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培养

2024-05-19

反思性培养(精选十篇)

反思性培养 篇1

一、数学教师在反思性学习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做好课前反思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的每一章, 每一节, 甚至是每一句话, 吃透教材, 做到对教材的高度理解, 充分利用教材, 把教材用活, 使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教师的课前备课反思和课后教学反思, 并不仅仅局限在写教案方面, 还应该把思路放宽, 从生活中找数学灵感, 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2.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数学定义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其反思某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不能害怕提问, 更不能不懂装懂。经过反思有利于学生对定义的透彻理解, 也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继而在脑海中形成自己能够接受的比较完整简单的定义, 化抽象为具体, 变复杂为简单, 有利于深化学生的知识框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类似的定义之间本质的区别, 以免把类似的概念弄混淆, 使学生深刻了解相关定义产生的不同条件背景,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 要引导学生培养反思意识, 认识数学学习中反思习惯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 教师都应该把反思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困惑, 若有不懂之处, 师生共同商讨解决。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善于反思。这样的反思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储存和能力的提高。只有当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反思, 领悟数学规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甚至会受益终身。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才能使数学教学真正达到以知识为载体, 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学生在反思性学习中应该具有的素质

1. 养成题后反思的好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出时间并结合具体的习题让学生反思, 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沟通交流, 师生之间相互学习,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题后反思的能力和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学生可以思考自己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知识点, 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题后反思还要思考解题过程中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 认真总结规律, 由此及彼, 达到举一反三的最高境界。对于一道题不能就题论题, 要学会变通, 把一道题变为多道题, 以免产生思维定势。解题后与同类习题进行对比, 进行分析总结最终找到这一类习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解题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题后反思还有利于学生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并且也会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养成错后反思的好习惯

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后, 应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反思过程中冷静思考, 在冷静思考后自己去改正错误, 发现正确答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有限, 对解题方法产生偏颇。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应该急于纠正错误, 要采用延迟教学的方法, 在课堂上留下反思的时间, 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就可以慢慢意识到原先方法的不足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相互之间发现错误并经过讨论, 找出错误的原因, 这样, 同类的错误在这些同学身上发生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3. 重视作业在反思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指导, 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数学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很好的反思性学习的素材, 教师可以把作业拿到课堂上进行处理:同学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 必然会和周围的学生交流, 说出自己的道理和对知识的理解, 双方通过思考辩论, 所学的知识就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对知识掌握得更为牢靠。同学之间批改作业的时候必须要懂得相关的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学习, 否则根本无法完成批改作业的任务。最后, 教师要提供参考答案,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 对自己批改的过程进行反思, 对批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三、反思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进行反思性教育的一个途径, 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间成员以及组与组之间成员不可避免会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而那些平时不喜欢思考的学生受到大家相互讨论的氛围的影响势必会主动地加入进去, 这就意味着他必须认真看书了解知识点。小组合作就是让每一个同学参与进去, 参与学习讨论, 融入学习状态中,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家可以一起克服难题, 分享成功的快乐, 让每个人都产生成就感, 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潜能。特别对数学这门学科, 小组合作学习更为重要, 因为数学学习比较枯燥, 但小组间讨论学习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很好地推进学生反思, 因为小组交流会使各个同学之间思维发生碰撞, 一个题目会有多种解法, 同一类型题目会有相同的解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 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蔡桂荣.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0 (5) .

反思性培养 篇2

1为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应书写反思日志

要求学生每天书写自己的学习状况就是反思学习日志,内容主要是:当天学习的核心,自身能够处理的疑难问题,各个知识间的关联性,较为混杂的常识,学习的领会和认知以及各个章节学习概括,单元、阶段归纳,所理解到的独特感想等等。

利用学生写学习日志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应用反思性学习。化学反思日志是为了记载学生对于学到概念和方法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领会、疑虑以及这样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对于所学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推论的形式得到对某个概念处理的独特看法,学习手段的运用和整改,归纳对于学习成果的自身评比和成败的原因,化学学习的心情、感想态度的体会等,这样的做法让老师能够及时的知晓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情况及疑惑,能够明确教学的出发点、深远性和广泛性,提升课题教学的实用性;同时还能够让老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便于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的形式。

运用学习日志的形式,学生不但能够及时记载自身学习的过程,还能够把自己的作业、试题、别人的看法、个人的想法和自身评判的总结记载在学习日志里面,学生还可以制作一个收集错题的日志,这样就能够实行自我改正,寻找错误的原因,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学生这样经常定时的查看回顾,能够进行改正的同时还可以更正自身的缺陷,在此过程里学生的反思能力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2设立相互反思的形式可以运用小组讨论

同桌合作学习或几个人(4~6人)为一组进行共同学习就是小组讨论体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状况下将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发生的某个关键问题在小组中实行研讨。在小组里面每个人都能够阐述自身的意见,从而进行相互研讨,并对于组员的意见提出疑问。通常情况下,高中生的意识进步水平和概念基础存在缺点,因此在反思的时候不能分析的.很全面。并且对于自身的认知通常较为笼统,造成在分析过程中欠缺透彻性。还能够发生错误的反思,这种状况就会导致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中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教师不但要倡导学生实行反思,还应当告知学生反思并非个人的行为,而是具有团体意识的个体活动,它需要反思者具备通达的、负责的、执着的态度,还应当具有合作、调整、信任的环境。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制造与学生进行沟通、讨论的机会,试图制造出平等、和谐的环境。在学生方面,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反思,积极的参沟通反思的活动中,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小组议论等沟通方式,综合提升沟通的层次,从而提升反思成果。

3通过对问题产生疑惑牵引出反思的理念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对问题提出疑惑,即便没有疑问也要进行假设,把自己位于一个特殊的场景里面,从而对问题指出疑惑。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只有质疑于读书,才能找到问题、剖析问题、处理问题,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益、新的愉悦。

4总结

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培养策略 篇3

关键词:反思;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95-01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对自己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反思性学习,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效果进行审视的过程。这是一种在追求更高的学习目的的内驱力下进行的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思考、数学活动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或完善,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学习活动中,抓住思维的内在实质,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为其能够快捷高效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反思性学习呢?

一、反思探究过程,整理思路、提炼方法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公式、定理、方法的过程。可是,往往新知一旦得出就马上进入练习阶段,很少教师有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反思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知识是通过何种途径、采取何种方法获得的,这样能使学生注意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获得经验,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如:八年级数学等腰梯形一节中有一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此题可有如下证法:(如图所示)

学生经过探究,得出两种方法:①如左图,作二条高线AE、BF,证三角形全等;②如右图,平移一腰AD至BE,证等腰三角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获取定理证法过程的反思,不仅让学生了解解决梯形问题的常见的辅助线作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把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矩形和三角形来研究的思想,使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有关梯形问题。

二、反思成功经验,领悟方法、提升能力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进行总结反思。反思成功经验,不仅可以提炼、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为,培养学生成功不自傲、失败不气馁的品质。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学生成功探究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后,引导学生反思:从刚才的探究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当你思考中遇到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这种思考方法对自己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

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三、反思出错原因,领悟真谛、锻造品质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错误”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是学生思维盲区或错误知识的暴露,教师要学会利用错误资源,甚至开发错误,引导学生认真反思,找出原因。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避免再次出错,而且纠错的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有利于形成认真思考、科学严谨的学习品质。

例如: 九年级数学“韦达定理”一节作业中有一道题:

设x1、x2是方程x2-2(k-1)x+k2=0的两个实数根,且x12+x22=4,求k的值。

作业状况:部分学生解得k1=0,k2=4时,往往以为解题已经结束。

处理办法:我启发这部分同学回顾韦达定理的前提条件,他们思考后作出补充

∵△=4(k-1)2-4k2=-8k+4≥0,∴k≤,∴k2=4不合题意,舍去。∴k=0

并编印同样的习题加强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

本人认为,要减少学生解题过程中易发性错误的频率,应让学生对解题结果不断进行反思,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反思性学习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再学习的检验过程,只有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审视、自我评价才能获得自我体验,及时反思,正确识别和评价自己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学习能力与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和意志性格等的情况,明确自己学习上的长处和短处,问题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学习上的长处,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克服存在的缺陷和缺点,有深刻、周密的反思,才能全面正确地做出判断。在数学的学习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悟,是善于反思!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应该是善于反思学习的学生。

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日教学中慢慢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反思性学习的好习惯,让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

参考文献:

[1] 涂荣豹. 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4).3

反思性思维的概念、价值与培养策略 篇4

关键词:反思性思维,杜威,价值,策略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无论在教师培养还是课堂教学方面,反思或反思性思维都成了流行的话题以及教师和学生努力达到的标准[1]。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医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领域与反思性思维相关的论著颇多,有学者甚至将反思性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同义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2]。尽管提倡反思性思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学术界对反思性思维缺乏系统的界定。这种概念的模糊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难以区分反思性思维与其他思维;难以评价反思性思维能力;难以研究反思性思维的训练效果[1]。鉴于此,有必要理清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和标准,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构建反思型课堂。

一、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及特点

1. 反思性思维的概念

谈及反思性思维的提出者,普遍认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他所撰写的《我们如何思维》一书1910年出版,1933年进行了再版扩充。在其早期的论述中,杜威将思维根据其重要性分为四类:头脑中的各类漫无定规的想法;个体对自己没有听到、见到和觉察到的事物形成的想法;个体未考虑是否存在根据就对某种征象得出的信念;最后一种是经过认真搜索充足证据所得出的信念。杜威认为最后一种形式才算是真正的思维[3]。在1933年的新版《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杜威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对于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主动、持续和周密的思考[4]。

2. 反思性思维的特点

杜威认为反思性思维是最好的思维方式,较之其他几种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特点:(1)反思性思维是连续性的,是对所考虑问题的一种反复、严肃和持续不断的沉思。与其他零散的、漫无目的的想法不同,反思性思维是由一系列被思考的事情组成的,各连续的部分相因而生、相辅相成、相互制约。(2)反思性思维是以结论为导向的。它不是头脑中先想而后快的一个过程,反思性思维需要对一系列想象做出说明,导出理由充分的结论。(3)反思性思维是基于信念的。信念是个体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等做出的判断,而这些判断不一定具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反思过程中个体会不断对自己提出的信念加以证实。(4)反思性思维对个体的探索精神有促进作用。前面提到,人的信念包含着理智和实际的信仰,需要个体不断探索支持其的理由。反思性思维将推动个体进行自觉而有意义的探索,为理智的信念寻求坚实的基础。

二、反思性思维的价值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实用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是核心。他一直反对学校和教师把预先确定好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以训诫的形式管理学生,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早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杜威就指出教育应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5]。可见杜威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个渐进发展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期间学生的经验、意识和思维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1. 反思性思维可以使学生脱离冲动,使其行动归于自觉

根据杜威的说法,反思是将人与低等动物区别开来的能力。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往往依靠本能的冲动采取行动,它们对自己行动将会产生的后果无任何预见,也不会考虑一种行动与其他行动之间的差异。而反思性思维能力可以使人不凭借本能,而是通过思维与判断根据尚未出现和未来的事物进行规划,并对行动的目的和结果有一定认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和训练可以使他们逐渐学会对每一行动进行明确规划,做到深思熟虑,形成自觉。

2. 除实现行为自觉之外,反思性思维还可以使学生为自己及他人的将来进行某些系统性的准备

反思性思维使人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安危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改善生存条件、创造新的事物。从最初的生火到现在的发电,从古老的荒原小径到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从原始的千里传信到现代的网络沟通,无不是人类反思能力促进的结果。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会使学生从小养成为未来做准备的意识,从先人的经验、个人的体验出发,不断反思,更好地揭示那些隐蔽的、不完善的和遥远的事物。

3. 反思性思维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赋予它们不同的价值

同样的文字、物体或世间事物的变化对于有反思能力的人来说会远远超越事物自然存在的意义,他们会进行感受和反思,挖掘事物所隐含的价值和象征意义。正如杜威所举的简单例子,一块石头对于没有反思能力的人就是一块石头而已;而对于有反思性思维的科学家、考古学家,这块同样的石头会蕴含其矿物特质或者是几百万年前的地质状况等信息。通过反思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将学会以不同的视角看待最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学会对各类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将来的可能经验做出推理,从而得到尽量好的成果并防止坏的结局。

4. 反思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提高控制力,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反思性思维的这一价值体现了思维对于经验的拓展作用。经验和知识的形成要经过观察、反思、推理和总结等几个环节,当学生对自己反思过的事物或他人的经验成果进行进一步反思的时候,一方面会加深以往经验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他人经验的理解和反思,会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摆脱惯例的束缚,扩大自己的控制力。

三、反思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杜威将教与学比作是一个卖和买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过程中主动权更多地在学生。因为教学不能使原本不会思维的学生学会思维,而是让他们在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思维,因此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习惯和倾向,那么培养的过程会收效甚微。教师只有使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倾向,在其已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训练,依托学生自身的资源,让教学更适应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会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其已有的思维能力[3]。

1. 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是思维培养中最具活力的原始材料。自古以来,好奇心一直被视为哲学与科学发展的源泉,人类探索和创新的推动力。杜威将学生的好奇心归为三个层面:体能层面、社会层面和智力层面,三者呈递进关系。在体能层面,好奇心只是个体生命力的外在体现,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仅有直观的感受,不断摸索和体验。尽管这些基础的活动很难界定在思维和智力层面,但是它们却是思维最基本的原材料。在第二层面,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开始对观察到的事物设疑、思考,开始向周边的人提问以解惑。这些探索与思考不断推动他们去探索问题深层的东西。在这一层面,反思性思维处于蓄势待发阶段。直到智力层面,学生才开始对内心的疑问进行思索、探究、推理和解答,这一层面的好奇心是反思性思维发展的推动力。人的好奇心强弱不同,关注点不同,持续时间不同。有些人的好奇心会长期强劲,而有些人的好奇心会很快消退,需要及时抓住机会并正确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教条主义,积极营造民主气氛,通过问题及答案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设问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露的好奇心予以保护,引导他们向高层次思维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学会向别人求教、向书本等多种资源求教的探索意识。

2. 客观判断并指导学生培养联想能力

联想是人对经历过的或者正在面对的事物所产生的想法或信念,是自发进行的思维过程。联想的能力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同的人联想的快慢速度不同、广度不同、深度不同。教师应对学生的联想能力给于客观而全面的判断。对特定科目或问题,有的学生表现的思维敏捷,联想丰富,能对相关的问题给出多种反思性看法;而有的学生显得迟钝,毫无联想力。教师一定要搞清楚这是学生自身能力的缘故,还是由于兴趣的原因。因为学生对自认为没意义、无趣的内容会表现得反应迟缓,对自己关注的东西反应积极而强烈。从思维培养的角度看,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联想方面实现平衡发展。尽管联想速度的快慢、联想面的宽窄以及程度的深浅并不能说明学生反思效果的好与坏,但是联想太快容易陷入思维的肤浅与草率;联想太少,很多时候显示学生思维贫乏;联想过多则会使学生对反思事物的逻辑关系难以把握,往往因一种情况引出多种看法而无所适从;联想太浅会让反思浮光掠影,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对问题形成深入思考。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客观、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适度联想,培养最佳的思维习惯。

3.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条理性是反思性思维培养的较高层面。前面我们提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力,但是仅有这些还不能达到反思性思维的要求。学生观察事物,产生初步的疑问和各种各样的想法,但这些零散无章的疑问和联想是不能称之为反思的。一定要使这些环节形成有秩序的、符合逻辑的、连续的过程,再加以理智的分析,结合先前的经验,针对相同的目标,形成有价值的结论,这才是反思性思维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成人不同。成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联想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等明确的需求目标,其思维的线索会更清晰。而学生缺乏这种环境来形成连续而明确的行动方式和目标,其反思信念的来源往往会受教师、学校、权威或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短暂与多样性的判断与想法。但是,学生存在的这种困境也成为了教育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和安排适当的思维活动。这些活动既要适合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还要考虑活动对于他们当前生活和将来责任的教育意义,要具有持续性、条理性的内在特征,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连贯性,协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 创设有效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环境

前面谈到的策略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思维发展层面。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外在条件的保障,如教师、教材和学校环境等。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个体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了解外界因素对学生思维能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思维训练的方法。其次,教师自己还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因为榜样比训教更为有力。无论在人格方面还是在课业方面,教师对事物所持有的信念和采取的方式会引起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反应,形成某种态度。另外,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教师一定要避免填鸭式的教法和教条式的定论,以免把学生培养成心智上的奴隶。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相结合,把教学内容作为刺激学生思维的资源,设计反思性问题,调动学生探求的热情,使学生沿着一条逻辑线路持续探索并发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答案提供合理论证。总之,教师应成为思维训练的枢纽,以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反思性思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把个人经验中的智慧要素表现出来,能通过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事物形成新的认识,是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以开阔的胸怀和极大的责任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条件,精心设计思维训练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理智的创造中品尝快乐。

参考文献

[1]Rodgers,C.Defining Reflection Another?Look at John Dewey and Reflective Thinking[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2.

[2]Ennis,R.H.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Their Nature and Assessability[J].Informal Logic,1996.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课程[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反思性培养 篇5

新课标下初中生政治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

杜威认为:“反思是理智行为的.标志.能促使问题有效地解决及改进学习的效果.”没有反思就没有自我的改错和纠偏,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中学生政治反思性学习能力需要政治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强化反思意识,使反思成为政治学习的一种需要:二是“授人以渔”,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三是激励反思,形成反思习惯.

作 者:何伟  作者单位:台州市天台白鹤中学,浙江,台州,318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H3 关键词:政治   反思   学习  能力  

课后反思与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反思;教师;信息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21-02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可见,课后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一、课后反思的切入点

一是反思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她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是反思“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三是反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是反思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五是反思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

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二)不断自我剖析

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剖析既是教师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更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人都有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来自于内在动力的激励作用要远远大于外部约束的激励作用。教师经过不断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最终得以自我提高。这种不间断的自我剖析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随着这种活动的不断成功,教师的自信感和自尊感也就随之加强,这将成为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工作水平的强大动力。

(二)以其他教师为镜

把其他教师作为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为此。一要经常性地进行学习性听课,特别是听优秀教师的授课。通过对照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同时要善于吸纳他人的成功之处,并有效地溶入自己的经验中。二要虚心听取同行教师或听课专家的反馈意见。教师虽然经历了自我剖析的过程。但常常因为“身在此山中”,往往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况。这时同行教师或听课专家的意见就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此,应该尽量减少背对背的评课方式,而加大面对面的评课力度。因为面对面的评课能把问题分析得更清晰、更透彻。使被听课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况。

(四)以学生为镜

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上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获取学生意见或建议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仅知道一个量化分数没有太大用处。让每个学生写综合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综合评价中应着重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并要求学生给出改进建议,以作为教师修正自我时的参考。

(五)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

教学后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它既是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过程;它不但有利于改进、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写教学后记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有所侧重。一般来讲,其内容包括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教学内容的调整、补充是否合理;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教学理念是否出现偏差;外显行为是否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等等。无论记载什么内容。必须抓住自己感受、领悟最深的东西。或是成功之处。或是失败之处;或是激情状态下创造思维的灵感火花,或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或是教学中的困惑。或是教学中的疑难等。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认真反思。就会将真切、丰富的教学体验和冷静的教学理性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把反思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面上。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可以不拘一格。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遵守如下原则:第一,及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感悟,往往很难长久地保持在记忆库中,特别是灵感性的东西往往转眼即逝。因此,课后应该及时做好记录。第二,真实性。教学后记贵在求真,贵在一分为二,做到所述事实真实,剖析问题一针见血,分析教学实事求是。切不可为了应付检查而自欺欺人。第三,服务性。做教学后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查找差距,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怎样写、写什么,都应该有利于新一轮的教学过程。因为教学后记即是上一轮教学过程的延续,又是新一轮教学过程的高质量准备。

(六)加强反思指导

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技术。诚然,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接受一定的指导也是必要的。这样会使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少走弯路,不断加强反思能力。提高反思效率。这种指导主要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反思策略的指导,即反思方法、途径、技巧等的指导;二是反思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应让教师明确反思的具体过程。奥斯特曼和可特凯普的反思过程理论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们认为反思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积累经验——观察和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积累经验指教师通过对实际教育教学的感受。意识到自己教育中的问题,并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在此阶段,获取更多的信息很重要,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相关理论等都会起作用。教师一旦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就会感到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开始进入反思活动;观察和分析指教师广泛地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等。获取一定的信息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重新概括是在分析和认识了问题的成因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策略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积极验证就是积极验证上阶段所形成的假设和教育方案,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又积累了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的循环。

总之,教师进行教育探索。要有新的视野。要有敏锐的目光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教学中有许多被人熟视无睹的问题,只要我们愿意做,能克服浮躁,摆脱急功近利的诱迫,那么,成功必然会青睐勤奋和有灵性的人。

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7

1.1 学生的反思意识薄弱

从问卷结果中发现, 60%学生喜欢在课堂中由教师来讲学习方法, 18% 的学生会独立学习, 22%的学生会与人合作学习。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吸收→储存→再现。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反思意识薄弱。从结果可看到, 79%的学生在学习中仅以解题练习为主要形式, 只在乎一道题目的对错, 而忽视了掌握解题方法这一最重要环节, 这样的学习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已适应了“听课式”的接受学习方式, 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尝试、去寻求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 而只是静等答案。这些迹象表明, 学生未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的不正确, 不去反思, 不去寻求更好的学习方式——反思性学习方式。

1.2 学生的反思能力较差

从调查结果来看, 只有21%的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方法总结, 24%的学生会寻求不同的方法来解题。从这点可以看出, 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也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 这样学生就无法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也就不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 包括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在教学中或观察学生的作业以及他们课堂学习等情况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所做作业中的解题方法都是教师课堂上所列举到的方法, 回答问题也是平时教师讲过的内容, 一旦出现形式变化而实际一致的题目就傻眼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不善于进行自我反思来主动调节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进步缓慢, 学生不会通过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1.3 学生的反思学习习惯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 16%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13%的学生会主动复习数学知识;34%学生平时回家后先独立完成作业后再做其他事情;28%学生平时都是在家长的提醒下, 才能独立完成作业;16%的学生在做完作业后逐题认真进行自我检查, 发现错误, 立即纠正。以上数据说明, 学生的反思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大都会急于知道答案, 而不再去寻求解题方法。

1.4 学生的反思毅力不强

从调查结果看, 对于一道久未解出的题目, 只有14%的学生会继续解下去, 大部分选择放弃, 这充分说明, 学生的反思毅力不够强。从一定程度上讲, 反思就是“自我揭短”, 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 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 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

2 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 应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反思方法, 增强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

2.1 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探索、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突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而“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要想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 必须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由于研究对象是初中学生, 他们认知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在研究前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方式情况进行了解, 发现在学习中学生习惯于被动的 “跟学”, 缺乏自身体验、反思、感悟的过程。为改变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2.1.1 利用典型例题的功能设置情境,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反思的基础, 反思是质疑的深化和目的, 两者相互作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习题由于学生思维的偏面性而导致学生回答不完整。如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 求第三边的长, 学生往往会只有一个答案5;再如用配方法求函数undefined的最小值, 学生最后的答案往往会是负值;一元二次方程中忽视△<0时会无实根的检验等等, 举不胜举。教师就可以抓住例题的教学对这类问题多练习、点拔,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2.1.2 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要多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自觉建构的过程,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树立反思意识,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有几种情形?需要剪开几条棱?原相互平行的面展开后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不可能有哪几种情形等等。如果让学生个体回答完整比较困难,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另如在练习开放性题目时, 答案不唯一, 更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完成,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 对问题理解不同, 这种不同的结果就会刺激其他学生的思维, 引起反思, 这样学生在享受别人的解题方法时, 也在无意识中树立了自己的反思意识。

2.1.3 创设民主开放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中要改变只有教师的满堂灌或者只有几名优等生的参与学习形式, 要让每位学生积极思考, 敢想敢说。在课堂上教师更应留有一定的时空给学生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的推测, 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难点时尤显得重要。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学习时, 对于a是负数的问题, 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举例讨论, 错也无妨, 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再如最后一位数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会逐一计算, 耗时较多, 但让学生做完再与用找规律方法求解比较耗时情况可谓事倍功半。通过这样情境, 让学生放开胆去参与, 让学生感到审题的重要性, 结论的合理性, 从而培养大面积学生的反思意识。

2.1.4 解题后及时引领,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要求学生从做完一道题后开始进行反思, 即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合理;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 此题应用了哪种解题方法等。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 减少解题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反思”的好处, 强化了反思意识。随着实验的推进,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学习各环节进行反思。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课堂上对新知进行自我探索、寻找规律, 课后进行复习检查。实践表明, 实验班学生的反思意识明显地有所增强, 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初步养成。

2.2 开展多方面研究,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 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现实的不足。这要求学生有一定反思技能。教学中, 笔者采取了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

2.2.1 立足课堂,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数学课堂教学, 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 更要重视探索发现公式、定理、方法的过程, 要让学生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 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就初中学数学课堂而言, 反思的内容主要有:

①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②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

③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

2.2.2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常规的内容及程序创设反思的机会

一方面, 引导学生在知识源头处反思。某些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内涵相似性, 这为数学学习的“举一反三”提供了重要良机。教学这些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在提示新课学习目标后, 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旧知、搜索存储经验, 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 从而借助迁移展开对新知的有理猜想。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 教师可让学生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性质等进行回忆、总结, 以便将这种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上。

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在“探究受挫”处反思。数学探究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是无法预知的领域。面对问题, 首先要有自我意识。自己有能力、信心解决它吗?以前见过它吗?或者是否有类似问题?哪些知识、技能还需回顾、请教等;其次要不断地自我监控。此类问题自己最易犯哪方面错误?解题思路严密吗?符合逻辑吗?结构完整吗?运算过程有错吗?数学语言表述符合规范吗?最后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

3 结语

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 让习惯成为自然, 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增强反思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任学印.反思型教师教育探微[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3) .

[3]Scott G, Paris, Linda R.Ayres.培养反思力[M].袁坤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4]Maurice Gibbons.自我指导学习-挑战卓越[M].池春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5]周春荔, 张景斌.数学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探析 篇8

关键词:数学,数学反思,路径

一、关于数学反思性能力的基本界定

具有反思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孔子就曾有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感慨;洛克也坚持认为:“经验在供给理解以观念时,还有另一个源泉,因为我们在运用理解以考察它所获得的观念时,我们还知道有各种心理活动。我们的心灵在反省这些心理活动。”[1];在教育发展史上,正式将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论证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2]我们认为,反思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同样重要。

数学反思是学生在完成数学概念、公理等基本认知活动的基础上,对自身学习活动过程及相关学习对象特征的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调整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如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及其涉及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反思,对数学命题、数学语言以及与数学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的反思,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对语言表达的反思以及对数学结论的反思等等。数学反思能力则是学生经过日常反思、被动反思、主动反思阶段和自觉反思阶段后,以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为基础,基于数学反思的习惯和技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它以其他数学能力为基础,又高于其他数学能力,是新课标中关于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规定的具体体现。它一旦形成,就体现为执著的学习精神,强烈的问题意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认知结构。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不仅仅对于本课程学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其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不足

经过多年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毋庸置疑,我国中学生数学能力包括数学反思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反思能力并不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速成手段,因而,数学反思能力并没有引起学校、老师及学生本人的足够重视,存在较大的问题。

很多学生是为了考试而被动地学习数学的,缺乏完整的学习计划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不反问为什么,课后不自觉地检查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情况,习惯于只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核对,解题得出了正确答案就意味着学习过程结束,形成不了科学的数学思维。许多学生在学完数学新知识后,急于寻找相关的数学题目或数学作业来印证,解题完毕,便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弄懂了,自然也就不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了,反思变得可有可无。即使一些同学有反思的习惯,他们也习惯于一些比较浅显的、表面的内容,集中于对解题结果的反思,对解题的过程、解题的思路与思想方法、题目的结构、题目的意义等思考较少;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并没有去思考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能力等问题,也不能及时总结当天课堂数学教学内容、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二)影响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提高的因素

影响学生反思能力提高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中学生培养目标的偏差是重要的外部障碍。多年以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而不考查实际能力,使得学校、老师和家长包括学生本人都把考试成绩作为能否成才的标准,把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到了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方面,其他能力自然就退而求其次了。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热热闹闹的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还是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局限于教师讲解概念、定理及公式,学生背诵、教师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的数学教学模式,几乎磨灭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自觉意识,数学反思能力培养极为欠缺。

第二,初中生身心阶段发展特点也是其反思能力形成的内部障碍。一方面,初中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还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阶段,制约了他们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精神和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的理解。他们只能忙于对数学教学基本内容和知识点的认知,批判性不够,很难做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再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反思;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中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不善于进行数学推理,反思意识不强,反思技能不高。另一方面,初中生数学兴趣转移快,情感意志相对薄弱,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能有效地反馈自己的学习效率,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过程和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这就使其丧失了对反思性学习能力进行加强的机会。

三、培养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路径分析

根据对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形成障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必须从初中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既要大力创造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机会,也不可不切实际,拔苗助长。

(一)转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健全数学教学和学习评价指标,改变过去只认考试成绩的做法,将教师的品德修养、科研能力、心理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潜能、人格、身体发展等纳入其中,实现数学教育评价的导向性功能,为初中生数学学习提供一个大环境;其次,学校和数学教师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着手,改善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数学学习过程转变成学习、应用、发展数学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培养其数学精神和数学反思能力。

(二)加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数学反思性教学水平

初中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数学教师本身对数学教学、数学精神和数学反思的理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事实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量教师都是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地教学。故此,加强教师教育(如培训、进修等),加强教师反思训练,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教学意义、数学精神的理解,至关重要。

(三)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数学教法是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师要避免想做到点滴不漏,对概念、公式的讲解非常细致,但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忘记有关的要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尝试将数学学习还给学生,将培养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兴趣,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去反思;引导和培养他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盲从前人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批判意识,让他们独立思考,善于反思,敢于质疑,愿意独立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商务出版社,1959:69-71.

反思性培养 篇9

一、教师垂身示范, 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查, 解题时常常是一错到底;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的思考方法的优劣;不能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提炼出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不能发现其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导致自己的数学知识系统系统性、结构性差。因此,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反思技能的示范和讲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采用出声思维的方法暴露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 解完题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走过哪些弯路, 遇到哪些困难,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什么规律可吸收等等, 这是获取元认知知识的过程。如:在三角形ABC中, AB=15, AC=13, 高AD=12, 求三角形ABC的面积。教师在讲解时, 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故意暴露问题:由勾股定理得:BD=9, CD=5故S=1/2X14X12=84。然后, 提出“这样的解法对吗?”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正确的, 教师指出这种解法不完全,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反思出错的原因。学生解决问题后, 带领学生一起整理学生的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构进行重新剖析, 抓住问题的本质, 并努力将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给出问题的几种解法,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 优化学生的解题过程, 鼓励学生寻找最佳方案。

这样的示范和讲解的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技能, 使学生不仅仅会解题, 而且也会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和自我调节,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成熟。

二、设置教学陷阱, 诱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学生认识上、思维上的偏差, 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教学陷阱, 让学生经历:“陷入陷阱——冲出陷阱”的过程, 并引导学生分析陷入陷阱的原因, 使学生“吃一堑、长一堑”,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已知实数a、b满足条件a2-7a+2, b2-7b+2=0, 则:

解:由题意知a·b是方程x2-7x+2=0的两根, 则a+b=7, ab=2, 所以

上述解答看起来条理清楚, 推理过程步步有依据, 因此解答结果似乎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反思后发现漏解, 学生在上述解题过程中默认了a与b不相等。不通过反思, 这一错误很难发现, 这样的反思会使解题过程更趋合理、完善,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

三、开展教学交流, 提高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水平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 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数学交流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师生、生生的思维的展现与碰撞的过程, 通过展现与碰撞, 启发了学生思维和反思, 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而这是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一个途径, 在新课标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合作学习, 多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 并在交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反思水平。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常用方式, 在学生回答不上教师的问题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把学生思维的缺陷表现出来, 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反思, 对自己的认知结构加以完善和调整, 这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好方法。例:已知点E, F, G, H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 请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做进一步的思考。学生A很快解好了这道题, 然后便坐在那儿不知道该干什么。然后, 我提示他, 你能不能说出什么条件下四边形EFGH是矩形?什么条件下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他没经过思考直接地说, “当四边形ABCD是矩形,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时。”很快他感觉到不对, 于是开始认真的思考。他得出当四边形ABCD是菱形时,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认为四边形EFGH没有一般矩形的可能 (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下思考的) 。我让他反思思考过程, 并引导他分析真正使得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的原因是什么?他意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最后我们得出使得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的原因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是否垂直?是否相等?而跟四边形ABCD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无关。通过这样的反思, 他也明白了要使得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只要满足点E, F, G, H为四边形ABCD的中点即可。

小组交流讨论是生生交流的一种方式。同一个问题, 大家有各自的解法和思想, 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就是他们的各种思想进行碰撞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争议、讨论, 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深入的修改、补充和发展, 可以使学生的解题过程更加合理和简洁, 可以使学生从对角度、多层面来理解问题, 因此, 它是一个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好途径。

四、变革评价方式, 提高学生反思性学习的积极性

《标准》提出,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从过多地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反思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做到: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认识活动过程的认识、评价和改进的过程。所以,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必然促进学生把自己的视线从结果上扩散到整个活动过程, 学生开始考虑自己的解题过程有无错误, 解题方法是否繁琐, 解题过程可否简化, 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等方面的内容, 这事实上就是学生进行积极反思活动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认知活动进行积极反思的过程,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 这样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必然有益。“数学日记”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评价方式, 有助于学生反思数学学习的过程,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写日记的过程中, 学生要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 寻找学习成败的原因, 进行批判性总结, 这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 是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 促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 完善认知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全方位、多渠道渗透反思意识, 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始终处在主动的地位, 在反思的过程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反思性培养 篇10

一、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 学生的反思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认为, 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第一, 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 物理实验课的评价方式不利于物理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形成。物理实验课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实验的探究性, 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 所以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现在的物理教学中, 实验课常常被上成说实验, 或者是演示实验,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三的理化生实验操作, 占30分, 由自己的教师为其打分, 一般升学有望的学生成绩高些, 而不管实际做的怎样。这样为提高升学率, 而进行的功利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第二, 教师的无奈。首先, 物理课的课时数比较少, 初二物理一周是两节课, 而初三物理最多也不超过四节, 做实验不如教师讲学生听进度要快一些, 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物理反思能力的形成的;其次, 没有专任的物理实验教师, 都是谁教谁领着学生去做, 包括仪器的准备、仪器的修理都需要教师的准备, 尽管知道实验对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但有时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二、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实验探究的各个阶段, 如果不加以反思, 就不会学习得很深入, 更不会真正地“学会学习”, 所以要在实验探究的各个阶段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对学生进行反思的训练, 所以在科学探究中, 到底应该反思什么, 怎样反思, 学生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 训练学生每一步做完以后, 应进行有计划的反思引导。

1. 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中的反思。

在平时的学习中, 首先让学生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可做以下反思:能否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自己头脑中总是想着所见到的现象与物理学有关吗?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吗?能用书面或口头准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吗?提出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 那么要想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就需要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的反思。

实验设计是做实验的依据, 没有好的实验设计也就不能顺利地做好实验, 做实验时也就没有了方向。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是学生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没有思路,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实验设计的前后没有反思的习惯, 不注意总结规律而造成的。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对实验设计的思路进行反思, 对设计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反思, 对实验步骤进行反思, 对实验的记录和观察数据进行反思, 并注意总结设计规律。 (1) 对实验设计思路的反思。就是说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怎样想到这一思路的。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 然后根据所确定的实验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量, 接着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 再根据所设计的步骤去选择所使用的实验器材。比如:测一个小石块的密度, 确定了原理ρ=m/v后, 明确需要测得的量为小石块的质量m和体积v, 可以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 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出小石块的重力, 求出它的质量, 再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小石块将小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测出其示数, 然后用浮力原理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 最后用密度公式求解。这时, 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是否还有其它的测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2) 对实验设计中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反思。在物理实验的设计中要想确定思路, 有时还要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 比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 要想使学生会熟练地选用合适的方法, 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方法不断地加以提示, 还要靠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自己去领悟、吸收和运用, 因此, 当实验设计完成后应引导学生做如下的反思: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了哪些物理研究方法?它们是如何运用的?这样的研究方法以前在哪些地方用过? (3) 对如何得出实验结论的反思。在物理实验的设计中,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那就是反思在实验中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论的, 也就是反思实验设计和记录的数据, 比如, 在焦耳定律的探究中, 怎样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所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呢?这就牵涉到了实验现象的问题。在课本中很巧妙地通过煤油吸收热量, 再通过温度计的示数来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所放出的热量的多少。再比如, 在研究电磁铁时, 我们通过电磁铁所能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其磁性的强弱, 而不是凭空地无原则地去判断。也可进一步地让学生反思一下这里用到了什么研究方法。 (4) 对实验步骤设计的的反思。把前面的三步考虑好以后就要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了, 当实验步骤设计好以后, 要引导学生反思:设计的步骤合理吗?实验操作可行吗?在做实验时需要先做哪一步?比如:前面的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 在测量的过程中, 到底是先测质量呢?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也就是说, 当步骤设计好后, 要反思一下步骤的合理性, 包括测量的先后顺序, 实验的可行性等问题。

3. 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中的反思。

实验过程既是观察实验现象, 提高观察能力的过程, 也是检验设计的实验步骤是否合理的过程, 又是验证猜想是否合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 在实验操作开始前, 可反思以下内容:实验设计合理吗?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在实验中需要观察哪些现象?还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是否已经阅读了仪器说明书?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可反思:所选择的器材合理吗?实验操作合理吗?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设计时所预想的现象一样吗?还有哪些现象是没想到的?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问题, 有了问题, 小组的同学之间是否相互解答, 相互提示?比如: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时, 有的学生选用了15V的量程, 显然是不合理的, 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 学生就会对这一问题引起注意。比如光学方面的平面镜成像实验, 有的学生就提出平面镜如果放倾斜了, 这个实验为什么不会成功。 (3) 在实验操作完成后, 应反思:这次实验成功吗?所记录的数据正确吗?实验中的现象合理吗?实验设计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个实验过程安全吗?在实验中有哪些地方是在设计实验时没有想到的?出现了哪些没有预想到的现象?

4. 在分析、论证和评估中的反思。

在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中主要反思以下内容: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实验结论的?进行了怎样的推理过程?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实验设计方案可以做哪些改进?能从实验中得到哪些教训?

5. 在交流与合作中的反思。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反思的重要一环, 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要能清楚地、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用有声的语言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而学生在倾听别的同学的叙述的过程中, 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结论和做法, 并将自己的信息和别人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而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 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的反思是需要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训练而逐渐形成习惯的, 当学生形成习惯以后, 也就学会了如何学习, 如何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不断反思, 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的几条原则:第一, 理论上的可行性。做任何实验, 都要有一定的根据,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验原理, 而不是无原则地去设计一通, 这样设计出的实验才有可信度。第二, 实验的可操作性。有些实验, 虽然理论上可行,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很难做到, 或者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不合格的, 也是不可行的。第三, 实验误差最小的原则。在实验的设计中, 会有很多种设计方案, 在这么多的方案中, 虽然理论上可行, 也有可操作性, 但是有的方案的设计却会造成误差比较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总结出的规律大概比教师单纯地讲解印象要深得多。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思得出的结论, 有利于学生得出迁移规律, 知道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不断反思, 分析能力提高了, 并且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巩固物理基本知识, 加深了对一些物理规律的理解。另外, 在实验课中, 鼓励学生自己制造器材, 每个人都动手操作, 如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的实验中, 尽可能留出足够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做一次, 更要留出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的时间。总之一句话,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孙娟娣.浅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4) :232-233.

[2]曾涤屏.初中英语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 :125-125.

[3]丁启康.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J].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6, (2) :40-41.

上一篇: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下一篇: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