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网络批评

2024-05-27

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精选七篇)

文学翻译网络批评 篇1

网络批评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文化的普泛化使网络批评应运而生。关注文学翻译的广大读者通过快速而便捷的网络,一方面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外国文学的翻译与出版情况,同时也可以就翻译及与翻译相关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由此而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批评力量。

一、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类型与特点

在目前网上展开的有关翻译的讨论或批评,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 引导讨论型。

主要是在有关出版社或图书销售网在其网站开辟的翻译图书评论区内,转载选自报刊杂志的某篇评论文章,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目前在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出版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几家出版社都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有翻译图书评论区,如译文出版社设有“译文论坛”,在此论坛下设有“译文论坛交流区”;译林出版社在其“译林网”上辟有“翻译在线”和“译林图书评论”等。在这些专题区或交流区中,从报刊杂志转贴的文章一般都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观点明确,且有启发性。读者结合自己阅读的图书,在这些文章的启发下,往往会跟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凡观点鲜明、批评尖锐的文章在网络中都比较受人关注,跟着发表观点的读者也比较多。

2. 主题探讨型。

主要是以某部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反响的翻译作品或在读者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的外国作家为中心,读者通过网络自动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俱乐部的松散圈子,就某部翻译作品或某位外国作家展开探讨。应该说,网络的开放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广阔空间,而网络的即时性又为广大读者介入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提供了机会。近几年来,国内的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界借助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互动,形成了米兰·昆德拉热、《哈利·波特》热和《魔戒》热。这一类型的翻译批评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2)出于对作家的喜爱,情感性强,若没有理性的引导,容易出现偏激,如众多网迷就发出了“抵制译林版《魔戒》系列”的强烈呼声;(3)所涉及的作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也有广泛影响,因此主题探讨型的批评也有着不断深入的可能。

3. 私语批评型。

这类的批评文字常见于个人开设的网页。互联网所提供的广阔的交流空间似乎在慢慢地使人们的私人空间公开化,连“日记”这种最私密的个人表达形式也开始“网络化”,出现了所谓的“网上日记”。

4. 流散批评型。

除了以上三类批评,我们在盛行的各种交流区也常可搜索到一些评论翻译作品的内容。因为是以聊天的形式展开的,有关翻译的网上交流没有固定的主题,你一言我一语,大多是对某部翻译作品或某位外国作家整体性的肯定或否定,少有深入的探讨,且缺乏理性,语气比较偏激,我们称之为“流散批评型”:“流”是指话题的流动,不固定,难以集中深入;“散”则是此类的评论大多限于只言片语,散乱,散漫,言散神也散。因此,这类批评少有积极的意义,不在我们关注的范围之内。

二、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翻译批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翻译批评的目的也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在最近出版的《翻译批评导论》一书中,作者的观点十分明确:“翻译批评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健康发展。”(杨晓荣,2005:21)对这一观点,笔者基本表示赞同,在《翻译论》一书,作者对翻译批评的目的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就翻译批评的目的而言,它并不仅仅在于对具体译作或译法作裁判性的是非判别,更在于对翻译活动何以进行、如何进行加以反思与检讨,进而开拓翻译的可行性,促进翻译活动健康而积极的发展,体现翻译活动具备的各种价值,真正起到翻译活动应有的作用。”(许钧,2003:403)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翻译批评的目的在于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意义加以认识。

1. 网络批评的广泛性有助于促进更多的读者关心与理解翻译。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事实上,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两个原始部落间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谭载喜,1991:3)确实,翻译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一直在广泛地进行着,且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历史上却很少得到世人的关注。

2. 网络批评的不拘一格,有助于丰富翻译批评的形式,作为学术性翻译批评的有益补充。

在一般的认识中,人们往往强调网络批评的“放肆”与“放任”,关注的是其不负责任和消极的一面。从理论上讲,目前翻译理论界对翻译批评的方法的探讨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译文与原文的静态对比的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形式。但从目前的一些学术刊物上刊载的翻译批评文章看,可以说更多的还是文本的对比和分析。而对有关翻译的热点问题、对翻译文本的选择问题却关注不够。

3. 网络批评的互动性,借助于出版者、译者与读者的直接交流,有助于开拓翻译的可能性,提高翻译质量。

在以往的翻译批评中,由于有关报刊杂志所提供的交流空间有限,普通读者很难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少有机会和出版社与译者直接交流与探讨。而互联网所开拓的广阔的空间则为出版者、译者和广大读者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在上文我们论及的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中,无论引导讨论型,还是主题探讨型的网络批评,我们都可以看到出版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如《魔戒》系列的出版者就积极地回应了广大读者针对《魔戒》系列,特别是《精灵宝钻》一书的翻译提出了的许多尖锐意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听取广大读者的批评意见,一方面对原来的译文进行修改与修订。

三、对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理论思考

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兴起在凸显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局限和不足,从而给译学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从理论的高度加以审视。

1. 关于批评主体地位的思考。

在翻译批评理论界,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即翻译批评有着某种特殊性,对翻译批评者也有着特殊的要求:批评主体应该精通双语,最好既有翻译实践经验,也有较高的翻译理论素养。就其根本而言,对翻译批评主体的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基于以“原文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翻译是以原文为中心的语言转换,译文是原文的某种“摹仿”,具有从属性。若要对译文作出评价,必须以原文为根本的参照,因此,不精通原文的人,便没有批评的资格。应该说,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传统的翻译观逐渐被动摇。特别是接受美学给予了翻译理论以深刻的启发,在翻译的生产、传播和流通过程中,读者的地位得到了承认,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网络批评的兴起又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正确认识读者批评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王岳川认为:“网络和电视正在改写着当代文化批评的品格,同时也改写着批评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尼采杀死了‘上帝’,德里达杀死了‘人’,罗兰·巴特杀死了‘作者’。……接受美学给我们的毋宁就是:读者大于作者,意义的可能性大于意义的原生性。”(王岳川,2004)

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从一切以原文本的意义为准绳到以读者的阐释为依归,面对这看似冲突的两极,翻译批评必须明确自己的理论立场。我们认为,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重要地位,并不意味着对作者的拒斥;罗兰·巴特宣称“作者死了”,并不意味着读者可以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对文本加以任意的解释。然而,对于翻译批评而言,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普通读者面对的是译文,而从原文到译文则经历了一个理解、阐释与再创造的符号转换过程。问题是:作为面对译文的普通读者,如果他不懂外文,是否可以或有权对译文作出批评?此外,如果不了解原文,不了解翻译活动的复杂过程,读者对译文所作的批评是否可信?是否有着积极的价值?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从理论上讲,译文一旦进入新的文化空间,便拥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生命,而面对这一新的生命体,目的语读者自然拥有理解与阐释的权利、评论或批评的权利,因为说到底,译文一旦进入流通领域,文本便是开放的系统,一切都有赖于读者的参与。如果没有广大读者的阅读理解与阐释活动,那么作为原作生命延续和拓展的译文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网络批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它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有利于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流通。此外,翻译过程,不是由原文到译文的一个封闭的语言转换过程,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包括文本选择、生成和传播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文本的读者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他们针对这个复杂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现象、任何因素所发表的看法或观点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不失其积极的意义。就此而言,读者作为批评的主体不仅是合法的,还是合理的,理应得到翻译批评理论的关注和肯定。然而,不能不看到,我们在以往的翻译批评研究中,对于读者批评,特别是对在最近几年兴起的广大读者积极参与的网络批评,我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对涉及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一点,应该引起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界的高度重视。

2. 关于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有效性的问题。

在上文中,对此问题我们已经有所涉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读者拥有了无限的交流空间,同时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交流、畅所欲言自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因此而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批评行为。我们确实看到,网络批评中存在着大量激烈的言论、情绪化的指责,甚至有人格的攻击,此外还有不少泡沫化的重复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文学翻译批评的有效性,应该引起翻译批评理论界的警觉。为了保证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有效性,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翻译批评理论界应采取积极的举措,参与构建多元互动的翻译批评公共空间。具体想法有如下几点:第一,高度关注网络批评,敏锐地掌握网络批评的发展趋势。第二,与有关出版社一起合作,完善译文交流空间。第三,积极介入网络批评,引导读者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第四,及时发现网络批评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指出其危害。第五,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对翻译的热点问题和广大读者关注的翻译现象及时表明立场,发表观点。

除了上面谈及的两个重大问题之外,网络批评给我们翻译批评理论界提出的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怎样促进专家批评与读者批评的互动与互补,充分利用批评资源,发挥批评的积极作用;如何通过网络批评,培育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队伍,促进翻译作品的生产、传播与流通;如何针对目前网络批评中存在的浅俗化和宣泄性这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加强网络批评的理性的互动等。笔者衷心地希望翻译批评理论界能对这些问题给予积极的关注,进行深刻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宁主编.文学理论前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集伟.批评秀怎样秀.南方周末, 2001.8.14.

[3]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 1991.

[6]田志凌.《魔戒》的尴尬与文学翻译的危机.南方都市报, 2005.8.24.

文学翻译网络批评 篇2

自林琴南的“口述翻译”问世之后,译事日隆,但也很杂乱,就法文翻译而言,早期不少译作,若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确实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解放后,从事翻译的条件和环境好多了,一代译家也应运而生,傅雷、杨绛、李健吾等先生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我认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他们得天独厚的中外文素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比较适当地掌握了翻译度,使译文的面貌焕然一新,达到既忠实原文,又流畅可读的程度,从而规范了译风,使后面的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受益匪浅。

纵观新时期的文学翻译,总体质量无疑是提高了,但像傅雷、杨绛、李健吾那样公认的杰出翻译家却没有出现;我同意一位资深译家的说法:“强手如林,大师缺位。”也许再过若干年,随着一大批聪明奋进的年轻人得到更加切实有效的中外文训练和熏陶,新一代的翻译大师无疑又会出现。

评价一部译作应从总体上去把握,而不应挑剔几处细节上的微疵。对此,我又想到另一位法文译家对我说过的话。他在复译傅雷的一部译作后对我说:“我对照后发现傅雷也有一些错译。”我问:“你准备著文指出吗?”他说:“不能这样缺德。我借鉴了他不少;再说,如请傅先生来看我的译文,错译之处要翻倍呢。”我想,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文学翻译批评本质的哲学思辨 篇3

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 文学翻译批评 本质 哲学思辨

一、前言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先后经历了语文学批评传统、结构主义批评传统和解构主义批评传统三个阶段,文本分析也先后出现从艺术鉴赏型到科学分析型再到文化评论型三个转向。[1](P33-38)这三种研究模式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许多论述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是翻译学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它们各自所依赖的语言观本身的缺陷决定了以它们为基础进行翻译批评研究难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文学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跨历史的交往行为[2][3][4],旨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主体间建立共识,成功的翻译必须建立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之上。交往理性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协调和推动交往行为的发展,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走向多元开放,以普遍语用规则来规范言语行为和翻译。本文从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以其对三个世界理论、有效性要求、交往理性、四种社会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相关论述为基础,对文学翻译批评这种特殊交往行为的本质从哲学层面进行了理论论证。

二、哈贝马斯对三个世界及交往理性的哲学思辨

受波普尔(Karl Popper)的影响,哈贝马斯把世界分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三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客观世界是物理对象或物理状况的世界,即各种事态的总和;社会世界是意识状况或精神状况的世界,即社会交往关系总体或各种规则的总和;主观世界是客观思想的世界,特别是科学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即情感、意志和自我表达即唯有说话者自己能直接感受的体验的总和。“三个世界整个地构成了一个在交往中共同从属的关系体系。参与者借助这个关系体系确定了,从根本上来说,只有通过这个关系体系我们才能理解事物”[5](P81)哈贝马斯又考察了K-O·阿佩尔(Apel)的“交感性言语行为的一般假设前提”,提出“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行为时,必须满足若干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们可以被验证(或得到兑现:einlǒsen)”[6](P2)。这些要求包括:首先,言者必须选择一个可理解的表达,即所言必须符合语言结构和规范,以使言者与闻者可以相互理解(可理解性);其次,言者必须提供真实的陈述,或具有提供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闻者可以分享言者的知识和信息(真实性);第三,言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他的话语,能信任他(真诚性);第四,言者必须选择一个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使言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正确性)。[6](P3)由于哈贝马斯所要推崇和说明的合理性是交往行动的合理性,即“交往合理性”,这种合理性通过行动者与世界发生的关系状态表现出来。因此,他依据行动者同这三个世界发生的不同关系状况区分出人类行动的四种类型,即“目的行为”“规范行动”“戏剧行动”及“交往行动”。

在此基础之上,哈贝马斯结合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考察了四种社会行为与三个世界的关联及其合理性。目的行为是借助于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要求真实性,对应于客观世界:“目的行为概念的前提是一个行为者与另一个实际存在的事态世界之间的关系”[5](P85);规范行为是以行为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目标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的价值认同和规范遵守,要求公正性或正当性,对应于社会世界:“一切符合相应的规范(同意接受规范的要求)的行动者,都属于同一个社会世界”[5](P87);戏剧行动指行动者在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为,要求真诚性,对应于主观世界:“在戏剧行为中,行为者为了把自己的眼神传达出来,就必须和他自己的主观世界建立起联系”。[5](P91)以上三种行为或者压制人的主体性,或者使人变为一种社会化符号而异化为某种工具,因而都是不合理的行为,于是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在他看来,交往行为是指行动者个人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行动者使用语言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交往行为(kommunikatives Handeln)概念所涉及到的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5](P84)交往行为同时要求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三个有效性要求,对应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综合与扬弃,交往行为必然是合理性的行为,行动者“同时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以求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7](P95)在交往行为中,行动者“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5](P135)“言语者把三个世界概念整合成一个系统,并把这个系统一同设定为一个可以用于达成沟通的解释框架。而在其他行为模式中,三个世界概念要么单独出现,要么成双出现。”[5](P99)交往行为与客观世界的关联追求目的合理性;与社会世界的关联追求规范的正确性;与主观世界的关联注重动机的真诚性。因此只有交往行为才是最具合理性的行为。

交往理性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哈贝马斯从相互关系入手即主体间性角度研究交往问题,指出合理性主要不是传达或表达的合理性,而是行为的合理性,“合理性更多的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占有”。[5](P8)因此交往合理性的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认识主体与事件的或事实的世界的关系;第二,在一个行为社会世界中,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第三,一个成熟而痛苦的主体(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7](P57-58)

三、文学翻译批评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

文学翻译批评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它内在地关联着三个世界并同时处于合理性研究的三个层面。传统的翻译批评研究,不管是语文学批评传统还是结构主义批评传统,都把对翻译的考察放在了第一个层面上,认为交往主体(译者)是在同第一世界(原作)打交道,交往双方是一种主体——客体关系,用自然科学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翻译工作,“正如植物学家对待花朵一样,只要把花朵拆开,加以描述、分类之后,便大功告成”[8](P199),从而产生了求“信”、求“等值”的翻译标准,导致各种中心说及二元对立的出现;解构主义翻译批评把对翻译的考察放在了第三个层面上,把交往主体的活动局限在第三世界之内,认为交往双方是一种主体——主体关系,解构主义翻译观彻底瓦解了各种中心说及二元对立,使翻译活动成了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对话活动,但由于主体之间缺少共同的客体中介而不可能建立起一致的实践关系,它“在批判科学主义的否面影响的同时使主体的个人意志过分张扬,结果带来了‘什么都行’的混乱局面,语言本身也成了无限衍义,不断延拓,意指永远得不到确证的结果”[9](P6)。

由此可见,语文学批评传统、结构主义批评传统以及解构主义批评只涉及到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而在波普尔看来,“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处于直接的交往关系当中,同样,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也处于直接的交换关系之中。而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则只能通过第二世界这个中介相互发生影响。” [5](P77)任何个体主体要获得知识必须经过第二世界,建立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之上的翻译批评研究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这一属性决定了翻译内在地关联着三个世界并同时处于合理性研究的三个层面,交往各主体之间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是主——客和主——主两重架构的辩证统一。“主——客”关系是“主——客——主”关系的内核,是“主——主”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保留了这一哲学的基本内核,维护了科学理性精神应有的地位;主——主关系的重要意义则在于它否定了单一主体性,更加注重社会交往关系,强调主体交往的平等性和共通性,但是,撇开客体中介和主客关系的主体际关系同样失之偏颇。这种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既包含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又彻底超越了单一主体性的缺陷,将主体间性关系引入到哲学中来,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解构主义的多元主体观,吸收了它的一切合理成分,对其否定客体中介的相对主义作了积极的扬弃。所以,交往行为理论的主——客——主的逻辑是对以往两种哲学范式的辩证扬弃和合理统一。可见,“在人与物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以及在人与人即主体间性和物与物即互文性的关系上,保持基本的动态的平衡态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应持的稳健态度。”[1](P37)

四、结语

交往行为理论使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摆脱了语文学模式的神秘性和主观直觉性,打破了结构主义模式的机械化和程式化,使解构主义非理性的批判回归理性,为翻译学构建提供了合适的理论基础,本文所做只是初步尝试,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文系陇东学院2009年社科项目“文学翻译批评模式重建——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号:XYSK0911。)

注释:

[1]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杨恒达:《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载谢天振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4]吕俊:《文学翻译: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交往行为理论的文学翻译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版,第1期。

[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7][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黄维梁,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肯拓——台湾学者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浅谈文学翻译批评 篇4

翻译批评应是翻译实践的一部分, 不是简单的赞美或是挑毛病。文学翻译批评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批评往往过于肤浅, 其内容似乎只限于理解层面, 即“对照原文与译文, 挑出其中的错误”, 这是片面的、不可取的。下面我将以《红楼梦》的不同英译本为例, 浅谈一下我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解。

一、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化是一定社会中人们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基本信仰、价值判断, 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结果。不同的人类集体、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张今在《文学翻译原理》 (1987年9月) 一书中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和艺术映像, 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道另一种语言中去。”另外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翻译即交际理论”都凸显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二、“忠实”作为翻译原则是相对的

“忠实”标准在翻译中得到了成功地运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际上反映的是“原文至上”的译论观, “忠实”是相对的。更多时候, 过分强调和追求“忠实”反而会忤逆作者原意。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把“忠实”原则和其他因素相结合, 用来指导翻译批评。如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 每个名字都有其寓意。若只是追求表面的“忠实”, 不仅会导致西方读者的误解, 也会对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障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红楼梦》英译开始采用音译方案, 用汉语拼音来翻译红楼梦人名, 如宝玉Baoyu, 黛玉Daiyu等。而且, 译者严格遵照汉语原意, 内容几乎不做任何变动。一些观点认为, 这样的呆板翻译丧失了英语的原汁原味, 不便于西方读者理解。这样的“忠实”我觉得是不可取的。在《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中, 裴钰指出早期英文版本中有很多翻译不当之处, 黛玉被翻译成Black Jade, 即‘黑色的玉’。而在英语中, Jade有两个引申义, 一是loose woman, 有‘放荡的女人’之意;另一个则是horse。这两个引申义均与原著中黛玉的人物形象截然相反, “如果西方读者误以为黛玉被暗指为a loose woman of dark skin或是black horse, 这将是我国名著的悲哀。”裴钰说。杨戴对书中人名基本上都采用了音译法, 而霍克斯则译法更灵活, 对有社会地位和主人身份的人物, 霍克斯采用音译法, 曹雪芹笔下家奴的命名并非信手拈来, 往往反映主子的情趣、意愿、乃至奴仆的命运。霍译本在翻译时采用意译, 且都不超过一个单词, 简洁生动, 深入人心。如将“金钏”译为“Golden”, 将“麝月”译为“Musk”, 将“双寿”译为“Oldie”, “紫鹃”译为“Nightingale (夜莺) ”, “晴雯”译为“Skybright”, 等。或对原意有所取舍, 或完全舍弃原意, 基本上都能被读者接受, 比音译更有其特色。翻译是创作, 是灵活运用语言信息的创作, 译者应该注重信息的可调性, 摆脱"忠实"原则的束缚。

三、文学翻译批评要注重译者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 直接影响整个翻译过程, 并影响翻译的最终效果。西方学者姚斯 (H.R.Jauss) 在接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 用来指目标读者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阅读期待、原有知识等因素。翻译作品由译文读者来决定译作是否会被大家接受。翻译作为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 要求译者对译文读者有充分的了解。译者如果希望译文被读者接受, 就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审美取向等。读者意识是指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译作的目标读者因素, 对“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有足够的了解。正如西方翻译理论家Nord所说, “目标读者是译文的接收者,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下面一段文字的翻译:

“不一时, 只听得箫管悠扬, 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 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 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里面巧用了许多四字短语, 读来朗朗上口。霍克斯先生的译文:

“and presently, in the cold, clear air of autumn, the ululation of flutes rising above a drone of pipes and organs came stealing through the trees and across the water, ravishing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ose who heard it.

这段译文用词准确、具体、生动。三个分词短语结构rising above, stealing through, ravishing再现了原文的节奏感, 形象地体现了乐声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优美动听,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和审美享受。很好的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 都不失为经典译作。

再如:晴雯道:“白眉赤眼, 做什么到底说句话儿, 也象一件事。” (第三十四回) 杨戴译本为:“I can't just go there without any excuse.Is there no message that you want to send?”“白眉赤眼”是一个俗语, 原指唱戏时演员化的妆。这儿指“平白无故”。晴雯用“白眉赤眼”表示她不明白贾宝玉为什么遣她去林黛玉处。这个俗语显示了晴雯心直口快的性格特征, 传达了句子原意。这种直白的翻译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创新和审美意识, 并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取向。

四、结语

文学翻译批评应注重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相对忠实”原则、译者的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等诸多的批评标准。《红楼梦》作为一部宏伟巨著, 涌现了不少译著, 除了杨戴版本和霍克斯版本, 还有很多较有价值的版本, 他们都各有千秋, 也各有不尽完美之处, 但他们都为红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译本出现。也相信文学翻译批评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Group, 1973.

[2]YangHsienyi, Glady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M].Be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9.

[3]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

文学翻译网络批评 篇5

摘要: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论坛初期出现的问题,论文提出,在网络教学特别是在以交互为特点的BBS课程论坛上,教师须从问题的回答者的位置退出,转换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话题的引导者;同时鉴于BBS论坛的非实时性特点,教师须采用多种方式营造情境,使非现场的交流和沟通具有互动和亲切感。论文还就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丰富网络资源库以及改善网络评价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建;BBS论坛;师生互动

“文学批评”作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已历时5年了。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之后如何进一步拓展,特别是精品课程中的网络平台如何建设,是承担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网络具有交互性和不断更新的特点,因此课程网络建设不仅需要任课教师投入比课堂教学更多的精力,而且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构成了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挑战。在“文学批评”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中,如何有效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需要认真研究。

网络这一广泛便利的新媒体尤其是以交互为特点的BBS论坛不仅可以延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更自由地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重点或难点,而且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畅达的交流平台。但在网络论坛初期建设中,却碰到了一些问题。由于教师的出现,使具有多元交互性的BBS课程论坛变成了师生的一问一答,而教师的回答则又导致讨论的终止,使本可产生思想火花的BBS论坛变成了教师对问题的解答。若在网络讨论中教师听之任之,不出面解答,则又可能出现话题漂移,不知所终。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共同分享探索的快乐,这是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针对BBS辅助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首要的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的传统关系。BBS的交互性质决定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和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只是从教师那里接纳和贮存知识,而是两者都以活动主体的身份共同步入教学“之间”领域,在相遇和碰撞中获取意义。在网络学习中,教师最好从权威的回答者的位置退出,转换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话题的引导者,担负促使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任务。为此,我们特意在BBS上设置了资源板块区域,按照教学进度,以章为单位,开列参考书目,转载批评文本,推荐相关课程的学习网站,使学生在阅读和思考获得启示和答案。这一共享资源的发布区也为学生留出空间,一些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板块的建设中,并推荐他们自己看中的评论文章,有些学生还推荐“除了老师介绍的经典外,那些躺在床上也能看的有意思的专业书”,由此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求知气氛。当然在提供资料时教师最好是转引而非链接,后者固然方便,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从教学的主导位置上退下来,并不意味着把BBS中的话语权完全拱手交给学生。为了不使讨论的焦点漂移或无序,教师在网络教学活动中要有所引导,通过设置关键知识点,为讨论提供支架。在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中,围绕教材的关键知识点来设计提问和发布任务是一个可行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授“文学批评的性质”这一章时,我们选取“文学批评的特征”这一关键词作为自学内容布置给学生,教师首先在BBS中发布相关问题的资源和资料,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群”中讨论,进而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最后将成果整理汇总为学习资源在BBS中分类保存。围绕关键知识点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BBS的热情。经由这些过程,学生逐渐把“看到的”变成了“想过的”,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一种合作精神。当论坛成为学生的学习家园后,学生们不仅接受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会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困惑的材料发到BBS上。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从自我经验出发,与课程学习关系不大,但教师们要善于引导,因为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中的每一个发帖,无不蕴含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或简单否定。面对学生的发帖,我们依据“相关性”原则,尽量与本课程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逐步将它们设计成适合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学生发到论坛上的自己创作的作品,和学生即时发表的对于生活的看法,我们也都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中提高研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总结等方式为讨论活动提供支架。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知识构建的促进者,提供问题支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网络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身份定位和主要任务。

BBS是一个迥然有别于教室的新型空间,具有非实时性的特点。而这种非实时性也使得BBS论坛难以具有现场感。同时由于BBS论坛是用纯文本符号方式交流和传递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活动的实效性。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思想交锋来培育讨论的情境是增强现场感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发挥BBS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把课程论坛设计成一个辩论场,为学生讨论各种观点和展开思想交锋提供情境空间。在讨论中,教师在线上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线回答问题和提出不同意见,以形成对话和交锋的氛围,并且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及时做出反馈与评价。教师的这种及时反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而且给学生带来类似课堂的互动感。当然,教师在网上评价应注意策略,如可以利用论坛的短消息和邮件功能,对学生的不足加以指正,或跟帖的方式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加以肯定和赞扬,这样既及时推进讨论,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有一些小技巧,如通过非文本符号(如BBS中的各种表情)的恰当运用和情感期待的传达等以增强现场感,在其帖子上加贴会旋转的cool小图或给予分值奖励等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采用疑问、困惑、鼓掌、握手等表情符号,以弥补纯文本符号的抽象性,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使得非实时性的交流和沟通具有某种亲切感。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不少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今后,我们须进一步优化网络平台的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教师便于管理、学生方便使用的教学平台。我们将更为合理地划分不同模块,使界面更为清晰,帖子更为便捷。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除了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一般要求,完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内容的上网并及时更新外,还将发挥网络课件便于更新和扩充的优势,以超级链接的方式提供相关的电子书和各种知识材料,补充更多的视频、音频材料,并按照课程的进度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转载相关的批评文本,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为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创造条件。在网络评价体制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往的网络教学实践中基本采取的是形成性评价,由于网络上的随时评价难以留存,因而很难对学生的网络表现和学习状况作全面准确地把握。为此,我们准备进一步引入诊断性评价、可行性评价、维护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以完善评价机制;并通过应用量规表、电子学档等过程记录工具,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状况加以跟踪,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在充分应用显性评价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论坛的邮箱和好友功能,进一步加强隐性评价——即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评价——的建设,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简言之,在“文学批评”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我们在精品课程网络辅助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初步形成了交互式的网络教学模式。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将不断探索新的交流方式和策略,以更有效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把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网络教学建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空间。

新生代文学批评家关注网络文学 篇6

据《南京日报》报道,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最大的文学博物馆, 此前培养的两届共19位青年批评家 (客座研究员) 成长为文学理论界、批评界的新生力量。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故事与本土叙事传统”研讨会上, 不少新生代文学批评家表达了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夏烈从2006年开始研究网络文学, 他非常乐观地从网络文学里看到了中国故事与本土叙事传统对接的关系, “网络文学如今成了我们的主流文化资源。你难道能说网络文学中的玄幻、仙侠、修真、奇幻不是叙事资源吗?”金赫楠细细分析了《红楼梦》和网络文学代表作《甄嬛传》 的传承关系。“《红楼梦》这么多年深受各个阶层热爱,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活经验。而《甄嬛传》在这个层面, 也为读者提供了去解读或感兴趣的角度。那些同样热爱《红楼梦》的网络作家, 他们在传统文学体系之外, 会非常的自我, 也很有趣地进行自己的写作。”金赫楠并不认为《甄嬛传》对《红楼梦》的继承有多出色,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部作品让我这个深爱《红楼梦》的人感觉很兴奋。我就特别想知道, 当代名家是否有兴趣, 或者有能力在自己的小说中发扬这种叙事传统。”

网络文学批评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7

一、网络文学批评的产生背景

网络文学批评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获利:第一种是付费批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文学“打赏”, 读者通过现款兑换网站虚拟币购买“鲜花”、“鱼雷”或“鸡蛋”等给网文打分, 然后进行正面或者负面的批评, 来表达对网文或者作者的喜爱与憎恶。曾有著名网络写手“唐家三少”一天之内收到某读者“打赏”的一亿起点币, 折合人民币一百万元。网络作品的精彩与高人气, 吸引着意犹未尽的人们去阅读有关作品的长评, 如果长评精彩且深入人心, 便会造成新的点击量与高人气, 从而使其获得出版机会盈利, 这实质上也是文学批评转化成了新的网络文学作品。第二种则是为网络文学造势而收取利益。网络文学的“VIP”与出版是网络文学产业化的最主要手段。这里的“VIP”, 就是VIP章节锁, 读者只有花费一定的费用购买章节后才能进行阅读。“随着文学网站商业化和出版商的介入, 网上写作不但能带来人气还能带来金钱的利益, 这刺激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上写作的行列。”而网文成为“VIP”的首要条件就是庞大的评论、点击率和积分, 有作者为了获取“VIP”资格, 成为知名作家而去购买点击率与评论。或是一些新生文学网站为了打响名气, 推动了“造星计划”, 花钱雇佣专业人员, 换马甲掐架争吵, 吸引网民的围观, 增加作者与作品的人气, 从而打响作者与作品的知名度, 增加网站的会员流量。需求衍生出供应, 一个新生行业———网络水军, 由此产生。网络水军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或者其他机构和个人, 为他人的网文或者发帖进行有趋势的、有引导的批评与回复, 以达到既定目的, 从而获得利益。

二、网络文学批评的特点

网络文学批评作为新兴文学批评, 与传统文学批评相比具有其新特性。

(一) 批评主体的大众化。

“在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 无论这种观念多么奇异, 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者一致。”网络批评主体不必是科班出身, 也无需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只需是任意网文的读者, 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批评。金钱的介入让文学产业迅速形成, 这样的商业化又让文学破除精英阶层垄断, 朝大众文学靠拢, 让文学有了相对的民主。反过来, 这样民主的大众文学, 又为文学集思广益, 迸发出新的色彩与生命。这样畅所欲言正是网络文学批评所带来的魅力, 也是使众多读者们趋之如骛, 甚至愿意花钱只为评论的原因。

(二) 批评内容的随意性与批评态度的不严谨性。

传统文学批评依照整体性原则, 顾及全篇全人, 坚持文学批评的全面、整体的立场, 要做到知人论世, 把握好评论对象的总倾向和整体价值。而网络文学批评则可以随心所欲, 断章取义。而批评主体的大众化也造成了批评主体的良莠不齐, 所以相同的一篇网文批评的内容含金量是可以有天渊之别的。传统文学批评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活动, 而很多网络文学批评则只是为了表达心情, 批评者们往往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评判, 文学批评在这里是不严谨的。同一篇网文的批评会出现盲目吹捧的“轿子”式批评, 也会出现无限上纲的“棒子”式批评。

(三) 批评对象的延伸扩大化。

网络文学开始衍生为电视文学, 当网络文学获得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喜爱后, 商人嗅到利益, 这些网文就会被改编成剧本, 搬上大银幕。最近由Acfun与Bilibili网站推出的弹幕着实火了一把。网友们在观看视频时, 可以随时在视频下方的评论框里输入自己的评论, 这些评论可以直接显示在视频里。其他人在观看视频时能够直接在视频上看到前人的吐槽与评论, 也可以把自己此刻的心情写上去, 与人交流。一些付费弹幕还能制造出炫丽的效果, 让人忍俊不禁。这种直接又有趣的批评方式深受年轻网友们的喜爱。因此一些商家逐利而来, 在一些晚会活动的现场录制中, 进行收费弹幕, 让观众们用自己的手机发送对节目的一些有趣批评, 方式既新颖又吸引人。

三、网络文学批评给传统文学批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 网络文学批评使得文学批评民主化, 为文学批评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性, 使得文学批评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 打破了精英文学批评对文学批评的垄断性占有, 使得批评不再是一家之言, 而是真正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文学批评通过广大的媒体渠道, 向大众普及, 让大众参与。网络文学批评的迅速、自由、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使得走入瓶颈的传统文学批评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正是文学评论所面临的机遇。

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文学批评的低门槛造成了批评水平的参差不齐, 数量巨大丰富, 但精品率却极低, 使得网络文学批评的产业化变成是一个鼓励粗制滥造, 妨碍优秀文化传播, 使精品文学逐渐被逆淘汰的商业机制。网络文学的付费批评打赏, 也在一些“土豪”的重金打赏下从给作者的鼓励悄然变味, 让作者为了利益曲意逢迎、媚俗惑众。而一些攀比性的批评打赏更让文学批评立于炫富斗狠的庸俗之地, 文学批评的价值被消解。网络水军在利益驱使下的错误批评引导, 可能会给一些尚未形成完备文学审美的读者带来审美偏差, 造成一些低俗的审美风气。网络文学批评的产业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媒体技术来势汹汹, 与文学艺术迅速融合, 对文学艺术造成了颠覆性的巨变, 但这样的变化不应该成为文学发展的阻滞, 文学须借其东风扶摇而上。

四、结语

新技术与市场化为文学艺术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为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当我们在新媒体文学产业化与文学人文内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时, 文学新的通途就被打通了, 文学将继续‘铁肩担道义’, 以新的经典在文学史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在机遇与挑战并行之际, 我们必须紧抓机遇, 勇于迎战挑战, 一定能在文学批评与市场技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让文学批评的新通途被打通, 文学批评就能找到新的生长点继续绵延不息。

参考文献

[1] .汤俏.网络文学产业化的忧思:“利润”代替“文学梦”[N].中国文化报, 2010-5-25

[2] .刘吉, 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国际税收竞争下一篇:罚没收入的返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