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标准化建设

2024-06-30

实现标准化建设(精选十篇)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1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 是当前电务系统提升电务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的重要抓手。经过几年建设, 济南铁路局通信标准化已初具规模, 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管内通信机房、设施, 基本达到了外美内实的标准要求;管理逐步规范, 完善和搭建了安全管理体系;职工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同时, 发现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部分标准化成果保持不好, 像阵风来得猛去得快。建设成果如何稳定保持, 济南局电务处对此进行了探索, 坚持“规范有序, 强化基础, 闭环管理”的方针, 不断完善监督检查体系, 指导通信段开展标准化建设, 夯实安全基础, 实现了通信安全有序可控。

2013年6月21日, 全路通信标准化现场会在济南铁路局 (青岛) 召开, 对济南铁路局通信标准化建设成果予以检验, 对该局电务处规范监督检查促进标准化建设的做法予以肯定。

2 明确思路, 强化基础, 确保工作效果

标准化建成后, 长久保持才能发挥安全保障作用。部分现场车间、工区标准化工作“建设之初大张旗鼓, 成果保持马马虎虎”, 很快又恢复老样子, 甚至出现倒退。对此, 电务处确定通过持续不断的综合检查, 发现问题, 督促整改问题, 循环往复, 不断提升设备质量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同时, 为避免因检查人员业务素质、检查内容、责任心不同造成的结果差异, 实行规范化的检查流程, 力求检查结果公正客观, 让现场人员心服口服。具体实施中, 实行“定制度、定职责、定标准、定责任、定时限、定考核”的六定管理, 建立质量检查考核体系, 实现检查工作标准化。

2.1 按时兑现工作计划

电务处每月组织通信动态、静态检测, 静态检查为:排定计划, 每年对管内263个车站、23个车间的所有工区全部检查一遍;动态检测为:京九线、胶济线GSM-R每月测试一次;高铁联络线GSM-R、京沪线、新兖线、兖石线无线列调每季度测试一次;其他线路无线列调半年检测一次;胶济客专等动车组开行区段无线动态检测, 根据情况进行。原铁道部动态检测车检测时, 电务处安排专业人员添乘。

2.2 加大投入, 确保检查质量

济南铁路局管辖263个车站通信设备, 260处GSM-R基站, 62处无线列调直放站 (其中近端机62台, 远端机92台) , 路局平推试验车每月对局管内各线进行无线测试, 每年要完成京沪线、京沪高铁联络线、京九线、新兖线等检测工作, 工作量大。原来试验车检测系统设备老化, 性能下降, 电务处争取资金, 安排专项资金, 改造测试仪表, 加大车站电台设备投入, 升级软件, 管内主要线路的无线列调设备已具备自动控发功能。

3 规范有序, 闭环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

结合济南铁路局年度工作安排, 根据通信设备线路增减变化情况, 电务处修订完善平推检查管理办法, 实行标准化的检查体系, 形成闭环管理, 具体为:制订标准、拟定计划、实施检查、问题通报、落实整改、情况复核、奖惩兑现, 根据情况再进一步完善标准, 循环往复, 贯穿问题整改全过程。

3.1 细化工作标准

结合上级文件要求, 2010年, 电务处汇编《通信设备检修作业程序及质量标准》等, 制定了全面的通信检查标准, 重点检查设备质量、标准化作业情况, 考评标准化建设保持情况。2013年, 检查标准进一步细化, 问题分类由6大项细分为32项, 每月确定倾向性问题, 问题整改的针对性更强。

结合设备状况, 明确提出维护质量要高于《维规》标准的要求。将无线列调覆盖高于50%低于60%的区段重点关注, 提前介入, 把隐患问题纳入整改范围, 进行质量整治, 避免麻痹大意的侥幸思想。对设备严格定性考核, 具体为:95分以上为优秀, 90~95分为良好, 80~90分为及格, 80以下为不及格, 进行相应的联挂考核。通过强化整治, 已全部达标。

3.2 明确职责分工

明确通信实验室对设备、作业标准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能。每月电务处组织通信系统平推检查, 由通信实验室牵头相关科室派员参加, 通信实验室负责具体联系、协调、资料汇总工作。按照年度检查计划全面检查, 通信段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配合。电务处检查人员到现场检查时, 携带《通信系统平推检查标准》及《通信设备检修作业程序及质量标准》, 对照标准逐项检查, 避免走过场, 认真填写扣分内容及项目, 每个检查处所一份, 检查完毕, 汇总检查情况, 由通信实验室统一保存、建档管理。

3.3 及时通报情况

每月电务处组织平推检查视频对话会, 站段及车间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中通报检查情况, 安排经验介绍和问题整改典型发言, 把当月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 重点盯控设备质量, 把严重设备问题、共性问题作为整改重点, 细致查找原因, 制订整改措施, 结合年度、季节性工作进行重点工作安排。在路局办公网电务处网页中增加了平推检查专栏, 内容包括检查标准、检查计划、问题整改反馈、工作重点、经验交流、工作总结等, 对检查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3.4 建立动态问题库

对动态检测、静态检查发现的问题, 电务处组织分析, 将问题归类纳入问题库, 并以书面通知通信段, 通信段组织人员进行复测、分析和整改, 处理情况及复测数据及时反馈, 纳入问题库动态管理, 限期整改。通信段每月形成问题整改报告, 报告由段长签字、盖章。电务处对问题整改情况安排专人盯控, 问题处理完毕, 逐个销号。

3.5 问题跟踪落实

每月组织“回头看”检查, 重点对通信段问题整改完成情况进行复验。动态检测中发现的问题, 按照室内设备、天馈线、漏缆特性、中继站、电源供电等问题分门别类建立跟踪表, 与检测数据进行对比, 并剪切检测截图留存。对未彻底克服的问题, 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 重点关注, 全面盯控其处理过程。处理情况及复测数据纳入问题库, 进行动态管理。整改情况作为重要依据, 纳入对通信段的安全质量考核。

3.6 严格奖惩考核

每个检查处所总分为100分, 检查发现问题逐项扣分。每月静态检查完毕, 结合月度动态检测情况进行评价, 根据各处所检查得分情况, 以工区、车间为单位进行排序。年底, 将检查情况, 分别以各站、工区、车间为单位进行总体排序。年度检查情况, 作为各车间年度评先的重要依据。检查结果纳入电务处掌握的通信段工资总额1%的考核范围, 每季度考评兑现一次。通过经济杠杆调节, 调动工作积极性, 实现全过程控制, 确保问题整改得到落实。

3.7 深化完善, 突出重点

2013年, 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安排, 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创建和检查标准。结合检查情况, 修订《通信设备检修作业程序及质量标准》, 补充通信综合防雷、视频会议设备检修作业程序及质量标准等内容, 修订完善后上升为铁路局企业标准;对标准化已达标的车间、工区、车站、机房等建立动态考核体系, 建立淘汰机制;将铁路与铁通共用机房的标准化建设作为重点, 细化标准, 针对性更强;进一步细化完善应急预案, 细化落实关键时段、关键处所、关键设备、关键部位、关键岗位的安全卡控措施。

4 结束语

通过建立规范标准的检查体系, 实现全过程管理控制, 确保通信标准不走样, 工作计划得到落实。干部职工学标、对标、达标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现场人员初步树立“把工区当做家园, 让标准成为习惯”的理念, 提高了通信保障能力, 设备故障以30%的速率逐年下降, 通信安全持续稳定。

参考文献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2

7月4日,大庆油田采油三厂作业四队北2-360-P55井场上,副队长姜国仙和作业工王磊在调驴头,“还差2厘米,再调一次。”在现场安全监督的作业大队HSE办公室主任王庆荣严格要求。这是大庆油田推进基层HSE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163支基层站队达标,使安全与生产相辅相成,不仅提高了基层队安全管理水平,更实现了安全高效文明生产。

近年来,大庆油田在基层标准化站队建设工作中,突出大庆特色,继承弘扬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做到继承不守旧,创新不丢根,强化履职观念,认清责任、承担责任,以责促行、以责问效,从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责任要求,消除了基层HSE工作与日常生产作业相脱节现象,提升了基层标准化站队的管理水平。

强化HSE标准化培训,为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大庆油田以标准化模板为主要内容,培训2532名基层站队长,作为推进基层标准化工作的骨干。在基层站队推广HSE培训矩阵,一个岗位一个培训矩阵,一个操作单元一项培训内容,强化现场实际操作技能,提升员工标准化执行能力,确保标准化建设在岗位得到有效落实。大庆采油二厂第四作业区测试队,推行“三段六法一辨识”标准化操作,降低了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风险;大庆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按照“有图不用表,用表不用文字”的要求,推行标准化施工操作规范和图解手册,一个动作一张图片,实现了同类施工的流程、标准和操作统一;大庆油田电力集团供电公司实施变电专业巡视、操作、交接班、技术管理、缺陷管理、应急管理"6个标准化”,实现了管理、操作、设备、场地标准化。

明确岗位风险防控,夯实标准化站队建设基础。风险防控是基层站队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庆油田在基层站队开展了“写风险、控风险、消风险”活动。以联合站集输为例,他们划分为234个单元,分解出774个作业步骤。如今,大庆油田基层站队识别风险13万余条,评价出二级单位管控风险935条,油田级管控风险10项。大庆油田已建立起风险防控模板,固化了风险防控流程,风险防控实现标准化。

以“两册”为载体,让员工知道怎么做才是标准。针对操作标准多、操作规程多等问题,大庆油田组织开展基层站队管理手册和岗位操作手册的编制、推广工作。以采油九厂新一联合站为例,31项资料优化整合为16项,输油岗员工原来每天填写、整理、上报资料需要2个小时,现在只需要40分钟。通过实施“两册”管理,让员工明确了在工作岗位上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实现岗位管理的标准化。

强化责任落实和制度执行,真正做到生产安全两不误两促进。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岗位责任心的基础,大庆油田严格落实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许可,在提高执行力上狠下功夫,杜绝“三违”行为,预防事故发生。特别是在产能建设紧张的情况下,未能通过环评的泄洪区、湿地区块,做到坚决不开工;增产措施达不到安全环保标准的基层站队,决不允许开工生产。大庆油田基层站队强化落实安全环保职责,确保做到“全覆盖”,真正做到安全施工、清洁施工、文明施工。岗位责任制发源地大庆油田采油一厂二矿北二注水站,坚持对岗位员工进行“岗位责任制的灵魂就是岗位责任心”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形成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为内容的“三标”行为文化,夯实基础不动摇,执行制度不走样,实现了安全生产。

昆仑能源黑龙江分公司以全员安全促全民安全

在前不久大庆市政府召开的安全会议上,中石油昆仑能源黑龙江分公司被授予“2015年度全市安全生产标杆单位”称号。这是该公司连续三年获此殊荣,该公司同时还连续七年获得“大庆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一个成立仅11年、身处易燃易爆高危行业的燃气企业,为何能始终保持安全运行?

激活每一名员工,让安全理念化为习惯

行动上的失误往往来自思想上的松懈。公司通过从建立完善QHSE管理体系到新员工入厂教育,从安全知识竞赛到“我要安全”演讲,从安全管理论文评选到QHSE词条征集,从建立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到全员风险辨识实践的一系列举措,发动每一名员工参与到安全工作中来,让“以人为本、珍爱生命、播种安全、营造幸福”的安全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最终在公司上下达成“不安全不发展”“全民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的共识与行动。

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将产生和释放巨大的创新与行动力。在铁人成长的地方,这里每一个班组都练就了“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班组长带头立足岗位开展各具特色的安全管理创新实践。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员工摸索出了“疑似漏气”管理法。一次,用户家中报警器报警,员工杨发强到用户家中检测后,发现燃气设施并无泄漏。但他并没就此离开,而是继续寻找原因。他发现用户家的燃气立管距水池较近,将附近杂物移开后,检测到立管根部有微小数值显示。他用工具将立管套管处的封堵物取出,再次检测,确定是管线因腐蚀而泄漏,这一“不轻易放弃”的举动防止了可能的事故发生。

监控每一个流程,让安全网络纵横到底

业务范围每扩展一点、服务用户每增加一个,安全管理的责任就增加了一个量级。昆仑能源黑龙江分公司现有13个基层单位千余名员工,业务范围覆盖大庆,并延伸至肇东、齐齐哈尔,除城市燃气服务居民用户55万户、工业公福千余户,还运营着CNG母、子站15座,加气站5座,服务CNG汽车7万余台,敷设管线2100公里。这么多的人员、设施、用户,如何有效管理?

这个单位实施的网格化管理将安全隐患和风险全部“网住”。他们将所有员工、燃气设施、燃气用户包在网络内,分片到人、分线到人、分户到人,实现了“我的属地我负责”。清明小长假期间,正在休假的员工何基芳经过她负责的小区时,闻到一股异味。她的神经即刻绷紧起来:是不是发生了燃气泄漏?她迅速打电话通知调度,并留守现场监护。分公司及时排查,避免了一起事故。

公司对所有燃气管线进行等级分类、逐级巡护,还打造了一支24小时应急抢修队伍,提升了快速检维修能力。

抓好每一个环节,让安全能力没有短板

安全是系统工程,每一块短缺的木板都可能造成倾覆的不堪后果。公司从培育员工能力入手,广泛开展技能大赛、员工培训,评选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操作能手,这里“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了在岗员工岗位应知应会、操作规程等培训率100%,班组长培训覆盖率和合格率100%,关键岗位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一些员工还自我加压,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提升操作技能,服务之星刘婧就是代表之一。她根据入户巡检的实际需要,自创“蒙眼拆表法”。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她可以准确自如地进行燃气表的拆卸、维修和安装,有效解决了低位表安检时维修时空间小、视线差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入户检查安装设备的效率,被当地居民用户称为“贴心人”。

从提升科技保障能力入手,这家企业现已取得国家专利8项、局级及以上奖项15项,建成了生产指挥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8大信息系统。一线员工研制的应急供气装置,不仅为大庆市居民临时停气时提供应急气源,还曾驰援河北保定、湖南郴州等地。员工高东海发明的便携式燃气模拟操作台,合起来只有旅行箱大小,展开后却可以实现家用燃气设施的全部功能,方便了外出现场示范宣传,在昆仑能源各地企业中推广。

凝聚每一份力量,让全民安全落到实处

城市燃气是中石油天然气产业链条的最末端,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昆仑能源黑龙江分公司服务55万用户,安全管控难度超乎想象。

为此,他们走进中小学校课堂,手把手教会孩子安全操作燃气设施。教会了孩子,就可以传播到家庭,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他们走上街头,组织燃气安全常识大闯关游戏,调动居民学习燃气安全的积极性。“有玩的,有奖品,记得牢!”参与游戏的居民这样说。公司的专家也走进当地电视台直播间,解答观众的各类燃气疑问。

安全是个系统工程,这个公司不仅仅依靠员工,还充分发动群众,在社区聘请了700多名义务安全员,就像小区内的700多个“探测器”。义务安全员张淑华饭后散步时闻到空气中有燃气味,立即将情况报告给燃气公司,及时消除了隐患。

江西省实现小农水建设管理标准化 篇3

(一)统一工程规划,提高资金整合效率。江西省水利厅、省财政厅联合发改、农业、国土等7部门,以县为单位,在全国率先统一编制完成了《县级农田灌溉工程规划》,在县级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农田灌溉工程规划,并分别由省和县两级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管理的法规性文件。统一制订灌溉规划,既摸清了家底,理清了重点,避免了分散投入、重复投入,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又为县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搭建了平台,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凡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立项必须在规划范围之内,必须符合规划总体布局和计划安排,同时建立七部门互动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各渠道资金投向和建设重点。四年来,全省投入小农水建设资金达122.3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1.94亿元,省财政 20.93亿元,县财政10.63亿元,整合资金49.27亿元,农民投工投劳折合19.54亿元。

(二)统一设计标准,提高前期工作效率。针对小农水项目工程量大,设计施工期集中,而基层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现状,江西省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江西省小型农田灌溉渠道及建筑物设计实用手册》和《江西省农村水利工程定额》,同时印发了《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既解决了基层技术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提高前期工作效率,又解决了设计标准单位投资不一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基层设计人员由于采用定型设计而大大节省工作量,设计周期加快,各县上报建设方案质量明显提高,每年上报国家两部的方案通过率都达100%。由于采用了优化设计和新定额,渠道断面更为合理,砼衬砌用量下降近30%,据初步统计,2012年渠系衬砌单位米投资相比以往节省20%以上。

(三)统一质量标准,提高工程监管效率。为将项目建设、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纳入有效监管,江西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办法,全面推行资金报账制、项目招投标制、监理制、预制件准入制、农民义务监督员等制度,建立起操作性强的政府、社会及受益群众三方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

一是制定了《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灌排渠预制砼构件制作与检测技术规程》。建立起砼预制构件生产厂家认证和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的市场准入管理机制,作为地方标准规范预制构件产品质量管理,统一了质量标准,规范了制作要求,从源头上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

二是在全省建立并推广了小农水建设农民义务监督员监督机制,并赋予农民义务监督员签字报账的权利,初步形成了操作性强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及受益群众监督三方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工程优良率大大提高。

三是制订了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并加大工程质量考评权重,每年度实施两次考评,将考评结果与后续年度资金安排直接挂钩。虽然各重点县年度绩效考评均为优秀,但江西省仍在下年资金安排上,增加绩效排名靠前的重点县各100万元省级补助奖励、排名靠后重点县各核减10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并要求由县级财政增加资金100万元予以弥补,以确保工程建设任务不减。实行三年来,受奖罚的30个县都心服口服。

(四)统一建后管理,提高工程管护效率。小农水项目要实现“建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管长远”的目标,必须落实工程设施的管护责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使之持久发挥效益。2009年以来,各重点县在项目区持续深入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工程管护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江西省以农民用水户协会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制度已初步形成,并着手建立建后管护奖励机制。

(五)统一信息系统,提高工程建管水平。为解决农田灌溉工程项目信息数据量多、管理部门多、资金投入多、建设周期长的突出矛盾,江西省借助1∶25万电子地图开发全省农田灌溉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将工程规划、项目申报、计划资金下达管理、建设进度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各阶段数据纳入信息系统,各部门年度计划和实施项目的基本信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以图、表、文字形象表达,建设前和建设后效果比对,实现农田灌溉工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提升江西省各部门共同推进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4

一、加强指导, 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用

在档案馆 (室) 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虽然多数人员基础业务能力扎实, 对传统形式的档案可以进行有效管理, 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人员明显不足, 对档案数字化建设更是知之甚少, 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 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主要是从理论上加以概述, 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 但一般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理解时不得要领, 具体实施应用时无法准确掌握, 这就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成立数字化小组, 派专人负责, 将数字化标准具体分解, 转化为通俗实用便于掌握理解的操作手册, 加强对基层档案部门的培训指导工作。

若要实现档案数字化集成化流水线式管理模式, 需制定出一套标准化、规范化并切合实际的《电子档案管理技术标准》作为工作纲领性文件依照执行。

二、细化分解, 统一标准

制定出档案数字化基本流程中每个环节的技术标准, 细化到规定出操作时的具体参数:1.档案整理包括:拆除案卷、装订、补充不完整目录题名、著录、编制页号, 都要有详细说明。2.选定扫描件:涉及保密的文件不需要扫描用空白页标注或没开放的档案限定查阅权限。3.页面修整:破损的文件需要裱糊、复印, 字迹褪变、模糊的需要进行仿制处理。4.登记管理:档案数字化时案卷的出库、入库随时记录在册, 做好登记管理工作。5. 档案扫描, 图像处理:根据不同案卷要求设定扫描仪分辨率、灰度、纠偏、去污、拼接、裁边具体参照数值。6.扫描图像存储:全宗、目录、案卷级文件夹的命名方法实行全宗号4位, 目录号4位, 案卷号5位, 案卷中文件夹4位, 资料号7位, 同时可批量处理文件名, 位数不足的, 以“0”补齐等具体要求, 防止链接到数据库中因文件名或路径问题影响检索查询。7.建立档案数据库:扫描的档案数据由专人审核、验收, 并将数字化的数据与纸质档案目录一一对应挂接, 确定无误后数据备份存储并提供利用。8.档案信息安全:应用规范标准化管理模式, 数字化加工处理的档案信息, 在实现网上查询、开放利用这部分档案时可加有电子标识 (数字水印等) , 设定档案查询、检索权限, 只能浏览档案信息但不可复制、下载等确保其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

三、规范、标准的档案数字化, 以更好适应未来发展

(一) 在当今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 档案利用的时效越来越快, 利用的范围和对象也越来越广。规范、标准的档案数字化工作, 不但可以便捷全面地提供档案信息, 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 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促进档案向社会提供利用, 更充分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二) 数字化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果缺少规范化标准, 建设不当,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而且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还会出现档案实体和信息的安全等一系列隐患。为此, 数字化建设必须在档案规范标准化建设方针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统筹协调好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

(三) 规范标准化的基础工作和全程控制, 保证档案数字化质量。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无论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进行档案原文扫描、还是数据检索、提供利用, 都离不开规范、标准的制度。数字化工作流程复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 都将影响整个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因此, 要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 就必须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 对全程进行监督, 做到有据可依、有标可循, 保证档案数字化的质量。

(四) 规范电子版档案数据, 保证移交质量。今后移交进馆电子版档案数据要严格按照中央档案馆制定的《电子版档案数据接收规范及要求》规范执行, 这个规范保证了档案数据与档案实体的一致性, 移交进馆的档案数据具有通用性和易迁移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移交的电子版档案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五) 档案数字化建设, 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终极目标只能逐步实现规范、标准的数字化工作, 计算机端口统一标准, 强化各馆际之间的信息跨库检索, 为搭建“档案云计算服务平台”创造有利条件。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5

合建〔2011〕165号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及时贯彻近期省、市政府安委会会议和主要领导讲话精神,结合我市当前工作实际,制定《全市建设工程“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实现‘进位上类’活动”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全市建设工程“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 实现‘进位上类’活动”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安委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市政府安委会第四季度全体(扩大)会议和省、市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精神,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企业为主、注重监管”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在全市建设工程开展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实现‘进位上类’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识 “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 实现‘进位上类’活动”意义

开展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一是全面贯彻《建筑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的需要,《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建筑施工现场的各种行为,国家住建部也制订了具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各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执行;二是全面落实贯彻省市安委会会议和省市主要领导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省政府93号文件以及王三运省长和张庆军代市长在省市安委会上强调要全面开展安全达标,在规定时间内未达标的企业和施工现场一律停业停工整顿,并不予其承接新的建设工程;三是各级监管部门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治本之策,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方法,实现差别化管理,把质量安全标准严格执行到位;四是建筑施工企业应尽的职责,各建筑企业在签订合同承接业务时必须承诺按照标准化组织施工,在现场施工时要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

二、明确 “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 实现‘进位上类’活动”任务

1、明确标准化示范工地创建具体任务

各县(市)区及开发区要全面提高标准化示范工地创建比例,具体为:

政府投资项目,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工程应100%创建;

市质安站监管工程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数不少于在建工地数的40%;

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数不少于在建工地数的30%;

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数不少于在建工地数的20%;

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数不少于在建工地数的20%。

2、实行工程差别化监管

将工程项目分为A(好)、B(中)、C(差)三类,实行差别化管理:

A(好):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健全,质量安全措施到位,具备标准化示范

工地条件;对于此类工地,各级监督机构可以减少巡查频次,仅对工程验收进行必要的监督。

B(中):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基本健全,质量安全措施基本到位;对于此类工地,各级监督机构要按照正常巡查的频率和要求进行监管。

C(差):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不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安全措施不到位。对于此类工地,各级监督机构要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密巡查频次,加大处罚力度。

3、加快后进工地“进位上类”,坚决做好C(差)类工地的转化工作

A(好)类作为市级标准化示范的样板工地,要坚持长效管理,做好保持;

B(中)类工地要强化管理,完善措施,提高水平,争创标准化示范工地;

C(差)类作为质量控制差、安全隐患多的后进工地,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督查力度,制定针对性措施,重点检查、重点管控,确保11月底,全市C类工地全部转化,实现进位上类。

三、强化“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 实现‘进位上类’活动” 措施

1、贯彻标准,落实标准化示范工地创建要求

为了更好地推进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活动的开展,真正在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实现市场行为的规范化、安全管理流程的程序化、场容场貌的秩序化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的标准化,我委将于近期组织编印《合肥市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指南图册》,具体指导全市创建活动的具体开展。各单位要以此次创建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将标准规范配备到部门、配备到项目、配备到班组,注重教育培训,做到学习标准、掌握标准和执行标准,不断掀起标准化示范工地的创建热潮。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工程监督机构也要对照标准,将所监管的工程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梳理,按照差别化管理的要求,对应分类实行差别化管理,并按照进位上类实施的具体情况予以动态调整,各县市区及开发区要在11月底前将工程现场分类情况书面报告市城乡建委质量安全处。

2、突出重点,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

各单位要将重大危险源的排查整治作为“进类上位”活动的重点,加强深基坑、高大模板、建筑起重机械、高处作业吊篮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各施工、监理企业都要建立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识别登记、动态跟踪、隐患整改、应急处置的管理体系,执行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将重大危险源类别、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在施工现场入口显著位置挂牌公示,并做好现场检查、验收相关记录。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也要切实督促施工、监理企业落实领导带班和项目负责人带班的安全管理要求,建立本区域重大危险源分类监督管理台账,做到每项工程有监督、每个环节有约束、每个节点有控制的监管要求。凡是重大危险源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工地,一律责令停工整改;对已排查出重大隐患,施工单位拒不整改的,一律建议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导致安全事故的,一律按照规定上限进行经济处罚,直至依法降低、吊销其相关资质。

3、两场联动,开展建筑市场秩序整顿

各单位要切实采取措施,实行施工现场和建筑市场有效联动,扎实开展建筑市场秩序整顿。严格资质就位标准,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律降低或吊销资质;严格外地进肥条件,非法转包、挂靠的企业,一律清除合肥市场;严格岗位履责要求,不能有效履职的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人员,一律暂扣执业资格;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擅自违法开工建设的项目,一律停止施工。

4、强化督查、严格质量安全奖惩。

根据省政府93号文件精神,市城乡建委会同招标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建筑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奖励机制,实行“优质优先、优质优价”。对获得国家鲁班奖、省级黄山杯、市级琥珀杯和省市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小区)的企业,在工程招标投标环节中予以政策加分,让安全生产“优质优价”政策得到落实。此外,对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比例较大,达到或超过工程总数50%的企业,将在企业评先评优,申报资质升级、增项给予政策性优先。

市城乡建委将在各单位开展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成立10个督查组,对各单位开展专项行动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随机督查。对于连续两个月都被列为C类工地的,该项目要全市通报批评,挂“黄”牌进行警告,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记不良行为记录一次,视情暂扣项目责任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对于连续三个月都被列为C类工地的,该项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在全市大会上做出深刻检查,并挂“红”牌进行警告,同时暂扣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进肥备案登记证》,限制责任单位承接新项目。对于同一责任单位在一个年度内有五个(次)项目被列为C类工地的,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对本地企业重新审查其安全生产许可条件,外地进肥企业重新审查其进肥备案条件。对于不符合相关许可和备案条件的要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进肥备案登记证》。

5、健全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增加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充实监管力量,按照“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监管人员岗位职责,实行“网格化”监督管理,将工地的监督责任明确到人。严格监督人员工作目标考核,将年终考核结果和工资、奖金以及职称、评先、晋升等挂钩。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给予优先考虑;对考核成绩差的,要脱岗位学习,学习后仍达不到要求,调离监督岗位。

四、确保完成全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1、要加强对冬季施工安全管理。随着气温下降,四季度我市将进入冬季施工期,各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防冻、防滑、防火、防风、防煤气中毒、防触电等冬季施工措施的落实,确保冬季施工安全。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6

一、档案质量是档案的生命线,档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效用

我们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使档案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致欢迎。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管理中间性、过渡性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只要注意文件中心的适用范围后,它可以成为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

二、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

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導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公文制发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提高案卷质量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全体人员参加

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1.2全过程控制

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1.3科学的手段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2.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挣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档案保管期限表》。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主要步骤如下: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

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

(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第一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3.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3.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

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同志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3.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

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3.4要牢固树立“下道工序是用户”的思想

档案是由多部门、多人共同完成的,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能否密切配合,上道“工序”能否给下道“工序”提供高质量的“半成品”,就成为提高档案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个上道“工序”都能把下道“工序”看作是自己的“用户”,为下道“工序”提供质量保证,那么,档案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3.5要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

优良的档案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根据这一基本道理,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档案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预防”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7

今年是沈阳宜居乡村建设的关键年。“在三年行动方案中,绝大多数工程项目将在今年完成,因此无论是财政投资还是建设力度都是空前的。”2016年6月10日,沈阳市建委村镇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沈阳今年将通过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提质”“宜居示范创建”三大系统工程,完成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内道路改造等16项工作任务,到2017年底,全市1151个永久保留村、210个阶段保留行政村,共计1361个行政村都要达到全面小康“七化”建设标准。“七化”即道路硬化、街路广场亮化、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净化、村庄景观美化、村内村外绿化、公共服务优化、运行管理精细化。

其中,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上,沈阳将在郊区建设20余座垃圾中转站。在村庄内建设5039个垃圾池,并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行补贴;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沈阳今年将新建10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90 km配套管网,并安排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补贴;在农村道路及边沟改造上,沈阳今年将新建村内沥青混凝土或水泥砼道路638 km、砂石路400 km,铺设硬质化道路边沟213 km,实施195 km自然村通油路工程;在绿化提升改造上,沈阳今年将实施300个村庄绿化提升改造工程。

今年沈阳还将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26000座,实施300个村庄美化亮化,新建42个农村社区文体广场,实施8290户农村危房改造。编制5个宜居样板村建设规划和80个宜居示范村建设规划,解决15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58 km村屯河道标准化建设等。

到今年底,全市预计将实施村内道路总里程2000多km,涉农区所有规划保留、阶段性保留行政村,一市两县一区(辽中区)70%以上永久保留和阶段性保留行政村(全市约为1100个行政村)都要宜居达标。

推广农业标准化实现垦区农业大发展 篇8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 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通过制订一系列标准和实施标准, 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它把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整合起来,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达到农业生产的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一方面便于农民们操作, 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协调生态环境, 很符合中央倡导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垦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目前, 由于部分职工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致使一些农产品化肥、农药的残留度超标, 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也严重的破坏了环境, 在出口外贸方面, 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屡屡引发贸易争端, 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舞台。这种问题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因此,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是当前垦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 农业标准化迎合市场的需求

在农产品短缺的年代, 农业经营者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农产品的产量上, 当时也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高产的农产品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地位, 而高质的农产品已在市场上取得主导地位, 农业标准化的生产、加工, 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

(二) 农业标准化使得农业执法有法可依

传统的农业生产、农产品主要以产量取胜, 而现代化的大农业, 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农业标准, 包括产前、产中、产后, 而产量不再是评判农业效益的唯一标准, 有了生产、加工及产品标准, 在检测时就会有依据可循, 也能起到防治假冒伪劣产品的作用。

(三) 农业标准化能产生品牌效应

品牌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应, 同时也是企业价值的延续, 品牌意味着产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的回报。标准化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有别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 这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社会声誉。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示范区-农场职工”的经营模式逐渐清晰, 建立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创建出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产品, 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关键。

三、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无可否认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近些年来, 经过垦区各级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了农业标准化体系, 这使得垦区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积极的消除绿色壁垒, 增强了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了认识, 加强了领导, 垦区各级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为确保农业标准化落实到位, 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可以看到, 垦区农业标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 垦区在推广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中, 还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推广农业标准化意识仍需加强

近些年来, 垦区各级对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工作一直十分重视, 曾多次下达文件、以及召开专项会议强调其重要性, 但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垦区职工所认识, 许多农牧场职工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还只是处于了解阶段, 农业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动。

(二) 观念落后, 与国际农业发展相脱节

首先, 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化要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农业标准化要很好的与世界接轨、与国际接轨, 不能闭门造车, 几年前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不能一成不变, 要适应经济的发展, 要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其次, 垦区职工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够, 盲目的追求产量最大化, 忽略产品的质量, 缺乏动力和能力去执行标准。再次,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在WTO的新形势下, 缺乏合理利用相关条款保护出口农产品遭受的反倾销等不公正待遇后, 寻求法律保护的意识。

(三) 与国际上相比农业标准相对落后, 体系亟需完善

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等相关法律, 垦区也积极的按照国家标准去实施、执行, 但与国际上先进的农业标准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特别是环保、检测等标准。在国内按照相关标准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在对外出口时, 被认定为超标、不合格产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 垦区农业标准化体系仍需完善, 首先,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还不能完全与国际上接轨;其次, 垦区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并不健全, 如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检测体系、监督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等仍需要进一步建设, 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四、推广垦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一) 加大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一是要在思想上推广农业标准化。垦区各级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垦区农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增强全垦区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全垦区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践行农业标准化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树立推广、践行农业标准化的先进标兵,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践行农业标准化的先进事迹, 总结在践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先进经验, 对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肯定其为垦区推广农业标准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在其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带领广大职工运用先进的、标准化的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

(二) 增强学习农业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意识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诚然垦区在推广农业标准化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 但这并不能使我们沾沾自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面对目前国际上强有力的竞争环境, 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要与时俱进, 要充分发挥“北大荒精神”, 要学习发达国家在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先进经验、要学会“拿来主义”, 去其糟粕, 把好的东西, 并符合垦区实际情况的东西留下, 这样垦区的农业标准化才会在世界的大舞台有一席之地。

(三)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完善垦区农业标准化体系

一是要根据近些年垦区农业标准的运行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 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标准, 来修改和制定农业标准化;对于还处于空白的领域, 要认真研究, 并摸索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二是要加大资金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加大垦区农业标准化相关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 是实现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保障, 首先, 要提高垦区各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积极的争取相关资金,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计划, 其次, 要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预决算制度, 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 并通过决算总结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执行情况, 这样就能使得资金能够很好的用到相关方面。三是完善检测体系、监督体系、评价认证体系。首先, 要充分发挥检测、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注重保持生态环境, 要杜绝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垦草原、林地、湿地等行为, 要按照科学的检测标准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境进行检测, 对不合规、不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农业产成品、以及不按照要求操作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督导;其次, 要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 在国际上已成型的质量认证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垦区实际, 制定出一套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需求的质量认证体系, 在垦区农业标准化作业下的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 体系的构建运行上都要进行质量认证, 这也是全球化的大趋势。四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的队伍建设, 目前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可以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掌握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先进人才是推进我国推广现代化大农业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垦区作为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先驱者, 不能忽略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 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引进具有农业标准化先进技术、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深造学习, 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的农业标准化管理经验, 以人才为牵引力带动垦区农业发展。五是抓好示范推广工作,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因地制宜, 根据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特点, 按照预先制定的农业标准化进行农业生产、以及农业产品的加工工作, 尽快实现农业标准化由点到面的突破。实现农业标准化,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由点及面, 循序渐进, 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志惠, 陈彦彦.如何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以黑龙江垦区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14) :4-6.

[2]马德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现代化大农业[J].中国农垦, 2012 (11) :25-27.

[3]段正奇.垦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 2005 (5) :26-27.

[4]孙晓冬, 尚秀岩.农业标准化是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农场经济管理, 2005 (6) :18-19.

浅谈输电线路管理标准化的实现 篇9

一、管理理念及目标

公司通过对现有“线路跳闸率、线路安全指标、专业化管理、标准 (杆) 线路创建”四大环节深入分析, 依据国网公司输电专业标准化管理考核评价规范, 对输电线路标准化管理进行全面规范和优化, 着力强化输电线路运维检修管理, 全面推进输电专业标准化建设。至2016年末公司110k V及以上输电线路全部建成标准化线路。通过标准化线路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工作, 公司输电专业逐步形成技术措施完善, 运行环境和谐, 管理严格规范, 设备安全稳定, 效率效益提高, 具有一流专业管理水平的良好局面, 在湖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管理考核评价中位居前列。

二、标准化创建流程及过程

1.管理标准化工作的流程图 (图1)

2.标准化建设创建过程

(1) 准备阶段

成立组织机构, 认真学习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输电专业标准化管理及输电线路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按照省公司标准化建设及标准化管理工作内容及要求, 制定工作方案, 上报运检部。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国网和省公司要求, 安排部署, 宣传动员,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2) 实施阶段

运维检修部细化内容, 分解任务, 运检部专责、班组等相关人员全面开展输电线路标准化建设及输电专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 从输电专业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运行维护、标准化线路建设、状态检修、专项技术工作、班组建设、应急、新 (改、扩) 建工程、人员培训考核、资料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对所辖输电设备及专业管理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并定期组织检查评估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要求和建议。对不满足工作内容和要求的进行督查整改, 推动该项工作进一步深入。

(3) 总结评比阶段

公司通过《标准化线路建设实施细则》、《标准化线路整治手册》及《输电专业标准化管理考核评价管理办法》进行自查, 完成自评报告, 编写工作总结, 并上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进行现场检查及评价, 开展检查评比工作, 形成公司标准化管理总结报告。总结评估实施效果, 提交课题研究成果。

三、实施效果

(一) 统一了输电线路标准化整治考核标准

公司按照设备巡视周期和反事故措施的要求, 编制年、季、月生产运行工作计划, 及时完成线路的检修、大修和技改工作, 做好线路的缺陷管理、评级、评估工作, 及时消除缺陷, 按期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和有关技术资料、报告的编写、统计和分析工作。结合公司基层输电线路维护量大、人员不足的现状, 编制《输电线路标准化管理示范手册》、《标准化线路整治手册》和《输电线路考核标准》, 发布《运检绩效考核关键业绩指标》, 运检部作为考核部门每月对班组进行考核, 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月度、季度、年度绩效考核主要依据, 确保精益化整治工作治根本、见实效、管长远, 为输电线路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二) 实现了输电线路运行检修标准化管理

按照省公司检查大纲要求对标准化管理提升工作进行了全部部署安排, 制定了标准化管理提升工作方案, 明确了相关职责和人员分工, 成立了以公司副总经理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并落实了检查考核措施, 对照检查大纲逐年进行实施整改。重点制定了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标准化建设方案, 目前已完成米随线、韩随线、随姚线共计3条220k V线路, 曾前一二回、曾安线、曾淅线共计4条110k V线路整治工作, 剩余线路标准化整治正在逐步实施中。

在输电线路标准化建设中, 从实施标准化管理到设备健康无缺陷, 从实施标准化管理到运行管理无死角, 从实施规范化管理到基础管理上台阶, 从设备标准化到现场作业标准化等主要有4个方面的收获与体会:一是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锻炼;二是实实在在改进了设备健康状况;三是管理的标准化、精益化得到加强;四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回报。

(三) 提升了输电线路运检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公司及时制定了员工岗位责任制, 基层各班组各员工职责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 也是标准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输电线路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 公司建立了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标准体系, 修订相关管理制度120项,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班组标准化管理标准体系;通过隐患排查, 共查处安全生产隐患135项, 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的基础;组织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8场次, 员工技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创建光满服务队, 员工服务和安全责任意识显著增强;这一系列的措施, 使班组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逐步实现以专业化为基础、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系统化为保证的班组管理, 为输电线路的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发展前景

近年来, 随着电力市场的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电力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面对电力行业的新形势、新问题, 如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大动脉, 它将巨大的电能输送到四面八方, 是连接各变电站、各重要用户的纽带。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直接影响到电网的稳定和向用户的可靠供电。因此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必须标准化。

然而, 对输电线路管理标准化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特高压线路的不断建设, 对电网运行要求更高, 使得对输电线路管理标准化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 《标准化线路整治手册》应运而生, 它使得管理标准化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管理方式, 从而改进输电运维管理工作, 促进了输电工作的发展。

摘要:随着湖北经济的迅猛发展, 电力需求的不断加大, 电力企业对电网的建设持续升温, 输电线路的长度也在显著增加。近几年, 虽然公司在优化资产、降低成本以及适应用电用户需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方面仍然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如输电线路标准化建设标准不统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善、员工培训形式单一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 研究和探讨输电线路管理标准化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输电线路,管理标准化,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10

对于5G技术而言,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了解2025年的终端用户需求, 时间上的超前量增大了研究难度。Theodore Sizer表示:“2025年的年轻人自出生起就始终连接在网络上, 他们的需求很难预估, 现在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灵活、更低时延、更快速的网络, 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调整, 这正是我们构建5G体系的核心所在。”

目前业界各前沿机构对于5G要解决的问题描述已经形成了共识, 今年就会逐步把这些内容标准化。Theodore Sizer预计, 2017~2018年将会出现5G的演示网络, 而在2020年之前将不会有成熟的5G解决方案, 可能会实现4.5G等5G之前解决方案的商用。

上一篇:高校平台下一篇:气象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