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实践探析

2024-06-02

应用实践探析(精选十篇)

应用实践探析 篇1

数字消防是综合利用手机定位、电子数据交换、呼唤求助、网络等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卫星技术等各方面的现代技术手段, 以城市宽带网和互联网为主要载体, 数字化优化、整合、运用和处理城市公共安全相关的领域和城市消防基础设施的内容, 建立具有虚拟消防和实体消防双重结构的城市消防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消防电子政务系统、城市消防现场运作和指挥通信系统、关键消防单位数字监控网络、城市电子商务系统和消防公共服务等平台, 实行数字化运作城市管理、资源、服务等公共安全方面的各个公共安全体系系统。

系统的相关各方面通过这种数字化的网络体系, 使它们之间实时开展视频信号、文字、图像等形式多样的信息交互活动。另外, 通过综合运用开发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及对表现多态性的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借助, 可以对有关城市丰富多彩的景象和安全数字的虚拟空间进行充分的营造。所以, 现代化的数字消防工程必须积极开展, 从而使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根本建设进一步发挥成效, 进一步加强我国城市消防方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乃至市民素质, 为“金盾工程”的建设、“科技强警”战略的贯彻落实添砖加瓦。

二、在灭火救援中数字化消防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2.1在灭火预案制定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重点要害所的三位模型通过其直观的特点加以构建, 对重点要害部位或现场的情况从空间上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并利用各种综合数据, 判定火灾形式, 实现判定火灾、布置车辆、调度力量以及进攻方向的制定等技术手段, 极大帮助了灭火预案的有效制定。

2.2为各类消防地理信息的查询提供方便。利用矢量化电子数字地图数据库的建立, 将重要建筑分布、辖区地理位置、重点单位分布、消火栓分布信息通过mapinfo建立生成与消防地理信息相关的数据库, 其功能具有开窗放大、多级缩放、分层显示、漫游等特点。

2.3便于定位出警车辆。在出动车辆后, 通过对消防车上发送的信息进行实时接收, 明确出动消防车辆的信息位置, 对其行动路线、移动方向、速度等要素加以确定, 并在GIS地图上自动预计达到时间和动态标注, 在扑救大型火灾的过程中, 增援车辆的位置情况通过此系统可以及时掌握, 及时更正在车辆错误的行车路线活行进方向。

2.4提供方便查询报警点情况资料。利用检索、融合、处理消防信息系统数字化多元数据的功能, 利用打印机打印输出或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全面显示报警点, 标注着火点, 并直观显示着火地附近的环境资料。使消防预防监管工作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灾情开始时期能够及时发现、安排、制定救援方案、实施应急救援手段, 使事故危害和危害程度尽可能减少。利用重点监控、防消结合, 全面促进消防工作靠近“零事故”。

三、数字消防在我国的实践应用

立足于我国消防信息化的具体情况, 对于“人少、事多、警力不足”等我国数字消防建设存在的情况必须加以解决, 从而利于城市安全资源的低成本配置和动态性优化组合, 利于推动消防队伍在灾害现场实现战斗力最大化, 利于城市综合治理灾害能力的提高。这是在当前实际国情下我国数字化消防功能建设必须遵循的总体方针。这样, 才能按照“开放、先进、实用、安全”的原则对我国数字消防工作实施消防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相关各方对信息综合系统进行共同建设统一开放是我国数字消防建设的根本出路。当前我国城市信息化构成的重点有三个方面, 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 而对企业、居民和政府等各方面的行为主体都有涉及的是城市消防信息化, 所以, 城市消防信息化建设极其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 为使我国公安消防部队进一步提高各种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应对能力, 降低社会承受的灾害损失, 积极开展科学的、合理的新型数字化消防系统建设, 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决策科学化, 为有效防止各种火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荣高, 王忠群.基于数据字典的消防系统维护设计[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 2000年03期.

应用实践探析 篇2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事先进行深人的研究和思考,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力口以有机整台,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 教育技术 整合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与管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并具有广阔前景的现代教育理论,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它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也是由于它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发展的思想与理论,技能与技术,并能够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呈现多媒化的教学信息,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克服教师自身的局限性。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能扩展教育和学习的空间,因材施教,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模式,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将会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的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后来又经过其他学者、专家大量的研究,不断的改进,使该理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完善。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搬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其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含义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它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为全新的教学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这个理论去分析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就能发现它们的作用都已发生变化,其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可以说,教师的作用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中巫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

本人在为我县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接触了许多教师,发现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很多人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他们并没有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这种观念实际上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其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台,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其次,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冲引象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币龄口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手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徨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其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最后,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人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夭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人感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学科教学引人了整合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终身加强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提高从教素质,关注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我们始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事先进行深人的研究和思考,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探析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篇3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社会服务;发展策略;实践路径

一、前言

心理学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由于应用心理学的涉及范围较广,自然公众对其关注程度也较高。现阶段我国心理学的应用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体系还不够规范和完善,发展阶段不成熟等。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当中,由于不成熟的技术手段和不良学术研究氛围,使得心理学应用趋于形式化、简单化,研究团队不稳定和实力不足,造成了心理学应用环节薄弱。由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了解的不够全面以及支持力度的不足,使得在研究时出现经费不足、重理论轻实效的状况,这也是阻碍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一大因素。针对这种应用心理学所面临的困境,我们要真正地让应用心理学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大众,应该更加科学地结合社会现实,寻求能够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新型发展道路,要科学理性的认识应用心理学对社会和谐、社会进步的作用,要使应用心理学真正应用到社会服务当中并积极健康的发展壮大。

二、应用心理学积极发展的路径

(一)走向社会服务。作为与人类工作生活应用最为密切和广泛的学科,它应该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标,是一门为社会服务的科学。在众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应用心理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比其他方面的心理学(如基础心理学)受到大众青睐。目前,应用心理学的首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将应用心理学理论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比如教育、农业、商业、军事、消费等不同领域。近几年,心理学在我国大陆蓬勃发展,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学教育专业或院系,有心理学咨询中心,相关老师也不断进行培训和深造,通过开展心里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学只是进行普及教育,让广大师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知识并在对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奉献的同时进行心理学知识传播。这样应用心理学便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有了长足发展。

(二)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和谐社会讲的是不仅人与人、人与自然要和谐,人的内心也要和谐”,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和谐概念的解释。心理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条件,对心理和谐的关注,也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产生良好的影响:社会上人与自然、人与人等都时刻在变化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或阻力,只有应用心理学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种矛盾和心理纠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只有应用心理学更好地端正公民处世态度,提升个人素质,才能形成高素质的社会团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应用心理学的发展策略

(一)事业化融合。由于心理学最初被大众接受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刚开始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这些发展困境都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后来加大了心理学的宣传力度,并在坚持强调科学性的同时,还应注重人文性的提升和发展,将应用心理学从科学核心出发,在探索中发展,在前进中走向生活本位。可见,应用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不仅能为政府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起到有效指导和推进作用,还能形成人文气息浓郁的社会和谐氛围,为社会和商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规范行业服务。心理学咨询应用机构的普遍设立,应该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针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个人,集心理学应用开发、研究、实践一体的综合心理学应用机构。它可以扩大在社会上应用心理学的影响和范围,也能够广泛地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应用心理学的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强化自身能力,提升自身服务意识,突出应用心理学特点,增加人们对心理学研究应用的吸引力,使其在研究过程中国能够与社会服务更加融合,相辅相成,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更快、更好的发展自身。

(三)拓展产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应用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渗透到人们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条件还不具备。作为第四产业,国外的心理学发展迅速,并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人才测评和心理咨询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心理学的应用单在人才测评方面已有13亿美元的产值,与其他服务综合起来,已经有超出100亿美元的产值效果。可见,应用心理学应采取新兴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形成新结构,拓展新领域,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优越性,实现新发展。

(四)提高专业水平。应用心理学作为国家教育部在高校中三个调整专业的其中之一,体现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和各个高校的办学优势,但如何突破局限,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不可逃避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实践、专业实习,通过调整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严格考试考核等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學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心理学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应用心理学资质的认可与考核,提升心理学资质的含金量,提高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地位,政府部门也应该更好的把握此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计划,从而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持久化。

(五)实现市场化运作。近年来,心理学在我国已朝着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日常的心理咨询、测评以及心理辅导教参等服务和产品的交易中,已经被广大社会公众所认知并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健康心理咨询网站等多样化的心理服务媒介的产生,使心理学的应用开始进入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中开始经营。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已经打破了最初的义务奉献、无偿服务等境界,使心理学应用在一个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进行成长。但同时人们对心理服务质量和心理服务态度更加注重,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能够使心理服务市场空间更加宽阔,生命力更加旺盛,市场发展潜能会更加巨大。因此,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规范化、专业化,能够促使应用心理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和探讨,应用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根据我国当前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以及在未来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应用心理学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分析,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积极促使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加大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宣传传播力度,使应用心理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向前发展,实现应用心理学的市场化运作,形成产业化、事业化的心理学应用新模式。(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磊.浅析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基本策略[J].科技展望.2015,(32):218.

[2]王东方.关于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基本策略探析[J].才智.2015,(15):301.

[3]崔景贵.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基本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75-79.

[4]胡志海.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15-16.

[5]张瑾.简述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及其策略分析[J].管理学家,2014(19):16.

[6]高郡唯.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与策略[J].科学与财富,2015(2):138.

[7]陆竞文.关于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4(2):150-154.

构建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篇4

一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特点

1. 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内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中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新建的本科院校到目前已超过640所,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看,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既是大势所趋, 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所在, 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内涵。地方高校逐步转型后会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会逐年增加, 培养的人才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各种行业。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类型, 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其基本内涵:一是立足地方, 面向一线, 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 培养学生应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突出特点是:面向行业企业需求, 面向区域经济需求, 较好地把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最重要前提就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立足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

2. 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落实实践教学内容实施的工作指南, 将实践教学的各项目标和具体任务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其主要特点:一是特色性。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区域发展特点, 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方式, 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实用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要真正做到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对接, 人才培养规格要能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 通过基础实践技能训练、专业岗位技能训练等,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融合性。实践教学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室与实验实训室的融合等方面, 只有根据职业岗位需求, 合理地组织实施教学环节, 更新改造实践教学设施, 才能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按工作模块内容和岗位任职要求设计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方案, 按实体项目建设真实的教学环境, 并将实体项目嵌入教学环节, 最终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的“零适应期”。实践教学目标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导, 科学设计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基本框架

第一, 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以致用,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一般有模拟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只有将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 安排好实践教学内容, 并在实践中逐一落实, 才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项操作技术技能。

第二,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应用技术大学应按企业需求, 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专业技能为重点, 以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提升,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参观实习、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 (设计) 等。 (1) 参观实习指组织刚入学不久的新生到企业参观, 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即将学习的专业与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拉近学生和企业的距离, 消除学生对专业的陌生感, 激发学生主动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 (2) 课堂实践教学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 以情景模拟或案例分析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 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进行实验练习,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 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 (3) 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公共能力实践活动和专业能力实践活动。社会公共能力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调研、社会观察和社会参与等实践形式, 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 增强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社会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实践活动主要是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工作。 (4) 毕业论文 (设计) 是以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可要求学生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 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实际的生产活动, 探索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实施

1. 制定实践教学的规范和标准

为了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切实到位,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应用技术大学应集中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校企合作中心等多个部门的力量, 制定一系列与之后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制度。主要包括: (1) 实践教学规程, 明确实践教学整体性的要求。 (2) 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明确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 (3) 实践教学运行管理, 制定实践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规范。 (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制定实践教学过程中人、财、物和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5) 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和实践成绩等的教学档案。

2.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只有建立一套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才能完善和强化对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 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各教学环节的管理过程。具体做法主要是: (1) 引用比较成熟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多角度系统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实践体系的完善。 (2) 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实践评估体系, 强化对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和产业结合的程度、实验实习实训的水平、“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的深度等方面的考查。 (3) 指导应用技术大学加强自我评估, 健全校内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4) 改进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办法, 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立足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建立社会企业参与评价机制, 考核教师科研成果的创造性、实用性。

四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 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的资源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寻求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 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 在校内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 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另一方面, 开创校企多渠道联合培养的第二课堂: (1) 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开办讲座和交流。聘请企业研发骨干, 开设专题讲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做到专业基础知识、案例应用、生产实践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邀请企业家给学生讲授企业的发展和就业需求等, 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帮助。 (2)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企业中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 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既在实习企业中受到了充分锻炼, 又掌握了工作中需要的实践知识。 (3) 与企业合作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可每年定期组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吸引学生参与。

2. 强化教师的应用能力培养

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要靠建设一支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中, 高校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这既是一个知识结构化目标, 要求全体专业教师必须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尤其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 同时又是一个团队整体效能目标, 在强化教师个体的实践能力时, 更要强调团队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应用型教师, 应用技术大学一方面应制定和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到企业锻炼实践等相关制度, 让教师真正了解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选聘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拓宽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交流渠道,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世玲.浅谈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亚太教育, 2015 (14)

[2]禹华平、杨海艳.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3 (1)

[3]胡晓敏.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探析 篇5

论文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高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学习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使学生尽快形成爱高职院校、爱专业、懂就业的良好职业意识。

1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职业意识

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开放所有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场所,向学生介绍学校的专业机构,展示办学实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状况,通过橱窗、板块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教学及实习成果;介绍个人成才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分专业组织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现场,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3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针对化工生产的行业特点,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场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学生对实习工场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第二,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相互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学习目的不明确,实习时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作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人生观、法规条例、职业素质以及面试应做哪些心理准备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学生开展敬业教育,使其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每一分子,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能定期抽查、巡视各实习点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实习效果。因为这样既便于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问题,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在抽查巡视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就是:到达实习单位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如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时就会产生辞工不干或自行“跳槽”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帮助学生耐心分析,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通过加强实习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实践教学只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意识一是要及早进行,提前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益;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陈莉.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xx,(10).

数控车工技术的应用实践探析 篇6

关键词:数控车工;技术分析;实践

中图分类号:TG5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49-02

目前相关的工业生产技术中,数控车工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有着一些不足以及问题。因此为了确保数控车工技术的实际应用质量,需要对其所具备的优缺点进行深入了解,在保留优点的同时,对缺点能有所规避,现对数控车技术的实践应用状况进行实践探析。

1 数字车工技术的含义及关键技术

1.1 含 义

在车床上对零件产品的整体性加工完成工作时使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就是数控车工技术。在零件加工的过程中采用数控车工技术,将可以完成许多高难度的曲面零件加工工作,并且数控车工技术具有高效率、速度快的优点,其所产出的零件也具有较高的精确性高。目前数控车工技术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数控编程技术以及数控车床加工工艺。

1.2 关键技术

1.2.1 故障自诊断技术

数控机械设备具有故障自诊断技术,其种包括诊断系统和维护决策信息集成系统,而在这两套系统中则包含了安全保障、故障诊断功能、二次检测功能等功能。

1.2.2 自适应控制技术

所谓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就是由数控自动化检测对设备自身的信息产生一定影响,并且会连续、自动调整系统中的相关参数,从而能够对数控系统中运行状态进行改善。

1.2.3 专家技术

所谓专家技术是指将机床切削加工时所拥有的各种规律以及有关的专家经验全部输入系统中,并且将其与有关的参数数据库信息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具备智能化的专家系统,确保提供给数控系统的切削参数都经过优化处理。另外专家技术还能够将数控设备中的编程效率有效的提升,极大程度地缩短了生产准备期。

2 数控车工技术的优缺点及分类

2.1 优 点

数控车工技术具备着四大优点:准确性高、效率高、适应能力高、劳动强度低。

2.1.1 准确度高

数控车工系统中,对传动装置有所优化,这样将会在加工阶段中有效地降低了人为误差出现的机率从而大幅度地提升了加工效率。

2.1.2 效率高

与传统车工加工技术相比,数控车工技术利用了数字化控制手段。这样能够将零件间的互换速度有所提升,除此之外,还能够确保复杂曲面零件的加工速度在计算机控制后,能够顺利且高速地进行加工作业。

2.1.3 适应能力高

数控加工系统作为数控车工技术中的操作系统,能够对系统中的部分参数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改善或者及时修正整套数控系统的运行状况,提高适应能力。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加工范围,提高加工水平。

2.1.4 劳动强度低

采用数控车工技术进行零件加工时,全部都是由数控自动系统完成,这样自动化控制程度有所提升。相关的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只需要对数控设备进行监视,随时关注其运行情况,这样无需其他操作人員进行其他工作,极大降低了原先复杂且高强度的劳动状况。

2.2 缺 点

数控车工技术有着以前技术所无法达到的高效率、高精度,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昂贵的投资价格,并且一旦对复杂的零件进行加工时,会产生大量的编程工作,同时也需要具备高技术水平的维修人员以及操作人员。

2.3 功能分类

依照数控系统功能水平不同,有着不同价格级别,所以功能水平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高档数控机床,价格昂贵且功能齐全;

第二,中档数控机床,价格适中,功能较全且实际应用场合较广;

第三,经济型数控机床,这类机床指的是使用开环控制系统的类型,其主要使用在自动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价格便宜实惠。

依照运动方式则可以分为点控制数控机床、直线控制数控机床。

直线控制数控机床不同于点控制数控机床的地方在于其两点之间是直线轨迹,同时其对于移动速度也有着控制。此类机床大多有铣床、数控销、简易数控车床。

3 数控车工工艺及工装

对于数控车工而言,其对于加工控制精度要求较高、对于所使用设备的要求也较严格。随着目前国内发展较快,企业也愿意在设备成本上投资,大多数企业选择设备时都是择优购买。因此,为了能够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最终成品质量,就需要使用数控车工技术,并且数控车工工艺及工装就是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3.1 刀 具

对于数控车工工艺而言,刀具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而刀具的寿命与切削噪声、加工热量、表面质量、被加工尺寸变化、刀具磨损息息相关。所以确定具体加工条件之前,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判断。比如需要加工耐热合金或不锈钢等材料时,需要使用刚性或者冷却剂较好的刀刃。精车时,因为精车对于加工精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需要选择耐用度好、精度高的道具;粗车时,因为其大背的进给量以及吃刀量较大,需要使用强度高、耐用度高的刀具;此外,尽可能使用机夹刀片及机夹刀。

3.2 切削用量的选择

因为金属切削加工在数控车工工艺中效率较高,主要因素是切削条件、切削工具、被加工材料,而这些都与数控车床的加工治疗水平、刀具寿命、加工时间相关。对于切削条件而言,切身直接引起刀具的损伤、进给量、切削速度是其三大要素。切削速度的提升将会导致刀尖温度的上升,并且会由此产生热能性、化学性、机械性的一定磨损。一旦切削速度提升了20%,那么刀具实际能够使用的寿命会缩短至一半。

3.3 夹 具

对于数控车工技术的夹具,在选用时尽量使用通用夹具,少用或避免使用专用夹具;零件定位基准需要保持重合,降低由于定位所产生的误差。

3.4 加工路线

数控机床的刀具对于加工零配件的运动方向以及轨迹被称作为加工路线。在对加工路线进行选择时,需要将加工路线尽可能缩短,将刀具空行程的时间减少,确保表面粗糙度以及加工精度达到实际需求。

4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作为数控技术实际运用时的主要载体,将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数控机床具备的工作性能相互结合,那么就能使得数控技术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数控车工技术的好坏与数控机床整体结构息息相关,所以务必需要重视数控机床整体结构。

4.1 数控机床概述

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经历了六个时代以及两个阶段的发展:基于PC机的通用CNC系统、微处理器;小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晶体管以及电子管。同时数控机床的类型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其从最早的单一式铣床类的数控机床逐渐发展为如今的特种加工类、金属切削类以及特殊用途类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将精密测量、计算机、机床制造及其配套技术、自动化控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互结合,这样就能够将精度要求高、产品研制和生产周期短、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等各类难题得以解决。

4.2 精度选择

将数控机床按照用途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全功能型、超精密型、简易型等,而不同种类的数控机床也有着不同的精度。简易型的数控机床主要适用于铣床以及车床,其加工精度以及运动精度为0.03~0.05 mm以上,最小的运动分辨率是0.01 mm。另外,超精密型依照精度划分,还能分为精密性和普通型。

4.3 数控机床的结构

数控机床是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机床主体、伺服驱动、数控系统、程序介质。

程序介质是将各类加工信息用指令进行记载,其中包括刀具运动与工艺参数、加工工艺过程,随后将这些信息全部输入到数控装置内部,再由数控机床根据指令信息进行切削。

数控系统则是将所接受的加工信息通过数控装置的逻辑电路以及系统软件进行译码、逻辑处理及运算,并发出脉冲给伺服系统,并且由伺服系统发出加工指令。

伺服驱动是由伺服驱动装置以及伺服电机所组成,由数控装置发出位移指令以及速度指令,从而控制执行部件根据要求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位移。

机床主体的动系统使用的是滚珠丝杠,具有刚性好以及结构简单的优势。

5 结 语

随着制造行业近年来逐渐推广数控技术,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能力,也能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推动数控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数控车工技术将会朝着柔性化、高效化、高精度化以及高速化发展,同时也能显著地减少辅助时间与工序进行加工,最终向着多系列、多轴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永利.分析数控车工技术的应用实践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33).

[2] 潘平.数控车工技术应用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0).

[3] 刘喜顺.数控车工技术的应用实践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 (26).

[4] 李信剛.浅析数控车工及其监测[J].科技致富向导,2013,(19).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篇7

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

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应用型大学将成为今后我国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中,实施应用性教育的本科院校和就读的学生同样占有很大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清楚清醒的认识到,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实现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但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没有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课程设计不科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处理不合理。(2)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实践实训课开课率较低,实验室建设工作相对滞后,难以保证教育质量。(3)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不清。学校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时,不注重自己实际情况,不考虑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不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思路,不在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上下功夫,盲目追求,跟风。(4)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在课程安排上以理论为主,实践技能课相对较少且多为基础性实践,缺乏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多以灌输学生理论知识为主,缺乏新颖的教学方法。(5)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不科学。各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的标准不统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6)缺乏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各学校的年轻教师主要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2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校始终坚持“理论奠基、强化实践、 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办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努力营造“重在应用、 重视实践”的实践教学特色,着力打造“素质全面、技能过硬、勇于创新”人才特色品牌。学校坚持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教学的科目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时间分配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符合社会需要和本校学生实际,目前各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要已经达到40%。另外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从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技巧、择业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在加强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推行“多证书”教育,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学校还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毕业生就业推荐队伍,并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地区设立就业办事处,与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人才输出关系。

2.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要胜任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而且最好还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比较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行业中聘请优秀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实践培训。我校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参加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应用技术研究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各院系也与企业、行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行业专家或生产第一线技术能手来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我校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特制定《郑州华信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申请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双师型”教师待遇,把 “双师型”教师培养情况作为院系年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

2.3加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广泛地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建立联合培养关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大量的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工作现场的实习。我校不断开创校企合作新渠道,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先后北大青鸟、北京华联、台湾亿鸿科技、辽宁天业民航等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开设北大青鸟IT特色班、北京华联定向班、亿鸿通讯班、天业航空定向班。(1)我校北大青鸟IT特色班采用中专订单式教育,学校先后与长安光宝集团、方正科技集团、郑州宇通有限公司、联建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人才定向培养协议。(2)我校与台湾亿鸿科技共同建立亿鸿通讯人才培养基地,亿鸿通讯实训中心。(3)我校与辽宁天业民航开设天业航空定向班后,辽宁天业民用航空培训服务有限公司将派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利用企业的实训设施, 对我校的空中乘务及部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和教师进行客舱实训、应急处理、形体训练、英语口语、航空礼仪、化妆技巧、面试技巧的培训,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2.4专业课程设置,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以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 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我校设置专业时,会全面进行市场调查,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研究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把握未来市场的人才需求,结合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能够驾驭的学科和专业。我校地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作为河南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实践者,我校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迎合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设有关专业,如空乘专业、 国际物流专业等;加大力气发展适应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学科,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培养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2.5建立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结合合作机制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把学生生产实习与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相结合,使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来自生产实际问题和教师科研项目,能够实现培养过程和实际的对接,通过产学研结合让学生参与工程,完成生产任务与科研任务,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成长。2011年11月我校与河南森源鸿马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双方在电动汽车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毕业生实习就业等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2013年9月我校和河南鸿马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 “HM6550EVJ型流动警务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有效地解决了流动警务室的关键技术问题,该项目研制的一体式电机驱动车桥,简化了结构,缩短了传动路线,提高了传动效率,该成果在流动警务室的车桥结构、车载功能信息化管理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2.6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技能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我校结合专业特点,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目标,我校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技能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主要采取校内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结合等措施来创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 科学选定技能竞赛项目,精心组织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受到体验、提高实践技能、 增长才干。我校学校共有273名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包括国家级16项,省级115项,其中2013年在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机器人灭火比赛套装组一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等。

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探析 篇8

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运用客观规律使其产生综合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根据其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应用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和创造应用型人才。操作应用型人才是指专业技能娴熟,毕业后能直接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依靠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校来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准确理解理论知识及客观规律,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社会产品,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其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来培养。创造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能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其主要由重点大学及一流高校来培养。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并不是低人一等的人才,相反,是具有巨大活力且不可或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分布于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并承担相应的任务。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应地定位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即熟悉并理解酒店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创造产品以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人才。这要求该类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熟悉行业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较好地与学术型人才对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思路

1.以专业为导向,体现行业特点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理解是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2012年,酒店管理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地位被正式确立。[3]酒店管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升格为与旅游管理平等的旅游大类的专业,足以证明其行业的发展性及其与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首先,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马勇提出要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理论创新,打破酒店管理专业低技术、低门槛的印象,转变大众观念,塑造酒店管理专业高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品质内涵的崭新理念。[4]因此,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办学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把实践的内容从传统常规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向信息技术、网络服务等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扩展,避免实践内容低层次的重复化。其次,关注酒店管理的延展性。如果仅仅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解为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培养人才就过于狭隘,可向住宿业和旅游业两个方向延展。随着人们个性化的发展,酒店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的住宿业相继出现,对酒店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酒店管理专业不仅要学习酒店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其他住宿业发展规律。酒店与旅游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曾有学者提出要将酒店从旅游中剔除,但遭到其他学者的反对。事实上,酒店与旅游早已融合,完全割裂并不现实。在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适当向住宿业和旅游业延展,有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2.以理论为基础,提升实践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不重要或位于次要地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其前提是对理论及客观规律有深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运用。因此,注重理论课程设置是提升实践内涵的重要途径。理论课程应分为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两部分,前者是指支撑本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后者是指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基础学科理论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主干学科无须多言,语言学包括中文和外语,语言是沟通的载体,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应该高于其他专业,除了英语还应基本掌握第二外语。文学作为奠定学生基本素质的学科应该受到重视,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基本知识。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学基础教育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及想象能力,笔者大力提倡增加文学类基础课程或相应加大比例。专业理论包括基础专业理论和特色专业理论。前者主要指酒店营销、酒店心理学等这些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开设的课程,特色专业理论则根据该院校特点、师资、培养方向等方面来设置。总而言之,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

3.以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根据社会需求,其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各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又分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拓展实践操作能力。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技能,拓展实践操作技能包括会展、导游、景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服务技能。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比如,导游词创作、主题宴会设计等能力。拓展能力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全部需要,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堂之外或毕业之后向社会主动学习,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途径共同培养。围绕上述能力体系,课程设置中也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含素质课程和平台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课程则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可以拓展视野的课程。

4.以课外为补充,打造第二课堂

重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培养计划以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包括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等。第二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包括专业认知、系列讲座等。高校应将社会认知纳入学分系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充分接触社会,在完成规定时间的认知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由专业认知和非专业认知两部分构成,专业认知限于酒店行业,非专业认知则涵盖旅游业、餐饮业、营销业等其他行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系列讲座是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为了完成讲座任务,只注重讲座数量,忽视讲座质量,既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了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讲座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规划。酒店管理专业讲座平台应涉及行业及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视野拓宽知识三大方面,既可以邀请其他高校专家主讲,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介绍,无论是主讲者还是主讲内容都应有层次和梯度,避免低水平讲座及无益的重复。

另一类是纳入学分体制但不是必须完成的学分。比如,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奖项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但比赛并不限制于专业竞赛,也鼓励学生参加非专业竞赛。又如,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可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活力。积极鼓励酒店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创业,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各种硬件及软件条件帮助学生创业。

第三类是不纳入学分的各种社团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第二课堂,社团是学生自己成立自己组织管理的组织,也是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的重要平台。可成立专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开展对内及对外服务工作。

5.重视毕业论文,理论实践结合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撰写毕业论文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将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校毕业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重于理论分析的毕业论文,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操作的毕业设计。应用型高校应要求毕业论文围绕企业或行业实际,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研讨,限制空而泛的陈旧问题的探讨。同时,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控制撰写理论性论文的比例,鼓励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减少在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低水平重复。

三、健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另一种是民办本科高校。部分教师积淀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两方面同时出发。通过派教师赴高校进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其理论素养,通过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实践素养。此外,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充实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体制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把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5]

2.教学设施保障

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酒店管理本科实训室分为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基础实训室包括礼仪、网络、英语等实训室,主要开展基础实践技能的教学;专业实训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茶艺等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综合实训室主要围绕智慧酒店建立高水平且紧跟时代发展的实训室。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按照标准严格遴选,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选取部分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实训基地与高校的双赢。再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校为主体建设兼具教学与经营的实体。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类高校较为成功的办学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鉴其经验开设酒吧、酒店、健身房、茶吧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学生参与经营与服务,使学生综合掌握相关服务及管理技能。

3.时间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课内及课外时间做保障,适量的学分既能保证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又能保障课外实践时间。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总体学分一般控制在170学分左右。如前所述,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认知、创业实训等方面的练习,过多的学分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实践。相较于学分的整体控制,实践类学分比例的控制也很重要。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50%。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6]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5%,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2]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07-210.

[3]宋欢.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4(6):83-86.

[4]马勇,孙兴美.新专业目录下酒店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建议[N].中国旅游报,2012-11-14.

[5]肖秀玲.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下的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1(1):75-76.

应用实践探析 篇9

一、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因而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该针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 从学生的就业范围、就业目标看, 必然与研究型 (重点) 高校有较大区别, 主要应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盈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 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理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 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很好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能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工作。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 分析学生未来岗位 (群) 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以此来确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将校内实验实践类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应岗能力和考证相结合, 将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实用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应体现实用性原则,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以实际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内容, 强调满足社会需求, 学以致用, 强化应用, 抓住培养学生社会急需的技术应用能力这个关键,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 综合性原则。

“应用型”并不等于“技能型”。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作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 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而不能局限于培养面向某一特定范围或满足某一层次需求的财务管理人员。

(四) 循序渐进原则。

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必须遵循从认知教育、素质构造、实践能力提高到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原则。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体系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 必须强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不断的高密度训练为主线, 构建以服务于中小企业应用型为核心的模块课程体系,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而才能实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具有创造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一)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成基础应用实践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训模块。

基础应用实践模块主要指的是课程实验,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可以随课程的讲授随堂实验, 也可以安排在期末集中单独实验,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综合实训模块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 专业综合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必须全面, 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 如资金筹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分析、审计报告、资金营运、风险投资等内容。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训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区别之一, 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由于综合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工作量较大, 因此可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 实践的时间相应长一些, 一般最少要两个月左右, 或者穿插于整个学期来完成。

(二) 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规范课程设计内容。

教学环节要与实践环节充分协调, 在课程设计上既要考虑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也要考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性, 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理论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如会计学教材, 就是以簿记实务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那么作为实践教材在设计上就要充分贴近实际工作, 如财务会计实践就应该按岗位设置出纳、往来账目、财产物资、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纳税策划、财务成果、财务主管八个岗位, 分别对相关会计事项进行处理。

(三) 完善实践教学方法。

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除了模拟仿真整个会计流程以外, 还应该采用:

1.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财务管理教学案例, 是在对有关企业单位及其相关部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编写的, 反映当今财务管理典型业务的实例。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2. 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对抗。

通过模拟真实企业的财务管理, 将企业运营中的财务知识、工具、模型、方法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融入到虚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使学生在模拟运营中快速掌握财务管理这一专业化极强的学科知识, 并使复杂、抽象、枯燥的财务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和形象化, 通过组队对抗, 能分享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 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沙盘模拟对抗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 即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进行学习。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 学生可以站在企业整体视角认识财务管理的价值,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效结合, 提升财务管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 培养统观全局和系统思考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灵魂, 教师作为整个实践环节的引导者, 其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应大幅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使直接接触企业会计实务机会很少的教师既具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财务实践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坚持培养、引进, 校企互兼互聘等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 完善实践教学投入机制, 加强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一个学科专业研究水平的集中反映和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所有的财务资源和财务实验手段都通过多种模式和手段展示在特定的网站上, 学生只要能上网, 就可以自行完成财务实验。同时, 通过网络实验室平台, 学生可以任意组成团队, 利用共享的实验资源, 共同协作完成某项具体的财务管理实验。

5.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精细化规范管理。

应用实践探析 篇10

1 何为归化翻译何为异化翻译

归化理论与异化理论都是韦努蒂 (L Venuti) 提出来的, 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理论是指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通畅流利的文体, 以最大限度降低目标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陌生、疏远感的一种翻译策略。归化理论认为译文应该以译文读者和目标语为归宿, 它主张的是通顺的翻译, 让读者在读译文时感觉就像在读本族语的文章一样, 没有陌生感和疏远感。与异化理论不同, 归化理论认为译都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读者的反应, 而不是原文作者。

异化理论是指以源语文化作为归宿, 保留原文的文化差异与语言特点, 以原文的作者为中心, 要求翻译人员向原作者靠拢。这是异化理论与归化理论最大的不同点。支持异化理论的人认为翻译过程中不能消除文化与语言的差异, 应该将源文化的语言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这样读者才能体会到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的特点。

2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应用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更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东西方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又包括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还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因此, 在翻译这些不同的文化时就应该考虑到读者在读译文时的接受能力。

谚语可以说是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生活中, 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最能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环境。东西方有相似的经历和意识, 所以我们能在很多谚语中找出相似的思想意图和表达方式。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人们在表达这些思想意图时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译者使用归化理论与异化理论。

所以, 很多英语中的谚语都需要通过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来实现文化交流。例如:英语中有句谚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如果直译的话就是“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生活”而在我们汉语中可以翻译为“入乡随俗”。

归化翻译以表达谚语内容为主要目的, 可以不要原本的一些易造成误解的内容或比喻, 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谚语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举个例子:如果在翻译“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时用异化的方法, 这句话就要翻译成“不要教给鱼儿游泳。”而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实际上是说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 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来翻译就是“不要班门弄斧”, 显然, 两者相比还是后者的翻译更是恰当。

如果在翻译“Speak of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时将“devil”一词翻译为“魔鬼”, 就可以发现这句话的翻译后的感觉就会有所改变, 如此, 翻译为“说曹操, 曹操到。”更为恰当。还有在翻译“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时如果知道“Homer”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那么就可以把它翻译成“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类似的翻译例子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翻译为“爱屋及乌”。“If I hav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它的本意为“戒指虽丢失, 手指仍然在”但也可以翻译为“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The darkest hour is nearest the dawn.”可以翻译为“行百里者半九十”。

习语是汉语中代表我国文化特色的精髓, 它代表着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 习语的翻译也非常地重要, 可以反应出中国的文化特色。

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也是要注意翻译方式的, 合理利用异化翻译也可以达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地方都与东方文是不一样的, 比如, 对于动物中的龙, 在中国, 龙是好的动物, 是祥瑞的象征, 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所以我们都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是龙的子孙。所以, 也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龙在西方则是邪恶的象征, 是黑暗的力量的象征。所以, 在翻译“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的时候就要特别地注意了。

还有, 在西方菊花是一种不祥的花, 这种花通常是在祭祀时用的。是给死人的花, 在一些接待客人的场合是不会出现的。可在我国, 就没有这种说法。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因为异化翻译时, 翻译的人通常采用的表达方式和原文的作者使用的差不多。异化翻译会再现源语内容及异质因素, 传达原作中特有的语言形式和异域文化的特色。它的性质决定在翻译的原文中如果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那么翻译后的文章必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它所附载的文化内涵。

因为异化翻译尽量保留了异域文化和源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使翻译后的文章的读者生动感受到“洋腔洋调”, 因而开拓了读者的文化视野, 也丰富了读者的表达能力, 因此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义流。而实际上,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很少与外部的因素隔绝而“自给自足”。语言是开放的, 它具有很强大的吸收和包容能力。现在, 各国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加深, 现今各种不同的语言都得到了丰富。异化翻译在这丰富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汉语中的“拷贝”来自英语中的 (copy) “基因”来自英语中的 (gene) “给力”则源自英语中的 (gelivable) 等。这些词原本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它们是通过译者的异化翻译, 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所以说, 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它是可以和外界相互沟通, 相互吸收融合的。对于新元素的吸收, 如果这些新元素一旦被社会所接受,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约定俗成”。而被约定俗成的语言元素就会成为传统语言的新成员。这一现象的最终结果一定会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接近。

在现当代各个地区的文化都在逐渐地相互融合, 异化翻译就是一种有效的让人们了解外国风情的途径。它缓和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的相互冲突的地方。可以让本地区的文和异域的文化相互交流, 既传播了本地的文也吸收了异域的文化。

对于这种既吸收外来文化也传播本地文化的现象, 异化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举例如下:

"To break the"iron rice bowl"“打破铁饭碗”

“铁饭碗”一词在中国是一句习语。因为在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说法, 即:民以食为天。所以说, 吃很重要, 那么吃饭的工具——饭碗在汉语中用来比喻职业。而“铁饭碗”就是指稳定的工作。“铁饭碗”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词, 这个词用归化翻译的方法是很难准确地翻译的, 异化翻译就恰好迎合了这种需要保留源语言的情况, 可以向外邦介绍中国特色的文化。又比如:

下海“to jump into the sea of bussiness”

在改革开放初期, “下海”在中国很时髦。“下海”主要是指当时从商的一股潮流。译者用异化翻译去翻译了“下海”一词, 不但很生动传神, 也很恰当地表达了源语的意思, 实际上, 译文很多情况下也的确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没有优劣之分, 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译者要充分地认识这两种翻译方式的特点, 掌握使用的要领。要明白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翻译方法, 具体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对这两种翻译的策略的选择要结合翻译的目的和具体的实例及具体的语言环境, 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摘要: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文化, 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所以, 对语言的翻译并不是仅仅对两种语言的转化, 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过程。而归化理论与异化理论就是从文化的角度与进行语言的翻译。

关键词:异化翻译,归化翻译,文化交流,文化差异,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谢荣贵.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评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

[2]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2008 (12) .

[3]陈莹.析异化与归化翻译法在英谚汉译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与教学) , 2009 (1) .

[4]陈耿庆, 余高峰.归化与异化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及解析[J].商场现代化, 2005 (23) .

上一篇:企业微信营销下一篇:多元智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