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2024-06-30

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篇1

一、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⒈学生对地理课缺乏正确认识以至于缺乏学习的兴趣

地理是非中考科目, 长期以来, 绝大部分初中学校把地理当作副科, 地理学科处于被排斥忽视的地位。由于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 因此缺乏良好的和正确的学习习惯。调查的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喜欢地理课, 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是又不得不学。

2.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享乐和一种愉快的体验。对学生来说, 对学科的兴趣首先来自于对老师的认同,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因此, 地理教师要对学生有情感的投资,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后进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 大部分经常感到自卑, 所以教师不能小瞧他们, 而应该关怀体谅他们。在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进行表扬, 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更强。同时在教学上要把握好度。凡事都讲适度, 当然教学也不例外, 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二、培养学生对读懂地图的意识

(一) 学生应善于运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 离开了地图就谈不上地理学习。学生有时候不翻看地图册, 只看文字内容和知识点, 不是从根本上理解, 所以也就不容易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了。这就好像一个班的同学彼此认识, 但闭上眼睛, 恐怕很难全部报出班里同学的名字, 相反如果在教室里看到每一个人, 就能很快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个体形象就是姓名的载体, 学生看图只看地图的色彩、线条等, 而不知道怎么样看图, 那就更谈不上充分合理地利用地图了。

(二) 地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1. 首先要有良好的读图习惯

平时就让学生养成一边看书一边读图的习惯, 掌握“图”“书”对照法, 把书中表达的言语内容移到地图上, 做到图文结合, 图文灵活随机转换。

2. 教授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看图要有一定的顺序。首先阅读地图中的辅助要素, 要对所读的地图有个初步的印象;阅读标题, 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什么;阅读图例和标注, 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其次, 阅读地图的主体。这一部分是阅读地图的重点, 一般是按照以下顺序阅读的:

(1) 一般性的浏览。了解本图中所包含的基本信息, 如地理位置、乡土地理还是时事地理、农业经济要素等。

(2) 按照主体内容详细阅读, 读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变化情况。

(3) 对阅读的结果加以分析, 其目的是真正读懂一幅图, 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技巧, 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为以后的学习进一步奠定基础, 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4) 读图要变换角度。看图一般都要多看几遍, 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详细的, 然而反复看图也不能一直重复机械地去看, 适当地变换角度去看, 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

问卷结果显示, 教师很少请学生到讲台上读图画图, 有的学生甚至从来都没有画过图, 这说明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平时不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或者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在部分学校, 地理专业教师都跨学科、跨年级、超课时, 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或制作教具, 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也少, 所以教学观念和方法一向比较陈旧。

教师观念要更新, 在课堂上就要多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 通过充分利用地图的色彩和线条来引导学生学习, 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 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收获, 观察越多发现也就越多。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不是枯燥的,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他们保持学习的劲头。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读图、用图的习惯也会逐渐养成。

四、教学设备需要适当增加

一些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设备只有地球仪。正因教师不能使用现代化教具进行动态直观教学, 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 比如地球的运动、经纬线判断方向等。有些地图内容比较复杂, 不容易看懂其中的地理信息, 学生望而生畏, 以致对地理产生“畏学”情绪。

面对这样的情境, 学校应添加投影、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用具, 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先进设备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就会借助地图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多样的地理现象, 可以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篇2

因此,读图能力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同学对着图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原因在于初中阶段对地理课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按照老师划出的重点像背课文一样,逐字逐句背诵记忆,再加上地理学习时间的不连续性,因此,多数同学的地理基础不扎实。为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对课本上的各种图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看和指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好一堂课上需自始至终展示的主图和随教学进程需不断更换展示的辅图。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图紧密结合起来,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地理规律,基本上都应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或了解分布特点。指图要迅速准确,和语言能协调一致。不同类型的图,看和指的要求也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地图,要求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知识。(1)识图例和注记。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它是由各种图例、文字、数字、颜色等符号系统组成。识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2)确定方向。即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方向主要应解决地理事物“在哪里”?(3)建立比例概念。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来衡量该图反映的空间大小,事物的详略程度。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

通过对地图的看和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建立丰富的地图表象,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广泛的地理想象,加强学生有意义的理解记忆。如学习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的有关内容时,如果仅仅看文字,就不可能形成鲜明的空间概念,容易导致死记硬背,但如果结合阅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弄清丰富区、贫乏区的分布及相对位置,就能找出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的规律:东南部较为贫乏,西北部较为丰富。

2、对于地理统计图,要求学生按照“看图名――看坐标(或图例)――看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的步骤来看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线段、曲线、面积或坐标点的位置,培养学生善于从统计图中寻找关键的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其规律,从而来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如看“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明确温度曲线、盐度曲线的变化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得出: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南纬60ο附近比北纬60ο附近的海域的盐度高,原因是南纬60ο附近为大面积的海洋,而北纬60ο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陆上河流大量淡水汇入海洋,起到稀释的作用。

3、对于景观图,引导学生从种类、数量、形态、结构、色彩、组合关系以及时间变化等方面看和指。如:看一组天体的照片(土星、蟹状星云、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等等)了解土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尖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和中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从而证实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别。

(二)读和写

在图上明确了地理事物的名称后,就要对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熟读、多写增强记忆力。如看“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将六大板块的名称反复诵读,然后在填图册上填写,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以避免张冠李戴现象的产生。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想和说

想和说实际上是一个分析过程。分析图上直接或间接显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动脑筋想,并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它主要解决“为什么”。以揭示地理特征、地理关系、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1、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如:看“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图”通过分析得知,高山地区由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导致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2、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南北纬30ο---40ο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不同。

西岸――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

夏季

东岸――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西岸――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冬季

东岸――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

因此,西岸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东岸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3、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如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上,分析最冷月均温热带在15度以上,亚热带(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度以上,温带在0度以下,寒带最热月在10度以下。

4、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如对“城市化的进程图”分析其扩散过程,说明城市在空间上的数目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

5 、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如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与“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相叠加,可说明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大多数著名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如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就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

(四)变和画

地理事物的产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姿态。要求同学通过辨认同一地理事物各种变换的图像,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地理事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间观念。以“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为例,引导学生分别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读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阴影所表示的夜半球范围等情况。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篇3

一、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在看图时先看清地图的名称,了解地图的主题,再阅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知道地图的表现方法。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都是组成地图的要素。

1.指导学生看懂图例

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系地图上的符号,最终达到能够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

2.指导学生看图要细、要详

看图表内容时要仔细认真,不落死角。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

3.指导学生按正确顺序读图

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可以提高读图效率。然而,看图顺序不是绝对的,根据需要和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读图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

1.熟读巧记,趣味学习

比如,在记忆中国新疆的地形特点时,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三山夹两盆。在识记各省区时,要形象生动,如,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黑龙江省好似白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台湾省好像一面香蕉叶,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像男人头,江西像女人头等。

2.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学生使用地图刚起步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使他们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一般要先对地理事物的整体有个初步认识,并把它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细致地观察各个部分,最后将各部分加以综合,形成完整的认识。

3.在读图时要注意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要注重师生的交流,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去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对的要及时表扬肯定,错的要及时纠正,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主动回答问题。

4.培养学生的绘图动手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进行共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地理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等进行全面、直观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印象。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制作一些教具辅助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以达到生动易懂的效果。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更是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读图能力,让地图成为学生获息的工具。

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篇4

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地理学科突出的特点是图文结合, 地图所起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的。经常运用地图, 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读图,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得的知识, 都应尽量运用地图。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

地图在教学内容中往往占有很大篇幅,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巧妙地运用课本中大量的插图、多媒体地图等, 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 以地图这种无声的语言, 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本上的主要内容, 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使它能够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 读图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认识始于观察。在读图训练过程中,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 有大量的图表、数据要求学生阅读处理,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事物产生感性认识, 进而进行分析, 然后抓住本质的东西,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读某地各月水量分配柱状图和气温变化曲线图, 让学生观察图上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曲线和柱状图反映什么内容, 该地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可出现月份及降水量的各月分配情况, 通过观察分析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二) 读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示意图在地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它具有重点突出、概括力强的特点。要运用好示意图, 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图的关键, 展开合理的想象, 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在头脑中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起来。然后再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分析示意图所说明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等。

如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关于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就要让学生抓住图上的三颗星是同一颗恒星这个关键。那么为什么说是同一颗恒星?这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宇宙空间, 恒星距离人类 (地球) 非常遥远, 我们认为它射来的光线是平行光线。这样再抓住自转和公转方向的关系, 利用相关学科知识, 问题就变得简单。

(三) 读等值线图,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有关等值线分布规律方面的知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在历年的高考中, 也是重点内容, 尤其是等值线图的数值分析更是重中之重。等高线是等值线中的一种, 主要体现在对等高线地图的判读, 掌握地形特征, 具有各种等值线分析的共同规律。掌握了等值线的规律, 就可以正确地进行各种等值线图的分析。等值线判读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 同线等高原则:

同一条等值线上, 要素值处处相等;

2. 递变原则:

等值线一侧的数值必须高于另一侧的数值;

3. 同图等距原则:

同一幅图上, 相邻两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差为0 (如在鞍部) 或相差一个等值距;

4. 高中高低中低原则:

位于两条等值线之间的等值线闭合区域, 如果其数值与两侧等值线中较低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数值低于较低的等值线数值;如果其数值与两侧等值线中较高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数值高于较高的等值线数值。

例如 (2002年高考题) , 读图1, 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

A.1020 1012.5 B.1017.5 1020

C.1017.5 1015 D.1015 1012.5

分析:与图中M相邻的等值线有三条, 其中两条的气压为1015hpa, 在蒙古国的一条为1017.5hpa, 因此, M处的气压只可能是1015hpa或1017.5hpa。若M处的气压值为1015hpa, 则其中心的气压只可能低于1015hpa;若其气压值为1017.5hpa, 则其中心的气压只可能高于1017.5hpa。

对气压图及等温线地图的判读遵循原则与等高线相似, 同时重点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状况、气温状况的影响。

比如“世界气温水平分布图”两幅图, 通过指导学生重点观察等温线弯曲方向:太平洋与亚洲及美洲之间等温线弯曲方向, 让学生说出1月和7月南、北半球海陆等温线弯曲方向, 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是因为同样条件下, 陆地温度上升快, 而海洋则升温慢, 降温也慢。因此同一纬度, 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 等温线凸向高纬;冬季大陆比海洋温度低, 等温线凸向低纬, 最后, 要求学生概括为:“高中高, 低中低”, 这样形象生动, 条理清楚, 理解加巧记, 印象很深刻。

(四) 读区域图, 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 又是个体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有很多区域图,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要诱导学生充分挖掘区域图的丰富内涵, 紧密联系实际, 归纳总结。例如2004年高考试题选择题1~4题的题干是一幅区域图。

近些年来, 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 羊患上了白内障, 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 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 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2并回答1~4题。

出题角度主要以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为主, 注重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首先通过对图中经度和纬度判读确定区域, 方法是观察其方向递变规律进行判断, 进而考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读图能力的培养除教师的正确指导外, 还需要加强训练, 如区域地图的掌握。背图很难, 但要掌握地图基本知识就容易多了。

例如:世界地图的掌握, 首先要区域定位。基本的方法是将世界地图简化, 找出五条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线) 穿过各大洲的经度 (注:取整数即可) , 再把需要记忆的地理事物填在图上, 再依次将各区域简化填图, 这样就容易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概念, 并使学生的记忆不断丰满。对中国地图的记忆, 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可在中国轮廓图上借助90°E、105°E、120°E经线及北回归线和30°N、40°N纬线定位, 然后将长江、黄河图形简化, 插入简化的中国轮廓图中, 再将其他主要地理事物填图。依此方法可用国境线、地形区或河流作定位参照将各区域简化填图, 由此对中国地图的认识就越发生动起来。此过程要注意抓住特点, 另外还需有一个反简归真的过程。

读图训练要求学生顺利地从各类图表中提出和认定相关的地理信息, 并对其作出判断和思考。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将新资料、新问题、新情况转化成头脑中已有的旧问题、旧资料、旧情境, 提供新认识的基础, 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认定。

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读图, 读懂之后, 再根据要求有目的地绘制地图, 同时填写重点内容, 养成用图习惯,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读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提出问题, 分析图来解决问题, 坚持反复练习, 才能事半功倍。

此外, 还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竞赛、拼图比赛, 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可训练学生利用电脑, 将静态图变为动态图, 将单幅图变成连环图。这样手脑并用, 加快思维, 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课内与课外结合,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素质的培养仅靠课堂是不行的, 由于地理学科有其固有的特点, 即其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空间存在的广泛性和时间发展的长久性, 需要通过观察、参观、观测等课外教学手段来实践。因此, 地理教学的一大优势, 就是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广阔的社会空间, 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丰富了课堂知识, 又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篇5

我们教研组从2011年3月开始展开《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小课题研究工作,本教研组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从我们农场中学史地教学角度出发,按照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小课题阶段性总结如下:

一、全体成员分工合作,协同参与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我校教研室负责了小课题的安排工作,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展开教研小课题研究,本教研组课题研究以课题为主线,采用学科分工的课题研究方式。课题负责人:刘江平

课题成员:郭绵成、胡英、李桂荣

地理读图、用图能力的研究成员:刘江平、郭绵成 历史读图、用图能力的研究成员:胡英、李桂荣

二、开题以来的研究过程

(一)课题提出

地图是地理历史学的第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1、学生常常在学习时总是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

2、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读图、用图甚感困惑,很多同学,特别是一些女生,最头疼的就是读图,并且缺少读图意识,没有用图习惯。

(二)课题研究设计(1)、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据史地学科有特点,史地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史地学科的第二语言,培养地图识读能力是地理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正确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进一步分析地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2)、研究目标

中学地理学习阶段用到的图像很多,千差万别,形式多样,但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读图常识,不断积累经验,通过读图、析图活动,建立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糸、空间组合的空间概念,而且在阅读地图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和记忆地图得出的结论,使学生能熟悉读图步骤,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析图、用图的习惯,形成地图思维,也就丰富了读图经验。(3)、研究内容

1、研究分析七八年级学生地理历史读图用图能力的现状。

2、研究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目标,采用各种读图用图方法进行课堂实践渗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优化。(4)、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查阅资料法、课堂实践法。

(三)、实施过程

(1)开展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教研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地图教学能力。

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教研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地图教学能力,可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的革新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从而有利于史地教学中地图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实施。要完成《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这个课题研究,必须要将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题间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教研热情,努力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提升课题研究的整体品质。在史地教学中渗透强化地图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到教学诸多方面,如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为了促使和加强以上方面的研究,课题组也相应的在组内进行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课堂实施和研讨评课等教研活动。

(2)深入学生当中,进行问卷调查

在2011年3月期间,我课题组对初一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咨询调查等获得第一手资料。以期了解学生对地图的认知程度,掌握他们在读图、用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他们对于现行教材中关于地图的评价以及对教师使用地图和传授地图知识的现状加以改进等。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目前地理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教学得失,并撰写了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

(3)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目标,采用各种读图用图方法进行课堂渗透。

如读图能力训练,填图训练,板图讲解,分析地图,绘制简单地图,多媒体地图的运用等等,以培养读图基本能力、提升图文互换能力、养成读图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组每个成员都根据了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各种读图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成果,并撰写了课题论文。

(四)、研究成果

1、学生的地图认知能力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就有意识的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看地图,帮助他们初步掌握看图读图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读图学习地理历史的重要方法,从而逐渐养成了读图的习惯。

2、教研组教师读图教学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是地图教学应用水平大有提高;二是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设计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存在问题

1、不了解各种分类地图

地理地图可以分成几种大类型:景观图片、示意略图、统计数量图,但学生在初中时对这些类型的图理解不深,所以当看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地理图时,学生无从下手,因为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地图。

2、不能将图和课本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将图和课本的知识点分离了,学生仅是看图,由于不能和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所以看图也毫无头绪。看到一张图,不知道这幅图要表达什么,或者说知道了这张图的大概内容,但是具体图上的细节表示什么却联系不起来,这也和学生对课本不熟悉有很大关系。

四、下一步打算

1.加强认识地图重要性的思想教育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新的课程,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地图教育,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2.平常地理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图读图的方法需要融入每一堂课、每一幅图,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很好的使用。3.多引领学生使用身边的地图

从身边熟悉的地图读起,循序渐进,最终使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帮助地理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为学习、生活服务。

二十七团中学史地政教研组:刘江平(组长)、郭绵成、胡英、李桂荣

谈谈怎样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篇6

一、利用景观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景观图形象直观,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景观图适合创设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探讨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景观图的阅读方法有:

1描述

观察景观图片,让学生看景观图后用语言描述。如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等黄土地貌分布广泛。

2回答

观察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如传统民居和地理环境的图片。北方的四合院院落较阔、墙体厚、窗户小,土墙,室内有火炕(利于防寒保暖);而陕北窑洞则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和木材)。南方多用竹木、砖瓦材料,院落较小,墙体薄、窗户较大(便于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3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综合分析。如学习西北地区,让学生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剖面图及景观变化示意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后分组讨论:

(1)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约为多少毫米?

(2)自东向西年降水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3)自东向西植被是怎样变化的?

并将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天山填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像力与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运用综合法和比较法,探究区域地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综合法一般是从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人手,逐项研究其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文化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并将它们综合在一起。概括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比较法是通过对不同区域各地理要素的对比、分析,了解区域间的差异。列表比较是比较法中最常用的形式。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而且还要对差异性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可利用北方地区图和南方地区图来进行比较,包括在中国的位置,各区域所包括的省市区,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临海等来确定区域范围,明确南北方划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

三、重视统计图表、示意图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图表的表现形式有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圈、饼状图、扇形图等。教师应重视技能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读图及动手能力。方法有:

1会读

对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不仅要求学生能说出气温、降水的特点,而且能够分析总结气候类型。如北京和广州的气候图。北京冬冷少雨、夏热多雨,属温带季风气候;而广州冬暖少雨、夏热多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两者差异表现在冬季1月平均气温的不同,北方雨季短,南方雨季长,共同点为雨热同季。

2能绘图

要求学生能根据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有关统计图。如

学生先自己动手绘图,然后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学生会发现该地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可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且1月为冬季,7月为夏季,再结合降水特点即可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这样就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通过绘图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建了—个自主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展示、发展,从中体会了成功的快乐,进而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

地理教学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篇7

一、养成读图习惯, 获取信息

对于地图,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读图的习惯, 更要交给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教材信息与地图、文字信息与地图之间的互换。在此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与指导者, 要适时观察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及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吃透地图中蕴藏的信息, 长此以往, 学生必然学会以图求知的方法。以学习中国河湖为例, 在关于内河与外河的讲解中, 我先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查找已知的著名河流 (黄河、长江等) , 让学生观察河流走向、发源地及流经地, 通过对比分析后会发现内河与外河的特点。如在讲解区域差异的时候, 可以将北方与南方进行对比, 出示较为典型的图片, 并对中国地图进行分析讲解, 让学生掌握南、北方的环境区别以及地理位置, 同时还可以向学生穿插讲解自然条件、地理风貌以及生活习俗, 等等。

学生之所以要学会读图就是因为地图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很多。读图是了解图的重点和主题, 根据图的比例来确定实际面积。如果遇到相对复杂的地图就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分析的方法来获取地图信息。如, 在学习中国地形图过程中, 由于地形图中的相关因素较多, 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 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首先要让学生将题图中的相关因素 (如山脉、高原、河流以及盆地等) 进行分类, 最后再一步步将山脉河流走向等地图信息进行分类梳理。这样学生就能在地图中获得更大的信息量。

二、以读图完善填图、绘图训练

学生能读懂读通地图后, 教师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完善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借此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 用文字将地图所蕴藏的信息表达出来,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 还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如, 在学习“中国人口分布图”的时候,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地图分析出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稠密, 哪些地区人口稀疏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什么?两者有哪些差异?学生通过分析观察人口分布图, 可以带着目的性和针对性去读图, 不仅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能在活跃思维的过程中加深对地图的理解。

学生填图绘图的基础就是读图, 填图就是简单地模仿, 是建立在记忆和想象基础上根据地理事物进行形象对应的过程。如在进行美国工业区的第二课时学习中, 如果第一课时直接告诉学生美国的具体位置, 学生很难记住这些表象文字, 如果通过地图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学生会很轻松地记住美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在第二课时, 让学生填充地图, 更能加深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记忆, 有利于他们学习地理知识。同时, 不管是绘图还是填图, 教师都要从旁细心指导, 强化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梳理逻辑。

三、强化应用地图能力

在地理事物中, 必然存在诸多地理因素, 这些不是用文字表现而是通过地图来诠释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篇幅的地图会经常出现在课堂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中寻找。只有灵活使用地图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如, 以中国地图为基础的中国区位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 等等。中国地形图详细绘制出能反映中国河流走向、山川走势以及地势分布 (如高原、盆地、高山等) 情况;人口分布图能让学生直观分析出中国人口的稀疏与稠密状态。不同的地图结合在一起使用, 许多较难的地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地图中含有诸多的隐性知识, 需要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因为每一幅地图都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 地图画的是什么?有什么?画的是哪里?为什么?直至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要怎么办”。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才能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化, 思维程度不断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如, 再讲中国人口分布的时候, 我选择了《中国的地形分布图》、《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中国的交通图》等多幅地图。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 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因而导致我国人口东西部分布不均的特点。要培养学生能采用多元化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绘图与读图能力 篇8

一、绘图能力和读图能力

工程制图是一个统称, 对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侧重内容, 其名称也随专业而定, 如机械制图、化工制图、水工制图、建筑制图等等, 其中机械制图为最典型的代表, 本文只谈机械制图, 以下所称机械制图均指后面这种狭义的机械制图。

什么是绘图能力?所谓绘图的能力就是指把空间物体和构成它的各种几何要素 (点、线、面) 及其空间相对位置关系表示在平面图形上的能力, 具体地说, 就是将模型、机件或装配体, 根据制图国家标准, 按照投影规律, 应用形体分析和结构分析法等方法分别绘制其三视图、零件图或装配图, 包括确定恰当的表达方案、正确地绘制图形、完整地标注尺寸、合理地注写技术要求等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空间到平面图形的能力。什么是读图能力?所谓读图能力就是将已知的三视图、零件图或装配图 (包括相关尺寸和技术要求) , 按投影规律, 应用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恢复原形法和结构分析法等, 完全理解其图形、尺寸、基准、技术要求、标题栏、明细表等内容, 并“归位”还原想象出所表达的空间物体、机件或装配体, 必要时画出其轴测图,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平面图形到空间物体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 并且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这就象人们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一样。

二、培养学生绘图与读图能力的方法

(一) 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图与读图能力的前提条件。

孔子说过:“知之者, 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 不如乐知之者”。这充分说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明确的学习目的。从普通中学来到工科院校的学生, 在学习制图的初期, 学习目的不很明确, 这是很自然的。此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绪论课除了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外, 还要讲清为什么学, 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 都必须学好制图。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 就必然会对制图课产生初步的学习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兴趣会逐渐淡漠, 特别是在学到点线面的投影时, 往往因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碰上困难就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此时, 教师除了进行经常性的学习目的教育外, 还可讲述一些杰出人物克服困难的故事来激励他们, 帮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 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绘图与读图能力。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里的“愤”就是指积极思考问题, 但还处在想而不懂的时候,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去正确思考, 叫做“启”;这里的“悱”是指想表达但又表达不清楚的时候,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去正确表达, 叫做“发”。总之, 当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这就叫启发式教学。启发式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他们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因此, 启发式的教学应贯穿在整个制图教学中。

学习目的明确后, 制图课通常可采用分析启发、矛盾启发、对比启发、比喻启发、温故启发等来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剖视图时, 先用模型启发学生对比该形体剖切前后的变化, 展现出“剖切”的动态过程, 再用PPT演示剖视图与视图的异同, 进而归纳小结出剖视的概念和剖视图的画法。

(三) 认真讲授新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中心环节。

教师在教授新课时, 要做到生动活泼、举例鲜明、有条有理、发人深思、重点突出、推理严密、难点突破, 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方式。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 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就解错题”。为了在第一次接触制图课时, 就能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 给学生一个正确、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 制图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常常采用讲授法, 在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小结巩固、布置作业的五环节中, 显然讲授新课是最关键的一环。

制图课教师在讲授新课时, 应该做到:1、巧妙设计教学引入环节:可采用问题引入法, 悬念设置法、实例引入法、模型观察法、温故知新法、兴趣导入法、致误析误法等;2、精心组织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循序渐进, 逐步深化;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设置难度, 注意坡度;3、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讲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4、合理安排教学的节奏:做到既有紧张又有轻松, 既要安静又要活跃。

(四) 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绘图与读图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抽象的投影理论和原则性很强的制图国标, 比较枯燥, 难懂易忘, 若在讲授时能充分利用生动直观、通俗易懂的教具, 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便于启迪学生思维, 而且记忆牢固。

制图课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模型、PPT等直观的教学资源外, 还要尽可能利用教学环境。例如在讲直线或平面的投影时, 可把教室抽象为三投影面体系, 把圆规或三角板抽象为直线或平面, 以此讲解各种位置直线或平面的投影特性, 并要求学生也把铅笔、三角板跟着教师演示和复习。这样做生动直观, 学生容易理解, 而且记忆牢固。

(五)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是培养制图能力的必要措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师与生, 教与学, 是教学过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 统一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方法就是使教师的教, 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也就是说, 教师既要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法, 更要研究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愿学乐学, 还要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使学生会学善学。善学与否的效果, 正如中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所说:“善学者, 师逸而攻倍;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好的学习方法很多, 不能生搬硬套,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程的特点来选择。例如, 画法几何主要是研究空间几何问题的图示法和图解法,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经常注意空间几何关系的分析和空间问题与平面图样的对应关系;实践证明, 这种“从空间到平面, 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分析和思维的方法就是学好画法几何的有效方法。再如, 部分学生错误认为, 只有预先具备了充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才能学好画法几何, 此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说明白, 画法几何本身就有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空间思维能力的任务, 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认真学习它的结果, 而不是学习前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 工程制图教学, 就是要学生学习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其基本技能, 提高其图示能力、图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树立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加强培养其绘图与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画法几何学陈忠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教学艺术王兆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篇9

一、培养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1.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 学生没有读图的基础, 读图能力较差。尤其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学生空间位置识别能力薄弱, 死记硬背的学习, 没有读图、析图、理解的意识, 从认识、了解, 到会看、都需要付出努力。要摆脱学生的学习困境, 首先应交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特别是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2.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同时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学会阅读地图, 使用地图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 教会方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

3.历年试卷:从地理学科的各种测试来看, 读图题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值比重大, 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对读图题的解题指导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把文字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引入各类地图中理解。

二、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努力让学生成为孔子言下的“乐之者”, 可以使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 促使他们喜爱地图, 对地图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 可以呈现一幅等高线地形图, 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可能形成河流的地方,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这种新型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辅助教学, 给学生呈现动态地图。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 利用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功能显示动态效果, 让学生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绝对位置, 同时利用电子笔描绘出重要经纬线, 表示相对位置, 更生动直观, 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培养读图步骤, 掌握读图方法

看图不能杂乱无章, 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是读地图名称, 明确地图表示内容。其次是读图例、注记, 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 获取准确信息。第三是精读地图, 深入到地图内部, 从地图上获取具体的内容和信息。最后是对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 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读图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无论怎么读图, 总要有序。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 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这是用图的核心所在。1提高学生用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 如: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时, 将比较繁杂的文字叙述简化浓缩在图上, 使之一目了然, 便于记忆。2教会学生用图解释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如:运用《地球自转图》分析地球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3运用图像所提供的知识解“题”。如:分析夏季, 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差异, 就运用《世界七月气温分布图》得出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的规律。4运用图像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根据《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了解一天的气温变化。

五、培养绘图能力, 提高用图水平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 是对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 指导学生根据各种信息来绘制不同类型的教学用图, 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并要及时评判, 指出存在的问题。绘图时, 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 从而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 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制作的地图要从易到难、敢于取舍, 要选择合适的绘图内容, 突出重点。通过各种画图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 使学生养成自己画图的习惯, 最终让各种地图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 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 地理教学离不开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通过读图, 可在图中感悟地理事物, 在图中感知地理信息, 并通过读图, 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对于减轻学生负担, 发展智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 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刻苦钻研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摘要: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 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所以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图教学的核心内容, 学生要由熟悉地图到看懂地图, 进而分析、运用地图。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姚凌元.如何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考试周刊, 2011-02-18

[2]杨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函授教育, 1999-06-15

[3]韦伟德.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研究.百色学院学报, 2006-12-30

[4]赫兴无.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指导.地理教育, 2011-03-15

浅议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篇10

一、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师生持之以恒, 逐步提高。

在学完地图基础知识后, 先要从培养仔细读图的习惯着手。读图一般有以下步骤: (1) 识图象类型, 明确读图目的。 (2) 识别图例和注记。平时训练时, 一定要认真看清图例和注记。在高考题中, 图中的各种信息对做题都是有用的, 完全不相关的信息会尽量删除, 认清图例和注记对答题是直接有益的。 (3) 针对提问认真读图, 获取信息。 (4) 得出结论, 印证材料和已有的基础知识。 (5) 平时讨论读图体会。

二、读图能力的培养要遵循认知规律。

高中课本中各类地图的内容, 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地理事物及相关理性知识, 图像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的事物入手, 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 采用启发式, 通过教师讲图, 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 完成由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 获取新的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图变形及概括地理事物的能力。 如讲地球运动中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时, 根据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空间位置分别画出直射点在不同纬度位置时的日照图, 然后思考教材后的插图是怎样生成的。这样既形象地表达了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又为分析光照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注意图文转换。

对分布图、统计图的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如要尽量结合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点达到提高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如读世界大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图, 首先分清图例, 由温度分布规律入手, 总结分布规律的描述, 再读盐度、高值、低值及变化趋势, 引导学生归纳出大洋平均盐度的分布规律。又如讲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教材中有世界城市化进程和重庆市城市范围的变化两幅地图。分析两图能准确概括出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这样通过图文结合、图文转换, 学生能由已知知识直观形象地获取新知识, 提高对地图概括总结的表达能力, 提高对地图分析题的得分能力。

四、加强以图替文的训练。

课上老师要有意识地使用示意图、成因图、网络图、统计图和对比图表等, 使学生熟悉各类图表, 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对内在联系紧密的知识进行推理,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运用画图表达。对分布图要求学生用轮廓简图记忆。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画出长方形、标出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关系及气 候类型的分布记忆, 既简单直观, 又能回顾初中一些区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只要坚持长期训练、持之以恒, 读图能力的培养就会卓有成效, 对于高考读图能力的提高还必须经过专题讲座训练, 这是高三复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近些年来高考中地理的读图题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区域图、等值线图、示意图、变 式图、统计图表和叠加图等。老师要抓住这些图的基本特点, 逐一讲清读图要领和分析方法。

区域图是高考中的一个必考题型, 首先是区域的判断。区域的判断要点、线、面结合, 点主要指城镇、山锋、矿产地等, 线中主要是以经纬线为依据, 这是平时基本功的体现。其次要依据河流、山脉和交通干线的走向, 面主要是指湖泊、地形区、轮廓等。抓住点线、面综合判定是一个必要过程, 准确判定区域是答题的基本前提, 否则得分率不高。

等值线图形类型多, 但读图分析方法是相通的。看清地图类型, 仔细观察等值线走向, 再分析等值线走向及变化的原因。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盐度线等, 首先了解等值线走向的基本趋势及主要原因, 再结合图分析, 弯曲处是高值还是低值, 然后分析影响因素。对于等值线有“高高低低”或“高低、低高”的总结, 这类总结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含义和判定方法, 不能死记。

统计图、变化形式多是柱状、扇形、三角形、折线等, 但实际上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注意问题中的基本概念, 只要认真审题, 则出错的几率较小。

变式图是学生感到较难的, 主要是学生抓不住变的根源, 除了平时基础过硬外, 还要从问题上找教材上相关知识处的“原图”, 如日照图 , 要抓住直射点、复原到教材上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叠加图”和“关联图”一般都要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先分后总, 再找关联。

上一篇:最佳路径下一篇:工厂式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