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物流系统

2024-05-25

生产物流系统(精选十篇)

生产物流系统 篇1

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 2011年煤炭生产和消费在中国能源中占78.6%和72.6%, 据相关部门预计, 预计到2015年, 中国煤炭消费将占整个能源消费的40%以上。在煤炭生产中, 煤炭物流运输费用占了30%到80%。而有近四分之一的煤矿事故源于物流事故[1]。煤炭生产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煤储量不足、设备故障等问题, 都是影响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因素, 因此, 加强煤矿生产物流环节的连续性、均衡性, 对促进煤炭生产企业现代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1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运行效率低,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价格、地点、数量、品质、时间是评价物流系统的五项重要因素。针对这五项要素而言, 品质方面是目前煤炭企业物流系统做的比较好的, 对物资的保管保养十分到位。对于其它四个方面, 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包括:材料和产品被多次中转运输延误运输时间;物资存放不科学;仓库布局不合理;没有配套的搬运环节等等, 造成重复作业, 额外支出运费。

1.2 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物流观念

很多煤炭企业缺乏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员, 物流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没有明确数据, 不能够清楚地认识物流管理所带来的效益。

1.3 缺乏健全的物流管理工作

物流管理工作在煤炭生产企业开展缓慢, 主要原因是缺乏先进的计量手段、物料回收复用制度相对松散、物流标准落后等。

1.4 缺乏健全的物流信息体制

在很多煤炭生产企业中存在指挥失误或信息不畅等问题, 极易引发因物流系统故障而影响生产的情况。

1.5 缺乏严密、科学的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松散, 各环节之间脱节, 缺少科学、规范的物资采购手段。

2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完善措施

针对煤炭生产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 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完善:

2.1 建立集中统一的物流管理体制

中国煤炭行业多以集团化方式经营, 集团下辖多个分公司, 通常各分公司都是各自为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管理相对比较分散[2]。建立集中统一的物流管理体制可集中管理物流人员, 对物流过程中的采购、库存、运输和配送环节实行统一管理, 可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2.2 加强供应物流管理

加强供应物流管理首先要管理好采购环节, 只有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 建立合理的采购制度, 才能为物流过程中的库存、运输等环节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加强仓库管理水平, 缩短库存周期, 减少库存费用。

2.3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为适应现代煤炭企业的发展, 构建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管理系统尤其重要, 通过电子商务这种快速通道, 减少了物流环节, 不但使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还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效益。

3 构建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体系

3.1 煤矿物流信息化的实施目标

根据目前中国煤炭生产企业的流程分析, 煤矿物流信息化的实现目标为:稳定质量, 提高资源回收率;建设绿色环保矿井, 改善和洁净环境;建设安全矿井, 保证安全;建设高效矿井, 降低成本;建设高产矿井, 提高劳动生产率。

3.2 煤矿物流信息化的功能体系

煤矿生产中决策分析层、计划调度层、直接控制层和监督控制层构成了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的功能体系。

3.2.1 决策分析层

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制定出最优的全局生产计划, 预测市场需求并进行分析, 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 分析和评估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

3.2.2 计划调度层

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负责与上级主管单位的沟通, 协调及平衡各装置间的物料, 监督装置和生产过程, 生产计划的制定以及生产的操作和调度安排。

3.2.3 直接控制层

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监视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 采集现场数据并进行处理和传递等功能。

3.2.4 监督控制层

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协调各装置控制系统, 查询相关数据 (包括操作数据的记录、制作报表和历史数据) , 处理事故报警、监视装置运行情况, 优化局部装置, 实施现金过程方法等。

3.3 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的数据体系结构

所谓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实际就是对煤炭生产过程进行抽象, 形成对数据的查询、交互、加工和利用的过程, 最后通过数据来表现出产品的变化, 统一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3]。

3.4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实施信息化的路径

3.4.1 构建与企业相符的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作为企业完成信息化的基础, 在构建时要量力而行, 以规划和分步实施为根据, 采用适合企业基本情况的系统软件。

在中国, 很多大煤炭企业在买入装备或机型选择等方面,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 想要成功的构建计算机系统, 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把企业中得不到综合使用的各部门的计算机汇总在一块, 从而让各个部门都可以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资源。

3.4.2 构建大型的动态数据库

企业应将公司信息汇总, 然后构建大型的动态数据库, 可包括人事、财务等数据, 把信息分门别类的录入数据库, 给企业准备有效的数据。

3.4.3 对已有的生产装置进行有目的改良

高效与安全是煤炭公司在生产中的重要目标, 包含很多环节和系统, 很复杂。因而, 要想实行生产物流信息化就要根据不同需求, 坚持效益加安全的标准, 按部就班的进行网络改造。比方说, 构建煤矿安全的网路监控系统等, 都能够为生产系统的进一步改良奠定基础。

3.4.4 统一管理分块实施

若干个比较独立的子系统构成煤炭公司的过程管理系统, 可以联系它去构建更多的子系统 (像运输系统等) 。并在资金与技术许可的前提下, 有先后的构建自动化的子系统。

3.4.5 巩固煤炭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组成

有效利用高新技术完成企业生产物流信息化。从开发一个项目到之后的应运过程, 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处于动态的。所以, 给企业配备各种专业的技术团队和知识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还要不断地对他们加强技术培训和素质培养。

3.4.6 构建煤炭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支撑体系

多种系统的相互支持才能满足煤炭企业生产物流信息化的需求。其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模型和方法库, 加上网络技术的促进从而和国际互联网构建进一步的联系。

4 结语

文中主要按信息化要求对煤炭企业传统的生产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构建煤矿生产物流信息化体系, 达到建立高效、规范的生产管理系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玉红.现代煤矿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浅谈[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09) :169-170.

[2]安伟.煤矿企业物资供应系统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22) :275-277.

企业生产物流 篇2

2、生产运作系统:完成输入到输出需要的物质基础。简称为生产系统。

3、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要是输出要是(产品或服务)在交货期、质量、成本、柔性和服务等几个方面都取得最优效果:

(1)确保交货期;(2)减少在制品占有量;(3)提高生产效率;(4)降低生产成本;

(5)提高质量。

4、企业物流管理的分类:企业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物流。

5、物流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对客户订单响应周期/企业总成本/总库存水平/客户订单按期交付可靠性的影响。

6、制定运作战略的影响因素:(1)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市场因素;(2)企业资源要素的影响;

(3)企业“外包”“自营”决策;(4)市场竞争绩效目标的影响。

7、生产流程分类:按产品/加工路线/项目,组织的生产流程。

8、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主要因素:(1)产品/服务需求性质;(2)自制-外购决策;

(3)生产柔性;(4)产品/服务质量水平;(5)接触顾客的程度。

9、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1)工艺专业化形式;(2)对象专业化形式;(3)固定式;(4)成租生产单元式。

10、影响物流运作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1)产品覆盖的范围;(2)产品的多样性;(3)物流服务提供商;(4)企业物流成本控制;(5)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6)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

11、生产过程的要素结构:物流流/信息流/资金流,过程

12、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均衡(节奏)性;准时性;柔性。

13、逆向物流:为恢复价值或合理处置,面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商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

14、影响企业生产单位构成的因素:产品的结构与工艺特点;企业的专业化与协助化水平;企业的生产规模。

印刷企业生产物流规划管理窥探 篇3

生产物流合理化

合理的生产物流规划设计能够提高印刷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物流的规划设计应考虑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各个工艺阶段的生产周期,并参照适当的单位时间生产量以及使用的运输工具(最好能考虑使用叉车等机械化运输工具)等,以此来设计各处通道宽度及转序产品存放点、存放容量,保证制品、半成品储备合理,为生产物

流顺畅流转提供必要条件。图1为一般的印刷企业的生产物流图。总体来说,生产物流的合理化应着重考虑以下内容。

(1)工厂平面布置合理化。合理布置工厂平面和车间内的设备,就等于基本上固定了工厂物流的大致方位,应注意减少物流迂回及过远运输等不良情况。

(2)生产物流活动与生产工艺流程同步化。生产物流必须严格按工艺流程要求移动,生产流程应从物流的连续性、时间性、稳定性和有序性等方面进行控制。

(3)物流搬运短距化、直线化。要求各车间的布置尽量紧凑、路线要直,避免迂回、倒流往复,以减少装卸搬运费。理想状态是:物料仅移动一次,移动距离尽可能短,移动时物料置于高效率的运输箱中。生产物料应沿生产线存放,而不是在几个库存区分隔储藏。在任何工厂里,空间都是宝贵的,有些工厂把腾出新的空间定为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

(4)物流搬运机械化、省力化。

(5)库存合理化。生产所需的各种备品、备件尽可能依靠社会协作解决,以减少库存量,降低生产运营费用。

(6)在搬运工艺设计中,尽量做到装卸搬运集装化,以减少物流搬运次数,提高物流搬运活性指数,提倡储、运、包一体化,集装单元化。

(7)厂内运输与厂外运输要求做到协调化,使厂内外运输有机衔接,降低工厂物流费用等。

厂房设计

(1)厂房面积。一般来讲厂房面积越大越气派,从厂房面积上可以体现公司的经营规模,较大的厂房面积有利于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的布局,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控制。但从经营上来讲,厂房面积并不是越大越好,而应与印刷企业的生产规模、发展目标、投资规模、基础配套设施等相适应,关键要做到符合当前、适应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一般小型印刷企业厂房面积以1000~3000平方米为宜,中型印刷企业要3000~10000平方米,大型印刷企业要10000平方米以上。

(2)厂房结构。为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纸张变形以及印品质量稳定,印刷车间的温湿度要求都较高;同时印刷和印后生产线都比较长,操作空间、维修保养空间要足够大。因此在考虑厂房结构时应注重大跨度的要求,设备车间的最基本跨度为6~12m,这样才能保证普通单双色胶印机、印后处理的模切机和烫金机等设备的摆放需求。如果是要想设备能有更大的辅助空间,厂房的跨度可以做8~15m。当然如果像现在流行的大跨度的厂房,长度有100m,宽度有60m,中间有一排柱子,这样30m的跨度更有利于设备的摆放布局。

(3)厂房层次和承重。一般情况下,都建议厂房修建成单层的,这样主要是为了整个生产环节的物流控制,特别是有利于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原料纸张和油墨的搬运,因为一卷或一件纸张的重量都在700kg以上。如果是多层厂房,则对电梯的使用频率和载重量要求较高,至少应配备一台载重3吨和一台载重5吨的电梯。还有就是印刷设备的自重,尤其是现在的进口设备,单色组就有7吨多,对楼层的承重要求较高,一般楼层承重要达到每2吨/平方米;模切机、烫金机等后处理设备单台设备都在14吨以上,根本没有上楼的可能。所以说,在土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一般要考虑建造单层大跨度的厂房。

设备布局

设备布局对印刷企业生产流程,尤其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辅料等物流的畅通影响巨大。印刷企业的设备布局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考虑厂房的平面布局、空间跨度、楼层承重等。这就要求主要的生产设备、大型生产设备必须放在厂房的主体部位,应该优先考虑;后处理设备、小型印刷设备摆放时对空间要求较低。楼层承重能力主要是约束大型设备和后处理设备的摆放,这些设备尽量摆放在一楼,也方便设备的安装。

(2)分析企业产品的工艺流程。主要是设备要符合生产的需要,尤其是主导产品、主要工艺流程,占公司业务比重较大,每月甚至是每天都在生产,设备的布局决定了主导产品生产过程是否流畅、工艺安排是否合理、上下工序是否匹配等生产管理的关键因素。

(3)考虑生产区域内的物流控制。印刷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废料等的物料流量都较大,应考虑各种物料进入生产区域的方式、路线,物料应定置管理。只有物料畅通、定置规范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有序。

(4)考虑同一机型的集中摆放。同一种机型的集中擺放,不仅有利于生产管理,还有利于生产过程的产品互换、生产物料的管理以及设备的维护保养等,集中摆放、统一布局还可以美化生产环境。

(5)考虑功能区域的划分。工作区域、辅助区域、物料区域和主要通道必须在设备定置的同时规划好,以便它们相不侵占,最好用不同的颜色对这些功能区域进行区分,特别是工作区域和通道,这样更有利于规范生产现场,强化现场管理。

生产物流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生产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物流流程的顺畅,保证印刷生产的可持续。生产物流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生产部生产调度的指挥力度,保证调度的计划性、预见性、集中性、及时性和科学性

要严格按生产作业计划组织货物流程,检查执行情况,掌握各半成品在各工序的投入和生产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物流过程中的问题,如某一工序货物积压,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半成品及时转移到下一工序,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此外,还应掌握产品配套和车间场地安排,协调控制工序进度,掌握全部生产物品的流向、数量和速度。总之,生产部应认真研究后制定切合实际的日、周、月、年计划,以便更好地实施对物流的管理与监控。

2.严格控制工序质量

对工序中半成品的好、次、废一定要有明显的标记标示,严格把关,不合格品绝不能流入下一工序,下一工序接到上一工序送来的半成品时应该进行抽检,积极配合品管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此外,还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防止次品率的上升。只有各个工序都为下一工序提供100%合格的在制品,才能使车间的物流真正高效运转。

3.加强物流过程中对半成品、成品的管理

车间内半成品要定置安放。周围应该保持通畅,员工要负责自己工序在制品的保管。对于成品,如果一时没有入仓,一定要将其安放在通风、避雨、避晒处,并要堆放整齐;对于已入仓的成品,一定要做好验收、验货工作,并做好标签,避免物流过程中的少数、错发、漏发与损失。

4.加强车间内部的生产管理

对生产现场各要素包括人、物、机、料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使它们处于良好状况,保证在低成本下的高效运作,并不断加以改进,实行“看板管理”,生产部、车间、班组成员负责制,使现场调度有序,车间内物流顺畅。

5.加强物流中的储运管理

品管部检验合格后的产品要按工艺文件规定严格包装,并注明名称、数量、规格等,然后入仓妥善存放,同时严格填好成品台账,做到账物相符。

生产物流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制造各环节成为有机整体的纽带,高效的生产物流必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

论延迟生产对物流系统的要求 篇4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客户遍布全球, 较以前更加分散。大规模定制作为一种解决市场全球化以及满足客户需求多样化的新的生产模式, 日益得到重视。而延迟生产则是解决大规模定制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法。“延迟”的概念最初是由Alderson提出, 他在《营销效率和延迟原理》中将延迟定义为一种营销战略, 即将形式和特征的变化尽可能向后推迟。而现在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物流和配送业务。延迟策略是指供应链上顾客化活动延迟直至收到订单时为止, 在时间和空间上推迟顾客化活动, 使产品和服务与顾客的需求实现无缝连接, 从而提高企业的柔性以及顾客价值的策略。延迟生产是延迟策略的一种, 是指尽量保持产品在一个中心及雏形的状态, 由各地的分销中心做最后的生产或组装。

延迟生产的关键点分析

供应商是整个供应链的源头, 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对接主要有两个方面:信息传递和零部件供应。零部件供应是物流的起点, 零部件供应的不及时将无法完成向通用化组件的顺利转化, 因此会造成后续物流环节无法按时完成。在供应链下游, 要通过快速的装配来达到产品的及时交付, 这就要求整个供应链具备连贯稳定的物料供应, 避免供应链上的物流不畅而影响正常的装配时间, 造成延迟交货。因此, 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的物流过程需要运用JIT的思想, 保证零部件的及时供应。此外, 延迟生产是在产品的通用化阶段减少部件的类别, 通过大批量的采购与生产形成规模效益, 在差异化阶段通过通用化组件的快速装配完成客户需要的产品, 以实现低成本、快速完成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因此, 需要供应商提供的是标准化的零部件, 以减少零部件的类别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增加零部件的外协性。

在供应商——制造商阶段的关键点为:零部件的及时供应;零部件的标准化。

制造商内部的主要活动为:处理来自配送中心的需求信息、进行通用化组件的库存管理和生产通用化组件。制造商的物流活动和生产活动处于供应链的“推式”阶段, 其需求信息处理和库存管理过程与传统生产类似, 而通用化组件的加工则是延迟生产的一个关键。由于制造商的工厂是对所有地区的总的需求进行预测, 所加工的产品雏形必须对每个区域的配送中心都适用, 就像惠普在温哥华总装厂生产的通用打印机, 各配送中心对通用化组件进行再组装之后满足定制需求。

制造商内部活动阶段的关键点:通用化组件的生产。

制造商与配送中心的对接有两个方面:需求信息的传递和通用化组件的供应。配送中心是延迟生产“拉式”阶段开始的位置, 通用化组件的供应直接影响按单装配的进行, 制造商的物流中心应根据配送中心的订单信息及时向配送中心供应通用化组件。延迟生产要尽可能缩短前置时间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时间的节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减少信息流的时间, 二是减少物流的时间。制造商和配送中心之间的顺利对接是关键, 既包括需求信息的快速获取, 又包括通用化组件的及时供应。信息流时间的缩短可以引入V M I的思想, 通过信息的共享, 即由制造商来参与管理订单信息的处理, 直接获知组件的需求信息, 然后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所需组件进行快速装载和发运, 实现通用化组件的JIT供应。

制造商——配送中心阶段的关键点:需求信息快速获取;通用化组件及时供应。

配送中心的主要活动为:处理客户订单并进行定制化装配。在延迟生产中配送中心已进入供应链的“拉式”阶段, 与传统生产已经有本质的不同, 配送中心是完全按照客户的订单进行定制化的组装和最终的包装, 即按单装配。此外, 延迟生产还要实现组装时间与客户愿意等待的时间的均衡, 否则, 组装的时间如果大于客户愿意的等待时间, 就有可能造成客户的流失, 以最短的时间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是延迟生产存在的意义与追求的目标, 而且最短时间是客户可接受的时间范围。这就需要在差异化阶段, 即装配阶段运用相应的技术使组装流程快速高效。

配送中心组装阶段的关键点:按单装配;快速完成产品组装。

配送是延迟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 完成及时交付的任务, 要提高“配送中心——客户”阶段的物流效率, 除了要具备高效率的组装流程, 还要有及时的配送体系, 装配完成并包装好的产品要选择最佳路径以最快的速度配送给客户。配送中心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客户的分布情况来确定自己提供配送服务或者由服务质量较高且值得信任的第三方来提供, 无论是哪一方提供配送服务, 都应以快速为原则, 这就需要拣货系统、装载系统、车队管理等都是有效率的, 而且路径规划要合理。

配送中心——客户阶段的关键点:及时配送。

关键点的实现对物流系统的要求

延迟生产需要快速装配, 在需要零部件具有良好的互换性和相容性的同时, 需要标准化的零部件能够及时供应, 这就要求零部件供应要有可靠的来源, 与零部件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延迟生产的制造商在选择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时要进行慎重的考虑, 要评估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以及产品的稳定性, 包括零部件质量的稳定性和供货的稳定性, 因为在延迟生产中要求零部件是标准化的, 所以零部件的规格、性能等方面的误差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除此之外, 制造商要与供应商建立完善的补货机制, 保证在降低库存的同时能够满足供应链对通用化组件的需求, 同时保证后续差异化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 在延迟生产的供应链上游, 制造商要与供应商密切配合, 保证零部件入场物流的有效性。

需求信息快速获取是延迟生产的关键点之一。采用延迟生产而避免延迟交货, 需要供应链上的信息能够快速传递, 尤其是在制造企业与配送中心之间。制造企业快速获取需求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与配送中心的信息共享, 制造商与配送中心之间应建立V M I的思想, 即制造企业能够进入配送中心的数据库, 能够实时获取客户的订单情况, 及时对通用化组件进行补充。制造商与配送中心实现信息共享, 一方面可以避免收到需求信息之后由于库存不足无法及时供应,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时间。

按单装配是延迟生产的典型做法。按单装配是指根据客户订单进行产品的组装、包装等活动, 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按单装配机制需要企业和客户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这就需要企业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 企业需为客户提供清晰友好的用户界面, 让客户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配件种类、配件的组合方式以及可以形成的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其次, 客户可以通过订货系统选择自己想要的产品类型, 产品的配件、颜色、包装、数量、送货地点等以及一些其他特殊要求;再次, 企业根据客户输入的信息及时处理订单, 将按客户的要求形成的产品信息和交货时间通过订货系统反馈给客户等待其确认, 确认后快速组织装配。

延迟生产要求在客户订单处理完成以后, 要快速完成产品的组装以满足及时交货。零部件的模块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集成变得更加容易, 但还需要有高效的组装生产流程保证配送中心的装配过程快速完成。高效的组装生产流程需要相关操作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

物流生产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目的

初步认识社会,进一步了解货代以及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贯穿起来,从社会实践中,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完全融入现实生活当中,做一名言出必行、知识与能力兼备、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合格大学生。

(二)实习注意事项

1、勤学苦练,善于创新,善于思考。

2、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灵活处理人际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客户关系)。

4、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勿感情意气用事。

5、要注意安全,做工作要认真。

浅谈生产企业内部供应物流管理 篇6

关键词:供应物流采购策略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化

近年来,企业对物资供应过程中包括物资需求、采购、物资入库、仓库保管、配送等物资的管理开始有了更高的认识,如何加强物流管理,降低物流费用是多数生产企业研究的课题。

一、企业内部供应物流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需求计划提报准确率不高与标准性不规范。需求计划提报指生产单位对年度、月度物资需求、装置与设备大修物资、投资项目物资、库存物资补充、紧急需求等计划进行提报,采购部门对所提报的物料需求进行采购。1、需求单位提报计划、管理部门审核计划时不够严谨,填报计划的随意性也会导致积压库存。2、生产部门的装置设备存在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导致设备配件、相关材料采购难度大,增加了储备量加大及资金占用增多。3、生产部门对所使用物资的正常使用周期计算不准确,大量提报临时和紧急采购计划。物资供应部门采取紧急采购来满足需求,大大增加了采购成本。因此种种,还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影响生产的运行持续性,致使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效益降低。

(二)物资采购策略与方式不合理。采购策略要对全年物资采购做出计划安排,明确生产建设过程中所需物资的供应商选择、采购方案、监控过程和出入库管理等原则和措施。1、信息渠道不畅和基础数据不准确造成采购策略不当,使采购任务不能及时安全有效的完成。2、不能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对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完全掌握。3、采购部门人员与需求单位沟通少导致采购计划不适应制造需求。4、采购方式不合理会造成采购流程长,环节多,效率低,供应商选择不当,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使采购成本加大。

(三)仓储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与布局不合理。仓储是物流系统的重要内容,仓储管理不到位会造成库存成本过大、收发货工作效率低、物资受损率高等弊端。1、仓储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降低工作效率。2、部分在库物资由于保管不善而破损、霉变没有使用价值。3、物料批帐混乱,没有先进先出的发料管理。4、由于工艺调整造成库存物料的大量浪费。5、原装置停工或产品升级、设备更新等原因导致库存物资失去使用方向形成积压。6、因材料老化、超过质保期等原因无法正常使用的物资长期积压,库存系统控制不健全促使库存的增加及库存成本的提高。

(四)配送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配送方式不合理。传统的送货业务只是消极地送货式的发货,在装卸、运输、零担提货等环节中转较多,运输工具达不到集装、合装整车要求,同时物资运输方式不合理、物资分拣不科学、车辆人员不能合理利用等问题导致配送专业化程度较低。采购和仓储部门、用户和配送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也难以合理组织配送业务,增加流通时间和配送费用,加大物流成本。

二、对策

(一)协调需求计划中存在的问题。物资采购来自于生产及维修等部门对物资的需求,采购部门应建立用户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平台,供应商、物资采购、需求计划、价格信息共享。

1、掌握月度、年度生产、基建、检修、消缺等所需物耗,计算生产所需物料的质量与数量,提报合理的需求计划。2、物资需求计划应具备物资编码、名称、型号规格、材质、质量标准、需用数量、时间、价格、总价、资金类型、结算帐户代码、总帐科目、使用装置等基本要素。3、减少物资需求计划变更,严格审核程序。

(二)强化过程控制,优化采购计划流程。建立过程控制机制,对采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点进行监控、监督,编制采购流程控制方案,制定采购流程控制节点控制考核实施细则。1、采购计划应按计划周期编制物资采购计划。2、编制采购计划应遵循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合理利库的原则;3、及时对供应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

(三)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策略与方式达到质优价廉。采取合理的物资采购方式有战略采购、框架协议采购、询比价采购、招标采购、网上动态竞价采购、联合谈判、配送采购、委托代理、委托加工、定向控价采购等。物资采购应因势制宜,达到质优价廉。

(四)建立库存控制机制,加强仓储作业管理。仓储起着调剂余缺、削峰填谷的作用,建立库存控制机制是提高物资周转率,严格控制存储费用的有效方法途径。1、围绕存货的需要和利用仓容量设计仓储区。2、仓库设施和设备应根据仓库作业的特点和储存物品的物理特征进行管理。3、入库作业根据特性、体积、重量等信息确定拣货场所和储位。4、定期对在库物资的数量进行盘点。5、确定最优库存量。加强物资的维护保养,缩短存储时间,细化存储费用的核算。6、充分发挥物资信息平台作用,提高库存物资的使用率。组织人员分析各生产单位采购需求,防止形成新的积压物资。

(五)建立专业化配送中心优化配送方案。为减少中转环节,应建设配送中心。1、将物资分为在库物资、直达现场、急需物资的配送。2、按需用单位所需物资的种类、规格型号、数量、体积、时间、送货地点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地利用分拣、配货、集装、合装整车、车辆调度、路线安排的优化工作,把物资送到指定区域。3、负责运输车辆、机具的管理,凸现物资供应的服务职能,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六)开展电子商务模式加强物流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与商务运行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对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网上交易、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内容实现全程电子化运营。它既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又能降低存储费用,从而控制供应物流成本。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内部物流是企业生产和经营中不可或缺的过程,物资采购、存储、配送等供应物流管理水平的改善会对企业整体管理的提高起促进作用,追求供应物流总成本最低,特别是企业库存控制的合理化程度,能体现企业素质的高低。

参考文献:

[1]赵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J].《物流管理基础》.2007年.

[2]林自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J].《物流信息系统管理》.2008年.

生产物流公司中仓库管理系统的研究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各种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不断运用, 制造过程本身的技术对提高制造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开始变小, 企业把提高竞争力的侧重点逐步放在物流方面。在发达国家, 物流业能起到带动和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作用。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重要的物流运转方式, 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工商企业的关注。它突破了传统业务的局限, 是开拓新领域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支撑核心, 但是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 目前应用信息技术不仅面窄, 而且水平不够高, 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仓库管理系统又是整个物流中的结合点。文章以生产物流公司为研究对象, 了解仓库管理系统功能、体系结构的问题所在,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尤其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便利的平台[1]。

2 生产物流公司中仓库管理体系研究

2.1 生产物流公司简介

生产物流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20日, 是总集团“精益一体化物流”的总承包商, 也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的代表。它主要负责为集团制造重型卡车提供配件运输及厂内、厂外物流, 并为生产线提供装配轮胎, 配件安装等服务。一辆重型汽车上的零件数量可以达到4000~5000种, 所以进行重型汽车生产的零件需求量很大且相对复杂。目前, 总公司在全国的供应商有400~500家, 其规模之大, 按照要求把相应的零件运过来之后势必要影响到仓库管理系统的运行。这就要求公司有强大的仓库管理体系。

2.2 生产物流公司的体系构架

仓库管理系统的框架、基础即体系架构, 它决定了仓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流程和运作方式, 也是信息流、资金流、人流和物流是否契合的根本因素。WMS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物理架构和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整体架构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仓储业务的层次结构、数据分布结构、技术结构和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2]。

2.2.1 仓储业务的层次结构

目前, 该物流仓储业务所呈现的特点是在总部的统一领导下, 分布自己的网点或将部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由总部控制和计划其总体业务 (主生产计划) , 再由公司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公司内部的生产计划。该公司无法得到大量的数据业务, 也不能及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优的供应商, 主要业务数据的来往几乎都集中在上级业务机构和直属的下级业务机构之间, 因此业务结构基本上是集中式的层次结构。

2.2.2 数据分布结构

与物流业务的层次结构相适应, 网络结构也呈现出集中式的层次结构。仓库中各种材料的管理从入库到出库的一系列环节都会存在相应的数据分布, 呈现出总部信息量过大的情况。

2.2.3 技术结构

仓储系统管理软件的体系结构大多是先进的浏览器/服务器 (B/S) 体系结构[3]。能够通过因特网方便的实现分布联机处理, 同时结合企业MRP系统, 可以和总公司达到无缝连接, 为仓库管理有序和总装生产线的顺利生产服务[4]。WMS集成了信息技术、无线射频技术、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仓库管理系统有效的运转, 从而提高作业效益, 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利用, 加快网络化进程[5]。

2.2.4 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

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主要分为3个部分:前端网段、后端网段和安全网段[6]。前端网段包括与intranet直接连接的路由器/防火墙、网络交换机和WEB应用服务器。后端网段由其他应用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互连而成。安全网段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构成。

2.3 生产物流公司的功能模块

在总公司大系统MRP环境下, 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 发展了较为完善、高效的WMS。其功能模块有主生产计划、接收管理 (c采购接收) 、入库管理、翻包、盘点管理、配送、借用归还、出库管理、运输管理、退货、报损 (如图1所示) 。该模块也体现出了作为第三方物流的特性。

2.4 仓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物流信息的核心是物流和信息流。首先, 一个现代化仓库运行效率的高低与否关键之处就是物流和信息流能否同步, 表现为: (1) 配送系统与总部、供应商与采购系统之间的信息难以及时交换, 存在时间差; (2) 供应商无法动态了解配送中心的存货情况, 导致供货周期延长。其次, 仓库空间利用率低;各种基础设施能力不足。表现为人工操作频繁、工位器具的短缺, 不能适应不同零件的放置要求, 造成工位器具的共用、混乱及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再次, 物流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虽然本企业的射频识别技术、条码技术都得到有效的应用, 为了解决时间空间的误差问题, 须引进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最后, 表现为仓库管理的体制、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不完善, 物流管理人才的短缺等。这样势必会影响生产线运行速率、物流运作和管理效率。

3 仓库管理系统的改进对策

3.1 体系构架的改进

针对该公司目前的体系结构, 在满足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 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使公司能高效运作。在设计WMS体系架构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4点: (1) 系统独立性, 能与总部的系统区别, 有自己独立的运行管理方式; (2) 系统应具良好接口, 独立的同时须与总公司衔接, 达到重要信息的共享; (3) 系统超前性, 为了解决时间差的问题, 做到信息流与物流合理同步, 提高工作效率; (4) 系统通用性, 体现了系统信息的融合, 工作方式的衔接[7]。主要的改进方法如下:

3.1.1 数据分布结构改进

数据分布结构体现出仓储业务的层次结构。适当的改变完全集中式的分布方式, 以分布式来代替, 达到集中求分的工作方式, 即由总公司制定主生产计划的前提下, 分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再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客户和协作伙伴可以通过internet和公司总部信息系统进行联系, 实现EDI作业。

3.1.2 技术结构的改进

影响仓库效率的重要因素是技术结构。公司应该大力发展条码技术减少仓库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运用LED显示系统提高仓库智能化管理水平, 主要用来滚动提醒员工及时归还所借用的工器具等信息, 使管理更加严谨、时效性强;运用指纹技术, 使领用物料的责任从分落实到具体员工, 能充分提高员工工作的责任心以及仓库物料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无线射频标识技术能及时准确的传递流动中的信息。

3.2 功能模块的改进

目前仓库管理模块中, 从主生产计划到采购接收、入库、盘点、翻包、特殊品库管理、调拨管理、库存上限报警、出库等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当然从逆向物流的角度出发, 应该增加回收物流这个模块, 达到绿色环保, 节约资源的作用,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回收物流模块也可以称为逆向物流, 生产物流公司的各种不合格零部件可以返回整修之后继续利用, 生产组装过程中采用可再用的工具或器械, 生产过程剩余的废弃品或物料 (如纸箱、塑料等) 可以进行适当的资源回收, 并在生产时就要注意到产品的回收问题, 尽量做到绿色生产, 从源头上提高物品的回收活性。

4 仓库管理中相关问题的改进对策

4.1 仓库布局设计与设备的改进

仓库空间利用率略低, 表现在面积的利用率上。要根据变动的需求量, 多增加立体式货架与滑移式货架, 并设计出符合特殊产品的专用工位器具, 使产品能合理、整齐的摆放入库。

4.2 加强人员培训

要确保经验丰富有较高技能的工作人员在岗位就职, 引进高技术、有责任心、自律能力强的人才, 这这样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

4.3 完善企业体制、法规和技术标准

在质量控制方面, 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既能保证采购产品的合格率, 又能及时对不合格的产品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公司整体形象, 为公司赢来不少客户。

5 结论

通过对生产物流公司中仓库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解, 认识到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有效措施, 来提高WMS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1) 对仓库管理系统体系构架改进, 分别从数据分布结构与技术结构两方面进行改进, 达到减少信息流和数据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误差。

(2) 对仓库管理系统中功能模块进行改进, 从绿色物流的角度提出回收物流模块的重要性, 并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在各种废弃零件、废弃包装箱的回收中。

(3) 对仓库管理系统中相关问题的改进措施, 分别从仓库的布局设计、加强人员培训和完善企业体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三方面进行改进, 来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与企业形象, 提高公司声誉与知名度。

WMS的建设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物流企业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步步改进, 以适应物流的发展水平, 所以物流企业须赢在起点, 从一开始就走上高起点、正规化的信息化之路,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曲折, 使我国物流信息化能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

摘要:通过对生产物流公司中仓库管理系统WMS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 的运行效率、运行中问题的思考, 以及对WMS的体系构架、功能模块、数据流程和信息技术进行研究, 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使WMS更加适应生产物流公司的运行状况和经营理念,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体现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仓库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承治.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践与体验第四讲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和功能模块[J].物流技术, 2002, 02:42-44.

[2]钱晓江.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1, (6) :43-48.

[3]顾弘敏.我国物流信息化应高起点定位[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8) :10-13.

[4]杨翠蓉, 尹平林, 王明哲.ERP环境下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1, (5) :96-97.

[5]王敬波, 梁帅伟.智能化仓库管理系统研究与建设[J].长三角电机、电力科技分论坛论文集, 2011, (11) :216-218.

[6]陈思云, 刘天竹.仓库管理系统的再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7, (9) :111-114.

生产物流系统 篇8

1 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企业的生产物流是指从材料的加工制造、成品的存放和成品的运送的过程, 对于所有企业而言库存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怎样实现降低库存成为了长期以来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企业整个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中, 影响系统运转的因素是比较多的, 生产工艺的科学性、生产产品的类型、生产车间的设备、生产的规模等, 这些都是影响企业生产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 一些基础的零部件可以适时的选择其他的生产厂家进行加工, 这也是提高生产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 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

首先, 进度控制, 这也是整个管理的重中之重, 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数量的多少和生产质量的高低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生产中的规律进行总结, 找出生产的各阶段的特性,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工作的统筹, 实现时间上的高度统一。其次, 合理的控制生产物流的各个环节, 协调好生产量、销售量及库存的关系, 控制好这三者之间的比例, 同时尽可能的减少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在不增加库存的基础上确保生产满足销售的过程。

3 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及策略的应用

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中, 关于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历史也是比较漫长的, 而且也形成了一些较为实用的方法, 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本文就某公司在生产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开发进行简单的分析。

3.1 公司的基本状况。

作为一个资历较深的国有企业, 该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类别是比较多的, 而且相关的生产工艺也是比较成熟的, 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整个的生产周期, 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公司决定进行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效益。

3.2 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策略应用。

某公司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和原型法综合的方法, 先用SSDM进行系统分析、系统实施,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原型法将该公司资讯网进行局部“复用”于本公司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 在对于公司的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和总结, 将这些数据作为参考, 很好的开发出适用于本公司发展的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开发的成本和时间,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3.3 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

该公司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开发实施, 把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引进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同时采用生产物流的计算机管理, 提高生产物流的快速适应性和准确性。不仅能够很好的对整个生产物流有一个全面的把控, 同时能够及时的反馈相关的信息,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 实现连贯性的生产、物流的全过程。该公司在进行系统建立的时候精简了不少的交叉性的生产过程和物流运输,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首先, 详细的数据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并且要涉及到市场的需求量、车间的生产量和生产计划、仓库的库存量等等多个方面, 并且要将这些数据进行共享。其次, 减少闲散的生产管理人员, 实现小组作业的管理方式, 定期的进行生产状况的数据统计, 实现量化管理。第三, 采用电子软件进行库存的管理和控制, 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第四, 建立及时有效的系统维修和管理机制。

3.4 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该公司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工作应该自顶向下地进行。首先设计总体结构, 然后逐层深入, 直接进入每一个模块的设计, 并利用前面所述的形式原型法的开发策略和面向对象模型的开发方法。让用户可以逐步了解和认识系统, 加强用户的介入意识, 使系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整个系统考虑到操作方便易懂的特点, 并按照整体系统结构的模块化、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即在每个系统中、程序中都采用将系统分成10个模块, 让操作者都能从桌面上很容易操作程序, 使普通水平的职工容易使用并接受。所有各模块均由一个菜单统一管理, 将系统功能模块放置在桌面上,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从菜单上调用某一模块, 来完成自己要完成的工作。模块与模块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和实用性、模块之间主要是依靠数据文件传递信息, 使各模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生产物流管理子系统是关键, 加上物资供应子系统构成整个系统的核心, 通过该系统的建立, 可以提高生产物流速度, 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库存的周转率, 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生产计划管理菜单主要根据公司生产计划情况, 工程用料计划情况, 采购及库存情况及各分厂的实际生产输入信息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如根据合同的签订, 变更修改生产计划生产中出现的临时问题进行汇总平衡。辅助决策部门对各种产品的生产和协调。库存管理由物资入库、出库、库存管理及库存统计等业务功能构成。入库管理工作主要是对采购的物资进行验收、核对入库, 并以合同库中的相应合同执行情况及时修理以及对库存信息数据库中相应物资库存数据及时做出修改和增添。出库管理根据各部门领料单及物资调拨单进行物资发放, 并及时修改库存数据中相应物资的库存数据及有关出库信息等。库存管理主要是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 产生库存信息报表, 并建立和维护库存信息数据库, 为物资计划提供依据。物资统计是根据物资入库、出库及库存信息, 对物资计划执行、资金占用、物资消耗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为物资计划制定辅助决策提供参信息和依据。

4 结论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企业对于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和开发不仅能够很好的带动我国的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时也增强自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但是, 各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 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模型的选择, 并且一旦选择好方法模型需要建立长期开发的思想准备, 因此, 适当的方法模型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 也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 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兴国.论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的改进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2) .

生产物流系统 篇9

本文通过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的资源与安全状态的作用机理分析, 来说明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是如何作用并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 进而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本文将重点讨论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人力资源因素、装备设施、信息资源、资金资源、安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对安全状态的作用和影响, 运用系统动力学 (SD) 理论和方法, 建立相关模型, 分析各个资源因素对安全状态的影响, 为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初步的依据。

1 安全状态影响因素SD模型

1.1 关键影响因素确定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的组成, 包括煤炭生产物流系统和供应物流系统包含的全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要素[3]。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的组成如图1所示。

(1) 矿山分布和煤层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业环境。作业环境越恶劣,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状态就越难保证。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指劳动者数量和劳动者素质。在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 劳动者素质是关键因素, 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安全行为、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技能。

(3) 装备设施。在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 装备设施主要包括生产设备以及煤炭传输和运输设备。例如矿井通风装置、瓦斯监测设备、煤炭传输巷道等, 均影响着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状态。

(4) 资金资源。资金资源影响着人力资源、装备设施等其他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必要资源的获得, 是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必不可缺的资源要素。

(5) 技术资源。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技术资源主要是指硬件装备技术、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技术等。

(6)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即指,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 基层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保证安全生产应获得的相关信息。信息的完整程度, 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7) 安全管理。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的安全管理, 是指煤矿企业为了达到系统的安全状态而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决策、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1.2 影响因素及变量集

1.2.1 影响因子的因果关系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包括:矿山分布、煤层分布、人力资源、装备设施、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等, 它们存在内在的关联, 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状态起到重要影响。其中, 矿山分布和煤层分布属于自然资源因素, 对安全状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设施和技术资源的限制, 因此不把自然资源选为影响安全状态的关键因素。本文中, 选取人力资源、装备设施、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作为对系统安全状态影响的关键因子, 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联系, 同时还受到法制监管、经济利益等外在因素影响[4]。

根据上文分析的关键因素因子,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对安全状态的因果分析如图2所示。

1.2.2 变量定义

结合以上因果关系图并考虑到流图及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5], 定义如下模型变量:水平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辅助变量AQSP表示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水平变量L1 (t) 、L2 (t) 、L3 (t) 、L4 (t) 、L5 (t) 、L6 (t) 分别表示人力资源、装备设施、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安全管理;速率变量R1、R2、R3、R4、R5、R6分别表示单位时间内人力资源、装备设施、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变化量;常量C1为人力资源对安全管理的影响系数;常量C2、C3、C4、C5、C6分别为资金资源对人力资源、装备设施、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影响系数;常量C7为技术资源对装备设施的影响系数;常量C8为信息资源对安全管理的影响系数;常量C9为安全管理对人力资源的影响系数;常量I1、I2、I3、I4、I5、I6分别为人力资源、装备设施、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水平增加率;常量A1、A2、A3、A4、A5、A6分别为人力资源、装备设施、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对系统安全状态相对权重。

1.3 影响因素SD流图模型及方程

图3为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因素对安全状态的流图模型。

根据流图建立模型状态方程L:

速率方程R:

辅助方程A:

上述方程式中, K表示现在时刻;J表示过去时刻 (初始值) ;KJ表示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间隔;DT表示仿真时间步长变量[6,7]。

2 SD仿真及结果分析

2.1 仿真数据及参数设置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与安全状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 其参数的设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已有成果, 基于专家对河南省大型煤矿的调研数据, 由专家依据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学者的研究得出。

(1)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各资源对安全状态的相对权重, 通过参考关于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历史数据, 根据河南省大型煤矿的实际情况, 采用连环比率法, 得出各个资源因子对系统安全状态的相对权重[8]。各资源因子之间的重要度见表1。

表1中, 1表示相对重要, 0表示相对不重要, 0.5表示重要程度相当。由连环比率法得出各个资源因子对安全状态的权重分别为:A1=0.31, A2=0.17, A3=0.11, A4=0.10, A5=0.10, A6=0.21。

(2) 各个资源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系数分别为:C1=1.008, C2=1.004, C3=1.004, C4=1.003, C5=1.002, C6=1.002, C7=1.004, C8=1.006, C9=1.007。

(3) 各个资源因素的增加率分别为:I1=I2=I3=I4=I5=I6=0.02。

(4) 各个资源因素的初始值分别为:L1=67, L2=73, L3=76, L4=73, L5=71, L6=68。

(5) 仿真步长DT=1 (月) , 仿真时间为36个月。

(6) 由于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状态对整个煤矿安全都很重要, 所以要使其处于较高状态, 结合实际情况, 假设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期望安全状态为90。

2.2 模拟仿真

利用SD仿真软件Vensim-PLE建立的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资源与安全状态的SD模型流图, 和定义过的相关参数[9], 通过计算机进行动态模拟仿真, 仿真时间设定为36个月。

(1) 系统安全状态的变化趋势及各影响因子的发展水平。在各个资源因素的增加率均为0.02的情况下, 对图3中的SD模型进行模拟仿真, 得出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同时, 各个资源因子的发展趋势如图5所示。

在设定的初试条件下,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状态在第29个月达到目标值90。

(2) 各个资源因子的水平增加率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影响。对图3中的SD模型进行了6次仿真模拟, 得出不同方案下的系统安全状态变化, 并把6次不同的仿真趋势表示在同一张图上 (图6) 。

其中, 第1次仿真把人力资源水平增加率I1调至0.04, 其他参数不变, 得到的系统安全状态趋势图表示为AQSP;第2~6次仿真依次调整装备设施水平增加率I2、资金资源水平增加率I3、技术资源水平增加率I4、信息资源水平增加率I5、安全管理水平增加率I6为0.04, 得出的系统安全状态变化趋势图分别为AQSP0、AQSP1、AQSP2、AQSP3、AQSP4。

(3) 各个资源因子的实际作用率。依据图4、图6所示及仿真数据, 以图4中数据为基准, 先求出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平均值为82.466 96。将图6中不同因子水平变化率下对应的系统安全状态每个月的水平值减去对应的每个月水平值, 求出平均值, 再与平均值82.466 96比, 得到的比值即为各个因子对应的实际作用率 (表2) 。

人力资源的实际作用率=0.020 126, 装备设施的实际作用率=0.010 934, 资金资源的实际作用率=0.006 349, 技术资源的实际作用率=0.006 183, 信息资源的实际作用率=0.006 098, 安全管理的实际作用率=0.015 137。

各因子的实际作用率表示, 例如, 人力资源的实际作用为0.020 126, 即表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人力资源水平增加率增加0.02, 可以使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每个月平均增加2.01%。由各个资源因子的实际作用率, 可以直观地看出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各个资源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

2.3 仿真结果分析

本文选择了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的关键资源, 构造出了关键资源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运用Vensim软件动态模拟了各资源因子自身以及其增加率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影响。

(1) 从图4可以看出,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要达到期望值90, 需要29个月。可见, 提高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状态需要长期运作。从图5可以看出,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各个资源从现在的状态到达到期望值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尤其是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

(2) 从图6可以看出,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各个资源因素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分析各个资源因子的实际作用率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因素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状态影响最大, 其次是安全管理, 随后是装备设施、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 这与煤矿实际情况大致是相符的。各资源因子的实际作用率可以准确地比较复杂系统中不同因素对系统整体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因此,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安全管理、装备设施等是为保证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的重点。

(3) 可能由于各资源因素间关系界定的不精确, 数据的局限性, 以及模型建立的主观性等原因, 导致得到的系统及各资源因子的变化呈线性。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反馈和修正, 使模型更加符合实际系统的运行机制。

3 结论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安全状态对整个煤矿生产安全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中的资源对安全状态影响来分析, 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 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

(1) 根据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定义及其特点, 分析了煤矿生产物流系统的资源组成, 并确定了研究的关键资源。

(2) 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 建立了各因子的因果分析图和流图模型, 并定义了相关方程。

(3) 运用Vensim软件进行动态模拟仿真, 得到了系统安全状态的趋势图, 以及不同资源因子对系统安全状态实际作用率。

(4) 根据模拟仿真得到的数据, 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了不同资源对煤矿生产物流系统安全状态的不同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闫保奇.物流管理对煤炭安全生产的影响[J].矿业装备, 2012 (3) :86-88.

[2]吴恒建.加强煤炭企业物流系统建设的建议[J].煤炭工程, 2012 (1) :136-137.

[3]张斌.安全视角的煤矿企业物流系统优化探讨[J].企业导报, 2012 (21) :111-112.

[4]王金凤, 刘振峰, 冯立杰, 冯建.煤矿安全投入与安全绩效的系统动力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0 (2) :182-185.

[5]YAO Hai-fei.The whole process confirmation 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al mine safe production[J].Journal of coal science&engineering, 2012, 18 (4) :390-395.

[6]张志强, 冯立杰, 王金凤.煤矿水灾害影响因子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工业工程, 2012, 15 (2) :128-133.

[7]LI Hongxia, TIAN Shuicheng.Analysis of Frequent Accidents in Coalmine Based on Three classes of Hazard Theory[J].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enan, 2012, 1 (9) :281-285.

[8]何悦, 胡品平.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6) :175-178.

生产物流系统 篇10

关键词:物流监控,条形码,RFID,啤酒行业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快速消费品的生产企业而言,产品物流信息的快速采集、集成共享、有效跟踪查询作用显得愈发重要。Oracle科技产品的物流跟踪系统在单件产品数字化的基础上,配合功能强大的软件平台,解决产品物流过程中发生窜货等现象,真正保护产品业主的权利[1]。利用物流监控系统,不但可以对酒类产品的生产、仓储、物流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监控、溯源管理,在营销、消费方面,由于各地方市场主流产品售价的差异,形成跨区域倒流、窜货的现象也能进行跟踪追溯,且相对之前由销售人员监督市场的人工操作流程而言,更为精确与高效。

2 物流监控系统(LMS)介绍

物流监控系统LMS(Logistic Monitoring System)包括RFID技术、GPS技术、数码防伪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2]。本文研究的监控系统在读写器和终端计算机上的对产品的读取信息类似RFID技术,而标签则采用了条形码技术,既利用了条码成熟的技术和低廉的成本,也同时汲取了RFID识别模式的多物体识别的优点。

2.1 条码介绍

条形码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60年代美国开始将条形码应用于食品零售业,70年代以来,条形码在北美和西欧相继应用[3],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标记,通常对于每一种物品,它的编码是唯一的[4]。在所用到的条码中,除了商品的条码外,还有货位条码、装卸台条码、运输车条码等[5]。在物流追踪上,我国条码的应用还不够普遍。我国75%的企业的储运单元和货运单元都没有条码标识,93.6%的制造企业、100%的批发企业和97%的零售企业都没有采用位置码[6]。

本文论述的监控系统采用128码制的一维条码,它是一种高密度连续变长码,每一个条码字符总宽度为11个模块,由交替的3个条和3个空组成,条的总宽度为偶数,空的总宽为奇数,而每一个条或空的宽度不超过4个模块[7]。它是目前国内企业内部自定义码制,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条码的长度和信息,它编码的信息可以是数字,也可以包含字母,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线领域、图书管理等。具体设计如下图1所示。

2.2 RFID技术简介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它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技术。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及计算机系统三个部分组成。与条码相比,它有十分显著的优点:一是信息量大,可以满足更广泛的需求;二是可读可写,应用更加灵活;三是读取方式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不需要直接接触;四是可识别高速运动的多个物体;五是具有抗环境污染、抗干扰能力,保密性能好[8]。

2.3 条码与RFID技术对比

条形码相对于电子标签而言不是通过磁感应而是通过采集器获取信息,其成本优势显而易见,但操作上因非自动感应而相对不方便。常见的识别过程是用扫描仪一一对条码进行扫描从而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录入。本文结合了条形码成本低廉的优势和RFID技术多物体识别的模式,针对啤酒生产线每批次产品,批量大、单一;且工厂内入库、出库、移库量大的特点,研究在生产流水线上对箱产品进行逐一扫描,在码垛机后赋予每个托板一个流水号,将整个托板上的产品条码(一般运载有80箱的成品)进行捆绑其上,从而实现只要扫描托板上的任意一箱产品条码,即可出现所有捆绑的条码,从而简化了产品入库、出库、移库操作上的逐一扫描动作,提高运作效率。

3 生产线上应用

3.1 生产现场效果图

资料来源:深圳市华美龙防伪网络系统有限公司

3.2 入库流程图

3.3 出库流程图

3.4 文字说明

(1)在线打码:生产线上,在每一箱啤酒的外包装指定位置打印系统内物流条码;

(2)条码采集:在输送带上固定采集器,每箱产品进入码垛机之前,都会通过该采集器,将信息采集并存入系统中;

(3)成品入库:每个托板上有80箱产品,监控系统设置程序会自动赋予托板一个流水号,每个托板号码捆绑了80箱产品的条码,叉车工只需扫描其中一箱产品条码和仓库库位码,即可将捆绑的80箱产品入库到相对应的库区;

(4)成品质检:生产结束后,只有成品通过质检,仓管员将监控系统内的成品数据统一确认,在系统内产生入库凭证单据号;

(5)仓库管理:仓库可以从系统中查询产品的种类、数量、批号等相关信息,同时能查询到更详细的产品库区信息等,方便仓库的日常维护及盘点;

(6)成品发货:仓库管理员根据客户提交的交货单,绑定提货车条码,系统自动通知叉车工出库。出库叉车工只需扫描车条码和一箱产品码即可将捆绑的80箱产品送入对应的运输车辆。

4 结论

综上所述,类似超市、快递、货运等大批量、品种多的行业,其在仓库出入库或收银等过程中采用RFID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快速消费品等大批量生产、品种单一的生产企业而言,考虑成本因素,可以将产品码捆绑于托板上,也可完成多目标识别。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标签内的线圈材质日新月异,在能保证高准确率的识别下,其成本大大降低,电子标签的普遍使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于常祥.产品物流跟踪防窜货解决方案[J].中国防伪报道,1991-2011.

[2]卢瑞文著.自动识别技术[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5.5:89-90.

[3]李建伟.条形码技术及其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1998,5.

[4]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商品条码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5]秦萧玉.配送中心作业流程中的条码应用[J].信息与电脑,1999,11.

[6]史剑.移动计算与条码合力打造物流信息化[N].通信信息报,2004-09-15(8).

[7]战殷伟.128码的编码分析和识别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2,1.

上一篇:体验音乐体验美感下一篇:铁塔公司