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娱乐

2024-06-11

综艺娱乐(精选十篇)

综艺娱乐 篇1

以上三档节目涵盖了当前我国主流的综艺娱乐节目类型:游戏类、真人秀类以及脱口秀类;节目形态也多样式,有媒体自制,有国外版权引进等。忠诚度、美誉度、知名度,是品牌栏目的必备条件,同时广告收入、收视率等较为良好,因此,选择这些节目进行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

一、节目品牌的包装分析

通过节目包装,实现栏目自身特点的强化,使目的性更加明确,从而能够优化节目的样式、风格、形象等。对于综艺娱乐节目而言,品牌视觉识别体系、节目名称设计等,都是形象包装中的重要部分。

在节目识别体系中,名称设计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晓说》应理解为高晓松之说。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了知识分子的气息,非常符合节目的定位。同样《快乐大本营》意在向大众提供休闲娱乐,向观众传递快乐,节目命名同样非常符合节目本身的定位。《爸爸去哪儿》则采用口语化命名策略,既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与传播,又概括了节目本身的特质:星爸萌娃的户外亲子真人秀。以上三档节目品牌命名都充分利用整合不同资源策略,识别度高。

第二,在节目的整体形态上,《快乐大本营》专门设置了固定的演播厅,根据每期节目主题对演播厅进行装饰布置;《晓说》也逐渐改变了单一的布景,针对每期不同的话题,在录制场景和装饰上做一些改变,如在讲到欧洲杯的时候,场景就选在热闹的酒吧;《爸爸去哪儿》则每期选取不同的地域风貌,力求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三档节目都在画面、灯光、现场等方面追求完美,重视视听享受,既形象感观又传达出精神依托。

二、节目品牌主持人的打造

在节目当中,主持人十分重要,负责引领和控制节目,在节目品牌传播中,也发挥着很大作用,是品牌个性与内涵的诠释者。

《快乐大本营》主持群“快乐家族”是由五位主持人组成:何炅、谢娜、李维嘉、杜海涛和吴昕,“快乐家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持风格:何炅学识广博,沉着冷静,细腻严谨;谢娜直言坦率,刁蛮犀利;维嘉沉着冷静,温柔体贴;海涛憨态可掬,阳光幽默;吴昕乖巧可爱,时尚清新。正是他们之间差异的互补以及互相协作,组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主持家族。《晓说》主持人高晓松是内地资深音乐人和电影导演,并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但是多年国外生活的经历以及深厚的学识知识,在历史、文化、音乐、电影等多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业界的形象和地位,都证明他有能力和资格在观众面前侃侃而谈。《晓说》之前并未做大量的前期宣传工作,然而首期节目上线后24小时内点击率破百万,事实证明主持人高晓松发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爸爸去哪儿》中主持人李锐则化身为小朋友们喜爱的村长,成为节目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在节目中主要起串联作用。

主持人可以被理解为,诠释一种节目、代言信息传播、拉近观众距离的符号。通过节目,主持人品牌得以成长,然后可以反作用于节目发展。而且,由于不同主持人具有不同风格,因而节目主持人品牌通常都具有较为显著的特色。

三、节目品牌的传播策略

关于品牌传播,其主要指的是基于相应的方式,品牌所有者实现与目标受众之间持续不断的沟通和互动,使品牌资产能够得到更大的增加和扩展。对于综艺娱乐节目而言,广告、公关活动、人际传播、社会化媒体营销等都是最普遍的传播手段。

《快乐大本营》和《爸爸去哪儿》作为传统电视媒体栏目,在前期传播上主要依托湖南卫视这个平台,借助其在电视观众中的口碑和影响力来推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品牌宣传的渠道也逐渐扩展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乐大本营》2009年底注册了微博,在微博营销中,经常借助明星、意见领袖的力量,来提高、加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热度。其官方微博粉丝就有800多万,百度贴吧微博“快乐大本营吧”拥有26万粉丝。在中国,演艺界、体育界等知名人士几乎都上过快乐大本营,包括国外一些知名人士如贝克汉姆、Maggie Q、奥尼尔等。通过这些名人的微博传播,不仅增加品牌的曝光频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甚至可以培养品牌的潜在受众群。

《爸爸去哪儿》在微博主页创立之后持续通过发布节目信息,制造舆论话题。如:“林志颖携子上演变形记”、“郭涛亲子记录照曝光,将参加芒果台新节目录制”等,网络热度持续走高。节目还创造性地提出“电视节目大片首映礼”概念,10月8日节目首映礼上邀请五组节目嘉宾走红毯并与30对观众亲子一起现场观影互动,为节目开播造势。在新浪微博当中,《爸爸去哪儿》开播之前,只有数百、数千条的话题讨论量,而在节目正式播出之后,达到了18万以上的微博讨论量。可以看出节目前期宣传取得强劲效果。节目播出之后,官方微博会及时发布节目拍摄花絮、节目未播出的片段、明星老爸的童年照、星爸萌娃的私房照等,供网友们点评、讨论和转发。除此之外,星爸们也经常在微博上晒自己宝贝的照片,赠送签名照和亲子照,大幅增加明星口碑的同时也提高了粉丝的忠诚度,构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视频网站,受众需要主动搜索才能获取节目,所以其自制综艺节目在网站的摆放位置、编排、推广则至关重要,当单期节目内容和社会热点契合,或单期节目有话题度时,就会推送到视频网站上。例如,在《晓说》当中,某一期节目播出了奥斯卡颁奖的相关内容,节目在奥斯卡颁奖之前播出。这一节目由于具有较高的争议度、话题度,因而被优酷放置在主页上。《晓说》线上宣传主要是高晓松自身微博,节目官方微博、优酷网节目主页等等;线下活动有在高校开设演讲、开办《晓说》书籍签名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塑造了自身品牌的良好形象。

结语

在塑造综艺娱乐节目品牌的过程中,需要经历酣畅的时间,从创建品牌开始,到品牌后续的延伸,这中间的每一个步骤对节目发展都至关重要。树立整体品牌节目,并不是一项短期性的工作,而是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形成、优化。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应当对整体性的品牌观进行良好的树立,妥善地进行维护、传播、监督、实施、策划等相关工作。

摘要:近年来随着有线电视覆盖率的增长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数量的大幅上涨,以及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呈现兴盛之态。各媒体平台之间竞争加剧,争相打造多元化的品牌综艺娱乐节目,本文主要选取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爸爸去哪儿》以及优酷网《晓说》三档综艺节目来分析综艺娱乐节目的品牌要素。

关键词:综艺,品牌,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晓说》

参考文献

[1]李岭涛,吴秀娥.品牌中国Hi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2

[2]巨浪.广播电视节策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95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策划书优秀 篇2

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剧已经成为各个电视台重要抢夺收视率的王牌,每一家电视台都在针对中国目前的电视行业进行强度性的占领和扩张。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电视产业的水平和能力没有针对火热的市场行情进行自我的提升和改造,而是进行了十分功利化的一位的翻拍和抄袭,使得中国电视剧产量虽然客观,质量却是每况愈下,有些电视剧甚至是完全的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和接受底线,使得本应该是大众获得美的享受和道德情操陶冶的电视剧成为了大众眼中的文化复制品和文化垃圾。中国各个电视台并没有针对电视剧的质量和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而是讲那些宣传鼓吹的甚嚣尘上的剧作,已十分高昂的天价买断播放权进行了独家的播放。但是依然无法避免其他电视台的重播,如此这般的狂轰滥炸一番之后,中国电视荧屏上呈现的都是些千篇 一律的题材的电视剧种,甚至是内容完全一致的同一部电视剧。中国电视剧产业在电视台的哄抢中,逐渐养成了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懒惰行业规则,这是电视文化的悲剧也是电视台的悲剧。可是随着大众审美和心上水平的提高,对于电视剧的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样的强度先机的策略,不会再有效果。如何认真选择质量优异的电视剧,如何借助自身的文化传媒平台,提升观众的审美和欣赏水平是未来电视台发展的关键和未来电视台发展的关键和责任。

二、思路来源

湖南电视台制作了许多的电视台的自制剧,获得了很好的收视反响,也培养了一大批的新的演绎人员。当然,这些电视剧在质量和文化上都是乏善可陈,但是这种电视台的发展策略是非常值得关注和借鉴的。目前,中国电视传媒行业中,逐渐开始了对于电视制作和电视播放分离的尝试,这种制播分离的运作模式是国外电视台的发展的成功原因之一,而处于逐渐国际化的中国电视行业,面临未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采取直播分离的模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笔者却想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即:电视台自身制作和播放双重职能于一体的模式,是否可以在电视剧的领域进行延续和改进呢?纵观中国电视节目,众多的节目都是电视台自身进行制作,然后播放给广大的受众,但是几乎很少有电视台自己进行制作的电视剧在自家电视媒介上进行播放,湖南卫视的大胆先行,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电视剧的制播如果回归给自身的电视台,会不会带来新的变化和发展机遇呢?因为自家电视媒介制作的电视剧,其他的电视台是很难进行完全的模仿和抄袭的,这无疑给了电视台自身一个极大夺命王牌——独家性。这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电视台的电视文化产品,是只有自己一家才拥有的电视剧。我们不用看远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的香港无线卫视,为什么能够成为香港电视行业的老大,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无线卫视拥有自己的演员和编剧,制作自己的台制剧,有自己的竞争力。但是,拍摄的电视剧如何让观众进行观赏,如何进行受众的审美水平的提升呢?我们是否要学习湖南卫视的那种技巧,一味的搞一些不着边际的炒作和宣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且不说这样的炒作宣传需要多少的资金作为自己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也不说炒作与宣传的成本最终能否收回,只是纵观电视行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生态,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的策略正在失灵,中国电视观众正在觉醒,中国电视相关法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这种策略的奏效注定是一种昙花一现的短暂,不能成为电视台的法宝。而电视媒介本身又担负着,提升和引导大众文化欣赏水平和情趣的责任,这样的自身的道德要求和必然义务让我想是否可以创办一个电视节目,专门的针对电视剧进行分析和讲解,从而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够加深对于电视剧作品的理解和文化认同呢?

三、节目动机

国际经典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理念 篇3

收视率的下滑与电视自身的频道资源过剩有关。电视是了解社会的窗口,电影是梦。20年前,电视资源稀缺,人们拿电视当电影看,节目做得再差也有粉丝。今天老百姓怎么看电视呢?瞬间收视、短暂停留、迅速遗忘,这三种方式都是电视的杀手,也是改变策略的原因。

解决瞬间收视的一个方法叫短镜头剪辑,或者叫快镜头剪辑。三年前,我曾采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监制。他告诉我,他们以数字为原则来播出节目。第一个数字是7,单个镜头长度不能超过7秒, 7秒是人对单个镜头审美的上限。国家地理频道的平均剪辑频率是4-5秒;第二个数字是20,就是人物的采访、对话,就某一问题的论述不要超过20秒,超过20秒观众会换台。

还有一个解决瞬间收视的方法就是宣传片的制作,也就是电视节目的包装。40分钟以上的节目至少做2分钟宣传片放在片头,同时要套剪出一个1分钟版或30秒版,用快节奏吸引观众。此外,节目和频道的编排都要变化。

节目编排上,碎片化、零散化的东西一定没有收视率,因为观众有连续性欣赏的习惯。如果你做的节目时长在30分钟以下,一定要想办法整合别人,或者和别人合并做成一个板块。国际上这种整体化通常以3个小时为单位。

频道编排上也要有新的策略。传统的频道编排,几个节目中间会有很长的广告。然而一到广告时间观众就会换台。我们可以把长广告拆短,通过双窗形式,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节目。

字幕先出,预告下一个节目,也是一个方法。比如播放美剧,把片头和片尾干掉,字幕直接出在节目上。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形成无缝对接。

短暂停留的问题,可以用故事化叙事和悬念性叙事来解决。标准的美国电视节目为42分钟一集,分成6个段落,每个段落7分钟,每7分钟必须有悬念,所有的叙事要尽量包装出故事来。

迅速遗忘怎么解决?什么样的节目老百姓易接受?第一类是悲剧,这些年法制节目和情感类节目特别多。情感类节目本质是老百姓欣赏别人的悲剧。卓别林是喜剧大师,但是他最经典的片子是悲剧。另外是利用开放型结局,在结尾处以讨论的形式或提问的形式结束。这样,观众会有一段思索性的持续关注。

提高收视率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同一屏幕中增加信息量。信息量够大,看了一个台也就不用看其他台了。当然,不见得各类信息都适合,但是老百姓依托于电视,最关心是生活服务类内容。比如天气预报无论中美都是收视最高的节目之一。

关于国际节目创新,我可以讲内容创新和理念创新,但是在之前一定先有技术创新,我们对技术的关注太少。很多研发中心的主任,包括技术主任都认为,优秀的编辑技术首先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

电视最需要三种人,这是所有节目适用的。第一类人叫天才。天才如果不加以扶植必然会埋没。第二类是怪才。怪才好处是体现节目的包容性。第三类是蠢材,即可爱的、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强、有表达欲望的蠢材,也是节目关注的重点,更可制造大众话题。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路径初探 篇4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从中央台到省级卫视再到地方台, 综艺娱乐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台收视率的主流贡献力量之一, 下班或周末看综艺娱乐节目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但是伴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与世界信息交互的日益频繁, 受众对娱乐节目的审美品位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自媒体的急速兴起, 娱乐节目中一直隐藏的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了出来, 不仅饱受观众的诟病, 更是一直引发着业界和学界的忧虑和研究。最核心的问题, 即大陆综艺娱乐类节目始终没有摆脱创新意识匮乏、盲目跟风从众、缺乏自主意识的困局。在过去的一二十年时间里, 但凡大红大紫的娱乐节目, 都能在海外找到节目原型———《快乐女声》与《Ameircan Idol (美国偶像)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与《Take Me Out (带我走吧) 》;《中国好声音》与《The Voice (好声音) 》;《爸爸去哪儿》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等等, 国内制作方从事的无外乎是“引进———简单本土化———播出”的流程, 从场景人物到镜头机位到后期剪辑, 几乎是原封不动的全盘照搬, 与创新绝缘。而几乎每个走红起来后的娱乐节目都会经历“诞生———颇受好评———被各级电视台疯狂模仿———粗制滥造频现———受众流失———节目滑坡 (甚至淘汰) ———新节目诞生”这样的循环怪圈, 极其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创新如此缺乏, 创新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往哪里走呢?笔者从现实媒体环境出发, 将一系列理论知识结合一线具体实践, 在体制创新、内容创新这两条宏观线索下归纳总结出几点创新困局突围的具体对策。

一、体制创新是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突围的基础和根本

如果说一、两个节目、制片人抄袭照搬是节目自身的问题, 那么所有节目无一例外的模仿山寨就一定有体制上全方位深层次的原因了。而体制上的原因, 也无外乎一内一外两大原因:从内因上看, 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还行在路上, 从老式僵化效率低下的行政模式走向充满活力充满创意的市场模式的改革之路还刚刚起步;从外因上来看,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 使得创新者的合法所得难以获得法律保障, 而山寨者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违法成本, 自然抄袭成风创新乏力。若能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明天值得期待。

1.“制播分离、转企改制”是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 尤其是对于综艺娱乐节目而言, 唯有市场源头活水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因此, 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都将迎来分工细化、步骤化、流程化———即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实。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 整个生产线全部由电视台完成。从节目初期的策划、构思, 到中期的灯光、舞美、化妆、拍摄, 到后期的剪辑、制作、包装, 到市场层面的营销、广告, 全部是由各电视台不同部门来完成。可是这一时期的电视台具有浓郁的行政体制色彩, 各部门各工种的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工资劳酬固定,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待遇上基本没有区别, 这就使得真个节目制作过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尤其是综艺节目, 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 几乎没有人主动考虑创新。

节目的创新, 关键在人。而对于人而言, 在制度层面上最大限度的激发出人的创新的关键, 在于两种制度———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的改革。财务制度的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励机制”, 而人事制度的核心在于“退出机制”。曾经的行政体制中, 对于创新的遏制恰恰也在这两种制度之中———对于处于行政体制中的的从业者而言, 工资是一定的, 奖金额度也极其有限, “激励机制”存在巨大空白;而一旦拥有了一个“编制”, 相当于大半个“铁饭碗”, 不出播出事故或者巨大失误的情况下几乎不用担心“下岗”这一情况, “退出机制”也几乎形同虚设。正是这两种制度的缺失, 使得当下中国综艺娱乐节目创新乏力, 那也只有走上市场、让市场来做决定这条路了。能够获得观众的粘性、获得广告商的认同, 那么巨大的经济效益中有创新者的一份;如果没有在内容上获得创新、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只能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打造好“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全国性节目市场, 建立健全市场运营机制, 让市场来做“奖惩者”和“裁决者”, 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监督者”和“服务者”, 方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人”的创造力。

2.法律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法律对这一社会的所有主体具有着普适性的效力。进一步完善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若干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司法解释、相关国际条约等共同构成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使得所有创新者因创新带来的合法所得受法律保护, 真正起到激励创新的客观作用。在中国文化产业领域中, 包括音乐界、电视界、电影界, 完善的版权保护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在逐步建设的过程当中, 而现实情况是, 在生活中尤其是互联网中, 大量的盗版或侵权的音像制品触手可及, 大量歌曲音乐以及电影电视节目都处于免费下载、共享与传播的过程当中。山寨的泛滥势必会导致创新者失去创新激情, 磨灭创新斗志, 原创者辛辛苦苦却难以获得回报, 抄袭者轻轻松松收益巨大且丝毫没有风险, 这必然会摧毁创新存在的制度土壤。2005年中国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 正式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 同时中国政府也不断地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也需同步迅速提升, 只有多管齐下, 使得这些法规建设踏踏实实落到实处, 落到这些从业者的实际生活中, 方能在大陆真正营造出创新者劳有所得、劳有丰厚所得的激励创新的大环境。

二、内容创新是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突围的核心和关键

有了市场化的机制激励, 有了全面性的法律保护, 接下来综艺节目创新必须突破的难点则在具体内容上。自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起, 掀起了近些年综艺节目音乐选秀热的大潮。随之而来的《莱卡我型我秀》、《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第一、二季、《我是歌手》第一、二季、《中国好歌曲》等等节目层出不穷。然而在这八年间, 观众早已被极其大量鱼龙混杂的音乐选秀了节目磨平了好奇心, 近些年收视率也是持续下滑, 难以再续2005年的辉煌。除了最为人们的音乐真人秀类之外, 脱口秀类《天天向上》、明星游戏类《快乐大本营》、婚恋类真人秀《非诚勿扰》、答题竞技类《一站到底》都在几年的播出之后陷入了低潮期与瓶颈期, 一直试图突破, 但多次改版都是细节上的小修小补, 难觅创新的方向。这就使得我们将眼光从这几大类节目本身上抽离出来, 将视线从经验世界中, 挪到现实世界中, 看能不能需找到创新的可能路径。

这就要我们对心理学的理论工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的研究成果了。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 包括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s) ———基本的物质诉求;安全需要 (security needs) ———基本的人身安全的诉求与求知欲、好奇心 (因为未知产生恐惧与不安, 求知和好奇诉求源于对于未知的驱逐) 的诉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归属感与去孤独感的诉求;自尊需要 (respect&esteem needs) ———成就感、价值感的诉求和自我实现需要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层心理需求很好的回答我们这个问题:“当我们在看节目的时候, 我们到底在看什么?”说到底, 受众之所以不愿意拿起遥控器或者点击网页关闭键, 愿意花费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来观看一档综艺娱乐节目, 归根到底, 是他们的某种心理诉求得到了满足。

那么, 在这五层心理诉求当中, 到底哪些诉求在哪些节目中得到了满足呢?对当下最为热门的五类娱乐节目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文艺晚会类节目, 满足的是观众“审美”诉求;游戏竞技类节目, 满足的是观众的“成就感”诉求;婚恋交友类节目, 满足的观众“归属感”的诉求;谈话类脱口秀满足的是观众“求知欲”;“”和真人秀类满足的是好奇心以及窥私欲的诉求。不同类型的节目只有从不同的受众诉求入手, 深入挖掘观众在收看节目时的显意识甚至潜意识的心理感受, 在其中寻找可供内容创新的蛛丝马迹。

1.对于文艺晚会类节目, 应当完成从“客体审美”到“主体融入”的转变。之前节目中, 大多数观众是坐在电视机前, 完全以观赏者的角度, 在完成“审美”的过程, 但是新媒体、全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打通了观众与节目制作者之间互动的桥梁, 从之前的短信投票热线电话, 发展到现在的微博墙微信墙的火热, 再到跟很多普通观众的视频连线, 甚至视频节目的现场互动, 电视屏幕所隔开的时空界限在不断被技术穿越, 观众现在早已不是纯粹被动的接收者, 相反越来越希望成为晚会类节目的参与者和呈现者。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电视文艺奇观, 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但近些年来一直“叫座不叫好”, 高收视率背后是观众慢慢的无奈和吐槽, 即使2014年春晚大胆启用冯小刚导演, 希望引入一些新风, 但收效甚微, 依然在网络上被各路观众口诛笔伐, 虽然央视新开播了“我要上春晚”来增加普通民众基础, 尝试多接地气, 但分量实在是有限, 且缺乏技术层面的深度打通, 令人扼腕叹息。线上线下的实时互动、观众以主体身份深度融入、同时在层次和格调上有把关和筛选机制, 互动的同时又不影响到节目“美的呈现”, 应当是接下来晚会类节目可行的创新方向。

2.对于游戏竞技类节目, 应当完成从“纷繁复杂”到“化繁为简”的转变。游戏类节目观众在收看时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经常会身临其境的将自己假想为“参与者”并由此产生与参与者相同的喜怒哀乐, “想赢”的冲动随时存在并一直驱动着观众的观看活动。这就要求节目制作者去掉那些冗杂的包装和铺垫, 直击要害, 把观众最想要的心理感受直截了当的呈现出来, 并通过环节设置由浅入深的逐层推进, 营造紧张的氛围感和紧凑的节奏感。观众既然想感受的是输和赢, 那么每两分钟的节目时长内就应当有鲜明的胜负得失, 表现得越直接越好。江苏卫视《芝麻开门》节目一开播即获得较高收视, 正是在于节目中所有参赛者的奖品不再是一行标明的汉字或者一张照片, 而是全部是真实的实物, 而且全部摆放在舞台的中央, 需要参与者搭档在答题的同时, 将奖品抱出, 能抱多少得多少这种极简的赛制和极快的比赛节奏深深的抓住了观众的心, 简单、直接、好玩加悬念, 架构起了游戏竞技类节目“化繁为简”的创新方向。

3.对于婚恋交友类节目, 应当完成从“速食爱情”到“回归生活”的转变。节目不能只让一对青年男女从素不相识到牵着手甚至拥抱着离场———只用共不到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 在镁光灯下见证一段“速食爱情”, 节目需要更多的回到生活本身, 见证真实的生活中的人和生活中的故事:而且观众已不满足于只在电视上看其它人的爱情故事, 更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收获, 自己的问题被解决节目组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观众中大量的剩男剩女有着强大的相亲诉求, 节目借助了媒介融合的力量后完全可以成为连接男方和女方的桥梁。于是就有了《非诚勿扰与百合网的合作, 推出网络速配, 不仅为节目嘉宾提供了巨大的后背资源库, 还获得了更好的用户口碑和观众粘性, 同时切实的解决了大量单身青年的终身大事, 一石三鸟, 收获颇丰。

4.对于谈话类脱口秀节目, 应当完成从“故事段子到“理性同构”的转变。现阶段大量脱口秀节目主要是以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中的“相声”模式发展而来, 是很多网络段子的大集合, 强调“笑料”和“包袱”, 虽然在话题选择上也会紧扣时代热点, 但比较忽略背后的深度和内涵。如果观众只是图个乐子, 他们可以有相当多其它的选择, 脱口秀节目显然在纯粹的“搞笑”上没有核心竞争力。事实上, 对于脱口秀节目而言, 除了“笑的诉求之外, 受众还有着“求知欲”的诉求。这就使得谈话类脱口秀节目在内容创新上, 应当更多关注百姓生活中最为关心的话题, 笑料和包袱也不可少, 即便是“笑”, 也要做到“幽默”而绝不能只是“滑稽”。康德在美学探讨中提到:“内容大于形式的, 我们称之为幽默, 反之, 则是滑稽。”这一论断对当今谈话类脱口秀节目而言极有借鉴意义———“段子”应当是一种手段, 而不应是一种目的, 节目的核心和本质还应当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 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的建构。唯有这本末不倒置, 才能让受众在笑过之后, 能够感受到沉甸甸的收获, 而这样“乐”与“得”兼备的节目, 方才有更为核心的竞争力和更为长远的生命力。

5.对于真人秀类节目, 应当完成从“好奇窥私”到“返璞归‘真’”的转变。真人秀类节目从一开始就在节目伦理上饱受质疑———个人的隐私, 有没有必要为了公众的快感, 毫无保留的呈现在公众面前?当然, 在参与者自身完全知情并授权的情况下, 他试图让公众知晓他隐私的权力也应当予以保留, 而受众在“好奇心”和“窥私欲”诉求被满足的情况下, 则更应在他人真实的生活再现中感受到美、激励与其它诸多正能量。而“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 则更应当从自身真实的点滴开始修炼起, “打铁还需自身硬”, 需要将正能量与美传递给受众的前提, 是自身确实具备受到受众喜爱与追捧的真实特点;而节目制作者则需要在不违背参与者授权的前提之下, 尽可能少的让拍摄影响到其真实生活的呈现, 尽可能多的将所展现的生命的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受众面前, 唯有“返璞归‘真’”, “归‘美’”, 才是真人秀类节目应行之道。

三、结语与展望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的创新确实面临着困局与危机。但正所谓“危机”, “有危亦有机”, 创新乏力的现状一体两面所对应的, 正是一旦有节目从这一危机中冲出, 冲进创新的高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也将会享受到最大化的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无法从其他人已经走过的路上模仿而来, “唯有生活源头活水来”, 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入手, 从身边小事入手, 从每一个普通受众最为普通的诉求着手, 在尽力营造好的制播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中, 做好踏踏实实的内容创新的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让我们不管走了多远, 都不会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不管尝试有多少, 都不会迷失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韩青、郑蔚著:《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新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2]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1年版

[3]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与收视——CSM收视研究文集第1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4]王云峰:《从引进到原创, 中国娱乐节目创新趋势》,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年03期

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的四个阶段 篇5

第一阶段,传统综艺阶段,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等。为代表

第二阶段,娱乐阶段,像快乐大本营推出,把我们的娱乐阶段再次提升。

第三阶段,益智游戏阶段,我国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就是在王小丫,李咏为杰出代表的时期。

第四阶段,综艺娱乐阶段,总结综艺娱乐节目的中国特色,代表作,超女,快男,后来的这种选秀。现在的例如非诚勿扰节目,和一些延伸品。第一阶段

(一)以综艺节目为主的阶段

中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真正受到关注是从1983年起举办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1990年开播的《综艺大观》开始的。

1983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引起的轰动,是现在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无法与其相比的。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除夕之夜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中国家庭和吃年夜饭、放鞭炮一样必不可少的事情。[2]

这一阶段的电视娱乐节目内容以传统的专业歌舞和曲艺为主,明星表演、观众观看,节目形式比较固定,虽然有时也出现主持人对向观众问话等环节,但观众基本不能主动参与到节目之中,与观众有较大的距离。内容缺少亲和力、形式缺少变化、与观众缺少互动成为传统综艺节目的硬伤。表演类综艺节目运作模式即“明星+表演”。明星是节目的当然主角,由明星的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而各个很少相干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来完成。与之相对应,传统表演美学和播音美学决定了表演类综艺节目的整体面貌与审美形态,“舞台”和“话筒”成为电视观众可望而不及的“神圣”,传播学意义上与传者具有互动功能的受众,也在这里成为一个纯粹的“看客”或“他者”。2004年10月8日,《综艺大观》成为央视综艺频道正式改版播出后首批被淘汰的栏目之一,拥有14年历史的《综艺大观》被淘汰,改版为《欢乐中国行》,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电视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电视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新闻联播》的基本资讯、每年一次的春晚,于是,《正大综艺》应运而生。其全新的互动形式、轻松随意的节目风格、奇妙世界的讲述,一下子打开了一扇心灵世界之窗。[2]

二、以游戏节目为主的阶段

1997年,湖南电视台模仿港台节目制作了《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此后,中国内地以“欢乐”、“快乐”和“速配”为主题的节目掀起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第二次浪潮。这一阶段节目的娱乐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现场观众甚至有直接参与节目的机会。各种各样的游戏、轻松活泼的氛围曾令观众耳目一新,但简单的游戏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其地位很快被以知识竞技为主的益智类节目代替。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在全国刮起了快乐旋风。李湘与何炅以古灵精怪的造型、机智非凡的对答,霎时虏获了无数人的笑声。此节目也是第一个让明星以常态参与游戏的娱乐节目。从2004年开始,《快乐大本营》逐渐淡化明星套路,越来越强调海选、真人秀、PK等新概念,突出全民娱乐。[2]

1999年1月2日,北京有线电视台《欢乐总动员》亮相,江苏卫视推出《非常周末》、福建东南台推出《开心一百》、安徽卫视《超级大赢家》,各大媒体竞相抢滩这一“娱乐市场”。这些节目不但名称大同小异,而且节目内容、环节的“起承转合”也都基本雷同,“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状况使得观众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一些节目逐渐退出了荧屏。[2]

与游戏类综艺几乎同时涌上荧屏的还有一种婚恋类综艺节目,代表性的栏目有:《玫瑰之约》(湖南卫视)等。

1999年6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在北京顺义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省级电视台办娱乐节目的有33家,地市级电视台开办娱乐节目的有42家,之后又有32家电视台开办或引进了娱乐节目。1999年1月20日北京有线电视台开播的《欢乐总动员》,被全国近40个城市的电视台引进播出,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快乐”、“欢乐”热。但是这股热潮并没能继续持续下去,随着一批批克隆节目的出现,“快乐”“欢乐”充斥各个荧屏,观众开始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纯娱乐”节目感到腻烦,收视率在大幅下滑。

三、以益智节目为主的阶段

中央电视台1998年推出的《幸运52》与2000年推出的《开心辞典》是中国内地益智类节目的代表。

益智类节目,不仅保留了游戏闯关等环节,出现了一些知识性与娱乐性兼备的题目,还增加了博彩、参与者与现场及场外观众的互动等环节,节目更具亲和力。益智类节目受到自身的限制,节目除了在演播室的装饰和题库上下功夫外,很难获得较大的突破。在探索新的娱乐节目时,国内电视业界找到真人秀这一新的突破口。

观众看节目时既不是审美也不是审丑,坐在王小丫和李咏对面的竞答者是观众熟悉的、如他们一样普通的身边的人,这个时候观众已经和他们有了一种平视的态度,节目已经走向了平民化。央视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和李咏主持的《幸运52》开播之初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丰厚的奖品刺激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而地方电视台更是将益智节目发挥到了极致。2002年元旦诞生于上海的《财富大考场》,以创造了最高奖可达22万元的奖金纪录而风靡全国40多个城市。湖南的《财富英雄》更是以“千金一题”为广告:答对5道题5000元,10道题5万元,15道题50万元,平均每道题33333.33元。

在“2000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幸运52》一举获得“电视节目”、“最佳游戏节目” 最佳游戏节目主持人"三项大奖。在首届大学生电视节上,《幸运52》被评为“最具生命力” 的节目之一。如今,《开心辞典》已经没有当年的辉煌,《幸运52》也停播改版为《咏乐汇》。[2]

以智力竞猜加高额奖品,从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与一些娱乐节目的侧重点调了个位儿,加大竞猜得奖成分的比重,缩小了娱乐成分的比重,可它恰好迎合了观众喜欢刺激性活动的心理,同时竞猜节目、益智类节目由于创意、制作的技术门槛不高,引起了地方频道竞相模仿,大有天女散花之势,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一轮“竞猜时代”的高潮。如贵州卫视的《世纪攻略》、上海卫视《财富大考场》、广东电视台《赢遍天下》、重庆卫视的《魅力21》、江苏卫视的《夺标800》,等等。

四、以真人秀为主的阶段

以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的《走入香格里拉》等野外生存挑战类为代表的节目成为国内真人秀的先行者。

2004年《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和《梦想中国》三箭齐发使选秀类节目初露锋芒,激烈竞争引起一浪接一浪的发展高潮。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成为最大赢家,《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同时,一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也发展起来,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又一大热点。此外还有《非常6+1》《星光大道》《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化蝶》《第一次心动》等。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借鉴境外的相关节目,真人秀节目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娱乐节目的主流。

央视《非常6+1》,节目用六天时间把平民英雄的成长过程,非常细化地呈现出来。它把屏幕内外的界限完全颠覆了,强调的是大众的参与,电视屏幕之外的人多是真人秀参与者的亲戚、朋友,甚至拥护者、认同者和反对者,他们通过投票参与整个的进程。

在传统娱乐节目在内地持续走低的状况下,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真人秀节目却火得一蹋胡涂。2004年该节目的报名人数为5万,2005年迅速飚升到了12万,光成都赛区就达到了4万人,去年各分赛区比赛时平均收视率位列同时段全国第二,仅次于央视一套,收视率达到8%—10%,今年更是不断刷新纪录。“新娱乐”也成为湖南卫视在2004年隆重推出的口号,所谓“新娱乐”就是改变以往明星娱乐大众的方式,变成大众娱乐大众。

实际上1985年,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以家庭为单位的歌唱大赛,被认为是中国内地最早的选秀节目。这场比赛之所以取得空前的成功,是因为它让普通的百姓家庭第一次走上荧屏。第一届比赛的决赛选择在除夕夜举行,当时上海万人空巷,收视率达到94%。卡西欧大奖赛还培养了一批平

综艺娱乐 篇6

《非常6+1》,“无厘头”的脱口秀新风范

由中央电视台当红主持人李咏披挂上阵担纲主持,李咏不仅将其诙谐、辛辣、火爆的主持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以“无厘头”的脱口秀引领电视节目主持的新风范。改版后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和升级,大胆地取消了《非常6+1》开播八年来的标志性环节——砸金蛋。在节目环节中更是首次引入了“转椅”装置:场上嘉宾需坐在转椅上背对选手,通过场上选手的歌声对选手的实力进行判断,选手能否做到“先声夺人”是改版后节目的一大亮点,而这一环节设置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综艺类真人秀节目的首创。

《非常6+1》就将全力成就普通人的明星梦想。运用独特的创新手法铺就普通人的星光大道。“我的梦想,我的舞台。”这是所有登上《非常6+1》舞台切身感受,《非常6+1》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到普通老百姓身上,一个“新”字即点亮电视荧屏。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都可以站在这个舞台上。

新视点:以平民化的视点,挖掘生活中普通百姓的艺术潜质,不分男女老少、不划职业界限,每一个有舞台梦想的人都可能成为《非常6+1》搜寻、培养、包装、推出的目标。

《非诚勿扰》,全新婚恋交友

婚恋,算是全球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由孟非主持,在每周六、周日晚21点20分播出。2011年7月推出澳洲专场;2011年10月推出美国专场;2012年1月推出英国专场;2012年6月10日推出法国专场。

该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2010年主持《非诚勿扰》收视率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这档节目成功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1、节目包装非常精美而到位。2、参与者确实外形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为节目无形中创造了非常多的看点。这是真人秀节目非常重要的关注点。3、节目安排的游戏规则合理准确又充满趣味,这使得整个节目过程中出现很多戏剧性的变数。让整个节目颇有情节剧的味道,每三五分钟都有一个小高潮,每十多分钟就有一个中高潮,到了尾声必定有个大高潮,这种节奏把控能力,确实让观众连广告时段都舍不得离开。4、节目定位是时尚、婚恋的真人秀节目,非常准确。5、相亲规则的设定,不重游戏化,而重展示个性。6、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不知道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节目组有意设计还是无意获得,他们的节目,超越了“相亲”的界限,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这一更高境界。

新视点:《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

《非你莫属》,火爆职场真人秀

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待业求职人群高达4000万人。就业问题已成为与婚恋比肩的又一社会热点问题。

天津卫视推出的《非你莫属》栏目由新成立的天视卫星公司顶尖团队臻金打造,专业性和娱乐性兼具。央视多档社会类节目当家主持张绍刚担纲《非你莫属》主持人,以机智幽默的主持方式掌控节目,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现场招聘,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还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心理把握和职场忠告。

《非你莫属》自2010年开播以来,收视率连续增高,在2011年7月份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收视率高达1.21,在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中,与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的娱乐选秀栏目分列前四位,节目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5000万,成为《百里挑一》、《非诚勿扰》等相亲栏目后最火爆的职场真人秀。

新视点:真人秀招聘,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又兼顾了职场人生、职场话题与争议等一系列‘冲突’元素,直指全球的热点和难题、中国社会婚恋之外的热点——就业问题!

《非常完美》,主打“梦想牌”

2011年全国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开展得如火如茶。不过一则“限娱令”让不少老牌综艺节目面临停办危机,也让这股全民娱乐风潮冷下来了不少。

《非常完美》,一档2011年贵州卫视联手正大新时尚生活品牌倾力打造的大型时尚梦想真人秀节目。节目邀请到马可担任主持,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年轻时尚、幽默搞笑、搞怪出彩的风格特色。栏目导演胡庶曾表示,在现今相亲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非常完美》主打“梦想牌”,以积极向上的主题配合“限娱令”的要求。

这档节目的关键词有“百名美女”、“追梦男嘉宾落水”、“大男人实现小梦想”等,让人充满期待。

新视点:“猛男”嘉宾挑战百位美女评审。在现今相亲类节目同质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非常完美》将主打“梦想牌”,强化男嘉宾追求梦想的上进精神,以积极向上的主题应对“限娱令”的要求。

《非常了得》,摒弃传统主持模式

江苏卫视办综艺节目,在全国卫视排名中,也是非常了得的。观众也是有目共睹。《非常了得》,一档由王牌主持人孟非和相声名嘴郭德纲联合主持的全新益智答题脱口秀节目,该节目于江苏卫视2011年6月8日晚首播,每周三晚22:00分开播。郭孟联袂主持,一个是非常著名相声演员,一个是主持一哥,观众对两位名嘴搭档也是非常期待。节目组还邀请到人气正旺的姜振字、柳岩担任常驻嘉宾。

默契的组合以及栏目的创新,让电视节目《非常了得》在播出3期时连续两次拿下同时段的收视率第一,甚至连续两期拿下省级卫视节目同时段收视率第一。

新视点:对于郭德纲和孟非两位名嘴的组合,自然看点许多。栏目组完全摒弃了正负主持的设置,不能用传统的主持人模式对他们进行限制,也将两位主持人的作用最大化。

《非常静距离》,品牌本色效应

娱乐节目有很多形式,能“Hold”住明星级人物的,在《非常静距离》节目很容易找到答案。安徽卫视打造的金牌娱乐访谈节目,也是国内首档深夜明星谈话类节目《非常静距离》每期节目力邀大牌明星接受李静的近距离访问,是一档具有李静个人鲜明特色的深度访谈节目,旨在抢占深夜零点高端收视档。节目名称中的“静”取自主持人李静的名字,也借静与近之谐音,表达最近距离接触被人物的节目特色。

无论是李静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在圈内多年积累的好人缘,还是节目自身的品牌效应,都让《非常静距离》极富明星号召力,成为很多最热门、最有故事的人气明星首选的处女访谈秀,很多话题明星和热点人物也都选择在该节目中第一时间回应传闻,在内容上强调明星独具魅力的本色和励志意味,以明星的人生故事、心路历程为切入点,与观众分享他们的成长蜕变。别样静距离李静个人品牌的全新表达“静文化”全互动为心灵导航。

从主持人到嘉宾都是还原到最本色的状态是节目的特色,李静率真、本色的风格特质在节目中得到了最完美的显现。主持人李静不仅在观众群中赢得不可思议的拥戴,众多明星嘉宾们也都对她有着无人可及的尊重,这种熟悉感和权威感可以迅速地拉近观众和新栏目的距离,充分发挥品牌的月光效应。

新视点:最辛辣、最新鲜、最新锐的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定位于“拉近距离,静品人生,静看明星”,通过“王牌主持”李静与嘉宾之间睿智幽默的问答,深入明星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品评他们的百态人生,全方位地向观众呈现出最本色的明星。

《非常靠谱》,趣味文化解读

说起卫视综艺节目,不得不提湖南卫视的创办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金牌节目一直占据着观众的半壁江山。2011年推出中国第一档趣味解读姓氏文化节目——《非常靠谱》。汪涵华丽转身高端文化类节目,以社会热点切入、姓氏视点植入、精英观点介入,解读姓名,追溯家谱。当下电视荧屏上文化类节目趋暧,但大多数是采取坐道论道形式,与百姓距离遥远。《非常靠谱》背靠与人人相关的姓氏。形式讲究趣味和互动。新版《非常靠谱》5月16日于湖南卫视“零点主流人文带”高调回归。

节目亮点:“三位优质品味男”+“一位姓氏标志携带者”。深夜HIGH聊,百姓家的传奇历史。1、新版《非常靠谱》LOGO亮相。非常靠谱寻找百姓家的传奇,2、快乐中国礼传天下非常靠谱,3、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非常靠谱。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形态创新 篇7

随着我国电视业的不断发展,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逐渐演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态。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不仅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放松,同时也注入了不少鲜活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然而,随着这一节目形态的不断盛行,跟风现象致使节目同质化严重,因而迫切需要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尤其要在节目模式创新性上加大投入。

二、当前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创新意识,一味克隆

近几年,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生产规律基本一致,即国外创造——中国制造。节目形式看似丰富多彩,但深究下来他们本身的运作模式其实都大抵相同。节目中都是结合游戏、简单的传统形式的有奖问答,然后在执行整个程序的一些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充斥着大量的长时间的广告。由于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其实只学到这些节目的表面而已,并不能获得节目真正的精髓内在。最后还会导致越来越跟不上,越学越学不来。于是,这些节目也就灰溜溜地被逼下了娱乐节目的舞台。[1]

(二)娱乐至上,缺乏文化与精神内涵

电视节目作为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然而现存的不少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都是让嘉宾出糗、聊嘉宾的八卦花边,并且大谈低俗的敏感性话题,以此作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捷径。一些所谓的娱乐节目,整个过程充满了嘲笑庸俗的情节、老式俗气的比赛,还有很多粗鄙的词语。长此以往,只会遭到观众的唾弃鄙视,根本不能指望着能够以此作为提高收视率的保证。虽然娱乐性作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第一主要功能无可厚非,但也应该考虑到观众需要乐在其中的感受。要知道娱乐性并不只是文化的缺失,也不是表现低俗的趣味方式。娱乐节目一定要包含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包含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引导功能。[2]

(三)盲目跟风,严重浪费资源

回顾综艺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每个阶段都有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出现,随后便会有大量类似的节目相继推出,而且节目的基本模式相同,这已经是综艺节目的一种诟病。[3]只要电视上出现一种新的综艺节目类型,那么在这段时期,观众一打开电视,看到的综艺节目基本都是这一类型的,更有甚者直接就是照搬节目形式,没有任何创新,久而久之难以真正吸引观众眼球。

三、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形态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虚心借鉴是前提

结合实际,当下国内各大卫视为了迎合观众,降低自己制作的成本而效仿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无可厚非,但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原则,做到虚心学习。众所周知,一些优秀的节目模式不仅在国外已经经过市场的检验,其实还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基础,值得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原版节目中的音乐、视觉设计、电脑特效等在被引进后都可以直接使用,这点使节目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是一条可以走得通的捷径。[4]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单纯地“克隆”,而应在引进的过程中慢慢学习,结合自身节目实际和观众喜爱提炼出来属于自身的宝贵经验。

(二)自主创新才是硬道理

娱乐元素是娱乐节目的活力。只有创意性、新鲜性,符合受众需求的娱乐元素才能创造出更好、更持久的娱乐节目。随着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喜好的不断改变,我们的节目一旦落后于观众的需求,也就意味着娱乐节目的终结。正如娱乐节目《欢乐总动员》的策划魏永刚所说:“如今国内综艺节目的制作和改版都面临着盗版问题,一个综艺节目的优秀创意一产生,很多人就会不假思索地模仿,而不是学习、创新。但其实只有动脑筋的综艺节目才能生存,简单模仿,观众并不买账。”[5]因此,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要以观众为主体不断进行创新。通过丰富节目内容,扩展节目形式,满足并引导受众的需求,不断挖掘新的娱乐元素与新的娱乐需求,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娱乐节目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现状,为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注入新生命。

(三)符合本土民情是关键

模仿和创新是进行节目形态创作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学习之后能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要真正做到节目内容和模式本土化,突破模仿的大圈子。当下世界娱乐节目争夺的主要市场是中国,眼下我们未能拿出好的娱乐节目模式,引进国外节目娱乐模式也属救急之举。如果只是一味地引进国外版权,不仅不能解决国内娱乐节目同质化的问题,还会造成模式雷同,让观众感到其实这些节目的模式也千篇一律。[6]由此看来,简单的“克隆复制”并不能解决娱乐节目持续发展的问题,要在节目引进之后,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进行本土化改造。通过学习别人成功的方法来激发我们创新的动力,只有增强我们了制作的能力,改进了我们节目的制作理念和方法,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模式。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面临诸多挑战。然而,要想获得节目的持续发展,创新节目形态是关键。通过节目形态创新,满足受众需求,提升节目影响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把握好节目形态创新的策略。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原则,做到虚心学习;其次,自主创新才是硬道理;再者,要善于逐渐形成自身的节目风格和特点,要真正做到节目内容和模式本土化,突破模仿的大圈子。

参考文献

[1]金妍.从选秀节目论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D].南昌大学,2011:98-100.

[2]胡智峰.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5-26.

[3]尹鸿,冉儒学,陆红.娱乐旋风[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98-100.

[4]包鹏程.电视的“言说”[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34-36.

[5]陈默.电视文化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69.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篇8

1 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社会功能的体现

1.1 娱乐功能

电视的普及和发展, 让娱乐节目有了更为便捷的平台可以展示其娱乐功能。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具有多样性, 普遍存在的社会功能便是娱乐性。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 对电视的最大需求便是从中获取娱乐, 所以电视综艺娱乐的功能就极为凸显——回归大众。当前社会生活处于快节奏状态, 人们忙于工作、家庭, 心理压力也逐渐扩大。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下,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若是能够把握好受众的心理状态, 开展大众化的娱乐节目, 对于缓解观众的心理情绪, 放松观众的心灵有很大的益处, 并能够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力。例如, 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和《中国好声音》等节目都获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 人们在观看节目时有了更为便捷的平台, 受众群体也不断扩大, 也使得台网结合更加密切, 浙江卫视中国蓝TV和芒果TV等网络播出平台应运而生。同时, 网上综艺娱乐节目也相继开展, 如爱奇艺平台的《奇葩说》, 优酷网的《罗辑思维》等充分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 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到身心愉悦与放松, 使电视综艺的娱乐功能效果最大化。

1.2 文化功能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累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能够丰富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文化内涵, 还能够在把握我国综艺节目发展走向的同时向观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观众在通过参与者的挑战过程中, 还能丰富自身的知识文化, 充实自我。例如, 央视近年来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虽然主打汉字文化的主题, 却没有局限于汉字的听写, 还包括丰富的语言词汇, 而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不仅能够与同学同步做题, 还能充分领略中国汉字的魅力和精髓。又如2014年浙江卫视推出的新型人文综艺类节目《中华好故事》, 该节目以普及中华传统故事为主要内容, 善于运用知识竞赛、故事演绎、名人出题、知名校友助阵等多样化的形式来普及同中华传统故事相关的知识, 在故事内容解释、专家解说中涉及了多学科的知识普及, 如历史、生物、化学等, 为观众提供给了一个全学科、多方面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多项文化类节目的兴起也让人们渐渐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 对弘扬中华文明有其重要性意义。

2 导致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社会功能失调的原因

2.1 过度娱乐化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娱乐、轻松愉悦的氛围。然而, 当前许多娱乐节目却出现了过度低俗化和庸俗化的特性, 导致综艺娱乐节目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我国娱乐化节目当中, 较早出现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都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更是风靡一时, 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为观众带来了许多趣味横生的乐点。而之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综艺娱乐节目, 如《我爱记歌词》《中国梦想秀》《中国达人秀》《最强大脑》《旋风孝子》等新型娱乐节目, 融合当下人们的喜好, 再辅之以轻松欢乐的主持风格, 很快就被大众所接受。而另外一些过度娱乐化, 毫无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的综艺节目也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除此之外, 电视综艺也刮起起了一阵选秀娱乐风潮, 最典型的如《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无论是央视或是各个地方台都迅速制作选秀节目, 各种类似的节目层出不穷, 旨在靠娱乐特色博取观众的视线, 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占领一席之地。甚至一些娱乐新闻, 常常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 滥用煽情的镜头细节, 却忽略了新闻本身所应该关注的是话题的研究和探讨。该节目虽给观众带来了一定娱乐性, 却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记。

2.2 缺少自主节目品牌

娱乐节目出现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弘扬我国的特色文化。然而, 随着娱乐节目不断的发展更新, 国内外合作日益频繁, 可以看出我国的娱乐节目逐渐呈现缺少自主节目品牌特色的趋势, 普遍存在着跟风、买下国外综艺节目版权的问题, 甚少创立属于中国所特有的娱乐节目。近年来, 中韩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我国多数娱乐节目更是购买韩国综艺的版权, 在原有的韩国娱乐节目上加以改造, 而忽略了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使得我国的电视媒体失去了原有文化传播的意义, 若想开创我国文化品牌特色更是难上加难。虽然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 适当购买版权也有利于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原有版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 并且以此为基础, 增强自主创新。例如全新原创节目《中国新歌声》, 则是在充分学习国外版权节目的基础上, 自主创新的典型;还有北京卫视新推出的《跨界喜剧王》, 也掀起了国内综艺节目原创的热潮。

2.3 商业化气息过重

无论何种类型的娱乐节目, 似乎都遵循一个规律:收视率高才是硬道理, 收视率掌握着娱乐节目的生死大权。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对于利益的追求使得多数娱乐节目渐渐趋向商业化, 偏离了文化市场的走向。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电视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 不断推出大型商业化、低俗化的娱乐节目, 甚至是为了收视率的提高而不惜扭曲人生观和价值观, 没有充分考虑到节目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否会不利于人们的思想健康发展。例如, 最为人诟病的《非诚勿扰》中女嘉宾“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 确实是严重违背了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 是否能够得以传播, 本就值得商榷。此外, 部分节目在开播前就已经设定好了“剧本”, 嘉宾该如何去表达, 怎样演绎才能更吸引观众的注意, 或是炒作话题提升节目的收视率。这种错误的道德倾向以及带有欺骗性的言论观点都严重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标准, 更甚者会改变观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完善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

3.1 创造特色品牌

由上述可知, 我国多数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都是由国外引进而来, 并不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所衍生的, 本质上仍与我国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性。虽然我国倡导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传播经验, 但这个借鉴的基础是建立在不断创新节目形式, 并将其改造成适应我国国情、文化内涵的“本土化”综艺娱乐节目。但仍有部分娱乐节目, 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将节目中的人物调换, 而内容却还是沿用了国外的形式, 并没有凸显出属于我国特有的文化。所以, 我国还应该加强创设特色的娱乐节目, 打造凸显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节目品牌, 不应盲目追随外国的节目形式, 只有从本质上打破节目形式的雷同性和同质化, 以循序渐进的状态去开创新型、别具一格的节目, 才能真正在媒体市场中立足根本。

3.2 提高文化内涵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 更是倡导其和善美。所以, 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应该充分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开创出和谐、文明等为思想主题的综艺栏目, 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修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促进全民族的团结友爱、社会和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就其形式而言, 要彰显娱乐性, 但娱乐并不代表文化的不相容, 也不等同于低俗的趣味, 而是要通过这种娱乐向人们传达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 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够收获东西,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这才是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意义所在。因此,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创办应该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内涵、道德修养为主, 辅之以娱乐功能, 才能促进节目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中占据着重要部分, 所呈现的社会功能不仅能够调剂受众的生活娱乐, 还能够传播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 若不能够掌控好娱乐节目所传达的思想主题和价值内涵, 则会起到反作用的效果。所以, 应该不断完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以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 让受众更易于接受并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为受众带来欢乐的同时, 更多得到精神上的充足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晓燕.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追求[J].电影评介, 2014 (19) :80-81.

[2]杨子梦.中国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4.

中国综艺娱乐节目中的抄袭现象 篇9

关键词:综艺娱乐节目,抄袭,创新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大量引进国外综艺节目版权的热潮,随着节目数量的增加,节目之间的抄袭问题也随之出现。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自开播以来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在收视和口碑双赢的同时,先是韩国MBC电视台公然炮轰东方卫视抄袭其王牌节目《无限挑战》,接着有网友贴出两个节目视频截图,对比并指出《极限挑战》从游戏环节到节目创意,视频中镜头角度、字幕位置,甚至是一段偶然的对话,都是对原节目的“神还原”,一时间节目陷入了抄袭风波。虽然东方卫视以“创意撞车”否认了抄袭行为。但这已不是国产综艺节目第一次被质疑抄袭了,为什么国产综艺节目总被频繁质疑抄袭呢?

1 出现抄袭现象的原因

首先,综艺节目版权的引进与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政策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广电总局规定,各大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一个,在版权引进受限制的情况下,抄袭现象递增。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起步晚、底子差,原创能力欠缺,但在娱乐化大背景下,对各大卫视来说,单靠一个引进版权的节目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于是直接的“拿来主义”似乎成了唯一的手段。

其次,过分追求收视率。面对收视率决定一切的电视行业,电视台希望能用低成本、高收益、快产出的捷径来保证收视,总认为收视率才是衡量节目质量的唯一标准。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一边观众对节目中的抄袭行为大为诟病,另一边这些节目收视率却居高不下。当面对观众的抄袭质疑,电视台态度避重就轻,但无论怎么自圆其说,都无法改变其抄袭行为的事实。这样的“拿来主义”就造成了一些制作人的“原创”大多只是空喊口号,却难以实践。甚至有的节目为了收视率,刻意捏造出煽动性话题或炒作花边新闻,来博取关注度,造成现在一些缺乏文化,缺乏品味的电视节目拥有高收视率。

2 抄袭行为带来的危害

随着综艺节目数量的增多,国产综艺节目被质疑抄袭并不罕见。节目之间抄袭之风盛行,一些电视人似乎把抄袭行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甚至有一部分人抱着“借鉴不算抄袭,抄了也告不赢,为何不抄?”的心态,这才是最危险的。单说抄袭的行为是可耻的,根本就是不重视他人知识产权,无视法律和道德约束。如果抄袭行为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不受到道德的谴责,这种肆意抄袭行为会挫伤创作人员进行节目原创的积极性,抑制他们的创作欲望与创作激情,最终会使节目失去创作的原动力,造成整个创作领域的急功近利和秩序混乱,形成恶性循环,助长不正之风。

3 对我国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的启示

3.1 摆正态度,建立自律规范

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行事准则。我们自身更应该摆正态度,建立自律规范。湖南卫视的《偶像来了》在第一集播出时就被网友指出节目中的人物出场方式、整个场景设置都与韩国的《英雄豪杰》极其相似。而节目组总导演对此只是用“《偶像来了》制作方向与《英雄豪杰》截然不同,没有抄袭”来回应质疑。如果一个号称自己是原创节目的同时照搬别人的创意,而当人家提出抄袭质疑时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就这个态度而言,节目就不是优秀的。这种停留在“借鉴”上仍沾沾自喜,想依靠“抄袭”来发展本国的电视节目,暴露出的只是电视人日渐枯竭的想法创意,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是原创节目越来越匮乏[1]。

3.2 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引进的电视节目最开始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他们的新鲜感,一旦这种感觉消失了,节目就会进入瓶颈期,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在进行本土化改造,不断创新。

节目形式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越来越强,一档娱乐节目的成功在于其能否有足够吸引力,能否满足观众的口味和兴趣、能否真实地反映观众情感的诉求。节目播出后应积极采纳观众对节目制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实现电视媒介的单向传播到多向传播的转变,制作形式由以前的过分依赖电视人,变成大家集思广益,使节目内容更加多样化。节目播放形式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来增加节目互动性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参与节目、表现自我的目的。

节目内容的创新。例如,韩国《无限挑战》制作的“六六歌手”特辑,节目集合风靡20世纪90年代的组合及歌手来重现经典舞台,创下了惊人的35.9%瞬间最高收视率。成功的案例需要我们学习,我们可以借鉴节目中的怀旧这一元素来进行节目内容创新。但这并不是说将好的节目环节全盘照搬就是创新,打着自主原创的口号肆无忌惮进行着模仿抄袭行为,实则就是在进行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我们应该学习优秀节目的创作理念与精髓,来实现我们自己的节目内容创新。

参考文献

综艺娱乐 篇10

1. 我国当前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出现, 娱乐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从以前的表演文化到现在的游戏文化, 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综艺节目内容。

1.1 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多种多样

综艺节目类型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类型繁多, 比如搞笑的娱乐节目、励志的娱乐节目、感动的娱乐节目等,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综艺节目类型也将日益丰富。

1.2 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综艺节目内容也日益丰富, 当前热播的有:资讯类、谈话类、表演类、励志类及80后脱口秀等众多综艺节目竞相牵扯着观众的目光。

2. 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 很多网络语言被大家熟知, 甚至成为口头禅, 比如“二”、“你out了”等网络语言大量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 并逐渐漫延。而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中, 主持人和观众也将网络用语加入到节目内容的表现形式中, 从而使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不再像原来那么单调乏味, 既更加真实地表现出了所处的现代社会网络化, 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比如“呵呵/你来啦/呵呵/偶来啦”……在电视综艺节目中, 这种形式更加凸显了节目的趣味性和贴近生活的一面。这样的节目播出后, 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 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会产生较大差异, 整个节目充满了当代语言表达方式和网络流行语言相互融合的特点。现代综艺节目, 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新生群体, 无论是从语言创作和表达上, 都更加增添了几分活力, 几分色彩, 很多节目也借助于网络的普遍性来进行传播, 从而通过娱乐节目表达一种社会现象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3. 娱乐文化现象解读

娱乐文化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且呈现多样化, 下面笔者简单对常见的两种娱乐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3.1 搞笑文化的现象解读

搞笑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人们的生活中带来快乐, 娱乐人们的身心, 能够使人们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和愉悦。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节目, 就是明星出场, 对其生活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娱乐化交流, 从而能够使喜欢该明星的粉丝获得更多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搞笑文化, 给大家带来身心的愉悦。

3.2 励志文化的现象解读

励志文化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以外, 更重要的是激发年轻人的斗志, 增强自信心, 比如“追梦者”这个娱乐节目, 就是通过年轻人对自己生活的点滴进行记录, 从而鼓励其不断发展。

4. 电视综艺节目未来发展前景

娱乐文化作为生活的调剂品, 能够使我们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综艺节目也不断创新发展, 娱乐文化不再以单一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而是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个人, 尽管在综艺节目中可能出现一些比较庸俗低俗的内容, 但是综艺节目的整体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美好的。

5. 结束语

时代在进步和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综艺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但能够保留传统娱乐文化, 而且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文化的传承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文化的发扬也要靠每一个中国人的不断努力, 随着网络的不断渗透, 文化也不断变得平民化。电视人致力于文化创新, 其实不是为了出名, 更重要的是培养观看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增加其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获得乐趣, 同时增强每一个人的文化底蕴, 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当然要继续将我国娱乐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仍有待于全国人民尤其是语言爱好者的继续努力, 从起步阶段就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表达方式, 将娱乐文化中的不良影响消除, 使得娱乐文化不再是垃圾文字的堆积, 从而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和活力。让我们在观看节目时能够放飞自己, 陶冶情操, 这将是人类共同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J];今传媒;2005年07期

上一篇:仔猪黄痢诊断与治疗下一篇:影响智力的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