工湿地可以创造良好的城市水环境和城市景观,形成独特的水乡城市特色。

桥北新镇规划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创造人工湿地的条件,甚至有些区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工湿地,应利用这些资源,将人工湿地形成系统和网络作为规划范围内的生命线和生态核,不同的组团由线形湿地分割和联系,每个组团中由片状湿地形成自己的生态核,使整个区域形成由人工湿地系统串联起来的整体。

4.1 城市中心区环境创造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中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也是城市的形象中心和城市第三产业中心。因此,城市中心景观环境的创造对于一个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水环境引入城市中心,不仅利用湿地资源使城市中心与自然相结合,还有助于创造出水乡城市特色;同时城市公共绿地中的湿地可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成为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

4.2 高校环境创造

规划区内高校区应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和水环境,建设人文与生态共享的优美校园。规划布局应以组团形式集中布局,组团之间有大面积绿化和水面。建筑组团可像细胞一样有机生长,其间绿化也可像细胞间质一样灵活流动。各建筑组团通过步行景观轴线和水系联系,形成便捷、高效、美化具有情致的内外空间景观体系。

4.3 城市居住区环境创造

居住区是市民居住生活的场所,居住环境可承载人们的许多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处,也是人们休憩与交往的场所。利用规划区内的湿地资源营造居住场所水环境,结合绿地系统和交往空间,形成居住区的生态轴和生态核,提高居住的景观环境和生态质量,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4.4 城市滨水区环境创造

保持滨水区的生态特征,形成自然型滨河景观带,以满足旅游以及游憩休闲为主。

4.5 城市工业区水环境创造

工业区的布局中,引入湿地的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以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作为环境基质和交流空间。除了景观的功能外,一些工业区中的湿地具有控制污染的作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就充分发挥了人工湿地的特点和应用,规划中大胆引入湿地的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以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是全园的环境基质,也是高科技园区所需要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所在。

5 湿地景观开发利用的相关措施

5.1 进行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高速公路、城市建筑等基础设施的扩建,改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湿地水文和生物学特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湿地物种多样性与流域不可渗透地面面积、湿地水面波动情况密切相关。

5.2 进行科学的湿地景观设计,维护湿地生态安全和公众安全

维护湿地生境的生态安全,是城市湿地治理的重要措施。作为市民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在恢复及重建湿地生境时,应通过科学的设计,提高湿地环境的安全性,保证公众安全。

5.3 建立及恢复城市湿地时应以本地乡土物种为主

乡土物种是通过多年的物种选择证明适宜生长于本地生境的物种。在恢复及建立湿地植被时,利用本地物种不仅加大了实际工作的可行性,也可节约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如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包括非正常因素的人为引入),则易给当地湿地原有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5.4 建立持续的城市湿地监控机制

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和功能评价体系,以对城市湿地进行持续的测定和调控。在城市湿地治理过程中,湿地监控时间的长短是重要的决定因子。

摘要:对湿地的概念、特征及人工湿地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研究了深圳、北京、顺德等地先进的人工湿地开发利用模式,结合桥北新镇规划,提出将人工湿地引入城市景观设计,并概括了湿地景观开发利用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湿地,开发,利用,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潮洛蒙,俞孔坚.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规划师,2003(7):75-77.

[2]刘英,胡群霞.城市湿地的合理规划与保护对策[J].山西建筑,2007,33(19):28-29.

[3]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3):9-12.

城市的再开发 篇10

1 城市再开发的含义

城市再开发是城市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对城市的第二次开发, 城市开发包括新开发 (newdeve Iopment) 与再开发 (redevelopment) 。“城市的新开发是将土地从其它用途 (如农业用途) 转化为城市用途的开发过程, 再开发则指城市空间的物质替代过程, 往往伴随着功能变更的过程 (如在单一功能变更为综合功能或者居住功能变更为商业功能的同时, 高密度发展替代低密度发展) ”。城市再开发涉及多方面内容, 如城市的更新重建、改建修缮等等。由此必然形成多种不同的开发方针和政策措施。

除此之外, 城市再开发也可以看作城市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和旧城区改造程度的反映。城市再开发过程反映城市发展的过程, 它们的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 也反映了当地和当时的建筑和市政设施状况。因此, 城市再开发任务包括旧城区也包含新区用地, 二者是彼此相关的。

2 城市再开发的内容及目标

从城市再开发概念上的理解, 以及城市实际出发, 可以这样认为, 当前城市再开发任务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

(1) 调整城市功能布局, 搬迁污染城市环境的企业和单位, 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区位效益。

(2) 改造城市中环境条件恶劣的住宅区和破旧的房屋, 组建有一定规模和完善程度的公共服务、文化和生活设施, 努力把单纯的小街坊改造成完整的居住区, 提高城市生活的社会化水平。

(3) 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 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4) 发展和扩大全市性公共中心, 并把各区域中心和各种不同用途的专业化设施纳入统一的相互联系的规划系统中来。

(5) 整顿和改善城市道路系统, 修建交通疏散设施和停车换乘枢纽, 建立各类停车场。架设空中或开辟地下通道, 整顿对外交通系统。

(6) 改造城市市政设施, 把紊乱的地下地上工程设施纳入统一的规划系统, 把不同规模的工程设施与城市发展规划统一起来。

(7) 对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旧街区、建筑群、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进行妥善的维修和积极保护。

把以上一些具体的、表象的内容加以归纳, 可以看出城市再开发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物质方面。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生产、交通、游憩方面条件, 增加舒适及安全性。

(2) 职能方面。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城市职能, 增强城市运转机制, 强化城市整体功能。

(3) 文化方面。保护历史性建筑、街道、地区和市容, 保存城市特色, 保存城市厉史的社会、文化联系网络, 保证城市历史文化内在文脉的发展与延续。

(4) 环境方面。调整工业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减轻污染, 改善城市环境。

以上各方面是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的, 采取专门政策去对待各个方面, 必然存在很大片面性, 拆除的政策将耗资巨大, 改造只是权宜之计, 单纯保护则有可能忽视城市发展的意义。因此, 城市再开发应该是综合多方面的工作, 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 来制定具体政策及方针。

3 城市再开发的内部机制

3.1 城市土地报价地租

每一个城市土地需求者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对城市的不同土地作出不同的估价, 并决定为了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愿意支付的最高地租和地价, 这个由土地需求者决定的愿意支付的最高地租就称之为报价地租。不同的土地需求者对城市不同地块的土地所愿意支付的地租是不同的。比如商业企业对市中心的地段愿意付较高的地价, 而工业企业可能对较偏远的地区的土地给出较高的价格。

影响到土地报价地租的因素有: (1) 土地需求者的状况, 如企业行业类型、产品品种、生产规模、技术条件和利润率等。 (2) 地块的属性, 如地块的形状、地貌、建筑物性质、上下水道、煤气之电力状况、地区景观、小气候、邻近地块的使用性质等。 (3) 地块需求者和外部的关系, 如企业的原料来源, 与交通枢纽的距离, 产品运到市场的方便程度, 职工上下班的距离等。

3.2 城市土地区位理论

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之间分配, 是以经济效益最佳为基础。土地利用是否合理, 在理论上是以能否获得最高价值为标准。土地所有者希望获得最大地租, 土地需求者则希望从土地中获得最大收益。一块土地可以有许多种互相代替的用途, 对于规划部门来说, 就是要从全局考虑怎样使用才能使其效用最大, 对于用户来说, 则要决定在那儿选址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安排城市各项用地。

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商品经济条件下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土地最优配置与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城市规划实现的土地最优配置是一致的, 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市场经济条件下认为, 每个土地使用者只要使自己的土地达到最优化利用, 整个城市的土地也就达到最优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要同时做出决策, 力图使所有用地得到最优利用, 土地使用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用考虑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却要考虑所有用地之间的互相影响。

4 城市再开发的时机

决定城市再开发的时机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 但其中重要的应该是经济因素。从经济意义上说, 当土地的最优利用价值能够补偿现存的土地与房产价值时, 就应该对土地进行再开发。

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土地的再开发决策过程。有一块给定的土地, 假设现有两种类型的住宅方案可以考虑。A型的住宅的建筑成本为1000万元, B型住宅的建筑成本为1500万元, 与基地加在一起, A型住宅售价1400万元, B型住宅售价2000万元。土地所得的收益为已开发的地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开发成本。这样A型住宅的土地收益为400万元, B型住宅的土地收益为500万元, 因此建B型住宅是土地最优利用, 因为它能使土地获得大收益。

一段时间以后, 如果现在的A’型住宅折旧、贬值, 同时人口增加等因素将提高B型住宅的造价及市场价格。现在A’型住宅的土地报酬跌到700万元, 而B’型住宅成本上升到1600万元, 它的市场价格增加到2400万元, 此时B’型住宅的土地收益为800万元, 它足以补偿土地所有者拆毁A’型住宅的损失。因此B’型住宅成为土地的最优利用。这一过程决定了建筑物的经济生命周期和再开发时机。

由此及彼, 整个建筑群甚至城市整个旧、街区的再开发也有同样原理。

5 城市再开发促进城市系统结构的优化

城市再开发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城市改造过程, 城市再开发作为城市更新发展的一种手段, 为城市系统结构优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城市再开发是城市大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结构优化的动力和手段。

5.1 利用城市再开发促进城市更新, 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将第二产业的人口和资金转向第三产业, 特别是将闹市区的技术档次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设备和厂房出让或拍卖, 人员和资金转向第三产业, 就地消化, 逐步使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则是利用土地有偿使用机制, 吸引资金进行土地开发, 利用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规律优化土地使用结构, 改变以往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局面, 并且积累资金, 推动城市运行机制的转变。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相辅相成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了第二产业的用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潜在效益;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则会强有力地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

5.2 城市再开发中的新区开发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在城市再开发中, 有新区开发也有旧区改建。新区的开发离不开旧区的支撑, 同时新区的开发也带动旧区的改造和发展。可以说, 新区开发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个极好的时空背景。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资金, 自然会带动旧城区的发展, 同时新区开发也为老城区进行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双重调整提供了空间的余地。

5.3 城市再开发中城市经济与管理深层机制的转变

在传统体制下, 通常经济发展, 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 同时工业企业上缴利税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工业发展必然成为政府部门致力以求的目标, 而第三产业与基础设施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情形下进行城市更新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城市产业的不断升级, 为城市再开发, 城市更新改造, 开拓了广阔的前程,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 谋求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要求城市经济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 (1) 土地有偿使用; (2) 政府职能由直接经济管理转向宏观调控; (3) 重新确定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

以上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共同构成新的城市运行机制。士地有偿使用不仅可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而且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可观的资金。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加强城市的服务功能, 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 同时可以减轻第二产业对资源及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用地的压力, 还可以强化城市功能, 振兴城市经济。

6 总结

上一篇:《劳动铸就中国梦》下一篇:路基压实的施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