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2024-06-27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精选十篇)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1

1、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田径教学的定位不明确

多年来, 由于我国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思想的枷锁, 学生没有广阔的自我塑造的空间, 学生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近几年来田径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显示, 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 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 脱离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基本要求, 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教育的环境。在训练理论与实践课中, 片面强调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心, 以传授与掌握运动技术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 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有很多教学经验不足的专业教师, 侧重于把学生当运动员来进行教学和训练, 教材的选择大多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 忽视了针对学生作为未来的基层教师、基层教练员的教育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方面的问题

高校田径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是一个突出的因素, 这一点在综合类高校比较普遍。高校体育专业的部分老师教学态度不认真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教学内容比较死板, 往往以教师的主观意志来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与教学大纲格格不入。比如某个老师擅长于短跑项目, 他就只教学生短跑技术, 其他的项目就一笔带过, 或者只是轻微的介绍一下而已。

1.3、内容、评价标准缺乏更新

高校田径专业的课程从内容, 方法到评价体系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普修课还是专选课, 都以侧重技术教学为主, 忽视健身性, 忽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并且练习内容单调, 练习形式单一。考核的评价标准主要以竞技体育的“高度远度速度”为主要手段,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评价标准主要以“理论考试”、“技评”、“达标”来评价学生成绩, 重结果轻过程。使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和技术达标, 而忽视体育教学能力和社会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体育育人, 田径是一个内容多, 技术复杂的大集体, 如果以单纯的走跑跳投为主来进行教学, 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也有大部分学生一提到田径, 就跟跑联系在一起, 笼统的认为田径是一件很累很苦的运动, 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目前新课标的颁布, 将素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 必须冲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要加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2.3、转变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绝大部分是未来的体育老师和相关体育部门的工作者, 在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组织模式, 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活动团体紧密地结合起来。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的学生敢想敢问, 在教学中要主动迎合学生需要, 创设情境式教学等手段,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创新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专业中, 田径是一门基础主干课程, 但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课程内容选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 田径教学内容已经不仅要满足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还要满足于社会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教学内容中可以穿插趣味性, 知识性较强的一些辅助项目, 定向运动、攀岩、远足等是最优选择

2.5、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田径课教学中, 经常采用的是“传授运动技能和“培养基本教学能力”两种模式, 完全是以教师、教材、课堂教学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示范、纠正错误, 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力, 积极创造师生问答、教学讨论、验证学习等环节, 加重对学生田径教学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2.6、制订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

传统的田径课程考核方法以“技评”和“达标”为主来评价学生的成绩, 重结果轻过程。这样往往容易挫伤一些技术不好但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上, 要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术语, 实践上要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往学生只注重技术达标,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达的21世纪, 随着新课改的再一次修订, 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组织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3、田径教学改革趋势

3.1、田径课以终身锻炼和健康第一为主的培养能力为目标

随着新的《课程方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陆续颁布, “健康第一”和“终身锻炼”是贯穿整个学校体育改革的一条红线, 同时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应该淡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化教学倾向, 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建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体育与健康观。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健康第一”与“掌握技能”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2、田径课程内容设置的综合化

新《课程方案》将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归属到田径类教学课程, 进一步凸显了田径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兴趣化、知识化、多样化原则。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竞技与健身、学习与生活、教学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扩大了高校田径课程与高校田径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改变传统的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田径教学内容, 将一些新兴的时髦的与田径运动相关的休闲运动项目, 例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远足、攀崖等户外运动纳入课外田径活动内容甚至编人田径教材, 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付诸实施, 许多田径专业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就是户外运动。从而改革学校田径教学内容, 淡化竞技体育意识, 树立健康快乐的体育观念, 加强田径课程活动的时尚性, 激发学生的田径兴趣, 以提高学生参与田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构建全新的田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

结合田径课程自身的特点, 目前田径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是如何强化田径课程的健身内容和淡化竞技性教学的前提下, 重视田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突出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在此前提下, 由于田径教学主要是以学习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和掌握教学技能为目的, 因而在考评体系中要注重综合能力和过程性评价, 不使用终结性评价。比如组织田径理论考试时可使用试题库, 使考试手段更加科学化。对技术考试, 可以由田径教研室随机指派教师进行统一评分。对于教学能力的考试, 采用正规的手段和模式来进行考核, 比如微格试讲等, 并做到严格、准确和客观地评价, 不再或更少地使用随堂考试这种形式。

4、结语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方向的学生处于从学到教的预备教师或教练员阶段, 其体育教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应该在平时中多加积累, 积累就要从边教边学中来寻找突破口。在田径教学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由于个体差异, 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践课教学忽视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建议将由单一的体育教育向体育健康保健、教育素养、竞技和娱乐游戏相结合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适当增加田径课的教学时数, 以满足田径教学“广而全”的特点,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基础课程将注重“综合性、文化性, 多角度”, 术科课程要突出“基础性、一专多能型”。因此, 对现今的体育专业的田径实践课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当然, 这种改革还需要体育教师本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要更新田径教材的内容, 完善田径课的测评体系和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8.

[2]王小美.高师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4.

[3]张英波.现代田径运动训练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

[4]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张培基.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新探[J].福建教育, 1989 (3) .

[6]刘瑞武.我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J].体育科学, 1991 (4) .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2

教学内容:短跑的动作方法。

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彩图详细介绍了短跑的动作方法。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短跑的动作技术和锻炼方法,发展短跑能力。培养学生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学习并掌握短跑的动作技术。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博尔特图片和他打破男子一百米跑世界纪录的视频导入新课。

二、短跑简介:短跑属于极限强度运动,短跑是在规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到终点取胜的运动项目。短跑比赛包括100米、200米、400米。

三、短跑的动作方法:

1、起跑:起跑的任务是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条件。在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必须使用起跑器。安装起跑器目的是使脚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用力姿势,有利于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1)各就位: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几次深呼吸,轻松地走或跑到起跑器前,屈体,两手撑地,有力腿在前,两脚依次蹬在起跑 器上,后腿跪在地面上;后腿 膝盖和前脚足弓在一条线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之间有10厘米的距离;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两手约与肩同宽撑于起跑线后,两臂伸直,肩微移超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

(2)预备:听到“预备”口令后,平稳抬起臀部,稍高于肩,身体重心前移,前腿大小腿夹角约为90度,后腿约为120度,后边支撑腿稍抬,臀部和肩平或者稍高于肩,但是后边腿要弯曲,不要伸直,两眼视前方三米处,注意听枪响。

(3)鸣枪:当听到“枪声”时,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用力前后摆动,两腿迅速蹬离起跑器。后腿以膝领先沿着地面迅速向前上方摆出,用前脚掌扒地,同时后腿要把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把身体向前送出。做到起跑时反应快、蹬摆快、第一步落地快。

2、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从蹬离起跑器到途中跑开始的一个跑段,一般为30米左右,它的任务是尽快加速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

腿蹬离起跑器后,身体处于较大前倾姿势,为了不使身体向前摔倒,继续加速,要积极加快腿与臂的摆动和蹬地动作,保持身体平衡。

跨出第一步时,着地脚由前脚快速过渡到脚趾位置。保持身体前倾。恢复阶段,较低的一条腿与地面保持水平。每步的步长和频率都要增加。20-30米后,躯干逐渐抬起。

3.途中跑

途中跑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最高跑速,起跑后的加速跑结束即 进入途中跑。一个单步由后蹬和前摆,腾空,着地和缓冲几个部分组成。

(1)后蹬和前摆:后蹬是推动人体向前的重要的动作阶段。当身体重心移动支撑垂直面时,支撑腿开始积极有力后蹬。支撑腿和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对身体上下波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2)腾空:腾空是支撑腿结束后蹬离地面,进入无支撑状态。腾空期是从足尖离地后开始,支撑腿的大腿随着蹬地后的惯性,使膝关节折叠屈曲,同时,还伴随着另一条腿抬大腿的屈髋关节动作,形成前摆姿势。

(3)着地和缓冲:腾空结束后,摆动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有弹性地着地。然后迅速屈膝屈踝缓冲,随着跑动的惯性,摆动腿大小腿折叠,迅速向前摆动并与支撑腿靠拢。

4.终点跑

终点跑是全程跑的最后一个阶段,尽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度跑过终点。终点跑的技术,要求运动员在离终点线15~~20米时,尽力加快两臂摆动速度和力量,保持上体前倾角度,当运动员离终点线前一步距离时,上体急速前倾,双手后摆,用胸部或肩部撞终点线,跑过终点逐渐减速。

四:到运动场实地练习短跑。板书设计:

短跑

1、起跑:各就位、预备、鸣枪

2、起跑后的加速跑,3、途中跑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田径;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高中田径课程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并没有突破以竞争为目的、以技术为主线的竞技体系,导致田径课程教学处于冷落的地位。现在的教学制度过于突出技能性的内容,混淆了田径运动与田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田径健身价值的开发受到了限制。

一、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性,内容陈旧

新课程中,教师依然只注重教,并不带有技术和能力的传授,只是想要学生能尽快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效果,可是并没有使学生真正从中得到收获,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性,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给自己的任务而去学习,并未从中发现乐趣。

2.田径竞技内容缺乏趣味性,个性化不足

我们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总是围绕那几个项目学习,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性,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组织呆板,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性。

二、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1.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旧版教材不被认可的原因之一就是课本内容太死板,篇幅太长,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乐趣,使田径运动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实用化、高效化,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从而打下了结实的体育根基,为日后发展做好铺垫。

2.打破思想,挣脱系统性的束缚,利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味地追求结果,从不注重过程,只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而从未替他们的健康问题考虑过,我们应该彻底打破它,在提高体能的基础上,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追求的田径教学内容,首先是以身体健康为主的,其次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田径项目运动中选择一项或两项进行系统训练和学习。与此同时,一定要挣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教学模式,使竞技和健康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课本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如果教师依然墨守成规,不懂得创新,无论怎么改革也是无济于事的。学会改革和与创新,会发现前景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李斌.中学教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5).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4

1 目前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田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目前在中学田径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多采用的是“快跑”和“实心球”的方式来开展体育田径教学工作,这两个项目是最容易开展的,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效果比较好,所以教师在田径教学中非常喜爱这两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两项过于简单,没有技术含量,没有趣味性。一般学生喜爱的项目是铅球、障碍跑、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等趣味性技术性较高的项目,但是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中学体育田径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强的,多数把体育田径课当成了课余休息时间和聊天的时间[1]。

1.2 田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在体育田径的课堂上,教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注重的是体育田径课堂上能否让自己轻松快乐并且有新的项目可以学习。但是中学田径教师在课堂上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而且多数是进行速度性和有氧性的项目教学,没有真正的对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除了考试之外的体育课,我们普遍多见的是学生扎堆聊天的现象,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见怪不怪了。

1.3 体育田径的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总是会有体育特长生,他们依托体育来弥补文化课的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或者大学。所以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选择着重关注体育生,帮助他们能够在开始的过程中加分。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体育课跟自己的成绩无关,跟升学无关,体育课便成为了娱乐课,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目前中学体育教学实际上只是对部分学生有意义,并没有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

1.4 体育田径教学不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服务

中学体育田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脱离了生活实际,无法受到学生的青睐,对学生身心素质的锻炼也非常的少,对于学生而言,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体育田径教学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帮助,所以目前的中学体育教育不能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服务。

2 对中学体育田径教学改革的设想

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满足学生兴趣,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对学生能够有积极的影响,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要求,对中学体育田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设想。

2.1 对初中阶段体育田径教学的设想

对于初中生而言,无论是年纪还是心智都还在不成熟的阶段,身体素质还处在一个可以调整的阶段,所以对于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来说就应该在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后,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发展学生基本运动的技能,用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全面发展身心素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竞技类的运动项目,提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展现他们运动天赋的平台。

2.2 对高中阶段体育田径教学的设想

对于高中生来说,年纪以及心智的逐渐成熟,也开始拥有自主的思想,所以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应该是在发展体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教学,将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兴趣的同学分为一组,每一组可以自主选择几项所学的项目,积极的开展运动,培养学生的日常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做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技能,这样针对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他们实践的能力还提高了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质量。

3 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虽然考虑到了教学内容的的完整,跟教学大纲的吻合性,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目前的田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成为最大的问题[2]。换句话说,在新的体育田径教学改革中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去避免这样的问题,淡化教学内容的技术性,增强趣味性,把教学内容由之前的难以接受改变成为有趣味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教学内容的重心始终在学生身上,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的乐趣,真正的发挥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对学生的生活影响并不大,更注重的是对教学大纲的满足,更不用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没有作用的原因是教学内容不够生活化,脱离了生活实际所设立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还会让学生陌生厌烦,因为学生潜意识里面就明白,这样的体育项目学了也不会有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只需要在结束考试的时候能够过关就算是完成了体育课程的学习。所以在新的体育田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把体育田径教学内容生活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充分发掘田径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将体育田径教学跟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真正做到体育田径教学生活化,为学生的未来做出贡献。

3.3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对于很多中学来说,体育田径教学的硬件设施是非常简陋的,学校并没有在这个方面投入财力,简陋的设施不仅学生对课堂没兴趣,就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教学没有较高的激情。所以学校应该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强体育硬件的设施,并且在后勤管理方面要做好保障工作,学校的体育器材因为长期被使用并且不爱惜以及管理不善的原因导致破旧,所以学校加大对基础设施构建的过程中还要完善器材的管理制度,这样购置了新的器材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器材,能够长期使用。

3.4 建立完善的体育田径课程的考核标准

体育田径教学的考核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考核结果的公平性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在新的体育田径教学改革中,努力营造一种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氛围,学校要注重学生健康的短期效益,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素养,所以在新的体育田径教学中,要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做出考核的标准。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同时给学生的考核要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心理压力,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要充分考虑每一类学生,不能光看最后的成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步与否也是一项最重要的考核内容[3]。这样的考核不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不断的接受表扬和认可,学生就会继续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课程的学习。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来充分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这样的考核制度科学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能增加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3.5 师资队伍的建设

众所周知,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并且不可缺少的主体,所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前提。现在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要求都很高,在中学体育教师中,教师每天都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体育代表健康的形象和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育课,并且为人师表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要拥有专业的体育素养和教学专业能力[4]。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开拓自己的视野,能够不断的为新的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力量,提高体育田径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该定时定量的为教师安排相关的学习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总体而言,中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体育教学看似简单单但是在新的要求下就面临更高的挑战在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要面临很多的问题,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所以教师在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应恰当的安排、梳理,合理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革新的体育田径教学方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游刃有余,真真切切的把体育教学推向全体学生,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摘要:我国现在所使用的体育类教材注重发展人体的机能、注重养生以及防疾病等,是根据人体的解剖部位,以全面锻炼身体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忽略了体育田径教育的健身价值而过分的突出技能上的教学内容,模糊了田径运动和田径教学的界限。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炳坤,姚爽林.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月娥,江建玲.学生兴趣的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周红林,文剑新.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J].湖北: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9.

中职体育田径教学论文参考 篇5

3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中职体育田径教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中职田径教学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变革教学方式,改进旧有的田径教育方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田径教学的教育水平,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一份贡献,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作者:牛毅 单位:太原市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黄小慧.提高中职体育田径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5).

[2]闫俊涛.趣味田径在中职女生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1).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6

关键词:主体性 自主性 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50-01

1 中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功能

目前中学田径教学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在安排教学内容上没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很严重,很多内容是小学和中学体育课中的内容。

这样既没有使学生发展已有的技术,也没有拓展田径项目与其他运动项目的联系,结果出现了教学内容单一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不高。

1.2 缺乏对田径运动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对田径的作用、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不够

学生没有意识到学好田径对学习和提高其他运动项目的益处,没有意识到田径的健身作用,不了解田径运动的历史,不知道如何去欣赏田径运动的美,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田径比赛,不懂得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对田径运动无法产生兴趣。此外现代大学生不愿吃苦受累,再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参加那些时尚的运动项目。而田径运动主要在露天田径运动场,学生认为烈日当头、高温炎热的条件很艰苦,从而提不起兴趣。

1.3 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目前大多数普通中学田径教学都仍然延续以竞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过于重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以及学生跑、跳、投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根据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如何科学运用田径运动来进行健身的教学。中学田径教学没有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没有发挥田径课的健身作用,没有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田径运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 普通中学田径课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2.1 构建田径与健康的教学内容方法体系

首先,正确认识竞技田径和田径项目,从理论上讲,竞技田径是以极限负荷为主要特点的运动,田径项目是竞技田径的活动形式,它可以是大负荷,也可以是小负荷表现出的活动方式,由此可见,认为田径项目就是竞技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应把田径项目精选为田径课教学的内容,努力达到田径课教学的目标,重点是适应学生健身的目标,如跳高,重点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只要能用此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即可,关键看掌握,中长跑重点掌握健身跑法,短跑重点学习起跑技术和反应速度等,使大学生认识到田径项目既有兴趣又有一定的难度,还对自身有益处,从而产生需求,提高兴趣,中学田径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要提高其深度,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在具体选编教学内容时,还应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分层次,有重点地选择经实践证明有较高价值的田径与健康方面的内容。

2.2 构建全新的田径课考评体系

目前田径课的考核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技术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考核内容应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田径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体包括学生在进行各项健身锻炼后各项素质提高的幅度大小,学生合理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去指导自身锻炼的能力大小,各项生理机能水平的稳定性及适应能力的好坏等,在考核中,应将教学效果的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相结合所谓直接测量,就是对学生学习前后各项素质的成绩进行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即根据学生进步的幅度进行成绩评定,而间接测量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理论知识,学习态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能力个体特征等。

2.3 以终身锻炼为主,培养能力为目标

普通中学田径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健身运动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使中学毕业生能掌握两种以上终身受益的田径健身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这并不意味着减少田径课教学内容和降低田径课教学质量要求,而是尽快从单纯的竞技式田径课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形成终身田径健身意识,同时田径课教学将更加注重让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调整自我健身的能力和个人兴趣的培养。

2.4 优化课程设置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田径课设置,教材内容,完善田径课结构,这对于实施中学田径课目标,建立具有中学特色的田径课体系显得极为重要,为此,中学田径课应以学生的需要而设置,其体系应更广泛,更全面地涉及健身、竞技、娱乐、休闲各领域,注意培养学生的田径健身意识和田径运动的文化素养,要以充分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田径运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田径技能,应该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开设全程的田径课,把基础课改变成为选项课的形式,增加田径课体系中时数的比例,从而增大灵活性,拓宽学生可选择的实践和空间,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具有充分的选擇余地,田径理论课应着重培养学生了解+掌握田径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培养对高水平田径赛事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初永和.高等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2,24(2).

[2] 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中学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67270.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田径项目,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贯彻落实, 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体育运动的新高潮, 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来看,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项目影响最大, 在此, 笔者就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体育项目的意义和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田径教学提出建议。

一、田径运动锻炼的意义和作用

田径是大家较为熟悉的运动形式, 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和锻炼方式之一。经常地、科学地参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 改善和调理人体机能, 提高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 全面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特别是对促进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和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竞走可有利于锻炼腿部肌肉的发展, 增大腿部肌肉的力量, 可以锻炼髋关节的灵活性,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 同时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赛跑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 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耐力;跳跃运动有利于激发骨质生成, 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增强体质;投掷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上下肢、肩带和腰腹力量, 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节奏感,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训练学生的灵敏性, 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其次, 田径运动有效消耗体内的能量,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体内因脂肪囤积而诱发肥胖, 从而减少肥胖症的发病率;同时增强青少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 很多田径项目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和约束, 运动强度可以自由掌握, 锻炼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有效地减缓高校体育器材不足和场地狭窄的弊端。

二、高校田径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田径运动课程设置单一, 教学内容陈旧, 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目前, 绝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单一, 田径运动课程内容往往是传统的走、跑、跳、跨、投等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也是沿用竞技项目及传统的训练方法;无论是体育课程设置单一, 教学时数不足, 还是教材内容单调, 缺乏趣味性, 以及陈旧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娱乐性, 都严重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表现为学生对田径运动课失去兴趣, 甚至厌烦, 最终导致体质下降, 影响身体健康。

2.对田径运动项目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

一是认为现在条件好了, 吃的营养, 喝的讲究, 身体很棒, 不需要田径体育运动和锻炼;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 学好数理化, 体育卫生摆花架;何况又不是学的体育专业, 没有必要去刻意的进行田径运动课的学习, 甚至认为天天上下楼梯就替代了田径运动和锻炼。三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家庭过分溺爱, 导致学生普遍怕苦怕累,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顽强意志品质, 从心里就认为田径体育运动条件艰苦、活动量大且累, 不喜欢更不情愿去参加田径体育活动。

3.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起与实施, 使得传统的田径课教学被冷落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特别是亚运会和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以及各种球类“世界杯”大赛的举行和电视转播, 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很多新颖的、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逐渐走到大学生当中, 如网球、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还有一些刺激的体育赛事, 如健美操、攀岩、散打、跆拳道等, 正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 相比之下, 田径体育项目的枯燥和辛苦自然会受到大学生的忽视和冷落, 这也是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呈多元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昔日高校田径项目教学占体育教学的主导地位现状已荡然无存。高校田径体育课设置内容逐步减少, 甚至有的高校干脆取消, 以至于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耐力减弱、灵敏度降低、协调性减退、运动能力大幅下降。

4.传统的体育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对田径体育教学的厌学

多年来, 传统的田径运动体育评价机制往往把“达标”作为田径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 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增强体质, 强身健体,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提高体育竞技能力的教学目标相悖。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过分苛求田径技术要领与运动规范, 忽视体育锻炼的健身作用;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不能因地制宜, 不是多把尺子, 而是一把尺子过分追求“达标”,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导致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丧失学习田径项目课的信心, 甚至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

三、改革高校田径体育项目课的建议

1.寓田径体育教学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青少年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 将娱乐游戏与田径体育教学相融合, 把田径体育项目内容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或比赛的形式, 增加田径教学的趣味性,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参与田径体育运动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 进行长跑项目的训练, 改编成爬山越野的形式, 让学生在愉悦的爬山涉水越野的运动中, 学习长跑的知识, 掌握有关的技能, 实现增强体质的教学目标。

2.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学生认识

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对学生加强田径体育锻炼的教育, 提高学生对开展田径体育活动的认识。如开办田径体育专题广播, 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组织有益健康有趣的田径体育比赛活动, 开展田径体育专题讲座, 组织参观和收听收看大型田径体育比赛等, 增强学生自觉参与田径体育活动的内动力, 激发主动上好田径体育课的兴趣。

3.加大田径场地设施器材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田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上好田径体育课的物质基础保障。因此, 要克服高校扩招带来的田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滞后的弊端, 加大场地设施器材所需经费的投入力度, 彻底改善田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的现状, 优化体育运动场馆环境, 提高体育设施器材的使用率, 确保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顺利实施。

4.改革田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考核内容要围绕能够激发学生田径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体育锻炼的目标;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基础差异, 考核内容要多元化;三是考核形式要多样化, 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感、认知与体质提升等方面的权重, 真正把田径体育锻炼变成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关锦鹏.浅谈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 2009, (4) :105-107.

[2]吕金丽.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56-58.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8

一、研究时间、对象和方法

1.研究时间: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

2.研究对象:高一年级1~10班 (250名男生, 250名女生) 为基础班, 高一年级11~20班 (250名男生, 250名女生) 为实验班。

3.研究方法:实验法。对基础班采用传统田径教学模式, 对实验班采用“体育秀”的田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最后通过国家体质数据测试、多元化的指标认定评价方式得出相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模式具体内容见下表:

二、结论与分析

(一) “体育秀”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田径教学效率

1. 通过“体育秀”提高了田径课堂练习密度。

实验班用于组织教学和讲解的时间比基础班少, 相应增加了课堂练习时间, 从而提高了课堂练习密度。

2. 通过“体育秀”能够合理把握运动负荷, 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 “体育秀”的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体育秀”的教学模式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 例如速度、耐力、弹跳等。

2.“体育秀”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例如在培养自信、团结、拼搏等方面效果较明显。

(三) “体育秀”的教学模式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1. 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体育秀”的田径教学中并没有为学生设定一个及格指标, 只为学生参与的田径项目提供一个详细的评价数值。调查表明:实验班有96.7%的同学认为“体育秀”的田径教学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而基础班有同样认识的同学只占40.8%。

2. 能关注学生过程评价。

相比之下, “体育秀”的田径教学不但注重终结性评价, 更利于教师过程性评价。调查表明:实验班有94.8%的学生认为田径课能关注学生的过程评价, 而基础班学生只占57.9%。

3. 能注重应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表明, 实验班的学生认为离开学校后还会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在课余时间大胆“秀”给身边人看的学生占96.3%, 而基础班只有27%。“体育秀”的田径教学模式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 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 影响中学田径教学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1. 问卷分析表明“教学方法落后”是学生不愿意参与田径运动的第一因素, 占总调查人数的45%。

2.“田径枯燥无趣”是学生不愿意参与田径运动的第二因素, 占总调查人数的27%。

3.“缺乏场地器材”是学生不愿意参与田径运动的第三因素, 占总调查人数的15%。

4.7%的学生“感觉太苦、太累”, 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 与家庭的娇生惯养有关。

三、实验总结

“体育秀”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练习密度, 更合理掌控学生的运动负荷,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另外, 教师落后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首选因素;还有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以及学生的怕苦怕累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建议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9

1.1 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根本问题, 而且也是教育目的在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得以应用的中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增强, 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不断地改革, 过去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日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2005年的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但综观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却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且这种情况已渐渐成为社会现实中供需矛盾集中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讲, 依照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加入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并且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 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近, 同时提出了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注重了对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应用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很强。

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 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编制具体课程时就必须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课程目标。从而既有助于学科逻辑体系的建立, 也有助于更贴切地反映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1.2 课程目标现状与分析

确立课程目标, 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衔接关系, 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总体方向, 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分别在2005、2008年设立了两套课程目标, 表述内容是不同的。2008年比2005年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应用上, 并且适应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要求。2008年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逐步发生了变化, 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因与当时的形势、社会需求不同而不同, 2005年以来,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从事学校体育工作, 进行体育科研和体育管理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上, 体现了目标设置的时代性。田径课程的目标也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样发生了变化, 向着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适应北京市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工作要求。

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 通常首先描述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 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将目标逐步分解, 直到列出必需的先行条件。任务分析有三步:1.确定先行技能:即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什么;2.确定子技能:在完成终点的目标前, 学生应习得哪些子技能;3.对子技能如何形成终点技能作出计划和安排。进行任务分析时, 教师应考虑下述问题:1需要什么样的先行知识和技能;2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步骤;3.完成步骤时应遵循什么样的顺序。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教学目标。 (2) 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需要的先行知识的技能, 及遵循的顺序;确定学生的起点技能。教学任务分析主要指对教学目标, 学习者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 确定教学顺序;有助于帮助教师选择教学策略, 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针对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大纲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教学任务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教学训练和竞赛裁判技能四个方面。主要是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笼统分类的。

3、结论

作为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主干必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做出相应变化,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但课程目标设置不具体, 没有具体阐述教师和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及程度。现阶段的课程目标应是通过田径普修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现代田径运动的文化基本特征和田径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教学与训练技能,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中小学田径课程教学的能力和运用田径运动手段进行强身健体活动的指导能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注重田径运动的教育功能,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田径运动的基础性、竞技性和趣味性, 培养教学能力。通过田径运动的实践性、大众性、健身性,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田径运动,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 缺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在教学任务中应该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 设计教学起点。每个学生是不同的, 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制定学生起始能力时应该因人而异。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 确定教学顺序和选择教学策略。

摘要:田径普修课程是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 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是田径课程制定教学实施的主体, 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考评体系, 本文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的现状做出分析, 旨在为更科学的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田径,普修课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2]于素梅, 王崇礼, 刘善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案设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体育欣赏与田径教学 篇10

但从目前来看,相关人士并没有认识到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对田径运动会的影响,还没有相应的意识推动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发展与建设。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对田径运动会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带动田径运动会的发展与进步。

1 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为田径运动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从根本上说,高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对田径运动会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为田径运动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从目前来,我国在田径运动上取得的成就并不高,还缺乏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在国内的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的素质与能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与国外运动员相比还拥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是由于体质所导致的,同时也在于日常的训练与教学。

从当前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管理者及学校对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重视程度并不够,也没有为此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只有在少数体育学院和高校体育专业中,教师才重视体育课程教学,才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正是这种现状导致我国田径运动水平整体较低,导致田径运动会的规模始终难以得到进一步扩大。

随着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其就可以为田径运动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田径运动的水平。学生接受系统有效的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才能掌握更高田径技术,才能有更高的田径水平。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模式与方法。首先,教师提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兴趣,要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增加体育课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接受体育教学与训练时充满激情与动力。

其次,教师要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获得真实的提升。例如,教师应该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织学生通过团体间的训练与合作进行更有效训练。借此学生能够互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

总之,随着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质量的不断提升,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田径运动水平,为田径运动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 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能够带动田径运动会的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不但能够为田径运动会输送具有更高能力与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能带动田径运动会的发展。

随着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发展,高校就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随着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学生就会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运动,这就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的可能性。

首先,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支撑下,学生会逐步养成体育运动的良好的习惯,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更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这就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与能力,为田径运动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育消费将会逐步提高,这就能够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田径运动会带来直观的收益,使其能够获得更有力的财力支撑。具体地说,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以及开始工作后就愿意花费一定的资金前往运动场观看田径运动会,随着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与建设。

其次,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在精心组织田径运动会后却得不到学生与教师的支持,参赛的选手较少,来观看比赛的学生也较少,甚至部分高校不得不硬性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参与比赛,并要求学生前来观看。这种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学生没有相应的意识,对田径运动会没有足够的兴趣,而整个高校也没有相应的氛围。

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推动下,高校教师与学生对田径运动会的兴趣逐步提升,也逐步形成了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师生也就更愿意主动的参与到田径运动会中,才会更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比赛、观看比赛,为田径运动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整个高校将会逐步形成一种正面积极的氛围,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在这种大的氛围中,学生将会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就会更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田径运动会中。

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提高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要让更多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特别针对于女大学生,其往往对体育运动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甚至从心理抵触体育运动,因而不会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不会参与田径运动会。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教育工作,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高校才会形成热爱体育、热爱田径运动的气氛,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田径运动会,进而带动田径运动会的发展与建设。

3 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有助于传达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传达体育精神,是向人们传递超越自己、超越极限的精神。因此,田径运动会举办的根本目的在于传达体育精神,旨在向参与者及观看者进行渲染与引导,使其能够感受体育精神、感悟体育精神,进而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其更好的生活与发展。

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能够传达体育精神,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与训练中感受到体育精神。这就与田径运动会举办的根本目的相呼应,也就能够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中合理调控训练的强度与负荷,要在体育课教学与训练中强调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合作性,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使学生能够在接受体育训练中感受到珍贵的体育精神。

随着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对田径运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在教学中拥有更大的动力与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田径运动会的现场感受到运动员拼搏的精神,同时也感受到现场观众激情的呐喊。这在无形中也是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更多学生爱上田径运动,并反过来推动田径运动会的发展与建设。

4 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能够健全田径运动会的制度

从当前田径运动会开展的实践来看,制度不健全是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也是阻碍田径运动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当前田径运动会的参赛制度制约了参赛选手水平的发挥,而比赛的内容也并不科学,甚至出现部分比赛项目没有选手参与,或者参与者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的具体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田径运动会的开展并不成功,并不能真正展现参赛运动员的水平与能力,同时也无法让观众欣赏到竞技性强、竞争力大的体育比赛,导致观众的兴趣缺失,对田径运动会的支持力度逐步下降,最终导致田径运动的发展出现问题。

通过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就能够逐步健全田径运动会的制度。一方面,随着高校课教学与训练的进一步建设,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系统的提升,这就为田径运动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能够提高田径运动员会的竞争性与观赏性,避免再出现部分项目无人参与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经过系统的教学与训练,田径运动会也将在师生共同的促进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就能够根据学生平时训练的真实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能够制定更有效的参赛制度与比赛内容,使田径运动会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增加田径比赛的观赏性与竞争性,使学生能够在观看中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得到提升,进而对田径运动会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当前的田径运动会具有一定的问题,还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众多高校及教师针对田径运动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要能够正确把握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对田径运动会的影响,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计划与策略。这还需要相关人士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高校体育课教育与训练的发展与建设,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与训练中获得更大的提升,进而为田径运动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田径运动会是一项重大的体育赛事,是我国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课教学质量,通过更有效的训练推动田径运动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对田径运动会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推动田径运动会的发展与进一步建设。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教学,训练,田径运动会,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秋良,彭建侠,周龙慧,等.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对田径运动会的影响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4);56.

上一篇:网络媒体宣传下一篇:细胞免疫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